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26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本课继续针对外道的观点,遮破识的唯一实有存在。

总的说来,论议五派——数论派、顺世派、胜论派(又名明智派)、吠陀派(又名伺察派)和离系派(又名胜者派)可以包括所有外道。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首先简要介绍各派的名称、来历、主要见解等,接着根据各派观点遮破识的唯一实有存在。

上节课我们了知并遮破了明智派的观点,此处将对胜者派、伺察派、顺世派、数论派的观点进行分析,具体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由于胜者派与伺察派的观点基本相同,麦彭仁波切将两种观点合在一起进行宣讲。

1、胜者派之观点

胜者派推崇胜者婆罗门为本师,将《能胜论》等论典作为正量,将梵天当作本尊,并且认为解脱和束缚的根本就是业,此派论典承许七句义(苦行、律仪、烦恼、束缚、解脱、命与非命)涵盖万法。

2、伺察派之观点

伺察派将胜量婆罗门认定为本师,承许遍入天为本尊,遵循《饶益分别枝叶秘语论》等而奉行。他们最主要的观点是承认由十种誓愿中修成解脱。

3、略述本论阐述外道观点的目的

通过对外道的来源、如何建立宗派以及不合理之处等进行阐述,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由于本论只是为了阐述实一的观点对外道来讲也不合理,因此并未对外道观点着重进行遮破。

4、颂词解释:(“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对方说:如同具有各种色彩的猫眼珠之本性一样,对境一切事物的形象虽然各式各样,但本体只有一个。对此破斥:从猫眼珠的本体来说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其上有各式各样、迥然不同的颜色,因此,缘取它的识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而应该有很多种。

(二)破顺世派之观点

1、顺世外道之观点

此派将帝释天、日月视为本尊,将《见精华续》《天神六续》等执为正量,依靠一理证门、三比喻、四理论而通晓宗派。如果归纳他们的观点,即一口否定前后世、业因果、遍知佛陀、未见的众生等,仅仅为了现世这一辈子的利益。

2、以理证驳斥“前世后世不存在,未见到之故”

此处以两个理证破斥对方观点:1)如果凡是没有摆在眼前的一切事物都妄加断定不存在,那么明天与后天的时间也应不存在了,也不该准备食物等了。2)虽然后世存在没有现量目睹,但不存在也同样没有见到,那凭什么断定说后世不存在呢?

3、颂词解释:(“于许地等合,立为诸境根,彼派所立宗,不合一法入。”)

承许胜义中存在的地等四大种聚合安立为五境与五根的这一宗派,实际上,所谓的“合”也是指聚集许多法,如此一来,取受“合”的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而不会相合于一个实有对境而趋入。

(三)破数论派之观点

1、宣说破斥

1)数论派之观点

该派将淡黄仙人作为本师,以他所造的论典作为正量。该派将一切万法归摄在二十五谛当中,其中神我与主物二谛为胜义谛,由主物变现的二十三种变异法为世俗谛。他们认为:喜忧暗三种功德平衡时称为主物,三种功德不平衡时则会显现二十三种现象法。

2)数论外道是怎么承许流转与解脱的

3)颂词解释:(“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

色声香味触等任何一法均具有喜忧暗三德,由此可以了知,执著的心识绝对不可能成为实有独一无二的本体。所缘是三,能缘的心识也应该是三。因此,你宗所说的唯一心识根本不能成立。

2、破遣过之答复

1)颂词解释:(“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

对于上述过失,数派论自宗并不承认,他们说:事物的本体虽然具有三种功德,但能缘的识只显现唯一的相。我方破斥: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如果有境与对境不相同,又怎么能缘取这一对境呢?根本不能缘取。

2)遣除疑惑

对上述过失,数论派自宗并不承认,因此做了一些辩解,麦彭仁波切对此一一做了答复。

这以上论议五派的观点已经宣说完毕。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加粗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63、Chapter 64、Chapter 65和Chapter 66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辰二(别破各自之观点)分四: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二、破顺世派之观点;三、破数论派之观点;四、破密行派之观点。


科判分析

论议五派指古印度哲学派系中的五教派:数论派、顺世派、胜论派、吠陀派和离系派。本论并未对这些观点着重进行遮破,因为本论并不是专门遮破外道的论典,只是为了阐述实一的观点对外道来讲也不合理而对外道观点作了简略提及。

(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巳一、破胜者派与伺察派之观点:


科判分析

由于胜者派与伺察派的观点基本相同,麦彭仁波切将两种观点合在一起作了宣讲。


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

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消文释义

猫眼珠的本性具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当人们见到它时,虽然有些外道承许其为一体,但是外境中具有很多颜色的行相,缘取它的心同样不应该显现为一体。


(1-1)胜者派之观点

一、胜者派:这一宗派由于推崇胜者婆罗门为本师,因而叫做胜者派,他们将《能胜论》等论典作为正量,具有能尽派、离系派(裸体派)、梵天派、周游派等多种名称。他们将梵天当作本尊,认为我束缚、解脱之因唯一是业,当业穷尽之时即得解脱。此派论典中承许七句义涵盖万法。七句义即是苦行、律仪、烦恼、束缚、解脱、命与非命。


重难点分析

此派有很多名称:由于推崇胜者婆罗门为本师,因而叫做胜者派。由于能够灭尽身体以及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因此也叫做能尽派。又叫做离系派,也就是裸体派。将梵天当作自己的本尊,故而称为梵天派。他们为了修行四处周游,所以叫做周游派。另外,还可以称之为空衣派、虚空派等。


(一)苦行:一丝不挂裸体而行,不进饮食依于五火,受持畜生之禁行……


重难点分析

1、这一宗派认为,人的身体上如果被衣服遮盖是一种执著,为了去掉自相续中非常可怕的执著、展现人的本来原形,因此需要裸体而行。但在深山里任何人见不到的地方,也允许穿着衣服。这是第一种苦行。另外,为了杜绝对食物的贪执,他们尽量少进饮食甚至绝食,并且认为以风作为自己的禅定食非常殊胜,这是第二种苦行。

2、到了春天和夏天时,他们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烧起四堆火,人坐在中间,然后头顶上方是太阳,依靠五火断除今生对身体的贪执,并且依此获得解脱。到冬天的时候,他们便依靠冰冷刺骨的水进行苦行。这一外道有时像牦牛一样四肢着地,有时像公鸡一样单脚站立,或者出去乞讨、拔头发等,受持畜生的禁行。

3、表面来看,这一宗派行持苦行、希求解脱等,个别名词和行为与佛教基本相同,可是他们对于自相续的烦恼根本未作调整,故仅仅依靠这些外面的行为不会有很大利益。《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和《功德藏》中都说:外在的形象不是很重要,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真正断除五毒烦恼才是最重要的。


(二)律仪:为了制止漏法、不积新业而奉行十善,担心脚下踩死生灵的罪恶,于是在脚上系带叮叮当当作响的钟形铃和裂口小铃,并且不砍伐树木;身在空旷无人的山谷中如果无有他人前来送水,则终不饮用;害怕口出妄言而持默默不语的禁行……


重难点分析

《俱舍论》中讲过,对于小虫如果不是故意杀害,只是积而未作罪,也就是没有真实的罪业。但外道认为这是有罪的,因此在脚上系上铃铛以驱赶小虫。很多佛教徒也经常禁语,不过这是为了调柔内心而行持的,与外道具有本质的不同。


(三)烦恼:三毒等这些是律仪的违品。

(四)束缚:也就是由于业尚未灭尽而致使停住在轮回中的意思。


重难点分析

这与佛教《俱舍论》中所承许的束缚基本上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解脱和束缚全部是依靠业产生的;而《俱舍论》承许业起主要作用,但偶现的因缘也是不可否认的。


(五)解脱:业穷尽之后便得解脱,此时此刻在位居一切世界之上,成为状如倒置之伞的圆形,颜色如奶酪、白雪、草木犀花等洁白的色法。


重难点分析

胜者派认为解脱之后可以住在一切世界之上,如佛教经常说的清净刹土一样。也有人说在有顶上有形状如倒置的伞的圆形,这就是他们所谓的刹土。


(六)命:承许具有心者为命。他们认为:其中的四大具有心与它上面唯一的身根;芭蕉树则有耳根,因为当听到轰轰的雷声时便萌生……具有不同根的树木。同样,昆虫、海螺、牡蛎等具有身根与舌根;萤火虫与蚂蚁等具有身、舌、鼻三根;蜜蜂、长喙蚊蝇等具全除眼以外的四根;人马等也具备眼根,因而五根完整无缺。


重难点分析

1、《俱舍论》中说,同类相续称之为命。与此相似,胜者派认为具有心的就是命,其中四大具有心以及身根,而芭蕉树具有耳根。

2、胜者派之所以说芭蕉树具有耳根,是因为听到轰轰的雷声时便萌生之故。另外,此派还承许树木也具有其他不同的根,比如向日葵具有眼根,因为它会朝向太阳;还有一种德达嘎玛,晚上闭合,白天却会盛开;也有些树具有命根,因为少女将葡萄酒含在嘴里撒在其上时,会出现陶醉的形象并且会马上开始生长。有些树具有两个根,有些具有三个根,也有些具有四个根。这些都是此派自己的一种安立方法,实际上并非真正如此。


(七)非命:无心的声、香、味、光、虚空、影、彩虹、像等。

此外也有九句义的说法,也就是指命、漏、律仪、老、缚、业、罪、福德与解脱九种。然而,老属于损恼身体的磨难,因此包括在苦行当中;虽说有感受业、名称、种性与寿命四种,但基本上都与束缚是同一个含义;漏法与烦恼意义相同;福德与律仪也相类似;罪可以包括在漏与缚之中。可见这九种句义实际与前面的七句义是一致的。

此派的外道徒主张万法的共同实相时间、地点、数目多种多样,而自性却是独一无二的。


(1-2)伺察派之观点

二、伺察派:这一派将胜量婆罗门认定为本师,承许遍入天为本尊,遵循《饶益分别枝叶秘语论》等而奉行,被人们普遍称为吠陀派、遍入派等,声论派也是这其中的一个派别。这些吠陀派的观点虽然不乏其数,但归纳而言,他们所追求的果位就是当见到、证悟吠陀中共称的那一士夫时,就已荣获了无死的果位,也就是说,居于完全超越地轮的黑暗世界(坛城)中,宛如日光般,持有白蓝红、石黄、姜黄、鸽茜草、嘎布匝拉的颜色。它的别名也叫梵天、我、自在、周遍、常有。

再者,他们分别着重鼓吹梵天、帝释天、遍入天等,自以为他们是万物的作者,也有供施、寂猛、观风、禅修等为数不少的道法。


重难点分析

1、伺察派认为:遍入天居住于完全超越地轮的黑暗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所谓士夫的本体宛如日光般,持有白蓝红、石黄、姜黄、鸽茜草(戒律中所说的一种草,呈紫红色)、嘎布匝拉(一种植物的名称,颜色雪白)的颜色,而且名称也具有很多种,如梵天、自在天、周遍、常有等等。“地轮”,就是如《俱舍论》所说的,整个大地以下存在这样一个世界。

2、伺察派认为,通过修行首先见到或证悟那一士夫之本体从而获得无死的果位。实际上,这完全是以行为来决定的一种果位,无垢光尊者说:就如同目的地在东方却朝向西方奔跑一样,依这一宗派所说观点修行,只会离解脱越来越遥远,根本不具足任何实义。

3、此派也具有寂静和忿怒本尊的修法,大宝瓶气、小宝瓶气等观风的修法也比较多。另外,《俱舍论》中所说的有关四无色界和四禅的禅修,与此外道基本相同,所以,四禅四无色的修法也可以称为世间共同的禅修。

4、他们所承许的自在天、梵天的名称,虽然与佛教《俱舍论》所讲天人的名称相同,但实际上,从所处位置及其所具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承认由十种誓愿中修成解脱。

(一)一致认同具有鱼等十法入世的遍入天为本尊;


重难点分析

1、该派认为,遍入天为了利益众生幻化了十种自在相——鱼、龟、野彘、狮面人、侏儒、十乘子·罗麻尼、瞻阿达阿尼子·罗麻尼、噶纳、释迦牟尼佛和圣种婆罗门子·迦吉尼。

2、佛教中也有佛陀显示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说法,但伺察派的说法与佛教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根本不具足真实的依据。


(二)将不是由士夫所造的《吠陀》作为正量。


重难点分析

此派认为,《祠祀明论》《禳灾明论》《赞颂明论》及《歌咏明论》四种吠陀典籍不是士夫所造,而是由遍入天亲口宣说,后来才显现成文字的。


(三)用恒河水进行沐浴可以净除罪恶。


重难点分析

1、他们的论典中说:恒河水其实是天人的水,依靠它来沐浴可以清净身体上的垢染,如此一来,内心也会自然而然得以清净,因为身心之间存在一种直接的关系。而且,他们在未沐浴之前首先需要称量体重,如果沐浴后体重减轻,说明罪业已经清净。

2、对于恒河水,佛教认为它是文殊菩萨加持的智慧水,谁如果享用就会增长智慧,月称论师的传记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四)女人如果有子则上生善趣,因此需要生儿产子。


重难点分析

此派论典中说:女人一般来讲都是会下堕的,但如果来到人间后生育儿子则会有上生善趣的机会;如果生了女儿则一定会下堕恶趣;女儿如果特别多而一个儿子都没有的话,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


(五)奔赴沙场是福报广大的表现,捐躯战场,投生善趣,因此尤为重视武力,依守卫军事而得清净。


重难点分析

现在的很多恐怖分子都与他们信仰的宗教存在一定的关系,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宗教而死亡的话,就可以转生善趣。


(六)保护生命,譬如,在遭遇灾荒、面临末日之时如果偷盗行窃,依此可清净罪业、获得收益,这是因为对生死攸关的性命加以保护的缘故。

(七)承许无实法无因而生。


重难点分析

此派认为,一切无实法无因而产生,如云、太阳、月亮等无因而产生,自然而然出现。这种观点与顺世外道比较接近。而佛教认为,所谓无实法的本体根本不能成立。


(八)如果杀了陷害婆罗门、吠陀与上师者,则可清净罪业,这是以护持教法而得清净的。


重难点分析

现在有个别宗教也是如此,认为除了自己以外,世界上的人和非人都可以杀害,尤其是其他宗教徒或世界上有名望的人,如果对他们进行杀害会具足很大的功德。

思维讨论

佛教中也有降伏的说法,与此处所说是否相同?

提示:二者完全不同。因为此派是以嗔恨心来杀害,佛教当中则是依靠真正具有能力的高僧大德对其进行降伏,并将其神识超度到清净刹土,如果不具足这种能力则是根本不开许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源自《讲记》)


(九)转生到革日地方等或者说甚至只是接触到该地的尘土也能投生善趣。


重难点分析

“革日”是此宗派所承许的一座神山的名称,这其实是他们自己臆造的一种刹土。

(十)识不能证知自己。

共有以上这十种主张。


重难点分析

他们也有比喻说,就像眼根不能了知自己一样,识也不能证知自己。


(1-3)略述本论阐述外道观点的目的

这些外道耽著各自的论典而以相似因加以建立,即便对大多数都依赖贱种婆罗门之秘诀的这些教徒说:你们的这种观点是矛盾重重的,但对方却义正词严地说:“现量见到的诸位仙人的词句,以比量无法推翻。”这种荒诞不经的论调已将他们愚昧至极的本相暴露无遗。


重难点分析

1、上述外道宗派依靠各种目的创立了自己的宗派,很多观点都非常不如法,其中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但对方却义正词严地认为自己本师的观点不能以比量推翻。

2、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说:诸位比丘,对我所说的观点应该像提炼纯金一样详加观察。按照佛教观点,不能认为:这是佛说的,因此不需要观察,只要崇拜信仰就可以了。不能这样想,即使是佛所宣说的道理,也应该依靠各种逻辑推理来证实。


这些外道内部细致入微的看法极其繁多,但这一切外道的观点、增益的原因、依之而产生宗派的主张,不合情理的所有观点如果详细阐述,可能有利于打开思路。尽管明确分析数论派等的主张对我来说也是力所能及的事,但在此唯恐文字繁冗而置笔。宗派的观点如果只字不提,也顾虑不能指明对方立足于何地,因此关于论议五派及密行派的大概观点写在介绍各自派别的行文中。


重难点分析

1、此处对外道的来源、如何建立宗派以及哪些方面不合理等,通过文字作了详详细细的阐述,这对很多人打开思路可以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2、由于本论并不是专门遮破外道的论典,只是为了阐述实一的观点对外道来讲也不合理而对外道观点作了简略提及,因此未对其进行着重遮破。


(1-4)颂词解释

在这里,主要是在识取境方式的上面进行遮破的,而胜者派与伺察派这两派别一致是如此说的:比如,正具有各种色彩的猫眼珠的本一样,对境的一切事物虽然形象各式各样,迥然不同,但均是一个本体。他们将对境综合起来而耽著、个。对于这样的宗派来说,受形形色色对境事物的那些心也同样不应当显的本,原因是:如果对于千差万别的对境不视为千差万别,则识又怎么能与对境相符合呢?如果与对境不相符合,以其认知对境也就无法安立了。


重难点分析

1、此处解释颂词“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2、胜者派与伺察派这两派别一致说:如同具有各种色彩的猫眼珠(猫眼珠即天珠,在藏地来讲是非常值钱的珠宝)之本性一样,对境一切事物的形象虽然各式各样,但本体只有一个。对此观点进行分析:实际上,从猫眼珠的本体来说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其上有各式各样、迥然不同的颜色,因此,缘取它的识也就不仅仅是一个,而应该有很多种。因为猫眼珠上具有各种千差万别的行相,而识上却不具足如此众多行相的话,识与对境则不相符,这样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实,他们的主张是说:所知万法自性为一个整体,就像宝珠或总的花色一样。如果对他们说:“既然如此,那么一切人所通晓的都应该一模一样了,因为所缘境是一体之故。”


重难点分析

对方认为,猫眼珠从整体来讲是一体,从行相上来讲则具有很多。这种说法肯定不合理,因为能取的识或者所取的境如果是一体,必定导致一百个人见同一个瓶子时不会出现任何差别,因为所缘境是一体的缘故。


对方则辩驳说:并不会变成这样,因为这一问题有语言表达与识取受两种方式。


重难点分析

对方并不承认上述说法。他们说:具有各种颜色的花布,从布的角度来讲是一体的,在它的上面有白色、红色等各种不同的本体。对方还从语言表达与识取受两种方式上进行分析。


其中第一语言表达方式:对于具有多种本体的那个独一实法,想将唯一的事物说成多种,因而承认或安立为蓝色、黄色等各自不同、这样那样的本体,除非顿时说“众多”或“一切”以及次第说色、声等实法这两种方式以外再不存在其他的表达形式了。所以,无论是次第说出还是同时说出想表达的事物每一种类别,实际上事物的自性都超不出那个“唯一”。

第二、识取受的方式也是同样,譬如,虽然同为对境一个花色的本体,但是,对于它的颜色,分别随着自己的意愿而另外取它内部的蓝、黄等每一色彩,如此一来,那一事物显然也就不再是一个了,已具有各种各样的自性,由此便出现了识不分开而执为一体取受与分开为异体而取受的两种方式。这是裸体外道等声称的。本论《自释》中列举了两个宣说对方观点的偈颂所指的也是这一点。


重难点分析

1、对方认为语言表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时说,比如花色,“花色”当中已经包括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语言同时缘取花色一个整体;另一种是以次第的方式来说,比如白色、红色等,语言分开缘取白色、红色等。所以,无论次第说出还是同时说出那一事物的每种类别,实际上,事物的自性都超不出那个“唯一”。

2、对方声称:识有不分开执为一体和分开执为异体两种方式。以花布或蝴蝶来说,从本体而言是一体,从各种颜色的行相而言则是多体的。人们在执著花布或者蝴蝶时会想“这是花布”“这是蝴蝶”,而分别执著其中的白色、红色等颜色时,识也就不是一体了。所以,人们在执著对境时,是将具有五彩缤纷的花色这一对境执著为一个整体的。

3、实际上,这就是未对总相和自相作辨别而导致的。真正来讲,外境如果具有各式各样的行相,取它的识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体。而且,对方认为花布是一体的,可实际上,除了白色、红色等各种行相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个花布的整体。所以,不论是语言还是分别念,对方所说的观点根本不合理。


他们宗派的主张是这样的:所谓花色是一个自性,那一花色如果不具备各种各样的色彩,也就不能称其为花色了,正如将具有五彩缤纷颜色的花色安立谓“一个”那样,将具有各种各样法的事物看成是“一体”。

他们由于未通达这些道理仅是将假立的“一”视为实有的“一”而已。因此,如果实有的一体中会有多体,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事了,诸如此类成百上千的理证利刃必会顿时击中(对方观点的要害)。


重难点分析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未对总相和自相作辨别而导致的。实际上,所谓花布的“一”只是假立而已,因为它是由各种颜色、各种微尘等组成的。比如经堂里的僧众是由很多人组成的,所谓的“僧众”根本不具足一个实体。可是对于这一点,对方根本未能通达。如果实有的一体中会有多体,那就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的事情了!有关这方面的理证,在前文遮破实一时也已经详细讲述过了。


有些人从这一颂词的字面上入眼而说(其中的猫眼珠)是指“珠之猫眼”,认为这是对境多种多样的比喻。这种理解明显不合适,因为与对方的观点毫不相干之故。


重难点分析

由于对方承许实有,故而此处是关于“对境实有则识也应成为实有”的辩论,如果将猫眼珠作为各种各样对境的比喻,也就与对方承许的观点毫无关系,这种理解明显不合适。

(二)破顺世派之观点

巳二、破顺世派之观点:

于许地等合,立为诸境根,

彼派所立宗,不合一法入。


消文释义

顺世外道承许,在胜义谛中也存在地水火风等,而由地水火风的聚合,可以安立五境及五根,所有依靠微尘组成的五境通过眼耳鼻舌身五根获得。这一宗派所立之宗,无论五境还是五根,实际都是多种法的聚合,并非唯一的一体法。既然如此,由于外境的本体并非一法,缘取它的有境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体。

重难点分析

此处主要驳斥顺世外道实有的外境存在这一点。也就是说,实有的外境不存在,实有一体的识也就不复存在。


(2-1)顺世外道之观点

往昔,天界与非天之间发生战争时,诸位天人由于秉性善良、喜爱白法,而不愿意浴血奋战。正当天人即将惨遭失败之际,天神造了无有前后世的论典,渐渐地被蚁穴师等人在人间传播开来。将此类的论典作为正量,被人们共称为天神派、顺世派、现世美……


重难点分析

1、这一宗派的来源:往昔,天界与非天发生战争,由于诸位天人守持自己的见解和因果而不愿继续作战,一位叫做普巴天神的天人以狡诈的发心造了一部论典——《见藏论》,专门宣说前世后世不存在、业因果不存在的道理。无有因果这一观点最早的来源,就是普巴天神作了无有因果的论典之后,由人间的蚁穴师等加以弘扬的。

2、这一宗派有很多名称:由于是普巴天神作了这样一部论典,因此称其为天神派;因为依顺世间随心所欲而行持,又叫做顺世派;唯一追求今生的快乐、秉持现世乐观主义,所以叫做现世美;另外,还有草衣派、无有派等各种各样的名称。由于此派将帝释天、日月视为本尊,因此在其他论典中也称其为帝释天派、太阳派、月亮派。


如果归纳他们的观点,即一口否定前后世、业因果、遍知佛陀、未见的众生等,仅仅为了现世这一辈子的利益。此派将帝释天、日月视为本尊,将《见精华续》《天神六续》等执为正量,依靠一理证门、三比喻、四理论而通晓宗派。


重难点分析

1、顺世派认为:眼睛可以见到的人类和旁生是存在的,除此之外,佛教所讲的饿鬼、地狱、天界等一概不存在。其实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他们一方面说未见的众生不存在,一方面又承许自宗所信奉的论典由天神所造,因此还是存在很多的矛盾之处。

2、这一宗派认为:身体遭受武器攻击时,内心也会随之疼痛,由此说明身和心应该是一体的。身体出现时心也同时出现;而身体毁灭时,由于身体的四大融入器世界的四大,心也随之融入虚空。

3、顺世派将获得现世利益作为唯一目的,就像现在社会上无数的人一样,除了今世的利益以外,将其他的一切事情全部抛之脑后,依靠各种各样的药物或精神鸦片麻痹自己、寻求一种自以为是的心理安慰。


一理证门:前后世等不存在,因为自己的根之行境前见所未见之故。


重难点分析

1、顺世外道唯一的正量或者逻辑推理,也即前世后世、业因果、佛陀等不存在,根识未见到之故。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一理证门。现在世间上的很多人都是将自己的感官作为正量,只要眼前没有显现就不承认其存在,实际上,这是极其低劣的一种宗派。

2、认为前生后世存在,应该看见,而没有看见的原因,肯定不存在;若三宝有功德,应该看见,而没有看见的缘故,肯定没有……这些推理都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没有见到并不一定没有,比如自己的内脏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明天的一切景象也看不到,祖辈也并非全都见过,但他们却存在。(源自上师《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教证

《释量论》中说:“非未见故无。”


三比喻:一、无因之比喻——草地上长蘑菇;二、无果之比喻——风吹灰尘;三、本性而生之比喻——太阳升起、水向下流、豌豆圆形、荆棘尖锐等等。


重难点分析

1、无因之喻,如草地上长蘑菇。驳斥:实际上,草地上长蘑菇并非无因,如果无因,则冬天也应该生长蘑菇,石头上也应该生长蘑菇,但事实并非如此。

2、无果之喻,如风吹灰尘。他们认为:风吹散灰尘时不存在果。这一宗派以此比喻为由,安立前世后世不存在,认为身体就像草地上生长蘑菇一样突然出现;人死之后根本不存在后世,就像灰尘被风吹走一样,全部消失于虚空当中。驳斥:真正来讲,风和灰尘二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且,风将灰尘吹向四面八方,是依靠一种推动力起作用的。而且,虽然人死以后,身体被火葬、水葬、天葬后,慢慢就消失了,但这并不能证实心识的灭亡。

3、本性而生之喻,他们认为一切万法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如同太阳从东方升起、水向下流、豌豆是圆形的、荆棘树是尖锐的、孔雀的翎羽自然具有五彩缤纷的花纹一样。驳斥:所有万物出现都需要依靠因缘,并非无因而生。荆棘之所以尖锐、豌豆之所以是圆形等,是因为其种子上有特殊的因缘,或者说是由种子的特质决定的。

教证

《释量论·成量品》中云:“有者极声称,犹如荆棘等,锐等无有因,此等成无因。此有彼亦生,此变彼亦变,称此是彼因,此于彼亦有。”


四理论:一、(现世有理论:)虽说前后世是不存在的,但现今世间的苦乐等却是存在的;二、(俱生理论:)心识并不是像神我、主物那样由前世迁移到后世,但在身体突然形成时同时存在;三、(新生理论:)地等大种所具备能产生识的因聚合之后,就像酒曲中生出陶醉的能力般识得以重新形成;四、(非枉然理论:)虽然依靠苦行修道无以解脱,但如果自然死亡,则一律安住于唯一解脱的法界中,而业果绝不存在。倘若了达这一道理而为了解脱,不依赖于疲惫战术等顺世派的论典并非枉然无义。他们安立宗派的根本因就是后世现量未见,所以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它绝对不存在,而唯独有当下的现世。


重难点分析

1、由于没有现量见到,因此顺世派想当然地认为后世绝对不会存在,唯一存在的就是当下的现世,依靠苦行等修行也不会获得解脱。

2、虽然顺世外道的观点认为,修慈悲心可以相貌端严、杀生会短命,但他们并不承许即生杀生来世短命,而是认为即生杀生即生会获得短命的果报,即生修持慈悲心即生中会相貌端严。这种观点,与现在汉地寺院大多数烧香拜佛者的想法基本相同,这些人表面看是佛教徒,但他们烧香、拜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即生中事业成功、身体健康……,能够真正希求来世获得利益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3、对方认为,依靠苦行修道等无法获得解脱,如果自然死亡则会安住于唯一解脱的法界之中。现在很多的世间人喜欢自杀的原因就是如此,他认为人的这一生特别痛苦,只要了结自己的生命就可以一了百了,由此也就可以获得解脱。实际并非如此,今生虽然可以随着你的死亡拉下帷幕,但随着业风的牵引,你仍然会在六道轮回中不断流转并感受痛苦。

4、上师如意宝曾经多次说过:作为修行人,对今生的事情一丝一毫不考虑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今世和来世进行选择的话,应该对来世比较重视,这是作为一个修行人最低的标准。如果表面上承认自己是修行人,实际却为了即生中的名闻利养、世间八法奔波忙碌,这样无有任何实义。


(2-2)以理证驳斥“前世后世不存在,未见到之故”

可怜啊,这些愚笨透顶的人!如果凡是没有摆在眼前的一切事物都妄加断定不存在,那么明天与后天的时间也应不存在了,也不该准备食物等了。虽然后世存在没有现量目睹,但不存在也同样没有见到,那凭什么断定说不存在呢?自己矢口否认比量是正量的同时,又紧紧抓住宗派的颠倒比量不放。对此,我一边流着悲悯的泪水,一边又觉得好笑,在啼笑皆非的同时深感这一宗派实在是莫名其妙。


重难点分析

1、此处用两个理证说明对方观点的愚昧:1)很多人虽然举不出任何教证、理证,但以“未见”这一唯一的理由否定了前世后世和业因果。既然如此承许,则明天、后天在现在都没有见到的缘故,也就不应该承认;为明天、后天准备需要享用的食物也成了多此一举,完全无有必要了。2)对于后世存在这一点依靠眼耳鼻舌身虽然无法见到,然而后世不存在这一点依靠五根同样无法见到,也就根本无法证实。既然存在和不存在二者都无法见到,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说后世不存在呢?

2、对方虽然口头上说只承认现量不承认比量,反过来却以颠倒的比量来成立自宗观点——“前世后世不存在,未见到之故”,这完全是自相矛盾的一种说法。


(2-3)颂词解释

作者针对这样的观点而认为:对胜义中存在的地等四大种聚立为五境五根一宗派所立观点也是同样,所谓的“合”是指聚集许多法,由此取受“合”之识也应变成多种,而会相合一个对境的实而趋


重难点分析

此处针对颂词作出解释说:承许胜义中存在的地等四大种聚合安立为五境与五根的这一宗派,实际上,所谓的“合”也是指聚集许多法,如此一来,取受“合”的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而不会相合于一个实有对境而趋入。

(三)破数论派之观点

巳三:(破数论派之观点〖说明数论派识为实一不可能〗)分二:一、宣说破斥;二、破遣过之答复。


(3-1)宣说破斥

午一、宣说破斥:

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

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


消文释义

数论外道所承认的二十五谛当中,具有尘力暗等三种本性的自性声等所缘境,却只承许独一的取境相之识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所见对境具有三种本性的缘故,取境之识唯一实体的观点肯定不合理。


(3-1-1)数论派之观点

从前有一位名叫淡黄的仙人(也称迦毗罗仙人),出生在护国国王时期,以雪山为栖身修行之地。最终获得了苦行的功德。他相应自己所成就的禅定而造的论典有《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关联》……

由于将(这位淡黄仙人当作本师,)以他所造的论典作为正量,因而共称为淡黄派或数论派。


重难点分析

1、数论外道的历史来源:在世界上第一个国王——众敬王时代,有一位名叫淡黄的仙人出生于世。这位淡黄仙人以香醉雪山为栖身修行之地,通过修持世间道已经圆满了世间禅定,并且获得了相应的神通和神变等功德。随后他根据自己的成就,造了《黑自在六十品》《五十相》《三量》《七关联》等论典。

2、由于将淡黄仙人作为本师,以他所造的论典作为正量,因而称之为淡黄派;将一切万法归摄在二十五谛当中,所以也称为数论派。

思维讨论

通过修持,外道徒能获得什么样的成就?

提示:外道徒虽然未以智慧断除自相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压制自相续中的粗大分别念,由此可以获得相应的世间成就。在有关显宗、密宗的论典中也讲到:外道徒并不具足小乘或大乘的出世间成就,但世间成就的确是有的。《俱舍论》中也讲了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有漏神通和无漏神通等。(源自《讲记》)


他们承许说所知万法可以归属在二十五谛当中。其中的无情法与识二者之中,神我是识、为常法……具备五种特征。主物是一切无情法的来源,它是常有、唯一的无情法,非为享受者而是作者,由于它的本体是尘、暗、力(即忧暗喜)三者平衡的状态,因而难得通达。尘是指痛苦或者忧愁;力指快乐;暗为等舍。尘、力、暗即为三德。由于这三者无有成分多少的差别,所以不偏堕任何一方,其因就是主物,就像瓦罐等的因是泥土一样。


重难点分析

1、数论外道认为:整个万法全部可以含摄在二十五谛当中。其中神我与主物二谛为胜义谛,由主物变现的二十三种变异法为世俗谛。他们承许所谓的神我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常法、唯一的、享受者、非作者,总共具有五种特点。主物是一切无情法——除神我与主物之外其他二十三谛的来源,它是常有、唯一的,非为享受者而是作者。由于它的本体是尘、暗、力(尘、暗、力:也即佛教所说的痛苦、等舍、快乐,或者说是嗔心、痴心、贪心三种)三者平衡的状态,因而这一宗派承许主物的本体很难通达。

2、此派认为:世俗显现的一切万法的作者是主物,而神我则是享用万事万物的享受者。


(3-1-2)数论外道是怎么承许流转与解脱的

由主物中出生二十三现象,也就是说:主物中现出如明镜般的大或心,大或心从外面映出对境的影像、由内显出神我的影像,因而它是士夫享受对境的连接纽带。从中三种功德得以增上,于是由大中出生三种慢,即尘慢、力慢与暗慢,这三种慢算为一个。从第一种慢中产生声、触、味、色、香五唯,五唯中出生虚空等五大种,次第具有一德至五德之间,故而是由这些因而安立为虚空等的,就像由颜色、味道等而立为乳汁一样。从自高自大的力慢中产生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自在言说的口、如是授及取的手、行走的足、排泄粪便的肛门、能生欲乐的私处为五作业根,再有驾驭一切的意根。暗慢作为尘慢与力慢的助伴。如此结成境与有境的关系,如同昆虫为棉所裹般漂泊于轮回之中。


重难点分析

1、以主物生起诸法的次第——流转:该派承许主物中可以出生二十三种现象,也就是说,主物中首先现出如明镜般的大或心。此处所说的“心”并非佛教所谓情识的心,它只是具有连接作用的一种法。由大中出生三种慢(三种慢在二十五谛中算一个法),尘慢中产生声、触、味、色、香五唯,五唯中出生空风火水地五大;力慢中产生十一根,即眼、耳、鼻、舌、身五知根,自在言说的口、如是授及取的手、行走的足、排泄粪便的肛门、能生欲乐的私处——男根与女根为五作业根,以及能够驾驭一切的意根。暗慢则是尘慢与力慢的助伴。

2、神我与主物变现的二十三种所知法结成有境与境的关系之后,众生就如同昆虫被丝线束缚一样,在整个轮回当中无法获得解脱。这种说法与佛教观点比较相似,佛教承许以贪嗔痴等的束缚,众生一直在轮回中不自在地流转,始终不能解脱。


一旦认清了对境的过患而获得了向内一缘入定的禅定眼再来观看,结果令主物羞愧难当而收回了所有现象,这时,神我与对境一刀两断,逍遥自在而住,完全离开了束缚之因的对境而得解脱。


重难点分析

1、数论外道所许的解脱:神我一旦认清对境的过患而获得了向内一缘入定的禅定眼再来观看,结果令主物羞愧难当而收回所有现象,神我便与对境一刀两断、逍遥自在而住,完全离开束缚之因的对境,这时已经获得了解脱的果位。实际上,他们所谓的二十三种现象与佛教所说的世俗法一样,中观或者大圆满也曾讲过:一切世俗有法全部消失于法界当中。或者说:所有不清净的世俗法最后融入于清净的法界当中。

2、现在很多人认为:随学哪一个宗教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做好人好事。从世俗的某种概念来讲,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去分析的话,里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这一点,具有智慧的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会盲目地跟从;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差别,然后也会欣然随学这些宗派。信仰这样的宗教,与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相比较,当然有信仰要好一些,但从最究竟解脱的角度而言,真的是非常可惜。

思维讨论

数论外道是否有真实的解脱道?

提示:从佛教的观点来讲,数论外道承许的解脱不要说菩萨和佛陀的果位,即使阿罗汉的果位也没有得到。因为他们不具足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没有依靠二无我的智慧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因此,这只是一种世间道。麦彭仁波切在下文赞叹说:在世间道中,这一宗派也具有一定的功德,但从出世间角度来讲,即使佛教声闻乘的阿罗汉果,他们也是根本没有。(源自《讲记》)


这一宗派实际上将阿赖耶误认为是主物,意识误解为神我,主物的境界中出生现象的道理恰如从阿赖耶中出现识的道理一样。


重难点分析

1、佛教认为:阿赖耶是一切万物的来源,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是由阿赖耶中显现出来的。按照唯识宗的观点——阿赖耶属于有情心识,但数论外道认为,能够变现一切万事万物的自性主物是一种无情法。

2、麦彭仁波切在与扎嘎格西的辩论书中讲到:对于一些现量的法,有些愚者却根本不承认。为什么呢?比如数论外道明明了知所谓的感受——快乐、痛苦等是内心的一种作用和状态,与无情法毫无关联,却还是固执地认为苦乐等由无情法的主物中产生。但是,无情法上怎么会出现快乐和痛苦呢?根本不可能出现。然而,人们由于受到各种宗派的遍计执著所染污,反而将有情法认为是无情法。麦彭仁波切在有些论典中说:就像数论外道一样,明明现量感受苦乐等,仍然矢口否认这种现量可以得到的法,这些人实在是太愚痴了!


再细致地说,这一派的宗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可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而且仅仅就它自宗的角度而言,也有耐人寻味的可贵之处。


重难点分析

这一宗派的教义与假相唯识最为接近,在外道之中算是最好不过的宗派。当然,与佛教相比较,他们的观点根本不如小乘宗,但从外道的观点来讲,这一宗派所宣讲的道理与一切万法的现相和实相比较贴近,因此,还是具有难能可贵之处。


(3-1-3)颂词简释

作者针对追随数论师者所许的一切对境具有三德的自性这一点(进行破斥道:)承许作为力等三德本、所触一切现象为所缘境的对方所承的观点,有独无二外存在是绝不合理的,因为对方承具有种功德自现境。这一观点中,一切对境决定具有三种功德的自性,所缘为三、能缘是一显然不合理。


重难点分析

1、此处对颂词“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进行解释。

2、由于数论师承许一切对境具有喜忧暗三德的自性,针对这一点便可明确指出:色声香味触等任何一法均具有喜忧暗三德,由此可以了知,执著的心识绝对不可能成为实有独一无二的本体。所缘是三,能缘的心识也应该是三。因此,你宗所说的唯一心识根本不能成立。


(3-2)遣过之答复

午二、破遣过之答复:


科判分析

对于上述过失,数论派自宗并不承认,因此进行了一些辩论。


(3-2-1)颂词解释

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

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

如果这些数论派论师承说:物的本种功德,只显唯一相,以对境与有境二者截然不同的方式而境。

这样一来,又能承许彼识就是取彼对境的有境呢?如此承认实不应理。


重难点分析

1、对于上述过失,数论自宗并不承认,他们认为:有境是实有唯一的,对境则是三个,二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取境。

2、自宗对此驳斥说:如此一来,又怎么能承许这一识就是取对境的有境呢?因为识只有一个,对境却有三个,比如对境上有白色、红色、蓝色,那么,识面前显现一种颜色还是三种颜色?如果说是三种颜色,那么识也应该承许为三个,否则,境和有境就会相违。


(3-2-2)遣除疑惑

数论师解释说:对境虽然三德完整具全,但在缘它的时候,只是缘这三德中成分最多的那一德,由此能缘就成了一个。

如此解说也不合理。由于一切众生的种性、信解、修道各不相同,诸如对同一个声音,也是分别缘为怯懦、忧愁、快乐,因此三德在对境上面不可能有多少的部分。


重难点分析

1、数论师再次解释说:对境虽然具有三德的自性,但识只是缘三德中成分最多的那一德。以声音为例,声音虽然完整具足痛苦、快乐、等舍三德,但其中快乐的成分占大多数时,听到的便是快乐的声音。或者说白色、红色、黑色,哪一个对境的颜色多一点,识就只会缘取那一对境。

2、我方答复:这种说法显然不合理。一块花布上虽然黑色多一点、白色少一点、蓝色特别少,识仍然会在同一时间内全部见到,根本不会漏见哪一种颜色,这一点现量可以了知。因此,由于众生的种性、信解、修道各不相同,对于同一个声音,也会出现“非常好听”“特别难听”“可有可无”的不同想法。外境上如果真正存在三种德的自性,而且其中某一成分多就只会缘取它,那么,缘同一个声音,所有的人都应该痛苦,或者全部都应该快乐,但这是根本不合理的。


如果对方说:由于少部分不显现而不被识取受。

倘若相合对境如何存在的自性而趋入,就该立为认知那一对境的识;如果与对境格格不入,当然也就无法作为取某某对境的识,就像取蓝色之识不可能取花色一样。如此一来,了知声音的这一识也不该是声识,因为声是三的自性,而此是取一的识,所以就成了不是取对境的识。


重难点分析

1、对方反过来说:由于少部分不显现而不被识取受。

2、我方答复:这也是不合理的。正因为外境如何显现、识也会原原本本地如此执著它,所以才称其为执著此外境的识。如果与对境格格不入——外境是三种颜色、识只有一种的话,也就不是执著此外境的有境了;同样,因为声音是三德的自性,仅仅缘取为一的识也就不能成为取这一声音的识。


这以上论议五派已总说完毕,由于舍弃真正智慧而仅以观现世量而分析安立的缘故,这所有宗派均称为论议派。


重难点分析

由于上述宗派不具足诸佛菩萨断除人我和法我的智慧,仅仅以凡夫观现世量分析安立,因此称其为论议派或者寻伺派。这以上论议五派的观点已经宣说完毕。

最后以上师在《讲记》中的一段教言作为结束语:

作为一个佛教徒为什么要学习外道的观点呢?大家应该清楚,外道的很多观点与佛教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学习外道观点,就很容易与佛教混淆。而且,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存在很多遍计宗派的各种恶劣习气,这些习气必须依靠无我的智慧来断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辨别外道和内道观点的差异,应该了知,外道的观点根本不具足一种真实依据。如果未能了知这一点,当离开佛教团体或佛法没有真正融入内心的时候,非常容易跟随外教徒的观点而转,最后导致舍弃自己的宗派,这是非常危险的。

假设外道真正存在解脱之法的话,学习他们的论典之后可以通达无我的境界,当然就没有必要区分内外,我们也可以欣然接受。可是,不论他们的论典还是行为,究竟来讲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利益,暂时虽然行持一些善法或者帮助个别苦难者,但这不是我们最终希求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了知,一方面我们相续中具有很多不良的习气,如果未加辨别就很容易随之而转;另一方面,相续中如果不具足一种坚固的智慧,很可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终导致舍弃真正的观点,使自己堕入非常可怕的境地。因此,每个修行人对此都要极度重视。

编写师兄:定解G09、G55

初审师兄:定解G03、G54

终审师兄: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