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14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麦彭仁波切《中观庄严论释》分为两个部分:一、所说分支;二、所说论义。

前面已经学习完“所说分支”,现在开始学习“所说论义”。

甲二(所说论义)分二: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论义;四、尾义。

本节课首先学习“名义”和“译礼”部分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对“中观”“庄严”和“颂”的意义分别进行解释,主要内容如下:

1、解释“中观”的释词和分类;

2、宣说自性庄严、装饰庄严和开显庄严三种庄严的含义,并以释疑的方式告诉我们:

1)本论不仅是自续派的庄严,也是应成派的庄严,不会有成为中观应成派论典的过失。

2)虽然自续派和应成派暂时的抉择方法有所不同,但在究竟意趣上无有任何矛盾,对真正的智者而言,将二者结合起来讲解非常有必要。

(二)介绍大译师智慧军于翻译之初,遵循国王规定而作的顶礼句。

在学完“名义”“译礼”之后,开始学习“论义”部分,科判如下:

丙三(论义)分二: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一、认清二谛之理;二、遣除于此之争论;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分二: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分二:一、立根本因;二、建其理。

庚一(立根本因)分二:一、真实立根本因;二、旁述。

本节课学习的是“真实立根本因”。

(三)真实立根本因:

依靠颂词“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建立自宗观点:在真实义当中,自宗和他宗所说的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远离一和多的缘故,如同影像一般。

麦彭仁波切在“旁述”部分对这一颂词讲得比较广,对有法、立宗以及因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我们将在后面接着学习。大家在此处首先要将静命论师所建立的推理公式清楚掌握。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33和Chapter 34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甲二(所说论义)分二:一、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论义;四、尾义。

(一)名义

丙一、名义:

梵语:玛叠玛嘎阿朗嘎绕嘎热嘎

藏语:哦莫坚戒策累哦雪巴

汉语:中观庄严颂

如果将梵语藏语对应起来,则玛叠玛嘎为哦莫(汉义为中观),阿朗嘎绕为坚(汉义:庄严),嘎热嘎义为策色嘉巴或策累哦雪巴(汉义:偈或颂)。


重难点分析

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中,将梵语和藏语作了对应。关于对应的汉语,索达吉堪布在翻译《中观庄严论释》时在括号里进行了说明。

思维讨论

为什么在论名中保留梵文音译呢?

提示:贤劫千佛全部是用梵语转法轮,所以保留梵文名称可以在读者的相续中播下梵文种子,以此与千佛结下因缘;保留梵文名称也可以表明本论来源清净,在古印度造任何论典都非常严格,要由诸大班智达审察之后才能流通,所以能够通过的论典绝对可靠;并且,有了梵文名称还可以让我们忆念作者与译者的恩德。

由于具有以上三种必要,才保留了梵文音译。(源自上师《中观根本慧论讲义》)




(1-1)“中观”的词释和分类

所谓的“中观”是不住任何一边的名称,如果对由此名称所趋入的意义进行分类,则有所诠义中观与能诠句中观两种。其中所诠义中观又分为基中观、道中观与果中观;能诠句中观包括《般若经》等经典以及诠释此等密意的《中论》等论著,又通称为文字中观。


重难点分析

1、所谓中观的含义,总的来讲是不住任一边——有、无、是、非等任何边都不住,也没有中的安住。

2、中观分能诠句中观与所诠义中观。

3、能诠句中观分为经中观和论中观,经中观指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子般若、母般若的17种《般若经》,以及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法轮中的《涅槃经》等经典,论中观指对《般若经》的密意进行解释的《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等论典。

4、所诠义中观可分为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三种。众生必须通达的胜义谛和世俗谛无可分割的本体,就是所谓的基中观;通达上述基中观后继续修持,或者为了通达基中观而继续修持智慧、福德不相脱离之道,就是道中观;最终获得色身、法身无别双运之果,既不堕于色身也不堕于法身,也即获得不堕二边的色身法身双运之果,即是果中观。

教证

《三摩地王经》云:“谓有无者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舍弃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

思维讨论

1、何为中观六论或者中观五论?

提示:《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精研论》《名言成立论》,这是宁玛派所承许的中观六论。按格鲁派的观点,不承许《名言成立论》而许《中观宝鬘论》为第六论。按萨迦派果仁巴大师的观点,《名言成立论》《中观宝鬘论》皆非中观所摄论著,因此只承许中观五论。(源自《讲记》)

2、学习、通达中观的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依靠基中观、道中观,最后现前果中观,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所求。(源自《讲记》)




(1-2)“庄严”的分类和释疑

(1-2-1)三种庄严

“庄严”的意思是指美化或显扬。

那么,此论是如何成为中观之庄严的呢?

所诠义中观相当于俊美之人的身体,而能诠文字中观恰如作为装点的珠宝饰品。由于通过这种方式来加以开显,所以此论好似能映出佩带装饰之身像的明镜一般,起到点睛修饰的作用。这部论典实是整个中观的庄严,而并非是片面性的点缀。

重难点分析

1、庄严,有自性庄严、装饰庄严(或叫美观庄严)、开显庄严几种。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就是自性庄严;对此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叫做装饰庄严;中观原有的、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开发出来,叫做开显庄严。

2、所诠义中观相当于非常俊美之人的身体,能诠的文字中观则如同作为妆点的珠宝饰品,而此《中观庄严论》就如同清澈的明镜一样,可以将所诠义的俊美身体以及作为妆点的能诠句中观完全开显。

3、这部《中观庄严论》实际是包括自续派、应成派在内所有中观的庄严。或者说,是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所有中观的庄严。



(1-2-2)释疑一:此论是否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呢?

如果有人想:那么,此论是否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呢?如果成为,就必须承认这是应成派的论典;倘若不成为,显然就与肯定是整个中观之庄严的说法相违了;尤其中观最究竟的意趣就是应成派的观点,如若不作为应成派的庄严,也就很难谈得上真正成为中观的庄严了。


重难点分析

1、此处提出第一个疑问:此论是否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因为静命论师是中观自续派的论师,而《中观庄严论》是中观自续派的代表论典,因此有此一问。

2、麦彭仁波切下面站在自宗观点对对方进行回答:《中观庄严论》不仅是自续派的庄严,也应该是应成派的庄严,也不会有成为中观应成派论典的过失。




(1-2-2-1)正答

这部论著虽然能成为应成派的庄严,却不会具有是应成派论典的过失,因为此论是重点讲述以理建立后得有承认的相似胜义之论的缘故。如果抉择后得二谛各自的实相,那么依此便可轻易地确立二谛双运、远离承认的中观,为此只是泛泛宣讲真实胜义这一点与应成派意趣是一致的。有关它们的要点在总义时已经宣说完毕。虽然我觉得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分析的问题,可是对于具有智慧的人来说,只要笼统说明要义就足够了,因而在解释本论颂词的此时只想以简短的词句加以讲解。


重难点分析

本论着重对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以后得为主的观点作了宣说,而对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只是简略提及。另外,由于本论在抉择后得时分别宣讲了二谛各自的实相,如此一来,所谓二谛双运、远离承认的中观也很容易建立。

因此,以简略宣说真实胜义而广泛宣讲相似胜义的方式,可以成为中观应成派的庄严,但也不会成为中观应成派的论典。



(1-2-2-2)略述应成派与自续派的异同

总而言之,懂得应成派与自续派仅是着重强调入定、二谛平等一味之阶段与后得二谛分开显现之阶段尤为关键,并且意义重大。切合中观究竟的入定智慧决定为应成派的观点;切合后得二谛理的实相为自续派的宗义。一切佛经也不例外,有些经中宣讲远离有无等一切边、不可言思的真实胜义;有些经中宣说所谓“无色、无识”无遮单空的相似胜义。

阿阇黎龙猛菩萨依照佛经的密意而建立一切因缘果法不存在实有,最终依理建立远离诸边之大离戏的本性。同样的道理,应成派、自续派的诸位阿阇黎也是由分别着重强调入定与后得中观而取名的,并非自续派论师没有如实诠解经论的含义。


重难点分析

1、中观应成派对于入定阶段一切法都不存在进行了抉择;中观自续派则对出定位作了抉择,也即六根前所显现的一切万法,在名言中无欺存在,但以胜义量观察时一切都不存在。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2、与中观究竟的入定智慧相切合,这就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与后得二谛理的实相相切合的观点,就是中观自续派的宗义。在宗派当中出现了上述两种,同样,为了不同众生的根基,佛在《华严经》《楞伽经》等经典中宣讲了远离一切思维的真实胜义;在有些经中则宣说了“无色、无识”等无遮单空的相似胜义。应成派、自续派的诸位阿阇黎,也是分别由着重强调入定与后得中观而取名的,并非自续派论师没有如实诠解经论的含义。

3、阿阇黎龙猛菩萨依靠释迦牟尼佛的经典来建立宗派,并且在《中观六论》中着重抉择了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一切法根本不存在的教义。月称论师以《入中论》开显了《中论》的意义,以《显句论》解释了它的词句,形成了应成派;清辩论师以《掌珍论》开显了《中论》的意义,以《般若灯论释》解释了它的词句,形成了自续派。

教证

《入中论》云:“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如是龙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




(1-2-2-3)依相似胜义趋入真实胜义之理

如果一开始未曾依赖分开辨别后得二谛的这一中观,则由于无因而难以获得果入定中观,也就是(《入中论》中)“名言真谛为方便,胜义谛由方便生”,以及(《中论》中)“若不依俗谛,不得证真谛”所说的意义。不要将这里所谓的名言当作是与相似胜义之对立的世俗,其实它是指心名用之语言、分别的行境——二谛分开的这一显现。为此,相似胜义也包括在名言世俗的范畴内。


消文释义

“名言真谛为方便,胜义谛由方便生。”名言谛是产生胜义谛的一种方便法,依靠这种方便法才能产生胜义谛。

对这个颂词可以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方法是,中观自续派的单空是趋入真实胜义的一种方便,如果不具足单空这一名言谛的方便法,就不可能了知真实胜义;或者,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来解释,现在见闻觉知的名言非常重要,如果这种方便不存在,也就不可能证悟胜义的单空。

“若不依俗谛,不得证真谛。”对这个颂词可以有两种解释方法:以中观自续派观点来解释:不依靠现在所见所闻的自相法,就不可能证悟胜义谛的单空。或者,按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如果不了知单空世俗谛,也就无法了知远离一切戏论的真实胜义谛。

重难点分析

1、此处所引教证,可以有两种解释(见“消文释义”),麦彭仁波切此处按照应成派观点作了解释,即“相似胜义也包括在名言世俗的范畴内”。

2、如果未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一开始没有将胜义谛和世俗谛分开而承许胜义中一切法不存在、世俗中一切法以自相存在,就会由于无因而难以获得中观应成派所抉择以入定为主的境界。对个别众生来讲,由于对远离四边八戏的观点无法一开始就接受,所以,应像本论所讲的那样,首先抉择单空观点从而破除实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3、这里的名言,并不是与相似胜义所对立的世俗名言法——现在见闻觉知自相的柱子、瓶子等。此处的世俗谛是指真实胜义所对立的世俗,也就是所谓的单空。它是指心名用之语言、分别的行境——二谛分开的这一显现。因此,大家应该明白,所谓的相似胜义谛——单空其实属于名言谛的范畴,而通达单空并不是通达了真实的胜义谛。

思维讨论

何为心名用?

提示:对于“心、名、用”三者,因明当中会着重解释,也即依靠分别心来了知柱子,叫做心;以分别心了知后,在语言上可以称其为柱子,就叫做名;将柱子涂成红色或者依靠它支撑房梁等,即是用。名言中的任何操作必须依靠心名用三者,因为分别念没有对某物进行认知,也就根本无法对其取名;即使心已经认知并取了相应的名称,但未加以使用也起不到很大的意义。所以,因明观点认为:所谓的名言,全部依靠心名用三者进行操作。(源自《讲记》)




(1-2-2-4)正确理解真实胜义

观待通达如是二谛之理的名言来说,远离一切名言、不住一切的双运大中观或超心离戏中观才可称为胜义谛或胜义也就是真实胜义。无论任何情况下出现“胜义”的字眼,那些长久闻思潜心专研论典中二谛法语等的人很容易理解成一个无遮,致使迷茫困惑,因此务必要分清不同的场合。胜义有真正胜义、假立胜义、大胜义、小胜义、相似胜义、真实胜义等诸多名称,这与阿罗汉和涅槃相仿。此外也应当明确无生、空性等所有名词。


重难点分析

1、不住一切边、大双运的中观,是超离一切戏论的行境,可以称之为法性,也可以称之为真实胜义,有很多不同的名称。

2、藏地的个别论师,无论在什么场合当中,只要遇到胜义谛,就马上执著为单空。《定解宝灯论》中讲到这种人的观点时说:他们不仅在讲显宗时执著单空是最高的境界,而且讲密宗时也认为,密宗只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方便法超胜显宗,真正的见解与显宗中观应成派的单空(对方认为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观点为单空)无有差别。就这样将所有密宗的续部引入到一种单空的境界中去,导致在解释经典和论典时,自己也是非常迷茫困惑。

3、就像《定解宝灯论》所讲:真实胜义就是抉择入根本慧定的大中观;相似胜义一般是分别念的行境。有时也称为果中观或者因中观。也叫做大胜义、小胜义,前者实际就是远离八边或四边的胜义谛,后者则是指所谓的无遮单空。另外,还有法界、真如、中观,或者大中观、小中观,真实法界、假立法界等非常多的名称。这与阿罗汉和涅槃相类似。阿罗汉也有很多差别,在小乘当中,声闻也叫做阿罗汉,缘觉也称为阿罗汉,大乘当中的佛陀也叫做阿罗汉。所谓的阿罗汉,就是远离一切过患、获得一切功德的一种称呼。再比如所谓的涅槃,有时指获得佛果;有时将上师圆寂说为涅槃;小乘行者入于寂灭定也称为涅槃;而说轮回和涅槃所摄之法时,其实就是指轮回和超离轮回所摄的一切法。

4、说无生的时候,有时是指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有时则是指根本没有产生;空性也是如此,有时所谓的空性是指单空,有时所谓的空性就是大空性。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出现“胜义”的字眼时,务必要分清不同的场合?

提示:《中观根本慧论》所抉择的远离四边八戏的真正大空性或者现空双运的境界,的确有很多人非常难以理解。如果解释《阿含经》或《俱舍论》时,也将其中的胜义谛解释为远离四边八戏,并且引用《入中论》的教证进行说明;解释《中观根本慧论》时,引用《俱舍论》和《释量论》的教证,认为胜义谛就是细微的刹那。这样的话非常不合理。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的智力并不相同,佛陀和高僧大德们针对不同众生安排了各种不同的教材,因此,大家切莫一概而论,分清不同的场合而分析极为重要。(源自《讲记》)




(1-2-2-5)本论亦如是建立真实胜义

着重强调如是远离一切名言承认的大胜义是应成派独具特色的宗旨,但此论《自释》中说:“无生等虽已归属在真世俗谛中,然而……”关于“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前释中说:“为什么不直接说是胜义呢?胜义本是断除了有实、无实、生、无生、空、不空等一切戏论网。由于无生等随顺趋入胜义,因此相近命名为胜义(命名为相近胜义)……”这其中已明显地指出了(无生等也是真世俗的道理)。如此我们便可明白此论为整个中观之庄严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1、远离一切名言、远离一切承认的大胜义,是中观应成派唯一不共的观点。虽然如此,并不代表中观自续派从来都不宣说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实际上,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中已经对远离戏论的境界作了抉择。此处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1)《中观庄严论自释》中说:“无生等虽已归属在真世俗谛中,然而……”即本来无生与空性是同一个意思,但在抉择最究竟见解时,所谓的无生也属于世俗的范畴。2)“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前释中说:为什么不直接说胜义呢?因为真正的胜义谛已经断除了有实无实、生无生、空不空等一切戏论。从这里可以看出:静命论师的究竟见解实际与中观应成派无有差别,对于生和无生、有实和无实、空和不空一概都是不承认的,因此,他最究竟的观点并不是一种单空的境界。

2、一般在印度的讲义当中,前面会有一段解释颂词的长行文,叫做前释;引用完颂词后也有解释的长行文,称为后释。藏文中基本上都是把颂词引用完了以后解释,也就是只有后释没有前释。

思维讨论

为什么将无生等也称为胜义谛呢?

提示:这是有原因的。比如中观可以分为真实中观和文字中观,其中文字中观实际是相似中观,因为文字并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但依靠这样的文字或论典,可以通达果中观,也即真实中观。以果称呼因,因而称之为中观。同样的道理,此处所说的无生等虽然并非真实胜义谛,而是一种单空,但是依靠这样的单空,可以了达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所以称之为胜义。

由此可以了知,无生等也是世俗谛,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胜义谛。(源自《讲记》)




(1-2-3)释疑二:结合应成派与自续派观点讲解的必要

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对于龙树菩萨的意趣,如果应成派与自续派各方阿阇黎解释的方式迥然不同,那么没必要将此二者结合起来吧。


重难点分析

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对于龙树菩萨的意趣,应成派与自续派各方阿阇黎解释的方式迥然不同;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时也介绍过:清辨论师、佛护论师、月称论师等对中观的解释方法完全不同,那么,有没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宣讲呢?

对于那些能够证悟诸大祖师之意趣毫不相违的智者们来说大有必要,因而一定要结合起来讲解。


重难点分析

1、对于愚者来说,他们认为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或者大乘和小乘的观点,完全像火和水一样互不相干,始终处于矛盾的状态当中,但对真正的智者而言,将二者结合起来讲解非常有必要。虽然暂时的抉择方法有所不同,但在究竟意趣上无有任何矛盾,作为后学者应该通达这一要点。

2、藏传佛教各教各派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究竟意趣并不矛盾,了知这一关要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要。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了知各教派互不相违,修行时则应以自宗为主。因此说,一方面对自宗传承上师和教法有一定的执著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也千万不要排斥其他的教派和上师,因为一切佛教宗派在究竟观点上无有任何相违。




(1-3)“颂”的含义

所谓的“颂”是指组合成偈文、非为散文的含义。


重难点分析

《中观庄严颂》是指组合成偈文、非为散文的含义。所谓的颂词,全部是字数相等的词句,汉文一般用五个字,藏文应该是七个字。





(二)译礼

丙二、译礼:

顶礼文殊童子!

这是大译师智慧军于翻译之初,在此胜义对法论的开端,遵循国王规定而作的顶礼句。何者之意与法界平等、远离一切戏论之荆棘,即是“文”;以(具如所有与尽所有)二智的智慧身乃至虚空际恒常周遍任运饶益众生,也就是圆满二利的“殊”。

这样的“文殊”尽管是一切如来无分别智慧的本体,但行相却现为十地大菩萨,乃至轮回未空之间以永恒稳固、无老无衰的童子身相住世,故为“童子”。在如是怙主前,译师三门毕恭毕敬膜拜,即为“顶礼”。


重难点分析

1、译师首先三门恭敬顶礼文殊菩萨。一方面为了祈求加持,在翻译过程中增加顺缘,遣除违缘;另一方面,也希望凡与之结缘的众生皆能获得究竟佛果。(源自上师《俱舍论讲记》)

2、国王赤热巴巾规定:在翻译经论时,凡是属于经藏的,前面需要加“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只有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开显经的含义;凡是属于律藏的,前面则要加“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有关戒律方面细微的取舍,必须依靠佛陀的智慧才能抉择;凡是属于论藏方面的,前面一定要加上“顶礼文殊菩萨”,只有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通达对法当中细微的分类、法相、释词等。因此,译者根据国王的规定,在将《中观庄严论》从梵语译成藏语时,首先对文殊菩萨作了恭敬顶礼。

3、此处的顶礼,上等者以自己的心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的方式来顶礼;中等者通过心中观想文殊菩萨,也即修行的方式作顶礼;下等者则依靠身语意来作顶礼,也即以非常恭敬之心和身体顶礼膜拜。

4、一切如来无分别智慧的本体,在众生面前一般显现为十地菩萨,以16岁孩童的形象度化众生,因此称之为“童子”。当然,所谓的文殊菩萨也不一定在所有众生面前都显现为16岁孩童,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续部中说:根据不同的信心,有时现老年相,有时现中年相。但一般来讲,从无有一切损恼、远离一切衰老这一角度,称之为童子相。

教证

《中观庄严论释》云:“忆名能毁无始来,长久卧心有暗敌,与童语日文殊尊,无二恩师庇护我!”




丙三(论义)分二: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三:一、认清二谛之理;二、遣除于此之争论;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重难点分析

“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是本论的主要内容,也即按照中观自续派的观点抉择胜义谛和世俗谛,最后简略宣讲了应成派的观点。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分二: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重难点分析

首先讲胜义中一切法不存在,也就是抉择万法为空性。众生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不断地飘泊,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将本来不存在的我执著为存在。因此,首先一定要依靠中观自续派的推理将其抉择为不存在,使众生了知胜义中万法不存在、世俗中万法存在的道理。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分二:一、立根本因;二、建其理。

重难点分析

因是推理的意思,首先通过推理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宗派,然后对于这种立宗的合理性进行论证。

庚一(立根本因)分二:一、真实立根本因;二、旁述。


重难点分析

此处科判在藏文原文中没有再分,但译者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而根据下文的内容加以补充分类。




(三)真实立根本因

辛一、真实立根本因: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

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重难点分析

1、本论的最开头既没有顶礼句也没有立誓句,而是首先将整部论的意义通过胜义中不存在进行了抉择。这里虽然只是一个颂词,却已经依靠因明中的自续因建立了自宗观点。

2、此处加上鉴别:在真实义当中,自宗和他宗所说的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远离一和多的缘故,如同影像一般。颂词中将“无性”放在后面宣说,这是陈那论师的一种推理方式。这样的推理方式非常简单,但是依靠这种推理方式,可以将我们相续中所有的实有执著全部推翻。

3、在这个推理当中,“自宗他宗所摄的一切万法”就是所谓的有法,因明当中称之为所诤事(他宗和自宗共同争论的事物,就称为所诤事);其中所说的“胜义中无自性”就是立宗,也就是说,我已经承认了这一观点,但对方还没有承认,最后依靠推理要使对方也承认这种观点;“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依靠这种不得不承认的因,使对方承认;并且运用共同承认的比喻——“犹如影像”来论证这种推理。

4、对于这一颂词,麦彭仁波切在旁述当中讲得比较广,对有法、立宗以及因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因此,大家首先一定要将静命论师所建立的推理公式清楚掌握。



如此宗内道佛教、宗外道所说成实的一切有实这些真实,依据正理认真细致加以分析时,远离一与多的自性,一切万法丝毫也有自成立,犹现而不实的影像一般。如果对此进行推理,则自宗他派所说真实存在的内外一切法【有法】,均无真实自性【立宗】,远离一多之故【因】,犹如镜中影像【比喻】。


重难点分析

1、“自他所说法”,包括自宗内道佛教、他宗外道所说成实的一切有实法。此处当然不包括中观应成派所承认的法,以及中观自续派自己所承认的无实之法,除此之外,所有的唯识宗、小乘宗等,以及外道所承认的实有法全部包含其中,比如小乘认为微尘存在;从未学过宗派的人认为:牦牛、拖拉机、帽子等一切法都是实有的;外道则认为常有自在的我、遍入天、大自在天等是存在的。对于诸如此类的实有法,运用非常细微的胜义理进行分析和观察时,任何一个法在真实义中都是无有自性的,不可能存在。

2、只要是存在的法,或者以“一”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多”的方式存在,但真正观察就会发现:“一”的方式不能成立,“多”的方式也不能成立。就好像镜子中虽然显现影像,但真正对其观察时,镜子当中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色法和影像。同样,现在所见所闻的一切法,只不过是迷乱分别念的显现而已,真正依靠离一多因进行观察时根本不可能成立。

3、由于外道和内道任何宗派都会承认影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双方共同承认的比喻说明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这一道理。

教证

《入行论·智慧品》云:“以二同许喻。”




也就是说,自宗所说的蕴等、他宗所谓的主物等假设真实具有,那么必然是以一体或多体的方式存在,一体与多体是互绝相违关系,而非为这两者的第三品成实物在万法中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此因是能遍不可得因。


重难点分析

1、此处对自宗和他宗所说的是哪些法作了一个简单的解释。对于小乘《俱舍论》所承认的蕴、界、处等一切有为无为的实有法,以及他宗所承认的主物、自在天等,全部作为此处的有法进行抉择。这样的有法如果存在,必然是一体或者多体,然而,是“一”的话就不是“多”,是“多”的话就不是“一”,此二者互绝相违。由于外道、内道中根本找不出一种不包括在一和多当中的法,大家便可了知,一切万法全部是空性的。

2、《量理宝藏论·自利比量》中讲到,因可以分为自性因、果因、不可得因等等。所谓的能遍不可得因,能遍的总法不存在的话,它的所遍别法也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比如说屋子里面没有人,那么扎西这个人肯定不存在,能遍是“人”,“扎西”是所遍的部分。

编写师兄:定解G09,G55

初审师兄:定解G03,G54

终审师兄: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