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50

《中论广释》第五十课

思考题:

1、怎样破除无实法成立?

2、为什么说执著有或无,此人未见佛法真义?

3、在《佛迦旃延经》中怎样宣说远离有与无二边之理?

4、为什么将“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这一偈颂安立为声闻证悟空性之依据?

5、如何别破自性他性?


下面继续讲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

戊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分二:一、破有实法之本体;二、破彼之能立。

庚二、(破因缘之能生——观有无品)分二: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ー、(以理证广说)分四:一、破四边性;二、别破自性他性;三、修习离边中观;四、认识所离之二边。

此处的四边性跟前面的四边性应该有点差别。这里的四边是破自性和他性,以及破有实法和无实法。

壬ー、(破四边性)分四:一、破自性与他性成立;二、破有实无实法成立;三、呵斥所破之见;四、结合教证而说明。

结合教证来说明四边不存在。分四个方面,其中自性与他性已经破完。

癸二、(破有实无实法成立)分二:一、破有实法;二、破无实法。

前面有实法不成立的道理已经讲了,离开自性和他性以外,没有所谓的一种有实法。如果有自性法或者他性法成立,你们所承认的有实法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以理观察的时候根本得不到,这样一来所谓的有实法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个道理昨天已经破完。

子二、(破无实法)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有”指的是有实法。“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有实法如果不成立,那么观待它的五蕴和客尘又怎能成立?比如瓶子的有不成立,所谓瓶子的无怎么会成立?瓶子的无也不成立。

前面的科判中破了所谓的有实法不成立,有实法怎么不成立?它的自性不成立,观待它的他性不成立,自性和他性以外的其他有实法根本不可能存在。比如柱子、瓶子都是以自性或者他性所摄的法,自性也没有所摄,他性也没有所摄,这样一来在整个有为法中,有实法安立的方式不可能存在。

异是指他体的异,这样可能跟原文比较适合一点,我原来没有改原文,但是稍微要改一下,否则原文跟颂词解释有点点不相同。清辩论师的讲义是:“此法体异故,世人名无体,”后面两句是:“有实变异法,世人称无实。”干脆后面这两个改一下,因为前面就是:“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后面的两句:“有实变异法,”有实法变成他法,“世人称无实”世间上的人们称之为无实法,这样可能好懂一点,非常符合藏文的含义。

清辩论师的讲义也应该是这样的,印度梵文中可能是这样,鸠摩罗什的有些译文可能也跟原文有点出入。

刚才我们从字面上做了解释:有实法如果不成立,无实法怎么会成立?因为无实法就是指有实法的变异,比如瓶子存在时是有实,但是瓶子现在被铁锤全部都摧毀了,这种相续的变异,不同物体的阶段,人们都经常称之为无实法。

有实法,不管是所见所闻,还是心和心所的法,任何一个有实法的自性都不可能成立,那么观待它的无实法怎么会成立?比如无瓶就是单空,一定要以瓶子来安立,如果没有瓶子来安立,那么就根本办法安立无瓶。

同样的道理,如果所谓的人根本不存在,无人的概念也是无稽之谈,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前面说的有实法是观待无实法而安立,如果有实法根本找不到,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那石女的儿子的身材、ロオ这些就更没有了。

所以这里也是再三地强调,所谓的有实法和无实法不但在我们分别念过程中是假立,实际上也就是假立。柱子和无柱子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柱子的实有和柱子的空性实际上就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心经》里面也是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谓的有实法即是空性的,空性即是有实法。

如果对于《中观根本慧论》的推理方法非常精通,比如《般若经》里面“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的道理,通过理证也可以得到。为什么说有实法不存在?自性、他性都不存在,有实法就不会存在,观待它的无实法也根本不可能存在。

在世间人的迷乱显现中,柱子是显现的,柱子这个物品,就是空的、没有的。但这只不过是我们迷乱的分别念和假相的语言中这样安立。如果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有瓶和无瓶不但是ロ头上没有差别,实相上也没有丝毫差别。所谓的有实法和无实法都不可能成立。

癸三、(呵斥所破之见)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有些修行人把自己的见解执为是有实的或者是无实的;有些人把修行最后的境界看作有实法或者无实法,不观待其他的有自性的或者有他性的,第十五品中这叫做四种边,也叫做四种见解。

因为平时在我们的相续中这些执著比较严重,包括有的执著和无的执者;非有非无的执著等等。一般众生大多数都认为有实法存在。

有为法就是从有实法的角度去执著,无为法就认为是石女的儿子或者虚空,这是从无实法这方面去执著。比如有人认为苗芽种子有它自己独特的本性;有人则认为苗芽种子是因缘聚合的他性之法。

众生对于对他法的执著和自法的执著,还有有实法的执著和无实法的执著相当深重。中观见解所抉择的是什么?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离八边的中观的无二见。这样的无二见,是指执著有实法不合理、执著无实法也不合理、对于自性法和他性法执著,这全部都不合理。

如果有些人把中观最究竟的见解看作有实无实或者自性他性,那么这些人根本没有通达佛陀真实密意——缘起空性的离边之义。

不管你修的是大圆满、大手印、密宗的最高境界,或者是显宗中的唯识和中观见解,都不能有这种执著的相。有些人执著实有的光明,有些人执著实有的单空,有些人则执著分别念不生起的非常快乐的境界。

密法中经常也宣讲一定要远离对于空、明、无念的执著。空的执著一定要离开;明的这种执著也一定要离开,还有那种无念的状态,自己觉得很快乐、舒服,这样的昏迷或者痴呆的状态全部要离开。只有离开了这些耽著才是真正的境界。

麦彭仁波切也是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如果认为如来藏是分别念前有无是非里面的有实法、无实法,或者中观自续派暂时所抉择的单空,这都不是佛陀的密意。

作为佛陀的后学者,一定要跟随佛陀的足迹,最后要抉择什么样的见解?就像《定解宝灯论》里面所讲的,一定要抉择远离戏论的中观的见解。这样的中观见解符不符合大圆满的见解?非常符合。这里已经说了,如果有些人见到有实无实——颂词里“有无”实际上是有实法和无实法的意思,或者执著自性他性这样的四边见解,那么这个人就根本没有通达佛陀的究竟教义。

当然作为凡夫人远离所有的戏论有点困难,前面讲的先以单空抉择,前辈无数的高僧大德关于这方面的论典相当多,这一点当然没有什么不合理,但是最后的究竟见解应该远离所有戏论。般若波罗蜜多和《现观庄严论》或者第三转法轮的教义都超离了分别念。因此我们在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按照觉囊派他空的观点来,所谓如来藏的本来面目是如何认识的,这些超离分别念的道理,前面也是讲过不少次。

如果根本没有深入就提出一些问题,这也不太合理。比如所谓的如来藏远离了戏论,所谓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存在,并不是我们分别念中有和无里面的有。我们分别念中只能装有和无,所谓的有也是只有因缘和合的我们五根面前的存在,这叫做有;所谓的无也是我这个五根面前看不见的或者我的分别念中没办法容纳的,这叫做无。

但是所谓如来藏的本体,它的有也并不是这样来理解的,无也并不是这样理解。如果你把有和无这样理解,那就根本不是佛教的教义。智慧境界中的存在和分别念境界中的存在有天壤之别。必须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别开来。

这里是呵斥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各种见解都不合理。

癸四、(结合教证而说明):

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藏文里迦旃延就是嘎达亚那。“佛能灭有无”,佛陀己经通达所有的有实法和无实法,灭除了对于所有的有实法和无实法的执著。“能灭有无”是讲佛陀遍知的功德和特性。

这个教证在学习《入中论》的时候就特别重视,月称论师把它列为声闻缘觉需要证悟法无我的七个教证之一。为什么?这个教证实际上出自于《阿含经》,佛陀在《毗奈耶经》对嘎达亚那的教言中已经讲了,对于有的法不执著、无的法也不执著,有无全部已经离开了,说明声闻缘觉肯定通达了法无我。

像《宝鬘论》《般若经》等等讲《入中论》的时候就是讲七个教证。宗喀巴大师的《善解密意疏》里面已经引用过,我记得法尊法师当时翻译的时候,鸠摩罗什的《中观根本慧论》的原文他好像没看到过一样,因为他翻译的时候全部都是按照藏文的意义去翻译。但也许他看过,只是不想引用也未尝可知,一般译师都会这个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这是自然的规律,世间上的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特长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好。那天我看了《善解密意疏》里面也是已经引用了这个教证,但不是引用的鸠摩罗什的译文。

这个经典是《毗奈耶经》里面的一部,为大小乘共许。在《大圆满前行》里面也有一个公案提到过嘎达亚那,释迦牟尼佛首先对他教诫这样的经典,后来他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非常了不起。

有些论师解释这个教义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解释方法,但我们在讲《入中论》的时候,应该以前是讲《善解密意疏》的时候讲过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能灭除一切有无是非。有的边一定要离开、无的边也必须要离开。不要说大乘中观修行者获得见解时,就连声闻乘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位的时候,也是要求一定要把有的法和无的法都离开。

单空不是究竟的见解,不仅是大乘中观的教义,甚至声闻缘觉的,也就是说小乘的教义当中,也有这方面的明说。现在有些人认为唯识宗是最好的,当然唯识宗暂时是非常好的,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到时候,我们如果学《中观庄严论·文殊上师欢喜教言》里讲:唯识宗和中观宗如果没有融合,就没办法通达胜义谛和世俗谛。

但是唯识宗的宗派也不能立为是最究竟的。唯识宗分为随教唯识和随理唯识,以前有一个人一点都不懂唯识宗,认为天天都睡懒觉的是随教唯识;然后随理唯识宗就是水里面有一个唯识宗,可能是一个动物。

不管是哪一个唯识宗,最后要承认一个实有的法,这一点显然不合理。为什么?不要说大乘唯识宗和大乘中观宗,连小乘《化迦旃延经》中也说得很清楚,有和无这两个边一定要离开,否则就不是佛经的教义。中观宗远离四边的见解是最究竟的见解,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一个教证。

壬二、(别破自性他性)分二:一、正破;二、除难。

癸一、(正破):

这里的别破自性他性意思是本性可以改变,可以转移。以前是存在的,后来不存在,这种说法不合理,怎么不合理?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不管任何一个法都有一个实有的本性。这个实有的本性永远都应该是这样的。比如火的本性永远都是热性的。火今天是热的明天是冷的,没有这种说法。如果它的本性是实有的,那么后来不应该变成没有。如果今天是实有的,明天就变成另外一个物体,说明它的本体不是真实的,它有一种假的相。

我们人也是好人的话,应该始终是好人。不然今天是好人,明天一会儿又开始背叛了。但这种人是不是真是好人?就不是好人。

“后则不应无。”所谓的性如果真正有异相,那么这个是不合理的。本性如果有异相,今天是这个相,明天是那个相,那这个性质就不是实有的性。

这个教证主要说: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离一切戏论的,它没有真正的实性,如果真正有一种实性,它永远都不能改变。它原来的本体已经舍弃,变成另外一个本体,说明它没有任何的实有性。

我们平时都是这样讲的,比如瓶子先以有为法的方式存在,然后瓶子用铁锤来摧毀完了,它就变成没有。这样的过程在我们的分别念或者名言当中是合理的。但瓶子的本性是不是这样?并不是这样。如果瓶子真正的本性存在,那么原来是怎么样,现在也是不能改变的。如果原来是另一个法,现在又改变一个法,那么这个本质不要说胜义中,名言中也不合理。

我们在观察本性的过程中,人的性格在名言中也是可以观察的。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宁玛巴前译派的修行人,那么他学的法始终不会改变。如果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那是不是在名言中他的本性也不是前译派?我们经常讲:“这个人很老实,他永远都是这样,就像黄金一样。”做人就应该这样。今天变成这个,明天就变成那个,那是不是他的善良的本性?不是善良的本性。

我们平时也是经常要观察,在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当中是不是它的本性。从名言的角度来比喻,火的本性永远都是热性的,一会儿热一会儿不热,这样的本性根本没有,从它的形成直到最后灭亡之间,它的本质就不会改变,这叫做本性。

按照有部宗或者有实宗所承认的事物的本性如果存在,那它永远都是要存在的。如果它今天存在,明天遇到其他违缘的时候就摧毀,说明它的本性不存在。为什么柱子昨天存在,今天就不存在了?人现在存在了,明天却死了?这种就是名言中的假相存在,并不是实有的存在。如果是实有的存在,它永远都是保持平衡的,就不能有任何改变,这就是事物本性。

什么叫做事物的性质?它的性质不能改变。如果它的性质有改变,说明它的性质不会是实有的,名言中事物的本质也可以用地水火风的法相来安立。胜义中这样实有存在的法根本找不到,这就是正破有实法。

癸二、(除难):

对于中观宗抉择事物的本体不存在的观点,对方提出了一些疑问。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按照月称论师、青目论师还有果仁巴论师的观点,前两句应该是对方的观点,中观宗认为一切万法实有的本体不存在的时候,对方有实宗就发出这样的太过。

它说如果法的本体没有实有,那为什么我们亲眼看见有一些变异?为什么看见有些不同法出现?比如说瓶子今天存在,明天可能就没有了;河流今天潺潺不息,明天却会干涸无余。那这些是不是我们现量见到的事情?如果它的性质不是真正存在,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异?

对方说事物的本体应该存在,如果事物的本体没有存在,为什么会看见不同的变化?比如说老年人和年轻人,如果他的本体不存在,为什么原来是很年轻的,过几年以后就老?这就是对方的观点。

我们以对方的观点作为所立,以能立所立等同的观点来破它的观点。“若法实有性”如果法的本体实有,那么怎么会有变化?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没有实有的原因,才可以变来变去。就像镜子里面没有实有的影像,它的影像才可以瞬息万变。

但是如果事物的本体真正有实性,他原来是年轻人,那他年轻人的本体永远都不能改变,因为他的本体是实有的。如果他年轻人的状态已经改变成老年人,那他原来年轻人的本体就肯定不是实有的。

我们发的太过是:如果诸法的本性是实有的,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异和迁移的过程?不应该有。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实有,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它的本性实有,那就永远也不可改变。

还有一些论师比如佛护论师不承认前句是对方的观点,而是认为这四句全部是中观派的观点。因为我们前面说,一切万法的本性不能改变,如果改变是不合理的,怎么不合理?如果它的本性是实有的就不能改变,为什么不能改变?它的本性是无实法改变,还是有实法改变?如果它的本性是无实的就不能改变,它的本体是不存在的缘故;它的本体如果是有实的也不能改变,因为它的本体是存在的缘故。

这个好像记得麦彭仁波切面那个讲义里面,也可能讲过一点。

下面在讲义上过一遍。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尤其是要确立中观见解的时候,十四、十五品相当重要。

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

因有异法故,有坏名为无。

(原译:有若不成者,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坏名为无。)

刚才就是说,“有实变异法,世人称无实,”刚才改的这样也可以。

【如果对方认为:虽然法的总相已经被遮破,但无实应该是存在的,】

对方认为比如无柱子等等这些应该存在。

【所以,与其相伴的有实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存在。】

对方这样发的太过。

【如果无实存在,则这种立论也可以成立。但是,无实本身也并不存在。如果有实的法都不能成立,那么必须依赖有实方能成立的无实又怎么可能成立呢?如果像瓶子等等之类的某种法,现在变成了其他法,则连世间的士夫们也会说,以前的法是不存在的。】

世间的人们也是这样说的,所谓的无实法就是原来瓶子等等是存在的,现在就变成了其他的法,也就是说其他的有实法现在都已经变成了无实法,如果所观待的有实法不存在,能观待的无实法怎么会成立?根本不可能成立。

【除了断除所破以外,独立的无实法在任何时候也不成立。】

所谓的无实法只不过是在分别念中的断除所破。什么叫断除所破?比如说瓶子不存在,瓶子作为所破,瓶子不存在的部分就叫做无瓶。比如前面柱子已经破完了,柱子没有的地方没有单独一个所谓的无实法。瓶子不存在的角度叫做无瓶,除了断除所破以外在任何时候根本不可能成立一种无实法。

【如果成立的话,无实又怎么会合理呢?】

如果成立真正的一个无实法怎么会合理?这个根本不可能合理。

【就像如果是有碍的,就不会是虚空一样。】

如果成立它不是无实法,那就会有碍,因为虚空的法相是无碍的,如果有阻碍那就不是虚空了,肯定是其他法了。所以无实法的本体如果成立,那它已经是有实法了。

【以遮破实有的方法,】

前面采用的就是遮破实有的方法,

【非常容易通达间接破斥于此世间根本不存在的所破——“无实”。】

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无实法存在、单空存在、空性存在,把瓶子上面从来没有的实有的东西遣除以后,认为已经证悟了瓶子的本性,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不合理。通过前面有实法不存在的道理,可以推测所谓的无实法也只不过是人们的虚想而已,这个道理很容易通达。所以在这里没有宣说。

己二、呵责相违之见: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

【如果某人说“大地的自性就是坚固”,并认为诸法本身的自性是存在的;】

这是一个边见:大地的自性是坚固的;火的本性是热的;水的本性是潮湿的等等。认为诸法本性是自性存在的这种说法也不合理。

【以为从眼根而产生的眼识是他法,所见的是他法,能起作用的是眼识等等;】

意思就是说刚才自性的执著是一种,还有从眼根中产生眼识,种子中产生苗芽等等这种他法存在的执著也不合理。

这个跟藏文确实有点不同,藏文里面是这样的,比如说现在的眼识正在看见色法,正在起作用的这个眼识就叫有实法的执著。

【并对有实以及超越远离有实等等的无实极其耽执。】

对自性的执著、他性的执著、正在起功用的眼识等现在法的执著。意思就是说实有法的执著,然后就是远离有实法的一些无实法的执著,比如说过去的眼识这些不起作用的执著,总共有四种执著,这些执著全部不是究竟的见解。

【这些见解都是对佛陀所宣说的真实义理——殊胜深奥的缘起真如性,没有彻见的标志。】

如果你耽著这些见解,说明这些人根本没有见到佛陀的甚深奥义。前面的这一段我重新再看一下,否则有些地方可能跟原文有点差别。

【缘起的自性,是不存在以上四种法中的任何一种的。】

缘起有两方面的理解,包括胜义中的缘起和世俗中的缘起。世俗中的缘起有内缘起和外缘起。这和《俱舍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就是因缘聚合而产生的法。但是胜义中的法一定要远离上面所讲的四种边。

就是现在第十五品里面讲的四种边,以及前面第三品和第二品中所讲的见解,远离这些见解才称之为真正的中观见解。

【因为诸佛通达了万法的真如性,就能真实无謬、毫无顛倒地阐释自性的含义,】

佛陀完全通达了一切法的真正含义,他所宣说的含义没有任何错谬之处,真正它的本性是什么?事物的本性就是这样的,这也叫做以事势理成立。以事势理成立万法的本性,怎么样也不可改变,它本性就是这样。

在名言中业因果也确实存在,这丝毫也不会虚耗,前世后世确实存在,这也是事物的一个真相。就像火的热性一样的,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什么善有善报?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火是热的这个本体,要去找的话,你这个理论根本没办法找到。任何一个科学家也是这样的。名言中为什么有前世后世?为什么因果不虚?这个也没有什么其他的理由,以事物的事势理成立。

胜义中为什么找不到万法的本性,为什么不是单空的?龙猛菩萨在《中论》开头对于唯一最殊胜的释迦牟尼佛顶礼,为什么顶礼?在世界上学术界和思想界的人也是千千万万,他们的学说无数无边,这所有的学说中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缘起法最殊胜?原因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学习《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大家应该对佛陀的不共特点,对于佛陀无与伦比的观点生起无伪的信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非常坚固的信心自然而然会生起来,在世界上有这么多聪明的人士,但是他们谁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宣说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世俗中如幻如梦的道理?

所以《中观根本慧论》《六十正理论》很多论典中以缘起来赞叹佛陀,宗喀巴大师也是在《缘起赞》里面,以缘起的各种道理来赞叹佛陀。因为佛陀把名言的缘起和胜义的缘起说得非常千真万确,没有任何错谬。

在座的道友在自己心的相续中一定要对佛陀生起不共的信心,这种信心也并不是暂时的,应该对法生起定解,从而对佛陀生起信心,这就叫做利根随法者。这里毫无颠倒地阐述了自性的含义。

【在任何时候也不会与真理相违背。】

对于名言中如幻如梦的规律和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在整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与佛陀辩论,或者对佛教徒辩论说你们佛教的说法不合理,因为它是非常符合事实的真理。

【因此,诸位有智之士实在应心无旁骛地追随佛陀的足迹。】

这一点麦彭仁波切也是要求我们,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追随弟子,不要有任何怀疑,一定要追随释迦牟尼佛的足迹。主要是从见解上追随他,一定要证得缘起空性的道理。哪怕你整天都处于一些不学佛教的人的团体中,你的信心也不会改变。

昨天有一个道友讲考的时候说有一个大德,在文革期间被关了,然后二十多年中都是一直在监狱里面受苦,但是他的誓言非常坚定:哪怕是铁轮在头上转,都不会舍弃三宝。后来政策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就到外面去弘法,虽然他的身上开过刀,又遇到了很多世俗中显现的违缘,但是这些就根本没有阻挡他修法的精进心,现在八九十岁了还在继续弘扬佛法。我想这些人就是在见解中有根深蒂固的智慧,对佛陀的信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退转。

通过这次学习《中观根本慧论》,大家的心里面能不能扎下根,如果这样我给你们传讲也非常有意义。哪怕是在一个人的心的相续中生起,我觉得也非常有意义。在心里面生起了这样一个见解: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情况,即使粉身碎骨,即生中都不会会舍弃释迦牟尼佛的见修行果。这样的意念非常重要,平时我们一定要训练,就像解放军或者一些武警部队,整天都是训练,到时候就很好用。

人在一生中不遇到挫折是不可能的事情,遇到一些挫折或者自身的一些病魔或者其他的一些外道的攻击时,见解不会被推毀,这是所有获得中最珍宝的获得。

当然现在世间上有些人认为获得名誉非常好;有些人认为获得车子、财产非常好;有些人认为得到亲朋好友非常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但是所有的获得中,智慧的如意宝最殊胜。

所谓智慧的如意宝也有各种各样,但是对佛陀不退信心的如意宝极为难得。因此我想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平时应该这样想。尤其是现在我们在寂静地方训练心,修炼到了一定的时候,遇到任何违缘,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你自己的见解都不会随着别人转。

昨天我们在《格言宝藏论》中说到,有智慧的人就像黄金一样,他的本质始终不会改变。一些卑下的人稍微有一点状况就开始动揺,他没有出世间的见解,世间的见解也是非常顽固不化,虽然学佛已经将近二十年,但是见解却越来越糟糕。哪怕有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旁边给他稍微说一点话,他就开始动摇。这些人没有见解非常可怕,最后自己也是后悔,但那个时候可能己经晚了,多生累劫中在地狱里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获得解脱。

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下面我们还可以用教理再一次重申这个道理。已经证达了有实无实等一切所知的佛陀】

刚才能灭有无,就是证到了一切有实法和无实法真相的佛陀。

【在《化迦旃延经》中这样教诫道“迦旃延,何以故?众多世间之人,对有无甚为耽执,】

为什么要引用这个教证?世间上很多人对有的执著和无的执著特别强。

【故无力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患、悲叹、痛苦、不悦及频乱争斗。纵然以死亦不可脱离于焦躁苦痛。”】

只要有这种有的执著和无的执著,那么在所有轮回的生老死病和爱别离的痛苦中永远都不能解脱。

【这段佛语也将有无二者彻底地扫荡无余。】

所以有和无的执著,不要说大乘中观,小乘里面都是已经讲了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遇到一些唯识宗或者有些认为自己的见解特别殊胜的大法师和大居士来到面前的时候,引用一个教证就应该知道小乘的境界也是高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大家应该清楚。

【因为该经是佛教一切宗派所共同承认的经典,】

月称论师在《显句论》里面也说了,声闻所有的宗派对于这个经典都是承认的,教证里面不是已经讲了?有的法和无的法全部都要破。为什么要耽著单空?为什么耽著只破有的边?这就不合理。如果有的法和无的法都没有破完,那声闻缘觉就没有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

【所以才在这里加以引用,任何宗派都不能违越此教言。】

因为这是佛陀的教言。这个教证也是说明声闻缘觉都是已经证悟了法无我。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中引用这七个教证之一的原因也是在这里。

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

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如果某法的自性存在,则该法不可能又变成无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该自性以因缘,或者本性而变成异法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不可改造的自性一旦存在,也即其自身的体性已经成立,就不必观待于任何法。】

麦彭仁波切在很多教证中就引用了这个教证,ー旦ー切法的自性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

【作为没有观待的法,永远也不会舍弃自性。】

它的本性不可能舍弃。

【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就如我们承认虚空没有障碍的性质永远也不会往他法转变一样。】

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

(原译: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

【如果对方又提出:倘若诸法不存在自性,我们为什么可以现量看见诸法往他法的转变呢?】

诸法应该有了自性以后才能见到往其他法的转变,如果没有自性,那么我们为什么可以现量看到年轻人再过几年以后就变老了,以及各种各样的变化现象?

【这就像石女儿子的舞蹈一样不合情理。(所以,既然我们可以看见诸法的转变,其自性也必然应该存在。)】

对方观点:如果什么都没有,为什么现在我们亲眼见到这样?就像石女儿子舞蹈的说法在世界上不存在一样,不应该能够看见一些转变的过程。你们可能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相信某个人不但他自相续中的烦恼已经调伏,而且以后可能对弘法利生很有利益,可是这个人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可怕。有这种现象,这是我们现量看见的,这样的话为什么一切法实有不存在?它的本性应该存在吧!原来是好的本性现在变成不好的本性,对方这样认为。但这种说法不合理,下面龙猛菩萨就站在另一个角度来驳斥:如果本性存在,怎么会有变?

【既然诸法的自性存在,又怎么会往他法转变呢?绝不可能。(所以,诸法不可能存在自性。)】

【《佛护论》中却认为:“此颂完全是自宗的观点,】

刚才麦彭仁波切这个注释,按照月称论师《显句论》的解释方法,前面是对方的疑问,后面的两句就作为回答。佛护论师和我前面所讲的一样,这所有的整个偈颂全部是破对方观点的一个偈颂。

【包括前半部分(的两句颂词)也并不是他宗的见解。此颂所宣说的主题就是,无论自性是否存在,都不应该往他法转变。”】

存在的话也不能改变,因为它是存在的缘故;不存在改变什么?石女的儿子以前也不存在,现在他又变成聪明了,这样的说法根本不可能有。同样的道理,如果万法的本性存在,也不能改变,不存在也不能改变。按照佛护论师的解释方法是这样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温馨提示:本听打稿仅供本班道友学习参考使用,请勿对外传播;因各种因素,听打稿难免有错误,应该配合录音来看文档,避免错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