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40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上节课讲了不清净观现世名言量的科判,以不清净的现世量观待于六道众生,他们通过不共的习气业力,见到水显现不同的对境,安立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所见。其中以人为例,如果未被迷乱因染污的根和对境,可以安立为正量;如果被迷乱因染污的根和对境,不能称作正量,这是非量。通过这方面在人道,或者其他每道当中,建立了量与非量的差别。然后观待于上上道和下下道之间的差别,如是上上道的所见安立成正量,下下道的所见安立成非量。这些内容已经讲完了。
不管是观现世名言量,还是净见名言量。一方面,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了知这样的安立方式。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学习的同时,应该知道这些颂词和金刚句针对的就是我们的修行。为什么是针对我们的修行呢?因为我们没有学习了义的观点之前,会认为看到的所有法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或者具有被我们追求的特质。学习完了之后,就会知道如今在我们面前所显现的这些法,都是习气的暂时显现。如果我们相续之中习气转变了,外在的法也会跟随着转变,没有一个法是真正实有的,都是虚幻不实的自性。
我们在了知一切法可以转变的时候,在金刚句当中还会讲,如果我们是通过修道的力量逐渐去改变的时候,真正修到了不退失的道,这些法也会逐渐转变,而且不会往不好的显现去退失;如果没有通过修道的力量去转变。比如首先是饿鬼道见到了脓血,到了人道之后,就会显现为清净的水,或者人生天之后,会变成清净的甘露。如果没有获得解脱,有可能所见的甘露又会变成铁水、脓血。在没有出六道之前,反复性非常大;到了殊胜的圣者道时,虽然也会转变,但不会往坏的方面转变,只是会往越来越清净的方面转变。后面大概宣讲了两个,一个是八地菩萨所见清净的佛母,一个是佛的所见,这时显现了明空无二的法界。到了佛的时候,绝对不会再转变了。在圣者位的时候,都是往清净的方面转变,绝对不会退失到不清净的显现。
凡夫的转变会有反复,可能从下边的显现转变到上面的显现,也会从清净的显现转成不清净的显现。通过分析观察之后,我们就知道在轮回当中,没有可靠性。如果不从轮回当中解脱,这些以水为例清净不清净的显现,会周而复始的在我们相续当中出现。
单单是依靠思考这个问题,有一些人也会对轮回产生极大的厌离心。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显现没有可靠的。虽然暂时有可能得到一些相对清净的受用,或者比较悦意的感觉,但是没有出离轮回,最后还会回到地狱,或者饿鬼等令人厌恶的受用当中去。只有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之后,才不会重新转到不清净的显现当中去。从这方面抉择之后,可以帮助我们产生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一切显现幻化无实有的如梦如幻正见。
其中尤为关键的是,通过观察六道众生的所见,可以帮助我们抉择一切都是大等净的密宗见。大圆满的见解,或者密宗的见解,都可以通过观察共同所见,在相续中生起一个非常坚固的信心,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法,在佛的智慧面前都是本来清净的,没有一个不清净的显现。
我们修持生圆次第、密宗的时候,要求把所有显现观想为清净的法。如果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观想,就会产生疑惑,修的时候也不会迅速得到加持;如果通过正见,尤其是净见量观察,明白了万法在显现不清净的当下,从佛的眼光看起来,万法究竟的实相就是大清净、大平等。当内心接受了之后,自己的见解就树立起来了,随顺这样的正见修行下去,很自然的顺理成章就可以观想自己的分别念是智慧,外面一切显现是清净的天尊等等,这样观察起来非常的方便。
修法的高低来自于见解的高低。如果自己的见解很高,修行起来也很迅速;如果自己的见解不是很高,修行起来就稍微慢一些。从这方面而言,暂时能够抉择一切万法都是幻化,究竟通过抉择的方式,就可以知道一切都是大等净的观点。下面还要逐渐去展示抉择正见的过程。
“究竟理证而观察”,如果通过究竟理证观察,“彼等”,六道众生所显现的法,都是习气的显现,没有一个是真实不变的。为什么?因为所谓人见的水,也可以被大菩萨现见为清净的刹土和佛母的身体,所以人类的所见不决定是一个不变的究竟正量。此处有个究竟理证观察,也就是说通过究竟的理证最为殊胜的净见量观察的时候,就能了知这些都是习气的显现。不单单是通过究竟的理证观察,通过其余的理证观察的时候,也可以了知习气的显现。
比如在小乘当中,也是总的宣说一切山河大地都是依靠众生的业力幻化的。虽然没有像唯识宗、中观宗那么详细的宣讲。但是在宣讲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形成的时候,,也会讲到这一切总的来讲是业的显现。在唯识宗当中,通过理证的观察的时候,一切都是内心在阿赖耶识上面,种下了种种山河大地的习气。有了这些山河大地的习气,种子成熟之后,就会在你转生的那一趣当中,显现你这一趣的器世间、有情世间。比如地狱众生的相续当中,地狱的种子现形了,这时候在他的境界当中,器世间都是非常不悦意的。如果是热地狱,显现了到处是燃烧的铁,非常炽热的景象;如果是寒地狱,就会显现冰天雪地的景象。然后有情世间,就显现到处受苦的惨不忍睹的情景。通过习气显现了每一趣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在唯识宗当中,也可以抉择这些都是习气的显现。中观宗在抉择这些显现法的时候,通过殊胜理证了知一切都是幻化的。有因缘就会显现,没有因缘不会显现。这些因缘来自于哪里?究竟观察的时候,这些因缘来自于自己的业和相续当中的习气。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都是虚幻不实的。通过理证观察的时候,都能知道这些都是习气的显现,没有一个真实的。
通过前面暂时的不清净观现世量对比的时候,比如说以饿鬼为例,通过自己悭贪的业显现了脓血,业障清净之后就可以见为水。转为天人的时候,可以见为甘露。这样逐渐转变外在的法,没有一个实实在在不变的东西。通过对比的方式,也可以知道一切都是习气的显现。尤其是颂词当中讲,究竟理证观察,通过就是佛的净见量以究竟理证观察的时候,完全可通达所有显现都是习气的显现。
彼等就是讲六道众生,因为前边的颂词当中,几乎讲的都是六道众生的所见,从地狱到天道的众生为止,这些都是习气的显现。习气的显现表达了什么含义?这一切都不是真实不变的显现。因为是习气的缘故,在某一道的时候,这一道的习气比较稳固,所以在这一道当中,就显现了如今的山河大地。我们也不要认为,现在看到的高山、日月星辰,都是完全不变的,千万不要这样认为。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觉得一座山已经存在了几万年,或者几十万年了,应该是很坚固的。针对于我们这一道,现在显现为人,人的习气成熟了之后,觉得面前的山坚不可摧,转变了一个道之后,山河大地等等全部变得不一样了,完全都是不相同的。
在饿鬼的眼中,太阳月亮的作用完全颠倒了。在前行里面已经讲的很清楚。在饿鬼境界当中,月亮在白天很热,晚上也是很热的。太阳在冬天也是很冷的。彻底已经颠覆了,所有的境界和人道所见的境界完全不相同。
我们认为这些非常坚固的,都是不会变化的,换了一道的境界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可能说,这些都是坚固不变的。以前是这样的,成佛之后还是这样,不能这样去观察。习气显现的缘故,当你这一道习气成熟的时候,就会这样显现;这一道的习气一旦转变了,马上就不同了。习气显现的缘故,我们不能认为外面的法,都是坚固不变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
以水为例,“因水亦可现见为清净刹土”,如果我们认为现在见到的水非常坚固,是有自性的法,这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水在大菩萨的面前,尤其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在出定位见到的水完全现量转变成了清净的刹土和佛母的身体,就是五佛母当中的玛玛格佛母。
一般来讲,按照显教的系统,一地到七地叫做不清净地。这个理由以前在讲中观时,也是曾经提到过,主要是相续中我执的种子,还没有完全灭尽,从这个角度讲叫不清净。八九十三清净地,第一,是因为染污的我执心已经从种子上断掉了,所以安立成清净。第二,一地到七地在出定位无分智慧没有自在,八地的时候出定的之后,无分的智慧获得自在,方面也有安立成清净,还有一种安立清净的方式,一地到七地出定的时候,还是显现不清净刹土,八地菩萨之后,在出定位的时候,通过修持很多殊胜的加行,很多善意的习气的成熟,所以八地菩萨在出定位之后,现量见到一切的刹土都是清净的刹土,然后一切,像水就是玛玛格佛母,五大就变成五佛母,其中的水变成玛玛格佛母。如果人道所见都是清净的,为什么八地菩萨的时候,会在出定位直接显现佛母和清净刹土的身相?应该不会,在很多了义的经续当中已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八地菩萨没有修持密宗加行的之前,就会自然而然显现清净的相。
“故而人类所见者,不能决定是正量”,所以我们就可以下结论了,人类的所见不能决定就是不变的正量。观待于饿鬼来说,人间的属于正量,不能决定说它就是正量。这个地方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能够决定说人类所见是绝对不变化的。我们认为这些法都是不变化的,只是打破对它的实执,这是不了义的说法。
根登群佩大师曾经针对这个问题,做过很多教诫。通过很多的比喻,以及道和道之间的比较,都可以了知这样的问题。
是故障碍之外缘,愈来愈加清净后,
观待下面所见言,当许上上为正量。
所以说,障碍之外缘越来越清净之后,观待下面的所见而言,应该承许上上就是正量。
障碍的外缘愈来愈加清净,所有的法都是自己的障碍如是显现的。如果相续当中的障碍越来越微薄的时候,外面的显现法就会越来越清净。此处所说的“是故障碍之外缘”的“外缘”,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外面的山河大地地显现,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通过内在的障碍清净了之后,外面的缘也会越来越清净。
前面在讲木块比喻的时候,有内外的障碍,内的障碍是无明,外的障碍就是显现本身。因为有内外障碍的缘故,所以见不到木块的本性。一方面我们相续当中有内在的障碍,就是说无明等等;一方面外面也显现了山河大地等等。我们内在有习气,外在也有障碍的时候,当然见不到本来存在的佛母,所有清净的法都是见不到的。当我们内在的习气和外在的显现逐渐清净之后,观待下面所见,上面就是正量。
这些都是习气的显现,不单单六道众生的所见是习气的显现。包括八地菩萨所见的清净刹土和佛母的身体,也是习气的显现,只不过这是一个清净的习气,而不是不净的习气。非常迷乱不清净的习气,就会显现不清净六道众生的显现。虽然八地菩萨也是习气的显现,但这是什么习气呢?属于善业的习气,善业的习气成熟之后,通过善业习气显现了清净的刹土和佛母的身体。八地菩萨还不是究竟正量,观待六道众生来讲,他所看到的绝对是正量。如果观待佛而言,因为佛不清净的习气和清净的习气都不存在了,所以佛陀所见到明空无二的法界才是终极的正量。从这方面来讲,只要是习气的显现,都是不稳定的,都是变化的。
“观待下面所见言,当许上上为正量”,饿鬼和地狱众生比较来,饿鬼是正量;旁生和饿鬼比较起来,旁生是正量;人和旁生比较,人是正量;天人观待人来讲,天人是正量;八地菩萨观待于天人来讲,八地菩萨看到的佛母是正量;佛观待于八地菩萨来讲,佛是正量。佛上面再也没有了,佛陀是最为殊胜的,没有办法超越的正量。这就是安立了最究竟的所见。
显宗的中观宗当中,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对这个问题都是有阐释的。在《新月释》当中也是引用了《智慧品》的颂词,“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瑜伽慧差别,为上上所胜”。世间分了两种,一个是瑜伽世间,一个是平凡世间。瑜伽世间的观点和所见可以破斥平凡世间的所见,在瑜伽世间当中,智慧的差别也是上上更殊胜。“为上上所生”,就是说上上的观点比下下要殊胜得多。
如果是横向的比较,内道的观点超越了一般世间外道的观点。在内道当中,经部超越有部,唯识超越经部,中观超越唯识。如果是竖向的比较,从一个人的相续而言,他以前是外道,然后进入了佛门,进入佛门之后,首先学习有部,再学经部、唯识、中观,有这样一种次第。当他进入内道的时候,就已经超越了以前没有入佛门之前的观点,后面他学经部、唯识的时候,他的观点就超越了下面所抉择的观点,尤其是最后到了中观,这种观点在显宗当中,应该是最为殊胜了,下面唯识宗的观点没办法超胜,也是一种瑜伽慧差别为上上所胜的意思,这方面有横向和竖向的两种比较。
假如说有这样的一个众生,当然有没有这样的众生不好说。按照次序,他首先转到地狱,地狱的业尽了之后再转饿鬼、旁生、人、天人,然后修法成就了菩萨,最后成佛。他的显现是很明显的,越来越清净,最后到达了坲地,佛地的所见是最为清净的。在自空中观、他空中观当中都有这种说法。在《宝性论》的注释中,无著菩萨也曾讲过,以如来藏作为基础,然后众生分别缘如来藏的本性,也有一种相似的了解。通过相似的了解,分证和缘证分出了证悟的不同和高低,也分出了佛菩萨和众生的差别,也是一种观待下面所见言,当许上上为正量。
从这方面观察,我们在抉择见的时候,也不能够太过于执著现阶段所抉择的正见,认为这个正见绝对是牢不可破的,任何人都没办法破,而且非常固执的坚持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当你在学到了下个阶段的时候,会发现你在上个阶段所抉择的见,不是你想象的那么清净,也不是这么稳固。尤其是当你证悟之后,再回头来看以前抉择的见,就像很多成就者所讲的一样,当他证悟之后再来看以前通过分别念抉择所谓的究竟见、清净见,都成了糠秕一样。就是外皮,没有丝毫的精华。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越往上的时候,他的正见越稳固;越往下的时候,他的见解或修行、境界,越来越经不起观察。
现在我们处在凡夫位的时候,虽然内心可以抉择中观见、密乘见,我们觉得见解很殊胜清净,但是真正证悟之后,再来看前面的见都是分别念抉择的总相。因此很多成就者说,以前闻思的见解,虽然观待当时来讲也许是必不可少,非常有作用的,但是观待证悟的智慧来讲,都成了糠秕一样,就像外皮一样,没有精华,很多地方都是这样讲的。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太自以为是,通过反复观察比较之后,现在我们任何的见,对于世间法的看法,或者佛法的见解,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虚幻的,全是习气的显现。虽然有些见解比较相合于你的心,但是真正来讲,相合于你的心是不是就是究竟的,这个不好说。从佛法的角度来讲,任何相合于你的心的东西,严格来说,都不是最清净的。以前我们讲过根本慧定、菩萨的见解、菩萨的证悟,这些讲得很清楚,菩萨的证悟是无分别的智慧,一定是把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心完全泯灭之后,才能显现的。现在相合于我们心的东西,不一定是非常究竟的,尤其是如果自己的心被我执占据了,而且我执很重的时候,你的心就变成了我执的心了。
换一个角度来讲,凡是和我执相应的东西,就是自己最喜欢的。因为我喜欢,所以我觉得它对我来讲最适合。如果不注意,所谓的中观见、净见量,已经成了我的工具了,就是发展我执的顺缘,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在方方面面注意。应该时时刻刻牢记,佛法是打破我执的修法。以前提到过,很多大德讲,所谓的成佛就是我的终极死亡,我彻底死亡叫做成佛。有没有说我修道了、我成就了,或者我怎样了,这是绝对没有的。如果我们没有了知这一点,很有可能在抉择、修行的时候,都变成了为我执服务,就是以我执为中心的修法了。佛法当中著重调伏于我,有很多调伏我的方法。通过殊胜的智慧反复抉择,应该知道我们现在的心是不可靠的,什么时候证悟了无分别智慧,可以说暂时的可靠。成佛之后,才是究竟可靠的状态,乃至于我们的心还存在,通过心的操纵,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根登群佩大师在一些论典当中,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就是打比喻说,如果有些人说:“佛陀的经典非常正确。”问他:“凭什么说佛陀的观点最正确?”对方回答:“龙树菩萨可以证明,他在《中论》当中顶礼了佛,赞叹佛的善说最为第一。”然后问:“龙树菩萨正确是谁证明的?”对方说:“很多大德证明的,历史上开宗祖师,比如宗喀巴大师、萨迦班智达等等,他们说龙树菩萨的观点最为了义最为究竟。”又问:“那么宗喀巴大师的观点,谁能证明是正确的呢?”回答说:“某某大德,我的一个德高望重的上师说,宗喀巴大师的观点至高无上。”再问:“你的上师最正确是谁证明的呢?”“我认为我上师最正确。”最后来讲,真正证明的是就是自己,没有谁能够证明。
这个比喻意味深长。真正观察的时候,我们最后认定应成派观点是最究竟最了义的。为什么?我认为它最了义。你认为它最了义就了义吗?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注意,可能就会变成这样。我认为这个最相合我的心,最相合你的心的东西很多。世间人也有最相合的东西,比如有最相合他的有情、财富和政治观点,实际上最相合他的东西有可能是最相应我执的。这方面不一定是一个真正最殊胜的正见。
他老人家讲这一串的意思是什么?主要是说明我们的心不可靠,我们怎么能去相信我们的心呢?根本没办法相信自己的心。乃至于我们的心没有打破之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了知我们的这颗心就是不可靠的。在一个阶段当中,我们觉得这是最可靠的,如果再变一个环境,受到另一种思想影响的时候,就会觉得以前的观点不可靠。这方面例子是太多了,不需要一一去举。世间上有这样的例子,意识形态等问题,在佛法中也很多见的问题。只要转变一个环境,转变一个影响你的思想,很多你以前坚持的东西,后面都会感到非常的荒诞。乃至于我们没有真正去证悟无分别智慧,没有把你的心完全了知为智慧之前,没有一个真正可信的。
我们一方面要了知这个问题,一方面要以净见量来抉择。通过很多殊胜的方法,来抉择究竟的所见到底是怎样安立的方式,尽量通过殊胜理证来进行观察。
壬二、建立究竟一正量:
究竟法性之真如,独一无二唯一性,
能见正量亦唯一,第二正量不可有。
实相双运唯一谛,正量自然之智慧,
唯一所断即无明,仅觉未觉之差别。
究竟法性的真如是独一无二唯一性的。究竟法性的真如没有很多,那就是独一无二唯一的佛真如。真如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性,能见的正量也是唯一的正量。除此之外,第二个正量永远不可能有。意思是究竟法界唯一的缘故,能够见到它的正量也是唯一的。到了最后的时候,只有一个正量,佛陀的智慧就是终极的正量。
因为见到了最为圆满的法界,所以只有佛见到的是最真实的法界,能够见到法界的智慧,也是最唯一的智慧。究竟一乘也可以从这个地方建立,很多其他的观点,最后抉择究竟正见的时候,只有一个见。如果按照九乘的观点来讲,就是大圆满见。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殊胜的正见。最后证悟了大圆满的智慧,就是最为殊胜的智慧,因为对于圆满的法界完全通达、完全证悟的缘故。
既然究竟的法界真如只有一个,为什么在佛法中出现了这么多见?出现了有部、经部、唯识、中观、第三转法轮的见,还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为什么分了这么多法界、真如?小乘声称他们的证悟是究竟的真如,唯识宗也声称他们的证悟是最究竟的,中观宗等等都声称他们的证悟了最究竟的真如。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多?这是针对于不同众生的根性,有些地方是暂时安立的,如果不这样安立,他们没办法趋入。这种安立针对于他来讲,就是最究竟的真如,或者讲的时候说这是最究竟的真如,如果达到这个状态,你就究竟解脱了,或者达到某种解脱的果。这些是针对于众生根性的方便说法,究竟来讲,法界不可能很多,只有唯一的法界。究竟的法界真如只有一个,就看谁能够真正抉择到独一无二的法界。实际上佛陀完全对于所有的见解和抉择的观点全部通达了。
虽然很多观点都佛讲的,但是佛陀在讲这些观点的时候,也很清楚,完全照见了法界就是独一无二的。针对最为上根利智者直接宣讲了最为圆满的法界自性,不加其他的任何简别,就是直接的宣说。在大圆满自宗当中,也有这样的安立方式。
既然法界是唯一的,能见的正量也不可能有很多。不可能说法界有一个,而能见的正量出现了很多。一般来讲,道次第也是这样安立的。凡夫人对于究竟的真如,他是相似了知,或者有一种觉受;菩萨对于究竟的法界是分证,只证悟了一部分;佛对于究竟的法界是圆证。这些似乎都可以安立成正量,凡夫的觉受可以算正量,菩萨证悟法界的时候,菩萨的无分别智慧、入根本慧定智慧也是一个正量,佛也是正量。不可能都是正量,只是在阶段性的时候,观待某种因缘说这是正量。如果再往上比较,前前的都不是正量了,也就是说比如观待于你的觉受来讲,前面抉择的见解不能叫正量。观待于菩萨的现证来讲,觉受就不是正量了;观待于佛来讲,前面分证的智慧就不能叫正量了。毕竟还有增上、转变的。虽然菩萨不可能往下转变,只是往上转变,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深入,但毕竟还是有转变的。
只有佛究竟来讲不变化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只有佛的所见才是唯一的正量,除此之外,“第二正量不可有”。严格来讲,第二正量比如菩萨的根本慧定、十地菩萨的金刚喻定都不是正量,只有一个正量,不可能大家都是正量,佛才是究竟的正量。如果佛是究竟的正量,其他菩萨的所见就不是正量了。如果连菩萨的所见也不是正量,其他的外道、声闻缘觉,以及凡夫人的所见也就更加没办法安立为正量了。究竟的正量只有一个,第二个正量是永远不可能有的。
“实相双运唯一谛,正量自然之智慧”,实相双运唯一谛,是从所知的角度讲的;正量自然之智慧,是从能知的角度讲的。“唯一所断即无明”,就是讲,你要想显现这种智慧,或者现前实相双运唯一谛的本体,障碍是什么?唯一的所断就是无明。“仅觉未觉之差别”,主要是分别众生与佛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别?这里点得很清楚了,就是觉和未觉的差别而已。
究竟来讲,现空无二,或者觉空无二,实相是“双运唯一谛”。“唯一谛”是没有很多的差别,就是唯一的本体。要证知实相双运唯一谛的所知,暂时来讲这是一种所知。真正能够证悟它的正量,就是自然之智慧。自然就是不加造作的,不是因缘所生的,也不是无常的。这种自然智慧具备很多的特点,我们曾经提到过不转变、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无常的法。具备这样一种本体的自然智慧在三转法轮当中叫做如来藏,大圆满当中叫做本智,也叫做自然之智慧。
通过分别心永远没有办法见到实相双运的本体,因为要通达实相双运唯一谛,它的正量是什么?只是自然本智而已。如果你还有分别心的时候,永远没办法见到。乃至于你的相续当中,有了一部分的无分别智慧,还没有完全显露的时候,部分的智慧也不算是究竟的证悟。当究竟的正量,就是自然本智完全显露的时候,才可以了知实相双运唯一谛的本体。这方面讲到了,从究竟的观点来讲,所知和能知就是无二的本体。
我们要现前这种智慧,或者要证悟这样不变化的实相双运唯一的胜义谛,有没有障碍,它的障碍是什么呢?就讲到了唯一所断即无明。唯一的所断就是无明,除了无明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法。如果无明一旦断掉了,其他的恶慧、烦恼,都会逐渐断掉,或者说无明一断之后,其他的法顿时都断掉了。
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佛法当中唯一的事情就是要把无明断掉之后,让自然本智显露,然后证悟实相双运的唯一胜义谛。佛法当中所有的修法,都是在讲怎么样断无明。十二有支当中,第一支无明支。就是讲有情流转轮回。无明缘行,行缘识,因为有了无明作为缘,就会产生行,有了行就有了心识,最后就有生老死,形成了一个缘起链,有了众生轮回的过程。如果要斩断轮回,要怎么办?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所断的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一断,其他的也就断掉了,一下子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小乘当中提到了,无明就是所断。这是从十二因缘的教法来讲。如果从四圣谛的教法来讲,苦谛、集谛,是轮回的因果,然后灭谛和道谛是解脱的因果。苦的因是什么?就是集,集根本的东西就是无明。有了无明,就会造业了,有了业,就会有苦。因此集当中,无明是最重要的。
如果要断除轮回,要怎么办?就要修道。修道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要照破无明,抉择四谛十六行相,要抉择到无我空性。如果要断集,必须要断无明;如果不断无明,就无法断集;如果无法断集,苦谛也就没办法斩断。从四谛的教义来看,唯一所断也是无明。从大乘的教义来讲的时候,大乘有和四谛、十二因缘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共的部分,尤其是中观宗讲到了,我们要抉择一切万法的实相。为什么众生见不到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无明的缘故。无明是什么?就是不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在很多地方都有辨别,是不是单单没有明,就叫无明?不是单单没有明叫做无明。这不是通过智慧能够照见的本性,就是不了知万法的愚痴心,这是和明觉的智慧对立的法。通过观察一切万法无自性抉择正见,就是从见上面破无明的。当你的正见抉择起来之后,在见上就可以把无明破掉。然后再修下去的时候,通过修行产生证悟的智慧,就是从根本上破掉了无明。像这样讲,所安立的就是无明。
从三转的角度,或是密宗的角度来观察的时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显宗当中讲,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在密宗当中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就不加佛性了。既然有佛性,为什么不显现?既然是佛,为什么还会流转?就是无明存在,所以不会显露他的本性。在密宗,或者三转法轮当中,要做的唯一事情也是怎样斩断无明。
我们通过观察分析之后,整个佛法就是一个教导众生怎么样断除无明的方法。无明断除了之后,本性就会显露。只不过在断无明的时候,有些是部分,有些是间接的。比如小乘是对一部分人无我方面的无明要断掉。对于法执方面基本上不关心,只要把人无我断掉就行了。因为他们断掉的无明只是一部分,所以解脱果也是暂时的果。大乘当中,就不这样讲了,对人无我、法无我的无明都要断掉,讲的是一切法空。密宗当中不单单是对空性,对待一切显现本来就是天尊,或者一切万法等等,这些无明都要完全斩断。斩断的方式,有些是间接断,有些是直接断,间接断就是让你持戒。首先让你守持一个戒律,不要造恶业,把粗大恶业阻断了,然后就让你修持人无我空性,逐渐让你的行为随顺于斩断无明的道。比如让你随顺善业,通过持戒等等去随顺斩断无明的道。再通过修持人无我空性之后,就可以斩断无明。,这是通过行为和见解互相辅助的方式逐渐地断掉。
密宗当中,也有直接通过灌顶,或者上师的直指、修上师瑜伽的方式,得到了殊胜加持的时候,一下子就斩断了无明的。禅宗很多殊胜的修行方式,也是能够一下子断无明的。有很多修行都能够帮助众生斩断无明,都是随顺于道的。
既然唯一的所断就是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不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叫做无明。无明产生的时候,让我们没办法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我们看不清楚,不了知什么是万法的本性。首先就要学习佛经当中告诉我们的,一切万法的空性、光明是怎样的?一切众生就是佛等等,这些方面是从见上面让我们认知一切万法的本性。有了见之后,再通过修行去现证。
就是前面我们所提到的两个阶段,首先通过见来破无明,然后通过修行来破无明。把这些问题讲清楚之后,最后一句,“仅觉未觉之差别”。谁和谁是仅觉未觉之差别呢?众生和佛就是觉悟和未觉悟的差别而已。觉悟的叫做佛,没有觉悟的叫做众生。或者觉悟的众生叫做佛,没有觉悟的佛就叫众生,也有这样的讲法,实际上意义是一样的。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陀一方面具备佛性,一方面佛性已经完全显露了。众生虽然具备佛性,但是没有显现佛性。佛和众生之间就是觉悟和未觉悟之间的差别而已。
如果讲的很简单,觉悟不觉悟就是隔了一层纸,众生和佛之间就隔了一层纸。这层纸说它薄,也是很薄的。只要具备大福报、大善根,善知识轻轻一点的时候,或者某个因缘聚合,一下子就把纸捅破了,见到了本地的风光。这层纸说它厚,也是很厚的。为什么很厚呢?我们无始以来就是这层纸在隔着,一直没有办法超越它。有的时候不敢超越,生怕一超越了之后,外面有个什么很可怕的境界,认为证悟空性的境界是很可怕的。什么享受都没有了,觉得非常可怕,不敢去碰这样的东西。有的时候是不知道,认为这是个很坚固的东西。
不管怎么样,种姓没有觉醒之前,这层纸虽然薄,但是对你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厚的钢板;如果你的种姓开始苏醒了,资粮开始圆满了,逐渐的就开始要去捅破这张纸了,这个时刻到来了,就是开悟的因缘成熟的时候。
觉和不觉说它复杂也很复杂,尤其是在讲下乘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复杂,很困难,你要经过多长时间,怎么怎么样。在密宗的时候,就觉得很简单了。之所以把菩萨道讲得很复杂,就是要磨练一些人的心智,让他发起稳固心;讲得很简单的时候,虽然在法义当中很简单,但是我们对照自相续的时候,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法能不能调伏众生,要看你的相续能不能接受它。我们在学的时候,一方面不能认为我要成佛是绝对做不到的,这方面的颠倒绝对要抛弃掉。另一个方面,不能觉得非常简单,简单到我天天睡觉也可以成就,这样也不行。
在抉择见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随顺密宗的见,的确是非常殊胜的见。现在的众生就是安住在佛的自性当中,但是乃至于还没有显现本性之前,该做的这些事情都要做。你在世俗当中,因果还是要做,只不过你在做因果的时候,恶的因果就不要做了,因为它是障道的。在做善法的因果时,在有限的时间当中,我们说还是要有选择性的做一些善法。怎么样是有选择性的做些善法呢?对于一些花很大的力气,得到一点点善根的善法,就要抛弃,不要做了。尽量选择一些花小力气得到大果的去做。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让我们捡便宜呢?不是捡便宜的问题,而是要有种善巧方便。比如说,通过菩提心摄受很小的善根可以无穷无尽,你明明可以掌握这种方法的,偏偏要去花很大的力气做一个小的善根。我一个人成佛,其他众生不管,从早上到晚上做很多的善法,最后得到的善根也是微乎其微。这些问题不是不能避免的,完全可以抉择。菩提心通过不断地训练,它是可以生起来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生起来?在善法当中,也要有所简别,这就是一种善巧方便。比如在很短时间当中,可以圆满资粮的。像显宗当中的一些菩提心摄受、密宗当中的一些善巧方便,我们一定要做。对于花很大的力气,但是收获不大,或者善根很少的,都要逐渐转变心态。不能再以固有的心态,就像无始以来我们轮回的心态去思考问题。什么心态呢?无始以来轮回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然后是我的家人、我的团体,怎么去帮助他们,其他的众生一概不闻不问,这是我们轮回当中固有的心态。
学佛之后,我们要把固有的心态打破。逐渐地趋入到空性和菩提心,或者密宗当中善巧方便。这些能够在一刹那当中,圆满很多劫的资粮,有这么好的事情,我们也能够做到,为什么不做?一定要去圆满。
觉和未觉的差别,讲到最了义的时候,很多禅宗,或者密宗、大圆满的方便法都是这些。如果不是讲的这么了义的时候,众生和佛的关系不是觉和不觉的关系了,就是因果关系,众生是成佛的因。从觉和未觉、有法和法性的关系,一下变成了因果的关系,这就不一样了。因果的关系慢得多,有法和法性的关系快得多,抉择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差别。如果能够了悟,众生和佛就是觉未觉、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而已,对于不能够接受的,讲众生是因,然后是成佛。乃至于对于下面根性还要劣一点的众生,都不说要成佛了。只是说众生是可以成就阿罗汉、离开三界的因,就是说众生可以修道,能够成就阿罗汉果,都不敢说可以成佛,怕他们接受不了问题。虽然针对不同的根性讲了很多差别的法,但是就是究竟一正量,只是一个正量。我们要真正的达到正量,必须要修持断无明的方法。而断无明的方法就是乘越高,斩断无明的方式也就越快、越直接、越迅速。在大圆满教法当中,断无明的窍诀是最利的,最殊胜的就是最上乘斩断无明的方式。
壬三、自宗安立不共大清净之法性:
故以量理而建立,诸现自性净天尊,
唯有前译派自宗,全知荣索班智达,
犹如狮吼之善说,他宗对于此观点,
无有如理说法故,如何承许均矛盾。
通过量理,就可以建立一切诸现自性就是清净的天尊。把一切的显现法直接建立为清净天尊的教义。“唯有前译派自宗”,在前译派自宗当中建立了这个观点。尤其是宁玛派当中全知荣索班智达,他在他的殊胜论典当中,犹如狮子吼一样的善说,直接建立一切显现就是天尊的观点。他宗对于一切显现是天尊的观点,没有如理说法的缘故,怎么样承许都有或多或少、或隐蔽或直接的矛盾,没办法建立一个究竟无垢的观点。
此处的“量理”,就是直接讲到了净见量。通过净见量可以建立一切显现自性就是清净的天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所有的法,当下就抉择它是清净天尊的法。前译宁玛派的自宗,有很多这样抉择的方式。自宗当中,尤其是全知荣索班智达,他著有很多论典,我们曾经介绍过,虽然很多已经散失了,但是留下了几部论典,每一部都是精华。有一部《显现立为天尊》,在这部论典当中直接就把所有的显现法抉择为天尊,好像文字不是很多,以前看藏文只有几篇,汉文的译本还没有。如果因缘成熟,请上师把它翻译出来,也是非常殊胜的,还有《大幻化网注释》《黑蛇总义》当中,也有教导我们把这些法抉择为清净天尊的方式。全知荣索班智达宣讲的都是非常直接殊胜的善说。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注释》等很多密法当中也是这样建立了,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上师翻译的那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当中,对于把显现抉择为天尊方面的窍诀,也是曾经安立过。上师讲了,虽然现在还没有荣索班智达论典的译本,但是麦彭仁波切在《幻化网》当中,把这些精华通过窍诀的方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其中就有把显现立为天尊,有个科判就是把有境立为智慧。就是把显现的法安立成圣尊的自性,把心安立成智慧,直接把你的心安立成智慧的自性,把外面的显现安立成天尊的自性。这方面通过窍诀的方式讲得非常殊胜,有这样殊胜的方便。
这样的安立方法,属于前译派自宗的一个特色,犹如狮吼一样的善说。他宗对于这样的观点,没有全面直接、非常无垢的安立,没有如理的说法。虽然也是安立了密宗当中的观点,但是就像前面我们在讲第五品时分析的一样,有些宗派说显宗、密宗的见解没有丝毫差别,有些宗派说密宗一切都是不清净的见,密宗的修必须要把众生观为本尊,这是见修脱离的。前面提到了很多,所以他们对于一切的众生、显现都是清净的天尊的自性,没有合理的说法。
“如何承许均矛盾”,如果你承许显宗和密宗的见是一味的,这样就有矛盾,或者见修脱离,你在抉择见的时候,没有把一切显现抉择为清净,而修的时候,把它修为清净。怎么承许都是有矛盾的,不是了义的观点。由自宗建立了不共大清净的法性,是通过这个方面来进行安立的。此处只是提了一下,后面还有一些抉择的,尤其是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抉择的非常细致。如果我们能够大概把第六个问题的核心了知一点,即便以前没有听过《大幻化网》,如果得到过大圆满灌顶,在放假有时间的时候,也可以看一下《大幻化网》。其中有很多品,第一品是讲密宗的见。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见解续释》当中,把净见量、显现立为天尊、有境立为智慧,这一大块讲得非常的清楚,如果要修密宗,没有密宗见是根本不行的。
自己怎么样来抉择?现在不一定有时间了,放假之后,如果没有其他安排,可以把《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的第一品见解续释好好地看一下,然后就能够帮助我们抉择殊胜的正见。如果以后上师讲《幻化网》的时候,就可以更加详细的直接了解密宗的见解了。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