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4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辛三、以喻说明此理:
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
如虽未知绳无有,而见无蛇断蛇执。
此处主要以比喻的方式解释不需要打破细微刹那和微尘的意义。
“倘若了知假立我,灭除我执已足矣”,如果能知道我是依蕴或者依靠刹那而假立的,了知了假立我不存在,可以灭除我执,这就足够了。打个比喻讲,虽然没有了知绳子是无有的,但是如果见到绳子上没有蛇,就可以断除对蛇的执著,而对于绳子本身不需要抉择为无有。
下面进一步的宣说。在打破我执的时候,首先要了知我是没有的。怎么了知我是没有的呢?实际上我是通过很多微尘、刹那组成的。平时说的依蕴假立的我和诸蕴是一回事,执著粗大的蕴和执著我是一个层次上的东西。我们就是把这个粗大的蕴执著为我,真正观察这个我,是依靠一种很多无分刹那,或者无分微尘,组成的一种粗大的蕴,最后这个粗大的蕴就是安立假立的我。如果我们了知了我不存在就可以灭除我执,不需要把无分微尘、无分刹那抉择为空性。
就像在黄昏的时候,因为眼识不明的缘故,在角落看到一根盘起来的绳子,误以为这是一条蛇,产生了很强的执著心。后面用灯一照,发现原来是一条绳子,根本没有所谓的蛇。见到了绳子以后,知道不存在蛇,就可以断除蛇执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了知假立的我不存在,就可以打破我执;同理通过绳子而假立了一条蛇,如果见到没有蛇,完全断除了蛇执。那需不需要把绳子分析成没有呢?不需要。一见到这是绳子时,对它是蛇的恐怖完全断除了,没有必要分析这根绳子是不存在的,空性,或者上师讲义中讲的一样,分析绳子是由一条条线组成的,实际上只要看到绳子上无蛇就够了。
这个比喻对照的意义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比喻当中,这根绳子到底比喻的是什么?我们不能理解为绳子比喻的是五蕴,这样就没办法理解这里的含义。如果绳子是五蕴,绳子不需要被刨除没有蛇就足够了。我们这样安立了:粗大的五蕴上没有我,只是把我刨除就可以了,粗大的五蕴不需要观为空性。因为在这个比喻中,绳子是不需要去分析的,不需要把绳子分析成不存在的,所以如果把绳子对应成意义中的五蕴,会变成什么呢?变成粗大的五蕴不需要观察,只是了知粗大的五蕴上面没有我就可以了。
此处绳子不是对应五蕴的。对应什么呢?和无分微尘对应。假立的我是依靠什么而安立的?如果是依靠粗大的五蕴,首先有个粗大的五蕴,再在粗大的五蕴上面安立一个假立的我,从一个角度来看,似乎是这样的,但假立的我和粗大的五蕴是一回事。假立的我是从哪里安立的?换一个角度来讲,粗大的五蕴是在什么基础上假立的呢?通过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作为基,而假立了一个我,因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组成的粗蕴和假我是一回事情。如果能够了知我是假立的,对于假立的基——无分刹那无分微尘是不需要去观察的。
比喻中的蛇是以什么假立的?蛇是通过绳子假立的,如果能够了知蛇不存在,就断除了蛇执,同样如果能够了知我是假立的,就可以断我执,所以假我和蛇、我执和蛇执互相对照。粗大的五蕴和什么对照呢?仍然是和蛇的概念对照。我们觉得绳子也是粗大的东西,怎么可能和无分微尘对照呢?因为蛇是以绳子来假立的,所以灯一照的时候,你知道蛇不存在,这时可以断除蛇执绳子,绳子是一根根毛组成的,还是本来没有、空性的,不需要去观察的,此处我们比较难以理解一点的是刹那微尘很细,而绳子很粗,似乎没办法对照,从意义上而言,绳子绝对要和无分微尘对照。否则麦彭仁波切前面讲,证悟假我不存在,必须打破蕴执,然后蕴执打破之后,必须灭除我执,如果不需要断除无分微尘、无分刹,和这样的意义无法对照;如果把绳子理解为五蕴,就会变成粗大的五蕴根本不需要抉择为空性,比喻和意义也无法对照。我们把益西上师、法王仁波切的讲义反复对照,绳子的比喻就是与无分微尘对照的。假立的我是通过无分微尘等假立而有的,只要通过智慧照见粗大的五蕴,噢,粗大的五蕴本来就是假立的,平时认为我的色身、粗大的心识是有的,小乘说这些都是假有。为什么呢?这些都是世俗谛,通过观察就可以破坏。什么是真有呢?就是微尘、刹那。粗大的五蕴和我都是依靠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假立而有的,同样粗大的蛇的执著,也是以绳子假立而有的。通过这个比喻对照,见到了绳子蛇就断除了,相当于见到无分刹那、无分微尘我就断除了。
把对照的意义搞清楚了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分析一下《新月释》中房子的比喻,和这个地方是一样的。如果对粗大的房子有所执著,认为房子是有的,麦彭仁波切说,如果你把这个房子拆开之后,把门窗、砖瓦等等放在一起,你再不会有对于房子的执著了,那对于砖瓦需不需要继续分析为没有呢?不需要分析。因为粗大的房子的执著就是我们对于粗大的蕴的执著,也是对我的执著,所以把房子拆了相当于把粗大的五蕴抉择完之后,粗蕴不存在,我就不存在,房子不存在了,剩下的砖瓦是什么呢?剩下的砖瓦对应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在对应之后,我们知道比喻的意义就是必须要打破蕴执。
砖还这么大,是不是必须要把砖抉择到微尘的程度,你才能泯灭对房子的执著?不需要。只要你把房子拆掉之后,一块砖一块砖地放在这里,已经不会有房子的执著了,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粗大的五蕴和比喻中的哪个法对照呢?前面我们分析粗大的五蕴或者我和比喻中的蛇对照,因为我和粗大的五蕴是一回事,所以蛇就包括了粗大五蕴和我。只要你把蛇了知无蛇时,实际上了知了没有粗大五蕴,然后我是没有的。剩下的绳子就是无分微尘,你在绳子上再怎么安立,也无法再安立它是一条蛇。这根绳子、房子比喻中的砖瓦等也是和无分微尘对照的,前前后后的比喻意义都是一致的。
还可以讲个其他意义,我们破俱生我的时候,再再提到必须要打破五蕴的执著,如果没有打破五蕴的执著,就没办法打破我执。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比如七相推理,观察我和五蕴是一异体、具有、能依所依,还是形状等等,通过五相或者七相车因的方式来抉择无我。我们学习第二品中破俱生我时,破了很长时间之后回过头一看,实际上七相推理只是说我和五蕴是不是一体、他体的,最后说不是一体又不是他体,不是能依不是所依也不是具有,七个理论中似乎哪一个理论都没有去抉择粗大的五蕴是空性的,这怎么可能打破我执呢?因为对粗大的五蕴还没有去真正观察的缘故,怎么和这个地方的教义相合呢?这里说你必须要打破对粗蕴的执著才能证悟空性,前面反反复复讲了很多次,“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通过七相推理的哪一项,去抉择俱生我不存在呢?
益西彭措堪布说这里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七相推理主要破的是遍计我,所以不会像第二个问题中去对粗大五蕴详细分析和观察之后说粗大五蕴不存在的缘故,所以我也不会存在了。这方面主要是破外道的遍计我,或者破一些认为我是实有存在的宗派,既然你的我存在,和你的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观察之后,就会发现和所谓的我任何关系都不合理,就可以把遍计我抉择为空性。七相推理主要破遍计我,和打破俱生我的意义侧面不一样。
第二个是有些破遍计执著的理论中,也牵涉到一些破俱生我的理论。比如在七相推理中,虽然主要是破遍计我,但是第一项推理,我和蕴是不是一体当中,和《定解宝灯论》第二个问题所讲的破粗大五蕴的教义可以对照。如果详细观察,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断除俱生我。五蕴到底怎么回事呢?五蕴是粗大的法组成,稍加观察所谓粗大的五蕴是不存在的。如果我和五蕴如果一体的,会变成多体,因为五蕴本身是粗大的、假立的,所以如果能够了知五蕴本身的状态,你就可以破俱生我,就和我们在第二个问题中讲到的破粗大五蕴的教义可以和合在一起了,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第一个理论中,再进一步地观察一下,就可以把俱生我打破。
因为以前的人心思很细,不像现在的人心很粗大,而且当时的人对五蕴的概念,都有一种清晰的认知,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他就知道了。所谓的五蕴是怎么回事呢?五蕴就是很多很多细微的刹那微尘组成的概念,他对这个问题是比较容易通达的,只要稍加点拨,就会知道所谓五蕴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他已经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再讲你这个五蕴和我是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是怎么回事,这时就会变成不是这个我很多很多,就是这个我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不存在呢?因为没有所谓粗大的五蕴,只是一个概念而已,所以所谓的我如果和五蕴是一体,那你这个我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根本不是粗大的法,就是一些细微的,本来就不存在的法。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清楚,讲的时候就不需要进一步地讲了。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所以稍微说一下五蕴和我是不是一体,就会知道实际上这个我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因为粗大的五蕴不存在的缘故,他只要稍微观察一下之后,就比较容通达这个问题,而现在的人心思太粗了,所以执著的都是很粗大的层次,执著这些整体的五蕴,或者提到五蕴的时候,无论你怎么提醒他,他都觉得五蕴就是个粗大的五蕴,难以通过这样的理论去悟入,必须要通过著重的观察来打破对粗大五蕴的执著,抉择五蕴不存在。除了微尘、刹那之外根本没有粗大的五蕴。然后了知了粗大的五蕴不存在之后,再说这个我是依靠粗大的五蕴而有的,现在粗大的五蕴没有了,所以你的我就不存在了。这样才能了知,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七相推理也可以把这个理论摄进去,尤其是第一项当中了知了这个粗大的五蕴不存在就可以观察,按照粗大来讲,如果五蕴是五个,这个我就会变成五个。
变成五个之后,有时候也许还会这样执著,如果不是五个,那么一个蕴总可以吧?一个蕴就可以了,这时可以把一个蕴做分析,所谓的一个蕴也是很多色法组成的,这样分析下去之后,就可以知道实际上如果我们承许我和蕴一体永远得不到所谓的我,没办法安立成我,从这方面可以了知和七相推理之间的关系。
丁四(建立究竟无二之唯一乘)分四: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
戊一、究竟建立唯一乘之理:
因为这个问题当中,讲到了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没有圆满证悟。那谁证悟了呢?菩萨和佛证悟了。这时暂时分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和佛乘,但是不代表究竟就是三乘。此处说,“究竟建立唯一乘”。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不是究竟的,只是暂时证悟,在一万劫入定末际出定入大乘,进入大乘之后,他会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所以暂时分为三乘,究竟是一乘的。
最终必定需证悟,诸法本性为一体,
见彼智慧亦一体,龙树月称二师徒,
依据理证而宣说,成立究竟唯一乘。
这些声闻缘觉暂时在灭尽定中,入于无余涅槃休息,但是最终他会从灭尽定当中出来,开始修持大乘,通过三个无数劫长时间地积累资粮,最后证悟“诸法本性为一体”,一切万法究竟的本性完全是一体的,没有不同的法界,不会有很多的本体,所以诸法本性一体这是他的实相、所境。
“见彼智慧亦一体”,不单单法界是唯一的,而且见法界的智慧也是一体的。第一没有很多的智慧;第二智慧和法界也不是分开的。我们讲的时候好像是能见叫智慧所见叫法界,实际上真正证悟的时候,法界也是智慧,智慧也是法界,不是离开了智慧之外的单独一个蓝蓝的天空叫做法界。抉择的时候,在总相当中似乎有一片蓝蓝的天空是法界,然后你的智慧看到了一下就证悟了,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就是说你的智慧本身是法界,法界就是智慧,离开了相续中的实相之外,外面找不到真正的实相,所以说见彼智慧亦一体。当真正安住在根本慧定时,智慧和法界一体;成佛的时候智慧和法界也是一体,完全无法分离。
“龙树月称二师徒,依据理证而宣说,成立究竟唯一乘”,既然诸法的本性是一体,见它的智慧也是一体,因为究竟的实相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大乘论师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二师徒”就是月称论师完全抉择了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月称菩萨显现上虽然没有直接依止龙树菩萨,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没有直接依止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的弟子是佛护论师,佛护论师的弟子是谁,我还没有搞清楚,但是我们看月称菩萨的传记,他的上师是月护,不是龙树也不是佛护,中间也许隔了两三代,所以没有直接依止过龙树菩萨。我们学《入中论》时也是反复强调,龙树菩萨的意趣只有通过应成派来解释,否则龙树菩萨的意趣没办法解释成单空或者其他的意思,只有应成派的观点才能究竟抉择,所以月称菩萨完全抉择了龙树菩萨的究竟意趣。从这个方面讲,月称菩萨虽然没有直接的依止,但是心意相通时可以说是二师徒。还有一种是月称菩萨依止过龙树菩萨,传记中也如是讲过,因为龙树菩萨的寿命非常长,所以也有月称菩萨依止过龙树菩萨的说法。不管怎么样,一般在佛法中,共称龙树月称二师徒或者龙树父子。
依据理证而宣说,“理证”是什么呢?就是讲诸法本性为一体,见彼智慧亦一体,最终必须要证悟这一点。龙树菩萨在《法界赞》中讲过,“法界无别故,主要乘无分,宣说三乘者,引众生入佛”。“法界无别故,主要乘无分”,就是说法界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大乘——主要的乘是无分的,没有分所谓的三乘,宣讲三乘主要是引导众生趣入佛的智慧,这方面暂时分了三乘究竟来讲是一乘,理证是前面讲的一切万法的本性是一个,所以最后你见法性的智慧也绝对是一体,不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的,声闻、缘觉、佛、菩萨智慧,或者声闻的智慧最少、缘觉的智慧中等、佛菩萨的智慧最圆满,究竟来讲没有差别。因为法性是一个,见的智慧也是一个,究竟来讲必须要证悟这一点,所以龙树菩萨依靠理证宣说了这一点,成立究竟唯一乘。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也是讲过,“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就是说离开了知真实义的智慧,没有其他办法遣除众垢,了知诸法的真实义。诸法的真实义是什么呢?诸法的真实义没什么变异、差别就是法界。“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既然法界没有差别,那证悟法界的真实慧也是没有差别的。因为法界、能证智慧一体没有差别的缘故,所以佛陀为众生宣说“无等无别乘”。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究竟唯一乘。暂时肯定分了三乘,种性、修法、所证悟的本体,声缘所证悟的本体是人无我,能证的智慧属于人无我智慧,真正的法界是诸法的本性一体,证悟的智慧应该是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声闻缘觉和佛菩萨的智慧、所证悟的法界有差异,暂时分了不同的乘。究竟的法性来讲,一法的本性就是诸法的本性,诸法本性是一体的,实相是这样,能证智慧也是唯一的。声闻缘觉必须回小向大,开始发菩提心进入大乘,最后证悟究竟的实相,这就是暂时三乘究竟唯一乘的理趣。
戊二、若许他宗观点则唯一乘仅成立宗:
如果按照他宗的观点抉择,究竟一乘没办法实际安立,单单成一个立宗而已了。
假设依照汝观点,声闻已见彼性故,
依据理证怎成立,一乘仅是立宗已。
“假设依照汝观点”,你们的观点认为声闻缘觉已经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这是前面三种他宗的第二种观点。如果声闻已经见到了彼性,“彼性”就是诸法本性为一体,声闻已经见到了究竟法空的缘故,“依据理证怎成立”“一乘”,依靠理证怎么成为究竟一乘呢?究竟一乘单单成为立宗而已了,没办法真实安立。
对方的观点说声闻缘觉和菩萨,从见到究竟法界实相的角度来讲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的智慧没有高低差别,菩萨所见的圆满法空声闻缘觉已经见到了。如果按照你的观点来讲,声闻缘觉已经见到了诸法本性为一体,这样依据理证怎么成立究竟一乘呢?前面我们说诸法本性为一体,见彼智慧亦一体,而且最终必定需证悟。在《法界赞》《入中论》中曾经提到过声闻缘觉依靠一个化乘来休息,然后开始趣入大乘,再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依靠理证可以成立究竟唯一乘。如果按照你的观点来讲,对于究竟诸法本性为一体法界,声闻缘觉已经圆满证悟了,这样就没办法重新入大乘了,重新入大乘干什么?就是为了证悟诸法本性为一体。既然他早已经看到了,没必要在入大乘了,这就变成了究竟三乘,而不是究竟一乘。你们对于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究竟一乘的观点,肯定是不能反驳的,如果承认的话,我们按照你们不共的观点来解释就是究竟三乘,而不是究竟一乘。怎么变成究竟三乘了呢?声闻见到的法界是究竟实相,缘觉证悟的也是究竟实相,再没什么可变化的了,菩萨见到的也是究竟的法相。当然佛菩萨没有再进一步的必要性,他们本来就是大乘,所以这样分了三乘之后,三乘都是究竟的。
你说声闻不究竟是指哪方面呢?因为没有见到一切诸法的本性吗?诸法的本性是一味的,见到的智慧是一味的,声闻已经见到了,而你又分了三乘。第一个是前提,分了三乘,声闻、缘觉和佛乘。第二个是特点,都证悟了究竟本性,所以就没有必要再回小向大了。因为声闻缘觉的证悟没有圆满的缘故,还要趣入大乘,去见他们没有见到的法性,这个理证就无法成立了,从这方面讲,你们究竟一乘的说法,单单是一个立宗,真正地观察,不单单没有办法成立究竟为一乘,而且最后适得其反成立了究竟三乘。成立究竟三乘是谁,究竟一乘是谁?大乘宗派中,中观自续派、应成派,还有随教唯识宗,都是承许究竟一乘的,而声闻有部宗、经部宗,还有大乘随理唯识宗承许究竟上也是三乘。大乘唯识宗安立的就是决定声闻缘觉的种姓,永远都不会入大乘,所以究竟来讲有三乘,而究竟一乘是有密意的说法。我们以前学习过《中观庄严论》,里面通过很多理证来说明究竟一乘是有密意的,应该成立究竟三乘,有些随理唯识宗有这样安立的方式。
对方承许自己是应成派的观点,应成派应该成立究竟一乘,按照你的推理推下来,究竟一乘成了一个立宗,最后会成为究竟三乘,关键的问题在于首先分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了,然后每一乘都是究竟证悟的,所以没有必要再舍弃声闻缘觉乘,或者回小向大。
还有一种推理的方式,对方认为没有过失,声缘还是需要回小向大,为什么呢?因为声闻缘觉见到了法无我空性,但是没有圆满修持法无我空性,在《新月释》中也提到过。我们前段时间也提到过这种观点,实际上见而不修的问题是不存在的。注释当中讲到了你虽然是见,但是你不修这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不存在呢?因为罗汉果不是见道之后,马上成了罗汉果的,见道之后还要经过一果二果三果,然后阿罗汉向的修道,再得到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是无学道。因为见法无空性,应该是在小乘得到见道,预流向的时候证悟圆满法无我空性,然后经过一果二果三果,预流向的修道串习之后,到了无学道,法无我空性应该证悟圆满了,证悟圆满法无空性就应该成佛,那声闻乘、缘觉乘可以成佛,然后菩萨乘最后成佛,变成究竟了,三乘更加明显。这方面讲到了见而不修,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些人这样想,如果你说在声闻乘见道的时候,必须要见圆满法无我空性,这个过失好像有点难以避免,但是我承许另外一种观点。什么观点呢?在小乘见道的时候,并没有法无我空性,我只是在得了罗汉果时,才见到圆满法无我空性,这样就没有过失了,也就是说我在见道修道的时候,都没有见圆满法无我空性,但是我只是在得到罗汉时见到圆满法无我空性。前面讲了罗汉和菩萨见圆满法无我空性的智慧是一样的,这个地方似乎应该是见圆满法无我空性,没有说修圆满法无我空性,也没有说和佛一样圆满证悟了法无我。这又怎么样呢?虽然从一个角度来讲,似乎有这种可能性,但这在对方的观点中是无法承认的。为什么呢?因为对方说依靠声闻自宗的修法无法见道,必须要依靠应成派的空性,而且所有的实执都是烦恼障,所以你要圆满断尽烦恼障必须要圆满的修法无我空性才行。圆满修法无我空性之前,必须要圆满抉择才行,从对方的观点来讲,如果你把所有的实执都认定为烦恼障,而要断尽烦恼障,断尽烦恼障就是罗汉果。因为断烦恼障,你要经过修道见道,通过前面的抉择,所以你会不会单单去抉择一个人无我空性,不抉择法无我空性?修的时候你只修人无我空性,不修法无我空性,你在见道的时候只见人无我空性不见法无我空性,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按照对方的观点无法安立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把整个实执抉择成为烦恼障了,而且说得很清楚,通过小乘自宗无法见道,见到必须要圆满应成派的空性。如果这样,你是不是承许通过小乘的修法可以见道?虽然能得到一果二果三果,但是得不到罗汉果,你在突然证悟罗汉果之前,才开始抉择法无我空性,根本不是这样的。
按照小乘自宗《俱舍论》没办法见道,或者说一切实执都是烦恼障,通过一系列的教义抉择下来,在见道的时候你必须要见圆满法无我空性,然后通过修道到了无学道,就会像佛一样,完全证悟空性了。从这方面慢慢推理下来,如果在小乘见道不见法无我空性,只是在罗汉果见,这是根本说不通的。因此最后你的唯一乘的立宗,无法安立究竟一乘的观点。
戊三、宣说自宗观点极为合理:
于此双运之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
即是唯一真如性,圣者终皆到此地。
对他宗的观点做了分析之后,下面讲自宗的观点。“于此双运之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双运之智慧”讲到了现和空完全一味的智慧,没有分开显现,也没有分开空性,或者从究竟的实相来讲,大光明和大空性双运的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只有完全现见了法界之后的智慧才是最究竟的智慧。“即是唯一真如性”,把这种智慧能见和所见完全统一起来看,就是唯一的真如。这种唯一的真如,“圣者终皆到此地”。通过直接道或是间接道,快速或者缓慢,都会到达此地的,完全通达或者证悟唯一真如性。
因为一切众生相续当中的本性,就是双运智慧的本体,这样无二的智慧身,或者在三转法轮来讲叫做如来藏,二转法轮就是究竟的法界。不管是从空性的方面来讲如来藏,还是从光明的方面来讲如来藏,反正一切众生的目的地,或者一切最究竟圆满的实相,就是唯一真如性,没有很多。因此这种垢染,也是可以被消除的。佛度化众生的事业从不间断,有些地方从三个条件来安立一切众生终究会成佛。第一一切众生都具备唯一的真如,这是不变化的;第二如果客尘是真实的,通过修道无法遣除,就没办法现见唯一的真如,但是障碍现见真如的客尘是可以通过修道而远离的;第三是佛陀的事业永远不会穷尽。这是什么意思呢?佛陀会宣说你具有究竟的法性,会给你讲这样修可以遣除客尘。佛陀的事业从不间断、客尘可以远离、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几个条件和合起来,所有的众生最终一定都会成佛的,所以说圣者终皆到此地,一切众生都会到此地,圣者也会终究到此地,不管是声闻缘觉的圣者,还是菩萨,都会成佛的。暂时分了三乘,究竟都会到此地而成佛,所以究竟是一乘。自宗的观点在安立暂时三乘究竟一乘的方面,非常的合理。如果按照对方的观点,怎么都没办法安立一个了义的,没有垢染的观点。
戊四、依此成立龙树、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
是故此理若通达,龙树观点弥勒论,
犹如蔗糖与蜂蜜,互为圆融易消化。
首先如果通达了自宗的观点,对于第二个问题所讲到的,声闻和缘觉暂时来讲分三乘,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后面回小向大之后,可以证悟像菩萨一样的圆满法无我空性,最后都会成佛。从这个角度来讲,尤其通达了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道理,以及整个第二品所讲到的直接间接的意义,就会发现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犹如蔗糖和蜂蜜一样互为圆融,而且容易消化。
如果把蔗糖和蜂蜜一起食用,不会产生化学作用等不良反应,两者之间能够互相圆融。而且人吃下去之后,不会抵触的缘故,很容易消化,可以摄取营养,这个人的体力会逐渐增长。同样的道理,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犹如蔗糖和蜂蜜一样,互相之间没有丝毫的抵触。不可能会有抵触的,龙树菩萨是佛陀在《楞伽经》《大法鼓经》等经典中,直接授记能够解释了义不了义,打破有无边的大士夫。因为佛陀授记他是登初地的圣者,所以他抉择的观点不会有错误的。弥勒菩萨是十地菩萨的本性,也是释迦佛的补处——贤劫第五佛,所以他的观点也不可能有丝毫错误。因为初地以上的菩萨可以通过自力来解释佛陀的密意,所以不可能有抵触。
通过前面的辩论,一层层分析下来,我们知道龙树菩萨月称菩萨等中观论师的观点,也是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宝性论》《经庄严论》中,也是讲了声闻缘觉的证悟和菩萨差得很远,他们的证悟不圆满,菩萨的证悟是圆满的。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对于声闻缘觉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暂时三乘究竟一乘的观点也是一致的。弥勒菩萨的《究竟一乘宝性论》《现观庄严论》等,都讲到了究竟一乘的观点,这个方面也是完全相合,没有丝毫抵触。
龙树菩萨对甚深见,弥勒菩萨对广大行,都是抉择很清楚。还有龙树菩萨抉择《般若经》的甚深空性,弥勒菩萨抉择《般若经》的修证方式,通过《般若经》,龙树菩萨造了以《中论》为代表的《龙树六论》,都是在抉择《般若经》的甚深空性部分;《般若经》中隐藏的修证的次第,在弥勒菩萨造的《现观庄严论》讲得清清楚楚。比如什么是大乘,怎么样修行?甚深和广大互为圆融,根本没有丝毫抵触。在《新月释》中也是提出了几种不矛盾的地方。比如二转三转法轮的意趣,弥勒菩萨主要是抉择三转法轮,除了《现观庄严论》抉择《般若经》的意趣之外,《辩中边论》《宝性论》三转法轮的意思比较明显一点。龙树菩萨虽然也有《赞法界论》《三身赞》等三转法轮的意趣,但主要是抉择空性方面。不仅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完全圆融,然后唯识宗主要在名言谛中抉择唯识无境,在胜义谛中依靠中观宗来抉择,所以唯识和中观宗也是完全圆融,没有丝毫抵触的地方。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说乃至一个字都不需要舍弃,通过这种问题来抉择唯识和中观的意义。不仅自续派和应成派通过《中观庄严论》的观点抉择也是毫无相违之处,麦彭仁波切说实际上显宗和密宗方方面面都是没有矛盾的地方,一转法轮和后面二三转法轮也是一样的,实际上都是通过观待不同众生的根性宣说,究竟的意趣来讲完全一味,没有丝毫的抵触。
这方面完全解释了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容易融合,尤其对我们来讲,前面比喻犹如一个士夫食用了蔗糖和蜂蜜之后,因为二者互为圆融易消化的缘故,对身体非常有益。对于修行人来讲,如果你把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通过麦彭仁波切的金刚句加持,了知士夫的圆融完全没有抵触。如果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完全能够接受,对于修行者的法身慧命也是非常有益的。从这方面可以通达佛陀一转二转三转法轮的究竟意趣,尤其是二转和三转的意趣,自空和他空之间甚深和广大的关系,唯识和中观、自续和应成、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都能够通达,通达之后自己的心非常舒服。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中也是这样讲过的,如果能够了知这种问题,会让大家非常欢喜,对于佛法、大祖师生起了清净的信心,这是从正面来讲,下面是从反面来讲:
否则如吞禁忌食,腹内不适成肿瘤,
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
如果没有善巧通达这个地方所讲的道理,就像吞下了禁忌食一样。“禁忌食”就是互相有抵触的食品,或者在药品中,虽然有些药单独吃没问题,但是把两种药放在一起,互相之间会冲突,吃下去之后你的肚子里,马上就会非常不舒服,甚至变成硬块,或者肿瘤等非常的疼痛,必须要去开刀。“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当看到这么多的刀在动手术的过程中同时刺入,你会非常畏惧。
实际上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你认为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观点互相之间无法融合,龙树菩萨认为声闻缘觉证悟了圆满的法无我空性,弥勒菩萨认为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或者究竟来讲没有办法安立究竟一乘,像吃了禁忌食一样,两种观点在你的相续中成了格格不入,无法互相圆融的观点。你首先学了龙树菩萨的观点,又学了弥勒菩萨的观点,最后两种观点在你的相续中变得无法融合、互相敌对,内心会非常不舒服。如果你执著两种观点无法融合,把这个问题说出来之后,其余的人会通过成百的教理来对你的观点观察分析,就像医生要用手术刀给你动手术一样,成百的教证、很多的理证发下来时你没办法回答,就会同时刺入深畏惧,内心会非常的恐怖。
根华仁波切的注释中,因为你相续中对于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两种观点不能完全接受,没办法融合的缘故,所以别人成百教理的手术刀同时刺入时,你就会发出诽谤教法、补特伽罗的痛苦惨叫声。比如你在相续中是这样执著,因为不公正,别人给你发过失,你会认为这个人、这个法不对,开始对法对人诽谤,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出现,所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也讲了,如果执著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等祖师,或者佛经当中的意趣存在互相抵触的地方,内心总是有一种刺痛的感觉。龙树菩萨、弥勒菩萨佛教的观点怎么可能没办法融合呢?根本不能这样承许。
麦彭仁波切的自宗,对于自空和他空也是圆融得非常好。我们学习过《中观庄严论注释》《定解宝灯论》和《如来藏狮吼论》《他空狮吼论》,自空他空都是完全圆融的。看到佛陀讲二转法轮、三转法轮的论典,内心特别舒服,然后看到讲自空观点的月称论师的论典,和讲他空的弥勒菩萨《宝性论》,或者宁玛派、觉囊派这些自空他空祖师的论典,不会产生抵触的感觉。如果认为自空和他空、唯识和中观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内心会非常不舒服。学习了麦彭仁波切传统教法之后,逐渐会知道一切教派的的确确都是圆融无碍的观点,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是调化众生的不同说法,实际上从教义的方面来讲,都是圆融无碍。
以上讲到了龙树菩萨、弥勒菩萨究竟密意无有二致,暂时三乘究竟一乘,也是给我们指出了正道和歧途。对于大乘的行者来讲,应该远离歧途,不能发自私自利的小乘心去修持小乘的教义,走一条弯路。实际上大乘是一个捷径,如果放弃了捷径走弯路非常不合理。小乘来讲三生可以成就,没有朝着正确方向修行的缘故,最后成就反而很慢。益西彭措堪布曾经讲过一个比喻,比如一个人他要去拉萨朝圣,应该往西走,他是坐着一辆小车非常快地到了马尔康,本来你要到西边去,可是却坐车去了相反的方向,快是快了,但是走错了,最后还要折回来重新走。虽然大乘显现上要三个无数劫才能成佛,但是他完全没有走弯路,一条直接的路走下去的。
我们要通过学习教法的方式,打破自相续中外道的习气和小乘自私自利的作意。佛陀通过很多方式呵斥小乘,焦芽败种等语句在佛经中都是出现过。有时候说你的证悟不圆满、大悲不究竟,或者成佛速度很慢等等,用了很多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不能够入小乘,应该直接入大乘。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真正要取证佛果,直接入大乘抉择法无我空性,虽然是显现上慢一点,有点痛苦,但是一旦入道之后,就不会有很多的麻烦了。以上讲完第二品的内容。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