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27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

本节课将学习完“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有部宗、经部宗等)所许的实一之识”科判中的内容,下节课开始学习“破许外境不存在”的唯识宗的观点。

前面破斥了外道论议五派的观点,本节课首先遮破作为吠陀派边缘派系的密行派“实一”之识的观点,接着“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具体内容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破密行派之观点

1、密行派之观点

密行派主张对境与有境不可分开、全部为一个整体,这是此派与论议五派最大的差别。该派还有一些独特的观点在后面详细阐述。

2、密行派观点的过失

主要从见解上遮破了此宗派所安立“恒常唯一的自性实有”的观点。

3、解释颂词,说明密行派“实一”之识不容有的道理

从颂词(“诸外境虽无,现异种为常,同时或次第,生识极难立。”)的角度直接遮破其观点:由于你宗承许外境不存在、全部是识的本性显现,那么,千差万别的万事万物,无论同时显现或者次第显现,这种所谓实一的识都是非常难以安立的。

4、如理辨析和对待外道观点

1)佛教的超胜

2)若干外道派系的来历

3)不应将外道与宁玛派相提并论

4)如理如法对待其他宗教

最后,对科判“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的内容加以结尾。

(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1、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1)颂词(“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解释:由于虚空等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一种文字相,而文字相也是由众多文字组成的,所以,虚空等外境的实体不可能存在,无实法的本体也根本不存在。

2)虚空只是假立的名称

3)虚空无真实能立

2、破识耽著为实一(“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有些人承许:识并不是显现为种种,而是一味一体的。这种说法不能成立,为什么呢?从眼根的角度来讲,同类的识虽然不能同时出现,但不同类的眼识可以有无数个,这样一来,又怎么会成为实一之识呢?如果说为实一,必定具有现量的妨害。

3、此二之摄义(“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以上分别从外境和有境上作了观察,应该了知,何时何地都得不到一种实有的法。由于“实一”的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一识,在何时何地都如同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其本身也应该显现为种种,想要成立实有唯一的自性根本不合道理。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67、Chapter 68、Chapter 69和Chapter 70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破密行派之观点


巳四、破密行派之观点:


科判分析


此科判主要破密行派“识为实有的一体”的观点。




诸外境虽无,现异种为常,

同时或次第,生识极难立。


消文释义


密行派外道认为:一切外境虽然是无有的,但各种各样的显现,全部是常有意识的一种变化。我方驳斥:如果一切显现是常有意识的变化,那么,识无论同时产生万法或是次第产生万法都是极难安立的。




(1-1)密行派之观点

作为吠陀派的边缘派系的此密行派,通常而言,虽然可归属在前面所说的吠陀派的范畴内,但他们声称吠陀深奥的究竟是胜密,因而本身也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观点。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的五种教派都肯定对境与有境分开存在,而此派却主张对境与有境不可分开、全部为一个整体,因此需要指出的是他们宗派所说的“识为实有的一体”不可能这一点。


重难点分析


1、作为吠陀派边缘派系的此密行派或者说秘密派所宣讲的很多道理,虽然可以归属于吠陀派的范畴之内,但是他们认为吠陀派最深奥的究竟即是此胜密,因而其本身也存在许多独具特色的观点。

2、论议五派均承许境和有境完全分开,包括顺世外道也认为外境在外面、心识在里面,而密行派却主张对境与有境不可分开、全部为一个整体,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别。

3、密行派与唯识宗的观点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而与唯识所不同的,唯识宗认为:在迷乱的现相中,境和有境分开。密行派则认为一切都是常有的识在造作。




将众多事物误认为一体的道理正如在讲吠陀派时所论述的那样,所不同的是,这一派系依靠《学忆轮》等论典而认为有一个周遍一切所知、万法均为其唯一性、具有九种特征的我。九种特征即:本体是有情;具有身体;周遍;常有;唯一;充当生灭的依处;不为众生的功过所染;非为心之行境,口中无可言表;虽然显现身体,但本体无有身体,唯一是识。


重难点分析


1、与承许境与有境完全分开的外道不同,密行派依靠《学忆轮》等论典,认为整个世界上有一个周遍万事万物、一味一体的具有九种特点的我存在。

2、密行派所承许的具有九种特征的我实际是这样的,它的本体是有情;具有身体;周遍整个轮涅一切法;是常有、永不改变的;虽然显现为各种各样,但本体融入一体时全部都是一味一体的;充当万事万物生灭之依处;不论众生的种姓高贵还是低贱,都不会将它染污;不是心识和语言的对境;虽然显现身体,但本体无有身体,唯一是识。此处的观点若没有认真地分析,与显宗所讲的如来藏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实际上根本不相同,因为他们非常固执地认为我是常有的,而我们所谓的如来藏是本体空性、不离开三解脱门的。


思维讨论


1、为什么外道徒会“将众多事物误认为一体”?

提示:这些教派未能分析清楚总相和自相、现相和实相,没有通达遣余以及二谛等道理,导致自己十分的迷茫。实际上,在众生的分别念面前,很多事物被误认为一体,但在自相当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外道徒并未了达这一点,前面在讲吠陀派时也以猫眼珠的比喻作了宣说,他们将猫眼珠的本体与其上各种各样的颜色认为成一体,而实际上,这其中还是存在许多可以分析的地方。(源自《讲记》)

2、何为三解脱门?

提示:对所缘万法进行观察时根本得不到它们的本体,比如我们所见到的柱子、瓶子,听到的好听难听的声音,尝到的各种味道,观察时它们全都远离戏论或不存在,这叫做空性,也即所缘全部息灭。既然所缘万法的本体不存在,那执著或缘它们的心念也不会有(对境不存在,有境也不可能存在),这叫做无相。也就是说,远离或断除了一切分别念。既然所缘和能缘(即境和有境)全部已经息灭,那依靠这两者产生的希求、愿望也就了不可得。因为某一个目标要达到,心里的追求跟对境的目标必须达成一致,但这两者都不存在,所以叫无愿。在佛教中,空、无相、无愿称为三解脱门。(源自上师《般若摄颂浅释》)




本来,虚妄迷乱的对境内外器情的万法所知自性单单是假立的“一”,而他们却在那个“一”上强加改造而假立为“我”,将“我”视为具有多种特色的自性。


重难点分析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是世俗迷乱的一种显现,对这一切法仅仅假立为“一”而已,并不存在一种真实存在的法。但密行派认为这种假立的“一”其实是由我所主宰的,这是他们最大的错误。比如涵盖所有树木的一个名称也就是“树”,但所谓的“树”只是一种假立的法,这种总相的“一”并不存在。这一点,只要稍微懂得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的观点就会明白,但是这些外道徒对此丝毫也不了知。所以,学习因明和中观对于断除我们相续中的一切邪知邪见相当有必要。




他们认为:“我”的身体是如此组合起来的:上方是“我”的头;下方为脚;虚空是腹;四方为手臂;星辰是“我”的头发;须弥山是胸膛;恒河等百川为脉;森林是汗毛、指甲;善趣为背;梵天作额;法是右眉、非法为左眉;死主是皱纹;日月为左右双目;风为呼吸;妙音天女为舌;白昼是睁眼;夜晚为闭目;男士为右侧;女人为左侧;遍入天为骨髓;所有色彩是血;世间为右乳;出世间为左乳;欢喜的自性是众生的怙主……虽说万事万物通过这样的方式由“我”而生、安住于其中、最后融入它的怀抱,但作为独一无二的“我”,自本体是一成不变的常法并且是识。


重难点分析


这一宗派对于“我的身体”的承许特别奇怪,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都不会如此承许。但所讲到的一切万法融入于“我”的怀抱等词句,与唯识宗和密宗的很多观点非常相似,因为密宗经常会说一切显现融入普贤王如来的怀抱当中……所以在这方面一定要作详细辨别。




因此,那个我的自性无别遍及一切,然而各自偏袒而显现完全是受有法的牵制而现为不同的,就像瓶内的虚空一样。

意思是说,胜义中那个“我”的自性唯一是识的本性,无缚无解,无生无灭。如果未如实了达此理,则如同将绳子误认为蛇一样迷乱显现二取;


重难点分析


密行派认为:我的自性虽然无别遍及一切,然而万法各自不同的显现完全是受有法所牵制的。比如一百个瓶子就会有一百个虚空存在,如果将瓶子全部敲碎,这一百个小虚空就会融入于大的虚空当中,这时有法已经融入法界了。也就是说,胜义中那个“我”唯一是识的本性,无缚无解,无生无灭,如果没有如实了达这一道理,就会如同将绳子看成蛇一样,轮回的迷乱显现必定不断出现。此处所说实际与佛教的很多道理还是非常相似的。




也将这个世间见为如梦如幻、如寻香城,有些人认为将它假立为四大,也有些人认为它是功德而在它上面假立。尽管显现清净不清净法,但实际上,就像云遮不遮障虚空一样,如果通晓了谛实的“我”而安住于无分别的状态中,则意将不复存在,当时二取也会化为乌有。关于这一点,是依照《自释》中引用对方作品的观点所说而叙述的。


重难点分析


1、这一宗派将世间的一切显现均见为如梦如幻、如寻香城一般。他们认为:顺世外道将迷蒙的世间万法安立为地水火风四大,数论外道认为它是功德而于其上进行假立等等,这些观点均是未通达其真正本体而导致的,只有自宗(密行派)观点才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虽然显现为清净和不清净之法,但实际上,正如云遮不遮障虚空一样,只要通晓谛实的“我”本体无有任何改变,从而安住于无分别的状态当中,一切不清净的意识再也不会产生,这时,所谓的二取必定会化为乌有。

2、大家应该明白,一切万法的自性就是空性的,如果未通达这一点,对于现在世间上的很多说法也就非常难以抉择。法王如意宝曾经写过一个教言——《披戴天饰之恶魔》,其中所讲的修法全部引用佛教名词进行宣说,表面看来似乎非常殊胜,而实际上,里面讲述的全部是外道的观修方法。因此,很多修法仅仅从名词作区分非常困难。




如果未能通达它,则变成轮回,何者证悟了它,那么诸法均成了一味一体,(此时此刻,)愚者与智者、罪恶与福德、婆罗门与贱种平等一性,不被善恶所玷污。当融入那一“大我”之中时,就不再投生三有。


重难点分析


密行外道承许:如果没有通达大我的本体,就会不断流转轮回;谁能够证悟此大我本体,一切法均会成为一味一体,这时,所有的愚者与智者、罪恶与福德、婆罗门与贱种均为平等一性,不会被任何善法和恶法所染污,当融入那一“大我”之中时,就不会再投生三有。


思维讨论


如何区分密行派和佛教的观点?

提示:很多修法仅仅从名词作区分非常困难。比如,密行派说能取所取融入我的本体当中,大圆满中也经常讲能取所取消融于普作我或普贤如来的本体当中。很多外道的说法中都有善趣、恶趣等词句,也会行持十善等,单从文字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唯一的区分方法是什么呢?按照佛教观点,首先将包括涅槃在内的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在这一基础上,它的光明部分也是自然而然显现。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将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以此为前提,才宣说了如来藏光明的本体,其原因即在于此。由此应该了知,佛教与外道的观点存在天壤之别,因为外道经常抓住一个常有不放,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一切万法,这就是他们的特点。(源自《讲记》)




所以,瑜伽行者不思一切、一语不发而安住于所知自性、无所畏惧、空性的“我”的境界中,从而便可远离甚至飞禽走兽等相续中也自然存在的俱生无明以及由听闻与此胜义自性不符之论典所生的增益——遍计无明,好似瓶内的小虚空与大虚空浑然成一味一体一样融入无二无别的“大我”当中而得解脱。


重难点分析


密行派所讲到的“俱生无明”与“遍计无明”等词句,与佛教所说的俱生我执和遍计我执基本相同,均承许为:每个众生相续中与生俱来的一种所谓我的概念,即是俱生无明或俱生我执;听闻与真实义不相符的书籍等所产生的增益、怀疑,则称为遍计无明。但实际上,二者真正的含义并不相同,麦彭仁波切接着对密行派观点的过失进行了分析。




(1-2)密行派观点的过失

没有探究到实空的堂奥而耽著心性恒常周遍的有实法之人,也有变成执持这种观点的危险性。因此,闻思大祖师的无垢观点做到穷究到底为妙。


重难点分析

这句话相当重要。不论持他空观点还是其他任何一种佛教观点,大家一定要首先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按照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教义,对于实空的真正奥义探究究竟,了知轮涅一切诸法没有一法能够成立为实有。如果未通达实空之堂奥,反而执著心的本性为常有、周遍之法,或者认为如来藏实有,这种人都是非常危险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将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等诸位大德的教典研究究竟,将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教法弘扬于人间,这一点对我们来讲相当重要。




可是经中已说过:对于法界与佛智,甚至仅仅从名称上耽著,缘佛的功德也不会虚耗。因此,断言说与外道无有差别,这也是我们不敢胆大妄为的,由于因果不可思议的缘故。


重难点分析

在听到佛教个别教派或论师的观点时,千万不要妄下定论,他们的观点从表面上来讲虽然并不究竟,但是引用了佛法的名称、教证的缘故,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意宝藏论》中也有类似的教证。

思维讨论


应如何辨别外道与佛教?

提示: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将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所讲的教义研究究竟,通过可靠的教证、理证,对实空的奥义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与定解,否则对很多外道的观点根本无法辨别,因为有些宗派也有许多与佛教非常相似的名词。

当今世间当中,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个别宗派与外道没有差别,然而,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仅仅缘佛陀观想其名称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由于因果非常微细,切切不可妄下断言说某某派与外道无有差别。与此同时,尊者也再再教诫我们:执著任何一法为不空的成实之法,都不是如来所欢喜之道,这一点依靠教证、理证亦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所以,大家在辨别外道与佛教时,千万不要凭借自己的分别念妄言他人过失,应该用可靠的教证、理证,以及比较温和的语言来宣说,这样才是极为合理的。(源自《讲记》)




尽管如此,但是说“具有实执毕竟不是如来欢喜的正道”这一点依教、理完全可以证明。


重难点分析


大家应了知:不论执著如来藏实有还是对单空有一种实执,都不是如来欢喜之道。如来所欢喜的道,就是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的同时,如来藏的自性光明仍然存在,这一点,依靠教证、理证完全可以证明。




此密行派具有一者解脱一切均应解脱、若未解脱谁也不会解脱的过失;而且道也成了无有意义;如若所断与对治存在,则我的自性中若具有颠倒的所断,则无法断除它,如果已经具备无倒的智慧,则无需再度生起;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行相的(所断与对治)自性均不合理。略而言之,就是因为恒常唯一的自性实有之故。虚空的比喻也可依靠破常法而予以推翻。


重难点分析


1、这里分析密行派所安立“恒常唯一的自性实有”之不合理之处:密行派承认外境不存在,全部是大我心识的一个本体,既然如此,东方的一个众生解脱,东南西北所有的众生都应该解脱;或者,一个众生未获得解脱,所有的众生都不可能解脱。为什么呢?与大我无二无别的缘故。再者,所谓的修道也成了无有意义,因为你们承许常有的缘故,所断的烦恼障碍如果存在,那么,颠倒的障碍必将无法断除;能断的智慧如果存在,那么,无倒的智慧也就无需再度生起。所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行相的所断与对治的自性均不合理。

2、密行派所举小虚空和大虚空的比喻,通过前面遮破常我的理论就可以驳斥。


思维讨论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唯一胜义法界的本性,或者按密宗所说:全部是普贤如来的幻化游舞。这种说法与密行派“恒常唯一的自性实有”这一观点是否相同呢?

提示:二者完全不同。佛教虽然承许胜义中一味一体,但于名言中并未如此承许。而且,所谓的一味一体并不是说前后不变常有,这一点,在《宝性论》和龙猛菩萨解释第三转法轮的论典中,也已经详细阐述过。由于佛教已经区分了现相和实相、胜义和世俗、暂时和究竟以及了义和不了义等,因此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过失。

大家应该清楚,我们不能紧紧抓住一个名词,不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地盲目运用,麦彭仁波切在前面也再三地讲过:任何名词在不同场合中都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根据不同场合灵活地理解非常重要,否则始终无法领会佛法究竟的甚深之义。(源自《讲记》)




(1-3)解释颂词,说明密行派“实一”之识不容有的道理

接下来说明承认对境与有境识恒常、唯一的自性现为形形色色的宗派“实一”之识不容有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接下来宣讲颂词上的真实意义,说明对境与有境无二无别,而识虽然是恒常、唯一的自性却可以现为形形色色万法这一宗派所许“实一”识不存在的道理。




如果对方承许:如是一切外境虽然单独有,但唯一的识本身显现各种各样有实法的行相,因此一切的一切均是整体独一无二的我——识之自性,而识亘古不变、恒、唯一实有的自性。

倘若如此,那么同时或次第千差万别现相的“实一”之识极以安


重难点分析


此处从颂词(“诸外境虽无,现异种为常,同时或次第,生识极难立。”)直接遮破其观点:由于你宗承许外境不存在、全部是识的本性显现,那么,千差万别的万事万物,无论同时显现或者次第显现,这种所谓实一的识都是非常难以安立的。




尽管同时显现多种事物,但由于与多的本性不可分开的缘故,识应成多种;次第显现也不例外,怎么会不变成等同色与声等各自行相数量的多体呢?再者说,如果次第显现,那么开始显现蓝色的识与后来显现红色的识二者本体无二无别,结果有最初时也应显现后识的过失,因为同是常恒不变唯一识的本体之故。


重难点分析


接着从同时和次第产生的角度分别分析对方观点的不合理性:

1、虽然你们说同时显现多种多样的法,但是山河大地等各种法与心识无二无别的缘故,心识也应该变成很多,所以,唯一心识的实体根本不可能成立。

2、承许次第显现也是同样,比如所发出的声音,它也可以分为很多刹那,这样一来,如同外境的数目那样,其心识为什么不会变成那么多呢?必定会出现与外境相同数目的心识。而且,开始显现蓝色的识与后来显现红色的识,二者本体无二无别且是常恒不变唯一之识,如此必定会出现初识变成后识的过失。




假设在显现形形色色的同时识不变成各种各样的话,那这两者是一体也就显然不合理了。


重难点分析


对方补救说:外境各式各样的柱子、瓶子等正在显现时,心识丝毫不会随外境而改变。

我方破斥:因为外境显现多种多样、心识却无有毫许改变,二者又怎么会成立为一个本体呢?根本不能成立。否则就失坏了自宗(密行派)观点:外境与心识是无二无别的。




这一密行派虽然承认识无所不遍,但这里将它放在“破不遍”的科判里也不相违,因为是从有实法之实相为主的角度出发的缘故。尽管对方声称外境也是识,却归属在承许外境的范围内,原因在于这是在讲其他外道时顺便论述的。


思维讨论


1、既然这一密行派承许识无所不遍,那为什么会在“破不遍”这一科判当中宣讲,而没有放在“破周遍”这一科判当中呢?

提示:这一点并不相违。如果以密行派的承许为主,当然应该放在破周遍这一科判当中进行遮破,但此处是从事物本体的角度来讲,这一宗派所承许的识根本不可能遍于一切法,所以在破不遍这一科判中作了宣说。(源自《讲记》)

2、对方并不承认外境存在,认为一切外境也是识,又为什么会将其放在承认外境存在的这一科判中进行宣说呢?

提示:原因在于,此处主要在宣讲论议五派的观点,与此同时,顺带对密行派作了遮破。(源自《讲记》)




(1-4)如理辨析和对待外道观点


(1-4-1)佛教的超胜

纵然如是论议五派与吠陀密行派等主张的暗网极其可怕、森罗密布,但是事实的法性包括天界在内的世间也无法颠覆,无论怎样承认也都是如同绒草缠裹燃烧的铁一样,根本无法埋没得了,反而颠倒的这些宗派却会自取灭亡。说事势理的佛教却宛若雄狮一般无所畏惧、威风凛凛地周游世界。


重难点分析


1、外道各种各样的邪说虽然众多,但无论以此如何驳斥、攻击我们,都会如同绒草缠裹着燃烧的铁一样,到最后,绒草全部烧毁无余,却根本无法抹杀佛教真理。正如《中论》中所说:实事宗的邪说虽然很多,但以他们自己的推理反推过去时,这些颠倒的宗派全部都会自取灭亡。

2、麦彭仁波切的《解义慧剑》当中专门讲到四种理:观待理、作用理、证成理和法尔理。在证成理当中已经讲了现量和比量,其中现量分为四种现量,比量也可以分为自性比量、果比量、不可得比量三种。在上述现量和比量当中,可以包括名言谛和胜义谛所有的法。如果能够通达这些道理,外道对佛教的任何辩论都是不堪一击的。


教证


《中论》云:“解说空性时,若人言其过。是则不成过,俱同于所立。”


思维讨论


既然说佛教的教义无法推翻,为何佛教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遭到毁灭?

提示:历史上,在印度曾出现了佛法的三次毁灭;藏地朗达玛时期,佛法也遭受了毁灭;汉地佛教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毁灭。虽然如此,这些毁灭并非佛教经不起观察而导致的,只不过是依靠当时的政治势力对佛法作了摧毁。有关这方面,我们翻开历史典籍便会一目了然。

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智者或外道,以其理论遮破过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然,个别人的智慧未跟随佛教的真正意义,在外道面前遭到惨败的现象的确存在。以前印度的很多班智达,比如那烂陀寺、吉祥戒香寺的护门班智达,在与外道辩论的过程中也有失败的经历;从阿底峡尊者、月称论师、法称论师的历史上看,也出现过辩论失败的情况。但这并不是佛教的过失,而是修学佛教者未通达究竟的佛教教义的原因,如果真正精通佛教教义,与任何一位智者辩论都不会失败的。这一点,从印度、藏地、汉地的很多历史上都可以看得出来。(源自《讲记》)




此外,本来无有具正智者(佛陀)所说、以三观察证实的教证,却随心所欲地寻求、趋入旁门左道的人依靠世间见解的多种多样的迷乱现象在以往、现今都有出现,未来也还会出现,乃至心的流转存在期间一直会多如牛毛。但由于所知的本相上不存在实一,因而何时何地要建立起“实一”的宗派终究不现实。正是为了明确这一点,才如此作了阐论。


重难点分析


1、没有依靠具正智者佛陀所说、以三观察证实的教证为依据,一味随心所欲地寻求、趋入旁门左道的人,依靠世间见解、凭借自己的想象和分别念来建立各种各样宗派的人,从古至今一直层出不穷,乃至分别心没有灭尽之前,这样的歪理邪说都会非常非常多。

2、因为所知的本体上不存在实一,因而何时何地想要成立“实一”这一观点,无论内道还是外道都是无法实现的。

3、当今社会,在运用名词上非常注意,一般对人类和平有害或者杀害众多众生生命的宗教,称为邪教;对人类没有任何损害的宗教,可以说为外道,但不能说是邪教。


思维讨论


什么是三观察清净呢?

提示:就是以现量和比量以及自己语言的前后承许不违这三者均不会有矛盾。意思就是对明显的部分以现量不会有害;对隐蔽的部分以比量不会有相违;极其隐蔽的部分如环境、形象或者时间等方面我们一般的人无法了知,以佛陀自己所说的前语后语或者直接间接方面根本不会有任何相违。这叫做三观察清净量。(源自上师《量理宝藏论》讲解)




(1-4-2)若干外道派系的来历

整个外道的这一派系中,有一部分依靠相似禅定的觉受,有些凭借理论分析,大多数都是恶毒婆罗门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而编成谄诳的词句。


重难点分析


在整个外道体系当中,淡黄派等外道通过自己的禅定觉受来创立宗派,有些则凭借世间上各种各样的理论分析等寻伺分别来建立宗派,而大多数恶毒的婆罗门则是为了打仗、与自己女儿邪淫而创立了宗派。




在藏地也是同样,所谓的苯教,最初的来历应该是这样的:在最初此教根本没有兴盛之前,有一个藏族小孩着了魔,鬼使神差,忽然间通晓了供神供鬼的仪轨等,由此才逐渐越来越发展壮大了起来。在当今时代这一教派,也有将内教的所有宗派的名称偷梁换柱、取而代之、复制一个代用品的现象。


重难点分析


在藏地,所谓苯教的相关历史非常多,而苯教自宗所承认的历史与佛教徒所说的历史稍有不同。当然,有些人认为苯教可以分为黑苯教和白苯教两种,白苯教与佛教相同,黑苯教则是应该推翻的。此处,麦彭仁波切也对苯教的来源作了简单的阐述,从尊者较少的文字中应该可以看出,所谓的苯教与佛教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由于他们并未皈依佛法僧三宝,所以不能将其与佛教归属为一类。




(1-4-3)不应将外道与宁玛派相提并论

有些人妄下断言说“苯教与宁玛派一模一样”。

实际上,法语等相同之处倒也有许多,但他们是根据苯教的需要而抄袭的,又怎么能与宁玛派等量齐观呢?


重难点分析


现在很多人都宣称宁玛巴和苯教没有什么差别,这种观点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苯教只是借用佛教的很多名词来创立了自己的宗派,比如宁玛巴所说的本来清净、任运自成、明点等修法,他们只是对佛教显宗密宗的很多名词作了一些修改,然后运用到了自宗观点之上,因此,怎么能与宁玛巴等量齐观呢?这根本是不合理的。




譬如说,在印度,与内教的声闻宗派对立称呼的名言派,还有缘觉、唯识、事续、行续、瑜伽父续、母续、无二续都有一个对立称呼的宗派,达十种之多。藏地也不例外,佛教的《中观》《般若》《戒律》《俱舍》及密宗的一切论典与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橛金刚等诸本尊,以及绝地火、大手印、大圆满等等,在苯教中都有如法炮制的一个仿造品。这些原本无有、倏然出现的遍计所执无量无边,对此又怎么能一一破尽呢?


重难点分析


1、在印度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比如与内教声闻宗对立称呼的名言派、与缘觉乘相对称呼的享受派、与唯识相对称呼的细微派、与事续派相对称呼的明智派、与行续派相对称呼的明行派、与瑜伽父续派相对称呼的明变派、与瑜伽母续相对称呼的禁行派、与无二瑜伽续相对称呼的胜得派……。

2、在藏地,佛教的中观、般若、戒律、俱舍及密宗的一切论典,还有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橛金刚等本尊,以及绝地火、大手印、大圆满等等,在苯教中都有如法炮制的一个仿造品;佛教认为寂静主尊即是释迦牟尼佛,他们则承许为辛饶本师。

3、在当今世界上,很多人依靠自己的分别邪念,在某一个宗教的基础上臆造和发明了各种宗派学说。对于这些说法,我们没有必要一一遮破,破也是破不完的,但是,大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应该学会取舍,尤其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清楚如何对待其他宗教、如何保护佛教和自己的修行。在我们短暂的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坎坷的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不被他夺、独立自主的智慧进行抉择。




然而,苯教中依靠祈福、密咒等所出现的暂时利益也可能是佛菩萨的事业与幻化展示的,因为一切如来佛子善巧方便的行境不可思议之故,就像遍行魔王说法的奇迹一样。


重难点分析


苯教当中的一些招财、打卦以及各种各样赞颂的仪轨等,暂时来讲也对人们具有很多的利益,包括麦彭仁波切所作的一些招财仪轨、《文殊占筮法》等也是引用了苯教的个别名词。因此,我们并不是完全排斥苯教这一宗派,从见修行果上,宁玛巴坚持自宗的独到见解等,但从暂时的祈福或者赞颂、供护法等方面,也可以以苯教的仪轨来行持,因为诸佛菩萨的加持和事业是不可思议的,就像文殊菩萨为了调化裸体外道而显现为遍行魔王说法一样,依靠这种方式也是可以利益众生的。




即便如此,但是这些苯教徒最好能虔诚皈依佛教的本师与清净的教法,或者,如若能独立自主地秉持自己的本教,则与佛教的诸位智士展开辩论,一决胜负,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重难点分析


麦彭仁波切对苯教徒建议说:希望你们还是要虔诚地皈依佛教本师与清净教法,如果你们能够独立自主地秉持自己的本教,则应与佛教的诸位智士展开辩论、一决胜负。或者,如果不想皈依佛教,那么,最好能够独立自主地秉持一种自己的教法,不要将佛教的理论、修法安立到自己的宗派观点上。




(1-4-4)如理如法对待其他宗教

对于加以观察则一无是处、仅仅欺骗一些愚者而已的这样宗派,既不应生起嗔恨,也不该生起耽著之心。


重难点分析


对于这样一种宗派,我们既不应该生起嗔恨之心,也不应该生起耽著之心。不论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来讲,还是从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团结来讲,我们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问题。




其实,在印度,内道与外道,藏地虽说无有真正的外道,但苯教与佛教,汉地所谓的和尚与道士总是无独有偶,也可以说是一种缘起规律吧。因此,如果其他教派对佛教无有危害,则顺其自然,默然置之,正如《月灯经》所说:“世间他外道,心中不怀恨,于彼皆生悲,此乃初忍法。”但万万不要心生欢喜,如同恶心舍弃天人的甘露而去渴求盐水一般。

尤其是,凡是秉持静命菩萨的自宗、释迦佛的清净教法之人,遵照大堪布亲手盖印的旨意,切切不可喜爱苯教。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有苯教徒一致将这位亲教师视若不共戴天的仇敌。


重难点分析


1、在藏地,依靠地母十二尊等护法神的加持,外道并不是很兴盛。以前在尼泊尔和藏地交界的地方,萨迦班智达曾经与一个叫做绰杰噶瓦的外道辩论,如果萨迦班智达获胜,外道就皈依佛教;如果外道获胜,萨迦班智达则许诺要加入外道。最后萨迦班智达获得胜利,但这位外道可能心中并未服输,在带他来藏地的路上被雷击中而死,原因就是莲花生大士曾经吩咐过护法神守护藏地,不允许外道进入。

2、无论印度还是藏地,外道与佛教都是经常发生冲突,麦彭仁波切说:这可能也是一种缘起。因此,如果对佛教有非常大的损害,则应该以教理等各种方法来制止;其他教派对佛教无有危害就应该顺其自然,默然置之。正如《月灯经》所说:“世间他外道,心中不怀恨,于彼皆生悲,此乃初忍法。”世间上的这些外道,对真正佛法的真理丝毫也不了知,十分可怜,因此我们的心中不应对其生起嗔恨之心而应生起悲心,这就是最初的安忍。

3、我们对苯教、胜论外道、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也千万不要生起欢喜心,如此一来,就如同恶心舍弃天人的甘露而去渴求盐水一般,将殊胜的佛法如意宝舍弃而去寻求其他外道的教法,这是非常可惜可悲的。

4、有些佛教徒试图将所有的外教徒或者不信佛教的人引入佛门,这是连佛陀也做不到的事情,而且也没有这种必要,但是,对他们生起悲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是佛陀时代,对佛教释迦牟尼佛不生信心的人也是多得数不胜数,更何况现在末法时代,又怎么可能将所有的人全部引入佛教呢?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分三: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二、破识耽著为实一;三、此二之摄义。


科判分析


前面广讲了外道和内道所承认的实一之识根本不存在的道理,本科判对此加以结尾。




(2-1)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卯一、破外境耽著为实一:


(2-1-1)颂词解释

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

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如果有人认为:由于外境虚空等本无部分,因此缘它的识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重难点分析


对方认为:外境虚空等是一种大无为法,本来就无有可分割的部分,因此执著它的识也是独一无二的。




事实并非如此,认知如是虚空等无实法的任何识直截了当地感受是永远不存在的事,因而是与称之行相紧密联系的分别念的影像显现而已,由于这所有的一切文字的缘明显是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性法。


重难点分析


1、这种说法不合理。不论虚空还是抉择灭、非抉择灭、真如等,任何识都不可能不依靠任何其他法而直截了当地去感受。因为我们心里想虚空如何如何,别人说虚空如何如何,实际只是“虚空”这个名称与分别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形成了一种分别念的影像而已,根本不存在一种实体的法。

2、《俱舍论》当中讲到:有部宗认为所谓的虚空、无为法都是实有的。但实际上,经部以上都不承认虚空等实有。为什么呢?认知虚空的任何一个识——眼睛所看或者心中所想,仅仅是一种名称的显现,是由几个文字组成而已。还有非抉择灭、抉择灭等,全部由多个文字组成,而文字也并非一体而是显现为多种的。由于虚空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一种文字相,而文字相也是由众多文字组成的,所以,虚空等外境的实体不可能存在,无实法的本体也根本不存在。




(2-1-2)虚空只是假立的名称

只不过是将无有色法阻碍的行相这一点立名谓虚空而已,什么时候想到它,便能回忆它的名称,而像瓶子那样对名称全然陌生是绝不能缘虚空的,因其远离自相的缘故,何时何地也不能堪当根现量的对境,就像离开了所谓兔角的名称在心中浮现的情况永不存在一样。(无实法的)名称在外境本身上不成立而仅是倏然假立的,所说的这些内容借助各种名称、文字足能安立。


重难点分析


1、人们只是将无有色法阻碍的行相这一点立名谓虚空,真正虚空的本体根本不存在。对于了知名言的人,只要听到了虚空这一名词,在心中也会如是浮现这一行相。而对不懂得任何语言文字的人来说,他的心中也无法浮现虚空这一概念,他虽然可以见到中间空洞洞的这一部分,但是根本不知道这就是虚空。一旦人们对他说:中间没有任何法的这一部分叫做虚空。或者,人们头顶上方不存在任何山河大地的那个部分叫做虚空。这时他才明白:噢……虚空就是不存在任何东西的一种法。

2、对于诸如瓶子等法来说,虽然不了知它的名称,但只要见到瓶子等的自相,在人们的心中马上就可以浮现瓶子,而虚空等无为法根本不存在自相,如果连虚空的名称也不了知,也就根本无法在他的心前显现如瓶子一般的行相。


教证


《量理宝藏论》中云:“无自相故非现量,无相属故无比量,是故所谓有虚空,绝无能立之正量。”




(2-1-3)虚空无真实能立

一切无实法虽说都如兔角等那样是一种否定有实的遣余分,但是诸如无有前面的墙壁等触碍之中间空空洞洞的那一位置实际上是缘类似外面墙壁形状而显现的,可谓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如果对此认真分析,那么仅仅未见到色法的这一点并不能证明虚空存在,而空隙的虚空不宜作为虚空的能立,位于我们上方的碧蓝天空通称为庄严虚空,它是阳光照射须弥山(反射)的色彩,因此并非真正的虚空。


重难点分析


1、不管是虚空还是龟毛、兔角等任何一个无实法,只不过是否定有实法的遣余部分,比如将有瓶子遣除之后的这一部分叫做无瓶,将具有阻挡的法遣除以后空洞洞的这一部分称之为虚空。所说的这些无实法,仅仅以名称就可以安立。

2、打个比方说,在一个四方形的房间里面,中间没有任何阻碍的空间就可以称之为虚空。那么,所谓的虚空是四方形的吧?并非如此。根据屋子的形状而使人们误认为虚空是四方形,或者认为圆圆的瓶子中的虚空是圆形,或者在山谷中向上仰望时见到三角形的蓝天。实际上,这就是承许虚空存在的迷惑根源,仅仅将未见到色法这一点作为虚空存在的依据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3、《俱舍论》当中说:虚空分两种,即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对于所谓的空隙虚空,很多小乘论师的观点也有所不同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须弥山呈四方形,它的四面由四种珍宝组成,由于南赡部洲靠近琉璃这一面,由它所反射出来一种蓝光而呈现出人们现在所见到的蓝色天空。现在有些学说认为,蓝天是由大海的反光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庄严虚空。无论如何,空隙虚空和庄严虚空都不能成为虚空存在的一种理由。如果真正通达了虚空不存在,那么,任何一种实有法都不可能在外境上真实存在这一点,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知。




(2-2)破识耽著为实一

卯二、破识耽著为实一:


科判分析


下面从有境的角度分析实一的识不存在的道理。




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

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有人如果承许说:“任何现种种对境。”


重难点分析


有些人承许:识并不是显现为种种,而是一味一体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识是唯一一体的。此处解释颂词“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




即使如此,而,这只不过是假立而已,不应正安为实有的一体,因为明明可理证的妨对于备“实一”之识的法来说无以回避之


重难点分析


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只不过是假立而已,从眼根的角度来讲,同类的识虽然不能同时出现,但不同类的眼识可以有无数个,这样一来,又怎么会成为实一之识呢?如果说为实一,必定具有现量的妨害。此处解释颂词“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如果存在一个实一的识,则它本身也具有对于(外道所承许的)常法所说的“无有功用……”的过失,所以没办法充当任何识。由此看来,任何宗派再如何费尽心机地观察、如何滔滔不绝地讲说,在何时何地也无法建立起一个“实一”之识,因此建立者恐怕永远得不到现见成果的安慰。


重难点分析


1、前面已经再三讲过:假立的一体多体可以成立,但真正实一的识或外境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外境不存在实有的一,有境也不存在实有的一。从无始以来,人们都认为“一是存在的、多是存在的”,实际上,凡夫众生的分别念始终颠倒地认为:一个柱子、一个人……这些法都是存在的。其实这只不过是假立的“一”,所谓的“看见一个人”、“听到一个声音”等,只是将假立的“一”安立为真实而已。虽然只有假立的“一”,一切万法的实相都是空性的,但人们却认为“一”是存在的。

2、麦彭仁波切在前文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而且,万法如果真正实有,则会出现要么根本不可能显现、要么始终显现的过失,这样一来,就不难知道,我们对外境时而见到、时而见不到,心情也是时好时坏,分别念转变得特别快,所以,识不可能是一种常有的实一的法。




(2-3)此二之摄义

卯三、此二之摄义:

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

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如果对上述之理进行这般分析,则由于“实一”之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此何时何地中,均如彼处或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识本身也应为种种,而是成实唯的自性不合乎道。或者说颂词中的“处”是阶段的意思。


重难点分析


1、以上分别从外境和有境上作了观察,应该了知,何时何地都得不到一种实有的法。由于“实一”的对境不可能存在的缘故,显现各种各样行相的这一识,在何时何地都如同所缘境互为异体一样,其本身也应该显现为种种,想要成立实有唯一的自性根本不合道理。

2、颂词当中的“处”是阶段的意思。也就是说,如同外境存在不同的阶段那样,识也存在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成立为实有一体。




这以上是结尾。


重难点分析


前面经部宗、有部宗以及外道的观点已经破斥完毕。


最后以上师在《讲记》中的一段教言作为结束语:

在座各位道友即生能够遇到如此珍贵的佛法,也希望大家发誓: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也不舍弃三宝。我们一定要发这样的誓愿,在一生当中,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坎坷与磨难,都要将上师三宝当作如意宝一样珍惜爱护。有些没有头脑的人,听个别人花言巧语、断章取义地说一些语言,觉得非常受用,就舍弃释迦牟尼佛,这是非常愚痴的做法。的确,很多人在未获得不被他夺、不随他转的智慧之前,由于不具足稳固的见解,始终随风飘扬,最后将自己的见修行果全部舍弃,这种行为非常的危险。我们平时即使做不了很大的善根和修法,也应该始终以“生生世世不舍弃三宝”的坚定信心来行持。

现在有些人经常说:我现在修什么法都不成功……,总是感觉很痛苦。实际上,我们相续中如果能够真正生起皈依三宝的心和菩提心的话,这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功德不显现也是无关紧要的。否则,在皈依三宝和菩提心方面没有任何进步的话,最后自己的修行也很容易成为泡影,这是非常可惜的。

编写:定解 G54、定解 G50

编写:定解 G55、定解 G53

终审:定解 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