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8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己二(真实抉择)分三:一、须断我执之理;二、以喻说明;三、了知后应实地修持。
真实抉择这个科判中所讲的意义,是对于前面殊胜的境界,通过抉择的方法来逐渐安立。前面“非有非无大圆满,远离一切四边戏”讲到了殊胜究竟的修法。对于真正远离一切四边戏论的修法,应该怎样逐渐通过学习或者修持的方式来进行安立呢?从自宗的观点来讲,第一,不能执著一切法;第二,这种不能执著一定是殊胜正确的,不是什么都不了知的不执著,有这两个特点。
首先必须要安立不执著的观点,其次必须有根据,内心当中有一种定解的不执著。真实抉择的科判分为三个子科判,首先讲了修持单空,必须要执著无我的安立方式。最初必须有一个单空,然后把单空打破之后再趣入到大空性当中。
这就突显了前面所讲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内心当中一定要生起定解,所以在三个科判当中,都是讲内心如何真正逐渐达到不执著,对于这个不执著最初的基础是什么修法和初学者的修行方式已经做了安立。如果能够在这个基础上逐渐修持,就可以达到真正远离四边戏论的境界。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些内容是非常关键而且可以操作的。
庚一、须断除我执之理:
自他依靠此实执,周而复始入有海,
遣除此等之对治,即是无我执著相。
未知无有之道理,仅信无有无利益,
首先必须要断除无我执的道理,就是讲到了自己和他人依靠实有的执著,周而复始的趣入到三有大海当中。“遣除此等”即遣除实执的对治法,就是相对立的无我执著相。如果真正通过无我来遣除我执,也必须要了知为什么我不存在的道理。如果没有了知我不存在的道理,“仅信无有”单单是信受不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下面再进一步的分析。“自他依靠此实执,周而复始入有海”,也是直接点出了一切众生在流转在轮回当中根本的一个问题。众生为什么会流转轮回呢?主要是依靠实执或者这个地方讲的我执。
讲我执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人无我为代表宣说,然后这个我执实际上也包括了二无我的执著,所以遣除我执的道理主要是通过二无我的方式。在根华仁波切的科判,还有《新月释》的科判当中,都是通过耽著二无我的方式来进行修持的。这方面的二无我就是对于法无我和人无我两方面的单空必须要信受。
《新月释》主要是通过人无我为代表而宣说,实际上已经包括了法无我空性的执著,也就是整个单空的执著,这方面都需要有。自他依靠实执或者我执,周而复始入有海。我执也是对于我的一种实有的耽执,如果一个人相续当中有了无明的实执,就会执著我和我所,开始执著万法。在《入中论》当中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这样安立是说最初众生依靠无明执著我,然后通过我而产生我所执,逐渐开始流转轮回,所以我执是一切众生最根本的敌人。
如果在名言谛当中有一个了义的敌人,那就是我执。因为有了我执,为了保护自己的缘故开始做很多的事业。如果我受到伤害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抵御,造下了很多流转轮回的业。然后通过自我享受的缘故,也会追求很多的物质、财富,这个过程中也会发生很多的冲突,由于很多实执而造业。还会通过我而产生自他的分别,比如自宗、他派,或者自己的团体、他人的团体等等,也是通过执我为实有而引发的。如果有了执著的状态、有了业,就会入轮回,开始连续不断地飘入到三有轮回中。我们通过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实执的确是一个最根本的敌人和毒素。
在很多大乘的修法中,也是通过详尽的理论来安立自他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我执。大乘中著重的修法也是怎样通过修持利他的方式来断除我爱执。然后一切众生相续中萨迦耶见的我执,就是自他产生很多烦恼、业的因,所以也是著重对治我的实执。这个地方讲到的自他依靠此实执,周而复始入有海,就是认清了所有过患的根本。
如果我们不想再流转轮回了,一定要遣除实执。遣除实执的对治是什么呢?就是无我执著相。佛法中有很多对治的方式,有些通过修慈悲观、不净观等方式来对治烦恼,有些通过修无我的方式来对治烦恼。其中慈悲等方式是一种间接的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方法,它是压制相续当中的贪心和嗔心。
如果真正要从根本上对治我执,必须要修实执的对立面。比如要断除实执,修持它不存在的空性就可以。如果认为有一个我,必须要修持无我,也就是说必须要修持和它相矛盾的法,就像灭火必须要用水一样。因为水和火二者之间是不能并存的相违方式,所以水的力量很强,火的力量就不会增长,乃至最后可以完全消灭。如果想真正打破实执,必须要修持空性;如果要打破我执,必须要修持无我,遣除执著的对治就是无我执著相。慈心和悲心等可以和我执并存的缘故,不是一种根本的对治法。
无我的单空恰恰是它的对立面,是直接的对治法。如果我们要打破实执,最殊胜的修法就是修持单空。而且实执是第六意识上粗大的执著状态,修持单空也是在第六意识上修一个实有不存在的单空。单空、无我可以通过分别念修持,而且无我和单空就是实执的直接对治。如果我们要真正地把实执对治掉,修持无我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分析了众生流转的情况,找到了流转的根本,也宣讲了遣除流转根本的对治法。
“未知无有之道理,仅信无有无利益”,佛经论典和上师窍诀中,再再地说过必须要修空性、无我,出现了空性和无我的概念。后学弟子看到了这个术语的时候,如果没有了知为什么没有的道理,单单信受一个无有是没有利益的。比如佛陀在佛经当中、上师在教言当中都给我们说我是没有的,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对于后学的弟子来讲,单单因为这是佛说的,这是上师说的,所以一切万法的本性应该是不存在的。仅仅信受无有,麦彭仁波切说没有利益。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知为什么没有的道理,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实有的执著,串习得已经非常自在了,力量非常强大。
这时我们说,哦,一切万法是没有的。如果没有把为什么没有的道理在相续中搞清楚,内心还是有疑惑。虽然从对佛陀、上师恭敬的侧面来讲,他不想反驳,也不敢反驳,因为如果他一旦反驳了,推翻了或者想要推翻佛陀和上师的言教,自己在内心中觉得也是不对的,所以不敢去反驳。因为没有生起为什么无有道理的缘故,内心一片迷茫,还是相当模糊的状态,而且相续当中的我执还是占上风,实有的执著还在发挥作用,所以单单是信受无有,对于怎样通过殊胜的定解及遣除我执没有任何利益。
如果信受了无有,只能说明你没有邪见,可以间接作为一个趣入的途径,在相续当中种下了一切万法空性的种子,没有产生疑惑。通过这个种子,再转很多世之后,种子发芽之后,最后你会从内心当中生起万法为什么是没有的怀疑。有了这个怀疑之后,自己就会去寻找根据,开始去听法,看经典当中怎样讲无有的。为什么是无有的?开始逐渐抉择,抉择完之后产生定解,最后才可以趣入正道。
如果现在就要让无我的空性在我们相续中产生作用,必须要去了知为什么没有的道理,也就是说中观当中讲到的为什么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根据,必须要去学习。对于平时我们讲到的能破的根据,像离一多因、缘起因等等,这些方面必须要掌握。通过这些能破破掉所破之后,最后就知道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的确就是不存在的。
把广大推理掌握好之后,再来看《定解宝灯论》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讲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以窍诀性的方式讲了之后,内心会彻底地遣除了疑惑。然后产生了定解,这个定解对我们修持一切万法无我非常有利益,所以我们要断除我执,必须要修持空性。对于相续中实执很重的人来讲,修持单空是最直接的利益方式。修持一个大空性没办法去缘的,后面还会逐渐讲这个道理。
第一个科判当中讲,要断除我执必须要修持无我、单空的相。而且在修持的时候,必须要从正理上去掌握它之所以不存在的理由,相续当中才会产生真实的定解和受用。
庚二、以喻说明:
如同对于花色绳,迷乱执著其为蛇,
观想无蛇无有利,若知无理断蛇执。
前面说未知无有之道理,仅信无有之利益,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进一步来以比喻说明。
如同对于一条花色的绳子,在光线不明显的情况下,迷乱执著为是一条蛇。在已经认定它是一条蛇的时候,只是观想这条蛇不存在是没有利益的。如果了知了蛇不存在的道理,可以彻底断除对蛇的执著,也能够彻底断除对蛇的恐怖。
在各个宗派当中,都会提到花色绳子的比喻。小乘通过花色绳子的比喻,说明人我根本不存在,是缘花色的绳子而假立的,所以我根本不存在;中观宗使用花色的绳子来说明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
唯识宗也使用花色的绳子,绳子是依他起,然后蛇是二取,所以在依他起上面,根本不存在遍计执,也就是说在绳子上面根本没有二取。这种把绳子变成蛇的状态,叫做遍计。实际上遍计和依他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两个法。这边一个遍计,那边一个一他体,不是这样的。当你迷惑时叫做遍计,就像把这个绳子现为蛇的时候,叫遍计;如果你认知了这是一条绳子,叫做依他起,所以就会知道一切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除了自己的心识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心识和心识之外别别的法,就是从这个方式来认知遍计执和依他起方面的关系。圆成实是什么呢?圆成实就是神识不存在的侧面、空的部分,所以三个法是在一法上面完全抉择的。
如来藏宗也是通过绳子和蛇的比喻来做观察的。如来藏宗当中讲这个绳子就是一切如来藏的自性,蛇是万法的迷乱,一切客尘是这样存在的。如果没有本基的绳子,也不会有蛇的显现。这条蛇的显现也是假立的,所以如果没有如来藏也不会有一切万法的迷乱了。因为迷乱是缘如来藏迷乱的,如果没有迷乱基,也就不会有迷乱的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迷乱客尘的法也是虚假的。这个虚假的法不存在。什么是真实的呢?如来藏是真实的,在佛的智慧面前存在,是一种谛实法。一个是凡夫面前的迷乱法,一个是佛面前的谛实法,通过两方面来抉择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而且在三转法轮中讲,有法显现的时候,法性是隐没的;法性显现的时候,有为法是不现的。就像蛇存在的时候,如果你认为这是条蛇,看到蛇的时候,你是不会看到绳子的。相当于凡夫显现这些有为法,法性是看不到的。什么时候你看到绳子,蛇是绝对没有的,蛇已经隐没了。如果你现前法界自性的时候,一切的有法是看不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方式。佛法当中都是使用绳子和蛇来宣讲各自的宗义,实际上都是讲一个问题,这条蛇是迷乱的法,代表了各种各样的迷乱,客尘、实有,或者其他的人我,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安立的。
如果我们对于花色的绳子,已经通过迷乱的方式执著为蛇,这时我们很害怕这条蛇,对它有一种恐怖了。如果想要遣除对蛇的恐怖,单单观想无蛇是没有利益的。一方面认为这条蛇是存在的,内心当中生起对这条蛇存在的实执,一方面想这条蛇是没有的,再再去观想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呢?因为蛇不存在的根据,在内心当中一点都没有。如果稍微有一点点根据,就能打破一点点对蛇的执著;如果一点根据都没有,你单单在这想没有蛇是完全没有利益的。必须要了知没有蛇的道理,才能断除蛇的执著。
上师的讲义当中讲,当你在看到所谓的蛇时,旁边一个人说,这不是蛇,而是条绳子,蛇是不存在的。虽然别人这样讲,但是你的内心当中还是牢牢执著这是一条蛇。因为你自己“亲眼见到”这是一条真实的蛇,所以还是没办法断除对蛇的执著。通过这种说法也可以对照,当我们在对一切万法产生实有执著时,善知识或者善友跟我们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不存在的,你对于这些法不要产生恐怖、不要执著。虽然上师善知识再再地这样讲,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产生一切万法不存在的理由,尤其是当我们所谓的现量见到法的时候,哦,我现在正在亲自感受这个法。上师为什么说这些法是不存在的呢?
就像别人说你不要怕,这条蛇不存在。当自己的眼识前正在显现这条蛇的时候,这句话对我来讲不起作用。当我正在牢牢执著万法存在的时候,佛陀、上师说的万法皆空对我不起作用。当通过理论,就像我们用一根竹竿把它挑起来,然后用灯一照,看清楚了,原来这是一条花绳,或者是一截扔掉的电线而已,看清楚了它的自性之后,一下断除了对蛇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已经完全照见了它确实不存在的道理,内心当中生起了定解,所以这时可以把刚才特别执著的这条蛇,随便抓在手上仔细去观察,都不会有丝毫恐怖。
当我们通过中观的正理对一切万法做详尽观察,真正的体会到了一切万法的确不存在。这时对于佛陀、上师讲的万法不存在的道理,才会真正的信受,这才是真正不退转的信心,因为已经有了定解。
必须要了知一切万法不存在的道理,就像对蛇的态度一样。实际上也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要修持一切万法无所有,必须要在内心当中真正产生定解。产生定解之后再修持万法的实相,内心当中的确可以产生一种感受。否则前面所讲到盲修的观点,不管是所谓的和尚宗,还有我们讲正行的时候,通过对比远离歧途,这些都是内心当中对于万法的自性,落在四边当中没有定解。现在我们通过断有边,产生定解的方式,逐渐趣入大空性的本体,通过比喻说明能够帮助我们了知必须要产生定解的重要性。
庚三、了知后应实地修持:
我们通过观察了知了一切万法不存在的理论之后,还要通过实践,必须实地修持才能打破真正的实执。
是故分析而了达,不应停留观察上,
无始实执久串习,务必再三修无我。
通过种种的正理分析之后,已经了达了一切万法的确不存在,这时就不应该再再停留在观察上,因为无始实执久久串习的缘故,力量很强大,所以务必再三修无我。
这是教诫我们抉择完之后,一定要修持无我空性,也讲到了理论和实践、闻思修结合的问题。“是故分析而了达”,如果你不分析,无法了知一切万法之所以是空性的道理。
如果通过理论再再分析,学了很多部中观论典之后,对于各种各样抉择万法空性的道理,已经很纯熟了。然后通过了达完全在相续中产生万法不存在的定解之后,不应该再停留在观察上面,必须要再进一步深入。就像不能停留在听闻的层次上,必须在听闻之后要去思考一样。同样当你的思考已经达到某种层次的时候,必须要进一步去实修,不应该再停留在观察上了。
为什么不能停留在观察上呢?因为无始以来实执的力量非常强大的缘故,必须要再三的修持无我。我们听闻的力量观待于思维的力量很弱,如果观待于修行的力量,思维的力量就变得很弱了,以一个比较弱的力量去对治一个很强的违品,这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听闻的力量很弱没办法遣除疑惑,虽然思维的力量已经产生了定解,比听闻的力量强得多,但是单单要凭这一点观察的力量,要来对治无始以来强大的实执串习,还是非常困难的。
这时我们就知道了,无始的实执久久串习,不是串习了一两年,不是串习了几十年,而是无始以来在数不清的劫当中,每一世都没有对治,都在加强实执,所以这种实执习气种子的力量在我们相续当中可以说根深蒂固。从某个角度来讲,似乎都要变成我们的本性了。我们只能说似乎要变成我们的本性,因为它的确不是我们的本性。这个力量极其的强大,要把这么强大的力量从根断掉,必须要通过修持,再再的修持空性、修持无我,这时才能动摇它的地位,逐渐地让实执的力量松散直至消亡。
因为这个方面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观察的力量很弱,实执的力量很强,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通过思维生起的定解上,必须要上座修行,一而再、再而三的观修,才能动摇实执在我们相续当中的统治地位,否则没办法把它彻底根除。这个实执的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什么程度了?比如须弥山或者一切的山河大地,这么多的万法显现在我们面前。实际上我们面前的大山,或者这些高楼等万法的显现,按理来讲都是一种迷乱的习气。这种迷乱的习气一旦强大、稳固之后,就会在我们面前显现强大稳固的法。这样的山在自己面前是怎么强大、稳固的?这些铁块等金属都是一种习气,但是这种习气在我们面前显得非常稳固。
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习气已经稳固到什么层次了,这些就是一生当中通过我们的习气在面前显现,因此我们真正要把这些断除。在《经庄严论》当中讲,首先必须断除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脑海中形成的概念,这些观待于色法来讲,还不是非常的稳固,所以首先断掉的是脑海中的概念。比如修白骨,在你的意识中一切万法显现白骨的相,这是可以首先断的。最初把这些观出来的相断掉之后,然后第二步非常稳固的色法显现才能逐渐断除。我们要断除实执的串习,断除一切万法的显现的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再再修持无我才能断除。
为什么在思维、观察之后一定要实修呢?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广论》中也是讲了思维和修行的关系。就像你要去一个地方赛马,必须首先去测量路线,从这个地方跑到那个地方是不是平坦,首先要观察。观察之后干什么呢?然后要骑着马在上面去比赛了,最初测量场地是为了以后真实赛马做准备。如果你测量之后不跑了,或者往其他地方跑也是没有意义的。
观察和修习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首先我们观察一切万法是不是存在的,相当于观察赛跑的场地。观察是为了后面修行做准备的,修行相当于真正开始赛马了,测量好之后就要去跑,我们观察也是为以后实修做准备。如果你观察之后,对所观察的内容不去修行,反而去另外一个地方找一个窍诀,相当于把这片场地观察好之后,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跑一样,这也是错误的,你观察好之后,不修行也不行。闻思的时候把理论观察得很透彻,修的时候另外找一个修行的方式,仍然是一个错误。我们修行就是在观察当中,抉择出来一个正见,修的时候就去缘着正见再再去修行。思维和修行之间的关系,通过宗喀巴大师的比喻就可以完全知道了。
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教诫我们说,不应该停留在观察上,无始以来实执力量很强大的缘故,必须要再三修持无我。
己三、彼之必要:
最初修单空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照见本义诸大德,极其郑重而宣说,
必须通过修无我,方可根除我执见。
照见本义的一些大德都是非常郑重的宣说,最初必须要通过修持无我,才可以根除我执的见解。
照见本义的大德有很多,佛陀也是照见了本义的大德,他对于一切法界都已经照见了。佛陀照见了究竟的法界之后,在经典当中,一方面宣讲了究竟的空性,一方面也为众生宣讲了单空的修法。比如对小乘者宣讲了人无我空性的单空,对大乘的初学者也是在《般若经》等很多经典中宣讲了单空的修行方式。因为佛陀照见了初学者必须通过修持单空才可以根除我执见解的缘故,所以佛陀是这样讲的。
还有后面的大德,像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还有其他自续派的大德也在他们的论典中宣讲了单空的修法,只不过有些时候著重宣讲单空,和简略的宣讲单空方式不同而已。
很多照见本义的大德都是非常郑重的宣讲这样的道理,尤其是为了初学者能够实行而宣讲。宣讲什么呢?通过修持无我空性的方式才可以根除我执见,所以必须要修持单空,对于这方面再再地强调。
因为众生的分别念非常粗大,所以想要修持大空性非常困难。对他们来讲分别念可以缘的,而且又和我执直接矛盾的法是什么呢?就是单空、无我的修法。因为单空无我的修法是我执的直接对治,所以修了之后力量非常大,能够直接帮助众生远离粗重烦恼。而且单空是分别念可以抉择、能够实践的,对众生来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修法。这些大德通过大悲心引发为了让初学者逐渐趣入大空性当中,为我们再再的宣讲修单空、无我的重要性。因为必须要通过修持无我单空,才可以根除我执见解的缘故,所以再再地极其郑重做了宣说。
此乃一切初学者,无有错谬之入门,
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
这是从正反两个角度讲的。单空的修法是一切初学者没有错谬的入门方式。如果你要进入大空性的殿堂当中,怎么入门呢?单空就是你的入场券。如果没有通过单空,就没办法进入到大空性的修法中,末法时代中下根性的人尤其应该著重修持单空。
我们在抉择的时候,可以首先一下子抉择到应成派离戏的空性,但是趣入的时候,如果不是一个上根利智的人,还是要通过次第的方式来悟入,这是一切初学者没有错谬的入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千万不要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开始就一步登天,想一下子修大空性。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你要修大空性,只是词句上,或者外表上做一个修行的样子而已,内心很难趣入到大空性的境界中去。
从反方面讲,“口说最初即断此,乃是散布魔密语”。如果有些人没有通达这个问题,口中说,初学者最初要断除对一切万法的执著,乃至于断除对单空的执著,乃是散布魔密语,这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散布魔王可怕的密语。
为什么叫魔密语呢?表面上没有说这是魔的语言,但实际意义上已经变成魔的语言了。这方面可以做一个分析,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一般凡夫人的心非常粗大,相续中实有的执著已经自在了。要在实有的状态中,修一切万法都不存在,而且是不可思、不可言、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怎么样去缘呢?它的对境就是一个大空性,什么都不能执著,能境是完全处在实有的状态。通过一个实有状态的能境,以很粗的分别心要修一个一切无所缘的微细法性,完全缘不了,没办法修持。这样修最终就会落入麻木的状态中,在茫然的境界没办法真正的趣入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魔王欺惑修行者的语言了。
如果一个初学者最初修单空,在单空的基础上再修持大空性,就会逐渐进入大空性中。魔王害怕这种正确的修行方式,他抓住了修行人好高骛远的心态。凡夫人都有好高骛远的心态,如果跟他说你要修单空,修单空很重要,他会问这个单空是了义的修法,还是不了义的修法。如果别人跟他说单空是不了义的,那我是不修的,我要修了义的修法;如果跟他说单空是一个初学者修法,他认为我不是初学者,我不修这个;如果说单空是个中下根的修法,那我不是中下根,有没有更高的?当然更高的修法是有的,了义的是大空性,一切不执著、无所缘的大空性、大手印、大圆满,这是利根的修法,那我是利根,我要修大空性,一般的人都有好高骛远的想法。
魔王抓住这种心理,他说:单空是针对初学者的修法,那是自续派的修行方式,你是应成派的根性,属于利根者,所以你不用修这个,可以直接进入大空性,听起来非常容易相合于初学者的心态。为什么呢?这么高的法我都开始修了,似乎觉得高人一等。虽然听起来舒服是一回事,但是你能不能够修持,最后走到什么地方那是另外一回事情。观察下来之后,他对于单空不想修,最后对于大空性也没有办法缘,逐渐散乱到一切都无法修行的状态了。这正中魔王下怀,他给修行人设计了圈套,最后引你到了丧失修持空性的状态中去。
很多大德为了引导众生而宣讲单空,通过很多经典和理论对一般人说明单空是究竟了义的,而且引用很多教证来证成单空的修行是了义的。为什么呢?因为最初给修行者讲这是一个不了义的修法,都不会想修持,所以对他们说这是了义的修法,不单单这样说,而且使用了很多佛经论典、菩萨大德堪能信受的教证,来证成这是了义的修法。众生一听,这个修法了义,还有这么多的根据,就会愿意趣入,这是一种方便,也可以说是一个善意的圈套。一旦进去之后,就把这个众生网住了,逐渐可以引导他进入到大空性中去,有很多不同的方便,我们学习完这些之后,对于很多宣讲单空的宗派和大德,的的确确可以体会到他们的悲心非常深厚。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方便,很大一部分众生都没办法救度。
通过很多的方式把他们引导到佛法中来,这方面的必要性就是这样。因为一切众生最初没办法缘甚深的实相,所以让他缘一个分别心能够修持的空性,这种单空无我的修法分别心完全可以修,修了一段时间之后,对于单空完全可以趣入,生起单空的觉受。
生起单空的觉受之后,第一个粗大的烦恼不会再生起来了,第二个有了趣入空性的阶梯。站在单空的阶梯往上修,再说大空性的时候,第一个他能够接受,第二个已经有了切实可靠的基础,再修大空性就会非常容易。
反观像我们这样的人,好像抉择了最究竟了义的观点,如果没有注意调伏分别心,就会产生一个高高在上的所谓优越感:你看其他宗派谁谁谁都没有抉择到大空性,我已经能够这样抉择了,这种优越感是没有必要的。还有别人通过修单空,已经脚踏实地达到了单空的境界,在这个基础上听闻大空性,稍微修持之后,一下子就可以趣入大空性中去。而我们这种优越感还站在实执的地上,没有爬到别人单空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来讲,不注意也是容易进入歧途的。
抉择了正见之后,一方面对于自宗他派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可以通过比较公正的方式来抉择;一方面了知了空性之后,还是要从单空的方式入手去修行,虽然整个大空性我们可以抉择,但是修行的次第还是要一步一步的抉择,这样才可以达到真正大空性的状态。
比如我们要上到五层或者十层的楼顶,首先抉择见的时候,可以一下子从一楼抉择到十楼,这是要达到的境界,一切万法就是这样的。抉择完之后要去走的时候,还是要从第一楼、第二楼、第三楼……这样去走,慢慢我们的心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从中下根的角度,或者对于初学者来讲,我们可以抉择到空性,但是修的时候,最好还是要通过次第的修行。
利根者是不是也需要经过这样的次第呢?利根者还需要从一楼到十楼慢慢走吗?不一定。这只是一方面的比喻。虽然就中下根来讲,必须从一楼到十楼,但是这个比喻本身对利根者来讲就不适合。为什么呢?所谓从一到十的楼本来就是假立的。对我们来讲,有一楼到十楼之间的差别,因为我们的分别念只能接受一楼到十楼的概念,这种说法让我们觉得心里踏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所谓的楼是假立的,从一到十也是假立的,所以利根者没有一到十次第的概念,也不需要这个概念,对他来讲,一下子就可以顿超十地。十地本身就是假立的,或者次第的修法也是假立的。如果能够一下子趣入到大空性中,这样的比喻对他来讲就不适合。
这个比喻从一个角度假立了十地的状态,一地到十地不是在法界当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既然不是实实在在有的,有些人不需要经过十地。你说这是十地必须要从我这儿走,他不用从这里走,利根者有自己的道次第。
比如中观的四步境界,首先怎么修,必须要达到什么程度,然后再修到什么程度,对于一个渐次的根性来讲的确如此。但是对于真正的利根者来讲,这些次第对他来讲都是多余的,他不需要走这条路,通过利根的方式照样可以到达楼顶。
所以说是不是一定要有这样的过程呢?不一定。这个比喻也是不确定的,对于中下根者来讲这是必须的。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既不能够高估自己的根性,也不要说因为我是这样的缘故,所有的人都要和我一样,这是不敢确定的。利根者有利根者的修行方式,中下根者有中下根者的修行方式,不能因为我是这样修的,所以你们都必须和我一样,这是无法确定的。我们对于利根者的修行方式也要认同,虽然我不能走,但是要认同这个可能性是有的,利根者可以走这条路,我不能走。第一个我不能走,不能诽谤;第二个我不能走,要按照自己的路踏踏实实去走。分析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讲还是有必要性的。
己四(如何趋入)分三:一、真实修行之次第;二、分别宣说;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
庚一、真实修行之次第:
真实修行的次第讲到了如何趣入。如何趣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大空性这样殊胜正行的行径。怎样趣入呢?前面的科判讲到了真实抉择和彼之必要,就是讲到了怎样过渡。讲完之后,有了殊胜的境界,又讲了过渡,这时讲的是怎样去过渡了,到底如何真正趣入这个问题。
无我执相所引发,实空胜解已生起,
尔时无有执著相,非为究竟实相故,
修离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
“无我执相所引发”,前面著重讲到了无我的执著相,必须要生起无我的境界。通过无我执著的相所引发的实空的胜解已经生起来了,这个实空的胜解就是单空或者一切空性的胜解已经产生了。产生胜解之后,要进一步的抉择“尔时无有执著相,非为究竟实相故”。“无有”的意思不是无有执著,而是说对于单空、无我的执著相,认识到所谓无有的执著,非为究竟实相,还不是一个究竟的实相,只是通过分别念来打破分别念的方式而已,所以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非为究竟实相”。
那么究竟认识到非为实相之后怎么办呢?“修离三十二增益,远离戏论大空性”。然后就要修持离开三十二增益、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必须要去修持究竟空性,这就是真实的修行次第。这种真实修行次第在《智慧品》等中观论典当中也是讲到,首先要修持一个单空,然后打破单空,修持大空性。
《智慧品》中讲:“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若久修空性”,这个“空性”是讲单空,如果长时间修持单空就会断除实有的执著。当你断除实有的执著之后,第二步怎么办呢?“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然后修持一切无所有的大空性,就可以断除对空性的执著。实执断除了,空执也断除了,就可以趣入到大空性当中,所以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最究竟的状态在相续当中完全可以生起来。
此处也是这样的道理,首先为了断除实执要修持单空的执相,如果通过修持单空,一切万法都不存在的胜解在内心生起了,这时应该知道无执的相也不是究竟实相,而是打破分别念的一种方便,必须还要进一步舍弃细的执著。细的执著是什么呢?这个细的执著是通过三十二种增益来进行安立的,三十二种增益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安立方式。
到底什么是三十二种增益呢?三十二种增益分为两组,第一组属于世间凡夫执著的方式,有十六种相;第二组属于声闻缘觉的十六种相,加起来有三十二种。三十二种是对于四谛法分了十六种行相,凡夫人对十六种行相是完全没有安住的,这种没有安住的状态代表了一种最庸俗粗大的执著相。
声闻等小乘者安住在十六行相当中,他们对十六种行相执著,所以这方面代表了比较细微的相,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凡夫人的十六种执著的方式,代表轮回的执著相;声闻安住十六种的行相,代表的是涅槃的相。对于涅槃和轮回的执著都远离之后,就是殊胜的法器。
在《俱舍论》《新月释》中都引用了四谛十六种行相,四谛每一谛当中有四种行相,所以是四四一十六种行相。在苦谛当中,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种相;在集谛当中,有集因生缘四种相;在灭谛当中,有灭静妙离四种相;在道谛当中,有道如行出四种相。小乘者通过修持、现前四谛十六种行相,可以证悟无我空。
无我空也是代表单空、破有边的执著,或者代表一种涅槃。修持完四谛十六种行相之后,对于轮回彻底抛弃了,安住在涅槃的状态中,虽然可以远离轮回,但是没办法远离所知障。大乘把十六种行相打破了,代表打破对涅槃、所知障的执著。必须证悟圆满的法空,才能真正打破声闻安住的十六种行相。
声闻打破了凡夫人十六种错误的执著,对于十六种行相凡夫人安住在另外一种相反的状态当中。首先苦谛中的第一相就是无常相。声闻安住在无常,凡夫人安住在常有中,所以对于三十二种增益,凡夫人没有安住在十六种行相的状态,小乘者安住在十六种行相状态中。以无常为例,前面已经讲到了,一个是常,一个是无常;以苦来讲,凡夫人颠倒安住在乐的状态,认为一切是快乐的,而声闻者安住在痛苦的状态;空是讲到了空这样一种我所,声闻认为这个我所不存在,凡夫人恰恰认为我所是有的;无我就是没有我,众生认为有我。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
通过安住声闻乘的十六种行相,可以打破凡夫人的颠倒分别,但是安住十六种行相,仍然也是一种分别念,属于对涅槃的执著而已,我们只是分析了第一组相苦谛,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剩下的法都可以类推。
凡夫人安住在四谛十六种行相的反面,完全是站在没有趣入四谛十六种行相的状态当中,代表了一种最粗的轮回执著。声闻代表一种细微的涅槃执著,只是打破了轮回。打破涅槃之后的状态叫做大空性,也叫做远离戏论,远离了小乘境界就是菩萨的境界,打破了对轮回涅槃的执著,趣入到大空性当中,所以后面讲远离戏论大空性。
就数量而言,三十二种增益是最广的,中等的是八种戏论,然后是四种边,最后就是有无,再归纳就是有。
彻底远离三十二种增益、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必须要生起来,这方面是通过单空的道理,离戏空来过渡了。
彻底了悟实空后,空性显现缘起性,
现空何者皆不执,如同火中炼纯金,
于此必能起诚信,
彻底了悟了实空之后,一切空性显现为缘起。这时菩萨对于现空何者都不执著,就像在火中炼纯金一样,通过十六次的锤炼之后,黄金没有一点杂质,成为纯度最高的黄金,这样对于大空性也能产生诚信。
“彻底了悟实空后,空性显现缘起性”,要说明的问题就是“现空何者皆不执”。彻底了悟实空是对于显现不执著,空性显现缘起性是对于空性也不执著,对于现空何者都不执著就达到了大空性的状态。
《新月释》当中讲,彻底了悟实空是入定位,这个实空是真实的空性,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了远离戏论大空性,安住在远离戏论大空性之后,就彻底了悟了实空,完全可以证悟一切万法的大空性。这个“后”字就是讲后得,入定位的时候,能够完全证悟大空性;出定位的时候,缘起性空都是双运的。不管是入定位,还是出定位,现空双运,对于现空何者都不执著,这时的状态就像火中炼纯金一样。
从金矿当中挖出来的金子,里面含有很多杂质,它的纯度不高,金匠必须要通过十六次的煅烧,在火中烧了之后再捶打,这样反复锤炼之后,才是非常纯的黄金。
所谓的十六次煅烧黄金的比喻所对照的意义,就是大空性必须要通过很多次的修炼,或者很多修行方式,比如首先抉择,然后安住,再抉择安住,或者通过入定和出定轮番的方式修炼,最后达到了入定位大空性现前,出定位如梦如幻显现。内心没有一点实执,这个实执相当于黄金中的杂质一样,通过十六次的煅烧之后,一点杂质都没有了,黄金的纯度很高。通过这样的修行,内心一点实执都不存在,就会达到大空性的证悟了。
“于此必能起诚信”,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一方面对一切离戏不会执著,一方面内心当中有了很深的证悟,后得位一定会产生诚信的。
我们再回到主题上来讲,在修大空性时现空何者皆不执。在一点都不执著的时候,入定位有一种明空无二的智慧完全可以了知,对于这种离戏的智慧可以照见;出定位对于大空性完全产生了诚信。一方面任何都不执著,一方面能够产生定解,完全不像前面所讲的“未察直直而安住”,没有胜观的状态,也不是一定要执著这种状态。虽然没有丝毫执著,但是能够产生诚信。这方面是通过修行之后,真实在内心引发证悟的境界。回到主题就是的的确确需要善证一切不执著,这样的不执著是一种正修的不执著,而且的的确确没有丝毫分别念可以执著的,就把这个主题衬托得非常清晰。
对我们来讲抉择这个问题的时候,在内心当中也是可以现出一个很清晰的总相。入根本慧定时不执著,趣入的过程中是怎样的?首先修无我单空的执著,然后打破单空,最后趣入无执著中,在内心产生一个不可动摇的定解。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