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现在讲的是声缘证二无我耶,对第一个问题抉择了本基之后,谁圆满证悟了殊胜圆满的本基?谁部分证悟了?原因分别是什么?我们作为一个大乘修行者,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抉择圆满的空性?这些问题都在科判中直接或间接地做了宣说,我们现在要追求佛菩萨的所证,必须进入大乘道,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相续中的种姓苏醒。如果没有苏醒种姓,我们的作意可能都是相合于一般的世间人,或者声闻缘觉的观点,没办法和菩萨道相应,所以要对大悲心、空性等方方面面主动去串习,让自己相续中的大乘种性尽快苏醒,再发菩提心,修持殊胜的法要就可以进入大乘道。
庚二、如此承许无有违害:
此乃稀有之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
如海水虽饮一口,亦不能说未饮海,
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
第一二句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无垢光尊者的赞叹,前面在《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宣说的方式是最为稀有的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其他大德都没有如此殊胜地宣讲到声闻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的道理。打个比喻讲就像一个人到了大海边喝了一口海水,不能说没有喝海水,同理如是法的别相,就是说整个总相法的一个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声闻、缘觉已经证悟、现见了无我的缘故,所以承许他们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的空性。
无垢光尊者前面的观点的确非常殊胜,我们分析时已经安立了,关键问题在于人我的设施处是五蕴,如果要证悟人无我空性,获得阿罗汉果,必须要把执著五蕴实有打破,所以麦彭仁波切赞叹无垢光尊者这是最为稀有的善说。无垢光尊者通过最为无垢的智慧照见所知意之后,在《如意宝藏论》中也是如理如是地进行宣说。在无垢光尊者出世之前,还没有看到过这么明显、肯定的宣讲。麦彭仁波切也是对于一切经藏、论典、印藏的注释一览无余,谁讲到了,谁没有讲到,都是非常清楚,所以赞叹无垢光尊者“他无与此相比拟”,其他论典中没有宣讲过这么殊胜、明显的观点。
对于麦彭仁波切本论所安立的观点,上师仁波切在注释中也是赞叹说,这是稀有的善说,他无与此相比拟。麦彭仁波切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通过饮海水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知无垢光尊者的善说密意。整个大海无量无边一片汪洋,一个人到海边喝了一口海水,虽然他喝的海水非常少,但是毕竟喝了一口,不能说他没有喝海水。以这个比喻对应,“如是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一切人我和法我都是一个总的法。
前面我们分别法我、人我时,也曾经讲过,整个万法都叫法,人无我也是法的一部分,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打比喻说就像树和松树一样,注释中讲的是树和紫梗树,树是总相,所有的树都叫树,紫梗树是其中一种树,叫别相。万法都是法,这是总相,人无我是法的一部分,叫做别相。如果你证悟了人无我空性,对于总相的法我肯定证悟了一部分,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也是属于法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定是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此处颂词中讲如是法之别相我,别相的我是一种法的别相,它是包括在总的法中,所以如果你证悟了别相的人无我,总的法我一部分一定证悟了。
和前面的比喻对照,整个大海就是一个总相,你喝了一口总相大海之后,虽然你是一个别相,但是毕竟也是整个大海喝了一口,当你把别相的人我部分证悟空性之后,总相的法我一部分一定是证悟的,所以说“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别相的我已经见到无我的缘故,“许证空”的“空”字就是法无我空,一定是可以承许他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空。
在《新月释》中讲了两种观点,一个是总相的我,一个是总相法我中分出来的人我,前面我们做过分析是已经证悟空性的。还有一种是别相的,和狭义的法我相对。第一种观点是人我包括在总的法我中,第二种是法我和人我相对的这部分法我,把人我简别出来之后剩下的法,叫做法我。即便这种狭义的法我,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呢?也证悟了。因为粗细五蕴都包括在狭义的法我中,而声闻缘觉证悟了圆满人无我空性时,粗大的五蕴是一定要证悟的,而这种粗大的五蕴包括在和人我相对的狭义法我中。
因为所谓的人我是依靠五蕴而安立的,所以如果证悟了圆满的人无我,对于狭义法我中一部分粗大的五蕴,一定要证悟。从这方面讲,总相、广义的法我空一定要证悟,因为人我属于整个法我的一个别相。当你证悟了人我空性,也是总相法我的一部分。那么别相的法我呢?别相的法我是和人我对照的粗大五蕴,或者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都是属于狭义的法我。当阿罗汉证悟了圆满的人我,粗大的五蕴是一定要证悟的。
前面无垢光尊者讲了,“执蕴我若未证空,不能获得解脱果”,所以把执著粗大五蕴为我的部分,必须要证悟,否则没办法获得阿罗汉。因为获得了阿罗汉的缘故,反推过来,对于粗大的五蕴空性一定是证悟的,所以狭义的、和人我相对的法无我,证悟了圆满人我也会同时证悟的。此处讲法之别相我,已见无我许证空,两种广义和狭义的部分法无我空性都是需要证悟的,这是从一个角度宣讲。下面从比喻的另一个角度进行宣讲,他没有圆满的证悟。
犹如海水饮一口,所有海水未进腹,
一切所知之自性,尚未证悟为空性,
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
“犹如海水饮一口”,前面不是说饮了一口海水吗?虽然喝了一口海水,但是所有的海水还没有喝进腹中,所以声闻缘觉阿罗汉对一切所知的自性尚未证悟无我。
对于所有五蕴的戏边、无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等,万法的自性并没有真正证悟空性的缘故,“是故承许二无我,尚未圆满证悟也”,所以承许声闻缘觉对于二无我空性,还没有圆满证悟,也就是他只是圆满证悟了人无我空性,对于法无我空性,还没有圆满证悟。
前面讲过了,饮了一口海水不能说他没有饮海水,所以他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既然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剩下的还没有证悟。打比喻也是喝了一口海水,但是其余的海水还没有喝到腹中去一样,声闻缘觉对于剩下的广大所知法的自性,还没有真正证悟空性的缘故,所以承许二无我没有圆满证悟。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可以很清楚的让我们知道,声闻缘觉所证悟的人我空性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没有证悟所有的法无我空性?通过这种观点可以完全了知。
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的分析,他缺少什么因缘没办法证悟。在注释中也是从方方面面提醒我们,一方面以我们的想法来看,有时在内心深处隐隐约约、直接间接的,还有一种似乎是想要首先取证声闻阿罗汉果,再进入大乘的想法。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是大乘行者都是要求证佛果的。我们修习或者抉择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的必要性是什么呢?前面我们做了分析,注释中也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
第一个必要性,大乘菩萨发心救度一切众生。既然要救度三乘种姓的众生,就需要了知三乘种姓的众生分别是通过什么样的法要调伏的。
比如遇到一个众生,他只能以声闻乘进行调化,暂时没办法发大乘心,怎么办呢?这时给他们宣讲很快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方法,就是怎样达到人无我空性的果位。比如发起出离心,守持清净戒律,修持四谛十六行相的无我空性。对缘觉种姓宣讲,比如对十二因缘发缘觉心等等,都是属于必须要通达二乘教义的必要性。因为你是一个菩萨,要度化他们,所以必须要通达三乘教义。这是从暂时分三乘而言,必须要通达这些教义。
第二个必要性,是究竟一乘时。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圆满的佛性,菩萨度化他们首先进入声闻乘,也是一个善巧方便而已,究竟来讲必须要把他们安立在殊胜的佛乘中,所以你必须要通达整个三乘的次第,哪些是暂时的,哪些是究竟的?如果不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你怎么暂时度化他,又怎么究竟度化他呢?这是没办法的。既要了知二乘,也必须要了知大乘,尤其是要了知究竟一乘的殊胜密意。了知了究竟一乘,内心才有一个总的战略思想。并不是只是把众生度化到声闻缘觉果位就可以了,实际上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绝对是究竟一乘的,首先阶段性的成果是把他们安立在暂时的解脱果位,然后让他们发菩提心趣入大乘,整个一系列的过程,在大乘菩萨相续中,必须要清清楚楚的了知,而且如是的去操作。这是第二个必须要圆满通达二乘教义的原因。
第三个必要性,上师也讲,主要是为了自己真正能够安住大乘,也就是说不要表面上是大乘行者,实际上在修小乘。如果你没办法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这种情况是非常容易出现的。虽然表面上是大乘的菩萨,但是发的是什么心呢?发心是自我解脱,根本不想救度众生。一心一意想自己成佛,就是一种小乘的作意,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上师说第三个必要是让自己真正能够在大乘道中修行?真正趣入大乘,必须要把大乘小乘之间区别得清清楚楚。这时才能以法镜来对照自己,我现在到底修的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是不是表面上修大乘,实际上是行持小乘?或者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真正是大乘的作意呢?如果没有好好进行一番对比、辨别,很有可能修了一个相似的大乘道。
通过我们有限的精力、生命,以这么紧张的时间,最后修了一个相似的大乘道,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我们要提前学习,掌握这个问题。在《定解宝灯论》的第二个问题中,对于小乘和大乘的分析,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以比较简略、窍诀性的方式给我们做了归纳。如果学习比较广大的对比,还要去看大小乘的经论。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经庄严论》中,从头到尾都是在比较大小乘、赞叹大乘。对这些殊胜论典学完之后,对于大小乘之间的差别之大,内心当中会产生非常深刻的认知。
我们学习了第三个问题之后,就要及时地调整我们的心态。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窍诀修法中说,实际上大乘究竟的所为就是救度众生,但是我们不知道,认为大乘的究竟所为是让我自己成佛,这就不对。你成佛干什么?成佛也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究竟的目标是为了度化有情,这就是大乘的核心思想。小乘的究竟是自己怎么获得解脱。如果我们修大乘是为了让自己成佛,从这个角度来讲,已经相合于小乘的作意了。大乘就是怎么度化众生,所有能度化众生的方法我都去做,因为成佛是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所以我要成佛,目的还是为了究竟能够度化有情才成佛的,如果不度化有情,不需要成佛。
从这些方面观察,如果不详细地分辨大小乘之间的意乐、差别,很有可能会成为形象上的大乘修行者。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清清楚楚的辨别和分析。以上就讲完了自宗对于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的究竟意趣、无垢观点。
丁三(以遣除疑虑宣说需证究竟法无我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在讲完他宗、自宗之后,有些人对前面自宗的观点还有些疑惑,提出了一些问难,然后为了遣除这些疑惑,说究竟需要证悟法无我空性,这方面就要逐渐引导到究竟一乘去了。
戊一(略说)分二:一、提出问难;二、对此答辩。
己一、提出问难:
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
这是对方提出了一个观点,主要是前面第二类他宗,讲到了承许声闻缘觉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的这一派提出了疑惑。因为自宗承许声闻缘觉只是证悟了部分法无我空性,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然后他宗也有话要说,或者我们讲完了这个问题或者学习过其他的经论之后,也有可能浮现出这种疑惑来。什么疑惑呢?“若问一法见空性,为何诸法不证悟”。如果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应该类推了知所有法,全部证悟空性才对。为什么会出现声闻缘觉圆满证悟人无我空性,只证悟部分法无我空性?剩下的一部分法我空性,为什么不证悟呢?思想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疑惑。
还有一个经常引用的教证,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中,讲到“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这个颂词的意思是,因为一个法的自性就是万法自性的缘故,所以一个行者如果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就能见到万法的空性。从这个地方安立的一个说法。
另外在其他佛经中也是提到过,如果你能够了知一根芦苇是空心,就能推知所有的芦苇都是空心的;如果能够知道一个山洞是空,就能知道所有的山洞都是空的;如果你见到一个法的空性,就能知道一切万法的空性,提出了这样一种问难。实际上我们内心也许还有这种疑惑。
下面麦彭仁波切就要通过问答的方式遣除这个疑惑,把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通过问难逐渐辨别出来。如果我们在学习这样的观点时,没有这些问难、辩论进一步的回答,我们觉得已经通达了。别人把佛经论典中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如果没有提前做辨别,我们的思维没深入到这个层次,也许没办法回答,相续中的定解就会退失。以前认为自己产生了定解,对自宗的观点已经完全通达了,这时就退失了。通过不同宗派之间的辩论,能够让自己相续中掌握的教义更加清晰。如果是无垢的观点,真正能够遣除一切的增益、损减,让自己相续中的定解非常清净。
己二、对此答辩:
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
虽然应当证空性,暂时声闻种性者,
因唯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
这六句主要宣讲了什么意思呢?宣讲的是大乘的种姓殊胜,小乘的种姓稍微下劣一点。因为种姓上有差别的缘故,菩萨能做到的事情,声闻没办法做到。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虽然《中观四百论》或者佛经中出现了这样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在讲解这个教证时,没有把根机的情况做一个分析,只是一概而论,会出现很多其余的过失,所以必须要辨别回答。
怎样辨别来做回答呢?“若依教理与窍诀,详细分析作观察,虽然应当证空性”,从道理上来讲应当证空性。如果对于一个法和一切法,通过殊胜的教证,比如前面《四百论》所讲的问题,或者佛经中讲,如果见到一根芦苇是空心,就能了知所有芦苇都是空心的,这是教。再通过道理,比如把粗大的万法抉择为空性,然后通过理论把细微的万法进行抉择,就能知道空性了。如果把有边破掉,再进一步观察,无边也可以破掉,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有的四边戏论都可以破掉。通过道理分析时,应该可以做得到,然后通过成就者、上师的窍诀,详细分辨观察,虽然应当证空性,可以做到的。
下面讲“暂时声闻种性者,因唯耽著人无我”,就是说声闻种姓的修行者因为耽著人无我空性,所以难以证悟他法。这个地方的“耽著”,上师在注释当中讲,他只是满足人无我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证悟他法。前三句和后三句两段话,前面一段话就是说理论上可以做得到,如果你通过教理窍诀详细分析观察,万法的空性都能抉择。为什么说理论上做得到呢?因为要分析不同的根性。如果是一个大乘的最利根者,他的种姓也苏醒了,然后也遇到一位殊胜善知识的指引,自己也有殊胜锐利的智慧,他懂得举一反三,抉择到一个层次之后,他可以进一步的推理,最后抉择万法的究竟本性,对于最利根的菩萨来讲是做得到的。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全知麦彭仁波切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分析,如果是最利根者,绝对能够做到了知一法的空性就能了知万法的空性。
我们从这方面可以知道,“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的意思,圣天论师针对的是谁?针对的是上根利智的菩萨讲的,而不是说所有泛泛的人都能做到。《中观四百论》主要也是在讲大乘菩萨的殊胜之处。比如大乘菩萨怎么发菩提心进入大乘?主要是针对大乘菩萨讲的,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虽然应当证空性”,作为一个大乘利根的菩萨来讲,他可以通过教理窍诀详细分析了知一法的空性,就能了知万法的空性,但是声闻种姓不行。第一个声闻种姓要比大乘种姓低劣,第二个他们相续中有一个想法,对于整个轮回非常的厌离,所以他的想法是怎样在很快的时间中,能够从三有当中获得解脱。通过自我解脱的意乐推动,他就想什么是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法呢?佛陀、善知识就给他们宣讲,如果从轮回中很快地获得解脱,就是修持人无我空性,对治烦恼障。他想:既然是这样,我就要修持人无我空性,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他定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自己从三有轮回中解脱,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他就修持对治三界的法——人无我空性。因此他是耽著、满足于人无我的,当他通过不断的修行、发心、积累资粮,真正圆满证悟了人无我空性之后,获得阿罗汉果,已经从三界轮回当中解脱了,这时他的动力就没有了。他的目标只是从三界轮回中解脱而已,他非常厌恶轮回,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只要最后安住在无余涅槃中,息灭所有轮回的痛苦,这就是最大的心愿了。
如果对于大乘菩萨来讲,安住在寂灭中,不利益众生,不是太可惜了吗?小乘种姓不管,目标就是从轮回当中解脱,其余的众生怎么样,没办法顾及,这么多众生,谁管的了。因为只是满足于此,所以“是故难以证他法”。他对于一切种智没有追求心,对于怎么获得一切种智轮涅无二的大平等性没有追求心。种姓也是小乘种姓,也不会发愿去抉择、修持法无我空性。
既然他没有这样的想法,不抉择、不修行,最后怎么可能随随便便证悟法无我空性呢?完全不可能。声闻缘觉的种姓,因为满足于人无我空性的缘故,所以难以证他法,他不会去修持法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对他来讲,纯粹是一个多余的修法。为什么?人无我空性就够了,可以对治相续当中的人我执,从三界当中获得解脱,何必还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抉择一个对我没有用的法无我空性呢?根本就不想修,也不想去抉择,而且如果给他宣讲法无我空性,也许还要产生不必要的畏惧。万法都空了,没有了,那怎么办?我获得了一个什么样的解脱?他不会去抉择,佛陀、善知识也不会给他宣说。
从这种角度来讲,怎么可能见到一个法的空性就能证悟万法的空性呢?没有善知识引导,没有去抉择,他也不想修持空性。虽然从万法的实相来讲,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万法的空性,这个空是究竟空,是必定空,但是你没有去引导他,智力只有这么多,目标只有这样大,怎么可能说证悟一个法的空性就能顺理成章的类推其他万法的空性呢?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做得到,但是谁来抉择这个问题?你完全不分情况,一概地说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万法的空性。因此声闻缘觉不可能证悟了一个法的空性,就能证悟万法的空性,不分根性是没办法这样随随便便安立的。我们没办法说见到一个法的空性就能见到万法的空性,这是做不到的。
分析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分析一个和这个颂词有关的其他问题。此处说声闻种姓因为耽著人无我,是故难以证他法。我们前面分析了,他是通过什么心态取证的小乘圣果呢?对轮回极端的厌离,非常希望自己很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然后修持人无我空性,是这样的意乐,在这种状态下,证悟了小乘圣果。
在我们讨论时,有的道友也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大乘的菩萨能不能在大乘菩提心的摄受下,证悟小乘圣果?”我说:“这是不行的。”为什么大乘菩萨不能证悟小乘圣果呢?从证悟小乘果的发心,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大乘道和小乘道的发心完全不一样。小乘道的发心是一种对痛苦极端厌离的状态发起来的,对整个轮回非常厌离,自己想要很快从轮回中解脱。大乘的发心怎么样?大乘最初发心,一旦苏醒了种姓,首先想到的是一切众生。麦彭仁波切说:“对大乘菩萨不能过于的宣说轮回痛苦,要和他宣讲如梦如幻。如果大乘菩萨相续中有了如梦如幻的观点,就不会认为轮回是非常值得厌离的对境。虽然轮回也是厌离的对境,但是像小乘这么极端的厌离心态,大乘菩萨是不会产生的。
一个别别的轮回非常痛苦,一个是非常安乐的涅槃,如此不平等的法界,在菩萨相续中抉择不出来,而且也是置其他众生于不顾的,我一个人一定要首先获得解脱,这种心菩萨相续中也没有。菩萨相续中是一个能利益有情的菩提心,如果你是相似的菩萨,声闻种姓伪装成了菩萨的形象,就另当别论,这不是真正的菩萨。
小乘修行者的意乐是对于轮回极端厌离的,而且想自己一个人很快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大乘的菩提心中没有这个成分,自我解脱的心,在大乘菩萨相续中,也是找不到一点痕迹。小乘证果是通过强烈的取舍心,对于痛苦非常厌离的心作为前提,大乘的修法中没有这些,也不会认为别别有一个非常厌离的轮回,然后还有一个很清净的涅槃,这和大乘的宗义是矛盾的。
大乘的菩萨发了菩提心,可以修持人无我空性,但是会不会证悟小乘的果?不会。因为很快证悟小乘果有他的条件,而大乘这些条件都没有。那怎么能够通过大乘菩提心摄受去修一个小乘的法,然后得到一个小乘初果呢?这是没办法做到的。我们从这个角度大概分析一下。
还可以从这方面再再去观察,为什么大乘肯定不会去修证一个小乘果?通过大乘菩提心摄受,获得阿罗汉果,或者得到小乘见道,这是没办法做到的。我们看一下获得小乘见道的法,很多是从四谛中的苦谛入手获得见道,再进一步修持到无学道。相续中对于证悟小乘的圣果,有一系列的标准,具备了这些因缘,才能证悟初果,这些因缘不具备,怎么去证悟他的初果?大乘菩萨的发心是怎样的?是不是非常厌离轮回,或者是不是对有寂有这么强烈的取舍,对自我解脱有强烈的兴趣呢?如果自我解脱有很大的兴趣,倒有可能证悟阿罗汉或者小乘初果,但是这样已经不是菩萨了。哪里有一个对于自我解脱非常有兴趣的菩萨呢?不可能有的。
我们修法时,如果对于自我解脱的兴趣很大,这是上师再再提醒我们要注意的,已经开始偏向于自私自利的小乘作意了。不是说我们不能去希求解脱道,但是不顾众生,自己一心一意的想要一个人修解脱道,从道理上分析,的的确确和大乘道已经偏离了。必须要经由上师、善知识再再地提醒,看我们是处在哪个心态当中。因为我们自私自利的心过于严重,所以上师为了纠正我们的发心,经常教导我们。所有在坐的道友对于平时上师仁波切讲的大乘发心、作意,已经听了多少次。
上师为了让我们对治自我解脱的意乐,就说:“所有的人都要一心一意地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是初学者,实际上很多事情都做不到,这一点我们都考虑得到,上师不可能考虑不到。本来大多数的弟子,相续中自私自利的作意就很强。上师再说,好吧,大家都去实修,这些众生以后再说。虽然这样的话我们听起来觉得很舒服,但是长此以往相续中大乘的意乐偏得更厉害了。我们本来就有一种想自我解脱的心,上师说:“你要多想到众生”通过教义,一次说、两次说、十次说、百次说,这于很多众生肯定会起作用的。我们想要解脱时也会想到,上师经常提醒我们要利益有情、度化众生,这就可以把我们从纯粹偏向于自私自利的作意中纠正过来。你要求解脱可以,但必须要考虑到众生的利益。
我们如果没有依止善知识,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下去,也许会证悟初果,但是对大乘菩萨来讲,已经入了歧途。因此必须要通过上师、善知识再再地提醒。我们把能够考虑到的问题尽量考虑到,为什么要遮止自私自利的小乘发心?我们的智慧不可能超过佛菩萨,如果按照我们的想法,首先证悟阿罗汉,然后在没有烦恼的基础上修大乘道,不是很快了吗?这方面佛菩萨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没有说这是一条更快的道,而是一条缓慢的道。
我们通过小乘证果的意乐,从小乘证果的因缘,分析为什么大乘发了菩提心,不可能去修人无我空性,然后证悟一个小乘果。这个原因可以从两种发心不同的角度分析。如果证悟了小乘的圣果,说明你不是大乘的发心了,我们再再提到了他对轮回极端的厌离。只有以这种对轮回极端厌离的心入道,才能去证悟小乘果。而大乘不鼓励对轮回极端的厌离心,大乘鼓励菩萨最初进入到轮回中去,对菩萨说轮涅无二,一切轮回、痛苦都是如梦如幻的,你不要害怕,应该留在轮回中救度有情。小乘是一定要赶快想办法从轮回中出离,你看轮回多么痛苦,再再鼓励修行人对轮回产生厌离心,在这种强烈的厌离心推动下,才可能证悟小乘的圣果,否则是不行的。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知道大乘和小乘的因缘不一样,不一样的缘故,通过大乘心发动去证悟小乘果是不可能的事情。
戊二(广说)分三: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二、如此则有诸宗皆成应成派之过;三、以教理阐明此理。
己一、结合小乘自宗观点阐述:
此处宣讲的也是一个主题。什么主题呢?证悟一个法的空性,不一定能证悟万法空性。如果你的根性不够,证悟一个法的空性不能顺理成章地证悟万法的空性。下面就结合小乘自宗的观点来阐述这个问题不现实。
如虽许瓶为假立,然许微尘为实法,
设若证悟瓶假立,以此智慧而观察,
微尘本应亦证悟,然而暂时未证悟。
从小乘的观点来讲,“如虽许瓶为假立”,虽然小乘也是承许这个瓶子是假立的,但是也进一步承许微尘是实有的法。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能够证悟粗大的瓶子是假立的,通过这种证悟的智慧,进一步观察、分析,对于剩下的微尘也应该证悟空性,但是“然而暂时未证悟”,从小乘自宗的观点来宣讲,并没有证悟微尘法空性。
从《俱舍论》等小乘有部、经部观点进行分析时,小乘的观点承许瓶子是假立的。为什么瓶子是假立的?因为瓶子是世俗谛的缘故,它通过铁锤可以砸碎,然后再把碎片砸碎,还可以分析,通过外面的利器没有办法再砸时,他们还要通过智慧来分析,然后一直分析到不可分为止。这是什么呢?分到不可分为止叫做无分微尘。无分微尘是不可分的,通过外面的利器和你的智慧都无法分了,这个最小的微尘就是胜义谛。
除了无分微尘之外所有的法都是粗大法,这些叫做假立法,可以打破的缘故,瓶子都是假立的。“如虽许瓶为假立”,这个瓶子实际上是假立的瓶子。“然许微尘为实法”,但是最后最小的不可分,通过利器、智慧也无法分了,这是真正的实有法,叫做胜义谛的法。
如果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证悟瓶子是假立的。以智慧继续分析观察下去,按理来说也应该证悟微尘是空性的,“然而暂时未证悟”。这个微尘的法,对于小乘来讲,第一个他的智慧力没办法再抉择下去了,智慧到此为止了,没办法突破。第二个他也不敢再分析了,再分析下去就出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粗大的法都是通过最小的微尘累加组成的,也就是说微尘是最小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最小的基础,粗大的法就会无法形成,所以也不会再分析。
这个微尘的问题,在小乘中是没办法,或者不愿意解决的问题。在大乘唯识宗以上,都把微尘问题抉择完了。我们使用六尘绕中尘的抉择方式,观察微尘是无方分的,就是说六个微尘夹着中间的微尘分析时,六个微尘和中间的微尘是接触,还是不接触呢?如果不接触,就没办法组成粗大的法了;如果接触,中间微尘接触六边的缘故有六分的缘故,就不是最小的无分分,还可以分析,从而打破对微尘的执著。大乘有分析微尘的窍诀,可以把微尘进一步抉择为空性,但是小乘暂时没有证悟,这就是事实,在《俱舍论》等小乘经典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是学过大乘的人,他会说,你们为什么不把微尘破掉呢?可以进一步分析,我教给你分析的方式。小乘没有这些,既不分析,也没有能力分析。本来应该证悟空性,然而暂时没有证悟,就是这个意思。
粗大实法无分尘,表面似乎成相违,
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
对于这种粗大的实法、无分微尘,“表面似乎成相违”,粗大的实法是假立的,而粗大的实法是无分微尘组成的,粗大实法可以分析,无分微尘不能被分析,表面就成相违了。对于小乘的宗派来讲,“暂无教证窍诀故”,他暂时没有教证,也没有分析无分微尘的窍诀,或者他没有这个种姓的缘故,就说不相违,而且建立了不违的宗派。大乘看起来矛盾,但在小乘中这是不矛盾的。
粗大实法是无分微尘组成的,所组成的粗大实法是无实有的,能组成的因无分微尘是实有的,表面上看起来是相违的法。大乘抉择完之后,粗大的法是假立的,无分微尘也应该是假立的,否则一个实有的因组成一个假立的法,这是不可能的,果是假立的,因是实有的,这是相违、矛盾的。
小乘中没有教证,经典中没有说,因为粗大的法是无实有的,所以无分微尘也是无实有的,没有这样抉择,也没有这样的窍诀。还有考虑到他们的根性也接受不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根性只能接受这些粗大的法是假的,无分微尘是实有的层次。如果再往下走,对他来讲就不是饶益的窍诀了,已经超出他的承受程度了。
我们觉得应该帮他彻底地打破实执,从我们的角度来讲,也许帮他们打破了,但是打破之后,我们很有成就感,我把你打破了,实际上对方就非常痛苦了,一切都打破了,没有了。然后怎么样呢?再没有修下去的必要了,也没有可修的基础了。对他来讲就开始要从佛法当中退失了,会出现这种情况。佛菩萨、他们的祖师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未来引导这一部分的众生,把看似相违的法,建立了一个不违的宗派,他们能够完全的接受,而且在接受的基础上修持无我空性,就能从三界中获得解脱。
从这个方面观察,虽然一法和万法的空性本性是一样的,但是对小乘来讲,粗大的法证悟了空性,微细的法可以不证,它是实有的,在他的宗派中可以出现。
“暂无教证窍诀故,建立不违之宗派”两句话,或者“表面似乎成相违”的颂词,实际上不单单是给小乘讲,乃至在我们上上乘破下下乘,了义宗派破不了义宗派时,都是通用的。我们说站在应成派的高度,你们自续派的漏洞这么大,有三大太过。难道你们在安立宗派的时候,没有看到吗?他们在抉择自己宗派时,绝对要建立一个不违的宗派,你站在上面看,似乎觉得矛盾很突出,但是对于他们自宗的教主来讲,一定会很圆融地建立宗派。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圆融的建立他的宗派呢?因为针对这个宗派要调化的修行者,如果无法圆融,没有讲清楚,谁也不愿修持。如果对你的宗派有怀疑,就不愿意趣入了,如果谁也不愿意趣入,对于想要调化的众生,安立教法就没有用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从宁玛派的角度来看这个瓶以瓶子不可空,瓶子以实有空的观点,分析的时候,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们换一个角度,如果没有这些上上宗派的观察,在他们自己的宗派当中,对一切的安立是相当顺畅,而且很多教证、理证、辩论,破他宗、立自宗,一系列的教义都很完整,在他的内部这些不矛盾、不相违,而且修下去一定会有成果。如果你说这是了义的,放在了义的层次,别人通过了义的方式来观察,这时才会出现所谓的过失,否则不会出现过失。
自续派安立的时候,也是整个宗派运作得非常顺畅,而且他们的修行人也是在里面愉快地修行,证悟单空、打破实执,这些都没问题。唯识宗是这样,小乘也是这样的。如果上面的宗派不观察的时候,完全可以建立不违的宗派。如果通过更详细的观察方式,这时因为和法界不符合的缘故,才会出现所谓的过失。
此处也是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根性不一样,他只能这样抉择,对他来讲这是最了义的,你再给他讲,这个不了义,还有一个了义的。你这个了义的东西对他来讲,就是不了的了。为什么?他修不下去了,没办法修了。对他来讲,不是一个合适的修法。虽然从法的角度来讲,的确是有了义、不了义的明显差别,抉择究竟实相的观点是了义的,没有抉择到究竟实相是不了义,但是从有境来讲,对于小乘的修行人最了义的修法就是这个,你再给他说大空性、如来藏最了义,他接受不了。接受不了的东西对他来讲了不了义呢?他没办法修了。
这样观察的时候,我们说一个法是空性的,不一定能够证悟万法都是空性的。一法是空性,万法是空性,这是从所境的角度来讲的,从能境的角度来讲,你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修持什么程度,就从这里做为出发点去修持,才能达到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在这个阶段性的成果上再开始修持,逐渐趣于法界中。
根性中有顿悟的根机,和渐悟的根机,顿悟的根机是一超直入的,渐悟的根机就是逐渐的,阶段性的。首先你修到这种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接受,再去修下一个程度,逐渐就会靠近实相,这也是勉强不来的。你是某种根性,就按照某种方法去修持,这是非常合适的。通过结合小乘自宗的观点来阐述,证悟一个法的空性,不一定能证悟万法的空性,这里首先做了个答复。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