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庄严论释》第42课

二、内容归摄

本节课继续学习科判“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中的内容,此处所说颂词为:“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意即,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在自相续逐渐长期地串习无我自性,对一切诸法实相所产生的颠倒增益,无须任何勤作便可断除。

上节课对此颂进行了分析,并且详细分析了如何断除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问题。本节课主要分析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和人无我方面的问题,具体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立宗

1、引无垢光尊者教证建立自宗观点

自宗观点:对获得阿罗汉者来说,对于蕴必须证悟空性,否则不可能证得自果。但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范围极其微小,因此说声缘并未证悟法无我。

2、详细说明

(1)解释“声缘也有证悟法无我”

作为阿罗汉必须断除我和我所的执著,由于人无我毕竟也是法无我的一部分,因为见到了法无我的部分为空性,也就可以安立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这一名言。

(2)解释“声缘未证悟法无我”

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非常渺小的缘故,以微弱加否定词而说未证悟法无我。

(二)详细说明其意义

1、以见解说明

(1)何为圆满证悟法无我

小乘只是证悟了蕴不存在,也即破除了有的边,所证悟的空性范围很小,这不是圆满证悟。只有将大乘的十六大空性全部证悟,才可以说圆满证悟法无我。

(2)遣诤一

(2-1)提出疑问

既然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自相续或者我和我所的蕴为空性,法无我的空性应该也可以证悟吧?

(2-2)遣疑

1)观待根基

声闻、缘觉仅仅耽著一个人无我,根本不具足像佛菩萨那样度化无量众生等强大的愿力,没有外在的大乘善知识对其讲解菩提心的重要性。所以,虽然一法空即是一切法空,作为声闻缘觉来讲,由于不具足这些外缘,证悟相当缓慢。

经中说“何者若见一法之真如,则见一切悉皆如是”的密意是,针对特别利根者而言,只要见到一法之本性,便可以见到安住于等性中一切万法之本性,并不是说所有众生见到一法空就可以见万法空。

2)发过

一个推理若能代表所有推理,那其他如金刚屑因等诸多尖锐推理就无有任何必要了,因为仅仅依靠对小乘所许微尘的推理,就可以抉择一切万法。如此一来,不具足内外善知识,自私自利心非常强大,行为及回向等又很薄弱的小乘行人,在短短三世当中就能真正圆满证悟法无我了?但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始终咬定见到一法的空性就必定见到万法皆为空性,那么,声闻、缘觉、唯识、中观四种宗派就应该全部变成唯一的中观应成派。倘若如此,我们只要学一点小乘法或者一个推理就可以,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3)真正的法无我非单空

真正的法无我已经超离一切有实无实,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等性,声闻只不过对自相续五蕴无有执著,其他的执著还存在,佛陀和声闻之间,不管所断还是所证都有天壤之别。麦彭仁波切间接指出: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单空上,肯定不是真正的法无我。

4)承许三乘智慧同一不合理

所断与证悟的智慧之间应该是随存随灭的关系,倘若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所证悟的二无我无有任何差别,他们之间就不应该存在有些断了人我执、有些断了法我执的差别。正因为能对治的智慧有如是差别,才使小乘道与大乘道出现了高低之分。如果承许智慧与所断没有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找不到二者相违的正量了,如此一来,所有道果的安立都将无法建立。

(3)遣诤二

(3-1)提出疑问

一地菩萨在种性方面胜过声闻缘觉,而智慧的力量只有到七地以后才能胜出。月称论师如此宣讲的依据是什么呢?

(3-2)分说三种观点

1)自宗观点

一地到七地之间尚未断除俱生烦恼障,入定和出定时仍然具有所缘的勤作,在这一点上,一地到六地间的菩萨与声闻缘觉完全相同,所以说六地菩萨仍未超胜声闻缘觉。七地菩萨虽然仍属不清净七地,但已获得第八地的能力,即使俱生烦恼障没有断除,对入定出定不存在能取所取的执著,以无行入真实灭尽定的方式,使得智慧也超胜声闻缘觉。

2)格鲁派观点

《十地经》里说一地到六地的菩萨不能胜过声缘的原因,就是六地之前的菩萨在入定时尚未成熟刹那入定、刹那出定的能力,到七地以后才具足这种能力,以此说七地以后胜过声闻缘觉。

3)萨迦派观点

之所以六地之前无法胜过声缘,是因为只有到七地才无有相的执著,而六地之前仍有相的执著,由于七地菩萨已经获得八地照见一切、任运自成的智慧力,由此可以超胜声缘。

(3-3)圆融三派观点

佛陀在《十地经》中所讲的道理,已经在《楞伽经》中解释得清清楚楚:从六地开始的诸菩萨以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尽定,到七地则以刹那刹那之心出定入定。又说:七地开始,诸菩萨和大菩萨遣除有实之体相,也即灭尽一切执著相,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此。而且,声闻缘觉入灭尽定时,堕入一种现行的缘行当中,具有能取所取,一地到六地之间也是这样,到七地以后不再出现具缘行之入定。

2、以修道说明

(1)总说其理

转生轮回的因就是人我执,只要打破人我执,就可以免除以业惑而投生三有的后果。依靠什么方法破除人我执呢?首先必须通达人无我,也就是将自己的我和我所执完全空掉,这时才能断除自相续中的人我。

(2)详说修道

(2-1)总说断除我执之方法

人们从无始以来就将蕴的聚合执著为“我”,通过中观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推理进行推敲,通达“我”是空性的、不存在的,由此进一步修习,到最后,就像墙壁不存在则墙壁上的花纹也不会存在一样,我执不存在,依靠“我”产生的对自己生贪心、对不悦意对境生嗔恨心等,所有烦恼全部都会无踪无影,仅此便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2-2)声缘证悟部分法无我

声闻缘觉证悟的法无我与大乘证悟的法无我有天壤之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明显方面有差别,小乘证悟的法无我全部是如泡影、如幻化、如阳焰、如芭蕉……,依靠这些比喻来说明,并没有直截了当讲到他的证悟境界;大乘直接讲到,色本体以色空、受本体以受空、想本体以想空……。其次在广泛方面有差别,小乘抉择空性时一直说五蕴皆空;大乘则以十六空、二十空的方式进行抉择,运用了非常广泛的理证。从圆满角度也有很大差别,小乘只破了一边,大乘已经圆满彻底地破除了所有边。

(2-3)引教证说明声缘未圆满证悟

(2-4)修道之理

通过修习人无我,逐渐从一地到十地,最后在佛地可以获得究竟明现的智慧,这一点依靠理证也是可以成立的。

3、证悟、所断、功德之间随存随灭

一旦所有资粮圆满具足,也就会相应获得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的所有功德,最终获得佛果。生起这一证悟时,与之对立的所断也将无影无踪。所以,已经证悟则所断必定不存在,所断不存在的时候功德便会出现。

4、总结理证要点

如果认定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则难以避开所有佛经、注疏的教证以及成百理证的妨害。在有关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大小乘的见道等道果功德,实际有着太阳与萤火虫般明与不明的差别。我们应当了知,声闻缘觉不具足大乘的功德,诸佛菩萨则圆满一切功德,这是从证悟角度区分的。

(三)教诫

1、对诸大祖师的意趣融会贯通

2、对自宗生起信心及欢喜心


在学习笔记中,《中观庄严论释》中的文字用



来标识。

《中观庄严颂》原文文字用红色字体标识。


注:本学习笔记依据索达吉堪布于喇荣五明佛学院传讲的内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讲记》)Chapter 117、Chapter 118和Chapter 119中的内容,有兴趣可点击文章底部的原文链接阅读。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此处所讲的内容,实际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定解宝灯论》中以颂词形式表现的意义,通过散文的方式再作诠解。

按照自宗观点,一地菩萨已经断除了二障的遍计部分,俱生部分在二地到七地之间会逐渐断除,到三清净地时,唯一所知障是它的所断。对方由此提出疑问。


(一)立宗





如果又有人问:即使诸地的所断就是如此,但从对治之智慧的角度而言,声闻、缘觉阿罗汉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


重难点分析


对方认为三乘智慧同一,而十地菩萨在每一地的所断都有差别,那从智慧角度而言,声闻缘觉阿罗汉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呢?


(1-1)引用无垢光尊者教证建立自宗观点


对此提问,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于《如意宝藏论》中)说道:


重难点分析


对此提问,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及其他诸多论典中都作过如下解说。



“关于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的问题,尽管前代的诸位阿阇黎展开过辩论,但自宗认为,正像声闻部中以前也出现过说有我、说无我的两派一样,虽然(根基)千差万别,然而对于获得阿罗汉者来说,未证悟蕴执无我不可能证果。可是,正如诸经藏中所说,他们的无我如同芥子为昆虫蚀食的内部空间般范围微不足道,并未圆满无我。”


重难点分析


1、自宗认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比如在声闻部中,声闻犊子部等宗派认为不可思议的我存在,其他宗派则不承认有我。然而对获得阿罗汉者来说,对于蕴必须证悟空性,否则不可能证得自果。可是,正如诸多经藏中所说,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就像芥子里的空间一样非常渺小,或者像牛蹄迹中留下的水一样微不足道。由于范围极其微小,因此说声缘并未证悟法无我,大家应该如此承认。

2、《定解宝灯论》中也讲到了自宗观点:从某个角度来讲,声缘证悟了一点点法无我,所以可以说已经证悟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未圆满证悟法无我,也可以说没有证悟。

3、关于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的问题,中观前代或者说因明前代的高僧大德们,对于这一问题都有过相当精彩的辩论。《定解宝灯论》中讲到了印度藏地高僧大德们对此所作的分析,像前代的清辨论师以及藏地的荣敦大师,他们认为声闻缘觉丝毫也未证悟法无我;后代的仁达瓦大师和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等,认为已圆满证悟法无我;全知果仁巴、达仓罗扎瓦等萨迦派的部分论师认为,声缘只证悟了自相续五蕴为空性,除此之外的法还未证悟。



能说出如此精妙绝伦之善说的人,可以说在整个藏地雪域前所未有。


重难点分析


无垢光尊者的善说精妙绝伦、无比难得,是真正圆满、准确解说此中关要者,这在整个藏地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下面,麦彭仁波切以其独到智慧力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1-2)详细说明

(1-2-1)解释“声缘也有证悟法无我”


在此对这些意义稍加说明:以中观理彻底断定之时,法与补特伽罗〖人〗二者只是空基有法的差别,而在空的方式上无有任何差异。


重难点分析


以中观理进行推测观察,可以发现:所谓的法我和人我,只是空基有一定差别,对我和我所执著是补特伽罗的人我执,对除我和我所以外的法的执著,才是法我执。也就是说,在空基方面,一者属于自相续的执著,一者属于他相续的执著。而在空的方式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别,不论我的柱子空性或是其他的柱子空性,都是同样的空性。



所以,依靠蕴执而假立之“我”的俱生我执的耽著境如果尚未摈除,那么单单断除了常我是不足以断除烦恼的,这一点以理成立。因此,见到法的部分孤立的“我”为空性,也可立为证悟法无我的名言,就像“犹如海水饮一口(可以说是饮了海水)”一样,经中也说“声闻、缘觉也有证悟法无我”。


重难点分析


1、所以,依靠蕴聚假立之“我”的俱生我执的耽著境如果尚未摈除,单单以断除常我根本不足以断除烦恼,这一点以理成立。这个问题比较关键,《入中论》中也说:不管声闻缘觉还是大乘圣者,在证悟人无我时,必须断除依靠蕴执所产生的俱生我执。在获得阿罗汉果时,对于自相续五蕴结合假立起来的“我”如果没有断,仅仅了知外道所说常有自在的我、神我、微尘等不存在,根本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本。

2、《入中论》依靠一个比喻来宣说:如同害怕毒蛇时,有人说此处没有大象,依此能否遣除对毒蛇的恐惧呢?根本不可能。同样,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只是极少数人相续中的遍计执著,它不仅在现量中不存在,就连比量中也不存在,而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对五蕴聚合假立的“我”有一种执著,因此,作为阿罗汉必须断除这种我和我所的执著。

3、由于人无我毕竟也是法无我的一部分,因为见到了法无我的部分为空性,也就可以安立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这一名言。就像喝一口海水就可以说喝了海水一样,经中说“声闻、缘觉也有证悟法无我”。



对于畏惧空性而理解人无我的声闻、缘觉来说,如果舍弃空性,那么连自果的解脱也不能获得,因为经中宣说了三菩提是依靠证悟空性而得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对于畏惧空性而理解人无我的声闻、缘觉来说,如果舍弃空性,那连阿罗汉果的解脱也不能获得。为什么呢?《般若八千颂》等经典讲得非常清楚,要获得三乘圣者的果位,必须通达般若空性。《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句也明确讲到:“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所以,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呢?应该说有。


(1-2-2)解释“声缘未证悟法无我”


然而,这些声闻、缘觉阿罗汉并未圆满证悟所知为无我,就像虽然喝了一口海水,但整个大海的水并未全部进入腹内一样,诸经论中是以“微量”而加否定词的方式说“未证悟法无我”。


重难点分析


为什么很多经典又说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呢?虽然喝了一口海水,但不能说已经喝下了全部海水,同样,证悟非常渺小的缘故,以微弱加否定词而说未证悟法无我。比如对钱很少的人,可以说他没有钱,其实并不是一分钱都没有,只是以微量加上否定词才说他没有钱。


(二)详细说明其意义




(2-1)以见解说明

(2-1-1)何为圆满证悟法无我


那么圆满法无我又是怎样的呢?所谓的“法”涉及十种含义,但此处是指所知,即有实法、无实法,有为法、无为法等一切法。如果了知这一切法为空性,则已圆满了法无我。《入中论》中云:“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这里所说的是大乘之道。


消文释义


“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意为,广泛宣说十六种空性后,对此再作归纳则可说为四种空性,这就是大乘的观点。教证中的“亦”字,并不是说“非但小乘承认,大乘也承认”,而是从单独的角度来说。


重难点分析


1、真正的圆满正等觉佛陀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所谓的法,有所知、道、涅槃、意识的对境等十种含义,在这里就是指所知,即有实法、无实法、有为法、无为法等一切法,如果了知这一切法为空性,就已圆满了法无我。大乘经典中也讲到了二十空、十六空等,有实法空、无实法空等全部包括其中,如果将有边、无边全部证悟为空性,就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

2、大乘宣说了十六大空性,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范围很小,只是证悟了蕴不存在,也即破除了有的边,这不是圆满证悟。因为对无的边并未证悟,只是一种相似空性。因此,只有将大乘的十六大空性全部证悟,才可以说圆满证悟法无我。这就是所有大乘经论所说证悟圆满的空性。


(2-1-2)遣诤一

(2-1-2-1)提出疑问


如果有人认为:声闻、缘觉倘若已了知一法的空性,为何不通达万法皆空呢?

这种想法未免有些幼稚。


重难点分析


1、有些人说:就如圣天论师《四百论》所说,证悟一法空就可以证悟所有法空。月称论师在《中论》和《六十正理论》的注疏中也说,一个法证悟空性,所有法都会证悟空性。既然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了自相续或者我和我所的蕴为空性,法无我的空性应该可以证悟吧?

2、当然,从道理上推的确如此,但实际上,人与人是不同的,一个人背诵了一部论典,能不能背诵所有论典呢?因此,麦彭仁波切说:这种想法未免有些幼稚。


(2-1-2-2)遣疑

(2-1-2-2-1)观待根基


实际上,虽然万法之自性本已安住于空性中,但如果了知一法空,则不一定就能见到万法皆空,由于声闻、缘觉只是耽著一个人无我而不希求法无我,而且内外善知识、行为、回向之缘不齐备致使证悟缓慢。


重难点分析


1、声闻、缘觉仅仅耽著一个人无我,他们为了从三界轮回中出离、自己获得一种寂灭的果位,断除人我是必不可少的因缘。而对法无我并不希求,根本不具足像佛菩萨那样度化无量众生等强大的愿力,也没有外在的大乘善知识对其讲解菩提心的重要性。

2、所以,小乘行人不具足外在的善知识。而且,智慧、方便等内在的善知识也不具足。《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中讲加行道的时候也专门介绍过,在是否具足内外善知识方面,大小乘也存在差别。从行为来看,小乘不具足行持六波罗蜜多等行为,并且无有度化无量众生的回向与愿力。正因为如此,虽然一法空即是一切法空,作为声闻缘觉来讲,由于不具足这些外缘,证悟相当缓慢。



就像受持大乘之教理者也是根据智力的不同而有圆满抉择与未圆满抉择法无我的差别以及在修行过程中也有能如实修行离戏与不能如实修行离戏的差距一样,


重难点分析


1、即使大乘佛教中,根据每个众生的根基、智慧以及心的力量不同,也有圆满与未圆满抉择法无我的差别;在修行过程中,也有如实修行离戏与不能如实修行离戏的差距。比如中观自续派的所化众生,暂时抉择一个单空,逐渐抉择离一切戏论;中观应成派所化众生,直接抉择一切万法无有自性的法无我。从修行角度,像唯识宗就不能如理如实修持佛的教义,中观应成派已经圆满修持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离戏。

2、《定解宝灯论》中说:即使在密宗当中,也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每位修行人根据其不同的智慧力修持不同的法,有些对贪嗔痴无法面对,只有依靠其他法来对治;有些人则可以认识其本性,直接抓住。就像荣索班智达《入大乘论》所讲的,众生的根基不同,方法也不同。因此,面对同一个对境,每个众生所修持的完全不相同。



而经中所说的“何者若见一法之真如,则见一切悉皆如是”,实际上是就能够见到一切法同样安住于真实等性自性中的补特伽罗而言的。


重难点分析

经中说“何者若见一法之真如,则见一切悉皆如是”的密意是,针对特别利根者而言,只要见到一法之本性,便可以见到安住于等性中一切万法之本性,并不是说所有众生见到一法空就可以见万法空。


上师开示


麦彭仁波切在此处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很多人面对这一提问根本无法解释,因为中观里面的确说“一法之本性即是万法之本性”,如果了知柱子为空性,以此可以得知所有法皆为空性。实际上,对部分利根众生而言,如禅宗有些公案中所说,在碗打烂的刹那明心见性;也有些禅师见到虚空无有任何阻碍,当下开悟,一切万法在他面前无有阻碍。但这种境界只是对个别人来讲的,如果所有人都是如此,那你首先把碗打破会不会开悟?也不一定……在这个方面有一定差别。


(2-1-2-2-2)发过


此外,所有补特伽罗如果了知一法为空性便需要立即通达万法皆空,那么依靠证悟了外境微尘为空性的智慧也需要将诸法抉择为空性。如此一来,中观派所有广泛的理证都成了无有意义。就连希求法无我并为内外善知识所摄受的诸位大乘圣者尚且在一阿僧祇劫中不能现见法无我,那么与之恰恰相反的声闻、缘觉就更不必说了。


重难点分析

1、所有补特伽罗,如果了知一法为空性便需要立即通达万法皆空,那对有部宗、经部宗所说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存在这一点,唯识宗以智慧观察已经完全了知为不存在,这时根据上述推理来分析,其自宗所说的明清之识也应承许为不存在,但实际并非如此。因此,以根基不同的原因,暂时建立了有部、经部、唯识等各种不同的宗派。而且,一个推理若能代表所有推理,那其他如金刚屑因等诸多尖锐推理就无有任何必要了,因为仅仅依靠对小乘所许微尘的推理,或者对唯识宗心识实有的推理,就可以抉择一切万法。

2、作为希求法无我的大乘圣者来讲,已经具足内外两种善知识,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一个阿僧祇劫中,尚且不能现见法无我。那么,不具足内外善知识,自私自利心非常强大,行为及回向等又很薄弱的小乘行人,在短短三世当中能否真正圆满证悟法无我呢?根本不可能。



如果始终咬定见到一法为空性就必定见到万法皆空,结果(声闻、缘觉、唯识、中观)四种宗派都通通变成了唯一的中观派,倘若果真如此,那该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当然,声闻、缘觉阿罗汉有朝一日也需要证悟(法无我),在一万劫的末际,他们依靠佛陀的威力劝请而从灭尽定的境界起定步入大乘。


重难点分析


1、如果始终咬定见到一法的空性就必定见到万法皆为空性,声闻、缘觉、唯识、中观四种宗派就应该全部变成唯一的中观应成派。倘若如此,我们也不必学习大乘法,只要学一点小乘法或者一个推理就可以,这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2、实际并非如此。声闻缘觉获得阿罗汉果位以后入定一万劫,最终依靠佛陀的威力劝请,从灭尽定的境界起定步入大乘。有些经论中解释:并非声缘阿罗汉正在入定时,佛陀心间发光使其出定并直接入于大乘,而是在出定后首先转生清净刹土,这时佛陀心间发光令其趋入大乘。


(2-1-2-2-3)真正的法无我非单空


所谓的“法无我”也是指的证悟所有一切法为无我,而只是证悟其中任意一者并非就圆满了法无我。


重难点分析


此处所说的“法无我”,实际就是指通达一切法为无我,而仅仅证悟自相续五蕴或者五蕴的粗大部分为空性,并未圆满一切法无我。



由此可见,只有证悟了有实无实、真实非真实凡是可以作为心之对境的法均无有自性后圆满十六空性之有境——远离一切执著边之圣者入定智慧的那一对境才称得上是法无我,此法无我是超离有实无实的空性离戏等性,而并不是指遮破了真实的有实法而无法超越以非真实的无实法本身作为心之依处,成为否定性、遮破性、分别念之对境的单空。


重难点分析


1、由此可见,真正的法无我已经将凡是作为心之对境的一切法均抉择为空性。而对空性所作的分类,只是从有境角度而言的,对境上并没有十六空、二十空等分类。《现观庄严论》中也说,从能依方面可以将空性分为多种,从所依角度没有这些分类。而“有境”就是指远离一切执著的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比如获得一地菩萨时,从对境方面可以说已经圆满了法无我,但从有境角度,仍与圆满佛陀的有境存在一定差别。但声闻只不过对自相续五蕴无有执著,其他的执著还存在,所以佛陀和声闻之间,不管所断还是所证都有天壤之别。

2、真正的法无我已经超离一切有实无实,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等性,并不是指遮破了瓶子这一真实的有实法,而将瓶子的无实法作为心之对境,成为否定性、遮破性、分别念之对境的单空。麦彭仁波切间接指出: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单空上,肯定不是真正的法无我。


(2-1-2-2-4)承许三乘智慧同一不合理


所以说,尽管声闻已将人我彻底断定为空性,但是彼之有境——如此相似的智慧与大乘远离一切边的入定智慧比较起来,则有着大海与牛蹄迹水或者虚空与芥子为昆虫所食之内部空间般的悬殊差距。正因为智慧有同样的差距才使道也出现了高低之别。


重难点分析


通过上述所说的教证、理证,可以断定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人无我的空性,然而,这种智慧与大乘远离一切边之入定智慧相比较,存在着非常悬殊的差距,就如同牛蹄迹水与无边无际的大海,或者像芥子为昆虫所食之空间与广大无垠的虚空。正因为能对治的智慧有如是差别,才使小乘道与大乘道出现了高低之分,从而宣说了圆满证悟二无我的大乘道。



倘若证悟无有差别,那么所断也不应该存在着差异。


重难点分析


1、倘若声闻缘觉、菩萨、佛陀所证悟的二无我无有任何差别,三乘智慧同一,会有什么过失呢?他们之间不应该存在有些断了人我执、有些断了法我执的差别。所断与证悟的智慧之间应该是随存随灭的关系,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存在,其所断除的障碍就不会存在。

2、此处所说的随存随灭,与原来讲的因果关系有点差别。意思是说,随着证悟越来越增上,它的所断会越来越薄弱,它们之间就像火与水一样是相违的。



所断如果不是随着证悟而存在、灭尽,那么建立所断与对治的智慧二者相违的正量将不复存在。这样一来,道果的安立以正理也不可建立,这实在成了莫大的损减,因此这种观点无论如何也难以令人认同。


重难点分析


如果承许智慧与所断没有关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找不到二者相违的正量了,如此一来,所有道果的安立都将无法建立。这对大乘宗来讲,实在是非常大的一种损减以及莫大的侮辱。为什么呢?如果大乘的五道十地和小乘沙门四果等一切道果全部毁于一旦,我们建立宗派又有什么用呢?毫无用处。因此,你们说所有圣者的证悟完全相同、所断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也只是你们自己建立宗派而已,根本没有可信的教理。



可见,在具有所断障碍的同时如无障碍般证悟或者本不存在所断障碍却如障碍般未证悟的两种情况均不合理,就像承认存在黑暗的同时太阳升起或者太阳高挂却不见色法一样。因此,对于讲真理的人来说实是不合适宜之举。


重难点分析


1、可见,所断障碍明明存在的同时,如同无有障碍一样证悟,或者所断根本不存在,却像具足障碍一样未证悟,这两种情况都不合理。只要证悟就一定会断除所断,未证悟则说明它的所断仍然存在。因此,就像承认存在黑暗的同时太阳升起,或者在太阳高挂时见不到色法,这些现象不可能出现。对于讲求真理的人来说,承许这种观点实在是不宜之举。

2、《定解宝灯论》《如意宝藏论》等很多论典中,都以光明和黑暗这一比喻说明了对方观点,因为所断和对治是完全相违的两个法,所断存在时,智慧必定没有生起;智慧存在的话,说明该断的所断已经断除,这是非常重要的。


(2-1-3)遣诤二

(2-1-3-1)提出疑问


如果有人问:那么月称论师为何举出经中所说的一地菩萨不能胜过声闻、缘觉的智慧来作为声闻、缘觉证悟空性的依据呢?


重难点分析


1、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讲到一地菩萨时,专门引用《十地经》的教证,说一地菩萨从种性的角度已经胜过声闻缘觉,但从智慧来讲不能超胜,以此论证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并且运用了一个比喻:如同刚刚降生的小王子,虽然种姓超胜一切人,但是智慧还不能胜过他们。同样,一地菩萨在种性方面胜过声闻缘觉,而智慧的力量只有到七地以后才能胜出。月称论师如此宣讲的依据是什么呢?

2、不同的论师对此都有不同的解释。尤其在讲《入中论》中“彼至远行慧亦胜”这一颂词时,萨迦派、格鲁派等各个宗派都讲了自己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以前在《入中论浅释》中也讲过。


思维讨论


何为十地?

提示:十地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一到十地的菩萨是三宝里面的僧宝,所有菩萨相续当中的境界和功德属于证法。

“十地极喜无垢地,”十地当中,首先是第一地——极喜地,圆满了布施度;第二地叫无垢地,圆满了戒律度。

“发光焰慧难胜地,”第三地是发光地,圆满安忍度;第四地是焰慧地,圆满精进度;第五地是难胜地,圆满静虑度。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现前地是第六地,圆满智慧度;远行地是第七地,圆满方便度;然后是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分别是力度圆满、愿度圆满和智度圆满。

在前面第六地的时候,六波罗蜜多中的智慧度已经圆满了,到后面第十地的时候,实际上是断除了细微的所知障,此时最精确、最微妙的智慧会现前。

一般来讲,从第一地到十地分别断除的违品是:悭吝、破戒、嗔怒、懈怠、散乱、无明,即六度的违品;这些断除以后,还要断除方便的障碍、大愿的障碍、力的障碍。到了十地,所有细微的所知障全部断除了,十地末位的时候会现前真正的如来正等觉果位。(源自上师《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


(2-1-3-2)分说三种观点

(2-1-3-2-1)自宗观点


这其中的意思应当如此解释:声闻、缘觉如果仅仅连缘起性的我也未见到,则与外道相仿也不会变成圣者,由此(菩萨)该胜过声缘。


重难点分析


1、对此,麦彭仁波切解释说:对于《十地经》或者月称论师的观点,我们应该理解,声闻缘觉必定会证悟大乘所宣讲的缘起空性的道理,如果连这一点也没有证悟,就与离贪的仙人无别了。

2、月称论师在三种理证里也讲到,声闻缘觉未证悟的话,与世间离贪者没有差别,到有顶以后仍会堕入恶趣、转生轮回,有这个过失。外道的离贪者虽然通过世间法制压了相续中的烦恼,但因缘聚合时,烦恼还是会再次出现,声闻缘觉若也如此,就不能称为圣者,应与凡夫无有二致。



但是,已见无我的这些圣者具有缘行而入灭尽心与心所之运行的法界中〖灭尽定〗,从这一点来说,六地以前的菩萨与声缘阿罗汉无有差别。七地菩萨以无行入真实灭尽定的方式使得智慧也超胜他们。


重难点分析


1、《十地经》的教义应该这样解释:声闻缘觉圣者们对出定入定存在执著。在这一点上,一地到六地间的菩萨与声闻缘觉完全相同,所以说六地菩萨仍未超胜声闻缘觉。七地菩萨虽然仍属不清净七地,但已获得第八地的能力,即使俱生烦恼障没有断除,对入定出定不存在能取所取的执著,以无行入真实灭尽定的方式,使得智慧也超胜他们。当然,有些人说是七地开始已超胜声闻缘觉,有些人说到七地末尾才超胜,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

2、一般来讲,大多数论师都认为,大乘所入定的对境法界与小乘阿罗汉所入定的法界,从入定角度来讲完全一致,只是大乘入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如同海水;声闻缘觉入定的范围十分渺小,因此,并不是从对境角度来说六地菩萨不能超胜声缘。之所以说不能超胜,只是从同样具有能取所取执著的角度而言。


思维讨论


一地到六地的菩萨怎么会具有能取所取的执著呢?

提示:《现观庄严论》讲到十种修治时,其中一地到七地之间尚未断除俱生烦恼障,入定和出定时仍然具有所缘的勤作。(源自《讲记》)


(2-1-3-2-2)格鲁派观点


对此问题,仁达瓦大师等论师以充足的理由而认为,智慧胜过的这一道理是指能否刹那入、出灭尽定的差别。


重难点分析


对于《十地经》中提到的这一问题,藏传佛教辩论非常激烈,各种观点各说不一。格鲁派的克珠杰、甲曹杰等,在不同论典中都按照仁达瓦和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作了宣说,宗喀巴大师《善解密意疏》中说:《十地经》里说一地到六地的菩萨不能胜过声缘的原因,就是六地之前的菩萨在入定时尚未成熟刹那入定、刹那出定的能力,到七地以后才具足这种能力,以此说七地以后胜过声闻缘觉。其理由是,一地到六地菩萨入定时心与法界无二无别。


(2-1-3-2-3)萨迦派观点


智者索朗桑给则以理证驳斥此种观点,说明其极不合理,进而阐明自宗的观点:相执不复产生的有法(能力)在七地时已获得。


重难点分析


1、智者索朗桑给,也即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在《入中论·遣除邪见论》中以理证驳斥此观点:这样一来,到佛地时就连凡夫也无法超胜了,因为此时已经将一切能取所取融于法界,以心和智慧无二无别的缘故,佛的境界不应胜过凡夫……。

2、全知果仁巴自己的观点:之所以六地之前无法胜过声缘,是因为只有到七地才无有相的执著,而六地之前仍有相的执著,由于七地菩萨已经获得八地照见一切、任运自成的智慧力,由此可以超胜声缘。


(2-1-3-3)圆融三派观点


虽然对此说法各一,莫衷一是。但我本人认为(以上说法并不相违,这一点佛经中有明显记载),


重难点分析


下面麦彭仁波将对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以及自宗观点融合为一体,解释说:佛陀在经中已经说明了其中意义,各自宗派不必在这里说他宗观点不合理、自宗观点合理,实际三种观点并不矛盾。



《圣楞伽经》中云:“大慧,自六地起,诸菩萨大菩萨及诸声闻、缘觉入灭尽定,七地心为刹那刹那性,诸菩萨大菩萨遣除诸有实法之体相而入定,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是。此等声闻、缘觉入灭尽定堕入具现行之能取所取相中。”见到佛陀亲自解释自己之密意的此经便可打消疑团。


重难点分析


1、佛陀对大慧说:从六地开始的诸菩萨以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尽定,到七地则以刹那刹那之心出定入定。又说:七地开始,诸菩萨和大菩萨遣除有实之体相,也即灭尽一切执著相,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此。而且,声闻缘觉入灭尽定时,堕入一种现行的缘行当中,具有能取所取,一地到六地之间也是这样,到七地以后不再出现具缘行之入定。以上分别讲述了全知果仁巴、宗喀巴大师以及麦彭仁波切所承许的三种观点。

2、因此,佛陀在《十地经》中所讲的道理,已经在《楞伽经》中解释得清清楚楚,藏地的各大教派不必再作过多的辩论,一切疑惑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开了。



也就是说,声闻、缘觉阿罗汉入共同灭尽定,而菩萨则从六地开始入此定。虽然在这里有许多要讲述的,但只是简要说明到此。


重难点分析


1、《俱舍论》里讲到的“共同灭尽定”,菩萨在六地之前并不希求,到六地后圆满智慧波罗蜜多,人无我对治的一切烦恼障习气已经基本上断除,此时开始入于此定。

2、对七地为什么会超胜等,还有很多需要分析的地方。不过,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清楚藏传佛教几大宗派对《入中论》第一地菩萨的不同说法,知道应该如何建立自宗等就可以了。


(2-2)以修道说明

(2-2-1)总说其理


总而言之,法无我的范围中已包含了人无我在内,虽说人我已包括在法我中,但由于主要转生轮回的因就是人我执,因此只要打破人我执,就可以免除以业惑而投生三有的后果。

那么,依靠什么道来打破人我执呢?

需要依靠通达补特伽罗〖人〗为空性来打破。


重难点分析


1、总之,人无我与法无我当中,法无我是总相,就像人是总相一样;人无我是别相,也即人中也分男人、女人等,从因明术语来讲可以这样理解。人我虽然包括在法我当中,但主要转生轮回的因就是人我执。人我相当于种子,属于根本因;业和烦恼等就像肥料和氧气,是缘,一旦因和缘全部断除,不可能再转生于轮回当中。由于人我执已断,依靠“我”造作的善业、恶业就不存在,依靠业出现的各种贪心、嗔心等烦恼也就不会有了。因此,首先打破我执相当重要。

2、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的根本因就是我和我所执,所以,首先必须通达人无我,也就是将自己的我和我所执完全空掉,这时才能断除自相续中的人我。


上师开示


大家平时修行的时候,有些人觉得修菩提心非常困难,其实所谓的“我”没有空掉之前,想要圆满利他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我”在作怪,执著“我”对修行的道路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障碍,只要通达“我”的本体,利他等其他修法也就轻而易举了,大家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2-2-2)详说修道

(2-2-2-1)总说断除我执之方法


以怎样的方式来打破呢?

只要通达了俱生我执的对境——依靠蕴执或所缘境之蕴而假立的“我”除了依缘假立或缘起或者依缘而生的本体以外丝毫也是不成立这一点,便可如同去除将绳子视为蛇的执著一样推翻我执。


重难点分析


1、俱生我执的对境就是所谓的蕴,对蕴详细观察,就像《中论》所破斥的一样,完全是依靠因缘假立的,除了一种假象以外,本体丝毫也不存在。明白这一点以后,就如同去除将绳子视为蛇的执著一样,完全可以将我执完全推翻。

2、很多中观论典当中,首先都会破人我和法我,破人我的时候,最主要就是把蕴破掉。《中观根本慧论》以五相推理来破;《入中论》当中以七相推理进行破斥;《智慧品》是以总的方式对六界进行分析,说明所谓的人我只是一种假象而已;《中观宝鬘论》则从五大和合的角度进行遮破。不管哪一部论典都讲到:只是将蕴的假合执著为“我”,除此以外并不存在真正的我。


思维讨论


以怎样的方式来断除我执呢?请以比喻说明。

提示:比如,对于一条花绳,在黄昏时很容易误认成毒蛇,后来通过照明灯等其他因缘,便可以认清并不是真正的毒蛇,而是一条花色的绳子,这时根本不会对绳子执著而产生恐惧感。同样,人们从无始以来就将蕴的聚合执著为“我”,通过中观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推理进行推敲,到了一定时候,完全通达“我”只是一种假合,真正的“我”在世界上本不存在,这时,依靠“我”产生的贪心、嗔心以及业和烦恼等,一切的一切都会销声匿迹。(源自《讲记》)



而诸多微尘、诸多刹那的部分与俱生我执之执著相的耽著境直接相违,


重难点分析


俱生我执的对境与诸多微尘和刹那的部分完全相违。为什么呢?人们在执著我的时候,必定认为它是常有的,并非刹那刹那变化,因为刹那的法与我执,从时间角度相违;也不会将“我”承许为一个微尘、两个微尘等,而是以具体的、总体的方式存在。



因此了知(俱生我执与遍计我执)这一切均以我而空并进一步修习,即可从根本上消灭我执,依此所有烦恼也会杳无踪影,仅此便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重难点分析


所谓的“我”,有时候依靠无始以来的俱生我执产生,有时候依靠其他宗派的邪知邪见产生。了知这一切以后,通过中观的观察方法,通达“我”是空性的、不存在的,由此进一步修习,到最后,就像墙壁不存在则墙壁上的花纹也不会存在一样,我执不存在,依靠“我”产生的对自己生贪心、对不悦意对境生嗔恨心等,所有烦恼全部都会无踪无影,仅此便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上师开示


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以窍诀的方式,宣说了断除我执的方法。我想每个人应该会了解:现在轮回中最可怕的就是我执。大家在每次修菩提心的时候,对于我和我所执,就像中观应成派说的,在名言中也是空性的;或者按中观自续派的说法,名言中不空、自相存在,胜义中是空性的。不管按照哪一种观点,应该运用这些如剑尖般尖锐无比、最锋利的理证对治自相续。

从无始以来,我执已经害过我们无数次,大家在平时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地推翻我执,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推翻了我执,烦恼不会有,烦恼没有的话,依靠烦恼造的业也没有,这样一来,转生轮回的根本因不存在,就可以顺顺利利地获得解脱。



而小乘行人不希求、不修行其他法为无我(之道),当然也就不会有现前法无我的结果。由于法无我不存在,也就不会有遣除所断所知障的情况。


重难点分析


小乘行者只希求人我的解脱,对万法皆空的道理并不希求,也就不会现前法无我。当然,此处也是指法无我很微弱的意思。按照《现观庄严论》的观点,尤其小乘缘觉,对能取所取中的一部分所取也已经证悟为空性。有些大乘论典也说,缘觉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在这里,只是从总的角度说,小乘行人并没有圆满法无我。由于法无我不存在,也就不会有遣除所断所知障的情况。应该说,按照小乘观点,所知障并未断除。


(2-2-2-2)声缘证悟部分法无我


自相续的蕴相续与蕴聚合仅是从未以智慧加以分析这一点而假立、执著为“我”的。所以,如果没有以智慧对这些蕴分析、剖析成多体,甚至人无我也无法证悟,由于缘假立为我之因——蕴的缘故。《宝鬘论》中针对声缘而宣说了蕴是多体聚合之自性故胜义中不存在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


1、从时间角度,“我”其实就是蕴的一个相续——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或者是蕴的聚合,色蕴、识蕴、想蕴等所有蕴聚合在一起,便认为是“我”。在未以智慧详细观察时,对此种假合或相续认定为“我”,也就是所谓的我执。按照大乘论典所讲的,假设未以空性智慧进行剖析,对这样聚合的我执根本无法断除,因此不能证悟人无我。

2、《俱舍论自释》讲到:证悟粗大的蕴界为空性,属于一种人无我。并且说:从声闻罗汉的角度,即使未证悟最细微的五蕴空,也可以获得自果。

3、《定解宝灯论》中也讲到:若如此则依靠小乘《俱舍论》修持无有解脱道。为什么呢?将最究竟的胜义安立为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之故。如果说获得阿罗汉果必须证悟法无我,包括细微的法在内也应该抉择为空性,没有证悟的缘故,小乘不存在解脱道。以这种方式作了驳斥。

4、《中观宝鬘论》专门针对声闻缘觉讲了很多理论,实际上,蕴是多体、聚合、相续的缘故,胜义中并不存在。麦彭仁波切在其他论典中也说:只须证悟人无我粗大的部分或者相续、聚合的部分为空性,便已证悟人无我,对最细微、最刹那性的法不一定证悟。


上师开示


以前哦巴活佛在一部论典中说:声闻缘觉证悟的法无我与大乘证悟的法无我有天壤之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明显方面有差别,小乘证悟的法无我全部是如泡影、如幻化、如阳焰、如芭蕉……,依靠这些比喻来说明,并没有直截了当讲到他的证悟境界;大乘直接讲到,色本体以色空、受本体以受空、想本体以想空……。其次在广泛方面有差别,小乘抉择空性时一直说五蕴皆空;大乘则以十六空、二十空的方式进行抉择,运用了非常广泛的理证。从圆满角度也有很大差别,小乘只破了一边,大乘已经圆满彻底地破除了所有边。



《阿含经》中说“观色如聚沫”等(等字包括观受如水泡,观想如阳焰,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事),按照经中的意义,通达蕴本身是对多体之分而假立的道理者即能圆满人无我。


重难点分析


按照小乘《阿含经》的观点:“观色如聚沫,观受如水泡,观想如阳焰,观行如芭蕉,观识如幻事。”即通达蕴本身是多体、刹那、假立的道理,最后便可通达人无我。


(2-2-2-3)引教理说明声缘未圆满证悟法无我


《入中论自释》中在解释“无我为度众生故”这一颂词时说:“人无我是为了令诸声缘解脱而宣说,为了诸位菩萨获得遍知佛果而宣说二无我。声闻、缘觉虽已见到依缘而生的缘起性,然而彼等却未圆满修行法无我,仅有断除行于三界之烦恼的方便。彼等完整修行人无我可以立足。”依此教证也能确定声闻、缘觉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


重难点分析


1、《入中论》说:为了度化众生才宣说了二无我。《自释》在解释这一句时说:为了声闻缘觉获得解脱,宣说人无我,为了菩萨获得佛果,宣说二无我。月称论师究竟的密意,他自己作了如此解释。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也是这样解释的。

2、声闻、缘觉虽然已经见到依缘而生的缘起性,然而并未圆满证悟法无我的缘故,也就根本无法修持,只是具有断除流转于三界之烦恼的方便,而在所断的烦恼中应该包含部分所知障,因为烦恼障就是三界之因。

3、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各种说法,一般来讲,粗大的法断除以后应该会随之断掉一些细微部分。就像《宝性论》中讲的,具有三轮执著即为所知障。那执著三轮体相的法,在烦恼障中有没有呢?应该有。所以,第一地菩萨有没有断所知障呢?应该有。或者可以说,断除烦恼障的同时有没有断除一种无明呢?有,这也是所知障的本体。由于他们已经圆满通达并修持了人无我,依此便可立足了。



如果在尚未圆满证悟法无我时不能断除烦恼,那么声闻均未圆满修行法无我又岂能断除烦恼呢?因为(法无我与烦恼)这两者是随存随灭的相应关系,依据正理也同样可证实这一点。


重难点分析


如果按照你们所说:若未圆满证悟法无我,烦恼障也无法断除。那在教证中说:声闻缘觉根本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也没有修持法无我的方法。难道他们连烦恼障也没有断除吗?这样一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断除烦恼障的声闻缘觉,恐怕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也是比较尖锐的一个理证。为什么呢?对方认为法无我与烦恼二者是随存随灭的关系。


(2-2-2-4)修道之理


关于单独依靠人无我断除烦恼之理,在《释量论》与《中观理论集》中说明得十分详尽,并且依靠七相车理等道理足可证明即便未圆满法无我也有证悟人无我的事实。通过修习人无我最终也能成就究竟的明现智慧。


重难点分析


1、关于声闻缘觉单独依靠人无我就可以断除烦恼的道理,在法称论师的《释量论》、龙猛菩萨的《中观理聚论》中讲得非常清楚。并且,依靠《入中论》的七相推理来观察,依靠人无我可以断除烦恼障,这一事实很容易证明。因此,通过修习人无我,逐渐从一地到十地,最后在佛地可以获得究竟明现的智慧,这一点依靠理证也是可以成立的。

2、在中观窍诀中,抉择人无我的方式各不相同。比如佛经中有通过四相推理来抉择,如云:“色非为我,我不具色,色不具我,我无有色。”意思是色法不是我,我不具足色法,色法不具足我,我没有色法,通过这四相抉择人无我。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依六界来观察:“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所谓的我,本身不是地、水、火、风、虚空、意识,除此以外,其他的一切也不是,这样一来,我到底在哪里呢?还有一种观察方式,龙猛菩萨宣讲了五相推理。在此基础上,月称论师于《入中论》中又加上积聚和形状两种,共有七相。五相推理主要针对外道,七相推理是针对佛教有实宗,包括自续派的个别论师。《入中论》云:“如车不许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以车为喻,车与车的支分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具有支分,不是互为能依、所依,也不是唯一的形状和积聚,以此而抉择我与蕴不是一体,不是他体,不是人具足蕴,不是人依靠蕴、蕴依靠人,形状和积聚也不是人,因此实有的我不存在。(源自上师《入行论广释》)


(2-3)证悟、所断、功德之间随存随灭


总之,我们应当清楚,无边资粮等殊胜方便之因如果不齐备,必定不会生起殊胜证悟,一旦因完整无缺,自会生起一地等殊胜证悟。当生起了这种证悟时,与之对立的所断也将无影无踪。如果离开了所断,则与之相对立的功德也将圆满齐全。


重难点分析


1、总而言之,想要获得第一地菩萨等的所有功德,需要在一阿僧祇劫中积累资粮、遣除罪障,并且精进修持福慧二种资粮,各种因缘尚未具足之前,必定不会生起殊胜的证悟;一旦所有资粮圆满具足,也就会相应获得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的所有功德,最终获得佛果。

2、生起这一证悟时,与之对立的所断也将无影无踪。比如一地菩萨的智慧生起来的时候,与它对立的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都会断除;而一地菩萨的障碍全部遣除以后,与之对立的十二百功德自然而然会出现。



这三者(证悟、所断、功德)之间必定是随存随灭的相应关系,否则就可能出现其中何者存在、何者不存在等类情况。


重难点分析


1、所以,已经证悟则所断必定不存在,所断不存在的时候功德便会出现。比如太阳出来时黑暗不存在,随之便会出现光明,依靠光明见到各种色法也就无有任何遮障了。这里所说的“随存随灭”,并不是指种子存在则果存在这种关系,而是指强烈的火存在时,与它对立的寒冷不存在,也即随着一法的存在,另一法不存在。

2、此处主要遮破了对方承许三乘智慧一体这种观点。因为没有如上承认的话,必定会出现“所断存在、证悟也存在”,或者“证悟不存在、所断也不存在”等情况。证悟、所断、功德三者就是随存随灭的一种关系。比如太阳不存在的情况下,黑暗自己消失;或者黑暗存在时,太阳也存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整个世间的规律全部混乱了。



如此一来,在声称“断除一切所断而未证一切所证等各类情况均会出现”的辩方面前,我们通过事势理的途径来正破也成了无有宣说的余地,这一点实难令人承认。


重难点分析


如果未了解所断存在则证悟不存在这一点,就会如上所说,第一地菩萨的所断全部断除,却未获得相应的智慧。为什么呢?你们说智慧已经存在的时候所断尚未断除,那反过来说,所断已断完,智慧应该还未产生。比如佛陀已经断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但是佛的智慧仍未生起,应该出现这种过失。在这样一位辩论者面前,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正理来驳斥对方观点呢?即使通过事势理的途径来正破也成了无有宣说的余地。因此,这种观点实在难以令人承认。


(2-4)总结理证要点


简而言之,如果(认定)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则难以避开所有佛经、注疏的教证以及成百理证的妨害。


重难点分析


简而言之,所有大乘经典,尤其十七部子母般若当中明显讲到:声闻缘觉证悟的空性非常渺小,大乘菩萨证悟的空性广大无垠……。这方面说得十分清楚。在相关的注疏方面,不论弥勒菩萨还是龙猛菩萨、月称论师,都异口同声地说:声闻缘觉未圆满证悟法无我。如果承认声闻缘觉已经圆满证悟,那么,只有将包括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在内,以及所有后来高僧大德们的论典全部抛之脑后了。否则,对这些经典论典的观点根本无法合理解释,并且,成百上千的理证危害也会自然而然出现,到最后,所有显宗密宗的经典和论典也全部变成不了义了。



大小乘的见道等道果的功德有着太阳与萤火虫般明亮不明亮的差别。我们应当了知,这些功德是依靠证悟的智慧光而进行区分的。


重难点分析


在有关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大小乘的见道等道果功德,实际有着太阳与萤火虫般明与不明的差别。我们应当了知,声闻缘觉不具足大乘的功德,诸佛菩萨则圆满一切功德,这是从证悟角度区分的。



对于有智慧的诸位学人来说,只是这般简明扼要讲清理证的要点就已足够了,而要引导固执己见者却有一定的难度。


重难点分析


1、《君规教言论》中说:如果对症下药,只须很少的药物就会产生极好的疗效,同样,对有智慧的人,稍微讲解一下就能马上领悟其中要点。上述虽然只作了简略宣说,有智慧的人已经明白:声闻缘觉必须证悟人无我,却未圆满证悟法无我。

2、对固执己见的人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始终对自己的见解非常执著,根本无法从道理上解释明白。所以,对愚笨者最难说服。


(三)教诫




(3-1)对诸大祖师的意趣融会贯通


一般而言,此类问题是三乘道的关键所在,如果将(龙树与无著菩萨)二大祖师等大德对于此理的密意执为似乎相违,则心里总会有刺痛的感觉。


重难点分析


一般而言,大乘和小乘之间是个大问题,大乘当中显宗和密宗之间也存在非常关键的要义,大家必须认真研究这类问题。如果将无著菩萨、龙猛菩萨二大祖师的观点执著为相违,站在《中观六论》的角度解释般若空性,排斥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必定导致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相违,弥勒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也相违了。如果名言中实有的法与胜义中空性的法完全相违,在解释佛教教义时,内心会觉得非常不舒服,而在解释弥勒菩萨论典的时候,对龙猛菩萨的观点也无法诠释。



无论任何人也好,如果将诸大祖师的意趣要点如同米饭中拌上三甜一样融会贯通,轻易消化理解,从不泛起想对别人说长道短的唾涎,也不会有见异思迁羡慕他宗的需求,身居自己的床榻,内心怡然自得,那么就证明闻思的的确确已获得了卓越的成效。


重难点分析


1、不论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还是自空他空、了义不了义,总而言之,二大祖师的观点应该是一致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将几种观点全部融合,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和二转法轮根本不矛盾,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或者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观点,分别从光明和空性两个方面作解释,或者分别解释名言和胜义,这种说法相当合理。本论前文也讲到,名言依靠唯识宗的观点进行解释,胜义依靠中观观点进行解释,佛教的教义根本不会有冲突和矛盾。

2、无论任何人,如果将诸大祖师的意趣要点融会贯通,也就如同在米饭中拌上黄糖、白糖、蜂蜜一样,非常容易消化理解。这样一来,再不会出现想要驳斥他人观点的现象,因为自宗非常殊胜,依靠自己的能力对显宗密宗修持得非常圆满。也不会见异思迁、羡慕他宗,因为自己已经完全领悟了这一宗派的特殊功德和要领。这时,身居自己的床榻,内心怡然自得,也可以证明闻思的的确确获得了卓越的成效。



如云:“人人不喜我意足。”


重难点分析


这是以前贝若扎纳从皇宫开除的时候说的话,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说前译派不好或者藏传佛教不好,人人都诽谤、人人都不高兴,我自己却像获得了如意宝珠一样非常高兴,自己已经依靠这种法要获得了真实利益,非常满足。


上师开示


所以我想:尤其藏传佛教中,前译宁玛派的观点确实非常好。这并不是自己赞叹自己的父母,所有文字全部摆在面前的时候,不管汉文还是藏文,只要详详细细研究、观察就会发现:宁玛巴的特点、教言,以及教证、理证、逻辑等,全部与诸佛菩萨的观点相合。

从我个人来讲,已经研究佛教二十多年了,这期间将其他建寺院等这样那样的琐事全部放下,应该说日日夜夜都是在这方面下工夫。虽然没有广闻多学,但对格鲁派、萨迦派等很多宗派的论典都翻阅过,有关汉传佛教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等也看过一些,对现在南传佛教和其他法师的讲法稍微了解一点。自己总是对自宗充满信心,觉得前译派不论从传承上师加持的角度,还是因明等逻辑推理方面,都是非常殊胜。


(3-2)对自宗生起信心及欢喜心


诸位,追随师君三尊的前译派的行人们,我们幸运地拥有了前译这么多、这么好的如来纯净无垢之佛经、六庄严以及传承上师的论典,要想闻思,这些已经足够了,而一味喜爱随声附和又有什么用呢?衷心希望你们恒常与(本派的)上师、本尊与大德之论典的光芒相依相伴。


重难点分析


1、在这里,麦彭仁波切说:在座诸位追随师君三尊(即莲花生大士、静命菩萨与国王赤松德赞)者,能在今生遇到前译派教法的确非常荣幸!当时国王赤松德赞建立译场,翻译了大量的经典论典……包括《大藏经》和论著在内,现在藏传佛教所有的经典论典加起来,在其他宗派里面根本没有。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也曾赞叹:前译派这么多的经论,即使印度也是没有。续部也好、中观也好,现在很多的论典都是前译译师翻译的,这些译师们也全部是大圣者。

2、真正想闻思的人,仅仅依靠前译的显密法要就已经足够了。如果一味喜爱随声附和,想到其他地方希求他法,即是对自宗精髓还未真正领悟的标志。因此,麦彭仁波切在这里说:莲花生大士、嘎绕多吉为主历代的大圆满传承上师,以及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应该与他们的殊胜论典恒常相伴。


上师开示


有时候我们也这样想: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华智仁波切的论典,还有上师如意宝的教言,就好像特别富裕人家的宝藏一样用之不尽,他们宣讲的每一个教言均对经典论典、显宗密宗作了非常好的诠解。即生遇到这种宗派,确确实实是前世造了非常好的善业,在如今思想纷乱、学说众多的社会氛围中,没有特别殊胜的因缘的话,想要遇到如此善妙的法要相当困难。

希望大家已经得到如意宝的时候,最好在有生之年不要放弃。


编写:定解 G54、定解 G55

终审:定解 C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