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19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否则极为甚深要,印藏诸大成就者,
长久精勤所证义,奇哉愚者于瞬间,
说是证悟起怀疑。
“否则”主要是承前启后。前面讲过如果要真正证悟大空性,必须要轮番的修持。首先修持容易修的单空,然后泯灭单空才能证悟大法界。这种极为甚深的要点,印度和藏地的大成就者也是通过长久精勤修行诸法之后,才证悟了要义。而一般的愚者说自己在一瞬间已经证悟了,麦彭仁波切说我对此生起怀疑。这是非常难以证悟的,此处也是为了让我们相信这个问题。
印度和藏地的大成就者修法时,绝大多数人经历了苦行。当然传记当中讲到,印藏或者汉地的成就者一部分是这样示现的,我们无可否认。即便是示现,也有示现的必要性。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佛教历史中每位成就者都是殊胜化身,不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就是莲花生大士的化身,好像没有一个是凡夫修成的。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去分析,清净的教法每一代都需要有大德住持,这些大德主要来自于菩萨的化现。如果单纯依靠凡夫修行获得成就,有时一代中有几个凡夫的成就者,有时几代中都不一定有一个成就者出现。因为每个阶段中的修行者都需要有一个核心人物,即一位殊胜善知识指导大家修法,所以佛菩萨化现的历代上师善知识非常重要。一方面是要住持寺院,让修行者有一个所依的殊胜上师;另一个方面是清净的传承要一代代的传下去,而且不应该有丝毫的垢染。
因此只有一个方式,就是通过佛菩萨转世的方式来持教,这样对于教法的弘扬有很大的必要性。因为他们本来证悟了实相,又通过证悟的智慧在显现上学习了教法。在这一代当中,可以成为教法的庄严。未来还有其他大德的化现,每一代都保证有一个核心人物作为众生依怙的引导者,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了知佛菩萨化现成为上师有很大的必要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为什么这些大德已经证悟了,但是在显现上仍然还是要去精勤修法呢?实际上菩萨转生在世间,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利益众生。如果没有众生可度,住持教法就没有意义。因为住持教法是为了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在众生面前,他要示现很多和众生共同不共同的地方。一方面让众生不会产生自己和上师之间相隔太远的感觉,一个是高高在上的佛陀,一个是低等的众生,如果这样的感觉太明显,有时会成为修道的障碍。
因为上师善知识也会示现成一般的凡夫人,所以他们求道时也会听法,显现上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难题也会苦恼,以及通过祈祷而证悟、长久的打坐等等都是给众生示现:如果你这样做也能得到功德,或者传递了另外一个信息,即便是成就者转世都需要精进,那么一个凡夫人更加需要精进,至少需要像成就者这么长时间的精进才行。
在一般人的概念当中,显现上成就者转世之后经过胎障稍微迷惑了,精进修持后重新苏醒了种性。前世开悟的功德好像又重新出现了,这是普遍的感觉,也是一个方便而已。这样观察成就者是已经证悟过的人,前世的智慧非常殊胜,连他都需要这么精进的修法,一般凡夫人相续中的福报很浅,罪障也很深重。为什么不精进修法呢?必须要精进修法才能证悟。第一,如果你精进也可以证悟;第二,连成就者的转世都需要精进,凡夫人更加需要精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证悟者的显现一定是对众生起到引导的作用。
在传记当中,也有很多成就者的的确确是凡夫修成的。这样安立的时候,他们也是通过了多生累世的修行之后,在这一世当中善根圆满,然后证悟了法性,这种情况非常多。
一般来讲,汉地没有转世的系统。虽然转世是有的,但是总的观待于印度、藏地,一个修行者再再转世的记载并不多,只有几位而已。很多公案、佛教史、高僧传中给人的感觉,汉地的成就者基本上都是凡夫修成的。其实这位凡夫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苦行,不是今生经历了很多苦行,就是多生累世中为了证悟甚深意义经历了很多苦行。
藏地的大成就者显现上,也是依止了上师几十年,或者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经历了很多口里无食、身上无衣、没有住处的苦行,很长时间以后才获得了成就。印度很多殊胜的上师、大德,都是通过长时间的苦行,得到了证悟。因此我们知道了印藏、汉地的很多成就者无论是有必要示现,还是真正从凡夫修成的成就者,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精进之后才证悟的。
麦彭仁波切以讥讽的口吻说:“奇哉!”就是很奇怪,末法时代的很多愚者,“愚者”的安立方式,一方面是没有智慧的人,一方面是根本没有经过很长时间的苦行,福报浅薄、罪障深厚,甚至连正见在相续当中都没有生起来。却说在一瞬间当中,已经证悟了法性。麦彭仁波切说,这样的确值得怀疑,他产生了很大的怀疑心。
这个地方有个“瞬间”,有时是一瞬间很快地证悟,有时瞬间的意思就是很短的时间。在几天、几个月当中很轻松地证悟了法性,麦彭仁波切对此生起了怀疑。前面讲歧途的时候,愚笨的上师给愚笨的弟子“直指心性”。上师说:“你回去在两三天内观心,然后和我报告一下修证的状态和认知的情况。”弟子说:“我的心刹那刹那地生灭。”上师说:“没有形状颜色的缘故是离有边,然后刹那刹那起心动念的缘故是离无边,这就是殊胜的法身。你看到了没有,认识了吗?”弟子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特点,上师说:“你已经证悟法身了。”
上根利智者尚且需要很长时间证悟的法性,一个非常愚笨的人并没有精进的修持,却在一瞬间很快证悟了法性,这与因果不和,这样因果就会错乱。当然我们不否认显现上一些没有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上根利智者,我们不是在讲这种情况。这里不是示现的愚者,而是真实的愚者。他们相续当中没有长时间修行的福报,也没有奇特的因缘,这种庸俗的人非常懒散、贪著睡觉饮食,能够很快地证悟,的的确确是值得怀疑的。
这方面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是如果要证悟,必要的苦行还是应该经历的。如果修法时必要的苦行也不经历,比如我们学法的时候,天天喝茶聊天,做放逸散乱的事情,根本没办法产生定解。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贪著世间八法的方式修行也是难以证悟的。如果你要证悟,就要具备的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必要的苦行。虽然佛教中不提倡无意义的苦行,但是为了修持正法,经历必要的苦行还是不排斥。此处主要给我们讲了如果想要真正的修习、证悟佛法,就要以传承上师的传记为标准。我们要这样看待传承上师的传记,即便是示现,也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要像传承上师这样做,如果像他们这样依止上师、修行佛法,一定可以开悟,否则没有办法开悟,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这些。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示现呢?主要是给后代的弟子做一个榜样,如果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他不会这样示现的。最大的启示作用就是给众生做一个榜样,他们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做,也一定能够获得殊胜证悟。尤其在修行正行的时候,首先修持单空,然后打破单空的执著趣入到空性的大光明中。这方面遣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庚二(分别宣说)分三: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三、对此须生定解。
第一个科判是抉择本来清净,此处的本来清净和第一个问题当中的本来清净是一个意思,这个地方的本来清净主要是和空性的意义相合,不同于生起次第中的清净,而是必须要抉择一切万法的大空性。第二个科判是大空性双运的光明智慧是不灭的,一方面有空性,一方面有智慧,这种明空无二的境界在抉择的时候必须要生起来。第三个科判是对于明空无二的本体需要产生胜观的定解。三个科判安排的是这样的次第。
辛一、抉择本来清净之见:
正行现有诸轮涅,超离有无之本义,
有无何者皆不成,偏袒执著有戏论。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
修正行的时候,器世间和有情世间一切轮回涅槃诸法都已经超离了有无的本义,安住在它们的本性当中。“本义”可以理解为本性,超离了有无边的本性。“有无何者皆不成”,在这个本性当中有边不成,无边也不成,何者都不成。如果我们修行的时候偏袒执著这个法存在,就是有戏论;如果偏袒执著这个法是无边,就是无戏论,无的戏论也属于有戏论,以理分析的时候没见到任何有无成立的法。为什么要产生执著呢?不会产生执著,也不应该去产生执著。
如果你产生了执著,说明根本不是一个殊胜的正见和正确的修法;如果你真正分析没有见到任何法,怎么可能产生执著呢?一定不会产生执著。
此处的正行,上师在《新月释》中讲到了两种安立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殊胜正理抉择正见之后生起定解,然后安住在定解当中修持。比如这个地方的定解就是一切不执、一切万法何者也不成的状态就是正见当中的定解。然后抉择完定解之后,通过你的禅定安住它,这是一种正行的修行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上师给自己指示心性的时候,对心性的法界有所认知,然后安住在上面,这也是一种正行。
在修行正行时,“现有诸轮涅”,“现”是显现的法,这个地方讲器世间,即山河大地、房子桌子等等,“有”是讲有情世间。一切的众生和所依的器世间,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观察,都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就像第一个问题当中经常提到的法界本性不是有也不是无,实际上只要是我们分别念能够缘的一切万法,全部什么都不是,所以“超离有无”,一起轮回和涅槃的法也是超离有无。在抉择的时候轮回的法是指不清净的法,通过不清净的因产生了不清净的果就是现在众生流转的状态;涅槃的法就是清净的因产生清净的果。不管是轮回的法,还是涅槃的法,从因缘和合产生的角度来讲,也一定是空性的。这个空性一定是超离有无的。通过任何的因观察,都能得到轮回和涅槃就是超离有无戏论的本性。
比如唯识宗把色法部分抉择成空性,有情心识的部分不抉择为空性,心识依他起是有的,色法是无的,落在有无的分别执著当中。还有一些是轮回和涅槃分开执著的,轮回是存在的,涅槃是空性的,这也是一种有无,像前面分析自续的观点,说轮回方面的显现法存在,然后自性是不存在的,涅槃方面是空性等有无,或者有些认为轮回是没有的,涅槃的法性如来藏存在,这也是一种有无。我们分析这样的观点都没有超离有无的状态,而真正的正行一定要超离有无。此处讲到了不管是现有,还是轮涅,有为、无为的一切法,都是本空离戏的状态,超离有无的本义就是它的本性。
这样的修行有无何者皆不成,如果你认为这个法有,它是怎么样有?通过胜义理论观察一切所谓有的法都是空性的。你认为无的,又是什么无呢?如果你认为无是一定存在的,没有有哪里来的无呢?这样观察无也是不存在的。对于前面分析的过程必须要非常纯熟,然后在很短的时间中,可以打破我们相续中有无的执著。通过打破有无产生了定解,可以直接成为正行的一种修法,我们一定要知道有无何者皆不成。
“偏袒之后有戏论”,偏袒就是我们在修法时认为有是一种有的戏论。那么如果是无呢?虽然属于无,但是还是有,这是增益。法界当中不存在有无边,你认为是有无边,一方面是偏袒执著,一方面变成了有的戏论,属于增益的状态。从这方面分析,我们一定要知道凡夫人无始以来习惯的执著方式,不离开有无边,所以帮助我们打破有无边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根登群佩大师在《中观精要》中对于众生执著有无的方面做过介绍,以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只认识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当他知道房间里面有一个人,因为他只认识两个人,所以当肯定房子里的人不是张三时,他想一定就是李四。不是张三就是李四,不是李四就是张三,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认知方式了。同样的道理,凡夫人的分别念不是有就是无。当这个法不是有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说不是有那就是无,众生就是在有无当中翻来覆去的执著,所以执著有是一种戏论,执著无还是一种戏论。什么时候众生才能了知非有非无的本体呢?不学习中观的教言永远没办法了知有不存在,无也不存在。
我们一定要注意根登群佩大师的教言,对我们的惯性思维能够起到一种警醒的作用,可以引导我们去打破对于有无是非的执著。要么是是,要么是非,要么是有,要么是无,众生就是落在两边当中执著。对于万法没有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认为有,觉得是存在的,一旦观察之后就空了,空了之后,既然不是有,那就是无,即便有时我们把这种无的观点贴上了一个应成派的标签,说我抉择的是应成派的空性,但仍然是一个无。因为一切法都不存在了,有变没了,所以是无。这时一定要注意,我们认为抉择到了很高的境界,实际上仍然是一个无。应成派为我们提出抉择的方式,就是有不承认,无也不承认,对于有和无都不存在的状态,也必须深深思维、反复抉择之后,才能真正超离有无。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和无始以来的戏论斗争的过程,完全颠覆了我们惯有的思维,这是比较艰辛的。一旦成功抉择之后,说明你已经成功地从轮回的泥潭中脱离了。因为你的思维成为一种趣向于涅槃,趣向于法界的全新思维方式的缘故,所以我们执著有和无都是一种错误,偏袒执著都是戏论,必须要超离有无。
平时我们觉得法是有的,或者认为法是无的,这方面观点安立的时候,都是我们的心中是否显现。如果我们眼识、意识显现,就会认为这个法是有的。什么时候在我们意识,或者眼识前不显现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是没有的,所以有和无都是以我们的心为标准来衡量的。我们现在对于有无还没办法真正认知和打破,我们说这个法是有的,凭什么说是有的?实际上说是有时,不外乎就是我看到、摸到或者心中想到了,难道还不是一个有的概念吗?安立的根据就是你的心,但是你的心能不能做为标准?不能做为标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心变得太快了。比如昨天晚上信誓旦旦的发愿,今天早上一醒来所发的誓愿早荡然无存了,想法会完全不同。上午决定的事情,下午就完全变了,我们的心哪里可靠呢?以自己的心为标准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心不能做为衡量的正量。平时我们认为这个法是有无,或者很多的观念,从这方面观察都是错误的。
观察的时候,心本身也不成立,因为心本来是个假立的东西,所以哪里还有什么可以信任的呢?根登群佩大师讲,小时候我们喜欢什么?小时候对在地上打滚、用泥巴做玩具,或者做游戏很有兴趣;稍微长大一点,到了十几岁,会对这些完全没有兴趣了。在十几岁执著的东西,认为这是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到二三十岁的时候再回头看,会认为自己少年时期做的事情的的确确是非常可笑的。我们曾经觉得这样做非常好,长大之后再看,发现自己做了很多可笑的事情。二三十岁认为绝对正确的事情到四五十岁再看还是不可靠,又没有兴趣了。这样反反复复,自己的心哪个是正确的?没有一个正确的。我们学佛之前学习外道的修法,或者练气功,产生了气感觉得就是真理了,后来学佛的时候完全推翻了,觉得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的心识没有可靠的。
在《三摩地王经》中讲:“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我们的识的确不是正量。通过世间人的分析完全可以知道,每个阶段执著的东西,只要换一个角度完全变化了。我们认为这个法是存在的,一定是有和无,这方面完全没办法作为正量来衡量,都是一种虚妄的执著状态。
“是故以理分析时,未见成立何生执”,我们通过正量观察分析所谓有无的时候,没有见到一个法是可以成立的。如果一法不成,哪来的有无呢?如果这个法的确存在,我们可以再来分析这个法是有还是没有?如果通过分析一个法都不存在,那么不可能有有和无,或者对有无的分析完全无法成立。
未见成立何生执?没办法执著。修正行的时候一定要反复在内心当中修持这个意义。首先通过空的执著,逐渐可以引发离戏的证悟。因此我们在抉择本来清净的时候,对于相续当中有无的观念一定要超越。有些时候是通过修行逐渐超越的,有些时候从高僧大德的传记当中,可以看到他通过一个很猛烈的因缘超离了,也许是上师给他一个强烈的加持,或者做了一件违反常情的事情,就从善恶、有无的执著当中脱离出来,一下子见到本性,这种例子非常多。证悟之后便超离了有无的。有些大德证悟了之后,为了表示一切万法是超离有无的,有时有必要在众生面前显现超离有无、善恶的境行。为了给众生表示证悟的心境,所以做很多凡夫无法想象的超离有无是非、善恶观念的境行。
他们证悟空性之后,有时显现上和一般传统的上师一样如理如法的传法、持戒,一切的所做都符合教典。有时证悟之后,他会反常规而行,给众生指点超越一切心识的状态。我们学习的时候,对两种观点都要正确的认知,两者都是证悟了空性之后,给众生做了一种引导的示现。这是第一个科判抉择本来清净,即何者都不执著、何者都没有、何者都不是的观点。
辛二、宣说自性光明不灭:
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
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
这个“然”字是承接前面的颂词。前面主要讲到了空性,一切本来清净,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执著状态是不是什么都不了知呢?不是这样的。“然离四边戏之理”,离开四边戏论的道理,“观察而引定解生”,通过修行证悟了空性可以引起一种定解。“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当引发这种殊胜定解的时候,这个自然光明的智慧就是胜观,胜观的显现犹如明灯一样,可以遣除相续当中的愚痴黑暗,能让众生安住在明空无二的境界。它承接第一个科判,第一个科判著重讲离戏、空性,第二个科判是讲空性无二的光明,它的自性光明是不灭的。
只要离开了四边戏论,你一定会有殊胜的证悟。不可能离开了四边戏论,我们的分别念息灭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了知了,绝对不是这样的本体。这讲到了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一方面通过观察可以引发殊胜的定解,一方面观察而引定解是一种证悟。因为如果对于离四边戏的道理,通过观察修行证悟之后,一定会引发智慧的证悟,所以最为殊胜的定解一定会产生。这里讲到了和离四边戏论空性无二无别的自然光明智慧叫做胜观,这种殊胜的胜观就像明灯一样显现不灭。为什么叫做自然光明呢?因为从最究竟的法界角度来讲这种智慧并不是通过因缘产生的,所以叫做自然。
如果是通过因缘产生的,果法一定是一种变化法,因为它是因缘产生的法的缘故,能生所生一定是一种果法,果法有观待的因缘。如果这个本性是一种自然光明,即一切众生法性本具和空性无二的如来藏、佛性,或者叫做自然光明的智慧。自然光明的智慧在离四边的空性现前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而且光明的智慧一定是无为法的本体,绝对不是有为法的自性。
下乘对证悟的智慧描绘时,这种智慧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法。因为下乘的众生对于最究竟离戏,或者了义的如来藏,大无为法不变动的自性很难了解,不注意就会理解成了外道的神我。每一个众生相续中都有一种不变的智慧,它不是通过因缘产生的,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成外道的观点。
因此在对下乘讲解佛智时,都说这种智慧是刹那生灭的法,为了引导众生打破常执趣入到法性当中,所以说佛智都是刹那生灭的法。然后继续讲,佛陀的如所有智是通过修空性的因而得到的,佛陀的色身是通过修色身的因而得到的,也有通过积累二资粮得到佛的二身的说法。在三转法轮的究竟观点中佛智是大无为法的自性,每一个众生本来具备这种大智慧,只不过被垢染遮障的缘故无法显露。这个垢染是什么呢?此处可以理解成四边戏论。即一种无明包括在四边戏论当中。如果能够通过修空性,把四边戏的障碍遣除之后,本具的自然光明智慧就可以显露出来。从这个方面讲,三转法轮或者密宗当中的修持方式都是遣除客尘的方便。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罪障等任何修法都是在扫除客尘。因为证悟的本体没有一个新得的,本来就具备,所以所修的一切万法都是在远离客尘的修行方式。
下面的乘中说,这是真正引发殊胜智慧的因。三转法轮中这些因从光明法身的角度而言,就是扫除客尘的因,所有的修法都是清净客尘的方便,这是自然智慧的光明胜观之现如明灯。
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讲一点点。每个众生相续都具备这样的智慧,这种智慧恰恰又是四边戏论的对治,这也许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已经具备了这种智慧,而且又能遣除垢染,那为什么众生相续还会存在无明、出现轮回,这是怎么安立的?在我们的理解当中,智慧似乎在我们内心深处闪闪发光,虽然发挥着作用,但是外面包了一层垢染,这个智慧显不出来,好像是两个法并存。如果认为两个法并存,就没有理解这个意思。一方面智慧能够遣除障碍,一方面智慧也能被障碍包住,从一个角度来讲这是无法理解的问题。
三转法轮的解释,尤其是弥勒菩萨的论典中,像《辨法法性论》等论典解释这个问题时说,不是在我们心中有一个明显的智慧,智慧种种自相、特征一一俱全,智慧上包了一层垢染,把它遮住了。尽管可以这样描绘,但是智慧和客尘的关系可以从有法和法性来进行安立。《经庄严论》《辨法法性论》两部论典说,有法和法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二者并存的,如果有有法的时候,法性就隐没了;有法性的时候,有法就隐没了。似乎是有两个东西存在,比如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光明如来藏,这句话当中众生是有法,属于客尘、垢障,如来藏是属于光明的东西,语气上的意义似乎是两个东西并存。描绘的时候,只有这样描绘,实际上没有两个东西并存。
那怎么去理解呢?没有证悟如来藏,在凡夫位的时候,只能通过有法的方式来呈现。这时所谓的智慧就是一种隐藏的方式,或者从一个角度来讲,不是它的本质变了,而是说智慧的本性没办法显露出来,它是染污过的,就是以被遮障过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个云层和太阳的比喻,这似乎也是两个法。最好的比喻是冰和水,这个比喻最能说明问题。虽然在冰当中具备水的特性,但是如果水结成冰的时候,冰中能不能见到液态的水?完全见不到。如果冰化成水的时候,还能不能见到固态的冰呢?也看不到。有法和法性、众生和如来藏的关系这样理解非常准确。
并没有两个东西,众生位的时候,如来藏变成了现在我们的心识,相当于冰一样。虽然属于众生状态,但是如来藏的本质,可以以法性的方式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当你是众生的时候,如来藏不显露,变成另一种形式存在了,在这种以众生的形式存在的如来藏光明当中只是一种法性。不管实相当中怎么样,或者它的法性怎么样,实际上在我们的状态中已经变成了有法,所以没有两个东西。对我们来讲有法显现的时候没有法性。这个颂词所提到的,然离四边戏之理,观察而引定解生,自然光明之智慧,胜观之现如明灯。讲到了佛菩萨的智慧,在佛菩萨智慧显露时相当于冰化为水了,这时固态的东西找不到了,完全显露出了液态的水。证悟法性的当下,众生的种种状态就消失了。众生的状态是什么呢?四边戏论、分别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这些东西一点都找不到。在根本慧定当中没有分别念、无明显现,这是自然光明智慧。
一方面众生相续中存在大无为法,一方面不可能是两个法并存,可以通过冰和水的比喻来了解如来藏在众生相续中存在的时候是怎样的。这样理解的话,众生完全是众生的状态,不可能出现有些地方讲的如果众生是佛,众生流转的时候,佛就会流转,众生下地狱,佛就在受苦,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冰的状态,纯粹是有法,没有一点佛,不会是佛受苦。如果在实相中,没有地狱、没有众生、没有受苦。如果从实相来讲,不存在佛受苦;如果从现相来讲,也不存在佛受苦。
每个众生都具备佛性,如果不修行,这种智慧显现不出来。冰化成水需要一定的因缘,如果没有因缘,冰是永远化不了水的。虽然法性是水,但是如果不具备因缘,水永远显露不出来;每一个众生都是佛,如果不修行,佛性永远显现不出来,所以必须要精进。在经论和窍诀当中,给我们开显的一切显露法性的因缘,比如发菩提心、修空性、积累资粮、祈祷上师三宝、谨慎取舍业因果等都必须要重视。如果把这些因缘都具备了,你的坚冰才能打破;如果因缘不具备,虽然你是本来佛,但是也没有用,在你的状态中只是纯纯粹粹的众生,整个是块冰,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地方。
如果你要真正显现圣者的功德,就要老老实实地按照因缘去做。不能说我是佛不用修行,或者落入另外一个极端,我是众生没办法成佛,只有安住于中道把经论中的意趣完全通达之后,才会一方面坚信自己是本来佛,一方面还是非常精进地积累资粮,这才是一个修行者正确的心态,这种自然光明之智慧就可以引发出来。
这个颂词主要讲和空性双运的光明不灭,不可能落入顽空当中,一定有一个光明智慧。对于证悟光明智慧的本性,三转法轮当中讲了不少,有必要在这个地方把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做一个阐释。
辛三、对此须生定解:
根除与彼相违背,四边愚痴之黑暗,
即是此一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
“对此须生定解”的意思是“根除与彼相违背”,这个“彼”字是前面的颂词中讲的胜观。我们如果要根除和胜观相违背的四边愚痴黑暗,“即是此一对治故”,“此一对治”讲的是离开四边的胜观见。一方面四边愚痴的黑暗是和胜观相违背的,一方面要对治四边愚痴黑暗也是胜观见。实际上胜观见是什么呢?胜观见是超离四边明空无二的正见。胜观的正见也可以作为证悟来讲,就是这个对治故,“何时修当生定解”。在什么时候修都应该对离开四边戏论的正见产生定解。
因为离开四边戏论的法直接是四边的对治。一个是四边,一个是离四边,所以离四边的胜观、空性,就是四边的直接对治。虽然他空的观点极其殊胜,但是讲来讲去任何时候离不开自空。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没有自空中观离四边的见解,抉择什么东西都会落到戏论当中。因为自空的见解就是让我们离开分别作意的,如果我们抛开了自空观点,去谈一个他空的观点,这种他空一定是落在戏论当中的。再怎么说是离戏,都不可能是一个无为法。因此对于超离四边的大空性,一定要非常准确的认知和运用。如果非常纯熟的运用之后,在我们抉择他空、修持正行时,自空的力量非常巨大。有些大德为了说明自空见非常殊胜的缘故,用了很多理证详细的观察,而且说自空是最圆满了义的殊胜修法。
一方面我们学习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时,会知道离戏论的空性的确非常重要;一方面麦彭仁波切也是没有偏两边,既为我们抉择了离戏,又为我们抉择了光明,两个方面抉择之后,实际上在我们的概念当中离戏和光明无二无别。因此宁玛派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既不偏自空也不偏他空。一方面讲空性,一方面讲光明,都是圆满的抉择,当我们学完之后,相续当中自然而然地对于现空无二,或者自空他空双运的正见,完全可以产生。这个方面讲的离四边的空性,因为是完全能够根除四边愚痴黑暗对治的缘故,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习的时候想法设法对这个问题产生定解,否则修行就会落入到四边的愚痴黑暗当中。
如果是落到了四边的愚痴黑暗当中,就是浪费暇满人生的具体表现了。如果你好好抉择可以修成离四边的空性,但是在学习的时候马马虎虎的学,抉择的时候没有产生定解,修的时候也是落在四边当中,前面麦彭仁波切再再讲过,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修行所谓的大空性很有可能修成了不可思议的我,落在一个有或者无的执著状态当中,这不是修正行了。如果进一步把邪的修法认为是殊胜的正行,这是错上加错的观点,因此无论如何要对这个问题产生定解。学习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能够发现里面有很多窍诀性的修法,所以说这是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如果能够把里面的内容抉择清楚,修道方面绝对不会有丝毫的愚昧。
庚三(闻思正见派之修法)分三: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二、如是依修之利益;三、以邪见所摄则无法断障。
“闻思正见派”,首先通过闻思抉择正见,然后安住在正见中修行,这是非常稳妥的一种修行方式。麦彭仁波切说,绝大多数的薄地凡夫都要使用闻思正见派的方式来修持。
辛一、须以轮番方式了知:
同时破除四边戏,即是离意本法界,
然而薄地凡夫者,顿时现见困难故,
轮番破除四边戏,即是闻思之见派。
同时破除四边的戏论就是离意的本来法界。对于同时破四边的离意本来法界,薄地凡夫不可能顿时在一个时间现见,或者非常困难的缘故,凡夫只能逐渐修到离意法界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轮番破除四边的戏论,即通过闻思抉择正见修行的方式。
同时破四边是圣者的境界,圣者入定的时候,一个时间当中四边戏论完全照破,没有丝毫的四边戏论。有无一起照破,现空的本性完全通达。如果你能够同时破除四边戏就是安住在离意,这个“意”是心识的意思,凡夫人安住在心识的状态中。同时破除四边戏的圣者境界是离开心识的本来智慧、本来法界。薄地凡夫已经习惯了通过分别念去看万法,没办法通过智慧照见万法,对于同时破四边戏的法界,在一个时间当中现见非常困难。
因为众生都是通过第六意识去观察,第六分别意识有个特点是在分别一个法的时候,没有办法同时分辨另外的法,一个时间当中只能分辨一个法。当你在缘有边的时候,是缘不了无边的;当你通过空性,对空性、显现法做究竟观察的时候,得到了空性的正见。这时你的分别念只能缘空,不能在缘空的同时又以分别念去缘现。如果要破除有边,必须通过空性的方式打破,然后内心彻底生起空性,实际上在你的分别念中,显现法是不存在的,如果安住在空当中,绝对不会安住在现中的。后面修的时候,如果安住在现,安住不了空,是这样一种方式。
凡夫人趣入法界的时候,都是轮番破除,首先打破有边,然后打破无边,再通过修持安住在离戏的本性当中,逐渐打破四边戏论,现见离意的本来法界。当现证胜义谛,同时见到一切圆满的法界,不需要再轮番去破斥了,这种修行的方式就是通过闻思的正见进行安立的。对于一个凡夫来讲,轮番观察修习是一个可以操纵的修法,否则很多众生好高骛远,觉得顿时破除四边戏是圣者的修行,我要修持圣者同时破四边戏的修行。实际上凡夫能不能同时破四边戏呢?根本没有办法。虽然在抉择的时候,你可以说一切都不存在,但是安住的时候,安住的是什么?是安住在同时破四边戏吗?实际上这种安住的方法最多是单空的修法。虽然你认为自己安住在四边戏,但是实际修行还是通过分别念在缘一个没有的状态。你把这个名字取为离四边或者无边都是一回事,修的时候还是通过分别念在缘无,没办法修到一个同时破四边戏的方式。如果是一个薄地凡夫、中下根的修行者,就要通过轮番破四边的方式进行修持,闻思正见派是非常重要的。
辛二、如是依修之利益:
于此愈来愈修习,定解愈来愈明显,
灭尽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如是依靠正见派方式修行的利益是什么呢?会得到切实的利益。“于此愈来愈修习”,对于空性愈来愈修习,定解会越来越明显。相续中颠倒的争议逐渐灭尽,智慧也是逐渐增上。这方面有四个意义,第一个是越来越修行,第二个是定解越来越增上,第三个是争议越来越减少,第四个是智慧越来越增上。
什么叫越来越修行呢?我们可以对照前面的第一个课判,轮番破四边就是越来越修行。当你轮番破四边,通过空性打破有边,通过双运打破无边等等,这样叫越来越修行;定解越来越明显,就是对于空性、双运、离戏、等性的定解,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增上。
修持四步空性时,相续当中的颠倒增益逐渐灭尽。首先打破实有的颠倒增益,然后打破无的颠倒增益,逐渐打破二者和合起来的双运执著增益,最后把单个的离戏打破。相续当中颠倒的增益灭得越来越细、越来越深,逐渐能够把相续中颠倒的增益灭尽。这时内心当中智慧就会增长犹如上弦月一样。
初二或初三开始见到一丝月牙,逐渐到了初七初八,最后到了十五的时候,月亮就圆满了,这是上弦月。修行的智慧像上弦月一样,逐渐增上圆满,最后可以在一个时间当中,顿时现见法界、破除四边戏。通过这种修行,修行者相续中这些切实可靠的利益都可以得到,完全超越了盲修瞎炼、好高骛远的修行者所能获得的利益。虽然看起来很慢,但是脚踏实地的修行,功德的增长非常迅速。以上讲到了正确的修法和正确修法的利益。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