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31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继续宣讲《定解宝灯论》。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既要了知胜义谛的本体,也要了知世俗谛的本体。经论中宣讲的二谛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似乎是分开安立了世俗谛和胜义谛。麦彭仁波切在本品中为我们宣讲的内容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之间完全平等,不存在主次,也不存在取舍。如果我们觉得一个要取,一个要舍,就是对于一切万法的平等性还没有完全了知。因此分析二谛何者为主要,一方面要了知一切万法实相,一方面也要遣除我们内心对于诸法的偏颇认知。
佛法中有时讲到不清净的法,有时讲到清净的法,在我们的脑海中会产生轮回法是相当下劣的,应该抛弃的概念,然后涅槃的法非常善妙,必须要通过证悟去获得的一种本体,对于二谛产生了分别的耽著。虽然应成派中讲不能对二谛耽著,如果耽著二谛是自续派观点,或者应成派不共所破就是破除自续派分开二谛的观点。一方面我们在抉择所谓的应成派空性,然而学习密宗时已经分开二谛了,一方面说这是应成派之下的自续派观点,不能分二谛,否则会有怎样的过失。
如果我们后面修学的时候,自己在相续当中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本体如是的分开二谛,就是没有真正了解应成派的大空性,或者对于二谛双运、平等的观点没有产生信解。因此分别世俗谛和胜义谛哪个重要,然后遮破他宗建立自宗,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一切万法平等的自性。在胜义谛中平等,名言谛中在后得位时也是完全平等的自性。帮助我们息灭粗大和细微的执著,真正趣入到大平等性当中,这样行持事业、修持佛法非常合适。这是第五个问题主要宣讲的含义。
前面第一种观点主要是承许胜义谛重要,因为胜义谛是清净的法界,世俗谛是迷乱的缘故,所以应该舍弃世俗谛。自宗对于所谓胜义谛重要,世俗谛需要舍弃的观点作了观察,方方面面进行了破斥。
己二(第二种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辨析彼理。
庚一、说此观点:
有者抛开胜义谛,仅从世俗方面言,
将续部见分高低。
有些人安立二谛的关系时,把胜义谛抛开,单单从世俗方面对密宗的续部见解分了高低不同的差别。
按照对方的观点,此处的胜义谛是空性。第一,一般来说显宗在很多地方著重地宣讲空性,因为空性中没办法把一切的显现法安立为本尊的自性,把续部的正见分出高低,所以显宗当中并没有讲一切显现是圣尊,从这个角度在抛开胜义谛的空性之后,单单从世俗方面建立显现是天尊的道理,这是总的原则。建立续部的高低因为分别时有不同的观点,显宗没有讲这个问题,所以建立圣尊要抛开空性胜义谛,只有在世俗谛中建立。
第二,虽然密宗中把显现安立成圣尊,但是在具体修行抉择见时仍然有不同的差别。怎样的不同差别呢?对于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有不同的安立方式。前面提到过,在事续部当中,主要是通过一些清净的行为,还有一些见解,比如在修持的时候,本尊像国王一样善妙,把自己观为庸俗的本体,通过世俗谛修法的迎请,或者修持本尊心咒、呼唤本尊的方式,祈祷高高在上的主尊给低劣的自己赐予加持、悉地。
行部的见解要高一些,没有观想为高下的差别,主要是平等的关系,然后通过念咒、观想赐予悉地,不是像国王赐予臣民财物一样的方式获得悉地,而是像兄弟一样。
瑜伽部分为入定和出定,最初从清净刹土当中,通过念诵的方式把本尊迎请降临自己的身体成为无二,然后出定之后,再把本尊送回刹土,专门有一些修法、咒语,见解比前面要高。
到了无上续,像玛哈约嘎、阿底约嘎、阿努约嘎,主要是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来讲,把自己观为本尊,身体里的脉是空性等自性。到了阿底约嘎,开始修持大光明、大空性的殊胜智慧。
这方面续部高低不同的差别全是从世俗谛分的。第一,胜义谛空性没有什么可分高低的;第二,讲空性主要是显宗中,因为显宗没有提到续部中显现是本尊的观点,所以把显密、续部内部的见解分高低,单单是从世俗方面分的,根本不用考虑胜义谛。
续部中再再提到空性和光明是双运的,前面讲得很清楚,有些大德侧重显现方面,实际上有一个总的原则,任何时候空性和显现都是双运的,有时没有侧重地讲,比如在三转法轮中侧重讲光明,空性方面讲的不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不需要空性。不了知经义的人会认为空性和世俗是分开的。
虽然安立续部高低的时候,也是著重讲显现,怎么显现天尊,怎么诵咒,似乎给人的感觉是不需要空性,但是真正懂得修法的人,就会知道胜义谛和世俗谛,或者空性和显现何时何地都是没有办法分开的。建立圣尊的时候,一定是空性和显现双运的。有些人能够直接领会,有些人无法领会,甚至错解了续部的观点,认为就是在世俗谛当中分高低,根本不用去观察胜义谛的空性。有些人认为修行的是续部中的显现、不空的自性,抛开了空性去修持。剖析这个观点对于我们修持密宗非常有必要,可以观察遣除相续中的对于修法不认知,或是错误认知的邪道,然后建立殊胜的正道。
庚二(辨析彼理)分二:一、依现空之理分析;二、依等净之理分析。
前面那种观点实际上是不太合理的,如果完全抛开了胜义谛空性之后,单单从世俗方面建立续部的高低,这是没办法建立的。下面就从现空和等净两方面做观察。
辛一、依现空之理分析:
未以胜义空性摄,世俗本身之见解,
分为高低不合理。
安立佛法正见的时候,任何一种观点如果没有通过胜义空性摄受,单单以世俗谛本身的见解,把续部分出高低的差别是不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当中,对于世俗谛本身认知到了什么程度,实际上与了知胜义谛的深浅有很大关系。如果你对胜义谛理解得浅,对于世俗谛的安立就低;如果你对胜义谛的本体认识很深,对世俗谛安立的见解就高,因此世俗见解的高低和认知胜义谛空性息息相关。因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就是一味的关系,而胜义谛是大离戏的本体,完全平等,所以在认知胜义谛的时候,如果对空性的认知很透彻,对于世俗谛的看法会更加透彻。从这个角度而言,安立世俗谛的观点很高,或者对于世俗谛的认知非常清楚。
实际上这在显宗当中也是非常明显的,一般的人对于空性一点都不认知,在他面前的世俗谛一定是实实在在,堪忍不空的法。因为他对胜义空性一点都不了知,所以安立的世俗谛也是实有存在的。进入小乘之后,对于空性的胜义谛,比如人无我空性有所认知,他们面前粗大法的确不存在的,把世俗谛安立在微细的层次,对于世俗的认知就是一切粗大的五蕴如梦如幻,然后细微的法是实有的,这种见解比世间的见解高得多。
唯识宗把所有的色法安立成心的自性,认为遍计法是二取空。如果能够知道二取空,就能知道一切万法唯识所现,所有的法都是心识的变现。看到山河大地,马上知道这些没有丝毫的自体,都是心识的变现。在世俗谛中认为显现是心识的变现,也是和他认知的胜义谛本性有关。因为他认知的胜义谛比较深,所以在安立世俗的时候,能够知道一切外境的色法都是幻化的本体。
进一步到了中观宗,自续派中分开二谛说胜义谛当中任何法都不存在,连唯识宗的依他起自性都不存在,主要在胜义谛当中安立空性,世俗谛中所有的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不单单是外境,而且在起心动念的时候,连心识也是幻化、空性的,这方面能够抉择出来。应成派抉择的时候,完全都是离戏的空性,根本不需要进行二谛的分别。自续派还有一个二谛的分别,应成派连二谛的分别都打破了。胜义谛当中完全都是等空离戏的,而且主要观点中二谛都不存在了。世俗谛中出定的时候,一切万法在离四边的同时是如梦如幻的显现,这方面完全可以抉择出来。对于世俗的认知一定是以空性正见来摄受的,如果没有以胜义空性的正见摄受,没办法分高低。不仅显宗是这样,密宗也是这样的。
在显宗的最高境界当中,讲到了一切法都是幻化、空性、离戏的,三转法轮中讲它是光明的自性。密宗中对于幻化一样抉择为无自性的显现,通过胜义谛空性的认知显现法是本来清净的,就是空性和光明双运的自性,因此开始修持本尊的见解。在修持的过程中,对于大空性的平等离戏、自他无二等法,事续部的修行者在实际修行中,虽然对于一切万法离戏或者平等的观点,有些人认知,有些人不认知,或者暂时来讲,直接修持的时候,抉择空性见、光明见的实相是这样,但是修行中他不得不把实相现相分开修持。
因为对于大空性大平等的自性在显现上没有完全接受,所以修的时候,分开实相现相,认为世俗当中本尊很殊胜,自己很低劣。从胜义的角度来讲,没有实相现相,也没有贤劣高低。这些修行者对于这种空性没有完全的悟入,认为在胜义谛当中虽然是平等的,但是通过心识趣入到胜义谛,他还不敢说在修行中也是平等的。前面是见这里是修,修的时候他还是分开了贤劣。为什么会这样分开呢?因为在现相上对大平等、大离戏还没有完全接受,所以在世俗方面就分了一个高低。再进一步分了兄弟一样的平等,还有自他的差别。
有高低的时候还说明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自己和本尊是两个相续,只有通过他相续的本尊加持我相续,才可以获得本尊的悉地,在智慧胜义中才会成为平等的。行续的时候还是像兄弟或者朋友一样,虽然靠近了一步,以朋友赐给自己财物或者帮助自己的方式来修持密法,但是还有自他的分别。
到了瑜伽续时,入定可以了知是无二无别的,出定时还有从刹土迎请或者后面把本尊送回刹土的分别,也就是说他能够在入定的时候观想自己和本尊无二无别,或者通过观想世间尊者、智慧尊者降临的一系列修法,修的时候知道自己和本尊平等,没有什么差别,取悉地的时候也是在平等中取悉地。虽然大概知道自他平等,但是还是分了一个出定入定,入定时是完全无二的,出定时要迎送本尊,开始迎请本尊,最后送本尊,还是有差别,对于大空性离戏的胜义谛没有完全趣入。
到了无上续直接把身体观为本尊修持生起次第,从他显现的身体方面再进入阿底约嘎,观的主要是圆满次第的法,到了阿底约嘎一切万法没有任何差别,是无离无合的大本体自性。在生起次第时对清净的显现,圆满次第时对空性的法还有细微的耽著。修的时候还是对于大平等、离戏,或者大空性圆满智慧双运的观点没有真正体会,还没有完全通过这方面次第修持,因此以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为主,这方面到了最究竟的大圆满,才能真正修持一切都是佛的本体,没有丝毫的差别。
实际上修行者处于什么样状态,就能接受什么样的修法。如果让一个事续部的修行者接受自己是本尊的修法,他是接受不了。接受不了的缘故是什么?因为内心对于空性没有完全领会,只能接受到这个层次的缘故,所以在他面前续部就分了高低。有一部分人完全体会了大空性的缘故,最后连不了义的圣尊都可以隐没不修持,直接修持大空性或者气脉。因为对胜义空性的认知不同,所以分了高低。
我们分析的时候,如果没有通过胜义谛的空性摄受,单单从世俗本身的见解分了高低是不合理的。对于胜义空性认知的程度不同,显密对世俗的看法也有了差别。很多人都知道见当中,实相、胜义谛是平等的,但是从当下我们的心识、世俗要趣入到大平等、离戏的空性有不同的修法,安立不同修法时出现了高低不同的续部差别。这些方面的差别真正分析下来,就是因为对于胜义空性的认知和悟入、接受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在安立续部的时候,针对这部分人安立这种续部,针对那部分人安立那种续部。
事实上续部的高低主要是对于胜义的认知有不同的差别,阿底约嘎大圆满是对于胜义谛完全通达,实相、现相不单单是从抉择见的时候没有差别,而且在修的时候也没有实相现相的差别,直接安住在大圆满的本体当中,这就是对于胜义谛完全认知的时候,根本不用管这些世俗法,所有的世俗法都是大圆满的自性。他们对于世俗法可以认知到非常高的层次。
在荣森班智达的《黑蛇总义》当中,对于一条绳子出现了五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认为是真正的蛇;有些人认为是虚幻的;有些人认为是蛇的影子,不敢去碰;有些人虽然认为是影子,但是鼓起勇气去碰这个显现;有些最高境界的人,认为这是幻化的,不用理睬,不用执著。为什么世俗当中对绳子的看法会出现这么多的观点呢?因为对于空性胜义谛的认知有差别的缘故,所以世俗当中对绳子的认知出现了这么多差别。如果你没有通过胜义空性摄受,单单从世俗本身去分一个高低的见解根本不可能。
辛二、依等净之理分析:
不具胜义之确信,仅观世俗之本尊,
只是信解非正见,外道诵咒自观他。
“使用等净之理分析”和前面依现空之理分析有相似之处,有时是现空和有时是等净。“不具胜义之确信”就是说没有胜义的确信,这和前面未以胜义空性摄意义非常相近。如果没有通过胜义的确信,对于胜义没有产生坚定的信解,单单观想世俗当中的本尊,只是一种信解而已,没有正见。打个比喻讲就像外道给别人治病诵咒时,“自观他”的“他”就是圣尊的意思,要观自己为圣尊,通过圣尊的加持力给病人治病。
颂词当中著重提到的,就是必须要有等净的见解,即这个地方讲的胜义谛的确信,比如说要观想世俗中自己是本尊,必须要知道自己是本尊的原因。在胜义谛中自他没有差别,没有一个我和本尊之间的差别,这种自他的分别念必须要打破。然后也没有贤劣的差别,没有本尊很贤妙,自己很低劣。没有众生和佛的差别,也没有贤劣的差别,对方赐于自己悉地的方式也不存在,从这方面说自他的差别是没有的。
在没有自他差别的基础上,可以观想自己就是本尊,没有自他分别,修的时候可以从一体安立,也没有明显的高低贤劣差别,所以自己和圣尊的本体也是无二的。圣尊具有功德藏,我也具有功德藏。安住在这个境界中修持,就会产生一个正见。为什么自己和本尊无二无别呢?因为通过等净的方式分析自他都是平等的,所以自己是清净的,和本尊无二无别。这样讲就会非常确信地去观想自己就是本尊的见解,密宗所讲的佛慢可以非常顺利的产生。这不是信解的问题,一定是一种正见,而这种正见来自于对空性的认知,对于空性已经摄受了。
胜义谛当中为什么自己是本尊,不需要本尊通过他体的方式赐于悉地呢?这方面就是等净无二。等净无二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空性的离戏平等,没有依托自他、高低贤劣,这些在空性中全部讲完了。胜义当中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如果你有胜义的见解,安立续部的时候,可以从内心确信自己是本尊,这样就可以去修持世俗当中的本尊身,念诵一切都是咒语等等。
如果不具有胜义的确信,只是观想一个世俗的本尊,就只是信解了。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把自己观为本尊,糊里糊涂的,就是法本中要求把自己观为本尊。一方面处在我是一个血肉之躯的心态,一方面又必须要观想一个闪闪发光、内外透明的本尊,只有这样去观,处在信解当中。内心还会有抵触,为什么我就是本尊呢?实际上我根本不是本尊,本尊具有这么多的相好、功德,我的烦恼这么深重,为什么要把自己观为本尊?观世音菩萨明明住在普陀山,现在要把我自己观成观音菩萨,把现在的房子观成清净刹土,难以生起这种正见。如果没有具备胜义谛一切万法平等离戏的正见,单单观想一个世俗的本尊,很容易产生抵触。观想就是把自己观没了,然后生起一个本尊。
对于胜义谛中为什么自己不存在空性的道理必须要了知。在很多地方,比如《幻化网》里面也提到过世俗谛显现的色法、心法,通过空性观察,不单单是本体不存在,连名称也没有,因此所有的世俗法显现和名称都不存在,就是一个大空性。
空性和显现何时都是双运的缘故,一定就是清净的法。为什么呢?因为不清净的法,甚至连名字都不存在的缘故,所以对于清净的大空性和大光明双运以间接的方式就会引生正见。我们在观修世俗本尊的时候,一定要对平等离戏的观点生起正见,再通过世俗谛窍诀的方式来介绍的时候自观本尊,最后修持圆满次第,或者大圆满的时候,对于一切显现的法正确的认知就会成为一个正见了,否则只是一个信解而已。
通过这种信解修持密法,实际上已经大大减低了密法的加持。因为密法是处于一种等净无二的正见中去修持的,现在你对圣尊产生信心是可以的,如果想要很快获得感应或者现见本尊非常困难。末法时代众生的分别念很重,一边处在自己是庸俗低劣的肉身信解的基础上,一方面要观想一个圣尊,而且要以无二的方式来修持,内心的疑惑难以遣除,无法获得现见本尊的果,不会真正在一生中获得成就,越往后面对于正见的要求越深。
密法刚刚出现时,很多印度修密法的修行人主要是修生起次第、事部的密法,因为他们的心清净、根性利、福报深,所以一祈祷本尊就会现前。很多人通过短短的修持、祈祷本尊就会现前。本尊问他:“你需要什么悉地?”修行人说:“我想要成为和你无二无别的悉地,请你融入我的心间。”本尊融入心间时他就会获得成就,这是很简单的方法。在多罗那他尊者写的《印度佛教史》中,提到最初很多密宗的修行者都是这样的。我们一看这么简单,在上师面前得到灌顶,通过很短的时间修持之后本尊就现前,一下子就成就了。后来的修行人分别念越来越重,如果没有等净的见解,通过这样方式去修持等净观非常困难。
“外道诵咒自观他”,有些外道给别人诵咒时,为了让咒力发挥出来,把自己观为圣尊再给别人诵咒,实际上他把自己观为本尊的时候,有没有我就是本尊的正见呢?没有这个正见。他们的典籍中要求给别人诵咒时要观自己为圣尊,这样诵咒才能治病。外道诵咒自观他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外道把自己观为圣尊诵咒的时候,根本没有丝毫我就是圣尊,和圣尊无二无别的正见,就是这样观想而念诵,所以他只有信解没有正见。至于念咒有没有效果,这另当别论,虽然这样观想也会有些效果,但有效果和你有没有自己是本尊的正见是两码事。
佛教徒这样观察通过某种缘起也会有些效果,如果没有正见,想要在很短的时间中获得解脱,对于现在的众生来讲尤为困难。必须对于为什么观自己是本尊的问题了知得清清楚楚,而这种了知必须要建立在空性等性自他无二,没有贤劣高低的正见基础上,才能知道自己是本尊的观点,这方面主要是不能离开空性去修持等净见。至于直接把我们的身体,把外面安立成圣尊的原理,在第六个问题中就会讲到,一切的显现完全是清净的,通过净见量来安立。如果我们把第五个问题的现空无二平等搞清楚,还有学完了第六个问题之后,修持生起次第、净见量的观点会非常的容易,这也是麦彭仁波切通过窍诀性的方式告诉我们二谛无二,或者显现就是胜义的本体,通过金刚句非常明显的为我们做了开显。
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的去体会,好好去抉择,相续当中一定能够产生殊胜的正见。以前我们觉得真正要安立一切都是大清净,一切都是本尊的显现非常困难。学完《定解宝灯论》之后,通过里面的思路去观察,有了一定的理解,再观想一切都是刹土、自己是本尊不是很困难。没有什么抵触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一个问题。这就是金刚句的加持力,学完之后再去修行,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己三(第三种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以理破斥。
庚一、说此观点:
有谓世俗极重要,因为二谛需双运。
有些人认为世俗谛非常重要,高度赞叹世俗谛。为什么呢?因为二谛需要双运的缘故。
如果世俗谛不是非常重要,二谛就无法双运了。一方面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都是空性、无所得,了知空性中无所得的时候,高度赞叹了世俗谛。因为二谛需要双运的缘故,所以世俗谛是非常重要的。
世俗谛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一是二谛需双运,一是世俗谛中的法,不单单是在世俗谛中存在,在胜义谛中不存在实有的本体,并非没有显现。从这方面讲它是非常重要的法。
我们前面讲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曾经分析过这个观点,有些人认为世俗谛非常重要,因为二谛需要双运,还有在世俗谛中要积累资粮、取舍因果、修持殊胜的福报等等其他的法,所以高度赞叹世俗谛,认为世俗谛极为重要。
庚二、以理破斥:
实际上世俗谛非常重要,他们也是认为世俗谛极其重要。因为对于世俗谛的显现法,没有像自宗所讲的一样是平等的自性,或者世俗谛的显现在胜义当中也是不存在等方面都没有提到,就是说世俗谛的法,一方面世俗中存在,一方面胜义中也不是没有,只是实有空而已,并不是没有世俗显现。
固执如此观点者,再三赞叹世俗谛,
然修双运见解时,舍弃双运持单空,
善妙说法良母后,实修童子未跟上。
有些固执如此观点的人,认为这是最殊胜、了义的观点,“再三赞叹世俗谛”,一而再、再而三对于世俗谛的显现进行赞叹。因为具有双运,或者不能完全破掉,还有要在世俗谛中积累资粮等等,所以对于世俗谛再三赞叹。后面修持现空双运正见时,他就舍弃了双运,在胜义当中修持一个单空。“善妙说法良母后”,在说法的时候很善妙,比如现空必须双运等等,再三赞叹世俗谛,相当于一个良母。在善妙说法良母之后,“实修的童子”,即良母的儿子没有跟上,遗失了。抉择见的时候说世俗谛非常重要,然后是需要双运的,讲的时候是双运,修的时候修单空。因此在善妙说法良母后,实修童子没跟上,母亲和儿子分离了。
此处对方的观点有些欠妥。虽然对世俗谛非常赞叹,而且建立了现空双运无二的观点,但是真正修持的时候,已经把现空无二双运完全舍弃了,没有修持现空双运,只是缘单空再再去观察执著,一再地修持单空,似乎单空又变得非常重要了。对于现空无二的观点没有真正去安立,修持的时候只是认为单空非常重要,再再地缘单空修持。世俗谛只是在世俗中才有,胜义谛中就没有了,明显对于现和空分开安立了,没有安立成双运。虽然讲的是双运,但是偏于单空著重去修持串习。在出定位之后才是双运的,从一个角度来讲没有了义的安立。
自宗安立的时候,名言谛中现空是无二的,胜义谛中的现空还是无二的。虽然不耽著现,但也不耽著空,现是空性,空也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是平等双运的,或者安住在根本慧定的境界。在大空性当中也是双运的,没有单单的一个显现,或者一个单单的空性执著。对方修持双运见解的时候,把双运抛弃了之后,就是持一个单空的见解再再去观修。这就是善妙说法的良母之后,实修的童子没有跟上。
在建立宗派的时候很善妙地说必须要双运,但是修行的时候只是修一个单空,没有打破单空的执著。因为在修胜义谛的时候,没有缘世俗谛,只是修单空,出现了抛弃一个修一个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真正双运的关系。
如果你建立的正见本基当中是现空无二,修的时候也要随顺现空无二的观点去修持,既不能偏于现也不能偏于空,真正地契合于这样的正见,没有通过很多方面去破斥,主要是他们修持的时候,单单是偏堕于单空,与他们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
丁二(建立自宗)分四:一、总说二谛;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三、遣除邪念建立无垢自宗;四、摄义。
戊一(总说二谛)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分二:一、二者双运之理;二、叙其理由。
庚一、二者双运之理:
“二者双运”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以总说二谛的方式来安立双运。
是故前译此自宗,基道果之诸法名,
离常无常二谛等,建立无偏双运宗。
前面对他宗的观点做了观察分析,怎样安立自宗的观点呢?“是故前译此自宗”,宁玛派自宗的观点对于基道果的本体、法名都离开了常和无常,脱离了偏袒二谛的观点建立了无偏双运的宗派。
前译自宗对于基道果建立了无偏双运的宗派,因为本基不是常的自性,也不是无常的自性,离开了常无常、有无的偏袒,然后安立了一个现空双运的本基。自宗安立得很清楚,因为一切的显现法,在显现的当下完全是离戏的空性,在离戏空性的当下也是有显现的。显现的当下离戏,离开了常法,然后从空性的当下有显现,也是离开了无常、空的部分,不是单单一个常、无常,或者单单一个空、不空,离开了空、不空的偏袒之后,安立了一个现空无二的本体。
到了修道的时候,也没有安立常、无常,或者偏在有无当中,也是说方便和智慧需要双运。入定、后得的时候都是有双运的观点。然后佛果不是常和无常,这方面也不是有无的本体,基道果的法都是离开了常无常,没有偏堕在二谛当中。从本基的角度来讲,也不是说纯粹从胜义谛空性去安立本基,也没有从世俗谛安立本基,而是从世俗和胜义无二的本体安立。修道的时候也不是单单空性,或者单单显现,得果的时候也不是说单单有个法身,或者化身,这方面是完全不存在的。
自宗安立基道果时离开了常和无常,以及偏于世俗胜义谛的本体,建立了无偏的双运,完全没有偏堕在任何一边。这种不偏堕于任何一边,不是像走钢丝一样,手里拿一根棍子保持平衡,这边不能倒,那边不能倒,真正的行于中道并不是像小心翼翼的走钢丝一样,实际上不偏堕于任何一边意思的就是不安立,对于显现和空性没有说是实有的,没有偏于显现,也没有偏于空性,在什么都不缘的境界当中就是它的本基,然后显现不存在,空性也不存在。这也不是一个单单的空,现就是空很容易理解成是一个单单的空,空就是现也不是一个单单的空。它是什么呢?我们只能说这是现空无二的本性,就像火和火的热性一样,一方面具有红色,一方面又具有热量,没有偏于任何一边,这个比喻是从肯定的角度讲的。
安立本基的时候,从肯定方面而言现空是无二的。从否定角度来讲,显不是单独的显,空也不是单独的空,都没有偏堕于现空当中。因为我们的执著有时会分在两方面,一个是执著现,一个是执著空,所以现空无二,现没有单独的现,空也没有单独的空,即现空都不缘,也不会落到无记当中。这是它的本性,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现空无二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是不是偏堕在一个什么都不存在的断空中呢?这不是断空,而是认知它的本性。安立的时候,可以从这个方面去了知。离开了常无常二谛去建立无偏的双运宗,可以安立这个宗旨。
庚二、叙其理由:
二谛脱离各自上,不能建立基道果。
为什么在建立自宗的时候,没有偏袒于任何一边呢?如果二谛脱离了,在二谛各自的本体上均无法建立基道果。如果分开世俗谛和胜义谛,然后世俗是世俗,胜义是胜义,在这个前提之下能不能安立基道果?从单单的空上能不能安立基道果呢?没办法安立。因为离开了世俗之后,没有显现的空就成了一个断空,完全是一个实有的空。在断空上面怎么安立一个本基呢?断空什么都不存在,没办法安立本基。如果本基安立不了,道和果也没办法安立了。一个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不是一切万法的自性。
如果一切万法的本体什么都不存在,会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所有的见闻觉知身心等法都应该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本基的缘故,不应该存在很多的显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法,没有从单单的空安立本基的缘故,所以单单从空的上面没办法安立一个本基。
从道的方面来讲也是这样的,如果单单的道就是一个空,也不是一个真实的道,这种道偏在了无边,不是一个清净双运的道。没有方便,没有福德,也没有其余显现智慧的本体,这种道不是清净的道。果也是一样,修持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最后什么都不显现,佛的智慧,或者神通都不显现,也不是一个清净观。
如果从一个现的角度来讲,离开了空性的显现,也没办法安立基道果。分开之后,单单是我们面前的这个显现,不是空性的能不能安立成本基呢?如果它是一个实有的法,根本就没办法显现出来。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讲到离一多因时,曾经提到了一个问题,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缘故才能显现各种各样的法,如果有一个堪忍的,不是空性的法,所有的法都显现不出来。任何一个法只要显现了,一定是空性的。如果离开了空性之外,单单的一个显现根本不可能成为基,根本没办法显现出来。这个实实在在的本基是没有的。
在道位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没有本基就没有道果。修道抛开了胜义谛之后,修的不算是真正的道,尤其不是大乘清净的道,也不算是小乘清净的道,最多成了一个人天乘。人天乘的修法是不是道?不是基道果的道。可以说你是通过执著一个福德,然后修持得到了一个很少的功德。不会成为小乘修法,小乘有人我空,也有胜义部分,没有脱离空性安立的小乘道。如果没有四谛十六行相,没有人我空不算小乘。没有空性也不算大乘,最后不是小乘、大乘,也不是密乘,最多安立一个人天乘,得到一点人天小果,这不是清净的道。如果不是真正清净的道,当然也不是清净的果,最多得到一个世间的小果而已,没办法获得一个出世间的果。
如果基安立错了,后面的道和果统统都不存在。二谛脱离各自上,根本没办法建立基道果。只有在二谛双运,不偏袒于现和空任何一方的基础上,基道果才可以圆满的安立。自宗不偏袒于现空来安立双运无偏正道的理由就是这样的。
己二(广说)分二:一、于基道果不可分;二、究竟无二一体。
庚一(于基道果不可分)分二:一、总说;二、别说。
辛一、总说:
于基道果此三者,亦无此取此舍分,
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
我们这样理解基道果不可分的道理,对于基道果三者没有取这个舍那个,没有此取此舍。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安立主次的问题。我们在建立宗派的时候,比如安立世俗谛是主要,然后胜义谛是次要,主要的我就取,次要的我就舍,就会出现一个取舍的问题。如果说空性主要,世俗次要,就会取空性而弃世俗。因为分了主次,一定会有取舍的,我们取了主要,次要就舍弃了;如果没有分主次,根本不存在取此舍彼的问题。在本基时候,我们说取哪个,舍哪个,本基当中现空都是无二的。因为世俗和胜义是无二的,所以在平等或者一味的状态中怎么去取?你要取就全部取,要舍全部舍,不会有一个取此舍彼的问题。如果没有分成两个法,不会有主次,也不会有取舍。因为它是平等一味的缘故,所以就没办法做取舍,道也是这样的。
你如果去修一个方便,不修胜义,或者修个空性,不去修方便,也没办法成为正道。因为道的本体是深广无二的。大乘的本体就是方便智慧双运、不可分的,如果你要分也分不开。大乘的道在修布施等福德的时候,需要空性的摄受。修空性的时候,完全是离戏的空,没有离开了福德之外一种单单的空,也不会这样去修持。
从这方面观察,在道位不可能此取此舍。果更加不可分,显现法身的时候,它的报化是圆满的。色身圆满的时候,法身也是圆满的,所以没有主次,也不会有取和舍的分别,都是不可分的。
“舍世俗外无胜义,弃胜义无他世俗”,舍弃了世俗之外没有其余的胜义谛。抛弃了胜义谛之外,也没有其余的世俗谛。这个问题在第一堂课中也是曾经提到过,胜义就是世俗的胜义谛。如果你把世俗舍弃了,哪里还有个胜义谛?舍弃世俗的同时也舍弃了胜义谛;抛弃胜义的时候,把世俗也抛弃了,离开了世俗之外,没有单独的胜义谛。
如果你抛弃了胜义也没有世俗了。有时我们讲抛弃了世俗之外没有胜义谛好像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胜义就是世俗本性的缘故。有些人认为抛开了胜义应该有世俗了,抛开了胜义的世俗名称就不能叫世俗了。为什么抛开了胜义的世俗没办法叫世俗呢?所谓的世俗是显现的意思,没有胜义的空就不会显现出来了。哪个法是在实实在在的状态中显现出来的呢?如果不是空性,根本不可能缘起。如果不缘起,根本无法显现。因此抛开了胜义谛之外的世俗谛哪里去找?找也找不到。这样安立肯定不是一个正确的观点。抛开了世俗之外,没有胜义谛,抛开了胜义之后,也没有世俗。从这方面讲到了两者不可分的原因,主要是一味平等。
这方面的平等,不是像世间所说的男女平等或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这种平等。两个法站在一个层次上这种平等是一种世俗的平等,我们不要从这方面去理解平等,虽然有两个东西,但是没有什么高下,不是这样的情况。这里的平等有一味的意思在里面,不是两个法,也没有高低的差别,这种平等既是一体,也是平等。既然如此,离开世俗之外没有胜义,离开胜义谛之外也没有世俗谛,所以在密法当中,或者在显宗讲的大平等、大清净一味双运、离戏等方面,慢慢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学习完前面的教法之后,要著重对于世俗和胜义的问题做一个清晰的辨别。因为我们的脑海当中总是有世俗和胜义分开的感觉,然后也是隐隐约约有一种胜义谛超胜,而且要抛弃世俗谛的感觉。我们学完第五品之后就会知道世俗谛和胜义谛平等一味,二者就是双运的,而且世俗谛和胜义谛也没有贤劣的差别。对于这些做一番分析,然后对二谛双运的观点就会产生定解。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