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56

《中论广释》第五十六课

思考题:

1、经部宗所说种芽相续之比喻,怎么不堕常断两边呢?

2、以什么样的推理才可通达善恶因果不堕常断二边之理?

3、你能否站在经部宗的立场上,说服不信因果之对方?

4、十善业有哪些?一般与殊胜的十善业分别是如何界定的?为什么造十种福业可以享受今生及来世的快乐?


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下面,我们继续讲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现在主要宣讲缘起的特法中,抉择有实法不成立的自性。

己二、破彼之能立分三:一、破有实法之作用接触;二、破因缘之能生;三、破暂时缚解。

所谓的缚解不合理,分三个方面来宣讲,因缘不成立的道理,在十六品和十五品中已经讲完。解缚不成立的道理也是分几个方面来阐述。

庚三、破暂时缚解分三:一、破轮回之本体;二、破彼能立之因果;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分二:一、业之安立;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

子二、对此断除常断之理分二:一、对方发出常断之太过;二、对此回答而剖析。

丑二、对此回答而剖析分二:一、说经部宗观点;二、说有部宗观点。

寅一、说经部宗观点分三:一、以比喻说明;二、结合意义而宣说;三、确定业果。

卯一、以比喻说明分二:一、宣说种芽之喻;二、远离常断之过。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宣说种芽之喻”。前面他宗发出太过:种子是常有还是不常有?如果种子一直不间断,它的本体存在,那么就会有常有的过失;如果种子已经灭尽,那就有断灭的过失。这样,你们中观宗已经堕入到断灭或者常有的边,常派和断派跟外道派别没有什么差别。对方提出这个太过。

总的科判大家应该理解,中观应成派并不承许胜义中存在。他宗承认业和果自性成立,对方发出太过,我们站在经部宗的立场,开始解释自宗如何安立业因果的同时避免常断之过。

在麦彭仁波切的科判里面说是经部宗的观点,等一会儿我们学习的时候在整个科判里以经部宗的角度来建立自宗的观点,以比喻来说明,然后自己承认这种比喻远离常断之过。分两个方面。

辰一、宣说种芽之喻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科判里面说:以种子和芽的比喻来说明经部宗的观点,昨天他宗给我们发出这样的太过:你们所承认的因和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种子灭了有断灭的过失,种子常有则有常有的过失。到底是怎样的呢?

下面就是经部宗的观点。从字面上解释,所谓的芽和“等”字里面所包括的茎、根、叶、果等等这些法,实际上是有同一类的相续。比如青稞的芽所产生的青稞的茎、果,全部是青稞的同一类别相续的法,因为青稞的种子是灰色种子,最后绿色的种芽等一连串都是依靠它的相续而产生。

“从是而生果”,这样的相续已经存在,跟任何其他法完全不相同,而且因缘具足的时候,这样的因缘连续不断,就像有些注疏里面讲的河流的相续一直不断而产生,后后的果和芽是从种子中产生,依靠种子产生后面的整个相续。如果离开了种子,那么刚才我们比喻的青稞的相续也不存在。如果相续不存在,那么产生的芽也不存在,芽不存在那么它上面结的穗或者结的果实就不存在。有这种因果规律。

《显句论》中讲:具足俱生缘时,微小的种子也会无欺成熟广大的果。从这个道理上可以推出:站在经部宗的观点,以种子和芽的比喻来说明,种子和芽有一种相续性,这种所谓的相续是同一类的物体不断地发生,当然它不是常有也不是断灭,但是它有不断的一种相续存在。

稍微对植物学或者对农务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把种子埋在地里面,可以产生与它相同的果,这一点没有任何理由驳斥。你说这样的没有任何损害的种子,它通过各种因缘聚合以后,它的相续不能发生的理由,我们也根本找不出来。所以说,这个比喻应该成立,经部宗最可靠的一个比喻就是种子的相续中产生芽,芽也依靠种子而产生,所以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下面将要所讲的内容。

这是以比喻远离常断,下面讲的是意义上面的远离常断。

辰二、远离常断之过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芽和种子之间的关系我们经过观察,实际上是远离常断的。怎么样远离常断?从种子当中是有相续的,刚才说了以青稞为例,那么青稞的种子中有青稞同一类的不断的相续,有了相续最后它的果才会成熟;如果没有种子,果就不可能成立。

“先种后有果”,先有种子后面有果,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说也因果不常也不断。为什么不常不断?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详细分析。刚才我们所讲的种子和芽,种子是有相续的,种子先存在,果是后面有的,所以它不常不断。

那么为什么不堕于常边也不堕于断边?如果种子在产生果的时候一直存在,就像前面讲的一样,以前有的最后还是存在,那么有常有的过失;反过来说,如果种子已经灭完了,它的果也是随之而灭,就有断灭的过失。

可是通过种芽的比喻来说明这两者都不是,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种子有了以后,过了第二刹那的时候就不会再停留,这个时候种子的本体虽然都不存在,但是种子所引发出来的相续,也就是青稞种子产生苗芽的时候,原来的青稞种子的本体已经灭完,可是,它所引发出来的同类的相续还是不断地延续下去,最后青稞的果是存在的。

当产生果的时候,原来青稞的种子早就灭完了,所以不会有常有的过失;如果在果的时候它原来青稞的种子还一直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么会有常有的过失,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结了果的时候种子已经灭完,就不可能有常有的过失。如果种子灭完后再也不产生果,好像火熄灭了一样,然后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后面的任何延续的果,那就已经成了断灭的过失。可是,我们在种芽的比喻上面看,情况并非如此。

为什么呢?我们现量见到青稞的种子种完以后,它的这个果是完全能得的到,对于这一点,不用说一般学理论的人,有些农民说什么话他也根本不懂的但是他天天种种子,肯定知道播种后结出来的这个果是无欺而存在的。

从这两个比喻可以说明,种子和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常有的,也并不是断灭的,对于这种不常不断的道理应该生起信心。这个比喻现在既然对方已经承认了,第一,种子会产生苗芽和果是对的;第二,种子和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有常的过失,也不是有断的过失。因为昨前天对方发出的太过:你们所谓的业,要么有常有的过失,要么有断灭的过失。对方给我们发出的太过主要是从业方面来讲的。下面就结合意义来宣说。

卯二、结合意义而宣说分二:一、宣说业果相续;二、远离常断之理。

辰一、宣说业果相续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就像刚才种子和芽的比喻,相续是可以存在的,这样的相续不会有常有的过失。“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同样的道理,最初的心法的相续不断地产生,从而有它的果,如果离开了前面最初的发心,那么它的相续和后面的果也不存在。

比如我们最初发的恶心是杀害众生或者是对三宝起邪见,那么这个恶心就相当于是刚才那个种子不断地产生茎、根、叶、果,这个恶心邪见不断在自己相续中蔓延,然后就开始积累了很多恶业,那么果报将来就是堕入恶趣中受烧热地狱的煎熬之苦。

“从是而有果”,如果离开了恶心,那么后面的相续也根本不可能存在。或者也可以用善心来比喻,因为这个心——善业和恶业,在《显句论》中也是从善和恶两方面都可以引用。

如果用善心来比喻,以发菩提心为例,这种善心不断地增上,最后成熟无量无边的果。《中观四百论》中云:“菩萨初发心,胜过大地上,一切众生类,转轮王福德。”意思是菩萨最初发心的功德胜过大地上所有众生获得转轮王的功德。这主要是讲一地菩萨的功德,最初生起胜义菩提心的这种发心,最后得到的果无量无边。

记得《中观四百论》第五品引用了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注疏里面的讲义,里面也已经讲了最初的发菩提心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也就是资粮道的时候发世俗菩提心,到了第一地菩萨就是胜义菩提心的开端,这样的果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获得转轮王的功德一样,他的相续中是连续不断地增上功德。

所以,这里可以这样说,最初的发心,心法是相续而产生的,那么有了相续就有了果。所以,如果离开了前面所讲的心,他所造的善业或者恶业也不存在,如果所造的善业恶业不存在,它的相续不可能存在,相续不存在,那么果也同样不存在,是这个道理。

对于所谓的业,有些论师的观点也不相同。讲《俱舍论》的时候稍微提到过,唯识宗所谓的业是在众生阿赖耶上面已经熏染的一种习气;有些经部宗认为,所谓的业是在第六意识不间断地存在,它的相续中有一种隐藏的习气就称之为业;一般有部宗认为,所谓的业就下面所讲的一些比喻,就像藏木一样是一种不损坏的法,乃至菩提果之间都实有存在。

所谓业的观点,我们讲《入中论》和下面再讲《入根本慧论》的时候还要提及这个问题。虽然各个宗派对于业的判断方式的说法有不同,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在这里面主要是以经部宗的观点为主。

这是刚才我们所说的结合意义里面的第一个内容,宣说业和果也是相续不断的。这样的业果相续,正如刚才比喻所说的那样,实际上也是远离常断的。怎么样远离常断?下面第二个科判里面就是宣讲“远离常断之理”。

辰二、远离常断之理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刚才种子的推理和下面的推理完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前面先有种子后有果,这里是先有业后有果。如果懂得意义,这个颂词背诵起来可能也比较容易。这个科判是从业的角度来讲,前面从种子的角度来讲。

刚才善心用菩提心来比喻,恶心用邪见来比喻,不管是善心还是恶心都有相续,有了善心的相续就不断地产生菩提心,乃至菩提果之间一直没有间断,这个相续就一定有无欺的果。

“先业后有果”,先有菩提心,后面有安乐的果,所以它不常也不断。如果发了心以后没有果,那就会有断灭的过失;或者发了菩提心后成熟了果,刚开始发的菩提心还存在,那就会有常有的过失,但是这两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发菩提心在前面,发完心以后它的本体已经灭完,但是它的相续一直不断地产生,所以不会有常有的过失。不论是发恶心还是发善心,它的果都是无欺而产生,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因为果存在的缘故不会有断灭的过失。

所以从表面上看,经部宗的这种观点也非常有说服力。昨天他宗提出来问题:种子存在有常有的过失,不存在有断灭的过失。当时可能大家一下子觉得回答起来很困难,但现在按照经部宗的观点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俱舍论》我们只学了八品,后面的《无我品》没有学。宗喀巴大师《中论》的注疏《理证海》是这样讲的:《俱舍论》第九品是经部宗和克什米尔论师的观点。清辩论师把这几个颂词也讲得特别略,其他很多藏文的讲义里面都没有特别明显地宣说这是经部的观点,只不过是麦彭仁波切的科判中说是经部宗的观点。

这以上已经讲了“相续承许而断除过患”这个问题。刚才从比喻和意义结合已经讲完了,下面是第三个问题“确定业果”。

卯三、确定业果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能成熟福德的善业总共有十种,恶业在这里没有宣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业的差别和种类相当多,但归纳起来,所有的善业、自性业可以分为十种白业。我们平时所说的十种善业: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体的善业;语言方面有四种业——断除妄语、绮语、两舌、粗语;意的善业包括断除害心和贪心,还有生起正见,总共有十种善业。

今生行持这十种善业,实际上是“二世五欲乐”,在今世和来世都可以获得色声香味触世间五种欲妙的安乐。那么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造白业的果报。本来业的遭受方式方面,按照《俱舍论》所讲的那样,业包括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还有顺后生受业。比如说有些业是今生受报应,有些是下一辈子受报应,还有些是来世的来世受报应;有些不一定受报应的,有些细微的或者遇到了一些对治,有些是不定业。业的种类差别也是相当多,这里主要说有十种善业。

十种善业的果报今生也能获得,比如全部断除所有的杀盗淫妄,所有的妄语绮语,大家都处于善心的状态中,那么从人间的角度来讲,也是对于确立人生道德的价值观念,以及提高自己的品德等等方面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从今生来讲,行持十善在健全品德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利益;从来世的角度来讲,如果行持了这十种善业,果报不会虚耗,一定会成熟快乐,这也是自然的规律。

当然行持善法方面,我们平时也是这样讲的,在有关一些因果教言里,所谓十种善业有特殊的善业和一般的善业。比如不说妄语、不生邪见,这叫做一般的善业;特殊的善业比如不但不生邪见,而且以正见来抉择佛法的甚深道理;不但不杀生,而且以放生为主利益众生;还有不但不说妄语,而是以真实语来弘扬佛法等等,不单是自己处于行持这样的善业,而且以相当程度的方式来弘扬教法,那么这就是一种特殊的善业。

很多讲义前面的颂词“人能降伏心,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放在本颂后面,原因是什么?因为前面讲了十种善业,除此之外还有调伏自己的心,利益众生和慈悲心。从文章的整个角度来讲,把善业提到这里也没有什么不合理,但是大多数的论师把这个放在前面。

宗喀巴大师的注疏里面也是把这个偈颂放在第一个,所以基本上藏传佛教的各大讲义里面都放在前面,在汉地很多大德的注疏里面,有些放在前面,有些放在后面。既然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我想就应该遵照他原来的次序,在青目释的讲义中也是放在前面。

今天讲到这里,后面宣讲讲义。

【庚二、宣说避免过失之答案分二: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二、有部避免过失之理。】

【辛一、经部避免过失之理分二:一、遣除常断之理;二、宣说业果。】

【壬一、遣除常断之理】

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

【苗芽、根茎以及枝叶等等的相续,首先都是因为种子存在,才能由其而产生的,果实也随后而从该相续中产生。如果离开了种子,则果实等等也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存在。】

芽和果随着种子而存在,随着种子的灭亡它也会灭亡。如果种子最初的开端已经灭完了,那么芽也不能存在。

随着它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它的灭亡而灭亡,有两种理解方法。比如说,种子本体存在然后产生果,它的果还是随之存在的;如果种子首先都不存在,那么它的果也随着种子而灭亡。

这里并不是说随着种子灭亡果也灭尽,否则春天耕耘以后,按照因明的观察,种子的相续当下已经灭了,如果它的果也是随着种子而灭,那么果也不会产生。这个方面不能误解,尤其是在因明辩论的时候,这些词语一定要注意。

【所以才用此方式建立了因果的关系。这样就不会有常断的过失。】

怎么没有常断的过失?

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因为,我们说的是从种子的灭尽而产生相续,从相续的灭尽而产生果实。种子在果实产生之前必定已经存在,果实也随着因的存在而产生,所以就不会是断灭;】

种子在果实前面一定存在,否则就有断灭的过失。

【又因为因法种子已经灭尽,所以也不会是恒常。】

从因法灭尽的角度来讲,不会有常有的过失,然后,它的果不断地出现。

如是从初心,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离心无相续。

【如同前面的比喻一样,任何善恶的心相续,都是从心法等业中产生的,随后又从此等相续中产生了苦乐的果报。】

刚才我用菩提心和邪见来比喻。

【如果不存在心法之类的业,其结果心的相续也不可能产生,而成为必定无有之法。】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善心和恶心的相续一直是不断的。当然在胜义中所谓的因和果不存在,但是在世俗中一定要承认因果不虚,用种子和芽来比喻,站在经部宗的观点,所谓因和果不存在的道理在名言中来讲确实是没有的。

如果认为善心所生的乐果不存在,那么也可以认为种子所产生的苗芽不存在,这该怎么回答?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面,一方面在抉择胜义的时候,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但另一方面对于佛教的道理,闻思相当有必要。

如果对这些观察方法不懂,就会觉得:为什么佛教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这个因果报应是不可能成立吧?这些人想用自己粗浅的智慧驳斥佛教。有些人闻思了半天,但是觉得好像心里面没有什么好处。并不是这样的,所谓的好处,不一定是好像打开天眼一样的,什么都是已经豁然开悟。

所谓的闻思,自相续当中的正见逐渐可以培养,各种各样的邪见逐渐地就可以损灭。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尤其是比较笨一点的、对佛教的教理一无所知的人可能会这样想:“我已经听了半个月,好像相续中是没有什么变化,我是不是应该去山里面闭关……”闭关的话更得不到什么利益。

法王如意宝在生前的时候,特别反对年轻人闭关,而且特别反对盲修,其原因也是在这里。我希望你们年轻的修行人最开始的时候不要把心思全部放在闭关、修风脉明点这些方面,否则很容易发生一些不好的后果。最开始的时候应该全力以赴把所有的精力放在闻思上面,你到了晚年的时候才会明白:当时我如果没有下功夫,不知道现在我的前途变成怎么样?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想修一些大圆满或者简单的一些修法度过自己的人生,如果当初上师没有救我们,恐怕现在有些人会觉得所谓的成就很简单,应该依靠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获得果位。

然而在闻思修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在相续中生起很多的正见,然后自相续中存在的邪知邪见,通过不同的了知途径开始毀灭。

从心有相续,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说的是从心法等业中生善恶的心相续,从善恶的心相续中而又产生苦乐果报。业在果报产生之前一直存在,直至异熟果报成熟之后会灭尽,所以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

这个道理我前面已经讲了,大家应该会理解,所以科判的安立方法应该是比较清楚。

【壬二、宣说业果】

能成福业者,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即是白业报。

【关于善业的真正含义,有下面三种解释:正在造作(善)业道的正行,即为白业,该业圆满之后即称为善法;】

人们经常称为善业的正行也叫做白业,善业圆满以后叫善法,这是从圆满的角度来讲的。

【或者按照前面所讲的律仪、饶益、慈悲之心三者,也可称之为善法;】

这是第二种情况。

【另外,善法也可以指一般的共同善行。】

我们平时做好人好事,这个也叫善行,所以所谓的善行善法有三种。

【十善法的白业之道,是修(福德)正法的方便。修正法的(白业)果报,是在今生以及来世享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悦意欲乐。我们还应该了知,造作非法的果报,是与修持善法完全相对立的。】

下面只讲了十种善法,其实十种不善业也可以讲。昨天前面讲第一个颂词的时候,当时有些道友在考试的时候也讲了自己的观点:虽然颂文中不明显,但是这里直接宣讲了十种善业,其实也是间接地宣讲了十种恶业同样地会获得今生来世不快乐的果报。

今天就讲到这里。


温馨提示:本听打稿仅供本班道友学习参考使用,请勿对外传播;因各种因素,听打稿难免有错误,应该配合录音来看文档,避免错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