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现在讲的是第二个问题,声缘证悟二无我耶。前面我们讲过,一方面第一个本基的正见,或者所抉择的本基。从修行者的角度来看,谁证悟了本基呢?对于证悟的方式,一方面分了声闻缘觉,一方面分了佛菩萨。通过第二个问题,知道佛和菩萨对于本基的究竟自性是已经圆满证悟的,声闻缘觉只是证悟了一部分。为什么他们只能证悟一部分?因为相续当中,还多多少少具有产生证悟的障碍,没有遣除,所以这也是在第二个问题当中,需要辨别、理清的问题,也说明了修行者如果真正想要获得大乘殊胜的修法和功德,必须把声闻缘觉相续当中具备的垢染理清,清除之后,才能真正地相合于大乘的正道进行修行。这方面讲到了种性苏醒的问题,还有讲到了有没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有没有学习或者抉择圆满法无我空性的问题,相续当中是否产生菩提心等等很多的问题,都是大小乘不共同的观点。
我们如果真正要证悟大乘,必须要发菩提心,依止大乘的善知识,抉择大空性,长时间的累积资粮之后,才能证悟本基。因为本基属于圆满的法界,如果要证悟圆满法界甚深的实相,还要做的准备工作是相当多的。
小乘证悟的自性只有一点点,只是圆满法界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他做的工作相对来讲不是这么多,他只要具备一点点因缘就可以了,所有的因缘都具备是不现实的。在《经庄严论》当中也是曾经讲过这个问题,针对小乘的修行,弥勒菩萨说,一偈得漏尽,有时候一个偈颂就可以让一个小乘的圣者得到漏尽,证悟阿罗汉果。“具解成种智”,对于佛经当中的一个偈颂,小乘得到了漏尽;如果对于所有佛经句解完全通达了,可以得到一切种智,这也是说明了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就好像在世间中做一件大事情,集聚的因缘需要很多,时间需要很长,这方面相当于大乘要证悟本基一样,必须要需要一个无数劫,或者需要很长时间发菩提心等等,大乘的因缘很多;小乘的因缘就不是这么多,就像世间上做一件小事情因缘很容易具足,所以短时间当中就可以成办一样,这也是大乘和小乘之间,一个花的时间很长,一个花的时间很短的原因所在了。
前面总的宣讲为什么要抉择第二个问题,表面上似乎和我们无关,好像就是说声闻缘觉证悟二无我空性和大乘修行者的我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大有关系。为什么大有关系呢?总的来说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就不算是大乘的种性,如果大乘的种性没有苏醒,就会落入声闻缘觉乘当中,这方面就是大乘和小乘最基本的差别了,然后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如果你只抉择一部分的空性,没有抉择圆满的空性,这方面就是第二个部分的大差别。
如果方方面面都和小乘的发心,小乘的修行一样,最后想当然地认为我是一个大乘修行者,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很容易修来修去落在小乘作意当中。尤其是大乘的修法,一定要缘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而小乘,只是说我怎么样修行,获得成就就可以了,一个人出三界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没有通过学习去对照自相续,很多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也是这样想的,管一切众生太麻烦了,轮回是很痛苦的,我的烦恼很粗重,一个人怎么才能首先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这种发心实际上是多多少少相合了自私自利的作意,和小乘的作意相应。如果你的发心和小乘相应,没有和大乘相应的话,怎么能说后面所积累的是大乘的资粮呢?这方面如果不加以辨别,是很难以区分的。
还有自己所修的空性,如果只是抉择了人无我空性,没有抉择法无我空性,不知道二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拼命的修人无我空性,修部分的空性还说我修的是大乘空性,这也是没什么根据的。只有通过详尽的辨别之后,才知道自己所修的到底是什么道,自己要遣除的垢染障碍到底是什么,这对于自己真正无误的辨别大小乘,然后进入到大乘的修道来讲,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辩论非常有必要。
丁二(建立合理之自宗)分二: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
颂词首先是总的安立自宗承许何观点?前面对于三种他宗已经做了分析,通过观察发现都不符合真正的道理,或者不是无垢的立宗。宁玛派自宗派怎么承许,声闻缘觉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的观点,这里提出一个问题。
自宗承许何观点?
在《定解宝灯论》中,频频出现自宗和他宗,对于破他宗立自宗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对待自宗和他宗的态度,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讲自宗他宗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容易分成了自他两大阵营,我们这边的自宗是应该生起贪著的对境,他宗是应该打压的对境,分成了敌我双方。虽然辩论的时候,有假设的敌我双方,但是由于内心当中自相的烦恼,通过贪心对自宗非常执著,通过嗔心对他宗很排斥,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里面很多的他宗,实际上都是印藏高僧大德安立的观点,对于引导众生有很大的必要性。
因为在安立辨别自宗他宗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一些不好的想法,语言当中一些不合理的说法,稍不注意也会造下诽谤大德,诽谤宗派的过失。虽然我们要对这个问题很谨慎,但是并不是不能分析观察了。是否符合圆满的教证,有没有真正理证的支持?都是可以分析的。分析的时候尽量不要带有自相的烦恼,不要有拼命打压他宗的心态,对他宗的大德、宗派的观点没有一点恭敬心和敬畏心,这就是不可取的心态。应该尽量按照比较公正的观点,以比较平稳的心态进行观察。
有一种观点,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种人,内心当中对于他宗非常排斥,这是不可取的;另一种观点,虽然对他宗并没有什么排斥,但是也没有一个自宗的特色,好像自宗他宗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在修行,这仍然不可取。因为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他宗的大德、教义,第一不能诽谤,第二尽可能的多学习,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不诽谤他宗,多学习他宗的前提下,尽量以自宗的观点为主修学。或者你在抉择正见的时候,主要以自宗的正见为主;修学的时候,以自宗的修法为主,主次不会颠倒。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教诫非常重要,我们一方面学习很多其他宗派的观点,一方面也要旗帜鲜明地抉择自宗的了义观点,修学自宗的无垢观点。我们祈祷的时候,也是向莲花生大士、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自宗的传承上师精进猛烈地祈祷。对于自宗所抉择的观点,必须要遣除怀疑,产生定解,最后以自宗的主要观点作为自己修行的对境,这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本论出现过很多次的自宗他宗,以前我们对这个问题没有强调过,如果不强调的话,有可能在学习辩论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观点,很多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抉择非常有必要。以前我们学习《入中论》,上师仁波切给我们讲中观的时候,也是讲了很多自宗他宗的观点,尤其是首先讲很多他宗的观点,然后开始讲麦彭仁波切对于自宗的观点是怎么安立的。有时候觉得讲很多他宗的观点没有必要,我又不学他宗;讲很多外道的观点,我又不学外道,讲这么多干什么呢?一方面心很急,一方面听不懂外道、他宗的观点,觉得是不是不要讲这么多,干脆把自宗的观点讲完就可以了。
后来慢慢通过学习,发现讲自宗观点的时候,如果没有把很多他宗的观点讲清楚,对于抉择自宗的观点,生起的定解也是不稳固的。我们抉择了自宗的观点,学完之后,觉得是这样的,我信受了。如果再一看别人观点的时候,别人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来看问题,如果刚开始没有讲解、辨析他宗,没有对比自宗和他宗的差别,难以对自宗的观点产生殊胜的定解,所以后面慢慢发现这种辩论,并不是说你是外道,就在辩论当中安立外道,也不是你要学他宗,才给你讲他宗,而是为了相续当中,产生一个很清净自宗定解的缘故,不得不讲一些不了义,或者他宗和自宗的观点做对比等,这样做非常有必要。相信很多道友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这是总的自宗承许何观点的提问,下面开始正式的回答。
戊一(依具德月称之善说而建立)分二:一、具德月称之承许;二、遣除疑惑。
己一、具德月称之承许:
月称中观自释云:为断烦恼于声缘,
佛陀宣说人无我,为断所知于菩萨,
圆满宣说法无我。
对于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的观点,首先引用月称菩萨的观点来宣说。“月称中观自释”,具有断证功德的月称菩萨,在“中观自释”中,就是在《入中论》的自释当中,讲到为了断除烦恼障,佛陀对于声缘宣讲了人无我空性的修法;为了断除所知障,对于菩萨圆满宣说了法无我空性的修法。这方面讲得很清楚,已经安立了声闻缘觉没有圆满修持法无我空性。如果没有圆满修持法无我空性,就不会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
月称中观自释,主要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第六品自释中,讲到了空性的分类。里面有“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复依所化,分别说多种,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这样五个颂词。“无我未度生,由人法分二”,佛陀为了度化众生,给众生宣讲无我空性,因为所宣讲对境不同的缘故,所以对于发自利心,自己想要解脱的声闻和缘觉,佛陀给他们宣讲的是人无我空性;对境如果是一位大乘的菩萨,不单单是自己从轮回当中解脱,他们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证得无上的佛果,对于一切所知必须要圆满证悟,为这种菩萨宣讲了对所知障的圆满对治——法无我空性。
声闻缘觉圆满修持的是人无我空性,菩萨圆满修持的是法无我空性。声闻缘觉的目标是什么?菩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首先通过分析,就可以了知这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声闻缘觉的目标主要是自己怎样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而从三界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方法,就是断除烦恼障。因为烦恼障的直接对治就是人无我空性,佛陀观照到他们的根性,给他们宣讲的是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的修法,或者烦恼障的正对治人无我空性。一方面调化声闻缘觉的希望不高,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就足够了,至于无量无边的众生,从他自己的相续来讲,这是没办法去照应的。因为众生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众生实在太难以调化了,所以他想到轮回的痛苦,众生很多邪行的时候,感到非常的恐怖。他们也没有兴趣去观照无量众生,他只是想怎么样很快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佛陀照见了他们的想法,也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宣讲最合适的教法,对声闻缘觉只是强调出离心的重要性,轮回如何痛苦,出离心如何重要,然后引导他们对整个轮回产生非常强烈的厌离心。只是想厌离还不行,还给他宣讲了行为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不要造很多的罪业,必须要修持善法;对于他们主要宣讲四谛十六行相、人无我空性的修法。行为必须要守持戒律,修法主要是人无我空性。此外的修法对他来讲都是多余的。虽然菩提心很重要,生起菩提心之后,可以积累很多资粮,但是声闻缘觉发不出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对他来讲是多余的,佛陀不会给他讲菩提心。为什么呢?讲菩提心的时候,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你去照顾、救度,他受不了。对他而言非但不会成为一个顺缘,反而成为了退道的因缘,所以佛陀不会给他讲大乘菩提心的窍诀,也不会跟他讲打破俱生的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法无我修法的空性他接受不了,也没有兴趣去修,对他来讲这也是多余的,所以佛陀只是和他讲最快的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窍诀,对于他们来讲前面的这些修法已经足够了。
因为小乘的人非常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所以他们在观修厌离心的方面是非常强调的,而且他们知道,如果戒律有不检点的地方,有可能会堕落,没办法获得解脱,所以他们守护自己的根门,守护戒律方面非常着重,一点都不敢违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拼命观修四谛十六行相、人无我空性,这些因缘和合之后,会在很快的时间当中从轮回获得解脱,我们从这方面就知道他的意乐、根性,所以给他宣讲菩提心、法无我空性,对他来讲不成顺缘,反而成了障碍,所以佛陀观照到这一点,根本不会给他宣讲额外的修法。只是跟他宣讲怎么从轮回当中解脱,怎么对治烦恼障的人无我空性的修法。
菩萨不一样,他的种性属于菩萨种性,心量很宽广。一方面他对于所有的众生都了知无始以来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报恩心很强,然后根本不能忍受众生在轮回当中挣扎,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的状态。就像一个人致富之后,自己生活得逍遥,他的父母都在监狱里受苦,或者父母还在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真正有孝心的人是受不了的。菩萨不忍心一个人处在寂灭的状态中,然后所有的父母有情都还在轮回当中飘流,虽然这是众生的业造成的,但是他不能忍受是什么呢?自己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飘流,却无动于衷,他完全不能忍受这一点,所以就会发菩提心,想着怎么救度众生。
他的心量很宽广,针对这种意乐,佛陀也知道他能接受什么。如果这时佛陀只是给他宣讲厌离心、人无我空性,告诉他你一个人解脱就可以了,对他讲这些是不合适的,是一种障碍,所以对菩萨来讲,一定要宣讲无边无际的轮回当中有无边无际的众生,你的任务就是一个人挑起救度所有众生的重担,这时候有善根的菩萨听了之后,生起一种欢喜心,这么多众生我一个人度化,这件事情简直太美妙了,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他不会像其他众生那样产生恐怖,而且对他来这是像仙乐一样的声音,他的种性就是这样的。听到要度化众生的时候非常欢喜,就发起了菩提心。
佛陀也是为了让他们初发心不退失的缘故,所以宣讲一切轮回涅槃如梦如幻,从这方面来对治,轮回的痛苦、一切的轮回、一切的涅槃都是无自性的,涅槃所谓的安乐也是无自性的,菩萨对于轮涅无二、轮涅等性的道理产生定解之后,更加坚固了他在轮回当中救度众生的决心。佛陀知道他能够接受这些,所以给他宣讲大乘菩提心的修法,然后说你如果真正想要度化众生,必须要成佛。成佛的障碍是什么呢?成佛的障碍就是所知障。为了对治所知障,佛陀宣讲了法无我空性、万法无自性的修法。从这里一个个根据分析下来的时候,对于菩萨的种性来讲,宣讲法无我空性是非常恰当的,只有他们能够接受法无我空性,也只有他们有必要修持法无我空性,声闻缘觉没有必要修持,也没有兴趣。因为菩萨很迫切的要利益众生,所以他对于法无我空性修法,在听闻之后去反复的抉择,抉择了之后生起了正见,反复去串习,然后通过法无我空性对治所知障成就佛果,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度化一切众生。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分析月称论师在《入中论自释》当中承许的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前面在讲他宗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他宗,就是说所有的实执都是烦恼障,所有的所知障就是烦恼障的习气,有这样一种讲法。虽然自宗承许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是实执,但是所有的实执,不一定都是烦恼障。比如我们说你对这个东西产生贪心了,你对对境产生嗔心了,肯定是实执,但是所有的实执,是不是都是烦恼障呢?不一定,比如对于清净刹土的执著,是一种实执,但是它不是烦恼障。这是什么呢?属于所知障,还有我想要成佛、度化众生的执著,虽然是一种实执,但是不是烦恼障,不是贪嗔痴。这是什么呢?是一种所知障。自宗承许烦恼障、所知障是实执,但是所有实执不一定是烦恼障。他宗承许的时候,所有的实执都是烦恼障,所知障只是他的习气而已,这方面是不相同的。既然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是实执,而所有的实执不一定是烦恼障,这时候在实执当中,障碍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是什么?是实执当中的一部分,那就是烦恼障。如果声闻缘觉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他只需要打破实执的一部分,在所有实执当中的障碍,投生轮回的是人我执,就是打破烦恼障就够了,至于实执的另外一部分所知障,不一定打破,这是从他的观点方面出现了不同的分析。
对方说一切的实执都是烦恼障。只要你断烦恼,必须要断一切实执,就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我们说不一定,为什么呢?实执的一部分是烦恼障,这一部分障碍投生轮回,其他一部分所知障,只是障碍成佛的。如果你想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只要通过修持人无我空性,把烦恼障断掉之后就可以了,至于所知障方面是法无我的对治,暂时不修也可以。这是自宗的观点,声闻缘觉是断尽烦恼障,所知障是不断的,他没有修法无我空性,这方面说得很清楚,从他对二障的划分的情况,也可以了知自宗他宗不同观点的出处。
己二(遣除疑惑)分二:一、诘难;二、答彼诘难。
庚一、诘难:
若问声闻与缘觉,二者已经证空性,
此说又作何解释?
我们前面引用了月称论师的观点,来阐明自宗的观点之后,这时候可能就会出现一个诘难,对方发出了一个疑问,然后让我们来解答。“若问声闻与缘觉,二者已经证空性,此说又作何解释?”如果你前面说声闻缘觉,他们对于法无我空性没有圆满修持,既然没有修持法无我空性,为什么月称菩萨在《入中论》的第一品,解释“彼至远行慧亦胜”颂词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声闻缘觉二者已经证了空性?月称菩萨在原文中首先引用了一个《十地经》的教证,然后月称菩萨总结说,由此教明知,声闻独觉亦有证悟一切法无我自性者。”“由此教”,通过前面的《十地经》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声闻独觉也有证悟一切法无我自性者,这方面讲得很清楚,证悟一切法无我自性的。你说没有圆满修,他怎么没有圆满修,怎么没有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又是怎么证悟一切法无自性呢?“此说又作何解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解答的。
第一个就是问宁玛派自宗对这个怎么解释,你刚才说自宗问题的时候,月称菩萨说,没有圆满的修持法无我空性,但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自释第一品当中说,此教明说二乘,声闻缘觉也有证悟一切法无我自性者。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对自宗的一个辩论。第二个问题,此说又作何解释,就是说月称菩萨前后似乎矛盾的观点你怎么解释,或者我们在学习《入中论》的时候,也可能出现这个问题。前面说已经证悟一切法无我自性,后面说没有证悟一切法无我自性。对于月称菩萨前后似乎矛盾的观点,怎么融会贯通解释这个问题,也有可能是从这方面来进行提问的。
下面我们回答的时候,一方面是维护自宗的观点进行回答,一方面月称菩萨的前后论文没有丝毫矛盾抵触的地方。后面《入中论》自释第六品,恰恰又是前面第一品的一个注脚。二者之间不但不矛盾,而且是非常适合的。
庚二、答彼诘难:
意为彼等声缘者,为断惑修人无我,
未圆满修法无我。
这个地方的意思是什么呢?前面第一品当中讲到,已经证悟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是能够证悟的一切法,而不是说粗粗细细所有的法都证悟空性了,否则这时候前后真正会出现一种没办法调和的矛盾。但是在第一品当中所讲的一切法,恰恰就是后面在第六品中,月称菩萨所解释的一切法。虽然能够证悟的一切法可以证悟无自性,但是并不像大乘菩萨一样,对于所有一切粗粗细细的空性都要修持,这是证悟无自性的意思。因为在后面讲的时候,对于法无我空性没有圆满修持,所以也不可能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他们圆满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人无我空性,对于法无我空性没有圆满修,也没有圆满证悟。
从后面的解释来看,前面所谓的证悟一切法无自性,就是指圆满的人无我空性。这个地方讲“意为彼等声缘者”,就是说声闻独觉为了断除烦恼修持人无我空性,对于断除所知障的法无我空性,他没有圆满修持。《入中论》自释在第六品当中讲的很清楚:“声闻独觉虽亦能见缘起缘性,然由彼等于法无我不圆满修,唯有断除三界所行烦恼方便,可立彼等圆满修习人无我义。”这句话就是说声闻独觉虽然能够证缘起缘性,能够证人我是无自性的,这方面的缘起自性他都能够证悟,但是因为他们对法无我空性没有圆满修,这个方面讲的很清楚,只能断除行于三界的烦恼方便。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为断惑修人无我”,所以说可立彼等圆满修人无我义,可以安立声闻独觉圆满修持人无我空性,没有圆满修持法无我空性的意义。
如果他没有圆满修持法无我空性,怎么可能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呢?没有修持就不可能证悟。一方面自宗的观点很合理,没有任何问题,一方面月称菩萨前后文的意思,前面所谓的证悟一切法无我自性者,通过后面第六品当中的回答,可以很清楚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讲的时候,没有圆满修法无我,只是圆满修人无我,已经做了非常圆满的回答,所以月称论师的意趣一定是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了人无我空性,对于法无我空性只是证悟了一部分,就是人无我空性所包括的那一部分法无我空性——五蕴的实执。如果要真正的打破对我的执著,必须要打破五蕴的实执这一部分,如果不打破,仍然没有办法证悟人无我空性。虽然这一部分的法无我已经证悟了,但是此外像菩萨一样抉择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根本没有抉择,没有修持,也就不会证悟,这方面自宗的观点和月称菩萨的观点完全一致。
戊二(宣说全知无垢光尊者之无谬观点)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
己一、真实宣说:
如是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
说证未证相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
前之声缘有多种,然欲获得阿罗汉,
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
前面引用了印度月称菩萨的观点,最初的时候,流浪者提出了回答问题的一个条件。他说,一方面不能违背教证,一方面不能违背自宗论师的观点,所以麦彭仁波切回答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引用了荣素班智达的观点,这个地方引用的是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对于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自宗是怎么回答的呢?宁玛派当中,著名的无垢光尊者龙钦绕降这样讲:“前代诸位阿阇黎,说证未证相争论。”在无垢光尊者之前,印度或者西藏有很多阿阇黎对于声闻和缘觉有没有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的问题,说证未证相争论,有些说证悟了,有些说没有证悟,互相之间争论很大。“然而本人之观点,前之声缘有多种”,但是本人的观点,以前的声闻缘觉虽然有多种,但是只要是想获得阿罗汉果,或者已经获得阿罗汉果的人,“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对于执著蕴是我的部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他是没有办法获得解脱果的,这个观点和月称菩萨、麦彭仁波切自宗的观点完全一致。
这方面也是讲了,“执蕴我”这个“我”,是执著五蕴为我。如果要打破这个我,必须要把五蕴打破;如果没有把粗大的五蕴打破,这个我是永远没办法打破的。因为离开五蕴之外再也没有一个我了,众生俱生我执执著的对境,设施处就是执著五蕴为我。如果要把这个我打破,执著五蕴这部分必须要打破,才能证悟空性。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没办法获得解脱果,就是这样的观点。
此处无垢光尊者主要是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当中,对于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龙钦绕降”,也就是龙钦巴尊者。尊者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有时候称为无垢光尊者,有时候称为龙钦绕降等等。无垢光尊者这个名字的来历是,他有一次在荟供的时候,莲花生大士和佛母益西措嘉降临了,莲花生大士给尊者取名叫做无垢光,佛母取的名字叫做金刚威严,这个名字好像用的不多,用的比较多的是莲花生大士取的名字无垢光尊者,后来无垢光尊者这个名字流传得非常广。
还有另一个流传很广的名字叫做龙钦绕降,这是当时一位竺巴大师给尊者取的名字。他是一个教派的领袖,刚开始对无垢光尊者没有信心,逐渐对尊者的慈悲、广大的事业生起了信心,然后在无垢光尊者身边侍奉了很长时间,后来无垢光尊者讲心滴教言、大圆满法,听到尊者详细地讲解万法的心滴,这时候他对无垢光尊者甚深广大的智慧,感到非常的惊讶:这位大德的智慧这么深广。他便脱口而出:“龙钦绕降巴。”好像龙钦是大界的意思,绕降是博学士的意思,龙钦绕降就是大界博学士,就是说他对万法的自性有这么深广的了知。因为从内心当中发起了赞叹,说龙钦绕降巴,所以龙钦绕降的名字是从这里来的。我们从无垢光尊者的传记当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无垢光尊者在讲心滴的时候,很多护法神、空行母,对他的讲解非常赞叹。有一次无垢光尊者传讲空行心滴,很多护法神、空行母降临了,这时候无垢光尊者故意问他们:“为什么无论我在哪个地方你们都会跟着我?”他们说:“因为你有心滴的教言,大圆满在你这里。”无垢光尊者说:“现在讲心滴的人很多,其他某某大德在讲心滴,还有哪个大德也在讲心滴。”空行母说:“我们对那种讲法不满意,你的讲法,真正符合于莲花生大士、益西措嘉的义趣。”诸如此类,在传记当中讲了很多。
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讲解大圆满方面,当时绝对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他,他是大圆满法的一代教主。那时候有两位法主,他的上师格玛燃匝有两位大弟子,很多后人赞叹说格玛燃匝培养了两个徒弟,第一个是让炯多杰自生金刚,他对于大圆满法弘扬很厉害,第二个就是无垢光尊者。如果要培养徒弟就这样的两个就够了,一个是第三世噶玛巴,一个是龙钦绕降。虽然好像是在说这两个徒弟,但实际上这种赞叹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我看有些传记里面的记载,噶玛巴对于大圆满弘扬的很广,无垢光尊者主要是集结了心滴教法,我们都知道七宝藏,还有四心滴等很多的教言,把心滴的教法真正归集在一起弘扬,以前是没有的。从无垢光尊者开始,因为他老人家有很甚深的发愿力,一方面智慧非常深,一方面加持力也非常大,所以所有的护法神、空行母,都是对他俯首听命。
我看到传记当中记载无垢光尊者在造《圣乘藏》的时候,在刚日托嘎的山洞里,阿松玛就像仆人一样去服侍他。因为要写论典,单坚护法就负责磨墨。我们去刚日托嘎的时候也看到了,在一座山旁边有一块很平的石头,向导说,这就是当时无垢光尊者造《圣乘藏》,单坚护法神磨墨的地方,看到以后非常有信心的。由RA合拉,还是一髻佛母执笔,这部《胜乘宝藏论》就是这样写的,护法神都像奴仆一样去侍奉他。传记当中说无垢光尊者让三大护法神去办事情,很多人都是现量见到了,尊者下命令之后,护法神马上就去办。
还有一次无垢光尊者灌顶,在荟供的时候,好像是多杰玉仲玛降临了,护法神显现得很傲慢,他说:“我是莲花生大士授记的,有很多伏藏的护法神。”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无垢光尊者说:“我这个瑜伽士从来不从岩石当中取伏藏,只要对众生有利,我都是从内心当中流现出来的,所以你这个护法神不要在这里邀功,我不取这些伏藏。”无垢光尊者对护法空行都是一样的。
有一次无垢光尊者讲心滴的时候,来了很多人,寺院里负担不起了,负责人问:“是不是要收一些供养?否则道场就没办法维持了。”无垢光尊者说:“如果没有办法,我还是不讲了吧!因为所有的护法神、空行母都是一心一意地承侍我,所以到哪儿去都是一样的,不可能会出现障碍违缘。”我们如果不了知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大圆满法方面的历史,好像觉得无垢光尊者是一般的人,根本就不是一般的人,很多后代的人提到他的时候,称他为大遍知,就是说他是一个法身,或者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具有这样的信心。
以前我们去刚日托嘎,到了山洞的时候,想到以前无垢光尊者就在这个地方造了很多心滴,或者在这里打坐,一下子忍不住了,自然而然地流下了眼泪。无垢光尊者无与伦比的加持力、很多的恩德,都是我们讲也讲不完的。后学者如果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功德非常的可惜。
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对于显密论典,有很多抉择的方式,后来令宁玛派得以中兴,确确实实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现在我们对无垢光尊者的论典,比如《心性休息》等论典,学了很多。我们应该通过清净的信心,对于无垢光尊者经常性祈祷,一定会得到他的加持。在很多传承当中,有很多证悟的大德都现量见到了无垢光尊者,有些在梦中,有些在觉受当中,曾经很多次见过无垢光尊者。如果见到了无垢光尊者,肯定会得到不共的加持,获得不共的证悟,从很多宁玛派传承上师的传记当中,讲得很清楚的,像明朗伏藏大师德达朗巴,以及很多后面的大德。还有另一个的传承,从智悲光尊者开始。智悲光尊者在桑耶青普修行,三次亲见无垢光尊者,获得了尊者智慧身的摄受,从这时候开始,他传承弟子中的每一位大德,肯定都会见到无垢光尊者,得到现量摄受。法王仁波切在他的传记当中,对于怎样见到无垢光尊者,得到幻化网的灌顶,然后给后面的弟子传下来的经历,也是写得很清楚。因此了知了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的智慧以后,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祈祷。
无垢光尊者的名字还有一个是慈诚罗珠,尊者十二岁在桑耶寺出家,上师给他取名字叫做慈诚罗珠,所以后面有很多名字,就是桑耶巴、慈诚罗珠,还有牛毛口袋当中的遍知者。因为他在桑耶寺修行的时候,没有衣服,非常艰苦。他只有一个牛毛口袋,白天的时候,当衣服披在身上;晚上的时候,做被子用,所以很多人赞叹他是牛毛口袋当中的遍知。虽然他的智慧是遍知,但是他是住在牛耗口袋当中,就是这样一位非常殊胜的大德。
他在求法的时候,受了很多苦行。他在一个地方求法的时候很穷,因为没有什么资具,衣服也很破烂,所以其他的僧人看不起他,传记中说连狗都嫌他。后来智悲光尊者见到他的时候,尊称他为大遍知,无垢光尊者说,什么大遍知,以前在修法的时候,连狗都嫌他。当时他老人家非常苦。因为他在辩论的时候,可以把很多教证讲出来,所以说桑耶巴是多教证者。他的传记当中,很多的名字都是对他不同的赞叹,无垢光尊者的确是一位非常不共的传承上师。无垢光尊者的传记,是由敦珠法王写的,堪布仁波切以前翻译了,在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之前,也有他的弟子写的一个传记等等,我们应该多看这些传记,就会对他老人家的功德产生信解,然后再去祈祷他,就会有一个不共的加持力。
我自己一方面对于无垢光尊者的传记,看了很多次,一方面在1993年,上师仁波切讲了无垢光尊者的《禅定休息》和《虚幻休息》,从那时候对他老人家产生了很大的信心,尤其是学习《虚幻休息》的时候,我觉得这是非常和自己的心相应的法,就再再的祈祷,再再的看他的教言。到现在为止这种信心从来没有退失过。不但从他的教言、智慧、传记当中,还有一个仁波切在讲课的时候,经常赞叹无垢光尊者,我听到他的名字也是有种不共的感觉。有段时间只要一提到无垢光尊者的名字,我就觉得鼻子发酸要流眼泪了,所以一提到他的问题,也是很多感慨。
无垢光尊者对于后代的弟子来讲,加持力或者恩德都非常大。前面讲了我主要是对他的《虚幻休息》产生了信解,关键是在教言方面,稍微有一点相应,所以我从内心当中产生了信心。后来学习《心性休息》等其他的论典,慢慢觉得他老人家不管是哪方面,智慧、加持力、悲心都是非常殊胜的。
“龙钦绕降言:前代诸位阿阇黎,说证未证相争论”,前代的这些阿阇黎,对于证悟、未证悟有很多的争论。“然而本人之观点”,无垢光尊者说我的观点,“前之声缘有多种”,前面的声缘有多种,在注释当中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有时候讲到十八部声闻,就是有多种的意思,还有声闻大概从第二观点来讲,分了三类。第一类是大乘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故意化现的声闻缘觉;第二类属于傲慢的声闻缘觉也有;第三类属于入道的真实声闻缘觉。
第一类是佛菩萨的化现,这不算的,第二类是傲慢声闻,也不算。这里讲的是第三类入道的声闻,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想要入道,真正获得见断,乃至获得小乘的无学道。如果想要获得罗汉果,执蕴我必须要证悟空性。“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否则就没有办法获得解脱果了。“执蕴我”就是执著五蕴是我,和前面我们分析的一样,把粗大的五蕴执为我,必须要把蕴执打破,如果不把蕴执打破,你就没办法证悟罗汉果,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要证悟法无我空性。
己二(此许观点极为合理)分二: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庚一、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
是故此点虽已证,然未圆满证无我,
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
故于微加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
我看根华仁波切注释当中,这段话也是《如意宝藏论》当中的观点,就是未证悟法无我之前,但是划科判的时候,似乎前段一段话那段的颂词好像是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后面的好像划到了其他的地方。虽然这样划分科判,但是这里还是原文。前面第一个科判“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还是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当中的原文。
“是故此点虽已证”,“此点”就是执蕴我这一点,虽然已经证悟了空性,“然未圆满证无我”,但是还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很清楚了,声闻缘觉对于粗大五蕴的一部分证悟了空性,其他剩余的一部分是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
下面以经中之喻阐明此理,“经说声闻微无我,如虫食芥子内空”,佛陀宣说《二谛经》的时候,说明了“声闻微无我”,“微”是微少的意思。声闻证悟的微少无我,少到什么程度?“如虫食芥子内空”,芥子本身就是很小的,虫子把芥子吃成了空洞洞的状态,芥子里有一个空间。佛陀说,声闻所证悟的法无我空性,就这么一点点,很少很少;佛菩萨证悟的空性像外面的大虚空一样。这是无法相比的,一个是很小的芥子里面的空,一个是外面无边无际的空,大小一下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介于这个原因,“故于微加否定词”,“微”就是微少,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对于微少的空性加了一个否定词,说他没有证悟法无我。是不是完全没有证悟?一点点证悟了,但是证悟得太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这样的法无我空性,经典当中说没有证悟,叫做微加否定词。
这种情况在现实当中也有很多,注释中比喻说,自己身上只有一块钱,但是要买的东西很贵,比如要买一间一万块钱的房子,包里只有一块钱,就会说,我没有钱了,买不起。那是不是真的没有钱呢?虽然有一点点,但是太微不足道了,可以忽略不计。平时在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习惯,太少了就说没有。佛经中也是把声闻缘觉加了否定词,说未证悟法无我。虽然证了一点点,但是太少的缘故,就说没有证悟法无我。对于粗大的五蕴部分可以说是证悟了,但是其他的更为广大的空性没有证悟,这方面是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讲得很清楚,是证悟了部分法无我,但是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和麦彭仁波切观点完全一致。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