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108

《中论广释》第一百零八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中观根本慧论》首先讲宣说见解而礼赞佛陀;然后抉择中观本论当中所讲的正见;最后忆念佛陀的恩德而结尾。分三个方面。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第一个问题已经讲完了。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果仁巴的科判上是这样分的。前面两个问题已经讲完了,现在是证悟缘起的功德。通达缘起的功德,用二十七品——中观当中的最后一品来宣说。

二十七品是观邪见品,当然邪见的范围都不是特别相同的,《俱舍论》里面五见当中的邪见也有;平时我们对别人的言行不太起信心的时候,人们就称之为“我今天生邪见”,“我对这个人有邪见”等等,也有这样比较广义方面,对他没有好的看法,人们就称之为是邪见。五见当中无有因果、无有三宝、无有四谛这样的恶见也称之为邪见。

还有《涅槃经》当中:若依声闻心,言布施不可得,名为邪见也。(“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如果以声闻的心态来说布施不可得的话,这也是一种邪见。意思就是说除了大乘具有不堕二边的见解以外,以声闻见解来宣说缘起空性的话,那么这个也是一种邪见。还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也有一些不同的邪见的说法。

当然这个邪见的说法比较多,但这一品当中邪见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见和边见。我们前面第二十五品《观涅槃品》当中所讲的一样“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二十七品主要宣说什么呢,就是破除一切边执见,破除一切边见和我见,最后抉择出中观的正见,也就是说远离一切戏论的正见是这一品所讲的内容。这一点通达的话,我们中观所求的意义也是这个,缘起空性的功德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而获得的。所以闻思这个论典也有非常大的利益。

丙三、(证悟缘起之功德——观邪见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丁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认知所破之邪见;二、宣说能破之推理。

戊一、(认知所破之邪见)分二:一、宣说依靠前际之八种邪见;二、宣说依靠后际之八种邪见。

己一、(宣说依靠前际之八种邪见):

刚才科判当中说,我们要认识所破的见解,然后认识能破的推理,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是所破的见解,总的来讲有十六种见解。当然我们前面已经说了,外道的见解是各式各样的,三百六十种、六十四种,有很多很多的见解,但是归纳起来,就是常见和断见。如果常见和断见再分析下来的话,就是《中论》二十七品当中所讲的这十六种见解。十六种见解分两个方面来阐述的,一个是依靠前际等八种见解,一个是依靠后际等八种见解。首先是依靠前际等八种邪见。

我于过去世,有生与无生,

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这里是刚才所说的依靠前际的八种邪见。意思是我们的补特伽罗人我,过去时候是有生、无生、有生无生二者、有生无生非俱,这是四种邪见。然后器情世间也是常有、或者是无常、然后常和无常二俱,常和无常皆非,这四种见解。总共“我以前的什么什么”四种见解,器情世界常有和无常等四种见解,这八种见解是依靠过去世的见解。

为什么呢?要判断我过去是有产生还是没有产生,或者是二者,或者是非二者,这样来分析。然后我们这个世间在过去的时候,到底是常有的,还是无常的,等等。所以人们对我和世间非常执著。

其实现在世间上也是,有很多的文学家和理论学家,他们一般来讲对自我的分析和论述是非常少的,但是其实有一些的话,“我过去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是这两者,还是这两者不是的一种东西?我们这个世间在过去是常有还是不常有?”等等这样分析,这样推断的学说是非常多的。

这是依靠过去,也可以叫做前际而安立的。藏文当中是前际,过去有前际的意思,“前”是以今天的时间为标准,今天以前所发生的事情就叫做“前”。《显句论》当中专门把“过去”两个字,其实用“前际”可能好一点。“际”,是今天以前的很多一生一世的,很多生世连串起来叫做“际”。

以上的这八种邪见是一般外道所承认的,全部是从现在以前的时间来安立的,并不是今天安立的,也不是今天以后的时间安立的。上面的八种邪见就是依靠前际而安立的八种邪见。这是我们要该破的八种邪见。

下面科判里面第二个问题,依靠后际的八种邪见。颂词当中这样讲的:

己二、(宣说依靠后际之八种邪见):

我于未来世,有生及无生,

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这里说补特伽罗我在未来的世间当中是有产生的,还是无产生的?有无二者,还是有无皆非?这四个方面有四种见解。“有边等诸见”,有边指的是器情世间,在未来的时间当中它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有无边?皆非?这四种是依靠后际而安立的见解。

我们经常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现在很多世间人,不管是外道还是内教,对未来的我到底是有产生还是没有产生的,有些人比如说像顺世外道为主的话“以后我肯定不会产生,我不会有的。”,还有一些外道的话“我以后肯定是存在的。”,他们要么堕入无有当中,要么堕入常有当中,有些是“有无二者”,有些是“有无皆非”等等,这些说法全部是依靠后际而安立的。还有我们这个世间以后是常有的,还是不常的等等,这样的学说也是成千上万的,这也是全部是依靠后际。《显句论》当中讲从现在开始以后的事情叫做“后”,“际”也是一生一世的连串下来的。“际”也有一种边际的意思,我到底以后是有产生还是没有产生?

大家都非常清楚,佛陀对这些问题,前面我们讲十四种无记法的时候,就没有回答,原因是对方不能接受。前面的十四种无记法当中有些在这里是包括的,比如世间有没有前际后际,我有没有前际后际;有些是没有包括在这十六种见解当中,比如说佛陀涅槃以后存在不存在?或二者?皆非?这个观点在这里没有分析;然后生命与身体是一体异体的问题,这里面也没有诠释。所以有些问题前面的十四种无记见解当中已经存在,有些问题十四种无记当中不存在。

我们这里全部加起来有十六种见解,前面只有十四种见解。十四种见解当中有六个见解在这里面没有采用(佛陀涅槃以后存在、不存在、二者兼具、二者皆非,生命与身体一体异体)。有个别问题这里用了,比如说我和世间常有不常有等问题。

我们在这里破的方式稍微有点不同,前面是十四无记法作为对境而破的,这里是外道的十六种邪见。这里为什么说邪见呢?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正理。有时候所谓的邪见,比如说我们讲《法界宝藏论》或者是《胜乘宝藏论》的时候,无垢光尊者说,按照大圆满的最究竟观点来讲,包括大乘显宗也算是一种邪见。所以邪见安立的分界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永远都是“所谓的邪见就是指的这一点”,然后给它规定一个非常小的范围,那就不能圆满所谓的见解的含义。

因此我们不管学习任何一个论典的时候,它的范围有时候一定要广,有时候一定要窄,你不能太随随便便的自己想。我们现在讲考的时候,有时候也发现这种问题,有时候比如说(别人)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根本没有给他回答,然后自己在别的地方范围特别广,“一切万法是空性的,离一切戏论的,在世俗谛当中如幻如梦,胜义谛当中离一切戏论”,他问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讲得特别特别广,针对这个问题的话根本没有回答。

昨天我看到一本书里面,有些人问一位法师说是“藏传佛教当中说如果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就是舍弃菩提心,那么又开除破戒的人,那么法师老人家,你对这样矛盾的问题是怎么对待的?”但是下面回答的时候,好像觉得是没有直接回答。所以我们学因明和中观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太那个了,什么东西都好像融到虚空一样的,别人有非常尖锐的问题的话呢“没事,我的身体就像是虚空的,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一切都是.......”这样也不行的,在这些问题上应该抓住重点,一定要说清楚。

然后有些问题也不能是仅仅是只有这个意思,再也不能扩大,这样的话它的范围就缩小了。比如说我们生邪见的话,邪见的含义很多的。我们以前学《大幻化网》的时候,比如说所谓的坛城,所谓的誓言也是有很多很多的意义,从广义的真正意义上让你解释出来的话,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如果不能这样解释的话,以其他的方式来敷衍了事也不是特别好。

这里已经宣讲了十六种见解,这是我们刚才所破的见解。下面是能破的推理。既然有这十六种见解的话,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破?

戊二、(宣说能破之推理)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己一、(广说)分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这个麦彭仁波切讲义里面也是有,但安立的方式可能有点不相同。)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常等四见;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边等四见。

庚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生等四见)分三:一、破前际之生;二、破前际之未生;三、归摄。

辛一、(破前际之生)分三:一、破人我之产生;二、破我与五蕴一体异体成立;三、摄义。

壬一、(破人我之产生)分二:一、过去现在不可得我;二、除蕴以外不可得我。

癸一、(过去现在不可得我):

希望你们还是科判上应该分析一下,科判上如果能分析的话,整个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说刚才这一品的前两个颂词,我们该破的见解,然后能破的广说的时候,从前际后际两方面来破的;前际也是从生等两方面、还有常等两方面;后际也是常等两方面。破前际的时候首先是破前际的产生,前际当中不可能有产生,我和众生以前根本不可能产生,产生没有的话,到底谁没有产生呢?补特伽罗人我也不可能产生的,我和蕴一体异体的方式也不可能产生,这两个总结起来。我现在的科判大多数都是全知果仁巴的科判为主,有时候补充一些麦彭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的,果仁巴的推理和思维非常非常尖锐,因此我想我们中观的理解方面,从科判上,仅仅是依靠科判有些利根者就完全都已经明白了,有这个作用。所以不要觉得是,“啊,这个科判这样分的话......”,科判一点都不懂的话,恐怕里面有些词还是很难理解的。

现在是所谓的人我不存在。因为我们刚才要分析人我以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二者皆非?二者皆俱?这样来分析的。首先,人我在以前的过去时代当中不应该真实存在。为什么不真实存在呢?在颂词当中是这样说的。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这里说所谓过去的我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们在名言当中当然有“过去的我”这种说法,但实际上这是不可得的。如果过去世有得的话,那有常有的过失。过去世中无有今日我,因为过去世当中不可能存在现在的我。比如说昨天是过去,那么昨天的我当中有没有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当中有没有昨天的我?肯定都没有的。如果有的话,有常有的过失。所以从字面上理解,刚才科判上说是过去现在不可得。意思就是说过去和现在所谓的我是不管怎么样,是不可得的。这是略说。

广说的时候,我们从名言的角度来讲,“过去的时候我变成什么什么样的,昨天的时候我什么样,我小的时候什么样,我前世的时候怎么样“,我们名言当中可以有这样的说法,但实际上这也是未经观察的,世俗谛当中的,众生迷惑面前的安立而已,实际上真正能经得起观察的所谓的我,在过去的时候也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如果成立的话,那么过去的时候所谓的我也应该真实地得到,但是这个根本没有得到过的。

而且有这个过失:如果过去时候的我是今日的我,不是所谓的假立的我,是真正的所谓的我,已经过去的我现在也是在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观察:你那个原来的我是不是现在的我?如果你说是的话,那有常有的过失。比如说我以前变成地狱的众生,那么现在通过各种的因缘,现在已经变成了人的众生,那么现在我正在五趣当中的人趣当中,有没有地狱众生的我?如果你说是有的话,那么我不舍弃地狱众生的前提下有人类的过失。因为原来地狱众生的我也是现在人类的我,这样的话有常有的过失。怎么常有的过失?因为原来地狱众生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一个我,如果是一个我的话,我现在是人类这一点谁也承认的,那么我不舍弃地狱众生的前提下现在人类的我应该存在了,有这个过失。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不合理的。

月称论师提出这样一个比喻“我们佛经当中不是讲吗?佛陀说我在原来某某劫的时候变成众敬王(转轮王),我如何如何”,如果我不存在的话,佛陀为什么说“我以前是如何如何“?《释尊广传》当中也是“九十一劫之前我变成什么什么”,“当时我什么什么”,很多公案当中经常出现。如果过去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话,佛陀为什么这么讲呢?

《显句论》当中是这样解释的,这个并非承许我是一体的,而只不过是破他体而已。这句话是说明破他体而已,并非是承许一体的我。这句话是圣者的话,所以有时候圣者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应该记住。他意思就是说,“我过去变成众敬王”只不过是破他体的我不存在,并不是说当时的众敬王和现在的我是无二无别的一体的我存在,并不是承许无二无别的一体的我。这句话大家善加思维的话,应该能通达它的意义。

这样一来我们应该知道,所谓过去的我,虽然名言当中有这种说法“我昨天当什么什么”,“我原来当小孩的时候什么什么”,每个人也这样说,不说我们凡夫人,包括佛陀和菩萨也经常说“我在因地的时候什么”,“我在凡夫地的时候什么什么”。

那天有个人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广传》当中经常讲一些菩萨得地以上的境界,不说凡夫地?”,有时候学习广传的时候确实也有一些这种感觉,因为一会儿布施以后,一会儿就恢复了,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应该给我们讲一个凡夫地的公案呐?也有这种想法。然后我们学《百业经》的时候,经常讲这个出家人堕落,那个出家人堕落,“应该讲在家人堕落的故事的话多好啊!”有这种想法。但不管怎么样,这些是佛陀在不同众生面前特意这样宣说的话有重大的意义。

实际上在家人堕落的公案佛经当中有是有,但是让我点出来的话,我不一定点出来;佛陀在凡夫地的很多经历,有是应该有。那天我就用一个因明的答问方式开玩笑,我说:“你怎么知道有?你承不承认是有?”,他说:“有是有。”“有的话,那你已经知道了,不用给我说。”一方面是开玩笑,一方面因明当中专门有这种辩论方式。

你们学《释尊广传》的时候也知道,里面经常讲九十一,这个也是有一种决定性的数目一样,九十一劫的时候,十二年的时候,里面有很多决定的数目,但这也可能是一种缘起吧。

佛陀说过去世变成这样,那过去世应该存在的话,像月称论师说的那样,并不是无二无别的一体存在的意思,只不过是遮破他体而已。这个问题应该理解。

过去世的我不可得,这个科判里面的内容已经讲完了。

下面我刚才科判里面分的是除了蕴以外,不可能有我。

癸二、(除蕴以外不可得我):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

我们这里提出一个疑问,如果说所谓的我是现在的五蕴。他这里的身体,清辩论师写的是“取”,五取的取,藏文里面写的也是“取”,这里身体或者改为“取”也可以,或者改为蕴,可能这样好一点。因为光说身体的话,只是色蕴,不能诠释五蕴。或者清辩论师翻译的“取”也可以,因为取的范围比较广一点。所取、能取,它这里取的话指的是五蕴的戒禁取见那个取。意思是如果对方认为我是应该存在的,只不过五蕴的身体不同而已,(但五蕴身体的话也不行,藏文里面是取,取的话,有时候是心识的角度来讲五蕴的话,有一点不遍的过失。)

但对方的问题是这样的,我应该是一体的,只不过我的身体为主的个别的五蕴变化而已,比如说我以前变成人的时候,当时人的身体,和现在我变成旁生的话,和我旁生的近取的五蕴有些不同而已,实际上所谓的“我”应该是相同的,只不过当时的我的五蕴和现在的我的五蕴不同而已。

我以前变成任何众生的时候,当时的五蕴跟我现在的五蕴不同而已,实际上所谓的我应该是一体的。如果对方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话,那么龙猛菩萨回答:“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除了你的所谓的五蕴以外,哪里有一个我呢?

现在我们众生所谓的我执,就是仅仅是对五蕴的一个执著,除了对身体五蕴的执著以外,身体五蕴你承认是一体的,不是一体的,除了这个身体五蕴以外怎么还存在所谓的“我”呢?我们每天所谓的我,就是指对五蕴的执著,除了这个以外有没有呢?不可能有的。

当然这个也是在名言相续中,“以前我变成旁生,我今天变成人”,这样也可以说的,在一个相续来讲,这样也可以说。“我前几年的时候是在家人,现在变成出家人”,这样说的话,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只不过他当时的所取趣不相同而已。

但是这个也只不过是没有经过详细观察的说法而已,真正详细观察的话,前一年你没有出家的身体和你的五蕴现在是一体还是异体?这样观察的时候,和我们前面观五蕴品所讲的一样,根本得不到任何真正的,除了五蕴以外的有实质性的我。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所谓的我不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中观并不是全部是破外面的宗派,应该经常反观自己的我执,自己的我执跟外道的我执很多方面是比较相同的。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我执跟小乘宗的观点应该是相同的,有时候我们所谓的我执跟外道所说的很多都是相同的,因此我们破这些理论的时候,应该反过来破自己的我。

有时候为什么学中观以后对众生生悲心呢?原因就是这样的。有些人通过《中观根本慧论》,对自己所谓的我,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修行上完全已经断定我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世间上,别说是旁生和地狱众生,连人类当中对我的我执没有减少的有这么多人,有时候你到熙熙攘攘的街上去一看,这些大多数的人“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样呢?”,从来没有观察过,从来没有,想都没有想过,不要说是一般普通的街上的人,甚至一些高等学校里面,认为自己是世间智慧顶峰的那些人的话,他们也是对所谓的我和我所从来都是没有以自己的智慧来分析过。有时候对他们也是自然而然生起悲心。

尤其是懂一点中观的话,中观的真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种真理自己相续当中生起来的时候,你一看“唉,这个世界真的特别特别的愚昧”,不要说是这些旁生,这些千千万万的旁生肯定是不懂空性,这一点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我们人类,自己也认为自己是非常聪明,自己非常了不起的,对社会人类都有贡献的那些人的话,对最大的、最关键的问题——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的这个问题,也是非常茫然。

有时候我们通过根本上师们的这种传承,真正自己通达一些相似的缘起空性,有些是理论性的缘起空性;有些是不但是口头上已经通达了这样,而且在实地修持,在再三地串习。中观的道理,或者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的道理每天都是再三的在自相续当中串习,逐渐逐渐任何一件事情就可以串习。确实有时候串习力非常快,多串习的话,本来非常困难的事情,逐渐也会熟练。

比如用转经轮,一边念咒的时候,边敲边转,一开始好像有时候行有时候不行(上师边说边示范),但可以串习,稍微有点技术应该是可以的。

所以我们现在中观相似的理论大家都觉得“确实我是不存在的”,所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个大家理论上是应该明白,但是光理论上明白,平常没有修的话肯定不行的。我们在座的有些道友,每天都是对空性的意义、大圆满的意义,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或者平时行住坐卧的时候,我今天所讲的内容自己去思维,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然后再过几十年以后,这个就已经自然了。所以修行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修的话,光是口头上嘴巴怎么会说,实际上没有在自己心里面串习的话,那可能离开上师,离开这个环境的话,就还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在自相续当中的串习非常重要,修行很重要。

无我的法门非常殊胜,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见解,可是没有串习的话,我们原来的习气特别严重,很有可能像云间的太阳一样,一会儿就被云遮住,有这个可能性。

颂词上今天讲到这里。

二十七、观邪见品

丁二十七(观邪见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以真实现见缘起之智,则不依前、中、后际”等,宣说了无有诸见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关于品关联的注释,有以下几种观点:)】

【按照《无畏论》与《佛护论》两大论著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现在应该依靠与声闻乘观点一致的经典内容,来宣说诸见不存在的道理。】

【本品的内容,即为针对以上说法而做出的答复。】

【按照清辩论师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五蕴是存在的,因为诸见存在的缘故。(本品的内容)是为了宣说诸见不存在的观点。】

【按照月称菩萨的解释,本品的品关联应为:】

【如果对方提出:按照经书的说法“若能现见缘起,则不依前后际”,那么又是怎样不依前后际的呢?】

【(本品的内容,)就是为了回答对方的提问。】

此品分二:一、认知相违之见;二、宣说破见之理。

相违指的是对方的观点,所破的这个见。

己一、认知相违之见:

我于过去世,有生与无生,

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原译:我于过去世,为有为是无,世间常等见,皆依过去世。)

【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为恒常、(无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一共为八种见解,都属于依靠前际[过去世](而安立的)十六种见解的范畴。】

我那天讲了,麦彭仁波切这里的注释跟下面字面上的注释有点重复。这里是这两个颂词的总结。

【利用缘起的智慧,就可以将彼等彻底铲除。】

【此处“人我在过去世有生”的说法,与“(世间界为)恒常”的说法,二者的含义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或者是以执著方式而划分为异体的。】

【所谓的前后际,是指依靠现有的身体五蕴而安立的过去以及未来的情形。】

这里前际后际的意思是以现有的身体作为标准线。这个比较好懂。月称论师对前际后际这些都讲得比较广。

【“际”,就是指其前后的阶段。也包括在未来世,也即现在之后的其他时刻,究竟是有生还是无生等见解。】

这里面“际”的含义比较深。颂词上的解释从下面开始。

【人我在过去世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的我以及五蕴二者为恒常、无常、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都是依靠前际[过去世]而安立的。】

我于未来世,有生及无生,

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原译:我于未来世,为作为无作,有边等诸见,皆依未来世。)

【在未来的其他时刻,人我的有生、无生、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加上世间界的我以及五蕴二者的有边、无边、二者兼具以及二者皆无等(四种)见解,一共为八种见解。这些见解都是依靠后际[未来世]而安立的。以上文字,宣说了所破的(十六种)邪见。】

己二(宣说破见之理)分二:一、安住于名言缘起如幻而破邪见,或为别破;二、安住于胜义离戏而破邪见,或为共破。

庚一(安住于名言缘起如幻而破邪见,或为别破)分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二、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三、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四、破依后际而安立之恒常等四种邪见。

辛一、破依前际而安立之有生等四种邪见:

过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过去世中我,不作今日我。

【关于“人我在过去世有生”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过去世中产生的那个人我,并不是现在的这个人我的缘故。】

若谓我即是,而身有异相。

若当离于身,何处别有我?

【如果对方认为:过去世中的人我,就是现在的人我。】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过去与未来的取受五蕴[身]是异体的法,其二者不可能是一体。】

颂词里面是“身”,这里写的是“五蕴”。

【如果对方认为:虽然先后的取受五蕴为异体,但(先后的)人我却是一体的。】

【这种说法无法立足。因为,在离开了取受五蕴[身体]的情况下,你们所谓的人我又能在别的什么地方存在呢?因为不可得的缘故,所以(这样的)人我是不存在的。】


回向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