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前面讲了提出问题的过程。今天开始宣讲仙人内心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祈祷的方式,获得辩才之后,回答问题的经过。
如是智慧所出语,风微动然仙人心,
如末劫风摇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语。
“如是智慧所出语”,如是前面的流浪者通过智慧提出来了七个难题。“风微动然仙人心,如末劫风摇山王”,像吹了一阵风一样,虽然风稍稍地微动,但是仙人内心的感受却是非常强烈的,好像是末劫风在摇山王一样。他感到一下子无法回答,所以“片刻默言不出语”。坐在这个地方,没办法回答。
从“如是智慧所出语”这句话,也看出流浪者虽然相续当中具备寻思的智慧,但是他能提出这样的七个问题,本身说明他还是对于佛法有一定的听闻,提的问题也是牵扯到了佛教修行中的基道果,或者见修行果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带着智慧的成分,所以称之为如是智慧所出语。“风微动”我们可以理解成流浪者只是嘴巴轻轻地动了一下,提了七个问题。七个问题的词句非常少,此处比喻成微风吹动一样。虽然他只是提出七个问题,但是仙人心里的感受非常强烈。为什么很强烈呢?因为这七个问题的确牵扯到佛教精华的内容,牵扯到很多见修行果的难点,所以说“如末劫风摇山王”。就像末劫的时候,末劫风在摇动山王一样,山王本来非常稳固,但是末劫的风更加厉害。山王在末劫风的吹动当中,摇摆不定,是说他内心当中,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在这样过程中,片刻默言不出语,一下感到语塞,没办法回答,只好坐在那个地方,一时没有说话。
对于仙人心如末劫风摇山王,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像根霍堪布所提到的,仙人的心如末劫风摇山王一样,感觉很难回答,题非常难,自己也没有准备,所以内心当中感受很强烈,一下子没办法回答,而不出语。
还有一些大德解释“如末劫风摇山王,片刻默言不出语”的时候,说仙人听到这个问题以后,就像末劫风摇山王一样,内心当中生起强烈的欢喜心。为什么生起强烈欢喜心,片刻默言不出语呢?他想到这样的七个问题提出来,实际上意义很大,不能随随便便回答,应该好好认真地对问题观察之后,再做回答,所以他首先没有回答,片刻默言,默言的意思是安住了一会根本慧定,然后准备做出广的回答。
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都是可以的。因为前面法王仁波切提出三种意义上的仙人和流浪者,有外内密义。根霍堪布说,从外义上看,他是一位山居的修行者,虽然有成就的功德,但是一下子没有办法回答,显现上是很着急的状态。
下面主要从内义,或者密义讲的。仙人的内心很欢喜,觉得如果对于这些问题好好的回答,能够利益很多众生,心中非常高兴,所以不想马上回答。
呜呼百般经苦行,连续炽燃妙慧火,
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为无垢宗。
这也是仙人片刻默言不出语,当时的内心感受。“呜呼百般经苦行”,他内心当中发出感叹,这些问题的确是难以回答的。为什么很难回答呢?因为以前的大德“百般经苦行”,在一生当中经过很多苦行来学习佛法。很小的时候进入佛门,中间经过很多闻思修行的苦行,或者不单单在今世当中经受苦行,在前世也是连续很多世为了佛法经受苦行。“连续炽燃妙慧火”,在他们相续当中妙慧的火也是连续炽燃,生生世世都有殊胜的妙慧。
比如注释当中,提到了一些大德,有些连续五百世做班智达,有些连续二十五世做班智达,说明他们相续当中的确有一种连续炽燃的妙慧火。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彼等智者尚于此,未能立为无垢宗。”这些经过很多苦行,相续当中也是连续不断炽燃妙慧火的智者,“尚于此”,对这七个问题都没有安立无垢的立宗。回答这七个问题的时候,或者在他们的论典当中,牵扯到这七个问题,都没有做到真正无垢的回答。既不违背最为了义的教证,也不违背最殊胜的理证,完全纯净无垢的立宗,没有真正的安立起来。
我们看七个问题中的见解无遮或非遮,对于这个问题,有些智者认为所谓安立空性见、究竟见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单空的无遮见。不单单在分别念面前需要有单空,即便是在圣者面前,智慧面前,都应该有一个单空作为所缘境。从这方面安立的时候,与龙树菩萨的《中论》,还有很多了义的经典,没办法真正完全相应。在见解无遮和非遮的基础上,有些宗派的大德安立成无遮,属于一种单空无遮见,这方面还没有达到无垢立宗的标准。
对于声缘证二无我耶的问题,有些大德说声闻缘觉已经像菩萨一样圆满的证悟了二无我空性,有些大德说声闻缘觉一点都没证悟二无我空性,有些大德说阿罗汉自相续的粗细五蕴已经证悟了,但是他相续的粗细五蕴一点都没证悟。比如一位修行者通过修法,得到阿罗汉果,自相续所摄自己身体粗粗细细的色蕴,全都证悟了,然后其余的蕴,粗细也都已经证悟了,但是对于其他人粗细五蕴一点都没有证悟。这方面就是讲声缘证二无我耶。实际上这样的回答,对于教证、理证,都有违背的地方,所以他们也没有立为无垢的立宗。
第三个问题入定有无执著相,也出现了两种观点。有一种观点是一定要有执著,而且要有空性的执著。不单单是凡夫人修道的时候,要有空性的执著,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时候,佛陀在证悟佛果的时候,都应该有一个空性的耽著。把单空作为他的执著境,就是入定有一种空性的执著相,是这样安立的。
有些人认为任何时候,都不需要执著,只要一执著,就会成为遮障本性的分别念,有不同的观点。
真正观察的时候,如果刚开始什么定解都没有,完全不执著的话,很容易落入一种庸俗的无执著当中,这方面也不是无垢的观点。如果至始至终都需要观察,都需要执著,对于佛经当中讲的一切不作意,一切不执著的殊胜教证,也没办法解释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安立无垢的宗旨。
然后观察修和安置修也是同样。有些宗派非常强调观察修,至始至终都不能够离开观察,只要一离开观察,那就离开了妙慧,没办法安立成真正殊胜的修法了;只要一离开观察,就会成为睡觉一样的修行,所以一直要观察。
还有些人讲不管怎么样,一上来就必须要安置修。什么都不要观察,安住在自己的所缘上就可以了,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观点。实际上两种不同的观点,也是没有真正安立成无垢立宗。后面详细解释七个问题的时候,还要进一步的讲到。
第五个问题二谛何者为主要。有些宗派说世俗谛更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二谛需要双运的缘故,所以世俗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偏重于世俗谛重要的观点。有些宗派、有些大德说胜义谛更重要,因为世俗谛相当于业惑形成的法,真正的精华应该是胜义谛的空性和本体,所以胜义谛更加重要。有些安立世俗谛重要,有些安立胜义谛重要,仍然没有安立无垢的立宗。
还有异境何为共所见呢?有些大德认为没有一个共同所见;有些大德认为有一个共同所见,以人间的人为标准的时候,水就是共同所见,或者有些人说潮湿就是共同所见等等,也有理证的妨害。
中观有无承认否,有些中观前派论师认为中观应成派任何承认都不需要有;有些论师认为中观应成派有分开二谛的承认。即便是应成派也要分开二谛,世俗谛当中承许如梦如幻的显现,胜义谛当中承许单空,这样中观应成派是有承认的。从他们所回答的意义上看起来的时候,或者对教证、理证,都有多多少少妨害的缘故,所以没办法安立成无垢了义的立宗,只能说是引导众生的一种方便而已,这方面安立成不了义。
仙人的感叹是有根据的,因为这些智者在他们论典当中所做的回答,对这个问题的阐述,的确证明了没有真正安立完全不违背理证,完全不违背教证的殊胜立宗。
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
智慧浅薄如我者,怎能无误予答复?
既然这些大德都没有办法真正的安立,“俱生辩才智力微,亦未长久受苦行”,麦彭仁波切说,我俱生的辩才、智慧,都是非常微弱的,也没有长久为了学法而去经受苦行。再加上流浪者提出这么多的条件,不违背教证,不违背理证,还不能违背宁玛派前辈大德的观点,然后要很快的回答,还不能重复其他宗派的观点。智慧浅薄像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无误的予以答复呢?这是非常困难的。
“俱生辩才智力微”,平时我们提到有些人具有俱生智慧。生下来之后,不需要怎么精进,他相续当中的智慧就是比较圆满的。在背诵的时候,不需要勤作,只要看几次,稍微读几遍,就能记下来,而且不会忘记。对于经典和论典,拿起来一看,马上知道它的意义,不需要长时间去推敲、思索,完全能够了达,这方面的智慧非常炽盛。还有辩才,生下来之后,他的思路很清晰,辩才也是无碍,这方面称为俱生的智慧。
俱生智慧主要是通过前世不间断的修行,上师讲的时候,说有些人因为前世学习佛法很精进,这方面习气很强,今生当中转生之后,还是能够显现很强大的俱生智慧;有些人因为前世念了很多的文殊心咒,通过文殊菩萨加持的缘故,他的俱生智慧也是非常的敏锐;还有一些人一生当中,持诵《真实名经》这种续部智慧经典的缘故,所以显现了很强的俱生智慧;有一些人是因为做了殊胜的缘起,比如阿难尊者,在释迦佛因地的时候,他供养过佛陀满满一钵饭,这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过。后来他发愿在相续当中,生生世世能够充满佛法的智慧。通过发愿力和功德力的缘故,所以也是具有不忘智,具有很殊胜的智慧。这方面就是体现出俱生辩才、智慧非常雄厚。
上师通过讲解,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要不然就是今生当中认真地修行,在相续中种下强烈的闻思修善根;要不然在今生当中,念一亿遍以上的文殊菩萨心咒,以后也会变成利根;要不然一生持诵《真实名经》。通过很多不同的缘起,即便今生当中不解脱,来世也会成为具有俱生辩才、俱生智慧的人。这时候学习、趣入佛法,就会比较顺利,而且相续当中对佛法的兴趣,也是非常高涨的。这些都是学习佛法,修证佛法必要的条件。
长久受苦行,就是今生当中为了掌握佛法,在上师面前长久的听闻、背诵、思考、研讨、辩论等等,做很多佛法的苦行。有些人有俱生智慧,今生当中也是受过很多苦行;有些人有俱生智慧,今生当中没有受过苦行;有些人虽然俱生的智慧弱一点,但是今生当中很精进的缘故,也可以成为智者。
麦彭仁波切说:“我的俱生辩才、智慧很微弱,这方面天生欠缺。第二个方面,也没有为了佛法长久受苦行,所以现在成了一个智慧浅薄的人。”
这一部分是事实,另一部分也是谦虚的词语。事实是什么呢?造这部论典的时候,他只有七岁,当然没有长久受苦行。按照一些传记的记载,当时他显现上正在学习文字,还没有真正为了学佛法长久的受苦行。通过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的传记来看,真正长期听法的经历是没有的。在很多论典当中讲,他只是长大之后,在华智仁波切面前,听了七天《智慧品》的讲解。除此以外,其他基本上只是要求上师给自己口传,念个传承而已。传记当中讲的很清楚。他说:“不用麻烦上师讲解,您把口传给我就可以了。”他的上师说:“这个人显现上有点傲慢了。”上师把传承给他念完之后,说:“好,既然你不需要讲解,那马上给我复述一下。”然后麦彭仁波切把《入中论》从头到尾的意义,全都复述出来。给他念传承的那位格西,当时没说什么,后来在他的眷属中说:“我是一个讲经的格西,但是跟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比较起来,简直就像没有智慧的人一样。”而且他在上师面前得到《般若摄颂》的传承之后,在一个月中,给上师广讲了一次《般若摄颂》,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多,所以他没有为了听闻佛法,长久的受过苦行,很多时候只是要一个传承就可以了。
俱生智慧那是不用讲的,七岁的时候能够造出《定解宝灯论》,没有俱生的智慧,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他说自己没有俱生辩才、没有俱生智慧,这是他的谦虚词,但是的确没有长久受过苦行。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他是一边玩耍,一边随口说出了《定解宝灯论》,教他文字的一位喇嘛[1],就把《定解宝灯论》记录下来。是这样一种造论方式。他很谦虚地说,智慧浅薄如我者,像我这么智慧浅薄的人,怎么可以无误答复呢,是难以无误答复的。
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
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
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
正在无可奈何的时候,他开始祈祷自己生生世世的本尊——文殊师利菩萨。通过真诚的祈祷之后,得到了加持,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尔时思彼加持力。”大概因为得到文殊菩萨加持的缘故,这时候心中现如黎明时的辩才。前面的本体好像是黑夜一样,什么都看不到。后面通过祈祷文殊菩萨以后,内心慢慢开始得到了一些智慧,就像从黑夜到黎明的阶段。黑夜看不见的色法逐渐开始明清起来了,但是还没有到达太阳高照那么明显的状态,好像六点半、六点五十分的状况,既不是天光大亮,也不是完全黑暗,就是黎明时候的状态,稍稍能够见到一点点的色法。此处说的“稍得辩才之机缘”,也是相当谦虚的,然后“即刻依据善说义,以理分析而宣说”,马上依据善说义,就是依据教证,完全没有违背教证。比如说佛陀二转、三转的经典,龙树菩萨的论典,还有无垢光尊者、荣索班智达的窍诀。不单单是依靠善说,而且通过自己的智慧,以理来分析这七个问题,马上开始给流浪者宣讲答案。
这方面讲到造论的缘起,是通过祈祷文殊菩萨的加持。
一方面他很谦虚,说实际上我并没有答复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本尊文殊菩萨的加持,才写下了这部论典。从另外一方面讲,也说明不是完全臆造的,实际上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加持,从文殊菩萨的智慧显现出来的。麦彭仁波切传记中说,他所造的论典,没有一个字是文殊菩萨没有开许、没有加持,而显现出来的,所有的文字都是文殊菩萨加持之后显现出来的,也有这个含义。“诚恳祈祷文殊尊,尔时思彼加持力”,也是文殊菩萨开许之后,写出的论典,所以这部论典具有很大的加持力,意义非常深广。再加上从真正的本体来讲,麦彭仁波切就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显现上面祈祷文殊菩萨,实际上他内心当中完全有圆满的答案,所以一旦经过这样的具有缘,祈祷者祈请之后,马上从内心当中流露出来了七个问题无误的答案,而且是非常了义的。
这也说明平时我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要向文殊菩萨祈请,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如果我们遇到难题,搞不清楚的时候,一方面要好好的思考,一方面要问其他的道友,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学会真诚的祈祷,以想要得到文殊菩萨加持的心来祈祷,祈祷几遍之后,然后开始思考,这时候又开始祈祷,又开始思考,像这样自己相续当中,对于这个问题,逐渐能够通达。
上师也曾经这样讲过,所以我们自己在修法、看书、背诵的时候,都要祈祷文殊菩萨,原因也是这样的。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祈祷。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的缘故,有些时候不一定很快就显现答案了,像作者一样,一祈祷之后,马上就心中现如黎明时,稍得辩才之机缘,这也有可能。尽管也有可能不是这么明显,但是我们要养成长期祈祷的习惯,逐渐逐渐有一个串习和长期意乐的缘故。不管是怎样的钝根,时间一长,他都比较容易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得到加持之后,我们的思维方式,还有深度和广度都会提高,这方面就是文殊菩萨加持显现的结果。
任何修行者,不管是闻思的时候,还是修行的时候,都要对于三世诸佛智慧总集的文殊菩萨,真心诚意地长时间祈祷,这方面一定对我们修行佛法,有很大的帮助、很大的利益。
以上讲完了初善。
甲二(中善论义)分三:一、依教理广说;二、以殊胜窍诀略说;三、宣说造论方式。
依教理广说,就是这七个问题的广答。以殊胜的窍诀略说,就是七个问题回答完之后,再以殊胜的窍诀来略说。第三就是宣说造论的方法。
乙一(依教理广说)分七:一、见解无遮或非遮;二、声缘证二无我耶;三、入定有无执著相;四、观察修或安置修;五、二谛何者为主要;六、异境何为共所见;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对于七个问题,是逐渐去做回答的。有时候我们对于七个问题,可能心中还没有一个总的印象。因为很多道友是第一次学这部论典,对它的纲要、系统,还没有办法了知。我们学习的时候,首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了解,然后在复习的时候,再回头看,我们就可以把全论的纲要串起来,这部论典结构的殊胜性,加持力的殊胜性,慢慢慢慢就可以领会到了。
我们开始的时候,一个一个讲,讲完之后复习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清中间的脉络,关要和联系都可以了知了。
一、见解无遮或非遮
见解就是讲抉择究竟实相的时候,是用无遮见来抉择,还是用非遮见来抉择。
丙一(见解无遮或非遮)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他宗观点;二、建立自宗无垢正见。
戊一、宣说他宗观点:
嘎单见解说无遮,其余诸宗谓非遮。
“嘎单见解说无遮”,在抉择究竟见解的时候,嘎单派的见解就是安立成无遮见。除了嘎单派之外,其他的宗派是谓非遮,在抉择究竟实相意义的时候,是安立一个非遮的见解。
嘎单见解说无遮的“嘎单”,后面讲是格鲁派。格鲁派在抉择究竟实相义的时候,见解是以空性见、大中观见为主,所以嘎单见解说无遮。然后其余诸宗,有些地方说是觉囊派。觉囊派在抉择法界究竟义的时候,是使用非遮见,或者使用他空。因为觉囊派主要是抉择如来藏光明。所使用的根据,一方面是佛陀在三转法轮中,宣讲了义如来藏的十部如来藏经,以此作为根本依据。在论典当中,以弥勒菩萨的《宝性论》,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作为依据;密宗以时轮金刚作为依据。依靠这些创立了非遮他空见。
他们说究竟的法界,应该是如来藏的本体,如来藏上面不存在二取,不存在一切客尘,如来藏以他而空,如来藏的本体不空。以他而空的“他”字就是讲客尘,如来藏上面的客尘是没有的,但如来藏的本性是一定存在的,所以在抉择究竟见的时候,属于非遮见。
觉囊派只是其中的一个宗派,诸宗还有其他的宗派。上师在解释的时候,也是提到了唯识宗。唯识宗抉择有一个实有的依他起,然后上面的二取法不存在,这方面也是非遮。还有小乘的有部、经部,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上面以我而空的,粗大五蕴不存在,或者我不存在,但是无分微尘、无分刹那的法是存在的,这也是明显的他空、明显的非遮,所以说嘎单见解说无遮。
嘎单派的见解一直是以空性作为究竟了义。很多地方宣讲各自不同观点的时候,提到嘎单派见解,就说大中观见,其他的教派是大圆满见、大手印见。在他们的宗派当中,说无遮空性见是最究竟的见解了,这方面讲到了他宗观点。
在讲完他宗观点之后,要解释无遮和非遮。在注释当中对于这个问题,也是用比较广的方式来做解释的。像昨天我们讲的一样,“遮”就是遮止、遮破的意思。无和非主要是遮止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遮止?如果要抉择自空,就用无遮见来抉择,万法是不存在的,没有的,这样就是无遮。非遮就说不是这样的本体,而是另外一个本体。比如如来藏,或者法界的自性不是心的境界,不是客尘的境界,应该是光明如来藏的本体。
无遮和非遮有一个特点。在注释当中讲,无遮破掉之后,不再间接引出他法,这是无遮的特点;非遮就是破掉一个法之后,间接引出他法的承许,叫做非遮见。打比喻讲我们说柱子不存在,当说柱子不存在的时候,直接把柱子遮破了,柱子遮破完之后,我们就说柱子不存在,没有引出其他的承认,诸如此类遮止的方式,叫做无遮。
非遮,比如说桌子上没有宝瓶,是把宝瓶遮止了,但是遮止了宝瓶之后,桌子本身引发出来了。在这句话当中,桌子上没有宝瓶,这样讲的时候,宝瓶已经没有了,但是桌子是存在的,宝瓶是空的,桌子本身是不空的。
落到意义上面讲,如来藏上面以二取、客尘空。这引出了什么问题呢?如来藏“以”客尘空,客尘是自空的,是不存在的,但如来藏是不空的。因为如来藏以什么什么空的缘故,所以当它把上面的法空掉之后,不存在了,如来藏的本体可以得到。遮止了客尘之后,间接引出了如来藏的承许。直接遮破的是什么呢?如来藏以客尘空,直接遮止的是客尘,但是间接引出了如来藏存在的事实。这样抉择的方式,称为非遮的抉择方式。
无遮是一种自空的方式,非遮是一种他空的方式。自空就是自己以自己本体空,我们说柱子不存在,就是柱子以柱子自己空,我们说张三李四不存在,张三李四他自己空、本性空,这方面叫做自空。非遮是他空,就是他自己不空,他上面的法空。比如桌子上面的宝瓶,讲他空的时候,就是讲到桌子是存在的,桌子观待于他来讲是自,他空就说他自己不空,其他一个法空。那是什么法呢?瓶子没有了,瓶子不存在,这叫他空。
如来藏也是一样的,是以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自己存在,自己不空,然后客尘是不存在的,客尘空。观待于如来藏讲,客尘是他法,他空就是讲如来藏上,自己有碍的,自己上面的他法是不存在,没有他法,这方面叫做他空。
平时我们讲自空见、他空见,或者无遮见、非遮见,实际上也是有这种联系的。无遮和自空有一样的特色,非遮和他空有一样的特色,所以从不同的侧面,通过自空来介绍无遮,通过他空来介绍非遮,这方面也是可以的。
前面对于无遮和非遮的本体做了介绍,下面我们就要了知它的分类了。注释当中也是讲到了分类,无遮和非遮既有邪的无遮和邪的非遮,也有正的无遮和正的非遮。正的无遮和非遮当中,也分了暂时和究竟,所以大概分为六类。
第一类和第二类就是讲到邪的无遮和邪的非遮。什么是邪的无遮呢?所谓的邪和正,主要是从能不能获得解脱道的侧面来讲的。邪的无遮和非遮是没有解脱道可言的,正的无遮和非遮有解脱道,里面也有暂时和究竟,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分。邪的无遮比如像顺世外道,他说没有前后世,然后也没有因果,没有解脱道,这些都没有,像这样就属于邪的无遮,邪的空了。然后邪的非遮,就像数论外道,在把二十三谛法认定是虚幻不存在的时候,就引出了神我,引出了胜义谛自性的承认,认为神我、自性是存在的。上面其他二十三谛法是虚假的,这就属于典型的邪非遮见。
当然我们是以数论外道为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胜论外道等等,实际上都是邪的非遮见。
然后再讲正的无遮和非遮,正的无遮和非遮分暂时和究竟。暂时的无遮和非遮,比如说自续派在抉择空性的时候,分开二谛,加了胜义简别,世俗谛当中,有万法的显现、实有的显现,胜义当中是空性的。这样讲,抉择的时候,抉择了从一切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的法,都是自性空的,但是它没有打破分开二谛承许的缘故,所以不是最了义、最究竟的无遮见,只是一种暂时的正无遮。属于正的无遮当中,暂时的无遮见。
暂时的非遮见,就像唯识宗的观点,还有前面介绍的有部、经部的观点,有空性、皈依、菩提心、出离心的内容,可以说是有解脱道的,但是见解没有达到究竟,所以叫正非遮中暂时的非遮见。
第三大类的第五、第六,实际上讲到了正的究竟无遮和非遮见。正的究竟无遮,就是应成派所抉择的大无遮见,万法抉择为无自性,万法抉择为空性,而且连二谛的分别,现空别别的承许都已经打破了,在他面前没有丝毫的承许,真正抉择到了法界当中空性的部分,所以究竟正的无遮,就是应成派的见解。然后正的究竟非遮见,讲到了如来藏光明的抉择方式。比如随教唯识宗,觉囊派抉择如来藏的观点、理论,都是属于究竟的非遮见。法界自性的确存在实相空性无二的如来藏光明,通过非遮、他空的方式,把这些抉择出来,实际上就是抉择了究竟的非遮见。
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中观庄严论释》《定解宝灯论》《智慧品释》,通过很多的教理抉择了究竟正的无遮——大无遮见。应成派的无遮见是在这些论典当中抉择出来,对于究竟的非遮见、究竟的他空,麦彭仁波切著了《他空狮吼论》《如来藏大纲狮吼论》,都是在讲究竟非遮、究竟他空。在抉择究竟他空、究竟非遮的时候,也是使用了强有力的理论,引用了很多了义的经典,来说明法界的究竟本体——如来藏的光明一定是存在的,和二转法轮般若意趣完全是遥相呼应、一味一体的方式,抉择了恒常不变的如来藏,有很多殊胜的窍诀、殊胜的安立方式。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他空狮吼论》当中,对于如来藏光明本体做了非常殊胜的抉择。
以上宣讲了无遮和非遮,他宗有些是承许无遮的,有些是承许非遮的。
戊二(建立自宗无垢正见)分二:一、真实安立;二、分开宣说。
宣讲了他宗之后,再进一步的安立自宗无垢正见。
己一、真实安立:
前译自宗何观点?无二双运大智前,
遣诸所破之无遮,引他非遮皆不许。
既然你说他宗的观点有些无遮,有些非遮,那前译自宗是什么观点呢?前译自宗安立这样问题的时候,“无二双运大智前”,如果在无二双运的大智慧——入根本慧定面前,“遣诸所破之无遮”把一切所破遣除的无遮,还有破掉之后,引出他法承许的非遮,都不承认。
我们真实安立的时候,自宗在究竟根本慧定的状态,在究竟的实相、法界当中,没有任何承许,无遮见也不承许,非遮见也不承许,自宗的无垢观点就是这样的。这个方面实际上是在总说自宗的观点。
见解无遮和非遮,前面也是总说,嘎单派对于究竟的实相安立无遮,其余的宗派对究竟实相安立非遮见。宁玛派自宗在真正安立究竟实相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承认的,无遮不承认,非遮也不承认。
下面“前译自宗何观点”的“前译”,在注释当中,有时候说宁玛巴,有时候说前译,有不同的讲法。主要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讲从第一个翻译家囤弥桑布扎开始,到无垢光尊者之间,称为前译,无垢光尊者之后称之为后译,还有一种观点是从囤弥桑布扎开始,到荣索班智达之间叫做前译,之后叫做后译。
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中间相差了一些时间。荣索班智达出生的年代应该是在宋代,和阿底峡尊者基本上同一时期。因为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还把他抱在膝盖上辩论过,阿底峡尊者显现上也是辩输了。阿底峡尊者在年老的时候进藏,那时荣索班智达还很小。
无垢光尊者大概是元朝的人,应该是无垢光尊者在后面,我看传承上师传承表的时候,无垢光尊者有一脉传承,也是从荣索班智达那边传下来的,中间隔了好几代上师。荣索班智达在前面,后面是无垢光尊者,有不同的安立方式。
不管怎么样,上师益西彭措堪布在注释当中,也是讲过,像宁玛、噶举、格鲁,都是从显宗的见解方面,来区分教派的。真正从密宗来讲,只有前译和后译两种。很多时候,前译直接指宁玛派,后译就是一些新派,像萨迦、格鲁等等,都是属于新派。
前译自宗到底持什么样的观点呢?下面讲无二双运大智慧面前,不管是遮破所破,因为无遮是自空,所以在建立无遮的时候,一定要把所破遮除掉。所破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要对于万法了知为空性,通过理证去观察的对境,这叫所破。通过理论这个能破,所观察的对境是所破。比如柱子的显现,或者实有、烦恼,这些方面都叫做所破。要把所破遮除之后,得到了它是空性的观点。我们执著什么,就把这个东西作为所破来观察,观察完之后,就说它是不存在的、空性的、无实有的,这就是遮诸所破的无遮。
然后就是引他非遮,前面我们对于非遮已经做了介绍。在遮破掉所破法之后,还要引出其他的承认,所以叫做引他的非遮。实际上皆不许,这方面都是不承认的。
自宗在安立究竟实相见,在无二双运大智慧面前的时候,不管是遮诸所破,不再引出其他承许的无遮,还是遮除了所破,间接引出他法的非遮,实际上我们是都不承认的,这是真实安立。
己二(分开宣说)分二:一、无二智前无有承认;二、后得时分开抉择。
分开宣说分了两个科判,第一在无二智前没有承认,第二是后得的时候分开抉择。科判的安排是前面真实安立的是总的自宗究竟见,到底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是无遮和非遮都不承许。总的安立完之后,分开宣讲,无二智慧面前我们是不承认,但是在分开抉择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因为在后得的时候,观待了分别心,就有了一个你是空性,还是光明的承认。在分别念面前,就出现光明或者空性的承许,但是在根本慧定、无二大智慧面前,没有一个所谓分别心的本体。当然也就不会有分别心面前,你怎样安立空性、怎样承许空性、怎样承许光明,所以在分开的时候,分为两个。
庚一、无二智前无有承认:
此二仅是心假立,实际二者均不许,
远离遮破与建立,离意本来之法性。
“此二”就是讲到无遮和非遮,无遮和非遮仅仅是心假立的,实际上二者都不承许。在究竟本来的法性中,远离遮破和远离建立。远离了遮破和建立之后,安立了一种离意本来的法性。
颂词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智慧品》当中讲到的“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完全相同。真正的胜义谛不是心的对境,只要是心的对境,就是世俗。我们在讲无二大智、究竟实相的时候,不管无遮也好,非遮也好,都是心假立的,实际上二者都不承认。我们说究竟法界是无遮,这方面确定无遮,是通过心来安立无遮,究竟来讲的话,是根本不承认的。
为什么不承认无遮和非遮,又要安立一个无遮和非遮呢?因为众生有心,有分别念。众生的分别念当中,必须要建立一个什么东西,或者通过什么样的法来作为趣入点。如果要抉择空性的话,就用无遮。我们就开始用无遮见来抉择,大概在脑海当中,得到一个空性的总相,这是通过无遮见来引发的,或者如来藏光明是非遮,像这样也是可以的。这两种实际上是通过心来安立的,在学《中观庄严论》的时候,也提到过无实空性,实际上是以分别念打破分别念。现在要从分别念当中出离,就要引用一个分别念把它打破。最后把它打破之后,分别念本身也不要了。
以橛出橛也是这样的,当你用第二根刺把肉里面的刺挑出来之后,两根刺全不要了,都扔掉了;以水出水还是这样,当耳朵里进了水之后,再倒一点水进去,把里面的水引出来之后,能引和所引都没有了,全部流出来,都流走了,所以以分别念打破分别念,也是这样的。
平时我们对于万法存在有无是非的执著,通过无遮观察它是空性的,把所破观察完之后,能破也没办法安立了。这方面就是以心来观心,通过分别念打破分别念的方式,来进行安立的方便而已,所以此二仅是心假立。实际上在无二大智面前,哪里有分别念安立的对境呢?哪里有它的位置呢?实际上二者都是不承认的,均不许。
“远离遮破与建立,离意本来之法性”,在究竟的法界当中,遮破和建立都没有。遮破是什么呢?在两个注释当中,都讲的是无遮,建立就是非遮。在究竟实相当中,遮破的无遮和建立的非遮,两种都是远离的,所以是离意本来之法性。真正无二的本体就是实相的本体,不是分别念的对境,一定是离开了分别念之后,安住在本来的法性当中。
按理来说,万法的本体,都是没有分别念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分别念,就要想一个办法,通过分别念去引出分别念,打破分别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逐渐来寂灭,这方面就是一种方便。在无二智慧面前,不管是无遮也好,非遮也好,实际上都是不承认的。
我们在抉择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无遮和非遮只是一个方便,不是究竟的目的。在这个颂词当中讲的很清楚,究竟的目的就是离意本来法性,超离一切分别念的本体。
无遮和非遮只是靠近它的过程,靠近它的一种方便而已,就像船、桥一样,到了目的地,你必须要把它抛弃掉,所以我们不能心中牢牢执著,无遮见应该是存在的吧,非遮见应该存在的吧,如果不存在怎么怎么样。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抉择的方便,这个目标完成之后,你就不用再牢牢的把它抓住了,再抓住它就成为趣入目的地的障碍了。有时候它是一个方便,有时候是一种障碍。比如你要过河,到一个目的地去,过河没有船不行,这时就成了方便。如果过河之后,你还把船背着,就成为障碍,成为负担了,所以你要到达目的地,必须要把该抛的抛弃。
学习佛法也是一样的,有时候我们要依靠佛法的正见,没有佛法的正见,你没有办法入道,没办法抛弃世间八法。当修行到了一定的层次,你再把它抓住就成为一种束缚了。在一定的阶段,你必须要把所谓的见解,所谓的空性见、应成见,在一定程度的时候,还是要抛弃掉。不抛弃掉就成为你的束缚,逐渐靠近实相的时候,分别念越来越少,也是从这一方面逐渐来抉择的,所以这里讲无二智面前是没有承许的,主要是相合于入定的境界、究竟的实相,说无遮和非遮都不承认。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
[1] 丹增喇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