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67

思考题

1、 此处为什么直接宣说独觉果位?请以教证说明证悟空性的重要性。

2、 以教证总结本品所有内容,结合自相续写出学习本品的体会。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中观根本慧论》分二十七品,二十七品当中,现在讲十八品。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宣说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三、如是宣说之果。

癸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分三: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

子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分三:一、胜义真如之法相;二、世俗真如之法相;三、彼二摄义。

昨天,胜义真如之法相和世俗真如之法相我们已经讲完了。今天讲彼二摄义,总结前面胜义真如之法相和世俗真如之法相。摄义就是把它的意义归纳出来,以总结的方式来宣说。今天主要讲这个道理。

丑三、彼二摄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佛陀所宣说的所有的胜义和世俗法的因缘可以这样归纳:总的来讲,不管是胜义当中还是世俗当中,一切万法实际上是“不一亦不异”,不是一体的,也不是他体的。它不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是一体的,也不像瓶子和柱子那样是异体的,所有的因缘法并不是这样的。正因为它是不一不异的缘故,它不会堕入常的边,也不会堕入断的边。这就是众生的怙主、世间的眼目、世间尊主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甘露美味。我们可以从字面上这样解释。

从广义上来讲,意思就是说,胜义谛的一切因缘法不堕入断边和常边,也就是说,胜义的真如到底是什么样,昨天已经宣说了;世俗当中所谓的真如怎么样,昨前天也已经宣说了。这两个意义结合起来的话,一切因缘的法,我们通过包括金刚屑因、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等以这些推理来进行观察,实际上一切万法是不来不去、了不可得、根本得不到的。既然它是不来不去的,那它从本体上、性质上,一体和异体的关系也根本无法得到的。

在胜义当中观察的时候,任何一个法,比如说种子和芽之间的关系,以胜义理来进行观察的时候,说它们是一体是不合理的,因为种子和芽的本体是不成立的,本体不成立的话,当然这两个是无二无别的一体不可能成立。要是成为一体的话,必须要有两个物体合拢在一起,但这个不可能的。既然一体不成立,他体更是没办法成立的,因为所谓的他,在个体的基础上才可以成立的。所以,一体异体我们在胜义当中是根本不可能获得的。

正因为一体不可能得到的缘故,所谓的因和果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常有的。比如说,因和果,如果是一体的话,那么在果位的时候,因还没有灭。这样的话,这个因已经堕入常边了,但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因为所谓的他体没有成立的缘故,断灭的过患也是没有的,为什么呢?如果因和果是他体的话,到了果位的时候,所谓因的相续一点也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所谓的果,依靠他法而可以产生的,原来的因已经灭尽了,所谓的果依靠他法而可以存在。可是因为不成立他体的缘故,这里的他法也是不能成立的。这样一来,堕入断边的过失也是没有的。我们从胜义当中可以这样进行观察。

从世俗当中来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不用金刚屑因这些因,从我们的分别念来观察的时候,所谓的因和果之间的关系,说一体肯定不行的。如果是一体的话,和昨天我们所讲的一样,那农民种庄稼也是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果现在在种子上是以一体的方式来存在的缘故。然后所谓的他体,也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所谓他体成立的话,那么不依靠种子而产生的果应该可以存在,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不要说我们学中观的人,连平凡的农民也是不会承认的,要青稞的果的话,必须要一个种子,没有种子的话,不可能产生的。所以一体异体不可能成立。

既然一体异体不成立,那么在名言当中,堕入常边的过失是没有的。连根本不懂中观胜义理的一些世间愚痴的人,他们也认为苗芽必须要依靠种子,没有种子不能成长的道理,一般世间上对农务学稍微懂得的人也会通达的,堕入断边的过失也是没有的。如果堕入断边,那么果位的时候,因一点都不存在,但是这个,世间的人也是不会承认的。

这样一来,所谓的世俗法当中,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幻泡影,自性是不成立的。但自性不成立的情况下,它也可以现前的。然后在胜义当中,一切万法都是犹如虚空。麦彭仁波切下面讲义中也讲了,胜义当中,尤其是在圣者的根本慧定面前,一切万法犹如虚空一般,远离一切边,了不可得。这就是胜义的境界。世俗的境界则是一切无来无去。

《中观四百论》当中有这样一句:“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如是则三有,如何非如幻?”意思就是说:生根本没有来的地方,灭根本没有去的地方,这样一来,所谓人们所讲的,三界轮回和三有,怎么不是如同幻化呢?这主要是宣说世俗当中一些如幻的显现。因为我们在生灭观察的过程当中,生确实是没有的,去也是没有的。在名言当中,生灭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三有的一切显现,你说不是幻化那才怪呢。所有的显现完全是一种幻化的相。

和麦彭仁波切下面讲义中所讲的一样,记得在《现观庄严论》的注疏中,麦彭仁波切也是这样讲的:胜义当中抉择万法的时候,一切都是犹如虚空一样;世俗当中抉择万法,应该是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圣者所行持的妙法。

《君规教言论》第二十品当中有这样的教言:“知此显现之世俗,犹如水月梦幻理”,知道一切显现的世俗法,全部是如梦如幻,如水月一般的;“一切悉皆不执著,了知如空之胜义”,所有的万法不执著,了知为如虚空一般的境界。这个教言跟这里结合起来宣讲的话,从世俗方面来讲,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在这样的如梦幻泡影的境界中,我们的前世后世、业因果,全部是在不堕入常边和断边的情况下可以无欺而显现的。在胜义当中,当然这样的胜义境界,就像我们昨天前天所讲的那样,只有在圣者根本慧定的智慧范畴当中可以现前的,在他的境界当中,一切万法的本来实相,不生不灭、不一不异,这样的境界可以显现。

我们前面所讲的,按照果仁巴大师的科判来讲,彼二之摄义,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如的摄义,这两个总结起来的话,应该大家也会总结这样一个境界。

平时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是,作为修行人来讲,应该安住在胜义境界的时候,就是如虚空般的境界当中;在出定的时候,或者后得的时候,在如梦如幻当中经常回向善根,然后发菩提心、发殊胜的愿,这些都是在后得的过程当中可以体现。这样的话,我们平时修持这样的妙法就非常有因缘。

藏文当中有怙主世尊,意思就是说,三界无有怙主者的面前,他作为依怙的;无有救护者面前,他作为救护的;无有皈依者面前作为皈依的,这样的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经过三个阿僧祇劫积累资粮,最后所证悟的这种境界,他以慈悲心来开示给众生。

众生得到这样的教言以后,他相续中所有的生老死病的痛苦全部一一息灭。就像天人的甘露获得以后,就获得了无死的果位、获得了快乐、断除一切痛苦那样。佛陀的教诲甘露,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只要有信心、能接受的话,依靠这样的教诲甘露,能断除我们相续当中的生老之苦。有些讲义里面说是老死的病可以断除,但是青目论师的讲义里面说,所有众生生老死病的各种痛苦,全部一一息灭,最后他们相续当中所谓的痛苦荡然无存。这样一来就现前无二无别的智慧的杲日,每一个人都获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确实我们有时候看见不依佛法甘露的人,在茫茫无垠的众生当中,很多人苦不堪言,可是他们对这样的甘露妙法根本不依止,就像一个病人,痛得辗转反侧的过程当中,但是真正治疗他的医院在旁边,他却不愿意去治疗一样。有时候我们看到现在现实社会各种悲惨情景的时候,心中的大悲油然而生。

因此我们希望大家依靠这样的佛法甘露,一方面尽量地调化自相续,另一方面发殊胜的愿,这是非常重要的。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教诫弟子也这样讲:所谓大菩萨的百万大愿全部可以包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普贤行愿品》里面的这些愿就是《智者入门》里面所讲的菩萨的十大愿。菩萨的十大愿归纳的话,主要是兴盛佛法和利益众生。所有的菩萨大愿可以包括在其中。

平时我们学习佛法肯定要有个目的。我想在座大多数的道友,应该算是年龄比较成熟的,大多数的人,已经将近二十岁到四五十岁,还有一些老年人。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到了十八岁十九岁就应该算是比较成熟的了,应该他会想,自己一生的生活是怎么样过,以后是怎么样打算。我们也是同样,如果现在还没有成熟,自己还认为我还是小孩子,是不合理的。

我们在这里闻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是每天混日子。是不是为了治病、发财呢?也不是。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获得解脱。解脱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众生而获得解脱,这个应该是我们最大的目的。闻思的目的首先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非常重要。

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目的搞不清楚。就像现在世间人的学校,老师的素质,各方面是不错的话,那个学校里面培养出来的人,到时候不管是分到哪一个工作岗位上,他们对人们和社会或者对国家有一定的利益。但是有些学校,因为好多教职员工的素质比较差,这样一来,从这样的学校里面毕业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人才。

我想,作为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五明佛学院,如果在这里面培养出来的人,一个个都是自私自利非常强的,他所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这样恐怕我们学院里面培养出来的真不算是对佛教有贡献、有造诣的人才了。应该是什么呢?我们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相续当中一定要有利益众生的心。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想办法弘扬佛法。把佛教的甘露妙法,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向世人传播。有这样的目的非常重要。

但有些目的就过头了,就像我昨天讲的一样,五十万加行不要说,连佛教的基本道理都没有懂,就说“我要给别人传法了”。自己相续当中连什么叫做菩提心都可能不知道,然后就想,“我要到世间里面去开始弘扬佛法”。弘扬佛法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格,比如说,在世间当一个老师的话,应该从资历、人格各方面具足以后,才可以有这个资格。像世间的一些学问,要传播的话,也是这样的。

我想,希望你们在这里闻思的过程当中,不要整天都想,我这个生活是怎么过,我为了躲避现实生活,或者为了自己安身、健康,躲在这个山谷里面。如果这样的话,这个意义不是非常大。目的应该唯一是:兴盛佛法、利益众生。这就是法王如意宝给我们留下来的教言,每一个人的心里,应该记得非常清楚的。法王在课堂上起码讲过了一百遍。常住的有些老道友心里应该比较清楚的,让我们经常要发愿。

发愿的话,《普贤行愿品》所有的愿,如果我们要能发当然是好得不得了,就不用说了。但是如果不能发所有的愿,那就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发愿兴盛佛法,利益众生。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我们心甘情愿舍弃自己的一切,奉献自己的身语意。如果利他的菩提心学习的比较好的人,愿意舍弃、奉献自我的一切,来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和兴盛佛法。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你们要知道基本的佛法道理,比如说清净戒律,闻思修行。闻思修行最起码要五、六年以上,并不是两三天,一两个月或一两年在学院听课然后就出去弘法利生了。就像《大智度论》里讲到很大一块冰上面放一锅热水,虽然先是热的,但到了冰上面一会儿,就冻冰了,就结成冰了。这就像现在有些刚刚学习佛法的人去教化众生,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用世间法来教化你,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随顺对方,有这个危险性。

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说佛陀宣说的“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的法的确是所有真理中最殊胜的。我们前面学习顶礼句也有这个内容。这样的学问是世间任何一位学者、智者都没能开取过的智慧的宝库。这对我们每一位学者来讲非常重要,也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这是摄义部分的内容。下面说第三个科判。

癸三、如是宣说之果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字面的解释如下:以前的佛陀已经灭完了、圆寂了,而后面的佛陀还没有出世,同时世间的所有的阿罗汉和声闻都已经灭尽、已经趋入无余涅盘的时候,所谓的诸辟支佛(《入中论》里面说的是中佛,也叫缘觉)的智慧是无有依靠而可以产生的。

有些讲义中提到“无有依靠”是指无有善知识的依靠,因为佛陀也没有,声闻也没有。他的智慧无有依靠—没有依靠其他善知识而产生的。有些讲义,比如说清辨论师的《般若灯论释》里面讲他的智慧依靠什么产生呢?依靠寂静,即身寂静和心寂静而产生的。清辩论师《般若灯论释》用“寂静”来翻译的。但是在这里,可能是“无依而产生”。我看到《显句论》说所谓的“无依”就是无有善知识的依靠,而依于一个寂静的心和寂静的身体而产生的。它那个里面是这样讲的,可能我们这样理解就好一点。

这里为什么第十八品当中宣说真如最后的果讲的是一个缘觉的果,而不讲菩萨的果,不讲声闻的果,其原因是什么呢?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必须要把一个《中观四百论》的教证引用在里面。但是这个《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我没有找到。原来想,我们考试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教证好像当时考过吧。教证说是,今生当中如果通达真如的话,那么下世当中一定能生起的,就像现世现报的业一样的。那个教证是不是在第八品里面的偈颂?清辨论师的注疏里面引用了,但我想很多人都背得到,所以我们在这里用这个好一点。你们讲的时候,以后也是应该用这个教证来解释。

清辨论师的《般若灯注释》引用了此颂,但是他那个里面没有说是《中观四百论》,只是说“如论偈说”。他那个讲义跟我们这里的翻译方式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很多道友能背得到。《中观四百论》里面应该引用这个来解释。萨迦巴的果仁巴大师也是引用这个偈颂来解释。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当中也引用这个偈颂来解释。如果这个引用没有解释,就有一种突兀的感觉。为什么我们讲到那个时候,开始讲一个缘觉的果位。

我们刚才科判里面说是“如是宣说之果”,这个真如之果为什么变成一个缘觉的果呢?这里龙猛菩萨并不是直接宣讲真如的果,这里只表示所谓的真如通达的话,不管是今生还是来世,果报一定会现前,如果菩萨的话,则是即生当中就能获得果位。即使今生当中得不到果的话,那么缘觉来世当中也是得果的,即使佛法已经寂灭的时候。今生当中已经证悟了缘起空性真如的人,下一世也一定会得果的。就像是我们造了现世现报的业或者下一世必定成熟的业一样。以这个比喻来宣说。

你们背诵《中观四百论》有很大的利益,如果以前背过《中观四百论》找它是在哪个科判下面就肯定没问题。没有背过就不知道在哪一品当中,因为每一个偈颂没有下过功夫就根本不知道在哪里。

《中观四百论》当中这样讲的“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意思是今生当中如果了知了真如的话,假设说即生当中没有获得涅盘,他后一世当中一定会得到果,无有任何功用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这种果,就像是我们造的现世现报的业一样。

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解释今天这个颂词。怎么样解释呢?我刚才所讲的那样,如果我们即生当中通达上面所讲的真如的话,那么有很多人即生当中获得了无二的菩萨的果位或者声闻的果位,这是一种情况。而有些就像我们获得了无上大圆满一样,中阴或者下世的时候,即生当中证悟中观的道理的缘故,下一世当中也可以获得果位。即使下一世当中也是没有获得,即生当中也是没有获得,也必定能在他世获得。

有些人在这里给龙猛菩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不一定吧,就像缘觉,即生当中就不可能获得。因为缘觉,尤其是麟角喻缘觉,是在佛不出世的时候出现的”。他们这样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作如是回答:所谓缘觉的证悟,也实际上是以前对中观法门、般若法门有所证悟,所以在佛没出世、声闻已经灭尽的时候,缘觉的智慧不依靠任何其他的外缘,包括善知识等其他的,而是依靠他自己前世的发愿力和前世修智慧波罗蜜多的原因,在即生当中现前的。他的智慧无依而现前,无依而生起。

与清辩论师注释里面的颂文相比较,鸠摩罗什大师原来的翻译还是有一点出入。他的意思好像是,佛陀没有出世,佛法也不在世的时候,辟支佛的智慧可以出现。我觉得,鸠摩罗什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译师,但是在有些翻译过程当中恐怕不是梵文的原译。当时他们翻译过程当中的有些不注意,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质疑。

刚才所谓的辟支佛,这里也是这样讲的。对于最后一个颂词的内容,大家应该知道,刚才如果你没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回答的话,很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在这里宣讲一个缘觉的果位。但是如果你通达这种道理的话,这个直接宣说了所谓缘觉的果位是不依靠善知识,不依靠佛法和声闻而产生的。

那天我们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时候说,中间有一些圣教空世的时候,那个时候佛陀已经没有了,声闻也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缘觉及时出现,有这么一句话。当时我说过这个颂词。很多高僧大德都引用这个教证。

这里直接从颂词的意思来看,是讲一个缘觉的果位。但是间接说明什么呢?即生当中,我们如果通达真如空性,也就是通达了般若法门的话,那么一切的解脱就很容易。

在《般若灯论》当中也引用了《三密经》,里面也有一个教证说了所谓辟支佛的智慧是没有依靠而生起的,他的智慧是依靠身体和心的寂静的因而产生的,所以叫做获得解脱。这个你们方便的时候也可以看一下。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即生当中通达了所谓的真如,那么不依靠其他因缘,即生当中一定会获得解脱的。因此,所谓的佛法当中,了达空性意义是相当大的。

平时,我们在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量地在即生短暂的时间当中依靠中观的各种理论在自相续当中升起中观的正见。我看这里很多道友对中观法门确实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在这么短暂的一两年的时间当中,有些真的是已经通达了中观的无二法门。以前有些上师也经常这样讲,如果对中观闻思的时候稍微长一点的,在闻思修行过程当中非常精进,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基本上从理论上也是应该可以通达所谓中观的道理。

如果通达中观的理论,对空性法门的信心越来越增加,则自己所作所为的世间八法逐渐逐渐都会寂灭的。因此我们为什么讲,寂天菩萨讲完了《智慧品》以后,他就讲息灭世间八法:证悟空性的果主要宣讲利益众生和息灭世间八法。

因此,尽管只有一地菩萨的时候可以通达真正中观的证悟,但是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生在轮回当中的修行人,实际上通过闻思和自己再三地修行,自相续当中真的可以生起来中观的无二法门。如果把中观的见解打好一定的基础,那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一定能很好地掌握。这一点,我们那天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讲密法的本来清净的时候,为什么无垢光尊者经常引用《中观根本慧论》来印证大圆满的见解的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没有通达中观的真理,光是想依靠大圆满的见解而得解脱是非常困难的。

这样一来,和刚才《中观四百论》的意义相结合起来的话,即生当中大家通达中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直接现量通达的话,基本上对中观种一个般若空性的种子。宗喀巴大师的注疏里面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有些教证,即使对中观法门、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也能毁坏轮回的根本,然后就获得了解脱。

因些,我们在这里讲到通达了真如空性的功德。比如缘觉,他即生当中没有任何的上师、佛和声闻,但是正因为他以前学过中观的习气成熟以后,在这种环境中也可以引发他的智慧而获得果位。

我想以前在文革期间,当时在藏地的有些高僧大德,虽然附近真正的佛法相关的一个字都可能看不到,在哪里也寻找不到一个善知识,但是因为以前跟释迦牟尼佛的缘起法门和般若空性结下了非常甚深的缘,他的相续当中的见解已经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环境再恶劣,他的修行也会不断地增长,也能获得解脱。当时有些学密宗和学大乘佛法的人,有些是在监狱里面成就的,有些在任何佛法阳光都看不见的时日当中在山上获得虹身成就的。这样的历史事迹也是相当多的。

所以,如果我们自相续当中真的种下一个般若空性的种子,很有可能就像现世现报的业一样,在今生当中现前它的果报。如果即生当中实在不行,就像大圆满里面所讲的一样,我们在经过中阴时,对空性法门和如幻如梦的境界获得认识,就像面前显现一些阎罗卒和各种各样的中阴的恐怖显现的时候,认识自己心的本性而获得解脱。如果实在不行,那么来世我们不管转生到哪里,依靠善知识获得解脱;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缘觉证悟的空性也是会现前的。

所以,为什么《中观根本慧论》当中宣讲了一个缘觉的境界呢?这里并不是专门宣讲声闻缘觉的境界。就是讲,即使缘觉,依靠这样的空性也可以获得成就。按照佛经里面讲,缘觉和声闻所证悟的空性就像牛蹄迹里面存留的水一样,非常微少。但是依靠这样的智慧,在没有任何顺缘的情况下,也可在今生当中现前成就。

下面我们用教证来总结。

壬二、以教证总结

《空寂所问经》当中这样讲(这个在清辩论师那个注疏和《般若灯论释》里面也有):“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意思是说,不二法门的安住和隐蔽的门,依靠这样的般若法门,它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意思是说,能破除一切邪见的这样的一切诸佛行持的波罗蜜多处,就是我们所谓的无我法。

这个无我法真的相当重要,平时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大家对中观法门稍微有一点串习,完全能通达是困难的。每天都是修,这也是困难的。但是对我们学习中观的人来讲,不用学得越来越多,我执越来越强。原来我执是小小的瓶子一样的,现在我执变成山王一样的,这样就不是很合理。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强、无我的观念越来越强的话,这才是我们学习中观的目的。

中观第十八品讲到这里,下面是讲义的内容。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世间怙主诸佛所宣说的,永断老死的甘露一般的甚深真如法性,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恒常,彻底远离了一切边戏。】

这个解释了颂词,藏文当中“诸佛怙主所宣说”,如果用汉文解释的话,就是“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的法门实际上是世尊怙主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这个可能跟藏文有点差别,这里是根据藏文的字面解释来写的。

【种子与苗芽之间并非一体,否则会有能生所生为一体等过失,】

就是能生的种子和所生的果两个变成一体,这样的话,儿子和父亲也是一体。

【所以不存在种子(不毁灭)而迁移至苗芽的恒常;也并非异体,】

种子和苗芽之间不是异体。

【否则会成为种子不存在而苗芽却依然尚存等情形,所以也没有种子断灭的过失。】

如果是一体有这样的过失;他体的话,也有这样的过失。这里讲了这两种推理法。

【归根结底,在圣者根本慧定中,寂灭实相是二谛无有差别,恰似虚空一般的;】

它从胜义当中,也就是说圣者的根本慧定为主来抉择的话,所谓的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全部是犹如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后得的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犹如虚幻,远离常断的。】

这个也是麦彭仁波切的原话,应该可以这样解释。

刚才引用了《君规教言论》的教证。有时候觉得翻译了那么多,你们都没有看的话,有点可惜。因为《君规教言论》以前讲过一遍,现在光是从字面上看一遍的话,我还是特别生起信心。麦彭仁波切的原话一句话都是不愿意浪费,应该让人们通达他的原话的本意。此外上面很多其它的语言,没有也是可以的,只要字面上能解释的话,就是非常好的。

我们闻思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住佛陀具有的不共特点。以前上师如意宝也是经常这样讲的。听说上师如意宝在北京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当时我没有去),他都是先广泛地赞叹释迦牟尼佛如何如何地宣说缘起空性,这个是唯一宣扬的教义。后来我在学院里也听过一遍,就是当时翻译《定解宝灯论》的时候。

所以,我们要依靠上师的窍诀性的教言。否则,如果没有通达的话,佛说这么多缘起空性,所谓“缘起性空”的字眼在很多地方被提到多次,但是哪个是重要,哪个是不重要,我们就根本不知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阿底峡尊者说以窍诀性来了知。

佛陀所有的教言当中窍诀性的教言就是胜义当中,一切都是如虚空般远离一切戏论的,世俗当中就是如梦如幻,一切因果和一切前世后世都不虚而存在的。这就是佛陀的特点。

像这样的理论,世间上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有办法可以开发的。这个我在《中论》从开头到现在也讲了很多遍了。我就不害怕重复,你们有些自认为比较聪明的可能想,为什么今天讲明天讲,但我想每天都讲得多一点的话,习惯就成了自然,最后成为定解。原来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过他在学医的时候,有一个老医生一直给他讲一个药的名字,每天都讲,有一次上师觉得有点生起厌烦心,那个医生就说,讲得多一点的话,慢慢耳边有一种习惯了,以后这种习惯就会在心里成为自然的了,这时候就变成一种定解了。法王说,那个医生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整天都讲那个药的功德是什么,后来自然而然在心里觉得好像有一种习惯成自然了。

我在课堂上也是提过好多次了,我们这次学《中观根本慧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记住释迦牟尼佛唯一的特点就是他抉择胜义的时候有这样的见解,抉择世俗的时候有这样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所有语言当中最胜妙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点。如果你即生中真的能记住这一点,其它什么都没有学会的话,对佛法的信心是不会退转的。信心没有退转的话,我想即生中该获得的已经获得了。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感悟到真如法性之义的菩萨们,即能究竟五道十地,证达无住涅槃。】

这里讲了真如的果位,作为菩萨就是五道十地;

 【作为声闻缘觉种性者,也即仅仅以自身的寂灭作为追寻目标的补特伽罗,如果能趋入佛陀所宣说的无我真如法性,】

声闻缘觉是为自己的解脱,但是他也是按照佛陀的般若空性去证悟的话,

【就能以该真如法性,而得到永远摧毁老死的涅槃。即使因为善根尚未成熟,而不能在今生获得解脱。但以今生修行的因缘力,也必定能在他世获得解脱。】

这些道理,我们应该引用起来。如果没有引用起来的话,好像那个颂词就不好解释的。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无依而生。

(原译: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

【如果对方提出:这不一定,】

刚才我们说,来世肯定会成就的。如果对方提出,不一定的吧,

【因为有可能在来世不能具足解说真如法性的善知识等因缘。】

不一定具足这种因缘。

然后我们可以回答,不具足因缘的情况下,只要有般若空性的习气和种子,它也可以引发的。

【以修习法性而摧毁三有的真理,在任何时候也是无疑或无欺的。即使圆满正等觉诸佛没有出世,声闻已经灭尽而没有住世,前世修行过的辟支佛之智慧,也会在没有其他导师的情况下产生,也即该智慧的产生,无需依靠寻找善知识等其他外缘。】

我们刚才说是无依而产生,不具足其它外缘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这是一种比喻来说明我们即生当中证达般若空性的重要性。

【这一切表明,因为真如法性之力量巨大无比,一旦与此甘露妙味相遇,就一定会获得涅槃,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记得宗喀巴大师在第十八品的后面引用一个《父子相会经》,里面讲了佛法是非常难得的,佛法住世也非常难得,遇到佛法也是极为难得的,还有我们获得人身也是非常难得的,有四种难得。遇到佛法的时候,我们应该依止善知识,还要依止殊胜的良友—很好的道友,对众生修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如果我们能够这样修的话,贪心和嗔心会自然而然灭尽的;从分别念而起的痴心和傲慢心也会自然而然灭尽的。这样,殊胜的果位会在无勤当中获得。那个教证比较长,大概就是以这些内容为主的。

宗喀巴大师教诫我们,在末法时代一定要依止寂静的地方、依止善知识、一心一意地精进闻思中观法门。这个中观法门是真正断除一切轮回痛苦的甘露妙药。即使缘觉来世的时候,在没有因缘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开发自己具有的这种智慧,何况我们发无上菩提心的大乘行人?

根据宗喀巴大师的教言,我们每一个应该现在发下这样的誓愿,在有生之年一定要依靠这样的殊胜大法来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很多世间人说我们家里什么儿子、女儿都长大了,一定要解决他们的终身大事,让他们过一个美满快乐的生活,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财产用尽在他们身上。但实际上他们的所为并不是终身大事,算不上是乃至生生世世的大事。因此我们所有的获得当中最大的获得就是对中观的无二见解。无我的见解是相当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我们应当像常啼菩萨寻找智慧佛母一样,】

 在《显句论》中广泛引用了当时常啼菩萨依靠法胜菩萨获得智慧波罗蜜多的公案。这个公案在《大圆满前行》里依止善知识当中也讲了,《显句论》里面把这个公案基本上全部引用了。

【不惜舍弃身命地去寻求真如法性之义。以上所宣说的,就是声闻行人所理解的真如法性之重大意义。 而作为菩萨,则应当了知(《般若摄颂》 所说的)“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等,无力能证菩提果”的道理,(一切行为都要以智慧为基础。)】

 作为菩萨,智慧波罗蜜多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对缘起之法进行观察,就必定会获得正等觉之果位,这是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缘觉所理解的真如性,并不是前面通过观察我而灭尽我与我所的智慧。】

 我们前面讲的观察里里外外一切诸法而灭除我和我所的智慧,缘觉是没有的,因为缘觉只通达了部分的空性。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也讲,他只是通达部分的空性,所以缘觉是没有我们里里外外的全部我和我所的空性的。但即使缘觉没有,他在来世在没有善知识的情况下,都可以开发自己的智慧。

那何况说我们,我们现在我和我所的空性全部都已经证悟了(师笑),这样的话,我们以后在没有上师(有些上师可能都已经圆寂了)、没有佛法的情况下,在非常黑暗的地方,你以前在喇荣山沟里所求学过的智慧波罗蜜多都可以现前的。旁边的很多人都不信佛教,你在那里虹身成就的时候,他们都看到你的虹身的发光,就觉得非常稀有:“啊,我们的那个上师今天已经飞走了”,大家都很高兴。他们都后悔你在世的时候没有皈依,然后就对着你的法衣作皈依,因为身体已经虹身成就了,没有了。

【因此,归纳本品之宗旨,即主要宣讲了两种无我的修法精要。在“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以前,为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的共同观修次第;其后至“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为法无我的不共修法。】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十八观我法品释终

希望大家学习中观的人都能背诵这一品,只有十三个颂词,如果都不能背诵的话,那就不算什么修中观者了。即使老年人、八十岁的人,我希望你也能明天开始,“不生也不灭”一直背着,种下一个中观方面的善根,这非常重要。

下面大家一起回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