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08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本节课继续学习所说支分广说著论五本,著论五本包括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五个问题,现在学习的是全论内容中之中观瑜伽行派的观点,涉及踏上二理之宗的无垢轨道来了达、修行二谛自性的内容。我们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进行学习。

上节课中说到:唯有超离有生、无生等一切边并断绝语言、分别之诸行境的圣者极为清净的入定智慧所照见之义方可堪为至高无上的真实胜义。那么,获得这种入定智慧的因是什么呢?这恐怕也是我们作为大乘行人都想知道的,麦彭仁波切对此将进行论述。麦彭仁波切还告诉我们,普通凡夫人也可以相似修持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对闻思修中观生起希求和欢喜之心。本节课所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详见科判坐标)

(一)圣者的入定智慧之因唯有无误通达二谛

1、唯有融会贯通二谛,才会对离四边戏之义生起定解。

2、若未生起定解,则不可能获得解脱。

3、以二谛圆融一味的智慧火最后会焚烧分开耽著二谛的分别,进而真正安住在法界中。

4、以教证说明诸佛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各别自证境界。

(二)归纳:明确了解修行般若佛母的方法是闻、思、修

(三)如是二谛的安立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

1、总说:承认诸法自性空、名言万法唯心造是大乘宗派所共许的。

2、以《楞伽经》和《入中论》的教证等别说承许名言为唯识的观点是大乘总轨。

3、解释月称论师等没有如此安立名言的原因: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主要通过中观的不共因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此时名言全部按照世人所承认的如是承认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承认万法唯心造的观点。但实际上,月称论师也承认一切万法的来源就是心。这一点正是唯识宗所提倡的观点。

4、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中观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中观自续派则是首先抉择单空,最后才抉择了离戏大空性,二者的意趣实际完全一致。

5、在抉择大中观、抉择无分别智慧时,一切承认都不存在;在辨别后得妙慧的行境前,一切地道功德可以承认,也应该存在。

6、认为月称论师全部跟随世间名言而安立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7、麦彭仁波切以谦虚的语言讲到对甚深法理进行分析的来源。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来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主要依据《讲记》Chapter 16Chapter 17Chapter 18Chapter 19中的内容撰写,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圣者的入定智慧之因唯有无误通达二谛

1-1)唯有融会贯通二谛,才会对离四边戏之义生起定解

圣者这样的入定智慧之因,唯有无误通达二谛,除此之外别无丝毫他法。譬如说,燧木与燧垫没有兼而具足,以其中任何一者也不可能生火。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将二谛融会贯通,那么根本不会对离四边戏之义生起定解,不管口头上再怎么说超离言思,也只是像外道修不可言说的我一样,不可能以各别自证智慧得到正法的奥妙内涵。因此,只有通过修成不离正理的闻思慧眼而生起定解,方可进一步修证其义、获得体悟。

 

重难点分析

1、圣者入定时能够照见一切万法的本体,获得这种入定智慧的因唯是无误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通过燧木、燧垫二者互相磨擦以后可以生火,其中一者不具足,火就根本不可能生起来。同样,要想我们相续中获得圣者的根本慧,就要对二谛无误地了知,缺少其中任何一者,都不可能获得真正圣者的境界。

2、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强调:闻慧和思慧这两个慧眼必须具足,如果不具足这二者,所谓的修行已经成了盲修瞎炼。萨迦班智达说:不具足定解的修行,完全成为转生旁生或者转生无色界的因。因此,一定要获得不离正理的闻思慧眼及定解,这样才能真正获得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教证

《定解宝灯论》云: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

 

1-2)若未生起定解,则不可能获得解脱

相反,尚未生起定解只是双目圆睁、喋喋不休地讲说离边、离言的人士恐怕仅仅是耽著字面夸夸其谈而已。如果依此便可以根除三有,那么口口声声说诸多一味平等的密行外道徒等依靠此道为什么不得解脱呢?

 

重难点分析

1、没有定解的一些人经常说我修得如何如何,然后把远离世俗之类的言词挂在口头上,这只是耽著词句而已,没有多大意义,他们的相续与凡夫人实际上没有任何差别。

2、在密行派等外道的文字上或者导师开示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我、超越法界等类似的言词。

 

思维讨论

密行外道徒等经常高谈阔论:法界平等无二、解脱、贪嗔痴无自性……”诸如此类的说法为什么不能成为解脱之因呢?

提示:因为他们不具足真正毁坏轮回根本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根本不可能摧毁三有的根本,根本不可能获得解脱。(源自《讲记》)

 

1-3)以二谛圆融一味的智慧火最后会焚烧分开耽著二谛的分别,进而安住在法界中

由此可见,唯独依照广大宗轨将名言与胜义的无垢观察量二理平等圆融的智慧火才能将二取所知的干薪焚毁无余,从而安住于离边等性之法界中。正像燧木与燧垫摩擦生火最终它们二者本身也被烧尽一样,以二谛圆融一味的智慧火最后也会焚烧分开耽著二谛的分别,进而真正安住在不偏堕现空任何一方、远离一切所缘之边的法界中。

 

重难点分析

1、首先,燧木与燧垫通过磨擦生起火焰,到最后,火焰也会将燧木与燧垫二者全部焚烧迨尽。同样,依靠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的两种分别念可以出现真正的智慧,依靠这种智慧之火,可以将分开二谛的两种执著全部焚烧。

2、将二谛的执著全部灭尽以后,最后将真正达到不偏堕于任何一方的境界——既不单独堕于空或者涅槃的边,也不会堕入仅仅是显现或者轮回的边,真正安住于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殊胜境界中。

思维讨论

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对普通凡夫来说是否遥不可及?

提示:麦彭仁波切在中观窍诀中说:对普通凡夫人而言,这样的境界也可以相似修持。

名言中从万法唯心的角度来讲,修行人在与各式各样的人交往或者遇到各种复杂外境时,一定要了知,不论是痛苦还是快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内心所造,这时,外面的世界也会如蓝天一样广大。依靠胜义量进行观察时,现在的快乐、痛苦等各种遭遇全部都不存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在凡夫薄地时也可以在自相续中相似生起这两种定解,之后,对上述两种定解逐渐修持,达到一定程度时,现在能取的心识和所取外境的各种景象的干薪全部都会被焚毁无余,最终真正现见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来面目。(源自《讲记》)

 

1-4)以教证说明诸佛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各别自证境界

《般若摄颂》中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

 

消文释义

一旦对于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黑法的恶业、白法的善业,以般若空性的智慧进行分析,连微尘许的法也得不到的时候,这种修行人,已经从世间真正达到智慧波罗蜜多的彼岸了,这种智慧犹如虚空,丝毫也不需要任何依靠处。

 

教证

《宝性论》云:地者依于水而住,水则依于风而住,风复依于虚空住,虚空不依地等住。

 

思维讨论

在不能如实了知诸佛菩萨的境界时,我们应该如何思维?

提示:比如,读一年级的小学生,不管老师如何对他讲解大学课本的内容,仍然会很难理解。因为他的心还没有成熟,根本无法接受这种知识。虽然接受不了,也应该发愿:我现在虽然不懂,但我长大以后一定要通达这种智慧。同样,真正一地菩萨和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在凡夫人的分别念根本无法容纳。但是自己应该发愿:我一定要精进闻思修行,将来终有一天,愿我现证这种境界!(源自《讲记》)

 

又云:如是奉行明智之菩萨,断除贪执于众无贪行,如日离曜灿然昭然住,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万法自性清净普清净,菩萨如若证悟智慧度,不得作者不缘一切法,此乃般若度之殊胜行。此境界唯一是远离四边戏论各别自证智慧的行境,而无法言表、不可思议。

 

消文释义

这样奉行明与智的菩萨(断除烦恼障称为明,断除所知障称为智),已经完全断除了相续中的贪执,对众生也是无有任何贪执;如此而行持,真正达到佛的境界时,他的智慧如同太阳离开了日食的危害以后,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般明显;如同烈火焚烧尽草木与森林般,一切能取所取都被焚毁无余。这样一来,一切万法的自性清净普清净。菩萨如果已经证悟此种智慧时,既无有任何作者,也不缘一切法,这就是智慧度的殊胜行为。

 

重难点分析

1、关于清净普清净,有两种解释:(1清净指远离烦恼障,普清净指远离所知障。(2)从自性住种性清净和暂时离垢清净的角度来讲:每个众生相续中都具足佛性如来藏,也就是自性住种性清净;而释迦牟尼佛已经远离了一切暂时的客尘垢染,因此称为离垢清净。其中,清净指自性住种性清净,普清净指离垢清净。

2、此处用两种比喻来形容诸佛菩萨的境界:(1如日离曜灿然昭然住,这是从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角度进行比喻的:太阳在离开了日食的危害以后,会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同样,远离了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之云雾、真正到达佛的境界时,他的智慧就如同璀璨的太阳一般昭然而住。(2如烈火焚草木及森林,是从的功德来讲的,在获得了圆满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时,世间上一切不清净的能取所取的草木全部被焚毁无余,这样一来,一切万法的自性清净普清净

 

《华严经》中云: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无法示,如是菩萨之诸地,以意心境不可知。意思是说,诸位圣者由获得法界明现境界的不同而逐步跨地,最终现前远离所有二障的法界,诚如《广大游舞经》中云: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

 

消文释义

犹如空中之鸟迹,极难言说无法示,如是菩萨之诸地,以意心境不可知。如同空中飞禽远去之后,它的踪迹无处寻觅一般,菩萨获得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极难用语言来诠表,也无法以其他任何方式来表示,如是一地以上诸佛菩萨的这种境界,以凡夫人心识的心境无法测度,无法了知。

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我已经获得了灭除世间一切生老死病等痛苦、如甘露妙药一般的殊胜法要,但是这种境界,无论对谁宣说,他也不可能了知,因此我应当默默地安住于森林当中。

 

重难点分析

1、很多历史书和中观论典中说:佛陀当时不传法有两个原因:(1)由于这个法特别深奥,很难找到真正的所化根基,因此,不能随随便便给别人传讲。(2)佛陀证悟这种境界以后,如果随随便便给别人传,很难显示出佛法的真正价值,因此也没有传法。

2、虽然此处说现前远离所有二障的法界,但实际上,在第八地菩萨时,所谓的烦恼障早已经断完了,到佛地时,真正的二障是根本没有的。此处说佛地时断除二障,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八地的时候烦恼障早已经断完,因此在佛地时也可以如此称呼;另一方面,烦恼的习气和真正的所知障,唯有在十地末尾依靠金刚喻定全部断除,由此才现前佛地,因此,也可以说佛地时断除二障。

 

思维讨论

1、既然法界真如的本体无有任何可分,为什么《赞法界论》等很多论典中说: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与最后佛地之间所见到的法界,在明、增、圆满三个方面是有差别的?

提示:从法界角度来讲,一地菩萨和十地菩萨所见的境界无有任何差别;从有境角度来讲,由于有境越来越接近法界实相,在所见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的差别。如同见同一根柱子,于远处见是模糊不清的,越来越接近时,柱子上的花纹等也会越来越清晰地见到。(源自《讲记》)

2、请解释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

提示:远离一切相状,叫做深;远离一切分别念,叫做寂;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的边,叫做离戏;如来藏自性光明,一切功德全部圆满,即是光明;是远离一切因缘所作的大空性,所以是无为法。(源自《讲记》)

 

(二)归纳:明确了解修行般若佛母的方法是闻、思、修

 

归纳而言,要明确了解修行三世诸佛菩萨之来源的智慧波罗蜜多的方法,即在薄地凡夫时先以闻思断除增益,再唯一平等安住于正理引发的殊胜定解中。

 

重难点分析

我们在凡夫薄地时,一定要清楚三世诸佛菩萨的来源就是智慧波罗蜜多,想要获得这种智慧波罗蜜多,最初一定要通过闻思断除增益,中间在以闻思引发的定解当中自然安住。比如,通过闻思完全了知轮回痛苦”“寿命无常等道理以后,就应该反反复复地观修轮回痛苦、寿命无常。观空性也是如此,首先依靠《中论》等论典中所讲的各种方法,将一切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然后就应该如理如实地再再观修。

 

(三)如是二谛的安立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

3-1)总说

如是二谛的安立并不是各自派别的观点,而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因为除了承认诸法自性空、名言万法唯心造这一点外否认一切他因。

 

重难点分析

1、如是二谛的安立,即是承认诸法自性空、名言万法唯心造。

2、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窍诀性的方式介绍:真正的修行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如中观派那样将万法抉择为空性;一是像唯识宗所承许的,名言中万法都是唯心所造。除此二者以外,作为大乘修行人对于其他任何因都可以不承认。

 

3-2)别说安立名言万法唯心

关于此理,《楞伽经》中云:无始心熏染,心如影像般,纵现外境相,如实见境无。此偈已说明外境不存在唯识之理。又云: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这一颂明确地指出了万物无有其余作者,唯一是心所造。按照后面的观点,具有形形色色显现的这个无始无终的三有轮回并非是无因无缘自然产生的,而能作为此因者根本不是外道所许的时间、微尘、自在天、我等其他作者,而唯一是由自心所出生的,仅仅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说内道佛教大乘宗轨无有分歧。

 

消文释义

无始心熏染,心如影像般,纵现外境相,如实见境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就是以心的习气来熏染的,就像镜子中显现影像一样,在心的分别念前虽然可以显现各种各样的景象,然而真正去观察时,一切外境的本体一丝一毫也不存在。

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说唯是心。从外道到佛教之间,对于一切万法的作者,有人我、人我的相续、蕴、四大,以及尘、主物、自在天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诸如此类的种种说法都是不合理的。佛陀说:一切万法的作者,唯一是心。

 

重难点分析

1、对于万法皆为空性的道理,在很多中观论疏中介绍得比较清楚,所以此处未作详细说明。麦彭仁波切在此引用《楞伽经》的两个教证宣说有关万法唯心造的道理,通过第一个教证讲述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通过第二个教证讲到了一切万法的作者就是心这一教义。

2是数数之义,是取受之义,是指六趣中的任何一趣。凡夫众生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这一世变成牛,下一世变成马,再下一世变成鱼,然后再变成人……这叫做数取趣。流转的是我们的心识,而不是身体或其他的法。(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释》)

 

月称菩萨也亲言: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消文释义

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有情世界和器世界,各种不同的差别,全是由心来安立的。有些经典说一切众生都是跟随业力而显现的,但业只能是一种助缘,心才是造作一切万法的主因,如果断除了凡夫分别心,所谓的业也不可能再有。

 

思维讨论

《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中说一切众生都是跟随业力所显现的,这种说法是否与万法唯心造的观点矛盾?

提示:不矛盾。《百业经》并不是说完全由业作为主因,而是在业的辅助下,依靠心识这一主因才得以产生的。否则,如果认为主要由业产生的话,就与裸体外道无有任何差别了。

因此,业只是一种辅助的缘,而心才是造作一切万法的主因。如果通过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完全断除了凡夫分别心,所谓的业也就不可能再有。(源自《讲记》)

 

假设谁说世间的这一切显现不是由自心所生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它的因是除心以外的他法,倘若如此,就已认可补特伽罗的心束缚或解脱轮回的一个其他因,这无疑已经坠入外道宗派里了。所以,无有其他作者且外境不存在唯是心之现相这一观点也需要渐进而成,承许名言为唯识的此观点成立是大乘的总轨。

 

重难点分析

此处再三强调:万法唯心的观点不仅仅是唯识宗的观点,而是整个大乘之总轨。

 

3-3)月称论师等为什么没有如此安立名言

有人心中不免会生起这样的疑问:那么,具德月称论师等为什么没有如此安立名言呢?

 

重难点分析

既然说整个大乘都可以承认一切万法唯心的观点,月称论师为什么要在《入中论》中遮破万法显现为心呢?

 

3-3-1)未安立的原因

在相应上述的真实胜义圣者根本慧定的行境进行抉择时,现有轮涅的一切法在不经任何观察的情况下只是按照世人的所见所闻作为所量就已足够了,并不必因为这一切本来安住于远离四边戏论的缘故而凭据宗派的观察对现相名言深入细致加以分析。对于这些显现,以语言、分别来衡量而说有、无、是心、非心等等,无论是肯定哪一方,在实相中都是不成立的,以如是胜义观察理的应成量便可推翻反方的颠倒妄执。而(应成派)自宗认为,任何有相的所缘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不管如何承认一概予以拒绝。

 

重难点分析

1、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主要是抉择符合圣者根本慧定之行境,对于其他人所承认的共生、他生、自生或者万法唯心等所有观点,全部依靠应成量一一推翻。在观察胜义谛的过程中,名言全部按照世人所承认的如是承认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承认万法唯心造的观点。

按照世人的所见所闻作为所量,并不是像外道那样承认常有自在的我或者柱子是常有的;也并不是说,顺世外道不承认业因果,或者世间上不学佛教的人如何承认,月称论师也如何承认,不是这个意思。月称论师在抉择世俗谛时,是按照世间无损害的五根识承许的那样去安立名言,并非跟随世间的疯狂人而承认。

教证

《定解宝灯论》云:如是因或道中观,二谛承认均自宗,并非胜义作自宗,世俗谛则推予他。

 

在这一问题上,对于有、无等任何方面的立宗,无需分开二谛即可一一驳倒。如果以二谛各自的任意一量来衡量的话,当然不加区分是无法进行破立的,这也完全是由于在此处是以真实胜义二谛双运的实相观察理智作为正量来衡量的。如《入中论释》中引用教证云:胜义中无有二谛,诸比丘,此胜义谛乃唯一也……”因此说,月称论师一开始就着重抉择了真实胜义,因而是将缘起显现不灭这一点作为观察对境或者以它是证悟胜义之方便或途径作为辩论主题而抉择大离戏的。

 

消文释义

胜义中无有二谛,诸比丘,此胜义谛乃唯一也……”佛陀对诸比丘说:胜义谛乃唯一谛。也就是说,以真实胜义谛观察时,所谓的世俗谛根本不存在,而是唯一的一谛。从究竟观点来讲,一谛也不成立,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重难点分析

1、一切万法如果存在一种真实的自相或有产生、无产生等,中观论师在抉择正见时也可以承认,但是万法无有任何真实体相的缘故,也就根本没办法承认。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观点,非常契合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教义。

2、反过来说,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以胜义量或世俗量分别进行衡量时,如果不加区分也就根本无法破立。比如,以胜义量进行抉择时,如果没有讲万法在胜义中如何不成立的道理,对很多问题根本无法抉择;以世俗量进行抉择时,说万法在世俗中成立,如果不加区分也是根本无法成立。

3、月称论师在抉择正见时,是将名言缘起显现的这些法作为证悟胜义谛的途径。也就是说,世俗中不需要加任何分别,对外道所承认的神我等,以及佛教内部所承认的柱子、瓶子、山河大地、依他起等任何一个法,通过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因进行推理,无有任何可以承认的法,全部抉择为离戏的大空性。如同阳光照射在雪团上,雪团会立刻融化一样。

 

教证

佛经中云:设若无生是一谛,于彼有谓有四谛,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

 

 

3-3-2)也可安立,故与本论无违

这样一来,在后得时,对道果的一切安立无论怎样以二量来衡量,都不至于对破立的名言造成妨害。也就是说,名言中完全承认缘起显现或缘起性。倘若以名言量来分析缘起显现,则绝不否认以顺行十二有支成立染污法以逆行十二有支成立清净法的道理。通过心性清净与不清净依他起来说明缘起性恰恰使唯识宗显得更为粲然可观。

 

重难点分析

1、月称论师在以入定为主时,抉择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但在后得对出定见解进行抉择时,《入中论》中对凡夫地的三种功德以及菩萨十地后得的各种功德讲得比较清楚。因为已经区分了入定和出定,所以中观应成派对自续派所发出的太过根本不会落到自宗的头上。

2、中观应成派的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等,在二谛分开后的名言中,也承认各种各样因缘聚合的缘起显现。从空性为胜义、显现为名言这一角度来分析时,月称论师也绝不会否认名言中各种各样的缘起显现,在因缘具足时,果一定会出现;而因已经灭尽时,果也一定会灭尽的。

3、从顺行角度来讲,无明、行、识一直到老死之间全部存在,顺行十二缘起如果成立,轮回的各种染污法也一定会存在。反过来说,无明已经断了的话,行和识乃至老死之间也根本不会存在,这时,逆行的清净涅槃法可以成立。依靠清净的心获得涅槃、依靠不清净的心获得轮回各种各样的显现,也就是大乘所公认的依他起。万法唯有在心上安立,除心以外的无情法上根本无法安立。真正认清这一点以后,轮回各种各样的显现根本不存在;如果没有认清,而是依靠无明不断扩散的话,轮回中的显现也会一直不断地存在。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月称论师也承认万法唯心的观点?

提示:《入中论》当中,月称论师并没有直接说我承认一切万法唯心,但实际上,月称论师在名言中也承认:一切万法的来源就是心,心被各种烦恼染污以后,可以显现各种各样轮回的不清净相;心如果得以清净,涅槃各种各样的景象也会显现。这一点,正是唯识宗所提倡的观点。(源自《讲记》)

 

3-4)自续派和应成派意趣完全一致

这位大师的此论著中,着眼点却主要放在了相似胜义上,首先分开二谛来建立各自正量所衡量的承许是存在的,到最后,也必然契入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中。这两种(抉择方式)相当于渐门派与顿门派。因而如果抓住了这一要点,也就掌握了应成派的究竟奥义。本论中诸法之自性,随顺理证道……成俗非真实的意义与具德月称论师的意趣完全一致,可谓异口同声。

 

重难点分析

1、静命论师在以《中观庄严论》为主的论著中,着眼点主要放在单空这一相似胜义上。

2、中观应成派相当于顿门派,中观自续派则属于渐门派。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中观应成派一开始就抉择了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而中观自续派则首先抉择单空,最后才抉择了离戏大空性,二者之间只是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别而已。中观自续派一开始虽然抉择了单空,但在最后也抉择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观点,因此,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3、《中观庄严论》最后也讲到: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这一颂词很明显地指出,中观自续派承许的单空是一种世俗法,并非真实、究竟的胜义谛。由此可以了知,本论完全承认暂时的单空并非最究竟的观点。

 

思维讨论

有人认为:月称论师属于顿门派,境界很高;静命论师是渐门派,他的境界比较低。这种想法对吗?

提示:千万不要这样想。诸位论师所抉择的宗派,在究竟意义上无有任何差别,只不过在所化众生的根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而在各自的宗派上,不应该说某某宗派比较差,所谓的宗派,只要对众生的成就有利,这一宗派就应该是非常殊胜的。在世间上,有无量的众生依靠中观自续派获得成就,也有无量的众生依靠中观应成派获得成就。

因此,从度化众生的角度来讲,内道任何宗派之间都不存在殊胜或不殊胜的差别,全部是利益众生和度化众生的方便门。(源自《讲记》)

 

3-5)中观有无承认

因此,乃至在一法上尚有分开二谛的耽著之前,在他面前,名言量成以及无实这两者同等不会颠覆。只有通过理证摈除分开耽著二谛的对境,再进一步远离细微的执著,方可平等遮破这二者,达到离戏的境界。由此看来,尽管暂时在分别心前分开二谛,可是从究竟意义上讲,在以成立无二离戏之要抉择无分别智慧之行境以及辨别后得妙慧之行境的过程中,将有无承认的道理等区别开来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轮回涅槃、束缚解脱的一切理论在入定智慧前虽然无有立足之地,而以后得妙慧来衡量时这些作为所量必定是存在的。

 

重难点分析

1、名言量成立,比如瓶子能盛水或者人能知言解义等,这些以量完全可以成立。中观自续派在胜义中承许一切万法无实有,这实际也是一种分别念的境界。在分开抉择二谛的耽著面前,二者同样都是可以成立的。

2、不论是中观应成派还是自续派,通过理证摈除了分开二谛的执著以后,一切细微的执著都可以进一步远离,就如同燧垫、燧木磨擦生火以后,所谓的燧木与燧垫二者同样也不成立一样。佛陀、解脱、轮回、涅槃等任何法,在根本慧定前均无立足之地。而在辨别后得妙慧的行境前,一切地道功德可以承认,也应该存在。

 

思维讨论

1、为什么通过对《中观根本慧论》为主的中观论典的深入闻思修行,也会很容易通达大圆满所抉择的本来清净?

提示:因为大圆满本来清净中,对心之本性全部抉择为与法界无二无别。依靠中观推理进行抉择,便可以轻而易举认识到这一点。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中抉择前行法时,专门用中观应成派的很多推理来推翻心与外境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此。(源自《讲记》)

2、对般若空性生起一点信心之后,便放弃自己平时修持的善法是否合理?

提示:这种做法非常可怕。若未区分入定与后得,自认为听过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或者中观的远离戏论,便将所有修持的善法全部放弃,这不是真正的修行,后果也非常可怕。

在世俗中,我们的境界不可能超越法王如意宝,但法王如意宝在名言显现上,也是该发愿的发愿、该念诵的念诵,每天不间断地念《普贤行愿品》。在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也舍不得中断每天的传法。因此,精勤行持善法在世俗中是必不可少的。(源自《讲记》)

 

3-6)遣除疑惑

为此,月称论师也并没有说学道、佛果所有观点只承认平凡世间眼前所见的名言,而平凡世间没有共称(即其他瑜伽世间共称)的一切通通否认。实际上,如果将应成派依照世间共称来承认这一点说成是与学宗派、未学宗派二者中未学宗派的平凡世间一模一样,那简直是离题千里,可笑至极。

 

重难点分析

对于凡夫三地、菩萨十地以及成佛以后各种各样功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等论典中作了明确的介绍,并未按照平凡世间人的名言进行安立。所以,认为月称论师全部跟随世间名言而安立的观点是不合理的。

 

这里所说的世间必须定为入道与未入道二者,就像寂天菩萨所说的瑜伽之世间,平凡之世间。因此,对于入道世间与未入道世间,依靠清净与不清净缘起而各自共称成立的千差万别之现相必然是存在的,而将自前的这些显现直接抉择为本来离戏,则不需要以宗派的观察详细分析缘起显现的这一名言,只是按照未经观察共同所许而承认即可。可见,经过以上这番辨别何等重要,否则瑜伽师在安立自宗的道果之理时,仅仅观待其他平凡世间的分别心前而立宗那未免过于滑稽了。

 

重难点分析

不论学过宗派还是未学过宗派,每个众生都是依靠各自清净或不清净的心而出现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显现。因此,针对他们各自面前正在显现的法进行分析,最后将其全部抉择为离一切戏论。这一点就是月称论师的究竟观点。

 

思维讨论

请举例说明如何将自前的这些显现直接抉择为本来离戏

提示:比如,开车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学过宗派,只要说:你手上的方向盘远离一切戏论,是无有任何产生的一种法。对外道所承许的神说:你所承认的神我无有自生、无有他生。对有些密宗修行人可以说:你现在正在修的风脉明点无有自生、他生、共生。根本没必要通过各种宗派的观点进行分析,如按照唯识观点来说,开车的人手上的方向盘是依他起显现,是假立的。也没必要按照中观的观点、有部宗的观点详细分析。

世间从来没学过佛的人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我们就以他特别喜欢的人民币作为观察点进行分析;对学过宗派的人来讲,就将他正在执著的法作为观察的对境。(源自《讲记》)

 

3-7)依靠具德前辈之威力而作论述

我们应当明确:这只不过是抉择胜义的一种方式,总的来说,诸位祖师入定后得的意趣是一致的。对于如此甚深之法理,即便是那些俱生智慧与修行智慧圆满、逍遥自在的成就者们也难以大彻大悟,那么像我这样智慧浅薄的寻思者纵然历经百年冥思苦想也实难穷究其堂奥,又怎么可能凭借自力来讲解呢?然而,依靠具德前辈荣索班智达与全知法王龙钦巴的善说等持明传承的教典而使智慧稍得展现,只不过是依此威力而作论述的。对于此等法理,入定于清净离尘之境界的人以及探索深广之处已至究竟者必定深信不疑。

 

重难点分析

1、清辨论师、智藏论师等自续派论师和寂天菩萨、月称论师等应成派论师只是在抉择胜义时从各个角度作了不同的陈述,从真正究竟的角度,观点上无有任何相违,完全一致。

2、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地说:对于上述非常深奥的道理,自己也根本没有证悟。一方面,前面所讲的这些内容的确非常甚深、难以通达;另一方面,这也是智者的一种显现。那么,上述深奥难测的境界又是如何描写下来的呢?依靠诸位上师的很多窍诀,麦彭仁波切说:依靠上师的威德和加持力,我的智慧莲蕊也得以展现,从而写下了上述非常深奥的境界。

 

思维讨论

哪两种人会对于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深信不疑?

提示:一种是修行非常好的,已经证悟大圆满、大手印,入于离垢清净法界的这些人,对于这种境界,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行已经完全了达。还有一种人,通过自己的俱生智慧研究、探索深广法门,最后已经真正达到究竟,他也会对这种境界深信不疑。(源自《讲记》)

 

称广述者虽颇多,明品深义寥无几,若具最深智胜舌,当尝奥义此妙味。(此为暂停偈)

 

消文释义

很多宗派的高僧大德,对于究竟密意以文字广作论述者虽然非常多,但真正依靠上师的论典与窍决,真正品味到甚深意义的人寥寥无几。如果具足了对最甚深空性法门完全通达的最甚深智慧的殊胜妙舌,就应该品尝此甚深奥义,这种空性妙味真是妙不可言。

 

编写:定解C62

初审:定解G52

终审: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