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3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前面讲过了,有些人认为轮回是不清净的,或者显宗密宗完全相同,在这样的见解摄持下按照密宗的次第修行,出现了很多的过失,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显密见解相同,而轮回当中的法犹如显宗所讲的一样都是不清净的,这方面不能这样承许。
己二(诸续见解无别则有过失)分二:一、下续部不应区分贤劣;二、上续部之行为应当呵责。
这个科判讲到了如果认为一切诸续的见解无别也有过失,在安立续部见解高低的时候,有些宗派认为事部、行部、瑜珈部、无上瑜珈部当中,这四部的见解没有任何差别,只不过在修本尊的方便上有点差别,就是说实际上在见解上面,事、续都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安立一切续部的见解相同,就会出现两种过失,即“下续部不应区分贤劣”和“上续部行为应当呵斥”。
庚一、下续部不应区分贤劣:
事行瑜伽之续部,若无见解之高低,
则证现有净等见,已达究竟之同时,
未见高低亦区分,自尊他尊有贤劣,
清净以及不清净,则为自害自己也。
“事行瑜珈之续部,若无见解之高低”,也是重复了他宗的观点,有些人认为事部、行部、瑜珈部和无上瑜珈部的见解都是相同的,这个问题曾经在前面的总说提到过。在有些观点中认为显宗密宗的见解相同,都是离戏的,然后认为事部、行部、瑜珈部和无上瑜珈四种续部的观点也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密宗有善巧方便的修法,并且四种续部的见解也是一样的,只是在修的时候,有些做取舍,有些不做取舍,有这样一种安立。
“事行瑜珈之续部”,当然这里也包括无上瑜珈,“若无见解之高低”,如果下三续的观点和第四个无上续部的见解没有高低的差别,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下续部的见等同于上续部的见,而上续部和下续部的行为有着明显不同。因为此处我们说在见解上面是一样的,虽然这方面还有诤论,但是修和行不一样没什么辩论的,也就是说自宗他派都承认下续部,即以事部、行部为主,还有瑜伽部,他们的修和行是不相同的。修的时候有高低贤劣的差别,瑜伽部在入定的时候才是无二无别的,而在修正行之前之后都要迎送本尊,这方面也是有一个不是一体的安立方式,修的时候有这样的高低不同。
他们在行的时候做取舍,清净的行为是要取的,不清净的行为是要舍的,或者清净的物品就要取,不清净的物品都要舍弃。上续部的修行见解和前面所讲的一样,现在诤论的时候,对方说这是一样的。上续部是智观本尊无二无别的方式进行修持的,下座之后在取舍行为的时候,一切都是大平等性,就是说清净、不清净,跟随入定的修持,在下座之后的行为也没有净秽的取舍,或者贤劣等行为都是不做取舍的,修和行具有不同。
我们在了知了这样的前提之后,再来分析上续部下续部的见解是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是下续部如果具备了上续部的正见,那么下续部在修和行当中分开贤劣是不合理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上续部的见解等同于下续部,那么在上续部当中也不能做等性取舍的行为,否则就会出现很多过患,就是从两个方面发过失。
第一,“事行瑜伽之续部,若无见解之高低”,如果下续部已经具备了上续部的正见,“则证现有净等见,已达究竟之同时”,“现有净等”,就是一切的有情世间,还有万法都是清净平等的。上续部完全抉择到的正见,如果二者完全相同,“已达究竟之同时”,这种正见完全达到究竟了。“未见高低亦区分”,实际上在正见当中,一切都是本尊或者证悟的自性,万法都是净等的自性。已达究竟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没有见到高低。这时候再一次区分自尊他尊,或者具有贤劣的差别,清净不清净的修行,这样就成了自害自己。
如果下续部真正有了和上续部一样的见解,因为上续部的见解抉择得非常圆满,所以一切万法都是净等无二的,这方面在续部典籍当中有非常明显的介绍。如果按照他宗的观点,正见没有差别,而下续部已经具备了上续部的正见,在见到或者抉择一切万法都是平等清净的同时,在这个见中没有高低贤劣。如果在抉择见的时候没有高低贤劣,在修的时候区分自尊他尊具有贤劣的观点也不对。虽然修的时候不能区别自尊他尊,但是在修事续部行续部的时候,很明显的自尊和他尊的修法,就是通过他尊,也就是清净的圣尊给自己赐予悉地的方式,然后来证悟一切万法的等性,所以没有见的高低,只是区别了一个自他,这方面是不合理的。
然后圣尊是贤善的自性,而自己是下劣的自性;圣尊属于国王一样的本体,而自尊是眷属一样的本体去领受悉地,这样去区分贤劣也是不对的。如果是在正见当中没有见到他体、高低等所有的差别,修的时候区别这些就不正确。
还有行为清净不清净,尤其事部是以行为为主,也是以做清净不清净的事业为主,所以称之为事部。事部的修行者在下座之后,非常著重身体、衣服、食物、房屋,以及坛城供品等很多方面的清洁。取很多清净的行为,抛弃很多不清净的行为。在正见当中,这些清净不清净完全是平等的,如果在抉择见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差别,修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差别,为什么行为会出现很多高低不同,或者清净与否的差别呢?这样的差别是不合理的。最后只会自害自己,就成了自己伤害自己。
为什么说自己伤害自己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第一个,你的修行没有跟随正见,就是自害自己。因为在抉择的是一种大清净、完全平等的见,如果修和行的时候没有按照见去修,所以你的见就成了邪见,或者就成了没有跟随正见的盲修。在很多经续论典当中,直接指出见修分别不是正确的修行,而是伤害自己的修行,从这个角度来讲则为自害自己。
第二个,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你在见解当中没有见到高低,在修和行的时候反而降低了层次,这样的修行也是自己伤害自己。如果你抉择了正见,按照很高的正见修下去,可以很快地从取舍贤劣、束缚分别当中解脱出来。虽然已经具备了正见,但是没有按照正见去修持,就像明明有一条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而你偏偏要去绕个几百公里再到达目的地,相当于自己伤害自己,只是徒劳而已。
在密续当中有很多方便,因为我们现在对于万法不清净的执著,所以宣讲了一切都是清净的坛城。为了让我们打破一多,或者自他的执著宣讲了一切万法的平等性,即自己和本尊完全是无二无别的修法;为了打破净秽的执著,在上续部当中讲到了一切的万法都是清净的,尤其是在行为当中也要故意的取舍五肉、五甘露等等,以此打破自己对这些法的执著,甚至于有时候在最高的修法中,为了打破最坚固的执著,甚至于要行持一些看起来外表非常疯狂的行为。比如故意做一些调伏众生的事业等等,实际上都是和教义息息相关的。
任何一个密宗的成就者或者修行者的修法都和教义、正见相关。为什么这些人会做很多一般人根本想不通的事情?一般人想不通也许是正确的,可能在世俗的层面上违背了伦理道德,或者所谓的世间习俗,但是这些不是出世间的正见,必定是二取、耽执的状态。而成就者为了摆脱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概念,在证悟空性的同时,就会故意示现一些惊世骇俗的行为。
在我们在看起来,他们做这些惊世骇俗行为时,内心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目的又是什么。为了打破相续当中哪怕是相续中最细微的善和恶执著,故意示现了所谓的恶业,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破对于善恶界线的明确划分。如果把最微细的执著打破了之后,他就会趋入到大平等当中,所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解脱内心当中的很多执著。
这方面在比较高级的密法当中讲的非常清楚,我们知道在这些高的续部当中根本不存在这些。如果是不存在证悟的情况下,再去做一些取舍,以及清净不清净的行为。观待于下层来讲,你的修行非常正确,自尊他尊就是有贤劣高贵的差别,然后在食物上面,应该要取清净的食物,不取不清净的食物,观待于下层来讲这个做法很正确。如果观待于上续部来讲,这些都是细微的耽著。如果说在抉择见解的时候已经很明确的了知没有差别,修的时候没有去修,行为上更是没有去做等性的取舍,相当于自己害自己,走了一个很长的弯路,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叫做则为自害自己。
在这个科判当中,如果说下续部和上续部的见解一样,而上续部的见解是一切都是平等、清净的,也就是不能故意去区分贤劣的差别,否则会成为一种过失。
庚二、上续部之行为应当呵责:
或者如同下续部,贪执取舍之同时,
行持等性取舍行,双运降伏酒肉等。
未证疯狂之行为,岂非成为呵责处?
下续部在讲见修行果的时候,也是很明显地讲到了见,就是说自己和本尊之间的差距等等。如果按照一切续部都是相同的观点来观察,上续部和下续部的观点应该一样。如果上续部也只是具足下续部的观点,有这样一种执著,在贪执取舍的同时,内心本来就存在有取有舍、有贤有劣等执著。在贪执取舍的同时,按照上续部的行为去行持等性取舍行。认为一切万法都是等性的,没有取舍地去行持,做一些双运降伏、喝酒吃肉等行为。
如果见解没有达到这么高,还去做这样的行为,就成了“未证疯狂之行为”。你并没有证悟这些完全是平等的,就去做这个平等的行为就成了疯狂的行为。“岂非成为呵责处”,难道不应该成为一个呵责之处吗?上续部之所以能够真正行持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他在见解当中,已经完全抉择到了一切万法是平等清净的。自尊他尊无二无别,一切的善恶都是平等双运等等很多的正见,然后在修的时候也是实修自己和本尊完全是一个本体,没有高低贤劣的修法。下座之后,为了调伏内心当中产生的种种执著,就做了很多等性取舍的行为。
这一系列下来就会非常合理,如果上续部和下续部的见解相同,就是说下续部的见解对于万法明显安立得不平等,或者有取舍。如果下续部只是这种认为有取有舍的见解,在贪执取舍的同时,然后行持上续部的行为就成了一个非常大的不合理之处。
“等性取舍”的意思就是对于取舍是平等的,没有什么所取所舍的,没有一个真正的东西要去取舍,实际上众生分别心当中取舍的力量非常强,无始以来已经习惯了取舍。在我们没学佛之前,什么是取,什么是舍?好的东西,相合于自己分别念、习气的食物、衣服、饰品,或者说话走路的方式,都是要取的。然后不和自己的习气相关,自己不喜欢,或者嗔恨的对境、他方等等,都属于舍弃的行为。
凡夫人取舍方面是非常强烈的,进入了佛门之后,乃至于没到达无取舍的行为之前也有取舍。因为修法当中,善妙的行为应该是取的,然后恶业等不好的行为,哪怕在走路的时候,你的手摆动的幅度大一些也不行,都要舍弃掉。在戒律当中讲了很多细微的行为。进入佛门当中,也有这样取舍。为什么呢?虽然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但是针对于初学者的根基,或者下等者来讲,只能通过他们相续当中固有的习惯,通过善妙的取舍去对治一些下劣的取舍。没学佛之前的取舍几乎都是下劣的取舍,对于解脱无意义。进入佛门之后,通过宣说一些有益于解脱取舍的见行,然后舍弃耽著五欲等庸俗的取舍,越往上的时候,取舍的范围越微细。
在小乘当中,明令禁止不能够做的,到了大乘之后,如果你的发心正确的话,有些时候恶业是可以开许的。菩萨戒当中,直接讲到身三语四的恶业。如果发心贤善,在利他心的推动之下也可以做,而且没有过失,经论当中讲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上面的时候,下面这些不能做取舍的,该取的没有取,该舍的没有舍,成为了恶业的。在菩萨乘当中,虽然有时下续部当中该舍的一部分也是可以取的,但是直接来讲,还是有一些比较细微的取舍没有真正地抉择等性。有些善妙的发心、行为还是应该取的,然后伤害众生的行为应该是舍。
密乘中总的原则和菩萨乘是一样的,在显宗大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的从见解上面,抉择一切万法都是平等性,所有的万法没一个是坏的、应该被舍弃的对境,一切万法普皆清净。证悟了这样的见解之后,就可以取舍这个颂词当中的等性取舍行。等性取舍就是无取无舍,没有一个真正应取的善法,也没一个是真正应舍的恶业。在正见当中一切已经平等、清净了,这时就是按照他自己的证悟、抉择的见解去行持,叫做行持等性取舍行。
当我们这样分析的时候,关键问题就是说明上续部能够做等性取舍的行为,就是因为他具有证悟、正见。从对方的角度来讲,他们只有下续部的见,也有贪执、耽著,在取舍的同时在行为上面去做一些等性的取舍行为,然后再做一些双运、降伏、酒肉等行为,这就是麦彭仁波切说的未证疯狂之行为。你没有证悟这些是平等的,就去做这些平等的取舍;你没有达到双运降伏的境界,就去做双运降伏的行为;你没有打破对于净秽的执著,就去享用酒肉等等,这些都是疯狂的行为。
在密宗当中,尤其是无上续瑜伽里面,虽然讲了很多双运和降伏的修法,但是在续部当中,很明确地说过所谓的双运,就是代表方便和智慧本来没有离开过实相的状态,也是使用双运佛像的方式来描绘本来实相的法界。不懂得意义的人,就会认为这是贪心,或者鼓励行持贪欲心的法。如果你真正学习了知了上续部的正见之后,看到这些佛像的时候,每尊佛像都是提示自己修行的一种威仪。看到双运的佛像就会联想到自己的正见,实际上方便和智慧本来就是无二的。在实相如来藏当中,光明和空性本来就是无二的,二者也从来不可能离开,有这种提示的作用。其中有一些真实的双运修法,通过双运的修法,可以达到很快证悟的效果。
还有一种降伏的修法,也就是平时所讲的诛业。针对通过温和的修法难以调伏的众生,就要使用降伏,就像管教孩子的时候,有些孩子比较听话,父母稍微说几句他就会老老实实地,不去做让父母不高兴的事情;有些孩子非常调皮,跟他说好话不听,然后给他东西也不行,这时候就要显现一些粗暴的行为,打一顿之后,他就老实多了。通过这样方便,他会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身体上面有了切肤之痛之后,他就会记得很清楚。佛法也像父母管教不听话的孩子一样,虽然父母的内心当中,对这个孩子非常慈爱,但是为了他学好,或者了知取舍的事情,行为显现上很粗暴,这个不矛盾。
佛菩萨忿怒的事业也是这样的,行为上极其粗暴,乃至于显现的像都是很粗暴的。我们看一些忿怒本尊的像,燃着火焰,脖子上面挂着蛇,指甲是尖尖的,拿着钺刀、托巴,感觉非常凶暴。坛城上面也是燃着火焰的山,还有三角形等险恶的地方,咒语也是非常凶猛的咒语。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看降伏的仪轨当中,也有很多让人发疯、束缚、死亡、破败的修法。有些人觉得这些可能是佛法吗?我们说,一定是佛法。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很多恶业的众生,如果神志很清楚的话,有时就会做很多非法的事情,所以通过一些修法让他神志不清楚。虽然好像是伤害了他,但是如果他神志不清楚,也做不了很多恶业。
有些人的财产丰盛、眷属很多,方方面面的事业很大,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对众生、佛法的事业都会产生很大的伤害,这个时候就通过一些降伏法让他的眷属之间开始内讧,然后通过着火等事情,让他的财产衰败。他自己也是走投无路,没有能力再去损害众生、伤害佛教,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有些时候没办法调伏的就直接降伏,把他神识强行超度到净土,让他直接获得解脱,从这方面讲有很多殊胜的必要。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真正行持降伏事业者的内心是相当正直的,没有一点对于对方财产的贪著,或者自相的嗔恨,纯粹是处在大悲心的前提下。修法的仪规当中,也明确要求修降伏法的人内心必须具备难以遏制的大悲心。对于恶人的恶业势力没办法忍受,他知道这样发展下去,这个造恶业的人必堕恶趣无疑,而且堕地狱的时间非常长,很难获得解脱。这时他有能力的话,就会生起悲心,为了中断他的恶业,通过仪规开始降伏。这是修持降伏法的前提条件,在很多仪轨当中讲得非常清楚。
我们知道得最多的就是,修降伏的人必须要有一种能力,就是一定要把所降伏的对境超度到净土。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带有自相的嗔恨去修降伏,相当于杀人一样,连小乘根本戒也会破。因为有对境,也有杀他的心,然后有加行,最后有究竟,所以就是真正破戒的行为了。
在小乘戒当中,讲到杀人这条戒律的时候,通过咒术杀人也会犯根本戒,所以通过嗔心对于自己的怨敌等修降伏法是绝对不可能开许的,降伏法一定有对降伏的对境非常慈悲的想法,然后自己有超出对方的能力和等净无二的证悟,这个时候缘起成熟的时候,可以开许做一些降伏。而且有些地方讲,如果你有了能力,不去降伏四大应诛恶业的时候,反而会犯密宗的戒律。
这个降伏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行为,密宗的有些仪规公开了之后,很多不了知内涵的人认为抓住了密宗的把柄,然后把这些教义、佛像都公布出来。认为密宗根本就是外道,没有内道徒应该具备的慈悲意乐。连小乘的行者都不伤害众生,作为大乘行者更应该慈悲众生。因此认为密宗的行为是伤害众生的,根本就不是佛教。这是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意义,这些甚深的修法不能暴露的原因就是这样的,会伤害很多人的心,很多人由此开始诽谤。这种以讹传讹的传播方式很多,对众生和佛法的事业都会造成伤害。
不仅降伏法是这样,双运法也是这样的。双运法有一个可以说我们都知道的标准,就是绝对不可能有自相的贪心。如果你对于男女这方面还有贪欲心就不能修,这是直接做了遮止的,像这样应该是在一个没有贪心的前提之下。前面讲修降伏的时候,是不应该有一个自相的嗔心;修双运法的时候,也不应该不能够有自相的贪心,而且他的明点是非常自在的。如果处在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上面,可以在缘起和合的时候修持双运。实际上从历史上看的时候,真正修双运法的人还是非常少的。因为对于根性的要求太高了,所以很多地方虽然说修法当中有方便道也有解脱道,但是方便道双运法很难修,危险性也非常大。
因为很多人依靠这个借口,开始去搞一些非法行为,所以很多地方直接说修解脱道,修解脱道就是在行为上守持清净的别解脱戒、菩萨戒,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修持以生起次第,或者自身明点为主的法,或者大手印、大圆满等不需要他身方便的双运法,通过这方面照样可以解脱。虽然比起方便道来讲成就要慢一些,但是很把稳,很多地方都是提倡修持解脱道。法王如意宝创建的佛学院都是提倡修解脱道的,没有提倡方便道,还有很多道场都是以解脱道为主,没有说以方便道为主。
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心炽盛,没有办法调伏烦恼的时候,用双运来做幌子来行持非法行,这样会非常危险,不仅对自他有伤害,对教法也有伤害。本来自己贪心大没办法调伏,就已经是很大的过患了。如果是一个智者的话,出家人可以通过如法的舍戒,然后如法的回到世间,相合于你的贪心去做个事也可以。如果是一个出家人,必须要这样做,千万不要在自己的贪心无法降伏的时候,还说在行持双运的事业,这不是一般的佛法,而是属于无上续部最高的密宗,然后吹嘘一大堆的功德。在续部当中的确是讲过这些功德的,但并不是说贪心很重的人直接行持会有什么功德。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功德呢?不可能有功德的,这样去做的话,所谓的功德全部会成为一种过失。你说可以很快成佛,反过来只会很快堕落;你说有很大的功德,其实是很大的罪业,通过自相的贪心去做这样的事情全部成了一个真正的恶业了,续部当中是不可能赞叹这种行为的。如果这样做,一方面失坏了自相续,一方面也是伤害了他人,再加上也会失坏了纯净的密法。
如果是一个正直的人不会以这些做幌子,即便是贪心很大,也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千万不要利用纯净的密法为借口。钦则仁波切也是提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很多西方的人喜欢学密宗,有些人是善业成熟了,有些人的发心不正,就是认为密宗当中,可以给自己的习气分别念提供很多方便,他本来就喜欢这些,在密宗的教义当中找到了就很喜欢学,这是完全没有理解密宗真正的涵义。处在显宗之上的密宗,不可能学来学去最后还不如小乘的修法,就像一般世俗上贪心的修法一模一样,怎么可能是这样的呢?无上密宗不可能会落到这么低的层次,真正稍微想一下就会知道的。
有些不了解密宗的人往往会误解密宗,并不是本来有这样情况,我们在这里遮遮掩掩的,的的确确是在续部当中讲的清清楚楚,还有法王仁波切、益西堪布讲的时候,都把这些问题也讲的清清楚楚,对于自相贪心完全是直接遮止的。而且对于双运、降伏也是再再教导我们说,没有达到一定境界时千万不要去做,否则不仅对于自己没有利益,反而会有很大的伤害。关于双运降伏,在慈诚罗珠堪布等很多大德的论著当中也讲的非常多,所以这方面我们没有必要多讲。
酒肉也是一样的,虽然荟供的时候需要有酒肉,为什么要有酒和肉呢?因为一般的人对于食物有取舍,认为水是干净的,然后认为酒是具有染污的,尤其是佛法当中,认为酒是一种乱性的饮料。人喝了之后,就会引发很多罪业,所以说在戒律当中进行了遮止,不能饮酒。荟供的时候在密宗的行为当中有饮酒的,一种是观想把酒转换成甘露,一种是虽然酒没有转化为道用时是乱性的饮料,但是酒能够乱性也说明它有一种很强的能量。有些人喝下去之后,这种能量开始活动的时候,如果能够转为道用的话,也是一种可以提高自己修行的方式。供护法的时候也有酒,但供护法的时候没有说过先喝一口然后再供,这方面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不需要去解释。主要解释的是有些灌顶、荟供要求参加者喝酒,如果你不接受这个誓言物也有会犯戒的说法。
很多大德比如荣松班智达在解释说,如果初学者没有达到这么高的见解,喝了反而犯戒,不喝就不犯戒。如果你的能力还不够,不喝不会犯戒了;如果有了能力,你也不接受就是一种犯戒的行为。慈诚罗珠堪布在讲密宗戒的时候也是说,喝酒也是需要接受的,为了不失坏缘起、戒律的话,做个表示就可以了。就是说用手指沾一点点,然后做一个喝酒的动作。这方面也不用沾你的嘴唇,就是从你的嘴到喉咙之间做一个喝下去的动作,这样就是没有失坏戒律,最多就是说是沾一点点然后在嘴唇上稍微涂一下,表示我已经接受了这个誓言物了,一方面是没有失坏缘起,一方面也没有犯下戒律,关于酒方面的教诲有非常多。
肉方面也是这样的,一般来讲,五肉在印度的规矩当中属于非常肮脏的肉,印度人都是不吃的。其中有人肉,当然不仅仅印度,其他地方也是不会吃的。还有狗肉、黄牛肉等等,不吃的肉有五种。为了表示净秽无二,打破认为这个肉非常脏的执著,就是作为供品,在荟供的时候供养本尊,供养之后自己也享受,这个方面也是有的。我们不要认为这是密宗当中开许可以吃肉,首先买几斤猪肉炖熟了之后放那供着,供了之后就荟供,最后自己吃了,或者买几块牛肉煮熟了吃。实际上在密宗当中没有说到猪肉等普遍认为清净的东西,也是放在五肉当中。印度的传统认为黄牛肉是非常脏的一种肉,如果是在其他的地方不认为这是脏的,就像狗肉在印度是绝对不会碰的,在汉地狗肉不是什么肮脏的肉,名字都不一样了,可以叫做香肉了,很多人专门会去吃。这样就不能说因为密宗当中说要吃狗肉,所以我就买很多狗肉来吃,这方面的习俗不一样。
如果这样做,第一,相合于自己的贪心,第二,也没有起到对治净秽的作用。一般来讲,人肉都不吃,也有吃人肉包子传说,每个城市当中都有类似的版本,看的时候差不多,也不知道是哪个地方真实发生过这种事情。虽然有吃小孩肉的情况,但是必定也很少。是不是可以到尸陀林去割块肉,然后在荟供的时候吃下去,就能够对治净秽的差别呢?有些人在荟供的时候行持五肉,完全是挑自己喜欢吃的在荟供之后吃了,然后不喜欢的特别脏的根本就不吃。密宗当中真正的荟供,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等”当中还有五甘露等等,反正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缘这方面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如果你的内心当中对净秽还有很大的执著时,就不能做。即便我们真正荟供的时候,也没有用真正的人肉,就是用一些代表。以前荟供就是自己煮些牛肉,然后发下来吃了。
以前在觉姆经堂有一次大修法,荟供的时候,和我坐在一起的一个道友看到坛城里有很多黑乎乎的肉,他说,这是不是人肉啊,我说,应该不是人肉吧,他说,我去问一下。他懂几句藏语,就把汉话和藏话混在一起问一个喇嘛,这是不是人肉?那个喇嘛笑坏了,说这不是人肉,就是牛肉。从来不用人肉做荟供的,不会这样放在坛城当中的。有一年荟供摆的肉血淋淋的,特别像人肉。后面他们问了,也说不是人肉,从来没有使用人肉做荟供。因为大家对这个的执著非常强烈,所以只是一个表示而己。即便在荟供时用的是牛肉,慈诚罗珠堪布说也不能以这个借口说开许吃肉了。只是吃非常少的一点点,就像苍蝇的手脚这么细,几乎取不出来,像这样就是接受了誓言物。
真正讲的时候,密宗并不是像一般人没有进入密宗时所认为的那样,觉得密宗什么都可以做。有些人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有喝酒、吃肉,觉得乌七八糟的;有些人觉得密宗很好,什么都可以做,这些都不是真正了知密宗的内幕。真正到正规的道场学习了很长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完全不是这回事,而且上师在教诫弟子的时候,也是把这个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什么事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而且在做的时候应该以什么心态去做,讲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不会产生误解,即不会有乱七八糟的感觉,也不会有受到引诱的感觉。应该如理如法的修持外在的行为,然后调伏内心,这方面才是主要的。
像这样讲的时候,如果没有上续部的观点,去做所谓的双运、降伏、酒肉等方面,就是未证疯狂的行为。你没有证悟等性去做这些超越取舍等性的行为就是疯狂的行为。岂非成为呵责处,一定会成为佛菩萨的呵责之处,不会成为清净的修法。因此我们不能说显宗、密宗,或者续部的见解完全都是平等无二的,否则就会出现这样的过患。
如实现见实相义,彼之定解称见解,
见解如何而断定,如是以修行护持。
“如实现见实相义,彼之定解称见解”,就是说你如实的现见了现空无二的实相意义之后,这种定解就称之为见解。你的见解确定之后,“见解如何而断定,如是以修行护持”,你的见解如何如何断定,就如实如实的通过修行来护持,就是说内心当中的正见达到了什么程度,你就通过这样的正见去修行护持,而不是说所有的见解完全是一样的。因为对于实相的所见义有深有浅有高有低,所以跟随相合于这种实相意义的定解就称为见解。见解也有高低不同的断定,续部也是这样的。你对于实相的意义怎么样认知,就这样去断定它的见。断定了见之后,如是后面就开始修和行,通过修和行去护持,这是非常善妙的。
像这样安立的时候,如果见解越高,修行也就越深越快;如果你的见解很低,修行也就慢一些,毕竟这是逐渐来的。大密宗无上续的见解是直接把所有该断的分别念都断掉了。自他、一多、净秽的所有分别念都是平等的,然后安住在这个当中,这方面断除束缚我们解脱的分别念非常快。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正见的话,觉得还有很多取舍,见解就低了,见解低我们的行为就会跟随这个见解去做,像这样就是比较慢的。
不管怎么说,单纯地追求快,不考虑自己的情况也是不好的。就像为了求快,在高速公路上面开飞车,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不行。我们如果其他的法都不修,只是希求快,最后自己反而会毁坏很多的戒律,也没办法修成。
这样的见解在《新月释》当中也讲了,一方面是通过闻思来抉择正见,密宗也是这样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上师的加持得到正见。实际上两种方式得到的见都是一样的。有了见之后,就可以安住这个见来修持,再通过修行来护持正见。修主要是修持自他平等。行是在下座之后,也是跟随你的见修,然后如是地做无取舍的行为。
有时我们会产生疑惑,有什么疑惑呢?现在我的见是大中观、无上续的见解,对于一切平等、了义、清净已经抉择了,我能不能去降伏,喝酒吃肉呢?心里清楚如果这样去做肯定不好,那是不是见和修分开了呢?这方面不存在所谓见修分开的问题。虽然你最初抉择到一个所谓的等净无二大密宗的见解,但是这时候内心占主导的还是有取舍的贤劣分别心的见。所谓大密宗的见,只是浮于表面力量很弱的一种见,真正来讲还没有产生定解。我们内心当中,真正指挥还是那种有贤劣的见解。在这个基础上,见解都没有,你没办法修,没办法修,就没办法去行持。虽然表面上分别心已经抉择了一个见,但是这种初步的非常粗大的所谓的见,还不是密宗真正等净无二的见。即便刚开始有这个见,它的因只是一个影子而已,还不是见的本体。见的本体应该是非常清净、稳固的,而且有了这个见,修的时候应该缘这个见去修。
如果有了见和修,出定的时候,在下座之后,首先是有选择性的做一些无取舍的行为。为什么叫有选择性的呢?因为你的修行还不是很深,所以从你虽然可以首先从内心善的分别念,或者恶的分别念当中去做一些无取无舍平等的行为,但是外表真正接触了一些事物的时候,首先不要做,当你内心当中真正证悟很深的时候,在下座之后,这时候再慢慢去做一些事情,最后也会达到真正和正念完全相合的修行。
我们往往过于高估自己的见解了,有时会把非常初步的见,当做密宗当中所讲的见,然后马上就对照这个见去行持,这是不对的。密宗当中所讲的,是非常稳固清净的见解。而现在我们的是很粗大的见,这种见和这个行对不上,也不需要这样去对。当你的见解稳固了之后,可以慢慢去做。你真正修行很深的时候,才能慢慢跟随你的修行境界,去做一些后得行为,这些方面都是配套的,不可能出现断层。
不可能出现你的见很深,行为很浅的情况。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什么呢?你的见不是真正的见,只是一个相似的见,而你认为是真实的;你的见不是真正的见,只是一个初步的见,而你认为是一个定解,有这样的差别。实际上真正来讲,密宗当中见修行果是不可能出现脱节的。
庚二(遣除他宗怀疑)分二:一、他宗示疑;二、释彼疑难。
辛一、他宗示疑:
若谓乘以见高低,区分九乘不一定,
前面我们讲了,这个乘是以见解的高低而区分的,见高你的乘就高,见低你的乘就底。有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乘的高低是以见的高低来区分的,那么安立九乘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安立九乘就不一定了呢?宁玛巴自宗安立内外宗派分为九乘,那么安立九乘就是不确定的了。因为乘是以见解的高低来区分的,见解不定是九种,所以从这方面讲的时候,虽然乘有九种,但是这个见是不是只有九种呢?见不确定是只有九种。因此宁玛巴区分九乘是不一定的。从这方面引出了一个提问,下面就是回答。
辛二、释彼疑难:
内道宗派从最低,直至究竟金刚顶,
此九种乘之数量,具有安立理由故,
如高低乘有多种,然需安立三乘等。
内道宗派是从最低的小乘直至究竟金刚顶大圆满之间安立了九乘的数量。我们是通过众生的根基安立了九种乘的次第,这是有理由的。简单地讲这个理由是什么呢?一方面众生的根性大概分上中下三种,然后在上中下当中,每种也可以分为上中下,像这样在三乘当中,每种再分三种就成了九种。这方面是一种比较适中的分法,即不是无量无边的分法,也不是很少的分法。这个适中的分法基本上把下根、中根和上根三乘当中的上中下,每一种都可以包括在内,所以九乘是一种适中的安立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是具有合理性。
下面就是打个比喻来讲,“如高低乘有多种,然需安立三乘等”。对方提问的时候,他们认为只有三乘,不会有九乘。实际上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就像经典续部当中讲的高高的乘和低低的乘一样。虽然高低乘有很多种,但是安立三乘也是有一定理由的。你们可以把十几种,或者无量无边的乘归摄在三乘当中,既没有安立一乘二乘,也没有安立四乘五乘,只是摄于三乘当中,那是不是决定只有三乘呢?讲的时候可以有一乘二乘,也可以有五、六乘。你们之所以说安立三乘有理由的,就是可以把上中下三种根基包括进去。
这个“等”字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三乘等”的“等”字,就是平等的意思,犹如你们把不同的高低乘安立三乘一样,我们也可以把高低乘安立成九乘。因为这个根据是相等的,就像你们把不同的高低乘安立成三乘是一样,所以我们安立了九乘。第二种,等字就是说等等的意思,不单单是三乘,还可以安立成很多种,也有四乘、五乘,甚至于十几种。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地讲,安立九乘实际上从内道最低,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然后再上去就出现了外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再往上就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像这样就是九乘。安立九乘的数量是合理的,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因为众生的根性有三种,每种中又有三种,下根当中有下下根、下中根、下上根;中根当中有中下根、中中根、中上根,上根当中有上下根、上中根、上上根。通过九种根基安立了九乘,这方面就是宁玛派安立九乘的理由。
那是不是确定只有九乘呢?也不是说只有九乘,这个数字不是确定的。安立九乘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量,像这样就可以把九种根性全部包括进去。注释当中也是简单地提到了九乘的安立。在下根当中,针对下下根的人宣讲声闻乘,针对下中根的人宣讲独觉乘,针对于下上根的人宣讲菩萨乘,这三乘名字叫做招引出离外三乘。在《新月释》上面有解释,什么叫招,什么叫离呢?招致轮回的因就是集谛,这句话就是招的意思。断除集谛引导众生趋向涅槃叫做引,就是说出离轮回,趋向涅槃就是引,叫做招引出离。招引出离,招指的是它的因,引是断除集谛,引导众生趋向出离道,这方面就是招引出离外三乘。
然后从这个过去智慧到中根,中根就是修密乘的人,修密乘的有事部、行部瑜伽部,分别是中下根、中中根、中上根所修的法,它的名称叫做苦行明觉内三乘。苦行明觉内三层意思就是说,要获得这样一种证悟必须要苦行。当然苦行是针对于上上乘来讲的,针对内密宗来讲,要经过很多的苦行,比如天天洗澡这些相对于密宗上乘来讲,这是一种苦行。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不是苦行而是享受,实际上从修法的角度来讲,这就是一个苦行。苦行有勤做的意思,就是说很大的勤做,就是必须通过外在的很多行为,如果不做就会犯戒。明是明了,觉就是觉悟,明了佛陀所觉的胜义谛,叫做苦行明觉。然后再往上的上根者就是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的修法,这三种修法叫做随转方便密三乘。随是讲跟随烦恼,就是刻意去断烦恼。转就是把它转为道用,就是说跟随烦恼的生起,马上把这个烦恼转为道用了。在转为道用的时候,这种善巧方便的乘就是随转方便密三乘,它是具有一种善巧方便的。
虽然说最上面的内续部所讲的修法,没有刻意去断除烦恼,就是在烦恼生起来的时候,认识之后马上转为修道认识觉性的方法。这方面就是把密三乘的数量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后面还有比较广的安立方式,就是从人天乘开始到阿底约嘎之间,为什么安立成乘的理由根据。这方面我们可以慢慢去看,体会安立的根据,今天在这里就不讲了。
我们说具有安立理由的缘故,“如高低乘有多种”,高低乘有很多很多。在《新月释》中也讲到,有因果乘、一乘、三乘、四乘,乃至于安立十六乘。《楞伽经》中讲众生根性无量无边的缘故,乘也是无量无边的。像这样乘有很多很多种,不一定是九乘。如果要让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乘当中产生一个正见,不做一个归摄是不行的。归摄的过少或者太多,众生的根性都没办法理解,所以归摄成九种,既把显宗当中的三乘讲了,密宗当中外密宗的三乘和内密宗的三乘也讲了,基本上所有的根器都包括在内了,因此安立九乘是有一定根据的。
对方安立的时候,就是把一切教法归纳为三乘。实际上三乘和九乘之间只是开合不同,三乘打开就变成九乘,和合之后就是三乘,意义上没有很大的差别。这方面主要是说明自宗安立九乘的根据,令后学弟子能够产生定解和信心。一方面是为了回辩对方的辩论,另一方面让我们对于为什么安立九乘有一个认知,像这样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辩答。
戊四、摄义:
故依内在之智力,愈来愈增之程度,
分别现见诸器情,清净以及不清净。
故以二谛无别式,证悟现空无二基,
如实而修彼道中,获得二身双运智。
下面是第五个问题的归摄,“故依内在之智力,愈来愈增之程度”。我们依靠内在智力越来越增长的程度,分别就可以把器情世界见为清净不清净,所以安立了不同的乘,或者续部的高低。怎么样才能安立这些问题呢?就是内在的智力对于外在的法怎么样认知,你认知得越清楚,对于器情世界逐渐就会有清净和不清净不同的安立方式。
比如说器情世界完全清净的就是佛陀,整个有情界器世界全部变为清净。因为内在的次第达到极致,已经圆满了,所以他见到外面器情世界的时候就是最极清净了。
下面再讲不清净,不清净有两类。一类是圣者的不清净。就是说在入定的时候,见到清净的自性;出定的时候,就是不清净的自性,也有这样的讲法。虽然入定的时候,器情完全清净的情况是没有的,但是他的本性清净,已经见道了。一类是在七地以下,出定位不清净;八地以上,出定位是清净的,这方面也可以叫圣者位。
圣者位有清净和不净两种。最不清净的就是凡夫,凡夫也没有出定、入定的差别。他在白天晚上看到的东西都是不清净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凡夫人内在的智力最弱,没有一点点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见到一切都是不清净的。虽然圣者有证悟法界的智慧,但是没有彻底证悟的缘故,出现了不清净的侧面。因为佛陀彻底清净了,所以他看到的一切内外的法都是清净的,这方面就是根据内在的智力越来越证得的程度安立的。
“故以二谛无别式,证悟现空无二基”,这个颂词主要是归摄基道果。现空无二就是基道果当中的基,基是什么呢?一切万法的本基就是现空无二的自性。道是什么呢?以二谛无别的形式证悟现空无二的基叫做道,就是说对于现空无二的本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悟的呢?通过修二谛无别的方式来证悟的,所以说以二谛无别的方式证悟现空无二的基就是道。
“如实而修彼道中,获得二身双运智”,如实修持这样的正道,就可以获得法身、色身双运的智慧。其中把所有的意义做了归摄,基是现空无二的,道也是通过二谛无别的方式来证悟的,果就是二身双运的,以上就把第五品所有的核心内容做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归摄。
我们就知道了,虽然他宗有很多不了义的讲法,但是按照自宗的角度来讲,世俗谛和胜义谛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是主要应该取的,一个是次要应该舍的,这样的二谛是没有的。从头讲到尾都是讲到二谛平等、二谛双运的殊胜正见,在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生起这样的正见。一方面我们要修胜义谛,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胜义谛不是离开世俗谛之外得到的。这方面牵扯到了很多密宗的窍诀,如果懂得修行的话,就能够把这些显现法,我们的烦恼、分别念等等,直接了知它就是胜义谛,没有离开过胜义谛,然后胜义谛也不是别别的一个胜义谛。应该在上座的时候修空性,下座的时候也是修世俗当中万法善妙的显现,或者资粮,这些就是我们通过学习第五品逐渐要获得的殊胜的正见,以上讲完了第五品的内容。
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