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54

《中论广释》第五十四课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宣说这一品?

2、第一颂中怎样宣说善业?为什么不说恶业?

3、关于第一颂是否放在此品开头和第十颂后面的问题上,有哪些论师的观点不相同?你的观点如何?


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今天继续讲《中观根本慧论》第十七品《观业品》,前面总的科判已经讲了。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分二:一、业之安立;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

子一、业之安立分四:一、宣说善业;二、宣说二种业;三、宣说三种业;四、宣说七种业。

丑一、宣说善业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这个主要是对方的观点,我们前面那个科判中也有。对方指的是有部宗和经部宗以及犊子部、正量部各部。

关于业的承认方法,印顺法师的讲记里面讲得比较清楚。希望你们记住业的分类和各宗派的差别。我看到大多数的人对于宗派与宗派之间的差别分不清,原因是什么?就是自己学得比较浅。有些人学不进去,对宗派方面就不执著。我们这里有个别道友包括有些堪布堪姆都可能会这样认为:这个宗派说什么,那个宗派说什么?这个有什么意思?反正只要懂得意义就行。

你如果学得深一点,就一定会愿意了解各宗派的说法;如果学得浅一点,就会觉得这些像听世间的谣言一样没什么必要。我看藏传佛教的有些堪布和修行人,对这方面非常重视。如果这方面非常重视,说明他的智慧很高。比如刚才讲业的自性成立,没有智慧的人就会认为,反正业存在就可以了,他就不会再深入地去进行观察。

如果你对业的自性详详细细地思维,你看犊子部所承认的业是什么样的?经部宗是怎么样的?每一个道理都会详详细细地分析。作为业的自性的安立方法,我们以前讲《俱舍论》的时候也大概讲过。这里在印顺法师讲记里面有很多人的宗派,他们对业的自性是怎么样安立的?这方面也详细地宣说了。

这全部是对方的观点,尤其是有部宗、经部宗都承认业的自性存在,有些认为以种子的形象存在;有些就认为在相续中业是以一种熏染的习气存在;有些人则认为在众生的相续中有一种不失坏的法存在。

我们在学《俱舍论》的时候,《分别业品》主要放在第四品上面,在考试的时候第四品该背的也背了,因为业因果相当重要。尤其是有部宗对于业因果的安立方法,如果我们没有懂得,也不合理。从名言的观察方法而言,有部宗所承认的这种安立方法有非常可靠的证据。虽然在胜义中,龙猛菩萨一概否认存在这些业,全部都破斥。但是在世俗当中,我们去年学《俱舍论》的时候,为什么所有的精力放在《俱舍论》的第四品?原因就是在这里。

希望你们好好地看书,喜欢看书的人,我觉得他学的知识就应该是很好的;不喜欢看书的人,不管是任何一个法,基本上在课堂上只是稍微看一点,然后再也不看书,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这种学习形式就不太好,一定要学得细致一点。

我自己都是学得特别粗浅,说你们真的不好意思,就好像乞丐给国王说财富方面的教言一样。但一方面我毕竟在上师面前已经待了将近二十年,在闻思修行过程中的经验确实是有的,这一点我自己也是承认的,哪些方式在闻思方面是有利的,哪些方式对闻思无利,这方面的经验应该算是丰富的,智慧是很粗浅的。

我们闻思的时候,对于各种观点都要详详细细地思考,平时也是。比如说一个问题,这次不懂下次,下次不懂就再次考虑……两三年中都是一直把这个事情放在心里面进行研究,查一些资料。真正的学习态度应该是这样的。

刚才为什么说业自性成立的道理?对方有各种观点,我在这里就不广说。他们的安立方法,在名言中应该可以这样安立。

“人能降伏心”,在名言中,众生以正知正念来调伏自己的相续,不作恶业,这就是降伏自己的心。

“利益于众生”就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以这种精神来,所有的恶业都不做。尤其是以四摄、以慈悲菩提心来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就叫做利益众生。

“是名为慈善”愿众生获得一切安乐的慈心,这些就称之为善法。它这个翻译上跟藏文的译法稍微有一点点不同,藏文的译法和下面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所讲的一样。意思就是调伏自己的心,利益众生、修慈悲心,这些就叫做善法。

这些善法有什么样的果报?这些善报就是在即生中一切圆满、成功、自在。有很多的利益,来世往生到清净刹土,在自相续中种下善妙的种子。种子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成熟果报,有这个功德。这就是“二世果报种”。

在藏文译本或者注释中,不管是麦彭仁波切《中论释》,还有宗喀巴大师、全知果仁巴大师的讲义,僧成论师的《中观根本慧论略讲》,这个颂词都是放在第一个。而在印度论师的讲义,如《青目释》里面,包括月称论师的《显句论》,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中,这个颂词放在这一品中第十颂的后面。《般若灯论释》虽然在开篇的长行文里面说了这个偈颂的内容,但是这个偈颂也是放在了第十颂后面。这个原因是什么,不太清楚。

我在课堂上这次虽然讲得不是特别快,但是看的注疏比较多。以后这么多的资料,能不能具足也不好说。有时候是用宗喀巴大师的注疏,有时候是用果仁巴的注疏,此外藏传佛教其他一些论师的观点在讲的过程中也稍微做了阐述。我想这些,你们在讲记里面还是用了比较好。

但是有些比如说藏传佛教的,像《显句论》这些都没有汉文本,其他的一些上师的要参考也可能有点困难。有时候我参考的也不是很细致,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确实是特别受影响。有时候心里面想看,但是最好不断传承而已。如果课没有停,就尽量地坚持,除了这个以外也讲不出什么了,但有时候自己也看一些。

所以你们整理的时候,有些其他不同的观点,稍作阐述也有必要。因为人的性格有一些差别,有些人自己不喜欢辩论,整理的时候就把所有辩论上的问题全部削掉。以前堪布根霍仁波切特别不喜欢辩论,他那个讲义中有关辩论方面的,就像麦彭仁波切《澄清宝珠论》里面的辩论全部都没有用,就是简单的一个字面上的解释。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辩论,不喜欢去学习这个宗派说什么?那个宗派说什么?但是有一点智慧的人就特别喜欢,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难,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的时候,如果发现这个大师也是这样观点,那个大师是这样观点,哦!原来上师说的原因就是在这里。

然而有些道友把所有的不同观点全部抛之脑后,这种态度确实不太好。但是如果整天都是耽执一些字面上的,这个上师说了什么,那个上师说了什么,自相续一点也不结合,我觉得这样也不好。学中观的应该学中道,不要堕两边。

我刚才为什么说那个?有些不同的上师在有些问题上的讲法不一样。比如刚才那个问题,印度所有的讲义里面是不是在第十颂后面?这个也好像不是,因为当时鸠摩罗什也是看的梵文,梵文中应该是第十七品的第一个颂词。当时藏文翻译的罗扎瓦,也是非常了不起,他看的时候也是第一个颂词。但是清辩论师和月称论师是真正解释龙猛菩萨的究竟密意者,他们两位是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的祖师,他们把它放在第十颂后面。这个原因我也讲不出来,是不是关于版本的不同?但版本不同也好像不是,其他地方都比较相同。

有些经论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的,有些实在是得不出结论,凡是藏传佛教的很多讲义里面,这个就放在第一个颂词中。印度的清辩论师和《显句论》中就放在第十颂后面,这个你们自己也看一下。

丑二、宣说二种业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大圣是指释迦牟尼佛,圆满正等觉佛陀说,所有的业可以分为两种。什么业?思业和思生业即思所作业。我们那天《俱舍论》中也是讲到这个,我觉得大家对什么叫做思业?什么叫做思所作业?应该记得很清楚。还有其他的业的各种差别以及各种法相,业与业之间的关系,这些都要清楚。

这些问题在其他的有关经典和论典中有广说,所以要求我们再参阅其他的经论来了知。在这里没有广说,而是种种分别说。今天就讲这两个颂词。

下面我们把讲义读一下。

【丁十七、观业品分二:一、经部关联;二、品关联。】

【戊一、经部关联:】

【经云“何为圣者种性?彼等无业,亦无业之异熟”等,宣说了无有业果的道理。】

在佛经中什么是圣者的种姓?圣者的种性实际上是无业和无有。比如说佛陀获得佛果以后,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业和业的异熟不存在,或者圣者种性的圣者就己经通达了业不存在,业的异熟果也不存在。可能从这两方面宣说了无有业果的道理。

【戊二、品关联:】

【如果对方首先发难:轮回是存在的,因为轮回与业果的关系存在的緣故。如果所依的轮回不存在,则轮回与业果之间也不应该存在联系。如果积业者与受业者之间毫无关联,那么今世所造的业,又怎么可能在来世成熟呢?】

如果业不存在,那么业来世成熟的道理也不合理,这是对方的观点。

【为了证明业因果无有自性而宣说本品。】

【此品分三:一、随说他宗;二、对方避免常断边之理;三、驳斥无咎之回答。】

第一个是随说他宗。虽然这个科判,我在下面也作了一个注释,因为下面按理来讲全部是有部宗的观点,应该用大黑字。但是这个特别多,所以就没有用。你们理解的时候应该知道全部是对方有实宗的观点。

【己一、随说他宗分二:一、略说业;二、广说业之分别。】

【本科判与一下科判均为对方观点,因内容较广,且涉及对方所破之观点,故未更改字体,望详察。】

【庚一、略说业:】

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

【所谓的业因果究竟是指什么呢?】

【首先,如果补特伽罗人我能够断除三门之恶行,】

藏文中的降伏是指三门断除恶行,行持善法。降伏在下面字面上解释的时候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藏文和汉文的译本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但是我没有改,断除三门的恶行叫做行持降伏,就是降伏心。

【行持四摄等利他行为,】

这是饶益他众。

【并以慈悲之心善待他众,像这样的思想行为也就是善法。】

它这个善法是分开的,好像鸠摩罗什那个翻译里面是名为慈善,慈和善结合在一起。上面的调伏自己的心,和利益众生,还有发慈悲心,这三个行为叫做善法,就是这个意思。藏文里面“法”的含义比较明显,也是比较清楚,它这里没有说,实际上这叫做善法。

【该士夫的此等善行,将成为成熟后世悦意果报的种子,因为前者为后者之不共因的缘故。】

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发慈心、利益众生、三门行持善法、调伏自相续,那么这个种子必定是善妙的,一定会成熟善妙的果报。

【犹如由稻谷种子产生稻谷苗芽一样。】

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果报,所以今生和来世为什么快乐?一定是快乐的,因为种子是善的缘故。这个前面也讲了,善行在名言中有其特定的法相。为什么呢?我们做善事永远都不可能变成痛苦的因。就像我们那天讲水的法相在名言中永远都是湿性的。有时候水的法相是干的,有时候是变成其他的,有没有这样的?不可能的。火的法相永远都是热性的,离开热性的火不可能存在。同样的道理,做善事永远是让众生获得安乐的一个本性。

有些人可能会发问,为什么我发菩提心行持善法有乐果?杀害众生为什么没有得乐果?这就是名言中的自然规律。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们可以反问:你如果能说清楚为什么火是热的,我就能告诉你为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只能回答这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是自然规律,但谁也说不清楚原因,只有佛陀的智慧才可以把原理说出来。

【其次,我们应当了知,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对趋入恶行毫无戒备制止之念,并以妨害之心损伤他人就是非法。】

反之,三门趋入恶行,以自私自利的心害众生,这是刚才前面所讲的三个善业的违品。

【所谓法的名称,】

它这个“法”的名称,藏文上面是有的,藏文上面颂词里面有“法”的含义,汉文里面这个“善”可能有善法的意思,没有直接说“法”的意思。所以这里麦彭仁波切特意解释了所谓“法”的意思。

【也就是以护持自己的法相,拯救于恶趣之中,以及出脱于五道轮回并从而获得解脱涅槃三种含义而安立的。】

“法”有三种意思,一个就是受持自己法相,比如说火有热性的法相,这一个叫做法;从恶趣中获得解脱,也叫做法,比如说我听法从恶趣中获得解脱;还有从整个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有这三种法。

【此处所指的“法”即为第二种含义。】

但是在这里指的是第二种含义,和《中观宝鬘论》里面所讲的一样,我们听到法以后获得了善趣。

【庚二、广说业之分别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分别之相。】

【辛一、略说:】

大圣说二业,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

【趋入真如法性的大圣者仙人——圆满正等觉佛陀,将业归纳为两种。】

所有的业或者归纳为善业和不善业中,或者像《俱舍论》里面所讲的一样就是思业和思所作业。

【如经云:“思业即为意业。”】

身语业包括在意业中。

【“由思而生之思已业即为身语之业”。】

身业和语业就是思所作业。

【关于业的分别之相,在其他经论当中也有种种分别之说,下文将进行详述。】


今天就讲到这里!


温馨提示:本听打稿仅供本班道友学习参考使用,请勿对外传播;因各种因素,听打稿难免有错误,应该配合录音来看文档,避免错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