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105

《中论广释》第一百零五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宣讲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宣说缘起特法:主要特法、其他特法、断除太过三个方面已经讲完了,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宣说缘起法。后两品一个是宣说缘起法,一个是宣说缘起的重要性——证悟缘起的功德。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宣说缘起性,用第二十六品来宣说。

丙二、(宣说缘起空性——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广说顺行缘起;二、对此取舍之理;三、略说逆行缘起。

戊一、(广说顺行缘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己一、(能引因果)分二:一、能引之因;二、所引之果。

庚一、(能引之因):

总的来讲,为什么龙猛菩萨要宣说这一品呢?因为佛经当中说所谓的缘起也是无生的,缘起也是空性的,在很多佛经当中这样讲的,所以我们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承认缘起法。缘起有十二支,十二支缘起的本体也实际上是空性的。有些人执著所谓的缘起,那么所谓的缘起,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也是一切都是空性的。这一品当中主要介绍这个。

当然有关十二支缘起的观点上,大乘小乘都有一些不同的,比如说它们的顺行、逆行方面等等,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尤其是《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当中。《俱舍论》当中按照小乘的缘起是怎么样圆满的,这个问题去年我们也学了,大家都应该会懂所谓的小乘宗对十二缘起是怎么样承认,怎么样的概论。大乘宗的缘起,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当中也讲得比较广,还有《现观庄严论》当中特意宣讲了难懂的十二缘起,所以宗喀巴大师也是有一些专门分析十二支缘起的论述。一般格鲁派在学习《因明》和《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他们安立二十僧伽和十二支缘起作为比较难懂的议题。

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不阐述,总的来讲为什么要宣讲这一品呢?这一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在世间当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对所谓的缘起一无所知,学过宗派的一些人,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他们都认为十二支缘起应该是实有的,应该是存在的。他这样对常有的执著,或者实有的执著比较坚固,然后佛陀或者是龙猛菩萨为了排除这样的执著而宣说了这一品。

这一品在品关联上面观点都不同,比如说清辩论师、佛护论师、月称论师,他们的观点都不太相同。但这个也不是特别的重要,麦彭仁波切下面的注疏当中把他们所有的不同的观点都已经讲了。宗喀巴大师和萨迦派的果仁巴,全部是按照月称论师的品关联来作解释。我们也是按照月称论师的也可以,或者是清辩论师等其他论师的观点来对它的品关联加以解释的话,都没有什么矛盾。

下面讲颂词。这个科判是能引之因。一般十二缘起当中分能引因,所引果,所成之果等等,也分了很多。我们首先讲能引之因。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众生愚痴所覆,后面起了三行,因为起了这样的行的缘故,最后随着行入于六趣。颂词应该这样理解。意思就是说,不管任何一个众生,我们三界轮回的众生,在十二缘起当中最初的是什么呢?就是无明。无明是这里的开端。无明是所谓的开端,去年我们学《俱舍论》的时候也讲了,真正有一个像一条绳子那样的话,这边的端头是这个,那边的端头是那个,我们可以这样说,但是十二缘起的话,在轮回当中是无始无终的一种旋转。当一个众生获得解脱之前,一直在轮回当中,我们《前行》里面所比喻的,就像瓶子里面的蜜蜂一样的,或者是井中的水车一样的,以这样的比喻说明它真实的开端很难以寻觅。所有的众生都产生了无明愚痴,无明愚痴已经盖住了他们本来的心性。

后来就起了三行,有了无明之后,开始有了行。这里“三行”指的是三种业。月称论师说这三种业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身口意。或者也可以说,有了无明以后,众生依靠无明可以造作善业、不善业和不动业这三种业。

去年我们学《俱舍论》第四品里面,这些业的概念都讲得应该很清楚的。所谓的善业,我们现在《前行》里所讲的十种善业;所谓的不善业,《前行》里面所讲的十种不善业和五无间罪等等;不动业就是一般四禅八定,禅定这些色界和无色界的因。这些称之为“三种业”。

依靠这三种业,众生随着业力之风,在三界当中漂泊,他必须要投生到六道轮回当中。依靠十种善业,他可以转生到天界等三善趣当中;十种不善业可以使他转生到三恶趣当中;善趣里面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主要是以不动业转生到那里。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样的禅定的力量不像其他的有漏业一样,并不是很容易动摇的。

十二缘起最开头的无明还有行,行跟业结合起来宣说的。在这个颂词当中,众生以无明所盖,然后出现三种业,随着三种业的业行趋入六道当中。当然小乘有些像犊子部,他们认为是五趣,大乘很多经典里面承认为六趣,前面所讲的六道轮回的六趣应该大家都非常清楚。

这是整个十二缘起当中前面的引业—引的业,依靠他能引生后面的果。所以说最开端的时候是我们的无明和业,也就是无明和行是最根本的因。有些十二缘起的安立方法里面把这些作为前世的,然后中间的一世,最后的一世。我们去年学的《俱舍论》,还有其他的一些大乘论典当中,十二缘起在三世当中圆满的规律大家也应该清楚。这是第一个问题。

然后第二个问题——所引之果,应该可以分几个科判,但是我还没有考虑好,先在字面上给大家解释一下,然后看看明后天再继续分析。

庚二、(所引之果):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这个颂词当中讲到十二缘起当中的识和名色,刚才讲了无明和行,然后是识和名色,以这样的次第来的。

印顺法师的讲记里面,首先是无明缘行,然后行缘识,识缘名色,每一句、每一句这样立科判的。这样也可以吧,意思就是无明的因缘产生行,然后行的因缘当中产生识,识的因缘当中产生名色,这样以前前推后后的方式安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也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这个颂词字面上的解释是这样的,随着前面我们所讲的这种业,或者是行的因缘,产生众生的识。这里的识并不是说我们最初的意识,而是现在在六道轮回当中流转的过程当中的这个识。随着前面的无明和业,我们在六道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我现在是人,以我的无明和行,经过中阴,转生到天界。名色里面的色(我们去年学《俱舍论》的时候,大家当时应该比较明白,不知道现在忘了没有),在住胎的六位、七位或者五位叫色,所以当时他的手脚这些没有形成之前称之为色。这里的名,为什么叫名呢?除了无有阻碍,无有直接的形、声,也没有什么可现量所见到的,但是这样的东西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比如说行蕴、想蕴、识蕴这些完全是存在的。像中阴身,是四蕴聚合的众生,我们经常把中阴身称之为四蕴聚合者,他的色蕴没有,除了色蕴以外其他的四种蕴称之为名。中阴身没有色蕴,但是它有识蕴,也有想蕴,也有行蕴,这样的承认叫做名。我们真正的身体还没有形成之前,叫做名色的色。

颂词的直接意思是说,随着前面的行支,十二支里面的行支,依靠它的因缘就开始受,意识就出现,有了意识的话,他在六道当中就开始趋入。依靠这样的识,他的名色形成。比如说,现在我的无明没有断的原因,我的心识依靠我前世的业转生到中阴当中,我这一生死的时候,或者中阴、或者下一辈子就开始投生,这两个按照《显句论》的观点,就像是稻杆的高低或者平秤的高低一样,我这边死的时候,他那边的身体就开始形成,有些可能刚刚进入母胎的时候就开始昏厥,昏厥的时候,逐渐逐渐它的前往天界的名色已经形成,这个按照《显句论》的观点是同时的。我们在中阴当中怎么样结生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显句论》只不过是以胎生为主而讲的,这个教证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后面已经引用了。

前面也讲了,就像是色法和影像一般的,我们众生刚刚这一辈子的蕴灭尽的时候,下面的识蕴开始出现,这个就像是稻杆的高低一样的,这边的行蕴灭尽的时候,那边的识或者是名色开始形成。这是从胎生的角度而讲的。卵生、湿生其他四生的安立方式《解深密意经》当中也有宣讲。印顺法师的讲记当中也已经引用了。还有《阿难入胎经》当中也是这样说的,如果识没有入胎的话,后面的凝酪等不可能形成。这个教证也是比较重要的。入胎的时候这个意识非常重要,如果识没有入胎的话,那么他的身体里面的凝酪等其他不能形成的。

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呢?我们众生,每一个众生他的身体不一定随着六道众生而去,每一个最后离开去的时候,他的色蕴应该是抛弃的,但是其他的四蕴随着前前的因,后面跟着的,尤其是识蕴,就是所谓的意识,不像我们的身体。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是现在有神论和无神论经常辩论的焦点,而且这个问题也非常关键,所谓的意识跟身体完全是不相同的。世界上的很多学者关于意识和精神方面分析的学说也是相当多的,但实际上真正的非常可靠的理论是什么呢?就是意识无始以来到现在,应该是存在的。那么存在的方式是什么呢?当然各宗派都有不同的说法。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因明的观点,我们的心的本性是明清的,它这种明清的来源应该是同类的物质,不可能是不同类的物质当中产生。

这个问题尤其是现在心理学和物理学,没有智慧的人当然对这件事情是置之不理,无所谓的,你精神也可以,物质也可以,但是有智慧的人,对这方面还是一直觉得遇到一些难题,或者他在心相续当中也可能产生一些怀疑。

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在因明当中也是应该推的。任何物质应该用它的直接的因,同类的因,这个是最关键的。我们讲因明的时候《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比如说心是明清的本性,外面的无情法是非明清的东西,非明清的东西当中不可能产生明清的东西。心是明清的话,心当中不可能产生无情法,——非明清的无情法不可能产生。这个是最关键的。

在名言当中,为什么众生有心,而且这个心并不是现在唯物论所说的,依靠暂时的四大聚合,突然好像在虚空当中产生空气一样开始出现,不是这样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所谓的这个识,它的前前的因是明清的因。

有一本书,是马修·理卡德跟陈教授他们两个的对话,叫《僧侣与科学家》,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的对话。那里面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好,按照我们佛教的真正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你们也可能看过,以前有一个是《僧侣与哲学家》,实际上是——不是马先生吧,现在已经出家了,他以前是法国的一个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后来他到顶果钦哲仁波切那里出家,出家以后在尼泊尔待了十二年,后来他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很多地方求学,他最后出家。他原来是对生物学很有造诣的一个人。他跟他的父亲做一个对话,主要是佛教与哲学方面的对话。这本书还是很深奥的,有些介绍里面说已经翻译成十八个国家的语言,里面主要是哲学的观点和佛教的观点。他自己站在出家人的身份,他的父亲站在在家的哲学家的角度,来进行对话。

后来他跟另外一个陈教授对话,陈教授以前也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天体物理学家,现在在弗吉尼亚大学任教。他们两个之间对话的是佛教与科学,中间有一段专门讲前世今生,当时理卡德仁波切引用了观世音菩萨化身的一段话。因为他对因明和世间的物理学、生命学这些是非常精通的,他当时引用的也是我们佛教当中最可靠的,最有说服力的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因有两种因,一种是直接因,一种是间接因。心的本体的光明,它的直接因就是心。昨前天有些道友也是问心的因是什么,最初的因应该是心,一直这样不断,在无始的轮回当中无始无终的,无明可以说是忽然产生的。

为什么这样讲呢?明朗大师在他的《大幻化网总疏》当中也是说,心相当于是钢铁一样的,钢铁放在绿草里面的时候就很容易生锈,那么无明就是中间依靠其他的一些其他的因缘出现生锈。为什么说忽然的原因呢?钢铁的本体是不是锈呢?肯定不是的,这个我们应该清楚。心的本体,如果说得高一点,当然是本体如何光明,但显宗的说法不说这些,按照《释量论》的观点,心的本体应该是明清的,这种明清一直是不断的——从原始一直到现在众生的时候应该都有这样的。

比如说现在任何一个火,只不过是它的火性聚合,依靠木材和其他因缘具足的,实际上火的分子一直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直接因无始以来都是存在的。这一点是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讲也应该承认的,它的元素物质应该是一直存在的。如果不存在的话,光是一个间接的因缘具足的话,它的正因不可能引发的,只不过是现在的有些学者没有懂得任何的一个法有直接因和间接因。比如说青稞,它直接的因就是青稞、青稞的种子,它的种子当中有直接产生的能力,地水火风虚空这些作为它的间接因,叫做亲因和俱生缘这两种(《俱舍论》当中讲的这两种)。

在十二缘起当中也是,在六道轮回当中,所谓的身体跟心完全是不同的。这个如果说广一点,物质对精神学说方面的对比的话,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刚才说的陈教授也是非常有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还没有信佛的时候也是对佛教的前世今生、对生命学带有一些排斥的观点,但后来遇到了这些上师以后,他们通过因明和佛教的各种理论进行论证的时候,最后也是口服心服。

因为这样的佛教的理论,只不过我们担心很多人推不来,它的推导方式很多人以前不习惯,或者是用不来,在用的过程当中没有进行辩论的话,可能自己在怀疑的网当中一直不能摆脱出来,这种情况是肯定会发生的。但是真正在佛教的教理当中,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最可靠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我们学十二缘起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知道,所谓众生生命的源头是什么样。

不然的话,我们学《释迦牟尼佛广传》的时候也是,“这一辈子转生到什么,那一辈子转生到什么,那么多会不会可能啊?”,有些尤其是以前唯物论的习气比较重的话,“会不会这样的啊,你看又转生到,又转生到,又转生到……这么多啊!为什么这样呢?”只不过是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不知道我们的前世到底是何处,如果真正知道的话,我们前世所造的业,前世的这些经历是比海水还多的,不可计数的。所以我们对佛教的深奥问题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颂词上面讲这么多。

二十六、观十二因缘【79】品

【79】十二因缘: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

丁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佛陀云“以缘起无生,故为缘起”等,宣说了无有十二缘起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关于品关联的注释,有以下几种观点:)按照《无畏论》与《佛护论》两大论著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已经将趋入大乘胜义之法门宣说完毕,那么现在就应该阐述趋入小乘论典的胜义法门了吧!】

因为前二十五品以上全部宣讲大乘的一些殊胜法门,那么下面应该讲一些小乘法门吧,然后这样的时候,龙猛菩萨就讲了按照小乘观点的十二缘起是如何不存在的道理。如果是佛护论师的话,他们的品关联是这样写的。

【本品的内容,即为针对以上说法的答复。】

这是佛护论师的观点。

【按照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你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任何人也没有宣说过一句法,这里[经部关联]又说佛宣讲了缘起之理,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难道(对你们的立论)不会有所危害吗?】

【(本品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我们并没有否认现象,)而只是否认了“诸法以本体而存在”的观点。】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前面的品关联也是有很多地方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到了最后的时候就开始有很多注释的不同观点,也许这个是麦彭仁波切写的,也许是后面的弟子写的,认为“现在十二缘起,都已经马上结束了,应该多翻一翻讲义啊!”,我有点怀疑是不是麦彭仁波切写的。如果麦彭仁波切写的话,每一品清辩论师、月称论师他们的品关联方面也有一些不同的,但是在这里已经有了广说,前面并没有翻那么多的讲义。

按照月称论师品关联的解释是这样的:

【如果对方提出:所谓“缘起”的含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前面不是说缘起空性,那么这个“缘起”到底是什么样呢?缘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讲,从广义上讲,包括十二缘起的道理抉择为空性。应该是这样的意思。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介绍缘起的含义。】

这是月称论师的观点。

【我们在这里,却将本品的品关联解释为:】

【如果对方提出:依照你们的说法:“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那么轮回和涅槃,不就分别成了顺应或者违背缘起法则的法了吗?】

如果所谓的缘起和轮回都不成立的话,那么它的顺行缘起和逆行缘起都成了违背的法吧?对方提出这样的问题。

【既然轮涅无二,那么轮回和涅槃的两种现象又作何解释呢?既然有寂无二,那么世俗名言又怎么会还灭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宣说无而显现的缘起,或者是为了阐明“乃因真如法性而现见四谛”的观点。】

为了宣说这一点——显而无自性,或者为了宣讲现见四谛的道理宣说了这一品。

此品分三:一、宣说缘起之理;二、行与非行之差别;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己一、宣说缘起之理:

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尚未证悟真实义的(众生),因内心被无明愚痴所遮覆,为后世而造作福业、非福业以及不动业三种行蕴。因为是以三门而行的缘故,从而使诸业成为转生六道或者五趣众生之因。】

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

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

(原译:以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以有识著故,增长于名色。)

【诸行的果法,也即作为轮回种子的识,是因随顺诸行,而受身(六道)成为天人等众生之识的。在诸识形成之后,依靠诸识又形成了受、想、行、识四名蕴【80】,以及凝酪【81】、膜疱等色蕴。】

他这个名色,这个色是这样安立的。

【《显句论》云:“此等诸法,皆如色法与影像之理。若最终死亡之诸蕴毁灭,则仅于第一刹那,即如同秤杆(两端)之高低般形成所生之诸蕴,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是故,于母胎中识蕴闷绝之时,识蕴之果法——名色亦由此而生……”】

前面死的时候和秤杆的高低一样。秤杆的话,就是一边高的时候一边低。也就是说,这边死亡的主因灭尽的时候,那边的行蕴开始逐渐生成。

“且随业力趋往之方向而受生”,不管你转生到天界还是人间。

【80】四名蕴:受、想、行、识四者集聚成蕴,即意身。谓身心两分中之属于心之一分者。

【81】凝酪:胎藏五位之第一位或结胎第一七日。父精母血初成,凝酪尚未形成薄膜。亦名芥子位或羯罗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