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39课

二、内容归摄

本节课继续学习与颂词“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遣争”和“总结如何获得瑜伽现量”。(详见以上科判坐标)

在上节课中,我们了知,无论获得佛果还是获得第一地菩萨的圣者们,相续中已经具足可以辨别诸法等性的三摩地。这种殊胜的境界,唯有真正的瑜伽王才可以现见。麦彭仁波切从本体、分类、说词、释词与遣争等方面对现证无我的瑜伽现量进行了说明。

(一)总说

总说包括因之辩论及果之辩论。此处所说的“因”“果”全部指瑜伽现量。很多人以前对佛法的道理只是一种粗浅了解,在自相续中具有很多的增益分别念以及邪见、疑惑等,所以,对于佛法中所说佛陀的现量到底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白。

1、因之辩论

(1)关于“本体”的辩论

顺世派等外道根本不承认因果,认为佛陀至高无上的瑜伽现量不能成立,他们说:“尽管久经修习,最究竟的明现境界也不可能出现。”

此处以三相推理的方式驳斥对方的观点,具体推理过程详见后文。从我们自身来讲,只要不离开智慧方便而修持,终有一天,一定会获得瑜伽现量,因为我们心的相续并非现在有明天消失,而是乃至佛果之前稳固存在,以此稳固的所依不断串习殊胜修行,最后必定可以达到最究竟的果位,就好像串习贪欲和恐惧之心一样。

(2)关于“作用”的辩论

有人说:虽然具有最高的无我智慧,但依靠它不可能断除三有的根本。

对此回答:轮回的因就是不知晓诸法自性的无明,尤其是俱生坏聚见。因为坏聚见并非万法实相,只不过是分别念妄加出来的一种增益而已。由于真能除假,故而以空性智慧必定可以战胜无明。每个众生相续的轮回虽然无有初始,但是证悟与投生轮回直接相违的无我空性智慧以后,所谓的轮回便已经终结。

2、果之辩论

很多外道或其他宗派认为,佛教所强调的瑜伽现量的断证功德并不合理,此处便是针对这些说法进行的辩论和遮破。

(1)关于“断”的辩论

有些外道认为:由于不能、不知以及不稳固之故,佛陀无法断除障碍。

麦彭仁波切此处主要引用因明推理对此进行了遮破,详见后文。

(2)关于“证”的辩论

1、对方观点

有些外道虽然没有直接说佛陀不成立,但是说佛陀无边的智慧、悲心以及力量不可能存在,并且以跳跃、烧水等三个比喻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2、以喻义无法对应而遣除对方观点

此处指出了对方所举的比喻与所说意义完全不同,同时用正确的比喻说明了心的自性无有限量、心的所依非常稳固以及心不存在垢染再度恢复的因等道理。

(二)别说

佛陀的瑜伽现量是所有现量中最至高无上的究竟之王,此处是针对佛陀此遍知智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方面的辩论。

1、关于因的辩论

(1)对方观点

有些外道认为自宗有一个恒时自然的遍知,除此之外,佛教所说佛陀的遍知无法建立,它的因不存在的缘故。

下面针对外道的这种说法进行驳斥。

(2)驳斥对方观点

大悲方便与空性妙慧互为因缘,可以成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而佛陀已经具足的两种智慧,完全可以断除粗细的任何障碍。此处主要讲了释迦牟尼佛为主三世诸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依靠因缘产生的道理,对于这方面,大家通过思维、辩论,于自相续中真实产生这一正见极为重要。

2、关于果的辩论

(1)对方观点

对方认为:佛教所说佛陀的一切种智并不存在,因为外境的一切所知法无有边际。佛陀的智慧如果了知无边之法,所知法必定成为有边际,那么,由于无边的佛智与有边之所知外境不相符,已经成为颠倒识了。而且,了知无边之法的心不可能存在,就如同虚空的量无法衡量一样。

(2)总说佛陀了知万法之方式

对方的观点并不合理,因为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是以定量“此边”的方式来照见无边所知的。正如虚空可以周遍于一切,佛陀虽无任何勤作,却能平等一味地洞晓一切所知万法,此种彻见方式已经完全逾越观现世量的范围。

(3)以观现世量来建立佛陀是遍知

1)佛陀了知主要之理

众生在轮回苦海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唯有将他们从轮回中解救出来才是最关键的事情。为此,佛陀在佛经中着重宣说了四谛法门。以释迦牟尼佛无误宣说四谛真理这一事势理,可以成立其为量士夫,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了知一切万法之佛陀。

2)比量推断佛陀必定知晓其他一切所知

依靠比量来推断,佛陀对于一般众生根本无法了解的最甚深的空性法门和名言奥义,已经解释得清清楚楚,那么,工业、农业、心理学等世间各种各样的学问,对佛陀来讲也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了。比如我可以见到远处的一个微尘,对前面的瓶子当然也可以见到。

(三)旁述破斥外道等辩方之目的

破斥外道等辩方的观点,目的都不只是目光朝外的争辩,而是要认识到像这些外道等的主张,我自身也存在与之相似的颠倒恶念,之后以无垢破立的理证摈除自相续中一切恶劣习气与妄念。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也这样要求后学者:相续中未得到非常稳固的境界之前,对外道或者世间的杂书一律不能看;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这时为了摄受世间人、排除邪魔外道的观点,了解外道的观点也是允许的。

以上完成了“遣争”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下面总结获得断除烦恼和获得佛果的无垢智慧的途径。

(四)总结如何获得瑜伽现量

1、断除烦恼和获得佛果的根本因是观察二谛的无垢智慧

这样的清净智慧,必须通过勤奋努力、认真闻思修行,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在菩提心的基础上,通过离一多因这种方式,对里里外外万事万物所有的法进行观察,依靠这种善加观察的比量,真实了知万法无有自性这一道理。

2、定解之重要性

一旦像光明一样的定解已经存在了,像黑暗一样的颠倒邪见必定会被遣除。所断的一切增益是依靠此定解来遣除的,离开了定解的修行如同天盲衡量色法一样不切实际。

3、结说闻思修窍诀

不论修行还是闻思,如果离开了定解,也就难以证悟真实义。而生起这种定解,必须依靠各种方式的理量推理来观察、衡量。斩断怀疑是闻思的结果,胸有成竹是修行的结果,无有这两种结果的讲修仅仅是影像罢了。

下面根据法称论师、陈那论师以及萨迦班智达的教言,再对定解和增益作一些分析。

4、旁述以定解遣除增益之理

对于定解和增益之间的差别,下面分别从对境、本体、时间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对境角度:以瓶子为例,比如我执著它为常有存在,另一个人认为瓶子是无常的。这时,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这两个人所执著的瓶子是不是同一个?

对此分析:从耽著境的角度来讲,正量的对境和非量的对境是一体的;从执著方式的角度来讲,正量的对境和非量的对境应该是他体的。

(2)本体角度:对方进一步说:我的相续中产生柱子常有的增益,随后又产生柱子无常的定解,那此二者的本体是一体还是他体呢?

对此分析:在我的相续中,第一刹那生起柱子常有的怀疑,第二刹那的时候,通过学习因明了知柱子无常的道理,因此从相续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体。虽然是一个相续,但从本质来讲,增益是无明黑暗的本体,定解则是智慧光明的本体,二者完全相违,不能称为一个本体。

(3)时间角度:对方又说:再者,定解与增益是在同一时间存在还是不同时间存在?

从我们自宗观点来讲,由于时间不同而不可能接触,但能遣所遣的关系可以建立。心相续的相违是在一个相续上安立的,某人相续中存在邪见时就不会生起正见,但正见产生时,其相续中也不会有邪见,从障碍所断之相续再次产生的角度,可以假立为所遣与能遣的关系。

麦彭仁波切最后对他宗的一些观点进行了破斥,详见后文。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105、Chapter 106、Chapter 107和Chapter 108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一)总说


四、遣诤分为总说与别说,总说又包括因之辩论及果之辩论。


重难点分析


1、瑜伽现量一般是圣者的智慧现量,依靠它可以清晰了知无我的境界,这就是瑜伽现量的本体。或者说,所谓的瑜伽现量,并非如眼识、鼻识的现量一样依靠根产生,而是通过修行,在清净等持中产生的一种能够无误了知对境的无分别有境。普通凡夫人不会有瑜伽现量,只有声闻以上的圣者才具有瑜伽现量。

2、此处所说的“因”“果”全部指瑜伽现量。很多人以前对佛法的道理只是一种粗浅了解,在自相续中具有很多的增益分别念以及邪见、疑惑等,所以,对于佛法中所说佛陀的现量到底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明白。


(1-1)因之辩论

其中第一因之辩论又有关于“本体”的辩论与关于“作用”的辩论两个方面。


(1-1-1)关于“本体”的辩论

(1-1-1-1)对方观点

(一)关于“本体”的辩论:

有些外道说:“尽管久经修习,但最究竟的明现境界不可能出现。”


重难点分析


佛教认为,佛陀经过长时间的修习,最后获得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或者用因明术语来说,佛陀已经获得了究竟的明现境界(即已经具足照见一切万法的智慧)。但顺世派等根本不承认因和果的外道,认为佛陀至高无上的瑜伽现量不能成立:“尽管久经修习,最究竟的明现境界也不可能出现。”


(1-1-1-2)驳斥对方观点

(在此以三相推理的方式驳斥对方的观点:)不离能修习证悟实空之智慧的方便而修行〖有法〗,有朝一日可以出现究竟的光明境界〖立宗〗,因为自之所依稳固并是串习自然殊胜之修行故〖因〗,如串习贪欲与恐惧之心〖比喻〗。


重难点分析


结合自身的角度来理解此推理,其意思就是说,只要我不离开智慧方便而修持,终有一天,一定会获得瑜伽现量,因为我心的相续并非现在有明天消失,而是乃至佛果之前稳固存在,以此稳固的所依不断串习殊胜修行,最后必定可以达到最究竟的果位。以比喻来说明,就好像串习贪欲和恐惧之心一样。


所谓的“所依稳固”是说前面的能力熏染到后面,致使后面超胜前面,前后连续不断之义。而并非前面对后面无有帮助。顺世外道等认为这一推量不成立,由于前后世不存在导致所依稳固不成立。对于他们的这种理论下文中再予以破斥。


重难点分析


1、此处所说的“所依稳固”,是指前面的能力熏染到后面,致使后后超胜前前,前后连续不断。大家务必要通达这一道理,一方面了知人的前世后世确实存在;另一方面,正因为前世后世存在,通过不断修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后终有一天会现前佛果。

2、顺世外道等认为这一推理不能成立,因为前后世不存在,所以心相续稳固的道理也就不能成立。对于他们这种理论,下文再予以破斥。


只要所依稳固修习就必然会越来越明显,如同串习贪欲与恐惧之心一样,这一点以我们自身的体验可以成立。


重难点分析


通过精进修习,首先获得资粮道、加行道,之后是一地、二地、三地……最后到佛果之间,所获得的境界会越来越明显。以比喻来说明,就如同串习贪欲与恐惧之心一样。这一点,通过我们自身的体验也可以了知。


思维讨论


请举例说明“只要所依稳固修习就必然会越来越明显”的道理?

提示:比如,某人每天观想悦意对境时,虽是不合理作意,但只要观想得清楚并始终串习,在梦中或者迷乱显现中会亲自显现这一对境;胆子比较小的人经常认为某处有毒蛇,到一定时候,毒蛇也确实会出现。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只要一直观想某一对境,最后必定会出现这种境界。既然非理作意都可如此,那么,如理作意并按真实空性法门如理如实修行的话,最终一定会生起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究竟智慧。(源自《讲记》)


(1-1-2)关于“作用”的辩论

(二)关于“作用”的辩论:


(1-1-2-1)总说

如果有人认为,即便有修习,但依靠无我却无法遣除三有(轮回)。

完全能遣除,作为一切果当然无因不可能产生。那么,轮回的因到底是什么呢?


重难点分析


1、有人说:虽然具有最高的无我智慧,但依靠它不可能断除三有的根本。

2、这种说法不合理。只要通达无我的道理,一定会断除三有轮回。下面从因果方面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1-1-2-2)详说轮回之因

大多数外道声称:业、身与心三者聚合即是轮回的因,如果已断除了其中任何一者,果就不会产生,如同无有水肥的种子一样。因此,为了使业与身体穷尽要在(身体上)百般苦行。


重难点分析


以裸体外道为主的诸多外道认为:业、身与心三者聚合就是轮回之因,其中任何一者如果断除,就再也不会在轮回中流转,如同无有水肥的种子一样。因此,他们为了使业和身体穷尽,经常会使身体遭受百般苦行。


但实际上,依靠这种方式并不能断除业,因其无量无边之故。如果尚未断掉我执,即便断除了业,它也会再度萌生,其原因是,如同未铲除树根而剪树枝一样没有任何利益。如果断除了我执,那么就像干薪穷尽的火一样,业力自然泯灭,而无需另行遣除。可见,外教的道并不是消灭三有的正道。


重难点分析


1、《俱舍论》《现观庄严论》等所有佛教典籍中都说:轮回的根本就是萨迦耶见或者无明。如果六道轮回流转的根本——无明没有断除,仅仅依靠表面形象的行为不可能断除轮回。因为业的力量和作用无量无边的缘故。可见,外教所行之道并非超离三有的正道。

2、如同只是修剪树枝而未铲除树根,会使树木更加茂盛一样,仅仅在身体上苦行、心里面造作根本不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断除我执,而我执的来源就是无明。所以,必须通过空性智慧的正见断除自相续中的无明,由此断除我执,这时,就像干薪穷尽的火一样,业力自然而然便会泯灭,根本无须另行遣除。


其实,轮回的因就是不晓诸法之自性的无明,尤其是俱生坏聚见。只要坏聚见存在,依靠它就必然有烦恼、业与痛苦产生;如果消除了坏聚见,则这一切都不得产生。这一点以事势理成立。


重难点分析


1、轮回的因就是不知晓诸法自性的无明,尤其是俱生坏聚见,也即萨迦耶见——认为我和我所始终存在的见解。这种对五蕴聚合的执著——坏聚见只要存在,依靠它就必然会产生烦恼、业和痛苦;如果消除了坏聚见,这一切都不会产生。这一点,通过正理以及大小乘所有的经论教证都可以成立。

2、对于无明和萨迦耶见,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认为心和心所一体,以此理解可以将此二者说为同一体,只要萨迦耶见存在,无明必定存在;若从心和心所分开的角度,萨迦耶见属于见,而无明属于非见。


因此,业与痛苦的根本即是烦恼,如(《俱舍论》中)云:“于许烦恼如种子,如龙树根与糠秕。”一切烦恼的根本即是坏聚见,如云:“一切过患之根本”。


消文释义


“于许烦恼如种子,如龙树根与糠秕。”烦恼是一切业和痛苦的来源,它就像种子,因为依靠种子会生起茎、叶、花果,同样,只要烦恼的种子存在,世间三有痛苦的果就会出现;烦恼就像龙王,只要龙王存在,大海必定存在,而烦恼存在之际,三界轮回的苦海也会存在;烦恼像树根,只要树根存在就会出现树叶、树枝等,只要烦恼的根本存在,世间的各种现象便会存在;烦恼就像具糠秕之果实,以糠秕未被烧坏的缘故,此果实播种到田地中就可以成熟,而烦恼未以智慧烧尽之前,决定可以成熟后际相续。


重难点分析


业与痛苦的根本就是烦恼,《俱舍论》第三品中有关这方面宣讲得非常详细,并讲到十二缘起可以包括在业、烦恼、事三者当中,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看一下。《入中论》也说:一切烦恼过患的根本就是坏聚见。


教证


《入中论》中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上师开示


大家在学习中观和大乘佛法的时候,能不能从理论上、修行上尽量打破我执,这是所有修行人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世间上有无量众生,每个众生都有我和我所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每天都在奔波、每天都在寻求,但是这种无意义的行为根本无法解决自我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说“只要断除我执就可以灭尽轮回”以事势理成立呢?当我们扪心自问的时候,对“我”的执著如果不存在,我今天所有的痛苦还会出现吗?不可能出现。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执著“我”,这一点无须问任何人,你自己真正反观一下就可以了知。


(1-1-2-3)决定可以断除坏聚见

(1-1-2-3-1)总说

如果有人心怀这样的疑问:对于(坏聚见)这一根本,能够断除吗?

能,因为坏聚见仅是增益而已之故。


重难点分析

1、有人或许有疑问:想要断除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源(坏聚见)可能不容易吧?

2、决定可以断除。因为坏聚见并非万法实相,只不过是分别念妄加出来的一种增益而已。所谓的“我”根本不存在,但人们对我和我所的虚妄假相产生了实有执著,对于这种执著,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可以遣除。


思维讨论


什么叫做增益呢?请举例说明。

提示:增益,不存在的妄执为存在、存在的执为不存在等不符合道理的分别念。分开来讲,不存在之法妄加增上,称之为增;原本存在功德反而诽谤其为不存在,称其为益。

每个人相续中都存在各不相同的一些增益,比如外道所说的上有天堂下有地狱,他们如何说我也如何相信,这是一种增益;有些人认为解脱不存在、佛陀也不存在,这也是一种增益。(源自《讲记》)


(1-1-2-3-2)详说

断除我执的对治法:由于慈心与不净观等可以与我执相应而存,它们之间并不相违。(所以,慈心与不净观等不能充当断除我执的对治。)而证悟无我的智慧却与我执完全相违,如同光明与黑暗一般。(因此,断除我执的对治法唯有证悟无我的智慧。)


重难点分析

断除我执的对治法唯一是证悟无我的智慧。佛陀再三赞叹《般若经》的原因就是这样,唯有依靠般若空性的智慧,才能彻底断除三界轮回根本的我执。如同黑暗可以与其他任何法并存,唯有光明才能将它遣除一样。


教证


《释量论》中云:“慈等痴无违,故非尽除过。”


思维讨论


修持慈悲心与不净观等可否断除我执呢?

提示:修持悲心、不净观等虽然具有很大的功德与加持,然而,正如《释量论》中所说:慈悲等与我执不相违,故无法断除。慈心、悲心与不净观等,与我执并非直接相违,以此不能充当断除我执的对治。(源自《讲记》)


由于真能除假,故而铲除轮回之根本的道以事势理成立,就像种子虽无始但被火烧尽可见后际一样,轮回虽然无始,但如果证悟了投生轮回之障碍的无我,则它的后际成立。


重难点分析


由于真能除假,故而以空性智慧必定可以战胜无明,这一点以事势理成立。就像种子虽然无始,但以火烧尽后再也不会生根发芽一样,每个众生相续的轮回虽然无有初始,但是证悟与投生轮回直接相违的无我空性智慧以后,所谓的轮回便已经终结。


上师开示


所以说,学习中观空性法门非常有必要。如果未了知空性法门,而是今天做慈善明天搞扶贫,做这些善事虽有功德,却无法依此断除我执,依靠我执仍会在轮回中不断流转。如果不想在轮回中流转,一定要断除种子,故而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无我空性的法门放在第一位,不要将其他简单的行善行为放在首位。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修经堂等一些形象上的善事,虽然也具有功德,但以此不能消除众生相续中真正的无明烦恼,必须以与之完全相违的空性法门作为对治。就如同黑暗可以与其他任何法并存,唯有光明才能将它遣除一样。因此,大家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对自身修行和弘扬佛法极其关键。


(1-2)果之辩论

第二,果之辩论,包括关于“断”的辩论与关于“证”的辩论两个方面。


科判分析


很多外道或其他宗派认为,佛教所强调的瑜伽现量的断证功德并不合理,此处便是针对这些说法进行的辩论和遮破。


(1-2-1)关于“断”的辩论

(一)关于“断”的辩论:


科判分析


因明当中讲到,有些外道认为:由于不能、不知以及不稳固之故,佛陀无法断除障碍。此处麦彭仁波切主要引用因明推理来宣讲。


(1-2-1-1)对方观点

有些外道声称:“垢染是心的自性,因此无法断除。即便能够断除,但凡夫不知断除的方法。即便了知后能予以断除,它也会像衣服的污垢一样恢复如初,所以不稳固。正因为这一点而不可能出现断垢的永久解脱。”


重难点分析


很多外道认为瑜伽现量并不合理,他们说:烦恼障和所知障均为心之自性,因此不能断除,如果想要断除,必须将一切心行彻底断除,这是第一个“不能”;即使可以断除,作为凡夫人也根本不了知断垢的方法,此为第二个“不知”;如果可以了知断除的方法从而断除障垢,但如同衣服清洁之后仍会沾染污垢一样,心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到一定时候也会恢复如初,因为所依“不稳固”的缘故。所以,佛教说“烦恼障和所知障断除后,便可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并从轮回中永久地解脱”非常不合理。


教证


《量理宝藏论》中云:“有谓不能不知晓,不稳故无断解脱。”


(1-2-1-2)驳斥对方观点

驳斥:垢染根本不是心的自性,原因有二:其一,分别念是客尘而心的自性是光明;


重难点分析


1、对第一个“不能”回答:按照佛教观点,烦恼障、所知障的一切垢染并非心之自性,而是忽然性的,是一种客尘法,心的自性是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因此,对方说不能断除障垢,我们说:“能。”为什么呢?垢染如果是心的本性,的确不能断除,但它并非心的本性而是客尘的缘故,完全可以断除。

2、所谓的心,《现观庄严论》里面讲到三种大(超胜于无数大众以及大集团中一切诸有情之大心——无缘大悲,断除了二障以及习气的大断,无有阻碍地照见一切尽所有、如所有诸法的大证)时有一种大心,这是从光明如来藏角度讲的。所谓光明如来藏,并非分别念想象出来的一种亮晶晶的法,它只是语言所表达的一种意义而已。现在分别念的六识聚或者八识聚,有时候也可以承认为垢染的本体,因为凡夫八识聚全部是虚假的一种障碍法,这种角度理解也可以。


其二,明明知道去除垢染的方法证悟无我的智慧存在。倘若因已经根除,则会一去不复返,犹如薪尽之火一般,因此解脱是合理的。


重难点分析


1、对第二个“不知”回答:对方说即使可以断除,但凡夫众生根本不知晓断除的方法。对此,我等本师佛陀早已作过开示,即使是凡夫人,依靠前辈高僧大德们的窍诀教言努力修持,通过无我的智慧完全可以断除。所以,凡夫众生是可以知晓断除方法的。

2、对第三个“不稳固”回答:对方认为:如同清洗衣服的污垢后仍会再次染污一样,相续中的障垢虽然可以断除,但仍会再度出现。实际上,因如果已经根除,则如同薪尽之火不会再度燃烧一样,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本体也不可能再次产生。因此,解脱合情合理。


(1-2-2)关于“证”的辩论。

(二)关于“证”的辩论:


重难点分析


佛教观点认为:凡夫在因地时修空性、悲心等,可以进入资粮道、加行道,并获得一地、二地乃至十地,最后到达佛地,而佛陀照见空性的智慧无量无边、对众生的悲悯心也无量无边。也就是说,修持悲心与空性最后可以达到一种无量无边的境界。


(1-2-2-1)对方观点

有些外道说:“无论心中如何串习空性与悲心等,但不可能成为无量。(以三个比喻可证实:)其一,无论怎样串习跳跃,也无法跳到无边际之处;其二,无论水如何沸腾也不可能变成火的自性;其三,无论金子如何熔化,但如果离开了外缘的火,就会再度凝固。”


重难点分析


1、对此,有些外道认为,因为人的智慧和悲心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停止,不可能成为无量。他们虽然没有直接说佛陀不成立,但是说佛陀无边的智慧、悲心以及力量不可能存在。

2、对方以三个比喻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其一,运动员等有些人在训练的过程中,虽然可以跳得越来越高,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跳到虚空当中;同样,佛陀的智慧再高,也不可能成为无量。其二,在烧水的过程中,无论水如何沸腾都不可能变成火的本性,所以对智慧、悲心等无论如何修持,到最后都不可能成为真正无缘的智慧本性。其三,金子或者其他金属物,通过高温加工后可以熔化,但离开火以后,原来的液体马上就会凝固;同理,通过精勤的修炼虽然可以获得智慧和悲心,可是一旦离开这种勤作,马上就会恢复到原来凡夫人的状态,或者恢复成有缘的智慧和悲心。


(1-2-2-2)驳斥对方观点

驳斥:你们所举的比喻与此完全不同。


重难点分析


一般在以比喻说明某一意义时,不能随便以分别念加以想象,比如说“某人很坏,就像杯子一样”,这样说不存在任何理由;或者“某人不能说话,如同杯子不能说话一样”。在举比喻时必须与所说意义有一种共同点,对方所举的比喻与此处所说意义完全不同,是将佛陀的无量智慧以有限度的法作比喻,好像说“虚空有边,因为柱子有边”一样,这样肯定不合理。所以,对方所举的比喻与此处所说意义完全不同。下面分别进行驳斥。


其一,串习跳跃观待当时的努力而不能连续不断地增上,身体的力量是有限度的;而心有连续不断串习慈心等本体而有增上的可能,好似种子产生种子一样,心的自性无有限量。


重难点分析


1、串习跳跃实际是依靠地水火风四大组合的无情法——身体来完成的,它是一种有限度的法。比如一根绳子只有八米,超过八米还继续拉伸必定会断开,同样,按照《俱舍论》的说法,众生身体的这一异熟果各不相同,有些人稍微锻炼一下可以跳得高一点,有些再怎么练也没有用,但无论跳得如何高,身体的力量都是具有一定限度的。而心无有这种限度,不管慈心、悲心还是智慧等,只要依靠符合真相的方法努力修持,决定可以无限增上并获得佛陀无量的境界。

2、正确比喻:如同青稞种子长出青稞,新的青稞种又可以长出青稞一样,只要中间未遇到违缘,青稞种就可以不断延续下去;我们相续中的智慧和悲心,从凡夫地到菩萨地直至获得佛果,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教证


《入中论》中云:“凡夫三法,登地十法,无学果地一法。”


其二,水沸腾的时候,前面干涸之后,前后之间所依不稳固;可是作为心,前面的能力到后面会更为增进,而变成后面的本性,如同薪变成火的自性一样。


重难点分析


1、水不断沸腾以后便会慢慢干涸,因为前后之间的所依不稳固。可是心的所依非常稳固的缘故,一地菩萨所修积的资粮到二地菩萨时仍然存在,二地菩萨修积的资粮到三地菩萨时同样存在……上一世修积的福报,到下一世也会存在。所以,第二个比喻也同样不合理。

2、正确比喻:因此,身体上的有些勤作与心的力量完全不相同,就如同薪柴燃烧变成火的自性,我们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成为无量也是可以的。


其三,坚硬的金子有再度恢复的因——金子本身存在;而心不存在垢染再度恢复的因,所以不会复返,由于依靠对治已经断除之故,如同烧柴一样。


重难点分析


1、金子即使通过加热后可以变成液体,但由于金子本身存在的缘故,只要离开火必定会变成固体,因为作为因的金子始终存在。但是,心上的垢染并不存在,一旦断除垢障,就不可能再度恢复,因为依靠对治已经完全断除之故。

2、正确比喻:木柴全部燃烧后,木柴不可能存在。同样,贪嗔痴的本体通过真正的智慧焚烧殆尽,根本不存在再次产生的理由。


(二)别说


前面遣争当中的总说已经讲完了,以下别说是针对佛陀此遍知智慧——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方面的辩论,佛陀的瑜伽现量是所有现量中最至高无上的究竟之王。

别说对于一切瑜伽现量的究竟之王遍知智慧的辩论,分为关于因的辩论与关于果的辩论两个方面。


(2-1)关于“因”的辩论

(一)关于“因”的辩论:


(2-1-1)对方观点

外道声称:“除了恒常自然的遍知以外无法重新建立遍知智慧,由于它的因不存在之故。”


重难点分析


在外道当中,每个宗派都认为自宗有一个恒时自然的遍知,有些认为是大自在天、有些认为是上帝,还有些说是遍入天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他们说:恒时自然的遍知存在,除此之外,佛教所说佛陀的遍知无法建立,它的因不存在的缘故。


(2-1-2)驳斥对方观点

驳斥:


重难点分析


下面针对外道的这种说法进行驳斥。以前讲过:在外道以及不信佛教的人面前,通过因明推理方式可以证明,显现上佛陀的智慧应该依靠因来产生,这一点完全成立。《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当中也阐述过这方面的道理。


禅定、悲心等的方便与无缘智慧这两者互为因缘,为此(如所有与尽所有)二智成立,原因是,以方便大悲的光明智慧作为近取因、空性妙慧作为俱生缘而成立尽所有智;相反,以空性妙慧的有境作为近取因、以方便大悲作为俱生缘而成立如所有智。


重难点分析


1、所谓的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从本体上虽然无二无别,但从显现上,一者缘世俗一者缘胜义,故而可以在分别念面前分为两种。

2、在凡夫位时,修持禅定、持戒、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从外境来讲并非成就佛智之因缘,但从心的造作来讲,此等方便法属于福德资粮;修持人我空和法我空的无缘智慧,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属于智慧资粮,此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缘,由此可以成立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3、《俱舍论》中说:青稞种子产生青稞苗芽属于近取因,是主要的因;而土地、肥料等属于俱有缘,是次要的因。那么,佛陀了知万法的尽所有智是依靠何种因缘产生的呢?以大悲方便的光明智慧作为近取因,空性妙慧作为俱有缘,此二者聚合即可以成立佛陀的尽所有智;以证悟空性的智慧作为近取因、有缘的布施持戒等作为俱有缘,佛陀的如所有智也可以成立。因此,大悲方便与空性妙慧互为因缘,可以成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运用这一推理,在普通凡夫人面前非常有必要。


未如实了知所知万法的自性即是所知障,其本体是愚痴。依靠与之相违证悟法无我的智慧等正如上文中所说的那样。


重难点分析


《入中论》里面讲到,通达人无我可以断除烦恼障,通达法无我可以断除所知障。对于没有如实了知所知万法之自性的所知障,唯有依靠与之相反的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方能断除,而佛陀已经具足的两种智慧,完全可以断除粗细的任何障碍。


通过分析可以证实遍知智慧是由因所生,以因与果毫不错乱及事势理可以成立我等本师为量士夫。


重难点分析


因此,不论在外道面前还是在其他不信仰佛教者面前,通过逻辑推理都可以证实: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通过因缘而产生。这一点,从释迦牟尼佛直接宣说的空性法门中可以看出:通过五道十地究竟以后,可以现前如来智。或者,佛陀以隐秘方式宣说的《现观庄严论》中也说:通过四种加行圆满以后可以获得三种智慧(所知三智,即基智、道智、遍智)。按照中观、因明的观点:暂时从众生显现角度来讲,佛陀的智慧依靠因缘而产生。不仅自己这样理解,对其他众生也可以如此讲说。


思维讨论


《释量论》中成立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最主要的事势理是什么呢?

提示:由于他可以无误宣说四谛之理,故能成立其为量士夫,这是最好的一种推理。对于四谛的道理,任何一个凡夫、仙人,或者梵天、帝释天等世间伟人都无法宣说,唯一佛陀才能宣说这一道理。世间任何其他任何智者,只是对世间千差万别的万法中某一领域的有限知识有一定研究,而佛陀不仅了知世间各种各样的学问,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完全通达使众生解脱生死的四谛法。(源自《讲记》)


如(《集量论》)云:“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


消文释义


具有定量之佛陀所有的想法就是利益众生,在这样救护一切众生的大师善逝者面前恭敬顶礼。这是陈那论师在此论最初所作的顶礼句。“定量”也即决定为量的意思。


这以上讲了释迦牟尼佛为主三世诸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依靠因缘产生的道理,对于这方面,大家通过思维、辩论,于自相续中真实产生这一正见极为重要。


(2-2)关于“果”的辩论

(二)关于“果”的辩论:


(2-2-1)对方观点

如果对方说:“一切种智不可能存在,因为一切所知无有边际,如果能了知无边之法,那么就成了已得边际,如此就成了颠倒之识。了知无边之法的心不可能存在,如同虚空的量无法衡量一样。”


重难点分析


1、对方认为:佛教所说佛陀的一切种智并不存在,因为外境的一切所知法无有边际。佛陀的智慧如果了知无边之法,所知法必定成为有边际,那么,由于无边的佛智与有边之所知外境不相符,已经成为颠倒识了。而且,了知无边之法的心不可能存在,就如同虚空的量无法衡量一样。

2、实际上,佛陀以无边的方式了知所知万法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凡夫人的思维分别念有一定限度,在有限的分别念中只能了知一种有限的法,比如一面四方形的小镜子,它所显现的影像只能是所有法中的一小部分,但一面无边无际的镜子,无边无际的法自然可以显现其中。


(2-2-2)总说佛陀了知万法之方式

驳斥: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是以定量“此边”的方式照见无边所知的,就像所谓的“虚空周遍”也能遍及无边无际一样,佛陀是在无勤平等一味中洞晓万法的。彻见的方式完全已逾越了观现世的樊篱。


重难点分析


1、对方的观点并不合理,因为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是以定量“此边”的方式来照见无边所知的。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并不是以了知南赡部洲多少公里、世界上有多少人等有边的方式来照见,法称论师说:佛陀遍知不可思。正如虚空可以周遍于一切,佛陀虽无任何勤作,却能平等一味地洞晓一切所知万法,此种彻见方式已经完全逾越观现世量的范围。

2、对于佛经以及佛陀所讲的境界,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分别念来衡量揣度,分别念无法显现时,便认为佛陀说的不合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佛陀照见万法的方式,已经超越了凡夫眼耳鼻舌身观现世量的范围,以凡夫心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佛陀照见万法的境界,就连一地菩萨的境界,以凡夫分别心也难以想象,甚至对一些比较愚笨的人来讲,对一个科学家的智慧都很难思维。


上师开示


凡夫众生的分别念是一种有限的法,而佛陀的智慧是无限的法,以有限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佛陀的无限智慧,就如同一只小虫以自之身躯衡量虚空的大小一样不现实。

比如说每个众生都会成佛,这时有人也许会想:每个众生都会成佛的话,是不是轮回终有一天会灭尽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实际上,这也是以有限的思维判断无限之法,轮回中的众生无量无边,虽然每个众生通过精进修持皆可成佛,但轮回也不会因此变成空际。就如同一直朝向东方行走,虽然不存在新增之东方虚空,但也无法走到东方的边际一样。


关于对佛在无分别念中了知以及三时中了知万法的道理生起定解的些许方式,我在其他论典中已阐述过。


重难点分析


1、有关佛陀在无分别以及三时中了知万法的道理生起定解的方式,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广释》以及《辨法法性论释》等其他论典中已经讲过。

2、关于佛陀如何照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法的问题,以前格鲁派的克珠杰也曾说:过去的法已经消逝,无有自相;未来的法还未产生,也无有自相,那么,现在的佛以何种方式来照见呢?他认为:这是以佛陀的智慧资粮感召而照见的。原因是什么呢?以佛陀的福德资粮感召,听到的全部是悦耳动听的声音、享受的全部是胜妙安乐之法;而由佛陀的智慧资粮感召,则可了知未来、过去之法。


教证


《现观庄严论》中云:“非胜现胜味。”意思是说,得最上味:由往昔作病人之护士而感得能将非胜妙味现为殊胜美味。例如佛陀曾与僧众吃了三个月的马麦,后来阿难心生忧恼,佛便加持他,令他也尝到了佛口中马麦的无上美味(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来讲,味也属于色法,故而可以安立在身相当中)。(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释》)


(2-2-3)以观现世量来建立佛陀是遍知

(2-2-3-1)佛陀了知主要之理

在此,仅以观现世(量)来建立佛陀是遍知:能无误地宣说任何补特伽罗所追求之四谛这一主要道的取舍者即称为遍知,犹如百药聚合与众人云集之说一样。而无足轻重的昆虫之数目等对于希求解脱者来说没有任何必要,尽管佛陀本已一清二楚,但将这一切指示给所化众生又什么用呢?即使已经说明,他们也无法将这所有的数目记在心中。因此,以事势理成立的如此本师是彻知士夫之一切利益的佛陀,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


重难点分析


1、此处从因明观现世量的角度来建立佛陀是量士夫。正因为佛陀已经无误宣说了四谛法,所以可以称其为遍知。而世界上有多少昆虫、树上长了多少片叶子等等,佛陀虽然可以了知,但了知这些对解脱毫无意义;或者牦牛所吃绿草的数目,佛陀并未记载,因为这些事情也无关紧要。《时轮金刚》中说: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道理,佛陀会宣说,而对暂时和究竟无有利益的,佛陀一般不会宣说。对于没有意义反而有可能对众生有害的这些法,佛陀并非不了知而不说,而是对众生解脱无义才不宣说的。

2、即使佛陀已经说出了世界上有多少棵树木、有多少只昆虫……,人们也不一定会记到心间。因此,以释迦牟尼佛无误宣说四谛真理这一事势理,可以成立其为量士夫,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了知一切万法之佛陀。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

3、佛陀在经中用一个比喻宣说过:比如在一座茂密的森林当中,有一个人不幸被一支毒箭伤及心脏,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最重要的就是把毒箭立刻取出,再想方设法医治,否则,毒汁很快遍满全身就很难救治了。因此,这时最关键的事情,并非研究此箭由竹子所做、银子所做还是由铜铁所做,或者它到底来自于东方还是西方、天空还是地下……。同样,我们每一个众生已经被萨迦耶见的毒箭射入心脏,在如此短暂的人生当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将“我执”的毒箭取出,并认真医治。为此,佛陀才在经中最主要宣说了四谛法门。


(2-2-3-2)比量推断佛陀必定知晓其他一切所知

如果比量推断,则(佛陀对)其他一切所知也必定知晓,因为了知甚深微细之究竟义者无疑能通达粗大之法,如同能见到远处微尘的眼睛必定能看见近处的瓶子一样。


重难点分析


1、依靠比量来推断,佛陀已经完全了知四谛、空性、大悲等利益众生的法,对于其他世间上万事万物的法怎么会不知道呢?一定可以了知。因为已经了知最甚深最微细的究竟之义,像名言中的因果、前世后世,胜义中的空性光明、如来藏本体等,那么,对名言中非常粗浅的,世界上有多少个微尘、多少个科学家等简单的问题,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知了。

2、比如我可以见到远处的一个微尘,那对前面的瓶子能否见到呢?可以见到。麦彭仁波切有时候也会举这样的例子:可以见到远处的一根毛发,当然也可以见到眼前的一根绳子。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应该了知,佛陀已经通达甚深微妙之法,其他世间简单易懂的法当然也会通达。


这以上建立解脱与遍知之道果的法理是追循理自在法称论师的观点,依照前辈诸位智者归纳的内容而稍作叙述的。


重难点分析


在此处,主要以法称论师的观点,以及萨迦班智达等前辈智者的理证智慧,宣说了解脱与遍知之道果的法理。


上师开示


世尊成立为量士夫的问题相当关键,因明尤其《释量论》当中,这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讲《释量论广释》的时候,对于本师成立为量士夫这个问题讲得特别细致,而且再三强调其重要性。尤其针对当前社会来讲,众生心相续中的邪见非常可怕,自身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定解和智慧,很容易人云亦云。因此在闻思修行过程中,对这些最重要的、具有加持的学问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间。

前面已经讲了,佛陀可以遍知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法,虽然他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离开我们了,对现在世间上发生的任何事情也是全部知晓的,但佛陀没有在佛经中一一描述的原因是什么呢?无有必要。不要说佛陀,即使世间上的导师、具有智慧的人,在一生中也会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根本不会把毫无意义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所以,佛陀虽然很清楚现在未来所发生的很多事情,但是没有必要的缘故,不会一一宣说。当然,佛陀偶尔也会显现神通度化个别有缘众生,但对大多数的众生来讲,佛陀都是通过佛经来调化。

表面上看来,似乎佛陀示现一个神变,我们便会信仰佛教,但是很多愚笨的人,今天见到神通便开始信仰佛教,明天有可能对另一件事情又会产生兴趣,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佛陀度化众生,并不是以神通而是以宣说佛法的真理为主。


(三)旁述破斥外道等辩方之目的


一般来说,破斥外道等辩方的观点,目的都不只是目光朝外的争辩,而是要认识到像这些外道等的主张,我自身也存在与之相似的颠倒恶念,之后以无垢破立的理证摈除自相续中一切恶劣习气与妄念,


重难点分析


1、《中观庄严论释》以及《如意宝藏论》《胜乘宝藏论》《宗派宝藏论》等,都着重宣说了外道的各种观点,尤其《胜乘宝藏论》讲外道的观点相当多。我们并不是为了与外道辩论才学习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明白:依靠其他恶知识或者恶劣的环境,外道的很多邪知邪见在我们相续中也是存在的。比如前面讲到,有些人认为佛陀不是遍知,有些人认为即使已断烦恼也会再次恢复。我们自己可能会存在相似的观点,即使现在没有这种想法,但在相续中很可能会留存以前做外道时的习气和种子,而且,每个凡夫人,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对任何法都有一种实有的执著。因此,必须通过因明断除名言中各种邪知邪见的种子与习气,通过空性法门断除对胜义实有的执著。

2、对于自相续中无始以来以及即生所产生的,不论俱生还是遍计的各种恶劣习气,通过因明和中观无有垢染的尖锐理证全部一一摈除,这是相当必要的。甚至仅仅在一念之中生起的这种理证智慧,乃至生生世世也不会耗尽。


如“具智财者于他宗……”偈颂所说之义。


重难点分析


1、已经具有智慧财宝的人,也即于自相续真正树立了佛教的正见,遇到任何违缘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见解,你的相续中就已经具足了智慧的财宝,这时允许翻阅一些外道典籍。

2、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也这样要求后学者:相续中未得到非常稳固的境界之前,对外道或者世间的杂书一律不能看;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世间的任何学问都不会动摇你的见解,这时为了摄受世间人、排除邪魔外道的观点,了解外道的观点也是允许的。


并对自己的正道与本师生起坚定不移的诚信,因而这是最该深思熟虑的一件要事。


重难点分析


最关键的问题是对佛教、对大乘佛法、对自己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定要生起诚信。真正生起这种信心,哪怕来多少个宗派、多少个导师想转移你的见解,也根本不会转变。佛陀在经中也经常说:缘佛陀生起信心的功德非常大。《定解宝灯论》中说,真正的信心不能离开智慧,具有智慧的信心很重要。这对修行人来讲是需要再三思维的一件重要事情。


上师开示


我们平时也要求大家,在未得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看外道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书。以前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也说:喜欢看贪欲方面的书,自相续的贪心自然而然会膨胀;喜欢看战争方面的书,相续中的嗔恨心也会不断爆发;如果看愚痴方面的,比如上网,心相续很快就会被无明的乌云覆盖。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这样讲,在末法时代,贪嗔痴方面的外缘很难控制,但希望你们早日清醒,应该希求对自己和众生具有意义的学问。一般无有任何意义的书籍,连世间稍有水平的人也从来不会感兴趣。因为人生很短暂,几十年一闪而过,在这短暂的时间当中,如果把精力全部用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今后想要再次得到人身也是很困难的。大家在这方面应该要分析、观察自己的相续。


以上完成了“遣争”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下面总结获得断除烦恼和获得佛果的无垢智慧的途径。


(四)总结如何获得瑜伽现量


(4-1)断除烦恼和获得佛果的根本因是观察二谛的无垢智慧

总而言之,铲除轮回的根本、建立解脱与遍知之因就是分析二谛的无垢智慧。这一智慧也不可能不观待修学等勤作像从天上掉下来、从地里冒出来那样平白无故地出现。因此,希求如此正道的诸位补特伽罗心中具足菩提心,最开始通过离一多理之方式善加观察内外万事万物的比量而生起确认万法无自性的定解。


重难点分析


1、对其他世间人来讲,可能会认为一生事业成功很重要,或者认为名声、地位很重要。但对希求解脱者来讲,断除烦恼和获得佛果才是最重要的,那它的根本因就是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无有垢染的清净智慧。这样的清净智慧,必须通过勤奋努力、认真闻思修行,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想要无有任何精勤马上获得开悟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

2、我们学佛的目的是利益众生,因此,每位修行人首先应该想到:我现在学习中观、学习无上大圆满的目的,并不是我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是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菩提心的本体。在菩提心的前提或者基础上,通过离一多因这种方式,对里里外外万事万物所有的法进行观察,依靠这种善加观察的比量,真实了知万法无有自性这一道理。


(4-2)定解之重要性

这一定解与对事物的颠倒分别之增益二者好似光明与黑暗般互相对立,因而,所断的一切增益是依靠此定解来遣除的,离开了定解的修行如同天盲衡量色法一样不切实际。


重难点分析


1、一旦在相续中生起中观空性的境界,所谓的空性见解与增益邪见就如光明和黑暗一样,一者存在时另一者不可能存在。比如我以前一直认为柱子存在,在我相续中一旦生起空性的见解,了知柱子完全是空性的话,那么在我的相续中,像光明一样的定解已经存在了,像黑暗一样的颠倒邪见必定会被遣除。

2、麦彭仁波切也说:没有定解的修行只是一种相似的道,不能遣除黑暗。并且,以真正的灯与画灯、道和道的影像,来比喻具足定解的修行和不具足定解的修行二者。因而,所断的一切增益,必须依靠此种定解来遣除,如果离开了定解,就如同天盲衡量色法一样根本不切实际。


所以,我时时刻刻合掌祈请安住在十方的一切修行人“修行一定不能离开定解”,


重难点分析


通过自己的修行体会,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首先生起定解非常重要。比如修菩提心时,首先需要学习《入菩萨行论》或其他论典,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在自相续生起一个坚定不移的定解。又比如,自相续中如果没有产生空性的定解,认为万法本来是存在的,但佛陀告诉我们万法不存在,然后将本来存在的法观想为不存在,正如《定解宝灯论》所说:并非将本来不清净的法观为清净,对于装着不净粪的宝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其观想为清净。


同时也衷心祝愿你们的定解远离怀疑。


重难点分析


所谓的定解一定要远离怀疑,远离怀疑唯一的途径是什么呢?通过学习因明、中观等比较甚深的法门,你的怀疑会逐渐遣除。尤其对分别念比较重的人来讲,一定要通过因明或者中观的推理,以一种强迫性的方式来斩断相续中各种各样猛烈的分别念。


思维讨论


什么叫做修行呢?

提示:首先要明白所修行的是哪一种法,之后再再地串习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比如要修习空性,先通过推理了知一切万法为空性,将这一见解继续串习下去,每天观修这一法,这就叫做修行。(源自《讲记》)


(4-3)结说闻思修窍诀

如果离开了定解,则实在难以证悟真实义;如果离开了理量,则无法生起定解,这是希求正法的诸位学人该铭刻于心的窍诀。


重难点分析


1、不论修行还是闻思,如果离开了定解,也就难以证悟真实义。而生起这种定解,必须依靠各种方式的理量推理来观察、衡量,否则,在你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定解,只是一种相似的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再三讲到了定解的重要性,能够真正通达这部论典的话,意义非常大。

2、麦彭仁波切此处所讲到的,是每位希求正法的学人必须铭刻于心的窍诀。尊者在讲中观、因明等任何法时,经常会讲到很多窍诀,我们应该将这些窍诀真正运用到自相续当中,如果只是放在文字上,不会得到任何收益。


所以说,斩断怀疑是闻思的结果,胸有成竹是修行的结果,无有这两种结果的讲修仅仅是影像罢了。


重难点分析


1、在闻思中观的时候,应该看一看自相续的怀疑是不是已经全部断除了?如果基本上没有疑问了,说明你的闻思已经成功了。胸有成竹是修行的结果。通过闻思断除自相续的怀疑,并对这一法继续不断地修行,对死亡或者来世不再惧怕,自己已经获得一定的把握,这就是修行的结果。以前米拉日巴尊者说:死亡在任何时候来临,我都不会害怕,我再不会堕入恶趣。这就是修行的结果。

2、如果没有出现这两种结果,即使每天不间断地闻思,自心分别念仍然无法断除,那么,所谓的讲经说法,除功德以外无有多大意义,仅仅是影像的讲经。即使天天精进修持,却越来越没有把握,修行也就没有多大意义,只是影像的修行。因此,通过精进修行,自相续中的烦恼逐渐减少,并对来世具有一定的把握,这是很重要的。

下面根据法称论师、陈那论师以及萨迦班智达的教言,再对定解和增益作一些分析。


(4-4)旁述以定解遣除增益之理

顺便按照诸大德的教言对定解与增益稍作分析:


重难点分析


所谓的定解必定是一种合理的见解,如果不合理就不能称之为定解。比如通过一些邪知识的教理,在心中生起柱子是常有的想法,这不是定解,而是增益,属于邪知邪见里面的邪见。“增益”与邪见的意思基本相同,而“定解”也就是指正见。


(4-4-1)对境角度

(4-4-1-1)对方观点


首先从对境来分析,以瓶子为例,比如我执著它为常有存在,另一个人认为瓶子是无常的。这时,对方提出一个问题:这两个人所执著的瓶子是不是同一个?

倘若对方说:“诸如对一个瓶子而言,无实的定解与分别事物存在的增益二者如果对境不同,则所遣与能遣的关系成为不合理,就像外面的光明与里面的黑暗一样。


重难点分析


如果不是同一个对境瓶子,那么,佛教说“定解遣除怀疑与增益”的能遣所遣关系应该不合理。因为他依靠定解所见的对境瓶子,与我所增益的对境瓶子,二者并非同一个瓶子,因此,我所执著的常有也就不能成为他能遣除的对境。如同外面的阳光所遣除的只是外面的黑暗,而里面的黑暗与外面的阳光无有任何关系。


如果这两者的对境是一个,那么彼对境成立还是不成立?如果彼对境成立,则具有所遣不错乱的过失,由于对境真实之故,如正量一样;如果对境不成立,则能遣就不能成为正量,如同无有所量的增益一样。


重难点分析


如果是同一个瓶子,则分析这一对境瓶子是否成立:

1、假设这个瓶子成立,也即我执著常有的瓶子已经成立,这一瓶子就不应该成为所遣。因为我所执著的常有瓶子成立之故,与正量无有差别,瓶子应该成为常有,有这个过失。

2、假设说对境不成立,由于这两个人所执著的是同一个瓶子,那他执著为无常的对境瓶子已经不成立了,就如同说石女儿常有,根本不存在一种所量,只是一个能量的增益而已,因此,执著瓶子无常的理念也不可能成立了。


再者,如果对境是一个,则彼对境是真还是假?如果是真,则增益成了真实;如果是假,则正量也成了虚假。”


重难点分析


再者,对境是同一个瓶子,那这个瓶子是真的还是假的?

1、如果是真的,我执著的常有和他执著的无常二者皆已成为真实,因为我所执著常有的瓶子真实的缘故;

2、如果是假的,原本应成为正量的瓶子无常也应变成虚假,瓶子假立存在的缘故。因此,假使瓶子是假的,所执著的无常也变成虚假而不成立了,所谓的瓶子反而成为常有。


(4-4-1-2)驳斥


以上是对方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下面对这种说法进行驳斥。

在真正进行分析时,如果有人问二者的对境是不是一个,那我们必须反问对方:你所说的对境究竟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说的?比如,对方问:“增益的对境瓶子与定解的对境瓶子是不是一个?”这时,我们可以问:“你是从所耽著的对境来说,还是从执著方式来说的?”

驳斥:未进行有实无实的鉴别而仅是以遣余之心认定的一个瓶子即是对境所量。由于耽著境是一个而无有“所遣能遣关系不合理”的过失。而执著方式是截然不同、各自分开的,因此安立正量与非量具有合理性。可见,定解与增益的真假也是以执著方式符合不符合(对境)而安立的,而只以对境一者则不能确定。


重难点分析


1、对此分析:虽然一个人执著瓶子为常有、一个人执著瓶子为无常,但仅从所耽著的对境来讲,只是未加有实无实鉴别而以遣余之心所认定的这一瓶子。由于我执著的是这个瓶子、他执著的也是这个瓶子,也即耽著境是一个的缘故,不存在能遣所遣不合理的过失。然而,从执著方式来讲,安立正量与非量也极具合理性,因为执著无常是合理的,属于正量;而执著常有是不合理的,属于非量。

2、可见,定解和增益的真假也应该以执著方式来安立。虽然所耽著的对境是一个,但执著瓶子为无常合理,是正量;而将本来无常的瓶子执著为常有,就是不合理的,应该称为非量。因此,不能单单以对境一者来确定真假而将执著的方式全部忽略。比如对某一个人,我认为他是好人,另一个人认为他是坏人,虽然所执著的方式完全分开,但我们所耽著的对境就是这一个人。


两个人的耳识中听到海螺的同一个声音,一人认为是常有,另一人认为是无常,二者自己所认定的执著方式与对境海螺声是以现量、遣余混为一体而执著的,因此正量与非量的对境成了他体或一体的过失是无有的。


重难点分析


1、比如传法时吹海螺的声音,一个人认为它肯定是常有的,一个人认为它应该是无常的。实际上,这两个人耽著的对境就是海螺的声音,但他们在耽著这一对境时,完全是将现量和遣余,即自相和总相二者混合在一起来执著。也就是说,他们所听到的原本是总相的声音,却认为听到了自相的声音,真正来讲,就是将遣余的总相以分别念认定为真正的自相。例如我问你:“有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当听到水声时,你认为是水自相的声音,但自相的声音不可能在你的耳边听到,完全是一种分别念在中间起作用。

2、《量理宝藏论》第四品以及本论总义中都说,人们都是将总相与自相混为一体的方式来取舍的。正因为如此,对方说正量与非量的对境成为他体或一体的过失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因为从耽著境的角度来讲,正量的对境和非量的对境是一体的;从执著方式的角度来讲,正量的对境和非量的对境应该是他体的。


如果真正地通达了这一点,那么因明的许多要点都将迎刃而解。


重难点分析


人们对于任何一种名言,全部是将自相总相混合在一起进行判断、取舍,这一点在因明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家如果真正通达了这一点,定解与增益也好、自相与总相也好、量与非量也好,还有能诠所诠等很多问题,全部都可以迎刃而解。但一般来讲,很多人对分别念和无分别念根本分不清楚,比如眼睛见到红色的柱子,对于自相的红色柱子虽然是以无分别现量见到,人们却用分别念在中间作怪。比如我说“你拿点水过来”,我认为我说的是水的自相,实际根本不可能说出水的自相,因为水的自相是外面哗哗响的法,口里面怎么会说出来呢?


(4-4-2)本体角度

下面从增益和定解的本体上来辩论。


(4-4-2-1)对方观点

如果对方进一步地说:“可是,定解与增益这两种心的本体到底是一体还是异体?倘若是一体,则如同剑不能砍自己一样,它们是所遣能遣的关系不合理;如果是异体,那么如同佛陀的智慧未遣除其他众生相续的无明一样,具有所遣与能遣的关系也不合道理。”


重难点分析


对方进一步说:我的相续中产生柱子常有的增益,随后又产生柱子无常的定解,那此二者的本体是一体还是他体呢?

1、佛教里面说:生起定解时,就像光明面前不存在黑暗一样,可以遣除一切怀疑、邪见。但如果增益和定解二者像火和火的本性一样一体,所谓的能遣所遣不应该合理,就好像剑不能砍断自己一样,自己遣除自己是不合理的。

2、假设是他体,那么佛陀相续中虽然具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却不能遣除我们相续中的无明,相续分开的缘故,能遣与所遣的关系同样不合理。


(4-4-2-2)驳斥

驳斥:仅仅对心相续来说是一体,因而不会成为异体的相续,由于二者本质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至于变成自己对自己起作用。


重难点分析


对此驳斥:在我的相续中,第一刹那生起柱子常有的怀疑,第二刹那的时候,通过学习因明了知柱子无常的道理,因此从相续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体,而不会成为执著常有是一个相续、执著无常是另外一个相续。虽然是一个相续,但从本质来讲,增益是无明黑暗的本体,定解则是智慧光明的本体,二者完全相违,不能称为一个本体,也就不存在宝剑自割自的过失。


(4-4-3)时间角度

下面是第三个问题,从时间方面对增益和定解进行分析。


(4-4-3-1)正面阐述

(4-4-3-1-1)对方观点


对方又说:“再者,定解与增益(存在)是在同一时间还是不同时间?在同一时间存在不可能,因为具有所断与对治的两种分别念并存的过失;如果时间不同,那么它们之间有所害与能害的关系不合理,就像白天的阳光与夜晚的黑暗一样。”


重难点分析


对方又说:再者,定解与增益是在同一时间存在还是不同时间存在?

1、同一个时间不可能存在,因为在同一个相续中,不可能同时出现执著常有和执著无常的两种分别念。

2、如果时间不同,定解与增益之间就不应该有能遣与所遣的关系,就像白天的阳光无法遣除夜晚的黑暗一样,时间不同的缘故,我相续中的增益怀疑邪见,依靠其他时间出现的定解不可能遣除。


(4-4-3-1-2)驳斥

驳斥:这两者尽管由于时间不同而不可能接触,然而在一个心相续中首先产生增益,随后生起定解致使增益的相续无法再生,对此立名谓“遣除增益”。


重难点分析


驳斥:从我们自宗观点来讲,由于时间不同而不可能接触,但能遣所遣的关系可以建立。比如我相续中先产生柱子常有的执著,随后,通过学习因明以及善道友的帮助又生起柱子无常的定解,依靠这一定解,以后在我的相续中再不会产生柱子常有的增益。


凡是作为心之本体的一切所断与对治无不与之相同,由于过去已灭、现在已成而对其不可能妨害,未来未生,也不存在所害的情况,因此刹那性的法不成立所遣与能遣的关系,但对于障碍所断的相续未来持续产生而假立为所遣与能遣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比如火和水两种物质之间,可以说具有能害所害的关系,其中一者的力量比较强时可以摧毁另一者。但从心相续的角度不能如此安立,麦彭仁波切在前文也有提及,比如过去心已经灭尽、现在心已经成立、未来的心还未产生,这样的刹那之间有没有能害所害的关系呢?没有。而智慧产生之后,增益或者无明再不会产生,这一点可以叫做相违。《量理宝藏论》中也说:心相续上的相违与事物本质的相违不能混淆。因为事物本质上的相违可以在同一时间中产生,而心相续的相违是在一个相续上安立的,某人相续中存在邪见时就不会生起正见,但正见产生时,其相续中也不会有邪见,从障碍所断之相续再次产生的角度,可以假立为所遣与能遣的关系。


(4-4-3-2)旁破他宗

关于这一问题,有些人说:所断与对治于无数劫中并行不悖,菩萨圣者相续中的智慧与障碍的习气二者长久共存。


重难点分析


关于这一问题,格鲁派的个别大德认为:直接趋入大乘的修行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从八地开始断所知障。而获得阿罗汉果位者在趋入大乘道时,烦恼障早已断尽,而所知障在八地才开始断,这样一来,由于菩萨相续中的智慧是存在的,那么,所断与对治在一个阿僧祇劫(一地到七地之间需要一个阿僧祇劫)的时间中仍会并存。


如果你们只是考虑名称也就另当别论,不然,如果实际并存,则以智慧又如何能遣除习气?所以说,菩萨圣者相续中各自障碍的对治与所断绝不会并存,所取与能取细微的迷乱习气怎么会是有学圣者其他智慧的所断呢?唯是金刚喻定的所断。


重难点分析


1、驳斥:当然,你们仅从名称上说障碍与智慧共存也就另当别论,如果说实际并存,也即菩萨的无我智慧已经存在却不能断除所断,二者共同存在的话,那是绝对不合理的。按照你们的说法,智慧不断增上,而所断却一直存在,这一点非常稀有。宁玛派自宗的观点认为:一地菩萨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全部断除,之后断二障的俱生部分,到七地时断除一切烦恼障,八地以后唯断所知障。《澄清宝珠论》当中也是如此宣讲的。萨迦派全知果仁巴的观点稍有不同,无论如何,按《解深密经》《十地经》等很多大乘经典的说法,十地各自具有不同的所断障碍,分别依靠各地生起的智慧来断除。

2、《定解宝灯论》和《辨中边论》都讲了,十地各自有相应的所断障碍,而所谓的智慧也相应分为十种,比如一地菩萨具有自己的所证智慧,依靠它可以断除相应的所断障碍;二地菩萨也依靠他自己的所证智慧断除这一地的所断障碍……以此类推,十地中每一地的智慧越来越增上,与此同时,也会相应断除各自的所断。

3、所以对于所断的障碍,如果你说需要积累资粮后方可断除是不合理的(个别论师认为:小乘无学道趋入大乘后,在一地到七地之间不断除任何障碍,而是在这段时间里积累资粮,为八地以后断除所知障做准备),因为能断的智慧既然已经存在,所断的障碍怎么可能存在呢?不可能存在。尤其是能取所取最细微的所断,并不是其他有学道圣者能够断除的,必须通过十地末尾的金刚喻定方能断除。


如此看来,有关定解与增益二者从对境、本体与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一点也是非常有研讨价值的,因此在解释“诸比量能知”的偈文后加以探索。


重难点分析


以上对于定解与增益二者,从对境、本体与时间三个方面作了详细观察。对于上述问题详细分析非常有价值,所以在此处解释偈文的过程中对此稍作探索。


编写:定解 G53、定解 C62

初审:定解 G51、定解 G52

终审:定解 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