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38课

二、内容归摄

本节课内容属于“遣除于胜义之争论”科判,涉及其中“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和“遣除于彼之争论”两个科判,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前面已经讲了,胜义谛当中不存在任何法,无法依靠语言、行为、思维等来表示,已经远离内在意识之言说与外在语言之言说二者。本节课首先接着宣说语言和思维的对境全部属于世俗的对境。

(一)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1、解释颂词(“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对方认为,众生因为久经熏习,将本来不存在的法执著为存在,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论,因此,运用无生、单空等词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此回答:如果成为分别念的对境,就已经成为世俗谛,而不是真实胜义谛了。

2、详细分析

认为无生存在的分别念并不符合诸法实相,依靠分别念不论想一切法的本体是有、是无,都不可能想出万法的真正实相;依靠语言无论如何宣说也说不出万法的真正实相,只能大概表达一下而已。于超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一味一体,无二无别、平等一味就是所谓的法界,也叫做唯一真如。想要真实体验法界,必须到一地菩萨以上。

至此,“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科判已学习圆满,主要学习了中观自续派暂时承认一种单空,最究竟远离一切戏论的观点。

接着“遣除于彼之争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归摄如下:

(二)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

1、辩论(颂词:“若尔已了时,彼性现量故,诸愚何不证,万法此本性?”)

对方提出疑问:既然与柱子不可分割的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存在,而我的眼睛也现量见到了柱子,那是不是我的眼识已经见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呢?

对于这一提问,如果回答已经见到,则此人应成一地菩萨或与佛陀无二,因为已经现量见到远离一切戏论空性的缘故;如果说只见到瓶子表相而未见其空性的话,所谓的离戏空性也就不是万法之自性了。那么,对此问题应该如何回答?

2、回答(颂词:“非尔无始心,严重增益法,故非诸有情,皆能现量证。”)

对此回答:虽然一切诸法的本体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从有境角度来讲,众生相续中从无始以来就被非常严重的恶疾所遮覆。所以,众生虽然现量见到了柱子、瓶子等,但却无法见到与之不可分割的万法实相,具有遮障的缘故。

所谓的现量分名言现量和胜义现量,凡夫众生见到柱子,这就是名言中的现量,而柱子远离戏论的法界实相,对他来讲并未见到,因为具有遮障之故。所以,凡夫人见不到柱子的空性属于正常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三)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

1、解释颂词

(1)偈颂中没有直接宣说,而是间接指出对方观点:一切法的自性虽然是空性,但若未了达这一自性,那将它称为自性又有什么利益呢?

(2)凡夫以总相了知(颂词:“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

通过听闻上述教言,可以断除我们相续中对万法产生的众多增益邪见。另一方面,依靠自己反复思维此推理所说意义,具有此种比量智慧的人,虽仍属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但以总相方式也可了知万法的自性空性。

(3)圣者以自相知(颂词:“瑜伽王明见。”)

对于此义再加以修持的瑜伽王,则完全能够了知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一地菩萨。从此之后,一地乃至十地,越来越往上时,法界的明现境界也会越来越增上。

2、详细分析“瑜伽王明见”

诸佛菩萨的三摩地所产生的智慧,完全可以通达里里外外所摄的一切万法,获得这种三摩地以后,不仅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现而无自性,自相续中对万法的增益分别念等邪见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从此以后再不会生根发芽。

(四)以上两偈之小结

1、总说唯有理证观察方能对治实执

众生相续中从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实执非常难以打破,唯有依靠因明和中观的共同因、不共因的推理,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推证观察,并经过长期对治,方能打破相续中的执著。

2、分说

(1)了知正法的目的是对治烦恼

佛法真正的作用就是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如果没有用上,就像面前虽然摆放了美味佳肴却未食用而饿死一样。

(2)在理证观察的基础上还需一缘入定而深有体会

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关键的是一定要将佛法中的每字每句融入自心,尽量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对所听到的正法稍微观修一下,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利益。

(3)理证观察之必要

只有依靠理证观察的智慧与精进力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将我们相续中各种各样邪知邪见的增益密林全部烧尽无余,真正与万法相合的定解智慧才能在自相续生起。

(4)理证观察之功德和发愿

如果达到了通过修行法理所获得的真正喜乐境界,说明闻思的果实已经成熟。以前的如虚空中繁星般无数的高僧大德们,全部是通过这种方式修持,最后获得成就的,我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也应该在心中发愿:一定要获得如此殊胜的境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分析瑜伽现量

1、本体

瑜伽现量一般是圣者的智慧现量,依靠它可以清晰了知无我的境界,这就是瑜伽现量的本体。

2、分类

有三种、五种和十种瑜伽现量的分类。

3、释词

(1)解释词义

依照藏语和梵语对瑜伽现量的释词进行了分析。

(2)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了释词和说词的几种情况。

以上对瑜伽现量的说词、释词作了分析,下节课要遣除有关瑜伽现量方面的一些争论。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加粗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102、Chapter 103、Chapter 104和Chapter 105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


科判分析

此处宣讲语言和思维的对境全部属于世俗的对境,不是胜义谛的对境。


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消文释义

如果成为分别念的对境,就已经成为世俗谛,而不是真实胜义谛了。


(1-1)解释颂词

假设对方说:胜义自本体虽然超离语言、分别的境界,但众生由无始以来久经熏习而将无欺显现的这些现相执为破立的对境,赖于分别念而认为有无等,正是为了在心中生起这种意义,才运用了无生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假设对方说:虽然在胜义中一切万法都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胜义谛也是超离一切语言的境界,但是众生从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就是将本来不存在的法执著为存在,比如“我”从未存在过,人们却执著“我”存在;本来不清净的法执著为清净;本是非常有的法执著为常有;本是痛苦的法执著为快乐。所以,众生久经熏习的缘故,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认为这些法是存在的、那些法是不存在的,将很多不实在的颠倒法认为成真实,于是整天忙忙碌碌地对其进行遮破和建立,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争论。正因为如此,运用无生、单空等词句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们认为梦中的大象不存在、白天的大象存在,被诸如此类的众多分别妄念所束缚,为了解决所有的痛苦和问题,才广泛宣说了一切法不存在的空性,这就是真实的胜义谛。

但这种“有”的分别念不是对境的本来面目,只是分别念的影像而已,因此除识以外再没有别的。识本身也不是真实的,这一点难道不是已经分析过了吗?再者说,未曾见到对境的实相之心是世俗的本体,它的行境是增益的本体世俗,所以无生等为世,而不是真实的,如同树木等的词义一样。


重难点分析

下面遮破对方观点:

1、这种无生存在的分别念实际并不符合诸法实相。它只是分别念的一种假造而已,除分别念以外,外境当中根本不存在。而所谓的识本身也并非真正实有,这一点在前文已经详细分析过。

2、再者说,凡夫众生并未见到诸佛菩萨所见到的那一真实对境,比如柱子的本体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只有见到这一点,才是真正见到了这一法的真正实相。但我们未见到这一点,反而认为它是单空的、实有的,这完全不符合诸法的实相。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一切分别心的行境全部是增益本体的一种世俗之法,完全不符合诸法的实相?请举例说明。

提示:比如我们说檀香木或者树木时,会在脑海中出现树木这种概念,也叫做义总相,但义总相是不是真正的树木呢?肯定不是,它只不过是一种概念而已;然后我口中说出“树木”,这是一种语言的总相,它能不能代表树木呢?也不能,它只不过是一个能表示的语言总相而已。所以,一切万法的本性是无生也好、单空也好,或者所谓的双运、真实等,即使运用很多很多的名词,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通达其本体,这类名词也都是一种假相,并未触及它的真正实相。从言语角度来说,所谓的“离戏”已经是非常高的了,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语言,如果没有通达离戏所表示的内容,即使说一百、一千、一亿遍,对于自他来说都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依靠分别念不论想一切法的本体是有、是无,都不可能想出万法的真正实相;依靠语言无论如何宣说也说不出万法的真正实相,所谓的语言文字只能大概表达一下,仅此而已。(源自《讲记》)


(1-2)详细分析

也就是说,此等诸法虽然是缘起、是无实、缘起与无实双运、离戏,但只是生起缘它们的词义相并不代表证悟了实相,原因是,需要真实或相似体验某一名称所表达的意义或者生起灭尽戏论的无分别智慧。


重难点分析

1、一切诸法虽然是缘起、无实、缘起无实双运、离戏,但仅仅生起缘它的一种词义相,并不代表证悟了实相。比如我们说柱子是缘起的,如此宣说对不对呢?是对的。但这仅仅是缘柱子说出的一种语言,以此并不能代表我已经证悟空性。然后我心里想:这个柱子是缘起、是无实、是离戏……。也不能代表我已经证悟柱子的真正本体。

2、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对缘起空性所表示的意义也只是一种相似的体验和认知。想要真实体验法界,必须到一地菩萨以上。像一地菩萨那样,真正通达缘起、离戏的意义,产生真正的无分别智慧,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入行论》中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宣说万法无自性指的是无遮,而非遮则是建立他法的本体,因此这两者结合并不具备双运的含义。对于所安立的显现无自性,如果理解成显现以外另有一个空性,则虽然口中声称是无遮,但实际却成了非遮。显现本身无而显现即是双运,这实在是莫大的稀有。


重难点分析

1、我们说一切法非实有或者如来藏的本体存在、非以名言空等,这便是一种非遮,如此承许的同时间接已经引出了另外一个法,此法的本体与前面的空法二者相结合,就如同黑白绳子搓在一起一样,不成立为真正的现空双运。

2、所谓的无遮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诸法是空性的同时,其本体可以显现,也即存在一种现空双运的机会。《入行论》中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定解宝灯论》中也讲到,前译派荣索班智达以及应成派的月称论师,所抉择的都是无遮。这样的境界并不是普通凡夫众生所能证悟的,因为他们始终认为“现的话不会空、空的话不会现”。如果我们相续中真的生起一种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双运见解,那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如是现空无别离言而住,究竟之义远离破立,因此说为离心。经中关于“胜义若成身语意之行境则成世俗而不成胜义”的道理有广说。所以,分别观待戏论之行境所破有法的法性——似乎异体的相似空性,已成了时间、地点等不同分类的形式,并且仅是以心假立的,由于此等尚未超越世俗与二法的自性,因而不含有法界等性之义。因为万法本来无生无灭等故于超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一味一体,无二无别、平等一味即是所谓的法界,也叫唯一真如。


重难点分析

1、观待所破对境或者观待戏论的角度来讲,所谓的空性也可以有众多分类。学习中观的时候也讲到了四种空、十六种空、二十种空等,比如内空、外空、胜义空……其中有些以时间说为空,有些以方向说为空,实际上,这些空性并非真正异体存在,只不过是以有法或者以心如此安立而已。

2、上述空性之分类,由于并未超离二法或者世俗的自性,因此不含有法界等性之义。因为万法本来无生无灭等,于超离一切戏论的法界中一味一体,无二无别、平等一味就是所谓的法界,也叫做唯一真如。

至此,“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科判已学习圆满,主要学习了中观自续派暂时承认一种单空,最究竟远离一切戏论的观点。


下面接着学习“遣除于胜义之争论”中“遣除于彼之争论”中的内容。

辛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三:一、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二、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三、辩论无自性不成宗法等故所立与因之名言不容有。

(二)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

壬一(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分二:一、辩论;二、回答。

(2-1)辩论

癸一、辩论:

若尔已了时,彼性现量故,

诸愚何不证,万法此本性?


消文释义

在见到柱子、瓶子等诸法时既然了了分明,其本体已经现量了达的缘故,这些愚者为什么不能证悟万法之本性呢?


对方这样辩论道:比方说,现量见到无瓶的地方时,就会知晓在那一位置上不存在瓶子。同样,如果一切法的自性真是远离一切增益的空性,那么经现量达有法瓶子等之,由于与不可分割的本性必须要现量见到的缘一切不具正见、不明推理等的凡夫愚者为什么不证万法这一本性或正相?


重难点分析

1、对方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当我们现量见到一处空空荡荡的场所时,便可以清楚了知此处无有瓶子。同样,一切法的自性如果真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执著增益的空性,就好像用眼睛看见无瓶之处而了知无瓶一样,见到瓶子、柱子等一切法时,对于瓶子、柱子等不可分割的本性——远离四边八戏之空性,应该同时见到。既然如此,未了知离一多因等推理的凡夫人为什么不能证悟诸法之法性呢?

2、很多人经常会产生这种疑惑:现量见到瓶子等物体时,与之同体不可分割的无常、所作、有为法等,也应该全部见到。《量理宝藏论》中专门有这样一个辩论,对此应该如何回答呢?无常、所作等与瓶子虽然是一个本体,大家已经见到了,但以分别念进行分析时,所作、无常、有为法等是以不同反体来安立的。


如果未通达,则成了不是万法的自性,如果是自性,就不可能不证悟。


重难点分析

对于这一提问,如果回答已经见到,此人应成一地菩萨或与佛陀无二,因为已经现量见到远离一切戏论空性的缘故。如果说只见到瓶子表相而未见其空性的话,所谓的离戏空性也就不是万法之自性了。那么,此处对方提出这一疑问时,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


(2-2)回答

癸二、回答:

(2-2-1)解释颂词

非尔无始心,严重增益法,

故非诸有情,皆能现量证。

尽管万法的自性原本如此,但事实上并非一切众生都能证悟。为什么呢?


重难点分析

此处对上述所提问题回答说“非尔”。虽然柱子等万法的自性原本即为离戏空性,但并非所有众生在见到柱子、瓶子的同时便可以见到其本体实相。为什么呢?


于所谓的“自此时起而此后无有”之边不可得(即无有前际后际之义)的无始轮回中三番五次投生的有情相续,被执著万法之毒素所染并且屡屡串习的习气根深蒂固、极为严重,难以断除,因此虽然现量见到瓶子等,却无法了达它的自性正相,由于对某一对境的颠倒增益分别念所牵的缘


重难点分析

1、一切诸法的本体虽然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一味一体,然而,一切凡夫众生相续中,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存在很多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由于被此等染污所遮障,即使见到瓶子、柱子等法,也无法真实通达其本性。就像患有眼病者见到毛发一样,毛发虽然并不存在,却能够在其眼前显现。而具有眼病者以疾病障盖的缘故,所见到的完全是黄色海螺或者黄色雪山。实际上,毛发与黄色并非实相,只是染病之人无法见到,就像众生所执著柱子的现相虽与实相不符,但是以烦恼遮障的原因根本无法见到实相。

2、我们不能说:柱子的本体是离戏的,所以众生必须要见到离戏。否则,海螺的本体是白色的缘故,眼病患者也必须见到白色海螺,然而,眼病者虽然很清楚海螺的本体是白色,但在他眼前显现的确确实实是黄色,这一点也是不能不承认的。

非一切有情均能现量证悟万法的自性空性,如同见到相续不断的同类事物而蒙蔽内心者无法证悟刹那性一样。


重难点分析

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对现相和实相进行区分相当重要。对于上述胜义谛的意义,此处运用一个世俗的比喻进行说明:被烦恼等蒙蔽遮障的我等凡夫人,虽然见到了相续不断刹那无常的事物,但是正在见到的同时,凡夫人能否通达刹那无常呢?不能通达。对于从未闻思过中观的人,或者从未听闻过四法印的人来讲,在他见到柱子的时候,柱子的本体虽然刹那刹那地变化或者眼前的江河在不断流淌,但是他的眼识中并未如此见到,只是见到一种相续存在的事物,除此以外,对于刹那的无常性根本不会见到。在见到柱子时也是如此,柱子虽然由无数原子、分子构成,但他只见到一个综合性的形体,根本见不到组成柱子的无数微尘。

思维讨论

请举例说明凡夫众生因为遮障之故看不见诸法本性的道理。

提示:比如在一位具眼翳者面前放一个白海螺,他能否见到海螺呢?他说“可以看见”,他所见的是否为白色海螺呢?患眼病者无法见到。如果你们说:“应该见到白色海螺……”这一点是不成立的。眼翳者只能见到黄色海螺,此黄色是否与白色海螺成为一体呢?从病人角度来讲应该成为一体,但对无眼病者而言,海螺并非与黄色一体,而是与白色一体。

外境虽然如此,但有境不一定完全照见。如果能够完全照见,那所有世间的人们在见柱子时就应该通达无常了。总之,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凡夫众生为什么看不见呢?具有遮障之故。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够看见呢?无有遮障之故。(源自《讲记》)


(2-2-2)详细分析

所以,虽然并不是有一个与对境的自性空相违的不空法现前,但由颠倒妄念所染而导致颠倒执著,可见这一点并非以现量有妨害。此外,对于现量显现颠倒执著,耽著为有实,此法明明本不存在而加以执著,表面看起来似乎矛盾,令人感到稀有。


重难点分析

1、事实上,凡夫人在见到柱子的时候,并不是显现一个与自性空性相违背的柱子,只是没有认识到它的本体空性而已。这一点与现量见无有妨害。因为所谓的现量也分名言现量和胜义现量,凡夫众生见到柱子,这就是名言中的现量,而柱子远离戏论的法界实相,对他来讲并未见到,因为具有遮障之故。那与现量见到是否有妨害呢?没有妨害,凡夫人见不到柱子的空性属于正常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凡夫众生现量见到的这些有颜色、有形状的法,虽然本体中明明不存在,可是以分别念一直执著为有实,这一点表面看来似乎相违,让人感觉特别稀有。为什么呢?柱子明明是空性的,凡夫人却见到并非空性的一个法,确实是特别奇怪!

教证

《量理宝藏论讲记》中云:“诸现量前境尽现,一法不现不同相,异体不容显现一,以显现取无轮番。”


上师开示

无分别取境的方式是同时顿现,就像某个物体在镜子中显现影像时,不可能首先显现它的颜色,然后再显现形状一样。但在分别念面前,比如说我看见有人穿着红色的衣服,但当时并没有对红色衣服生起定解,后来才想起他穿的衣服是红色的,刚才已经有一个红色的信息传过来了,虽然现在了知了衣服是红色的,但是衣服的款式、质量等情况,现在根本想不起来,所以在分别念面前,会有生不起全部定解的情况。又比如知道“无常”时,却不知道是“所作”;知道“所作”时,又不知道是“无常”;知道颜色时,不知道形状等等。所以,虽然是一个本体,但在分别念前产生定解的时候,也有某些方面知道,某些方面不知道的情况;而在无分别念面前显现外境本体的时候,所有的这些差别会全部顿现在根识面前,这些都是因明的窍诀。(源自上师译讲《量理宝藏论释》)


可是,仅仅耽著现量显现这一点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在明明看见牛与瓶子或者这两者之总相不存在的牛等形状时,淡黄派与食米派的邪慧者见到这些并不这样分别,反而妄执见所未见的“总”存在,这才是最稀奇古怪的。


重难点分析

1、柱子的本体本来即是空性的,对于这一点,凡夫众生无法见到反而执著为有相状,这一方面说有点儿矛盾,确实不合理,但与无始以来的习气有关系,也并不是特别奇怪。而淡黄派与食米派的邪慧者在见到牦牛等时,并不认为已经见到牦牛,见到柱子时并不认为见到了柱子,见到房子时也不认为见到房子,反而说所见到的是从未见过的牦牛的总相、房屋的总相,认为外境上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一个总法是存在的,这才是特别奇怪的。

2、因明当中已经明确讲到,总相是一种无实法,《释量论》里面也通过七种道理宣说了总相不存在的道理。


(三)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

壬二、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

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

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

(3-1)解释颂词

(3-1-1)对方观点

这一偈颂间接引出对方的辩题。

对方是这样认为的:诸法的自性虽然是空性,但如果对具有这一自性的法没有了达,则称其为自性又能有什么利益呢?谁也不可能证悟。


重难点分析

偈颂中虽未直接宣说对方观点,却也间接指出:对方实际是这样认为的,一切法的自性虽然是空性,但若未了达这一自性,那将它称为自性又有什么利益呢?比如现量见到柱子时并未了达其本体,即使说它的本性空性又有何意义呢?因为谁也不可能证悟柱子空性这一点。下面在解释颂词意义的同时,便可对对方作答。


(3-1-2)凡夫以总相知

事实并非如此,听闻了上面所说的能断除或遣除对万法之自性的颠倒增益无误了万法之自性离一多,并能进一步以如理思维此等意义的智慧进行比量推断的资粮道与加行道者,以总相的方式了知万法的自性空性。


重难点分析

1、并非如对方所说的那样,一切万法的自性虽然是空性,但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了知的,为什么呢?通过听闻上述教言以后,可以断除我们相续中对万法产生的众多增益邪见,比如柱子是不空的,柱子是红色的、长方形的等等,依靠学习中观的离一多因等推理,可以无误了知柱子的本性为空性,所谓的颜色形状也只是一种现相而已。另一方面,依靠自己反复思维此推理所说意义,具有此种比量智慧的人,虽未获得一地菩萨,仍属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但以总相方式也可了知万法的自性空性。

2、《辨中边论释》以及《智者入门》等很多论典都认为,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凡夫人,虽然未成为一地菩萨,不能以现量方式见到万法实相,但以总相方式可以认识。麦彭仁波切在讲大圆满的时候,也说从资粮道或加行道开始会对自心本性有一个相似的认识。


上师开示

在座的很多道友也不要认为:大中观、大圆满是非常甚深的,我这辈子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不能这样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心,通过精勤祈祷上师以后,对于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以总相方式可以通达,这就是胜解行地以寻思方式得以了知。


(3-1-3)圣者以自相知

作为极度修习此义的瑜伽王,以无倒智慧眼现量显照诸法的究竟平等自性。也就是说,以出世的智慧现量见到等性,即是一地菩萨。从此之后对法界的明现境界越来越增上,最终如理如实圆满地现前实相,即是如来。


重难点分析

对于此义再加以修持的非常了不起的瑜伽王,依靠其无有颠倒的智慧,完全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平等性,了知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一地菩萨。从此之后,一地乃至十地,越来越往上时,法界的明现境界也会越来越增上,《入中论》将十地对应为十波罗蜜多,并说:每一地的现分和清净分都会逐渐增上。一直到十地末尾,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来面目,依靠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在一刹那间完全通达,这时便是如来正等觉,也即世间人们所谓的获得佛果。


(3-2)详细分析“瑜伽王明见”

依靠辨别诸法等性的三摩地等所生的无分别念垢的智慧通达内外万法在未经观察似喜存在、无有实质,如同芭蕉树一般,一切增益的种子不得发芽,正如《大悲经》中所说:“如于湿性芭蕉树,求精华者渐剖析,然内与外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观……”


重难点分析

1、佛在《三摩地王经》里讲了对诸法实相进行辨别等许多三摩地,从这些三摩地中,可以生起无有任何分别念的特别清净的智慧。有关这方面的道理,在《现观庄严论》第四品中也讲了很多。

2、无论获得佛果还是获得第一地菩萨的圣者们,相续中已经具足可以辨别诸法等性的三摩地。诸佛菩萨的三摩地所产生的智慧,完全可以通达里里外外所摄的一切万法,在未经详细观察时如同水泡一样存在,真正经过观察以后,根本无有任何实质,全部像梦幻泡影一样,不存在任何真实之自性。获得这种三摩地以后,不仅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现而无自性,自相续中对万法的增益分别念等邪见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从此以后再不会生根发芽。


上师开示

有些人认为,芭蕉树里面有一种实质,实际上,真正想要得到其中的精华或者实质的人,对其无论如何剖析,剥到最后也是得不到任何东西。我在杭州的时候,有一次见到芭蕉树时,观察了好长时间,确实从树干开始一直剥,真的到里面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就像卫生纸一样全部是缠起来的,表面上看是一棵很壮观的大树,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实质。

现在世间上的任何一个法也是如此,没有详细观察的时候,生活存在、感情也存在、男女相也存在……所有白红等万法似乎都存在;真正以空性智慧进行剖析时,就像芭蕉树一样,所执著的任何法都得不到,全部如同梦幻泡影一样,没有任何实质。这就是佛陀给我们留下来的最珍贵的智慧结晶。


《因缘品》中也说:“犹如伏魔树边花,世有实质不可知,比丘抵非彼彼岸,如老蛇皮旧蜕换。”意思是说,伏魔树边的昙花并非经常绽放,这并不是说在无花季节存在但由于细微而不见,而是本来无有才不见的。同样,一旦见到了世间根本无有实质可言,就能由轮回世间的此岸趋至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说弃离轮回。


消文释义

“犹如伏魔树边花,世有实质不可知”,当昙花不存在的时候,说明它真正不存在,而不是实际存在却看不见。“伏魔树边花”,印度梵语叫做昙花,汉语翻译过来叫做伏魔树边的花,是指伏魔树边上开的一种花,我们经常以此花比喻人身难得。一般来讲,昙花生长在无热恼海旁边,只有在佛陀出世的时候才会出现,是受时间和处所限制的。“比丘抵非彼彼岸”,如果通达一切万法的实质不存在这一道理,这位比丘已经抵达了轮回的彼岸。“非彼”指不是彼岸,也即轮回,“非彼彼岸”就是指轮回的彼岸。“如老蛇皮旧蜕换”,此处用比喻来说,就像毒蛇蜕皮一样,已经老旧的皮换下来以后完全舍弃,了知一切万法实相的比丘已经将轮回完全舍弃。或者也可以这样解释,老蛇蜕换下来的皮里面无有任何实质,从这方面理解也可以。


重难点分析

教证中所说伏魔树边的昙花,由于并非经常绽放,所以并不是说在无花季节存在,只是因为细微而不见,而是本来就不存在才无法见到的。同样,一旦见到了世间根本无有实质可言, 就可以从轮回世间的此岸趋达涅槃的彼岸,也就是完全弃离轮回。


上师开示

学习中观也好,学习大圆满也好,我们应该经常观察,了知轮回世间中所有的人、财物、家庭等全部无有任何实义,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的看破世间有两种方式,一是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以此看破轮回;一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剖析以后,了知任何法都无有实质,真正看清自相续中的烦恼或者烦恼的起源和对境,这时,相续中丝毫实执都不会产生,也说明你对中观有所认识。

佛经中以昙花和芭蕉树等比喻,想说明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让我们对世间不要执著。《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道情歌集》的教证:“若于悦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爱境,芝麻皮许之执著,亦唯感受难忍苦。”我们对人和财物等任何法,越去执著就会越痛苦。本来很大的一件事情,你如果看得很淡就会很快过去,比如今天我家里的人被别人打死了,只要想到所有众生都会死,也就不会很冲动地去报仇了。一件事情会不会扩大,关键就是与自己的执著有关系,金刚道友之间也是如此,越执著的时候越痛苦,本来很小的事情也会扩大。

(四)以上两偈之小结

本颂中辩答的这两偈说明了以下的意义:


科判分析

此处对前文辩答的两个偈颂“非尔无始心,严重增益法,故非诸有情,皆能现量证”以及“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主要宣讲的内容进行小结。


(4-1)总说唯有理证观察方能对治实执

无始以来久经串习的实执难以打破,作为这些实执的对治法唯是理证的观察,只有经过熏陶这种理证的观察方能断除烦恼,如果未经熏陶,则无法断除,因此要集中精力加以修习……甚至心忽然间投入的贪执对境,也会不时萦绕心头而难以立即放下,更何况说无始以来熏习的烦恼呢?


重难点分析

1、我们相续中的烦恼非常严重,对治它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以此可以压制烦恼,但不能彻底根除;另一种方式,通过中观和因明的推理,则可以完全打破自相续中的实有执著,这才是彻底根除。自古以来,众多高僧大德非常强调学习中观和因明的原因就在这里。

2、依靠非常可靠的中观和因明的论典,以理证方式进一步分析、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的确可以从根本上断除,但也必须通过长时间的串习。如果对这种无我的对治方法长期熏习,无我的境界在自相续留存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而实有执著停留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

3、比如正在对我进行剖析的时候,我好像确实不存在,可是过一会来了一个人吓唬我,“我”马上出来了:“这个人会不会伤害我啊……”这就是没有长期熏习的原因。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熏习才能断除执著,否则根本无法断除。所谓的我执并不是一天两天轻而易举就可以打破的,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将时间安排得长一些。


上师开示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到了一定的时候,每天都会将所学习的佛法全部融会贯通,对照自己的心长期修习,不管行住坐卧还是固定的修法,完全依靠修行的方式调整自己。必须要这样,否则,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认为:就像口渴时喝饮料马上就可以解渴一样,自相续烦恼生起来的时候,马上修一个法就可以断除。这些人修了某某法,相续中还是烦恼一大堆,就想:这个法是不是假的啊?要不然上师您老人家是假的……。其实上师和法不一定是假的,你自己还是要从修行的时间和所下的工夫上来考虑。

我们即使对自己特别喜欢的色声香味等对境串习一两天,这种执著也是很难断除,更何况无始以来熏习的烦恼呢?比如你在藏地两三年当中没什么吃的,一直吃糌粑,后来突然不让你吃糌粑的话,你可能也很难断除,觉得糌粑是最好吃的。只是暂时一两天或几年积累下来的习气都很难抛弃,无始以来熏习的烦恼习气更不用说了,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对治才能断除。


(4-2)分说

(4-2-1)了知正法的目的是对治烦恼

因此,我们了知正法的结果就是要对治畏惧、痛苦与烦恼,


重难点分析

1、听闻和思维佛法有非常大的功德,《窍诀宝藏论》中讲了与佛法结缘的六大功德。但是,已经听闻佛法以后,在你的相续中是否得利益才是最关键的。了知正法的结果就是要对治自相续的恐惧,不再堕入三恶趣,像米拉日巴一样获得自在,或者真正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任何世间的恐怖现象不会对你造成扰乱,对任何痛苦和烦恼都能坦然面对。

2、一般佛法修持得比较好的人,世间的痛苦根本无法对他作害,当然,对佛法虽然未修持,但若能真正思维,面对违缘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痛苦。比如我正在学习安忍波罗蜜多,虽然未证悟,但是思维到了一定程度,即使遇到以前的敌人,我也不会害怕的。


如果没有达到这种目的,也就失去了正法的价值,就像为了解除饥饿而烹调丰美的佳肴反不食用而饿死一样。


重难点分析

1、了知佛法最后真正的结果,就是不畏惧、不痛苦、不烦恼。如果没有达到这种目的,就已经失去了正法的价值。此处说“失去”,并不是指听闻修持佛法无有功德。闻思修佛法肯定是有功德的,比如听闻这部《中观庄严论》以后,虽然在遇到痛苦、恐怖、烦恼的时候没有用上,但听闻佛法的功德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会耗尽。大家应该将价值和功德区分开。

2、佛法真正的作用就是断除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如果没有用上,就像面前虽然摆放了美味佳肴却未食用而饿死一样,如此殊胜的正法已经放在我们面前了,比如空性法门对断除实执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可我们根本不思维,只是表面口头上说得特别好听,将人我空、法我空说得天花乱坠,自心对所谓的人无我和法无我却从未思维过、修行过,真的与上面的比喻没什么差别。大家对这些比喻应该反反复复思维。


(4-2-2)在理证观察的基础上还需一缘入定而深有体会

我们如果对于一切法的自性空性,只是凭借理证的观察而浮皮潦草地理解,终将无济于事。为此,通过一缘入定而深有体会才是一切修行人唯一责无旁贷的事。


重难点分析

1、对中观应成派、中观自续派所抉择的般若空性意义,首先一定要依靠理证和教证真正通达,然后对其努力修持对治自相续的烦恼。对所谓的理证教证仅仅是一种表面上肤浅的理解,对我们对治烦恼、恐怖以及解脱生死大事根本无济于事。

2、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宣讲的窍诀相当深。大家对自己所学过的道理,一定要反反复复地思维,将每字每句所说的道理全部融入自己的心,这样虽不会马上证悟,但也会减少实有的执著。然后把一些散乱琐事放下来,静下心坐一会儿,深刻体会一下自己所听闻到的佛法意义,这就是所有修行人不可推卸的一种责任。


如《因缘品》中也说:“若虽具理多言谈,放逸之人不奉行,如放牧者数他畜,彼等不得沙门缘。设若具理寡言谈,然随法而奉行法,终能摈除贪嗔痴,彼等获得沙门缘。”


重难点分析

1、有些人具有一定的理证智慧,说得也是非常多,可是此种放逸之人自己却从未按照佛陀的教言去行持,只是在口头上讲空性、讲菩提心。这种人就像一个放牧的人,虽然每天认真细数牲畜的数量,自己却一头牦牛也没有。同样,对于佛法的道理,没有融入自相续进行观察的话,这种修行人已经中断了佛法之因缘。

2、有些人如果具有一定的理证智慧,虽然沉默寡言、言词鲜少,但对佛陀宣说的佛法真正融入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这种人必定能够断除贪嗔痴,这才是真正具有修行因缘者。自古以来的很多传承上师,仅仅依靠一些短小的窍诀就可以获得成就。所以,有时候说得不一定特别多,但是对所学的每字每句一定要实际修持,对于每天听闻的法要,哪怕仅仅一个偈颂的道理,也应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修行当中,这一点相当重要。


(4-2-3)理证观察之必要

如果对于微妙甚深的佛陀之诸道,没有想方设法以百般的理证努力(观察、分析),则无法生起相合真正实相的定解。


重难点分析

我们相续中具有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非常严重的习气,而佛陀甚深微妙的正法确实是高深莫测、相当难以通达,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应当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精进努力修持。尤其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精进,只有精进努力以后,真正与万法相合的定解智慧才能在自相续生起。否则,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人,以前像布玛莫扎、萨绕哈、加纳思扎等做过五百世班智达的大智者们,想要真正通达佛法的深奥真理时,也需要以百般苦行才能获得证悟。


由此可见,如森林起火般的闻思智慧只有借助精进之风与事势理才能将增益的密林尽焚无余。


重难点分析

1、就好像森林起火时,依靠风的吹动,所有密林可以马上焚烧无余一样,我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依靠精进的风来吹动,才能对一切万法真正生起理证观察的智慧。所以,理证观察的智慧与精进力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依靠此二者才能将我们相续中各种各样邪知邪见的增益密林全部烧尽无余。如果在求学的过程中没有经历长时间的闻思和苦行精进,是根本得不到利益的。

2、无垢光尊者最后也说:作为我的后学者,对显密教法一定要有百般闻思的基础以后,才能解开我所宣讲的大圆满的究竟深奥密意。


(4-2-4)理证观察之功德和发愿

倘若如此,则既不会在盲修的黑暗中沉睡不醒,也不会以表面的广闻随着油腔滑调之风摇摆不定,放任自流。


重难点分析

如果在求学的过程中真正下过工夫以后,到了一定程度,你的修行不会处于一种盲修瞎炼的状态,也不会被广闻多学或者学术言词的邪风所吹动而摇摆不定,而是在真正大乘的宫殿里面尽情享受各种各样的佛法美味。比如《现观庄严论》、中观或者大圆满等,只有名副其实的大乘修行人才能真实体会其中的妙乐。


而会在胜乘的美宅中尽情品尝各种各样妙法的美味;依止真正的善知识令其心生欢喜;与诸多善良的道友朝夕相处,和睦融洽;对殊胜本尊信心百倍;对一切有情的慈爱心与日俱增;享受着现有如幻之戏剧的喜乐。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说明闻思的果实已经成熟。希望我们也向往、追随如是诸位大德的足迹。


重难点分析

在真正的大乘美宅中,与金刚道友等诸多好朋友在一起,共同欣赏世间如幻如梦的人生戏剧,这就是通过修行法理所获得的真正喜乐境界。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说明闻思的果实已经成熟。以前的如虚空中繁星般无数的高僧大德们,全部是通过这种方式修持,最后获得成就的,我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也应该在心中发愿:一定要获得如此殊胜的境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本论《自释》的结文中写道:“愿我享境受用遣昏暗,真实正理伴随正智慧,为利他众恒时敬依止,文殊菩萨纯净之莲足。”


重难点分析

静命论师在《自释》的最后也是发愿:希望我能够真正享用如幻如梦般的一切万法,完全遣除盲修瞎炼的昏沉痴暗,真实的理证智慧和悲心能够伴随我终生,为了利益他众而恒时恭敬依止文殊菩萨纯净的莲足。所以,我们也要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通达大乘教义,在大乘宫殿中终生依止殊胜善知识以及同行金刚道友,对佛法精进修行,以此令上师和本尊心生欢喜。尤其对一切法一定要断除执著,了知万法皆为如幻如梦。

(五)分析瑜伽现量


在此,对现证无我的瑜伽现量稍作分析,从本体、分类、释词与遣诤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科判分析

上述所说的殊胜境界,普通凡夫人很难见到,唯有真正的瑜伽王才可以现见。下面从本体、分类、释词与遣诤四个方面,对现证无我的瑜伽现量加以说明。本节课学习前三个内容。


(5-1)本体

一、本体:此处的瑜伽现量之本体是清晰显现对境无我,换句话说,依靠修行而生的无念无误之识即称为瑜伽现量的法相。


重难点分析

1、因明中讲到四种现量:意现量、根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

2、瑜伽现量一般是圣者的智慧现量,依靠它可以清晰了知无我的境界,这就是瑜伽现量的本体。或者说,所谓的瑜伽现量,并非如眼识、鼻识的现量一样依靠根产生,而是通过修行,在清净等持中产生的一种能够无误了知对境的无分别有境。

思维讨论

普通凡夫人有没有瑜伽现量呢?

提示:既然没有好好修行,怎么会产生瑜伽现量呢,凡夫人不会有的,只有声闻以上的圣者才具有瑜伽现量。(源自《讲记》)


(5-2)分类

二、分类:如果笼统地分,则有声闻、缘觉与大乘圣者三种现量。


重难点分析

如果笼统地分,瑜伽现量有声闻、缘觉与大乘圣者三种现量。


或者,声闻与大乘各分有学与无学,如此也就成了五种。缘觉的有学没有单独计算。如(《俱舍论》中)云:“依于第四之静虑,一座间得菩提故。”也有个别宗派认为缘觉也具有学,但他们所承许的有学也超不出声闻与大乘其一,故而在此缘觉只算一个无学。


重难点分析

或者,瑜伽现量共有五种,即声闻和大乘各自分为有学瑜伽现量与无学瑜伽现量,再加上缘觉的无学瑜伽现量。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一般来讲,缘觉不存在有学的瑜伽现量?

提示:如《俱舍论》中说:“依于第四之静虑,一座间得菩提故。”缘觉依靠第四静虑,在一座间从原来加行道的凡夫以顿超方式获得无学的缘觉果位。从小乘角度来讲,声闻阿罗汉果位以及缘觉的果位都称为无学果。

虽然有个别宗派认为缘觉也存在有学,但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与麦彭仁波切的观点相同,认为缘觉没有有学果。即使承许有学,实际也并未超出声闻与大乘二者,若是声闻,则应该归属于一来果、无来果等声闻有学果当中;若是不定种性者,就成了大乘菩萨。所以没必要单独计算一个有学的缘觉果位,这在其他论典中也未提及。(源自《讲记》)



这五种现量均有后得有现之瑜伽现量与入定无现之瑜伽现量的分类,由此共有十种。佛陀虽然入定后得无二无别,但可以从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的反体角度而分。


重难点分析

上述五种现量,分别又可以分为后得有现和入定无现两种,因此共有十种。佛陀虽然入定与后得无二无别,但是,就像《宝性论》所讲的一样,可以将尽所有智称为后得有现瑜伽现量,而如所有智就是入定瑜伽现量。


有现之瑜伽现量是指以神通见到,如(《俱舍论》中)云:“罗汉麟角喻佛陀,次见二三千无量。”无现之瑜伽现量是指声闻证悟一个人无我,缘觉通达色法无自性,因此证悟一个半无我,大乘菩萨则圆满二无我,佛陀具有尽断一切习气的智慧。


重难点分析

1、从佛陀尽所有智或者有现瑜伽现量的角度来讲,他对世间的一切所作所为能够无余了知。《极乐愿文》中也说:阿弥陀佛在六时中可以完全照见每个众生心中所生的分别念。这就是通过尽所有智来了知的。《俱舍论》中也讲过,声闻阿罗汉、麟角喻独觉以及佛陀,分别可以照见二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以及无量世界。

2、所谓的无现瑜伽现量,佛陀如所有智的入定境界已经完全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而声闻只证悟一个人无我,缘觉则在证悟人无我的基础上还通达了色法无自性。对于缘觉所证悟的色法无自性,有些论典中说是所取法的一半,但法友论师在《释明句论》中说:缘觉对能取了知为无我,对于所取色声香味触法,只是证悟了其中的色法为无我。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

教证

《极乐愿文》中云:“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顶礼遍知无量光。”


(5-3)释词

三、释词:

(5-3-1)解释词义

依照藏语,“瑜伽”是指心安住于真实义中或者与真实义相应;“现量”则指明了呈现。


重难点分析

1、依照藏语,“瑜伽”就是指心安住于真实义中,或者说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现量”就是指明了呈现。不管见柱子、瓶子等任何法,无有任何阻碍和隔阂,就称为现量明见。

2、现在有些人认为:所谓的瑜伽士就是留着头发、喝酒、抽烟或者做比较超胜行为的人。实际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瑜伽士,既可以是出家人也可以是在家人。以前印度、尼泊尔的雪山上有很多闭关的瑜伽士,不过他们对出家的闭关修行人,有时候不称为瑜伽士。但按理来讲,只要内心完全通达真实意义、了知一切万法真相或法性,就称之为瑜伽,这种人也可以叫做瑜伽士。


而在梵语中,“现量”的意思以“札德”与“阿嘉”相结合而称为“札德雅嘉”。其中“札德”,直接翻译则涉及“各自”等许多意义。“阿嘉”是根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依靠各自之根或者称为根依。


重难点分析

1、梵语中,“现量”的意思是将“札德”与“阿嘉”结合而称为“札德雅嘉”,其中,“札德”直译过来有“各自”“殊胜”等意义,“阿嘉”则是根的意思,二者结合起来,即依靠各自之根,比如眼根、耳根、鼻根等,全部依靠各自之根而照见,也称为根依。

2、此处所说的瑜伽现量,用比较粗浅笼统的说法,就是指圣者们可见可知的有境。如果详细分析可以叫根依,为什么是根依呢?前面已经讲过,瑜伽现量可以分为声闻、缘觉、大乘三种圣者现量,再从有学与无学的角度来分有五种。这样的瑜伽现量并不是依靠眼根、耳根、意根等产生的,而是依靠等持或修持产生的有境。那么,为什么又将佛陀照见一切万法的瑜伽现量解释为依根呢?对于这一疑问可以回答:这只是从说词角度而言的。


上师开示

所谓的释词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经常说“我要听法去”,从广义来看,柱子、瓶子等万事万物都可以叫法,但从指定意义而言,所谓的“法”,就是指佛陀所宣说的不让众生堕入恶趣的殊胜方便法。在印度梵语中,法称为“达玛”,《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中说法有十种含义,其中佛陀所宣讲的法,指的是住持或者救护之义,也就是从恶趣当中救度过来,我们所要听闻受持的就是这种法。所以,明白佛法所运用词语的含义很重要,大家在学习闻思的时候应该细致一点,只是表面泛泛了解肯定不行。


(5-3-2)举例说明

从释词与说词的角度而言,例如,所谓的“海生”一词,对于海生莲花来说释词与说词兼而有之;而对旱生莲花来说唯是说词;海生动物只有释词而无说词。


重难点分析

世界上任何一种名称都有释词、说词两种,有些名词只有释词没有说词,有些只有说词没有释词,有些二者都具足。比如词藻学中所说的“海生”,对大海中出生的莲花而言,既有释词也有说词。从历史上来讲,人们也将莲花生大士称为海生金刚,因为他是国王恩札布德在大海中取宝时,于莲花中发现的(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对旱生莲花来说只有说词、无有释词;对海生动物来说,因于大海中产生而具有释词,人们却未称其为海生,因此没有说词。


同样,这里的“札德雅嘉”一词虽然就释词而言是依靠根之义,但可涉及到取自相的所有识。也就是说,根现量与意现量二者既有释词也有说词;自证现量与瑜伽现量二者只有说词而无有释词;迷乱根识虽有释词却无说词。


重难点分析

同样,“札德雅嘉”一词,虽然从释词而言,是依靠各自根而产生之义,但从说词角度来讲,凡是无误了知自相的有境就称为现量。也就是说,眼耳鼻舌身五种根现量分别依靠各自根而产生,所以,释词、说词二者皆有;而所谓的意现量,第六意识灭尽后无间产生之法即是意根,也是既有说词也有释词。自证现量,是从心自明自知的角度来称呼的,并未依靠任何一个根而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说词、无有释词;此处最关键要讲到的即是瑜伽现量,它并不是依靠根产生,而是依靠等持产生的,所以只有说词没有释词。迷乱根识虽有释词却无说词。比如具有眼翳者见到黄色海螺,或者捏着眼睛时见到的二月显现,由于依靠根而产生,所以具有释词;但是以迷乱的缘故,只是一种相似现量,而非真正的现量,所以不具足说词。

以上对瑜伽现量的说词、释词作了分析,下节课要遣除有关瑜伽现量方面的一些争论。


编写师兄:定解G51、G53

初审师兄:定解G50

终审师兄: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