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29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继续宣讲《定解宝灯论》。
《定解宝灯论》可以帮助我们在相续中产生一切万法基道果的殊胜正见。首先有了正见,然后缘着《定解宝灯论》开显的次第进一步修行,在第三、四个问题中主要宣讲了如何修行的方法,其中把观察修、安置修等很多殊胜的必要和窍诀讲得非常清楚,最后通过修行就能获得殊胜的果位,以宣讲正法的方式利益众生。《定解宝灯论》从令我们的相续产生定解的角度来讲,的确是一部犹如宝灯一样殊胜论典。
癸三、大圆满乃诸法之源泉:
这个科判主要宣讲了大圆满的殊胜特色。既和他宗有相同的地方,比如离心的智慧说明每一个宗派都有解脱道,因为他们安立的都是无分别智慧。如果要从凡夫境界中解脱出来,就不能纠缠在分别念中。因为佛教各个宗派中宣讲的殊胜修法会帮助我们从分别念中解脱出来,安住在离心智慧的缘故,所以绝对会有殊胜的解脱道。不仅宣讲了离心智慧,而且通过窍诀的方式来宣说,这一点和其他的教法有所差别,这是大圆满的不共特色,所以我们要知道大圆满和其他的教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如是一切无上续,第四灌顶诸智慧,
大圆满中无分类,
承接前面的科判有些妄自尊大的人认为大圆满完全超胜大手印。麦彭仁波切说如果你没有证悟大手印,就没有比较的资格;如果已经证悟了,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密义都是相同的,并没有一个合理的高低分类。
在如是的一切无上续当中,第四灌顶的智慧和大圆满无差别。在事部、行部、瑜伽部中没有第四灌顶,无上续中出现了第四灌顶。第四灌顶就是句义灌顶,主要解说一切有情相续中分别念的本体是最为殊胜的智慧。灌顶的时候,通过很多语句,比如一方面让弟子看着水晶,一方面上师讲解心的本性,除了这些法的加持力之外,弟子处于信心、正见,上师也是处在赐于加持的状态当中。
因为很多因缘和合,灌顶时很容易认识自心智慧,所以第四灌顶并不是一个仪式。有时我们觉得灌顶是一个入密宗的仪式,虽然也是一个仪式,但是灌顶本身也是一个殊胜的修法、直指心性的方式。以前我们看到法王仁波切灌上师心滴、空性心滴时,很多道友在上师灌顶、直指的时候,都在安住。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内心的状态,但是看到他们灌顶时的外相,也可以大概了知他们安住在智慧中,这种情况我在灌顶的过程当中看过很多次,实际上第四灌顶的智慧就是一种殊胜究竟的修法。
“第四灌顶诸智慧,大圆满中无分类”,灌顶时介绍的智慧在大圆满续部中有所宣讲,从第四灌顶的智慧本体来讲在大圆满中没有分类,其他宗派讲到的第四灌顶也是安立为句义灌顶的智慧。从这个方面来讲没有什么分类,都是一样的。那是不是方方面面都是一样的呢?大圆满也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然而彼等一切法,源泉大圆满续部,
分为心界窍诀部,深广殊胜之要点,
零散窍诀实修法,他宗未说有许多,
堪为特法何须言?
虽然第四灌顶的智慧在大圆满中有些没有分类,但是续部中所有法的源泉就是大圆满续部。大圆满续部分为心部、界部和窍诀部。在窍诀部中讲了很多殊胜深广的要点,还有很多他宗没有宣说的零散窍诀、实修法要,这些殊胜的特法就是大圆满不共的特色。“何须言”呢?不需要多说,绝对是不共的特色,从这方面介绍了大圆满是一切诸法的源泉,它的特色就在不共同的地方。
“然而彼等一切法”,“一切法”就是第一个科判究竟密意无有差别中,讲到的大手印、道果、息法、双运大中观,还有时轮金刚等等,所有法的源泉都是大圆满续部。上师仁波切在注释中也提到了,这里所谓的源泉不是说一切文字都是在大圆满续部中出来的,而是它们的意义大圆满中都具备。大圆满的意义一部分在大中观,或者大手印中如是的安立。在第六个问题中还会提到所有的法都是从大圆满中显现的,最后重新回归到大圆满,就像大海是一切河流的来源,所有的河流也会重新汇入大海当中。所有修法窍诀的源泉就是大圆满续部,大圆满续部是最为究竟的智慧,不仅法界最圆满的实相在大圆满中宣说,而且现前法界实相的法要也在大圆满中进行宣说,所以基道果都是圆满的法界本体,一切有情相续的究竟实相。所有的修法、基道果都是大圆满中显现出来的,叫做源泉大圆满续部。
然后修法也是大圆满的支分,道是大圆满,证悟智慧方便生的智慧等果也是殊胜的大圆满无有差别,这方面安立了一切续部的源泉是大圆满续部。
大圆满续部分为心部、界部、窍诀部,其中有很多不同的窍诀,比如前面我们提到过贝若扎那大师和布玛莫扎尊者、益扎酿波,他们把梵文十八部的心部翻译成藏文。里面讲到了心的本体,一切万法都是心的幻化,心的本体也是无二的智慧。有些地方说心部主要是宣讲心的空性方面,有些地方说是宣讲心的光明方面,从本体来讲一切都是心幻变的,然后心的本体也是一种无二的智慧。虽然无二的智慧中也有空性、光明,从不同的侧重点讲的时候,有些侧重于光明,有些侧重于空性。心部有很多窍诀,当年贝若扎那大师翻译了之后,心部窍诀弘扬得非常广泛。
界部的“界”是法界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法界部。主要宣讲了一切都是普贤法界的本体,没有一个不是法界。现在我们所能看到、思维的都是法界。法界有广有略,法本宣讲的都是略的法界续部,比如无垢光尊者的《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属于宣讲法界部的窍诀。有些传记中说,有一部法叫做《金刚桥续》,有时划在心部,有时划在界部,被贝若扎那大师翻译出来之后,弘扬得非常广泛,历代修行者通过修金刚桥窍诀成就虹光身的非常多。法界部主要宣讲了一些万法是法界的自性,此外没有其余的本体。平时讲到的外、内、密、极密,或者彻却、托噶等修法都是从窍诀部中分出来的,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胜乘宝藏论》等都是属于窍诀部的窍诀。
“大圆满续部分为心界窍诀部”,其余的宗派中,比如修持大手印等等也属于心部的范围,除了心部之外,法界部、窍诀部的窍诀,其他宗派中没有讲到。“深广殊胜之要点”主要从界部以上,尤其是窍诀部的极密中有很多深广殊胜的要点直指众生的本体、宣讲万法的自性。很多大圆满续部都在讲这些殊胜无二的智慧本体如何安住,通过怎样的方法能让它显现出来,其他不清净的法提都不提,都是对殊胜深广的智慧著重广大地宣讲,解释续部的密意,在大的论典窍诀中讲了很多深广殊胜的要点。一部分道友曾经听过一些,还有一部分道友对于心部、界部、窍诀部的要点还没有听受。
虽然大圆满的深广殊胜要点我们还没有接触过,但是在现有的法中,也可以尽量做一些结缘的方式。对于《上师心滴》《直指心性》等等大圆满窍诀的法本,经常供养、顶礼,与殊胜的法门结上一个殊胜的因缘,发愿尽快听闻殊胜的窍诀。一方面这样发愿,一方面积累资粮,如果做好了准备,肯定会有机会听闻殊胜深广的要点,为了听的时候能够得到受用,如今也需要把基础打好,对于无二大中观的本体,或者介绍空性和光明双运的如来藏本体,好好地学习思维。实际上三转法轮中所讲的如来藏本体是显宗和密宗的过渡,如果对于这个问题稍微了解,很多密宗中讲到的殊胜无漏智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果我们对于空性和光明没有完全通达,或者没有认知,要去了知大圆满的本体智慧,可能就会出现误解,也不一定能听懂。
《宝性论》等很多殊胜论典中,讲到如来藏是大无为法的本体,它和空性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清净地抉择,在相续当中产生要点,这方面的加行要做,而且对大圆满、金刚上师的信心也要达到清净、稳固的阶段,相续中再具备菩提心等,就可以真正去接受大圆满的法要。如果没有真正地修心,接触到大圆满法要,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大圆满法要对这些人保密,不能给他们讲。即便讲了,上师也说有一种自性密。什么是自性密呢?就是搞不懂,就是大圆满的意义对这些人来讲是一种自性保密的本体,他们没办法理解,没办法修行。
为了能够接受殊胜的法要,第一,要对上师产生信心成为一个法器,如果你是一个法器,上师也不会对你保密;第二,如果你对于大中观、大光明等法要能够理解,大圆满的法要对你而言,也不会是秘密不可解的本体。我们今生当中也许能碰到,也许碰不到,不管怎么样平时都要经常去顶礼、发愿,这是非常关键的。还有现在我们念诵的《文殊大圆满基道果无别发愿文》,每天都应该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读诵,发愿证悟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境界,发愿的力量非常大。我们对于麦彭仁波切留下来的这么殊胜发愿文,经常应该去读诵。
以前法王仁波切也提到过,在传讲《空行心滴》《上师心滴》时,要求弟子一天念三次《文殊大圆满基道果无别发愿文》,早上、中午、晚上分别念一次,每天都这样念诵,很容易得到传承上师加持,也可以逐渐通达大圆满的智慧。我们开始学的时候,对于中观、大圆满的法要都不通达,通过修很多加行,或者做很多准备,逐渐了解了大中观、大圆满的法,乃至最后逐渐的修持、证悟,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时在自己的相续方面要做很多准备,因一旦圆满了,果也会圆满的。
对于这些深广殊胜要点,已经听闻过的人,就要通过修行的方式去感受深广殊胜的要义;如果还没有听闻,修不来的人,现在修一些加行,做一些准备,发一些愿,也是非常殊胜的。在佛法当中有一种法要叫做大圆满,直接解说了一切万法的实相,是让我们显露心性的殊胜窍诀,这个窍诀还存在于世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遇到了这么殊胜佛法是福报很大的,否则连大圆满的名称也不会听到。首先对于这样殊胜的法要要生起仰慕之心,以及殊胜的信心,然后逐渐去寻找这样的窍诀。
“零散窍诀实修法,他宗未说有许多,堪为特法何须言”,在大圆满窍诀部中有一些形成体系的修法,比如大的续部。还有一些零散的窍诀、实修的法要。零散的窍诀有些是伏藏师从岩石、湖水、虚空、寺院当中取出来的。以前莲花生大士、益西措嘉佛母伏藏了很多法要,后来被伏藏师们发掘出来显现于世间让人们去修持。有些是从岩石中挖掘的伏藏,有些是从内心显现出来的法要,比如麦彭仁波切显现的直断要诀、直指心性等,还有法王仁波切在五台山从内心显现的文殊大圆满窍诀,都是属于零散的窍诀、实修的法要。这些对修行者怎样安住于直断密意修持大圆满,都有具体的主旨。还有在《胜乘宝藏伦》中讲了一百一十九个窍诀,都是零散的窍诀、实修的法要,有殊胜的特色。其中直断要诀、直指心性、文殊大圆满都有汉文的法本。
以前法王仁波切在五台山修法,现量见到文殊菩萨,然后从内心中显现了很多殊胜的法要,比如《忠言心之明点》《文殊大圆满》的仪轨。虽然文字很少,但是窍诀非常圆满。法王在佛学院广传了很多次这样的法要,很多传承弟子通过修持《文殊大圆满》见到了心性,对我们来讲,《文殊大圆满》具有不共的加持力。我们需要对于《文殊大圆满》生起不共的信解,然后尽量地实修。不单单有《文殊大圆满》的法本,也有《文殊大圆满》的笔记,丹增嘉措活佛整理之后,上师仁波切也翻译过。如果对这些法要经常仔细研读,也会慢慢在相续当中产生信解。现在我们主要是在空性方面打好基础,对大空性好好理解。有时间也可以慢慢去看些法本,理解一下这方面的意义,这是非常殊胜的。
法王仁波切专门朝拜五台山有很多必要性,不仅从智慧当中显露出这么殊胜的《文殊大圆满》法要,而且法王在法本中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和一万个眷属恒时安住的地方,还有布玛莫扎尊者也是常住五台山。布玛莫扎尊者离开西藏之后,直接去了汉地五台山,安住在五台山。为了大圆满法要不隐没,而且代代增上,专门从五台山每一百年化现一个殊胜的化身投生到藏地,专门弘扬大圆满。比如历史上的格玛燃匝尊者、阿琼尊者等等都是布玛莫扎的化现。
还有法王在一个法本后面说贝若扎那大师、邬金莲花生大师、西日桑哈尊者都在五台山长期禅定,从这方面讲,似乎大圆满的圣地不仅仅是在西藏,汉地也有,五台山就是一个大圆满的圣地。朝拜五台山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很多大圆满的法要、传承上师长时间安住于此。尤其是布玛莫扎尊者乃至佛法住世期间,都会常住在五台山。
这些零散的窍诀、实修的法要,从这些大师相续中的伏藏本体流露出来很多实修的法要,其中也有彻却、托嘎等等很多不共的特色、殊胜的窍诀。他宗不仅没有广大的宣说,而且连直断、托嘎等名称都没有提到,所以这些不共的修法堪为特法何须言?一定是一个殊胜的特法,这是不需要多说的。颂词主要是引导我们相续中对于自宗的究竟法要大圆满产生殊胜的信解。
壬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于彼究竟大圆满,深寂光明无为法,
虽是如来之智慧,于此暂时正道中,
相似喻义双运智,画月水月天月喻。
对于究竟的大圆满法,本体也是具有深寂光明无为法等特色。虽然这些是佛的智慧,但是在凡夫暂时的修法、正道中,通过相似喻义双运的方法,也能逐渐地修持这样的智慧,就像画月、水月、天月的比喻一样可以了知。
凡夫人也可以相应自己的智慧修持大圆满。大圆满的本体就是一个圆满的法界,彻底显露是佛,部分显露是圣者。凡夫到底能不能修持呢?可以修持。否则大圆满的法这么高,我们也修不了,那就没办法了。圣者通过大圆满法很快会成佛,凡夫人通过大圆满也可以很快的成就,关键是一定要掌握大圆满的关要。有一段时间说要闭关,有一些人以前没有学习很多经纶,他不想学习显教,听说要修法,马上把文殊大圆满法本找出来开始修,发现里面讲的都不懂,不知道什么是暇满难得、无常,拿着法本到处问,后面讲到空性、本来清净的内容也不懂。虽然空有修持大圆满的热情,但是面对大圆满的法没办法修持。
前面我们讲了,首先要掌握意义,把加行等支分的东西搞清楚,要具有殊胜的信心,不仅对法、传承上师有清净的信心,还要有牢不可破的决心。有了这样的条件,凡夫不仅可以修大圆满,而且通过大圆满很快就会解脱,这是它的不共加持力。大圆满的加持力非常深,如果修行者具备条件,修持之后极易和大圆满相应。
大圆满有深寂光明无为法的特点,深寂光明无为法在其他地方也提到过。“深”不是分别念的境界,我们通过分别念去缘是心心所的境界,不是大圆满的正道,不是噶绕多吉等大圆满传承上师的密意,大圆满不可能是心心所的境界。它是一个甚深的法要,离开了分别念叫做深。“寂”就是寂灭,寂灭什么?寂灭烦恼障、所知障。虽然小乘也有寂灭的说法,但真正的寂灭应该在大乘道中,而且在大乘道中像大圆满这样殊胜的智慧能够彻底寂灭烦恼障和所知障,没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缘故叫做寂灭。“光明”是具有殊胜智慧,不单单是一种不存在的空性,而且也是一种殊胜的智慧。
“无为法”即不是通过教而产生的,也不是通过什么因缘产生的,就是一个大无为法的特点。无为法是不需要造作的,一切万法法尔如是,一切众生都具备不造作、不变化的恒常法性,这是深寂光明无为法的本体,这种本体就是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是一种深寂光明无为法,不仅道位是深寂光明无为法,退到基位也是深寂光明无为法。每个众生相续的实相中完全具备圆满佛智。关键是通过什么方式把智慧显现出来,智慧的果法已经圆满了,怎么让它显现出来呢?依靠很多殊胜的窍诀,或者灌顶、修行的时候也会让智慧显露。从这方面抉择,我们会觉得佛果不再是遥遥无期的了,如果没有学习殊胜了义的教法,我们总会想三个无数劫之后才会获得佛果,似乎要走很远的路,到了目的地之后再把佛果拿到手。现在不是了,我们的相续现在就是佛,就在自己心里,隔得非常近,而且你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能够认知分别念的法性,本来的佛果就在这儿。不仅一下觉得非常近,而且可以找到让佛果显现的窍诀,既能修行,也会显露,抉择完之后,就会产生欢喜心。
也不能盲目地产生欢喜心,觉得佛果离我很近了,现在可以睡大觉、做非法的事情。虽然很近,但也很远。我们无始以来都存在分别心,有些地方讲觉悟了是佛,不觉悟就是众生,只有觉不觉的差别,好像就隔了一层纸,捅破了是觉悟的佛,不捅破还是一个众生,但是我们无始以来就是隔着这层纸一直流转,无法认知。现在也是一样,觉悟之后是佛,不觉悟就是众生,我们对于这张看似很薄的纸,怎么也捅不破,有时是我们不想捅,有时是不知道怎么捅,也有很多其他的因缘。虽然这些法要很殊胜,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按照修法的要求去做,还会带着殊胜的佛果如意宝继续流转,这是相当可惜的事情。尤其现在依止了金刚上师,应该是最有可能证悟大圆满的时候,如果能够通过清净心来依止上师,好好地学习窍诀,最容易证悟的时候就是现在,一旦错过了,继续流转轮回变成了旁生等恶趣众生,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和自己的上师相遇,再接触到这类的殊胜教义。
如来的智慧说深也深,好像遥不可及,按照大圆满的说法,众生现在就是佛,关键是怎么让佛性显露出来,这方面在大圆满中讲了很多。凡夫人到底能不能修持这种如来智慧这么甚深的法呢?这里讲了肯定是可以修持的。
凡夫人得到灌顶进入修道,“于此暂时正道中”,凡夫人于暂时的正道中是可以修持的。通过相似的方法,这个相似也有相同的意思。“相似喻义双运智,画月水月天月喻”,凡夫人可以以自己的智慧修持大圆满。喻义双运的智慧分别通过画月、水月、天月来比喻。凡夫人在三种或两种智慧中可以相应地修持。
所谓的“喻义”,即喻智慧、义智慧。喻是比喻,也不一定完全是比喻,也有相似的意思。比如说比喻和喻义有相似的地方,此处的喻智慧就是这样的。虽然它和真正的智慧相似,但还不是方方面面相同,这里讲的是喻和义的智慧。
《新月释》中讲了二种智慧,即喻双运和义双运。喻双运主要是在加行道当中,通过比量的智慧来了知、修持。义双运是在见道以上,这个地方讲的加行道和见道都是使用和共同乘相同的术语。比如与大乘显宗相同的加行道、见道,以此为例,在见道的时候,真正能够引发意义上的双运的智慧。为了便于理解义双运和喻双运的智慧,使用了三个比喻,一个是画月、一个是水月、一个是天月。
画月是画在纸上的月亮,水月是指映在水池中的月影,天月是指真正的月亮。其中画月和水月代表加行道的智慧,这是一种相似的智慧,叫做喻智慧。在加行道中也是安立的,加行道暖顶两位就以画月比喻,忍位和世第一法位以水月比喻,有不同的安立。义双运智慧对照的是真正见到了天月。在上师仁波切和根华仁波切的注释当中,喻、义、双运是三个智慧,喻智慧、义智慧、双运智慧分别用画月、水月、天月比喻。喻智慧对照的是画月,在加行道中著重修持喻智;义智慧对照水月,这是见道的智慧;双运智慧和天月对应,这是佛智。虽是如来之智慧,但从凡夫到圣者乃至于佛智之间都是通过这样阶段对照的。
假如一个人从来没见过月亮,他可以通过画月来大概了知月亮的总相,这种月亮是画在纸上或是墙壁上的。不是有些人随便画个圆圈就说这是月亮,我们说这是什么月亮,看起来像是铁环。有些画家画得很好,他可以把虚空、月亮的弧度、皎洁的月色都画出来。我们看到油画或者相片的时候,觉得这就是月亮,会对月亮的总相产生认知。虽然水月也是相似的月亮,但是水月更逼真,因为毕竟是天月直接显现在水中的,所以月影的洁白,或者形状等方方面面和天月更加接近。到了因缘成熟的时候,就会看到天上真正的月亮。颂词中借用画月、水月、天月的比喻,一般来讲,加行道修持总相的缘故,了知的智慧就像画月一样。见道的圣智看到的法界比加行道总相的法界清晰得多,毕竟还不是佛智,这是一种义智慧,水月的比喻更加清晰,接近于真相。此处把佛智比喻成天月,其余的水月、画月都不是真正的佛智,从不是真正佛智的角度来讲,可以用相似的画月、水月比喻,这方面是从某个角度来作比喻的。
我们说大圆满的智慧也在加行道,凡夫位应该相当于天月,只不过不圆满而已,这是从一个方面来讲的。有时初地菩萨已经现见了法界,不应该再以水月来比喻,应该按天月来比喻。前面介绍凡夫人修大圆满的智慧时,也是用自相的智慧介绍的,没有用画月或者初地菩萨见自相也是用水月比喻,都是用真正的月亮比喻。因为从一方面来讲有这个特色,从圆满的佛智来讲,加行道或者凡夫人的智慧和真正圆满的双运智慧比较,毕竟只是相似,不完全相同。
这方面在显宗中也讲到了,比如《大般涅槃经》中说,十地菩萨见如来藏的时候,好像黄昏见色法一样看不清楚。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十地菩萨的智慧已经相当圆满了,但是他在抉择如来藏的时候还是看不清楚。如果我们来了解,也可以大概了知为水月,它是属于水月还不是真天的天月,只是一种相似的智慧,可以从这方面了解。佛经当中讲的这些比喻、实例,都是从不同侧面讲的,有时强调凡夫人能够见到天上真正的太阳,可能在一刹那之间见得,也可以讲见道智慧是一种自相智慧,有时说它是一种总相智慧,这方面宣讲的侧面,层次和标准不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
关键是通过前面的比喻,或者《大般涅槃经》中讲过十地菩萨见如来藏法界也看不清楚,这也可以作一个生起信心的地方,所以十地菩萨见到的如来藏是不是一个总相呢?可以算见到了总相,因为真正圆满的自相如来藏在佛地才会显现,所以这和天月的比喻对照非常恰当。如果佛智才能比喻成天月,下面的修道位、凡夫位都是相似,就可以说是画月、水月。在凡夫正道中可以修持什么?可以修持喻智慧。
依次前者引后者,此乃自然无漏智,
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实地而修持。
譬如为得圣道智,如是修持相似智。
“依次”是通过喻智慧引生义智慧,义智慧引生双运智慧,叫做“依次前者引后者”。“此乃自然无漏智”,到了最圆满的时候,显露了双运智慧。自然的无漏智慧可以完全显露出来。按照一般的修行次第来讲,比如我们现在修大圆满,最初也是在修道中生起喻智慧,修行下去生起义智慧,然后就可以生起双运智,最后生起一个“自然无漏智”。
“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实地而修持”,每个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力也可以实地而修持。凡夫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力也可以修持佛的智慧,然后圣者依靠自己的智慧也可以修持。通过每个人智慧力的大小,如果智慧力很大,可以修持殊胜的智慧,因为智慧力非常猛励、敏锐的缘故,所以在修持窍诀时,上师给他直指心性、灌顶,马上就可以超越凡夫地和圣者地,直接到了佛智,也有这种情况。上师直指修持的时候,也有些人得到了登地智慧,或者有些人证悟的时候,获得了一些加行道的喻智慧。很多传记或者禅宗中讲的证悟也有很多层次,有些顿超的人直接到佛地,有些大悟的人是获得见道,有些大悟的人只是一种喻智慧,必须要进一步的修持,才能真正见到法界,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那么依次前者引后者有没有矛盾呢?没有矛盾。有些人的根性是逐渐引发的。首先修喻智,再生起义智,最后生起双运智,有些人是逐渐引发出来的,有些人直接可以顿超,安住在某个境界当中。有两种不同的根性,如果是次第证悟的人,他是依次前者引后者;如果是顿悟的人,一下子可以超越。
不管怎么样,就是依照自之智慧力,亦可实地而修持。凡夫人按照自己的智慧力也可以修持。修持什么呢?主要是对于喻智慧实地而修持。即便是凡夫人因缘成熟之后,直接安住、修持义智慧,也是可以的。
下面是遣除怀疑,有些人说佛的智慧这么圆满,完全不可思议,凡夫人怎么可以相似的修持呢?有这样一种疑惑。为了遣除这个疑惑,引用了显宗的修行人也能承许的根据。
“譬如为得圣道智”,比如一个显宗的修行人为了得到初地以上的智慧,“圣道”就是见道、修道,主要是说菩萨智。一个修行人为了得到见道的智慧,在凡夫位也可以修持和初地菩萨相似的智慧。尤其在凡夫位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修持大空性的总相。虽然他的本体是凡夫,但是对于见道、大空性的总相都可以相似的修持。
凡夫人能不能修持圣者智呢?可以相似的修持。凡夫人能不能抉择圣智呢?凡夫人可以抉择。尤其是修行之前,可以相似地抉择圣者的智慧不可思议、远离分别的状态,通过四步境界等等修行方法,逐渐靠近圣者的智慧,就可以相似地修持圣者的智慧。既然凡夫人能够相似地修持见道菩萨以上的智慧,也可以相似的修持佛的智慧。
那么有些人会这样想,初地菩萨和佛的智慧距离非常大,这个比喻不成立。也许我们可以修持初地菩萨的智慧,但是佛的智慧毕竟超越了所有菩萨的境界,凡夫人绝对不能直接去修佛智。如果修菩萨智还可以,毕竟凡夫离菩萨很近,而离佛很远。这个问题在注释当中也是回答了,对于凡夫人来讲,初地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同样都是不可思议的。虽然从一个角度来讲,凡夫离圣者近,离佛很远,有这样的差别,但是圣者智、佛智对于凡夫都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能够修持不可思议的圣智,为什么不可以修持不可思议的佛智呢?!
还有一个根据,一般根性的修行者,他可以通过大乘经论的介绍大概地抉择圣智,继而可以相似地修圣智。一些上根利智的人,如果有人给他介绍佛的智慧,他能够生起定解,就可以修持。这方面靠谁来介绍呢?大圆满续部、大圆满窍诀,在密宗的法要中把佛的智慧、佛智的究竟状态讲得清清楚楚。如果凡夫人的智慧力足够,也能够理解,就可以生起定解。如果能够对佛智生起定解,就可以相似的修持。还有通过灌顶的方式成熟他的相续,然后通过窍诀的方式安住,这些都是可以操纵的。
前面讲了两个根据,一个是圣智和如来智对凡夫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一点是相同的,如果你可以修持不可思议的见道智,就可以相似修持佛智。一个是一般的上根者可以抉择见道菩萨的智慧,相似的修持;最利根者也可以抉择佛智,相似的修佛智,而且修佛智的时候,还有很多灌顶、直指等殊胜的窍诀,因此肯定是可以修持的。通过对比的方式,可以打破这方面的疑惑。圣者到底能不能够修持如来智呢?能够修持如来智的。
法性双运大智慧,倘若现量而抉择,
诸伺察意执著见,必定灭尽见离戏。
法性双运的大智慧就是现空双运、无二无别的殊胜大智慧,“倘若现量而抉择”,一切伺察意和一切执著见必定灭尽而见到离戏。
在最究竟的正行中是不需要观察,也不需要有任何执著的,这也回到了主题当中。对于法性双运的大智慧,就是现空无二、明空无二的大智慧,倘若现量而抉择。我们认为抉择就是观察的意思,有时抉择不一定是观察,抉择是智慧或者现见。倘若现量而抉择,或者现量而照见,已经照见了法性双运大智慧,一切的伺察意,比如伺察有、无,这是什么样的本体,这些伺察意必定灭尽了。还有执著见、空性等其他的法,这些也必定灭尽。心心所的本体全部灭尽之后,离戏的本体就会现见,就是说心的本性。前面讲过我们带着佛果流转轮回,现在我们一定要见到心性。心性是什么样呢?心、心所、一切执著灭尽时,这个本性就会显现出来,这时的本性不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明空无二、现空无二的如来藏本性就会彻底显露,见到离戏的本性。在究竟修持,已经现前法性双运大智慧时,一切的伺察见、执著见都会消尽,完全显露离戏的本体,如来藏大圆满的本性就显现出来了。
丁三、总摄要义:
“总摄要义”可以说是第三、四个问题的结尾,或者第四个问题的结尾。
是故未加辨别时,偏说有无执著相,
均有错误正确分,犹如月形之盈亏,
此依了义之教证,凭据理证而成立。
通过前面的宣讲,如果没有善加辨别,偏袒地说有执著或者没有执著相,这样一种说有执著或者无执著,观察或者不观察都有错误和正确的一部分。“犹如月形之盈亏”,像月形的盈亏一样,不能说它永远是盈满的,也不能说他永远是缺失的。因为月形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不能固定地说它是盈或亏,这种说法有错误和正确的一分。
“此依了义之教证”,一方面依靠麦彭仁波切在第三、四个问题中所讲到的执著、不执著的了义教证,一方面凭借着殊胜的理证,完全可以成立这一点,这种成立的方式是完全无垢的一种观点。这是总的结尾。
如果我们没有善加辨别,单单说有执著、无执著,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有些修行者说修行的时候,初中后都不能执著,否则就成了障碍实相的一种见,这方面有错误一分,有正确一分。正确的一分是什么呢?究竟的时候的确不能执著,这是正确的一分。错误的一分是什么呢?就是最初和中间也不观察、不执著,这样很容易落在一种无记的歧途当中,没办法真正地了知、照见法界的自性。
有些修行者强调初中后都要观察,如果不观察就会忘失正念,落入到睡眠的状态中,所以初中后都需要观察。这个问题也有正确的一分,尤其是凡夫人最初如果不观察,抉择不出正见,没办法修持;中间也是需要稍分观察的,即一半一半地观察;最后不用观察。如果认为最后也需要观察,这就是错误的一分。“偏说有无执著相”,如果偏说观察或者不观察,都有错误和正确的一分。
“犹如月形之盈亏”,月形在显现上,从我们能够看到的角度来讲,它有盈有亏的显现,对方的观点就像月形一样,既有圆满的地方,比如前面讲的无执著最终可以成立,就是说最初可以成立观察修。就像月亮有盈的部分,也有亏的一部分一样。到了十五月亮就圆满,过了十五慢慢开始亏缺了,他们的观点也是这样的。首先认为始终不执著有过失,然后认为最后也要观察也有过失,就像月形有盈有亏一样,他们的观点也是有盈有亏,这是通过比喻来安立的。
自宗的麦彭仁波切安立的最究竟的观点是修持正行的时候不能执著,到达正行之前需要有执著相,或者要通过观察进行修持,这是依靠教证,在佛经的教证,很多大德的修法理证当中,也是曾经再再教诫过的。依靠理证,通过很多殊胜的比喻,再再宣讲之后就可以成立。自宗的观点就是从前行到正行的时候,对于一般的中下根性,最初必须要观察修,这一点非常重要,然后中间观察和安住修很重要,最后安住修很重要,对于有执著和无执著的问题讲得很清楚。
对于观察修和安住修在佛教论典当中,提到了修行的方法,也是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把观察修和安住修的本体、主次分清楚,就会对于修道的问题真正产生一个定解。如果我们在相续中对于修道的问题产生定解之后,再趣入修道,一旦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内心中是不会有疑惑的,不会三心二意,有一种七上八下的感觉,到底我应该怎么修呢?有时看到书上说必须要止修,就开始止修;有时又顺手翻开一本书,看到里面说必须要观察修,又开始观察修,最后搞来搞去不知道怎么修。
如果我们把第三、四个问题所诠的意义、思想搞清楚之后,麦彭仁波切讲得很清楚,最初要观察修,中间交替修,最后安住修。我们对于修道的次第,自己应该如何修持就会了然在胸,没有什么疑惑。按照这个次第去修,不会白白地浪费很多时间,一方面节省了很多时间,一方面可以很快和道相应。从这个方面而言,的确是依靠了义的教证和凭借理证可以成立修道的次第。对于我们以后如何确定修道的次第,这个定解是非常关键的。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