中观系列讲座(八):《结语:清净圆满》

顶礼上师三宝!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结语:清净圆满”。这是中观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节课,我们把之前的知识点做一个归纳,具体分五个章节阐述:清净观的原理;中观的应用;智悲双运的重要性;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其它注意事项。 

一、清净观的原理 

在上一次讲座中,我们简单地探讨了如来藏的相关法义,以如来藏的常识作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密宗的清净观。 

关于“清净观”,学习前行的道友都应该清楚,在《前行引导文》的“闻法 方式”这一科判里, 提到了清净观的内涵(比如,把听法的场所观想为清净剂土, 把同修道友观想为空行勇士等,有很多殊胜的观想方法),事实上,不管是修各种本尊法门,还是修上师瑜伽,都需要有这种甚深的正见。 

今天从原理上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1、清净观的前提 

要证成清净观的合理性,我们首先要确定几个前提。 

(1)万法的基础是如来藏 

如果没有如来藏,万法就不可能显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河大地、房屋、瓶子、杯子等这些显现,本质都是如来藏的化现;反之,若是没有如来藏,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的显现。好比没有电视机,就不可能通过电视机的屏幕,看到各种节目一样。因此,万法的基础是如来藏,这是第一个前提。 

上节课我们讲到世俗谛中“假必依实”,一定要有一个现基存在。所谓的“现基”就是显现的基础。杯子、柱子、房屋等是显现,那么显现的基础是什么?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建立,如下【图1】所示。 

图1


从暂时层面来讲。 

轮回的显现是暂时的,是阿赖耶识的一个作用。阿赖耶识是轮回中各种显现的基础,它的本质也是空性的、如梦如幻的。 

从究竟的层面来讲。 

阿赖耶识的本性就是如来藏。所以,轮回显现的究竟本质、基础,其实就是如来藏,它是究竟的现基。 

如来藏本身是远离戏论的,通过修行转识成智,将庸俗的心识转为佛的智慧, 完全现前如来藏之后获得佛果,是这样一个过程。 

(2)如来藏的特性是大空性与大清净 

既然如来藏是一切万法显现的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具有怎样的特性?如来藏的特征不外乎两点: 

一个是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 

一个是大清净,没有任何垢染与不清净的成份。 

这是论证“清净观”的第二个前提。 

(3)凡夫感知到的世界是经过过滤的 

一个凡夫修行人,乃至一位十地菩萨,只要还有无明,他对如来藏的感知就不是完全充分的,可能是经过过滤的,被无明过滤之后,体验到的如来藏就会发生某种扭曲和变形。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经过我们凡夫的心过滤的,这是要证成“清净观”的第三个前提。 

讲完这三个前提之后,我们来看“清净观”的原理,看这三个前提彰显了哪些甚深的道理。 

2、清净观的原理 

(1)不清净的事物是本来不存在的 

通过以上三个前提,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不清净的事物本来是不存在的。 

不清净的事物,如土木瓦砾、粪便,一般的杯子、柱子,这些不清净的显现究竟从何而来? 

其实,在实相中没有这些杯子、柱子,只有如来藏、大空性。杯子、柱子、山河大地在实相中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本来没有这些。比方说,一个人在做梦, 梦到了山河大地,梦到的这一切可以说本来是不存在的,当他醒来的时候,一切都不存在。本来没有不清净的事物,这都是无明的显现。 

(2)不清净的显现是无明扭曲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会追问,既然没有这些不清净的事物,这些显现法究竟从何而来? 为什么我会看到它,听到它?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不清净的显现是无明扭曲的结果,因为你有无明,所以才体验到这些不清净的显现。本来是一个大清净如来藏,你的无明把它障蔽、扭曲了,最后体验到的是一个变形扭曲的结果,所以才会看到轮回当中的种种显现。 

《维摩诘所说经》云: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菩萨要成就清净剂土,获得净土的境界,本质上不是在心之外追求一个净土, 而是在自己心的修持上下功夫,当心得到净化的时候,则佛土净。这是净土显现的根本原理。 

比方说,一个人堕入地狱,地狱中各种刀山、铁水、火海等不清净的显现, 是这个众生业力成熟,由心所现的。当他在地狱中感受种种痛苦,消尽了恶业, 脱离了地狱,转生人间、天界之后,又看到种种相对比较清净的显现,看到非常悅意的公园、山河等也是他心的显现,是善业的显现。 

虽然外在似乎有一个客观环境存在,但是在本质上这些都没有超越心的范畴,都是由心的清净或者不清净所化现出来的。下面通过(表1)介绍一下显现的三个层次。

表1


表格左边一栏是修行境界,分了三类:第一类是八地菩萨以下,包括一地到七地菩萨出定位的状态,小乘的阿罗汉,凡夫修行人以及六道众生;第二类是八地、九地以及十地菩萨,称为三清净地菩萨;第三类是佛,最究竟的果位。 

表格最右边这是实相(实相就是从未改变的意思),都是唯一的如来藏大清净。基于这个前提,三类行者的境界不同,所感知到的境界也不同。 

第一类八地菩萨以下的行者,感知到的是有形有相的平凡显现。 

比方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杯子、柱子、电脑、手机、自行车等,都是有形有相的平凡显现。这是离实相比较远的一种境界。 

第二类修行人,见到的是有形有相的清净利士,以及佛菩萨的形象。 

比方说八地菩萨可以现量见到清净利土、佛菩萨形象,他见不到这些不清净的平凡显现。 

最后,佛的境界中,连有形有相的佛菩萨显现都超越了,他体验到的完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如来藏大清净的显现。 

所以,三类行者的境界不同,就出现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中,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因为他与实相完全相等。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比凡夫高,因为有形有相的清净利土、佛菩萨的形象比较接近实相,比凡夫的显现要更加超胜。 

所以观修一些本尊的法门的时候,把现在所处的地方想为清净利士,把自己观想为佛等,这是有根据的。通过这种观想,能够让我们相应于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能与实相更加相应,这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 

下面再来看一下(图2),三个不同境界的人分别去看白海螺。 

图2


第一类人带着一个黑色的眼镜,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的海螺;第二类人带着一个咖啡色的眼镜,看到的是一个咖啡色的海螺;第三类人摘下了眼镜,看到的是一个纯白色的海螺。这三类人分别比喻三种修行境界。 

第一类带黑色的眼镜,比喻八地菩萨以下的境界。因为心还没有达到足够清净的状态,所以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显现,这是黑色海螺的比喻。 

第二类带咖啡色的眼镜,比喻三清净地的菩萨。他的心已经得到部分净化,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在这个状态下,他看到的海螺就不那么黑, 虽然还不是纯白,但色彩还是浅一些,比较接近白色。 

第三类人就代表佛陀,摘下了无明的眼镜,他的境界完全是实相如来藏的境界。 

通过以上的比喻,我们进一步解讲读“众生本来是佛,众生与佛无二无别”,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二转法轮的解释方式。 

在二转法轮的现相中,可以说众生不是佛。众生有贪嗔痴,佛有戒定慧;众生有烦恼,佛没有烦恼。因此,众生!=佛。这是在现相中的一个前提:众生不是佛,除非你通过修行成佛。 

在二转法轮的实相中是大空性。众生是大空性的,佛也是大空性的,可以说众生和佛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大空性,“众生”和“佛”这两个概念都不成立。在这个状态下,没有任何概念可以突显出来,任何概念到了其中都是离戏论,都已超越。“众生”这个概念和“佛”这个概念是完全平等的,因为完全都不存在, 都不成立。因此,在实相中,众生=大空性=佛,众生就是佛,因为都是大空性。 

这是用二转法论的实相角度来解释“众生本来是佛”。 

“众生与佛无二无别”,这种理解方式就是三转法轮的思路。 

三转法轮的解释方式。 

在三转法轮的现相中,也可以说众生!=佛。凡夫的佛性如来藏是隐藏状态的;佛陀的佛性如来藏是已经显露出来的,他们的状态不一样,所以凡夫不等于佛,这是现相界。 

实相当中,众生圆满具足如来藏,客尘不存在;佛也圆满具足如来藏,客尘也不存在。因此,众生=如来藏=佛,众生和佛与如来藏无二无别,可以说众生就是佛。在这个状态下,可以证成众生与佛是平等的,如来藏从未改变,本体从未生灭。这是从三转法轮来理解“众生本来是佛”。 

不管是哪一种解释方式,证成众生就是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解,很多法门的修持都需要用到。例如修密法的时候,仪轨中首先要观想方法是空性,认知到这一点后,观想自己刹那间变成某位佛菩萨,观想种子字等。为什么要这样观想?如果你本来不是佛,这样观想可能意义不是很大,但因为你本来是佛,所以这样观想,能够和本来面目相应,能够回归到本来的状态,由于与实相相应的缘故,这样修下去就非常容易成就。 

因此很多密法的修持,是需要这种甚深见解做基础的。如果在观修时,不认为自己是佛,不了解自己有如来藏,不认为在实相中自己与佛无二无别,完全不认可这一点,同时又强制性地勉强带着很多困惑去观想自己是佛,心怀忘忘, 觉得自己这样观想是不是对佛不恭敬等,这样的状态下想要成就是比较困难的。 

反之,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正见,就可以非常坦荡地、爽快地去观想自己是佛。因为事实上我们本来就是佛,佛性从未增减,本来具足。 

以上讲的是清净观的原理,下面谈谈清净观的意义。 

3、清净观的意义 

有人问:为什么要做清净观,有何必要? 

(1)对治烦恼 

清净观能对治烦恼。我们的很多烦恼,如贪心、嗔心、嫉妒、邪见等,都可以通过清净观对治。 

一方面,当我们把自己跟其他众生都观想佛菩萨的时候,我们对众生会有恭敬心,也不会轻意生嗔恨心、谩骂侮辱对方等,乃至贪欲心、不清净的烦恼都可以被净化。 

另一方面,这样观想有助于我们与佛菩萨相应。在观想自他都是佛菩萨的时候,是缘佛菩萨作意,所以容易与佛菩萨相应而获得加持,获得加持后心就会得 

到调伏与净化。 

因此清净观有很多必要,而且这种修法相应于实相。实相中没有烦恼,我们与实相越加相应,心就越加清净。这是第一个意义,对治烦恼。 

(2)相应实相、加速成就 

第二个意义是加速成就。因为相应实相的缘故,我们的心和真相处在同一个频率上,频道对接得非常匹配,这样修持下去就会很快成就。通过这种了义的见解去指导修行,修行会事半功倍。 

修行时有没有正见,效果也是差别很大。例如,同样念一句佛号、咒语,以菩提心、空性见、如来藏的见解摄持去念诵,跟以怀疑心、无记心、不清净的心去念诵,功德肯定是不一样的。相应于实相,能够获得成就。 

(3)增上信心、悲心 

增上信心 

一方面是对上师三宝增上信心;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增上自信心。了解自己本来具有佛性,本来具足佛的功德,就不会怯懦。 

增上悲心 

我们了解到众生本来具有佛性,但是因为无明愚痴,在轮回里漂泊,从而增长慈悲之心。有一个发心偈颂: 

我与一切有情众,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意思是,了解到自己跟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我们就可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圆觉经》中提到: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意思是,了解到这种虚幻的显现,本来无实有,佛性本自圆满,有这样的见解,菩萨就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总结:修密法需要空性见、清净观。 

今天在这里学习的师兄很多是预科系加行班的学员,将来很有可能进入正科系的密法班,在密法中很多修法,是需要空性见和清净观的。 

这次中观讲座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自空中观的空性正见,缘起性空的见解; 另一个是他空中观的如来藏的清净观。 

假如别人问你学完中观讲座能想起来哪些关键词,你就可以说:“一个是空性,一个是清净;一个是自空,一个是他空”。把握这两个核心要素,就可以把握整个大乘佛法的精华。这是我们讲到的清净见的意义。 

除了建立清净正见之外,我们仍要警惕两种极端。 

(4) 警惕两种极端 

对于“众生本来是佛,我本具足佛性”的殊胜见解,有哪些极端的、错误的理解呢? 

| a)妄自菲薄 

首先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有的修行人不敢相信自己本来具有佛性,始终心怀怯懦不敢承当,因为心过于懦的缘故,修道也很难精进,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把自己观想为佛,不是对佛的不恭敬,而是一种非常清净的佛慢,相应于实相。 

如果我们真正觉悟,会发现我们与佛无二无别,这其实是佛教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其他很多宗教,皈依很多的神灵,但几乎很少听到皈依这个神灵之后,你可以变成这个神,几乎没有这样讲的,你永远会受到神的支配。但是在佛教当中, 佛陀让你修行,让你学佛,他的目的不是让你永远拜在他的脚下,成为他的子民, 他永远高高在上,你永远不能成为他,不是这样的。佛陀讲法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众生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核心内涵,所以我们不能够妄自菲薄。 

有的时候这种所谓的妄自菲薄,看似是一种谦虚、谦卑的状态,但其实有可能是一种傲慢。为什么这个众生不愿意相信万法本来清净,不愿意相信自己本来 

具有佛性?因为他对自己有限的根识和感观过于执著,乃至于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些平凡显现,而不相信不可思议的清净显现;他不相信除了这颗平凡的、庸俗的心识之外,还可以有不可思议的无分别念,无分别智慧,不认为有超越的境界, 对自己平凡的五根识过于相信,这本身是一种傲慢。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感观是有限的。从中观讲座的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始终在强调,中观的作用是推翻我们固有的平庸的执著,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是真实的,是颠扑不破的,但通过中观推理了解到,其实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的,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实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类虽然能听到声音,但人类耳根感知不到的一些声波, 某些动物如蝙蝠、老鼠等却可以听到,人类的耳根接受的声音频段是有限的,人听不到的某些声波,用仪器就能测量到。因此,对人类来说一片寂静的房间里,你认为这个房间里没有声音,对另一个动物来说却是非常吵闹,声音很大。 

同样,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到的光波也是有限的,比如红外线、紫外线,人眼就看不到,必须通过仪器去观测了解,而某些动物,它却能直接看到红外线, 它所看到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所以不能认为:“我没有看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我现在体验到的东西就是一切”,这其实有点固步自封,有点自我膨胀的嫌疑。其实我们眼耳鼻舌身, 乃至我们的意,都是非常有限的。 

佛菩萨通过修行开发出非常超越的能力,能够通达这些事物,这些显现的范畴远远超过我们平凡人。有个教证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 圣道复益谁?”意思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识,其实不是究竟的正量。如果六根识是究竟的正量的话,为什么还要修行?我们不就能够通过平凡的感官去通达真理和实相了吗?而实事上并不是这样的。实相完全超越庸俗的感官,这是我们讲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b)避免散乱放逸 

第二个极端,散乱放逸。有些人觉得,我本来就是佛,与佛无二无别,本来具足佛的功德,那干脆不用修行了,我已经成佛了。如果在这个状态下去杀人放火,散乱放逸,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反复强调了实相和现相,实相当中你是佛,但在现相当中,你有烦恼, 佛没有烦恼,我们还不是佛。如果把二谛混淆在一起说:“因为万法皆空,万法本来清净,所以可以不用修行”,那我们可以说:“佛是不用吃饭的,你可以不用吃饭”,实相当中本来没有饭,吃饭这个概念在大空性中也不成立,那么你能不能不吃饭呢?如果你说:“我必须要吃饭”,就说明你不能超越这种束缚,证明了你还有障碍,只要障碍就需要修行,除非你是一位圣者的特殊示现。 

因此,我们了解了二谛之后,需要量力而行,不能够混淆二,让自己处于自欺欺人的状态。这是第二个极端,散乱放逸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下面补充宣讲一个知识:基、道、果。密法中经常会提到这三个字。 

(5)名词:基、道、果 

基: 

指的是万法的基础,万法的现基,它本来的实相。为什么会有万法,因为有这个基础,有方法显现背后的那个实相、真相。不管你有没有证悟,它本来就在那里,称为“基”。 

道: 

凡夫人有无明,需要修行,叫作修道;或者要去往某个地方,这是条道路, 所以经常把佛法的修行比喻为一条道路。 

我们虽然通达了万法的本基,但是还没有完全证悟,还有很多障碍没有消除, 

我们需要通过修行来让自己进步。所以修行是一种修道的过程,称为叫“道”。 

果: 

我们通过修行达到终点,到达究竟果位,比方说获得成佛,佛果就称为“果”。 

也就是说众生恒时处于没有离开万法基的状态,但是因为有无明的缘故, 我们需要修道,通过修道到达究竟,获得果位。这个果位与基不是完全脱离的,让本基如来藏完全显露出来的状态,就是究竟的佛果。 

所以基和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这里简单介绍了基道果这三个字,下面分享几个了义经典。 

(6)几个了义经典 

《圆觉经》提到: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知,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 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诸相, 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这段教言讲了一个非常了义的实相境界,在实相中,一切障碍都是本自解脫的,得念、正念与妄念都是解脱;成法、破法、成就和失败都是涅槃;智慧、愚痴都是大智慧;内道、外道都是佛道......讲了很多了义的境界。不管是从空性的 角度,还是从实相清净的角度来讲,都可以解释得通。所以说万法都是空性,得 念、失念都是空性,都是解脫;成法、破法也都是空性,这是第二转法轮的方式 来理解。第三转法轮,可以说得念、失念都是如来藏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如来藏; 成法、破法的本性也都是如来藏,所以也是一样的。通过二转三转的了义见解, 可以对这段教言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禅宗的黄檗希运禅师也有段教言: 

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皆有之。蠢动舍灵。与诸佛菩萨一体不异。深自悟入。 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这是非常了义的一段教言,意思是,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就是如来藏,就是清净佛,一切众生本来都具足,跟诸佛菩萨的佛性法身无二无别。我们如果能够当下悟入,直下便是,就当下成佛,圆满具足一切功德。 

《维摩诘所说经》中提到: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 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 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就像在高原陆地上不生莲花,在淤泥中才能够产生莲花一样,如果没有烦恼, 就不能成佛,在烦恼的泥中才能产生佛法,离开了烦恼,就没有如来藏,没有佛性。烦恼的本性就是佛性如来藏,就像离开了黄色的海螺就没有白海螺一样。如果没有烦恼,就失去了成佛的原动力。凡夫有情都是有烦恼,烦恼的本性是佛性的显现,有烦恼证明你有佛性。如果没有烦恼,就像木头、石头一样,它是不能够成佛的。所以转化烦恼,认识烦恼本性之后,了知烦恼就是菩提,就可以获得佛果。 

以上就讲完了清净观这一章节。清净观相关的很多法义其实可以广讲,但一些内容与密法有关,今天不方便讲得很细,今后大家有机会进入密法班,可以学习《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里面有非常详细的阐述。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章节:中观的应用。 

二、中观的应用 

1、以中观见解读佛经论典 

我们没有学中观之前,看《般若经》、《金刚经》等很多经典,可能会比较吃力,感到困难,学习中观,对理解这些经典会有帮助。今天引用一些教证,从中观的角度和大家做一个解析。 

(1)教证一 

有这么一段教言: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里说的是,诸菩萨摩诃萨应发心让一切众生都获得无余涅槃而成佛。这是一个世俗菩提心,发愿众生都成佛的一个清净发心。在这个情况下,到最后会发现,其实没有众生可以得灭度,这些都不存在,都不成立。 

如果不了解二谛,可能会迷惑,到底有没有众生? 

如果了解中观,就会明白,前面半段“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都是基于世俗谛而言。在世俗谛中,有我、有众生、有佛果、有轮回,所以要度化众生,脱离轮回,成就佛果。 

后面“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基于胜义谛而言。在胜义谛中,实相中万法皆空,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无佛无众生,无轮回无涅槃,无我无他,这是个胜义谛的境界。 

所以如果懂得二谛的切换,看这段教言的时候就不会困惑。 

(2)教证二 

《金刚经》中经常有一个公式:XXX,如来说非XXX,是名XXX。 

我们说这个事物到底存不存在,要分开二谛,看你站在哪个角度讲。 

如来说非XXX,是说实相中,在胜义谛里这个事物不能成立,这个概念不能成立,是名XXX,是说世俗谛中,有假名,有如梦如幻的显现,世俗谛中这 个事物是可以存在的,可以成立的。所以这句话其实有二谛的切换,了解二谛的道理后,就能够准确地把握。 

(3)教证三 

《金刚经》中云: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云: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问:既然任何法都是平等的,我修恶法行不行?修恶法能不能成佛? 

回答是:修恶法是不能成佛的,只有修善法才能成佛。 

那么,既然必须修善法,为什么又说一切法平等?既然恶法不能成佛,善法能成佛,善法和恶法就不是平等的,它们作用就是不一样的,善法比恶法更高尚、更殊胜,为什么说它们是平等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开二谛来分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胜义谛的境界,在胜义谛中,善恶概念都已超越,善是空性,恶也是空性;善不存在,恶也不存在,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但是在世俗谛当中,善法是善法,恶法是恶法,1+1=2,2比1更大,这些缘起规律的显现不会错乱,所以在世俗谛中善法与恶法是不平等的。 

因此,分开二谛就能准确把握这些法义。 

(4)教证四 

《楞伽经》云: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对于没有学空性的人来说,会对这段教言产生疑惑:怎么没有佛?没有涅槃? 那我干脆不要学佛了。这是一种断见。 

其实这段话讲的是实相境界,实相当中一切概念都不成立,涅槃也好,佛也好,觉悟也好,迷惑也好,这些概念统统不存在、不成立。但在现相、世俗谛当中,这些概念都成立。 

(5)教证五 

《华严经》云: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心、佛、众生,为什么无有差别?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两种思路来解读。 

第一种理解方式,站在二转法轮的角度。心、佛、众生都是空性,在实相胜义谛当中,万法皆空,万法远离戏论,因此这三个戏论统统不成立,都是没有差别的,这是第一种理解方式。 

第二种理解方式,站在如来藏的角度。心的本性是如来藏,佛也是如来藏, 众生的本性也是如来藏,这三者都是法身,都是佛性如来藏见解,没有任何区别。 

在实相当中,众生跟佛,还有我们的心都是无二无别的,都是法性如来藏。 

总之,我们有了二转三转的正见之后,不管是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正见去对应,能够让自己准确地把握佛经法义,不至于因为混淆二谛而让自己变得困惑。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应用,以中观见解解读佛经论典。 

2、以中观见解摄持善法 

第二个应用是,中观见解摄持善法。前面讲三殊胜的时候,正行无缘殊胜, 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 金刚经》云: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意思是说,我们行善法的时候,不管是布施也好,持戒也好,乃至于在这里听课也好,都应该尽量让自己心安住于空性,心无所住的状态下去行持善法,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以上是用布施来举例子,除了布施之外,六度四摄都可以用空性见来摄持, 只有这样去摄持功德才会很大,效率才会很高。 

我们学三殊胜的时候,对前行发心殊胜很重视。听课、念诵之前要先发菩提心,过后要回向,但是中间的正行无缘,有时候我们就忘记了。如果你不懂空性, 

这个情有可原,但是既然我们学了中观,如果不把空性正见应用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是很可惜的。因为你在行善的过程中用空性见去摄持,它的功德确实要大很多倍。因此,既然我们学过了中观,就不要让它白白放在那里,要尽量想办法去用它,这是要强调的一点。 

《 金刚经》里面还讲: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修行人如果心有实质,以这种不相应于空性的见解去做布施,就像一个人入 于黑暗中一样;反之,如果他心安住于性而行持布施,就像一个人处于光明中一样。一个非常殊胜的比喻。 

以上讲的是中观的第二个应用,以空性见摄持的善法。 

3、实修中观 

中观的实际修行从几个角度来阐述。 

(1)四步境界 

中观的四步境界分为:空性、双运、离戏、等性。 

a)空性 

第一步首先了解万法的本质是空性,是无实有的,是没有自性的,破除了有边。 

b)双运 

在空性的基础上,了解到显现的同时也是空性,空性的同时也是显现,显现没有脱离空性,空性没有脱离显现,破除了无的边、断灭的边。这是双运。 

c)离戏 

所谓的显空双运,即有显又有空,这也是一种戏论。究竟来说,显和空这两个概念都不存在,都要超越。 

d)等性 

所以远离戏论,破除了亦有亦无边,最后超越了对有法的偏祖和执着,认识到法性是不可分割、不可割裂的,超越了非有非无边,达到一个等性的境界。 

破除了四边之后,究竟相应于实相,获得证悟。 

以上是中观的四步境界,如果要详细了解,可以学习《中观庄严论释》,里面有相关的解释。 

(2)常见的修持方法 

常见的修持方法分二步,下面通过两个教证分析。 

《修心七要》的教言: 

思诸法如梦 观心性无生。 

第一步,思维诸法如梦。观修方法是如梦如幻的,或者说万法是心的显现。 

第二步,观心性无生。进一步讨究心性的本性。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教言: 

尊者心想:上师玛尔巴罗扎曾经传授我现有(指器情所摄之诸法,或轮涅摄之法)一切直指为自心,心性直指为空性光明。 

米拉日巴尊者认识到这样一个决,分两步修持而获得证悟: 第一步,现有轮回显现法,一切显现法直指为自心,了知万法是心的显现, 观修万法唯识也好,万法唯心也好,都差不多。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进一步观修心性是空性大光明。这是第二步。 

总结以上两个教,中观的修持方法是: 

a) 首先思维万法唯识,万法唯心。 

通过思维“万法唯识,万法唯心”,能够破除方法实有的执著。有的人可能会困惑:我没有用离一多因、大缘起因观察这个杯子和柱子,如何通过观修杯子、柱子是我心的显现而通达空性呢? 

其实我们要结合大缘起因,缘取它的法义。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个杯子是实有的?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独立自主存在的,它可以独立自主地起作用,这是我们常见的实执。 

当我们思维这个杯子是心的显现的时候,会发生怎么样的转变?你会认为: 其实这个杯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自己的心相观待。如果有这个心,就有这个杯子;如果没有心,就没有这个杯子。杯子的存在受到心的制约,它就不是独立自主的。  

通过如是观修,就能打破对象实有独立存在的邪见,也就能相应于空性。所以,当你思维这个杯子是心的显现的时候,事实上你距离空性已经很近了,因为这个杯子在你的心中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观待了心,它就是空性。因为 缘起之故,所以是空性。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观修万法唯心,遮破我们对方法的粗大的执著。 

(b) 探究心的本性 

再进一步观想,探究我们心的本性,了知心性本空之后,我们对内心和外在事物的执著都可以被破除,获得究竟的证悟。 

这两个步骤是很多修法当中常见的一个引导,大家今后有机会可以去修学。 

(3)观察修与安住修 

观察修与安住修,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下面用《定解宝灯论》中的几个词来论述自宗的观点。宁玛自宗的观点是:做为一个普通根基的修行人,最初要以观察修为主,中间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翻进行,最后以安住修为主,需要经过这三个步骤。 

a) 第一阶段:以观察修为主,以安住修为辅 

教证云: 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已性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 

当我们对空性还没有产生定解的时候,用善巧方便去观察,思维离一多因、大缘起因等,引发我们对空性的理解,引发正见,产生定解与觉受之后,让自己的心安住其中,不离定解而修行。这是第一步,以观察为主,以安住为辅。 

b) 第二阶段:观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进行 

第二阶段,二者轮翻修。教证云: 中间察住当交替,观察则会生定解,未察执著平庸时,屡屡观察引定解,生起定解于彼中,不散一缘而修持。 

在中间阶段,观察和安住是交替进行的。通过观察产生定解觉受,如果定解、 觉受消失,或变得很弱,要继续观察,让它增强,再次引发定解之后,安住于其 中。反复这样切换,反复这样进行。 

c) 第三阶段:安住修为主 

教证云: 最终未以观察引,定解自然生起时,安住于彼境界中,观察已成何需立? 

最后,因为我们修行已经非常熟练,不需要非常刻意地大规模观察,稍微提一下正念,这个定解就会产生。定解自然生起,就可以顺势安住于这个定解中, 接下来,长时间地安住下去即可。偶尔离开定解的话,再稍微观察一下,定解又可以引发,再安住下去。因此,后期是以安住修为主。 

这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修行方法,以上是我们介绍的观察修与安住修。 

(4) 真、俗之心 

有些人可能会有种邪见:“实相是不能观察的,不能有起心动念,所以我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想”,其实,如果你是一个利根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证悟, 那很好,但如果不能证悟,强制性让自己什么都不想,这本身是一种障碍。下面通过(表3)来分析这个问题。 

表3


心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真心,称为智慧的圣者的状态;第二中是俗心,是二取分别念的凡夫的状态。不同境界的行者有不同的状态,可以分为几种。 

第一,佛陀 

佛陀恒时具有智慧,没有一取分别念,恒时安住于实相没有动摇,这是最了义、最高的境界。 

第二,凡夫人(平常状态) 

凡夫人平常状态下,没有智慧,没有分别智,有的是二取和粗大的分别念, 分别心是凡夫的状态。 

第三,昏厥、世间的禅定 

第三类是凡夫的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例如昏厥,包括一些世间的禅定。例如 一个人变成了植物人,或者休克、突然昏倒,这状态下他是没无分别智慧的。昏倒,就是让自己处于昏迷状态,本身并不意味着证悟,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本身并不必然等于证悟。如果没有无分别智,没有证悟空性的光明智,这 就是一个混沌、无明的状态。 

同时,他还是有二取的,还是有细微的分别念,只不过很隐蔽,我们没有查觉出来。 

所以如果不是利根者,而强行让自己什么都不想,在这个状态下,虽然口头说什么都不想,但他的心还是很诚实,还是会有二取和分别念,其实是自欺欺人, 只是他自己没有查觉而已。 

所以不能说:“一定要让自己什么都不想”。其实很多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想的这个想法,也是一种想,也是一个念头,只要你没有证悟,都不能超越分别念的状态。 

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做为一个普通根基的修行人,要从善加观察开始入手。通过如理作义,善加观察,最后完全超越分别念。 

【表4】中梳理了三层境界,下面把三层境界的相关属性给大家简单说明, 以便对这次系列讲座的相关知识点做一个总结。 

表4

表格中有三层境界,三层境界都分别有各自的属性,从比喻、内心状态、身份等方面描述。 

比喻 

我们通过一个做梦的比喻区分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是做梦,但不知道是梦,执为真实。就好像一般的人在梦中,没有觉知,都是随梦而转,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做梦,这是第一类情况。 

弟一层境界是做梦的同时知道是梦,但还没有醒来。偶尔我们在梦中会认识 

到自己在做梦,但是这个梦仍然没有关闭、没有消失,我们仍然会继续在梦中漂泊,但是心有一定的觉知,有一定的觉醒。 

第三层境界是彻底醒来的情况。已经不再做梦了,获得清醒了。 

内心的状态 

这三类人,比喻哪三类修行境界呢?下面来看他们不同的内心状态。 

第一层境界(有二取),他做梦,但又没有认识到做梦,执为真实的情况, 比喻凡夫人把万法执著为实有二取的显现,有能取所取。凡夫在执著万法的时 候,就像在轮回的大梦中,认为万法是真实的,认为轮回这场梦是真实的,这是 第一类人。 

第二层境界(有二取显现),他通达了万法如梦如幻,但是还有如梦如幻的 世俗显现,有二取,有能取所取的显现。这类人通过修行,比如通过学习中观还没有证悟,但是心已经安住于中观正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如梦如幻的,是空性的。在这个状态下,虽然我们有这个正见,但仍然可以看到、体验到山河、大地、房屋,仍然有轮回的万法显现,这个是第二类情况。 

第三层境界(无二取),像醒来的人一样,真正证悟并安住安相,没有能取所取的二取执著,安住于实相,安住于证悟的见解,就好像一个人彻底醒来一样, 这是第三类人。 

这三种情况的对境,他心的所缘境、他的境界是怎么样的? 

对境状态 

第一类人(有所缘),他在做梦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是在做梦,他的内心所缘的状态是自性实有,他认为万法是有自性的、是实有的。认为这个杯子、这个电 

脑是真实的,有所缘的对象,心有所取。 

第二类人(有所缘),他的心安住在显现如梦如幻、无自性中。有如梦如幻, 像空壳一样的显现,没有实在的本质和自性,但他还是有所缘,他的心缘取如梦如幻的外壳,缘取了这个幻相。 

第三类人(无所缘),他的心远离四边八戏,有无是非各种,如梦也好,如幻也好,实有也好,统统都超越,没有任何所缘对境,心无所缘安住于空性,这是第三类人。 

身份 

第一类人是普通凡夫。没有学过空性,没有安住空性正见的凡夫人,对应第一层境界,做梦但不知道自己在梦中。 

第二类人分了二种情况:第一种是具有空性正见的凡夫,虽然是凡人,但他有空性见,也安住于空性见;第二种情况是菩萨的后得位,特别是一到七地菩萨的出定位,这个状态下虽然是圣者,但他心在出定位状态下仍然有一些细微的分别念,有二取,所以也有这些如梦如幻的显现。 

第三类人是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这个状态下没有二取,包括佛果,佛的境界也没有二取,彻底醒来的状态。 

二谛 

如果通过二谛来对应这三类情况,可以这样讲: 

第一类,认为万法实有。万法实有的概念是一个倒世俗,在世俗谛中是颠倒的,都是不能存在,不能成立的,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是第一类倒世俗。 

第二类,他保留的是如梦如梦的显现,比如山河、房屋这些如幻的显现,他是一个真世俗,他在世俗谛当中是可以存在的。如梦如幻的你、我、他,如梦如幻的杯子、柱子,这些是世俗谛中的真相,可以说是真世俗。 

因此,可以这样去定义:包括相似胜义一单空。如梦如幻显现的同时,自性空,这个结论也是相应于真世俗的,可以说是相似胜义。 

第三类,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就是胜义谛。不是真世俗,也不是倒世俗, 是胜义谛。 

三自性 

如果通过三自性来对应,应该怎样对应?三自性就是三转法轮唯识宗里面常提到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第一类,遍计所执性。可以对应第一类人,做梦但不知道自己在梦中,认为万法真实存在,认为心外事物完全是实有的,就是遍计所执性。所谓的遍计,就是捏造的意思,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捏造出来,然后去执著他,称为遍计所执性。 

第二类,依他起性。他有方法如梦如幻的显现,承认方法如梦如幻。依他起, 就是缘起的意思,就是说他依靠其他事物而生起,观待因缘的意思。他可以相应 于这种缘起如梦如幻的显现。 

第三类,圆成实性。远离四边八戏对应圆成实性,圆成实性的定义就是灭除了二取,灭除了能取所取之后,超越二元对立,称为圆成实(又叫圆满成就真实), 称为胜义谛。 

这是三自性通过三层境界简单做的一个对应。 

事实 

从事实的角度到底是否存在,也可以分三种情况分析。 

第一类,自性实有的方法是子虚乌有的,纯属捏造,从来没有存在过。凡夫再怎么执著杯子是真实,真实的杯子也从来没有存在过,它始终都是虚幻的,只是你认为它是真实,但事实上它是纯属捏造,从来没有存在。 

第二类,如梦如幻的显现,它是暂时存在的,暂时有一个显现,因为我们可以保留它、善用它、借助它成为我们修行的道用。我们暂时在后得位,在出定位的状态下,在世俗谛中不需要去破坏它,相反,需要善加取舍,断恶行善来修行, 所以它是暂时存在。 

第三类,远离四边八戏的实相,它本来如是,是不增不减的。“本来如是”, 就是说夫人没有体验到、认识到、了解到它,它也存在,不管你知不知道它, 它本来就在那里,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本来如是,不增不减。 

取舍 

这三类情况该怎样取舍呢? 

第一类情况,认为万法是真实存在的,实有的执著是痛苦之源,务必要断除。我们修行就是要断除实执,乃至在世俗谛中,都不能够认为万法是真实存在的。这种粗大的实执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断除,这是第一类。 

第二类,方法如梦如幻的境界,是暂时可取的,是阶梯,也是桥梁。我们在世俗谛中可以承认有方法如梦如幻的显现,同时在这样一个见解当中去修行,就可以获得成就,所以它有合理性,我们需要把它做为一个桥梁和工具来善加运用。 

第三种远离戏论的境界,是究竟真实,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因此,我们要舍实执,取超越实执的实相,在世俗谛当中可以这样讲。如果我们站在胜谛当中,可以说都是没有取舍的,无取无舍,都是平等的。 

教证 

下面通过教证来对应三类情况。 

第一类,万法实有存在,它本来从未存在过。《大般涅槃经》中云: 四者比竟无故名之为无。如龟毛兔角。 

实有的方法就像龟毛兔角一样,本来未曾存在过,一秒钟都没有存在过,只是一种捏造而已。 

第二类,如梦如幻的境界。《永嘉证道歌》里面讲: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前半句,梦里有六道,我们在轮回当中,你在做梦的时候,梦到有六道轮回, 那么这个梦暂时是存在的。 

《 金刚经》里面讲: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暂时可以通过这个角度去理解,当然这个教证可以有很多层次去解释。 

第三种情况,可以用《楞严经》的教证: 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 

一个人获得真正证悟之后,对他而言,十方虚空都已消失,正如“觉后空空无大千”,轮回彻底被摧毁,醒来之后梦中的一切彻底消失一样。通过这个教证, 可以描述第三层境界。 

以上是对(表4)的详细分析,当中包含了很多的知识点,三层境界可以通过法义去解读。通过这个方法,把前面几节课涉及的要点都浓缩其中,供大家参考。以上是对这张表格的解读。 

下面我们看第三个章节:智悲双运的重要性。 

三、智悲双运的重要性 

学了空性之后,我们对智慧有了一定的通达,也会很重视空性,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慈悲心、大悲心的修持。原因在于有几个方面: 

1、智悲双运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大乘佛法不外乎智慧和慈悲,这是它非常殊胜的定义。正如上师的一些团队(智悲佛网、智悲德育等)都叫智悲,这就是智慧和大慈大悲的意思,它相应于现、空两个方面,是一种二双运的境界,所以智悲双运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现观庄严论》中云: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意思是说,以智慧超越轮回,以大悲超越小乘的涅槃。智悲两者具足的话, 就能够成就佛果。 

《入中论》当中也提到: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意思是,大悲心和空性慧即无二慧,加上菩提心,这三者是成佛的正因,有这三者就能成佛。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提到一位祖师的教言: 

一位修行人在趋向遍知佛陀果位的过程中,虽然有不可思议要修学的正道入门,但是相续中所要生起的只有一法,何为一法呢?那就是空性大悲藏。 

空性就是胜义菩提心,大悲藏就是世俗菩提心,所以空性大悲,智悲双运的境界就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萨绕哈巴尊者的《道情歌集》中提到: 

何者离悲修空性,彼人未得殊胜道, 

相反仅仅修悲心,亦住轮回不解脫, 

何人二者能双运,轮回涅槃皆不住。 

意思是说,如果远离大悲的状态修空性,不是究竟的正道;如果仅仅修悲心, 而没有空性慧摄持,也难以获得解脱,如果二者具足的话,就能超越轮涅,获得究竟的大涅槃,获得佛果。 

以上讲的是第一点,智悲双运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2、“无缘大悲”就是空性慧 

(1)大悲心的三个层次 

“无缘大悲”本身就是空性慧,大悲心有三个层次:一个是缘有情大悲;一 个是缘有法大悲;一个是无缘大悲,这三者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缘有情大悲 

例如,你看到众生很痛苦,这个状态下你认为他很可怜,这个是缘有情大悲。 

缘法大悲 

通过思维方法无常,通达无常道理之后,借助无常,趋入悲心的境界,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无缘大悲 

这里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无缘并不是没有缘份的意思,无缘指的是心没有缘取,没有抓取某个对象。比如说你心里面认为有一个杯子,杯子里有一个苹果, 你心里有苹果这个概念,就表示你的心缘取了这个苹果,心在抓取苹果的概念, 所以你的心是有缘的,有二取、有二元对立的。如果你安住于空性,没有任何概念在你心面前存在,那么你心就没有任何缘取,没有任何所缘对象,你的心安住于空性,叫做无缘。 

所以,无缘就是心超越二元对立,安住无分别智慧当中。无缘大悲的意思就是安住于空性。当你安住于实相的时候,自然会具足大悲心,虽然你没有任何分别念,没有任何众生的概念,但是你的大悲心是周遍圆满的。 

比方说,佛面前没有任何概念存在,佛不会认为有一个众生,不会认为有一个你、我、他,但是佛的大悲是最圆满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如来藏本身具有智、悲、力的功德,当你安住于如来藏实相的时候,大悲的功德就会显露出来。 我们的如来藏心性本具大悲功德,这个大悲不是你修行产生出来的,而是你本来具足的。 

所以法性实相具有空性的特性,也具有大悲的特性。当你安住空性的时候, 必然会安住于这种了义的大悲境界,所以本体是无二的。 

(2)空性和大悲的关系 

了解以上的状况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大悲心,你说你证悟空性,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证悟空性,就一定有大悲心。因为如来藏当中有大悲, 如果你没有大悲心,证明还没有开显出来。 

在究竟证悟之前,空性和大悲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增进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通过修空性,可以增进自己的慈悲心。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通过思维众生本来具有佛性,思维方法本来皆空,但众生因为无明没有证悟,还在流转和受苦, 于是激发自己的大悲心,这是通过空性来促进大悲心。这是一个方向的增进。 

反过来讲,大悲也可以增进空性。通过修持大悲心,修持菩提心法门,可以清净罪业、积累资粮,可以相应于实相,我们的根基会提升,进而有助于与空性相应。所以大悲也可以反过来增长空性,它们是一个相互增长的过程。 

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真正获得了证悟,获得胜义菩提心,当下就不需要轮翻修持,并能同时圆满具足空性和大悲,这是一个胜义谛境界。 

以上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无缘大悲本身就是空性慧,无二无别。 

(3)几个教证 

《大智度论》有云: 

诸声闻、辟支佛不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诸佛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 何?如诸阿罗汉、辟支佛,十方众生相不可得,而取众生相生慈悲;今诸佛十方 求众生不可得,亦不取众生相而能生慈悲。 

意思是,声闻缘觉不能超越众生的概念,他还是要有些细微的执著。但是佛陀能离开众生相,诸佛面前没有任何一个众生的概念存在,同时又具有大悲,而且是非常殊胜的慈悲心,这是一个非常稀有的境界。 

《无尽意菩萨经》里面提到: 

慈所及处有缘众生,又缘于法,又无所缘。缘众生者初发心也,缘法缘者已习行也,缘无缘者得深法忍也。 

就是说,慈悲心有三类:一是缘众生,二是缘于法,三是无所缘。对应前面讲的三种大悲:一是缘有情大悲,二是缘法大悲,三是无缘大悲,无缘就是无所缘,没有所缘对象。第二类缘法大悲是有一定修行境界的人,第三类无缘大悲是无生法忍的境界,是很高的证悟空性实相的境界。 

《大般涅槃经》云: 

得诸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慈不见他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自见悲不见众生,虽有苦受不见受者,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实义故,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 

真正的大菩萨具足无缘的慈悲心,远离分别念,远离对自他的执著,是一个非常了义的真实义境界。通过这个教证可以进一步理解“无缘大悲”就是空性慧。 

3、佛性本具大悲功德 

前面讲了如来藏本身不是一无所有,它具有常乐我净、具有智悲力的功德。证悟实相后,就意味着你与如来藏获得一部分的相应,一定会有一部分的大悲会开显出来。 

《般若摄颂》中提到: 

菩萨通晓证知时,思维无生如此行, 

起大悲无众生想,此即行持胜般若。 

真正的大菩萨在行持菩萨道的时候,能够了知方法无生,同时又具有大悲, 大悲的同时又无众生想,不会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众生,这就是殊胜的行持胜般若的境界。 

《大般涅槃经》还提到: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 

佛性具有大慈大悲的功德,佛性不是一片死水,佛性具有大悲。因此这是一个了义的教证。 

《中观宝鬘论》中提到: 

欲自世间众,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就是说,菩萨如果能具足悲心,又能具足超越二边的无分别智的话,就能获得佛果。这也是一个了义的教证。 

这以上宣讲的是智悲双运的重要性。我们除了学习《中观》之外,世俗菩提心、四无量心的修法都不要放弃、不要轻视,它非常重要。 

四、信心的重要性 

我们在《中观》里讲了很多推理,这些推理是理性的成分,其实,除了推理之外,信心对于修行中观也是不可或缺的,也很重要。 

《华严经》云: 

信能惠施心无音,信能欢喜入佛法, 

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意思是,信心可以增长智慧功德,能够让我们到达佛的果位,如果没有信心, 智慧很难增长。 

空性的本质是超越逻辑推理、超越分别念、超越思维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思维让自己获得一种确信,但要真正获得最后一步的证悟,还是需要一种加持, 需要一种相应。信心,能够让我们获得加持与相应,这个非常重要。 

《宝性论》里面有一个反复被引用的非常重要的教证: 

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 

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 

就是说,自然胜义谛,实相如来藏的境界,靠信心来证悟的,如果没有信心,只是在推理,路会走得很慢,有信心又有逻辑推理,两条腿走路就会非常稳妥。 

所以我们要经常以信心祈祷上师三宝, 自己的智慧就会增长,会与实相靠近。乃至于一些修行人的信心非常的强大、非常的具足的时候,虽然没有学过很多法, 但也可以证悟。因此,这种加持力是不能够否认的。 

《达摩血脉论》云: 

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 

我们虽然有佛性如来藏,但如果不依靠上师,终究很难通达。 

我们讲了这么多法、这么多道理,到最后还是要依靠上师的加持。前面讲的很多中观的修持是一个大的原则,在密法中还有很多修法可以让我们证悟实相,有很多的窍决法门的作用就是让我们通达胜义谛,有很多善巧方便。 

我们学习的《中观》的了义法门,学习胜义谛的道理之后,要进一步激发起对实相的渴望,有了对实相的渴望,再以信心祈祷上师三宝,总有一天能够证悟。这是我们讲的信心的重要性。 

五、其他事项 

中观专题讲到现在是第八节课。从最初讲《导言——带你走进中观》介绍了中观的必要性;到第二节课《基础——我与无我》讲到人无我的相关法义,破除了对自我粗大的执着;第三节课《推理:缘起性空》讲到大缘起因,因为万法是缘起,所以没有独立自主;再到第四节课《推理:生与无生》通过对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的分析,了知方法没有自性生,所以没有生也没有住,也没有灭, 万法自性皆空;之后讲到《核心:现空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关系以及相关法义;再到后面还谈到《进阶:视角切换》,自序派和应成派的差别等;《实相: 

如来藏》;以及今天《结语:清净圆满》中的清净观。这样通过系列讲座的方式, 给大家归纳了中观的基本要义。 

回过头来,还是要谈下这次讲座的用意,最初是为了给没有条件学习五部大论以及广大的中观论点的师兄们做一个参考,做一种快餐式的学习。我自己讲得很不好,但当中引用的很多教证都是圣者的金刚语,所以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启发。 

最后要提醒大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要多多学习一些系统的中观论点, 例如上师讲过的《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中观庄严论释(文殊上师欢喜教言)》以及《定解宝灯论》等。这些人经人论,有条件的时候还是要学,很 多东西是不能完全通过快餐替代的。 

如果你完全没有条件学,听一个专题讲座也许有一定帮助,但是如果有条件学的话,听过专题讲座之后,对中观的脉络有一定的了解,再从头一个颂词一个颂词去看,一定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而且,通过圣者金刚语的加持,我们的心一定会有所转变。 

密集、系统、大规模、成体系地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能够完全放弃的。例如,你在几个月当中一直串习菩提心法门,你可能会觉得菩提心有一定增长,对众生的悲心在提升,自己变得越来越调柔,这就是通过密集地学修,让心获得一种强制性的转变。 

同样,如果我们能够在一段时间当中,密集地学习中观,我们的心确实能够与中观获得相应,好像感觉对万法的实执心确实在减弱,确实能够以空性见解摄持自己的行住坐卧,心会得到很多调伏。 

因此,建议大家有条件的时候,还是多学习大恩上师宣讲过的妙法。这是我对大家的祝愿。 

至此,中观系列讲座的八节课就已经圆满了。从2016年8月至今,感恩各位师兄这一年的陪伴,我们在这个期间也是经历了很多状况,最终能够把这个课程圆满下来,感到非常开心,能够跟大家结缘,也很荣幸。在这期间自己通过复习,也对中观的理解有了很多的收获。 

相信依靠历代祖师、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一定能够积累资粮,清净罪业。祝愿大家未来的修行能够顺利,能够成就弘法利生的事业。 

最后,以此次讲闻学习的功德,发愿回向:愿大恩根本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法体安康,长久住世,事业广大;也祝愿各位师兄能够追随上师,弘法利生;愿众生都能够获得究竟佛果。 

感恩大家,这次我们的中观讲座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