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24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本节课继续遮破自宗有实二派的观点,自宗有实二派指无相有部宗和有相经部宗。

有部宗在取外境时不承认存在行相,上节课对其观点进行了遮破。实际上,如果外境无有行相,心识中也无有行相,自证就不复存在,此时所谓的见到外境就成了一纸空谈。

本节课遮破有相经部宗的观点。经部宗不承许直接领受无情法,而是执著一种行相,这样的行相与识其实无有差别。在观察所取境行相与能取之识时,有相派有异相一识、相识各一、相识等量三类不同的观点。此处遮破其中的“异相一识”和“相识各一”两种观点:(详见科判坐标)

(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

“异相一识”,即承许所取相为“多”,从能取的角度则只有一个识的本体。

1、以如识相应成一而破

1)解释颂词:“一识非异故,行相不成多,是故依彼力,境则无法知。”

2)对方观点及驳斥

对方认为:唯一的识与多种多样的行相非为异体。花花绿绿的外境有多种,但取外境的有境心识只有一种。

我方破斥:如此一来,外境的行相也不应该成为多种,因此,即使依靠行相的力量,也将无法了知各式各样的不同外境。

2、以如相识应成多而破

对于以上过失,对方补救道:各种各样的白色、红色等行相应该存在,否则与现量相违。

我方破斥:既然你宗说多种多样的行相一定要存在,你的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未离诸相故,识不成唯一。”)

3、否则以相识成异体而破

如果不是如此承认,那你们为什么要说行相和识一体呢?(“非尔如何说,此二为一体?”)

由于承许相识一体,于是导致了上述过失。也就是说,要么多种多样的行相应该如“一识”那样成为一;要么如各式各样的行相那样,识也变成多种多样,否则诸多过失就不可避免。所以,通过以上理证分析,不应承许为异相一识。

(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

“相识各一”承许对境只有一个,有境也只有一个,如果这样假设,那么,现量同时见到蝴蝶身上五彩缤纷的颜色以及花布上绚丽多彩的图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说此观点

对方回答:比如见到花布时,花布上的白色、红色、蓝色等对境并不是同时在眼识前全部显现,而是依次缘取,由于取境的时间特别快,很多愚者认为顿时见到了所有的对境。(“于白等诸色,彼识次第现,速生故愚者,误解为顿时。”)

2、破此观点

1)破意义,即宣说此观点的意义不合理

(1)以缘文字之心而不决定

如果说由于非常快速而产生了同时的识,那么,藤条等词在快速重复的过程中,也是极其迅速的,却为什么不会生起同时的心呢?(“藤条词等心,更是极速生,同时起之心,此刻何不生?”)

(2)以唯一意分别取境之方式而不决定

从独一无二的分别心来讲也并不是以次第来了知的,由于所有的心都是刹那生灭而非长久留存,因此所有的心都同样是快速产生,不可能次第显现却成为同时领受。(“唯一意分别,亦非次第知,非为长久住,诸心同速生。”)

(3)以诸心而不决定

不论分别念还是无分别念,凡是众生的心识都是非常快速刹那刹那产生的。由此可知,对境也必定不会次第性缘取,比如眼睛看见柱子时,柱子的所有特点都是在一刹那间缘取的。(“是故诸对境,不得次第取,犹如异体相,顿时取而现。”)

2)破比喻,即宣说以旋火轮等作为次第缘同时见的比喻不合理。

(1)安立因

因为火烬快速旋转形成的旋火轮,其实只是一种虚妄的相,由于在眼识前可以了然明现,必定属于现量的范畴,也即属于相似现量。(“火烬亦同时,起现轮妄相,了然明现故,现见非结合。”)因此对方所列举的比喻不正确。

(2)建立彼之遍

(2-1)说明见忆对境相违

无分别念“见”和分别念“忆”的对境完全相违。(“如是结诸际,由忆念为之,非取过去境,故非依现见。”)

(2-2)故说明若是结合则不应明现

任何一个对境,如果需要依靠分别念前后结合起来执著,就必定不是现量见到。(“成彼对境者,已灭故非明,为此显现轮,不应成明现。”)

由此可知,除了错乱的相似显现以外,真实现量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旋火轮,故以所谓的旋火轮作为比喻必定是不正确的。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次第缘取却可以同时现见的观点已经完全遮破,因此,相识各一的观点自然也就无有立足之地了。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59、Chapter 60和Chapter 61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分三: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三、破相识等量之观点。


科判分析


有相派在观察所取境行相与能取之识时,出现了异相一识、相识各一、相识等量三类不同的观点。其中异相一识和相识各一这两种观点,不仅在胜义中不合理,而且在名言中也是不合理的。相识等量的观点在名言中是合理的,而在胜义中则运用离一多因对其进行了遮破。




(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


巳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分三:一、以如识相应成一而破;二、以如相识应成多而破;三、否则以相识成异体而破。


科判分析


“异相”是从所取的角度说可以呈现很多行相,“一识”则是从能取的角度来说只有一个识的本体。此处通过分析告诉我们,要么多种多样的行相应该如“一识”那样成为一;要么如各式各样的行相那样,识也变成多种多样;否则诸多过失就不可避免。由此遮破了“异相一识”的观点。




(1-1)以如识相应成一而破


(1-1-1)颂词解释

午一、以如识相应成一而破:

一识非异故,行相不成多,

是故依彼力,境则无法知。


消文释义


对方承许:唯一的识与多种多样的行相非为异体。如此一来,外境的行相也不应该成为多种,因此,即使依靠行相的力量,也将无法了知各式各样的不同外境。




有相的观点也有承许所取相为一与所取相为多的两种,承许所取相为多又分承许相、识同等为多〖相识等量〗与不许相识等量为多而承许“异相一识”两类,总共只有此三类而别无其他观点。


重难点分析


承许有相的观点,可以分为承许所取相为“一”与所取相为“多”两种。其中,承许所取相为“多”又分:承许相、识同等为多的相识等量,与不承许相识同等为多的异相一识。




(1-1-2)对方观点及驳斥

在此三种观点中,第一“异相一识”:承认行相虽然多种多样但只生起独一无二之识的论师们认为:虽然显现与对境蓝色成住同质的所作、无常等所有行相,但只能生起唯一具有蓝色行相的有境识,取花色的眼识虽说认定对境蓝、黄等多种斑驳花色,但不会生起与之相同数量的眼识,仅仅生起取花色的唯一眼识。


重难点分析


外境上存在诸多分类,但在有境上只显现一种,这是承许唯一识的理由。对方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异相一识”的观点:

1、比如,作为外境的柱子,它有蓝色以及成住同质的所作、无常、有为法等很多行相,但作为有境的识只能生起一种蓝色的行相,其他的所作、无常、有为法等行相根本未在眼识中生起。

分析:柱子上的蓝色可以由眼识所见,而无常、所作等是分别念来取的,所谓的无常和所作全部是从反体上分的,柱子的自性上根本没有如此众多的分类。对方因为未分清分别和无分别,所以认为“异相一识”。

2、比如,外境花布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但在有境的眼识上只有取花色的一种识。

分析:这也只是没有详加观察的一种分别念,对总相和自相没有辨别。比如见到一百个人,虽然一百个人的行相都在眼识前浮现,可是有境上全部执著为“人”的概念,这一点肯定不合理,如同拍摄照片时,外境上如果有一百个人,照相机的镜头里肯定也会显现一百个人,不会只显现一个人的行相,否则,就会出现境和有境错乱的过失。




驳斥:如果多种行相均变成了有境一识的本体,那么这一观点也该命名为“异相一识”。如果按照他们宗派的观点,则唯与行相二者由于实体为互的缘行相也应成了一个,而会变蓝、黄、白、红等种多样,而必须成为一法。正因为行相不会变化多端,故而依靠各不相同、各式各样的行相,外界中所存在的蓝黄等五彩缤纷、各种各样的就无法了。当看见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如果心不分开而跟随那一画面上具有的蓝、黄等颜色,则心境将互为矛盾,如此一来,说“这是蓝色、这是黄色”安立千差万别行相之因也无有置身之地了。


重难点分析


经部宗承许真正的外境是隐蔽的、实有的,所见只是识的一种行相,识与行相应该是一体的。如果承许“异相一识”,会有以下不合理之处:

1、既然识与行相一体,如同识只有一个那样,所谓的行相也应该成为一个——由于并非呈现各不相同的行相,也就根本无法了知各式各样蓝、黄等五彩缤纷的外境。

2、人们在见到任何一种色彩斑斓的画面时,眼识如果没有跟随每一种颜色去缘取“白色、红色、蓝色”,必定会造成心和外境互相错乱的过失。

3、从外境来说,由于蓝色、黄色等千差万别的行相未在眼识上显现,如此众多的行相也就无法在外境上存有一丝安身之地了。




(1-2)以如相识应成多而破

午二、以如相识应成多而破:

未离诸相故,识不成唯一。

如果对方认为:倘若承许各种各样的行相不存在,那显然与现量相违,最终将毁坏一切名言,因此必定要承认(有相)。

倘若如此,则由于未离开具有丰富多彩、各式各样本性的所有行相因此识独一无二,而要等同行相的数量变成纷繁众多。


重难点分析


1、他们接着补救:各种各样的白色、红色等行相应该存在,否则与现量相违。比如见到蝴蝶时,可以亲眼见到蝴蝶身体上五彩斑斓的色彩,因此,不能说各种各样的行相不存在,否则已经毁谤了一切名言。

2、对此回答:既然你宗说多种多样的行相一定要存在,那么如同对境行相各式各样、五彩缤纷一样,你的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




(1-3)否则以相识成异体而破

午三、否则以相识成异体而破:

非尔如何说,此二为一体?


消文释义


如果不是如此承认,那你们为什么要说行相和识一体呢?




略而言之,如果承许“相识一体”紧接着又许“异相一识”,则或者放弃多相的观点,或者舍弃一识的观点,必须选择其一,这一点以刚刚讲述的理证可以成立。


重难点分析


由于承许相识一体,于是导致了上述过失。也就是说,要么多种多样的行相应该如“一识”那样成为一;要么如各式各样的行相那样,识也变成多种多样,否则诸多过失就不可避免。这一点,通过以上理证已经作了分析。




如果是像刚刚所说的那样,则你们如何识相这二者是一呢?由于识是唯一、相是多种,一体与异体这样相违的法上如果有是一本体的可能性,那么你们的宗派还有什么实现不了的事呢?甚至连石女的儿子等也有现世的可能了。


重难点分析


因此,不应承许为异相一识。唯一的识与多种多样的行相二者,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本体上,因为一体和异体本来就是相违的。




(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


巳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破此观点。


科判分析


相识各一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何种对境,识在取境的过程中,所取只有一个,能取也只有一个。此处对此观点进行遮破。




(2-1)说此观点

午一、说此观点:


(2-1-1)颂词略释

于白等诸色,彼识次第现,

速生故愚者,误解为顿时。


消文释义


这种观点认为:对于白、红、黄等各种颜色的外境,应该是次第次第缘取的,比如见到花布时,花布上的白色、红色、蓝色等对境并不是同时在眼识前全部显现,而是依次缘取,由于取境的时间特别快,很多愚者认为顿时见到了所有的对境。


重难点分析

“相识各一”承许对境只有一个,有境也只有一个,那么,同时见到蝴蝶身上五彩缤纷的颜色以及花布上绚丽多彩的图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本颂词即是对方对此疑问的解释。




(2-1-2)“相识各一”宗派的观点

主张“相识各一”的宗派这样认为:对境蓝色并不能分别指点出与其成住同质的所作无常等行相,只是指点出总蓝色的行相,并且也是唯一生起具蓝色相之识。对于取花色的眼识来说,对境也不会同时为它指点出花色中蓝黄等五彩缤纷的多种行相,只能指出总花色的行相而已,有境也同样产生唯一具花色相的识,因而在一个识的本体上所取相与能取相各自为一,相对存在。因此,是与所谓的“割蛋式”相类似作为原因而取名(“相识各一”或“蛋割两半”派)。


重难点分析

相识各一的观点认为,无论是何种对境,识在取境的过程中,所取只有一个,能取也只有一个。对方也举了两个比喻来说明:

1、蓝色的对境不会指点出与自己成住同质的所作、无常、有为法等所有行相,仅仅是一个总的蓝色行相在眼识当中出现。

分析:因为没有了知各个处的对境,所以才会承许这种观点。

2、取花色对境时,这一对境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当中指点出各种各样的所有颜色,只是指点出一个花色的行相,然后有境也只是具有一种花色行相的眼识。所以,取花色对境时,眼识只有一个,对境也只有一个。世间很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我看见了一个瓶子、看见了一个人……”

分析:这是根本未加分析的一种宗派。只要稍微分析一下,所谓的花色应该是由白、红、蓝等很多颜色组成的,虽然口头上可以说“这是花色”,心中也可以如此想,但真正指点出花色行相的同时,白色、红色等行相必定也会被指点出来。因为花色必定由多种颜色组成,如果只有一种颜色,就根本不能称之为花色。另外,所谓的看见一个瓶子是指什么?瓶子可以分东南西北等很多部分,你看见的到底是哪一个部分?这样逐渐破析,这种观点很容易就会土崩瓦解。




(2-1-3)详细解释颂词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一来,与眼识可以同时见到蝴蝶的斑驳花色及布面上绚丽多彩的各式图案明显相违。

对方则解释说:对黄、白等一切,与相应的有境之并不是同时取受它们,绝对是逐一分别开来次第出的。然而,表面似乎同时见到,实际上,正如青莲的一百个重叠花瓣用针穿透一样,由于识取对境极其快的缘,凡夫愚者心里错地理解成蓝、黄等色彩是顿时见到的。比如说,当飞速旋转火烬时,可以清晰地呈现出火轮相,但事实上,火烬只不过是一短小的一节,本不该在四面八方出现连续不断的光环,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完全是由于人们将缘火烬之前后刹那的所有心识综合在一起,自以为呈现出火轮一样的一种错觉。


重难点分析


1、假设承许对境只有一个,有境也只有一个,那么,同时见到蝴蝶身上五彩缤纷的颜色以及花布上绚丽多彩的图案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他们解释说:黄色、白色等各种各样的颜色,并不是由眼识同时缘取的,而是先取白色、后取红色……逐渐缘取每一种颜色,可是凡夫众生特别愚痴,认为同时见到了所有的颜色。

2、对方还用两个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用针穿透一百个重叠的青莲花瓣时,由于速度非常快,从而认为同时穿透了所有的青莲花瓣,实际上,每一个花瓣都是次第穿透的。又比如飞速旋转的火烬可以清晰呈现出一种火轮相,也即平时所说的旋火轮,实际上它只是一节小小的火烬快速旋转形成的一种错觉,使人误以为它是接连不断的一种火轮。




(2-2)破此观点

午二(破此观点)分二:一、破意义;二、破比喻。


(2-2-1)破意义

未一(破意义)分三:一、以缘文字之心而不决定;二、以唯一意分别取境之方式而不决定;三、以诸心而不决定。


科判分析


对方认为:外境虽然有各种颜色,但是能取执著它时相当快,虽然是次第而现但人们误认为是同时呈现,就像旋火轮一样。

此处从三个方面宣说此观点的意义不合理。第一,从无分别的角度说,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不定因;第二、从分别念的角度建立这种观点为不定因;第三、不论分别还是无分别,从任何一个心的角度,这种观点都不一定成立。




(2-2-1-1)以缘文字之心而不决定


(2-2-1-1-1)颂词解释

申一、以缘文字之心而不决定:

藤条词等心,更是极速生,

同时起之心,此刻何不生?


消文释义


如果说由于非常快速而产生了同时的识,那么,藤条等词在快速重复的过程中,也是极其迅速的,却为什么不会生起同时的心呢?




如果仅仅因为是快速就能生起同时所见的显相,那么取藤条之名词等更是极其迅起,由于特别疾速的缘故,同时产生的心在此时此刻为什么不生起呢?应该生起。


重难点分析


正如你们所说:眼识以特别快的方式缘取花布上所有的颜色,从而产生同时显现的感觉。那么,听到藤条等名词的声音更是极其快速,却为什么没有同时听到呢?不论耳识还是眼识都属于根识的一种,如果眼识可以对次第见到的色法同时现见,耳识所听到的非常快速的声音也应该在识前同时听到,可是耳识前显现的声音很明显具有一种次第性,这与你们的观点是相违的。




(2-2-1-1-2)“快速缘取”不可安立为同时显现的因

次第快速而缘对境蓝、黄等颜色既然如此,那么缘对境文字名词也需要与之相同,例如,“拉达”是藤条的名称,“达拉”是达拉树名。虽然心依次专注于这两个词,但由于趋入的速度极其迅猛致使似乎现为同时了一样,由此“拉”在前与“达”在前成了无有差别。无论如何,这两者都正像同时见到蓝黄图案那样,显得无有前后,结果缘“拉达”的心很有可能被误认为“达拉”,缘“达拉”的心也同样会被理解成“藤条”,这样一来,文字的顺序就毫无意义了。或者说,这两者都无法被理解清楚。同样,所谓的“萨绕”是大海的名称,“绕萨”则是味道的意思。诸如此类文字的次序交织错乱,势必导致一词误解成另一词,结果一切(名词)都成了一味一体,因为无论怎样说都似乎无有先后之故。


重难点分析


1、对方的观点认为:对境上的白色、红色、黄色,首先取白色,然后取黄色,再取红色,由于非常快而认为三种颜色同时缘取。既然如此,对应文字来说,用“拉”对应黄色,用“达”对应白色,如果能够同时缘取白色和黄色,那么,“拉”和“达”也应该可以同时听到,“达”在前还是“拉”在前不应该有差别,因为特别快的缘故。梵语中,藤条称为拉达;达拉则是指达拉树,是印度的一种树。由于无法分清“拉”在前还是“达”在前,也就根本不知道所要表达的意义,缘“拉达”的耳识有可能误以为是达拉树,缘“达拉”的心也很可能误解为藤条。由此导致因文字顺序不同而表达的意义完全错乱,文字的前后顺序也就无有任何实义了。或者可以这样分析,“拉”和“达”如果真的可以同时显现,那么,我的耳边听到“拉”的声音时,“达”的声音应该同时听到。也就是说,“拉”可以包括“达”,“达”应该包括“拉”,然而,无论说话的语速再快,“拉”和“达”两种文字的声音都不可能同时发出,必定会具有一定的次第。

2、梵语中,“萨绕”是大海的意思,“绕萨”则是指味道。如果快速地说“萨绕、绕萨……”,就有可能将“萨绕”理解成“绕萨”,而将“绕萨”理解成“萨绕”。这样一来,所有的名词都成了混淆不清,所谓的语言也就根本不能表达说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了。




由此看来,比次第而缘零零散散的文字之心更迅速的一个次第性法尚且难以感受说“如此如此”,那么明明未曾亲自领受而说“是次第性”就更无有实义了。同样是快速产生,但如果(有者生起同时之相而有者)不生起同时的显现,那么快速作为同时显现的因也不可安立了,因为只要是因,果决定随其而存灭。


重难点分析


1、“达拉”等文字虽然是快速、次第产生,但是不能同时在耳识前显现;白色和黄色快速、次第缘取,却可以给眼识带来一种同时的感受,同样都是快速缘取,后者可以作为同时显现的因,而前者为什么没有成为同时显现的因?可见,作为同时显现的因——“快速”根本无法安立。

2、只要因存在,果必定会随存随灭,这是因果的必然规律。这样一来,文字虽然是快速、次第产生,但是不能同时在耳识前显现;白色和黄色快速、次第缘取,却可以给眼识带来一种同时的感受,这种说法实在不具足说服力。承许相识各一的宗派,根本无法举出一种理由来说:缘“达拉”和“拉达”等文字的心比较慢,而缘“白色”“黄色”的心特别快。这一点想要在自相续中感受非常困难。既然眼识和耳识前都是次第显现,又怎么能说一者可以同时领受,另一者不能够同时领受呢?这是不合理的。




(2-2-1-2)以唯一意分别取境之方式而不决定

申二、以唯一意分别取境之方式而不决定:


科判分析


下面以分别心的方式对对方观点进行驳斥。




唯一意分别,亦非次第知,

非为长久住,诸心同速生。


消文释义


从独一无二的分别心来讲也并不是以次第来了知的,由于所有的心都是刹那生灭而非长久留存,因此所有的心都同样是快速产生,不可能次第显现却成为同时领受。




如是思维对境之本体、分析彼之特征、思索修心之意单单意分别念,与眼识等不相混杂、接连不断而产生,(按照你们的观点,)这些都生起前后现为同时的识,而不会次第性生起来了的。为什么呢?由于刹那刹那生灭而不是长久住留,使得所有心都毫无差别样是快的缘故。

对方也是承认所有识无一不快速灭亡。


重难点分析


1、此处举了三个例子,也即思维对境——柱子本体的心、分析柱子为红色等特征的心,以及观想柱子无常的心。这三种全部属于分别心,这些分别心识与眼识等完全不相混杂,可以刹那刹那接连不断地产生。

2、按照对方观点,第一刹那认为柱子存在、第二刹那分析柱子为红色、第三刹那观想此红色柱子为无常的三种心,因为特别快速的缘故,也应该产生一种同时的感觉。比如观修柱子无常的心有七个刹那,第一个刹那和第二个刹那之间非常快速地生灭,这样一来,对这两个刹那应该产生同时的感受,如此类推,第二刹那和第三刹那直至第七刹那之间,柱子的所有刹那生灭都应该是一个刹那的感觉,观无常的七个刹那也只是一个刹那。如此则会出现七个刹那的心识变成同时的过失,为什么呢?你们说因为特别快而同时显现,既然白、红、蓝等颜色可以因快速而同时显现,那么,观想柱子无常的心也非常快,为什么不能同时显现呢?应该同时显现。

3、不管有部还是经部,都承认所有的心是刹那生灭的,谁都不会认为心真实存在,可以停留在第二刹那、第三刹那。所以,心识刹那无法同时显现,缘取花色对境的心识更不可能因为快速而同时显现。




(2-2-1-3)以诸心而不决定

申三、以诸心而不决定:

是故诸对境,不得次第取,

犹如异体相,顿时取而现。

由于所有心无有差别同为迅速而生,因此识的一切对境不会次第受的情况,犹如互为异体的黄、蓝等行同时取受而见到那样,是在刻一并的。


消文释义


不论分别念还是无分别念,凡是众生的心识都是非常快速刹那刹那产生的。由此可知,对境也必定不会次第性缘取,比如眼睛看见柱子时,柱子的所有特点都是在一刹那间缘取的。




而对境丰富多彩的画面上黄、蓝等颜色虽然确确实实并存,但识除了次第取受以外不可能顿时而趋入,结果与缘文字等无有差异。趋入文字也是同样,缘前面文字的心已灭至后心生起之间只是一刹那性,而不可能长时间停留。


重难点分析


对方却认为:对境丰富多彩的画面上,确确实实同时存在黄、蓝等颜色,但识除了次第取受以外不可能顿时而趋入。实际上,眼识的对境必定是同时显现而非次第性,耳识的次第性对境也不会同时领受。因此说他们的观点并不合理,否则,仅仅以快速作为同时显现的理由,那么一切识均是刹那生灭的自性,“拉”和“达”就会出现错乱的过失;对花色等次第缘取而同时显现时,左边的黄色很可能会在右边出现,右边的白色也很可能会在左边出现,这明显与现量相违,完全不合理。




如果依照此理而观察次第性之识前后的连接状况,则能彻底了解这其中的含义。只要是在识前有先后顺序而显现,就已排除了顿时显现;同时显现也绝不会有前后出生、见到的可能。因此,对于识前次第性显现而说成顿时呈现依靠现量永远也无法被证实,乃至普及到万事万物,都不可能超越这一性质,(超出这一性质)终究找不到比量的推断与切实的比喻。


重难点分析


1、在无分别识前,只要同时显现就肯定不是次第显现,如果是次第显现就不可能同时显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有的时间、方位、处所都会毫不混杂而显现,绝对不会错乱执著。在分别念面前,可以说“最初同时显现,后来次第性地对它进行执著”,但在现量面前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对方说,白色、红色等次第性缘取,而在识前可以顿时显现。这一观点,依靠任何一种现量都得不到证实,因为凡是无分别念面前显现为次第的法,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必定也是次第的,而无次第同时显现的法也不可能成为次第显现。

3、在分别念面前,今天可以执著明天的对境,也可以执著过去就是现在。或者,在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当中,未来就是现在,过去就是现在,但这并不是观现世量的观察方法。我们现在完全是在观现世量的凡夫根识面前进行观察推测,因此没有必要将不可思议的智慧境界在此处进行宣说。




(2-2-2)破比喻

未二(破比喻)分二:一、安立因;二、建立彼之遍。


科判分析


上述已经对他宗观点的意义进行了驳斥,此处分析对方所列举的比喻也不正确。




(2-2-2-1)安立因

申一、安立因:

火烬亦同时,起现轮妄相,

了然明现故,现见非结合。


消文释义


由于旋转火烬而出现旋火轮的现象,其实也只是根识的一种迷乱显现而已,完全是一种虚妄相。了然明现的缘故,必定属于现量所见。




你们所运用的比喻也是不贴切的。原因是:火烬其实是在间里现为的一种虚,由于这是在无分别识前了然清晰明现的,因此纯属现量见到。到绝可能将前后时间衔接、结合成一体。火烬被快速旋转本身就是一种能使随之趋入(的识)在同一时刻产生错乱为火轮的虚妄显相,并非是前后对境的若干刹那依靠分别心连接而错乱为轮相的。


重难点分析


1、火烬快速旋转本身,使我们的心识如同在同一时间中得到了一种认知,这是由于火烬的快速旋转给人们的根识造成了一种虚妄的旋火轮相,而并非依靠分别念将诸多刹那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了一种旋火轮,这不是分别念的错乱,而是由根识的错乱造成的。比如闭上眼睛或天盲者面前旋转火烬,由于根本没有现见,也就无法了知火烬的旋转是否形成了一个火轮,由此说明这是根识错乱的一种虚妄相,并不是分别念错乱形成的虚妄相。因此,以旋火轮作为比喻说明次第缘取的花花绿绿等各种颜色可以同时现见是非常不合理的。

2、现量分为相似现量和真实现量(五根识面前所显现的无误领纳,这叫真实现量;相似现量是指由迷乱根识取境后得出的结论,如看见两个月亮,或见花色绳索为毒蛇等),真实现量是指无有分别、无有错乱现见对境,而凡是错乱之识就属于相似现量。所谓的相似现量,比如见黄色海螺,是由于根被染污造成的,这是无分别错乱根识的相似现量;坐车时见到路边的树和景物全部向后跑,这是由外境带来的一种无分别错乱的相似现量;还有捏着眼睛时见到虚空中有两个月亮,这也属于根受到损害造成的无分别根识错乱的相似现量;火烬快速旋转见到的旋火轮,也是一种无分别相似现量。




(2-2-2-2)建立彼之遍

申二(建立彼之遍)分二:一、说明见忆对境相违;二、故说明若是结合则不应明现。


科判分析


从广义角度讲,凡是五根识和意识的现量对境都可以称为见到,“忆”则是一种分别念;从狭义角度,“忆”只是对曾经发生的人事物进行回味。此处首先说明无分别念“见”和分别念“忆”的对境完全相违。第二个问题,任何一个对境,如果需要依靠分别念前后结合起来执著,就必定不是现量见到。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2-2-2-2-1)说明见忆对境相违


酉一、说明见忆对境相违:

如是结诸际,由忆念为之,

非取过去境,故非依现见。

如果有人问:明现与结合二者相违吗?

答案是肯定的,相违。如是连接前后的一切的事先前已经过去,要由忆念才能将它们结合起来,未曾回想则无法连接,可见是由忆念作结合之事的。由于现见所趋入的是当下的对境而并非取过去之对的缘,显然不是依现见来衔接的。


重难点分析


1、一般来说,凡夫人观现世量的对境必定是现在,如果是过去的对境,肯定属于回忆的范畴,是一种分别念。《俱舍论》中讲过五十一种心所,其中五种别境法中包括欲、胜解、念、等持、慧。此中的“念”也包含一种正念的意思,而此处的“忆念”实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味,是一种回忆。比如昨天的柱子与今天的柱子,此二者结合起来执著,在现量当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应该属于分别念的一种,也就是以遣余的方式进行执著。

2、现量的对境一般都是当下的,比如眼前的柱子,依靠眼识当下见到;耳朵听到声音时,也是当下的一种声音。现量根本不会取过去的对境,只是缘取当下这一刹那间的对境。比如讲一地菩萨功德的时候,一地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十六刹那其实只是一个时间的刹那,但从反体上可以分为十六刹那——八忍、八智,《俱舍论》和大乘论典中都是如此区分的。现见柱子也是一刹那的,在这一刹那当中,根本不存在回忆的情况。

3、此处讲了分别念和无分别念的差别,由此可以间接说明,旋火轮的显现实际上是一种无分别念的错乱所现见,根本不可能由分别念的忆念将火烬的前后刹那进行连接,完全是一种现量的对境。




(2-2-2-2-2)故说明若是结合则不应明现

酉二、故说明若是结合则不应明现:

成彼对境者,已灭故非明,

为此显现轮,不应成明现。

火烬现为光环相这一点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说,是由前后的诸多刹那衔接起来而显现为一体的,那么这必须要借助忆念来连接。忆念的任何对境先前亡,因此只能对它进行回忆,而显领受。由此可见,忆念只是过去的有境,就算是摆在面前格外显著的事物也无法了别,因为它不是现在的有境之故。种原因,如果需要结合,那么当下所显现相仅能作为不明显追忆的对境,而不应为在眼前这般了了分


重难点分析


1、真正明现的对境,外境上如何显现,有境也会如实地缘取,它是自相存在的法。火烬接连不断形成的圆圈,根本不存在一种自相,因此不能称其为明现。

2、按照对方观点,旋火轮是由前后的诸多刹那结合起来而见,这在现量中根本不能成立,必须依靠分别念进行连接。因为忆念的任何对境都已经灭亡——火烬从东边位置到西边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而火烬到达西边时,东边位置的所有微尘早已经灭尽,期间必须依靠分别念作为衔接。由此可知,除了错乱的相似显现以外,真实现量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旋火轮。如果现量中不存在,所谓的旋火轮作为比喻必定是不正确的。如此一来,虽然次第缘取却可以同时现见的观点已经完全遮破,相识各一的观点自然无有立足之地了。

3、忆念只是过去的有境,就算是摆在面前格外显著的事物也无法了别,因为它不是现在的有境之故。比如摆在面前的花瓶,分别念只能以忆念来缘取花瓶,当下的花瓶不能作为分别念的对境,而是由五根识来见到。因为第一刹那见到花瓶时,分别念还没有起作用,通过现量见的第一刹那,分别念在第二刹那才开始起作用,因此分别念对于当下的对境根本不能了知,这就是分别念的特点。

4、因此,对方所说的旋火轮,要么是分别念的对境,要么是无分别错乱相似现量的对境,根本不能成为真实现量的对境。比如,我们可以说红色的柱子在眼识前了了分明地显现,因为它是真实现量的对境;而旋火轮除了作为相似现量和回忆的对境以外,在真实现量的对境中根本找不到。所以,运用旋火轮作为比喻来说明次第缘取却可以同时现见的观点不正确。


教证


《量理宝藏论》中说:“识境互相无错乱。”




了知穿透一百片青莲花瓣的那一识并非是像见到旋火轮等一样同时明见的,由于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刺透,因而一切智者能确定这是次第性的。再以凿穿铜制薄板为例,当一位作者戳穿上下层层累叠的许多张铜制薄板时,同一时间顷刻凿穿显然以正量有妨害。如果穿透青莲花也是由同一个人来进行的话,则依靠比量可以推断。


重难点分析


1、以针穿透一百片重叠的青莲花瓣时,缘取它的识肯定是次第性的,而旋火轮的现象虽然也有一种次第性,但依靠错乱的相似现量认为是在同一时间中见到。实际上,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所谓的速度无论再快也会有一种次第,不可能同时显现。这样的一种次第,不论通过比量还是现量,人们都是很容易观察到。所以用此比喻来说明虽然有次第却可以在同一时间中见到是不合理的。

2、所有的智者都会了知,针在穿过青莲花瓣的时候一定是次第性的。比如有一百个花瓣,针在穿过第一个花瓣时,下面的九十九个花瓣肯定还没有穿破,而且穿透第一个花瓣时也是首先穿破花瓣的上方,之后再穿破下方,中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只不过依靠分别念很容易忽略这中间的距离,但不管分别念如何执著,针在穿过花瓣时必定存在着一定的次第。

3、由于青莲花瓣非常薄,用针穿过它时,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时间穿破,所以麦彭仁波切再通过上下层叠的多张铜质薄板进行说明。比如一百张铜板,如果说在同一时间戳穿一百张铜板,这显然以正量有害。这一点,即使再愚笨的人也会了知,即使戳穿一张铜板也会非常费力,而一百张铜板必定是一张一张次第性地穿透,不可能同时穿破。所以,依靠比量可以推知,穿破铜板和穿破青莲花瓣其实都具有一种次第性。


编写:定解C62、定解G52

终审: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