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中论ZCKB59

中论059.mp3

《中论》第五十九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能够帮助我们打破相续中错误颠倒的观念,然后通过论典中所提示的方法修行,就可以真正现证一切诸法的究竟实相。

有些刚入门的人认为,应该通过佛法来减轻烦恼,获得快乐,学习殊胜的《中论》绝对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还有些人想通过佛法来解除三界的烦恼,学习《中论》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有些人想要发起菩提心,成为大乘的修行者,学习《中论》也是完全可以达成的。大乘的教法都是以甚深和广大为本体,《中论》主要是侧重宣讲大乘甚深的方面,虽然没有直接宣说广大的地道如何安立,如何发菩提心等等,但是如果能够通达甚深的空性,就会了知在甚深的本体当中完全可以体现广大的道次第,只不过是直接宣讲和隐藏宣说的差别而己,一切的道次第隐藏在里面,发菩提心的方式隐藏在里面。所以我们在学习空性的同时,其他的教授也可以附带通达。

我们在学习了解这种殊胜教授的过程中,关键问题在于去体会这个意义。最初学习时,字句上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还有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了知的术语、名词、概念,需要花功夫一个一个去破解、了知;然后颂词的含义必须要搞清楚,为了理解颂词的含义,科判必须要清清楚楚,因为科判也就是最略的讲义,科判搞清楚之后,颂词的意义、归属、中心思想或是核心内容都在科判中一览无余,这方面必须要了知;然后要深入了知颂词所提示的所诠义,通过词句要表达的是什么甚深的含义,这方面必须要去领会。我们学习《中论》或者其他佛经论典,有时候也许可以把颂词顺得下来,能够讲出颂词的大概意思,但是并不知道里面到底包含了什么东西,这是因为学习时没有深入到内涵,只是了知一点点皮毛而己。

《中论》有甚深的含义——空性,可以通过无自性或者离戏的方式来认知空性的含义。抉择空性之后,智慧属性的空性和分别念面前一无所知的无明属性的单空状态必须要分清楚,这是我们容易混淆的。分清楚之后,就可以顺利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的道理,修行时也不会落入到怀疑中——我修的空性到底是属于分别念面前的无明属性的所谓不存在的空,还是智慧属性的空性呢?就不会有这样的疑惑了。没有疑惑,就可以一心一意、放心大胆一直精进修行下去。这方面也是我们学习《中论》过程中必须要了知的。

我们了知空性之后,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空性如何和我的相续结合,我的相续怎样经由学习空性的方式来予以调伏,也就是说怎样调伏我的烦恼呢?这就是所学的法义和自己的相续融合的过程,学习后要让空性的教义和自己的分别念融合在一起,或者说法入于心,心安住在正法中,心变成空性的状态,这个方面是需要去思考的。比如说学习《观颠倒品》,了知颠倒不存在、烦恼不存在,怎么样直接和我的修行挂钩,怎样和调伏我的烦恼挂钩?这方面必须要去思考。

上师在《中论讲记》中也曾经讲过这些问题,我们看法本的时候,如果直接划下去而没有思考的话,这些关键的问题就有可能被我们放掉了,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也许就没法找到修行的归属方向。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教义和自己相续中的烦恼对应,看到底从哪个方面可以对治烦恼。

当然,我们刚开始认为应该从某个方面来调伏烦恼,但随着佛法学习的不断深入,会觉得还可以从另外更深层的方面去触及我们生烦恼的根本。一旦学习了空性、修行了空性就一定能够调伏烦恼。为什么一定有这样的因果关系——只要正确修空性一定能够断除烦恼?这方面我们在修行之前也必须要通过思维来引生定解,这样修行起来就会非常地顺利。实际上不单单是学《中论》,学其他佛法过程中也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只不过有些佛法讲得比较直接一点,因果关系很明显,即使没有很深的智慧也能够看懂。有一些佛法讲因果方面不是很明显,比如说空性和断烦恼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如果搞不清楚,就觉得学空性好象没有什么用。或者觉得学习如来藏光明等到底对修学佛法有什么帮助?如果觉得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学习起来就不一定有很高的积极性了。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教法越深与实相越接近,调伏烦恼当然不在话下,关键问题不是在教法上面有什么问题,而是自己的认知,到底有没有真正完全了达?这方面是有问题的。所以用功的重点是自己要不断地观察,不断去分析、探讨,然后把教法和自己的相续挂上钩,之后再慢慢去调伏,这就是一个正确之道。

今天宣讲《观颠倒品》的第四个科判。

辛四、以无所缘之因而破:

众生缘六境而生起三毒烦恼,那么所缘的因到底存不存在呢?这个科判提示:所缘的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没有所缘的因,所以三毒烦恼是无自性的,可以说根本不存在。这是由破所缘来证悟烦恼本空。下面两个颂词,第一颂主要宣说所缘的境,第二颂是通过现而空的比喻进行破斥。

首先讲所缘之境,也就是说凡夫人产生三毒烦恼实际上都是缘六尘(六境)而产生的,如果执著六境实有,就会再再地产生烦恼,如果了知六尘是虚假的,就可以从烦恼中脱离出来。

色声香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实际上不单单是色身香味触法可以作为生烦恼的根本,还有受想行识也可以作为根本,也就是说五蕴都可以作为产生烦恼的起因。但是为什么此处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法拿出来讲呢?学习过《俱舍论》等都知道,色声香味触是为色蕴所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这五种根的对境;法是意识的对境,平时我们胡思乱想的状态中浮现出来的一种总相,在脑海中一会想美国,一会想地狱,这些都属于法尘或者说法境,属于意识的对境。

“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那么根识的对境也好,意识的对境也好,这六种法就是三毒的根本。前面讲净不净颠倒是三毒的根本,此处讲六种法是三毒根本,意思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呢?因为对方认为色声香味触法是产生三毒的根本因,而这六法存在的缘故,所以烦恼应该是存在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缘色声香味触法的确可以产生分别念、产生三毒,名言中存在这种现象。还有,凡夫人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耽著极其严重,只要对色声香味触法有严重的执著,那么他的三毒几乎就无法避免,肯定会产生。我们的烦恼为什么没法遏制,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呢?实际上观察它的根源起因,百分之百是因为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法有极其强烈的耽著而产生的。正因为众生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非常执著,所以非常有必要在《中论》中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主题来进行分析和探讨,让我们知道平时所耽著的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等到底是不是实有的。如果你认为是实有的,那么就会再再地生烦恼,如果你认为外境是虚幻的一种自性,这时观念就完全转变了,当你发现是一个假东西时,对它的执著马上就会消弱下来。

我们认为色声香味触法是实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我们认为六尘实有,依靠这种错觉烦恼就生起来了,如果把这个错觉打消,那么烦恼就不会生起。就好像黄昏时看到一块石头,认为埋伏了一个人准备伏击我,生起这种错觉然后产生了一个恐惧的心,这样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效应。后面当把这个错觉打消,看清是一块石头时,虽然石头还在那个地方,但是观念一变,从所谓潜伏的、对我有威胁的敌人变成了无利无害的一块石头,恐怖心就消除了。

依靠色声香味触法产生或不产生三毒,关键是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认知,如果认为它是实有的,有这种错觉就会产生三毒,如果你认为它是无实有的,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就不会产生三毒。为什么凡夫人缘六尘可以产生三毒,而圣者缘外境不产生三毒,原因也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很有必要来观察分析六尘无自性。

当然对色声香味触法产生三毒不需要多说,因为每一个人都在经历这个过程。虽然在经历,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够发现这个过程,众生每天都在缘色法、声音等生贪心、生嗔心,但是还没有发现自己是怎样产生贪嗔的。所以还是要简略地讲一下,做一点提示。

1、色法。色法就是外在显现的这些柱瓶等等物质的东西,有的是属于有情、异性等。有情也好,无情也好,有些时候会觉得这个色法非常好,清净、可爱,这样缘色法就产生一种贪欲心,想要执取的心;有时候认为这个色法非常不好,觉得很厌恶,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嗔心。尤其是当这些厌恶的法和自己的本体——所谓的“我”扯上关系时尤其是这样,比如自己的身上粘了粪便,就觉得非常地厌恶,谁干的这个事情?!马上就对对方产生嗔心。总之,对于清净的色会产生一种悦意的心,想要得到的心,对于不悦意的色会排斥乃至于产生嗔恨抵触的状态。色法很广,众生很多的执著都是通过眼根所能接触到的好的色、不好的色和中等的色而产生的。色法有很多种,如果不了知它的自性,就会产生种种的烦恼。

2、声音。有时我们觉得声音方面的执著倒不是很大,但这也不一定。音乐也是一种声音,有些人觉得音乐特别好听,听音乐时心情放松,因而产生极度的贪心。在街上听到一首歌,觉得非常好听,马上买回去反复地播放,沉浸在所谓的境界中,实际上反复现前这种对境,总是不想远离,反复地执取就是一种贪心的状态。如果一旦远离就觉得不好,有可能买一个随身听放在身上,随时享受这种美妙的音乐。这是缘法产生贪心。

还有缘声音产生嗔恨心。别人认为好听的音乐,自己觉得非常不好听,这是缘声音产生嗔心的状态。有些是属于无记的状态。我们对声音的执著还是比较大的,有些人认为听高雅的音乐是一种好的品味,格调很高等等,有这样的讲法。当然格调高不高也不是绝对的,的确有一部分人觉得格调高、很好,听不到这个格调就觉得一无是处,但实际上音乐本身没有好坏,否则谁听到都是一样。它不存在自性的缘故,有些人觉得好听,有些人觉得不好听,缘好音产生贪欲,缘恶音产生嗔心。

前面是以音乐为例,声音还可以从词句来安立。比如赞叹的语言,严格来讲应该属于声音的范畴,人们对这个声音很执著,别人赞叹的时候飘飘然,很舒服,然后对赞叹你的人马上生起一种好感,觉得这个人不错,就愿意和他交往;有些人骂你、呵斥你,这也是一种声音,就觉得这个声音很不舒服,不能接受,产生一种嗔恨心。我们在生活与修行中,每天都在和六尘打交道,每天都在缘不同的声音生贪生嗔,产生不同的烦恼,但是很多时候、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中都没有认知到自己每天都在缘不同的色、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烦恼。

3、香。香有很多种,有好香和恶香,有饭菜发出来的香味,有焚香时发出来的香味,还有很多种花香等等。我们觉得清香很好,或者觉得香太浓烈、化学成分太多闻起来不舒服,也有好恶的差别。厕所里面的气味也叫香,虽然很臭,总的来讲叫香,香有臭香和妙香两种。我们觉得厕所里面的气味非常不舒服,花园里面的香很舒服,缘香味也在不断地产生执著、烦恼。

4、味。主要是讲饮料食物等和舌根接触时有很多不同的味道。

5、触。有身体和衣服发生的触,穿好的、柔软的衣服就觉得很舒服,比如这个衣服是纯棉的很舒服,这个衣服很粗糙穿起来很不舒服等等;还有其他很多和身体接触的触,是不是很柔滑的感觉,是不是很粗糙的感觉;也有缘异性的身体产生的触。凡夫对这些触觉还是非常地执著,缘触也在不间断地产生烦恼。

6、法。法是意识的对境,我们脑海中构造一些情形,出现瓶子柱子、好的坏的等等,这些主要属于意识的对境。有的时候想到哪个敌人曾经给我做过伤害,这时候这个法就属于一种生嗔的对境,一再观想这个坏人怎样坏,他怎样给我做伤害的,越想越气,就缘这个境产生了一种嗔心;有些人缘耽著的有情等对境,越想越觉得可爱,缘这个法产生了贪心。有时候我们把眼睛闭住了,但意识、耳根等等还在运转,处在六尘中,每天都在不间断地产生种种分别,真正好的分别念,比如缘六尘产生无常、大悲心、空性的见解等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产生烦恼心、分别念非常之多。

如果对所缘的因认真公正地作个分析,我们就会觉得解脱有点困难,因为缘六尘产生的善念太少。不观察的时候还觉得我每天都在学法,每天都在思维,应该是有把握的,但是如果认真分析:我们看到色时产生什么样的念头?听到声音时产生什么样的念头?这样一个一个分析,产生的烦恼比善念多得多。烦恼占了上风,对我们的修行来讲是一个不好的消息,情形有点不妙;如果经常缘外境产生厌离心、菩提心和空性心,这些善心占上风就说明可以在比较快的时间当中获得解脱。

“如是之六种,是三毒根本”,这六种法实际上就是产生贪嗔痴三毒的根本。不管怎样,对这些法首先要了知,之后才能说如何去修行。如果最初都没有了知,你怎样去修行、怎样去断除烦恼呢?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把这些问题稍微作个分析。

所缘之境宣讲完之后,对方(或者我们自己)认为这个所缘的境当然是实有的。但是按照龙树大师的观点,按照佛陀的眼光来看,六种境虽然显现但是无自性,所以第二个颂词通过显而无自性的比喻而破。破斥六境实有,实际上是针对我们自己的观念,虽然在显现上和哪个宗派有辩论,但全都是和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实执心在辩论。我们认为六境是实有的,然后就假设一组辩论的主题,通过辩论让我们认知到六种境的确是现而无实有、现而无自性的。

色香声味触,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

这是通过现而无自性的比喻来宣讲,此处以阳焰、梦境、乾闼婆城来进行观察。色香声味触法六种法在名言中起作用,我们无可否认,有些时候产生分别念,有的时候是产生三毒。那么,难道因为名言中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它有自性吗?我们分析这六境实际上是无自性的。

缘六境是否产生三毒,并不是法本身有产生三毒的功能,而是你怎样看待它,如果你把对境执为实有,对于实有的、好的对境就会产生贪念;对实有的而又不好的对境产生嗔心。实际上对境虽然显现,但是了知它是无自性、假立的,观念一旦转变,那么再缘六境时就不一定产生三毒了,就可以缘六境产生其他的法,比如说产生智慧。

怎样产生智慧呢?以前看到六境时,自然而然产生贪嗔痴三毒,现在学习《中论》之后,再看到六境就会认为它是空性的,这就是缘对境产生智慧了。如果有进一步的境界,看六境时可能就显现成本尊的形象、坛城的形象,或者显现成光明智慧的形象。六境还在这儿,但是观念转变之后,发挥的作用就不一样了,一个是发挥让你轮回的作用,一个是让你趋向于解脱的作用。实相就在这个地方,关键是我们要去靠近它,认知它,我们再再讲,这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实践,实践之后《中论》中所提示的境界在我们相续中一定会生起来。

“色香声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这六种法全都是空性的。上师在《中论讲记》中讲:如果不是空性的,那么任何补特伽罗(数取趣)接触到六境都能够产生三毒。对方认为因为六境存在,三毒是存在的,那么六境是实有的吗?如果它是实有的产生三毒的根本,那么不单单是凡夫人缘六境会产生三毒,即便是阿罗汉、佛陀看到六境时也能够产生三毒,但这是完全不能够承认的,尤其是诚信佛法的人(对方也是诚信佛法的人)绝对不可能承认,佛陀、阿罗汉不可能缘六境产生三毒。以此也可以说明六境不是实有的。

上面是以诚信佛陀一定不产生三毒,诚信证悟之后有这种智慧作为前提,说明六境不是实有的,那么换一种方式也可以证明。比如一种色法,我们认为好吃的一盘食物,如果这盘食物的境是实有的,一定能够引发贪心,一定会让人觉得很舒服,但实际上不一定。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南北方的口味差异极大,南方认为非常好吃的东西,北方人不一定接受,如果在食物上面有实有的好,是引发贪心的实有对境,那么任何人吃这种食物时都能够产生悦意的感觉,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大众化的角度分析,比如说臭豆腐,有人觉得特别香,有些人却根本不敢接近,几丈开外闻到这个气味就马上跑掉了。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实有的好呢?绝对不可能是实有的好,如果是实有的好,每个人都认为它好;如果是实有的不好,每个人都会认为它不好。但实际上产生了不同的情形,说明它的本质上并没有所谓好和不好,只不过你的思维方式、饮食习惯、概念等方面发挥了最主导的作用。以一个东西为例是这样,如果展开,每一个法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知道,法上面没有实实在在的好或者不好的自性,都是空性的、无自性的。

对方说,如果是空的,那么又怎样发生作用呢?此处以显而无自性来安立,虽然显现但是没有自性,不观察时似乎存在,稍微一观察就变成空性了,这就是现而无自性的法最明显的特征。中观宗提示的核心问题就在这个地方,一切万法显而无自性,虽然显现,但是没有任何的本体,不观察时有显的显现、显的作用;观察时显的作用也不存在,显现法的本体也不存在,是完全离开一切戏论的。

此处为了便于了知,使用了几个大家能够容易理解的比喻。

1、阳焰。夏天很干燥的时候,在很大的草原、沙漠上面有时会显现流动的河水,但实际上只是水蒸气通过阳光照射之后显现出流动的清清的蓝色河水,行路很渴的人看到有河水就跑过去想要喝水,但是跑过去之后一无所有,这是眼识错乱之后把不是水的东西看成水。显的时候,它的特征、流动的样子都和水非常相似,但是正在显的时候连一点水的自性都没有。这就是大家能够接受的显而无自性的阳焰比喻。

色身香味触法也是这样的,显的时候似乎在显、在起作用,但是仔细观察时就没有了。阳焰水远处看似乎是有的,近处看是一点水都找不到,我们远处粗粗地观察这些色香声味触法似乎都有,但是走近看它的本质,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一切万法就是这么奇怪。我们自己的意识也是这样,如果不观察觉得一切都存在,但是通过中观理论稍微观察分析,这一切全都变成了虚假,越观察越虚假,到最后一点都不存在,就会变成这种自性。

2、梦喻。大家都有做梦的体验,正在做梦的时候,觉得这一切都是非常真实的,没有认为自已在做梦,和白天的显现一模一样,该贪的还贪,该嗔的还嗔,吃饭睡觉在梦中都有,有些时候还会出现梦中做梦的情况,好像和现实的生活非常一致。但是在梦境中显现的当下是不是实有的呢?梦境在显现的当下没一个法是实有的,即便是你当时极其执著的、认为是实有的法也是空的。

即便没有学过中观的人,醒来后也知道是做了梦,如果是一个好梦,在梦中捡了一大堆黄金,非常高兴,醒来之后他会觉得很不舒服——怎么只是个梦呢?如果做了噩梦,被别人抓起来剥皮,非常恐怖,醒来就会很庆幸——幸亏是个梦!普通人也知道梦是不存在的,在显现的当下就是假的,而不是说醒来之后才是假的。梦没有一点自性可言,这也是能够说明现而无自性的比喻,经常思维梦喻我们就知道,现实中的一切也是梦,在《虚幻休息》当中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3、乾闼婆城。乾闼婆城相当于海市蜃楼一样,有的时候在大海的上空,有的时候在沙漠中出现海市蜃楼。出现海市蜃楼时有城市,有人,还有汽车开来开去,似乎非常真实,但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一点自性都没有,全都是现而无自性、虚幻的一种状态,说明虽然显,然而无自性。

通过这些比喻我们就知道,虽然可以显但是无自性。把这些比喻放在我们执著的色声香味触法上面观察对照,就会发现色声香味触法和现而无自性的比喻一模一样,没任何差别。如果没有认知到它们的实相,我们都会认为梦、阳焰等是真的,和现在执著瓶柱的感觉是一样的,但是当发现它虚妄的实质时,我们对它的执著就不会很深。同样道理,如果不了知色声香味触法六法的实质,我们会对它产生很深的执著,由此引发三毒;一旦认识它的实性之后,就不会再产生三毒,就可以从烦恼中退失出来,因为已经发现了外境的本质。

小乘的行者在修持的时候,是暂时通过压制的方式对治,比如是一个好的色法,从暂时来讲他就修不净,观察它不净的本质来压制自己的烦恼。如果要趋入于真正的证悟,他就修持微尘的自性,胜义当中不存在粗大的法,色法都是微尘、刹那性的自性,无实有,通过这样方式来泯灭对粗大法的执著,一旦他达到了一切色法都是微尘状态的阶段时,缘一个微尘是不会真正产生贪欲、嗔恨心或愚痴心的。他在入根本慧定时,一方面是修证无我,一方面认为粗大的五蕴或者色法都是微尘的自性,在微尘自性当中息灭烦恼。在世俗层面修行时,他对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法主要是修持对治性,然后在胜义层面主要修持微尘,达到微尘的层次,粗大的法就不存在了,就是空性的。小乘行者还是缘六种境来息灭烦恼。

如果是大乘唯识宗,大家就很清楚,他把一切抉择为唯识,最有力、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梦喻,一切都是心识。做梦的时候除了你的心识在起作用之外,实际上你没有跑到外面去干这些好事或者坏事。整个做梦的阶段都是一个心识在起作用,没有实实在在的色法,连一点色法的自性都没有。所以唯识宗对治烦恼也是观诸法是心识的变现而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在心之外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分辨它、实执它,然后产生三毒的基础;当你认为外境只是心的一种投射,只是你心习气的一种显现,就和前面我所讲的那样,观念一转变,你执著的方式马上就转变了。当执著外在实有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对它产生实执,当你真正认为只是心识的变现,执著马上就消弱了。

当然我们所讲的这一切,不只是从理论上讲,而是说你真正地安住外境就是心识的本体,外在根本没有所谓实有的色法,它就是自己心的一种概念,当你这样了知的时候,所取的执著,一切六法六境的执著全部泯灭。所以唯识宗打破外境执著特别有力量,中观宗在修持空性之前有一个窍诀,就是首先观唯识,再观心识本空,这样一步一步把实执完全打破。唯识宗息灭对六境的执著就是观唯识,就是了知一切都是唯识所现,没有一个实在的外境,不可能缘它产生种种贪嗔痴的烦恼。这个方面就是讲因,通过打破所取的方式,逐渐息灭能取的执著。

中观宗自续派在息灭烦恼的时候,就直接观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单空),显的时候就是空性、无自性的,直接把这些法抉择为空性的状态,缘空性是不可能产生贪嗔痴的,如同缘虚空不可能产生贪嗔痴一样。如果能够知道这一切的六境都是空性,把你的心专注在空性状态中,绝对不可能产生烦恼。我们修持空性,比如串习单空,当外境现前的时候如果能够安住在单空的境界,绝对不可能产生粗大烦恼,这百分之百可以保证,原理就是这样。

把原理搞清楚之后,如果一直修单空,虽然没有证悟离戏空,但是最粗重的烦恼完全可以解决。在烦恼不粗重的轻松状态中,你要修什么法都能够成就,因为没有绊脚石,没有大的障碍,你的心就会非常调柔,修什么法都能够成就,在这个基础上你要修离戏空也可以,修持生圆次第也可以。自续派主要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调伏烦恼。

应成派不单单是认为显现法的显不存在,连它的空也不存在,处在完全离戏的状态中,当然更加能够调伏烦恼。如果再进一步,在密乘生圆次第中知道一切法是本尊的显现,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显现的时候全都是清净的,都是本尊的示现,这是能够极度引发智慧的。如果在佛的境界中,这一切的六尘全都是光明法界。

为什么这样分析呢?因为分析得越多,我们越能够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假的。我们执著的牢不可破的所谓的瓶子柱子,所谓的有情等等,分析完之后最后就知道它们的确是假的。为什么一个东西会出现这么多种状态?又是唯识,又是空,又是本尊,又是法界,就是因为它本身无自性,才会出现这么多的状态。但是按照《定解宝灯论》的观点,这一切所见当中最圆满的就是佛的所见——光明的法界。

通过以上分析,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没有实实在在存在的自性。缘错误的观念引发了无穷的烦恼,现在我们要回归本位,了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无自性的,这样就可以从烦恼中逐渐脱离出来。

因为所缘而产生三毒,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实际上所缘不存在。关键问题就在于我们要打破对所缘法的实有性,打破之后思维的方式就会转变,产生的思想状态也完全不一样了。就像儿童时看玩具的思维,长大之后思想成熟了再看这个玩具,怎么看也没有一点能够生贪心的地方。就像这个比喻一样,在凡夫位就相当于儿童状态,看什么都是真的,即便是拿个飞机大炮的玩具给你,你都觉得是真的,当你的思想成熟之后,再来看时就不是这样了。所以当我们的思想成熟之后,尤其学中观就相当于让我们的思想一下子成熟了,我们再来看这些法,怎么看都是假的,怎么看也不会产生实执,通过学习要达到这种状态。当然这也是一种过渡,最后还是要达到息灭一切分别的状态。

庚二(分别而破)分二:一、遮破贪嗔;二、别破愚痴。

对于三毒分别进行遮破。

辛一(遮破贪嗔)分二:一、破因法净与不净;二、破果法烦恼。

遮破贪嗔和净与不净有直接关系,因为认为法清净而生贪,认为法不清净而生嗔。在遮破烦恼时,首先把因法的净与不净的执著息灭,然后就可以息灭烦恼,所以第二个科判就破果法烦恼。

壬一(破因法净与不净)分二:一、以所依为虚妄而破;二、以互相观待而破。

癸一、以所依为虚妄而破:

这个所依就是指六境或者说六尘,如果所依是虚妄的,那么清净和不清净的概念就无法安立。实际上清净和不清净的概念是安立在六境上面,如果所依的六境不存在,净和不净的能依也无法安立,此处把所依打破,能依自然而然就了知是空性。

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

此处也是通过比喻宣讲。犹如幻化人,也如镜中的影像一样。那么谁像幻化人、镜中影像呢?就是六种法,这六境(或者说六尘)就如幻化的人、镜中影像一样,虽然显现但是没有自性,这个所依实际上是虚幻的。那么在虚幻的所依中怎么可能出现实有的清净和不清净的法呢?如果清净和不清净不存在,又如何产生三毒呢?

“犹如幻化人”。缘清净产生贪,缘不净而产生嗔,它的所依就是六境,但是我们观察六境就像幻化人。幻化人是幻化八喻之一,就是讲幻术,咒术师对着木块石块念咒之后,观众就看不到木块石块,逐渐显现成幻化的人、幻化的象马。但是幻化的人和象马正在显现的时候,本身是不存在的,是假立的。

色声香味触法和幻化的人一模一样。为什么呢?前面我们分析了,因为法本身是无自性的。还有,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因也是依缘而起的,既然是依缘而起,它本身是无自性的。就像幻化的人是依缘而起的缘故是无自性的,这个特征很明显:有木块石块,幻术师开始念咒,然后观众的眼根被暂时性的稍微损伤,这时就显现了幻化的人和象马。幻化的人、象马是通过这么多因缘和合而有的,它正在表演的时候,实际上本性一点都没有,这方面很容易了知。色声香味触法也是通过因缘和合而有的,和幻术是一模一样的,如果能够接受幻术是假的,实际上也能够接受这一切的山河大地、一切的柱瓶等,以及我们的身心全都是假的。所以我们很确定地说这六种法就是幻化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亦如镜中像”。当光线、镜面、物体、没有阻隔等因缘和合时在镜中就会出现影像。镜中的影像和外境非常相似(只能说相似而已),也显得很清楚,似乎像真的一样。但是一经观察没有一个是真的,在镜子中可以显现白色黑色,可以显现容貌,但是在镜子中一点都不存在所谓黑色和白色的本体。虽然没有本体,但它又显得很清楚;虽然显得很清楚,但就是一个假立的影像而已。六种境就是镜中影像,它显现的时候似乎是有,但是观察的时候没有一点自性可得。如果一定要对照的话,可以把我们的根作为镜面,然后在我们的根识中显现外面的山河大地,显得这么清楚,似乎像真的一样,但是分析的时候,在你的像清净镜面一样的眼根、耳根面前显现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全都是假立的。所以说六种境就是镜中像。

既然六种境是幻化人、是镜中像,那么又如何去分别这是清净的、那是不清净的,怎么能安立呢?因为六境的本体不存在,所依不存在,怎样缘一个虚假不存在的东西安立实有的清净和不清净?没法成为能依所依。如果认为清净、不清净是实有的,那么实有的概念是无法安立在不实有或者说空性的六境当中,所以不可能有清净、不清净的安立方式。

所以说,我们认为的清净、不清净就是来自于错觉——认为六境实有,如果认为它是虚幻的,净与不净的这种分别念就没有立足之根。圣者已经证悟了,尤其是菩萨出定位,他完全证悟一切万法如梦如幻,在了知如梦如幻后,他不可能缘如梦如幻的东西产生净和不净的执著。他可以观待众生说这个法是清净的或不清净的,但是他自己没有清净、不清净的安立基础,在他自己内心的境界当中,不会认为清净或不清净。但是如果和你交流,他只有随顺你眼中清净和不清净的概念说:这个清净的东西是空性的,这个不清净的东西是空性的。如果了知了幻化,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清净、不清净的执著,没有清净、不清净的执著,就不可能产生烦恼。

癸二、以互相观待而破:

此处观察的核心是,清净和不清净是观待的一种概念,互相观待才能安立,这就说明清净和不清净本身不是实有的。实有的法是不需要观待任何因缘的,如果观待了其他因缘,就说明它不是实有的。

有两个颂词,第一个是破斥清净可爱,第二个是破斥不清净可恶(可恶是生嗔的对境)。不管我们认为清净可爱而生贪也好,还是认为不清净可恶而生嗔也好,所谓的清净、不清净同样是概念,只是一个错觉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

一般的人都不愿意活在错觉当中,而是愿意把问题搞清楚,我们作为修行人,怎么可能一直活在错觉中,沉迷在这当中而不愿意自醒呢?应该有想要醒觉过来的愿望,既然知道这是一种错觉,就要努力地去打破它。

首先讲不存在清净可爱的对境:

不因于不净,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是故无有净。

清净和不清净实际上是互相观待的,这个“因”字就是观待的意思。如果不观待不净就没有清净,因为观待了不清净才有清净的缘故,所以说清净是假立的,清净的法是无实有的。清净一定要观待不净,所以这个清净不是真实的清净,这是非常明显的。

和前面观察作业和作者、染和染者等一样,清净和不清净互相观待才能成立,观待其他法才有的缘故,所以二者都没有自性,这个清净是不存在的。如果清净是存在的,它就不需要观待不净了,观待另外一个法它才有,如果不观待另外一个法它就没有,所以它本身没有自性,不存在。因此我们得到结论:名言中是假有,胜义中完全不存在。这方面是讲观待。

如果要详细了知净不净互相观待的意义,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分析:一、不净和净直接互相观待,就是说必须观待净才有不净,故二者都是假的。比如说一朵很清净的莲花放在左边,一堆粪便放在右边,莲花很清净,粪便很脏。脏和不脏的概念到底是怎样的?所谓脏的概念,很不净的粪便是观待于所谓清净的莲花,有对比才可以说粪便很脏。那么莲花很干净,为什么干净呢?因为它不脏,说它不脏必须要观待脏,把脏排除之后才说这个东西是不脏的,安立一个清净的概念。我们说粪便不净,为什么不净呢?因为它没有清净的本体。

清净和不清净如果互相之间没有一个对比参照、互相观待,而直接说这是清净的或者不清净的则很难安立。就像好人和坏人一样,如果你认为这个人特别好,那么有好人就有坏人,有个特别好的人就一定有个特别坏的人,他们互相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单单是一个人,没有对比,那么好坏的观念很难以安立。美丑也好,好坏也好,净不净也好,实际上都是互相观待之后的一种概念,本身并不存在。这是一种观察的方式,直接从净和不净的物体本身去作对比,我们就知道这是假立的。

二、净不净也观待有些人的状态或境界。比如认为这个美女很清净,是观待谁认为这个美女很清净呢?观待贪欲心非常严重的人,他就会认为这个美女很清净。但是这个美女是不是很清净呢?有些人认为这个美女非常不干净,那么观待谁说不干净的呢?观待修不净观的瑜伽士而言,这个美女非常不干净。为什么?充满了脓血,充满了三十六种不净,他对她里里外外作分析,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干净的自性。这就出现了干净不干净的两个概念,那么这两种概念安立的基础是什么?观待于欲心重的人她就变成了清净,观待于厌患心很重的人她就变成了不干净。

同样一个美女,她没有变,并不是刚开始很干净,后面又突然变得不干净了,不是这样的。而是观待不同人的状态,出现了清净和不清净的感觉,出现这样的概念而已。如果是中观师来看,只是一个显现而已,没有所谓不清净和清净的概念,这样的执著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干净不干净有时候也需要观待境界,比如现在我们处于凡夫位,欲心很重的时候看一个美女,有可能还是认为很悦意很干净的自性,当上师教我们修不净观,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看,还是那个人,就发现她特别不干净。观待不同的境界、不同人相续的状态也会出现净和不净的概念,实际上也是观待了每个人的烦恼状态。只要是观待了,就说明它不是真实的,而是假立的,你认为美女清净的概念是假的,你认为美女特别不清净也是假的,因为毕竟观待了你自己的状态,不是它的实质。它的实质是离戏空性,中观师照见了实性。

三、清净和不清净的概念也会出现在不同的物体中。以水为例,水出现在宝瓶中就变成一种神圣的物体。一些大德讲:水如果出现在灌顶的宝瓶中,似乎就变成了佛尊,变成了灌顶的圣物,非常神圣,必须要恭恭敬敬地把手伸出去接住,然后喝下去。如果水出现在暖水瓶中,这个水是可以喝的,这时的水就变成了一般的饮料。如果水出现在马桶中,我们就会认为这个水绝对不能碰了,它变成很脏的一种自性。水出现在不同的物体中,变成了神圣、平凡、干净、不干净,它是观待不同的物品才出现净不净等多种现象,是观待的缘故,所以水这个物体也是没有自性的,是假立的。这是很容易了知的。

在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中引用根登群佩大师的《中观精要》的内容讲,所谓的美丽不美丽也是观待众生的不同习性。以动物中的老虎为例,公虎认为母虎非常美丽,但是当非常美丽的母虎出现在人面前的时候,人们对于母老虎的美丽就视而不见了,根本就看不到有丝毫美丽的地方。人间认为非常美丽的少女在公老虎看起来也没什么美丽的,所以这个美丽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如果是换了一个境界就不会出现美不美了。堪布说,如果以牛来做裁判,牛说:母老虎也不美丽,少女也不美丽,只有母牛最美丽!就会出现这样的状态。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中所谓的美丑、净不净的概念都在不停地转变,当人转为狗的时候,粪便是最好的、最干净的,但是这个狗下一世成人的时候,粪便又变成了最不干净的东西了。到底是干净还是不干净呢?实际上干净、不干净的东西都不存在,都是假立的,因为必须要观待。

平时我们觉得牢不可破的思想,实际上以圣者眼光来看或者说通过理证分析时一无是处,没有哪一个是经得起观察,用观待的道理分析时,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实际上都是无自性的。我们一定要认知清净和不清净就是假立的,如果内心完全证悟了净和不净不存在,就不会再缘清净的东西产生贪,缘不清净的东西产生嗔。实际上在中观师的眼中看起来清净和不清净都是空性离戏的,没有必要认为这个东西特别好,也没有必要认为一个东西特别不好。

不单单是从物体上面,人和人接触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特别好,当然可以接近他,或是给他做很多事情。但是有个要注意的问题,当我们认为一个人特别好,有特别好的这种执著时,特别不好的概念就会出来,有时候是单个人,有时候是团体或者国家等。极度贪执自己国家时,当谁给自己国家做一点损害的事情,马上就把他放在对立面去批判,如果那个国家发生了灾难,就觉得非常好,出现和佛教精神相悖的很多分别念执著。

学习中观之后不单单是对于净不净,还可以引申到好坏、好恶等等很多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原理和智慧掌握,就可以公平地去看一切事物。中观师叫我们泯灭一切执著,当然并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分辨,最后变成傻瓜,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胜义谛中一切万法没有什么可以分辨的,但是在出定位,对很多特别好恶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很强烈的执著,也就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一些额外的伤害。

当你对一个人特别好的时候,也容易对他产生一些额外的伤害,比如说世间中的父母对他的儿子特别好,就可能产生溺爱,长期来讲对他是一种伤害;对儿子溺爱,对其他的人就会有非常强烈的厌恶,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做出伤害众生的事情。当你把这些看淡,观如梦如幻,就可以保持比较平稳公正的心态去处理事情,这在世间中就算是一个比较正直善良的人,因为他没有很强烈的偏袒和贪嗔心,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一定很公正。

中观的智慧非常甚深广博,我们不要认为只是那么一点点,颂词中讲净与不净,实际上展开之后,知道胜义谛是怎么样的,世俗谛中也能够非常合理地处理事情,因为你越学习心态越平和,遇到事情越能够冷静地处理,这样既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他人。这也符合佛教中说的两个修法,一个是“不害生人天”,一个是“观空证涅槃”。怎样不害呢?对别人不害,首先不能害自己。怎样不害自己?你了悟一切贪嗔都是平等的就不会伤害自己,然后也不会伤害他人,这是“不害生人天”。然后再 “观空证涅槃”,就可以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中观是中道智慧,不单单了知胜义中是怎么样,在名言世俗中也能够得到中道智慧。

以上讲清净方面是不存在的。那么不清净方面就是破斥对不净生厌恶心的观念。

不因于净相,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是故无不净。

观察的方式和前面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对不净观察。那么有没有特别不清净的东西呢?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不观待于清净的相是不会有不清净相的,观待清净的相才有不清净的缘故,“是故无不净”,所以说没有什么不净。实际上这个讲法从某个角度来讲已经非常接近密宗中清净的观点,密宗在修行的时候没有特别好的东西,没有特别不好的东西,一定是修持空性。

如果把中观的净不净的观点通达了,再接受密宗的观点就非常容易,因为清净、不清净就是一个概念,而且密宗就是实行这个,完全打破清净和不清净的概念,中观宗是通过推理慢慢生起这种觉受,密宗是在这个觉受基础上再进一步打破更微细的概念执著。什么叫做密宗呢?密宗就是清净观,没有好的特别清净的东西,没有特别不清净的东西。

有些大德打比喻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修密宗修得特别好的人,想要以密宗作借口来实行烦恼:如果别人请你吃饭,给你一盘你特别喜欢吃的东西,再送一盘你不是很喜欢吃的东西,这时你如果有分别(这个时候不是外表显现怎么样,而是说你的内心中的确还认为有好和不好的概念),那么你还不是真正学密宗的人。真正学密宗的人不会认为这个特别好,那个特别不好,这种概念是没有的,密宗一定是在空性基础上去实行。

如果很极端的做法,他给你端一盘粪便,再给你端一盘很美的食物,这个时候严格来讲,如果是个密宗行者,他绝对不可能分辨这个粪便特别不好,然后排斥它,这个食物非常好,我要享用它,这种概念是绝对不会有的,如果有这样的概念,还没达到密宗的程度。

真正来讲,哪里有清净和不清净的东西呢?这在密宗中已经不是一个思想和概念了,而是一定要实行的。并不是闭着眼睛去做一次,我就是密宗行者——今天在这一场合中为了显示我密宗的身份就豁出去了,我吃一口粪便吧!密宗不是这样的,天天都要这样,这是一种常态,装也装不了,必须要有这样的境界才行。这个境界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对空性的证悟,的确没有清净、不清净的概念。真正来讲,密宗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地方就是把这些概念全部打破,然后强制性地超越最细的概念,达到本来清净的法界中。

以上也算是中观和密宗之间的些微连接,中观没有讲得这么广大,密宗把这些意义讲得非常圆满。

壬二、破果法烦恼:

若无有净者,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何由而有恚。

如果没有清净那就不会产生贪心,如果没有不清净就不会产生嗔恚。前面我们分析清净和不清净是不存在的,那么缘清净生贪和缘不净生嗔的这种果法也不会生起来,果法生起来,也只能说明它是无实有的。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来息灭生贪和生嗔的因,因一旦息灭,贪嗔一定是没有的。但是贪嗔本身也是无自性的,生贪生嗔的当下也是空性的状态,清净和不清净的因实际上也是无自性、无实有的。

《中论》当中讲了很多殊妙的智慧,我们一定要放在心中反复地实践,来打破我们对一切万法的实执,这个作用非常明显。反复学习就知道一切都是假立的,平时我们认为根深蒂固的概念,一经观察之后彻底予以颠覆,至少从观念上已经颠覆了。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要实践,去实行空性,首先要修单空,单空修纯熟之后再修离戏空就可以逐渐现证法界。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