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广释》第六十二课
思考题:
1、我们怎么样才能通达无有业、作者、受者之道理?
2、请以论点和世间的比喻说明业和作者虽然无自性也可以无欺显现的道理。
3、以教证总结本品的内容,并写出学习第十七品以后从世俗、胜义两方面对业因果了解、感悟之短文。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今天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第十七品。第十七品包括
辛二、破彼能立之因果——观业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宣说业果自性成立之宗;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
癸二、对此进行观察而遮破分三:一、宣说业无自性故不失坏;二、宣说业无自性之理;三、宣说业无自性也可安立名言之比喻。
今天我们讲第三个问题,宣说业虽然没有自性,但也可以安立名言的比喻。
子三、宣说业无自性之理分二:一、论中共称之比喻;二、世人共称之比喻。
论典当中所共称的比喻和世人共称的比喻(就是世间的人们共称的比喻)这两种。
丑一、论中共称之比喻分二:一、业无自性之比喻;二、喻义相对应。
业无自性之比喻意思就是业没有自性的比喻。喻义相对应就是比喻和意义互相对应的意思。
寅一、业无自性之比喻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这里比如说,有实宗是这样认为的:所有的业、业的作者、果,如果全部都不成立,那已经毁谤了佛陀所宣说的因果道理。佛陀在佛经当中也已经说了,业是自己感受的,业就是自己承受的,所以佛经里面专门有记载,业是自己承受的。但如果你们说,业和业的作者全部都不存在的话,那么就完全是毁谤业因果的规律。这样的一种问题,对方给我们提出来了。
对此我们站在中观的立场上可以这样说:虽然所有的业、业的作者、业的果报,如果你详细观察的时候,在胜义当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在名言当中是具有的、无欺而存在的,但这一点不能代表真实存在、实有存在。
在胜义当中进行观察的时候,所有的业和果报也是不成立的。那么不成立的话,我们中观派有一定的比喻,业虽然不成立,但是它可以造作、运转、行持,这种规律,我们应该有非常好的比喻。可是你们有实宗,业有自性、可以造作、可以运作的比喻是根本没有的。
比如《显句论》当中也专门讲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是毁谤任何因果,我们只是说,有和无的自性不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你们所承认的业和果存在的话,比如说瓶子等作者,因为瓶子没有自性,它可以造作。瓶子如果有自性的话,它不可能有因,也不可能有果,所以无法造作。
这个我们可以用虽然有显现但是没有本性的一种幻化的比喻来进行说明。下面先讲出比喻,这个比喻是什么样呢?比如说,具有无量不共神变的佛陀,他通过他的神变和神通力,可以幻化其他的人,佛陀所幻化的这个人,他可以又再次变化。实际上,刚才佛陀所变化的第二个人是幻化的。这个幻化根本没有任何自性。我们从里里外外观察的话,他毕竟是幻化的,就像魔术一样的幻化的人,根本没有任何自性。没有自性的情况下,他可以再次地幻化。我们在很多佛经和论典当中,都承认佛陀这么一个量士夫在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的。这位量士夫在无自性的情况下,可以幻变各式各样的相。我们稍微对理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佛陀可以幻化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可以幻化第三个人。从幻化的角度来说,第一个幻化的人可以幻化第二个幻化的人,因为佛陀是化身的真实幻化者。
这一点在佛经当中经常也是这样讲的。比如说《幻师请问经》里面也是这样说,在幻化般的佛陀面前,以幻化般的供品作幻化式的供养,获得幻化般的布施的果报。这一点在《幻师请问经》当中也有记载的。所以幻化的比喻,也可以这么幻化。
以前法王如意宝当时也是讲过,有一次惹琼巴非常难以调化的时候,当时米拉日巴在一个悬崖上幻化一百匹野马,然后这一百匹野马每一匹又变成一百匹,最后惹琼巴就看得眼花缭乱了,不知道到底看什么。这个好像以前法王在《智悲精滴》里面讲到。这样的幻化正因为是没有自性,所以可以这样幻化。
以上已经宣说了一切法没有自性的比喻。
下面讲,没有自性的幻化比喻和我们现在所讲的业因果两者互相对照、互相对应。
寅二、喻义相对应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刚才比喻已经讲完了,现在将比喻与意义相合。佛陀所幻化的第一种人物,相当于是作者。比如说,造作善业恶业的作者就是幻化出的第一个人,造作的善恶业,相当于是幻化人幻化出的第二个人。
这个公案在《显句论》里面也这样说了,如果要通达这个道理,一定要用《宝积经》里面所讲的公案:有两个幻化的比丘,调化了五百个比丘。幻化的比丘可以做各种各样幻化的事情,具体是怎么调化的,以后你们看《宝积经》的话,里面可能有这个公案。
在以上比喻中,世尊幻化出的第一个幻化人,他可以幻化出第二个人。同样的,现在所谓业的本体,就像幻化人一样,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当时松赞干布国王心间也幻化出一个叫阿噶玛德比丘。阿噶玛德比丘到印度和汉地的很多地方,收集了很多的檀香,然后造了五种觉沃佛像。这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也是有的。这些幻化可以在无自性的情况下各种各样地造作。这种幻化,虽然意义上是不成立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业因果,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这以上从论典的理论角度来进行了剖析。因此这样的时候,我们也知道,所谓的业因果,我们如果总结前面的一些道理,虽然在《中观根本慧论》当中没有广说,但是在别的一些论典里面所说的那样,外道的部分论师,他们认为所谓的业因果是实有存在的。有些认为是以神我而形成的,有些认为以常有的微尘而形成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部宗认为,依靠不失坏法,所谓的因果是可以存在、安立的。经部宗依靠一种相续,所谓的因果是可以成立的。唯识宗认为,业因果依靠阿赖耶才可以安立。虽然这以上所有的有实宗,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真正详细观察的话,只要承认有一个有实法,因果就无法安立。
所以中观派,不管是自续派还是应成派,尤其是中观自续派,他们认为,名言当中应该是自相存在的,但是胜义当中,暂时是单空,究竟离一切戏论,以这种方式来抉择的。中观应成派,在后得的时候,虽然一切如梦如幻的显现在无自性的情况下可以安立,但真正观察胜义谛的时候,离四边八戏,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戏论,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抉择。
所谓的唯识宗,在观察胜义的情况下,应该说它站的地位比较低一点。观察名言和胜义两个相结合的时候,唯识宗的地位自然而然会升高的。这一点我们以后宣讲《中观庄严论》的时候才会明白。我们也不能说所谓的唯识宗的宗派是最低劣的,中观是最高的,那是从观察胜义谛的角度来讲,因为唯识宗毕竟承认有一种自明自知的心识,或者阿赖耶识实有。而这一点在观察胜义谛的时候,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观察名言谛的时候,万法唯心的观点是非常合理的。这一点我们以后在学习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的过程当中,唯识和中观这两个相辅相成、互相不会离开,这个道理会明白的。
这样一来,总的来讲,业因果虽然是没有任何自性,但在没有自性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成立的,这一点如果你生起极为稳固的信心的话,说明你对中观的空性有所了解。这一点《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有一些相应的以非常稀有的语句来赞叹的:“空性显现凡夫前,虽似相违于现见。诸智者以奇语赞,说此双运真奇妙。”
圣天论师对上面所有的道理总结:“见诸法如空,信任业成熟。稀奇中稀奇,稀有中稀有。”如果我们见到诸法如同虚空一样,胜义当中对此诚信不移,名言中相信因果的合理性(业成熟)。这个是非常稀有、非常稀奇的。稀有当中更稀有,稀奇当中最稀奇。这个道理已经说明了上面所讲的问题。
总的来讲,当我们对中观真正通达,中观空性胜义见地越来越高的时候,对名言中如幻如梦的业因果毫厘不爽的道理,一定会生起极大的信心,这一点相当重要。
以上所讲是喻义相对应之理。
宗喀巴大师的《理证海》里面引用了《等持王经》里面的偈颂。其大意是:佛陀对众生以幻化的方式来宣说佛法,成千上百的众生因此获得利益,并在心里发愿。佛陀此幻化者了知他们的心以后,个个众生都得以授记。但实际上,佛陀、众生、授记全部都是无有自性。以此道理宣说了一切幻化和业都是不成立的。
由这个幻化的比喻,我们对因果不虚的道理也可生起信心。虽然业因果在名言当中确实是没有任何自性,就如世间人们看到的魔术、幻术等,实际上也是一点自性都是没有。但没有自性的情况下,这些也是在众生面前及其身上无欺显现的。这个问题大家应该会明白。
下面讲本品最后一个科判:
丑二、世人共称之比喻
以如幻如梦等这些世人共称的比喻而言,即使一般不学论典的人,他们也会认为梦、幻等不成立。
世人共称的比喻,在颂词中是这样讲的: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所有的烦恼和业、作者以及他的果报,全部是无实有的;均如幻化和梦,如阳焰和谷响一样,根本不可能成立。(这个译本跟我那个藏文稍有不同:藏文上有的内容汉文上没有的情况有时会发生。)
在藏文的颂词里是“诸惑及身体”,这里还有个身体,“作者及果报”是一样的,“皆如幻”的“幻”这个地方藏文中是乾闼婆城,“如焰亦如响”的谷“响”在藏文当中没有。
从字面上理解,总的来讲,我们用世间的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等这些比喻也可以说明所谓的业、作者和业果均不成立。
月称论师解释「烦恼」就是一般贪心等这些烦恼。业就是善业、恶业,还有不动业等;身体即是我们骨肉异熟的身体;作者即是创造善业和恶业的作者;果报就是作者通过了所作以后,最后自己在他世或者是今世当中,成熟自己所作业的果报。
这些烦恼、业、作者及果报在名言当中以幻化的现象还是无欺存在的;但实际上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有的。
比如说:我们作梦梦到有一个军队来攻打自方,然后自己通过各种方法终于降服战胜了这个军队。可是当你醒来的时候,原本最先遇到军队来袭时的恐怖,以及后来战胜军队后快乐的心,到底有没有呢?根本没有。同样的道理,我们先前造的业、所作的业果、烦恼,以及形形色色的业因果关系也是同理:这些业因果在胜义当中虽然确实是不存在,但在我们轮回的梦里面却又是无欺存在的。比如我们过一段时间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其中「因果不虚」即是专门以这个问题来讲的。
永嘉大师的偈言亦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轮回的梦里面,所有的六道轮回彷佛明明存在,但是醒觉以后整个大千世界却全部都是空空无有的。所以我们六道轮回的梦中的一切业因果还是有的,但获得佛果以后却是根本什么都不存在。因此对于「如幻如梦」的道理我们应该生起信心。
《金刚经》亦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圣天论师的《四百论》,龙树菩萨的《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里面也有佛陀幻化的比喻这样的教言。
总的来讲,在胜义当中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业因果也不存在。六祖亦云“不思善,不思恶”。不思维善也不思维恶,恶和善什么都是没有,这应该是从胜义的角度来讲的。在还没有通达这样的境界之前,名言中所谓业和因果的道理则是根本不会耗尽的。对这个问题,首先大家应该从字面上了解所有的业因果和烦恼的自性不存在。这一点不管是从世间还是论典,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也可以说明,而对此道理应该生起理解。
我们讲《智慧品》刚开始的时候,对有实宗也是以有没有同品方面的比喻作为辩论;中观宗的话,则业因果无有自性也可以成熟,也可以造作。这样的比喻不管是从论典的角度,还是世间的角度都可以说的。但是真正从本体而言,这些都是根本不可能成立。
因此,从比喻来说明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明当中也是经常用同品喻和异品喻的比喻来说明。然而有实宗承许的自性存在,然后业因果还可以成熟,这样的比喻他们根本举不出来。说明他们所安立的宗派有一定的过失。而中观宗的安立完全符合佛教的教义,也符合一切万法的客观真理。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与客观事实相违的话,则谁也不会承认;但是只要是一个懂得真理和推理,明智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的。因为此乃事实,事实面前谁也无话可说的。这以上以理证广说已经讲完了。
壬二、以教证总结
总的来讲,这一品宣讲了业和果在胜义当中无有任何自性,耽著于业和果自性存在也是不合理的。
比如《梵王请问经》亦云:“佛告梵王;‘若无业、无果者即是菩提’,‘如是菩提无业无果,得菩提者亦无业无果’”。佛陀告诉梵王,没有业和果这就是所谓的菩提。所谓的菩提没有业和果,得菩提者也没有业和果。这个道理在清辩论师的讲义里面也是有广说的。表面看“菩提无业无果”是不是毁谤因果?实际上不是毁谤因果,这是因为佛陀所宣说的层面和他宣说的依据完全不同于世间人。
这以上我们这一品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从《中论释》讲义上读一遍:
庚四、名言中如何安立之理:
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
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
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如果对方又提出:连佛陀都说过:“自作业之异熟,由各自承受”,你们这样安立诸法无有自性的观点,岂不是在毁谤业果?你们(这样承许,)简直成了彻头彻尾的“空无派”首脑了。】
他们有部宗认为,中观宗所有的业因果都不存在的话,那就跟顺世外道无有差别。
《显句论》当中是这样回答的:
【《显句论》中云:“吾等并非‘空无派’,】
我们中观派并不是空无派,为什么呢?
【吾等遮破有无二者,乃为开显趋往涅盘城之无二道。】
我们并不是毁谤因果,我们把有的边和无的边都已经破了,我们因此开辟了趋往解脱的道路。
【吾等未言无有业果作者,】
我们从来没有说名言当中的业、果、作者不存在,
【仅言其无有自性。】
我们是说从胜义观察的时候,业的果不存在,
【若以为无有自性,则能作所作非理。然若有自性,则能作所作愈发非理。】
如果认为业果无有自性则是能作所作非理的话,我们不会有这方面的过失,因为我们是有比喻的。
如果你们承许有自性、能作所作合理的话,那你们可以举出比喻来,可是你们根本举不出比喻,所以你们的过失就越来越大了。
【唯自性无有,能作所作方能合理。于此理,尚可以喻说明。”】
这以上双引号的是《显句论》的意思,后面《般若灯论》里面引用的《中观根本慧论》的那个颂词当时可能跟藏文里面的翻译也有一些不同。
《般若灯论》里面引用的《中观根本慧论》上面的颂词是这样的:
【《般若灯论》也云:“犹如幻化师,以精湛幻技,幻化复幻他,彼幻复他幻。作者作作业,亦同于幻术。”】
这个是《般若灯论》里面引用刚才的前面的《中观根本慧论》的两个偈颂。可能当时翻译和版本不同,在理解方面稍微有一点不同的。
【这些教证说明,本师佛陀以无量圆满之神通幻化出根本之幻化,此幻化于幻化之后,复又幻化为他法。】
【按照《显句论》的观点,一共做了两次幻化。】
按照《显句论》这观点共作了两次幻化,因为佛陀化了一次,然后第二次刚才这个幻化者又幻化一次。这样就是两次的幻变。
【另一种观点认为,该幻化又化作他法,支分的幻化又再一次幻化。这三个层次的三种幻化依次与作者、所作之业以及异熟果三者相对应。】
另一种比喻就是,他总共把世尊包括起来的话有三次的幻化。
这样的话作者相当于是第一个——世尊,作者所做的业也就是第二个——幻化者,然后第二个幻化者幻化成了第三个幻化,这就是成熟的果报。以这种方式来比喻的也有。
【也就是说,如同该幻化又化作其他的幻化之法,支分的幻化又再一次幻化为另一个他法一样。无有自性的作者以及所作之业也同这些幻化是一样的。】
【譬如,如同幻化的作者,其所作之业以及异熟果报,也像幻化之法所幻化出的他法一样。】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同理,诸烦恼以及业,异熟之身心,】
他这里“异熟之身心”,藏文当中有异熟的身体。
【诸业的作者补特伽罗,还有异熟之相续等等一切果报,其本体都不可成立。正当显现之时也犹如寻香城[幻]、】
藏文里面是‘寻香城’,汉文当中是‘幻’,‘幻’藏文当中是没有的。
【犹如阳焰、犹如睡梦中的现象(犹如谷响),】
(犹如空谷响)汉文当中有空谷响。藏文当中是没有的。
【即使显现,其自性也了不可得。】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七观业品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