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辛四、所证同等则不合理:
得地菩萨见法界,岂不亦是渐明圆?
登地的菩萨要见法界,也是逐渐积累不同的资粮,经过很长时间见到了法界,而且见到的法界也是逐渐地明显、圆满。
大乘菩萨从小资粮道开始生起无伪的大乘菩提心,通过长期闻思修行从资粮道到加行道,然后在一个无数劫中修持智慧、空性和圆满资粮可以登地,登初地时见到了法界。见法界并不是一切修法的终结,实际上菩萨对于法界逐渐证悟是从这时开始的,到了见道见到了法界的自性,在二地以后,通过自己所见的法界逐渐串习。在相续中已经见到了殊胜的法界,证悟了空性,以此为基础,再在修道位串习正见,在相续中证悟也会逐渐地明显、逐渐地圆满,有不同的阶段。
修道位的菩萨和佛所见的法界没有不同的地方。虽然所见的法界没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但是从能见的角度来讲,相续中的垢染还没有完全遣除。因为登初地时遣除了遍计障,在一地之后,相续中有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还有一些习气,所以如果不遣除这些障碍,相续中的证悟不会逐渐地圆满和明显。因为有障碍的缘故,虽然他所见的法界,再没有什么可以增上了,但是明不明显,或者证悟是不是清晰、圆满,还是有所不同的。从所见的角度来讲是这样;从能见的角度来讲还是存在逐渐明晰圆满。
因为相续当中还存在障碍的缘故,从二地之后开始逐渐地消除俱生的障碍,所以他相续中的智慧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圆满。菩萨在见法界的时候,到底有没有深浅的差别?如果是观待一个凡夫人来讲,所有登地菩萨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说的。以一个凡夫的智慧衡量这个菩萨证悟得圆满,那个菩萨证悟得不圆满,是没有办法的,《华严经》中讲“如空中鸟迹,难说难可示”,就是说天空中鸟的脚印,即便有智慧的人也是没办法衡量、现见的,所以登地菩萨的境界一般凡夫人是没有办法了知。上地的菩萨看下地的菩萨,或者佛陀来看他们,的确还是有一些差别的,下下地的菩萨和上上地的菩萨比较起来证悟不是这么圆满清晰。
《赞法界论》中是通过见月亮不同层次的比喻进行安立的,在初一只能看到一点月牙,到了初三初四,月亮比较明显,能够被人看到了。在《赞法界论》中说刚开始的月芽是加行道的觉受,初三初四的月亮相当于见道的菩萨见到法界,从初七初八逐渐到了十五,月亮会越来越圆满。初三初四和十五见到的月亮是一个本体。从这方面观察有没有圆满的差别。
法王仁波切做了一个远处和近处见人差别的比喻,比如我们在一里之外看到一个人,只能看到大概的形象,不是很清楚,随着越来越近,到了跟前,就把这个人的眼睛、眉毛等等,看得很清楚了。在初地所见到的法界,相当于在一里之外的人,看的是他的自相,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超胜的。虽然没有见到不圆满的地方,但是所见方面还不是非常明显,不是很清晰。越近看得越清楚,走到跟前看得最清楚,这是修道到佛位之间的差别。
从龙树菩萨的比喻来看,似乎是说所看到的月亮有圆满不圆满的差别,如果我们观待究竟大空性和如来藏的本体来看,这个比喻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赞法界颂》是讲解如来藏的一部论典,实际上菩萨所见到的如来藏的确有圆不圆满的差别。前面我们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空性方面没有圆不圆满的差别。就像法王仁波切的比喻,一里之外所看到的这个人,除了这个人之外,再没有见到其他不圆满的部分。或者另一个见月亮的比喻,从地球上所看到的月亮没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相当于初地,然后你通过神通或者坐宇宙飞船越来越向月亮靠近,看得越来越清楚。
前面从如来藏的大光明、圆满究竟的法界来讲,以初五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做比喻;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所见没有什么更圆满的,只不过是不是更加清晰、增上,从能境的角度来讲有差别,从所见的法性没有什么增上的空性,这是两个不同的反体来做的比喻。到底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颂词和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有什么对比呢?科判是“所证同等则不合理”,和意义对照,就是连得地的菩萨见到法界,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通过不间断的圆满资粮,最后才能圆满证悟。菩萨证悟法界,也不是一下子证悟了,发了菩提心之后,还要积累很多资粮,然后通过很长时间串习空性的总相之后,到了初地见到法界,再串习相续中的证悟就会圆满了,有这样的过程。
作为一个声闻,前面讲“声闻追求自寂乐,仅于数千劫之中”,第一点他没有大乘菩提心,第二点他没有修行很多资粮,第三点他根本没有听闻、串习过大乘空性,怎么可能一下子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得地菩萨证悟法界都要通过串习很多福德智慧资粮之后,才逐渐证悟的,声闻缘觉没有入大乘道,就可以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一个是通过很多资粮精进地长期修行之后,证悟了空性;一个从来没有入大乘道,也没有闻思修习过法无我空性,一下子圆满证悟了,这于理不合,主要是所证同等则不合理。
如果因为菩萨根性钝,而声闻根性利,所以不需要菩萨这么长时间。能够安立声闻缘觉比菩萨根性利也可以。实际上菩萨的智慧、心量都是非常深广的,尚且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修习;声闻缘觉的发心主要是追求自我的解脱,也没有长时间去精进,所以恰恰相反,声闻是钝根,菩萨是利根。通过比较之后,声闻缘觉的证悟和得地菩萨一样不合理。
还有一个法见空性等于一切法见空性不合理,虽然一个法的空性是一切万法的空性,但是得地菩萨证悟一切万法空性,也是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并没有说我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一下子彻底圆满了,比如初地菩萨的证悟和佛同等,没有这样的说法。虽然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但是真正达到佛的证悟,还要经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三个无数劫才能同等。一个法的自性虽然是一切万法的自性,但是真正证悟必须要经过这么长时间,声闻缘觉更加不行,他们的因缘差得更多,所以怎么可以把一法的本性等于诸法的本性的问题,放在声闻缘觉证悟人无我就能证悟圆满法无我上呢?如果没有详细分析,似乎是很有说服力的问题,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证悟一个法就证悟了一切万法,越分析问题就越多。麦彭仁波切对于小乘自宗、中观应成派、其他宗派,通过教理越分析越不合理。登地菩萨见法界都是慢慢圆满,声闻缘觉没有串习过大乘,一下子证悟菩萨一样的境界——圆满的法无我空性,这是于理不合的。
辛五、若具善巧方便必定证悟之理:
倘若具足积资伴,以及无边之理证,
菩萨行为回向缘,必定圆满而证悟,
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
科判一方面讲到了具有善巧方便必定证悟,另一个方面是如果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首先是要证悟一切万法空性的条件,这是给对方的回答,其次也是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颂词讲到了,第一个是“具足积资伴”,第二个是“无边之理证”,第三个是“菩萨行为”;第四个是“回向缘”。如果具备了四个条件,必定能够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
这是大乘的修法,首先必不可少的是发起大乘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还要具足积资的助伴。“伴”就是助伴的意思,必须要积累资粮。因为你所证悟的空性,一方面是一个道,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果。一个果要出现,它的因是不能缺少的。这个果是证悟万法的空性,所有世间果都没办法得到,也非常需要深广的因。如果息灭相续的分别念,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这是一个很大的果,就不能是一般的因,通过积累资粮,当福报很深厚,就会帮助你证悟空性。
积资伴到底是什么呢?注释中讲到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这些法,都是积累资粮的,菩萨修持布施、持戒等,一方面逐渐地打破相续中的执著,放弃了烦恼,比如修布施,主要是打破菩萨对一切内外财物、身体、善根的执著,如果在修持空性过程中,对这些法放不下,这种放不下的心态就是修证空性的违缘。空性是一切无所缘的境界,现在对于万法,还有放不下的地方,必须要通过布施的方式帮助自己放下。如果自己对财富很执著,一方面可以观想众生的痛苦,对众生做布施,或者供养,就能打破相续中的执著,一方面就是培养菩萨的利他心,做利他的事业,就能积累宽广的资粮。
为了打破执著,菩萨对于身体、善根执著的缘故,佛陀宣讲了很多深浅层次的布施修法;为了让菩萨的心安住在善法中,宣说了持戒,就是你不能自私自利作意太强,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众生,应该守持菩萨戒、小乘戒律,都是安住在正确的行为中舍弃恶业,修持善法;安忍是做最为适合的事情,不能伤害众生,也不能因为众生的伤害,生起嗔恨心,背离菩萨道等,这些都是累积资粮的殊胜助伴。如果有了布施、持戒、安忍等等,获得了善根,菩萨相续中的福德就会非常深厚,障碍就会少,再加上以修持空性作为正所缘,很快就可以证悟。如果你的福德不够,或者该修的没有修持,多多少少都是修行空性的障碍,有时打坐没办法相应,有时修空性修不动,主要是一个原因——缺少福报。如果我们相续中悭吝心很重,本身会成为一个障道;如果戒律没有守持清净,虽然精进地念咒、打坐、修法,但是戒律不清净,也是修证空性的障碍;如果对众生的嗔恨心很重,没有修安忍,也会成为障碍。
因此修布施、持戒、安忍等一系列的资粮,一方面能够扫除障碍,一方面可以积累很大的善根,成为修道的助缘,如果相续中福德深厚,他的障碍就少,修什么法都比较容易相应。我们一方面学习空性,一方面对于布施持戒等福德善根,这些积累资粮的助伴,也要首先从知见上清楚地认知,然后尽量去实行,才能真正成为修证空性的助缘,否则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只是一条腿走路就不圆满,觉得只是抉择空性、闻思、打坐,其他布施、持戒等,什么资粮都不修持,就像一条腿走路怎么也走不远。
很多地方都说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必须要双运,一方面要闻思修空性,一方面布施持戒等善根也要做,两方面都要重视,同等去做就是证悟空性的助缘了。有些人只是对于布施、持戒等善根有兴趣,对于如何抉择空性,通过讨论抉择正见没有兴趣,这也是一条腿走路,所以两个缺少了一个都没办法成为证悟空性的正因。如果真正想要证悟空性,一方面对于闻思空性的教理,打坐修持空性必须重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必须要高度重视福德资粮。
第二个条件,是以及无边的理证。“无边的理证”是说在修持大乘法的过程中,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所破就是面前所有的显现法,怎么把所破通过观察之后破斥掉,了知万法空性呢?能破就是理证。我们学习的时候,对于能破方式——无边的理证必须要清楚的掌握。在《定解宝灯论》中,不是详细地通过能破来破所破,只是把究竟的精华窍诀给我们指点出来了。而在《中观庄严论》中使用的能破理证是离一多因;在《中论》中使用的比较多的是缘起因;在《入中论》中使用的是金刚屑因等等,这些因就是讲无边的能破,怎样通过理证来破色法、心法和我们所执著的烦恼?《中论》二十七品中,每一品都有一个所破。我们对这些理证要好好的掌握,《四百论》《智慧品》《入中论》中有很多不同的所破。
我们怎样使用无边的理证来破斥一切万法,在抉择正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否则虽然佛陀、上师都说一切万法是空性,但是自己对于为什么一切万法空性没有办法了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切万法为什么是空性的呢?内心还是懵懵懂懂的,生不起定解,这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掌握理证。你把佛菩萨经典中讲到的,为什么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推理精通之后,一个一个去试,观察的时候,一个一个击破,了知色法、心法是这样空的,一切轮回涅槃是这样平等的,逐渐产生了定解。
我们知道在五大因中,有不同的方式,实际上每一个因都能帮助我们抉择空性,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缘起因也可以帮助我们抉择空性,可以一个一个去试。我们首先对五个因都要学习好,然后可以使用一个和自己最相应的因。比如你和离一多因最相应,就以离一多因作为武器,打坐观察;觉得缘起因和我最相应,一切缘起的缘故都是无自性的,认为这个最简单,最有力量,就使用缘起因去破斥一切万法,这些理证都要了知,但是使用的时候,用一个自己得心应手、最能相应、打动自己的理证去观察,就能通达一切万法空性。这是第二个条件必须要具备无边的理证。最初找到一个能够给我们传讲理证的善知识,然后要听闻,听闻以后自己再去抉择使用,这是听闻抉择空性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就是菩萨行为,在注释中讲到了“圆熟净”三种行为,“圆”就是圆满资粮,“熟”就是成熟众生相续,“净”就是修持清净刹土。在《现观庄严论》等很多地方都讲到圆熟净,一方面是菩萨积累资粮的方法,另一方面属于菩萨的清净行为,菩萨的行为是什么呢?就是圆满资粮,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众生相续得以成熟。比如现在上师在调化我们的时候,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心成熟起来,我们在被上师调化之前,就是一个粗野的在家人,或者虽然是一个形象上的出家人,但是还不懂得怎么修道。依止上师之后,上师首先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走路、说话和思维,逐渐以佛法中最浅显的道理让我们阶段性的成熟,再告诉我们应该怎么观修本尊、念诵咒语、修持空性等中性成熟的方式,后面是怎样修持一切无所缘的大圆满自性,或者通过灌顶、窍诀的方式,让我们的相续逐渐成熟。
实际上依止上师,都是我们相续逐渐成熟的过程,有时候上师也会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让我们的心很快地成熟,比如让我们去发心,也是一个让我们的心成熟的过程。如果只是学很多的教理,没有去发心,就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没有障碍和违缘中顺顺利利地生活了很多年,没有遇到很多事情的缘故,心还无法成熟。当你遇到了很多事情,必须要去处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很烦,但是也能让一个人的心迅速成熟起来,是一种调化的方式。
一方面的确有考量的作用在里面,一方面我们发心好像在为别人做事情,其实自己得到了很多,我们的心从最初那种峰芒毕露的状态,逐渐磨到最后变得很平静,不是说很圆滑,而是心逐渐成熟起来了。因此这是上师的事业,也是菩萨的行为。主要是让弟子经历很多考验之后,心可以成熟起来。
净就是修持清净的刹土,为自己以后成佛做准备。因为成佛需要一个刹土,所以菩萨要修炼清净的刹土,让有缘的弟子以后往生到他的刹土中去,给弟子做最后的教化,让他们心获得解脱,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还有回向缘,回向作为一个助缘,在菩萨的十度中,第七方便度就是讲回向,回向是一个大方便。你辛辛苦苦地做了很多善根怎么去成熟呢?需要一个善巧方便。如果不回向,放在那个地方,善根的力量就不大,或者遇到了违缘障碍之后,就会逐渐消亡。一个东西没有好好用,放着可能慢慢就会腐烂了,自然消亡了,这是没有方便,没有回向不一定会成熟的。如果你只是把善根回向给自己一个人,即生或者来世享受一个快乐的果,也只能成熟在这方面,再也不会有额外的成熟。如果回向自己解脱,可以一个人解脱,此外没办法再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你能像菩萨一样,做最善巧的方便回向,把这个善根为了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而回向大菩提,那么乃至众生没有度尽,菩提果消失之前,你的善根永远不会枯竭,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善巧方便。同一个善根,你的心量不一样,得到的利益完全不同。
为什么叫方便度?这是一个方便度,可以把很小的善根,变得无穷无尽,就是缘自于回向。回向的时候,你的心量越大,越清净,得到的也就越多;如果畏手畏脚的,我回不回向给众生呢?我也包括在里面,自己得一部分吧!想来想去,觉得用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保护了自己,实际上从菩萨的眼光来看,这是最笨手笨脚的做法。你认为是自我保护,实际上并没有保护到自己。如果把心量打开,把你所有的善根真心诚意地为众生成佛回向大菩提,这个善根无穷无尽,也是真正称为道的回向方式。
大乘回向是一个主题,也是菩萨修行的大科目。在很多地方专门讲回向,佛陀用了很多例子说明善巧回向的必要性。大乘有菩提心摄受,回向时也能善巧回向,回向成佛、利益众生,这样的善根就会成为他证悟空性的助缘。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一定能够圆满证悟。
我们返过头来看声闻缘觉,他们没有具足圆满的资粮?他们虽然也修布施、持戒,但是他们的善根注定不会很广大。因为他们的心量过于狭小了,而且对境、修行的动机过于狭小,所以善根不会非常大。他们没有无边的理证,只是抉择四谛十六行相,或者人无我空性的理证,对于破斥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理证是完全没有的。没有圆熟净的菩萨行,也没有回向大菩提果,就是回向自我解脱。这方面的条件都不圆满,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也是不可能的。有什么因才有什么果,没有这个因,就没有这个果。怎么可能得到圆满证悟呢?这是不可能的。菩萨具备了,就可以圆满证悟。
下面打个比方来讲,“如具善巧方便缘,密宗迅速而证悟”。就像密宗一样,因为具足了善巧方便的缘故,所以可以迅速证悟。密宗具备了什么样的善巧方便能够迅速证悟呢?一方面根性很利,再加上显宗当中所有的正见、行为都已经通达、修持了。他的基础深厚、起点很高,不是从最低层开始修。显宗中功德利益,出离心、菩提心都已经具备了,正见也是圆满的,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密宗不共的窍诀。
比如对于上师清净的信心。这是一种善巧方便,实际上佛和上师在功德是等同的,但是恩德和因缘方面,自己和根本上师有特殊的缘起,更能够相应。很多大德通过相续中清净的信心,证悟了法界实相。为什么通过信心很快就能证悟呢?因为他对于上师的清净信心达到了圆满,内心种种作意、负面的东西已经达到了最少的程度。一方面对上师的信心是一种清净的意乐,没有夹杂不清净的怀疑等烦恼,另一方面当他产生清净信心的时候,相续中我执的状态很少,所缘的对境都是上师具备佛陀的功德。换一种角度来讲,他的对境就是一个如来藏的本体、清净的法界。当对清净的法界具有最清净的信心,最容易得到加持,因为信心非常清净、稳固,很多障碍就没有了,如果障碍没有了,上师具备加持,你的心也很清净,马上就能和法界相应。
此时还缺一个机缘,通过上师加持一下子就能体悟到万法的自性。因此达到清净心、猛厉心的状态,很多障碍是没有的,和法界是直接相应的。不是一刹那、两刹那,或者一天、两天保持信心,而是在比较长时间中,比如很多地方讲六个月信心不动可以证悟金刚持地。如果我们了知了信心的本体,再说六个月中保持清净信心的状态,肯定是很容易证悟的,但是一般的人说“哦,我的信心很大,怎么怎么样”,实际上真正地观察,还是夹杂着很多怀疑、不清净的作意。白天有,晚上没有,或今天有,明天没有,这样的信心不是很稳固,想要通过夹杂的信心得到加持,非常困难。
信心也是一个完全开放自我的过程,如果自己相续中有自我保护,就不愿意对上师产生清净猛厉的信心。因为清净的信心也是完全放弃自我的,所以为什么容易相应呢?他没有自我的成分。我们在依止的时候有一个自我的成分,想在上师面前表现一下我的优点,让上师知道我是一个好的修行人,或者和上师打交道留一手,否则,如果以后有什么变化,万一我依止不成功,还可以有一个退路。这种有所保留的信心就是一种大障碍,不是清净的信心。成功弟子的典范都是全身心的依止上师,没有保留自我的东西在里面,他完全把自己放下了,根本没有自我的立足之地,证悟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的。
我们不知道这些问题时,觉得自己很有信心,或者善于表现。善于表现也好,不善于表现也好,只要有谄曲的发心,都不算是善巧的依止。信心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善巧方便,没有清净的信心很难成佛,密宗非常注重信心,展开来看清净信心,就是一定要彻底放下自我的方法,而且对这样的对境完全信受,没有丝毫怀疑的成分,这个信心相当清净、猛厉,在猛厉、清净的状态中非常容易证悟。
还有密宗的修法也是殊胜的。不仅有共同的空性等等,还有一些不共的修法,比如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等修法,都是非常殊胜的。虽然法界都是一个,但是所修的法、窍诀有所不同。生起次第主要就是把自己的身体,或者外面的显现,还有语言、心,所有不清净的东西都了知为清净。不是说它本来不清净,要观为清净,而是真正要从大空性和大清净的正见中,引发一切身体显现都是本尊,一切的声音都是咒语,一切的分别念都是智慧。从正见方面的确了知了,就这样地安住。因为和法界非常接近,所以这样修很容易证悟。圆满次第不再着重于身体方面的观想了,它是更靠内的修法,风脉明点比身体更细,通过观风脉明点的方式来证悟空性。大圆满修法连风脉明点都不观,直接观通彻的智慧。
我们看从小乘、大乘,到密宗,是逐渐从外而内、从粗而细的修法,最后到大圆满的时候,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都不著重,就是直接去修持一个通彻智慧,越往内越靠近实相法界,有很多殊胜的窍诀方便。还有一刹那圆满巨大资粮供曼扎修法;一生中迅速忏罪、一下子消尽障碍的金刚萨埵百字明修法。如果相续中有很强烈的烦恼,还有一些忿怒尊的修法。如果寂静尊难以调伏自己的烦恼,可以用观想、念诵忿怒尊心咒来对治自相续中刚强难化的烦恼。密宗的积累资粮、正见、根基、信心、修法……都是优胜的条件,所以密宗的修法是迅速证悟的方式,它的特点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的种子是一般的种子,条件是一般的条件,是否会迅速地证悟就不好说了。前面分析了密宗迅速证悟的原因,就是他所有的条件都是优胜的。如果你具备了这些条件,证悟就快;如果你不具备,证悟就慢。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具备了密宗的条件,是一个合格的弟子,既有信心,也具备正见,很快就可以证悟。不具备的话,也许还要等一段时间,逐渐把条件圆满了,才可以证悟。总的来讲,只要是入了密乘,成就速度都会非常快。密宗比显宗成就迅速的原因,就是具备善巧方便。
大乘比小乘成就迅速的原因,也是因为大乘具备善巧方便。小乘为什么没办法很快证悟呢?就是所谓善巧方便的条件都没有。菩萨证悟得快,小乘证悟就慢,或者虽然一法自性就是万法自性,但密宗就可以很快对这个问题圆满证悟,显宗大乘要慢一些,小乘就更慢了。再回到这个主题,也说明一个法的空性虽然是一切万法的空性,但是谁会迅速证悟,要看他的情况,不是一概而论的。
庚二(以教证宣说)分三: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二、释彼教义;三、以喻说明此理。
辛一、依龙树菩萨观点而说:
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
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
颂词依靠的是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观点,首先是“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我们如果真正获得解脱,就要断除我执,我执有两种,一个是常我,一个是俱生我。一般来讲“常我”都是外道着重熏习的,我们相续当中可能多多少少也有常我的习气。比如有些犊子部的声闻乘,只是断除常我,真正的我是不断的。按照龙树菩萨的观点,如果要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单单断常我是不行的。因为常我虽然已经断除,但是俱生我执还是依蕴产生的。所谓的常我和俱生我有一个差别,常我基本上是离蕴我,就是离开五蕴之外,单独一个恒常不变的具五种特点、九种特点的“我”。
因为如果常我是依蕴,就是即蕴我,它是依蕴而安立的,五蕴很明显是变化法,如果五蕴就是我,那恒常不变的我就无法安立了。很多地方安立常我都是离开五蕴之外单独的我。破我也是在五蕴之外去破的。虽然通过观察你找到了所谓的常我,离开五蕴之外、不变恒常、轮回涅槃的基、作者等,找到之后通过方方面面的理证把这个常我破掉,常我是没有的。因为是在离蕴之外破常我,和五蕴没有关系。当你把常我断除了,后面剩下了什么呢?“俱生我执依蕴生”,俱生我执仍然会存在。为什么呢?因为俱生我执还是可以依靠对五蕴执著的我而产生,所以叫做俱生我。一般众生都执著五蕴是我,虽然破掉了离蕴之外的常我,但是对五蕴的执著还是完好无损的。
只要对五蕴还有执著,俱生我执就能依靠五蕴不间断的产生,因为它根本没有受到伤害的缘故,所以俱生我执还是存在的。如果你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轮回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依靠什么产生的呢?就是依靠对五蕴的执著产生的。如果你没有打破对五蕴的执著,是没办法真正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
下面引用了一个教证,“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论”指的是《宝鬘论》。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复有生。”所以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如果你没有打破蕴执,乃至于对五蕴还有执著之前,一直会存在我执。我执是依靠蕴执而产生的,在有蕴执之间,肯定会出现我执的。
实际上声闻缘觉要获得解脱,必须打破五蕴的执著,打破了五蕴的执著,才能从轮回中解脱。这方面讲到了龙树菩萨的观点。
辛二、释彼教义:
“释彼教义”讲到了龙树菩萨《宝鬘论》中的教证应该怎样解释。
此义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
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
“此义”是讲《宝鬘论》的意义怎么理解呢?意义是“假立因蕴有,执彼之心便存在”。如果假立我的因,或者假立蕴执的因,五蕴如果存在的时候,因为对粗大的五蕴没有破。如果对五蕴没有破,“执彼之心便存在”。还有五蕴,我们的心自然而然就会执著它。如果有假立的因——五蕴,执著五蕴的心就会存在,就会有蕴执。“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如果假立我的因已经具备了,蕴执这个假立我的因存在时,我执之果不会灭,因为我执是缘我而产生的。
把颂词的意思连起来看,如果有蕴,就会有蕴执;有了蕴执,就会有我;有我,就会有我执。没有打破蕴执,根本没办法打破我执。如果有我执,虽然打破了常我,但是也没办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我执之果是不会灭的。
因为常我虽已断,然依执蕴假立我,
俱生贪境未断故,生起我执无障碍。
《宝鬘论》中已经讲过,“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如果解释这个问题,必须要打破俱生我,单单打破常我是不够的,原因是“因为常我虽已断”。前面分析了离开五蕴的常我,虽然通过种种方式观察已经断掉了,“然依执蕴假立我”,但是依蕴假立的我仍然存在,还是可以被执著的。“俱生贪境未断故”,“俱生贪境”的“俱生”讲的是俱生我执的心。俱生我执的心所贪著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俱生我。俱生我执所贪的境是什么?就是俱生我。因为俱生贪著的对境俱生我没断的缘故,“生起我执无障碍”。有这个因就会有这个果,有这种对境就会有这样的能境。“假立之我因具故,我执之果不会灭”,如果因俱全,果一定会产生;对境有了,能境一定会产生。对境“我”作为因存在,能境“我执”的果就会产生,没有丝毫的障碍。
因此单单破常我是不行的,必须打破俱生我,要打破俱生我执,必须要破蕴执,蕴执就是法我的一部分,所以必须要证悟一部分的法无我空性。
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
此说不符圣教义,月称如实释此义。
这也是一个小的辩论,是故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前面有些宗派,主要是前面三种观点中的第二三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说为了得到阿罗汉果必须要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这是直接说的,第三种观点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显,他说自相续的粗细蕴都要证悟,他相续和外境的不证悟,实际上也是一样。最后我们观察来观察去,还是要圆满证悟自相续的粗细空性。
“是故断除诸烦恼”,就是阿罗汉断除烦恼了,要得到阿罗汉果,要断除一切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蕴”是什么?就是粗大的蕴必须要证悟。“等”字是什么呢?就是细微的蕴、细微的刹那。细微的心识,叫蕴等空。粗和细都要证悟。
第二种观点是直接承许的,第三种观点是间接承许的,自相续粗细的蕴都要证悟。粗的方面叫做蕴,细的方面叫做微尘。“此说不符圣教义”,这个说法不符合《宝鬘论》的意义,《宝鬘论》的意思很清楚,只是说打破蕴执,没有说连粗和细都要打破。
“月称如实释此义”,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如实地解释了此义,“此义”就是讲《宝鬘论》的意思。首先月称菩萨说:“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故云了知无我义,永断我执最希有。见自室壁有蛇居,云此无象除其怖,倘此亦能除蛇畏,噫嘻诚为他所笑。”两个颂词主要是说要获得解脱,单单打破常我是不够的。“证无我时断常我,不许此是我执依”,就是说不承许常我是俱生我执依靠的所对境,它不是俱生我执的所缘境。你说,了知了无常能够断除俱生我执,是不正确的,他的所缘境不对。我们要打破相续中的俱生我执,但是俱生我执的对境是什么呢?应该是俱生我。你在打破的时候,证无我时断常我,所断的是常我,不是断的俱生我,这是不正确的。就像一个人的房间墙壁上有一条蛇,别人为了断除他对蛇的恐怖,说你不要害怕,这里没有大象。如果通过这方面能够断除对蛇的执著,就是智者所笑处。
一般的众生执著的是俱生我,这时说不要怕常我是不存在的,你看五蕴和常我是没有的,通过这个方式帮助众生把我执打破,同样的道理,别人怕的是蛇,你说没有大象,怎么可以遣除他的恐怖呢?这方面是不合理的。如果打破我执必须要打破俱生我,就解释了前面这句话,虽然常我已断除,俱生我执依蕴生,龙树菩萨的意思就是不能单单破常我,一定要破俱生我。
第二个方面讲到了什么呢?“汝宗瑜伽见无我,不达色等真实义,缘色转故生贪等,以未达彼本性故”,有一个颂词也是这样的。“汝宗瑜伽”就是讲到小乘的犊子部、正量部的瑜伽师,他们证无我时,是证悟了一个其他的我,没有缘五蕴去观察,所以月称菩萨说,“不达色等真实义”,汝宗瑜伽在见无我时,没有了达色等法的真实义,这个“色等法”就是讲蕴,没有了达五蕴是一个不存在粗大自性的缘故。因为对粗大的五蕴自性没有破除,所以众生缘粗大的五蕴,“缘色转故生贪等”,还会生起贪心。为什么还会生起贪心?“以未达彼本性故”。因为他没有了达色法的真实性,所以这方面讲得很清楚,一定要打破对色法的执著,这个色法就是蕴执,一定要打破蕴执。如果你不打破蕴执,没办法去了达真实义、断除烦恼,月称菩萨是这样解释《宝鬘论》的意思的。把《入中论》和《宝鬘论》连接起来看的时候,就会很清楚了,也就是说众生怎么生贪的呢?众生是缘色转故生贪等。“色”是什么?就是蕴,缘色转故生贪等,就是说对色法有执著的缘故,会生起贪心等烦恼,这是解释了前面所讲的,论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就是说对五蕴有执著时,一直会产生贪心。
我们再看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回答了对方的意思呢?麦彭仁波切说,此说不符圣教义,就是你认为要断除烦恼,必须要证蕴等空,粗大的蕴和细微的微尘都要证悟空性,是不是真正的符合圣教意义呢?通过前面月称菩萨如实释此义,尤其是第二个颂词,缘色转故生贪等,说明不是要证悟粗相细相的空性,也就是说为什么会生起贪心呢?缘色转故,因为缘粗大的色转故。我们说回答了吗?当然回答了。那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觉得还是没有回答到。
麦彭仁波切解释得很清楚,就是说如果缘一个法生起了贪心,他是缘粗大的法产生我执的,像这样缘色转故生贪等,缘色转故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法很粗大,你还能够对他产生一个执著;如果这个法很细微,已经到了无分刹那,你还能够缘无分刹那产生执著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方面只是缘色转故生贪等,如果你要打破贪心,把粗大的法破掉就可以了,细微部分是不会引发贪心的,单单的一个无分微尘是不会引发我执的。在最细的无微刹那上没有一个积聚的涵义,怎样才能去缘他产生贪心呢?要打破烦恼,只是把蕴执打破就可以了,至于他的刹那法、微尘法,是没有必要破的,而对方说,断除诸烦恼必须证悟蕴等空,所以此说不符圣教义。
我们返过来看龙树菩萨这个颂词,论说乃至有蕴执。我们说你看,别人也是说必须要证蕴等空嘛,这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什么叫蕴?我们把蕴分析一下,很多色法积聚在一起叫做色蕴。蕴本身就是积聚的意思,粗大、多体、积聚叫做蕴。龙树菩萨说乃至有蕴执,乃至对于粗大的法有执著的时候,你缘他就会产生我,然后就会有我执。
再来看月称菩萨后面的教证,“汝宗瑜伽见无我,不达色等真实义,缘色转故生贪等,以未达彼本性故。缘色转故生贪等”,实际上缘色转故,这个“色”是什么?就是蕴执,对色蕴的执著。蕴就是积聚的意思,说你只是缘粗大积聚的色蕴蕴产生贪,如果把他分析到了无可积聚,就无法生贪了,所以要断除烦恼为什么一定要证悟刹那呢?这个刹那对他来讲是没有必要了,证悟了不会缘他生贪心,你把他空掉有什么意思呢?而且对小乘来讲,把色法空掉了,他会恐怖的,这不是龙树菩萨这个教证的真实涵义。真实涵义就是说打破蕴执,这个地方是粗大的蕴。
我们要抉择无我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抉择到无分微尘呢?因为乃至于在无分微尘之前,都有可能有一个蕴的涵义。为什么呢?他还是一个多体的、积聚的,只有到了最细的无分微尘,才能积聚,有蕴的意思,一个法当中积聚了很多无分微尘。学过《俱舍论》就会知道,一个无分微尘上面再累积七倍,是一个什么尘,再七倍又是一个什么尘,所以中间有微尘,旁边六个微尘,就是比无分微尘更大一个层次的无分微尘,七个微尘积聚在一起的,都有一个积累、蕴的涵义。
只要有一个积累,众生的分别心就会缘,虽然眼睛看不到了,但是你的分别心,还会缘乃至还没有到无分微尘之前,都不能积聚,只要有积聚就是一个蕴,一个执著。如果对他有执著,就可能对他产生一个我执,会认为就是我,这个我就是这么小。最后分析到无分微尘时,无分微尘没有积聚,没有方分,所以我们再看无方分的微尘,只是一个微尘而已,没有六个部分,没有再累积的基础了,在上面不能产生我执,从这个角度他已经不是蕴了。龙树菩萨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说得很清楚了。无分微尘不是蕴,也不会缘他产生贪心和我执。
一方面一定要破到无分微尘为止,一方面对方说一定要证悟到无分微尘,没有意义,不是圣教的意思。龙树菩萨说,乃至有蕴执,一直存在我执也,所以月称菩萨解释的时候,也是这样,缘色转故生贪等。分析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麦彭仁波切回答得非常圆满,不需要证悟细相。
我们不能说细相的五蕴,有时习惯了说粗相、细相的五蕴,实际上细相就不是蕴了,细相的无分刹那哪是蕴呢?已经不叫蕴了,蕴是多体、积聚,所以最细的微尘已经不是蕴了。我们习惯说粗细相的五蕴,虽然讲是这样讲的,但真正来讲是粗大的法叫蕴,细的法不能叫蕴。这个地方讲蕴等空,也是把蕴和无分微尘分开的,所以蕴是粗大的,等就是细微的。对方说粗大和细微的都要证悟,不一定。粗大的证悟就不会生贪了,细微的保留也无所谓,就是这个含义。下面还要通过比喻说明。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