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中论ZCKB62

中论062.mp3

《中论》第六十二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本论分了二十七品,如今宣讲的是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本品主要是对于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解脱的因果和轮回的因果进行观察分析,了知四谛无有自性、四谛本空的道理。

在基道果当中,四谛法门属于道法所摄。基就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果就是讲佛陀的色身法身,还有一切的种种智慧都是无自性的;那么道就是四谛、六度四摄,还有三十七道品等,这些属于道法所摄。不管是基也好,道也好,还是果也好,实际上一切万法平等都是无自性的,而不能说一切不好的法或者显现不清净的法、下劣的法才是空性的,而能够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的四谛、六度、空性这些法应该不是空性的,或者佛陀至高无上的功德法应该不是空性的。从法界的本体自性来讲,所谓下劣的法也好,高尚的法也好,都是平等的离戏空性。对于下劣的法产生执著是束缚,对于高尚的法产生执著还是束缚,如果要真正现证大乘当中所讲的四谛法性,仍然要打破对四谛的执著。基于这些原因,所以要分析四谛本空。

分析四谛本空也是以宗派的观点作为参照进行观察,有些宗派的修行者认为四谛应该是实有的,中观宗就以四谛实有的观点作为观察的对境,如果认为四谛实有有什么过失,通过发过失来了知承许四谛实有是不合理的,然后进一步推知应该承许四谛是空性的、显而无自性的。

如今宣讲的是对方的问难,有四个科判,前面讲了“应有所知四谛不存在之过”。现在讲的是“应有三宝不存在之过”,又分了三个小科判:无有僧宝之过,无有胜法之过和无有佛陀之过,也就是说应该有无有佛法僧三宝的过失。上一课已经对于僧宝不存在的过失作了观察:如果一切万法皆空,四谛皆空,就不可能有四向和四果,不存在八贤圣,因而不会存在僧宝。今天讲第二个科判。

辛二、无有胜法之过: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没有四谛的缘故,也不会存在法宝。法宝是救度一切众生最殊胜的一种方便,如果有了法宝就可以救度众生,如果没有法宝,没办法直接救度众生。佛陀出现在世间也是为了给众生宣讲取舍之道,宣讲趋向于解脱的殊胜法要,因此法宝是非常重要的。对方认为:如果按照中观宗的承许,一切万法皆不存在,一切万法无生无灭的缘故,不会存在四谛,无有四谛的缘故,也不会有法宝。

在《宝性论》等很多殊胜的经论当中提到,道谛和灭谛是属于法宝所摄,或者说法宝可以包括灭谛和道谛,灭谛是究竟的法宝,道谛是趋向于灭谛的一种殊胜方便,因此把道谛和灭谛安立成法宝。还有这些教法,比如说《中论》等经典的文字有的时候也说是法宝。实际上从一个角度来讲这些属于教法,是一种文字,它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法宝,但是因为这样的文字能够指点出所诠,教法能够表示证法的缘故,所以说文字教法也可以称之为法宝。前面讲过,法宝属于四谛,有四谛就可以有法宝,但是中观宗承许四谛不存在,没有四谛的缘故也不可能有法宝,对方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中观宗失坏了法宝,有这样的过失。

辛三、无有佛陀之过:

若无法僧宝, 岂能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前面已经讲了僧宝是不存在的,失坏了;然后法宝也不存在,也失坏了。没有僧宝,没有法宝,又怎么能有佛宝?从一个角度来讲,首先有了佛宝之后才通过佛陀说法而有证悟法性的僧众,次第是:首先有佛宝,再有法宝和僧宝。但是从另外角度来讲,佛陀也不可能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从另外一套因果来观察时,首先要有法宝和僧宝,才能有佛宝。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所谓的佛宝是僧人通过修持现前法宝,然后到达了究竟的果位称之为佛宝。所以有了僧宝,有了法宝,才可以出现后面的佛宝;如果没有法宝,没有僧宝,就不可能有后面的佛宝。

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佛陀在修行之前是一个出家的僧人,他在一座当中修持而现证佛果。他首先要获得见道,有了见道的本体可以安立成僧宝的自性,获得见道之后,一座当中取证了佛陀果位,所以他是通过僧宝的自性现前了佛宝的自性。或者说他在修行的时候,心相续当中的所依就是殊胜的法宝自性,当他现前见道时,他内心当中具有对一切万法的了知,对于四谛、十二因缘等的了知,这就是法宝,他是通过圣僧的自性去思维殊胜的法,才证悟了佛陀的果位。因此有了法宝和僧宝才可能有佛宝。从大乘的角度,所有的佛都是通过十地菩萨的次第修证才成佛的,首先要登初地,然后逐渐到达十地,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身份都是僧宝的自性,所以有了僧宝才可以有佛宝。

不管从大乘的角度,还是从小乘的角度(当然此处主要是从小乘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法宝,没有僧宝,就不可能有最后的佛宝的出现。因此,如果认为一切万法皆空,无有四谛,最后就有破坏佛宝的过失。

“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对方最后下个结论:如是像中观宗一样宣讲一切万法皆空、无生无灭的宣说者或者宗派,最后就会毁坏三宝。对方就给中观宗发了这种过失。

和前面所讲的一样,对方对于中观宗所讲的空义没有完全通达,所以才产生了误解,发了这样的过失——如果你们中观宗还承许空性,就会背上一个破坏三宝的罪名。对于一个趋入佛道或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来讲,三宝是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殊胜所依,是依止处而不是破坏处,如果承许某种观点导致破坏了三宝,就只能说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对方是这种想法。所以以破三宝的过失放在中观宗的头上,认为不应该承许万法皆空。

庚三、应有业因果不存在之过:

对方认为,不单单有失坏四谛、失坏三宝的过失,而且还有失坏业因果的过失。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空法就是指中观宗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如果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因也是空的,果也是空的,因和果都不存在的缘故,所以就毁坏了因果。毁坏了因果也是毁坏了佛陀出世之后所宣讲正法的核心,一切修行的主线实际上都是围绕因果而实行的,如果没有因果,出家、守戒、布施、忍辱等等一切的善法都应该失坏,还有修持人无我空性一定会得到解脱果的这个因果也会失坏,出世间的因果也好,世间的因果也好,都会失坏的,就毁坏了因果律。

“亦坏于罪福”,修持善法获得福报,造作恶业获得罪性的因果律也会失坏,一方面是坏因果,一方面是毁坏了罪福等等的果报,过失非常大。所以不能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如果承许一切万法皆空,就有坏因果和坏罪福的过失。对方主要是站在初学的角度,或站在下根者(相对来讲)的角度来看问题,对中观宗的观点作观察,因为没有完全了知佛陀教法的核心,只能够局限在实有的观点当中,对于超越分别念、超越实有的观点,暂时来说还没办法了知。

经由辩论,一部分人可以接受中观宗所讲的一切万法空性的立论,一部分人不一定能够接受。从真正引导众生的角度来讲,出现在《中论》当中的这些辩论,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真正针对小乘者的。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小乘者,中观宗的论师不可能给他宣讲他不能够接受的教法,让他产生更大的疑惑、邪见等,除非有很大的必要性。比如在《摄颂》当中讲,文殊菩萨给众生宣讲空性,众生暂时生起了邪见,堕到了地狱当中,但是很快从地狱当中出来获得了解脱,这是有特殊必要。如果没有特殊必要,菩萨也不会对于非法器宣讲非常甚深的空性,故意站在空性的高度去挑战这些小乘行者或者具有实执者相续当中的底线,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对他们来讲没有利益,对弘扬空性也没有利益。

所以,出现在《中论》当中的这些颂词,一定是主要针对于像我们这些能够接受空性的人而言的,我们相续当中有能够接受空性的善根,有这样的种性,但如果不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我们还是没办法完全接受空性。一方面有这种潜力,一方面要通过辩论的方式把问题讲清楚,讲完之后我们内心当中就会对于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在空性当中不会失坏四谛、三宝、因果、名言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了然于胸。

有一部分的小乘行者是不定种性,通过学习他们也可以接受中观宗所提出的观点;对于大乘行者来讲,如果有怀疑通过不断地学习,相续当中可以产生定解。但是针对决定的小乘种性来讲,作这些辩论是没有丝毫意义的,菩萨不可能一味地为了辩论,为了显示自己论点的高明而去和别人辩论,菩萨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个地方虽然名义上是和小乘辩论,但实际上只是以小乘当中的一些观点作为趋入空性实义的假想对手而已,借由这个假想对手:如果你承许实有有这个过失、那个过失。这种实有的观点和问难,或明显或不明显地隐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所以把它提前提出来,作辩论之后就可以打破我们或明显或不明显的疑惑,然后对于一切万法皆空的道理产生殊胜的定解。《中论》当中的很多辩论都是这样的。

庚四、应有世间名言法不存在之过:

对方继续给中观宗发过失: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不单单是毁坏了因果和罪福,而且也完全毁坏了一切世俗法。世俗法就是讲一般的世间人走路、吃饭、种田等等,所做的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事情。为什么这一切的世俗名言法全部毁坏了?对方说,因为一切万法皆空,就什么都不会存在,就像一片虚空一样,但是明明我们可以看到众生在世间当中行住坐卧,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如果你们中观宗坚持一切万法皆空,就会有毁坏世俗法的过失。

对方给中观宗发了很多过失,认为一切万法皆空就会出现这些过失,所以一切万法应该是实有不空的。中观宗对于他们的问难一个一个作解释,实际上我们内心当中可能也会有这种疑惑,解释完之后我们就会对于空性的观点真正产生定解。

对方所发的一切过失,后面中观宗都要一个一个回遮过去。对方认为一切万法皆空有坏四谛、坏三宝、坏因果、坏名言等的过失,但是中观宗讲:空性当中是不会有这些过失的,反而是承许实有最后就会有坏四谛、坏三宝、坏名言、坏因果的过失,如果是实有这一切都会毁坏。后面会次第地作抉择。

以上讲了他宗的观点。

己二(回答问难)分三:一、宣说争论之因;二、无过之理由;三、通达中观之重要性。

庚一、宣说争论之因:

对方为什么会对中观宗作这么大的辩论?或者世间人为什么会对中观的理论作辩论?或者我们自己内心当中为什么会对空性产生这么多的疑惑而进行辩论?所以宣讲了争论之因。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颂,宣讲对方没有通达空性之理;后面的五个颂词是第二部分内容,宣讲对方没有通达二谛之理。

首先讲因为对方没有通达空性,所以和中观宗作了辩论。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汝”就是对方。你现今实际上是不能(没有)真正了知空、空的因缘及空义,没有了知这三个本体的缘故,所以产生了很多的疑惑、烦恼,是你自己产生烦恼而已。你给中观宗所发的这些过失,一个都没办法真正安立,所以说是自己生恼而已,没有丝毫的实际意义。

此处有“空”“空因缘”和“空义”三个意义,为什么和中观进行辩论?主要对这三个原因展开辩论。 空就是空的本体。空因缘就是讲为什么宣讲空性的必要、目的,宣说空性的因缘没有了知,所以和中观宗辩论。空义就是空的意义。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1、空的本体。空性的本体就是离戏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本体,不仅不是对方所认为的一切都不存在的空,也不是自续派等所讲的暂时单空。对方所认为的一切都不存在的空,实际上是分别念面前的空,当然不是空的本体,暂时的单空也是一种分别念的对境,不是空性的本体。真正的空性本体应该是完全离戏的一种状态,从所证的角度来讲即一切万法究竟离戏,如果观待能证,它是属于菩萨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或者佛的境界,没有丝毫分别念,从能证所证无二无别的角度安立叫空的本体。

不管你证悟也好,不证悟也好,万法的空性本来就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分别,这叫作空的本体。对方没有了知空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他认为中观宗所说的空就是一切都不存在,无生无灭的,就像一般世间人认为的——这个东西没有了,东西不存在了。这种空是分别念面前的空,甚至于都还不是单空,不是通过理证抉择万法正在显现时是空,实际上对方认为的空就是在分别念面前、在实执心面前完全没有的空。他没有了知空性的本体,而对中观宗进行辩驳。对方是站在分别念面前的空,而中观宗所讲的空的本体是离戏的空,既不是有也没有承许无,从所证的角度来讲有和无的这些戏论一概远离,从能证的角度来讲一切的分别完全息灭,这种状态才是中观宗所讲的空。

对方没有了知离戏空的缘故,和中观宗进行了争辩,他完全理解成分别念面前的什么都没有了、一切都不存在,所以说会失坏名言、失坏罪福等,这是第一个原因。

2、空因缘。第二个原因是不能够了知空因缘,空因缘就是宣讲空性的目的。为什么要宣讲空性?佛陀宣讲空性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的。对方认为宣讲空性不是解脱烦恼的,而是破坏诸法,宣讲了一切万法皆空破坏了四谛,也破坏了三宝、因果、名言法,他觉得完全没有一点利益。早期在龙树菩萨出世宣讲《中论》时,大部分的小乘行者都认为空性的教义根本就不是佛的教义,《般若经》这些经典根本就不是佛说的,他们认为是由魔加持的龙树等臆造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讲的太可怕了,讲一切都不存在,四谛也不存在,因果也不存在,十二因缘也不存在,一切佛也不存在,众生也不存在,这怎么可能是佛经呢?这不可能是佛经!他们就想当然的认为大乘非佛说,尤其是般若体系的这些法都不是佛陀讲的,因为破坏了一切名言,破坏了一切佛语,他们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空性。这些只是望文生义的解释而已,实际上他们没有了知空因缘。

我们回到前面的正题,对方认为中观宗说空,目的是为了破坏诸法。但是中观宗说空的真正目的,即宣说空性的因缘是为了息灭烦恼。烦恼的起源是来自戏论,也就是对一切万法的实执,因为缘一切万法产生了人我执和法我执,而相续当中有了人我执就会产生烦恼障,相续当中有法执就会产生所知障。怎样才能够把烦恼障和所知障完全消灭,而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呢?必须要息灭人执和法执,息灭人执的方法就是人无我空性,息灭法执的方法就是法无我空性。中观宗所宣讲的一切万法皆空,针对于息灭人我的教义是宣讲了人无我空性,比如《中论》在《观我法品》《染染者品》当中,宣讲了通过五相推理、两相推理等方式,对于人我存在的理由作了详尽地遮破,人我是不存在的。当然,人我不存在的教义小乘自宗当中也有,对方对此几乎是没有异议的,主要是对其他的法都是空性的这方面有异议。

但是对法产生实执,在中观宗眼中就是属于法执,如果你对法执不打破,没有办法真正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所以为了解脱一切束缚的缘故,必须要打破对于其余诸法的分别执著。这一部分在小乘教义当中只有五蕴空,除此之外就没有了,比如在本品中所讲的四谛空,还有后面讲的十二因缘空等等,这些方面都没有提到,因此对方没有办法理解。中观宗解释说,如果我们要获得暂时和究竟的解脱,必须要打破烦恼戏论;要打破烦恼戏论,必须要遮止实执,所以对于引发人我、法我的执著必须要打破。所以,中观宗宣讲空性的目的不是为了毁坏诸法,而是为了毁坏烦恼,毁坏戏论,是帮助众生从戏论实执当中获得解脱的最殊胜方便。

此处也是经由缘起来宣讲空因缘,为什么佛和菩萨要宣讲空性?宣讲空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遮止相续当中的不必要的烦恼,不必要的实执分别念,所有增益的概念一一遮破,这方面空性就是无上的对治。

3、空义。第三个原因就是不能知于空义。空义就是空性的意义,空性的意义是什么?此处空性的意义和空性的本体,从三个注释来看是有差别的:空性的本体就是指空性自己的本体——离戏,远离一切戏论,也就是应成派主要抉择的空性的本体。空性的意义,在注释当中(慈诚罗珠堪布的《中观根本慧论讲记》)主要是按照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解释的,主要是相合于自续派所抉择的空性,相合于后得位。什么叫空性?缘起故性空,有显也有空(两个方面的法),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这就是缘起性空的观点,这叫作空义。从我们的分别念、从空性的能诠来讲,空性的所诠意义就是缘起性空。

前面空性的本体主要是从离戏的角度来讲,相合于入定位、相合于应成派的解释方式;空性的意义主要是观待后得、缘起性空的观点进行解释,相合于自续派的解释方式。

我们把空性的意义解释清楚有什么必要性呢?主要是为了推翻对方认为的什么都不存在的空。空性的意义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性的意义,一切缘起的法都是空性的。空性的意义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说在空的当下有它的缘起,这种解释非常相合于自续派所抉择的观点,非常适合于后得位所抉择的观点。

如果对于真正的离戏空了知了,对于空因缘和暂时的空也了知了,我们就会发现对方给中观宗发的过失,都是因为没有了知中观的含义,如果了知了空性的本体、空因缘和空义,就不可能对中观宗宣讲很多的争论,这是没有必要的。中观宗对空的本体、空因缘和空义解释完之后,我们就知道,空性完全是帮助众生获得解脱的无上殊胜的妙法。

中观宗所抉择的空性,空本体和空义分别从应成和自续来解释,从究竟和暂时、入定和后得来解释空性。空本体是属于究竟空,息灭一切有无戏论,完全在空的本体当中,有的法也好,无的法也好,完全离戏,它不是分别念的状态,所以没有对方所发的过失;空义是属于暂时空,是打破实执的,它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自性,有时两者都有,也不会出现空性毁坏因果的情况,因为它是缘起性空,在空性当中会有四谛、三宝、因果、世俗法存在,所以不会存在对方所发的过失;宣讲了空因缘也不是毁坏诸法的,而是帮助众生来推翻烦恼的,所以也没有对方所讲的这些过失。

分析完之后就知道,争论或我们的怀疑是因为没有了知空性而导致的,如果深入地学习空性的教义是不可能出现任何争论的。当然在本论当中出现的争论,主要是为了帮助学习中观的后学者进一步对空性的妙义产生定解,如果没有这些辩论,我们理解的意义不会很深。

有些道友在学习时就觉得很多辩论是没有必要的,直接讲空就可以。我最初学空性时也是对辩论最头痛,认为直接把空性讲完就可以了,不必要有很多辩论。但后面就知道,通过所谓的辩论、一问一答的方式对于空性的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入。如果单单讲万法皆空,我们就只能停留在这个状态上,至于为什么是空性的等等很多的疑惑,很深或者微细的地方就没办法了知,必须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所谓辩论问答,才能对于空性的妙义逐渐逐渐地深入通达。所以很多问答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是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宣说对方没有通达二谛,中观宗宣讲了很多辩论。前面是因为对方没有通达空性而辩论,下面是因为对方没有通达二谛而辩论。此处正式提出了二谛的重要性,我们学习空性也必须要通过二谛的方式来理解。在究竟的胜义当中虽然不存在二谛,但是我们还有分别念时,就会出现二谛的抉择方法。

通过二谛趋入法界是非常殊妙的一种方便,对方没有真正通达二谛,就会把世俗谛和胜义谛完全混淆,所以才会对中观宗发过失。中观宗本来是站在胜义谛的角度来宣讲一切万法皆空,对方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说:如果万法皆空,那么世俗法怎么办?很明显就是对于二谛没有完全分开,所以很难以真正通达中观宗所讲的意义。

此处提出了二谛的概念,一方面是为了回答对方的问难,一方面也是解释了中观宗二谛的抉择方法。二谛抉择的方式也是出自于佛经,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很多二谛的观点,把二谛分开之后,自己抉择佛经的意义也好,回答别人的问难也好,都可以很清楚地了知佛法所诠的意义。如果没有真正了知二谛,会认为佛经当中有很多地方出现自相矛盾、前后矛盾等没有办法解释的情况,但是佛经当中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问题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通达二谛的教义。

下面有五个颂词,每个颂词都有它的含义,我们一个一个解释。第一颂是宣讲所证的二谛,所证的二谛到底是怎么样的?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诸佛出世都是依靠二谛来为众生说法。所谓的二谛是什么?一就是世俗谛, 二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叫胜义,“第一”是胜的意思,有时叫第一义,有些时候翻译成胜义。

佛陀依二谛进行宣讲,一个就是世俗谛,一个就是胜义谛,尤其中观宗在讲般若体系时全都是使用现空二谛。到底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所有的显现法就叫世俗谛,所有的空性就叫胜义谛。

一切的显现法都叫作世俗谛,那么什么是显现法?比如我们的眼根所看到的一切万法,耳根所听到的一切万法,乃至于我们意识面前所出现的一切万法,这些都叫作显现。显现的范围非常广,从不清净的色法开始,乃至于道位的显现法、果位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身相。总之,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所有的显现都叫作世俗谛,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显现法的本性空性就叫作胜义谛。

从我们分别心面前来分析,每一个法既有世俗谛也有胜义谛,世俗就是它显现的这一部分,每一个法只要在你的心中现出来了,不管是在根识面前还是意识面前现出来,只要是显现的这部分都叫作世俗;然后正在显现时它的本体空的部分就叫作胜义谛,所以从一个角度来讲二者是一本体异反体。比如说一个柱子,它具有两个反体,它有显现这是它的一个反体,然后它显现时的空性是另外一个反体,显现和空性在一个法上面具备,所以叫一本体异反体。任何一个法都具备显现和空性,就是说每个法都具备二谛,显现这部分叫世俗谛,空的这部分叫胜义谛。

犹如做梦一样,梦境当中正在显现的法都叫世俗,但是在显现的当下没有一个法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真实存在的这部分安立名字叫空、无自性。无自性并不是离开了显现法之后的无自性,而是说这个法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假立的。比如,幻术正在显现时就是假立的,梦境正在显现时是假立的,假立的这部分叫空,显的这部分就叫作世俗、叫作有。所谓的“有”也是假有,因为正在有的时候,它的本体是不存在的;“空”也是假空,因为正在空的时候它的显现还是无欺而有的。

有是假有,空也是假空,所谓的现和空、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似乎都存在,但是真正分析时两个都没有,都是平等离戏的。从暂时的角度来讲只要有世俗就会有胜义,但是在究竟位时没有世俗就没有胜义,中观应成派抉择入定位时二谛都不存在。

对于“有是假有,空是假空”我们一定要了知清楚,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显现的法是不好的,它是虚妄的;空的法是实相,是很神圣的。但是如前面所分析的,在显时它是空的,空时也是显的,显时是空的缘故,显是假显;空时有显的缘故,空也是假空。如果空是真实的空就不会有显了,空时有显的缘故,空也不是真实的本体,只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一种概念而已。所以说,显也是假的,空也是假的,暂时来讲有现就有空,有世俗谛有胜义谛;究竟来讲,没有现也就没有空,二谛在究竟的实相当中都不存在。

既然二谛是假立的法,为什么佛陀要宣讲二谛?是为了帮助众生趋向于究竟实相。如果佛陀没有给众生宣讲二谛,众生就不知道哪部分是世俗法,哪部分是空性的法。佛陀在一部分经典当中讲,这些法是有的,宣讲有的体性;然后又有些经典当中讲是空的,宣讲空的体性。我们就会迷惑到底是有还是空?把二谛分清楚,在世俗的层面是有的,比如说因果、三宝、四谛在世俗层面都有显现;但是正在显现的当下,分析时它的本体就是空性的,就是一种幻有,幻有的缘故它正在现时是空的。

佛陀讲空是站在胜义谛角度讲,讲有是在世俗的层面讲,只不过不一定在每部经当中都这样说明。我们把原则性掌握之后就可以观察,只要讲现就是世俗谛,讲空都是胜义谛。所以说“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这方面讲到了所证的二谛的本体。

下面讲不了知二谛的过患: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不了知二谛有什么过患?如果有人不能够真正了知通达、分别抉择二谛的意义,那么对于甚深的佛法没办法了知它真实的含义。

佛法很深,原因主要是超越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很深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佛法也很浅显,并不是很玄妙的那种深。为什么呢?因为佛法所讲的就是一切万法的真如相,万法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没有加任何玄妙的成分在里面,我们认为玄妙那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念。一切万法显现时是空性的,本来就是如此,佛陀只不过把一切万法本然的状态给我们作介绍,哪里有很深很玄妙的东西呢?如果我们通达了,佛法就是很浅显的,它就是宣讲一切万法真实本来的状态,一切万法幻化的本体、空性离戏的本体。没有加任何渲染的词句、很多玄妙的东西,让我们没办法理解的东西都没有,佛陀当年讲法就是通过最浅显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一切万法世俗的真相和究竟意义的真相。只不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太多了,对于太浅显的东西反而没办法了知,觉得很深奥,自作聪明地通过自己的分别念,去分别很多很多东西,抉择一切万法应该没有这么简单吧?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里面应该有很神妙的东西。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落入到很神妙的氛围当中去,实际上佛陀所讲的就是一切万法的本质而已。

我们说佛法深,主要是众生的分别念太过于深重了,没办法了知佛陀宣讲的一切万法本然的道理。所以佛陀只有分别二谛给众生宣讲:显现这部分叫作世俗,它是虚幻的,它是处于分别念的状态,所以暂时来讲它是一种遮障的自性、本体;胜义谛的空性就是它的本质,显现时没有任何有无是非的概念。

世俗谛就是这些世俗法,世俗法正在显现的当下是无实有的,没有任何实有的本质。通过缘起因、离一多因分析,通过梦喻、幻术喻我们了知,的确有一部分法显现时是没有自性的,如幻术、阳焰等等。佛陀说就像阳焰和幻术一样,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也是现而无自性,让我们了知现而无自性。佛陀说现就是世俗谛,无自性就是空性胜义谛,了知了这个之后对于空性就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了,然后佛陀说实际上二谛也是假的,因为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缘故。《心经》当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在描绘色是空的、是假立的,然后空也是假立的,最后没有任何东西让我们执著,色法没办法执著,空也没办法执著,这时候自己的心就完全息灭在法界当中,本来的离戏空性就会显现出来。

如果没有依靠二谛,就没办法了知佛法当中所诠释的一切万法本来的状态,我们的身体和心到底是什么状态?轮回是什么状态?都不了知。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对于对自己的身体很了知,对自己的想法很了知,但实际上我们对身体和心都不了知。无始以来在使用五蕴,但是无始以来对五蕴的本体都没有了知过,甚至都没有怀疑过五蕴是不是假立的。佛陀说五蕴色身是世俗谛的法,是假立的法,究竟来讲是空性的,从这方面慢慢引导,我们就知道五蕴是通过业和烦恼等因缘显现的缘故,在究竟的实相当中一切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都是不成立的法,全都是从本无生的自性。佛陀引导我们趋向于这样的法界当中。

我们必须要深切地了知二谛,如果真正地了知了二谛,对于佛法的意义就不会迷惑;如果对于二谛不了知,对于佛陀所宣讲的甚深佛法就不会真正趋入、抉择,就会产生很多疑惑,认为佛陀经典当中很多地方有矛盾,或者很难以理解佛陀所讲的法义。因此一定要对二谛的道理进行观察。在《中观庄严论释》《入中论》《四百论》等很多经论当中都宣讲了二谛,很多注释对二谛的观点阐述得很清楚。

单单对于二谛的概念有所了知了,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对于二谛不迷惑的关键在于,通过对于二谛的认知要趋入于究竟实相。因为二谛就是一个方便,依靠这个方便就可以趋向于更深的实相证悟。以二谛作为桥梁,我们就会知道世俗谛也是假立的,胜义谛也是假立的,最后就可以真正达到一切不执著,息灭一切妄念的境界。否则如果没有了知二谛,即便自己可以息灭妄念,可以坐在那个地方几天几夜一念不生,但这不是真正的实相。单单依靠寂止让分别念不生,也不是很特殊的修法,通过缘起力、法性力就可以做到。平时我们在山上看到旱獭(就是雪猪),它可以三个月当中处在“禅定状态”中一念不生,还有很多野兔也可以在这个状态中一念不生,它们通过法性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们以出家的身份拜很多名师,最后就达到雪猪、野兔的状态,这也不是我们真正愿意追求的。只不过在打坐时觉得太舒服了,以为肯定就是一种殊胜的状态,但是不知道雪猪和野兔也处在这个状态当中,它们没有了解法界的丝毫一分,法界的一点点空性实相都没有了知。不了知二谛、不了知智慧的空性,通过勤奋修持这样的禅定,最后达到这样的状态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关键是本来错了,但是还不知道,还沉湎于这样所谓殊妙的境界当中不可自拨,这是最可悲的事情。所以应该知道真实究竟来讲,怎么样才能真正地一念不生?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殊胜的无念?这方面必须要学习很多了义的大经大论遣除很多的歧途,歧途遣除之后真正的空性智慧怎么样安立的,真正把分别念息灭于法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这些必须要了知,了知之后我们在修行时才可以认知歧途、遣除歧途。

以上是宣讲没有了知二谛的过患,下面讲了知二谛的必要性。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为什么要通达二谛呢?必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没有依靠世俗谛就不能够获得第一义,没办法证悟胜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每个人都想获得涅槃,小乘行者想获得涅槃,大乘行者也想获得大涅槃,但是怎么样才能够获得涅槃果?必须要证悟胜义谛。证悟胜义谛来自于什么?要依靠世俗谛。

依靠世俗谛而证悟胜义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别和抉择。

第一个方面依靠世俗谛得到胜义谛。胜义谛当中的法以根本慧定为例,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趋入根本慧定?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世俗的修法。世俗的修法有很多,比如做布施、持戒、听闻佛法、念咒等很多修法的资粮,依靠这些世俗的善根为辅助,就可以帮助我们趋向于胜义谛的证悟,这也是法性缘起的一种道理。还有在证悟胜义谛之前要打坐,实际上打坐修单空也好,修空性的总相也好,也是属于世俗的修法。所以如果我们非常看低世俗谛,一味地说胜义谛是最善妙的,世俗谛一无所取,一无是处,这样方向就错误了,态度也错误了。我们在证悟圣者根本慧定之前,所作的一切修法都是世俗谛的修法,通过分别心修大圆满也好,修生圆次第也好,修空性的总相也好,都是属于世俗谛;作顶礼供养、赞叹、念咒,对传承上师作猛厉地祈祷来证悟空性,这也是属于世俗谛的修法。如果不依靠世俗谛是没办法真正趋向于胜义谛、获得胜义谛,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不依靠世俗谛就没办法得到胜义谛,没有得到胜义谛又怎么能获得涅槃?没办法息灭一切烦恼获得涅槃。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着重于胜义谛的抉择修行,一方面也千万不要偏颇于世俗谛。法王仁波切把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教导他的传承弟子,一方面对于胜义谛空性方面的善根要修持,一方面对世俗法方面的善根也要多修持,鼓励每个弟子平时手中拿念珠,有空时就要念咒,拿转经轮,供灯供水,做转绕,很多很多福德善根都要多做。多做世俗谛的善根,福德就很深厚,福德深厚对于证悟胜义谛空性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自己抉择的修法不一定是真正的修法,圣者安立的修法才是真正的修法。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法应该不做,我应该修那个法。”对于上师的教言、圣者的教言根本不当一回事情,觉得自己的智慧超胜了圣者的智慧,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智慧真正超胜了圣者的智慧,何必依止上师呢?何必再依靠佛法修行?自己去摸索,自己去修行就够了!但真正通过自我摸索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摸索很多年之后发现,还是没办法真正找到一个解脱之道,最后还是要回到这样的轨道上来。因此世俗谛的善根非常重要,依靠世俗谛的修法才能够达到胜义谛。(这是第一种解释的方式)

前面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第二个方面是从见解的角度来讲。(第二种解释方式)比如见解是胜义谛,胜义谛就是空性,怎么样才能达到空性的见解呢?必须要依靠世俗才能够抉择空性。我们说空性,空性是谁的空性?这是柱子的空性,柱子就是属于世俗谛,柱子的空性属于胜义谛,如果不依靠柱子就没办法了知柱子的空性。这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如果说不依靠柱子,依靠身体、依靠心,但是心和身体也是世俗谛。要了知一切万法皆空,首先要依靠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世俗,如果没有依靠一切万法就没办法了知一切万法皆空。一切万法皆空是谁的空?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所以二者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我们在学习时,有时候就会觉得世俗是世俗,空性是空性,二者好象是分成两截的状态。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谓的空就是法本身的空,并不是法离开之后再有其他的空,而是说法正在显现时它本身就是空。如果不依靠法,怎么知道法的空性呢?没办法了知法的空性,所以我们要依靠世俗来了知胜义。我们对柱子分析时,柱子是因缘和合的缘故没有本体,如果完全不依靠因缘和合的世俗法,怎么样了知空性?空性是没有办法了知的。

在抉择正见的前提之下我们必须要依靠世俗,如果不依靠世俗,抛开世俗之后空是显不出来的,显出来的空可能是一个顽空,就是完全相合于分别念面前的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柱子在显现时,柱子本体是没有自性的,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这种缘起性空的抉择方法不会落入常边,也不会落入断边。

为什么不要抛开世俗去抉择胜义?因为我们执著的法就是世俗法,如果把世俗法抛开了单独去找空性,即便是找到了,但是对于我们打破世俗法的执著也没有丝毫的帮助。只有对我们所执著的法本身去分析观察时,既找到了空性,又打破了对世俗法的执著,才能达到效果。如果不依靠世俗谛去观察得不到胜义谛,即便得到了,也没有什么殊胜的必要性。所以这里讲: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我们要抉择空性必须要在世俗谛方面抉择,不单单抉择空性是这样的,抉择如来藏光明也是这样的。实际上一切的有法是法性,如果没有依靠有法,就没办法得到有法的法性。有法和法性之间,在暂时位抉择见解时,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如果完全把世俗法抛开去找其他法,找也找不到。如果要真正证悟必须要在世间当中找,如果离开了世间根本没办法寻找,六祖也是有这样的教言。这方面讲到了依靠二谛的必要性。

下面讲误解空性的过患。如果对空性误解,有什么过患呢?

不能正观空, 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 不善捉毒蛇。

此处讲,对空性要正确地观照,如果不能正确地观照空性,钝根者就会自己伤害自己。有两个比喻:一、不善咒术,咒术反过来会伤害自己;二、不善捉毒蛇,毒蛇反过来会伤害自己。此处把空性比喻成咒术和毒蛇,它的利益很大,但是不注意好,过患有可能也很大。

怎么样才能避免歧途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正观空,正确地来观照空性,了知空性,这样会对我们产生最大的效力。怎么样正观空?对于龙树菩萨所开显的《中论》认认真真地学习,通过这样殊胜的引导去观察。首先对于二谛要分清楚,然后对于缘起性空——现就是空,空就是现的道理要了知清楚。了知清楚之后,基本上对于空性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知离戏的本体,这就是真正的空。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了知了空本体和空的意义,再加上了知空因缘,就可以完全避免歧途,可以正观空。

空性是非常简单的,因为一切万法本来如是,但是我们无始以来的思想错位得太厉害了,思想过度错位的缘故,反而很难以了知很简单的事情。我们无始以来过于自恃聪明,所以对于非常简单的东西就是不愿意承认,觉得不可能有这么简单,对于一切万法的空性很难以认知。我们真正要回归空性,要纠正我们的思想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花上十几年的时间来研究空性应该不算很长,应该有这样的打算。如果认为两三个月或者几年当中就可以把空性吃透,除非是有宿善,以前对空性曾经学习过、了知过,一般的人在几年当中了知的空性可能都有点“走调”,所了知的空性不完全是空性的本体。怎么样做到正观空?就是来自于反复地观察、学习,不断地纠正我们内心当中对于空性的错误观念,最后真正了知了就会产生定解——空性就是离戏的本体。

此处讲必须要正观空,如果不正观空,钝根者就会自害。当然利根者一下子就能够了知空性的含义,不会自害。钝根者因为错误地认知空性就会自害。自害体现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不能正观空。对于空性错误的认知,认为既然是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可以胡作非为,因果也不存在了。以前刚学佛时还有点因果观,还有点束缚、畏惧感,后面一接触空性之后,对于空性不能正确地观照的缘故,觉得既然因果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就可以乱来了,可以做很多非法的事情,这就是自害。错误理解空性的缘故,开始做非法的事情,最后就会堕入地狱当中,这是一种自害。

第二、不接受空性。钝根者没办法正观空,他认为的空性就是什么都不存在,就像对方给中观宗发的过失,如果是空性就失坏四谛,失坏三宝等等,对空性作诽谤,这方面也是一种自害。钝根者不能够正确地观察空性,认为空性不是佛说的而是魔说的,对空性作大肆的诽谤。空性是最殊胜的法,最殊胜的甘露,如果对一般的佛法诽谤,过失都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对于了义的佛法——空性进行诽谤,过失就更加严重。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讲,这两种人死时“倒首堕无间”,就是说头朝下堕到无间地狱当中。这就是钝根自害的具体表现。

一般来讲,在修心到达一定程度时才能够讲空性,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就给他讲空性,他没办法理解的。对于听闻空性者,要不然他宿世有空性的习气,可以直接给他讲;要不然首先给他讲无常,讲四厌世心,把这些基础法打好,当他的根性逐渐成熟之后再给他讲空性,他慢慢就可以接受了。所以讲空性时还是要注意的,如果对方是根性,对他的利益非常大;如果不是根性,有可能对他做了最大的伤害,也不好说。

钝根者自害有两个比喻。1、咒术。在古印度有很多明咒、咒术,在佛教中也有很多咒术。龙力不可思议,咒术咒力不可思议(有很多种不可思议)。咒术是通过不可思议的因缘,力量不可思议,如果把咒术合理的作编排、念诵,缘起等都不错乱,咒术就会发生很大的效力。不管是招财,还是遣除障碍、降服怨敌等,咒术的力量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在使用咒术时不善咒术,念诵时没有如法的念诵,缘起错乱了,有时缘起稍微错乱之后,不但不会发生正确的效力,而且会对念咒者发生很大的伤害。空性也是一样,如果你善巧使用它会发生很大的作用;如果你不善巧使用,对你自己也许是最致命的一击。不善咒术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捉毒蛇。为什么要捉毒蛇?因为在佛经、在印度的很多注释当中说,在毒蛇的头上有如意宝(是不是每条毒蛇都有如意宝?不好说,可能某种毒蛇头上有如意宝),把毒蛇抓住之后把如意宝取下来,如意宝可以遣除很多的衰败、疾病,可以如意自成,有很多很多殊妙的作用。但是前提在于你要懂得善妙捉毒蛇的方式,要完全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善巧捉毒蛇,不但得不到如意宝,反而会被毒蛇咬死,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钝根者自害就和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是一个意义。

我们在抉择空性时要非常谨慎,千万不要偏堕到前面所讲的两种歧途当中:一个是滥用空性,觉得既然是空性的,就什么都可以做,这方面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避免;第二个是诽谤空性。即便没有真正通达空性,但是千万不要诽谤,在《经庄严论》等很多经论当中讲,对于甚深的教法不理解时,首先不要诽谤,要发愿:法太深了,以后当我的智慧成熟时,我要通达它、现证它。因为我们的分别念非常狭隘、不可靠,如果分别念可靠,那么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自己抉择,但是很多时候自己分别念的抉择都是错误的。佛法这么甚深,空性的教义、密宗的教义这么甚深,怎么可能通过自己的分别念认定对就是对,认定错就是错?所以对于很难了知的法义,不要提早诽谤它,去下个定义——一定是错的,应该首先放置一边,不要作诽谤,当自己的智慧成熟之后逐渐去理解,这是非常善妙地保护自己的一个方法,是智者的做法。我们在学空性时,要避免出现这两种极端,否则是很危险的。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当中掌握正确的空性,那是非常非常善妙的,空性能够发挥很大的调伏烦恼、证悟空性实相的作用。

以上讲了误解空性的过患,下面讲世尊最初不讲空性的原因。为什么佛陀最初成佛没有讲空性?此处宣讲: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 是故不欲说。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佛果,四十九天当中没有说法。不说法的原因,有些地方讲,佛陀了知自己所证悟的法太过于甚深,这种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不是一般的凡夫人能够接受的,跟他们讲了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过患,是故不欲说。

在很多经典当中直接提到,(偈颂: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佛陀说:这样甚深的微妙法,有如甘露的法性我已经证得了,但是对谁讲他都没办法了知,所以我应该默然地安住在林间,自己享受所证悟的法性。后来通过梵天、帝释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请,供养法轮、海螺等很多缘起物,后面佛陀答应传法。但是最初也没有直接宣讲他所证悟的殊妙如来藏,佛陀首先宣讲四谛法轮,然后宣讲人无我空性。初转法轮主要是四谛法轮,他在一个时期当中都是以四谛法轮为主要的宣讲法门,让众生的根性逐渐成熟;一段时间之后,佛陀开始宣讲般若法门,即二转无相法轮,这个时候宣讲了空性方面的教义;宣讲了很长时间之后,众生根性彻底成熟了,佛陀才宣讲真正的如来藏法门,就是他自己内心当中所证悟的法门,是在第三转法轮的最后才开始宣讲殊胜法轮的。

佛陀考虑到众生没办法接受空性,不想宣讲他所证悟的空性,因为不是钝根者所能够了知的,所以最初不想说法,后面经过以前发过善愿的梵天、帝释等再再劝请,佛陀才宣讲法轮。这是佛陀最初不讲法的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了凸显出法的尊贵。法并不是像农贸市场的剩货烂菜叶一样,随时去都可以拿得到,法非常尊贵,非常难得。不是随随便便抓一个人,佛陀就给他讲“我证悟的法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没有人会尊重法,所以佛陀最初在四十九天当中不讲法。尤其是在传记当中讲,梵天祈请了三次:第一次祈请,佛陀没有同意;第二次祈请,佛陀同意了,同意之后他们有说有笑的返回天界,佛陀看到他们态度还不是特别端正,所以又不讲法了;第三次梵天请了很多天神一起来劝请,佛陀最后才同意传法。所以也是为了显示法非常尊贵。

越难得的东西得到之后就会越珍惜。就像密勒日巴尊者求法时,经历那么大的苦行求法,得到法之后他就很珍惜法,修持时也是非常努力。常啼菩萨为了求般若也是付出非常大的苦行。为了让众生珍惜法宝,佛陀最初也不会随随便便讲法,因为法的确有这么高的价值。佛陀当年为了半句偈,可以把整个国家都布施出去求法,可以把自己的头砍下来去求法,他真正体会到了法的价值,所以才能做出这种苦行。

实际上佛陀也是为了给后代的讲法者作出一个表率——不要随随便便地乱讲佛法,法是很尊贵的。随便理解、随便讲法是对法的极度不尊重,这样没办法得到法的加持力,听法者也会认为随随便便就可以得到法,无所谓,反正天天都在讲法。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从佛陀本身的示范来看,法是非常尊贵的,我们在求法时也要以一种殷重心来求法。

以前在印度求法,都不是随便讲法的,求法者要带很多黄金去求法。并不是很多班智达都缺少黄金,而是说:我这个法就是这个价值,你要求法就要拿黄金来换,如果你舍不得,说明你对法没有信心,不给你讲,因为你不是法器。

当然现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因为现在人的根性也劣了,对法的希求心也不像以前有这么大的兴趣,如果再把标准定这么高,更加没有人学了。现在几乎就到了末法了,是法追着人——你快来学法!快来学我!千方百计让人们去求法。上师仁波切也是千方百计地让大家学法、求法,还提供很多顺缘,以前是自己备干粮,给上师准备很多供养,现在是上师提供吃的、住的,还提供钱让你来学,千方百计地挽留你:一定要住在这儿学,出去之后对你没有利益。弟子还是觉得:上师肯定是想把我放到这个地方,让人多一点。像这样还有很多邪分别念。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法的确是很尊贵的。我们如果对于法太过于轻率,认为新时代的人有自由,随便怎么样都可以,但是从另外角度来讲,太过于轻率是得不到法的加持的。如果对法尊重,可以得到利益;如果对法不尊重,得不到利益,从自己的角度来讲,也有这样的关系。

为什么佛陀不讲法?一方面是法太深了,一方面是法太尊贵、太难得了。从方方面面观察,有最初不说法的缘起。但是真正佛的密意我们怎么样体会?没有办法体会。我们相似地体会佛陀的密意,有很多可以对我们后学者做警示的方面。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