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4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学习《定解宝灯论》。
庚二(后得时分开抉择)分二:一、真实承许;二、说彼理由。
这个科判的重点是放在后得。入定的时候,当然是一切的戏论、所有的分别、安立的方式,都已经泯灭,不存在了。在后得出定位的时候,又怎样抉择呢?或者我们随顺后得位是有分别心的,如果在分别心的前提下,来抉择空性、抉择究竟的实相,到底如何去了知?这方面讲了两个科判。
辛一、真实承许:
若问仅思空性言,则当承认无遮见。
通过后得位的分别念去观察的时候,又可以有两方面的安立。一方面是思维空性,另一方面是思维光明。此处说“若问仅思空性言”,如果单单是从空性的角度来提问,你们自宗怎样安立,怎么回答呢?如果单单从思维空性的角度,来进行安立的话,“则当承认无遮见”,我们当然是承许无遮见的。
此处讲得很清楚,一个是后得位,一个是空性。如果在后得位去思考空性反体的实相本性,我们通过无遮见来进行安立。如果要从光明的角度来思维,必须要以非遮见的方式进行安立,所以说我们要知道无遮见和非遮见,只不过是在后得位,通过分别念抉择实相本性时的两种途径。如果你要使用这两种工具的话,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通过无遮见可以很准确地抉择自空,通过非遮见可以准确地抉择他空,所以一方面是遮破的,一方面是建立的。虽然从抉择的方式来讲不同,但是所抉择的法、抉择的对境,都是一个本体。
一个本体就是讲一个实相法界,一个圆满的实相法界是空性和光明双运的。光明和空性双运的法界,如果从空分的方面来讲,通过无遮见来抉择就很圆满;如果从光明分的角度来讲,通过非遮见抉择就很圆满,所以无遮见和非遮见圆满统一起来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一个法界的光明分和空性分。两种途径得到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最后统一的时候,就是一个法的两个侧面而已。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圆满抉择,才是一个真正圆满的法界,否则的话,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圆满的法界。
在抉择无遮见的时候,藏地有很多宗派通过《般若经》、中观论典的体系,可以抉择万法都是空性的观点。这方面雪域的很多教派,已经如是观察抉择了,还有在藏地比较著名的觉囊派,主要是以非遮见、他空,来抉择如来藏的光明。
通过前面介绍的方式,我们知道如果抉择如来藏光明,要使用非遮见,但是鉴于抉择非遮、他空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对于抉择如来藏本体的恒常不变,落入到一般分别念的范畴当中,因此很多大德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非遮见很多破斥。这方面的辩论是非常多的,而且破斥的力度也非常大。甚至在有密意的前提下,说这种以非遮见抉择如来藏恒常不变的宗派,根本不是内道,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道的观点,而且是常见外道的观点,和外道不可思议的神我是一摸一样的。这样发太过的方式有非常多,还说他空见根本不是佛陀,或者印度的祖师传下来的清净佛法,而是他们宗派的祖师躺在床上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了他空,根本不是有根据的殊胜佛法。有这种必要的安立。
因为如果在抉择如来藏的时候,没有首先通过自空的观点打基础,上来就开始学习如来藏恒常不变的自性,很有可能落到分别念的恒常中去。如果落到分别念的恒常当中去,就有可能真正变成外道不可思议的神我了。
实际上觉囊派所安立的非遮,或者他空的观点,并不是站在般若的侧面来进行安立的,而是从第三转法轮的观点出发,来进行安立的。第三转法轮实际上属于善辨法轮,可以说是抉择名言谛的观点。当然名言谛里有观现世量和净见量,主要是通过抉择名言谛中的净见量。名言谛有一个特点是很重要的,什么特点呢?就是在名言当中的法,有的绝对安立成有,没有的绝对安立成没有,叫做善辨,或者善抉择,而不像二转法轮说,胜义谛当中是空性的,一概不存在。
名言谛中法的特点是,如果是有的,肯定是有,不是无;如果是没有的,就没办法把它安立成有,所以如来藏的本体和它的客尘,这时候就变成了一有一无的观点。所有客尘的观点,在三转法轮教义的体系中一概没有,根本不存在,都是众生的无明、分别心的产物,所以说正在显现的时候,也是无而显现的,根本不存在丝毫的本体。连它的显现本身,都是虚假的,根本都不存在。这种客尘根本没有,已经抉择完之后,那如来藏的光明,也就是佛智慧面前的存在,是绝对有的。观待于无常变化的客尘的无,离开了变化、无常这些法的如来藏光明,当然就是有了,而且这个有是恒常有。它是谛实法,不是空性的。
从这方面讲,因为三转法轮中的空性,都是止息客尘,这些客尘的法就是空的、不存在的、迷乱的、非谛实的,都是无常的法,全部要遣除。把这个遣除掉之后,我们前面讲了,名言理论的两个特点:有,就绝对安立成有;没有的,就绝对安立成没有,所以说既是客尘的法,一概可以说是不存在、没有的。除了客尘之外,如来藏的法就是有的法,一定安立成有,而且这种有,是一种谛实。谛实简别于不是虚妄的,不是迷乱分别念而产生的,所以叫做谛实、非迷乱、存在和实有。
这些方面加了很多所谓的实有、非迷乱、谛实,都是说明如来藏是圣智面前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丝毫的戏论、分别心安立的本体,因此从这个角度安立的时候,我们说如来藏的光明一定是存在的,而且在名言的理论体系之下,有的法绝对安立成有,它是圣智面前的有,佛智面前的存在,所以它一定是存在的,一定是有的。
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我们也知道究竟的他空见,是非常了义的观点。觉囊派所抉择的究竟见,属于如来藏的光明显现,所以麦彭仁波切和一位大德辩论的时候,是这样讲的。他说:“你不能说觉囊派的祖师都是没有证悟的,或者把他们安立成外道,实际上真正能够圆满抉择他空如来藏的,只有佛陀才做得到。”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佛陀的话,谁能够抉择,或者真正安立、见到如来藏的光明呢?实际上中间没有出现歧途,这种抉择如来藏光明,非常符合第三转法轮究竟了义的观点。
自宗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他空狮吼论》,或者《如来藏狮吼论》当中,也是着重抉择了他空的存在,还有全知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当中,也是提到了他空见。
以前我看过一个介绍说,觉囊派一方面对于《宝性论》《时轮金刚》方面的经论、续部非常重视,另一方面我们自宗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是他们的必修课,还有现代的,像麦彭仁波切的他空论典,也是非常重视,所以自宗在抉择究竟法界的时候,一方面对空性抉择了无遮,对无遮方面非常重视,一方面对于非遮的他空,也是非常重视。原因就是来自于圆满的法界是空性和光明双运的。
对于空性和光明双运,如果单单是从空性方面去做一个抉择,只是抉择到了圆满法界的一部分而已,所以讲应成派观点,讲到空性的时候,说这叫做究竟单空。什么叫究竟单空呢?“究竟”就是简别于暂时的单空,对于自续派抉择的单空,这种单空是暂时的单空。究竟的单空就是讲应成派的空性。因为它对空性方面已经抉择到究竟,空性再没有超胜应成派的,这方面叫究竟。单空就是指抉择的方式,没有抉择如来藏的光明,所以这样的空性是一种单空,它是将一半法界抉择圆满,另外一半光明的法界没有抉择,这方面也有究竟单空的说法。
如果单单从空性方面抉择,只是一半而已,如果抛弃了空性,抉择如来藏光明的话,很有可能落入外道的观点当中。因此如果对于空性和光明、无遮和非遮同等重视,圆满抉择的时候,这个宗派就是一个圆满的宗派,所抉择的法界就是圆满的法界,所以麦彭仁波切在抉择自空和他空的时候,著了很殊胜的论典来阐述究竟法界圆满的观点。
在《定解宝灯论》的第一个问题后面,根霍仁波切也是讲过,如果能够把自空他空圆满合和起来抉择,这种宗派可以尊胜诸方,有这样的观点。从空性和光明两个反体来抉择的时候,就出现了无遮见和非遮见两种不同的观点。
在《新月释》当中,为了便于我们理解,也是按照麦彭仁波切的窍诀分了两种二谛,一个是现空二谛,一个是实相现相二谛。我们前段时间在学习《现观庄严论注释》的时候,也提到过。平时我们所提到的中观,基本上都是讲自空中观,实际上在大中观当中,有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两种。如果要抉择自空中观,使用现空二谛,可以非常准确地抉择无遮见。
现空二谛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显现,无论是第六意识面前总相的显现也好,还是眼识面前的柱子、瓶子也好,或者佛面前的智慧显现也好,反正所有的显现全部安立成世俗。一切的显现都是世俗谛,然后这一切显现的空性都是胜义谛,第六意识面前总相的空性,或者眼识面前柱子的空性,或者佛陀智慧离戏的空性,都叫做胜义谛。
如果要在抉择胜义的现空二谛当中,把万法抉择为空性、不存在,这个角度就是它的胜义谛。因为所有的显现都是世俗,那一切显现本体的空性就是胜义谛。如果要抉择现空二谛自空中观的胜义谛,就是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等理论,观察万法,把万法抉择为空性,这方面就是现空二谛的观点。
第二种二谛叫做实相现相二谛,实际上抉择他空,抉择如来藏光明使用的就是实相现相二谛。现空二谛主要是对于第二转法轮做究竟观察的一种工具,要抉择三转法轮密意,使用实相现相二谛,就可以很准确地来抉择它的本体。出现了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知所知,这方面叫做胜义谛;实相和现相不相同的能知所知,叫做世俗谛。
什么叫做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知所知?首先我们在胜义谛当中,实相和现相相同的能知所知的能知是什么呢?《新月释》中也讲到,实际上佛的智慧,或者菩萨入定的智慧,这种智慧叫做能知。它的所知是什么呢?前面所讲的现相和实相相同,叫它的所知。能知是一种殊胜智慧,入定的智慧,或者佛的圆满智慧,它的所知就是讲实相现相完全统一的法界。
为什么是实相现相统一呢?因为在佛的面前,所有的现相就是实相,一切的实相也是佛的现相,所以佛面前已经没有除了实相之外,还有现相,除了现相之外的实相,也没有了。所有的现相已经完全转变成实相了,这就是实相和现相一致,这方面作为所知,就是实相和现相这时已经成为一体了。然后能知是智慧,所知是法界,从实际意义上来看,能知和所知也是一个本体。因为究竟来讲,有没有一个单独的智慧,去照见一个单独的法界呢?这是没有的。因此说佛的实相完全是一味,全部是光明和空性双运的法界,所以说佛陀和菩萨的清净智慧和法界,这时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这方面叫做胜义谛。
佛完全不存在任何不圆满的地方,真正三转法轮中的胜义谛,一是佛证悟的,再一个就是菩萨。菩萨分了入定和出定位,在入定位的时候,实相和现相统一,就是说能知和所知统一了,菩萨在入定时候的清净智慧,也可以叫做胜义谛。
世俗谛讲到了,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能知所知。比如说凡夫人的心识——八识也好、六识也好,称之为能知。心识面前的法,就是声色香味触法,六尘属于它的所知。这种所知实际上属于现相,凡夫人面前的现相,还不是实相。凡夫人所看到的,除了色声香味触法之外,实际上还存在一种法性,但是在凡夫人面前,根本没有办法显现出来,这时候叫做现相和实相不一致。
凡夫所看到的现相不是实相,比如说看到的黄海螺,不是白海螺,除了黄海螺之外,实相是白海螺。当你的眼翳没有消除之前,永远看不到白海螺。怎么把它翻来覆去,怎么去用刀子去刮黄色,根本刮不下去。因为这来自于你的相续,来自于里面,不是外面。在凡夫人的面前,就像在有眼翳的人面前,现相和实相是不一致的,他所看到的是现相,实相白色的海螺没有看到,所以凡夫人面前显现的一切所知法都是现相。这时候除了现相之外,还有个实相没有证悟,所以这叫现相和实相不一致的能知所知。
这方面的范围是什么呢?一方面是凡夫人所有的心识、所见,一概可以说是世俗。除此之外,菩萨出定位的状态,也是世俗谛。菩萨出定是有分别的,他的分别二取还会现行,这时候的心识,叫做能知,他所看到分别面前的色声香味触法,不管是不清净的法,还是清净的法,都是属于一种所知。除了所知、现相之外,还有实相存在,所以说菩萨出定位,仍然是属于世俗。
这方面我们就知道了实相现相的二谛,是在抉择究竟、能知的境界,这是从能境的角度来抉择的。除了佛和菩萨入定的智慧之外,都叫做世俗谛。我们说实相和现相不一致的观点,是从这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
如果进一步,我们可以知道,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来进行抉择的。二转法轮当中,世俗谛就是所有的显现,不清净的显现和清净的显现,只要显现就是属于世俗谛,它的胜义谛就是空性。三转法轮的胜义谛,一方面讲到了大空性和清净的显现两种,完全是分别心面前的万法,叫做它的世俗谛。
从这方面看起来,三转法轮胜义谛的范围比较广。因为一方面二转法轮当中的空性,已经包进来了,然后二转法轮当中,佛陀智慧清净显现这一部分,也是包含在它的胜义谛当中。二转法轮的胜义谛就是空性,是单单从空性方面讲的,二转法轮当中的世俗谛要宽一些。因为所有的显现法,不清净的显现也好,清净的显现也好,都是属于世俗谛的。
三转法轮的世俗谛,就是讲不清净的心识、不清净的显现,这一部分包括在它的世俗谛当中。从这方面看起来,就有这种安立的方式。最后安立的时候,实际上二转法轮当中,所讲到的空性,还有佛面前的智慧和空性,从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一味的。佛证悟了空性,也完全显现了清净的佛智,一切的显现已经显现出来了,所以这时候实际上空性和光明是一味双运的。
在三转法轮的胜义谛当中,一方面证悟了空性,一方面也是有清净的显现,像这样离开了所有客尘,离开了一切垢染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本体叫做胜义谛,或者叫做究竟的实相法界,也叫做究竟的胜义谛。
我们知道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抉择的方式和侧面稍有不同,实际上以抉择的本体来讲,完全是一致的。如果我们在分析的时候,通过两种二谛,可以准确地认知无遮和非遮,这是麦彭仁波切一种窍诀性的讲法,非常殊胜,而且是把这些发扬光大的讲解方式。虽然在佛经当中讲过,但是在麦彭仁波切的论典当中,对此的介绍是比较详细的。二转法轮当中的空性和三转法轮如来藏,到底怎么样安立呢?实际上三转法轮如来藏光明的究竟实相,绝对是离戏的,所有的戏论,就是所有的客尘。客尘不是如来藏,把客尘分离掉之后,如来藏的光明就会显现出来。
客尘包括哪些呢?在二转法轮当中,所要破除的这些法,实际上就是属于它的客尘法。因此说在二转法轮当中,把所有的戏论泯灭掉之后,这时候空性的境界就会现前,空性的境界只有离开戏论才能现前,所以当二转法轮的修行者证悟大空性的时候,是没有戏论的。戏论离开之后,实际上这个本体就叫做光明。三转法轮当中,着重抉择的光明,这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也就是说这种光明的抉择是没有抉择的。比如说一个纯粹二转法轮的修行者,他只是修持自空的观点,没有去抉择他空的观点,那他能不能显现如来藏的光明呢?一定能够显现的。为什么一定能够显现呢?因为如来藏的光明,就是离戏的空性。有时候名字叫做空性,有时候叫做般若波罗蜜,有时候叫做如来藏。如来藏的光明实际上就是离戏的本体,戏论就是所有的分别念。当把这种分别离开之后,证悟空性的时候,智慧光明一定会当时现证的。这些内容在二转法轮当中没有讲,但是没有讲,不等于没有。
前面我们再再地提到过,在抉择正见的过程当中,不可能对初学者说:在究竟的法界当中,还有一个不空的东西,叫做如来藏。这样一讲之后,就没有办法抉择万法的大空性了,所以在抉择的时候,就说没有一个法是可以承许的。当然从空性、离戏、观待打破众生分别念的角度来讲,绝对没有任何可以安立,可以承许的,但是抉择完之后,当你现证的时候,它的本体是离戏的、是空性的。本体的离戏空,实际上就是如来藏光明。这部分离戏的本体,实际上也就是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所以你没有抉择,当你现证空性的时候,光明一定会现前的。这就是法界当中一体的两面。
这方面就是讲自宗的真实承许。我们此处是附属讲了二谛的分类,无遮和非遮的安立方式,对于我们学习究竟观点的人来讲,也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注释当中也是详细分析过。此处主要说如果从思维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就要承许无遮见,通过现空二谛的方式,来抉择万法的空性,一定要承许无遮见。
下面讲“说彼理由”,即你为什么一定要承许无遮见呢?
辛二、说彼理由:
印度具德月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
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
首先是讲空性的传承,或者安立的传承祖师。“印度具德月称师”,首先在印度有具德的月称论师,他是应成派的开宗祖师。在藏地也有“荣索秋桑尊”,就是荣索班智达。“异口同声一密意”,他们是异口同声、一个密意建立了本净大空性。
在详尽观察的时候,印度具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中观四百论广释》《六十正理论广释》等等论典当中,着重建立了大空性,而且是对于一切法,都没有丝毫承许的大空性,完全相合于整个法界超离一切分别心,这时候已经抉择完了。然后藏地的荣索秋桑尊,他是从密宗大圆满的角度,建立了本净,就是本来清净。本来清净可以说是从万法本来,就不存在丝毫不清净法的角度,来进行安立的。也就是说在凡夫人面前所有的显现,一切的分别念、思维,在起心动念的当下,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方面讲到了“异口同声一密意”,“异口同声”主要是从它的能诠句讲。当然月称论师使用梵文造论典,荣索班智达使用藏文造论典,但是从他们文字的说法来看,能诠句是统一的。从词句上讲的时候,万法是本来大空性的,或者万法是本来清净的,从能诠句的种姓来讲,异口同声是一样的。“一密意”是从本来清净和大空性的所诠义来讲是一样的,万法丝毫不可得的状态,万法丝毫不可得的本体,都是在他们的论典当中建立起来的。
荣索班智达也是精通梵语,不单单精通梵语,在传记当中讲得很清楚。他在两三岁的时候,没有人教他,自然就通达了梵语。父母都听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后来阿底峡尊者进藏之后,他的父母就把他抱到阿底峡尊者面前,问小孩说些什么,阿底峡尊者一听,他说的是标准的梵语,然后就跟他辩论起来了。阿底峡尊者的意思是,荣索班智达的前世是他的两位上师——印度很出名的两位班智达的化现。后来阿底峡尊者辩输了,根本没办法跟他辩。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两位大班智达的化身,智慧非常深邃,所以从小就开始显现出我们觉得不可想象的俱生智慧。比如说现在来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子,跟我们辩论,怎么辩论呢,我们觉得两三岁的小孩连话都说不清楚,他如果给我们说空性是怎么样的,滔滔不绝地把我们辩得哑口无言的时候,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这些大德真正显现的时候,的确俱生的智慧不可思议。
像麦彭仁波切七岁的时候,一边玩耍,一边造了《定解宝灯论》。我们看到很多传记中说,好像觉得没什么,如果这时候,真正来了一个七岁的小孩说,他造了一部《定解宝灯论》。这么小的一个小孩子造了《定解宝灯论》,我们觉得难以想象,分别念不一定接受得了,可能会怀疑是不是他的父亲帮他写的,到底是不是他自己写的,但是真正从大成就者功德的角度来讲,这些的确也没有什么,他们本来就是具有殊胜的智慧。只不过是身体显现成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或者显现一个七岁小孩的样子,但是他的智慧的确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慧,我们说文殊菩萨的精神在他的身体当中,他的本体就是文殊师利菩萨。
我们都知道荣索班智达显现了很多殊胜的功德,他很小就精通梵语,而且翻译了很多殊胜的论典。以前我看过他一个比较略的传记,在敦珠法王的《敦珠法源》里,也有荣索班智达的传记。看的时候的确是生起很大的信心,荣索班智达从小就显现出殊胜的功德,小时候父亲把他带到一个寺院去求学,上师讲的只要听过一遍,他会全部记住的。自己在玩耍的时候,就开始复述,或者灌顶,而且在辩论的时候,也是辩才无碍。很多跟他一起学法的人,显现上比较嫉妒他。有一次当父亲去给他送粮食的时候,他们就和他父亲说:“因为你的小孩非常调皮,经常惹我们不高兴,所以你应该把他带回去。”父亲以为他们说的是真的,就准备把他带回去,但是他的上师知道之后,就说:“不行,不能把他带回去。他不是一般的小孩,以后肯定会做很大的弘法利生事业。”上师从小就对荣索班智达非常赞叹,后来他长大之后,也是精通了万法。
还有很多特殊的传记。有一位印度的班智达劝荣索班智达造论,他说:“在印度稍稍懂得一点点声明的人,都在造论了,像你这样圆满精通声明的人,为什么不造论典呢?”他受到启发之后,开始造了很多论典,像《入大乘论》,还有《幻化网》的注释。据传记记载,他的智慧非常不可思议。从佛法上至大圆满的窍诀,下至世间怎么种田,各种论典造了很多,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大部分都散失了。现在仅仅剩下几种,像上师仁波切经常提到的《入大乘论》,里面通过很多的比喻、公案,来抉择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上师也是再再赞叹这部论典,还有《幻化网》的一个讲义,是对于《幻化网》的注释,现在也是有的。以前我看过《敦珠法源》当中赞叹说:《幻化网》的注释当中,一个是荣索班智达的注释,另一个就是无垢光尊者的注释。这两个注释称之为珍宝讲义,是非常殊胜的注释。还有一些比较短小的显现立为天尊,麦彭仁波切在《幻化网》的总说当中,也是使用了很多把一切的显现怎么样立为天尊,怎么样立为本尊。显现立为本尊的论典,也是很殊胜的一种讲法。下面在第六个问题当中,也要提到这样的问题。
有一部叫做《黑蛇总义》的论典,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第五册当中讲过,现在也有这个法本。我看过荣索班智达相对比较完整的一部论典,就是《黑蛇总义》。《黑蛇总义》是以一条黑色的蛇做比喻,来抉择不同的观点。论中讲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小孩趁父母出去的时候,把一条绳子扔到了水缸里面,通过这个事件,引发了后面的不同抉择。家里有些人认为这是一条真正的蛇,就想捉出去把它扔掉。荣索班智达说,这代表二乘——声闻缘觉,他们认为外面有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想把这些实实在在的烦恼全部驱除掉,然后有人看到说,这不是真正的蛇,只不过是一个蛇的影像而已。这方面代表中观宗的修行人,说这些法不是真正的法,只是法的影像而已。还有人回来之后说,这不是真正的蛇,连蛇的影像都不是,但是他不肯去捉,这就属于外密的修行者。再来了一个人代表内密,还有最后就是大圆满的修行者。通过一条蛇,抉择了五乘的观点,从声闻乘、缘觉乘,到中观宗、外密、内密和大圆满,在一条黑色的绳子——“黑蛇”上面,抉择了这样的观点。
虽然荣索班智达的论典不多,但是很具有窍诀性,对于抉择万法的见解方面,是非常具有加持力的,所以荣索班智达也是宁玛派的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德,很多时候和无垢光尊者,并称为荣索荣龙。荣是荣索班智达,龙就是龙钦巴尊者,后面在《定解宝灯论》的经文中,也是文殊菩萨欢喜化现的,一个是荣索班智达,一个是无垢光尊者。他们论典的加持和恩德,对我们是非常大的。
前面我们说过,在整个藏地来讲,荣索班智达不但精通梵语,而且翻译了很多大威德、文殊菩萨方面的续部、修法,也摄受了很多人。曾经在他的传记当中讲了,有些翻译家很傲慢。荣索班智达虽然智慧很深,但却显现为性格极其温和的大德,他从来不对别人说一点不好听的话。有些人觉得他名声这么大,翻译这么多,对他有些看法,一旦看到他写的《入大乘论》,马上就打消了傲慢,规规矩矩地皈依了他,这方面也是显现了很多不可思议调化众生的事例。上师也在翻译《敦珠法源》,翻译完以后,我们可以去看荣索班智达传记,这些都有记载,很多的翻译家、大德,都成为他的弟子。荣索班智达主要是在《入大乘论》,在显现立为天尊等当中,建立了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这方面就是讲了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
月称菩萨抉择的是大空性,实际上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也是大空性窍诀性的安立,万法本来都是清净的。在显宗当中说万法本来是空性的,只不过就是名字上面,叫本来清净的大空性,从所诠意义上来讲,实际上都是空性的本体。后面麦彭仁波切还要讲,如果你要证悟本来清净的见解,必须要有究竟应成见;如果没有究竟的应成派见解,想要了知本来清净的观点,是非常困难的,也有这样一种说法。
此法本来即清净,或本无有自性故,
二谛之中皆无生,于说无遮有何疑?
这是真正在说理由。“此法本来即清净,或本无有自性故”,比如说凡夫人面前的身心、柱子、瓶子等等,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或者说万法本来就是没有自性的。本来清净,本来无有自性的“本来”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抉择、学习的时候,也是不要忘记本来如是。万法不管你抉择不抉择,反正它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是无有自性的,只不过众生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无明、迷雾,导致没办法了知它本来安住的清净状态,或者本来无有自性的状态。
在空性当中,像月称论师在抉择的时候,所有的显现法二谛当中,都是不存在的,不要说它的显现,连名字都是没有的。这就是讲它没有自性,连名字的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在抉择本来清净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万法本来都是清净的,不清净的法连名称都不存在。学习《幻化网总义》,麦彭仁波切也是这样抉择的。间接地抉择万法是大清净的时候,首先也是使用空性的教义,就是在胜义谛当中万法显现,连名称都没有。在没有的时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引出大光明的正见。这方面就是讲自他本来就是清净,或者本来就是没有自性的。
“二谛之中皆无生,于说无遮有何疑”,在胜义谛和世俗谛当中,都没有生的缘故,所以我们自宗说在思考空性的时候,是无遮见,有什么怀疑呢?我们说一切都是无遮,有什么怀疑的?没有什么疑惑,没有什么恐怖的。从空性的角度,一定就是大无遮的观点。
如何了知二谛之中皆无生呢?一般对我们来讲,如果是胜义当中无生的话,好像觉得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因为胜义当中,一切都不存在,全是无生的。如果说世俗谛当中,也是无生的,我们稍微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世俗谛当中没有生,这个地方没有说世俗谛当中,没有实有生。它直接说,世俗谛当中没有生,也就是说万法的二谛当中没有生。世俗谛当中,不是明明已经存在这些法了吗?这些法的出现难道是无因生的吗?我们说不是无因生。如果不是无因生,那不就是有生了吗?既然有生,为什么说世俗谛当中,也无生呢?在《新月释》中,也是讲过这个问题。
我们思维的时候,角度可能有点不对。因为按照《新月释》的讲法,世俗谛和胜义谛犹如兔子头上的左右两个角。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知道根本的意趣在哪里了。我们都知道兔子是没有角的,同样世俗谛和胜义谛,就像兔子头上的左右两个角一样,讲得很清楚了。实际上兔子左边的角没有,右边的角还是没有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胜义谛没有,世俗谛也是没有的。如果没有世俗谛,哪里来的世俗谛的生呢?没有世俗谛,也就没有世俗谛的生,所以我们说世俗谛当中,也没有生的原因。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了知。
因为二谛本来就不存在,二谛不存在,哪里来的二谛的生?这方面是没有的。既然二谛不存在,为什么佛经当中,又出现了二谛呢?这方面主要是为了把具有分别念的众生,引到空性当中去的方便,是不了义的说法,也就是一个梯阶而已。如果没有宣讲二谛,众生就没有办法从如是的状态,直接趣入到大空性的实相当中。怎么趣入?为了帮助他们趣入的缘故,佛陀善巧的分了二谛,说,你现在面前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法,叫做世俗谛。世俗谛的本性是空性的,叫做胜义谛。通过世俗谛为方便,就可以趣入到胜义谛的方便生当中去。这时候众生就有了一个入手的方法,可以开始抉择。通过世俗开始观察,柱子是空性的,瓶子是空性的,得到了一切不存在的观点,然后再修持一切不存在的观点,像这样二谛的概念泯灭了,这时候叫入根本慧定。
我们从它的实相来讲,如果它的实相是根本慧定的对境,根本慧定的行径就是万法的实相。根本慧定的境界当中,有没有二谛的分法呢?没有二谛的分法。二谛的生、无生,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从它空性的侧面来讲,“二谛之中皆无生”非常的准确。没有世俗谛,没有世俗谛的生,胜义谛和胜义谛的生也没有,所以说“二谛之中皆无生”。既然二谛当中都没有生,那连二谛都没有,“于说无遮有何疑”呢?我们说大无遮见有什么怀疑的。大无遮见没有丝毫保留的,连二谛的分法也必须打破,这叫做大无遮见解。我们自宗讲空性的时候,一空到底,就说一切都是无遮的,这方面没有任何怀疑。因为一方面是没什么惧怕的,另一方面有殊胜的教证、理证,可以成立,所以说我们自己承许的是大空性见。
丁二(广说)分二:一、说明他宗观点不合理;二、宣说自宗观点无二双运。
戊一(说明他宗观点不合理)分二:一、总破他宗观点;二、别破。
己一(总破他宗观点)分二:一、所破不应理;二、此等现空非双运。
庚一、所破不应理:
柱子本来即清净,所剩不空毫无有,
若未遮破柱子无,说柱非实有何用?
承接前文,“柱子本来即清净,所剩不空毫无有”,从实相的角度来讲,这个柱子是代表万法的。实际上柱子就是所有的显现,我们能够执著的万法,以柱子为例,通过柱子来类推万法。柱子本来就是清净的,讲到了前面的空性,本来清净和本来空性就是一个密意的,所以这个柱子本来就是大空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当我们把柱子抉择为本来空性的时候,“所剩不空毫无有”,所剩下的一个不空的法,丝毫也不存在。一个微尘都不存在,叫做“所剩不空毫无有”,一点都没有。如果要破的时候,就把万法完全要抉择为空性,不能有丝毫的所剩。
下面是讲他宗的观点,“若未遮破柱子无,说柱非实有何用”。如果你们在观察的时候,没有遮破柱子的本体说柱子不存在,而只是说柱子的实有不存在,这有何用呢?保留了柱子的显现,而说柱子的实有是没有的,这就没什么用了。
后面的两句,实际上已经牵扯到了我们讲《中观庄严论》的时候,经常提到的柱子以柱子不可空的观点,柱子以实有空从这开始正式出现,后面要对这个问题做详尽地观察。柱子不以柱子空,柱子以实有空,就是说柱子本身是不空的,上面的实有是不存在的,这方面叫做柱子以柱不可空,柱子以实有空的观点。
这是怎么安立的呢?这里牵扯到了一个所破的问题,看科判里的所破不应理。如果我们不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的话,科判和它的意思就没办法通达。对方在承许所破的时候,他觉得所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认清所破,就没有办法通过能破去破所破,所以首先要把所破的方面认定清楚。
比如说一个人不存在,我们说他不存在,首先要把这个人认清楚,他到底是谁?认清楚之后,再去观察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是怎么怎么样的,所以所破是非常重要的。
对方安立所破的时候,他就说破了他宗,也安立了自宗,破了两种他宗。一种他宗,就是讲到中观前代一些论师的观点。前代中观师安立所破的时候说,分别念、二取的对境,只要分开二谛的观点,都成为所破,也就是说只要分了二谛,就成为所破,这种分别的、有二取的全是所破。对方说,所破太广了,范围太宽。为什么范围太宽呢?你看,只要是分别的东西,只要是二取的东西,乃至于最后只要分二谛的都是所破。如果分了二谛,都是所破的话,世俗谛当中的柱子,你要不要破?按照对方的观点来讲,当然要破了。为什么?分开二谛了嘛。对方说,如果你破了这个柱子,就会失坏名言谛。
世俗谛当中,明明有柱子,柱子可以撑梁,所以如果你把这个柱子破掉了,房子会垮下来、坍塌了。如果说房子不会塌下来,为什么不会塌下来呢?因为房子本身就是空性的,本来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存在单单把柱子破掉,房子就会塌下来的情况,但如果说是房子和柱子都没有,那万法也都不存在了。如果万法都不存在的话,那你不是失坏名言谛了吗?世俗谛当中,不存在万法,那你就是失坏名言,他就觉得把柱子的显现法本身也破掉,所破的范围太宽,不合理。
然后是破第二种他宗,第二种他宗是范围太窄。有一种宗派说中观的所破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个是自性非因缘所生,第二个是时位无变,第三个是不待他立。什么叫做自性非因缘所生呢?就是有一个法,它的自性是独立存在。不是通过因缘所生的法,这方面就是中观宗所破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时位无变,就是时间不变化,位置也不变化,叫做时位无变,这也是所破。第三个不待他立,不观待他法,自己不能独立的,叫不待他立。
对方说,这也是所破太窄了。把这三个条件认定之后,实际上你破的法是什么?就是破了一个恒常的法,除了能够把恒常的法破掉以外,其他的法都破不掉了。为什么?比如说一个苗芽是通过因缘产生的,就不是属于自性非因缘所生的法,它是因缘所生的;第二是时位有变,时间有变化,位置也有变化,从种子到苗芽,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长,也是不符合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是观待他法而立的,必须要观待他法才能安立,水土等等都是观待他法安立,所以不符合第三个条件。
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所破,除了恒常不变的法之外,其他的法都应该是一种非所破。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能够通达种子生芽是观待因缘的,都能证悟万法空性。比如说有部宗,也能够安立种子是因缘产生,时位有变的,它也是观待他立,是不是就是证悟大空性了呢?这方面不形成所破,太窄了。
他就说,我们的所破正合适,就开始讲理所破和道所破两个观点。所谓理所破的“理”,就是讲到了胜义理论,胜义理论叫理所破。道所破的“道”,就是讲见道、修道当中的道,这种所破只是见道和修道的智慧,才能破除的,通过道理是无法破除的。比如俱生的人执、法执,或者烦恼障、所知障,是道所破;理所破就是正理所破、胜义理论所破,理所破的法一定是不存在的法,是增益的法,所以他就讲到了理所破和道所破。讲完之后,道所破是属于道位了,属于见道和修道智慧所破的,智慧断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理所破是什么呢?在凡夫位所要掌握的理所破,胜义理论所破的对境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凡夫人对于柱子的实有总相,凡夫人就是增益了认为柱子堪忍的自性,叫做理所破。
比如说凡夫人认为柱子是实有的,加给柱子实有总相的概念,这方面属于理所破,所以他认定了理所破就是实有法。柱子本身是不能破的,是世俗谛当中存在的法,分开二谛之后,世俗谛当中存在的法,它起作用。这是以柱子代表万法,所以万法在世俗谛当中存在,会起作用的,不能成所破,所破就是众生的虚妄分别念,一种颠倒增益,认为柱子实有的这一分。
我们通过分析就清楚了,实际上柱子本身是不能破的,破的是什么,破的是众生加在柱子上的实有增益。通过离一多因、缘起因观察的时候,实有的法一点都不存在,不存在缘故,就把它破掉,破掉之后就可以抉择空性。实有的法破掉实有之后,再不引出其他的法,所以叫无遮。这个实有是完全不存在的,把它破掉之后,不再引出其他的法,所以它也是无遮见,也是无遮的本体所摄。
讲了所破是实有之后,我们就说:“若未遮破柱子无,说柱非实有何用?”如果你没有遮破柱子本身不存在,只是说柱子没有实有,这有什么用呢?实际上就是说你的所破不应理。这方面当然就是一种略破,还没有真正展开去分别破,下面别破的时候,会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如果你没有遮破柱子本身不存在,单单说柱子没有实有,这是没有什么用的,这方面主要是点出了对方所破不应理。自宗的所破又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我们自宗,也是分为道所破、理所破。道所破就是讲通过生起的圣智,把人我执、法我执,烦恼障、所知障泯灭掉,这部分是一样的道所破,不一样的地方就在理所破。
理所破讲的是胜义理论的所破。自宗的胜义理论所破的是什么?实际上自宗的胜义理论所破就是分开二谛的观点,或一切的显现都成为理所破。不管是二谛也好,还是说其他法也好,全部成为理所破,这方面观察的时候,柱子本来即清净,所剩不空毫无有。不是破完之后,还剩下一个柱子,然后柱子不可空嘛,柱子以柱不可空,柱子以实有空,当把柱子,把实有破完之后,实际上这个柱子本身是遗留下来的,但是我们自宗的观点说,所破法是所有的显现,一切的显现都要作为所破。因为众生对于显现执著,如果你不把显现法遮破掉,怎样打破对这个法本身的执著呢?所以我们的理所破就是一切的显现法本身,以这方面作为理所破。
在安立的时候,对于理所破,我们就说一切的显现法本身理所破。具体来讲,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全都成为理所破。二转法轮当中的法,世俗谛中一切显现的法,清净的显现法也好、不清净的显现法也好,在理所破面前,都是平等的。众生执著世俗的柱子、瓶子显现,众生执著的一切智智,全都成为理所破,这方面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要抉择万法的空性,在抉择万法空性的时候,如果留下来一个佛智不空,我们说这不是理所破,在胜义面前它成了实有的法,当然不合理,所以我们在安立的时候,所有的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全部成为理所破。
到了道所破,情况稍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前面我们提到了,在进入道所破的时候,通过证悟空性的智慧和实相不相合的问题,这样的显现法或者物质,逐渐会泯灭、消亡在法界当中。比如说烦恼障和所知障,人执和法执,我们说全都是理所破,已经抉择完它们是空性的。把这个抉择成空性之后,我们再进入道所破的时候,就是相续中生起来空性的证悟,这个人执和法执,又是空性的,又是理所破,又是道所破。为什么?它和法界实相不相合,所以在证悟空性的过程当中,它就逐渐消亡了。我们就说一切的烦恼障种子、习气,所知障的种子、习气,万法中包括通过无明习气显现的身心、山河大地,逐渐都要有一个消亡的过程。
因为它毕竟不是法界的实相,而是通过众生无明习气引发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在空性的烈火熊熊燃烧得越来越旺的时候,这些不堪忍受的法全部烧尽。后面还有什么呢?佛的智慧前,在理所破当中抉择的佛智,会不会成为道所破呢?这不会成为道所破,这是理所破,所以它是空性的。越证悟空性的时候,这种佛的智慧越来越清晰,证悟了之后,越来越圆满,就是说它是究竟实相的缘故,所以是能被保留下来的。
我们前面讲的比喻,就是这样的问题。在《中观总义》当中,也是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把木头、草和黄金这些东西,全部扔在火堆里烧,这时候所有的东西平等成为所烧的对境,但是在烧的过程中,有些法不堪忍受火的烈焰消亡了,有些东西越烧越清净。从成为所烧的角度来讲,都是平等的。这是比喻什么呢?比喻从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间,成为理所破的角度来讲,都是平等的,但是在成为空性的过程当中,和实相不符合的东西烧尽了,相当于投进烈火中的东西,当然干草是最先被烧尽的,扔进去马上就没了,然后有一些东西,像木头、煤炭,稍微可以燃烧一段时间,最终还是要被烧尽,但是黄金在燃烧之后,就不会消亡,而且越来越清净。最初被烧尽的是什么呢?就是遍计的障碍。当空性的烈火生起来之后,马上就烧得干干净净了,然后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是逐渐燃烧的,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逐渐烧得干干净净,反正全部要消失的,山河大地这些显现,或者我们的身体,都要被烧尽,心识是保留到最后的。完全转识成智之前,还会存在心识的刹那。当空性的烈火烧到最后圆满的时候,佛的智慧是非常清净的,这是保留下来的。因为它是法界实相的缘故,所以我们讲到一切的法在抉择理所破的时候,全部成为所破,全部是空性的。在道所破当中,像烦恼障、所知障既是理所破,又是道所破,但是佛智的法,是理所破,不是道所破,它不是一个所破的对境。这方面出现不同的法存在,所以当然我们在抉择见的时候,是理所破,就说一切显现的法,没有一个不空的,全部都成为空性。你如果没有遮破柱子本身,你说只是它的实有不存在,这不合理。
庚二、此等现空非双运:
破除柱子之空性,与余显现此二者,
空与不空非双运,如黑白绳搓一起。
“破除柱子之空性”,意思就是说破除柱子的实有。偈颂限于字数没有这样写出来,实际上每个注释都讲了,就是破除柱子实有之后的空性,与余显现和剩下的显现柱子本身,一个是破除实有的空性和另一个剩下来的柱子显现二者,“空与不空非双运,如黑白绳搓一起”,这时候的显现是什么?这时候的显现就是一个不空的显现,就是剩下来的显现。空是什么呢?就是实有的法不存在的空。实际上,实有空和不空的柱子二者是非双运的,没有办法安立双运。为什么没有办法安立双运呢?因为这样所谓空的法,比如说实有,对方讲得很清楚,所谓实有的法,不要说是胜义谛当中,连世俗谛当中,也是不存在的,这种空的法是二谛中都没有的法。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法完全是众生的一种颠倒分别念,就是认为柱子是实有的一种总相而已,所以它是二谛当中,都不存在的法。不空的法不要说是世俗当中,就是连胜义当中也存在的。显现法柱子本身,根本就不是一个所破的对境。
前面在认定所破的时候,柱子显现本身没有被认定为所破,只是柱子的实有被认定所破,既然它不是所破,当然在胜义当中会保留,所以说一个空的法是二谛当中都没有的法,那有的法是二谛当中都有的法,所以这两个法怎么双运呢?各有各的本体,各有各的自性。这方面的法不是双运的法,空有空自己的本体,不空有不空自己的本体,所以空和不空二者之间没办法双运。如果你一定认为可以双运,最多就是“如黑白绳搓一起”,就是把实有空和不空的显现放在一起,搓在一起,你说这是双运的。实际别人一看,根本不是双运的,黑白绳搓一起的时候,还是各是各的法,不是一个无二的法。如果你不把显现法本身破斥、观察为空性,怎样去抉择它的本来空和双运呢?所以真正的双运,现就是空,空就是现,没有别别的现,没有单独的现,也没有单独的空。现就是空,这方面就说明了没有单独的现;空就是现,也说明了没有单独的空,所以没有单独的现,没有单独的空。这时候现就是空,空就是现。说明二者是双运的、一体一味的,就不存在黑白绳搓一起的问题了。因为没有两个别别的法,也没有两个别别的法搓在一起。
如果按照你观察的观点,显现的法没有破掉,保留下来了,然后空的法是二谛当中,本来就不存在的法,这样的法怎样成为双运呢?完全没有办法成为双运,所以说此等现空非双运,这样的观点就比较清楚了。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