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3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下面继续宣讲《定解宝灯论》。
我们现在的阶段很多人都在抉择见,不单单在第一品中是抉择见,而且修行、果的见都要进一步抉择。如果正见完全圆满之后,可以真实趣入本基的修道,按照本论第三四品所讲的内容观察安住交替的方式,逐渐达到入定无有执著的修行境界。
对于所有的修行者来讲,如果没有通达基道果、一切万法的自性,很有可能会进入本论所讲的歧途,有盲修瞎炼的过失。我们想要通过无常的身体修持最为殊胜的精华要义,必须要把所修的意义完全搞清楚才可以真正地趣入修道。
我们现在宣讲的是第五品二谛何者为主要。对于显宗密宗共同承许的二谛,观察世俗和胜义之间的关系时,麦彭仁波切通过很多颂词,来让我们了知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种平等的自性。如果二者一有一无、存在主次,就不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胜义谛不会变成世俗谛的本性,世俗谛也不会如是的显现,世俗谛和胜义谛完全在一种平等的自性中,安立基道果和所有的修行方式。
“究竟无二一体”分了三个科判,前两个科判已经讲完了。第一个科判主要宣讲如果正见没有究竟,或者还没有达到殊胜空性净见时,空性是能破,世俗是所破,有一个能破所破的相。显现和空性有能破所破的缘故,还没有真正安立成圆融一味。第二个科判讲再再地修持空性之后,终有一天会诚信空性就是显现的道理。《新月释》当中,第一个科判、第二个科判分别对应中观四见次当中第一和第二。
《新月释》中也是讲,“于此深生定解”对应第三、第四离戏和等性的观点。
很多经典当中,讲到了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虽然佛经中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透彻,但是修行者自己能否如实地了知呢?这是需要考虑的。对我们来讲,两千多年前佛陀,还有很多祖师宣讲的现空无二,永远都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不会有丝毫所谓革新的问题。每代修行人都有一个重新认知的过程,需要通达佛经所讲到的现空无二。总的来讲,虽然佛法中讲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但是学习佛法的人能否通达,需要观待自己的精进、智慧等很多因缘。
如果通达了现空无二,相当于找到了修行的殊胜正道;如果还没有通达现空无二,无法直接修持最为殊胜的现空无二窍诀。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五个问题中以非常集中的方式,给我们宣讲了二谛无二的道理,如果通达了二谛无二的关系,已经通达了佛经论典中阐释的殊胜关要。对于这样的问题必须要好好抉择。
“诸法本来即空性”,不管宣说不宣说、证悟不证悟,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本来就是安住在空性当中。“此等显现为空性”,就是因为一切的显现法是因缘而生的缘故,所以一切万法、一切显现都是空性、无自性的。
“现见空时即显现”,修习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现见空性。现见空性时就是显现法,不是离开了显现之外,单单有一个空性,而是所谓现见空时就见到了显现。见到显现的时候能够领悟,也见到了空性和无二。“现时即空生定解”,显现的时候,现本来也是空,就可以产生定解。第五个问题中也是反复提到过现空无二的观点,主要是修行者相续中对现和空总是有一种分开的执著,认为显现一定是有的,空一定是没有的,这也是通过很多词句反复地告诫我们,纠正我们相续中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没有下去好好的思考、观察,单凭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第五个问题当中所讲的金刚句,不一定马上会打破所有疑惑。我们通过金刚句的指引,逐渐地思考现空无二,显现就是空性。
当我们见到空时就是见到了显现法,再也不是显现和空性别别分开的了,也不是我们脑海当中显现是有,空就是没有,没有这样的概念了。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思考、修炼,然后我们才可以在相续中生起领会。什么样的领会呢?当见到空性的时候,不是见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空,而是见到显现就能领悟空,说明现空本来就是无二的道理。在分别念前二者是分开的,本性上是无二的。当圣者的无分别智慧照见时,一定是同时照见了它的本性。因此说现见空时即显现,现时即空生定解。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对于现空无二产生一个非常殊妙的定解。
《新月释》中讲到了第三、第四,因为前面讲到现见空的时候,有朝一日会诚信空性是显现理,能够诚信空性就是显现。第三个离戏即显现是空,空就是显现,这方面叫做离戏。然后二者无二无别叫做等性。我们在抉择的时候,中观的四部境界和其他地方安立的四部境界方式不一样,很多地方讲到了这是四种见次,即四种见的次第,没有直接说这是中观的四部修行境界。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注释》中安立的中观四部境界,还有比如其他《幻化网》中安立的四部境界,方式和此处不同,此处安立现的时候是空,空的时候是现,这是讲离戏。二者以无二无别的角度安立为等性,这样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完全是现空无二的自性通过轮番观察在我们的相续当中产生一个非常稳固的正见,了正见之后就可以趣入修行了。
“此乃经续与窍诀,一切深道之根本”,前面讲的现空无二的自性,就是一切经续窍诀、修道甚深的根本。对于所有深道的根本,初学者必须要通过闻思来断除增益,产生了定解之后,就是无谬之正见。
这里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现空无二的体性,如果真正要进入修道,无论如何在相续当中要生起正见。因为现空无二的本体是经续窍诀的根本,经就是显教的经典,像《般若经》《三摩地王经》《楞伽经》等等甚深经典,究竟的所诠意义就是现空无二的本体。如果我们要通达经典中所讲的意义,必须通达现空无二。续就是讲密法的经典,续部中讲到的空性光明、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无二等等殊胜的修法,续部也是以现空无二作为根本,如果没有现空无二的正见,根本没办法修成密法。
第三个就是讲窍诀,在注释当中提到一些大圆满的窍诀。虽然大圆满窍诀也包括在续部当中,但是因为是最为殊胜顶乘的缘故,所以有些地方也会对它通过窍诀的方式进行宣说。大圆满的续部中也是讲到了现空无二。讲解的修持方式、窍诀稍微不一样。道的本体就是现空无二,所现证的也是究竟的现空无二,这种现空无二的自性就是所有趣入深道最为根本的基础。如果有了这个,可以真实地对经续窍诀的意义进行修持。如果没有深道根本,我们很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形象上的修行,这是间接的修行,而不是直接的修行。
此处教诲我们说要“闻思断除增益义”,很多人显现上没有俱生的智慧,如果不听闻、不思考,没办法了知最为殊胜的经续窍诀的意义,必须要通过清净的传承进行听闻、思维,然后以闻思的方式反复磨练自己的智慧,把相续中所有的戏论、增益、损减等等全部抛开之后,对于现空无二的本体产生一个最为殊胜、毫无错乱的正见,作为初学者,这一点比修行还要重要。
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这种机会,闻思应该像上师教导我们的那样,对于论典或者所学的意义,要花大量的时间把它搞清楚。如果在闻思的阶段,听闻的时候没有好好听闻,思考的时候也没有好好思考,没有通过很多方法打开自己的思路,遣除自己的怀疑,就失去了闻思的意义。既然要闻思,一定要好好缘着经论,或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斩断我们相续中的怀疑,产生殊胜的定解。
所有想要真正地对于正见产生定解的人,在闻思的阶段一定要鞭策自己对闻思产生意乐。如果自己没有兴趣,外面再怎么施压也是没办法的。最后压得急了,就放弃不学了,一方面断了很多传承,一方面也中断了对于精华要义的闻思,受害的还是自己。自己要对闻思、抉择正见产生殊胜的兴趣,如果对于正见产生了殊胜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听闻、背诵、讨论。如果我们没有做这些,表面上怎么像一个闻思者,实际上也没有做到闻思者应该做的事情,也不算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最后只是耗费了自己的光阴。
这里讲到一切深道根本的殊胜现空无二要义,一定要通过闻思像《中论》《入中论》《四百论》《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注释》等殊胜的中观论典断除增益,引发相续中现空无二的正见。我们刚刚学的时候,现空无二正见不是特别的清楚,学完了一二遍,现空无二的正见会逐渐地生起来。首先对于现空无二有一种总的认知,当我们学了一段时间之后,突然会有种触动,内心对于现空无二有了一点点感觉。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地闻思修学,对现空无二的轮廓会越来越清晰,正见也越来越明显,最后内心可以引发一个非常殊胜的正见。
无论我们修持任何仪轨、显宗要诀、生圆次第、大圆满,如果没有通过闻思来断除现空无二的增益,想要很快趣入正道,还是非常困难的。
“证悟此要”就是讲现空无二的胜义本体。对于现空无二胜义本体的理解、证悟,也可以理解成通达。对于现空无二的要点,随着越来越深入的证悟、理解,就会对世俗的显现法逐渐断除自相的执著。因为对于世俗法的自相执著越来越细的缘故,所以安立的续部会越来越高。从这方面安立了密宗承许二谛的观点,尤其是通过胜义谛世俗谛二者平等的方式抉择之后,逐渐可以安立续部的修行次第。
这也不是像前面说的一样,唯一胜义谛重要,胜义谛中没办法分别。在世俗谛当中,认为世俗谛重要,如果离开了胜义谛,世俗谛也没有办法安立,否则就像外道一样,前面也是大概地宣讲过这个问题。安立密宗的时候,对于现空无二的领悟愈加深入,这是再再教诫的。
对于现空无二的要点必须越来越深,抉择见时觉得我对现空无二的正见已经圆满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深入的了,但是不断的学习时,也会有不断深入的感觉。
上师仁波切在注释中也提到过,他说,最初学习空性,觉得当时抉择的正见很究竟,过了几年之后,再看那时的正见,觉得就像小孩的见解一样,没有什么可信的。从这方面观察,我们也有这样一种体会。刚开始抉择正见,觉得到了这个地方已经圆满了,再没有更圆满的了,学了之后,又觉得以前的见解松动了,有一种越来越往上的建立。不仅闻思的时候,有这样的建立,修行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对空性的领悟越来越深入,对于世俗法的态度、观点也会逐渐发生转变。
当我们没有学习空性的时候,对于世俗显现法,有一种粗大的自相执著。学习了佛法之后,像前面分析的一样,从小乘、唯识、中观再到密乘,因为对于现空无二的领悟越来越深入的缘故,对于世俗显现的自相执著越来越少,随着世俗谛的显现越来越清净,就可以安立续部的次第。
显宗和密宗对于世俗法安立的方式稍有不一样,慈诚罗珠堪布在《显密异同》中曾经提到过,他说,显宗的修行者,不抉择一切都是天尊的清净显现,只是修习空性等窍诀。当他到了八地菩萨时,会自然而然地现见一切天尊、佛母等清净的显现。显宗到了八地现前清净的显现,虽然没有著重去抉择,但是属于一种水到渠成的方式,会在无意之间得到这个本体。修法到了一定的层次,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从这方面安立显宗最后也会趣入到密乘见解安立的对境中。
密宗不一样,而是最初主动介绍一切的显现法就是清净的本尊。修学者从这个地方入手,开始修持,不是说他首先没有修持,到时自然而然有了清净的显现。最初就把这一点作为重点去做闻思,知道了一切的显现法正在显现不清净的时候本性是清净的,本体就是本尊的自性,提前学了之后再去修持,很快就可以现见天尊。
虽然从现空无二的角度来讲是一样,但是不抉择到后面也可以安住。就像平时我们也是再再提到过二转法轮的修行者,他们如果不抉择光明,会不会证悟光明呢?一定会的。虽然没有抉择如来藏光明,但是他们修持空性。当把戏论灭掉之后,安住在根本慧定一定会显现光明。如果你提前抉择了光明,有了正见,再通过正见去修,就会快得多,密宗比显宗成就的速度快的原因就是他是主动的。首先把分别念、身体、山河大地、所有的声音,全部通过见解抉择这是清净的,然后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或者其他的密法,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因为起点相当高,见解也很高,所以修行就会提升。
第三世佐钦仁波切也讲过,如果一个修行者的见解越殊胜,修行也就越殊胜;如果见解越低,修行越越慢。如果能够了知、安住在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尤其是对于现空无二的本体深入领会之后,就会知道万法是现空无二的。密宗主动给你介绍了现空无二中的显现法,因为一切显现法是空性的缘故,都是可以转变的,可以不断的净化,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给你抉择完之后,可以如是的了解,逐渐对于世俗的法断除了自相的执著之后,如果修行人最初认为这个法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性,从这里开始就会引导他了知这是如梦如幻、无自性的,逐渐地转变。然后密宗给你介绍,实际上一切显现不清净的法,并没有一个不清净的自性,它与大空性双运的本体就是一个清净圣尊的自性。通过逐渐介绍之后,我们对于所有法就是清净圣尊的原因可以了知得非常清楚。
在我们对于现空无二越来越深入了知的时候,显现法逐渐会显现它的执著。现在我们面前显现的法,到了菩萨地、佛地的时候会不会转变呢?有些人认为它根本不会转变,只不过是对它的空性越来越证悟而已,世俗谛现在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的。
在《定解宝灯论》的第六个问题当中,也是曾经批判过这种观点。现在的法不可能是一直稳住的,我们修道的时候是这样的,只是不知道它的空性,然后我们通过进一步修行了知了空性,最后证悟了空性之后,这个显现法也不变化。变化的是什么呢?变化的是对空性的认知,逐渐领会它的实相,而现相不转变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一切法必定是通过烦恼业转变的,所以不可能有一个坚住不变的自性。根登群佩大师在《中观心要》中也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分析,他说:“不要说通过证悟空性的智慧,即便是轮回当中的显现都是有变化的。比如当一个人死去之后,转生为一个旁生,或者饿鬼,再来看人间的世界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不一样了。就像当毛驴的心识还住在毛驴的身体中时,它认为草是非常好吃的食物,会感觉到草的香味,当神识从毛驴的身体中出来之后,他转生成一个人的时候,再也感觉不到草的香味了,这个变化就是这么大。六道当中从一道到另外一道的变化完全不一样。当一个凡夫人修道到了圣者位、佛位的时候,显现法还是这样稳住、不变化的,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真正观察的时候,一切法都是业和烦恼显现的,如果把业和烦恼消尽之后,因没有了,这些法会不会转变呢?一定会转变的。
前译派中说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没有任何不清净的自性,只不过是凡夫人不清净的业迷乱显现。你在抉择的时候,完全可以抉择一切万法现在就安住在清净当中,修的时候也可以按照正见去修持。证悟的时候你会完全了知它的实相,在第六个问题中也会广说这个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讲,如果你对于世俗显现法自相的执著越来越淡泊,续部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前面我们分析的也是这样,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之所以会存在一种犹如国王和眷属之间或兄弟之间等等差别,主要就是对于现空无二的实相有没有深入。如果逐渐地深入之后,世俗谛显现法自相粗大的执著就会越来越弱,如果对于世俗谛的执著越来越弱,续部的高低就会逐渐分出来。
如果能知道在究竟胜义谛当中世俗的法是本尊的自性,可以通过外在的本尊赐予自己悉地的方式悟入究竟实相中的大清净,逐渐修上去,主要抉择世俗法是不是存在一异、贤劣等等。平时我们认为世俗的显现都是别别分开的,而且世俗法当中有贤劣等很多差别。如果你对于现空无二的智慧越来越深地领悟,就会发现世俗谛的差别法越来越少,最后到了佛地,完全就是大空性、大光明的境界。除此之外,所有所谓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差别都成了一味的自性。
我们对于空性越来越深入的认知,就会对于世俗显现法自相的执著逐渐断除,这时自己的修行也会越来越深。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这样去抉择、安立续部的次第呢?实际上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对胜义谛只能领会到这个层次,所以要给他宣讲一个主次。有些人的领悟能力高一点,他可以接受行续;有些人领悟力还要深一点,能够接受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依靠不同的根性安立不同的续部。不排除刚开始也是这样的层次,然后逐渐上去的时候,对法义越来越深入,逐渐地对于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都能领会,最后能够修持圆满究竟的续部见解。
此处在别说密宗如何承许的略说当中,直接把下面广说的内容讲完了,主要是对现空无二的本意越来越深入的了知。对于世俗法自相的执著予以断除,就会越来越清净,续部也是如此安立的。
这里讲了两种修行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仅以信解作观想,即信解来作观想理解正见;第二种方式是器情现本尊定解正见。即对于器情本来显现就是本尊产生了一个最为殊胜的正见,二者没有一致,不会相同。
下面打比喻说,第一,“如同中观于诸法,确定实空为正见”。中观宗对于一切诸法,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等很多教理观察之后,确定一切万法都是实空,这是一种殊胜的正见。因为内心已经有了一个非常殊妙的根据作为基础,所以他得到的结果是一种殊胜的正见。
第二,“梵志于病持咒时”,婆罗门给别人治病的时候,“观想无病”,他只是观想病不存在,这不是正见。因为没有通达病不存在的根据,所以这个无病的结论不是一个正见。此处宣讲的是必须要产生一个殊胜的定解,修持显密佛法,有些人随信行去修,有些人是随法行去修。单单以信解做观想,也不是完全不行。有些人修法的时候就是一种信解,这种随信行是跟随自己的信心,没有什么根据。别人对他说,西方的极乐世界中有一尊阿弥陀佛,念佛就可以往生至此。这个人对其他道理一概不管,直接开始念佛。有些人最后也通过自己的信心,还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了。
因此很多人认为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其余的不需要去了知,尤其经论没必要学得太多。因为学习了很多就成了所知障,反而没有办法往生,所以不要学很多,把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这样讲虽然有他的理由,毕竟有些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就了,但是从大范围来看,很多人修法没有根据,只有一个信心。特别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性比较劣,如果所有的佛教徒什么经论也不学,不用任何了知道理,能不能通过这样的信心,把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成就了?这是很难说的。
上师讲《净土教言》时也提到这个问题,在修法的过程中,存在内心的疑惑和外缘的引诱,还有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如果没有以智慧去观照,退失的危险非常大。开始有信解,后面慢慢学习的时候,虽然念佛有点感应,但是烦恼生起来的时候没办法对治。如果有外道劝你说,你这样念佛是没有什么利益的,然后讲了一大通外道似是而非的理由。你的内心当中没有正见,就会招架不住,慢慢就退失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此单单通过信解修净土也是非常危险的。
还有一些修密法的人不了知为什么要把自己观为本尊?因为仪轨当中要求要把自己观为本尊,所以他就在这样的状态中把自己观为本尊。这是通过信解的观想,力量非常弱。这方面是随信行,《俱舍论》中把随信行的人划成钝根者。
下面讲的是随法行,“以及器情现本尊定解正见”。器世间显现成本尊的刹土,有情世间都是本尊的自性,或者自己就是本尊,自己的房子也是清净的刹土。为什么器情显现为本尊呢?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密宗的续部还有注释中讲的非常清楚。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把显现是本尊、我们的心是智慧的根据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学习了之后,内心就会产生一切就是本尊牢不可破的正见。在正见的驱使下修持生起次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丝毫的阻碍,非常容易趣入,能否对于一切器情现为本尊产生正见,二者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是一个真实的修法,一个是一个相似的修法;一个是稳固的修法,一个是动摇的修法;一个是利根者的修法,一个钝根者的修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遇到善知识,也没有学习的机会,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做个随信者已经不错了。在自己有这种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做个随法行的人。如果能够抉择现空无二的时候,就要抉择;如果有机会缘密乘的法本学习一切器情显现为清净的天尊时,一定要好好的学习。这些的确是佛法中最殊胜的精华了,如果你在即生中把这些搞清楚了,就是最大的收获。虽然今生当中遇到了因缘,但是因为自己的懈怠、违缘没有办法转为道用,而错失了良机,就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明明可以获得一个殊胜不退的正见,却把这个机会放弃了,自己自甘堕落是非常不合理的。
不管怎么样,有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把现空无二、器情现为本尊等显密正见抉择清楚。抉择清楚之后,修行就非常殊胜了。这里讲没有一致的时机,密宗这样安立是有根据的。
“如同中观以诸法,确定时空为正见”,如同中观宗和外道一样,中观宗说一切万法是空性的。以病为例,中观宗说病不存在。真正通过缘起因、离一多因观察,这个病没有实体,就是不存在的,产生了一个殊胜的正见。产生殊胜正见的同时,在无实有执著的状态中念诵仪轨的加持力非常大。安住在空性没有实执的状态中修持,和处在强烈的实执状态中修持二者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从这方面观察,了知一切万法安住在空性当中然后去行持各种各样的事业,也在很多仪轨中曾经再再地提到过。如果没有空性见,通过实有的执著想要趣入正见非常困难。“中观于诸法”,中观通过各种各样的教理确定实空为正见,而且在修行人的相续中引发一个牢不可破的正见,即这一切万法的确不存在。
下面是反方面的例子,梵志于病持咒时,观想无病非正见。“梵志”就是平时讲的婆罗门,“梵”是梵语,“志”是汉语,实际上梵志两个字就是梵语和汉语和合起来。在汉语中梵是清净的意思,有些地方翻译成涅槃或者清净,也有梵天的意思。梵志是什么呢?志求于梵天解脱之道叫做梵志。志是汉文,就是他的志向,梵是梵天、梵行,或者清净、解脱、涅槃的状态。为了追求梵天的涅槃果位而修持苦行的人就是梵志,有些地方把外道出家人称为梵志,比如外道的尼乾子派,在家者叫梵志,出家者叫尼乾,也有这种说法。
婆罗门于病持咒时也要做一些禳解的事业,在给别人加持遣除疾病的时候,对于病人持咒,他会使用一种观想无病的方式,观想病不存在,然后持咒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此处我们不是说他这样念咒到底有没有作用,前面这个问题也稍微解释了一下。这里是说既然你们观想无病,就是没有正见可得。他明明有病,你也不知道无病的根据是什么,只是安在他无病的想法当中,这样修持咒语不是正见。前面是的确了知病不存在,这是一种正见;后面的是没有了知他的根据,这样观想无病非正见。
这是通过喻来说明,像密宗、中观宗有现空无二的正见,完全理解二谛双运。那么仅是以信做观想对照的就是梵志,如果这样修持,不是一个了义的修法。因为见解很低,所以修法的时候显得笨手笨脚的。不是这个方面执著,就是那个方面执著,没有在空性当中去修持,不了知一切万法的自性,一直处在实执的状态中修行,佛菩萨看到之后肯定会一面发笑,一面生起悲心,逐渐地引导这些人从实执的状态当中解脱出来。
此处讲对于清净之理应该生起殊胜的定解。“依证胜义之实相,生信世俗为本尊”,“证”字有通达的意思,或者是依靠证悟、闻思来通达。了知了胜义实相之后,可以深信世俗是本尊的自性,否则就会处在二取迷乱的显现中。如何把迷乱的显现安立成清净的本尊呢?对本来清净的道理应该产生一个定解。
怎么产生定解呢?此处就讲到了依证或者通达。如果能够证悟就证悟,如果不能证悟就通达,通过闻思的方式,对密宗所讲的理证好好地观察,通达了胜义实相之后能够深信世俗谛就是清净的本尊。因为他有实相现相无二,或者现空无二的正见的缘故,所以不清净的世俗法在实相当中不存在,都是一种清净的显现。如果能够越来越了知胜义谛,对于实有的法就会打破实执。
前面提到过一般的凡夫人认为这个法是实有的,然后到了中观宗以上,在大乘抉择的时候,就有一个不清净的法的概念,这就是轮回的不清净法。实际上对于法义不同的转变和认知,可以逐渐了知幻化和无自性。
在密乘当中,第一,所有的法根本不存在一个实有的自性,这一点已经抉择完了;第二,所有的法完全不存在不清净的自性,密乘两个理论合二为一,一个是空性的理论,一个是清净的理论。通过空性的理论可以打破众生的实执,通过清净的理论可以打破认为一切万法不清净的想法,还有我是不清净的,轮回也是不清净的。其实正在显现不清净的当下,它的本体就是清净的。
如果通达了胜义谛,才能深信世俗为本尊,否则不了知为什么是清净的,就会处在一种迷乱的现相当中,认为自己的心是不清净的,外境也是不清净的。处在这样迷乱、不清净的现相当中,如何成立一切万法是本尊呢?明明是山河大地的显现法,却说是本尊;明明这是不清净的,却说这是清净的,在修行人的相续当中就会发生抵触,认为这是很大的矛盾,这时候就会产生迷惑。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没有通过空性打破实执,也没有通过净见量抉择世俗谛的转变,越来越接近胜义谛,世俗谛越来越清净。
如果没有学习理论,实际上很难真正的对于密乘所说的一切万法都是本尊的自性产生定解,就会一直在矛盾中修法,也许修到了一段时间彻底崩溃了,无法说服自己,不能真正按照教义去修持。也有可能会在修行过程中,见解就会逐渐改变,了知这是本尊的自性。对于一般的人来讲,最初通过法本引导抉择大空性、大清净的自性的确非常重要,而且也是可能做到的事情。
“除此二取迷现外”,除了能取、所取的迷现之外,没有其他所谓恶轮回。“断此”就是要断掉轮回,安立道的修法,不是单单从胜义谛当中安立的。为什么呢?因为胜义本是一体故,胜义就是一体、不可分的,所以在一体当中修道的高低是无法安立的。
此处讲到了所谓的轮回是什么呢?除了二取的迷乱显现之外,没有所谓的轮回。实际上我们的分别念,能取是处在一种迷乱当中,所安立的对境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除了二取迷现之外,轮回是没有的。解脱是什么呢?解脱是打破二取迷现。什么时候你相续当中的二取迷现不存在了,轮回就消亡了。除此之外没有一个单独的轮回,也没有一个单独的涅槃。如果有二取,就有轮回;如果没有二取、迷现,不会有轮回,就会获得清净解脱。
如果我们想断除轮回,就要修持很多道次第,跟随不同的根性而修持不同的法。这些高高低低的差别,单单是从胜义谛安立的吗?不是从胜义谛安立的,因为胜义谛的本体是一体不可分的,在胜义谛空性不可分中,没有一个高下的差别。从这个地方讲不能唯一地说,断除轮回的道次第从胜义谛安立的,也不能分别说断除轮回单单是从世俗谛安立的。只有把二取迷现的本体通过胜义理论逐渐抉择之后,相合于世俗谛慢慢就会转变。我们在世俗谛当中修法时,也是由现空无二的自性来修持的。
在科判当中讲,“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不应分别”的意思就是不应该单单从胜义,或者世俗进行安立,实际上所谓的轮回就是二取迷现,在二取迷现中,也有一种迷乱的状态。如果了知了二取迷乱就是胜义的本体。我们要断除二取迷现,有很多不同的修道方式。这些方式完全是从胜义当中安立的吗?这些修法不是完全从胜义当中判别的,而是把胜义和世俗结合起来。比如中观宗说胜义空性在世俗当中如梦如幻,让你修持如梦如幻,这种如梦如幻的修法和小乘、密乘的修法,这方面不单单是从胜义谛中来的,胜义是空性没办法分的,世俗中也没办法分,世俗当中都是二取迷现,除了这些显现没有其他的。
我们一方面要了知二取迷现本来不存在,一方面要了知断除二取迷现的方法不一样,有时断除二取迷现修持如梦如幻、布施、持戒和空性无二的大悲空性藏,或者密宗生圆次第的修法,实际上就是要断除二取迷现。不是单单是从空性方面,也不是单单从世俗方面安立而修道次第的,有很多不同的差别。主要来讲,世俗谛和胜义谛应该圆满配合起来,然后就可以安立修道的次第。
有时我们直接看二取迷乱容易理解成凡夫人,这主要也是针对凡夫人。那么阿罗汉有二取,菩萨出定位也有二取,这是不是轮回呢?这个问题前面我们曾经提到过,从分段生死的角度讲,粗大的轮回是没有的。如果有微细的二取,这种变易生死的细微轮回也是可以有的。他们修到后面,断掉粗大的轮回之后,菩萨在后得位也有细微的轮回,需要通过修道的方式断除。
虽然二取迷现主要是针对凡夫人的,但是进一步地分析,这些没有到达佛位的圣者还有二取,也有细微的轮回。如果要断掉细微的轮回,也要修持其他清净的道,这也是非常了义的清净修法。此处主要是讲无有其他轮回,轮回主要是二取,要断除二取不单单是从胜义谛或者世俗谛,而是两个合起来可以真正安立一个不同的修道次第。
这是通过内心的有境或者智慧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差别。
此处说依靠见道或者修习一切有法世俗的现分,配合胜义谛的智力可以宣说事续、行续、瑜伽续及无上续。通过二谛各自区分的时候,“不能区分续高低”,单单从世俗谛或者胜义谛没有办法区分。“然于二谛双运义,如何诚信修跟随”,对于二谛双运的意义诚信之后,修行就是如何跟随了。
“依见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智力”,这个“智力”放在前面一句话当中,依靠智力宣说了事行续,依靠什么智力呢?就是见道或者修习诸有法的世俗现分。现在我们有法的世俗现分,如何配合、融入胜义性的智力来宣说不同的续部,意思是一切有法分别要融入胜义自性的智力。前面我们提到过,你对于胜义的自性如何通达。自相的执著会越少,这时世俗谛就融入到了胜义中,对空性的认知越清晰,世俗谛的自相执著就越少,这时续部的安立也越高。此处讲到了依靠见或者修习一切有法世俗现分,逐渐融入到胜义性的智力中,然后宣讲了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续。
注释当中也反复提到过事续、行续和瑜伽续都是修持外本尊。虽然自己就是本尊,但主要是通过祈祷修行不了义的本尊,就是具有形象的本尊,然后本尊赐予自己悉地。国王和眷属的方式是事续;兄弟的方式是行续;瑜伽续是入定的时候修无二,出定的时候迎请送回,逐渐由外而内地显现自己的本尊。无上续主要是修了义的本尊,不是祈祷一个外在本尊了,因为自己是本尊的自性,直接修自己的本性就是本尊,所以有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的修法。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呢?就是依见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智力的缘故,宣讲了这么多不同的修法。
“故以二谛各自分”,分析的时候,单单通过二谛各自的部分区分续的高低是不行的。前面再再提到过,胜义谛是空性的,完全从空性的角度来讲没办法安立续部的高低。如果单单从世俗的角度,都是处在迷乱的现相当中,没办法安立本尊的自性,无法强制性地安立自己是本尊,或者外面有一个本尊给自己加持,这方面不能真实的安立,单单从世俗谛没办法区分续的高低。
通过修习诸有法世俗现分胜义性的智力,对于二谛双运互相融合的意义如何诚信呢?如果二谛双运的意义只是到达了某个高度,比如只是到达了事部的高度,生成事部的见解之后,修行也会如是跟随着。比如事部的修行者,需要一天洗三次澡,对于房子的坛城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像萝卜、葱、蒜、肉等食物都不能吃,这是相当清净的修法。他们的见解是通过外清净逐渐得到内清净,修行也是这样跟随的。
后面逐渐不管外在的清净了,主要是内心当中如何显现本来清净,所以到了内续,尤其是无上续的时候,五肉、五甘露等性都是清净的,不需要刻意去排斥。不仅见解这么高,也是这样去修行。“如何诚信修跟随”,主要是通过二谛双运的意义,对胜义谛、世俗谛的本性如何去认知,也是安住在这种见解中去修行,这方面区分了不同续部高低的层次。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