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107

《中论广释》第一百零七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宣讲《中观根本慧论》,现在正在宣讲第三个问题缘起法。

丙二、(宣说缘起空性——观十二因缘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缘起法用第二十六品来宣说,但这第二十六品,我昨天安立的时候,以理证广说和以教证总结,但我看了这个后面没有教证总结。清辩论师也没有,月称论师也没有引用教证,其他藏地的各大讲义,还有印度像青目论师等等,他们都没有引用教证,所以我也找不到一个特别适合的教证,所以这个科判暂时不用安立。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广说顺行缘起;二、对此取舍之理;三、略说逆行缘起。

戊一、(广说顺行缘起)分二:一、能引因果;二、能成因果。

己二、(能成因果)分二:一、能成之因;二、所成之果。

昨天能引因果讲完了,现在讲能成因果。能成的因昨天还有一点点没有讲完,能成之因从“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那个地方开始,加上今天还有两句,整个为能成之因。

颂词当中这样说的:

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

昨天我也讲了,十二支当中“有”是第十支。所谓的“有”就是五蕴,因为“有”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果的有,一个是因的有。“果有”是后世的五蕴形成,也就是后世的三有;“因有”是即生当中的业,应该称之为“有”,也叫三门之业,或者叫五蕴。

这里说“有”当中产生五蕴,怎么会产生呢?因为“有”和三业没有什么差别,身口意的业跟“有”是一个意思。五蕴怎么跟三业对应呢?身体和语言的业叫做色蕴;意识所造的业,是除了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一般唯识宗以上和中观宗都这样共许的。月称论师也是这样承认的,萨迦派的果仁巴的讲义当中也引用《显句论》的教证这样说明。

这里语言和身体的业都称之为色蕴。像《俱舍论》里面所讲的,语言包括在色法当中,这个应该大家都非常清楚的,因为语言还是五境五根之内。

这就是所谓的生有。为什么叫“有”呢?这里业为什么叫“有”呢?这个原因《显句论》当中也有说明,因为后世可以叫“三有”,人们都说转在三有轮回当中,能转在三有的因就是三门的业,三门的业为什么叫“有”?就是把后世的“三有”果的名字,取在因上面。本来因不叫有,但它的果成熟三有,成熟后世的五蕴。以果的名字命名因,这种现象在世间也是比较多的。

比如说我们讲《中观》的时候,本来真正的果中观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文字中观实际上是证悟这种本性的一种因,但我们为什么叫《中观根本慧论》呢?实际上是用果的名称取在因上面。本来文字中观不是真正的中观,只是相似的中观,但是为什么人们叫它中观呢?因为通过学习《中观》,真正离二边的果中观可以现前。所以以果来取名为因,有这种现象。

所以这里三有为什么叫业,业为什么叫有,原因就是果称之为有,以果的名称加在因上,所以有时候因也可以叫这个果的名称。

那么有了五蕴之后,从有当中产生了后世的转生。我们前面讲《俱舍论》的时候,所谓的十二缘起也有前际缘起、中际缘起、后际缘起。无明和行是前际缘起,中际缘起是中间的八个,后际缘起是后面的生和老死。这一部分称之为能成之因的原因是这样的,依靠它产生后世的生和老死,依靠这个过程才能转世。

下面讲所成之果。

庚二、(所成之果):

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

以及诸迷乱。

我们刚才讲了,首先是有了五蕴的业,有了五蕴造业的话,众生将来会有重新产生转世的过程。他的整个身蕴逐渐逐渐有种成熟的过程,最后有种灭亡的过程。比如说人降生以后,他的身体逐渐逐渐成熟,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这个就叫做老,老是成熟的过程。成熟以后最后整个身体毁灭,人死了以后整个身体灭掉,这个叫做死。

“从老死故有”,这样的老死又不断地转世,所谓的三有又不断地自然形成。

在这样的过程中,众生的心里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贪欲等忧愁,这是从心理的角度。心里面产生这样的忧愁的时候,从他的语言上也是发出各种哀号的声音。比如有些人生病的时候发出各种哀号的声音,人生的时候、老的时候、死的时候,全部都是,语言上也是发出这样的哀号。

这样的生老死病的痛苦,人的身体上的折磨,整个身体和五根损害的时候,出现身体的痛苦,这个痛苦是从身体上面讲的。他的身体上遭到这样痛苦的时候,他的内心的意识,《俱舍论》里面讲了一个身苦,一个意苦吧,他的意识上面也产生各种不同的痛苦,这叫做“不悦”,这样一来,整个身体、心全部整合出来的话,出现非常难忍的各种痛苦,这叫做是迷乱。迷乱包括他的五根受到损害,心里受到创伤,身心苦不堪言,出现各种各样的痛苦,这叫做迷乱的现象。

所以说整个过程,众生依靠十二缘起在轮回当中不断地流转。我们现在世间的人也是这样,表面上看来暂时一两天身体稍微好一点,但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轮回当中全部是痛苦的本性的缘故,真正永远开心、永远快乐的人有多少呢?几乎是没有的。我们平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好,处理事情的过程当中也好,经常也有很多很多不悦意的事情。

有时候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有时候整个身根,人有时候老了,昨天有一个人说“我现在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您给我加持加持!”但怎么样加持也没办法的,轮回的本性就这样的。你人老了以后,你眼睛怎么样,什么样的科学家,包括佛陀在内也是没办法阻挡你生老的河流,谁也没办法的。所以说怎么样加持?

但看起来也是,尤其是对佛教的道理不太懂的人,人老的时候,人死的时候,确实出现非常非常多的痛苦。如果对佛教的一些道理懂的话,那人老有什么可加持的呢?这没有什么,我好好念阿弥陀佛就是,我现在马上要离开了。比如说我在这里的事情基本上办完了,我到另一个地方去,我对来世应该做好一个准备,我现在怎么样想保护这个的话,是没办法的。比如说我们有些出国的人,在哪个国家,你的护照马上到期的话,你马上要回来,不马上回来的话,怎么样也没办法,你怎么样执著也是没有任何用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护照马上要到期的那样,原来的旧护照扔掉,你应该回国或者是到别的国家,就这样好一点。否则的话,你一直执著,“我为什么?最好是......”现在有些世间人就是这样,人老了以后照镜子,一看脸上的皱纹特别多的时候,特别特别地痛苦,一定要想有没有办法:“医生你有没有办法可以给我脸上,有没有办法装修一下?”但是怎么样也是没有办法,你的皱纹割不掉的。

这些就是对佛理,尤其是对生死无常和十二缘起的道理一无所知的话,心里也是有很多的痛苦,语言上也是出现哀号,再加上身心交合起来有非常复杂的杂念不断地涌现。

我们在世间当中,有时候看到一些真正的老年修行人,尤其是修证比较好一点的话,人越来越老的时候他越来越有把握,而且脸上发的光也是,越来越有慈悲和智慧的光出现。修行比较好一点,人特别稳重的话呢,心里也就没什么,知道这个轮回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这个身体能待多长时间,这个大家都非常清楚的。所以十二缘起的道理不太了解的众生,真是在身心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出现。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如是上面所讲到的各种各样的痛苦、迷乱,全部是从生而产生“有”的。

是故大苦阴,但以因缘生。

这样的大苦蕴,《显句论》里面说的,什么叫做蕴呢?蕴是很多物质组成在一起的。五蕴为什么叫蕴呢?就是很多的痛苦积聚在一起的。

不管是我们的感受也好,我们的身体也好,我们的思想也好,我们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等等,很多现在所接触的事情都是让人不开心的,有一种痛苦的聚合,痛苦的组合。所以说这样的大的苦蕴,实际上全部是因缘而产生的。

“但以因缘生”,如果我们以真正的妙观察智来进行分析的时候,实际上上面所讲到的众生的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全部是由苦蕴而形成的,这样的苦蕴实际上也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本体空性的,表面上显现得如幻如梦的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如果你真的以妙观察智观察的时候,它的本体是不可能成立的。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很多迷茫的众生不知道这个真理,这样一来每一个都是执著自己的对境,这样在轮回中一直不断地在流转,一直不断地在生死。

所以我们通过学习《中观根本慧论》以后,一方面大家从轮回当中出离的心时时地要发,这个非常重要。我们耽着这个世间,我们耽着这个社会,然后一边学中观的话,实际上是我们出离的基础没有打好。我们应该像十二缘起当中所讲的一样,如果我们没有斩断无明的根本的话,就一直不断地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所以这次得到一个人身好不容易,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依靠空性的智慧,断除自相续无明烦恼的根源。这方面平时我们修行的时候,以这些大乘法门来对治自己相续当中的烦恼,一方面也对治自己的我执。这方面下工夫非常有必要。

这以上所成之果就讲完了。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对此进行取舍之理。

戊二、(对此取舍之理):

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

生死的根本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首先是无明,然后是行——三门的业。一切生死轮回的最唯一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业。现在我们因果不虚里面所讲的一样,只要你造了业,在业的大网当中你不会逃脱的,一定是感受它的果报,只不过有时间的早迟而已。

诸智者们知道这样的事情,他凡是对三界轮回的所有的因不去做,如果是一些圣者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显示一些发愿,特意到三界轮回当中来的话,这不算是真正的造业。除了这个以外,他是不会造业的,因为三界轮回的因我们前面也讲了,是三种业,福德业、非福德业还有不动业,这三种业不会造的。

在这个地方《显句论》当中也引用佛经:“诸比丘,随无明补特伽罗造作福德之业,造作非福德之业,造作不动之业。”这里有这么一个教证,说是诸比丘,随着无明的补特伽罗,他造作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这也是佛经的教证,这个教证也说明所有不懂真正轮回根本的这些人,他会造作恶业。

诸智者他不会造作,尤其是对中观的佛理真正了达的这些人,他对凡是转生到轮回的业都不会造的。这样的话,我们表面上行持善法,有些人比如说“行持善法,然后我转生到天界,我将来转生到人天福报当中”的这些业,智者都不想,根本不想。那么智者他造什么样的业呢?他就是造超越三界轮回的善业。比如说我们修菩提心,就是真正超越三界轮回的业,智者就造这些业,愚者整天都是问神通啊,整天都是造转生轮回的业。

确实我们这里很多愚者的话:“我的身体看看怎么样啊?”,“我结婚的话会不会生儿子啊?”等等,这些没有任何必要的,在世间当中也是没有任何必要的这些问题去造,然后做的也是这样的,问的也是这样的,行的也是这样的。

诸智者这方面不是很重视的,就是要“我现在发菩提心,然后证悟无上空性,超离轮回以后,如何度化众生。”度化众生也并不是让众生暂时有一点财富,有一点工作,有一点家庭的顺缘,不是这样的。让众生先超离三界轮回,以悲心来缘众生,这个是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以智慧来缘佛果,这是我们讲菩提心的时候的第二个条件。诸智者们必须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然后造善业。“愿这些众生离苦得乐”,“看这些众生那么可怜”,这样想。愿他们离苦的话,暂时的离苦肯定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这也是一种痛苦的因,一定要让他们获得无上圆满的佛果。他会造这样的业。

所以这里说“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这里几个翻译的意思可能不是很同的,但是日称译师的藏文是这样的:智者并非如此,他不会造这样的业,为什么呢?因为他见性之故。智者们知道一切真如的法性是空性的,已经知道现在轮回的本质,我们如果造了恶业和善业,这样是不能超离轮回的,所以凡是对有漏的轮回的因,他不会造业,他知道了这个真相。

比如说我们有些人,他知道这个是伪劣产品,进货的时候知道这个是伪劣产品的话,他根本不会进这个货。“这个肯定不能买,这个对我来说也是用不上的,对别人来讲也是用不上的。”他知道这个价值。然后愚者,他不知道,他经常买的就是这件商品。所以智者和愚者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虽然我们穿着同样的袈裟,享用同样的信财,在一个上师面前听受同样的法,但是他的发心和目的完全是不相同的。他是什么目的呢?那天我们不是说难陀是为了世间而受比丘戒的,你们是为了出世间而受比丘戒,你们不要跟他接触,佛陀不是也这样讲的吗?

所以我们在座的人当中也是真的大家还是需要值得扪心自问,自己问自己,到底我在这里目的是什么?我是为了超越世间而在这里学法呢,还是为了逃避世间?或者在这里暂时浑浑噩噩当中度日子,而在这里求学?作为一个人的话,一生很不容易得,我们不是牦牛,牦牛只要有一顿吃的就可以了,除了这个以外它什么都可能不想,为社会、为人类、为自己的未来,这些都没有什么想的。但我们不像这样的。所以来到这里已经出家,看看我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为众生学佛?这一点经常应该值得思维。

这里就是说愚者为了生死而造业,智者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如何取舍之理。

我们学了十二缘起之后,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一点体悟?那天我在顺治皇帝出家偈的解释当中也简单地讲了一下十二缘起的还灭方法。十二缘起的链锁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断呢?唯一的空性窍诀来断。但是这些,因为我们最近可能出的书也比较多,再加上你们其他的事情也比较多,经常到哪里去求神通啊、求灌顶啊,这样的话,我们学的这些书肯定不看。但不看也是对我来讲倒是没有什么,但是对个人来讲呢,应该对空性法门的道理要理解,这个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从生死轮回当中要得到解脱的话,先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应该自己还是闻思空性法门,并不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这个并不是不重大的事情。所以如何还灭的话,唯一的空性见解可以还灭,也就是灭掉轮回的相续。这个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智者们他们见性,“智非见性故”,智者是不会这样的,为什么呢?他已经见性故。我们在这里的有些道友也真的是这样的。有些堪布、堪姆,或者是对佛理比较精通的这些人,一般对奇奇怪怪的很多行为,或者这样那样的迷信行为,在他的行为当中是很难以寻觅的。为什么呢?他已经见到本智之故。一些愚者他的行为有很多不可让人理解的,这个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愚者没有见到这些本智的缘故,所以这些利弊应该大家分得清楚。

戊三、(略说逆行缘起)分二:一、灭除轮回之法;二、灭除轮回之果。

己一、(灭除轮回之法):

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

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

如果无明已经灭了的话,它后面的行不会产生的,所以你想灭除无明的话,一定要修智慧的空性。《入菩萨行论》智慧品当中也是有,如果要想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话,必须要修持空性。所以我们相续当中有无明的烦恼,归根结底,我们在轮回里流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无明,俱生无明的我执,这个在作怪。这个要断除的话,从无明当中产生的所谓的行、识、名色等等十二缘起当中所有后面的这些过程全部都灭掉。就像一棵树,从树根上砍掉的话,那上面所有的开花结果等等现象从此以后现也不会复现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灭除轮回的因--无明,如果无明灭了,行等等后面所有的轮回当中的各种迷乱的现象全部灭掉。

要灭除无明的话,当然灭除无明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但是我们按照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殊胜教言的角度来讲的话,唯一的修空性法门是最殊胜的。

首先应该在上师面前听受,听受以后自己反复地思维。宗喀巴大师在他的《理证海》当中也是这样讲的:首先我们应该要知道三界轮回的根本因就是俱生的我执无明,我们认清这一点(一切都是我执无明产生的),也应该通过闻思,然后以理证来打破自相续当中的我执,而好好地闻思空性。所以闻思修行空性法门是打破无明的唯一方法,就像光明是遣除黑暗的唯一对治。所以自相续当中什么时候对空性产生一种定解,那无明增益自然而然销声匿迹,不会再次复现。

我们这里对空性法门有一些定解的学友,他对世间当中各种各样的生老死病的痛苦,或者世间各种贪嗔痴的烦恼,他兴趣索然,自然而然整个世间的迷乱现象,他不是特别有大的实执。如果反过来说,我们对空性法门一无所知,自相续当中的我执一点也是没有打破的话,那我们对轮回也好、对人也好、对世间也好,对任何法的执著极其强烈。所以从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无明。如果我执无明已经减少,或者是对它稍微有一点损伤的话,所有的智慧,所有的境界的显现就自然而然现出来。这一点唯一依靠空性法门。所以为什么无垢光尊者说,我的本来清净的大圆满的见解也需要闻思究竟。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里面说要彻底抉择本来清净的见解的话,必须要究竟应成派的见解。原因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中观的观察,中观空性的教理相当重要。以前像蒋扬洛德旺波等很多上师传授大圆满之前,一定要听受《中观根本慧论》。还有一些上师也说过,你如果听受《中观根本慧论》三遍的话,对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自然而然会理解的。上师如意宝以前也是在课堂上经常引用这些高僧大德们的教言。所以说我们不管是修密法还是修显宗的法,只要是打破我们的烦恼我执的话,空性法门是最殊胜的。

空性法门光是在口头上说一说,听一听,表面上理解还是不行的,你一定要先从理论上通达,比如说《中观根本慧论》,你真正把每一个推理完全通达,光是通达还是不行,在自己实际行动当中去修持,去进行串习和修炼,这样自相续当中的烦恼逐渐逐渐地灭掉,这是我们对治无明烦恼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下面讲最后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无明烦恼全部灭除以后,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己二、(灭除轮回之果):

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

比如说无明已经灭了的话,我执无明没有的话,为我而造业的现象不可能有,为我造业没有的话,那后面的转世等等,或者是转生到其他众生的名色等等这些再不会复现的,所以后面全部是灭的。最后老和死也可以灭掉。我们通过空性法门,自相续当中的无明烦恼斩断的话,后面的整个所有的过程全部就会灭掉的。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但是”就是如是,整个苦的蕴聚。古文当中的“但是”,它这里的意思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但是”。这样一来所谓的苦蕴的蕴聚,我们现在五蕴聚合的苦蕴是大苦蕴,很多众生沉溺在这样的苦海当中,这样的轮回的苦海是“正灭”,通过这种方式完全彻底地已经灭掉了,灭完了以后再也不会复现的。

因为很多经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灭烦恼并不是烧开水,烧开水一会儿就冷了,一会儿又可以开,有这种情况,虽然已经开了,但是一会儿就冷了,有这种情况。但是无明从根本上已经灭完了的话,再也不会复现。这个比喻,比如说青稞的种子全部烧掉的话,烧完了的种子怎么样放在土里面,不可能重新产生。所以从无明开始灭掉的话,那整个轮回当中的十二缘起的旋转轮不会显现的。

就像放电影的时候不是有一些仪器吧,这些仪器全部都用铁锤锤坏了,那么外面从此以后有没有依靠这个仪器而出现的各种电影幻灯片的现象呢?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众生他有自己的我执无明,这也是俱生的,所谓的俱生也是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的,这样的俱生我执无明我们通过空性智慧断除完了以后,从此以后会不会再次出现呢?永远也是不会有出现的机会,就像是烧完了的种子一样。应该以这种方式来比喻。

下面从讲义上讲一下。

从有生五蕴,从有而有生。

(原译:从有而有生。其中第一句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所谓三有,也即以三门所作之业,是五蕴之因法。因由此而产生未来五蕴的缘故,所以是以果法(五蕴)而安立因法(三有)之名的。身语所作之业属于色蕴,而意业则为其他四蕴。此处的“有”,也就是指业的有。因为将来会形成生有,(故未来五蕴也就必然成立,)所以是以果法而安立因法之名的。】

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

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

以及诸迷乱。

(原译: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悲诸苦恼。其中部分内容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三有之业因爱受而增盛,从而产生了来世的生,由生就会导致老死、忧愁、哀号、痛苦、不悦以及迷乱的出现。此处的“老”,是指五蕴的成熟;“死”是指五蕴的坏灭。】

【远离欢喜或者死亡之时,因为具有贪欲烦恼,就会产生内心的苦恼、哀愁,以及由哀愁所引发的口中之哀号,因身体或五根遭受伤害而导致的痛苦,因内心遭受重创而导致的不悦,以及因痛苦与不悦而产生的身心迷乱。】

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

是故大苦阴,但以因缘生。

(原译: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但以是因缘,而集大苦阴。)

【因为这一切,都是由生而引发的,所以诸多痛苦忧伤聚集的大苦蕴,是远离我与我所,或者可以说是空性的,这一切都仅仅是依靠因缘而产生的。也可以说,所谓苦蕴,也就是“不夹杂欢乐”的意思。】

己二、行与非行之差别:

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愚者即行者,智非见性故。

(原译:是谓为生死,诸行之根本。无明者所造,智者所不为。)

【(十二缘起的)还灭:因为,作为生死轮回的识等之后十有支根本的,即为诸行。因此,证悟真如法性的圣者,就不会再造作引业。按照前译文,本偈颂应为:“智者不造作,轮回根本行。”】

【生死轮回的根源,也就是诸行。所以,无有智慧的凡夫就是诸行的造作者。而作为智者,是不会造作诸行的,因为他们已经通达真如实相的缘故。】

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

(原译:以是事灭故,是事则不生。)

【如果对方提出:为什么(智者)不会造作诸行呢?】

【因为(轮回)不能直接灭除,而需要连根拔除的缘故。也就是说,如果消灭了无明,诸行也就不可能产生。】

己三、阐释破十二有支之次第:

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

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

(该偈颂在鸠摩罗什的译本中缺漏,此处依照藏文版本予以增补。)

【消除无明的方法,是以缘起妙观察智而修持真如法性。作为因法的无明等一旦能被消灭,则其果法也即后面的有支也就不会再次出现了】。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这样一来,因轮回苦蕴不会再产生的缘故,所以也就被彻底消灭了。】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十六观十二因缘品释终


回向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