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开始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定解宝灯论》。
按照法王仁波切[1]以前对于《定解宝灯论》的归摄: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就是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诸佛的心要是《定解宝灯论》;不管显宗的法,还是密宗的法,《定解宝灯论》是所有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所有以前积累过殊胜的福德,发过殊胜愿的有缘弟子,如果想要修道,《定解宝灯论》就是修道的无上窍诀门;《定解宝灯论》的七个问题,是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六个字归摄的,我们学习到后面的时候,将会对此有所宣说。
全论分三[2]:一、初善首义;二、中善论义;三、后善末义。
甲一(初善首义)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礼赞;四、缘起。
乙一、名义:定解宝灯论[3]
宣说《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我们本来应该首先宣讲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殊胜功德。一方面因为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大家对麦彭仁波切的传记非常清楚,非常了解。前一段时间益西彭措堪布要求闻思班的道友,都要看一遍麦彭仁波切的传记。相信大家对他老人家种种殊胜的功德、加持力和发愿,都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我们开始讲《定解宝灯论》的时候,对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传记就不宣讲了。以后宣讲颂词的时候,可能会偶尔插进一些传记的内容。
首先讲名义“定解宝灯论”。按照一般共同的说法,本论是通过意义和比喻对照的方式命名的。“定解”是意义,“宝灯”是比喻,定解犹如宝灯一样。如果有了这样的宝灯,能够照亮所知,照亮色法,行持道路等等;如果有了定解,对于万法基道果的本性,会有非常清晰的了知。
既然这样,到底什么是定解。按照不同的解释,大概的意思是把显宗、密宗诸法,通过闻思修的方式,对于法界的本性产生正见,或者有了正见之后,产生信心,这方面称之为定解。
显宗、密宗当中所讲的殊胜意义,提示了万法的本性。万法的本性,就是一切山河大地的本性是怎么样的,或者我们现在的相续当中,身体的本性、心的本性是怎样的。显宗密宗讲的本性,归根到底都是在讲我们的心性如何。
我们闻思过《定解宝灯论》这样殊胜的论典之后,相续当中对于显宗、密宗所开显的本性,会产生殊胜的正见。殊胜正见会遣除一切的歧途——增益和损减,认为万法实实在在存在的增益,或者认为一切因果等等不存在的损减,把这些负面的增益、损减消尽之后,产生了正见。对于万法的所知,有了非常准确的认定,这方面的本体称之为定解。这是定解的含义。
仁波切的讲义[4]当中,宝灯是指珍宝灯。珍宝灯的意思,有时是珍宝做的灯,有时也可以说是日月等天然的宝灯。如果有了灯,世界上所有的黑暗都可以遣除,一切的色法可以显现出来,就像宝灯一样。
《定解宝灯论》诠释的都是能够遣除我们增益损减的殊胜内容。大家都很清楚,里面讲到了七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实际上都是对我们抉择基、修道,或者对果的安立,帮助我们建立这样的观点,起到非常必要的作用。
以上解释了定解宝灯,本论是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的方式命名的。
《新月释》中,法王仁波切他老人家以前讲解《定解宝灯论》的时候,还有另外一种安立方式。法王仁波切没有从比喻上安立,全部是从意义上讲的。“定解”是基,“宝”是道,“灯”是果,是从基道果三个方面进行安立的,所以基道果三方面都是意义。定解讲到了基,既然是基,万法如是如是的安住,我们就如是如是去了知。对于万法的基产生定解,这方面是它的基。宝就是道,如意宝可以赐予一切所欲。如果我们修持万法殊胜的道,也可以顺利产生殊胜的功德,殊胜的加持,这是讲到道。灯就是果,像灯一样可以照亮,或者赐予光明,果也可以生起对于万法的了知,或者色身和法身的殊胜果位,能够赐予一切众生的正法光明。佛果能够赐予众生正法光明,这是从果的角度来讲的。
这是从意义命名,定解宝灯主要是从基道果三个方面进行安立的。
后面有一个“论”字,仁波切以前讲过,论字在藏文中不明显,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定解宝灯论都有个论字。按照世亲论师的观点,论字有改救两大作用,就是改造和救护。
总的来讲,改就是将我们相续当中种种的邪知邪见,或者把贪嗔痴三毒,改造为戒定慧三学;救是把我们从轮回当中救度出来的形式,称之为论。
下面从分别的角度,来讲改。对于万法的自性,比如胜义谛中抉择空性,到底是非遮还是无遮;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等等。我们相续当中,对于这七个问题都有疑惑,有时候是邪知邪见,有时候是无明。通过学习之后,可以把我们从邪见中救度出来。从分别的角度来讲,也有改救。
前面的改救是从整个论典的意义来讲的,每一个论典分别的所诠义不一样,方向不尽相同。怎样从别别的问题当中进行改救呢?别别的论典都有它的含义。《入菩萨行论》也有改救,比如把我们从自私自利的作意当中改救出来,然后安住在菩提心的正道当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定解宝灯论》针对七个问题的迷惑和无明,有进行改救的作用,这方面也是比较明显的。
至于定解不同的分类,暂时的定解,究竟的定解,还是通过不同基道果的定解,在注释当中讲得比较清楚,自己应该参阅不同阶段定解的安立方式。
乙二、译礼:顶礼文殊金刚上师!
“译礼”是仁波切以前翻译《定解宝灯论》的时候,所做的顶礼句。此处仁波切以三层意义来安立“文殊金刚上师”。
第一层意义,文殊金刚上师是指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既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又是上师的金刚上师,所以第一层意义的文殊金刚上师,就是法王如意宝。
第二层意义,文殊金刚上师是指全知麦彭仁波切。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现,从一个角度来讲,也是金刚上师。
金刚上师有时是从传承上师的角度来讲,有时是从得到摄受的角度来讲。比如智悲光尊者因为得到了无垢光尊者的摄受,所以无垢光尊者也是他的上师。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法王仁波切的上师。以前在洛若寺的时候,法王仁波切通过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证悟了本性。后来有个人问法王的上师是谁,他说:“我的上师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实际上全知麦彭仁波切是一九一二年圆寂的,而法王仁波切今生当中,是在一九三三年降生的,根本没有见过。那个人说:“你是不是因为麦彭仁波切的名气很大,就把他认为自己的上师呢?”从法王的角度来讲,并不是因为麦彭仁波切的名气大,而是有一种因缘。大家都很清楚,法王通过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证悟了万法的本性,所以也是一种上师。
仁波切也是对我们讲过三次,他老人家亲自在梦境当中,见过全知麦彭仁波切,得到过摄受、加持,从这个方面来讲,文殊金刚上师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也是可以安立的。
第三层意义,文殊金刚上师是指文殊师利菩萨。
上师先后两次翻译了《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的颂词是最初的译本。应该是在一九九四年。法王仁波切和很多大弟子去多康一带弘法利生,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仁波切正在给我们传讲《定解宝灯论》,一边翻译,一边讲解。法王在青海带口信过来,让上师和龙多活佛一起过去。上师跟我们说:“虽然法王仁波切让我去,法王身边有这么多殊胜的弟子、大德,我去不去都没有问题,但是《定解宝灯论》的翻译和传讲不能断。”后来上师找了一个理由,在上车之前就没有去,一直把《定解宝灯论》翻译、传讲圆满。在一九九四年,有这样一个因缘,这是第一次翻译。在二零零几年,又重新翻译过一次。以前的译本是以直译为主,后来的译本是以意译为主。
译者的译礼“顶礼文殊金刚上师”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乙三、礼赞:
礼赞是顶礼和赞叹,其中把为什么造论的誓愿句,间接地包括在里面,这就是《定解宝灯论》原文的第一颂。
能解困心疑网者,即是文殊金刚灯,
心生定解入深理,见妙道者我诚信。
这个颂词主要是礼赞。礼赞的方式有很多,有时是通过顶礼本师,有时是通过顶礼本尊,还有顶礼所诠的内容,或者最根本的内容,顶礼这些非常重要的内容。月称菩萨把大悲做为顶礼的对境。因为大悲心初、中、后都重要,所以顶礼大悲。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这里顶礼的是定解,或者持定解者。因为全论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就是定解。我们学习七个问题,都要在相续中产生殊胜的定解,所以此处麦彭仁波切是顶礼定解,或者是持定解者。这是做顶礼的对境。
“能解困心疑网者,即是文殊金刚灯”,这里讲到了能解和所解。能解困心疑网的是文殊菩萨的金刚灯——文殊菩萨的殊胜智慧,所解是困心疑网。一般的众生相续中,具有疑惑,被困在疑惑网当中,不能出离。能够解开的是什么?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
“心生定解入深理,见妙道者”,因为有了文殊菩萨的加持,相续中生起了定解,通过定解而趣入非常甚深的法理中。因为这个问题见到了妙道——真正大乘二谛双运的正道,相续中有定解的入妙道者,麦彭仁波切说了:“我诚信。”
虽然在颂词当中,并没有很明显顶礼的意思,但是仁波切在注释中讲得很清楚,有了诚信之后,一定会顶礼。我们如果对于上师有了诚信,就会顶礼;对于本师有了诚信,也会顶礼;对于某座佛塔,或者坛城有了诚信,会去顶礼;对法本有了诚信,还会顶礼,所以如果有了诚信之后,就会顶礼。在颂词当中,虽然没有很明显顶礼的字眼,但实际上从“我诚信”的角度,可以说明顶礼的意义。
以上是顶礼的含义。
造论之前,一般有一个顶礼,顶礼之后,会有一个誓愿: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典?虽然在这里不明显,但是法王仁波切说,在顶礼句的颂词当中,隐藏了誓愿句。为什么造论,这里讲得很清楚:“能解困心疑网者,即是文殊金刚灯”。为了让心生怀疑的人,能够生起定解而趣入深理的缘故,才造了这部论典。完全是为了后学的弟子,相续中对于二谛等自性有怀疑的人,让他们能够心生定解,见到殊胜的妙道,造了这部论典,所以这里包括了誓愿句。
下面我们把颂词的意思,进一步地开显一下。里面讲到了“困心”,如果不了知困心,我们就不知道谁会成为这部论典的直接所化。
在《新月释》当中,讲了四种心识:
第一种是不悟心识。主要指一般的世间人,对于修道了无兴趣,只是忙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这样的人就是不悟心识。
第二种是颠倒心识。主要指一些外道,他们对修道有兴趣,但是入了邪道。他们认为有一个常我,有一个其余的自性等等,这种入邪道者称为颠倒心识者。
第三种是疑惑心识。具有疑惑的心识是什么意思?已经进入了内道,皈依了三宝的人,然后相续当中,开始想要追求真正的解脱,但是对于经典当中,世俗谛、胜义谛的意思,他不是很清楚,有疑惑。因为小乘、大乘,或者唯识、中观所讲的二谛,前后有不同的地方,所以他缘着这样的词句,心中就有点疑惑:到底什么是二谛的自性?什么才是法界的本体?这是第三种疑惑心识。
第四种是证悟心识。证悟的心识是指佛或者菩萨,像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的心识,称为证悟的心识。
划分为四种心识之后,我们再来看谁是本论的当机者和直接受调化者。
第一种不悟心识,忙于世间的琐事,对于红尘非常留恋的人,当然不是本论的调化者。第二种颠倒心识,也不是直接调化者。虽然本论也有很少一部分,讲到了外道不合理的地方,但不是讲内外道的差别。主要是讲内道当中,比如无遮、非遮的见解,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或者怎么修持大空性,这些根本不是给外道讲的。如果专门针对外道,应该讲外道的观点不合理,怎样对于本师产生信心等等,这是直接对他们讲的法,但是本论不是给他们讲的。第四种已经证悟的心识没有怀疑,也不需要闻思。对于万法的本性,完全现量证悟了,对他来讲,再学这部论典,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第三种疑惑心识,一方面皈依了三宝,不是不悟心识,对于世间八法没有兴趣,然后也不是外道,已经从外道当中出来了,进入到内道,但是又没有证悟,这时候就具备了第三种条件——疑惑心识。一方面非常想了知万法的本性,一方面没有解开怀疑,这种人称为困心疑网者。
他的心中很困惑,对于万法的本体,有时候讲无遮,有时候讲非遮,有时候这样讲,有时候那样讲,因此内心中的怀疑很深重。如果有了怀疑之后,就会导致他对于修道方面疑惑不前。如果相续当中还有怀疑,你怎么样去修?这方面走几步,也许是这样的吧,但修了之后,内心当中也没有定准。是不是从那个方面,再去修一下,像这样处在怀疑当中,他就没办法大踏步地在正道上前进。此处讲的困心疑网者,一定要解开他们的怀疑。
实际上我们是属于第三种,当然在座的人有没有第四种心识,我是看不到的。也许有,但是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多都是第三种心识,就是又想解脱,内心当中又有些疑惑的人。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很有必要学习《定解宝灯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地方讲能解困心疑网者,即是文殊金刚灯,能够从困心疑网中,完全解脱出来的是什么?就是文殊金刚灯。文殊金刚灯就是文殊菩萨的殊胜智慧。
文殊菩萨的殊胜智慧能够遣除怀疑,心生定解。因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一切诸佛智慧的本体,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如果我们祈祷文殊菩萨,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定解,或者说《定解宝灯论》本身是文殊菩萨的化现,这些文字也是文殊菩萨的本体。如果我们好好地去钻研、好好地去学习,内心当中的怀疑逐渐遣除了,定解就产生了。这方面讲到了论典的本身,就是文殊菩萨的本性。
怎样通过文殊菩萨来解开困网?这方面也有了义、不了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不了义的文殊。此处所谓的文殊金刚灯,就是讲到了不了义的文殊。不了义文殊是显现上居于十地菩萨,身色橘黄,右手拿宝剑,左手持经典的文殊菩萨。我们相续当中有怀疑,就要猛励、精进地祈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的大悲心非常深远,智慧非常锐利,只要我们以信心对文殊菩萨祈祷,一定能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大开智慧之门。开启智慧之门之后,内心当中就会生起殊胜的智慧,能够遣除怀疑,心生定解。这方面是第一种祈祷不了义的文殊菩萨得到的加持。
第二种是了义的文殊。文殊金刚灯实际上是万法的本性,是万法究竟的本体。如果我们通过修法,见到万法的本性,会从根本上遣除怀疑。或者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虽然还没有真正见到了义的文殊,但是我们通过思维万法的本性,逐渐在靠近自己的本性,靠近了义的文殊。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相续中的怀疑,就会逐渐地消亡。
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平时在修法之初,或者在看书、背诵之前,都要认认真真地祈祷文殊菩萨加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靠我们自己的智慧,难以真正通达甚深的论典,所以必须要通过外力。虽然佛菩萨都有愿力,但是文殊菩萨不共的发愿,就是赐予修行者殊胜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去祈祷,肯定能够得到加持,自己的领悟力、记忆力,也会大大地增强,这方面是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在祈祷文殊菩萨的同时,也要经由论典的指引,去靠近万法的实相,靠近了义的文殊。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对于万法的实相认知得越来越清楚,相续当中的怀疑就越来越减弱。当我们真正见到了万法的本性,见到了义文殊的时候,相续当中所有的怀疑会连根拔除,不会再产生了。
这是文殊金刚灯两方面的意义。
“心生定解入深理”,如果有了智慧的加持,已经从困心疑网中解脱出来的时候,就是心生定解,内心当中会产生殊胜的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就能趣入到深理当中。
当然我们相续当中的定解,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有时候的层次比较浅,有时候是中等的,有时候是很深的。对于万法的不同本体,也会产生不同的定解。这里讲到心生定解入深理,“入深理”实际上就是讲到了万法的实相,这方面是我们要进入的甚深道理。
我们觉得胜义谛和世俗谛没有什么不好懂的,很简单。实际上真正深入的时候,会发现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性非常甚深。如果我们没有生起相当深细的智慧,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本性的道理,还是非常难以了知的。
“见妙道者我诚信”,如果相续当中有了定解,已经趣入到深理中,就会见到妙道——非常贤妙的正道。如果有了正道之后,修行会非常的容易。
在我们面前有很多所谓的道,真正的妙道被我们相续当中无明的迷雾障住了,这时候就非常容易趣入到歧途。实际上歧途是从哪里来的,歧途来自于我们相续当中种种错误的知见。我们认为这也是一条道吧,走过去,走到死胡同里面出不来了;那也是一条道吧,又走不出去,才发现这是我们分别心创造的。正道有没有呢?正道是存在的,但是为什么发现不了呢,如果我们处在增益损减无明疑惑的迷雾当中,是看不到这个道的。等迷雾散尽了,就会发现真正的道原来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很多人基本上处在迷惑当中,放眼一看,到处都是迷雾,似乎这边也是道,那边也是道,实际上都不是道。
怎样才能找到道呢?像这里讲的一样,心生定解入深理。当我们真正通过修行了知了万法的本性,通过闻思了知万法的自性之后,相续当中的迷雾清净到一定的程度,这时会隐隐约约看到一个道的形象。如果再清净一点,道就很清楚了。我们相续当中,实际上是有道可依的。
道不是外在的,而是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如果要把道找出来,必须要通过定解的方式,把其余影响见道的迷惑全部遣除掉。把迷雾遣除之后,正道就在相续当中很清晰地显现出来,或者说这样才能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方面是没办法碰运气的。如果是外在的,也许你慢慢摸索,好像就找到道了,但是在心的状态当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要找到道,必须要把相续当中的疑惑打消之后,生起定解,这个定解就是道。如果你没有定解,就没有道。虽然它在本性中本来具备,但如果相续中有很多迷惑无明,它就完全显现不了。不像外在一样,有一条歧途,也有一条真正的道路,在那个地方,让你去走,有可能会以碰运气的方式碰到。在心相续中的问题,如果你不达到这种程度,它的道是没有的;当你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道才显现出来。
心入深理之后,才能见到妙道。对于见妙道者,也就是说心生定解者,我诚信。麦彭仁波切说,对他生起信心,然后顶礼他的定解,也是顶礼持定解者。安住在定解当中,对他顶礼。
以上讲完了礼赞和立誓句。
乙四(缘起)分三:一、远离定解之过患;二、具足定解之功德;三、真实缘起。
丙一、远离定解之过患:
奇哉趋入深实相,犹如宝灯之定解,
若无汝则于此世,愚众困于幻网中。
此处讲到了远离定解的过患。“奇哉趋入深实相,犹如宝灯之定解”,意思是非常稀奇啊,如果趋入深实相,就得到了犹如宝灯一样的定解,或者说如果你要趋入深实相,必须要有一个犹如宝灯的定解。此处的“汝”字,是指犹如宝灯一样的定解。如果没有定解,“则于此世”在世间当中,“愚众困于幻网中”,所有愚痴的众生就会因为见不到正道的缘故,困于幻网当中。
前两句主要是讲到殊胜定解,殊胜定解是怎么样的,如果要趋入深实相的话,一定要有一个犹如宝灯般的定解,这是必不可少的。麦彭仁波切从开始就强调定解的重要性,从反面、正面再再地告诉我们,定解是非常重要的。
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内心当中,对于万法牢不可破的正见,就是殊胜的定解。我们要趋入深实相,必须要有这样的定解,这是很稀奇的,所以说奇哉趋入深实相,犹如宝灯之定解很重要。
“若无汝则于此世”,如果没有这样的定解,前面讲到的迷惑心识,在此世就要困于幻网当中。“幻”字讲到一切的万法,就像幻术师变现的象马一样,无而显现、现而无自性,或者说现而无自,正在现的时候,是完全是没有自性的。现的来源是什么,无而显现的,就是在不存在当中这样显现的。这种幻化的象马,它是不真实的东西。和幻术师所幻变的象马相似的,就是现在我们的身心、我们的世界,都是通过业等幻变的,这些东西可以说是无而显现的。
在《虚幻休息》当中,再再讲到无而显现的道理。从实相的角度来讲,这些都是没有的,但是众生有了业之后,通过烦恼和这段业和合起来之后,就显现了身心和外面的器世界。这方面的本体虽然是幻化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证悟它,不能了知它的本性,我们就会被困在幻化的网当中,根本没办法出来。
现在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生活在这样的幻网当中了。实际上对于幻网来讲,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束缚的作用?我们说这个束缚的作用,是虚假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地了知,就会发现它是完全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现在为什么走不出去呢?这方面纯粹就是虚妄分别念,已经牢牢地束缚了我们的相续。
当我们通过学习了知万法是幻化的,这时候就可以走出去,会发现这一切都是虚假的,没有什么非常可怖的东西。就像世间上一些人,最后死在自己的固有思维之下,而不是死于其他所谓实实在在的东西。
以前我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把一头牛捆在一根非常细,插得也不深的桩子上面。其他人说:“你这样捆,牛不跑掉了吗?”他说:“只要我把它捆在上面,就不会跑。虽然这头牛的力量非常大,轻轻一动就可以跑掉,但是它不会去用力。因为在小时候已经习惯了,首先把它捆在一个很结实的桩子上,它使劲地去挣扎,最后看到挣扎没有用,就放弃了,所以后来只要是把它捆在桩子上,不管是什么桩子,它都不会挣扎。”
通过这个比喻可以知道,固有的思维经常带有错误的认知。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的时候,就在实有的幻网中,挣扎来挣扎去,或者走来走去,没有想过这是假的。所谓万法的显现,就像捆那头牛的桩子一样,实际上是非常不结实的自性,但是由于心中错误的思维方式,就放弃了去努力的心。我们就是这样的,万法实际上都是幻化、无而显现的,本来不存在,但是我们就被这个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捆得结结实实。
现在我们要通过学习,来了知万法的本性到底是怎样的。以前不学习的时候,万法好像是很真实的,后来我们越学习,它变得越虚幻了。不是说我们越学习,它变得越虚幻,而是说没有学习之前,我们被相续中错误的观念捆得很紧。越学习我们的观念就越松,越学习我们的观念就越薄,越学习我们的观念就越少,最后当我们的观念没有了,就会和本来的实相相应。这时会发现万法本来就是这样幻化的,本来就是无而显现的,内心当中就产生了证悟。
万法的本性,不管我们学习不学习、证悟不证悟,本来就是没有的、不存在的,是很虚幻的东西。
关键问题是,我们的内心已经习惯了无始劫以来的实执,现在对我们来讲,这种力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们要把它遣除掉,稍微有点困难。主要因为我们的观念根深蒂固,并不是外在的东西是怎么样的,外在的本体是本来离戏的,但是本来离戏,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不是它在束缚我们,而是我们内心的执著、牢不可破的观念在束缚我们。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内心当中的认知,难以自动地转变过来,所以要通过很多方式来转变这种观念,尤其是对于万法本来是空性、无而显现的问题,必须要经由闻思的方式产生定解。定解一旦产生之后,我们相当于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或者说原始的观念。万法本来是怎么样的,我们终于回到了这个地方,然后从这里开始走,开始修持,慢慢就靠近正见所抉择的实相当中。
此处讲到没有定解的过患有多大。我们分析以后,知道这个过患是相当大的,而且通过分析之后,发现了一个事实,是什么事实呢?我们在本来不存在的轮回当中,这样转来转去,被本来不存在的幻网左右,是相当冤枉的。
虽然本来万法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产生定解的话,还会走老路,被一直束缚下去。学习了殊胜的正论以后,从这个地方,就开始了新生,逐渐靠近实相、靠近胜义谛。如果你有了定解,就一定可以解脱;如果你没有定解,还会困在完全不存在的幻网当中,被束缚住了。
以前有一种障眼法,有些人走路的时候,觉得在一个城市当中,怎么也走不出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又走过来……他觉得有很多障碍,但是明眼人看上去,你究竟在这块空地上绕什么,别人看起来是什么都没有的。可他就觉得有这个障碍,有那个障碍,走过去挡住了,走过来被挡住了,又走过去。这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不从这个状态醒过来,你还会一直走下去,这有什么意思呢,没什么意义。
我们要从这种思维,从无明当中醒过来。明眼者已经告诉我们,实际上你前面什么都没有。如果这时候你醒过来,就会从迷幻当中出来;如果醒不过来,你觉得怎么可能什么都没有呢?我明明看到面前有这么多的墙、这么深的沟。这时候可以通过很多分析的方式慢慢引导,让这些众生醒悟过来。
我们相当于在迷幻城当中,撞来撞去的人,上师善知识相当于明眼者,他们已经看清楚万法什么都不存在,告诉我们抉择的方式,如果存在,有什么什么过失,应该怎么怎么样。通过抉择道理,帮助我们树立万法的确没有的观念。如果有的话,有这个过失、那个过失,有很多不可调节的矛盾,所以万法,一定是无有自性的。
通过这方面,引导我们产生一个正见,然后再通过四步境界[5]或者密乘的窍诀,来让我们趣入到正道中。这方面就是讲为什么我们会困于幻网当中,以及一定要生起定解的原因。在这个颂词当中,讲到远离定解的过患,从而知道一定要心生定解。
丙二(具足定解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定解与相似定解之差别;二、真实定解之来源;三、真实定解之利益。
丁一、真实定解与相似定解之差别:
于基道果一切法,生起真实之定解,
听闻生信此二者,犹如道与彼影像。
这个科判当中,讲到了真实定解和相似定解的差别。
首先讲真实定解。“于基道果一切法,生起真实之定解”,对于基道果一切法的自性,通过闻思修的方式,产生了真实定解。这个真实定解像什么?第四句当中的比喻是“犹如道”,讲的是犹如正道。如果你趣入正道之后,通过正道可以到达目的地,所以真实的定解犹如正道一样。
“听闻生信”是讲到了相似的定解。听别人说这位上师的功德大得不可思议,马上产生信心了;听说哪个地方的功德大得不可思议,然后就生起信心了;听到佛法、佛陀的能力无边,像这样又生起信心了。这就是听闻生信。
听闻生信者的相续当中,在生信的时候,也有一种定解。他觉得这是真的,但是这种定解是非常肤浅的,只是通过听闻,没有去思考过,相续当中该有的怀疑还有,并没有遣除。这种听闻生信,犹如后面比喻当中的“与彼影像”。“彼”就是道,彼影像是道的影像。道的影像是假的道,比如画在地图上的道,标出这是铁道,那是乡村公路,还是几级公路。实际上标在地图上的道是影像的道,上面走不了,即便走上去,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听闻生信的定解,就是一种影像的道,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这方面讲的时候,一定要了知真实定解和相似定解的差别。了知这个差别干什么?了知差别以后,来对照我们的相续,一方面了知它的必要性:真实的道能起作用,相似的道起不了作用,所以真实的定解能起作用,相似的定解起不了作用。
然后看我们相续当中,是处于真实定解,还是处于闻得生信的定解呢?如果我们还是处在听闻生信的阶段中,就必须要提高,必须要改进,否则一旦遇到障碍、违缘的时候,所谓闻得生信的信心,这种定解非常容易退失。
下面讲“于基道果一切法,生起真实之定解”,这里讲到了基道果。在佛法当中,基道果会被再再提到。
“基”就是万法本来的状态。万法的基到底怎么样,这方面是从所境的角度讲的。在讲基的时候,小乘所谓的基是四谛十六行相,大乘的基是显现和胜义谛,显现空性双运的状态,这方面叫做基。缘基抉择之后的能境,叫做正见,所以我们所抉择正见的对境是什么,所抉择的正见对境就是基。基又是怎么了知呢?基就是不管你证悟不证悟、了知不了知,万法本来就是这样的。
到底万法本来是怎样的呢?万法本来是显现和空性双运,没有别别分开的两个法。你抉择,它也是现空双运;你不抉择,它还是现空双运,这方面就是它本来如是的法性。本来如是的状态,叫做万法的基。我们抉择正见是缘这个基来抉择的,就是说万法怎么样的,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来抉择,会得到万法是现空双运的。所抉择的现空双运就是基,能抉择的正见,后面我们得到的智慧是什么?属于内心当中的证悟,叫做正见。从这方面讲,见修行果所对照的就是基道果。万法现空双运的本体,本来如是的大空性,这方面就是基。我们要对基的万法生起定解。
然后是“道”,小乘的道,是除了阿罗汉果之外的有学道;大乘的道,是一地到十地之间,或者从资粮道开始,乃至于十地之间都叫道。道在大乘当中,讲的是方便和智慧双运,前面的基就是现空双运的本体。如果你要证悟的基,只是一种如是如是安住的状态,或对我们来讲,只是了知它安住的状态——哦,原来是这样的。如果我们去现证本来安住的现空双运,要去现证本基,那怎么做呢,你要去现证,必须要通过修道的方式,来现前现空双运的本体。
修道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方便和智慧。你必须要生起信心,或者生起大悲菩提心的方便,要修持布施、持戒等方便,然后要修持智慧,智慧是要抉择空性、修持空性。这方面就是讲方便和智慧,你不能脱离而修,两个要同时修,叫做方便和智慧双运。或者是修到高层次的时候,方便当中离不开智慧,智慧当中离不开方便,这就是方便和智慧双运而修,逐渐在靠近本来的基了。
然后当你的道修到圆满的时候,小乘得到了超越三界的阿罗汉果位。大乘得到佛果,法身和色身双运,或者本基的自性完全圆满现前,这就是它的果法。
现在我们主要还是处在基位,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觉得我已经抉择了空性,怎么还没有证悟呢?抉择了空性只是基当中的认识而已,只是对基如是安住的了知、正见。有了见之后,你还要继续通过修行,才能现前正见所了达的本来如是安住的自性,所以我们安立的时候,基道果是从三个方面逐渐安立的。
对于基道果生起真实的定解,必须要通过闻思或者修行,尤其是最初的闻思非常重要。首先要听闻上师给我们讲基是怎样的,然后我们听闻之后,开始通过思考,或者讨论的方式去思维,最后对于基道果遣除了怀疑,产生了真正不退的信心,叫做定解,这就是真实的正见。有了基道果的正见之后,你再去修这种所修,就是真正的道了。
第二个听闻生信。上师在课堂上讲的时候,基是空性的。下面的人听了之后,产生了基是空性的,万法是空性的见。然后讲道是方便和智慧双运,他听了之后,也不抉择,道就是双运的,上师这样讲,一定是这样的,产生了这样的信心。然后果,佛果就是法身和色身双运,是怎样的自性,听了之后又生起信心,叫做听闻生信。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听闻生信还不算是一种定解,但是听闻之后,毕竟生起了信心,生起一定的信心,就有一定的定解。这是很浅层次的定解,可以说也是一种相似的定解。
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不学习佛法,虽然对于佛教所讲的法,有一定的信心,但是你是佛弟子,对于所信仰的对象没有产生定解,完全落在听闻生信当中。不学习佛法的人,都会变成这样。也有一部分相续当中,宿世的善根比较强的人,听闻生信之后,可以不退失,但这是很少很少的。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讲,只有听闻生信的定解,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巩固,这种信心非常危险。当他遇到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是在佛教当中,看到一个所谓的矛盾,所谓的现象,因为这种信心非常不稳固,一点点的违缘、疑惑,就可以把他彻底打垮。或者遇到一个邪知识说,你这个道是怎么怎么不合理,然后举出一大堆相似的理由。他一听,觉得确实是这样,马上会受影响。这种听闻生信非常不稳固,容易飘来飘去。别人说好,他就说好;别人说不好,他也说不好。
我们学习佛法千万不要落在听闻生信的状态当中,如果只是满足于这种状态,修道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所以我们现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产生定解。
再把这个问题放开来看,在整个世间当中,具有真实定解的人非常少。在佛弟子当中,没有真实定解,只有闻得生信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这时候会有一种悲悯的感觉油然而生,因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定解的道,看到别人还在迷茫,在听闻生信当中徘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悲心。
他们这种听闻生信的定解,就像影像一样。生起真实的定解和听闻生信,两者分别犹如真实的道和影像的道。或者在有些地方比喻为真实的灯和影像的灯。比如说一个真实的灯,你装起来之后,点着了,或者把开关拉开了,它可以起作用;影像的灯是画在纸上的灯,起不了作用,你把它放在这里,也没办法放光。真实的定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来自于哪里呢?来自对于主要问题的抉择,如果把主要的问题抉择清楚,真实的定解就会产生;如果没有抉择清楚,内心当中多多少少,还会处在疑惑当中。
丁二、真实定解之来源:
稀有法称月称尊,善说日光同现于,
佛教广阔虚空中,摧毁疑惑重重暗。
我们要产生真实的定解,真实的定解来自于哪里呢?此处介绍了两位祖师——印度的两大尊者,就是颂词当中讲到的“稀有法称月称尊”,在整个世间当中,非常稀有的是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
“善说日光同现于,佛教广阔虚空中”,法称论师主要对于因明方面有很多善说,月称论师主要是对胜义谛中观方面有很多善说。他们的善说像日光一样,都显现在佛教广阔的虚空当中。比喻整个佛法像广阔的虚空一样,在虚空当中,显现了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善说的日光。这种太阳一旦升起来,就会摧毁疑惑重重黑暗,日光出来之后,很多黑暗就遣除了。他们的善说一旦出现在世间,众生相续中很多的疑惑,也是同时被摧毁了。
法称论师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印度大德,也是六庄严之一。他完全发扬光大了因明的传统,佛教的因明从陈那论师、法称论师一脉相传之后,在佛教界弘扬得非常广泛。他造了七部因明,对于万法世俗谛的本性,宣讲得非常清楚。
月称菩萨主要在印度开显了中观应成派,开显整个中观宗的殊胜密意,对于龙树菩萨的《中论》,造了句义的注释《显句论》,意义的注释《入中论》等等,造了很多殊胜的论典。我们学习过《入中论》,里面对于万法的自性,开显得非常清楚。
他们论典的善说,好像日光,也像太阳一样,同时显现在佛教广阔的虚空当中。以前上师讲过,同现于的“同”,一方面是说两位尊者出世的年代相隔不远,这是同的意思;另一方面都显现在佛教广阔的虚空当中,也可以说是同的意思。
“佛教广阔虚空中”,整个佛法犹如广阔的虚空一样,他们的论典相当于日光一样,可以完全的开显,或者成为整个虚空的庄严,也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他们的善说在佛教的广阔虚空当中,自由地游舞,给众生带来很多便利。
如果学习了法称论师的因明,尤其是像《释量论》这样根本的因明论典,可以摧毁相续当中,对于名言谛法的疑惑;学习了月称论师的观点,能够摧毁对胜义空性方面的疑惑,所以能够摧毁疑惑重重暗。这方面指真实定解的来源是法称和月称两大祖师的殊胜恩德。以上大概介绍了一下法称论师和月称论师。
丁三、真实定解之利益:
讲了真实定解的来源之后,必须要宣讲一下他们的善说带来的利益。
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
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
即是因明之论典,
首先是讲到了法称论师因明论典的利益。因明论典主要是通过现量和比量,依靠名言的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然后告诉我们哪些是自相法,哪些是总相法,怎样对于万法做取舍。
实际上在因明当中,也是告诉我们很多名言的真实义。对于不符合名言的虚妄分别,在学习因明的过程当中,逐渐可以遣除掉。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呢?剩下对于整个名言谛的正确认知。通过学习因明之后,能够得到对名言谛的正确认知。
在学习因明的过程中,有些人因为不善巧,所以学来学去相续当中只是增加了很多分别,然后对于学习因明,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得到,只是喜欢没有意义的辩论。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副作用。这不是因明本身的问题,而是学习者自己不善巧的原因。如果学习因明的人非常善巧,一方面相续中的思辨能力非常强,一方面也不会有迷信的色彩在里面,而且对于一切名言的本性,认知得很清楚。通过认知名言的本性,遣除了对于名言万法错误的认知。这是“无有错谬行取舍”的作用。
“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尤其对于佛教和本师能够获得诚信的唯一方便,就是因明的论典。
上师也讲过,整个因明当中,最主要的就是《释量论》的第二品成量品,它是整个因明的核心。怎样成立佛陀是量士夫,佛陀所讲的教言是真正的正法。在《成量品》中,把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相当于整个因明的核心。一方面对于名言谛万法取舍方式的了知很重要,对于一个佛弟子来讲,关键是怎样对于自己的本师产生信心?为什么佛陀就是我们真正的导师?这方面在因明《释量论》中,通过很多的推理进行了宣讲。
以前我们讲的《中观庄严论》,里面有陈那论师一个“敬礼定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的颂词。在《成量品》中,把这个问题广讲之后,通过一层一层地推理,最后成立佛陀的确是一个正量,是一个量士夫。既然佛是量士夫,他所宣讲的法,也是一个正量,一定是没有错误的。
如果你精通了因明的核心,对于本师是量士夫,对于佛法是正确无误的观点,就可以获得诚信。如果真正对于本师、佛法,产生了不可动摇的信心,从一个佛弟子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相续当中,可能存在着佛陀到底是不是量士夫,佛法到底是不是正道,还有这样的疑惑。实际上在因明的论典当中,对这些疑惑都是一一观察、一一打破的。如果我们真正要对于本师、佛法,产生一个不退的信心,就要学习因明的论典。
以前仁波切再再地讲过,他在学习《释量论》《释量论大疏》的时候,获得了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在显现上对于本师佛陀,生起了谁都没有办法摧毁的信心,而且对于佛陀的教义,比如说四谛法产生了信心,因此佛道一定是最为正确的。
因为在四谛法当中,讲到了轮回和轮回的因。首先讲苦谛的时候,把众生痛苦的状态,比如把苦苦、行苦、变苦,讲得非常清楚。痛苦是大家都在感受的,只不过有时候比较明显,有时候不明显。尤其是苦苦,很明显是苦;对于变苦,觉得不是苦。因为变苦的本体是快乐,所以不会觉得这是痛苦;行苦是一切痛苦的因,众生也是难以认知,但是在因明当中,把三种痛苦的相状,揭示得很清楚。众生一看就会发现佛陀对于痛苦观察得相当透彻。
知道苦之后,佛陀说,苦的因缘是什么,苦的来源是集,来自于烦恼和业。再往后观察的时候,认定了最初的来源就是我执。如果我们想把三种痛苦彻底消尽,必须要把产生苦的来源消尽。一方面要消尽烦恼和业,一方面最初的来源就是我执。找到了轮回所有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我。这方面认定了轮回的痛苦和轮回的痛苦的因。
然后讲到了灭,实际上痛苦是可以消灭的,因为找到了苦根的缘故,找到之后,认定可以达到寂灭痛苦的目的地,再返过来说,它的因是有的。
因是什么?因是道谛。道谛通过泯灭我执的方式达到寂灭,所以要修无我。道是以无我为核心的。既然一切轮回的根源是我,那它的对治是什么?完全和人我相反的,就是无我空性。把能够还灭的道理,轮回的因果,还灭的因果讲得很清楚。这样修下去,一定可以对佛法的正确性产生定解。
在因明当中,一层一层地介绍得很清楚。精通之后,可以对佛法的正确无误,产生一个定解。“获得诚信唯一门”,就是因明的论典。依靠因明的论典,通过推理一步一步地去抉择,内心会具有推理的操作性。如果真正精通了推理,对于本师是量士夫,正教是殊胜正道的原因产生定解。
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
即是圣乘中观论。
这方面是讲第二个真实定解的利益。第一个是名言谛当中,获得真实定解的利益非常清楚,第二个如果你掌握了胜义量,对于胜义量产生了信心,利益是什么?就是“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
胜义量可以开显实相,抉择实相。万法是空性的,首先给出一个结论。为什么是空性的?然后通过正确的推理来抉择,安立万法是空性的过程。能够开显抉择实相意义,能够抉择佛无垢的智慧,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无分别智慧,通过实相意义是所境,无垢智慧是能境,这种殊胜的胜义量,是胜乘的中观论。在中观的论典当中,通过大量胜义量的推理,能够帮助我们了知万法都是空性的。
我们在抉择万法空性教义的时候,最初都是比较迷惑的。一方面它是比较抽象的,一方面又是很深的,所以很迷惑。如果我们缘中观的论典,学习过几次,或者学习了一两年之后,对于中观所抉择的空性,就会比较熟悉。
一方面我们相续当中,有一定的福德;另一方面中观的推理方式,相当的敏锐,可以打破我们相续中的分别念。我们的分别念经不起胜义量理论智慧的攻击,最后就会土崩瓦解。
能够真正地抉择无垢智慧的胜义量,就是胜乘中观论。如果对于胜乘中观论产生定解,利益是能够了知万法的自性。如果既了知世俗的自性,又了知万法实相的自性,相当于掌握了万法的本性,对于万法的本性都可以了知。
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它转而真入,
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
“睁开此二之慧眼”,“此二”讲到了名言谛和胜义谛的慧眼,如果你能够睁开此二的慧眼,实际上就能看到名言谛、胜义谛的本性。如果你把眼睛睁开了,看到了正道,就会不随它转而真入。
比如说你是个盲人,因为看不清楚,所以别人说,你不要往前走,前面有堵高墙,或者有个大坑,或者有只野兽,这时候自己内心中马上产生了惊惧,不敢往前走了;或者别人说,你可以往前走,前面很安全。实际上前面根本就不安全,这种情况也会出现的。这来自于哪里?来自自己没有眼睛,只有随他而转。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一方面内心当中很苦恼,一方面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如果他有眼睛,别人说前面有高墙,他一看,哪里有什么高墙。他有未被因缘损坏的清净眼根,就不会随他而转。哪个地方是能走的,哪个地方是不能走的,可以凭自己的判断而趋入,内心没有压力,也是很快乐的。
如果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没有睁开世俗谛、胜义谛的眼睛,就会随他而转。比如前面说的盲人随他而转,如果对方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就很幸运,他不会害你,可以把你安全带到目的地;如果是一个恶人,那就危险了。同理我们自己没有睁开慧眼,如果跟随一位善知识而转,他是真正愿意帮助你的人,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如果你遇到一个邪师、邪友,随他而转就会非常危险。这主要是自己没有慧眼的缘故,只有跟随他而转。
如果你对于名言和胜义谛,通过学习得到了定解,定解的双眼一旦睁开了之后,就不会随他而转。
自己看到了正道,名言谛是这样的,胜义谛是那样的,然后应该这样修持,会得到这样的正道。内心当中有一个定解,所以不会随他转,而真入佛陀所示之正道。对于善知识给你所讲的正道没有怀疑,真正能够趣入正道当中。
此处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是对于入道者高度赞叹。有很多值得赞叹的入道者,就像印度、汉地、西藏的很多高僧,都是真正的入道者。这是佛陀,也是很多大德真正赞叹的。因为他们已经真正地趣入到正道当中,经由正道获得了功德。
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讲,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就是,如果你有了定解之后,一切的利益都可以得到;如果你没有定解,这些利益都得不到。没有定解的话,修道的时候,自己是很茫然的。比如说开始上座,当你坐在座位上,会发现没打坐的时候,你的分别心是散于外境的。散于这本书、那本书,或者散于这样的外境、那样的外境。打坐就是让你坐下来,坐下来以后,让你去修法,你会发现我修什么?不坐下来还好,坐下来感到一片茫然,没有一个可修的法。这就是很明显的病灶——没有定解,不知道应该修什么,比如上师说你修暇满难得,暇满难得是什么,不知道;让你修无常,无常是什么,又不知道,一片茫然;那修空性吧,空性是什么,也不知道。只要一坐下去,很多问题就会出来。
如果内心当中有定解,比如你对四加行有定解,坐下去之后,定解一浮现出来,马上把它作为所缘,缘它修下去了;如果你相续当中,有空性的正见,坐下去之后,空性的正见一下子浮现出来,你去观修就可以了。有定解之后,就完全不相同了。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如果没有真正去追求定解,我们说自己要实修,实际上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有了定解之后,再去修行,就可以真正的趣入正道当中。
世间任何一件事情,做什么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了目标,有了正见之后,做什么都会得心应手;如果是没有正见,处在迷茫当中,会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世间上,我们说,这个人很有头脑,你让他做事,他该做什么做什么,头头是道,理得很清楚。有些人就很茫然,让他把这个事情做一下。他走过去之后,看来看去,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说明他的内心很茫然。
修道也是一样的,有定解的时候,你可以得心应手地做下去;没有定解的时候,也会一片茫然。虽然做一点形象的东西,但是对于调伏内心当中的烦恼而言,还是非常的麻烦。
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在围绕定解,定解的必要性、有定解的功德、没有定解的过患。麦彭仁波切通过这些文字,在我们内心当中引起一种观念——定解的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定解,我们修道会非常困难;有了定解之后,就可以入道,这样就会引发我们追求定解的兴趣。
后面就要讲真实缘起,对什么法产生定解?虽然万法无量无边,但是此处把最应该产生定解的,归纳成了七个问题。因为这七个问题,把大乘的基道果都包进去了。你把这七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在修道的时候,就不会再有疑惑,所以我们对下面要产生定解的问题,就会发出真正想要趣入的心态,这也是麦彭仁波切的善巧。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
[1]晋美彭措法王
[2]这个科判是按照大仁波切【索达吉堪布】宣讲《定解宝灯论》的科判安立宣说的。
[3]法本此处缺了定解宝灯论几个字。
[4]索达吉堪布的讲义
[5]单空,双运,离戏,等性,见《中观庄严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