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02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中观庄严论释》分为两部分,其中“所说支分”为麦彭仁波切以著论五本的方式从总义上对《中观庄严论》的内容进行传讲,“所说论义”则是对《中观庄严论》颂词进行详细讲解。我们依据索达吉堪布传讲的内容(以下简称《讲记》)进行学习。

我们继续学习“所说支分”,上节课学习了顶礼句、赞叹句、立誓句以及“略说著论五本”,本节课开始学习“广说著论五本”。

“广说著论五本”的第一个问题是了知《中观庄严论》由谁所造,通过了知作者智慧、戒律、成就以及弘法利生事业等各方面功德,可以让我们对作者生起极大信心,进而对他所造的论典也生起信心。在信心的基础上学习,我们一定能获得非常大的利益。

本课所学内容具体如下:(见以上科判坐标)

(一)经续中的授记

1、《文殊根本续》中对静命论师作的授记;

2、《楞伽经》中对静命论师作的授记;

3、《三摩地王经》中对静命论师作的授记。

(二)麦彭仁波切从四个方面赞叹了静命论师的功德,本节课学习前三个方面——智慧超群、戒律清净、成就卓越。

1、智慧超群:静命论师对自宗和他宗都已通达无碍,已获殊胜本尊悉地,完全胜伏所有外道辩手;静命论师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宗轨,此宗得到了众多印藏大德的护持和受持。另外,《中观庄严论》的内容非常殊胜,由此也可证成尊者的智慧超群。

2、戒律清净:当时以那烂陀寺为主的印度圣地有成千上万的守持戒律者,静命论师一尘不染的行为超越了所有持戒者。

3、成就卓越:通过静命论师在弘扬佛法(尤其在雪域藏地)方面的贡献以及他获得内寿和外境自在等身语的外相,比量推断静命论师的成就不可思议。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注:本篇学习笔记主要依据《讲记》Chapter 2、Chapter 3和Chapter 4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直接阅读(https://zhibeifw.com/jx/kt/wl/zgzylsjj)。】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接下来对此著论五本略微广述:一、关于此论的作者静命菩萨,


重难点分析

麦彭仁波切跟随那烂陀寺班智达们的传讲方法,以著论五本(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的方式对《中观庄严论》略微广述。首先宣说作者的功德。




(一)经续中的授记


(1-1)《文殊根本续》中的授记

《文殊根本续》中有对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诸婆罗门的一段授记,而在讲到精勤持戒者的开头时云:“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当然,这其中只是笼统地总说了会有数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而在分别授记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云:“名谓巴者宣净戒。”显而易见,这其中已对尊者(菩提萨埵)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在此续的结尾又授记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证菩提。


重难点分析

1、授记有两种:直接授记和间接授记。直接授记,即必须如此解释,不能解释成其他任何人。比如佛陀对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的授记,朝代、年龄、时间、地点全部都授记得非常清楚,这属于直接授记。间接授记,即可以如此解释。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引用的《文殊根本续》中的两段授记文,都属于间接授记。

2、在第一段授记文中说到,本师教法到末法时代时,将处于衰落阶段。这时,精勤持戒的出家王一定会出现。授记文中只是很笼统地说,会有这样一位僧王出现,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位尊者。所以是对静命论师的一种间接授记。

3、第二段授记文“名谓巴者宣净戒”中,明确指出了藏文所包含的“巴”字(按照藏文字形的结构,其中的“巴”就是“瓦”),已经完全表达出了“静命”(博得萨埵,即“菩提萨埵”)中间的基字母。

这段授记文也属于对静命论师的一种间接授记,即可以如此解释。还有其他大德也可以如此解释,比如,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名字里也有“瓦”字。

思维讨论

凡藏文名字中带有“巴”字的人,是否都属于《文殊根本续》中授记的大德?

提示:如果真正对佛教有贡献,也可以这样说。但如对佛教一点贡献也没有,光是带有一个“巴”字的话,也不一定是。应该根据情况,从必须解释和可以解释的角度进行分析。

比如,上师如意宝的名字——阿贝拉将嘎ra中的“阿”字,在《文殊根本续》当中也有授记。但名字中带有“阿”字的有很多,比如阿琼、阿尼、阿亚、阿姨等等,是不是全部在《文殊根本续》中有授记呢?对一般人来讲,恐怕配不上。但像上师如意宝那样,佛陀授记在未来有这样的高僧大德出世,也是可以解释的。(源自《讲记》)




(1-2)《楞伽经》中的授记

在《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其中的“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这是前代诸位智者众口一声的解释。由此可知,“静命”显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种称呼。所谓的“开显五所知”,其实是在授记(静命论师)以理抉择五法进而将所有大乘归结为同一密意的这一点。


重难点分析

1、此处也是佛陀对静命论师的间接授记,因为名字被叫做“智慧”的非常多。例如,麦彭仁波切的一位上师贡智罗珠他依的名字翻译出来是“智慧无边”的意思,在他所著的《五大所知藏》这部论著中,将“五所知”解释为五大所知藏。

2、菩提萨埵、慧命、静命、普明都是静命论师的称呼。

3、长行文中“五法”,是指名、相、分别、正智和真如。静命论师以理抉择五法,进而将所有大乘归结为同一密意。

教证

《楞伽经》中云:“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二种无我义,涵盖诸大乘。”依靠五法、三自性、八识聚以及二种无我,可以将整个大乘法要全部涵盖。




(1-3)《三摩地王经》中的授记

此外,《三摩地王经》中也云:“末法浊世菩萨勇士者,护持如来教之此胜法,彼等吾子末时护正法,千万佛皆交付与彼等。”可以明显看出,此经中已经完整地指出了“摩诃萨埵绕卡达”的全名,静命论师的尊名如果用梵语来读就是如此。此处如若也同样读成“末法浊世摩诃萨埵者”就比较容易理解;而所谓的“绕卡达”可以解释为维生或护持。因而,通过此名词也使所表达的意义一同显露出来了,因为(一句话)能引出直接之义、间接之义、言外之义等多种含义,这就是佛语的特点。


重难点分析

1、《三摩地王经》中的授记文中完整指出了“摩诃萨埵绕卡达”的全名,对菩提萨埵授记得非常清楚,静命论师的尊名(菩提萨埵)用梵语来读就是“摩诃萨埵绕卡达”,即菩萨勇士护持者。

2、一般来说,凡夫的语言只能解释或者讲出一种道理,稍有智慧的文学家有时会写出一些具有内涵的文字。但佛陀、菩萨的语言完全不同,我们遇到一些教证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也可以;但还有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解释的情况,还有直接解释、间接解释以及对隐含意义的解释等不同的情况。




静命阿阇黎通过卓越的理证智慧(无误抉择)以上两部经的无垢意趣,进而开创了两大宗轨(合一之宗),由此可见,这两部经中授记的原因也在于此。


重难点分析

1、“进而开创了两大宗轨”,并不是说静命论师开创了两大宗轨,而是说静命论师将两大宗轨合二为一。

2、两大宗轨,指胜义依靠《中论》所宣说的胜义理进行抉择,名言依靠《释量论》所宣说的名言理进行抉择。对这两种观点合二为一进行抉择,即是静命论师所开创的宗派。

思维讨论

为什么佛陀在《楞伽经》和《三摩地王经》两部经典中特意对静命论师作了授记呢?

提示:因为这两部经典都是由静命论师大力弘扬的。针对这一密意,佛陀特意在这两部经中作了授记。(源自《讲记》)




(二)赞叹作者功德


无论在藏地还是印度,都广泛流传着静命论师不可思议、非常精彩的故事,但真正文字上记载的比较少。麦彭仁波切依据方方面面的历史资料,包括《印度佛教史》《桑耶寺详志》《莲花生大师广传》等记载,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对静命论师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2-1)智慧超群

第一、智慧超群:关于众多经续中再三授记的这位开宗祖师独具特色的超胜功德,正如古大德所说:静命论师已抵达自他宗派波澜壮阔大海的彼岸,于圣者语自在(文殊菩萨)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以头顶受。并且在以前确凿可靠的史实中也曾看过有如是记载:这位阿阇黎生为东方匝霍国王的太子,年长以后在那烂陀寺说一切有部的亲教师智藏前出家为僧,法名为摩诃萨埵绕卡达。(从此之后精进修学,)对所有明处全部通达无碍,成为那烂陀寺出类拔萃的亲教师,制胜一切外道辩论对手。自此,尊者不同凡响的智慧雄狮巨吼响彻云霄,名震天下,铺遍整个大地。


重难点分析

1、从现相角度来说,静命论师获得文殊菩萨的摄受以及身语意的加持;从实相角度来讲,静命论师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

2、“确凿可靠的史实”,主要指《印度佛教史》《巴协》(《桑耶寺详志》)和《莲花生大师广传》。一般来说,印度的状况主要通过《印度佛教史》来了知,《巴协》则主要是描写藏地的历史状况。

公案

《巴协》的作者——



萨囊及莲花生大

师、国王赤松德赞、静命论师,他们四位以前转生为四位劣种者——养鸡、养猪、牧马、养狗的四个人的孩子。

在建造尼泊尔的夏绒卡绣佛塔时,他们共同发愿将来在藏地弘扬佛法。当时,赤松德赞发愿:将来在佛教不兴盛的藏地成为国家的法王。莲花生大师发愿:如果那里的邪魔外道非常强盛的话,愿以我的神变力降伏他们。菩提萨埵发愿:我在那里开创别解脱戒和中观宗,以我的辩论智慧胜伏外道。



萨囊发愿:我没有什么能力,你们有

什么事情,我可以作通讯员。

后来,他们四位确实在藏地佛法的前弘时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真正成了弘扬佛法的开创者。(源自《讲记》)

思维讨论

何为五明?自续派东方三大论师分别是谁?

提示:五明分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内明。小五明:修辞明、辞藻明、韵律明、戏剧明、星象明。

自续派东方三大论师:静命论师、智藏论师和莲花戒论师,分别著有《中观庄严论》《二谛分别论》和《中观光明论》。(源自《讲记》)




当时,南方有一位对婆罗门吠陀等所有外道典籍无所不知的人士,出奇地击败了内外道的全部辩论对手,结果谁也无法与之抗衡。这时此人心里不禁暗自思忖:现在我应当前往那烂陀寺,力争让亲教师静命一败涂地,这样一来,我在普天之下就无与伦比了。当他(经过一番旅途的劳顿)最后来到静命论师的住处时,却不见尊者的踪影,只看到有一尊宛若纯金般闪闪发光的文殊菩萨像庄严端坐,于是他走出去向别人打听论师的下落,没想到人们都说亲教师(亲教师:也就是现今人们共称的堪布。)就住在那儿,此人只好再度返回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尊者果真原地未动。他不由得大吃一惊,知道尊者已获得了殊胜本尊悉地,谁也不可能再辩得胜他,不由得生起极大信心,于是全然放弃了辩论的念头,恭恭敬敬顶戴其足,皈入佛门。诸如此类,尊者智慧超群的奇迹实在是无有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重难点分析

此公案说明静命论师已获得殊胜本尊悉地。

思维讨论

为什么还没有与静命论师进行辩论,公案中此人就承认自己被彻底打败了?

提示:这位外道已经清楚了知,静命论师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与他辩论完全没有得胜的把握。于是,完全打消了“我在普天之下无与伦比”的想法。(源自《讲记》)




当尊者到达藏地之时,也曾经胸有成竹地亲口承认过自己的智慧,他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假设佛教内部或其他外道有谁想寻找较量的对手,那么在神变方面,可以说整个南赡部洲没有能比莲花生大士更胜一筹的了,非他莫属,因此可让那些人与他一决胜负;而在因明辩论的方面,如果与我唇枪舌剑一试高低,恐怕当今天下再没有比我更擅长的了,我足可力胜一切辩论对手,使他们一一皈入佛门,让国王您如愿以偿。”


重难点分析

静命论师在国王面前胸有成竹地亲口承认自己具有超胜的智慧。



这位大阿阇黎,开创了中观瑜伽行宗轨,在诸位班智达当中犹如胜幢之宝顶般昭彰显著,首屈一指。这以上只是对尊者智慧超群的事迹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重难点分析

就像胜幢最高处的宝顶一般,在当时印度东方和南方无数的班智达当中,静命菩萨是非常著名的。

思维讨论

何为中观瑜伽行派?

提示:在抉择中观的同时,抉择一切外境唯心。也就是说,胜义谛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进行抉择;名言谛完全依靠唯识宗的观点进行抉择。(源自《讲记》)




而竭诚护持这位开宗祖师之自宗的大德也委实不乏其数,就拿印度圣地来说,有狮子贤论师、嘎玛拉西拉(即莲花戒论师)以及法友论师等等,另外在诸班智达中也是大有人在,佛智、圣解脱部、狮子贤、阿巴雅嘎绕等唯一抉择般若见解。虽说在静命论师之前已有圣解脱等秉持瑜伽行中观的个别论师,然而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识法理之中观宗轨的开创者就是静命论师。关于这一点,是诸位大智者异口同声所认可的,而且凭据理证也完全可以成立,再者通过阅读印度诸大论师所著的论典也能了知。


重难点分析

在印度,静命论师的自宗主要由狮子贤、嘎玛拉西拉等人弘扬。另外,他的传承弟子当中,像狮子贤、佛智、圣解脱部等也守持静命论师的殊胜观点——般若正见,也即中观正见。

思维讨论

1、这段长行文中两次提到了狮子贤,是否有重复的过失?

提示:虽然所提到的狮子贤是同一个人物,但所提及的角度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是从弘扬者的角度出发,后者则是从受持般若正见的角度而言。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并不相同。(源自《讲记》)

2、在静命论师之前,圣解脱军也曾对中观瑜伽派的观点作过解释,为什么他不是开创者呢?

提示:所谓的开创者,需要通过确凿可靠的理证破斥对方的观点,并以各种教证、理证建立自己的宗派。解脱军虽然站在唯识宗的角度解释过中观教义,在《现观庄严论注疏》中也讲到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但并没有以丰富的教理进行论证,所以,不能称之为开创者。唯有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中以丰富的教理建立自宗、驳斥他宗,因此才堪称为中观瑜伽派的开宗祖师。(源自《讲记》)




因此,人们普遍共称:龙猛师徒是开创原本中观的鼻祖,月称论师是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清辨论师为经部中观的创始人,静命论师则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


重难点分析

1、“龙猛师徒”,指龙猛菩萨和圣天论师。但圣天论师不是真正的开创者,真正的开创者就是龙猛菩萨,对他的观点进行弘扬的是圣天菩萨。

2、自宗认为成为开创者的条件:第一,现见法性真谛;第二,凭借自己的智慧力完全能开显佛陀的究竟密意。

3、总的中观创始人是龙猛菩萨;唯识宗的开创者是无著菩萨;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是月称论师;清辨论师既是中观自续派的创始人,也是经部中观的创始人;中观瑜伽派的开创者是静命论师。

思维讨论

以前有些大德认为,成为开创者需要具足三个条件:现见法性真谛、凭借自己的智慧力完全开显佛陀的究竟密意、佛陀在有关了义经中亲自授记。为什么宁玛巴的有些教言书只承认前两个条件?

提示:中观应成派的开创者月称论师,中观自续派的开创者清辨论师,他们在佛经中并没有明显的授记。所以,如果要求具足第三个条件,则他们不能称为开创者,只有佛陀授记的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才可以称为开创者。(源自《讲记》)




在藏地雪域,古代的大多数有学之士都受持这一宗风,尤其一心一意地持受此宗轨的要属鄂大译师、夏瓦秋桑、荣敦秋吉等最为典型。据说,这部《中观庄严论》的传讲与听闻曾于宗喀巴大师师徒在世期间开展得极为广泛,兴盛一时。宗喀巴大师的传承弟子对此也格外重视,并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等等。此外,法王萨迦班智达等诸位中观论师也将阿阇黎静命师徒的教言当作智慧的结晶,倍加珍重。


重难点分析

1、“这一宗风”,指瑜伽行中观。藏地各大宗派都非常重视瑜伽行中观。此处举了一些藏地大德受持这一宗风的例子,一方面说明了该宗风的殊胜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静命论师的智慧超群。

2、大概六百年前,《中观庄严论》虽然在藏地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因为各种原因,在之后的五百多年当中,几乎没有弘扬开来。依靠麦彭仁波切的智慧之火——《中观庄严论释》,这部论典又重新得以弘扬,我们应该倍加珍重并精进学习这部殊胜的论典。




总而言之,凡是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品尝到尊者的理证深要之甘美佳肴,必然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深深地被她(指《中观庄严论》)所吸引,定会像蜜蜂迷恋莲园般如饥似渴地取受。然而,不胜遗憾的是,当今时代在各宗各派之中,暂且不说讲闻,就连看一眼此论经函的人也可谓是寥寥无几。因此,诸位有智之士理当将着眼点集中在时时刻刻将此论广弘各方之上。简言之,无有偏袒而受持大乘之二理,特别是研习中观并对因明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人对这位祖师的宗轨更会自然而然欢喜雀跃、欣乐投入。


重难点分析

1、通过《中观庄严论》中所流露出的智慧精髓,进一步说明静命论师智慧超群。

2、“当今时代”,指将近一百多年前、麦彭仁波切在世的时候。虽然在萨迦法王和宗喀巴大师的时代,《中观庄严论》弘扬得非常好,可是在当时麦彭仁波切在世的时代,不要说真正讲闻《中观庄严论》,连看一遍法本的人也是寥如晨星,几乎没有。

3、中观和因明的理证智慧是互不分开的。具有中观见解,才会对因明生起甚深的见解;反之,具有因明的见解,才能真正通达中观。

思维讨论

为什么对现在的佛教来讲,因明非常有必要?

提示:因为大多数人的分别念是如此的糟糕、混乱,如果没有好好地学习殊胜的因明正理,就会对佛教、佛陀产生怀疑,对整个世间的轮回、因果、前世后世等等一切正理都产生怀疑,在这种疑网当中,自己始终没有办法解脱出来;反之,如果因明学得越来越深入,自相续当中的分别念就会越来越少,那时再学习大圆满,学习密宗精要,在你的相续当中才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否则一边各种邪思分别念不断地涌现,一边又要修一些非常高深的法门,我觉得能不能获得成就也很难说。当然,对个别人而言,用因明能否调化也不好说;但大多数的人,我感觉必须要学习佛法,学习因明。(源自上师《量理宝藏论》讲解)




(2-2)戒律清净

第二、戒律清净:印度圣地,在好似重峦叠嶂之金山般的众多持戒大德之中,尊者净护戒律、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宛若妙高山王一般,堪称为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们交口赞为戒律清净的典范。


公案

当时,藏王赤松德赞派遣



桑囊等到印度

迎请静命论师。使者询问:“阿阇黎静命论师的持戒状况如何?”人们都说:“他每天该忏悔的一直忏悔,该修持的也一直修持,始终不耽误。”当时在所有的持戒大德当中,人们一致公认:静命论师的戒律是最清净的。并且异口同声地称之为持戒王、僧王。这些使者从印度返回藏地后,向国王赤松德赞汇报了这种情况,国王也是非常赞叹:“藏地请一位大德很不容易,要请的话,一定要请静命论师。”(源自《讲记》)




(2-3)成就卓越

第三、成就卓越:本来,成就的标准必须取决于现量成就圣果的断证功德,但由于这并非普通人的行境,因此依据经中所说:可以通过身语的外相来比量推断是不退转菩萨。


重难点分析

1、所谓的成就者,是从断证功德或者获得圣果方面来讲的。成就者不是一般的凡夫人,而是指真正获得了一地菩萨以上,该断除的障碍全部断除、该证悟的功德全部证悟,衡量的标准应该是这样的。在这里,对静命论师真正的成就,麦彭仁波切用非常谦虚的语气说,以他本人的身份也不好推断,但是从静命论师对弘扬佛法方面的贡献,以及内在长久住世、外在整个外境收护于自心的角度来比量推断,其成就的确是不可思议的。

2、佛经中专门讲到,通过外相可以推断这个人是不是成就者、是不是不退转菩萨。

教证

《佛说大乘十法经》云:“相烟即知火,鸳鸯以显水,复相知诸性,菩萨大名称。柔和不谄曲,舍离悭嫉妬,愍念一切众,名之为菩萨。”




这位大阿阇黎总的调化整个赡部洲的芸芸众生,尤其是教化暗无天日的边地有情(这里指藏地)。尽管大乘二大宗轨的教义早已开创,然而尊者为了开拓将此二宗密意合而为一的第三道轨而特意化现为人相。据史料记载:由于当时藏地的国王赤松德赞尚未诞生于世,世尊教法在北方弘扬的授记时间也还没有到来,因而尊者一直加持自己的寿命,住世已长达九百年之久。由此可以推知,静命论师已获得了内寿自在。当年在桑耶寺开光之际,国王赤松德赞亲眼看见尊者现为文殊金刚。并且所有的佛像都变成了真正的智慧尊者,大显神通,变化莫测,不可计数。通过诸如此类为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足可证明尊者已获得了外境自在。特别是,能够从容不迫地在谁也无法调伏的此藏土雪域如璀璨日轮般弘扬佛教这一点显然可作为这位大菩萨之成就超胜他人的果因。


重难点分析

1、静命论师来到藏地的时候,当时的藏地确实像野蛮的罗刹国一样,没有任何佛教的教法,一直到第五个朝代——国王赤松德赞时期才弘扬开来。

2、拉托托日时期,静命论师带着《诸佛菩萨名称经》来过藏地一次。此时,以前共同发愿的国王赤松德赞还没有出世。而且,释迦牟尼佛在《无垢称经》和《般若经》中授记的弘扬佛法的时间还没有到,于是,尊者只好返回印度,并一直加持自己的寿命,最后活到九百多岁。自己内在的寿命可以自由自在地延长,这也是一种成就,表明静命论师已经获得了密宗所谓长寿持明的果位,这是麦彭仁波切的一个推断方法。

3、桑耶寺开光那一天的情景非常稀有——很多智慧尊者显现为真正的菩萨相,一一接纳诸位大臣所供养的供品。这些情节在《莲花生大师广传》中有详细描述。

通过众人有目共睹的事实,证明尊者已经获得了外在的成就相。

思维讨论

1、为什么通过尊者将佛法弘扬到了当时暗无天日的整个藏地这一果因,可以推知静命论师肯定已经获得了成就?

提示:对一般人来讲,在这样暗无天日的地方,根本没办法弘扬佛法。而静命论师依靠他的发心力能弘扬佛法,并且弘扬得如此成功(虽然藏地历史上也曾有过时起时落的状况,但到目前为止,真正的教法和证法从未衰败过),以此足可说明,静命论师一定是成就者。(源自《讲记》)

2、如何理解静命菩萨获得了内寿自在?

提示:从《东嘎藏学大辞典》和有些历史资料来看,他活了九百多年的历史似乎不太确切。但是,现在很多历史学家和研究历史的人,全部是从平凡观现世量的角度进行猜测,他们的观点无有任何根据。他们总觉得:这样一来,已经到无著的时代了,有什么什么过失。其实这种说法不合理,到无著时代也没有什么过失,同一个时代弘扬两种宗派也是无可非议的。

虽然现在学术界的人士认为静命论师活了105岁,但根据真正可靠的史料记载,从佛教本有的观点而言,静命论师应该活了九百多年。(源自《讲记》)




最后以大恩上师在《讲记》中的一段教言作为结束语:

总的来讲,既懂得修行的方法,又懂得修行的理论,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这次《中观庄严论》讲完以后,希望有一点智慧的人,以后不管在任何道场、任何人群当中,都能讲得出来,必须要达到这种标准!因此,有关《中观庄严论》的历史背景、所属范围以及它所牵涉的方方面面的道理,都应该全面了知。否则,仅仅在字面上读一遍,不算讲《中观庄严论》,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重视。麦彭仁波切在这里没有直接宣讲本论,而是首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其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