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27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宣讲《定解宝灯论》。
阿底约嘎最为究竟、殊胜,前面以时轮金刚为例,因为时轮金刚中著重宣讲了等智身,所以可以安立成诸续的究竟,同样在所有续部中大圆满著重宣讲了殊胜圆满法界的缘故安立成诸乘之顶。
癸二、彼为究竟之理由:
阿底约嘎是诸续究竟的理由是什么?
如是无上续部中,悉皆着重而宣说,
四灌顶之道智慧,一切续部终密意。
在如是无上续部中都著重宣讲了第四灌顶的殊胜道智慧,这也是最为究竟圆满的本体。因为以著重的方式宣讲的缘故,所以一切续部的最终密意全部归摄在阿底约嘎的道中。
从这方面讲到了理由,因为著重宣说了四灌顶道智慧的缘故,所以一切续部的最终密意都在阿底约嘎中。在新续中讲到了圆满的四灌顶中最究竟的灌顶是句义灌顶,其中的殊胜智慧在大圆满中著重宣说。因为新密宗的侧重不同,所以在很多地方著重宣讲的是第三灌的智慧灌顶,对第四灌顶没有非常广大地安立。而大圆满著重开显第四灌顶的缘故,可以安立成一切续部的究竟。
主要是旧密宗,即宁玛派安立密宗时也有很多续部的安立。前面大概也做了分析,新密宗主要是四种续部,旧密宗是六种续部。六种续部主要是在无上续中分了玛哈、阿努和阿底三种约嘎,其中阿底约嘎分了心部、界部、窍诀部,著重宣讲的是第四灌顶的道智慧。尤其在阿底约嘎窍诀部中宣讲的观点,可以说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密意。抉择心的本性没有比窍诀部更为透彻、广大的,在窍诀部中有很多殊胜的修法,直接能够让我们现见心性,然后通过其他殊胜的窍诀,能够在一生中成就殊胜的报身果位。此处所谓的“无上续部”主要是指无上续中的阿底约嘎,其中的心部、界部、窍诀部都著重宣讲了第四灌顶的道智慧。
为什么再再提到四灌顶的道智慧呢?有时我们觉得灌顶是一个入门,似乎是一种仪式。灌顶密宗中殊胜的修持方式,或者灌顶时上师会给你开显心性或者遣除障碍、清净罪障,在第四灌顶道中直指的就是心的究竟智慧。四灌顶修道的智慧都是讲一切万法究竟的本性。
通过道智慧灌顶之后,再修持四灌顶中最为殊胜的智慧,因为著重宣讲四灌顶道智慧的缘故,所以一切续部的最终密意没有再超胜的,圆满、终极的密意就是阿底约嘎的智慧。
犹如历经十六次,所炼之金极纯净,
以余乘宗而观察,愈来愈净终至此。
这是以比喻的意义而说。世间锤炼黄金也是要把黄金提炼十六次,放在火里烧了之后,拿出来锤打,锤打之后又放进去烧,烧完之后再拿出来锤打。通过十六次的往返,杂质已经完全去除了,剩下的黄金品质非常纯净。佛法中也有和炼金比喻相似的观察方式。从最低的有部开始到圆满的阿底约嘎之间,佛法内部的观点也是越来越清净,到达阿底约嘎时就是最极清净。
“以余乘宗而观察,愈来愈净终至此”,“余乘宗”佛法中有小乘大乘,大乘中有显宗、密宗,密宗中有外续、内续,内续有三种约嘎的次第修法,到极密的窍诀部之间有很多安立方式。虽然小乘有很多宗派,但是可以归摄在有部和经部中,小乘或大乘宣讲的法,针对不同有情的根性,都是比较了义、圆满的修法。因为有些人没办法接受其余的修法,暂时的人无我空性、依他起识,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安立业因果,修持一些入门的修法极其合适。各个宗派所化的有情是各不相同的,暂时来讲,每个宗派都可以安立成比较圆满的修法。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情况,下面宗派的功德在上上宗派中都具备,而上上宗派逐渐远离了下下宗派的过失。
每一个宗派都有特点,比如小乘的修法著重观察人无我空性,通过出离心引发,观察四谛十六行相,再抉择人无我空性,这是小乘主要修持的殊胜精华要义;唯识宗主要是抉择二取、遍计空,认为和心不同的色法完全不存在,暂时安立一切外面的显现都是心的显现,究竟安立一切都是依他起的本性,也就是在胜义谛中就是依他起显现或者光明自性;自续派抉择了胜义谛一切万法不存在,不管是色法、心识,还是道位、果位等所有的法在胜义谛中都是空性、不存在的,自续派主要修持单空空性;应成派主要抉择没有二谛的观点,一切万法完全都是大空性的要义;密宗中外续部或者内续部中抉择的修法都是以二转法轮、三转法轮中提到的空性和光明双运的如来藏本性作为基,然后逐渐修道。
逐渐观察安立的时候,每一个宗派都有不同特点,对予众生都有一种加持力,可以利益他们。越往上的宗派越究竟,而且过失逐渐也会消尽。为什么每个宗派没有到达顶乘之前都有某种不圆满、了义的地方呢?这是有情根基有所差别的缘故。前面反复提到过修行者根基有别,只能接受某个层次的教义,超越了这个层次就没办法调化他,这样的修法也不能成为一个殊胜的修法。下面的功德在上面都具备了,比如小乘的人无我空性、唯识宗的二取空遍计空、自续派的单空、应成派的大空性或者外续部中圆满清净的本基,这些观点全部在大圆满中以增上的方式具备了。
大圆满中具备下下乘的所有功德,而下下乘的过失也越来越清净了。比如小乘讲到人无我空性的时候,保留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的执著,这种过失在大圆满中根本没有;唯识宗承许依他起实有、心识不空的观点,这方面的过失在大圆满中一丝一毫影子都找不到,也是完全消尽了;自续派中分了二谛的观点,因为大圆满抉择一切万法究竟实相的缘故,所以不可能有二谛的分别;应成派中讲到的空性,或者对空性的细微执著,在大圆满中也是没有的。前面讲过“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就是说对于空性的耽著也不可能有。
《新月释》中提到外续部修持本尊,在入定的时候本尊和自己无二无别,出定的时候观为国王和奴仆之间的关系,就像国王赐给奴仆财物一样,本尊赐给修行者财富或者成就。本尊是非常贤善的,而自己像奴仆一样,念咒修持之后,本尊赐给自己悉地,出定位时自己和本尊之间有贤劣的差别。再往上的时候,虽然没有奴仆和国王那么大的差别,但是还有像兄弟一样关系,通过这样方式赐予悉地等有很多不同的安立方式。再往上也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都是有勤作。到了阿底约嘎,所有的勤作、不了义的过失,愈来愈净终至此。
下面下面的勤作、不了义的观点,越往上越少,最终到达阿底约嘎时所有过失都没有了。一般而言越往上,比如小乘无分微尘的观点在唯识宗中没有了,唯识宗心识刹那生灭的法在自续派中没有了,自续派分二谛的观点在应成派中没有了,再往上没有单空,也没有空执。在密宗当中逐渐上来,取悉地的时候也有不同的差别,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是有勤作的,最后到大圆满以一切没有勤作的方式安住。
大圆满的修法是很深的修法,虽然大圆满是无勤作的修法,但是对于具有分别念的众生来讲,越无勤作的修法越难修行。我们觉得无勤作坐在那里就可以了,众生坐下来分别念也是停不下来的。如果告诉你修白骨观,有一个所缘,能修的很起劲,我们对分别心可以专注的修法都可以修持、相似体会。而坐在那里没有起心动念,一点都不勤作,这时候反而不习惯了。平时感觉分别心太多,真正让你把分别心寂灭,反而非常不习惯。就像一个人劳动惯了,现在退休了,什么都不用做了,反而会不舒服。凡夫习惯了各种各样的分别心之后,让他无勤作而安住非常困难。顶乘的法很了义、无勤就能修持,是坐在一个地方观察自己的本性就可以成佛的殊胜修法。如果还没有达到某些标准,下面的修法还没有圆满,或者不是这种根性的人,要去修持大圆满法非常困难。
我们在抉择的时候,一定要了知所有佛法宗派中,大圆满的宗派是非常了义、非常究竟的修法。我们为了自己能够尽快地修持大圆满法,一方面通过上师的加持,自己学习密宗论典或者大圆满修法抉择大圆满见。有了大圆满见之后,就要进行修持,一方面安住,一方面再再祈祷根本上师加持自己证悟大圆满。《新月释》中多次提到过修持大圆满的窍诀就是通过清净的信心祈祷上师,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到达这个标准之前,其余修心的次第都要修持。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出离心、菩提心,或者空性的修法,都是通过一个个的层次,让我们相续中无法安住大圆满的障碍,从粗至细全部可以扫除。
我们对于轮回、五欲的执著等最粗大的障碍,可以通过修出离心的方式遣除;耽著自私自利想自己成佛的心,可以通过修菩提心的方式遣除;对于万法的执著,可以通过空性遣除。我们通过前面共同加行、不共加行修持下来,烦恼障碍所剩无几,剩下的都是微细的障碍,在这个高度上再去修持大圆满比较容易相应。修持共同前行不是走个过场,认为只是佛法中的要求,我们无可奈何地去做。而是你最后想要修持大圆满这样无勤的修法,如果前面大的障碍没有遣除,一边对轮回生起强烈的贪著心,自私自利的垢障也很强,在这么粗猛的心中,修持一切不作意的大圆满是非常困难的,几乎做不到。不仅宗派见解是愈来愈净终至此,修行时也是愈来愈净终至此。抉择见解的时候最终也是以大圆满来抉择,修行的时候也是修心的次第、圆满资粮的次第在相续中越来越清净,最后就会达到大圆满的程度,这是很重要的。
在《开启修心门扉》中有一个大德曾经这样教诫弟子:“大圆满法非常高,但是我们的相续还没有达到小乘的标准,这是很难真正的安住,或者无法和大圆满法相应。”最初修持舍弃今生或者无常的法和大圆满是息息相关的。上师在讲《开启修心门扉》的时候,也提到过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如果没有修好无常,大圆满法也是修不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相续中有了无常观,会再再去修大圆满;没有无常观,相续中被很多常有执著、世间八法的念头占据了,修大圆满的念头根本生不起来。”只有把无常等法修好了之后,才能想到一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修持最为殊胜了义的修法,这就是共同前行、不共前行给我们修持大圆满法带来的最殊胜利益。
我们心如果不成熟,这些大圆满法放在这个地方也只有看着而已,没办法修持的,只有羡慕的份儿,无法真正的趣入。如果要趣入大圆满法,上师告诉我们必须要修加行,比如《直指心性》的注疏中,法王仁波切最初把四加行作了窍诀性的归摄,让我们修四加行,然后还有皈依发心一系列的前行。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中讲到真正修法的时候,必须要修持前行。其中的前行有无常、暇满等七种修心的方式,正行是光明藏,后行还有一个殊胜的窍诀,也是说修大圆满时必须通过前行的方式修心,然后才可以逐渐趣入大圆满境界中。这些殊胜的道理我们已经学了很多次,应该再再去观察内心,对于修持大圆满基础的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应该产生定解。
癸三、依何者通达:
通过什么通达呢?依靠无垢妙慧而通达,如果舍弃了无垢妙慧根本无法通达大圆满。
故以无垢妙慧量,成立上述此义理,
以续与释密意论,法贤智慧而观察,
思维远离魔之境,成熟坚定不移慧。
“上述此义理”是阿底约嘎。阿底约嘎大圆满是一切乘的究竟观点,通过无垢的妙慧量来成立上述义理。我们的智慧怎样才能磨练成通达大圆满究竟的智慧呢?下面提出了一些途径。“以续与释密意论,法贤智慧而观察”,通过学习续部,再学习解释续部密意的论典。荣素班智达的名字叫做却吉桑波就是“法贤”,通过法贤论师的智慧进行观察、思维可以远离魔之境界,最终相续中成熟坚定不移的智慧。此处著重提到了妙慧非常重要。
我们要通达诸乘之顶的大圆满,也必须要通过无垢妙慧,前面对于无垢妙慧也做了分析,通达大圆满的无垢妙慧标准很高。我们必须要学些不共的典籍才能通达,只是学一些共同的小乘、因明的推理无法通达大圆满。如果我们长时间只是满足于小乘的观点、身语的戒律、因明的推理,心习惯了伺察,对接受大圆满还是比较困难的,有时会成为一些障碍。在很多传记当中,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故事中,也是因为这些人寻伺心非常重,看到大圆满超越因果、道次第的修法,内心不能接受,开始诽谤或者辩论,后来一些人转变了,一些人没有转变,最后堕落的情况也有非常多。
如果我们的心经常徘徊于小乘因明的领域,对于思维大乘的教义,有时会有一点点障碍。如果能够善巧通达,会成为帮助我们通达胜乘的因;如果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比如有些人学习了小乘《俱舍论》之后,对大乘开始诽谤了,觉得小乘的义理讲的这么精细,大乘没有讲过这样的道理,所以大乘不是佛说的,只有小乘才能成就。开始对于大乘的法要诋毁,造下舍弃大乘的恶业,他根本没有趣入大乘教义,想当然地认为大乘不具备这些法义,其实大乘的法义更加精深,尤其是密宗的理论博大精深。
上师引导我们的重点仍然是放在大乘中,安排大家学习的都是大乘的论典,比如入行论、中观等。学了大乘的论典,我们的智慧会逐渐开发,思维的深度深了,了解的东西多了,心量、智慧得到开发,容易证悟殊胜的法界。因为论典所诠不一样,所以我们缘着论典学习,思维也会跟随论典的词句趣入。如果诠释的都是伺察的境界等相对来讲层次比较低的法,我们心识转进去的时间如果太长,也许就会产生一点点的障碍;如果是抉择大乘、菩萨佛的境界,这些都是究竟实相,我们心识随顺趣入,智慧也容易相应。很多道友觉得凡夫为什么要学习佛菩萨的境界?为什么要去分别我们根本安住不了的根本慧定境界呢?实际上就有这样的必要性。我们的心缘大乘的所诠趣入时,智慧逐渐打开了。如果只是趣向于一般世间知识,我们的心识相对来讲也比较封闭,没办法接受更了义、广大的法界观点,我们智慧、心识都打不开。
我们学习大乘要有一个开阔的心胸,才能以深邃的智慧趣入世间去救度众生、成就佛果。如果心量很狭窄,无法做广大的事业。只有在闻思修行的时候,逐渐通过大乘、密乘的法要,让心放松趣入实相。这时很多密乘、大乘中讲到的不可思议境界,在我们相续中才有了一个被接受的可能性,否则不要说证悟,就连接受的可能性都没有。我们趣入大乘,必须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的心胸广大起来,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也有很多殊胜必要。
我们抉择大圆满的时候,无垢的妙慧量也必须要借助极其了义的论典,或者续部来趣入,才能抉择最为圆满的道理,否则只是通过一般共同乘的教典,没办法帮助我们趣入到最为究竟的法界中去,我们的正见也没有办法抉择圆满究竟。此处说要以无垢的妙慧量来成立上述的义理。
“续”就是续部,一般来讲佛说的显宗法要叫做经典,佛说的密宗部分叫做续部。汉地唐朝翻译的密宗续部名字叫做经。比如《妙吉祥真实名经》实际上是《文殊幻化网》,这是一个续部,还有《苏悉地经》《大日经》都是密宗的续部,以前翻译的时候没有分经和续。在藏传佛教中把经和续分得很清楚,续部讲到了密宗的观点,其中有共同的续部,宣讲大圆满的有十七部大的续部,根本是应成续,还有其他支分的续部,这是十七续部,有藏文的法本好像有,没见到过翻译成汉文的。
“释密意论”就是解释续部密意的论典。因为续部所讲的意义非常深,一般的人难以直接趣入,所以很多祖师出世的任务除了救度众生,还要解释续部的密意。比如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出世,一方面做了广大调化众生的事业,一方面造了很多殊胜的论典来解释续部,比如共称的《七宝藏》,侧重点就是解释十七部大续部中的各种论典。还有《幻化网》,或者叫做《密藏续》,也有很多的解释。幻化网安立的是无上续的观点,主要是通过玛哈约嘎的方式来解释,很多大德,如无垢光尊者、荣素班智达、麦彭仁波切解释《幻化网》时,都是通过玛哈的阿底来解释的,虽然著重马哈约嘎,但里面以大圆满窍诀作庄严解释。《幻化网》放在大圆满续部中解释的也有很多。
前面我们提到过荣素班智达对《大幻化网》也有一个非常殊胜的解释,无垢光尊者对《幻化网》有三个殊胜的解释,其中最广的是《大幻化网续密疏遣除十方黑暗》的注释,非常著名。其他宁玛派的传承上师,比如达玛西绕大译师也是注释过幻化网,麦彭仁波切对幻化网做了精华的摄义,即《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还有很多解释密宗续部的论典中对大圆满是究竟的观点做了非常殊胜的解释,所以对于续与释密意论都要学习。
“法贤智慧而观察”,荣索班智达的名字叫法贤,借助他的智慧进行观察、思维可以远离魔的境界。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荣索班智达的俱生智慧非常明显。以前上师讲《新月释》时说过,虽然很多转世的大德具备俱生智慧,但是历史上不需要学习就很明显显现圆满智慧的有三位大德。第一位大德是和月称菩萨辩论了七年的唯识宗论师、印度的月官阿阇梨,他生下来就有俱生智慧,不经过学习,七岁时和外道辩论大获全胜。第二位是法贤论师,即荣索班智达。荣索班智达很小就显现出俱生的智慧,不仅熟练掌握梵语,和诸大班智达辩论也获得胜利。第三位是全知麦彭仁波切,七岁显现上造了现在我们学习的《定解宝灯论》。我们学习有时也很费劲,内容非常殊胜,也特别深,我们很难想象这是麦彭仁波切七岁的时候,通过智慧当中流露出来的殊胜窍诀。
荣索班智达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显现俱生智慧的大德之一。他抉择的论典非常殊胜,他造的《大幻化网》注释和无垢光尊者《大幻化网》注释,非常殊胜,被敦珠法王尊称为珍宝讲义。敦珠法王在佛教史中,赞叹这些大德,尤其是赞叹无垢光尊者说:“在无垢光尊者的论典中,连四句话都不能轻视。”对于他的一个偈颂也必须要非常恭敬、仔细品味,具有很大的加持力等等,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赞叹。
法贤论师的《大幻化网》注释有些留了下来,《显现立为天尊》是把一切显现安立成本尊的论典。《黑蛇总义》大家应该有一点了解吧!在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中讲过,还有上师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注释中也是讲到了《黑蛇总义》的内容。
在法贤论师的传记中记载,当时有很多贡高我慢的人,起初对荣索班智达看不惯,经常诽谤,说他也没有去过印度,怎么翻译这些梵文法本呢?后来看到他写的《入大乘论》之后,彻底的打破了傲慢心,恭恭敬敬地皈依了。在《入大乘论》中通过很多例子、比喻成立最究竟的智慧是大圆满的智慧,逐渐地观察成立的。如果能够思维荣索班智达等大德所造的殊胜论典和续部的密意,就可以远离魔之境。不管是外魔,还是内魔,都可以远离。因为这些大德具有很大加持,所以如果能恒时依靠这些论典,外魔没办法伤害自己。关键问题是内魔,内魔有不同的解释,《新月释》中解释内魔,主要通过很多分别心来解释内魔的,这些续部,或者解释续部密意的论典、荣索班智达的论典,主要抉择了大圆满智慧。如果你能够缘这样论典逐渐思维观察,分别心会越来越少,逐渐就能趣入到大圆满境界中,从这个角度来远离内魔。大圆满的智慧论典都是讲无分别智慧的,如果你能够趣入哪怕只是稍微趣入一点点,都可以获得强烈的加持,能够远离魔的境界。
仁波切的注释中的内魔,主要解释为有些人对于大圆满没有信心,对于自宗的教言有怀疑、邪念,从这方面来看就是魔,所以也是用了很多的教言,来教导弟子对于大圆满的自宗观点要产生一个诚信。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于大圆满教法,产生很多的邪分别念,这方面是比较危险的。一方面无法趣入到了义的境界中,一方面如果进一步开始诽谤,过失非常严重。修法最大的障碍就是谤法,如果你的对境越严厉,谤法的过失就越大。如果你诽谤顶乘的大圆满教法,对于大圆满教法生不起信仰,或者在生不起信仰的基础上还在诽谤,会造下严重的堕入地狱的过失。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学习,然后在相续中生起对于顶乘教法的信心。
“成熟坚定不移慧”,就可以远离魔的境界,无论外魔、内魔,还是分别念、种种邪见都可以远离,还能成熟坚定不移的智慧。作为修学者来讲,相续中不能随波逐流,别人说什么,自己马上跟着,这也是必须远离的。怎样做到相续中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智慧呢?就是缘殊胜的经论,长期的学习,深入细致的思考。如果你在学习的越深入,思考的越透彻,后面受到诱惑的机会就越少;如果学的时候就是摇摆不定的,根本不用功,自己觉得把字面意思掌握了就可以,一旦遇到对境的时候,非常可能产生很多过患。我们学习的时候越扎实,对于以后我们调伏烦恼,或者坚持自宗,都有很大的必要性,这样就可以成熟坚定不移的智慧。
这一大段的内容,里面有很多无上续、四灌顶、大圆满、阿底约嘎等等,实际上真正的阿底约嘎,或者大圆满的修法,几乎没有提到,主要是介绍一些特色。我们在学习这部论典的时候,虽然没办法直接了知大圆满的见和殊胜修行,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跟随全知麦彭仁波切金刚句的引导,相续当中也会逐渐对于大圆满的教法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如果内心能够对顶乘的教法产生一念信心,功德利益也不可思议。因为大圆满毕竟是一个顶乘的教法,是对于最圆满的法作出最圆满阐述的殊胜方便。如果能够逐渐地学习,我们的内心会对大圆满自宗产生一个不会退转的信心。
虽然有时我们从词句上看到大圆满的教法好像是最高深的,自己对大圆满就有了信心,但是为什么大圆满很殊胜,殊胜的根据是什么都没有通达,我们对大圆满的信心还是不坚定的,有可能还会退失。我们一方面学习这样论典,通过观察的方式来认知大圆满教义是九乘之顶;一方面还要通过其余的助缘,比如依止上师,和同样对于大圆满有信心的道友在一起,经常赞叹大圆满,上师也在课堂经常赞叹大圆满,鼓励修习大圆满。如果有了这样的环境,我们的相续当中对大圆满的正见,或者兴趣不会退失。平时看一些大圆满的历史,大圆满传承上师的传记,要经常看,不是说看完一遍之后,觉得很精彩,然后放下来,只有反复去看、经常体会,逐渐会对于自宗大圆满的修法产生不退的信心。
还有通过祈祷大圆满的传承上师,像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尊者、贝若扎那、无垢光尊者、荣素班智达、麦彭仁波切,或者法王仁波切,已经我们自己的根本上师大仁波切等等,如果经常去祈祷,也会逐渐得到传承上师的加持,自己的信心就不会退失。在死的时候,即便什么成就也没有,如果对传承上师的信心没有退失,也会有一个解脱之道,所以应该经常性地念诵传承上师的祈祷文,看传承上师传记,这样做很有必要。上师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专门翻译了一些传承上师的传记,比如敦珠法王写的佛教史翻译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大圆满的传承上师的证悟功德,以及他们恩德我们逐渐都可以了知。还有《大圆满传承源流·蓝宝石》也是很殊胜的大圆满传承上师的论著,虽然看起来,好像不像上师翻译的那么准确,但是看了还是会得到很多的利益。对于这些传记经常去看,对于自宗的法脉会产生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处虽然提到了很多名词,但是这些金刚句主要是在介绍大圆满的特色,真正的见修行果没有做很多的宣说。
壬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分二:一、若属心心所则相违;二、彼之正行尤为殊胜。
癸一、若属心心所则相违:
然而见解之正行,片面偏执现空等,
如是此义宣说为,心与心所之行境,
不可言说作所说,故与智者密意违。
前面讲到了大圆满非常殊胜,如果我们把见解的正行、片面偏执为显现或者空性的一部分,如是把此义宣说为心与心所的行境,如果对于不可言说的境界安立为言说,就和智者的密意相违了。
大圆满见解的正行是远离一切现空偏执的,所有的偏执都是通过分别念的心识操纵的,实际上大圆满正行是远离心和心所的,不是心和心所的见解。如果我们在抉择、修行或者理解正行见解的时候,如果把片面的偏执为单单的显现,这是一个歧途;如果认为大圆满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也是一个歧途。
还有一个“等”字,包括了其他的情况,比如在究竟中还有取舍,对于大圆满中讲的非有非无的观点,觉得内心中有一个东西是非有非无的,说它是没有的也不行,好像有一种光明,说它是光明的也不行,好像是空的一样,这种模糊的执著处在自己的心中。内心有一团光就是大圆满,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如果你通过心识偏堕一方,认为在自己心中有一个东西不能空,是一个实有的法,这就和外道不可思议的我很相近了。
如果把大圆满的意义宣说为心与心所的行境也不行,历史上有一些人不了解大圆满,他说大圆满是心和心所的行境,第六意识中最微细的意识能够通达的一个本体就是大圆满,这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他把“不可言说作所说,故与智者密意违”。不可言说作所说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方式,第一种是佛陀对于法界,或者大圆满祖师对于大圆满的境界,这些本来是不可言说的。如果不说后学的弟子无法了知,是一种无可言说作所说。这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对于不可言说的法界勉强通过文字、比喻,来给弟子做个介绍,这方面不会和智者密意相违。
第二种是有些人把不可言说的法界,当成一种可以宣说的对境,这就完全错误了。如果把大圆满法当做柱子、瓶子一样可以言说,认为大圆满不是一个超离言说的对境,这样就错了。前面提到的偏执现空也是把不可言说做所说,因为显现和空性分别念可以耽著、言说,还有内心迷迷糊糊的境界,也当做一个言说的对境等等,如果把这些不可言说的对境,比如把般若空性当做一个单空,可以思维、言说的对境,就不是佛的密意,也不是般若波罗蜜多。虽然大圆满的意思也是不可言说,但是你如果把不可言说的大圆满当做可以言说、思维的,这方面就“与智者密意违”,“智者”首先是指佛陀,还有大圆满的传承上师噶绕多吉、熙日森哈、莲花生大士等等,他们安立大圆满的时候,都是完全不可以思议、不可以言说的境界。如果你把不可言说当成可以言说、思维的对境,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圆满,因为已经和智者的密意完全违背了。
因为阿底约嘎即,现空不可思议智,
是故绝对已超离,不清净之分别心。
因为阿底约嘎就是现空不可思议的智慧,所以绝对已经超离了不清净的分别心。通过不清净的分别心永远没办法真正地通达,或者把阿底约嘎理解成分别心的状态,就是根本没有理解大圆满。
注释中阿底约嘎好像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宣说方式,有些地方说阿底约嘎是明点的意思,约嘎就是瑜伽、相应的意思。不是一个亮亮的东西叫做明点,胜义谛的究竟实相叫做明点,意译就是明点瑜伽。有些地方也有翻译成最极瑜伽的,最极是终极的意思,最极瑜伽就是最圆满、最终极的瑜伽。还有无二的意思,有些地方叫做无二瑜伽。
不管怎么样阿底约嘎就是现空不可思议的智慧。这种现空不可思议的智慧,绝对超离了不清净的分别心,就像前面再再提到的大空性、大中观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如果处在分别念中没办法理解法界实相。大圆满究竟的智慧绝对是超离了不清净的分别心,通过分别心怎么也没办法了解大圆满。科判中说“若属心心所则相违”,你如果认为大圆满是一种心心所的境界,就和大圆满的本性、自宗的观点完全矛盾了,所以不能理解成心心所的智慧。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