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中论广释73

《中论广释》第七十三课

思考题:

11、未来、过去、现在的三种果怎样不能接触各三时的因?

12、佛教因果论的逻辑在哪些方面超出世间的各种逻辑学说?

13、若因果接触不接触都不合理,那善恶因果怎样合理?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获得第一地的菩萨或者有人说第七地菩萨的六大庄严之一的龙猛菩萨,他所造的解释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般若经》究竟密意的《中观根本慧论》。

《中观根本慧论》当中总共分为二十七品,现在我们讲的是第二十品。

庚一、破承许时间为能生果之俱生缘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四: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二、观察果之本体而破;三、观察因之本体而破;四、彼等摄义。

壬一、观察因果二者而破分四:一、观察因有无果而破;二、观察能力而破;三、观察时间而破;四、观察作用而破。

我们现在就是讲观察因果的作用方面的科判。

癸四、观察作用而破分六:一、观察因变为果而破;二、观察灭不灭而破;三、观察见不见而破;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六、观察一体他体而破。

昨天我们讲了观察变不变而破和观察灭不灭而破,还有观察有无关联而破、观察见不见而破,讲了这么多。第四个问题就是,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

子四、观察接触不接触而破分二: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丑一、观察三时接触不合理分三:一、过去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我们昨天已经讲完了,过去的果与三时的因接触不合理。

今天讲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当然我们在这里,大家也非常清楚,因为这几个颂词从字面上解释起来比较容易。

如果因和果二者,有实有的一个接触的话,那么从果的角度来讲,要么这个果是未来的,或者是过去的,或者是现在的。除了这个之外,其他的果是肯定不存在的。这个果如果与因接触的话,那么比如说,我们昨天所讲的过去的果与现在的因不可能接触的,与未来的因不可能接触的,与过去的因不可能接触的。为什么不能接触的每一个原因,我看讲义里面也是讲得比较清楚的,而且我们自己也是顾名思义比较好懂。自己想一想,也确实是,如果一个是过去的果的话,那么怎么样也是未来、现在、过去的三个因当中不可能与它和合,不可能与它有接触,这个问题比较好懂。

今天我们继续分析,继续分析什么呢?

寅二、现在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现在果,而于现在因。

未来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如果说现在的果,与现在的因和未来的因,还有过去的因,这三者的因要接触的话,就是根本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呢?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比如说现在的鲜花,就算它是果。现在的鲜花与现在的因能不能接触呢?与现在的因不可能接触的。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鲜花已经有了的话,那么现在因对它来讲,月称论师说是没有任何意义。再加上,现在的因和现在的果,这两者根本不用观待,互相没有必要去观待。因为果的鲜花已经成立了,那么它的因对它来讲也是与它同时的,就是互相不观待,因此就没有任何必要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说,现在的果和现在的因,这两者相接触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现在的果与未来的因相接触,比如说今天我有一朵鲜花的话,它与未来的因相接触,但这个也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果,现在都已经有了的话,它未来有没有因也很难说;即使说有一个因的话,这肯定不是现在果的因了。如果是现在果的因的话,那么未来的因,也就是说因和果之间,就有果在前面,因在后面的过失,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儿子在前面,然后父亲还没有降生。这样的情况也不可能容有的。

然后现在的果,与过去的因能不能接触呢?这个不可能的,现在的果和过去的因,比如说今天的鲜花与昨天的种子,也就是说去年的种子,两个会不会相接触呢?不可能接触的,因为原来的因已经灭完了、现在的果正在存在的时候,那么灭完了的东西和现在正在存在的东西相接触的话,那就不可能的。有些论师用比喻的时候,比如说,现在的活人和过去已经死的人两个相接触一样,是不可能的。过去的人已经死完了的话,与现在的活人,两个相接触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果在三时当中观察的话,根本不合理。这个问题应该这样解释。

寅三、未来果与三时因接触不合理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未来的果,比如说明天的瓶子,这个瓶子与未来的因是不可能相接触的。为什么呢?因为果还没有出现,因也还没有出现。两个都是跟石女的儿子没有什么差别了。这样的话呢,两个没有产生都可以互相接触的话,那虚空当中的鲜花也可以产生了。尚没有产生的东西也可以接触的缘故。

未来的果,就是明天以后的果,这个果跟现在的因可不可以相接触呢?这个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未来的果还没有产生,然后因是现在的,所以它们两个时间完全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如果时间不同都是可以接触的话,那我们前面所讲的一样的过失也是存在的。再加上现在的因,它的自相、本体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未来的果的事相、自相、体性还没有形成,没有形成的东西跟现在有形成的东西两个相接触的话,那么就像柱子跟兔角两个相接触一样,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未来的果与过去的因两个可不可以相接触呢?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未来的果还没有产生,过去的因已经灭完了,中间还有现在的空间和现在的时间。这样的话,已经灭完了的东西,和还没有产生的东西,这两个我们从因明的角度来讲,都是无实法。这两个无实法,也根本不可能是互相接触的。

这样一来,所谓的因果,我们未经观察的如梦幻般的境界,或者抉择世俗谛的时候,这些也是如梦如幻般地在名言当中可以形成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但是你真正以中观的理证智慧来加以抉择的时候,一切万法的本相,确实是不存在的。不仅是一切万法的本相不存在,而且现在我们亲眼目睹的因果法则,这些也是无法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毕竟这些都是所谓的观现世量。观现世量是一般凡夫人六根面前所显现的正量,这就是世俗当中的一种量而已。世俗当中的量,用胜义量来进行观察的时候,这些也根本不可能成立的。

以上的这几个,比如说因果真正要存在的话,因和果之间以三时的关系来进行推测。进行推测的时候,它的本体确实不但不成立,而且加以抉择的话,完全都成了中观当中所抉择的所谓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说,龙猛菩萨是开创佛教逻辑的创始者,原因就是在这里。逻辑学有世间的逻辑学和出世间的逻辑学。出世间的逻辑学也可以称之为佛教的逻辑学。世间的逻辑学的话,可能现在很多比较有学问的人都比较精通的。比如说一般世间的逻辑学,最开始大概是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时候,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创立的。他创立之后,后来就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逻辑学,这个我们以前也是大家都学过。这种推理一般他都是用演绎、推断、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等等这种方式来推断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存在和它的形象的一些真理。后来这种逻辑随着历史逐渐演变,大概是十九世纪的时候,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开创了唯心的辩证逻辑学。后来一直到马克思的时候,出现了唯物的辩证逻辑学。

他们也是对外境的事物加以观察,再加上我们这个内心,先后在心识和物质这方面的辩证进行演变的。但是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推测真正的万法内在所含的甚深奥义。这方面根本没有推测,为什么呢?虽说他们的这些论典现在也是在流失,我们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来只不过是一个这样的观察:比如说像柱子的话,柱子的成长、柱子的结构、柱子的颜色,柱子是如何如何形成的······,万法都是运动的缘故,柱子都是无常的,它以这种方式来进行推测的。但是真正柱子的产生,它这个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就根本没有推测到。

所以说,佛教逻辑当中,尤其是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是最典范的佛教逻辑论典。

佛教逻辑跟现在的世间逻辑,我觉得有非常大的差别,有天壤之别。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一方面,他们研究的方式上面有很多的缺憾。此外他根本没有研究的对境,只是把简单的一些我们六根感官,也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范围当中,通过一些仪器(古代的时候或者可能公元前这个仪器也是没有的),通过他的各种各样的一些分别念的推测方式来观察事物的发展,它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龙猛菩萨以他的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后自己所得的根本智慧来抉择万法的真理。

佛教的逻辑总的来讲,观察胜义方面主要以龙猛菩萨的《中论》为主。观察世俗方面,佛教对柱子的成长,柱子的因和果之间这方面分析的论典有没有呢?这个是非常多的,比如在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中,名言当中依靠因明的观点进行推测,胜义当中按照中观的观点进行推测。

名言相当于是现在世间的逻辑,但是与其相比,我们名言的推理方法在很多地方有很大的超胜之处。在中观胜义这一点,世间所谓的一些典型人物根本没有涉及到,也根本没有靠到它的边。这一点也并不是我们站在佛教的立场侮辱这些哲学家,而是真正从真理方面观察到的。很多人可能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但学过之后始终感觉有些问题或事物的真理实在是没办法解决出来。你一旦遇到中观的真理的时候,不管怎么样,逻辑已经推到边了。刚才因和果之间的推理一直这样下来的话,现在我们有没有话说呢?无话可说。因和果之间确实是不能接触的,一接触就有过失。所谓三时的果与三时的因不接触,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了。但是,世间任何一个逻辑学有没有这样的一个非常精妙的推测方法呢?恐怕大家都应该是一目了然的。

中观毕竟是一种推断,也是一种逻辑学,它的推断方式与现在世间的有些逻辑推断方式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它的不同的特色和特点在何处?这方面我想我们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加以分析,加以观察,在自他的相续当中对佛陀和对整个中观生起信心有一定的必要性。

这样,因果从三时当中观察不成立的问题就已经讲完了。下面说第二个问题。

丑二、观察有无接触不合理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这个要背诵的话,我都可能能背,好多都是一样的。

“若不和合者”,如果因和果不合。因和果能不能接触我们前面已经观察了。我们现在的语言“和合”,在藏文当中“接触”说得比较多,《般若灯论》翻译也是讲的“和合”,也可以吧。“和合”和“接触”从深的意义上观察可能有一点点差别,但差别不大。

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抉择了,因和果无论如何也不能接触。如果不和合的话,因何能生果?它们两个从来都是没有和合,如果没有和合的话怎么能生果呢?不可能生果的,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从来没有接触。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还能生它的果,那么《显句论》里面说的是石女的儿子也应该产生果了,有这个过失。如果从来没有和合,没有接触的时候也要生果的话,那有这种过失。

“若有和合者”,如果因和果两个相结合,就是要相互接触,“因何能生果?”,互相接触的话那就不可能生果,怎么能生果呢?因为互相接触的话,这两个都是已经成了现在共同存在的。既然如此,一方面产生果就没有任何必要,再加上如果一切和合的话,那么因和果是不可能产生的,也有互相不观待的过失。这样一来,接触不可能产生果,因为因和果都已经形成了,依靠因产生果有没有这种事情呢?就根本不可能有的。两个都已经存在了,还要再产生的话,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们以刚才所讲的一样的方式进行观察的时候,确实接触也是不能产生果的,不接触也是不能产生果的。那接触不产生果,不接触也不产生果,是不是名言当中的所有的因和果不能产生?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观察的时候,就是在胜义当中一切都不产生而宣说,而名言当中它的产生是存在的。

但名言当中可不可以观察它的接触和不接触呢?接触不接触,它的理论的方式就进入比较深的境界了,已经成了用胜义量来观察了。所以,不能说名言当中我们去观察因和果之间要接触还是不接触,我们只要回答凡是因缘聚合的时候产生就可以了。如果你真正要得出一个答案的话,不仅是佛教的观点,世间一些学问当中的因果,接触和不接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比如说,一般世间的学问当中,从学化学的角度来讲,化学当中一般做化学实验的时候有很多化学的元素,就是化学物组成结合起来。它们因缘和合的时候,比如说有些它的果是可以产生的,有几个元素组成的时候它的气体是可以产生的。很多老师做实验的时候会说实验做成功了。原来我们读中学的时候,有一个雷老师做化学实验的时候特别累,然后我们下面一直说“雷老师太累了,雷老师太累了,化学实验不成功”。但有时候,比如说有些元素组成然后气体出来,他就特别高兴,说“啊,你看成功了,成功了!”但这种成功只不过是因缘聚合的时候气体出现。气体和因之间,如果让教化学的老师回答到底气体跟它的元素接触还是不接触,对方也回答不了。他会说,这是一种原因,一种规律,因为这些因具足的时候,它的气体就会冒出来,这是一种因缘聚合。

反过来讲,现在佛教当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如说我今天杀害众生,未来会在轮回中感受剧烈的痛苦。这种痛苦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个道理跟化学实验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因缘具足名言当中的果就无欺而产生。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造善业获得安乐也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造恶业获得痛苦也是一种必然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恶业跟痛苦,善业跟安乐两个接触不接触,这样去观察的时候就已经变成胜义谛了。胜义中这些善和恶,刚才所讲的化学物和气体,其他的任何东西根本不可能成立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在名言当中毫厘不爽的因果道理深信不疑,胜义当中一切都抉择为空性,虽然接触不接触都不成立的,但是名言当中确实是有因果。

这些问题,我想我们学习中观的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懂得;如果没有懂得,有些人就会很容易误入歧途,认为因果什么都是没有的:“你看《中观根本慧论》里面说所有的因和果都是没有的!”以前学院里面待过很长世间的人后来到其他的一些地方去参学,回来以后说大话特别厉害的,他的因果方面根本不像以前法王如意宝的一些传统,这种现象是有的,所以希望你们千万不要侮辱名言当中的因果法则,不然你这个修行人真的已经太可怕了。

有时候有些修行人整天都是讲一些境界,这个境界,那个境界,除了境界以外闻思修行的智慧一点也谈不上,有这样非常可怜的愚笨者。我希望我们学院当中的修行人不要讲很多境界,如果真的有境界私下里给我讲可以。有些没有境界的人最爱说境界,真的在闻思修行方面有一些境界和造诣的人不会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境界。昨前天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说自己现在住在明空无二的境界当中。我在法王面前待这么多年,都从来没有听法王经常说:“现在因果不重要,住在明空无二的境界当中”,从来没有听过的。可能他的传承上师也有一些差别,我们不好说。

我是希望你们还是把名言当中的,比如说念咒语、磕头、修加行这些不要一概放弃,毕竟我们现在还处在这世俗的境界,胜义的境界还没有出现。现在有些人取舍能力特别差,认为《中观根本慧论》里面所有的因果都是空的,把《楞严经》、《华严经》以及大圆满中不存在因果的一两个句子背下来,并以此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特别懒惰,什么都不做,他们认为无有善恶因果,一切无有取舍,除此以外什么都不懂,这种人现在在这个社会上还是比较多的。因此,希望你们不要学这些,应该学我们上师如意宝的一些传统,学我们学院里面的真正的一些闻思,这些功德相当大的。确实,在胜义当中这些都是如虚空一样的,可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因果毫厘不爽。

这方面,比如说我这次要求大家都要听《释迦牟尼佛广传》,也许你们最近可能有一点点感受,确实我们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种功德真的很大。有些时候说一些大话安慰自己,整天都是闭关,这些不一定对你的来世和对你的生生世世有帮助的。因此,来到这个世界,如果别人欺骗你的时候,我想还是有办法的,实在不行你可以诉讼到高级人民法院也可以的;但自己欺骗自己是最可怕的,谁也没办法劝。因为你自己已经欺骗自己了,这种人以后在修行中会不会出现?大家应该值得注意。

刚才接触不接触确实都是不合理,这个问题已经讲完了。下面我们讲第五个问题,观察空不空皆不合理。

子五、观察空不空而破分二: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

丑一、离果不离果之因不能生果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这里是说,因上空无的果是不能产生的。“因何能生果?”意思是在因上面根本不可能存在果,即因以果来空的。以果来空的因,它能不能产生果呢?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因上面果的本体根本不存在。如果根本不存在,《显句论》里面说是跟非因相同:“因上空无果,则与非因相同,非因岂能生果?”这样的话,它可不可以产生呢?它根本不可能产生的。因为果在因上面完全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的。

青目论师的讲义里说:“以无果故因空,云何因生果?如人不怀妊,云何能生子?”就像人没有怀孕的话,就不可能生孩子一样的。它的果在因上面根本不可能存在。假如果在因上面根本不存在,已经空着的,怎么能产生呢?不能产生的。如果在因上面不存在果也可以产生的话,那么石头当中也可以产生黄金,柱子里面也可以产生孩子,摄像机上面也可以产生牦牛等等,有很多的过失。这是无因当中不可能产生果。

“若因不空果”如果在因上面没有空果,就是果已经存在。如果因上面果已经存在,那么这样的话,“因何能生果?”那么这种果怎么需要产生呢?也不需要的。因为因上面果已经存在了,那有没有必要产生呢?没有必要的,就像具有儿子的天授再不用产生一样。因为儿子已经具足了,这个儿子有没有必要重新再出生呢?没有的。所以说,这也是不合理的,应该这样理解。

丑二、因不能生空不空之果分二: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二、空果不能生灭。

寅一、不空之果不能生灭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

这里说,果如果不空,就是果已经存在,果的本体已经自性存在的话,它是不能产生的。如果果的本性不空,而自性存在的话,那么果不空的缘故,它的灭也不可能有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不空的法,自性存在的法是不可能有的。但是如果所谓的果是以不空的方式存在,那么它的本性、体性已经实有了。已经实有的话,它可不可以产生呢?不可能的。既然没有产生,它的灭尽也是不可能有的。

“以果不空故”,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果是不空的缘故,它这个生也是不存在的,灭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不空的果在这个世界上是肯定没有的。如果没有不空的果,那么它的产生也是没有的。

《中论》前面有“自性存在的法始终都不可能改变”的这样的偈颂,有些讲义解释时就引用这里这个“不空的果”的偈颂作为教证而宣说。这个颂词和前面颂词的观点,也就是对方的观点在《般若灯论》里面也有,但是《般若灯论》里面的有些词比较难懂,有些字比较不好认,但总的来讲,他们敌方的观点应该清楚。按照麦彭仁波切讲义,后面这个颂词的观点是实事宗,一般有实宗唯识以下的观点都可以包括在这里面。这个颂词大概介绍到这里。

下面我们从讲义上读一遍。

若言现在果,而于现在因,

未来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此颂藏文版与下一偈颂顺序颠倒且说法有出入。原译:若言现在因,而于现在果,未来过去果,是则终不合。)

这个讲义是法王如意宝亲自给我们传讲过的,这个传承最好是不要断。

【同样,如果所产生的果法是现在的法,则无论是尚未产生的(未来之)因、过去的因、还是现在产生的因,在任何时候它们之间都不应该有接触。我们可以依次以因法尚未产生,所以不能接触;因为因法属于过去(现在已经毁灭),所以不可能存在接触;以及因果不可能位于同时,所以互相观待的接触不存在的推导方式来证明。】

这个是现在的果在三时当中不能接触的原因。

若言未来果,而于未来因,

现在过去因,是则终不合。

(原译:若言未来因,而于未来果,现在过去果,是则终不合。)

【如果果法是尚未产生的未来之法,则无论是现在产生的因、尚未产生的(未来之因)、还是过去的因,在任何时候它们之间都不应该有接触。我们可以依次以因果不可能位于同时,并且果法尚未产生,所以不能有接触;因为因法与果法二者都尚未产生,所以不可能存在接触;以及果法尚未产生,而因法已经毁灭,所以不存在接触的推导方式来证明。】

上面是讲三时因果,下面是讲接触不接触。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因此,无论因法还是果法,如果是过去和未来的法,现在都不存在,所以不应该有接触;现在的因果也不能相接触,否则就有因果处于同时的过失。既然不是处于同时,就不应该有接触,因为非同时的缘故。】

所以,无论怎么样说,它所谓的不和合都不可能产生。

【如果不存在接触,则犹如光明与黑暗、东山与西山一样不应该互为因果。如果这样都互为因果,则非因也可以成为因了。如果存在接触,也不应该互为因果,因为二者各自分别成立的缘故。】

可能后来的这些人解释的时候在颂词上有一个字面上的注释,然后把麦彭仁波切所说的加在中间。所以有时候他的讲义当中好像有点重复的感觉,这个可能是后来编辑的时候造成的。

【由此可见,如果不存在接触[和合],因法又怎么能产生果法呢?绝不会产生。反之,如果存在接触[和合],因法又怎么能产生果法呢?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

所以说,接触不接触都没办法说明因果存在的道理。

辛五、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我们还可以观察:果法究竟是以果法而空的因法,还是以果法不空的因法所产生呢?】

这里以果法空和以果法不空,在《显句论》里面就是离开果法和不离开果法,这样可能好懂一点。因以果法不空就是因没有远离果法,也就是因上面已经有果法的意思;因以果法空就是因已经远离了果法。《显句论》的解释方式可能好懂一点。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也即以果法空的因法而产生果法,则由因法又怎么能产生果法呢?(绝不可能。)如同从水中不可能产生酥油一般。】

宗喀巴大师的讲义里面也是用了这个比喻。

【如果是以果法不空的因法而产生果法,那么由因法又怎么能产生果法呢?(绝不可能。)因为果法已经成立的缘故。这里是以因法为基础进行论证的,而前面是从和合之时进行分析的,因为角度不同,所以我认为并不重复。】

庚二(观察果而破)分四:一、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二、以观察一体异体而破;三、以观察有无本性而破;四、以能遍不可得而破。

辛一、以观察是否空性而破: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

【前面已经从因法的角度进行了抉择。下面再对果法进行观察。我们仍然可以追问:因法所产生的果法本体究竟是非空性,还是空性的呢?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也即像《般若灯论》中所说的,言事实师云:“于果法产生之前,应承许果法不空。”】

他们的译文跟我们这里的两个比较起来稍微有一点语句上的差别。

【或者无论是谁所说的果法自性不空,则因为不空的缘故,因法又怎么能产生果法呢?绝不可能产生。因为不空的果法,自性不可变更的缘故。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果法也没有灭失。】

因为果法自性存在的话,它不可能有生。不可能有生的话,不可能有灭。

【如果是这样,则不空的果法就成了既没有灭失,也没有产生的法,但对方并不承认此点。】

《般若灯论》里面翻译的是“无起亦无灭”,我们这里是“不生亦不灭”。其实不生不灭可能好一点。

下面大家一起回向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