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中观庄严论释》分为“所说支分”和“所说论义”两部分,本节课将学习完“所说支分”,下节课将开始学习“所说论义”部分。
在“所说支分”部分,麦彭仁波切以著论五本(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和有何必要)的方式从总义上对《中观庄严论》的内容进行传讲,在此做个简单回顾:(见以上科判坐标)
(一)由谁所造:《中观庄严论》是静命论师所撰著的。
《文殊根本续》《楞伽经》和《三摩地王经》中对静命论师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授记,麦彭仁波切也从智慧超群、戒律清净、成就卓越、品行高尚四个方面对静命论师的丰功伟绩做了详细介绍。总的来讲,静命论师是瑜伽行中观的开宗祖师,他在藏地雪域点亮了佛法明灯,并依靠其发心力将之广泛弘扬。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佛法在藏地住世期间,所有具有法相的大德和亲教师都与静命论师无二无别,全部是他的化身。我们今天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其来源与静命论师的发心、发愿是密不可分的。
(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所以我们学习《中观庄严论》,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对佛陀的甚深道理生起定解。
(三)属何范畴:这部论典是要抉择所知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和真如)的自性,以五种所知可以涵盖所有的大乘教义,所以,本论开显的是所有大乘的意趣,是所有大乘法门的庄严,但着重偏向于解释《楞伽经》与《月灯请问等持经》以及唯识宗和中观宗众多经典无垢教义。
(四)全论内容:通过二理(胜义理和世俗理)明确开显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这是“著论五本”中最主要的内容。
在通过二理衡量二谛时,由于颠倒分别、片面理解以及真实了达的差别,出现了内外各自迥然有别的各种宗派。麦彭仁波切在此分别对外道、有部、经部、唯识宗和中观宗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阐述了自宗瑜伽行中观的宗轨。
所谓中观瑜伽行派,即是在抉择中观的同时,抉择一切外境唯心。也就是说,胜义谛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进行抉择;名言谛完全依靠唯识宗的观点进行抉择。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讲,胜义谛可以分为两种,即相似胜义的单空和究竟远离四边八戏的真实胜义。
麦彭仁波切在这个部分详细分析了如是安立二谛的合理性,对唯识宗一切外境唯心、相似胜义、真实胜义等意义进行了详细辨析,并遣除了一些疑惑。此部分内容非常重要,需要认真再三学习。我们如果自始至终非常认真地学习这部论典,并且精进修持,最后,自己必定会对因明和中观全部通达。
(五)有何必要:首先,对整个大乘的教义生起殊胜不被他夺、坚信不移的定解,最后证得无上圆满的菩提果位。这就是这部论典的必要。麦彭仁波切分为三个部分宣讲:如何才能对整个大乘之义生起定解?所谓的“轻而易举”又作何解释?如何依此而获得大菩提呢?
在第一个部分中,麦彭仁波切首先通过教证、理证介绍了对于总的大乘法如何生起定解的道理,接着通过广说《中观庄严论》与其他中观论典不同的五种特点,介绍了对本论生起定解的方法。
本节课接着学习第二个部分和第三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一)所谓的“轻而易举”作何解释?
1、依靠本论,能够迅速对大乘教义引生定解;
2、本论唯一凭借离一多因抉择万法为空;
3、离一多因与缘起因相辅相成;
4、此论凝聚了整个大乘教义的精华。
(二)如何依此而获得大菩提?
至此,著论五本之“有何必要”学习完毕。
(三)结语
至此,麦彭仁波切以著论五本的方式介绍完毕《中观庄严论》的绝妙之处。麦彭仁波切最后还以偈颂的方式讲到了造论目的,并教诫我们应该以闻思修行来受持高僧大德们的教言,这样的话,上师和诸佛菩萨们必定会非常欢喜,以此必定会圆满他的所有意愿。静命论师虽然暂时示现了圆寂,但是,他的大悲观照一刹那也不会离开我们。不论他住在哪一个刹土中,都会以如庄严莲花般的寂静之眼时刻观照我们五浊众生。我们应该在他的化身面前供养殊胜的善说妙音,令他获得欢喜。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31和Chapter 32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所谓的“轻而易举”作何解释
(1-1)依靠本论,能够迅速对大乘教义引生定解
(二)所谓的“轻而易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是指能够迅速引生定解。换句话说,不费吹灰之力对大乘教义获得定解,即称为轻而易举。这部论典词句简明扼要,意义博大精深,也就是说,观待极其丰富的内容,此论实在是短小精悍,却如同火上加薪般能无余扫除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内外道假立宗派的所有过失,以极其尖锐、势不可挡之理证、观察二谛之正量,对诸如《中论》与《释量论》所包括的细致入微、最为甚深的一切法义精髓无不予以阐明。其中的推理与词语极其分明,因此说轻而易举便可通达,诚如《中观庄严论自释》也说:“以明确的教理在此宣说,能点亮如牛王般佛陀之妙语明灯……”
重难点分析
1、依靠这部论典,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当中,就可以在自相续中对大乘教义生起定解。
2、《中观庄严论》从词句来说只有97颂,非常简单,但是意义上的确是博大精深,对唯识宗和中观宗的所有道理,依靠这部论典完全可以通达;包括外道五大派以及有部、经部、唯识的所有过失,如同火上加薪般全部都会烧尽无余。
3、本论所抉择的正量,从观察胜义角度来讲,与《中论》无有任何差别。从观察世俗而言,不论现量还是比量,与《释量论》完全相同,再无有更为尖锐的推理了。
(1-2)本论唯一凭借离一多因抉择万法为空
总的来说,中观论中共称有五大因或四大因,居于榜首的理证之王要算是大缘起因,其余因虽说可归属其中,然而离一多因之理在这所有理证中恰似剑之锋与矛之尖,正是由于离一多之理富有简明易懂、便于思量、坚不可摧等多种特色及超胜之处,因此阿阇黎才唯一凭借此理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实空。此种抉择方法,犹如对症下药或刃中要害一般,达到最为关键的深处。
重难点分析
1、中观五大因: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破四边生因、大缘起因。如果将破四边生因包括在金刚屑因中,就是中观四大因。或者除缘起因以外,中观有四大因。
2、大缘起因是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证之王,不论何种理证——名言理或胜义理,全部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就像人中的国王一样。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
3、离一多因几种不共的特点:第一,“简明易懂”,只要一不成立多就不成立,多不成立的话一也不成立,一和多的概念非常简单,不论多么愚笨的人都能理解,不像自生、他生、共生那样复杂。第二,“便于思量”,离一多因的整个推理和观察方式非常方便,如“一切万法无实有,离一多因故,犹如影像”,这种推理非常容易。第三,“坚不可摧”,依靠离一多因推测出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说,依靠它所推出来的真理,任何理证也无法推翻。正因为如此,静命论师阿阇黎才未使用其他推理方法,仅仅依靠离一多因这一理证,将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所有万法的本体,全部抉择为无有丝毫实有的实空。
4、本论颂词中的所有内容基本上都是以离一多因来抉择,此处只是简单提及而已。依靠离一多因无有不能抉择之法,这就是离一多因的特点。依靠离一多因的对治方法可以完全打破原来对万事万物的实执,完全能治愈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疾病。就如同锐利的武器刺中要害一样,静命论师依靠离一多因,已经抉择到了一切万法根本的最深处。
思维讨论
中观五大因之间有何差别?
提示:中观派在抉择胜义谛时,有五大推理或四大推理。观察一切万法的因即是金刚屑因;观察一切诸法的本体,即是离一多因;观察一切万法的果,是破有无生因;观察因果二者,就是破四边生因;观察所有法的因、体、果则是大缘起因。(源自《讲记》)
诚如《中论》中荟萃其余二十六品实修精华的第十八品中宣说了离一多理、中观的摄要《入慧论》等中也唯以离一多因建立诸法无实,诸如此类,这一因堪称是《俱舍论》等一切论典的理证中最为锐利的锋芒。
重难点分析
1、《中论》其余二十六品的精华修行方法,全部包括在《中论·第十八无我品》中,这里通过离一多因的方法对人我等法作出了详细抉择。可以说这一品是《中论》的精要,其中,龙猛菩萨主要运用离一多因,抉择了“人我”不存在的道理。
2、月称论师所造的,将中观所有的窍诀汇集于一处的《入慧论》,以及智藏论师所造的《中观二谛论》、嘎玛拉希拉的《中观光明论》等很多中观论典中,也是依靠离一多因来建立万法无实的观点。
3、不仅中观的理证全部可以包括在离一多因当中,包括《俱舍论》在内,释迦牟尼佛三藏中对法的有关论典中,最锋利、最尖锐的理论也牵涉到离一多因。当然,《俱舍论》中并未直接宣说离一多因,而且它也不是抉择万法空性的一部论典。但在对法论中,对于一切万法的一、多、分类、差别、功能等分析得非常清楚。大家在对万法进行分析时,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一与多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分析清楚,否则,世间的很多学问都会互相错乱。
教证
《中论》云:“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俱舍论》云:“彼觉破便无,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异此名胜义。”
(1-3)离一多因与缘起因相辅相成
由于一切万法均为缘起性,故是离一与多。正因为离一与多,因此不是独立自主成立,依缘而造如幻显现,故是缘起;如果非为缘起,而是本性成立,那么不可能存在离一与多;假设一多实有,则缘起也不可能有立足之地,所以其余一切(因)实际上均可摄于此离一多因中。简言之,如(《回诤论》)云:“佛说空缘起,中道第一义,最胜无等佛,于彼稽首礼。”
消文释义
“佛说空缘起,中道第一义,最胜无等佛,于彼稽首礼。”佛陀为众生宣说了缘起空性,也就是真正的中观道。这就是世间上说法第一的真正中道义。在宣说真正的中观道缘起性空方面,佛陀最为殊胜,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所以,龙猛菩萨在造论之初,首先向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毕恭毕敬地顶礼。
重难点分析
1、在中观的五大因中,虽然缘起因是最根本的,但缘起因必须要在离一多因的基础上建立,如果离一多因不成立,缘起因也就无法成立。
2、对于一切万法真正去观察时,一不成立多也不成立、多不成立一也不成立,根本无有一种独立自主之法,全部是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缘而显现的,就像幻化师的幻化显现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缘起。实际上,离一多因的含义也是一种缘起性。
3、假设说:瓶子、柱子等一切万法不是缘起性,其本性独立自主而存在,这样也就不可能有离一多因的本体在万法上存在。反过来说,一或者多如果实有,所谓的缘起也根本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其余一切(因)实际上均可摄于此离一多因中”?
提示:所谓的缘起性,唯有在离一多因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如果非为离一多因,缘起性也就根本无法成立。由于缘起性与离一多因实际是一种本体,那么,其他四大因可以包括在缘起性中,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离一多因当中。(源自《讲记》)
认清建立空性的所有因中能以一概全的要点归根结底就是缘起,这是诸位中观论师极需明确了知的要点。对此,本论《自释》中云:“宣说缘起道,解难忍念网,彼等如来前,恒常敬礼拜。”
消文释义
“宣说缘起道,解难忍念网,彼等如来前,恒常敬礼拜。”佛陀为众生宣说了缘起空性的殊胜正道,以此可以解开世间上各种常见、断见等增益妄念的分别念网。在具有此等无上智慧的本师佛陀面前,我们应恒时恭敬顶礼。
重难点分析
1、此处所说的“中观论师”,并不是指龙猛菩萨、月称菩萨等,而是说现在对中观闻思的各位大德、法师们,希望你们必须清楚:在抉择空性时一定要运用缘起因,其他的任何一种推理,都可以包括在缘起因中。作为学习中观的论师,认清这一点十分关键。
2、所谓的缘起,一般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两种。其中,种子、苗芽、根茎花果等等,可以叫做外缘起;无明、行、识、六处等,则称为内缘起。
3、无垢光尊者在有些论典中说:心的本体是空性的,空性的同时即是光明,这叫做本体缘起。《显句论》中对缘起从三个方面作了宣说,也即互相依靠、互相观待、互相接触。这主要是针对世俗缘起而言的,比如世俗缘起法需要互相观待、互相依靠、互相接触。
思维讨论
为什么本论中说应该恒常顶礼佛陀?
提示:对于如此殊胜深奥的缘起道,世界上虽然涌现过无数的智者,却未能宣说,只有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才宣说了此殊胜缘起道。因此,本论中说应该恒常顶礼!(源自《讲记》)
(1-4)此论凝聚了整个大乘教义的精华
此论是切中二量精要的论著,因此已凝聚了点缀赡部洲之六庄严及追随者所有善说的要义,只是通达此论,数十万计的论著之难点便可迎刃而解,(修学此论者的)语言智慧蒙受文殊语狮子的加持,大大增上智力,如同妙药与明咒的功效一样,具有智慧者必会现量起信,何需再多繁述。
重难点分析
1、《中观庄严论》总结了胜义量和世俗量的一切精要,完全集中了整个南赡部洲无著菩萨、龙猛菩萨等六大庄严,以及藏地、汉地、印度等无数高僧大德成千上万善说的精华要义,也即《中观六论》《因明七论》等论典的全部精要,都可以包括在《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中。
2、此处说“数十万计”,就是指非常多的。如果对《中观庄严论》的推理方式和窍诀全部通达,那么,对于非常多的经典和论典之要义也可以全部迎刃而解。
3、凡是修学此论者,静命论师以及文殊菩萨化现的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诸大传承上师们的加持,全部会融入到我们的语言和智慧当中,自相续中有关中观般若法门的深广智慧也必定会日益增上。
4、比如头痛的时候,马上按摩或者吃药,很快就可以起作用;具有能力的瑜伽士或者修行人,通过念诵咒语也可以马上遣除违缘、治疗疾病等。同样,通过修学此论,文殊菩萨的智慧融入自相续,在闻思修行等各方面都会有明显的增上,这时,对中观、因明以及静命论师等诸传承上师必定会生起极为强烈、不退转的信心。
如《本论自释》中也云:“受持此尊者,传授与智者,自他普殊胜,皆令得满足。有缘鲁莽者,除自命清高,依辩无碍解,傲然居高处。深法真实性,宣说大能仁,声誉传诸方,广弘一切处。”自己对正道获得诚信后以摄受具缘者,以折服反方的辩才力胜诸方,弘扬佛法。
消文释义
“受持此尊者,传授与智者,自他普殊胜,皆令得满足。”受持《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的智慧尊者,首先自己对《中观庄严论》应该精进修持,通达此论的真实教义。并且将其传授给其他的智者。这样一来,自他全部会获得一种最殊胜的利益。依靠这种殊胜利益,可以使自他全部得以满足。
“有缘鲁莽者,除自命清高,依辩无碍解,傲然居高处。”通过学习这部《中观庄严论》,具有常见、断见等所缘执著的邪见者,他们相续中的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见解、邪见全部都会遣除。并且依靠四无碍解中的辩才无碍,对于其他所有骄傲自满的鲁莽者全部可以远离,就像狮子处于群兽中一样,无有任何畏惧,在任何佛教徒和外道徒中都可以傲然居于高处。
“深法真实性,宣说大能仁,声誉传诸方,广弘一切处。”对于如此甚深佛法的真实性,能如理如实宣说的就是佛陀。大能仁佛陀的名声与荣誉传遍十方,战胜所有十方。也就是说,《中观庄严论》如果学习得很好,可以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传扬到世界各地,无论遇到任何辩论都可以克胜一切他方。
重难点分析
对于中观道、大圆满道,首先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在自相续中生起永远不退转的信心,自己具足一定把握时,可以摄受有缘的弟子。这时,任何外道或者具邪见者来辩驳,都可以折服对方。
(二)如何依此而获得大菩提?
(三)如何获得大菩提:驾驭着大乘道轨圆满的坐骑,便可抵达菩提果位。
重难点分析
必须驾驭大乘道轨的妙车,才能真正抵达大乘的圆满菩提果位。
也就是说,于三宝获得解信,通达无自性,从而断除畏惧三有、喜乐寂灭之心;以如幻的悲心与等同虚空的珍宝菩提心作为因,孜孜不倦修行无垢二资粮道;最终成为圆满自他二利的法自在如来,这是无欺的因果规律。
重难点分析
1、首先,就像《前行》所讲的那样,对三宝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其次,需要对中观所讲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之自性无碍通达。这时,对三界轮回的畏惧,也即执著有的边也可以断除;阿罗汉追求寂灭果位的心也可以断除。这就是所谓的智慧,既不堕有的边,也不堕寂灭的边。虚空界中有众生界,众生界有烦恼界,我们的悲心应该遍于虚空界、遍于所有众生,再加上利益众生获得佛果的菩提心。在无二慧、菩提心和大悲心这三种因的前提下,孜孜不倦地修持无垢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成就圆满正等觉佛果的途径即是如此。
2、在修行的过程中,依靠智慧、悲心等菩提之因不断地修持,五道十地逐渐圆满,最后,获得自他二利的法身、色身双运的果位,这就是成佛的自然规律。
教证
《入中论》云:“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宝鬘论》云:“若自与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
如此究竟果位,也是以修、思、闻慧次第相联为因果的。
重难点分析
一般我们平时经常说闻、思、修行,这里怎么会是“修”在前面呢?此处是从自相续中生起的次第来讲,修、思、闻三者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所谓的佛果是依靠修行而获得的,修行则需要依靠思维获得,所谓的思维必须依靠听闻来获得。
听闻时也必须要依靠这样无垢正理的途径获得定解,准确无误加以抉择。因此,闻受如是论典,思维所闻之义,再进一步串修通过深思熟虑所得定解的意义,逐渐对深道生起法忍,正像《月灯经》中论述三安忍时所讲的那样。
重难点分析
1、此处是反过来从听闻开始进行理解,即在善知识面前听闻的时候,必须对可靠的论典依无误的正理进行抉择。随后,对所听闻的意义进行思维,并不断在自相续中如理修行,使相续中获得的定解的意义得以成熟。这时,原本无法忍耐之处可以安忍,也就是获得了法忍。
2、大乘论典说:获得忍位不堕恶趣,即是加行忍位;对此不断修持,最后获得见道时生起法忍、法智,对三界轮回真实了知、证悟,就叫做见道的忍位;再继续修持时,八地菩萨会获得不退转的法忍。《月灯经》中已经明显讲到了三大忍,这三种安忍是在自相续中逐渐生起来的。
3、对三种安忍也可以解释为:对空性安忍、对怨敌安忍、对苦行安忍。此处最根本的就是对空性安忍,这一点必须依靠闻思修行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
教证
《月灯三昧经》云:“一名随顺音声忍,二名思惟随顺忍,三名修习无生忍,学此三忍得菩提。”
对于以上所有的必要,本论直接、间接加以明示的情节在解释正文时将会了知。
重难点分析
至此,著论五本之“有何必要”学习完毕。在本论正文中,对此还会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详细宣说。
(三)结语
关于如此著论五本,有的论著中直接完整说明,有的论典中并未全面宣说,各不相同。但此论中,关于作者在跋文中已指明,“为谁而著”通过受持深广教义的法器已间接说明了,因为本颂中有“乘二理妙车……”。其余三本是正论的直接意义。如是通过五本之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总义、辩论、必要等诸多内容。依靠以上文字也可对本论的绝妙之处略知一二。
重难点分析
1、本论是依照那烂陀寺班智达传法的方式,以造论五本进行宣说的。
2、造论五本中的第一个“由谁所造”,在前面对作者静命论师已经作了清晰介绍。第二个“为谁而著”的相关道理,在颂词中虽然并不明显,但是应该了知,本论正是为那些对深广教义具有真实定解的人而作的,如本论颂词中说:“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其余三本——“属何范畴”“有何必要”以及“全论内容”,从本论颂词中随处均可找到。依靠上述言简意赅的道理,应该清楚:麦彭仁波切在总义中已经讲到了本论的绝妙之处。
至此,对于本论,以上通过造论五本的方式已经介绍完毕。
时恶境劣然我等,于大祖师无垢轨,未染倾向自宗过,明说微妙最深要。
消文释义
在麦彭仁波切出世的时代,五浊烦恼十分猖狂,娑婆世界原本十分恶劣,气候、生活条件等更是非常艰苦。对于大祖师静命论师的无垢教轨,我未将其染上偏于自宗等任何过患,而是非常明确、如理如实地解释了《中观庄严论》极其细微的甚深要点。
重难点分析
此处首先讲到这部《中观庄严论释》如何造的问题。
今士寡闻智慧浅,偏堕嫉妒慢心高,是故实难成利他,为自心修善说著。
消文释义
现在的时代中,孤陋寡闻的人非常多,这些人,即生中依止善知识广闻博学的智慧根本不具足,而且前世俱生的智慧也极其浅薄,相续中的嫉妒心和傲慢心相当高。因此,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地说:正因为如此,想要成办利益他众的事情也非常困难。即使不能利益众生,但是为了自己在生生世世中不离开高僧大德们的善说,自己的心能够串习此深妙的金刚语,麦彭仁波切说: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撰著了这部《中观庄严论释》。
重难点分析
1、此处讲到了造论目的。现在的众生偏堕心特别高,因此不一定能够真正利益众生,就像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即使不能利益众生,但是为了自己在生生世世中不离开高僧大德们的善说,自己的心能够串习此深妙的金刚语,麦彭仁波切说: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撰著了这部《中观庄严论释》。
2、我们也可以两方面想:如果有利益众生的机会,我一定要把此善说的意义传给无量众生;如果实在不具足这种因缘,我也应该为了自心串习此善说而听闻。因此,听者可以用这种想法来听,讲者也可以用这种想法来讲,译者也可以用这种目的来译。
金粪等同圣者前,供四洲富有何用?受持彼心铭刻法,必定满足其意愿。
消文释义
在圣者的境界中,钱财、珍宝等与牛粪无有任何差别,四大部洲的金银财宝全部供养在他们面前,又有什么用处呢?但如果以闻思修行来受持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上师和诸佛菩萨们必定会非常欢喜,以此必定会圆满他的所有意愿。
重难点分析
1、自宗的高僧大德经常喜欢引用本教证。法王如意宝在每次考试前都会引用这个教证,并且说:以麦彭仁波切为主的所有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在法界中一直以慈悲的眼观照我们,在他们面前作法供养的功德不可计量。
2、一般来说,获得第一地菩萨以上时,自心已经完全获得了自在,这时,他需要什么都可以自然幻化,即使将整个大地全部变成金子也没有任何问题。诸佛菩萨和上师们心里最执著的就是在众生相续中真正的“铭刻法”。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说:自己的上师住世也好、圆寂也好,用世间的财富对他做任何事情,上师和诸佛菩萨不一定欢喜。但如果以闻思修行来受持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上师和诸佛菩萨们必定会非常欢喜,以此必定会圆满他的所有意愿。
雪域一目彼怙主,暂时虽示圆寂相,大悲明眸永关注,苦难重重之苍生。
消文释义
在藏地雪域,如同唯一的眼目般的静命论师,为了使具常见者通达无常之本义,暂时示现了圆寂。但是,他的大悲观照一刹那也不会离开我们。
重难点分析
我们也应该观想: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在执著常有的人面前示现了圆寂,但他老人家的智慧慈悲之眼,一刹那也未离开我们,始终慈悲观照着我们。
胜妙刹土寂静眼,如莲瓣饰笑盈盈,现量照见何者前,供此善说音令喜。
消文释义
静命论师不论住在哪一个刹土中,都会以如庄严莲花般的寂静之眼时刻观照这些五浊众生。因此,我们应该在他的化身面前供养殊胜的善说妙音,令他获得欢喜。
重难点分析
背考、讲考等全部都是一种善说的妙音,我们有机缘时也应该尽心尽力地以此善说的供品,供养在法王如意宝为主的十方诸佛菩萨面前,使他们获得欢喜。通过他们的加持,让自己生生世世的修法获得成功,对众生具有无边无际的利益。
最后以上师在《讲记》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们应该依教奉行:
在藏传佛教中,尤其宁玛巴为主的高僧大德们一致讲到:要想通达佛陀的真正密意,首先需要学习《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等简单法门,之后就一定要学习《中观庄严论》,这样一来,对因明和中观方面的要义基本上可以了知。
编写师兄:定解G03
初审师兄:定解G09
终审师兄: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