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41课

二、内容归摄

丙三(论义)分二: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前面已经学习了“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中“认清二谛之理”和“遣除于此之争论”两个科判的内容,本节课开始学习其中最后一个科判“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分三: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本节课学习“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科判中的内容,具体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分析颂词

1、解释颂词(“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在自相续逐渐长期地串习无我自性,对一切诸法实相所产生的颠倒增益,无须任何勤作便可断除。此处“惑”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共称。

2、详细分析

(1)断除所断而现见万法之自性之理

虽然初学者对实有执著的串习力相当大,但经过长期不间断串习之后,到一定时候,这些烦恼自然而然便会消失。最后到达佛地,世界上所有万法的真相一目了然,这一点以事势理成立,因为无有任何障碍、因缘全部积聚的缘故。

(2)一切道即是所断之对治

一切道即是所断之对治,比如一地菩萨的道,即是一地所断的对治。

(3)所断不会返回来加害对治

无我的智慧是无有任何损害之真义,因此,无论颠倒分别念如何精进努力,也不可能遮遣一切万法无我空性之自性,因为心识已经受持无我智慧之本体的缘故。

(二)详细分析所断

1、烦恼障和所知障可摄尽一切障碍

众生修习佛法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获得阿罗汉、菩萨等果位的解脱;二是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障碍的法,一是障碍获得解脱,二是障碍获得佛果,除此之外无有其他。因此,所有障碍都可以包括在二障当中。

2、分说二障

从因的角度,依靠人我产生的障碍叫做烦恼障,依靠法我产生的障碍叫做所知障。从本体方面,吝啬等烦恼叫做烦恼障,三轮执著叫做所知障。从作用上分,对解脱起障碍的,叫做烦恼障;对佛果起障碍的,叫做所知障。

3、与实修正道的阶段相对应来解释二障

三轮执著的虚妄分别心,称为所知障;悭吝等分别念,承许为烦恼障。

4、以人无我断除烦恼障之理

此处通过理证教证对此进行了分析,详见后文。

旁述在见道与修道中如何断除遍计和俱生部分,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获得一地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七地以后则会断除所知障的细微部分。

5、小乘断障

声闻、缘觉唯一修持烦恼障的对治法——人无我。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人我的执著,再也不会于轮回中流转,可是,未圆满修行法无我的缘故,没有断除所知障。有关声缘是否证悟法无我的问题,麦彭仁波切在本论后面有详细铨解。

6、大乘断障

(1)自宗观点

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到八地时,我执引发的一切烦恼障全部断除。之后,于三清净地时唯一断除二取习气或者所知障。此三清净地毕竟属于有学地,因此,不可能得到一切障碍习气全部断除的境界。

(2)相关辩论

1)承许不清净七地唯断烦恼障不合理。

2)认为八地始断所知障、声缘圆满证悟法无我存在诸多过失。

3)当以不偏不倚的雅兴来欣赏双方的辩论。

7、分析烦恼障和所知障之关系

(1)二障及对治均并非独立存在

分开来讲的时候,所知障的本体不一定是烦恼障,烦恼障的本体不一定是所知障。但从总的愚痴角度来讲,所知障和烦恼障并不矛盾,可以说烦恼障是所知障的一部分。二无我也是同样,人无我实际是法无我的部分。

(2)引《入大乘论》说明

1)设问:对方认为烦恼障与所知障不论一体还是异体都不成立。

2)对此回答:

从名言来讲,可以说烦恼障与所知障他体。但真正来讲,不能说二者一体或者他体。从暂时现相来讲,由于烦恼的层次并不相同,对治的无我也就不同,从这个角度说他体也可以。但实际上,二者并非分开存在。

佛陀为了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将烦恼分成很多,智慧也分为很多;但从最究竟来讲,所有智慧都是一体的,就是指证悟诸法为无我的智慧。同样,一切烦恼都是一体的,就是对于我的愚昧分别——无明。

(3)有实见无法断除烦恼

(4)遣诤

1)既然说声闻缘觉对粗大的蕴已经通达空性,但仍认为两个极微是实有的,那他们又怎么会灭尽烦恼获得菩提呢?

2)对此回答: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一切结生三界的障碍,因此,可以将之称为灭业寿之众生,因为从此以后再不会依靠业力转生。但这并非究竟成就。真正的无余涅槃,也即佛陀,所有习气已经消除,清净如虚空。

(5)旁述三菩提

(6)宣说究竟一乘之理

1)正说

声闻缘觉最后必须归入究竟一佛乘。

2)引教理说明

麦彭仁波切引用理证、教证进行了说明,详见后文。

3)总结说明

由于声闻阿罗汉的所断未究竟,所证也不可能究竟。究竟的解脱涅槃唯有佛陀。

8、断除所断后是否转生轮回

(1)声闻缘觉的情况

真正的圣者不会有以业惑再度退转为凡夫、投生轮回的情况。不要说圣者,获得加行道忍位以后就不会堕入恶趣。

(2)大乘圣者的情况

1)一地菩萨以上不会以业惑转生轮回

2)以大悲心而示现受生

以大悲心的驱使,诸佛菩萨会在众生面前示现胎卵湿化四种转生的方式,表面看来,他们在世间上以人的形象或者旁生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实际并非以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转生,应该是以悲心来度化众生的。住于不清净七地的菩萨,主要以善巧方便、悲心和愿力来受生;而住于清净地的诸大菩萨,则以自在的智慧示现投生等。

3)旁述菩萨是否有自相苦受

关于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用《经庄严论》中的教证来作解释。详见后文。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加粗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113、Chapter 114、Chapter 115和Chapter 116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分三: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一)分析颂词


(1-1)解释颂词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

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消文释义

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在自相续逐渐长期地串习无我自性,对一切诸法实相所产生的颠倒增益,无须任何勤作便可断除。颂词中的“惑”,表面看来是指烦恼,实际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共称。



依靠正理抉择而远离怀疑达补特伽罗〖人〗与瓶子等所知万法无我之理的诸位智


重难点分析

学习中观时,首先应该通过因明的各种推理以及离一多因等正理进行抉择,对胜义谛的相关疑惑全部遣除,从而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一般来说,在加行道和资粮道是以总相的方式来通达,到一地菩萨以上则是以现量的方式来通达。



屡屡串习、熟练无自性这一法要,


重难点分析

学习中观,只是理论上明白并不足够,一定要在相续中数数串习,时间长了以后,自相续中的很多功德便会逐渐稳固。比如修菩提心,刚开始的时候心不能专注,或者心稍微能够专注,但也很难控制……有这种情况。同样,对二无我的道理基本明白以后,相续中不一定真正获得这种境界,所以,需要长期依止善知识,在寂静的地方认认真真修习,这样一来,心相续中的颠倒执著分别念会慢慢消失,这一点相当重要。



结果对于颠倒增益有实法之实相的二我有境分别念能障碍、束缚心的一切烦恼,总有一日能在有刻意作的情况下如同阳光下的黑暗一样自然然予以断除


重难点分析

众生相续中全部是增益的颠倒法,本来存在的法认为不存在,本来不存在的法认为存在,依靠这种有境分别念所产生的障碍、束缚心的一切烦恼,通过长期不间断地修习,总有一天会在无有任何刻意勤作的情况下全部断除。


(1-2)详细分析

(1-2-1)断除所断而现见万法之自性之理


再进一步地说,初学者实执的串习力十分强大,以前未曾熟练修过对治法,所以似乎无论再怎样刻意勤作也无法断除。一旦对治的串习力猛烈之时,则无需励力勤作而自然生起对治、灭除所断。最终所断完全穷尽之后一切所知相(即万法)之自性如同庵摩罗果置于手掌中现见内外透明一样,这一点以事势理成立。对于具备有境之智慧者来说,遮障对境一切所知的细微障碍也不存在,无碍洞晓之因齐全。


重难点分析

1、初学者对实有执著的串习力相当大,由于以前从未观察过,现在进行对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对治力很微弱,这是正常现象。经过长期不间断地串习之后,到一定时候,依靠自己的发心力,无须刻意断除,这些烦恼就像一滴水滴在燃烧的铁块上,自然而然便会消失。

2、最后到达佛地,世界上所有万法的真相一目了然,就像庵摩罗果置于掌心一样里里外外非常透明。这一点以事势理可以成立。对于具备此种理证智慧者——佛陀来说,遮障外境实相的障碍丝毫也不存在,通达一切万法的因缘已经全部具足。这时必定已经通达一切万法的自相,无有任何障碍、因缘全部积聚的缘故。


上师开示

前面说:现在的凡夫人在未来仍会继续转世,因为并未具足通达无我空性这一障碍,自相续中的业和烦恼等因缘已经齐全,这样一来,后世必定一直不断出现;一旦具足产生我执的障碍——二无我的境界已经出现,自相续中不断流转三有的业和烦恼的因已经烧尽,这时肯定不再流转。

反过来说,佛陀照见一切万法的障碍一点也没有,以前在三个阿僧祇劫中积累福慧二种资粮的因缘全部具足,为什么不能照见一切万法呢?肯定能照见。这一点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


(1-2-2)一切道即是所断之对治


同时依理也可证实一切道即是所断之对治。


重难点分析

不管见道、修道等任何一道,均可说为所断的对治。比如一地菩萨的道,即是一地所断的对治。所断的对治或者道,《现观庄严论》中将其称为修治,其中尤其对一地到九地之前作了广泛宣说,在讲到十地时,则以比较的方式来广说。



如龙树菩萨言:“若有实承许,难忍贪嗔起,恶见普受持,成彼所生诤。彼为诸见因,无彼惑不起,故若尽知彼,见惑悉清净。


消文释义

如果承许实有,此人相续中难忍的贪嗔痴就会不断起现,一切常见、断见等恶见,也会在这人相续中普遍受持,由于这些见解导致,各种争论也必定经久不息。因此,这种实有就是一切见解之因,它如果不存在,一切烦恼就不会产生,一旦了知这一道理,所有恶见、烦恼全部都会得以清净。



谓谁了达彼,现见缘起者,依缘生不生,正智佛陀说。”


消文释义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若能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也即胜义中依靠因缘也不产生,世俗中依靠因缘必定产生,这正是具足大智大悲的全知佛陀亲口宣说的万法之真理。



又如《月灯经》中说:“贪欲之念、所贪之法与贪者无迹可见。”


重难点分析

贪执的对境、贪欲的念头以及相续中生起贪心之人,在胜义中真正去观察时根本得不到,就像《金刚经》所说,一切万法丝毫也不存在。这是从三轮体空的角度来讲的。


(1-2-3)所断不会返回来加害对治


所断(烦恼)不可能有再度返回来加害对治的机会,如《释量论》云:“无害真实义,颠倒纵尽力,不能遮自性,觉持彼品故……”


重难点分析

1、一切对治法可以断除所有所断,比如具足无二智慧时,依靠它可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但反过来说,所有所知障和烦恼障绝对不会遮蔽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2、一切真实义的本体即是无有任何损害的本性,无我智慧的本体不具足任何痛苦,不会成为所断。而且,无我的智慧属于真实义,如果是颠倒义,到一定时候必定会被遣除而显露真相,但无我并非颠倒义,而是无有任何损害之真义。因此,无论颠倒分别念如何精进努力,也不可能遮遣一切万法无我空性之自性,因为心识已经受持无我智慧之本体的缘故,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法都不可能加害无我智慧。如同种子已经烧毁,其苗芽从此以后再也不会产生一样。



按照一般共称之五道十地的安立,应从他论中了知。


重难点分析

按照一般共称之五道十地的安立,应从《入中论》《现观庄严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其他论典中了知,此处不作广说。

(二)详细分析所断


(2-1)烦恼障和所知障可摄尽一切障碍

下面略述断除所断之方式的附加内容:关于证悟二无我的智慧断除所断的要点,大乘的诸位祖师密意绝对是互不相违而趋入的。


重难点分析

1、在断除障碍和增长智慧方面,大乘所有的观点,如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之间的广派和深派无有任何相违,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观点也无有相违,同理,他们所传下来的诸位智者的观点也根本不相违。

2、《定解宝灯论》中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第二转法轮最了义,并对龙猛菩萨极为赞叹;有些认为第三转法轮最了义,因此对无著菩萨极为赞叹。而自宗宁玛派的观点,正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一样,二转和三转法轮都可以说为最了义,两大祖师的观点并不相违。



稍许说明此等道理:总的来说,十地的智慧不可思议,它们的所断——颠倒的伎俩也是变化莫测,不可计量,所有经中也以多种方式加以教诫。


重难点分析

总的来说,资粮道、一地的功德都不可思议,更何况十地的智慧,当然更加不可思议,而它们的所断——颠倒的伎俩也是变化莫测、不可计数,在很多大乘经典中,对断除所断的方式以及所断的分类等作了比较清楚的宣讲。



从总的方面而言,烦恼障与所知障定数为二以事势理成立,正因为士夫所追求的是殊胜解脱与遍知佛果,所以(烦恼障与所知障)是从障碍解脱与佛果的角度而安立的。一般来说,障碍的定数也为二,除此之外无需再安立其他一个障碍。


重难点分析

1、从总的方面而言,障碍的定数为二,这一点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辩论,有些人认为所有的障碍不一定包括在两大障碍中。比如证悟二无我之胜观的障碍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寂止方面还有禅定障、习气障等很多障碍存在。当然,从暂时分类来讲,安立其他支分障碍也未尝不可,但真正归类时,应该全部包括在两大障碍当中。

2、按照《俱舍论大疏》的观点这样讲过,虽然《俱舍论》并不承许所知障,然而其中所说的非染污障实际就是所知障。

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烦恼障与所知障定数为二以事势理可以成立呢?

提示:众生修习佛法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获得阿罗汉、菩萨等果位的解脱;二是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障碍的法,一是障碍获得解脱,二是障碍获得佛果,除此之外无有其他。故从总的方面而言,障碍的定数为二可以成立。(源自《讲记》)



《辨中边论》中云:“所说烦恼障,以及所知障,彼摄一切障,尽彼许解脱……”一切经论中异口同声地说除了这两种障碍外再无有第三种障碍。所有极细微的习气实际上是对如实现前所知(万法)之自性从中作梗的障碍,因此超不出所知障的范畴。


重难点分析

1、佛经所宣说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可以摄尽一切障碍,将此二者断尽以后便可获得解脱。在一切经论中,都异口同声地说除这两种障碍外再无有第三种障碍。

2、一切障碍中,比较粗大的部分均可包括在烦恼障里面,而最细微的部分,实际就是对如实现前所知万法之自性作障碍的,因此超不出所知障的范畴。


(2-2)分说二障


什么法障碍解脱呢?

我执、我所执等一切烦恼障碍解脱。


重难点分析

我执、我所执等即为烦恼,可以障碍解脱。



什么法障碍了知诸法呢?

是以未现前一切法之自性的愚痴来障碍的。


重难点分析

所谓的“了知诸法”就是指获得遍智的果位。佛陀依靠遍智的方式度化一切众生,可以说遍智即是佛果。对它作障碍的,即是未现前一切法之自性的愚痴,这就是所知障。



关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的差别,虽然在各论典中出现了因、本体、作用等许多类别,但实际要点是一致的。


重难点分析

对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的差别,各大论典中讲到了很多不同的类别,从因的角度,依靠人我产生的障碍叫做烦恼障,依靠法我产生的障碍叫做所知障。从本体方面,《宝性论》中也说:吝啬等烦恼叫做烦恼障,三轮执著叫做所知障。从作用上分,对解脱起障碍的,叫做烦恼障;对佛果起障碍的,叫做所知障。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实际要点并不相违。

教证

《楞伽经》中云:“以我执产生的烦恼心为烦恼障,以三轮法执产生的分别心及习气为所知障。”



归根到底,漂泊轮回的因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贪等一切烦恼,这所有烦恼中无则不生的根本就是俱生坏聚见,这一点以理也可成立。同样,具有人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烦恼是烦恼障。


重难点分析

1、归根到底,导致我们漂泊轮回最主要的因就是贪心、嗔心、痴心等六种根本烦恼以及一切随眠烦恼,而这一切烦恼的根本即是俱生坏聚见或者说萨迦耶见。只要坏聚见存在,其他的一切烦恼全部会产生;坏聚见不存在,其他烦恼也不会产生。不仅大乘中观如此承许,《俱舍论》第五品也讲得很清楚,一切我和我所见就是萨迦耶见,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切轮回的根本。

2、如果我和我所不存在,贪心、嗔心等烦恼便不会产生,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依靠“我”而产生的。有了贪心、嗔心等烦恼以后,轮回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所以说,一切烦恼依靠坏聚见而产生,这一点以理可以成立,通过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成立。同样,具有人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烦恼是烦恼障。这是从因方面来讲的。



未如理如实了知如所有与尽所有之诸法即是对万法之自性愚昧不知的无明,因此具有法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粗细愚痴即是所知障。


重难点分析

由于佛陀以如所有智照见如所有法、尽所有智照见尽所有法,而一切凡夫众生,对于尽所有方面的世俗法,以及如所有方面胜义谛的一切法,未能如理如实地照见,就是对万法之自性愚昧不知的无明,这种法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粗细愚痴,即是所知障。

思维讨论

对如来果位的希求是否也属于一种障碍?凡夫是否可以有这样的希求呢?

提示:《现观庄严论》中说:希求如来的果位,是一种细微的所知障。所以,“想获得佛果、发菩提心”这种心态,也属于有缘的执著。

当然,从暂时凡夫角度来讲,它虽然是一种所知障,但也是需要希求的,因为我们相续中粗大的烦恼和我执必须依靠这种所知障来断除。《澄清宝珠论》中说:对佛果的希求是一种愚痴。因此,从最究竟的道来讲,它是一种所断,但暂时还是需要的,就像依靠船只过河以后,可以将船只舍弃,但在未到达彼岸之前必须依靠它。(源自《讲记》)


(2-3)与实修正道的阶段相对应来解释二障

深入彻底地通达了原本如此的内容后再与实修正道的阶段相对应,我执所生的悭等六度各自的某一违品如果存在,则不能趋入对治法的各自波罗蜜多中,这是烦恼障。虽已实行六度,但具有未证悟法无我之法我根本的三轮实执分别念即是所知障,如《宝性论》云:“三轮分别心,许为所知障,悭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


消文释义

“三轮分别心,许为所知障,悭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三轮执著的虚妄分别心,称为所知障;悭吝等分别念,承许为烦恼障。

重难点分析

1、原原本本了解所知障和烦恼障的道理之后,再与实修正道的阶段相对应:依靠我执产生的布施违品,称为吝啬;持戒波罗蜜多的违品,就是破戒;安忍波罗蜜多的违品为嗔恨;以及智慧的违品邪慧等,全部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当中。此处需要注意,由法我执产生的三轮执著的吝啬等,并不包括在此处所说的内容当中。所以,不能将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全部安立为烦恼障。

2、人我已经断除,但未完全通达法无我的本体,在行持波罗蜜多的过程中,以法我产生三轮执著,比如这是布施的对境、这是布施者、这是布施的施物,这种依靠法我执产生的分别念,即是所知障。


上师开示

教证中清楚讲到,二障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以前有些论师认为,所谓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不是心的本体。但一般来讲,宗喀巴大师以及麦彭仁波切认为,应该是心的本体,如果非心本体会有很大过失。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中观并不承认小乘宗所许的不相应行,所以除心以外不可能存在一种无情法的障碍。《宝性论》中也明显讲到,所知障和烦恼障都是一种分别心,只是从来源的角度有点不同,烦恼障是以人我执产生的一种粗大分别念,所知障则是以法我执产生的比较细微的分别念。


(2-4)以人无我断除烦恼障之理

(2-4-1)以理证成


由此可见,如果证悟了人无我,则具有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烦恼将不复存在,这一点以理成立。如果见到了无我,那么由耽著彼所生的贪、嗔、慢等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如果我执存在,则这些烦恼必定得以立足。


重难点分析

如果证悟人无我,属于烦恼障的一切烦恼就不可能存在。这一点以理证如何成立?比如获得阿罗汉果时,其相续中不会对怨者生嗔、对亲者生贪,因为所有烦恼都是依靠“我”来产生的。我们观察自己也可以知道,每天不管修行还是工作,好多愉快不愉快的事情,全部是依靠“我”产生的。如果对“我”没有执著,每天都会非常快乐!不要说将“我”的执著从根本上断除,即使稍微减轻一点,在生活修行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利益,这一点现量就可以成立。


(2-4-2)引教证成


《宝鬘论》中云:“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


消文释义

只要对蕴的执著存在,“我”的执著肯定存在,再由此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恶业堕入恶趣,依靠善业转生善趣,如此一来,便在轮回中始终不断地流转。

重难点分析

萨迦耶见直接的对境是我,间接的对境应该是蕴,因为“我”本来不存在,众生所执著的实际就是五蕴的聚合。《量理宝藏论》中也讲过:我们听到的声音只是一个总相的声音,并不是自相的声音,但人们认为听到了自相的声音。同样,萨迦耶见表面上是执著我,但“我”根本不存在,实际所执著的就是蕴。



《释量论》中也说:“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嗔,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


消文释义

只要有“我”的执著,便会出现对“他”的执著,依靠“我”和“他”的执著必定出现两种烦恼,即对自方生贪心、对他方生嗔恨心,依靠这种烦恼的连接,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过失和痛苦肯定会现前。



又云:“是故贪著我,尔时当流转。”


消文释义

只要贪著“我”,就必定在世间不断地流转。



又如《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智慧进行分析时,完全可以了知,轮回中一切烦恼过患的来源,就是萨迦耶见。

2、所知障和烦恼障实际都是分别念,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清楚。以前国王赤松德赞时期有三大译师,其中一位叫做益西得的译师是这样说的:所谓的烦恼障是我和我所执,而所知障一方面应从能取所取方面安立,另一方面,对于五明具有愚昧的部分,也称为所知障。

思维讨论

萨迦耶见有哪两种?哪种是轮回的根本?

提示:萨迦耶见有俱生萨迦耶见和遍计萨迦耶见,所谓遍计的萨迦耶见,比如讲数论外道、胜论外道时,他们将一种常有的法执著为我,这是不符合实相的,它并不是轮回的根本。任何一个众生不管转生于何处,都认为“这就是我”,对自己有一种自我的执著,这种俱生的萨迦耶见才是一切轮回痛苦的根本。(源自《讲记》)


(2-4-3)旁述在见道与修道中如何断除遍计和俱生部分


这样的我执是依靠对治法证悟无我的智慧来断除的,在见道中,断除于现见真实法性谛实义起颠倒的一切遍计部分,从此以后在修道中断除俱生部分,


重难点分析

1、这样的我执唯有证悟人无我方能断除。在获得见道时,对于照见万法真相起颠倒作用的一切遍计部分便可断除,或者说,依靠萨迦耶见所产生的一切遍计部分都可以断除,而在修道时可以断除其俱生部分。

2、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也说:获得一地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七地以后则会断除所知障的细微部分。


有关遍计与俱生的一切内容要点当从他论中得知。


重难点分析

1、有关遍计与俱生的一切内容要点,可以从麦彭仁波切所著的其他论典中了知。麦彭仁波切在与Ra沙格西的辩论书中说:所谓的遍计我执,比如执著瓶子为常有,叫做遍计我执、遍计烦恼;仅仅执著瓶子,认为“这就是瓶子”的执著,叫做俱生烦恼。

2、一般来讲,俱生和遍计之间的差别,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来解释,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说:宗派引发的各种增益,如认为常有自在的我存在、神我存在,或者微尘中产生我等等,是一种遍计执著;而每个众生认为本身固有的我存在,叫做俱生执著。这样理解也可以。有关这种说法,在无畏论师的《入中论释》中说:本来不存在而增益出来的我执,叫做遍计我执;仅仅认为“我存在”的执著,叫做俱生我执。


上师开示

在辩论场所中,对所谓的俱生和遍计辩论得非常多。有时候,为了增上智慧,辩论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有时候觉得辩论对自相续也不会有什么改变,最关键就是生起菩提心最重要。


(2-5)小乘断障


所以,声闻、缘觉唯一修持烦恼障的对治法——人无我,从而能灭尽一切烦恼,如同薪尽之火一样不再存在(三)有的运行,永远不会重返轮回,可是,由于未圆满修行法无我而致使没有断除所知障。


重难点分析

1、从声闻、缘觉来讲,唯一修持烦恼障的对治法——人无我。由于他们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人我的执著,如同薪尽之火一样,再也不会于轮回中流转,可是,未圆满修行法无我的缘故,没有断除所知障。

2、声闻缘觉并不是没有通达法无我,《定解宝灯论》第二品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的教言作了宣说,阿罗汉断除了少分所知障、证悟了一点法无我,但是证悟很微小的缘故,加上否定词说并未证悟法无我,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区分这些说法。



一般而言,障碍所知之自性的所有愚痴均可以用烦恼之名来称呼,但这不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二者之中的烦恼障。


重难点分析

一般而言,障碍所知之自性的所有愚痴都可以运用烦恼这一名称。比如八地菩萨有没有烦恼呢?从具有障碍之愚痴的角度,可以说存在烦恼。麦彭仁波切在与扎嘎活佛的辩论书中也说:很多经论中所安立的烦恼这一名称,有时候指所知障,有时候指烦恼障。宗喀巴大师认为所知障从第八地开始断,其密意主要从作用方面来解释,七地以前虽然也会断所知障,但八地以后主要是所知障起作用,因此说八地以后才断所知障。



关于诸如此类的情况,辨清场合在何时何地都是至关重要的。


重难点分析

所有障碍均可称为烦恼,也即平常所说的“惑”。虽然以此代替,但也并非仅仅是指二障中的烦恼障。关于诸如此类的说法,哪些情况下是指烦恼障;哪些情况下,虽然说无明、愚痴等,其实是指所知障,对不同的场合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上师开示

在学习中观、因明的过程中,对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应该凭借自己的智慧去分析。为什么呢?麦彭仁波切在本论中再再讲过:真实的理证智慧需要依靠自己分析观察而产生。大家在求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认真真观察,一旦在相续中生起不合理的分别念,自己应该有能力应付。


(2-6)大乘断障

(2-6-1)自宗观点


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在八地的阶段,以无勤趋入对境法性的方式连我执的细微运行也予以灭尽,结果灭尽一切烦恼障,从此以后在三清净地唯一断除二现习气或者所知障。然而对境法界无有细微障碍阻挠的等性境界,除了佛陀以外,有学者是不可能达到的。


重难点分析

1、按照宁玛自宗的观点,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到八地时,我执引发的一切烦恼障全部断除,以无勤趋入对境法性的方式,连我执的细微运行也予以灭尽,这在《现观庄严论》中有明显讲述。之后,于三清净地时唯一断除二现(二取)习气或者所知障。然而,此三清净地毕竟属于有学地,因此,不可能得到一切障碍习气全部断除的境界。

2、此处所说“大乘圣者”,主要是为了区分小乘阿罗汉转小入大的不定种性者。因为小乘阿罗汉已经断除所有烦恼障,在转入大乘之后,一地到七地之间无有烦恼障的所断。当然,转小入大的不定种性者,有以道入和以果入两种,以道入者相续中仍存在烦恼障,比如我获得预流果之后,大乘种性成熟,这时我相续中的烦恼障并未完全断除。而以果入的阿罗汉已经完全断除烦恼障,因此不包括在此处所说的这种情况当中。



《入中论》中也说:“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这种方式并不是应成派独一无二的观点,实是出自大乘的所有经藏,也是诸大祖师的一致观点。


消文释义

“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清净的智慧与一切过失不可能共住的缘故,到八地时已经灭尽所有烦恼及其习气之根本,虽已成为烦恼全部清净之三界导师,仍然无法获得佛陀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

重难点分析

这种观点,不仅仅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是包括唯识宗以上所有大乘的观点,比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十地经》等经典都是如此宣说的,因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或者说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观点完全一致。


(2-6-2)相关辩论

(2-6-2-1)承许不清净七地唯断烦恼障


承许不清净七地唯一断除烦恼障的宗派虽然在此藏地也有出现,但由于对治法即证悟二无我的智慧存在,而为什么不断所知障呢?


重难点分析

在藏地雪域,格鲁派的克珠杰等个别论师,有不清净七地唯一断除烦恼障的说法。宗喀巴大师晚年的观点是具有一定密意的,但后来追随这种观点的大德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还是值得观察。因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既具足人无我的智慧,也具足法无我的智慧,那么,由法执引发的所知障应该断除。这种理证非常尖锐,《现观庄严论》等论典中也是这样强调的。



《辨中边论》云:“于法界无明,十种所知障,十地诸违品,对治即为地。……”应当按照一切经论中所说十地各自的所断均有所知障来理解。


重难点分析

1、此处明确讲到,十地当中每一地都存在需要断除的所知障,对于这十种所断作相应的对治,由此安立为十地。

2、《现观庄严论》也清楚讲到,见断和修断中有三十六种分别,其中既包括烦恼障也包括所知障,所以,从一地到十地之间,所断应该分开。按照自宗观点,一地到七地之间同时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七地以后唯断所知障。


(2-6-2-2)认为八地始断所知障、声缘圆满证悟法无我


此宗派认为断所知障的起点是从八地开始,而且承许声缘阿罗汉已圆满地证悟了法无我并且已断尽一切烦恼。


重难点分析

格鲁派个别论师认为:所知障从第八地开始断,而且声闻缘觉所证悟的法无我与佛菩萨在证悟法无我方面无有差别,三乘所证悟的智慧相同。并且运用很多教证进行说明。



对此,其他智者进行反驳道:倘若果真如此,那么声缘阿罗汉趋入大乘时在不清净七地获得对治之智慧时就成了无有所断,彼地的无间道是什么的对治,解脱道又从什么中解脱,此等也无有立足点了(意为无间道与解脱道也将无法安立)。


重难点分析

对此,萨迦派全知果仁巴为主的论师们反驳说:假设如此,声缘阿罗汉趋入大乘时,在不清净七地虽然获得了对治的智慧,但根本不存在所断。如此就会有以下过失:

1、《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中讲到:将要获得二地时,在一地末尾无有任何间断的阶段,称为无间道。正因为存在障碍,需要将它们全部遣除才可以无间获得二地,如果丝毫所断也不存在,那么,现在就能获得二地,所谓的无间道也就不合理了。其他地的无间道都与此相同。

2、已经得到二地、三地……,所有障碍全部远离以后的阶段,即是解脱道。如果所断根本不存在,解脱道又该如何安立呢?



再者说,菩萨具有无量大悲方便,在两大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里修习无我,结果所断的法,声闻、缘觉本来远离方便而修行却在三世等短暂的时间便能断除,如此看来,小乘与大乘相比将更快速地成佛了,通过诸如此类的多方面分析而遮破对方的观点。


重难点分析

格鲁派的有些论典中说:阿罗汉趋入大乘是从第八地开始。这种观点存在转小入大的阿罗汉成佛更快的过失:

1、菩萨具有无量大慈大悲的方便法,在两个阿僧祇劫的漫长时间中修习无我,也即资粮道和加行道之间需要一阿僧祇劫,一地到七地之间需要一阿僧祇劫。

2、而《俱舍论》中明确讲到:声闻在三世当中、独觉在百劫当中,便可以获得暂时的阿罗汉果位。如果阿罗汉趋入大乘是从第八地开始,那么,小乘声闻在三世中精进修持可以获得阿罗汉果位,再直接趋入大乘,则无须经过前两个阿僧祇劫。

思维讨论

1、有些论师认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入定时的智慧力增加,出定时继续积累资粮等,因此并非无事可做。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提示: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所断一点都没有,智慧又怎么会增加呢?如同阳光越来越强烈时,天空的云会越来越少,如果所断方面没有任何差别,一地菩萨与七地菩萨之间的智慧不应该有任何差别。正因为所断存在的缘故,所获得的智慧才存在明显和不明显的差别,所以他们的说法并不合理。(源自《讲记》)

2、有些人认为: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无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所断,但是存在禅定障等其他障碍。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提示: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说:所有障碍都应该归属在烦恼障和所知障当中。那么,你们所说的禅定障,到底包括在二障中的哪一个里面呢?除二障以外不可能另外存在第三种障碍。(源自《讲记》)


(2-6-2-3)当以不偏不倚的雅兴来欣赏双方的辩论


双方的诸位辩论对手都是具有超凡妙慧的智者,对于他们之间理证技艺较量的精彩表演,我们当以不偏不倚的雅兴来尽情欣赏。


重难点分析

1、萨迦派运用很多教证理证遮破了对方的观点,格鲁派后来的一些大德也对此进行解释,类似的宗派方面的辩论,到现在始终不断。

2、全知果仁巴是非常了不起的文殊菩萨化身,全知宗喀巴大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因此,麦彭仁波切说:对于这种名副其实的成就者之间的辩论,我们应该抱持一种不偏袒的公正态度,尽情欣赏这一理证技艺较量的精彩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没必要赞叹格鲁派如何如何、评价萨迦派如何如何,只要站在中间欣赏就可以了。不过,麦彭仁波切虽然是这样说,但有时候还是稍微偏重萨迦派的观点多一点……


(2-7)分析烦恼障和所知障之关系

(2-7-1)二障及对治均并非独立存在


如是烦恼障与所知障不是偏颇而存在,对治法二无我也并非不能混淆。


重难点分析

1、烦恼障和所知障实际并不是完全分开存在,二者并非毫无关系,就像中观里面所讲的:如同身体具有身根一样,愚痴遍于一切烦恼。当然,分开来讲的时候,所知障的本体不一定是烦恼障,烦恼障的本体不一定是所知障。但从总的愚痴角度来讲,所知障和烦恼障并不矛盾,可以说烦恼障是所知障的一部分。

2、二无我也是同样,人无我实际是法无我的部分。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说:就像树木和巴拉夏树一样,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尊者在有关二无我的修法中也说: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叫做人我;而缘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外的法,就是法我。比如我执著自己是人我,执著我的柱子、我的瓶子也属于人我;而认为这是瓶子、这是柱子,并未将它执著为是我的,这就叫做法我。如果通达我和我所的对境,就已经通达了人无我;通达了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就叫做通达法无我。

教证

《中观四百论》中云:“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2-7-2)引《入大乘论》说明

全知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如此说道:


重难点分析

以下引用全知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的观点进行说明。


(2-7-2-1)设问


“如果有人认为:观察苦谛与集谛的这些所断烦恼到底是一体还是异体?假设是一体,则后面的对治成了无有意义;倘若是异体,则缘所有界、趣、法的异体烦恼均需要断除,结果无法断除。


重难点分析

对方认为:对苦谛和集谛的所断烦恼进行观察,它们到底是一体还是异体?假设是一体,后面的对治就无有意义。因为七地以下已经断除烦恼障,不必再去断除所知障,二障一体之故。倘若是异体,缘所有三界、六趣以及执著瓶子、柱子等,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无量无边的每一种烦恼,都需要一一断除。因此,烦恼障与所知障不论一体还是异体都不成立。


(2-7-2-2)回答


对此应当这样答复:一切烦恼均是来源于我见之处,而产生于实执、相执的对境中,在具有这些烦恼期间,所缘有多少,烦恼也将产生多少。一旦(如幻师般的)我见之依处土崩瓦解,则由于无有幻师而使他所幻变的一切烦恼魔术均销声匿迹,因而此等烦恼已脱离了一体与异体的关系。


重难点分析

1、对此疑问,荣索班智达回答:一切烦恼的来源就是我见,对有些法产生实有的执著,对有些法虽未执为实有,但因为执著它的相状,由此也会产生种种不同的烦恼。在具有这些烦恼期间,所缘有多少,烦恼也将产生多少。一旦如幻师般的我见之依处土崩瓦解,则由于无有幻师而使他所幻变的一切烦恼魔术均销声匿迹。通过离一多因等方式进行抉择,或者依靠大圆满的修行,将所有的我执全部断除,再也不会有人对我制造违缘痛苦,全部都是非常快乐的。

2、当然,从名言来讲,可以说烦恼障与所知障他体,比如嗔恨心和贪心,它们的本体肯定不是一体,因为前者执著不悦意的外境,后者执著悦意的外境。但真正来讲,不能说二者一体或者他体,其中原因下面也会讲。从暂时现相来讲,由于烦恼的层次并不相同,对治的无我也就不同,从这个角度说他体也可以。但实际上,二者并非分开存在。



可见,只是为了调化耽著自相与共相的诸声闻学人,(佛陀才将)轮回分为因(集谛)与果(苦谛),涅槃也分为因(道谛)与果(灭谛),以此差别而归纳分成四谛,缘这种差别,智慧与烦恼也就分成了异体。实际上,一切智慧均是一体,就是指的证悟诸法为无我的智慧。同样,一切烦恼也都是一体,也就是指对于我的愚昧分别。


重难点分析

1、佛陀针对众生的根基不同分了四谛,苦谛的来源就是集谛,此二者属于烦恼当中,依靠智慧对此进行对治从而修持道谛,最后获得灭谛。所以,佛陀暂时为了调化声闻根基的众生,将烦恼分成两个、四个、十六个等等,智慧也分为很多;为了调化大乘根基的众生,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障碍分为十种,智慧也分为十种,在名言中可以作这些区分。

2、但从最究竟来讲,所有智慧都是一体的,就是指证悟诸法为无我的智慧。月称论师在《六十正理论讲义》中也是如此宣说的。同样,一切烦恼都是一体的,就是对于我的愚昧分别——无明。因此,所有智慧都可以包括在唯一的自然智慧当中,所有无明烦恼全部可以包括在俱生无明当中,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可分的。


(2-7-2-3)有实见无法断除烦恼

所以说,凭借缘补特伽罗〖人〗的智慧不能断除烦恼,而缘法的智慧也需要借助遣除颠倒之戏论的力量方可断除烦恼,而以有实见不能断除。


重难点分析

1、由于具有取舍的意识就称为智慧,因此,人我执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但与佛菩萨的智慧并不相同,它是反方面的一种邪智,依靠这种邪智不可能断除烦恼障。

2、缘法的智慧有两种,比如缘柱子的无常,这是符合真理的智慧;如果认为柱子常有,则是颠倒恶见。所以,仅仅依靠缘法的智慧不能断除障碍,必须真正了知万法真相之后,依靠它方能断除真正的所断。


(2-7-2-4)遣诤

(2-7-2-4-1)小乘有实见能否灭尽烦恼


如果有人问:既然声缘尚未离开处于有缘之地的有实见,他们又如何能灭尽烦恼并证得菩提呢?


重难点分析

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说声闻缘觉只通达人无我,并未通达法无我,因为对粗大的蕴已经通达空性,但仍认为两个极微是实有的,那他们又怎么会灭尽烦恼获得菩提呢?


(2-7-2-4-2)虽已断除结生三界的障碍,但非究竟成就


对此应当如是回答:虽说一切声闻自宗承许灭尽烦恼并获得无为法〖抉择灭〗,


重难点分析

声缘自宗认为,在获得阿罗汉果位时,已经灭尽所有烦恼障,获得无为法抉择灭的果位。



但大乘认为:烦恼的有实法已灭而随眠习气未灭、尚未超离异熟之蕴的补特伽罗,已断除了一切结生三界的情况,因而称为灭业寿之众生。


重难点分析

1、大乘认为,人我执著的烦恼障虽然已经灭尽,但作为随眠习气的所知障并未灭尽。

2、无畏论师在讲《入中论》时也说:八地菩萨对现行烦恼已经灭尽,但随眠习气还没有灭。此中所说的随眠习气就是指所知障。因此,大乘也承认阿罗汉相续中不具足烦恼障,但是对所知障还没有灭。所知障未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四种不知等,另外,他们自宗虽认为五蕴已经清净,实际上,只是色蕴不存在,识蕴、想蕴、受蕴等全部具足。《智慧品》中也讲过,阿罗汉对异熟蕴仍未超离。但是,由于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一切结生三界的障碍,因此,可以将之称为灭业寿之众生,因为从此以后再不会依靠业力转生。但这并非究竟成就。



正如《普明幻化网续》中‘尽离方便慧,耽著外实法,一切小乘者,岂得无上果?’对此答云:‘菩提说二种,有余及无余,有余蕴本体,尽焚诸烦恼;无余无习气,清净如虚空,菩提即如是,诸佛方便说。’应当依此而了知。


重难点分析

荣索班智达此处引用《普明幻化网续》的一段辩答来说明:

1、有人提出疑问:声闻缘觉既不具足像六波罗蜜多那样的大乘方便,也未证悟大乘二无我的空性,尤其从声闻的角度,对外境色声香味的本体并未完全通达为无有,因此,小乘行人的果位怎么称为无上呢?

2、对此回答:所谓的菩提有两种,一种是有余菩提,一种是无余菩提(或者说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指色蕴还未灭尽;无余涅槃已经灭尽色蕴,但其他四蕴仍未灭尽,由于蕴还存在,所以并不是最究竟的无余涅槃,但烦恼已经全部烧尽了。真正的无余涅槃,也即佛陀,所有习气已经消除,清净如虚空,这一点在各种不同的佛经中均以极为明显的方式作过宣说,大家也应该如此了知。


(2-7-2-5)旁述三菩提


此外,如果有人提出质问:论中说菩提是尽智与无生智,具有无为法者即是圣补特伽罗。既然说菩提共有三种,那么它们的尽智与无生智到底是指什么呢?


重难点分析

在讲《俱舍论》时经常提到尽智和无生智,具有这两种智慧便称为获得菩提。按照小乘观点,即指获得抉择灭无为法的圣者;按照大乘观点,最后获得究竟涅槃时,已经了达诸法真正的实相,这时也可以称为无为法,具有此种法相的圣者,可以说是获得菩提者。那么,既然说菩提有声闻、缘觉、佛陀三种,他们的尽智与无生智到底灭尽何种障碍?获得了什么样的无生智慧呢?



对此答复:断除结生三界的一切烦恼者即是阿罗汉;


重难点分析

首先从阿罗汉的角度来分析,阿罗汉已经断除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之根本,获得远离一切烦恼、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果位。



无论何法,集谛的法(顺行十二缘起支)了知为灭尽彼等(逆行十二缘起支)之法者即是缘觉;


重难点分析

其次是缘觉,对于任何法,了知顺行十二缘起支的集谛,并以灭尽此等来观修逆行十二缘起支法,比如到尸陀林等地,依靠骨架等对十二缘起以逆行的方式进行观修,最后从加行道到无学地,尽除人我和部分法我的障碍,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由此获得第二种菩提——缘觉的果位。



尽断习气结生的一切烦恼者即是无上真实圆满菩提。”


重难点分析

所谓的佛陀,正如《普明幻化网续》所说:“无余无习气。”在十地末尾,依靠金刚喻定可以断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部分,获得至高无上的菩提果位,也即最究竟的无余涅槃。


上师开示

因此,小乘的无余涅槃不能称为真正的涅槃,因为仍然有蕴存在。真正的无余涅槃就是指佛陀,为什么呢?佛陀将包括习气在内的一切障碍全部断绝无余,因此称为究竟的无余涅槃。大家通过这次学习一定要了知,最究竟的果位并不是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只有真正通达万法皆空的佛陀才是究竟的真实果位。



正像全知荣索班智达所说的那样,怙主龙树与月称论师等大德可谓是异口同声,意趣一致。一切烦恼归根到底唯一是愚痴,它的微细部分绝对是十地末际之金刚喻定的独一所断。


重难点分析

1、正如全知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所说的那样,怙主龙树与月称论师等大德可谓是异口同声,意趣一致。《定解宝灯论》也讲过:藏地荣索班智达和印度的龙猛菩萨、月称论师的观点完全一致。龙猛菩萨《中观根本慧论》和月称论师《入中论》异口同声地说:三乘智慧应该是有一定差别的,而且,声闻乘和缘觉乘终究要归入究竟一乘。这一观点,是藏地百万班智达的顶饰。

2、八万四千烦恼归根到底唯一是愚痴。对于此二者的关系,萨迦耶见肯定是愚痴,但愚痴不一定是萨迦耶见,比如三清净地虽然具有愚痴的所知障,但是没有转生轮回的萨迦耶见,因此,愚痴和萨迦耶见之间应该是总和别的关系。总的来讲,在未获得一地菩萨之前,所有萨迦耶见的本体就是愚痴,在这一过程中,愚痴也就是萨迦耶见。而愚痴最细微的部分,在最后十地末尾时,依靠佛陀的金刚喻定来断除,这就是金刚喻定的所断。


(2-7-2-6)宣说究竟一乘之理

(2-7-2-6-1)正说


一切法的究竟实相也不可能逾越真如佛智的唯一境界,如实照见的智慧也是唯一的,即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种智。


重难点分析

一切愚痴除无明以外无有其他,最后一定要断除它;一切法的究竟实相不可能逾越真如佛智的唯一境界,如实照见最究竟实相的智慧,唯一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种智。《现观庄严论》也说,断证圆满究竟的佛位,就是佛陀的智慧。所以,声闻缘觉最后必须归入究竟一佛乘,以下便通过教理建立究竟一乘。


(2-7-2-6-2)引教理说明


为此,金刚乘中说“佛与众生仅是觉与未觉的差别”,依此也能认识到金刚藏的甚深之处。


重难点分析

佛陀在密续中说:众生与佛陀只是觉与未觉的差别。《经观庄严论》中也这样宣说过。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本体来讲就是如此,众生只是未认识法界本面而已,就像本来是国王种姓的王子,现在在做乞丐一样,只要认识自己的真实身份就会立刻获得王位,同样,众生在觉悟的当下就可以成佛。对于密宗的殊胜之处,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表明。



正因为这一点,声闻、缘觉、菩萨依次照见实相的障碍越来越清净,诸位菩萨也是以地的差别而呈现逐步向上的趋势。最终如实现前实相、究竟断证功德者即是佛陀。因此,证悟实相的意义就是智慧。


重难点分析

正因为这一点,从有学地的角度,声闻、缘觉、菩萨依次照见实相的障碍越来越清净,所证悟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逐步向上时,在所证悟的境界和所断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最终如实现前实相、究竟断证功德者即是佛陀。因此,证悟实相的意义就是智慧。



由此可知,从断除障碍实相的角度而言,照见对境法界是以清净的方式而进行鉴别的。正由于原本如此,因而所有经论中三令五申宣说的成立究竟一乘之理的摄义就是这样。


重难点分析

由此可知,从断除障碍实相的角度而言,照见对境法界需要以清净的方式进行鉴别。也就是说,唯有佛地真正断除了一切障碍、获得了最究竟诸法实相。由此,《楞伽经》《十地经》等所有经论,包括龙猛菩萨、月称论师也是再再宣说究竟一乘的意义。



月称论师也说:“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消文释义

离开了知真实义的智慧以外,没有其他可以遣除众生垢染的方法。因为从真实角度来讲,在对境方面,一切诸法无有前后变化,也没有好坏或者根基不同,以及法性和有法的差别;在有境方面,证悟一切诸法真实义的智慧,也无有任何差别变异。所以,佛陀非常慈悲地为众生宣说了最后究竟一乘。



只有以确凿可成的理证才能证实究竟一乘,否则无有建立一乘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1、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引用《妙法莲华经》的教证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中论》《入中论》以及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中都是再三建立究竟一乘。其原因就是,如果未建立究竟一乘,声闻是声闻乘、缘觉是缘觉乘,到最后根本没有一个真正的果位,这并不是最究竟经典的意趣。

2、因此,依靠这种理证教证的方式建立究竟一乘很有必要。否则,像现在藏地个别论师所承认的那样,永远不会有究竟一乘的机会,这样一来,最终必定导致建立的一切地道等全部不合理。《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所讲的十地的道理如果不合理,那么,显宗说“了知三智,行持四加行,最后获得究竟的法身果位”等等,这些教义也就无法解释了。


(2-7-2-6-3)总结说明


所以说,一切声闻阿罗汉并不是断证究竟的菩提,这是众所承认的。究竟的解脱涅槃唯有佛陀,如《宝性论》中云:“故未得佛果,涅槃不可得,如离光与光芒,日轮永不见。”


消文释义

“故未得佛果,涅槃不可得,如离光光芒,日轮永不见。”无论菩萨还是声闻缘觉,如果没有获得佛果,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涅槃;如同离开光明与光芒以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日轮一样,离开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另外一个究竟的菩提。

重难点分析

由于声闻阿罗汉的所断未究竟,所证也不可能究竟。可以说,所断与所证一者有则另一者应该存在,二者成正比。如果像有些论师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从智慧的角度来讲一模一样,但所断具有一定差别的话,也就无法于地道安立解脱道、无间道……具有许许多多的过失。所以,缘觉和阿罗汉并非究竟菩提,这是众所承认的。


(2-8)断除所断后是否转生轮回

(2-8-1)声闻缘觉的情况


其实,声闻、缘觉断除烦恼也是以圣者的智慧来断除的,因此不会有以业惑再度退转(为凡夫)、投生轮回的情况,因为他们是灭尽业寿者的缘故。


重难点分析

声闻也好、缘觉也好,想要断除烦恼必须依靠圣者的智慧。真正的圣者,已经灭尽转生轮回的根本因,烦恼业力全部断除,因此,不会有以业惑再度退转为凡夫、投生轮回的情况,因为他们是灭尽业寿者的缘故。



不仅如此,而且即便未灭尽所断的种子,但获得忍位后不再堕入恶趣等也同样是合理的。


重难点分析

《俱舍论》中讲到:阿罗汉会有退失的情况。但所谓的退失,并不是一直在凡夫位上停留,而是在很快时间中恢复原状。不要说圣者,获得加行道忍位以后就不会堕入恶趣,其他论典中也讲过,由于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经被压伏,它的种子不会再起作用,所以到忍位以后,不会以业力现前而堕入恶趣。


(2-8-2)大乘圣者的情况

(2-8-2-1)一地菩萨以上不会以业惑转生轮回


大乘圣者一地菩萨现量照见真实义而永远不可能再有颠倒的增益,尽管尚未断除串习的细微俱生所断〖俱生烦恼障〗,但如同蛇腰折断即不能立起一样,依靠业与烦恼身不由己而投生三有等情况是绝不会有的。如云:“与圣道相系,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说为如褴衫。”


消文释义

“与圣道相系,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说为如褴衫。”与一地菩萨以上的智慧相系的缘故,转生轮回的一切萨迦耶见必定会断除。依靠一地到七地之间的修断,绝对不可能再度转生轮回,就像扔在尸陀林的破烂衣服不能再次使用一样。

重难点分析

1、一地菩萨以上已经现见真谛,从此以后不会再有怀疑等颠倒增益,这时虽未断除所有的俱生烦恼障,但依靠这种烦恼不会转生。

2、《现观庄严论》中,对一地到七地之间的烦恼用了执著、所取等非常多的代名词。表面看来,一地菩萨甚至五地、六地的菩萨怎么会有这种分别念呢?实际上,这种分别念和现象不会变成堕入轮回的因。就像毒蛇已经拦腰折断,再不会起来一样,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虽然有烦恼障,但以此不会转生恶趣。


(2-8-2-2)以大悲心而示现受生


获得圣地之后再也不需要以业惑的依他起而在不清净的世间受生等,可是以大悲心的驱使而在不清净世界中受生为四生随应平凡世间而示现来利益有情,如(《宝性论》中)云:“已见真如故,生等已超离,然以悲示现,生老病死等。”


消文释义

“已见真如故,生等已超离,然以悲示现,生老病死等。”圣者已经如理如实照见一切万法之真如,已经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轮回的各种现象,但以大悲心的力量,仍会于众生面前示现生老死病的相。

重难点分析

1、真正获得一地菩萨以上,就再也不会依靠自己的业力、烦恼等因缘转生于不清净的世间。可是,以大悲心的驱使,诸佛菩萨会在众生面前示现胎卵湿化四种转生的方式,表面看来,他们在世间上以人的形象或者旁生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实际并非以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转生,应该是以悲心来度化众生的。

2、一地到七地之间的转生方面,藏传佛教的有些高僧大德之间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格鲁派的甲曹杰,他说一地到七地菩萨之间,也有以烦恼障转生的情况。荣敦大师在有些注疏中说:虽然无有烦恼障,但以烦恼障的习气而转生。自宗麦彭仁波切的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现观庄严论注疏》,以及哦巴活佛的《现观庄严论略释》、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这几部论典中都已经清楚讲到:一地到七地之间,在大悲心的驱动下而转生,并不是以业力或者烦恼转生。

思维讨论

有人说:“汉地的某某高僧大德病了,藏地的某某高僧大德也病了,为什么这些上师会生病啊?他们不是上师吗?……”应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呢?

提示:一方面,提出这种疑问只是充分说明,他们对基本的大乘论典根本没有闻思过;另一方面,在以一种非常坚固、不生不老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话,不一定对众生真正有利。所以,上述教证还是很重要的。真正的大成就者虽然在众生面前示现生病,但真实本体上,已经完全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现象。(源自《讲记》)



受生之因:住于不清净七地的诸位菩萨主要是以善巧方便、悲心、愿力而受生,而住于清净地的诸大菩萨则以自在的智慧而示现投生等。


重难点分析

1、住于不清净七地的菩萨,主要以善巧方便、悲心和愿力来受生;而住于清净地的诸大菩萨,则以自在的智慧示现投生等。

2、此处所说的观点,与《经观庄严论注疏》中的观点稍有差别。《经观庄严论注疏》认为,一切凡夫众生以及获得预流果、一来果等圣者,还有资粮道、加行道行人,全部依靠业和烦恼转生世间;一地和二地菩萨,则以愿力转生;三地到七地之间,依靠等持力转生;三清净地则依靠自在力投生;最后佛地依靠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到世间度化众生。


上师开示

由此应该了知,不要说凡夫人,包括小乘预流果、一来果,由于未具足大悲心,也没有善巧方便和等持力,应该说是依靠业和烦恼而转生的。获得一地以后,要么以等持力,要么以善巧方便、愿力、大悲力投生,到了八地以上,全部以自在力而转生。对于这方面,大家一定要清楚。


(2-8-2-3)旁述菩萨示现投生时是否有自相苦受


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这些大菩萨是为了利他而示现投生等,那么当时他们身心是否具有自相的苦受?


重难点分析

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这些大菩萨为了利他才示现投生等,那他们是否具有自相的苦受?轮回非常可怕,一地菩萨或者二地菩萨来到世间的时候,会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特别痛苦、伤心、忧愁呢?关于这个问题,依靠《经庄严论》中的教证来作解释。



关于这一问题,正如《经庄严论》中所说:“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


重难点分析

一地以上的诸大菩萨,观内外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一样,不会有任何执著,不论转生地狱还是人间,对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入花园一样。真正的圣者菩萨,表面上也许会示现与凡夫相同,但真正从他的内心来讲,不论因成功产生的贪心还是因失败产生的痛苦等,任何烦恼都不存在。



自德利众喜,故意幻化生,


重难点分析

圣者菩萨到底是怎样示现的呢?《经庄严论》中说:“自德利众喜,故意幻化生。”菩萨依靠自身的功德来帮助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并且故意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这两句在唐译当中是没有。



自严及自食,园地与戏喜,如是四事业,悲者非余乘。


重难点分析

运用四种比喻来说明:比如,对自己的身体以姝妙装饰等进行庄严、享用美味佳肴、前往舒心悦意的花园居住以及歌舞嬉乐等,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开心的;具有大悲心的菩萨也是同样,他以自身功德作为庄严,将度化众生使之欢喜作为自食,于众生界投生作为园地,以神通游舞世间,除具有大悲心的诸佛菩萨外,其他乘和其他众生根本不具足这种能力。



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无间如乐处,岂怖诸有苦?”


重难点分析

精勤利益众生是菩萨的职责和义务,因为他的心是大悲的本体,除此之外无有其他。因此,即使是无间地狱,菩萨也将之看作赏心悦目之花园,又怎么会对它产生畏惧和痛苦呢?


上师开示

《入中论》也说:如同达拉树,一个人砍伐、一个人种植,达拉树不会对前者生嗔恨心,也不会对后者生起贪心。同理,对一地以上菩萨的身体,一边用斧头开始砍割,一边用檀香敷抹,菩萨不会对二者生起嗔心和贪心。因此,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赞叹他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别人诽谤他而痛苦,即使到地狱、旁生当中去度化众生,除了快乐以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

编写师兄:定解G09、定解G55

初审师兄:定解G03、定解G54

终审师兄:定解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