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9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戊二(破许声缘圆满证悟二无我之观点)分二:一、说彼观点;二、于此遮破。
己一、说彼观点:
有者观点太过分,承许三乘见道同,
证悟无有高与低,对于显宗及密宗,
一切经续诸论典,均解释为不了义。
声闻缘觉一点都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的观点,有些太过分了。为什么呢?“承许三乘见道同”。他们承许声闻、缘觉和菩萨,在见法界空性的智慧上完全相同,证悟没有高低的差别。还把那些说菩萨证悟远远超过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的显密经论续部,均解释为不了义。
一方面是说声闻缘觉和菩萨在见法界的空性方面完全相同,证悟没有高低,另一个方面是只要不符合自宗观点,不管是显宗的经典,还是密宗的续部,以及高僧大德所造的论典,全都解释为不了义。
我们进一步看“承许三乘见道同”,“见道”可以从两方面解释。第一个从见法界的智慧,安立成见道。因为声闻缘觉和菩萨,都见到了法界的空性,这方面的智慧相同。按照字面上看,就是声闻、缘觉和菩萨的见道相同。此处三乘当中的声闻缘觉,不是讲见道,是讲声闻和缘觉的阿罗汉。对方的观点,他是想说声闻、缘觉和大乘初地菩萨见到法界的本体而言,智慧是相同的。此处的见道指见到了法界本体的智慧,道可以安立成智慧,因此安立三乘见道同。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五道当中的见道。断句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字面上去理解,必须要转个弯。三乘中声闻缘觉见到法界的本体,相当于大乘菩萨的见道。后面的见道,只是理解成大乘菩萨的见道。谁和大乘菩萨的见道相同呢?声闻缘觉所证悟的法界和大乘菩萨相同,也就是声闻和缘觉阿罗汉了知的法界,和大乘菩萨见道时所见的法界是一样的,意思是声闻缘觉的阿罗汉和大乘的菩萨,在见法界的智慧方面完全相同,而且他们的证悟没有高低的差别,都证悟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
显宗的经典,比如《般若经》,还有三转法轮的了义经典,讲到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或者菩萨的证悟远远超胜声闻缘觉,还有密宗续部,注释中以《大幻化网续》为例。《大幻化网续》讲到了菩萨的证悟超过了声闻缘觉。论典当中,比如《现观庄严论》中,也是明显地提到了声闻缘觉的证悟,远远比不上菩萨。因为菩萨有方便的缘故,离遍智很近;声闻缘觉没有方便的缘故,离佛果很遥远。显密经续和祖师的论典当中都讲到了,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或者远远不如菩萨的证悟。对于这部分经续论典,为了维护自宗教义,就把它们解释为不了义的说法。
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承许声闻缘觉证悟了和大乘菩萨一样的法无我空性呢?他们安立的时候,有一个观点。所有实执都是烦恼障,实执的习气才是所知障。既然一切的实执都是烦恼障,声闻缘觉肯定要断除烦恼障,才能解脱。进一步讲,声闻缘觉断烦恼障,一定要打破实执。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只要是实执,就是烦恼障,所以不得不承许说声闻和缘觉必须要打破一切实执。而打破一切实执的方法,在小乘自宗当中是没有的,只有依靠大乘的《般若经》,才能打破一切实执。对于《般若经》的解释,只有应成派的解释最为圆满。从这方面安立了声闻缘觉必须要证悟法无我空性。因为证悟法无我空性,才能真正打破一切实执的缘故。为了和一切实执是烦恼障,烦恼障的习气是所知障的观点对应,所以安立了声闻缘觉也要证悟一切法无我空性。
所知障就是烦恼障的习气,对方安立大乘菩萨初地断的是遍计烦恼障种子,然后二地到七地之间,完全是断俱生烦恼障的种子,到了八地之后,开始断烦恼障的习气,也就是断所知障。对方为了进一步圆满自己的观点,说只有证悟应成派的空性,才能证悟阿罗汉果。除了应成派空性之外,修自续派的空性都没有办法证悟,何况修持小乘的自宗,所以这里又派生出一种观点,声闻和缘觉单单通过修持《俱舍论》自宗无法解脱。我们知道《俱舍论》对于粗大的五蕴,通过观察抉择之后,说这些都是世俗谛,不存在的。什么是胜义谛呢?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属于胜义谛,粗大的五蕴上面没有我,这方面可以说抉择到了无我空性,但是对方的意思就是说,因为《俱舍论》自宗当中,没有对所有的法打破实执,保留了无分刹那、无分微尘,所以单单靠修持《俱舍论》的自宗没有解脱道。修什么才有解脱道呢?必须要依靠大乘般若经典,修持应成派的空性,才能获得小乘的罗汉果,而且一旦证悟了罗汉果,就证悟了圆满的空性。
其他宗派认为他们这样承许的原因,是为了让三乘种性的人,不管声闻缘觉种性,还是菩萨种性,最初就能入于大乘。因为他们看到这个观点,所有实执就是烦恼障,如果断除烦恼障,必须打破实执,寻找大乘的空性,以及对大乘的修法不诽谤等等,有很多必要性,所以他们安立了声闻缘觉,也和菩萨一样证悟圆满,通过修持《俱舍论》的自宗没办法解脱,必须要修大乘的空性。引导他们对大乘般若空性,进一步修持的缘故,所以安立了这样观点。安立这个观点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一些经续论典发生冲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和自己观点有冲突的经续论典,都解释为不了义的观点。
虽然证悟上面没有高低,但真正来讲,是不是声闻缘觉相续当中的功德完全和菩萨一样呢?这也不一定。他们的论典当中说,在法无我空性方面,证悟没有高低,但是菩萨相续当中,还有很多不共的功德。比如大悲、菩提心,还有布施、持戒等超胜功德,这些是声闻缘觉相续当中没有的,为了获得这些功德。即便最初没有入大乘,得到了阿罗汉果,证悟了法无我空性,后面还要回小向大,来获得佛菩萨相续当中不共的功德,所以一切的声闻缘觉,最后还是要回小向大。我们知道了对方的观点,就是承许声闻缘觉和菩萨,都已经圆满证悟了二无我空性,证悟没有高低。以上对于他们的断障方式,大概做了介绍。
己二(于此遮破)分二:一、回小向大之彼乘圣者应无所断;二、答辩。
庚一、回小向大之彼乘圣者应无所断:
回小向大的小乘圣者,没有丝毫所断等的过失。
则于前入小乘者,获得大乘见道时,
毫无所断等过失,为理所害不可驳。
因为在佛法当中,暂时来讲分了三乘,究竟来讲是一乘。即便最初进入了小乘,获得了小乘无学果,按照法性力来讲,还要回小向大。“则于前入小乘者”,以前曾经入了小乘,得到了小乘圣果的人,后面通过诸佛的劝请,他们会从灭定当中出来趣入大乘。一般的说法是发起菩提心之后,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趣入,逐渐通过修持获得大乘见道。对于小乘圣者来讲,获得大乘见道的时候,应该有“毫无所断等过失”。“等”字还包括其余的过失。当别人说你毫无所断过失的时候,“为理所害”,你们前面说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的观点,就有正理的妨害,而且是没办法回驳的。
我们进一步解释的时候,首先看第一个过失,重点是放在毫无所断等过失上。小乘的圣者为了获得大乘的佛果,回小向大,开始发菩提心,进入到大乘小资粮道,逐渐修习会到达大乘见道。这时候就有毫无所断的过失,当他们获得见道,一点所断都没有,为什么一点所断都没有呢?因为小乘的修行者,不像直入大乘的修行者,在获得见道的时候,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断除遍计障。小乘的圣者无法获得见道,主要是相续当中有遍计的障碍,对于小乘的圣者来讲,遍计的障碍也没办法安立断障。因为阿罗汉烦恼障方面,已经断完了,对方安立所知障要到八地才断,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没有所断了。这时候我们会想到怎么没有所断,不是有一个遍计所知障要断吗?遍计所知障要断也断不了,如果遍计所知障因为见到了法无我空性而断,小乘的圣者阿罗汉早就见到了法无我空性了。遍计的法我,遍计的所知障,应该是在见法无我空性的时候就断掉了,这是小乘以前就断完的。如果在二地到七地断烦恼障,在八地断所知障。如果见到法无我空性的时候,都没有断除遍计的所知障。初地也没有什么断的,必须要到一登八地的时候,断掉遍计的所知障,然后进入八地之后,开始通过更殊胜的智慧断掉俱生所知障。
不管怎么样,不是在阿罗汉见到法无我空性的时候,断除遍计的所知障,就是在八地的时候,断除所知障。没有理由安立在初地断遍计的所知障,获得见道的时候,什么所断都没有,有这样一种过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获得了大乘见道,一方面没什么所断的,一方面也没什么见的。见到了什么呢?大乘菩萨见到了法界空性,这不存在。为什么呢?罗汉早就见到了,获得罗汉果,圆满证悟了二无我空性的时候,应该见的法界已经见到了。获得了大乘见道,并没什么新见。因为大乘见道对我们来讲,有以前没有见到的圆满法无我空性这样圆满的法界。以前凡夫地的时候没有见,现在登了初地了,对于圆满的法界,重新见到了,有这样的安立。如果按小乘的观点来讲,在罗汉果的时候,已经见到了圆满的法界,获得大乘见道的时候,什么见的,什么断的都没有,这方面就有过失了。
颂词当中,有一个“等”字,意思是还有其余的过失。获得大乘见道后,从二到七地之间,这方面没有什么所断。虽然获得了智慧,但是没有所断,就像前段时间我们学习的《中观庄严论注释》中,全知麦彭切也讲过,在见道之后,二地到七地之间,什么都没有断,但是他的智慧在不断的增上,这方面就有一定的问题。他为什么没办法顿超八地呢?因为从一地到二地之间,有一个所断的障碍,当把所断的障碍断掉之后,他的智慧就明显了,从一地登了二地。从二地登三地的时候,也有一个障碍,通过智慧把障碍断掉,就登了三地,这就是无间道和解脱道。麦彭仁波切在注释当中说,你的无间道、解脱道是什么?在无间道的时候,对治的是什么?后面到解脱道的时候,从什么当中解脱?都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二地到七地之间,什么障碍都不断,烦恼障早就断完了,所知障到八地才断,所以中间不存在任何障碍。
你的无间道没有什么可以对治的。无间道就是从一地到二地的时候,登地的障碍。在一地的末尾,必须要和这个障碍斗争,正在作战的时候,叫做无间道。从障碍中解脱出来之后,叫做解脱道。这是根本没有的。如果没有障碍,你怎么能获得智慧呢?没有解脱障碍就没办法获得智慧。根本没有办法安立二地到七地的差别,一地都没办法安立的,一下子就到了八地。为什么?障碍没有了,为什么不一下子到了八地呢?如果你还需要二地三地四地,那么障碍你登地的是什么?没有。如果没有障碍,你不登八地,这是没有根据的。这是见道之后智慧增长,但是没有所断的过失。
第二种过失,讲到了时间方面。从大乘和小乘获得解脱道,成佛的时间来讲,小乘的时间快,大乘的时间慢。为什么这样呢?以罗汉果为例,一般来讲三生就可以获得罗汉果。如果三生可以获得罗汉果,在他三生的时候,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对菩萨来讲,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就不是三生了,而是一个无数劫。什么是一个无数劫?从第一位往后数六十位,就是一个无数劫的概念。大乘菩萨从小资粮道到初地,用了一个无数劫证悟法无我空性。小乘根本就不需要,三生就证悟了圆满法无我空性。独觉一百劫积累资粮,获得阿罗汉果,就是一百劫可以证悟法无我空性。这样的话,小乘的声闻就是最“利根”,从这方面讲他是最快的,三生就可以了,大乘最慢,需要一个无数劫,最后成佛当然也是大乘最慢。因为它需要一个无数劫证悟的,别人三生就可以证悟了,从证悟法无我空性来讲,小乘就快的多,大乘就很缓慢,有了这样一种过失。
第三种过失,大乘道比小乘道要迟缓,或者小乘修行者比大乘根利。从根基来讲,大乘是利根,独觉是中根,声闻是下根,现在声闻反而跑到前面了,三生就可以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和前面的过失对照起来,证悟法无我空性之后,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没有什么断的障碍,一下子就到了八地,很快就可以成就,有这样一种过失,所以叫做“为理所害不可驳”。
因为把你们内部观点汇集起来,出现了证悟的问题,所以别人通过正理对你的观点做观察的时候,没有办法回驳。对方很多的大德,为了挽救这个观点做了很多文章。有些人为了避免从小资粮道到八地之间,什么障碍都不断,直接提出来一个观点,小乘罗汉一发菩提心,直接入八地。虽然避免了不断障碍,但是有一个问题更加突出了。这样一来小乘就更快了,三生获得阿罗汉果,如果中间入一万个劫的大定,再加一万个劫。如果不入一万个劫的定,三生证悟了阿罗汉,一发心就入八地。菩萨两个无数劫都白费了,菩萨从小资粮道到一地需要一个无数劫,一地到八地又需要一个无数劫,现在小乘的圣者是三生到八地了。好了,何必我们要入大乘呢?大家都是三生入八地,多舒服啊。
佛陀也不会劝菩萨入大乘,千万不要入小乘,最后发现不对啊,你看别人没入大乘,三世就到八地了,我这边还有两个无数劫,成就遥遥无期。听说以前在汉地的某些宗派,也有这样的说法,阿罗汉回小向大的时候,一发菩提心入大乘,一下就到八地。这里理证方面的妨害是一样的。小乘成了利根者,根本不需要入大乘了,入大乘变成了迂回之道,明明可以走近道,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去绕两个无数劫的弯路呢?完全没有必要。不能为了避免理所断的过失,直接入八地,这方面是不行的,过失更加明显了。
前面我们讲过了,这些回辩在理证方面,有时候为了打消自宗弟子的疑惑,会说,其他宗派对我们宗派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他们没有办法撼动我们。如果为了安慰本派弟子的修道心,让他们不退失,这是可以的,但是真正从理证方面安立的时候,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讲的,为理所害不可驳,不了义的观点没有办法说成了义,把不了义的观点安立成了义的时候,里面的过失也是没办法回驳的。从理证观察起来,有很多问题没办法回辩。如果真正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而且到八地的时候再断所知障,把这些问题汇集起来,的确是有这样的过失,所以没有办法安立成了义的说法。
庚二(答辩)分二:一、陈述他宗理由;二、宣说自宗答辩。
辛一、陈述他宗理由:
复说所证虽已证,然断所断需助缘,
当其他宗派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辩驳的时候,他们为证悟空性不断障碍的问题,想到了一个答辩的方式。他说,“复说所证虽已证”。“所证虽已证”就是说,应该证悟的圆满法无我空性,已经证悟了。“然断所断需助缘”“所断”这个地方直接讲所知障。为什么证悟了圆满法无我空性,但是不能断除所知障呢?他说要断除所断的所知障,还需要一些助缘。
回小向大的圣者,从大乘小资粮道到八地之间,虽然相续当中的法无我空性是圆满的,但是一点障碍都不用断。因为要断的烦恼障,在阿罗汉的时候已经断完了,然后所知障到八地才断。中间也不是无事可做的,需要积累一些福德资粮。一方面他有空性的智慧,一方面还要积累很多福德资粮,积累两个无数劫的资粮之后,到八地的时候,就可以断所知障了。为八地的时候断除所知障做准备,从这方面进行的安立。意思是中间还是有事可做的,通过积累资粮的方便法,最后断除所断。
对方还有一种的观点,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是什么都不断。虽然烦恼障、所知障断完了,但是中间要断一种特殊障,叫习气障。习气障的说法是安立不了的,因为一切障碍不是划在烦恼障当中,就是划在所知障当中。如果你的习气障属于烦恼障,在小乘获得阿罗汉的时候,已经断完了,没什么断的了;如果你的习气障划在所知障当中,就要到八地去断了,所以中间的习气障仍然无法安立。因为所有的障碍包括在二障当中的缘故,弥勒菩萨是这样讲的,注释也是这样讲的,所以你说的习气障,到底属于哪一个呢?属于烦恼障的话,在阿罗汉时候断完了;如果这是所知障,八地的时候再断,期间仍然没有办法断障。
辛二、宣说自宗答辩:
未证与许证相违,证违未断诸所断,
日虽升起遣黑暗,观待他缘真稀奇!
如果你要遣除别人提出来的获得所证,没有断障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个过失,说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需断所断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未证法无我空性,就没有断障的妨害,但是“与许证相违”,和你的自许相违了。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和前面承许说声闻缘觉已经证悟法无我空性相违,所以你不能说未证。如果你说证悟了圆满法无我空性,“违未断诸所断”,又违背了不断诸所断的过失。你在安立自宗观点的时候,一方面证悟了圆满法无我空性,一方面没有断除所断,这是没办法调和的。
对方直接承许,自己证悟了法无我空性。我们跟他说,如果你证悟了,就会违背不断所断的问题。他说,不违背。前面颂词说,为什么不断所断呢?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积累两个无数劫的资粮,通过资粮来断除所断。
对于这种回答,颂词中说:“日虽升起遣黑暗,观待他缘真稀奇。”表面上好像是没有和对方说什么,实际上已经讲了最关键的地方。此处打比喻说,太阳升起来了,应该遣除黑暗。如果太阳升起来以后,通过阳光没办法遣除黑暗,需要其他助缘才能把黑暗遣除,这是很稀奇的说法。
大家都知道,太阳和黑暗直接相违,太阳一出来当下就遣除了黑暗。如果世间中说,虽然太阳升起来了,但是不能遣除黑暗。为什么不能遣除黑暗呢?还需要具备其他的助缘。比如把窗户打开,或者把前面这堆土扔掉,这是相当稀奇的事情了。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已经证悟了圆满法无我空性,却没办法断除所知障,必须要通过其他的方便,做为遣除所知障的因缘,这是真正稀奇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很多经论中,直接说空性就是二障的直接对治。为什么我们相续当中没有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呢?因为没有证悟空性的缘故,一旦证悟了空性,障碍还安住在相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寂天菩萨的《智慧品》当中说,“空性能治彼,烦恼所知障,欲速成佛者,云何不修彼”,这里讲的很清楚。真正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就是空性的智慧。证悟人无我空性的智慧要断烦恼障,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的智慧要断所知障,在经典当中讲的清清楚楚。现在按照你的观点,圆满法无我空性已经证悟了,但是通过法无我空性的智慧不能断障,还要观待观待方便资粮,这是没办法安立的。空性的智慧已经生起来了,不断障是绝对不可能。我们再回到前面第二句,证违未断诸所断。如果你证悟了圆满法无我空性,但是不断除诸所断,完全说不过去。
还有一种过失,在一些讲义当中,讲到阿罗汉对于法无我空性不是现见,应该是像佛一样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因为对方承许,小乘单单通过人无我空性,没办法获得解脱,必须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
声闻缘觉的罗汉果,到底是见道,还是无学道?声闻缘觉是无学道,是不是已经经过了修道呢?一定是经过修道了。实际上真正观察下来,声闻缘觉应该在小乘见道的时候,见到了法无我空性。通过二果、三果,到阿罗汉果,法无我空性已经圆满了,相当于大乘的无学道。因为经过了修道,法无我空性在小乘见道的时候已经见道了,不修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讲,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必须要同时证悟。小乘见道就要见圆满法无我空性,然后通过一系列修道,到阿罗汉果的时候,已经圆满了法无我空性。和佛一样证悟圆满,还不断所知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观察的时候,有很多的过失。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但他的所知障根本一点都不断,这是很稀奇的事情。必须要观待方便资粮,才能断所知障,这方面是不合理的。
我们自宗对断障的问题,是什么安立呢?自宗也是分了大乘和小乘,有直入大乘和回小向大两种。直入大乘者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开始发菩提心,积累资粮,通过一个无数劫的修行,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获得见道断除遍计二障。二地到七地的时候,同时断除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到七地末尾的时候,俱生烦恼障断尽了,相续当中只剩下俱生所知障,通过三清净地修行成佛。
回小向大的小乘,到了罗汉果的时候,圆满证悟了人无我空性,断除了烦恼障。然后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进入大乘的小资粮道,在资粮道当中,大乘种性苏醒了,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识,佛陀、菩萨等等,为他宣讲大乘的空性,这时开始闻思法无我空性的道理,通过加行道串习,到了大乘见道,证悟法无我空性。因为烦恼障已经断尽了,所以现见法无我空性,断除了遍计的所知障。从二地到七地之间,八地三清净地,都是断除所知障。既证悟了空性,也断除了障碍,这里安立的是非常合理的观点,而且不需要把经论当中,比如《般若经》《幻化网》《现观庄严论》等,大家都认为很了义的观点解释为不了义。对照经续直接可以解释,这是了义无垢的观点。
戊三(破许声缘圆满证悟自相续五蕴之观点)分二:一、宣说对方观点;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
第三种观点,有些宗派承许说声闻和缘觉相续当中,已经圆满证悟了自相续的五蕴。什么叫做圆满证悟了自相续的五蕴呢?声闻和缘觉阿罗汉以自相续为例的粗细五蕴,已经圆满证悟了,而他相续的五蕴没有证悟。
己一、宣说对方观点:
有说声缘自相续,五蕴虽已证空性,
他法无我未证悟。
有些宗派说:声闻缘觉阿罗汉自相续当中的五蕴,全部已经证悟了空性,但是他相续的五蕴无我,没有证悟空性。我们详细分析的时候,按照对方的观点把五蕴分了三大类。第一大类是自相续的五蕴,每一个人自相续的五蕴,比如张三自己相续的五蕴;第二大类就是他相续的五蕴,除了我张三之外,李四、王五等其他人的相续,叫做他相续的五蕴;第三大类是除了有情之外的无情法,比如外面的山河大地,不是有情所摄,而是无情所摄。山河大地当然不存在五蕴,只存在色蕴。
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有情相续所摄,一个是无情所摄。有情相续所摄又分为两类,一个是自相续所摄,一个是他相续所摄,加起来就是三类。对于三类观点,对方是怎么承许的呢?如果是声闻阿罗汉,他把自相续五蕴粗细的部分,全部证悟了空性。可以分析的叫做粗大的部分;细的部分就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声闻阿罗汉对于第一大类证悟了空性,对于他相续的五蕴、外境的色蕴,一点都没有证悟。
缘觉对于自相续的粗细五蕴全部证悟,然后外境色法的粗细五蕴,都证悟空性,他相续的五蕴没有证悟。实际上把对方观点分为三类就可以了。外境当中不存在五蕴,所谓的五蕴除了色蕴之外,还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属于心法,只有有情相续才有心法,外境只有色法。声闻只是证悟了自相续的粗细五蕴,他相续和第三类都没有证悟;缘觉阿罗汉证悟了自相续粗细五蕴,再加上第三类的法,第二类的法没有证悟。对方是这样承许的。
己二、以如此承许则除无为法外皆应证悟而破:
若已证悟五蕴空,则除无为法之外,
有何未证他实法?
按照你的观点来讲,如果已经证悟了自相续的粗细五蕴空,通过观察之后,除了无为法之外,还有哪一个法没有证悟呢?除了无为法没有证悟之外,所有的五蕴都应该证悟空性,不单单是自相续的五蕴,他相续的五蕴,外境色法的五蕴,对于一个阿罗汉来讲,全部都应该证悟。
我们是从哪里推出这个问题的?此处推理的核心是,以粗大的五蕴为例,自相续的粗大五蕴,他相续的粗大五蕴,还有色法粗大的色蕴,虽然空基不一样,但是空理一样,都是一个层次的法。全是空性当中,通过很多微尘积聚起来,道理都是一样的。
当阿罗汉通过观察,了知了自相续粗大的五蕴是空,在同一层次上的他相续粗大的五蕴,以及外境色法粗大的色蕴,都可以证悟空性。关键的问题在于,自相续、他相续粗大的五蕴和外境粗大的色法,实际上都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当你证悟了一个层次上的东西,其余的法都应该证悟空性,这是我们对于粗大的法的分析。
对于细法也是这样分析,如果能够了知自相续的无分刹那、无分微尘不成立,也可以同等推理,他相续、外境的细法,也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当他证悟了自相续细相的无分刹那、无分微尘空性的时候,他相续、外境所摄的细法,都应该证悟空性。在色法方面是这样类推的,心法中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如果能够了知自相续受想行识四明蕴是粗大的,不存在的话,一个层次上的东西也能了知。我们内心当中,无分刹那的心识能够了知空性,他相续的无分刹那也能够了知。这里外境不存在,前面已经破完了,外境是没有四明蕴的。
如果从一个层次上的东西类推,能够证悟空性。实际上当证悟阿罗汉的时候,按照你的说法,粗细五蕴都证悟了,通过类推同一个层次的法,他相续的粗细五蕴和外境粗细的色法都证悟了。这时候还有什么没有证悟的法呢?只剩下了无为法。因为所有有为法都包括在五蕴当中,这时候自他相续的粗细五蕴都证悟了,有情的部分就没有了,已经证悟空性了。剩下一个外境,只有色法了。粗细的色法,一个层次上都已经得到证悟了。所有的山河大地,所有的有情都已经没有了,色和心都证悟空性了,只剩下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三种无为法。按照你的观点来讲,除了这三种,都应该证悟空性。我们再看无为法,经部以上都说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是假立的,不需要去刻意证悟。如果有为法已经证悟空性了,就会很容易证悟无为法,它是假立的,不存在。
这样就得出了一个结论。你们承许声闻阿罗汉只证悟自相续的粗细五蕴,最后变成了声闻阿罗汉圆满证悟了法无我空性,和第一个观点变成一样了。前面你们很起劲破斥别人的观点,存在没有断障的过失,存在这个过失、那个过失,现在这些过失都跑到自己头上来了。因为你没有直接承许声闻缘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后面分析观察之后,你却承许自相续粗细五蕴都证悟了,类推其余的法都应该证悟,所以这时候有为法证悟了,无为法也证悟了,还有什么没有证悟的?全部证悟了。
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如果你承许声闻缘觉只证悟自相续粗细五蕴的观点,真正分析的时候,这不是一个无垢的立宗。观待自宗的观点来讲,自宗认为声闻证悟了圆满的人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只是证悟人无我空性包括的粗大五蕴,细的五蕴没有证悟,同等层次的自他相续的粗大五蕴,外面粗大色法的五蕴都要证悟,细的法没有证悟。缘觉稍微特殊一点,他证悟一个半无我。除了自相续粗大的五蕴之外,还有外面色法的自性,都证悟了空性。因为观修十二缘起,缘觉的智慧很深,所以不单单粗的五蕴,而且色蕴方面细的色法,也是证悟了空性。
自宗在安立的时候,没有过失。如果没有通过无垢的观点来安立,说自相续的粗细五蕴都证悟了空性,最后观察下来的时候,应该变成圆满证悟了所有有为无为法的空性,除此之外,不存在没有证悟的其他法了,这也是有过失的。
以上对于他宗的三个观点做了分析,一一指出了三种观点各有不合理的地方,都没有观察到究竟。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