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06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本节课继续学习本论“所说支分”之“全论内容”,即通过二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我们依据索达吉堪布于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期间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进行学习。


由于颠倒分别、片面理解以及真实了达的差别,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前面已简述了外道和佛教各派的观点,此处接着宣讲中观和唯识融会贯通的中观瑜伽行派的观点。本节课具体内容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由对名言承许不同安立中观分类:

中观宗的名言,有随世间共称安立的,有随经部观点安立的,还有随有部观点安立的;本论所宣说瑜伽行中观的名言是随唯识宗的观点安立的。


(二)名言随唯识承许的合理性:

1、安立名言堪为顶峰的非唯识宗莫属,依靠唯识观点可以通达万事万物的名言实相。

2、唯识宗是以名言量来抉择世俗法,其“万法唯心”的观点,并不是观察胜义中万法的显现是不是心,而是观察世俗当中外境无情法是真实存在还是心的本体。

3、在分析宗派时,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至关重要。如果混淆了二量,会导致心绪混乱不堪;如果依据正量进行分析理解,就容易抉择万法。

4、从何角度安立宗派的高低?

宗派的高低并不是从世俗角度安立的,而是根据宗派创始者或宗派修行者对证悟二谛圆融境界的智力高低来安立的。

5、不能只凭措辞语调来分析宗派。

一般来说,即使不加上鉴别,智者也可以依据语言场合的意义通达法的究竟本相。人们共称的一些词句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时,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法,因此某些添加的鉴别并不能完全避免造成他人迷惑或者误解。实际上,语言是表达意乐的果法,是否加鉴别取决于能否帮助理解。因此,应该凭借对正量各自衡量的要点观察来分析宗派。

6、抉择后得时务必做到有条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要分清二量之间的界限。

7、中观是否有承认?

于真实义中成立无所承认,后得时要分开二量加以破立。尽管名言的承认方式有所不同,但祖师们的究竟意趣无有二致。

8、通过二谛分开的窍诀,一系列弊病自会迎刃而解。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主要依据《讲记》Chapter 11、Chapter12和Chapter 13中的内容撰写,有兴趣可直接阅读(https://zhibeifw.com/jx/kt/wl/zgzylsjj)。】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由对名言承许不同安立中观分类

对于凡是所现的世俗法在未经观察分析的分别心前显现,虽说中观派也有按照世间共称来承认的宗派以及依照经部等宗义而承许的观察宗派,但这部论中名言的观点完全是随同唯识宗来承认的,这就是作者最初创立的瑜伽行中观宗轨。


重难点分析

1、中观宗在安立世俗名言时有四种宗派:1)对于所显现的世俗法,在未经观察分析的情况下,世间人如何承许,我也如是承许,这是中观应成派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安立名言的方法。2)按照经部论师承认一切外境存在的观点来安立名言,像清辨论师在《中论释·般若灯论》中所承许的那样。3)随有部论师的观点来安立名言。4)随同唯识宗的观点来安立名言。

2、本论所宣说之瑜伽行中观的名言按照唯识宗的观点进行抉择。

思维讨论

为什么中观宗会有随有部和经部安立名言的情况?

提示:以前持有部宗和经部宗观点的有些论师,后来逐渐趋入中观应成派时,他的名言一般是按照小乘宗的名言安立方法来抉择的。(源自《讲记》)




(二)名言随唯识承许的合理性


(2-1)安立名言堪为顶峰的非唯识宗莫属

如果以正理来分析此世俗的安立方法,则是名言最究竟的实相真如,也是具德法称论师的意旨所在。名言与胜义各自正量所得出的结论必定截然不同,而安立名言堪为顶峰的非唯识宗莫属。关于按照如此观点来承认在名言中十分方便且另有诸多殊胜必要,下文将会给予略述。


重难点分析

1、名言量是指现量、比量等,依靠它所得出的法叫做名言法、世俗法;胜义量则是指《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讲到的大缘起因、破有无生因等,依靠这些推理所得到的法叫做胜义谛。这两个量是完全不同的。就像通过不同仪器得出的结论不相同一样,依靠名言量不可能得出胜义的结论,依靠胜义量也不可能得到名言的结论。

2、如同屠夫了知众生的要害部位一样,依靠唯识观点抉择名言,对于万事万物在名言中的实相就可以轻而易举通达。这一点,下文在阐述真相唯识宗观点时会作简略宣说。

3、在《释量论》最后一品中,既有随经部宗观点来安立名言的,也有随唯识宗观点来安立名言的,但是最后的正量之果,则安立为唯识宗的观点。所以,中观派按照唯识观点安立名言非常合理,这一点,既是静命论师的观点,也是法称论师的观点。

教证

《定解宝灯论》云:“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即是因明之论典,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即是胜乘中观论。”

思维讨论

请说明中观派安立名言的几种方法,本论是以哪种方式安立名言?




(2-2)唯识宗是以名言量来抉择世俗法

唯识宗这一名言观点也并非是对胜义中显现成立为心与否的分析,而仅是以名言量来权衡无欺显现的一切法。

譬如有人提出疑问:梦中的这些显现是内心还是于外境中存在呢?

对此提问,一些有智慧的人经过一番详察细究,而回答说外境中存在不合道理,只是自现罢了。


重难点分析

1、唯识宗“万法唯心”的观点,并不是观察胜义中万法的显现是不是心,而是观察世俗当中,外境无情法是真实存在或者是心的本体。

2、此处以做梦的比喻来说明唯识宗的观点:比如梦中的外境不可能真实存在,只是自心的迷乱显现而已。同样,外面正在无欺显现的如人、花等现相,到底是自己的心还是外境中真实存在呢?真正具有智慧的人对此回答说:“这就是心的一种迷乱显现。”




(2-3)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至关重要

(2-3-1)混淆二量会导致心绪混乱不堪

可是某些人将二量衡量的道理混为一谈而觉得除了未经观察的显现许以外如果尚有一个观察宗派承认的话,那就与应成派大相径庭了。


重难点分析

有些人认为:就像《入中论》所讲的一样,中观应成派一定要承认未经观察的、世间老人所承许的名言。除此之外,如果承认一种详详细细观察的名言,则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非常不相合。正是对二谛未分析清楚,才导致出现了上述错误的想法。

思维讨论

《入中论》在安立名言时,完全按照世间人们的共称进行抉择,并且着重遮破了万法唯心的观点。本论在建立名言时随唯识宗观点进行安立,是否与《入中论》的观点相违呢?

提示:并不相违。

中观应成派的名言,不一定全部按照世间共称来安立。根据众生的根基和意乐的不同,中观应成派对于名言的安立,既可以随世间人们的共称——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安立,也可以随唯识宗的观点来安立。(源自《讲记》)




(2-3-2)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至关重要

千万不要这么想。无论是谁,对于此等法自相成立与否或者它的本体以量成立之类的任何问题,辨清能衡量的正量这一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重难点分析

1、对于一切法是否成立等问题,不是不能够进行观察,而是需要依靠它的量来区分。比如柱子成立还是不成立,对此进行观察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胜义量进行观察,这时,即使名言中也不成立;一种是以名言量进行观察,以此观察时,柱子肯定是成立的。

2、麦彭仁波切并未直接指出某某宗派的说法不合理。但是在显现上,后译派的个别高僧大德,对胜义量和世俗量区分得不是特别清楚,因此,麦彭仁波切间接地讲到:即使在名言中详细观察也不会有成为胜义量的过失,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辩清能衡量的正量这一点至关重要呢?

提示:前面讲依他起时,麦彭仁波切引用“菟丝草”这一比喻作了说明,教诫我们一定要分开胜义量和世俗量,否则自己的心识也会变成菟丝草一样。比如,称一百斤的重物,要用大一些的磅秤;称十多斤的小物品,要用小一些的台秤;称牛肉的秤和称金子、银子的秤肯定是不相同的。同样,依靠胜义量得出来的结论,是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实相;依靠世俗量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众生在世俗中见闻觉知的现相。(源自《讲记》)




(2-3-3)依据正量进行分析理解,就容易抉择万法。

也就是说,从胜义量的侧面来衡量,则如光明前的黑暗一般,在胜义中永远也不会成立,因此无有丝毫所建立之法。相反,如果从名言量的角度来分析,则名言中是真实不虚、不可否认而成立的,所以随着名言的现相无论如何观察,像因明论典中建立前后世等存在的分析等那样,绝不会成为胜义的观察。


重难点分析

1、胜义量和世俗量一定要分开,胜义的见解以胜义量来抉择,世俗的见解以世俗量来抉择。

2、在以胜义量观察时,就像《中论》所讲的那样,包括轮回、涅槃、佛陀、佛陀的智慧等一切的一切,全部已经破完了。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连芝麻许也不可能得到,就像光明面前不会出现黑暗一样。依靠胜义量抉择时,无论心识还是外境都不可能存在,全部荡然无存。

3、如果以名言量来观察,形形色色万事万物的法,在名言中是绝对不能否认的。按照法称论师《释量论》所讲的那样,业因果、前世后世必须承认,这一点不承认的话,就已经诽谤了世间的名言,是非常可恶的一种见解。

总之,否定眼前共同显现之此法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自性成实法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


重难点分析

这两句话非常关键。无论是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否认见闻觉知等一切显现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当然,中观应成派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抉择中观见解时,任何法都不可能存在;但在后得位时,因果等世俗法都可以成立,《入中论》当中对此也未作遮破。中观自续派更不用说,对于显现是根本不破的。

教证

《入菩萨行论》中云:“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入中论》中云:“如说瓶等真实无,世间共许亦容有,应一切法皆如是,故不同于石女儿。”

思维讨论

暂时来讲,中观自续派也承认一种实有。如此会不会有“中观自续派无有解脱,根本不能称为中观派”这种过失呢?

提示:无有这一过失。因为中观自续派最究竟的观点实际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他暂时抉择的“胜义中单空、世俗中自相存在”的观点,并不是中观自续派究竟的观点。因此,从究竟而言,即使中观自续派也根本不承认实有之法。(源自《讲记》)




(2-4)从何角度安立宗派的高低?

然而根据证悟二谛圆融双运的智力不同,致使抉择胜义的方式也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单单以名言的观点根本无法区分宗派的高低。


重难点分析

1、宗派的高低并不是从世俗角度安立的,而是根据宗派创始者或宗派修行者对证悟二谛圆融境界的智力高低来安立的。其中,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一层层上来时,他们对二谛圆融的见解也是越来越高。由于中观应成派对二谛圆融的见解最高,因此将其安立为至高无上的宗派。

2、此处间接说明各宗各派的高低,应该是从抉择胜义正见的角度安立的。并非如同后译派个别论师所说的那样:在见解上,声闻缘觉与菩萨没有任何差别;但在行为和修行上,二种资粮圆不圆满或具不具足方便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差别,所以小乘的宗派低一点,然后是唯识宗和中观宗。

教证

《定解宝灯论》中云:“有者观点太过分,承许三乘见道同,证悟无有高与低,对于显宗及密宗,一切经续诸论典,均解释为不了义。”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单单以名言的观点无法区分宗派的高低?

提示:比如中观派,随世间共称安立的称为世间共称中观;随唯识观点安立的称为瑜伽行中观;随经部观点安立的称为经部中观;还有名言随有部观点安立的中观。这样一来,如果宗派的高低以名言安立的话,因为月称菩萨和龙猛菩萨是随世间共称来安立名言,那中观应成派应该是最低的,唯识宗则是最高的,然后是经部宗、有部宗。这是绝对不合理的。

各宗各派高低的差别,并不是在行为、修行方面,也不是积累资粮方面,最关键就是在证悟空性的高低上有所不同。(源自《讲记》)




(2-5)不能只凭措辞语调来分析宗派

(2-5-1)不加上鉴别,智者也可以依据语言场合的意义直接通达法的究竟本相

例如,“瓶子无自性、是空性”这一句话,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加上胜义的鉴别,但作为精通宗派与名言的智者,从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中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从观察胜义的角度而言的,又能明白“瓶子以量成立及自相成立”也是指的名言,不至于生起相互错乱的愚痴之念。


重难点分析

1、如果抓住了要点,即使在词句上没有添枝加叶说很多语言,也可以通达法的究竟本相。否则,单单从词句上理解的话,根本分析不清楚它的真正意义。

2、此处间接破斥了“瓶子以瓶子不空,瓶子以实有空”的观点。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一般来说,“瓶子空性”,肯定是说胜义中空,不可能理解成名言中瓶子空;而“瓶子不空”,肯定是指世俗中不空,也不可能理解成胜义中瓶子不空。这一点任何人都会知道。

思维讨论

为什么其他宗派的个别高僧大德会提出“瓶子以瓶子不空,瓶子以实有空”的观点?

提示:其他宗派的个别高僧大德认为:如果“瓶子以瓶子空”的话,担心名言中的瓶子也不存在了,所以说“瓶子以瓶子不空”,以此来建立名言法;又说“瓶子以实有空”,以此来建立胜义法。他们认为:没有说“实有空”,恐怕胜义中瓶子已经存在了,因此加上实有的鉴别。所以,“瓶子以瓶子不空”,是从名言量角度来讲;“瓶子以实有空”,则是从胜义量的角度而言。他们已经将胜义量和世俗量完全错乱了。这样一来,对后来学习中观的各位修行人而言,也是非常困难的。(源自《讲记》)




(2-5-2)人们共称的一些词句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时,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法

相反,那些被表面词句所迷惑的咬文嚼字、持乌鸦禁行之人,一门心思放在常常耽著的词句上,其实涉及多种意义、人们共称的所有词句,没有一个是决定不观待特定意义而专门表达一法的。例如,一说到“成实”,大多数人都会理解为经得起胜义观察而成立的意义,实际上所谓的“实”也可以理解为二谛,所谓的“成”如果仅从字面来考虑,没有理由不会理解为名言(,如此说来,成实应为经得起二谛观察之义)。


重难点分析

1、对于大家一致公认的一些词句,如“成实”“佛陀”“声闻”“缘觉”等,在不同的场合中使用时,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法,其涉及面是非常广的。比如“佛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叫佛陀,有些人的名字叫佛陀。它所牵涉的意义非常多,但根据特定场合,完全可以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意义。

2、以例说明: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要一说到“成实”就认为肯定是不好的,已经经得起胜义观察了。其实,所谓的“成实”并非全部是经得起胜义观察的意思,它的解释方法非常多。我们可以将成和实分开解释,从“实”的角度来讲,可以说是胜义谛,也可以说是世俗谛;从“成”的角度来讲,可以解释为以名言量成立或者以胜义量成立。

教证

《定解宝灯论》中云:“思若空性仅世俗,亦似无有柱子后,担忧咬文嚼字也,如此更成纠缠字。”

《定解宝灯论》中云:“自续派论许所破,加成实等之鉴别,然就观察胜义言,加此鉴别有何用?”

思维讨论

为什么所谓的“实”,可以说是胜义谛,也可以说是世俗谛?

提示:“实”有谛实之义,胜义当中成立的法,称为胜义谛,胜义的谛实;世俗中成立的法,也可以称为世俗谛,世俗的谛实。因此,眼睛所见到的瓶子,是世俗谛,它是一种谛实;佛陀无分别智的对境——离戏之法,是胜义谛,也是一种谛实。(源自《讲记》)




(2-5-3)语言是表达意乐的果法,是否加鉴别取决于能否帮助理解

由此可见,某些添加的鉴别并非完全能避免造成他人迷惑或误解,因此根据当时语言场合的意义轻而易举地确定名言、遵照印度诸大论典的格调来解说极为妥善,为了帮助理解附加鉴别也不矛盾,因为语言本来就是表达意乐的果法。


重难点分析

1、加上胜义等鉴别不一定会遣除别人所有的迷惑,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据当时的语言场合来理解是最好的。对于有些人来讲,你说“胜义中不存在”或者“成实的法不存在”时,反而会误解成其他含义,因此,加上鉴别不一定是件好事。

2、以印度的高僧大德和大论师们直截了当地讲解论典一样的风格解释非常方便。因为对没有智慧的人来讲,无论对他如何宣讲也根本不懂;对有智慧的人来讲,只要直接说“瓶子空”“瓶子不空”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添枝加叶地增添许多词句。

3、因明《释量论》中说:所有的语言实际是人的意乐的一种果法。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比较诚实的人,通过他的话语,就可以了知他内心的想法。因此,如果对理解有帮助,加上鉴别也是非常必要的。




(2-5-4)应该凭借对正量各自衡量的要点观察来分析宗派

因此,所有论典中对成实与自相成立等均无有差别地予以遮破。而讲说一些分清差别之类的言词无非是为了不让众生感到迷惑不解。每一正量都有一个衡量方式的要点,如果对此不作辨别,只凭措辞语调来分析宗派,那实在是太荒唐了。


重难点分析

无论世俗量还是胜义量,每一个正量都有其殊胜的要点,各自都有各自的衡量要点和衡量方式。比如,应该观察所衡量的法,究竟是在胜义当中还是在世俗当中?如果是在胜义中,依靠中观应成派的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进行驳斥时,全部可以遮破;而在名言中,依靠现量、比量等成立时,也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思维讨论

“成实”“自相成立”等词在不同的场合中,所表达的意义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提示:实际上,“成实”和“自相成立”其实是一个含义。比如人们说瓶子成实,也就是指名言中的瓶子实有存在;人们说自相成立,也是指名言中的瓶子自相成立。在名言中,二者都可以承认;而在胜义中,所有的中观论典对这二者一并作了驳斥。

在不同的中观论典中,诸位论师也有“成实”和“自相成立”是存在的、具有差别的等诸如此类的词句,其实这是具有密意的。有时候对此二者一并破除,这是在胜义中遮破的;有时候对此二者以具有差别的方式建立,这是在世俗中建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众生不要沉溺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应该头脑清醒地了知中观真实了义的见解。(源自《讲记》)




(2-6)抉择后得时务必做到有条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

(2-6-1)抉择后得时要分清二量之间的界限

所以,在辨别后得的过程中,务必做到有条不紊地安立二量所衡量的道理,否则,仅仅分析名言似乎也成了观察胜义的话,那么承许说入大乘的补特伽罗有成佛也好像变为承认胜义中存在了,甚至说“世俗谛”也会面临着需要犹豫不决的险隘,就连道果、宗派也难以启齿了。


重难点分析

在抉择入根本慧定的过程中,对胜义量和世俗量是根本不作区分的。但在圣者后得的时候,必须有序地分析胜义量和世俗量所得出来的法。依靠胜义量——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金刚屑因等进行抉择时,一切万法根本得不到,就如同在光明面前得不到黑暗一样,这就是胜义量的作用。在世俗量面前,中观派对于因明中所承认的现量、比量也全部承认。所以,在抉择后得时,千万不能把这两种量混杂在一起,一定要分析清楚。

思维讨论

以世俗谛作为观察对境,其观察的量是否就成为胜义量了?

提示:这种观点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这种观点合理,那名言中所谓的补特伽罗成佛,已经成为胜义中存在,甚至世俗谛或五道十地等等的安立也将成为非常困难的事了。(源自《讲记》)




(2-6-2)从名言角度来讲,应成派可以承许唯识宗的观点

假设有人认为:说补特伽罗有成佛这只是从名言的角度来讲的。

这样一来,显然就承认分开二谛的宗派了。希望你们明白,实际上这一宗派也承许名言中有实法体相成立,而且也认可唯识宗的观点。


重难点分析

1、对方辩解说:胜义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此中不可能有某人成佛的概念。作为补特伽罗,首先是凡夫人,然后经过精进修持最后成佛,这种观点应该是从名言角度而言的。

2、在此,麦彭仁波切间接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如果你们承许补特伽罗在名言中成立,那么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也承认实法成立。而且,中观应成派在抉择名言的过程中,未经观察随世间共称而承许和详细观察随唯识宗而承许,这两种观点都可以承认。

思维讨论

《入中论》中着重遮破了唯识宗的观点,是否等于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也不承认唯识宗的观点?

提示:对于某种根基的众生来讲,万法显现为心的唯识观点是不太合理的,因此,中观应成派依靠教证、理证对其进行遮破。但在名言中,中观应成派既有承认唯识的情况,也有不承认唯识的情况。

中观应成派最主要的观点是安立在见解上,所以,中观应成派的修行人从名言角度来讲可以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源自《讲记》)




(2-7)中观是否有承认

(2-7-1)从名言角度来讲,中观应成派也是可以观察的

如果对方说:那只是观待他宗而承许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宗。

倘若如此,就与自宗后得时承认道果之理以及缘起存在的说法等已明显相违,因而你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承许名言量成的宗派是分开二谛来讲的,未分开而仅仅作分析并不至于变成胜义的观察。


重难点分析

1、中观自宗,包括月称论师、寂天菩萨、圣天论师等等在内,后得时也承认五道十地、佛的不共法、声闻缘觉的不共法,以及诸法在名言中因缘而生的很多道理。对于这方面,他们在自己所写的中观论典中也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名言中一点都不承认的话,已经与自宗的观点明显自相矛盾了。

2、名言量成的观点实际上是对二谛没有详细分析的一种观点,如果承许中观自宗有承认,那么一定要承认分开二谛的宗派。中观应成派的自宗根本不会有任何承认。但在有些情况下,有关基道果的道理,即使中观应成派也是承认的。这样一来,必须承认二谛分开,否则根本说不清楚。

教证

《定解宝灯论》:“衡量胜义实相时,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

思维讨论

有些人认为:整天这样想干什么,这都是增加分别念,还不如入禅定好一点。这种观点对吗?

提示:这样想是错的。以般若空性作为对境,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抉择,这不是增加分别念,而是使自己的分别心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因此,你们不要认为:平时这样探讨、思维是无足轻重的一件事情。(源自《讲记》)




(2-7-2)于真实义中成立无所承认

总而言之,如果按照入定超越语言与分别境界所衡量之义而从究竟实相胜义无二无别的角度来说,不需要分开二谛,如是显现的一切法本来就不存在有无是非等任何破立的承认,因而正如(佛菩萨)以默然不语的方式答复一样,于真实义中由于超离一切名言、无说、离戏、平等的缘故,成立无所承认。


重难点分析

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真正般若波罗蜜多——释迦牟尼佛如所有智所了别的对境,是从大空性、大离戏的角度来讲,不需要分开胜义谛和世俗谛。

公案

以前汉地马祖道一禅师有一个弟子(指西堂智藏禅师),当时一个在家人问他:“有没有地狱?”他说:“有地狱。”“有没有天堂?”“有天堂。”“有没有因果和前世后世?”他说:“什么都有。”这位在家人非常困惑:“不对啊,径山和尚说地狱也没有、天堂也没有、因果也没有、前世后世也没有,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你们的观点相违呢?你说全部有,他说全部没有。”道一禅师的弟子说:“这是不相同的。你有没有妻子?”“我有妻子。”“径山和尚有没有妻子?”“没有。”“我们的角度是不同的。径山和尚的境界你达到没有?如果达到的话,你也像径山和尚那样,妻子也应该没有了。”

汉传佛教当中,一般对胜义和世俗进行区分的比较少。但这个公案当中,径山和尚的说法,应该是从胜义角度来讲,什么都没有;道一禅师的弟子的说法则是针对名言的,从这一角度来讲,什么都有。(源自《讲记》)




(2-7-3)后得时要分开二量加以破立

然而,就后得时成为语言、分别对境之现相的角度而言,如果自己思索或者也需要对他人讲说基道果等法理,那么必然要分开二量而加以破立,不要觉得如此一来就与应成派大有分歧了。尽管名言的承认方式有所不同,但祖师们的究竟意趣无有二致,这一点凭借正理完全可以成立。


重难点分析

1、在后得的过程中,应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世俗中一切都存在,胜义中什么都没有。但从根本慧定的角度来讲,二谛分开也是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语言也是不存在的,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2、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虽然在名言承认方面有所不同,比如中观应成派既有随世间安立的名言,也有随唯识观点安立的名言;中观自续派在安立名言时,认为名言自相成立、名言成立实有。但是诸位祖师们的究竟观点没有二致,是圆融无违的。




(2-8)通过二谛分开的窍诀,一系列弊病自会迎刃而解

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那么当今雪域中有些智者承认世俗量成立,另有些论师将其视为不可能存在的谬论;对于前辈智者的观点,有些人居然妄加诽谤说他们没有证悟应成派的真实见解;还有些人对诸大祖师的宗旨茫然不知……一系列弊病自会迎刃而解。


重难点分析

1、藏传佛教中各大教派的高僧大德们,在究竟意趣方面也无有任何抵触。这一点,并不是我们口头上说说而已,麦彭仁波切在下文会用很多教证和理证来成立。

2、“有些智者”应该是指格鲁派为主的个别高僧大德,他们承认世俗量成立。“另有些论师”,也即萨迦派全知果仁巴为主的高僧大德们,他们对格鲁派发出很多太过。

3、“前辈智者”,指前译宁玛巴的高僧大德,本来是承许远离一切戏论的观点。但是,格鲁派后代的有些高僧大德说:宁玛巴承认无戏的缘故,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达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观点。也有这样的说法。

思维讨论

以例说明如果通达了二谛分开这一要诀,很多问题都会自然而然通达?

提示:比如,宗喀巴大师在很多论典中说:名言中世俗量成立。对于格鲁派的“名言量成”,如果说这是后得分析时按照因明观点所作的一种抉择,萨迦派也就没必要对其发出很多太过。

宁玛巴大圆满或大中观的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是以圣者入根本慧定为主来讲的,并不是从后得角度进行抉择的。但是后译派的个别论师却说:大圆满的修法跟和尚宗没有任何差别,跟无有解脱的盲修瞎炼者无有差别。

诸如此类的种种诽谤也是根本没有必要。(源自《讲记》)

最后,以大恩上师在《讲记》中的开示对二谛分开这一要诀进行归摄:

在学习《中观庄严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两种量分开,因为二量各自所得出的结论完全不同。换句话说,依靠世俗量根本无法得出胜义量的结论,依靠胜义量也不可能得出世俗量的结论,所以,绝对不能将这两个量混为一谈。否则,将依靠二量所得出来的结论互相错乱,闻思中观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如果我们将二量的界限区分得非常清楚,依靠二量所得出来的结论也是分开理解,那么抉择任何一个法也会非常容易。

而且,各种论典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依靠世俗量抉择世俗法时,主要依靠《释量论》《俱舍论》等论典;而以胜义量抉择万法真相时,则依靠《中观六论》等论典。如果用《阿含经》来解释般若空性,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阿含经》和《俱舍论》主要是抉择世俗法的论典,依靠它们根本无法解释、衡量般若空性的究竟含义。反之,用般若空性的教义抉择因明、《俱舍论》《阿含经》《毗奈耶经》的话,也是根本行不通的。

运用哪一种量抉择什么样的法,对这一点一定要详细分析。如此一来,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一定会对中观法理真正生起强有力的定解。作为修行人来讲,这也是获得当中最殊胜的获得。

编写师兄:定解G55

初审师兄:定解G54

终审师兄: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