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6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庚二、遣除争议:
假使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
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
所谓迷现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
假如这些修行者根本不知道法界的本面,却声称或者认为自己已经安住在法界的本面中,也就是通过最初什么都不执著的方式,他觉得已经认识了胜义本面。麦彭仁波切说,要认识胜义本面必须断定实空的意义——法界的胜义谛。所谓迷乱的显现,或者辨别自与他心识的对境,谁人皆知何须修呢?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假使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有些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本来没有了知却声称已经了知了,大概分为两个侧面。一个是有些人耽著于名闻利养,为了骗取更多财富的缘故,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已经证悟了胜义本面,这是上人法妄语。另一个是增上慢,某些人在修法过程中,虽然没有证悟,但是内心有了某种觉受,他本来没有了知,却认为自己证悟了法界实相本面的缘故,就在别人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证悟了。在小乘大乘中都有很多增上慢的修行者。
两种观点中,我们此处遣除的是第二种增上慢,认为自己确实证悟了。在修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轻安的觉受,或者出现了一些有为法的光明境界,显现白光、五彩光的境界或者神通等,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断证功德,证悟了法界本面。觉得自己以前的修行很殊胜,以前我是这样修的,现在已经证悟了,一方面认为自己证悟了,一方面对别人说,你也按照我这样修下去一定会证悟的。
对于这样的问题,麦彭仁波切说:“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对方说已经认识了法界自相、胜义本面了。麦彭仁波切说:“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如果真正要认识胜义本面,都会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必须断定实空义。”
前面在第一品中也曾经出现过实有空,但是和此处的实空不是一个意义。前面实有空是说柱子与柱子不可空,柱子以实有空。这是一种单空的境界。此处实空的“实”字是指不是实有,实空是胜义、真实的意思。断定真实的空性就是说一切万法本来的自相。
任何一个修行者如果真正认识了胜义本面,内心必须要断定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而且绝对不是单空的无有自性,而是真实空性的意义。相续中对法界本面一定要断定,而法界本面的断定是非常甚深的。为什么呢?前面我们分析了,通过分别心永远没办法认知法界本面。分别心只能缘世俗谛的有法,对于胜义谛没办法认知。
通过什么来认知呢?分别心完全消融在法界中,胜义智慧显露的时候,可以说你已经证悟了法界本面,所以说认识胜义本面者必须断定实空义。
上师在注释中讲到,如果要认识胜义本面有很多途径。比如通过修持空性,首先抉择了空性的含义,然后再再去串习,最后就能证悟实空,完全可以认识法界本面。
也有上师瑜伽的修法,如果对根本上师有清净的信心,以强烈的信心去呼唤、祈祷上师,逐渐也能证悟胜义谛的本面。比如直接修持上师瑜伽的修法,或者长期承侍上师。用这种方式积累资粮、遣除障碍,最后获得证悟。
还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以前慈诚罗珠堪布也讲过,不是通过理论去抉择空性,而是通过观修气脉明点证悟法界的自性。在一九九四年慈诚罗珠堪布讲了一次《中论》,我们觉得非常难懂,听到堪布说有一种方法是只要修气脉明点,不用抉择这些问题就可以证悟空性,感到特别高兴,觉得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修法。因为当时对抉择空性还没有趣入,突然听到有这样的修法非常高兴。
后来龙多活佛传扎龙的时候,也是非常欢喜,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悟。因为气脉明点属于圆满次第的修法,对条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九九一年传过一次,一九九四年冬天传过一次。在最冷的时候修扎龙,做不到很多观想等修法,几乎都是在运气抵挡寒冷,修完之后发现还是不行。因为对资粮、加行的要求很高,最后还是又回到理论上的抉择,慢慢地了解问题。
还有修持生起次第。有很多地方说首先通过生起次第得到本尊加持获得共同悉地,再通过共同悉地取得不共悉地。在很多大圆满的窍诀中,都是通过这些方式的认定来认识胜义本面。虽然有很多方法,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认识胜义本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必须要断定实空义。如果你真正认识了胜义谛的本面一定要证悟空性,没有一种修法是你虽然认识了胜义本面,但是根本没有断定实空的意义。断定实空义一定要遣除虚妄分别念。
然后回头来看他的观点,矛盾就非常突出了。为什么呢?“所谓迷现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就是讲到了对方“彼等本未知,声称我等识本面”的问题。他们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出现寂止的觉受、光明,或者稍微有一点点相应,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胜义谛。实际上都是分别心面前出现的问题,就像所谓的“迷现”,就是在众生分别心面前出现了一些迷乱的显现,后面还有一个自与他,就是辨别自己和他人不一样,自己是自己,他人是他人,这种辨别“谁人皆知何须修”。
修道的时候,谁会认为辨别自与他就是证悟呢?也许没有人认为辨别自与他就是证悟,此处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辨别自与他和辨别迷现都是分别念的状态,属于很粗浅的一种层次。
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胜义谛应该是一个很高深的问题,因为它是断绝了分别心的状态。定境中出现一些所谓的显现,比如光、声音等凡夫非常执著的东西,都是迷乱的显现而已。就像眼翳者面前出现的毛发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真正的修行者打坐时,出现轻安、光明等本来没有什么。从究竟来讲,都是迷乱的显现。我们面前出现的山河大地也是迷乱的显现,这和定境中出现的显现是一个层次,相当于辨别自和他这么简单的问题一样,都是迷现。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不简单,别人入定都已经见到光明了。实际上这不是根本慧定,见到的也不是无为法的光明,相当于眼识面前出现了迷乱的山河大地一样,只不过你是在定境中闭着眼睛出现了这些东西。真正的修行者看起来这不算什么,而且很多大德在窍诀中都是经常呵斥这些显现的。因此在入定的时候出现很多境相,也不一定就是一个真正的修道功德。
在各种各样的修道书中提到歧途的时候,都是用了很多公案说明这个问题。观察的时候,定境中出现这些迷现,也不一定是好现象。修行者在修道时,内心也不要抱着一定要见到什么的心态去修法,如果这样首先上坐的时候就已经错了,然后在入定或者打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境界也不用去管,有时候只不过是自己分别心的迷现而已。
我以前也是经常提到过一个例子,有一个修行人修道的时候,出现了一只大蜘蛛,他问上师,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上师说:“它再出现的时候,你就用毛笔在蜘蛛肚子上画一个圆圈,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他按照上师说的画了之后,蜘蛛就消失了,出定后一看自己肚皮上面画着一个圆圈,这些都是一些迷乱的显现而已。出现蜘蛛是一种定境,有时候会出现佛菩萨,如果过度耽执就会落入到魔的陷阱中;有时候也会出现魔鬼、非人的身相,如果过于执著也会出现很多歧途。
修道出现定境时,最好的对治就是不要理睬,把它观成幻化、本来无生的自性。既不对好的显现产生迷恋,也不对不好的显现产生恐怖,离开迷恋和恐怖的心,以平等心去对待,不去执著它,什么障碍都没办法危害自己。
出现迷现或者辨别自与他,谁人皆知何须修呢?对这么粗浅的东西,只是辨别一个迷乱的显现,这是自和他。像这样谁人皆知何须修,不需要修持。因为这是每个众生面前自然的显现而已,所以是不需要修行的。打坐出现的迷现和别人眼识前出现的东西都是一个层次上的,全是属于世俗谛的迷乱。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显现,你说我入定的时候,显现的东西怎么了不起;其他眼翳者也可以说,我还显现毛发了呢,你有毛发吗?这不算什么,各自的因缘显现不一样。这方面是不需要修的,修的是什么呢?就是很难认识的胜义本面,断定实空的意义,才是非常重要的。
此处遣除了前面讲到的打坐修实相时什么都不作意,对法界的自性一点都不了知。这样修下去也没办法真正的证悟实相。必须要在入定之前忆念法界的本性,了知了法界的本性之后,再开始去观察入定。前面讲了修上师瑜伽或者生起次第,入定之前不一定要首先忆念空性,但是大多数众生在修空性时,上坐之前最好是通过忆念法界的定解之后再开始安住,才是非常保险的修行方式。
这就是遣除争议。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只是能够辨别自与他,落到这种层次上,不会是真正的修法,真正的修法一定要断尽实空义。如果你最后说自己认识了胜义本面,但是没有证悟空性,只能说不是真正的实修方式而已。
丁二(建立自宗)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辨别正修与盲修。
戊一(加行)分二:一、辨别歧途;二、真实抉择。
己一(辨别歧途)分二:一、宣说歧途;二、分析此理。
辨别歧途在加行科判的下面,后面讲的是观察心的生住去处,实际上这是一个加行的修法。正行会讲到一些自宗不共的大圆满抉择方式,所以把抉择空性放在加行中观察。
庚一、宣说歧途:
假使观察心形色,生处住处与去处,
尔时若因皆未见,认为已经证空性,
法理极为甚深故,此乃歧途危险大。
这个颂词和前一组颂词有相似的地方。前面也是讲认识胜义本面必须断定实空义。这方面的意义很深,如果通过分别念去思维,无论如何都思维不了,何况没有思维过胜义本面,怎么可能会证悟呢?前面有这样的说法。此处也说“法理极为甚深故”,法理非常甚深的缘故,如果你只是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次上,危险性是很大的。
怎样安立歧途呢?“假使观察心形色”,有些人通过上师的教言来观察自己的心,然后去寻找心的本性。上师说,你要观察你的心有没有形状、颜色?观察发现自己的心,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那么你的心有没有生、住、去呢?心没有生处、住处、去处。
“尔时若因皆未见”,因为观察到心没有形状、颜色和生住去,这时没有见的缘故,认为已经找到了心的本性,而证悟了空性。麦彭仁波切说:“法理极为甚深故,此乃歧途危险大。”真正的法理非常甚深的缘故,你如果只是停在这个层次上,就是歧途,危险很大。
修持中观或者大圆满,在抉择前行、破心房时,都会提到这种修行方式。观察心的本性时,有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说如果心是实有的,应该有形状颜色,看一看它有没有形状颜色呢?观察到心没有三角形、四方形等形状。心是红色,还是黄色呢?心是没有颜色的。有时我们认为心不是有一个形状吗?很多世界上的人用两个拇指、两个食指打个手势,拼成一个心的形状。这不是真正的心,只是一个肉团心。
在佛法当中有两种心,一个是肉团心,一个就是能够分辨的心。肉团心只是一个身体器官。有时说心是红色的,红红的心也是指肉团心。我们不是讲肉团心,而是讲眼识耳识意识等心识。这样的心识并不是肉团心,所以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
心有没有生、住、去的地方?心是从哪里生的?观察时找不到一个生处。它不是身体的任何部位产生的,也不可能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因缘和合就显现了,真正观察时候没有来源。住在哪个地方呢?也没有一个住处。平时我们说心住在身体中,但是心属于无形无质的东西,而我们的身体是色法显现的。而且真正观察,身体本身也不可得,所以心的住处也是无法得到的。当心灭的时候,有没有一个专门的地方作为去处?我们观察到并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作为它的去处。因此心没有形状、颜色,也没有生、住、去。
如果修行者观察到心没有形状颜色和生住去,这时若因皆未见,因为没有见到形状、颜色、生住去的缘故,所以他就认为证悟了心的空性,而洋洋自得。麦彭仁波切说,法理极为甚深故。真正的心性很甚深的缘故,如果你认为这么简单就会证悟空性,这是歧途,危险性非常大。
如果这是歧途的话,那么中观观察心、大圆满破心房的时候,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呢?我们可以辨别一下这个问题。在大圆满修法或者观察心的过程中,和此处所讲到的歧途危险,并不是这种修法有什么问题,而是说修行者没有真正认识这种修法。比如这是一个加行的修法,他如果认为这是正行的修法,也是没有把修心的方式真正认清。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差别,因为后面还要讲正行,就是讲大圆满的方式。如果没有修大圆满,也可以把观察心的来住去作为正行。
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把一个浅层次上抉择的东西,当成了证悟空性,这是一个大的歧途。尔时若因皆未见,观察心的形色、生住去的时候,这是一个初步观察,因为没有见到心的形状颜色,你认为已经证悟了空性,就是把初级的观察方式认为是一个果,觉得已经证悟了空性,这是危险性很大的。如果把暂时的结果认为是究竟的结果,危险性非常大。暂时的结果是什么呢?通过观察,了知了心没有形状颜色,这是一个暂时性的结果,你却认为究竟已经证悟空性了,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因此麦彭仁波切才说,法理极为甚深,你不要把暂时的认知当做证悟空性,这是完全不能等同的。
还有一个歧途是什么呢?出现歧途的来源,或者根本的地方,在于观察心性是通过观察心的形状、颜色、生住去的方式,来了知心性本空。你必须要在内心中要产生,心本来就是空性的定解,但是修行者只是说心上没有形状颜色、生住去处,对心本身的空性没有认知。虽然使用了这种观察方式,但是他的方向有错误,没有用这个方法进一步的确定心本身是空性的正见。只是说心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然后没有生住去。
我们观察现空无二空性,主要是认定显现法在显现时,就是任何法都不是的状态,如果最后观察完之后,认为有显现,也有空,现空双运两个都有。这样你观察的方向就错了,本来应该得到一个打破执著、分别的结果,但观察完之后,两个都有承认了。那是你的观察方向不对。
此处也是这样的,只是观察心有没有形状、颜色,最后没有找到形状颜色,对于心性本体没有抉择,他却认为没有找到形状颜色,就是证悟了。说明他对于心本身还没有去真正的观察,方向都没有搞对。实际上我们要把心的本身了知为空性,他观察完之后,对于心本身是空性这一点没有认知,只是说心的上面没有形状颜色。自己的心在其他法上分别,没有把目标放在心的本身上,就是一个歧途了。通过下面第二个科判中使用的比喻,可以非常清楚的认知到这一点。
这个修法本身是不错的,它是一个加行,通过加行修行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知心的空性。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观察和抉择完心没有形状颜色之后,只是一个认知,接下来还要再再去修习心的本空。第一步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自己的心是空性的,这只是阶段性的认知而已,修行者不要认为这是已经证悟了。这是一个正见,有了心本空的正见之后,还要再再的串习,串习了一定时间以后,才会有觉受,再修下去才能证悟空性。
上师在老版《定解宝灯论》讲记中,把认识心的本性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了知,第二个是感知,就是一种觉受,第三个是证悟。我们修行的时候,也要把层次分清楚。抉择空性见最多是第一步的了知而已,连第二步感知都还没有,有了觉受之后,第三步就是证悟了。自宗真正修行的时候,对于这个心的观察形色来住去,也有这种修行的方式。
还有我们通过观察心的形色生住去时,实际上还要了知心本身就是空性的。通过几方面一一对照观察之后,第一个科判宣说歧途的方式,主要是修行者本身没有真正认真地对待这样的修法,而不是修法本身有什么错误。
庚二、分析此理:
心本不是色法故,谁亦无法见色等,
仅仅未见若认为,已证空性极荒谬。
百般观察人头上,不可能见畜生角,
若说未见彼者故,已证空性人皆证。
“分析此理”就是分析前面的道理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你没有见到心的形状颜色,也没有什么稀奇的。为什么呢?因为心本来就不是色法。佛教中一切万法认知,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色和心两类。色法就是有形状、颜色的安立方式;心法没有形状颜色,如果有形状颜色,就不是心法了,而是色法了,不需要从色法中单独分离出来了。心本来不是色法的缘故,哪里有形状颜色呢。
还有一个生住去,从一个角度来讲,你认为这个心是从身体中出来,还是从外境色法中来呢?没有一个生处,也没有色法的住处和去处。也就是说,你如果认为心没有色法的形色生住去,也是一个歧途,它本来不是色法,所以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个心本来是幻化的缘故,没有生住去。你观察之后认为它没有生住去,这也没有什么,它本来就不是色法的缘故。和前面讲的意思是相同的,落在了一种很粗浅的观察方式中。如果把最初的阶段,认为是很甚深的,乃至于是证悟,错误就非常大。心不是色法的缘故,谁也没办法见到色法那样的形状颜色。
“仅仅未见若认为,已证空性极荒谬”,如果你没有见到形状颜色,认为证悟空性了,这是非常荒谬的观点。
下面是一个比喻,“百般观察人头上,不可能见畜生角”,百般地观察一个人的头上,不可能见到畜生角。绝大多数的众生都不可能在头上出现一个角,也有些特殊情况,在人头上长出了畜生角。就像以前的朗达玛,根据传记的记载,他因为前世做过牛的缘故,所以他显现朗达玛的时候,好像是在脑袋中间长了一根牛角。还有因为牛的舌头是黑色的,他的舌头也是黑色的。以前西藏有个风俗,一般的人去拜见大德的时候,首先要脱帽子,然后把舌头伸出来,这是什么意思呢?把帽子摘下来,证明头上没有角,然后舌头伸出来,也不是黑色的,就是说他不是朗达玛,是一般的正常人。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风俗也不清楚。
一般的人头上没有畜生的角,如果百般观察人的头上没有畜生的角缘故,“若说未见彼者”,这个“彼者”就是牛角。如果你最后说因为我没有见到牛角的缘故,“已证空性”。这是证悟了什么空性呢?这种证悟了人头的空性,太简单了,“人皆证”,每个人都容易证悟空性。这个比喻把前面的观点主要错在哪个地方,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人对人头是有执著的,对于畜生的角没有执著。你不把观察的重点放在人头上,只是观察人头上没有畜生角,畜生的角没有形状颜色,也没有生住去。你观察完之后说,因为没有见到畜生角形状颜色的缘故,我已经证悟了人头的空性,如果这么简单,人皆证,每个人很容易都证悟了。重点在于你对心本身要证悟空性,如果对于心本身的实相没有了知,只是说它没有形状颜色,没有生住去,就是在观察的时候没有把重点放在心本身上去观察,然后你说已经证悟空性了,这是方向错误了,在比喻当中非常明显。
前面错在哪个地方呢?就是认为观察心和观察心的形状一样,虽然都是在观察,但是观察的重点,最后没有真正去认知心的本性空。只是心上面没有形状颜色、生住去的缘故,把这些作为和心分开的一个东西去观察,所以对于心本身没有去了知空性。
最后因为没有见到的缘故,说我已经证悟了空性。麦彭仁波切说这是歧途,危险非常大。因此必须要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心本身,通过观察心的形色和生住去,必须要把观察的方向引到心本身上来。要观察生住去的是心本身不存在实有,如果是实有的,应该在观察形色或者生住去上得到,通过反复观察之后,最后确定心本身是正在显现时无自性的。然后确定一个心的本性空,再进一步修行,然后就可以证悟空性。百般观察后不可能见畜生角,本来就没有畜生角。你说观察了之后,没有见到畜生角,已经证悟了心的空性——人头空性,这是一个非常荒谬的观点。
己二(真实抉择)分二:一、自宗如何抉择;二、观察他宗所许。
庚一(自宗如何抉择)分二:一、说真实义;二、以喻说明。
辛一、说真实义:
是故以理而分析,若见真正之实相,
彻底了达自之心,如幻本体无实有。
这个地方讲到,必须要通过正理而分析心的本性,如果最后见到了真正的实相,就是相当于彻底了达了自己的心是如幻、无实有的本质。必须要了知心正在显现的时候,就是一种无实有本体的状态。
这个颂词中说得很清楚,“以理而分析”一定要通过正理去分析心的本性。不管是通过离一多因,还是观察生住去、形状颜色、缘起性。反正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正理来对自己心本身进行分析。最后知道心正在显现的时候,的确就像幻化一样,没有任何的本质。每一个众生都有起心动念,我们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就要了知正在显现的时候,不是有无是非的本体,要了达它如幻、无实有的本体。通过正理分析就能见到心真正的实相。
见有很多种,有些是真正的证悟,有些是了知,有些是通达,这方面要通过正理分析之后,才能见到真正的实相,既可以从通达方面去解释,也可以从真正的证悟方面去解释。这时就能彻底了达自己的心是如幻本体无实有。
如果真正了知自己的心性本身无实有,是幻化的本体,实际上从初级的阶段讲,就可以压伏粗重的烦恼,然后也可以作为真正趣入大证悟的根本因,所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新月释》中也提到,修行的时候,主要是观心性本空,这方面是一个窍诀性的修持方式。因为所有外面的色法是无边无际的,如果我们抓住了根本,把心了知为空性,一切外面的显现逐渐就会隐没下来。因此自宗在修空性的时候,没有去观察色法怎么是空的,然后安住在色法的本性中,而是观察自己的心,了达自己的心本体无实有。
上师说有两个根据。第一个根据,因为破色法的理论,在唯识宗的窍诀论典中都讲了,所以色法不存在的道理已经讲完了。第二个根据,就是《宝积经》中狮子和狗的比喻。如果向狗扔一块石头,我们知道狗会追石头,有时它以为是吃的东西,拼命追着石头。闻一下看一看之后,哦,没有什么可吃的,就垂头丧气地走掉了。这样情况经常可以看到。有时觉得这个石头在打它,它想把石头制服,狗就是这样处理石头的问题。然后如果向狮子扔一块石头,狮子就不会去追石头了,它看谁在扔石头,把这个人找出来之后,把他消灭掉就可以了。它认为把扔石头的人消灭掉之后,就再不会扔石头了。
《宝积经》中有这个比喻,也就是说狮子和狗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它们的智慧不同,一个是往外追求,一个是找根本的,所以佛陀教诫修行者,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也应该像狮子一样。
一般的凡夫人就是在外面的色法上去耽著、分析、追求,如果得到外面的物质,就很高兴;如果失去了之后,会非常的懊恼。现在社会上的人,或者刚刚学佛的人,都是这样处理的。如果真正要进入修行时,就应该像狮子一样。一切外面的色法都是唯识所现,都是自己心显现的。在外面怎样去追求也没办法得到。因为它根本是在自己的内心,所以如果要让外面的一切称心如意,必须调伏内心。要修善法,当内心充满了善业,通过善业的集谛,源源不断地输出善业显现的快乐,像这样你才能得到安乐。否则内心的善业没有,相续当中都是恶业,从恶业的集谛中不断输出不悦意的法,想在外面去改变是改变不了的。
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切的苦乐、色法的显现来自于内心,内心不改变,外面是改变不了;如果内心改变了,外面自然就改变了。如果你想要息灭一切万法的显现,把外面的色法一个一个去证悟空性,这是很困难的。如果了知了一切的显现来自于内心,你把内心的空性证悟了,外面所有的色法也就证悟了。佛法著重于调心,相当于放电影一样。看电影的时候,你觉得受到银幕上人物喜怒哀乐的左右,想在银幕上去改变这是很难的。银幕上的东西源于电影胶片和放映室。如果你把放映室的电关掉,把它的胶片取出来,外面所有的东西都不会显现了,这些源源不断的人物、语言,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胶片中,它在不断运转的时候,你在外面去遮止是很困难的。如果把胶片停止放映时,外面的显现就没有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各样的显现、信息,在外面是遮止不了的,随着心的调正,外面所有行为就调正了,心一息灭,外面就息灭。在第六个问题中,还会讲到很殊胜的窍诀。如果你的心清净,外面的色法逐渐地都变得清净了。不需要在外面做一个大的改造,修心者调伏自心就像狮子一样,必须要彻底了达自己的心如幻如化本体无实有。
辛二、以喻说明:
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
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
前面是彻底了达自之心,如幻本体无实有,也就是了知了这个状态——“尔识如视前虚空”,这时就像一个人在看前面的虚空一样,正在看的时候明明清清的,实际上就说是什么都没看到的。就是通彻一片,没有滞碍的本体,会出现这样的境界。
同理“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的定解,必须深深的生起”,自己的心正在起心动念的当下,正在起心动念的念头本身就是无实有、空性的。对于正在起心动念的心本身是空性的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深深而生起的意思就是说,不是大概泛泛地了知,而是从内心深处产生一个心性本空的定解或者觉受,这是真正地对于心性本空的一种了知方式。
以前法王仁波切讲《定解宝灯论》时,也是对于这两个颂词非常著重,要求所有人经常思考。它们对于真正通达心的本性,加持力非常大。以前上师也讲过,法王仁波切在讲“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时,很多弟子就是通过这个颂词而证悟的。有一位洛若寺的金绒堪布,就是法王在讲这个颂词的时候证悟了心性大圆满。自己把眼晴睁开看着前面虚空时,就是明明清清的,或者没有一丝障碍,都是空的本体就可以生起来。
通过这种比喻说明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必须要习惯于去了知,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是一个空性的定解。最初在观察心性本空的时候,我们并不习惯,为什么不习惯呢?因为在分别念产生的时候我们没有去观照它,然后灭了之后才去观察,噢,刚才的念头是空的。众生执著的方式也不习惯于这个心正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是空性的。如果你把这种理论运用得很熟练,而且不断去实修串习,时间长了之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然觉照的能力。
在修法之前首先提起一下觉照的智慧,然后把这种定解,或者觉照忆念一下,然后这个力量它会延续下去。你的这个心产生的时候,因为有觉照的缘故呢,所以每一个心在产生的当下,你就知道它是空性的,完全都是没有本体的。你不需要跟随分别念,噢,分别念产生了,要马上去认知它,即便你再快都是第二念,没办法在起心动念的当下去观照它,所以这要来自于平时串习心性无生的空性,串得比较熟就有一种自然的觉照性。这样打坐的时候能够安住,起坐之后也有这样的觉照性为你服务,起心动念都能安住在觉照、定解当中。在很多修行窍诀中也是提到过这个问题。
我们在打坐的时候,也可以去观察,打坐之前通过发心趣入,上坐之后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一切万法心性本空的定解,观察完之后,就开始打坐,很多大德讲对于分别念本身,你不需要把它当成怨敌一样,这是没必要的。如果你把它太当回事了,就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过于放纵它,分别念怎么样就跟随它而去了,一种是会过度压抑它。很多大德说,对于分别念的本身,既不要压抑,也不要去放纵,这就是对待分别念的最好方式。如果压抑它,越压它的力量越大,这也不是一个对治;你越放纵它,分别念力量也就越大。
内心当中有了觉照、心性本空的智慧。上座的时候你把自己的心轻轻地安住下来就可以了。如果分别念产生了怎么办?产生就产生,看着就可以了,你不放纵,也不压抑它,如果产生了知分别念本身空性的智慧。对你来讲分别念产生了没有什么害处,消亡了也没有什么利益,这是一种修行方式。时间长了之后,你是不会惧怕分别念的,为什么?因为分别念本性是空性的,你如果不管它,自然就会来了又走了,不会对你的修行产生任何伤害。
这是一个技巧,也是一种真正修行的方法,并不完全是世俗的修法,还有一个空性的定解,对心性的本空是有认知的。当分别念产生的时候,你既能知道分别念开始产生了,也能了知心的分别念正在产生时,本来就是空、无自性。你这样看着它的时候,了知了空性,它产生一会之后,自然就消亡了,来一个,又消亡一个。
时间长了之后,前面讲过了,你不会惧怕分别念产生。我们打坐的时候,特别害怕分别念产生,心想:一定不要产生分别念。如果今天修法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分别念,就觉得今天修法很成功,明天也要这样修。第二天的状态不对,安住不了了,开始显现了很粗大的分别念,就很沮丧觉得今天自己的修行很失败。如果你懂得了窍诀,这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障碍。反正任何一个法显现的时候都是空性的,而且观心分别念本空还有一个好处,分别念的本性除了是空性之外,还是如来藏光明。如来藏的光明和一切空性都在分别念的法性中,我们说的在法性当中不是藏在里面,而是显现的是有法,如果你不认识,就在有法当中;如果你认识,分别念显现的时候,就是明空无二智慧的本性,所以就看你怎么去认知它。
如果你过于执著,它的法性就显不出来,如果你通过正确的放松方式,一观照它的智慧本性就会显露一分,时间长了习惯之后,你的执著越来越少。这时分别念的空性、智慧和光明的本性显露得就越来越多。如果你能这样修行,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一样,产生一百次分别念就是产生一百次法身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分别念都是现空无二的自性、明空无二的本体。如果你不认知,一百个分别念就是一百个分别念,而且这一百个分别念肯定会产生某种不好的结果。如果你认知之后,一百个分别念就是一百个法身智慧。如果你的分别念越多,认知它的机会就越多。
这种修行的好处在哪里呢?如果你把最重要的修行方式掌握之后,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可以去观照自己的本性。因为作为一个凡夫人来讲,从来就不会缺少分别念,所以如果你掌握了之后,观察空性的素材源源不断,不需要观待任何外境。你坐在下来的时候,就可以反观内心,反观分别念本来无生,尤其是串习得非常纯熟的时候,不单单在上坐的时候,放下万缘去观想本空,你行住坐卧,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观照分别念正在产生时的本来空性。更纯熟的时候,你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内心当中的觉照也没有丧失,这就修行很深了。
我们修法的时候力量很浅,所以在上座的时候,可以集中精力去观察心性,当下座之后,只要有一个外缘来了,比如一个人找你说话,你的境界马上就散乱了,说明内心的觉照还不深。如果通过再再的分析、观察、修行,觉照的智慧很深,即使别人跟你说话的时候,你内心当中的觉照都不会丧失的。很多修行人以这样的方式,在二十四小时当中都是保持着觉照清醒的头脑。如果能够这样修行,证悟心的本性不会非常遥远,已经找到了正道。
自心正在动念的时候,它是空性的定解,这方面也是必须要深深的生起来。我们在学习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和第一个基的正见没有远离,也就是说实际上分别念什么都不是,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就是一个本体的空性。你把这个大的原则掌握之后,再运用所谓的前面讲到的一些技巧,就是比较圆满的。这时要做的事情只是好好去串习就可以了,习惯于这个修法。首先是很费劲的,你总是跟不上分别念,实际上不是让我们去跟随这些分别念,一定要在分别念生起的时候,马上认知它,前面已经讲了怎么样也会慢半拍,都是第二刹那了。这个时候必须要生起前面讲的觉照的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觉照的智慧一旦生起来了,你就不用管它了。起心动念的时候,觉照的智慧就跟着生起来了,你就不必一定要通过很造作的方式,去追赶这些分别念,把它抓住,然后把它观为空。
真正好好体会这些修法,我们能够真正安住,还是不错的;如果我们听了之后,没有去串习,还是属于书本上的不错,对我们自己来讲没有真正安住。首先要认知道理,然后去串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