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09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我们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继续学习《中观庄严论释》之“所说支分”,此部分为麦彭仁波切以著论五本的方式从总义上对《中观庄严论》的内容进行传讲。

本节课将完成“全论内容”的学习并开始学习“有何必要”部分。(详见科判坐标)

“全论内容”,即通过二理(胜义理和世俗理)明确开显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本节课继续学习瑜伽行中观的宗义,具体内容如下:

(一)破他宗不承许阿赖耶识的观点并阐述自宗观点

1、他宗一些论师认为静命论师不承认六识以外的阿赖耶,对此观点,麦彭仁波切通过教证理证分析了它的不合理性。

2、通过推理辨析“与六识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的观点。

3、通过理证分析,自宗认为《中观庄严论》中承认阿赖耶存在、八识聚存在。

(二)总结本论内容的殊胜性

(三)引用龙猛菩萨《六十正理论》的教证,说明龙猛菩萨是承认如是安立二理的,即名言中一切都是心的自现,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

至此,著论五本之“全论内容”学习完毕。

接着学习著论五本之“有何必要”,本论的必要是“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本节课学习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对整个大乘之义生起定解?为阅读方便,我们将此部分内容标识为本学习笔记的第(四)个内容。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来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讲记》Chapter 19、Chapter 20、Chapter 21、Chapter 22和Chapter 23中的内容撰写,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破他宗不承许阿赖耶识的观点并阐述自宗观点

关于唯识宗所许的观点,后来的法师们说:这位大阿阇黎并不承认与六识异体存在的阿赖耶,本来意识所分出的最细微部分就是阿赖耶,这在个别大中观与密宗相关内容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重难点分析

《俱舍论》中讲到所谓六识中的意识分粗和细两个部分;而在很多中观论疏中,比如《菩提心释》《密集金刚》等中,都将最细微的意识称为阿赖耶。以此作为依据,有些论师就认为:意识最细微的阶段可以称为阿赖耶,除此以外,并不成立一个单独的阿赖耶。因此认为静命论师根本不承认六识以外的阿赖耶。麦彭仁波切对此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认为静命论师不承认阿赖耶的观点不合理;(2)辨析“不承认与六识异体存在的阿赖耶”的观点。

思维讨论

前面说到一切万法显现的来源是八识聚,此处又说不承认六识以外的阿赖耶。到底应该如何抉择?

提示:六识聚或者八识聚的说法都是合理的。六识聚在小乘经典中讲得比较明显,八识聚(六识加上染污意识和阿赖耶识)在唯识宗的经论当中也是成立的。一般在讲中观的时候,以宗喀巴大师为主的很多中观派承认为六识聚,麦彭仁波切等很多论师说是八识聚,承认阿赖耶识和染污意识也没有不合理。这方面的辩论比较大,虽然在中观和《般若经》当中,并没有明显宣说八种识,但实际上也是可以承认的。这个观点,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疏当中,根据大乘观点已经阐述过。(源自上师《俱舍精钥》)

 

(1-1)认为静命论师不承认阿赖耶的观点不合理

一般说来,这部论中的确没有承认阿赖耶的明显字眼,因而凭着自己的想法暂且如是安立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凡是承许万法唯心者如果坚决否认受持习气的阿赖耶,则是绝不合理的。作为唯识宗的法师,倘若依据《楞伽经》与《解深密经》等教义而承认,那必然要认同阿赖耶,因为阿赖耶相当于是唯识宗的核心。如果它成立,染污意识才能无有抵触而立足,为此必须承许八识聚。凭据本论(《自释》)中所说“二理所摄之乘简述(五法三自性)即是如此……”以及引用的“五法三自性……”教证,我本人觉得: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作者不承认唯识总轨的阿赖耶。

 

重难点分析

1、麦彭仁波切在此运用了一种非常文雅的语气,既不伤人心又完全能破斥对方的观点,可以说回答得非常圆满。

2、麦彭仁波切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唯识宗认为一切万法显现的来源是阿赖耶,因此,只要承认唯识宗观点,就不能对阿赖耶一概否认。(2)依据《楞伽经》《解深密经》等佛经教义而承认的唯识宗论师必须认同受持种种习气的阿赖耶,静命论师是中观瑜伽派的论师,因此必须承认阿赖耶。(3)根据静命论师在本论《自释》中引用的教证和观点来看,静命论师所承许的教义实际上既符合中观的道理也符合唯识的道理。由此,认为静命论师连唯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阿赖耶也不承认的观点绝对是不合理的。

3、一般来说,识的本体无记部分称为阿赖耶,其明清部分称为阿赖耶识。但此处未对此二者作出明确区分。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阿赖耶相当于是唯识宗的核心?

提示:唯识宗如果没有承认阿赖耶,那么,其他的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都将无法安立,说到底,这些就是在阿赖耶上安立的。另外,所谓的染污意识,实际是缘阿赖耶而对自己产生我执的一种坏聚见。如果承认阿赖耶,依靠它可以出现染污意识,如此一来,我和我所的坏聚见也可以无有丝毫矛盾而成立。(源自《讲记》)

 

(1-2)辨析“与六识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的观点

请问你们所说的密宗等中将细微意识称为阿赖耶是什么意思?与六识聚异体存在又是什么意思呢?

 

重难点分析

麦彭仁波切首先对对方观点提出疑问:你们不承许除六识以外的异体阿赖耶,却说意识特别细微的阶段应该称为阿赖耶。那么,你们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的与六识“异体”又是什么意思呢?

 

 

(1-2-1)辨析将细微意识称为阿赖耶的真正含义

无论对意识如何加以分析,如果它具备能够以所依与能依的方式受持习气之识——阿赖耶的法相,那么不管怎样,这个细微意识实际意义上都超不出阿赖耶的范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反过来说,)假设说它不具有阿赖耶的法相,则如同为马匹取名牦牛一样徒有虚名,根本无有任何必要。

 

重难点分析

1、唯识所承许的阿赖耶以能依所依的方式受持各种各样的习气,比如说,众生所造各种各样的善业、恶业在阿赖耶上可以存留,阿赖耶作为所依,善、恶习气是能依。所以,如果具足这一特性,你们所许的细微意识实际就是阿赖耶。只不过你们将其称为细微意识,我们称之为阿赖耶。作为有智慧的人,在名字上没必要过多辩论,无论取哪一种名称都可以。

2、阿赖耶识具有六种法相:本体无记法、仅觉知对境概况、相续刹那性产生、具有触等五种遍行的从属、所缘不明显、缘器广大世界。后面将要讲到,此处不进行详述。

 

再者,对于所说的与六识异体(阿赖耶不存在)的主张,请问你们究竟指的是本体还是反体?

 

重难点分析

1、不论因明还是中观,所谓的“异体”均可分为两种,一个是本体异体,如柱子和瓶子或者东山的瓶子和西山的瓶子,这是真正实质性的异体;还有一种是反体异体,比如瓶子上有无常、所作等很多不同的反体。

2、对方承许:六识聚以外的异体阿赖耶不存在。对此,麦彭仁波切问:你们所谓六识聚以外的异体阿赖耶,究竟是本体不存在还是反体不存在?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2-2)分析与六识聚本体异体的不合理性

如若指的是本体,那么到底是说相续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还是作用等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如果对方说,与六识相续异体的识不存在,那么不仅仅是中观,承认与六识相续异体之阿赖耶的唯识宗何处也无有。所有识如果在识之本体中还存在不同相续的话,那就有一个人兼具两个心相续的过失了。倘若与六识作用等异体(的阿赖耶)不存在,那取阿赖耶的名称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毫无用途嘛。

 

重难点分析

对方如果说是本体不存在,可以再次问:既然本体不存在,那到底是相续的异体不存在还是作用等方面的异体不存在?

1、如果对方回答说:是相续的异体不存在,即六识聚是一个相续,阿赖耶是一个相续。那么,“如果在识之本体中还存在不同相续的话,那就有一个人兼具两个心相续的过失了。”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眼识、耳识、鼻识等六根识的本体中,如果另外存在一个阿赖耶,那阿赖耶识是一种相续、六识聚是一种相续。这样一来,一个人应该具备两种相续,那么,其中一个相续堕入地狱时,另一个相续转生到天界,会出现这种过失。这一点,不仅中观宗,即使是唯识宗也不会承认。

2、如果说相续上不是他体,但在一个本体上具有其他的作用,即阿赖耶具有阿赖耶的作用,六识聚具有六识聚的作用,那此时将六识聚取名为阿赖耶无有丝毫意义。

因此,既然承许相续没有他体、作用也没有他体,如此取阿赖耶的名称就毫无用途。

 

(1-2-3)分析与六识聚反体异体的不合理性

仅仅在名言中从反体的角度来考虑,只是说无有阿赖耶就可以,而所谓的“与六识异体”其实并没有否定他法,因而再谈论它显然就成了多此一举的事,原因是:假设单单从反体方面也没有安立与六识异体的阿赖耶,那么到底是给谁取名阿赖耶呢?因为甚至在名言中与六识聚异体的假立阿赖耶也是无有的。

 

重难点分析

于是他们又解释说:其实并不是本体的异体不存在,而是指名言中反体的异体不存在。对此可以回答说:如果名言中的反体不存在,只要说名言中阿赖耶不存在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说六识以外的阿赖耶不存在,因为依靠这句话根本没有否定其他法,如此宣说纯属多此一举。

 

在此只不过是打开一个思路而已,请诸位公正不阿地进行分析吧。

 

重难点分析

通过以上推理可知,对方所说的“六识聚以外的异体”,既不是本体异体,也不是反体异体。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异体方式。所以,无论对方如何辩解,也根本找不到合理之处,最后不得不哑口无言。

 

思维讨论

麦彭仁波切在此指出了对方观点的一些过失,这些是不是真正宗派的过失呢?

提示:这些不是宗派的过失。名言中不存在阿赖耶的观点,对有些众生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利益。针对这一类众生,格鲁派的有些论师暂时宣讲了名言中不存在阿赖耶的观点。对于这种观点,他们自己其实也并不承认。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各种各样的方便法门,比如,释迦牟尼佛在有些众生面前说 “我”为实有,在有些众生面前说“我”根本不存在。实际上,并不是释迦牟尼佛承认所谓的“我”存在,而是为了利益个别众生,才在不了义经典中承认实有的我。(源自《讲记》)

 

(1-3)阐述自宗观点

我们自宗认为:这位亲教师也是承认八识聚的,对于这一点,只要没有遭遇棍棒等迎头痛击的灾难,根本不必担心会出现理证的妨害。

 

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的理证分析,麦彭仁波切斩钉截铁地说:阿阇黎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中应该承认阿赖耶存在、八识聚存在。下面麦彭仁波切接着阐述承认阿赖耶对于整个大乘无论是显宗或密宗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正因为必然承许八识聚转依的五智等,此论才成了大乘总轨的最妙庄严。名言中,不偏堕于染污意识及各自之识的明觉识本体、受持无始以来习气的一个识(阿赖耶)存在非但毫不相违,而且必须存在,这一点以理成立。但我们要清楚,由于作为遍计所执之根本的依他起本体不成立实有,因此月称论师等破遮的原因也在于此。

 

重难点分析

1、无论染污意识还是其他识,都具有明清的这一分,而且,它具有受持各种习气的功用,这一点,在名言中必须存在。在解释大乘观点时,如果连阿赖耶识也不承认,对习气成熟的各种现相等进行解释就相当困难。

2、观待远离所离之垢、显现正面的功德而称为转依。《大乘庄严经论》等很多大乘论典中,都承许八识聚最后转依为五种智慧。这种观点,大乘的中观、唯识都是必须承认的。如果承认阿赖耶识,整个大乘有关五智转依的道理也就很容易成立。

 

教证

《经庄严论》云:“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

《趋入三身经》中云:“阿赖耶识隐没于法界即是大圆镜智。”彼经又云:“意识隐没于法界中即是平等性智,染污意识隐没于法界中即是妙观察智,五根识隐没于法界中即是成所作智。”《经庄严论》中说:第七末那识也即染污意识转依为平等性智,意识转依为妙观察智。以上只是经论的说法不同而已,不存在任何矛盾。

 

思维讨论

月称论师为什么在《入中论》中遮破唯识宗的阿赖耶呢?

提示:唯识宗分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两种。其中随理唯识认为,依他起的本体应该承认为实有。针对这一点,月称论师在以《入中论》为主的很多论典中作了广泛遮破,而对名言中明清的、受持各种各样习气的阿赖耶根本没有破。(源自《讲记》)

 

凡是否定自证与阿赖耶的这所有理证均是指向唯识宗承许自证成实的,何时何地都不是针对名言中承认阿赖耶与自证的观点,诚如以破除蕴界处、道果所有成实法的理证并不会妨害中观承认在名言中蕴界的安立及道果一样。当然也要明白:像外道徒所谓的恒常实有的神我等在名言中也绝对是虚无的。

 

重难点分析

1、在《入中论》等中观论典当中,从了义角度来讲,对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以及五道还有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凡是有关成实的法理,一概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证、理证进行遮破。但这些遮破对在名言中承认蕴界处、阿赖耶、自证等不会有任何妨害。同样,中观应成派的很多论师,并不是破名言中无自性的阿赖耶和自证,它就是针对阿赖耶和自证“实有”这一点进行遮破。

2、阿赖耶跟外道所承许的神我等完全不同,外道徒所谓的恒常实有的神我等在名言中也绝对是虚无的。

 

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阿赖耶与六识聚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提示:从本体角度来讲,每个众生只有一个相续,八识聚全部是识这一个本体;从作用方面来讲,眼识、耳识等不能作为阿赖耶识来存在。比如,耳识、鼻识等,从识的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个本体;但从作用方面来讲,眼识肯定不是鼻识,如果是鼻识的话,眼识看见色法时也应该闻到味道,会有这个过失。(源自《讲记》)

 

 

总之,如果在名言量面前成立有,那么在名言中谁也无法遮除;倘若以名言量有妨害的话,谁也不可能建立它于名言中存在。同样,依靠胜义量成立无有,要建立它于胜义中存在这一点谁也无能为力。这是一切万法的必然规律。进行此番分析,对于整个大乘无论是显宗或密宗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显宗,就连密宗也是先抉择一切显现为自现,进而自现也抉择为心性大乐。

 

重难点分析

1、胜义中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前世后世、业因果等,任何人也无法建立其在胜义中存在;世俗中,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存在,这些道理以名言量可以成立,任何人都无法驳斥。

2、以名言量有妨害的,比如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或者名言中也不存在的龟毛、兔角、虚空中的鲜花等等,诸如此类的法在名言中谁也无法让它建立起来。但阿赖耶在名言中无有任何妨害,它的本体的的确确存在,因此没有理由说阿赖耶在名言中也不存在。

3、此处“大乐”,主要是从如来藏本体光明这一角度来讲的,并非凡夫人所说的乐受。《大幻化网》中说,所谓的大乐,是指远离了一切变化的痛苦。

 

教证

《入中论》云:“若世于汝无妨害,当待世间而破此,汝可先于世间诤,后有力者我当依。”

 

思维讨论

为何名言中承许阿赖耶对密宗也很重要?

提示:密宗中首先将一切显现抉择为自现,自现的来源则是所谓的阿赖耶或者如来藏。如果不承认阿赖耶,有关心性大乐光明以及如来藏等很多论典、黄教所承认的密集金刚或者觉囊派所承许的时轮金刚等等,都会非常难以解释。(源自《讲记》)

 

(二)总结本论内容的殊胜性

 

总而言之,开显所有大乘显密观点之根本的要诀就是此论。诚然,作为大乘行人都要按照佛陀所说整个大乘可包含在五法三自性等之中而如此承认,可是关于如何实修之道唯有这位阿阇黎所开创的宗轨。所以说,此论委实至关重要。

 

重难点分析

1、要想真正通达显宗、密宗根本的窍诀,就一定要学习这部论典。所谓的窍诀,就是用很少的语言,真正开显佛法的本来密意。本论虽然不到一百个颂词,但真正通达其中的意义的话,显宗、密宗非常甚深的道理都会揭开。

2、佛经中虽然以比较略的方式讲到了以五法涵盖大乘的教义,但究竟怎么解释、如何修持?恐怕很多人不一定特别重视。依靠《中观庄严论》,再通过麦彭仁波切窍诀方式的讲解,对所谓的大乘到底包括在哪些要诀中,作为修行人应该如何去修持等问题可以清楚了知。

 

名言中承认实法存在并运用自续因而着重阐明有承认的相似胜义、建立宗派,从这一角度而言,阿阇黎可列于自续派的论师中。但万万不可认为其见解远远比不上应成见,因为就创立二理融会贯通的大乘总道轨而言,与二谛双运不住一切之法界要领始终一致,无有任何差异。

 

重难点分析

1、由于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和其他论典中主要依靠自续因来抉择一切万法,因此将他列于中观自续派当中,可以称之为印度东方三大自续派论师之一。

2、因为静命论师已经创立了名言唯识理和胜义中观理融会贯通的大乘的总轨,如果他没有通达中观应成派,对于所谓的中观理也就根本没有能力解释。所以,不要认为他的见解比不上中观应成派的见解。

 

所以,具德月称论师的意趣——所有显现直接清净本地而令名言假相悉皆消于法界的甚深见解,等同于大圆满论著中抉择本来清净的道理,就此而论,其实就是持明传承之自宗。我本人虽然自愧不如,却对此向往不已。

 

重难点分析

1、名言中各种各样的瓶子、柱子等显现,通过应成派的不共因直接抉择为本来清净,现在名言的各种各样的假相全部融入法界当中。月称论师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中观见解,与荣索班智达、全知无垢光尊者为主的大圆满祖师们在各自论典中所抉择的本来清净的甚深见解,无有任何差别。

2、自性光明大圆满和离戏大中观二者无二无别,这就是麦彭仁波切和智悲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等宁玛巴所有高僧大德们传下来的自宗。

教证

《定解宝灯论》云:“远离戏论大中观,自性光明大圆满,义同名称不相同,此外无有更胜见。”

 

这部论典堪为大乘总的通衢大道,将二大宗轨理趣汇成一流,尤其是胜义量遵循具德龙猛菩萨的观点、名言量随从具德法称论师而承许,将这两条支流融入一味一体的理证大海究竟汇集为远离四边戏论之大中观的这部论已完整无缺地容纳了大乘佛经教义以及六庄严等诸大祖师诠解的深要。对于大地之上无与伦比的这一伟大善说,偏执一方的人们为何不恭敬顶戴?望诸位千方百计研修悟入。诸佛出有坏密意的源流、殊胜宗轨交相汇集成的汪洋就是此论。

 

重难点分析

1、龙猛菩萨的甚深中观和法称论师、陈那论师、无著菩萨所抉择的广大唯识这两大支流,全部融入于静命论师的理证大海——这部《中观庄严论》当中。所以,这一深广智慧的海洋,已经究竟汇集了远离四边戏论的所有中观观点,完整无缺地包含了整个大乘经典的全部教义,堪为所有大乘的通衢大道。依靠这部论典,在短暂的时间中,就可以将整个大乘的教义基本通达。而且,闻思这一部论典的功德,与闻思整个大乘经典的功德没有任何差别。

2、“六庄严”,指龙猛菩萨、无著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功德光和释迦光(有些论典中将龙猛菩萨、圣天论师、无著菩萨、世亲论师、陈那论师、法称论师称为六庄严)。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以六大庄严为主的诸大祖师们诠解的甚深要点已经全部包括在本论当中?

提示:这部《中观庄严论》当中,龙猛菩萨和圣天论师有关中观方面的道理肯定包括于其中,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为代表的唯识宗和因明论师所宣讲的教义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功德光和释迦光宣说的道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包括,比如从静命论师的戒律清净也可以间接说明上述两位大德所讲的内容。(源自《讲记》)

 

姑且不谈安住一座相应法界入定的觉受,甚至闻思时也没有掌握破立之理微妙的要点,却一味高攀谈论应成派,实在难有收益,因而理当由经此论的妙道对中观要义通达无碍、了如指掌。

如果能自始至终精益求精地学修这样的论著,那么藏地共称宛若雄狮交颈般的中观与因明必然名副其实地一举两得。二谛理相辅相成的无比善说、能赐予语自在胜果的宝论在印度圣地也仅此而已,原因是将各执己见的宗派合而为一理证的胜妙精髓绝无仅有,不可多得。关于本论如何宣说二理之义,以讲论的摄义而予以阐明,即是此全论内容。

 

重难点分析

1、如此殊胜的论典,在印度无数班智达所造的论典中也是极为罕见。

2、世间上各种各样的大乘宗和小乘宗,都有各执己见的一种特点。但是,这部论典完全将所有大乘——因明和中观所讲的名言和胜义的道理全部合而为一进行抉择,依靠它,我们必定会对因明和中观全部通达,获得一切语自在的究竟果位。

3、雄狮交颈的比喻:此处比喻因明和中观。狮子是野兽之王,如果在一个路口,有两只狮子脖颈交叉而立,所有的野兽都不敢轻易靠近,都会特别害怕。同样,谁如果既精通因明又精通中观,就如雄狮交颈般,任何人也不敢与他抗衡,任何人也不敢与他辩论。

 

(三)安立如是二理是追循龙猛菩萨而承许的吗?

如果有人想:安立如是二理是追循龙猛菩萨而承认的吗?

 

重难点分析

那么,名言中一切都是心的自现,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的观点,佛陀亲自在佛经中授记的中观派创始者——龙猛菩萨是否承认?

 

的确如此,《六十正理论》云:“佛说大种等,正属识中摄,了知彼当离,岂非邪分别?”其中前两句讲述了世尊所说的四大种及大种所造,除识以外无有其余外境,这些现相均是心识本身而安立的,为此可摄于识中。

如果又有人想:所有大种无论是外境还是非外境的心识之本性都真实存在。

彼论中的后两句已明确指出心识的自性背离智慧之义,因为于真正的智慧前不现之故。你们的这种想法难道不是颠倒的分别吗?

 

消文释义

“佛说大种等,正属识中摄,了知彼当离,岂非邪分别?”地水火风为主的一切万法根本不存在,唯有自己的心存在;最究竟来讲,自己的心也根本不存在,如果认为自己的心存在,难道不是一种邪分别吗?

 

重难点分析

1、麦彭仁波切引用龙猛菩萨《六十正理论》的教证说明,安立如是二理是追循龙猛菩萨而承认的。

2、对于《六十正理论》中的这个颂词,麦彭仁波切是按照静命论师《中观庄严论自释》来解释的。在月称论师所作的《六十正理论广释》中,解释方法与此不尽相同,因为月称论师在讲粗中观时,不承认万法唯心造的观点,最多承认一切万法的因唯一是心。因此月称论师对龙猛菩萨观点的解释为:万法唯心造的含义,是指一切万法的来源与心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来源于心。因此,他对万法正在显现时就是心这一观点并不承认。这也是由于宗派不同,导致在解释这一颂词时出现了一点差别。

 

教证

《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

 

宗派二理之道轨,建立一理之论典,凡是如理随行者,必获妙理乘王位。

随声附和是或非,迎合偏执者心意,直抒宗旨之此语,击中何人请宽恕。(此为暂停偈)

 

消文释义

无著菩萨广大行派和龙猛菩萨甚深见派建立的唯识和中观二理的整个大乘之真正轨道,依靠静命论师的智慧,建立了一理的论典;凡是依靠本论之教义如理地探讨、学习并且认真思维并修持者,必然会获得真正通达整个大乘教轨之善妙理证智慧的王位。

对世间各种是或非的观点,如果随声附和,会正好迎合偏执一方者的心意;将宗派的真正要义直抒而出的这些语言,如果击中了什么人偏执自宗的要害,请您宽恕。

至此,著论五本之“全论内容”学习完毕。下面开始学习著论五本之“有何必要”。

 

五、有何必要:如果有人心想:如何才能对整个大乘之义生起定解?所谓的“轻而易举”又作何解释?如何依此而获得大菩提呢?

 

重难点分析

“有何必要”是“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麦彭仁波切将其分成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一)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能对整个大乘的经典教义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二)其中所谓的“轻而易举”又将如何解释呢?(三)如何依靠上述道理获得真正的菩提?麦彭仁波切将于下文一一作出解释。下面论述第一个问题。

 

(四)如何才能对整个大乘之义生起定解

(一)通常而言,“乘”是以能作为趋向三解脱菩提的乘骑而得名。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此二宗派并非各执一方,密意浑然一体即是“整个”之义。

 

重难点分析

1、此处分别对“乘”“大”和“整个”进行详细解释。

2、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

3、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大乘以七种大(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事业大)来超胜小乘。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4、所谓的大乘,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密宗也可以包括在中观当中。那么,对“整个”大乘生起定解,并不是说只对唯识宗生起定解,也并不是只对中观宗生起定解,而是将唯识宗和中观宗——广大和甚深的所有教义融汇一体,对其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教证

《经庄严论》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次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对此等含义生起定解的方法:总的来说,以经久修习、亲身体验的智慧趋至究竟果法,其中必不可缺之因,即是通过如理观察而获得定解的思所生慧。思慧之因,就是闻受善说典籍。当然,只是听闻经论、了解它的内容还不足以经行地道,而必须对真义如理生起定解方能彻断自相续的颠倒恶念。故而,应当随入三察清净圣言与依量成立的理证之道,自己生起殊胜的解信,以不随他转、不被他夺的广大慧眼亲睹过去未来诸佛出有坏所由经的通衢大道,义无反顾而踏入。

 

重难点分析

1、对整个大乘生起定解的方法:首先通过各种各样的闻思修行了知大乘法的殊胜性,然后,经过长时间地精进修行,在自相续中不断串习,最后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真正现前了最究竟果位。对大乘法生起定解的最终目标就是如此。

2、获得上述究竟果位必不可少的因是修所生慧;生起修所生慧不可缺少的因是思所生慧;想要获得思所生慧,必不可少的因就是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真实的善说论典。

3、三观察,即现量、比量、教量。佛陀的教义既不会有现量的妨害,也不会有比量的妨害,任何教证也无法遮破他的观点,所以称为“三察清净圣言”。

 

教证

《四百论》中说:“闻者所闻教,说者皆难得。”又云:“以是说生死,非有非无边。”

 

思维讨论

请解释: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

提示: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前所未有的知识而产生的智慧叫做“闻所生慧”;反反复复思维其中意义,之后所得的智慧叫做“思所生慧”;不仅仅停留在词句表面上,而是以实际行动专心致志去修持法义,从中得到的智慧叫“修所生慧”。(源自《入行论广释》)

 

其中,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而坚信不移,无需依赖他人或仰仗他力,独立自主,即是所谓的“不随他转”;由于获得了解信,一切邪魔外道也无法使之背其道而行称为“不被他夺”。具有如此慧眼的修行人,于正法得到更超胜的定解,摈弃假法非法,获得辨别法与非法的智力如同明目者现见色法一般。关于此理,正如怙主弥勒菩萨所说:“以理观察妙法者,恒时不被魔所障,证得殊胜摈除他,不被他夺成熟相。”

 

消文释义

“以理观察妙法者,”如理如实观察一切深广法门的教义,即是不被他夺之因。“恒时不被魔所障,”生起这种定解以后,外面的各种邪魔外道和违缘都不会对这个人有损害,这是不被他夺定解的本体。“证得殊胜摈除他,不被他夺成熟相。”最后,在自相续中真正出现了殊胜的境界,就像日光出现时,一切黑暗都会自然而然摈除一样,所有智慧的违品也会马上摒除。具足了上面所讲的三种条件,说明不被他夺的定解已经成熟了。

 

重难点分析

1、所谓的不随他转,即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对佛法的教义、对中观的教义深信不疑。而且,不需要观待任何他力,自己已经对中观真正获得了定解,完全可以独立自主。

2、不被他夺,无论对正法、对因果或者对三宝的加持等,对佛教方面的一切教义,自己真正获得了不可退转的信心,一切邪魔外道也不可能改变你的想法。

3、这里的“邪魔外道”,不一定是我们经常说的魔鬼。《现观庄严论》中讲到了四十六种魔业,凡是对自己的修行造成障碍的,都称之为魔业、魔的幻变。

 

因此要明确,所有正道务必要先了知、现见,再实地修行。反之,自己尚未获得定解的同时盲修瞎炼获证果位的正道是绝不可能有的。由于此理是二量论证的核心,因而只要把握住这一要领,依此不假勤作自然而然便会对佛陀深广经教的整个大乘生起解信,智慧将从方方面面得以增长,好似星星之火燎焚森林一般。

 

重难点分析

1、正如《定解宝灯论》中所说,见解还没抉择就一味盲修瞎炼的话,想要证得佛果是绝对不可能的。

2、“此理是二量论证的核心”,“此理”指定解,即获得定解是二量论证的核心。

3、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焚烧森林一样,相续中对因果、佛法哪怕生起如星星之火一般的定解,整个万法的邪见密林也会被焚烧无余。所以,在自相续中生起殊胜定解极为重要。

 

教证

《定解宝灯论》云:“不察安住而修行,虽有成就寂止者,然修未生定解故,舍弃解脱之正道,唯一明目之定解,无法遣除诸障碍。”

 

这部论著超胜一切不仅依理成立,而且依据教证也足可证明。《楞伽经》中的五法之义前文已引用过,而此经中广述的结尾又云:“谁依理证测此理,信勤瑜伽无分别,已依不住之义者,享用妙法如纯金……”二量圆融一味、依理抉择的这部论前所未有,以颠扑不破的理证足可成立将此论赞为价值连城。详细内容请参阅《楞伽经》《密严庄严经》《解深密经》《父子相会经》《月灯等持经》《象力经》《无尽慧经》《摄正法经》《海龙王请问经》《宝云经》《般若经》等。如果对所有这些经典的无垢意趣深入细致思索,必会更加深信不疑。

 

消文释义

“谁依理证测此理,信勤瑜伽无分别,已依不住之义者,享用妙法如纯金……”任何人通过理证观察中观和唯识的妙理,那么,具有信心、精进的瑜伽者所有的分别念必定会全然消失,依靠这种无住之义,最后不住轮回的边也不住涅槃的边,这种人真正可以享用大乘的殊胜妙法,而且如同经过十六次磨炼后变成无有任何垢染的纯金一样,他的智慧也是世间上最纯洁无垢的。

 

重难点分析

1、对于《中观庄严论》的殊胜性,麦彭仁波切通过他的不共智慧已经作了理证论述,他接着依靠教证来证明。

2、麦彭仁波切在此处列举了几部经典。如果翻阅这些经典,会对《中观庄严论》及其作者更加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对通达整个大乘的教义会有很大帮助,对胜义量和世俗量的教义也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教证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麦彭仁波切曾说:对初学者来说,这部论典即使用一千两黄金来买也买不到。通过前面麦彭仁波切的教证理证论述,我们要对学习本论生起信心。

 

上师在《讲记》中也开示道:

在座的道友,一方面,依靠五蕴身在苦海中沉溺,的确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末法时代,人们忙忙碌碌地过着各种各样无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却在寂静处学习如此殊胜的论典,这的确是前世福报现前,否则,不一定能遇到如此胜妙之法。

 

编写:定解C52

初审:定解G62

终审: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