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47

第四十七课

思考题:

1、请以简略的教证说明执空见者佛也无法度化之理。

2、《显句论》中以什么比喻来说明自空见者非究竟之见?

3、默写并解释《观行品》中最后一颂。

4、请以教证说明本品内容,并结合自相续阐明“诸行皆为空性之理”。

5、请以教证说明龙树菩萨为什么要宣说本品?

6、请略说见等诸处、染等烦恼无有接触之理。



下面继续讲龙猛菩萨所著的《中观根本慧论》,现在抉择缘起的其他特法。

丁二、(宣说其他特法)分五:一、抉择法我空性;二、抉择人我空性;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四、抉择时间为空性;五、抉择轮回为空性。

前面抉择人无我和法无我已经讲完,现在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两个方面。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二、破彼之能立。

昨天第十三品还没有讲完,十三品中分两个方面。

己一、(破有实法之本体——观行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庚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以教证安立诸法无自性;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

辛二、(破他宗解释之教义)分二:一、破无实为教义;二、破无常为教义。

壬二、(破无常为教义)分二:一、说对方之宗;二、破彼宗。

癸二、(破彼宗)分二:一、破无常变异法;二、破空性存在之理。

子二、(破空性存在之理)分二:一、正破;二、除违教之难。

丑二、(除违教之难):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整个三界中摧毁一切烦恼的,具有圆满智慧功德的大圣者释迦牟尼佛,在有关般若经典中宣说了空性。宣说空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随学者离开空见、不空见、空不空二俱见、非空非不空见的所有边,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所有的见解都要遮止。

当然我们抉择名言谛时,前面有关讲义中也是再三地提,在学习《中观根本慧论》时,一定要站在胜义的立场,否则如果我们从名言的角度来破一切,认为三世因果都不存在,前世后世都不存在,三宝四谛全部不存在,那这已经堕入了非常可怕的断见中。所以这样的见解是肯定不能接受。

《中观根本慧论》,就是要全部站在胜义的角度来破一切法,这个一定要清楚。否则,现在我看汉地专门学习、闻思中观的很多大德和学者,连《中观根本慧论》的基本方向都没有搞懂,名言中的善恶全部都已经否认,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错误。

“为离所有见”:大圣者释迦牟尼佛在有关般若经典里面所宣说的空性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离开所有的见解。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如果把空作为一种最究竟的见解,将空执著为实有,这种见解特别可怕。这样的人不要说声闻缘觉和菩萨,即使佛陀亲自显现在面前也不能度化他。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见解中,执著单空的见解最可怕。因此萨迦派的全知果仁巴大师在他的注疏里面说:如今藏地有个别的宗派将断除实执的实空作为最究竟的见解,这明显违背佛陀的教义。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教证,在他很多的中观论典中都引用过。意思是说,不管修什么法,暂时肯定是需要依靠单空的见解。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所说:众生有两种:一种是把有无和全部的戏论一次性地断掉,这是中观应成派特殊的所化众生;大多数的众生却必须先把相续中实有的执著,如上阶梯般一步一步次第断除。必须先把实有的物质全部打破,有一个空的境界,然后把空的境界也要除掉。如果耽著或者沉溺在空的境界中,这是非常可怕的。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暂时安住在一个空的境界中的众生,也是佛陀不能度化的可怕众生。但是,如果认为单空就是最究竟的境界是不合理的。比如,如果认为显宗最究竟的就是《般若经》,《般若经》认为释迦牟尼佛最究竟的教义肯定是一个单空,万法不存在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密宗大圆满、大手印最究竟的密意也是单空。如果只是一个单空的境界,这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这样讲?下面在有关教证当中也是有说明的。

比如说,有一个我实有的执著,通过各方面来分析,认为这个实有不存在,这样是可以的。但是认为所有的法是空性的,空性就没有别的对治方法了,这是最可怕的。

在藏地,格鲁派、觉囊派等宗派不承认单空是最究竟的教义,宁玛派也不承认。但是也有一些高僧大德在显现上把所谓的实空作为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以这样来解释,既不符合龙猛菩萨的教义,更不符合佛陀的《宝积经》《涅槃经》以及《般若经》的观点。

而且现在,比如说像汉地有很多法师在解释《金刚经》《心经》时,认为一切法不存在就是空性。这只是建立在单空的基础上,或者在这样的见解上,说明他们也没有懂得如来的究竟密意。所以这个问题上面大家应该记住,以后不管是修行法也好,或者是给别人讲经说法的过程中,当然中间需要单空的一种途径,这个是不可缺少的,肯定对大多数的众生来讲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密宗或者显宗的最究竟见解看作单空,把有实法已经破完了的这一点作为无实法的单空,这种见解的众生连佛陀也没办法度化他们。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教证在很多地方都引用过,希望大家平时背诵《中观根本慧论》,这里大多数的道友都在背,也非常感谢!全部背完肯定对对治你相续中的实执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果不能背诵所有的论典,暂时先背关键性的,像我们昨天所讲的这些颂词,也是结合了很多佛经的教义的一种总结文,大家一定要不但能背诵,而且它的详细密意,应该通过各大教义来分析,这个很重要。

月称论师在解释《中论》的《显句论》中也是这样讲的:执著单空者的确不可度化,就如一个乞丐来索要东西,主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乞丐不悦:“那就把什么也没有的这个东西给我吧!”

因为这方面翻译得比较少,以前麦彭仁波切的很多教言有解释。我经常这样想,汉地和藏地很多人,因为他们的闻思可能不是特别的究竟,很多人解释的时候就是把空看作是碗里面没有水,桶里面没有装东西,平时人们所认为的空空洞洞的东西,就认为是所谓的释迦牟尼佛教义的空性,但并不是这样的。

佛陀所讲的空性就是所谓的大空,《定解宝灯论》里面讲到了大空和相似空。大空即远离四边八戏的真正空性;相似空(单空)是暂时把实有的边破完。表面上看起来这两个好像很好分析,实际上很多大德在解释经典和密续中这样境界的时候,比如解释《心经》《金刚经》,如果这样解释空性,那就已经顛倒错解了佛的教义。

最后一个是总结性的问题,意思是佛陀第二转法轮中所讲到的真正究竟实义,就是离一切戏论,这就是最究竟的见解。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虽然中间有一段破除实有的空性,但是不可能变成佛陀不能化的众生,因为他并没有看作是最究竟的见解。否则中观自续派也是不可教化的众生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暂时需要有一个过程,也是不相违的,但是究竟来讲,远离一切戏论是佛陀的究竟密意。

十三品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十四品。

第十四品 观和合品

戊三、(抉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二、破彼之能立。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三: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二、破因缘之能生 三、破暂时缚解。

庚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观和合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壬一、(略说)分二:一、见等接触不成立;二、染等接触不成立。

癸一、(见等接触不成立)

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终无有合时。

藏文中“和合”是接触之意。

中观宗刚刚把所有的有实法通过虛妄的缘故,还有无常不成立的缘故等几种方式破除了。破完后有实宗不服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有实法肯定存在。因为有实法互相起作用。起什么样的作用?有实法内部可以互相接触,比如柱子和瓶子之间可以接触,色法、眼根和眼识,它们都有聚合,聚合可以接触,这三个法因缘聚合的时候,可以产生另一个法,认为这也是一种结合,一种集聚。既然集聚也可以有接触。

中观宗驳斥:所谓的接触根本不可能成立。如果是他体,不可能接触;如果不是他体,是观待而安立,说明这两个物体在实质上的接触不存在。

人们经常认为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可以接触,在整个世界中认为有很多可以接触的法,但实际上这样的接触法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我们平时认为存在接触的观点,今天也要打破。

这二十七品中,龙猛菩萨通过各方面破除众生最关键性的实执,将平时认为确实存在的接触法,一一地破掉。

怎么样破对方的观点?首先从见和见者方面来区分破除。

“见可见见者,是三各异方”:“见”是我们的眼识;“能见(见者)”是眼根;“所见(可见)”是色法。这三者如果是各异的,那么两个异体不可能接触。比如说,眼根和眼识不可能接触;眼根和色法不可能接触。

从眼根的角度来讲,眼根虽然跟另外两个法(眼识和色法)结合以后产生眼识的说法是有的,但详细观察,眼根跟眼识和眼根跟色法都不能接触。从色法的角度来讲,色法跟眼根、色法跟眼识也不能接触。从眼识的角度来讲,眼识跟眼根、眼识跟色法也不能接触。虽然有三个法,但是每一个法分析的时候,它和其他的两个法都不可能接触。这一点我们平时也可以观察到。

比如,眼睛(眼根)跟外面的色法,眼根跟外面的柱子怎么会接触?不可能接触。如果要接触,我的眼睛就跑到柱子那里了。比如有部宗认为,眼根就是像胡麻花那样的一种色法,这个色法是不是跟柱子接触融入一体?没有结合而接触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平时都是说色法近一点是看得见的,远一点看不见,这只不过是一个缘起的显现而已。实际上,我们的眼睛根本没有接触过色法。同样的道理,产生眼识的时候,眼睛已经见到了色法的这个眼识,实际上这样的眼识跟外面的柱子从来没有接触过。

像《俱舍论》里面讲,经部宗认为眼根有一种不共的功用;有部宗认为眼根是一种色法。不管是色法还是功用,眼识根本不可能接触眼根。详细分析的时候,所谓的眼根、眼识和色法,因缘聚合而产生,这只是在名言中的一种假立说法。真实在实质上,它们有没有之间接触的关系?它们既没有两者互相接触,也是没有三者互相接触。比如,我们三个人坐在一起,有没有接触?也是没有的。所以,从眼根、眼识、外面的色法,从接触的角度来讲,根本不可能存在。

“如是三法异”,刚才这三法,各自两方不可能接触,同理,三法结合在一起接触也是没有的。“终无有合时”,没有接触之意。

前面《观染染者品》的时候,也观察“合”(接触)。这里也是观察“合”(接触),这里主要是从有为法的角度来破。前面抉择人无我的时候,从人无我的角度来讲,法和法不能接触,“接触”是有不同的角度来破,因此,眼睛和色法也不可能见到。

这个是刚才略说里面的第一个,然后讲略说中的第二个。

癸二、(染等接触不成立)

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与刚才见与见者不可能见到一样,染、可染和染者这三者中,任何两个法或者三个法都不可能接触。染即贪心所,染者即贪心所染的心王,可染是所贪的对境——人和物。贪心和贪者不可能接触;贪心和可贪(指贪心的对境)不可能接触;可贪与贪心、贪者不可能接触;贪者与贪心、贪境也不可能接触。

我们有时候说,我对某某人生起贪心,我对某某事物生起贪心。但实际上,所谓的贪境和贪心从来都没有产生过任何关系。为什么?因为两者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没有接触过要产生关系,那么东山和西山也互相都是有关系了。中观有很多的义理妨害。

这里就是说,染与可染,还有染者之间的关系,也跟前面一模一样。两者之间互相接触是不可能的,三者之间互相接触也不可能。

“余入余烦恼”:“入”是处的意思,“余入”指十二处。因为我们前面只观察了眼根,还有耳鼻等其他的五种色根,外面的境方面,只观察了可见,还有可闻可尝等等其他的声香味触,十二处的其他十处还没有观察。

我们那天讲“处”也有种子的意思。“处”是一般所依的意思。古代可能“处”叫做“入”。十二处里面刚才见和所见已经讲完了,还有十个处也可以这样以此类推。

然后烦恼中,刚才贪心即染已经讲完,还有嗔心、痴心、嫉妒、傲慢等等所有的八万四千烦恼全部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所谓的烦恼,只不过是众生的影像或者众生的迷乱显现中产生。小乘认为真实的因缘聚合就是以互相接触的方式来产生,但是这样的说法不合理。

这里只有见不存在,贪心不存在这两种观察方法,如此可以类推其他的一切万法。但实际上我们还有其他的观察方法,比如种子产生苗芽,可以观察种子跟其他地水火风的因缘,到底是两个法接触或者三个法接触?这样去观察,整个万物中接触而产生的法根本不可能存在。

所以略说的时候。只有把见和染作观察的重点。其他的十二处和其他的烦恼也应该可以以这种推理来了知和抉择。

壬二、(广说)分二:一、不成他法而无接触;二、无自他之接触。

癸一、(不成他法而无接触)分三:一、以推理说明;二、以此理类推他法;三、建立宗法。

子一、以推理说明: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

世间名言中,如果说异体的法当然可以有接触,比如瓶子与柱子、氆氇与冰片等是异体的法,名言中我们说它们有接触。当然胜义中,所谓的异体不存在,接触也不可能存在。但是如果假设说在这个世界上真是有一个异法的存在,那么接触也可以存在。

“异法当有合”,如果异法存在,有接触也合理。但是实际上异法不存在的缘故,见等也不可能存在。

“见等无有异,异相不成故”,见者,所见和见这三者实际上没有异体。没有异相的缘故,见等为什么是接触?如果世界上真正有一个异体性的法存在,接触也是可能的。但是我们观察一下见和可见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不需要互相观待?是在它自己的本体中任运自成的吗?有没有这样?根本没有。

为什么?因为见者和可见一定要观待。如果没有见者,可见是怎么样安立的?没有可见,见者是怎么安立的?这个前面已经分析了,大家都学得非常熟悉。所以见和所见或者见和见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互相根本不需要观待,它自己在自己的位置上完全能成立,那么所谓见的异法可以成立,如果异法成立那么接触存在也是可以的。这是一种假设句,并不是说真正的异体的法是有接触。谁都不可能举出一个例子来。

比如我们平时在名言中都说瓶子和柱子是不观待的两个法,名言中接触也是可以有的,但这个胜义中也是观察不了。如果你们现在承许见等法接触,不要说胜义中,即使名言中接触也不可能成立。为什么?因为它这个法的本体还没有独立性的成立,它需要互相观待。如果互相观待,那么它自己的本体肯定不是实有的成立。

见等不可能接触,因为是异法之故。这个推理的方法,见等作为“有法”,然后互相不成立接触作为它的“立宗”,然后异法不成之故作为“因”。这是用三相推理的方式来推理。

异法不成立会不会是正确的?是正确的。因为见和所见等等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互相观待的。凡是观待的法,它的自性不可能成立。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的时候,所谓的见等不成立的道理也应该清楚。

今天我们把这个颂词讲到这里,下面在讲义上给大家过一遍。

己四、宣说空性之必要: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

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如果对方认为:佛陀也说:“善逝之不共法门,乃为三解脱门。”】

对方认为:三解脱为无愿、无相、空性。空性应该是佛陀一生中最精华、最殊胜的法门,所以空性法应该存在。

【你们竟敢大肆损减,声称甚深空性“不存在”,这简直是在阻断善趣与菩提解脱之道。】

而你们中观派竟然大肆宣扬说所谓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那简直是断善趣的一种道。

【大药王佛陀所说的“外空、内空以及空性空”等说法,】

中观宗认为,大药王佛陀所说的“外空、内空以及空性空”等说法,外空,内空指万法空,空性也空了。四空(《入中论》中讲到所有的空性,它的分类可以包括在四种空性中)说明一切万法空性的空性也不存在。

【是为了令世人能够从有实无实等一切见解中出离或者超越的对治之方。】

佛陀宣说空性目的就是让众生对于所有的实有和无实法,空性和不空的法全部要超离。是这样的一种方便法。

【如果有谁对已经遮破的空性法,自以为其体性存在。则对于这些人,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真正不可调化、无计可施了,这种见解简直是如同于治疗疾病所不容的泻药一般的邪见。】

配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治病,在医院如果用错药,把药变成病,那么即使在医院中也是没有办法治疗。现在虽然有一些方法,但是即使有,实际也没有什么效果。

【为什么呢?正如《宝积经》所云:“以空性不可令诸法空,诸法本为空性;】

麦彭仁波切在跟绕沙格西的辩论书里也是全部引用了这个教证,而且《宝积经》有时引用特别长。

不是以空性令诸法都空了,不是以《中观根本慧论》一直破,最后都破完了,并不是这样的。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空性的,不是以空性来成为空。

【以无相不可令诸法无相,诸法本为无相;以无愿不可令诸法无愿,诸法本为无愿。】

不是以无相来使一切法都变成无相,诸法本为无相。

【何人可如是善妙观察,迦叶,此人堪称真实善妙观察中观道之诸法者;】

谁如果真正能了解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空性的,并不是我们这几天闻思中观的时候,就觉得现在诸法都变成空性了,并不是这样的。一切诸法的本体原本都是空性的。谁能知道这个道理,那么这个人就叫做“善妙观察中观者”。这个人可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中观论师。

【迦叶,何人以缘空性而耽执空性,吾言此人已于吾之教法中退失;】

任何人耽执空性,认为空性最究竟,那么释迦牟尼佛说这个人在我的教法中已经退失,或者说已经退休了,因为他的见解有问题。有人说我要再上个五六年的班,等退休以后再去学佛。其实退休的名词很难听,很多人都不愿意退休。为什么?因为从原来的见解中已经退了,现在就不行了。

【迦叶,宁可住于如山之补特伽罗见,不可落于真实我慢之空性见。】

宁可有如山王那么大的我见,因为我见可以通过空性方法一一抉择,不管是如山王大的法我见还是人我见。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也有这个教证。

也不可以落于真实的增上慢,增上慢就是认为这个是真正最究竟的空性。

其意云何?迦叶,自诸见中之出离者,乃空性也;迦叶,何人唯执空性之见,吾言此人不可救药;迦叶,此见乃如医者于患者施予药物,此药反令诸病丛生,复于腹内存积,不可出泄。】

一切见中依靠空性可以出离;如果谁执著空性,谁就不可救药。

【迦叶,汝作何想?此人可出脱于该病否?】

如果医生给病人药,然后这个药没有消化,在肚子里面反而成了疾病。如果这样,迦叶你是怎么想的?

【世尊,此人不可出脱于该病。此药令诸病丛生,复于腹内存积,不可出泄,此人实已病入膏肓。】

然后迦叶回答:世尊,如果是这样,那此人都已经完了,没有其他对治的药。确实现在医院中如果用错药,最后也是没有办法。

【佛言迦叶:同于此喻,自诸见中之出离者,唯空性也;迦叶,何人唯执空性之见,吾言此人实乃不可救治。”】

佛陀说,同样的道理,唯一地执著空性,也是如此的可怕。

因此如果将最究竟的见解耽著为空性,确实非常可怕。但是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人没有很好的善知识作引导,我想你们在以后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会接触很多人。现在汉地和藏地的有些人把所谓的空性耽著为单空,认为一切万法皆空。皆空的意义就根本不懂。

【(经中的内容说明,)就像针对胆病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该药本来可以驱除病痛,但在服用之后,药物本身却变成了病痛,而留在身体之内不可排出一样。空性的见解也如同这种药物,如果对其一味执持,也就无法证达空性,该补特伽罗的对治之方最终也就变成了食物肿瘤】。

有了食物肿瘤那就只有到医院里面去,但是医院可能治疗也很困难。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万法抉择空性是很重要的,但是抉择空性的时候,最后自己要持什么样的见解,尤其是现在我们持中观的见解和持大圆满的见解的时候,务必注意。

【任何有实与无实、空与不空的一切法,除了仅仅能够互相观待而成立以外,根本不成立其本身的体性。所谓“空性”,也只不过是摧毁相的一种执著方式,所以对其自身也万万不可产生耽执。】

所谓的空性实际上是一种执著。但这个问题应该在《定解宝灯论》学习以后,大家都会有很深的感受。

【就像某人告诉他人:“我没有什么东西可给的。”结果别人却回答说:“那你就把没有的什么东西给我吧。”要消除他人对无的执著,实在是难乎其难的事情一样。(执著空性的见解,也是难以遣除的。)】

刚才后面的比喻跟《显句论》里面的比喻比较相似。慈诚罗珠堪布讲记里面说的是一个乞丐,但是我看《显句论》里面都没有说是个乞丐。这个也许是后来整理的人说的,也许就是说要东西的人就是乞丐,但要东西的人不一定是乞丐(开玩笑)。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三观行品释终。


十四、观和合品

丁十四(观和合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妙力伏经》云“色法无有离合”等,宣说了无有和合的道理。】

色法没有互相离开或接触的情况。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提出:一切法本体是存在的,因为佛陀说过“诸法有接触[和合]”、“依眼根及色法而生眼识”、“自三者之聚集而生触”的缘故。】

这三者集聚以后十二缘起里面的触也可以产生。平时的法依靠这几个因缘而产生。所谓的“和合”,也有接触的意思,也有和合的意思。可能两方面的意思比较合理。

【倘若对和合[接触]进行观察,也是不合理的。下面将详细进行分析。】

此品分三:一、以立宗而略说;二、广说合理论据;三、摄以破成立之义。

己一、以立宗而略说:

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

【所见的色法、能见的眼根以及见者人我或者眼识三者,无论是色法与眼根,或者色法与眼识,或者眼根与眼识两两之间,还是三者共同之间,都始终不存在相互的接触[和合]。】

染与于可染, 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 皆亦复如是。

【同理,如果对贪欲、贪著者心识及其所贪著的对境,以及嗔恚等其他烦恼、声等其他处等其他三者进行剖析,】

按顺序刚才是“见”,现在是“听”可能比较好一点。因为刚才是见来观,“见”是眼根为主的推理。但声等从反过来讲也应该可以。对其他的十二处进行观察。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无论其两两之间,还是三者共同之间,都不存在相互的接触[和合],如同石女的女儿与儿子不可能互相接触[和合]一样。】

所得出的结论也是无论其两两之间,还是三者共同之间都不存在相互的接触[和合],如同石女的女儿与儿子不可能互相接触[和合]一样。

己二(广说合理论据)分二:一、以有法不成立证明接触不成立;二、以无有一异证明接触不成立。

庚一(以有法不成立证明接触不成立)分二:一、略说;二、广说理证。

辛一、略说:

异法当有合, 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 见等云何合?

藏文中是“见等无有异,异相不成故”,同汉文意思基本一样。见等就是没有异体的,因为异相不可能成立。如果异法存在,那接触是可以的,但是异法不成立的缘故见等怎么会是和合?“见等无有异”,在藏文上不是特别明显。

【如果在该法自身之外,存在异体的他法,如同水与牛奶一样,则可以存在相互的接触[合]。然而,所见、见与见者等所谓接触之法,并不是对立的异体他法,因此,见等这些法之间怎么会有接触[合]呢?】

如果真正异体的他法存在,如同水与牛奶一样,名言中也是可以的,则可以存在相互的接触[合]。因为所见等并不是真实对立的他法,因此见等这些法之间怎么会有接触?根本不可能有接触。

今天讲到这里。


温馨提示:本听打稿仅供本班道友学习使用,请勿对外传播;因各种因素,听打稿难免有错误,应该配合录音来看文档,避免错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