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11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我们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继续学习《中观庄严论释》总义部分的内容,正在学习“著论五本”中第四个部分“有何必要”,即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麦彭仁波切为了让我们对本论生起定解,在《中观庄严论释》中介绍了本论超胜其他中观的五种不同的观点。现在继续学习其中第四个观点——胜义分为相似胜义与真实胜义。

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讲,胜义谛分为相似胜义的单空和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前面已阐述了如是安立的必要,即“如果首先未曾宣说无实,就无法铲除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颠倒实执。假设将单空说为胜义,有些智慧浅薄之人又会误解成遣除所破的单空就是实相,耽著空性而成为不可救药的见解。”麦彭仁波切在此进一步分析如是安立的高超绝妙之处。所学内容具体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略析真正的大中观境界

1、善加理解单空(相似胜义):单空见不是最究竟的空性,也不能算为断见,为初学者应修的法门,但远逊色于大中观无分别智慧。

2、真正的大中观境界非为语言、分别的行境,与和尚宗的不作意本质上有着真假之别。

(二)善加理解用来诠说真实胜义的名言词句

1、佛的智慧非语言和思维的对境,但在圣者后得出定时,可以通过各种名词来表示。

2、如果耽著表面的词句,就不能了悟万法真正的实相,如同用手指指示月亮时不看月亮反瞧手指一样愚昧。

3、理当借助无生等词悟入息灭一切戏论之义。

4、万法的究竟实相唯是佛和菩萨各别自证的行境,远离语言分别。

(三)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其次,对空性缘起显现之理诚信不移;随之,依赖空即是现、现即是空的缘起性空双运之理,以无有体悟的方式领受此离戏等性。通过上述方式,最后在自相续中真实生起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执著的中观境界。

(四)分析宗派安立

1、中观自续派在抉择见解时,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不成立的;世俗中,一切万法以自相成立。自续派分开耽著二谛的这一分恰恰是应成派的不共所破。

2、应成派观点:分入定抉择见解以及后得出定两个方面:抉择见解时,中观应成派直接抉择现空双运的离戏。但在后得时,中观应成派有承认、有地道的安立。

3、自续、应成二宗究竟意趣无二无别、平等一味。

4、安立应成派并非无意义,二派在以理广说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5、总的来讲,本论中暂时抉择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最究竟来讲,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也非常契合。因此,这部论典已经完全涵盖了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的所有宗义。

6、如是立宗有诸多必要性,抓住要点就能抵至宗派的最深处。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讲记》Chapter 26、Chapter 27、Chapter 28、Chapter 29中的内容撰写,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略析真正的大中观境界


(1-1)善加理解单空

(1-1-1)单空不是最究竟的空性,也不能算为断见

如果以理分析空性后依旧具有(无的)执著相而修持,尽管能对治有的耽执,但仍然无法抛下无实的所缘,这样一来,又怎么能算是证悟离戏空性的智慧体相呢?


重难点分析

此处讲到单空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对柱子、瓶子以理进行分析,了知有的边不存在之后,在无我或者无实的空性中继续修持。此时,虽然能对治实有的执著这一边,但对无实这一部分并未抛弃。有的边虽然已经离开了,但对无的边并未离开,这与远离一切戏论之智慧的体相根本无法相比。

如果耽著遮破成实的无遮单空,有些人就会指责说“这是断见”。实际上具有实执的同时抹杀因果,才是人们公认的断见,这种单空又如何能算为断见呢?


重难点分析

像顺世外道那样,在具有实执的基础上,抹杀所有的因果、前世后世等正理,才是人们公认的真正的断见派。但格鲁派和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对业因果、前世后世存在等抉择得很清楚,只是在抉择胜义时暂时抉择一种单空,这根本不能属于断见派。





(1-1-2)单空见为初学者应修的法门,但不能与大中观境界相提并论

然而,虽然实有耽执之对治的执著相是合乎道理的,就像无常与不净观等一样,作为初学者是应修的法门,但与远离一切见解、承认的大中观无分别智慧本性相比较而言就显得颇为逊色了,因为它毕竟只是分别自性的单空见。

重难点分析

1、“大中观”中所说的“大”有很深的含义。比如大清净,清净和不清净都是分别念的境界,而“大清净”是超越分别念的一种境界,在语言上只能如此表示而已;无为法和有为法也是分别念的境界,所谓的“大无为法”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所以用“大”来形容。此处“大中观”是真正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执著的境界和智慧。单空毕竟是分别念的境界,与如同大海一般的真正大智慧相比,就如同足迹中所沉积的水一样。

2、麦彭仁波切在《中论释》中对单空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比如一个病人需要依靠医生的治疗,在病没有好之前,所谓的治疗就不能离开;病好了以后,治疗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了。同样,众生心相续中一直抱有实有的执著,这时必须依靠单空来破除这种实有的执著,当众生相续中的实有执著全部破除以后,对于空的执著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了。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如同无常与不净观等一样,单空见为初学者应修的法门?

提示:比如瓶子,人们相续中始终认为它是常有的,但是,对万法实相进行抉择时,瓶子等万法实际是无常的,这一点非常合理。另外,在具有贪心者面前宣说不净观,可以真正退除他的贪欲,这种观想对有些初学者来讲是非常好的。所谓的单空也是如此,对个别实执非常严重的人来讲,这种修法是非常有必要、不可缺少的。(源自《讲记》)




(1-2)最究竟的入定行境非为语言、分别的行境

对于初学者来说,遮破所破的单空在心中可以浮现出,然而从依靠中观理切合要点来分析的修行人善加辨别无自性与单空之差异的角度而言,无自性与缘起义无二无别的殊胜定解执著相,恰恰正是遣除悬崖峭壁般常断二边的对治。乃至具有破立的执著相期间,就不属于远离分别戏论四边的自性,只有以各别自证的方式入定于依正理穷究四边皆不住的定解所引发的法界中,才能消除一切戏边。由此方可断除增益,并对更无高超之真实边、《般若经》中所说不作意的本义坚信不移。


重难点分析

1、对初学者来说,遮破所破有实法的单空,在修行中是很容易体悟的。初学者依靠中观各种各样的推理进行分析,最后以相似各别自证的方式也可以入定于心的本来面目中。

2、在真正的中观境界中,空与显现无二无别的执著相,完全能断除非常危险、峭壁般的常见与断见,也就是说,这时中观自续派暂时所抉择的单空也一定要舍弃。只要我们相续中具有有、无等任何一种破立的执著相,所谓的四边戏论就没有全部破除。

3、如燧木、燧垫磨擦以后出现火,最后连它自己本身也全部烧尽一样,首先以理分析,最后对于理证的执著也全部破除,就像《宝积经》中所讲的:四种边、八种边全部断除。以各别自证的方式,在无有任何作意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中观以事势理推出来的境界。

如是就成为入定之行境的究竟实相而言,由于无有四边的所缘,非为语言、分别的行境,因而全然否认一切,反之,明明存在所缘反而不承认纯粹是虚伪之见,这两者尽管同是不承认,但本质上却有真假的差别,如同本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与原本不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一样。

重难点分析

《般若经》所说的不作意与和尚宗的不作意二者,虽然口头上都是不作意,实际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1、通过中观各种各样的推理方式,不论外境还是自心,全部抉择为真正的空性,由这一定解所引发出来的不作意,确实任何法也不承认,任何法也不存在。就好像本来不是盗贼,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可承认的一样。

2、从未闻思过的和尚宗或者大圆满宗、大手印宗,他们认为:什么都不能作意、什么都不能想。心里面虽然一直在想,但上师说不能想、佛经里也说不能想,那就千万不要想。一直被这种分别念牵引着。就如同自己明明是盗贼,但是千万不能承认。



(二)善加理解用来诠说真实胜义的名言词句


(2-1)正确理解名言词句所要表达的意义

为了趋入入定境界无可言说之义,以后得的定解用名言的词句来表示,在以借助无生、无自性、空性、离戏、无缘、离边等名称确立的方式进行宣说时,由于所有词句都是以断定自己所诠表之内容的方式而趋入的,因而永远也不能表达出除此之外的意义。它的词句表面上似乎已承认了那一含义,而且内心也随之如是执著,但实际上此等词句就是为了表明排除一切承认与所缘的行境,如(龙猛菩萨在《回诤论》中)云:“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又如云:“佛智非为言思的对境。”


消文释义

“若我宗有者,我则是有过,我宗无物故,如是不得过。”如果我有一种承认、有一种立宗,我会有过失。可是我无有任何立宗的缘故,无有任何可承认的,因此,我作为中观者来说也无有任何过失。

“佛智非为言思的对境。”佛的智慧并非语言和思维的对境。

重难点分析

1、无可言说、诸佛菩萨的境界,在入定时当然是无法抉择的,但是为了表达、说明这一点,在圣者后得出定时,可以通过各种名词来表示。对于所证悟的境界,很多中观论典中以无生来表示,有时也用空性、离戏、离边等等来表示,这类名词相当多。

2、任何一个词句都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作用。比如说柱子,柱子自己的本体以语言的遣余方式建立起来,而且,除柱子以外的,世界上其他的瓶子、牦牛等其他法全部遣除。同样,我们说“离戏”,远离一切戏论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已经表达出来了,而远离一切戏论以外的、具有戏论的所有法根本不可能表达出来。

3、离戏、无生或者空性等词句,所要表达的就是排除一切承认、一切所缘这一意义,凡是分别念所接触、所涉及的范围一概否认。对利根者来讲,只要一说万法无生、万法离戏、万法空性、万法无自性等名词,就可以完全了达万法的真实体相。但对于钝根者来说所谓的“无生”,产生可能是没有,但是“无生”应该存在吧?他始终认为有一种所缘境。又比如一说离戏的时候,好像表面已经承认离戏,但心里面也在执著离戏。




(2-2)耽著表面的词句,根本不能了悟万法真正的实相

本来,承许的这些词句正是为了否定有承认与言思之对境而说的。可是诸如用手指指示月亮时不看月亮反瞧手指的愚昧之人耽著词句而认为无承认本身就是承认、不可思议本身就是思维、无说本身即是言说,就像顺世外道认为比量非为正量一样将佛典中的此等词句误解为自相矛盾,这实在是大错特错,荒谬绝伦。对此,绝不可将无说之义与能诠言说的表示以及意义的无承认与词句的承认这样的两者执为矛盾,而理解要点一致十分关键。同样,依靠无生等词来表明一切所缘的行境皆为空性,只是将对于本为空性的任何法去除耽著称为无缘而已。


重难点分析

1、佛经中说:佛的智慧并不是语言和思维的对境。所以,上述所有词句正是要遮破所有的承认和语言。利根者了知这一点,会根据词句所表达的意义去理解,而钝根者一直耽著在表面的词句上,这样一来,即使对他解释也是非常困难。比如,顺世外道等,将很多佛经论典中的词句误解为自相矛盾。佛陀说“一切空性”,他们认为:“肯定不是空性吧,当年佛陀不是说法了嘛,这样怎么会是空性呢?”佛陀说“万法皆空”,他们认为:“如果万法皆空,佛陀现前成佛的地方是空性吗?如果是空性,又怎么会存在呢?”就这样在表面词句上争来争去。这些人对佛陀教法的真正本义一无所知,始终耽著在词句的辩论上,无有丝毫意义。

2、意义上的“无生”,是指《中观根本慧论》中所抉择的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语言上说“无生”,也是指远离四边八戏的意义,但是通过语言只能如此表示已。就好像用手指指示月亮时,手指不可能接触到月轮一样,所谓的语言词句无论多么善妙,都不可能表达出无生的真正本义。

教证

《大乘入楞伽经》中云:“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2-3)理当借助无生等词而悟入息灭一切戏论之义

因此,所谓的“无实”这一名词仅仅是说明万法一经观察绝不成立这一点,而并非是像瓶子等以所谓的其他成实所破等来空的,是指任何法不存在实有,必须遣除对它的耽著。因而,证悟了诸法无实后还要灭除一切执著相,如果仍旧存在耽著无实句义的妄执,那说明尚未息灭(具有执著相)见解。


重难点分析

首先了知诸法无实有,之后对无实的执著也必须要灭尽。如果对于无实的耽著始终不能灭尽,认为入根本慧定时,所谓的无实一定要存在。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合理的,这说明他的见解还未达到究竟。只要具有执著的相,那就不是真正中观所抉择的究竟本义。

在任何法上,对于彼等之空性,以遮破成实的理证足可确定执著所谓无自性的耽著对境也同样不成立,虽然无自性也无成实,但如果无法息灭对它的执著,那么瓶子等万法也无不与之相同。如此一来,甚至观察胜义的理证也只能遮破所谓的“成实”,却连一个有法也不能破除。如果它的有境所有执著均不能予以摧毁的话,那么空性也不可能打破能取所取的一切戏论。此外,圣者的根本慧定也成了毁灭诸法之因等(“等”字包括名言经得起胜义量观察以及胜义中存在生等法)三大太过也必将落到头上。如果存在一个以胜义观察来分析仍旧不能推翻、破除的法,则显然已变为成实了。所以,理当借助无生等词而悟入息灭一切戏论之义。

重难点分析

1、作为学中观的人来讲,应该利用无生、离戏等词句,从而悟入到真正无有任何产生、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中去,千万不要耽著在表面的糠秕词句上。比如讲《金刚经》的时候,我们说补特伽罗相、人相、众生相皆为空性,但是,对于这种空性,切莫停留在单空这一层面上去理解,如此一来,就根本不可能悟入息灭一切戏论的究竟本义。

2、三大太过:圣者的根本慧定也成了毁灭诸法之因,名言经得起胜义量观察,胜义中存在生等法。

思维讨论

此处遮破的对方观点是什么?这种观点会出现什么过失?

提示:后译派有些论师认为:抉择中观见解时,无实的执著必须存在;圣者入根本慧定时,瓶子、柱子等法的本体不空,由实执来空。如此将会出现很多过失。

由于圣者入根本慧定时根本不存在任何不空之法,圣者的根本慧定就已经成了摧毁瓶子的因,如同铁锤一样。因为原来实有的瓶子,在圣者根本慧定时根本不可能存在。此时,圣者根本慧定成为毁灭诸法之因这一太过,已经毫无疑问地落在头上了。

而且“名言经得起胜义量观察”的过失也不可避免。因为名言中的瓶子、柱子等法,依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等胜义量,无论如何观察都无法遮破,这是非常可笑的!

这种观点会有胜义中存在产生的过失。因为所遮破的是瓶子、苗芽等法上的实有,而对瓶子或者苗芽的产生一直未作遮破,所以,在胜义中也不能遮破诸法的产生。(源自《讲记》)




(2-4)万法的究竟实相唯是佛和菩萨各别自证的行境

由此看来,无有任何所缘的甚深智慧波罗蜜多,又怎么能与和尚宗的见解相提并论呢?


重难点分析

宁玛派所承认的不作意或远离一切戏论,与和尚宗所说的制止一切起心动念,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千万不要将这二者混淆在一起。

远离四边之戏论就是指不偏堕有无二边,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而语言分别无法如理如实表达,然而,为了予以诠释而共称现空无别、二谛双运之中观。执著相是指恒常带有自己的所取境,如果离开了执著相仍不见真实义,那么依靠如所有智的有境根本慧定,以尽灭一切二取的方式也不得彻见实相了。因此,凡是恭敬此佛教之人切切不可如此评说。

重难点分析

1、真正远离四边之戏论的境界,既不堕有的边也不堕无的边,对于所有边全部远离,唯是佛和菩萨各别自证的行境,通过语言或分别念根本无法表达、无法思维。

2、万法的究竟实相虽然非常深奥,但也并非无有任何表示方法,可以用现空无别、乐空无别、二谛双运之中观等世间上最高的名词来称呼。但是我们要明白,通过语言只能如此表示而已。就好像用手指指示月亮时,手指不可能接触到月轮一样,所谓的语言词句无论多么善妙,都不可能表达出万法究竟实相的真正本义。

思维讨论

如何看待在进行灌顶时,很多上师经常用透明的水晶球来表示心性本面的行为?

提示:水晶球根本无法真正表达出心性的本面,对于心性光明的部分,只不过是通过这种方式表示而已。实际上,心性的真正意义非常深奥,这一点,只有通过上师的加持和自己的信心才能获得证悟。(源自《讲记》)




(三)无谬触及真实胜义要害的方法

——中观四步境界


此处所讲的内容极其关键,可是深奥难以证悟的本体纵然再如何讲解都仿佛成了向空中射箭,在凡愚的心里终究得不到领悟的机会,徒费唇舌又有何用呢?无谬触及此理要害的方法就是要对二谛圆融之理生起定解。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其次对空性缘起显现之理诚信不移,随之,依赖空即是现、现即是空的缘起性空双运之理,以无有体悟的方式领受此离戏等性。由此可知,正是为了遣除有的耽著,经中才宣说了外空性等;同样,为了破除无实的耽著而宣说了空空等。通过此等方式而远离一切边即是此真实胜义。


重难点分析

1、首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但所谓的“空性”也并不是像石女儿或兔角一样的单空,而是空性与显现互不分离的缘起性空;任何一法的显现与空性皆不是有戏论的,全部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远离戏论也是与世俗法等性的。这就是中观的四步境界。《讲记》后面对此有详细宣说,此处先不赘述。

2、中观最究竟的见解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但在佛经或论典中,为了遣除有的执著,也宣说了外空、内空、内外空以及空性空;为了断除无的执著,则宣说了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由此,为了断除有、无、有无二俱、有无皆非的四种执著,佛经论典中总共讲到了十六种空性。对于这方面,《入中论》中介绍得非常清楚,有兴趣者可去阅读。

思维讨论

如何区分离戏和等性?

提示: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从个别法来讲,比如柱子、瓶子等全部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因此称之为离戏;从整个万事万物的角度或者说世俗和胜义无二无别的角度来讲,则称之为等性。(源自《讲记》)



(四)分析宗派安立


(4-1)自续派观点

(4-1-1)自续派观点安立

对此,自续派诸论师以智力的不同首先耽著相似胜义,这是因为他们想到顽固的实执致使(众生)在轮回中蒙受欺惑、并且实执的对境也是虚妄的、胜义中本体无有任何成立,于是尤为偏重无遮的执著相。这一派系虽然遮破四边,却并非不加胜义或自性或成实的鉴别予以破析的,而是分开二谛对遣除有无边之理等进行辨别来讲的。鉴于此种原因而怀有胜义不成立之“无”的执著以及世俗万法自相成立之“有”的执著,他们觉得:如果(万法自相)不成立则成了诽谤世俗之显现。


重难点分析

1、通过前面分析可知,一切万法的本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可是,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具有非常顽固的、实有的执著,以此在轮回中始终感受各种各样的欺惑。因此,中观自续派的论师们,在显现上或者从所化众生的角度而言,首先抉择了单空。

2、中观自续派认为: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不成立的;世俗中,一切万法以自相成立,比如火是热的、水是潮湿的。因为他们觉得:胜义中最好以单空为主,而世俗中自相的法必须存在,不然,因果、轮回、前世后世等不存在就已经毁谤了世俗名言法,这样非常不合理。由此可知,他们对于无的执著并未断除。



(4-1-2)遣除疑惑

如果有人心里想:相似的无生仅仅是生的反面,生与无生在一法上为什么会不以互绝相违方式互相抵触呢?

(这一点可以成立,)种子生芽也不存在实有的“生”,在名言中自相成立同样不成实有。这是从现相为世俗、实相为胜义的角度来讲的,所以非但不矛盾,而且极其合理,因为以事势理明显成立之故。此二理互不排斥,无论就任何一有境正量而言,都只是断定各自的法相,永远不可能确立与之相反的一方。因而运用各自的能立——自续因自然合情合理。


重难点分析

1、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在胜义中,瓶子不存在,它是无生的;在名言中,依靠陶师的各种技术可以使它形成。这样一来,在同一个瓶子上,既有产生又是不产生,此二者难道不相违吗?很多人心中都会有类似的想法:在抉择名言谛和胜义谛时,一会说瓶子无生,一会又说瓶子有产生,但是,就如同人不可能既产生又不产生,生与无生不是互绝相违的吗?

2、从世间角度来讲,存在与不存在二者完全相违,可是这里的角度并不相同,无论从胜义谛的正量而言,还是世俗谛的正量而言,它们完全可以断定各自的法相。比如胜义中不存在青稞种子产生青稞苗芽,此时可以断定,它自己的无生已经得以建立,虽然建立了无生,但对世俗中的产生既未遮破也未建立。所以说,胜义量和世俗量只能断定自己这一面,这时,对另一个量的对境并未进行遮破与建立,大家应该清楚这一点。

3、互绝相违:因明术语,可以分为直接相违和间接相违。直接相违,如常与无常;间接相违,如常有与所作。




(4-1-3)自续派分开耽著二谛的这一分是应成派的不共所破

我们要明白,正是因为分开耽著二谛而承认各自观点,才有了自续的承认,也就是承许所谓的“胜义中无有、世俗中存在”。如此分开耽著二谛的这一分恰恰是应成派的不共所破,假设自续派已离开分别耽著二谛的所破,则应成派等也再没有比此见解更为高超的了。除了远离四边戏论、无有一切承认以外还有一个要断的戏论,依理证永难成立。


重难点分析

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这就是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中观自续派的最大缺点,就是二谛分开这一分。如果远离这一分承许,中观应成派跟中观自续派合二为一。不仅中观应成派甚至所有密宗,佛教当中最高的见解都已经圆融无违,再无有更加至高无上的了。

思维讨论

中观应成派也经常说“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是不是也有过失?

提示:中观应成派在后得时,虽然也有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说法,但这不代表中观应成派的见解。而中观自续派在抉择见解时,认为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因此,这种将二谛分开的执著,才成了中观应成派的所破。《澄清宝珠论》里面也说:在名言中承认自相,这就是中观应成派的所破。(源自《讲记》)




(4-2)应成派观点

所以说,乃至具有执著、二谛尚未融为一体之前,就没有超越分别心的行境,也无法获得远离三十二增益般若波罗蜜多的无分别智慧。


重难点分析

1、在众生相续中,只要存在执著之前,就不可能获得胜义谛和世俗谛圆融无违的境界,也不可能超越分别心的行境。这样一来,如大乘中观般若波罗蜜多所讲的那样,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境界就不可能获得。

2、“增益”,就是指邪见分别念。所谓的三十二增益,也即苦集灭道四谛各自又分为无常、苦、空性、无我四个,其中每一个都超越两种边,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既不是苦也不是不苦,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既不是有我也不是无我,如此共有三十二种增益。真正通达中观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时,任何空的执著、不空的执著、无常的执著、常有的执著等所有三十二种增益一概破掉。

为此,应成派首先即抉择现空双运离戏,正由于凭据理证摈除了认为虽无成实但世俗自相却成立的这一分耽著,故而息灭将二谛执为各居自地之异体的耽著,进而二谛融合成一味一体,依此必能摧毁偏执有无等一切执著相。这一宗派(应成派)对于四边无需加上成实、胜义等二谛各自的鉴别,一并推翻四边的耽著对境,从而有境之心相合圣者入定智慧而决定远离一切所缘与承认的究竟大空性实相。而在后得时,道果一切法依据二谛量所作的分析,无有妨害而安立也就更富合理性。应成派对有无承认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加以辨别来讲,这实属全知龙钦绕降独树一帜的观点,如果详细分析破他生的《回遮论》等,必定生起诚信。

重难点分析

1、中观应成派分入定抉择见解以及后得出定两个方面:抉择见解时,中观应成派直接抉择现空双运的离戏。在后得时,中观应成派有承认、有地道的安立,对于世俗中成立的法全部都是承认的。

2、在中观应成派的理证面前,将中观自续派分开二谛的这种执著已经完全破掉,一切的有、无或者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执著相全部破掉。这种远离四边的境界与圣者第一地菩萨以上入根本慧定所抉择的大空性境界非常相合。

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应成派对有无承认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加以辨别来讲”?

提示:于衡量真正胜义实相时,一切万法皆不成立,所谓的有无、情器世界、轮回因果等于实相中均不承许,如同虚空无有丝毫颜色相状般,万法本不成立之故,无有任何可作承许之法。虽于圣者根本慧定时无有任何承许,但出定后得位必须随顺世间观点,此时对于基道果等一切名言之安立如同彩虹一般,清晰分明,丝毫也不混杂而作承许。因此,于胜义究竟抉择见解时不应有承认,而于世俗名言中应有所承认。(源自上师《定解宝灯释》)




(4-3)二派究竟意趣无别

亲教师的这部论中,最初以分开衡量二谛的无垢智慧建立二理,最终分开耽著二谛也予以破除,随同入定无分别智慧远离一切承认而抉择真实大胜义。因此说,此二宗派(自续、应成)究竟意趣无二无别、平等一味。


重难点分析

静命论师在这部《中观庄严论》中,最开始分开建立胜义谛与世俗谛,以胜义量的抉择建立了胜义中一切万法为单单的空性;以世俗量的抉择将世俗中的一切万法抉择为心的幻化和游舞。以无垢二量的两种智慧,建立了胜义理和世俗理。在本论的最后,对暂时分开二谛的观点也予以破除,并且抉择了与圣者根本慧定完全相合的远离四边八戏的大中观见解,这就是本论的究竟要义。因此说自续、应成二宗究竟意趣无二无别、平等一味。




(4-4)二派在以理广说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如果有人想:这样一来,应成派就毫无意义了。

并不会成为如此,因为应成派依理广泛全面地建立了远离一切承认的空性。由此可知,着重讲解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是自续派的法相,侧重阐述远离一切承认的真实胜义则是应成派。在安立此二派别的法相时,区分承不承认名言中自相成立以及应用正因的方式等差别来安立仅仅属于支分的类别,可归属于上述的法相中。也就是说,有无承认、名言中是否承认自相成立、建立无自性采用应成因或自续因、对所破加不加胜义鉴别的这些要点都是从刚刚讲述的道理而出发的。

重难点分析

1、中观自续派与任何其他中观派不相混淆的法相就是“着重讲解具有承认的相似胜义”。中观应成派在建立自宗观点时,着重阐述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谛。由此可知,自续派着重抉择单空,应成派则着重抉择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

2、对于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之间的差别,各宗派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格鲁派的个别大德说:中观应成派不承认名言中有自相成立,而中观自续派承认名言中自相成立。萨迦派的果仁巴说:在抉择胜义时,中观自续派主要运用自续因,而中观应成派主要运用应成因。麦彭仁波切说:上述所有的不同点,全部可以归属于着重抉择相似胜义和着重抉择真实胜义这一要点上,如果通达这一关键问题,以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达。

思维讨论

有人认为:“从最究竟的观点来讲,应成派和自续派的意趣平等无违;暂时而言,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承许自相成立,中观应成派在后得时也可以成立此种观点。既然如此,没有必要单独安立中观应成派吧?”对此应该如何回答?

提示:对此问题可以回答说:究竟来讲虽然无别,但在以理广说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安立自续、应成二派不会成为无有实义。中观应成派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最开始就抉择了远离四边八戏的观点,依靠金刚屑因等观察有、无或者自生、他生等,以此成立一切万法皆不成立的观点。而中观自续派,无论清辨论师还是静命论师,对这方面并未广泛宣说。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源自《讲记》)

因此,如果应成派站在相似胜义的角度而具有分开二谛的承认,那就与自续派无法区别开来了,在名言中也破自相成立的所有理证,与你们自宗〖应成派〗的世俗量成也就不分彼此了,因为同样经不起观察之故。在名言中也否定自相成立只是不便于名言的安立,除此之外不会获得任何超胜利益。自续派也并不是建立自相成立经得起胜义观察。所以,根本得不出任何令人感到切实可信的超胜实例。


重难点分析

1、这里遮破的对方观点为:从胜义来讲,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无有差别,全部抉择了单空这一观点。二者的差别应该建立在名言上,中观应成派在名言中不成立自相存在,而中观自续派在名言中承认自相存在。

2、此处所谓的自相,麦彭仁波切在与Ra萨格西的辩论书中说:这里的自相,并不是指我们所承认的火的本性是热性、水的本性是潮湿的、风的本性是动摇的。他们所说的自相应该是指名言中一切法成实,承许成实存在的就是中观自续派,不承许成实存在的就是中观应成派。这就是格鲁派个别大德所说自相的界限。

3、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中观应成派,却将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或单空作为自己最究竟的观点,这样一来,无论怎样解释中观的本义,都不可能得出一种令人满意的实例。因此,千万不要将释迦牟尼佛最究竟的甚深教义停留在单空这一层面上。

教证

根登群佩说:对究竟真相越来越接近时,就越难以依靠词语来表达;对万法的真相不是特别接近时,表达起来也是很容易的,凡夫人也很容易相信。




(4-5)本论成为二派的庄严

其实,大亲教师的这部《中观庄严论》已涵盖了应成派与自续派的宗义,因而堪称所有中观的庄严。之所以取名为“应成”与“自续”,其原因是:自己站在依据二谛各自量所衡量分别承认的立场上,而在他宗面前,主要通过运用量成自续因的方式来推翻反方的辩论,即称做自续派;自方立足于远离四边戏论、无有一切承认之地,而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用立论者自己所承认的推理攻破他宗具有承认的反驳,打破对方的颠倒妄念,故称为应成派。


重难点分析

1、总的来讲,本论中暂时抉择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最究竟来讲,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也非常契合。因此,这部论典已经完全涵盖了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的所有宗义。

2、中观自续派自己站在二谛分开承认的立场上,在他宗面前通过以量成立的自续因将他宗的观点和邪见全部推翻。如本论所说:自宗与他宗所承认的一切法完全不成立,因为远离一和多的缘故,如同影像一般。由于是以量成立的推理,最后别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推翻对方的邪见,就叫做自续因。运用此自续因的宗派,就叫做自续派。

3、因为自己的观点最后成为摧毁自己的因,对方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推理,这就是所谓的应成因。

思维讨论

释词与法相有什么差别?

提示:所谓的释词,每个字都会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比如,什么叫应,什么叫成,什么叫自,什么叫续。法相的要求非常严格,它不能与其他任何法混杂,但释词并非如此,比如所谓的大乘,对于“乘”,梵语中怎样说的,藏语中怎样说的,汉语中又是怎样说的,将大和乘二者分开解释,就叫做释词。(源自《讲记》)

正如龙猛菩萨所说:“设若现量有,则容有破立。无破亦无立,是故我无过。”又云:“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当见到缘起显现的一切有实法自相成立以及生等在名言中也不存在、本来处于无自性中时,便已通达了毫无所立与所破、所缘与所遣、远离一切戏论之边的本性,真正悟到了远离一切承认及执著相圆融双运、不住诸边之义,这也就是月称论师的无垢教义。《中观入慧论》中也说:“唯遣破立二,实无诸破立。”


消文释义

“设若现量有,则容有破立。无破亦无立,是故我无过。”自宗解释:假设现量等法存在,我可以有建立和遮破。但是,我既没有遮破过也没有建立过,我根本不会有任何过失。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的胜观部分也引用过这一教证,但他在解释时,所谓的现量并不是指眼睛所看见的瓶子等,而是说:现在现量见到的法并非实有,如果存在实有,我有破立也是可以,但无实有的缘故,我无有任何破立,因此我也不会有任何过失。

“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自宗解释:如果存在一种不空的法,当然说空法也是可以的。但是,无有不空之法的缘故,所谓的空法又怎么会存在呢?根本不可能存在。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引用这一教证时,对此解释说:实有的不空法如果存在,无实的空法也可以存在。但是,实有的不空法不存在之故,又怎么会存在一种空法呢?并且说:一切法皆为空性,则应成为可讥笑处。对前译派也稍微有一些不太满意的语气。

“唯遣破立二,实无诸破立。”在中观应成派抉择见解时,唯一遣除破、立二者。

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讲到的一些与其他中观不同的观点?

提示:麦彭仁波切在本论后文中也说:宗喀巴大师及个别论师,为了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暂时建立了单空的观点,其他人千万不要误解。从究竟观点来讲,格鲁派与宁玛巴其实无有不同之处。(源自《讲记》)

通常而言,富含宣说本来无生、无有破立极其深刻意义的所有词句的教义如实赤裸显露实在是难之又难,因而必须持之以恒、经久修习。如果要受持真正的应成派,那么望诸位学人依照刚刚讲的这些偈颂之义掌握本空大离戏的道理。我们理当了知,应成派与自续派以侧重讲述入定二谛一味之智慧与后得分开辨别二谛之妙慧的方式就是如此。


重难点分析

1、一般来讲,中观应成派所抉择无有任何破立的甚深意义,仅仅依靠文字很难在人们的相续中显现,必须精进努力地不断修持,才能真实显露如此甚深的境界。如果想真正通达中观应成派的教义,对于上述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的教证一定要完全掌握,对远离一切戏论的本义要真正通达无碍。这就是麦彭仁波切对我们的希望。

2、中观应成派着重抉择圣者根本慧定,而中观自续派主要以圣者出定后得的妙慧进行抉择。因此,应以这种方式辨别这两种宗派。



(4-6)如是立宗有诸多必要性,抓住要点就能抵至宗派的最深处

显而易见,将胜义分为二种之此举已将应成派自续派两支汇为一流,依后得辨别的妙观察慧所分析的结果,具有领悟入定不分别诸边的智慧等众多殊胜必要。以上述的内容为主,无论是何种宗派,如果抓住了要点,则如庵摩罗果置于手掌般抵至宗派的最深处,才能真正越过一切犹豫不决(的障碍),否则必将困难重重。我不时在想:在此藏地,承认应成派之意趣者也盘旋在自续派的领域内,难道是由昔日的特殊缘起所导致的吗?


重难点分析

1、自续派和应成派的最主要差别就是在抉择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这一要点上。如果已经掌握这一要点,其他所有支分全部可以归属于其中,就像庵摩罗果放于手掌中一样,对于所有万法都会辨别得清清楚楚,对所有的宗派也会掌握得非常清楚,而且抵达宗派的最深处。

2、由于在藏地首先弘扬佛法的就是静命论师,而且他是中观自续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因此,麦彭仁波切说:现在藏地的很多论师虽然自认为是中观应成派,但是他们却一直停留在自续派的观点上。这种现象,可能是这些人与静命论师特殊的因缘所导致的吧!麦彭仁波切的很多语言,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但真正思维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思维讨论

暂时分开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有什么必要呢?

提示:从最究竟来讲,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圆融无违;而且,通过后得的妙观察智慧,中观自续派暂时所抉择的名言中业因果、前世后世存在等,也是非常合理的;依靠此相似胜义,最后入于圣者真正根本慧定,具有诸如此类的很多必要。因此,静命论师和清辨论师暂时抉择相似胜义谛并非无有必要。(源自《讲记》)

现量断定窍诀理,文殊欢喜苍鸣声,未辨宗派之迷梦,若逢此音顿唤醒。

此为暂停偈


消文释义

现量所抉择的如此殊胜的窍诀,可以说是真正文殊菩萨欢喜的苍鸣声。藏地、汉地的很多人,始终在应成派、自续派分析不清、不能辨别的迷梦中一直游舞。这些人,如果能够听闻如此妙音,会从迷梦中被顿时唤醒,真正了知各宗各派所抉择的究竟要义。

编写师兄:定解G51

初审师兄:定解G50

终审师兄: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