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44课笔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子二、唯具缘者方能生信之理:
前面讲了究竟正量是佛智,因为佛的智慧,已经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然后障碍现见的违品不存在了,所以他能够如实的了知万法的本相。只有佛陀能够如实的照见一切诸法无谬实相的缘故,在所有圣者和凡夫当中,只有佛陀的所见最为清净,佛陀见到了一切万法的实相,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正量可以安立。讲完这些之后,我们说谁能够通达这个道理?下面讲“唯具缘者方能生信之理”。
执彼即是究竟量,此等本住净法身,
至高无上之立宗,具理慧眼者前成。
于彼稀奇日乘前,劣根者如鸱鸮盲。
“执彼即是究竟量”,“彼”字就是讲到了前面佛陀照见万法的智慧。执著彼,或者把这种观点安立成究竟的正量。“此等本住净法身,至高无上之立宗”,“此等”是内外的一切万法,本来是安住在清净的法身自性当中。然后把这种观点安立成至高无上的立宗,众生在具有正理智慧正眼的面前可以成立的,就是说具缘者前可以成立。反过来讲,没有因缘的人,“于彼稀奇日乘前”,在非常稀有的,像说太阳一样的密乘前,劣根者如鸱鸮一样,太阳越大它的眼睛越看不到。这是从正面和反面做了安立,具缘者能生信,不具缘者就不能生信。
进一步讲的时候,第一个科判对于究竟正量是佛智的问题,已经真实建立完了。执彼即是究竟量的执,并不是说佛陀还有执著,而是对于我们来讲,怎么样安立一个究竟的正量。因为此处是净见量的缘故,所以如果我们执著其他的宗义,比如执著菩萨所见的佛母自性是究竟的正量,或者我们对佛陀所见的智慧进行执著,或者抉择,就是一个究竟量了。对于具缘者来讲,如果把佛的智慧执为究竟的正量,这就是究竟正量。
此处主要是从具缘者的角度来讲的,把佛所见安立为究竟正量。“此等本住净法身,至高无上之立宗”,“此等”前面讲的,内外的一切万法,即便现在我们产生了强烈的烦恼,或者认为我们业障很深重。这时也是本来安住在清净的法身当中。烦恼的本性他也是清净的法身,没有一个不清净的。因此此等本住清净的法身当中,所有有无事非的戏论,还是清净不清净的观念,以及世俗、胜义等等概念,所有的法本来就是清净的法身。至高无上之立宗,我们要把内外诸法本来安住在清净法身当中,把它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立宗,这就是所谓的顶乘观点。
立宗有很多种,外道有他的立宗,小乘有他的立宗,唯识宗也有他的立宗。最高的立宗是什么?就是内外的所有万法现在就住在清净法身当中。这是至高无上的立宗,针对这种立宗宣讲的乘,叫做顶乘。它的法义叫做大圆满的正法。如果要真正的了知内外一切万法本来是清净的法身,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立宗,这方面在谁面前能够成立呢?就是具有正理慧眼的人面前可以成立,也就是具缘者。
前世发了殊胜的愿,积累了很多资粮,修行了很多的福报,今生当中自然而然可以苏醒种性、遇到正法。然后通过上师善知识的指点,自己也是精进思考,通过祈祷等很多助缘。他就能够了知一切万法,如今正安住在清净法身当中,只不过是具有眼翳者不见而己,具有无明的人没有看到,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安住,一切诸法的实相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把无明消尽之后,就可以显现觉悟了。他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之后,深深的认可,在内心当中产生一个非常殊胜的定解。不管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所有的自性,实际上都是清净的法身。对于具有殊胜的正理通过胜义量逐渐观察,或者通过此处所讲的净见量直接观察,还有通过自己的信心去祈祷,总之通过很多的方便,内心当中对于一切万法本来住于清净法身的宗义,就会产生一个殊胜的定解,在具有殊胜善缘者面前,这样的宗义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这不是随随便便能够遇到的,一定是前世有很深的福报,今生才能遇到这样的正法。在遇到正法之后,如果能够进一步长时间进行抉择、思考、修行,就是很快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证悟的前兆。我们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唯一的方便就是修法。所修的法义有暂时不了义的,和究竟了义的两种分别。如果遇到了不了义的正法,会逐渐对法界自性产生定解而解脱的。如果遇到了了义的正法,了义的正法就是直接抉择实相的,能够帮助修行者的相续直接确立了知万法实相的正见。有了正见再进一步修行,就可以获得非常殊胜的证悟,很快就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因此如果要真正了知佛照见了境界,安立的净见量,或者顶乘的观点,一定是具有方便、智慧,或者缘分的人,才能真实成立的。
从反方面讲,如果不具有缘分没办法通达。于彼稀奇日乘前,“日乘”,就是犹如太阳一样的顶乘,犹如太阳一样的顶乘前非常稀奇。为什么很稀奇?对于一切万法实相和盘托出,没有丝毫的隐藏,不是间接,而且也不是略说,非常广大、明显的把一切万法的实相全部讲出来,叫做稀奇的讲法。这种讲法最初在印度也是非常的保密。一方面非常稀奇的教法,一般的人接受不了。另一方面如果把非常稀奇的正法随随便便宣说,也会失坏、泄露秘密,或者正法保密修持很快成就,过于公开的话,加持力就会散失。出于有很多考虑,即使在佛法的发源地印度,当初在弘扬顶乘,也是很少数的人能够了知和修持。到了藏地之后,最初莲花生大士传大圆满的时候,也不是大范围的宣讲,也是在小范围当中进行宣讲。就是因为见解、修行的方式非常奇特,所以称之为稀奇的日乘。
犹如太阳一样的顶乘前,没有缘分的劣根者犹如鸱鸮一样根本就看不到。此处的“鸱鸮”就是猫头鹰。猫头鹰有个特点,晚上能够看到色法,白天看不到。白天它的眼根就像瞎了一样,根本就看不到,太阳越大越看不到,有这样一种特点。此处就把劣根者比喻成猫头鹰。就像太阳越大,猫头鹰越看不见一样,教法越殊胜,他越没有办法接受。为什么?因为稀奇的日乘宣讲一切万法本来就是佛,一切不清净的器世间和有漏的诸法,本来就安住在清净的法身。然后在顶乘当中,宣讲了义观点的缘故,讲到了无佛无众生,没有因果没有修道,对非常高超的殊胜的见行,劣根者犹如鸱鸮一样,没办法接受殊胜正法。
我们知道佛法当中,尤其是大圆满教法来讲,的的确确在人群当中呈现了很多不同的根性。有些人一辈子都听不到佛法的名称。现在佛法传播的信息这么广,可能有些人从来没听到过吗?这是绝对可能的,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佛法。有些人虽然知道到佛法,但是根本不知道密乘,一辈子都听不到大圆满的名字;有很多劣根者,种姓没有苏醒,福报还没有真正的具备的时候,连这些顶乘的名称都无法听到的。还有一些人,即便是听到了,也没有兴趣,觉得只是一般的教义而已。或者其他地方的修持的方法而已。他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教义;有些人虽然看了一些传记的介绍,知道大圆满法很殊胜,但是接受不了里面的见修,对于超越因果的教义无法接受,根本不敢学;有些人就是直接间接诽谤。劣根者如果没有殊胜的因缘福报,没有办法接受殊胜的观点。
对于这样的修法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大浪淘沙的方式。很多人没有接触到,淘汰出去了。接触到了的人当中,有生信心的和不生信心的,不生信心的也淘汰出去了;生信心的当中,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高的法,为了满足虚荣心,就去接触一下,接受灌顶得到一些教义,觉得自己已经成了大圆满的修行者,得到了大圆满的修法。他只是满足于得到一个法而已。在修持过程中,这些人也要淘汰出去。剩下就是真正对法有兴趣,想要学习的人。想要学习的人当中,有些人通过殊胜的福报能够听闻、能够抉择。没有办法听闻、抉择的人也是淘汰出去了。在能够抉择的人当中,有些人能够生起正见,有些人生不起来。最后生起正见这部分人,有些人可以修,有些人不行,反正各种各样的因缘。总是找不到机会,或者自己总是想修,但是没有修,有很多人没有办法真正实修,实修当中证悟的人也很少的。
通过这方面,进行抉择的时候,真正的能够如理如实的遇到,然后能够听闻、抉择,生起信解,能够修持,获得证悟的,的的确确是不多。因为真正如理如是的,就是从始到终对于这样的教法不产生丝毫的邪见,然后总是有很深的兴趣去学习,的的确确需要很深的福报。现在修法的人当中,有很多情况出现。有些人因缘超胜一点,有些人的因缘差一点,不管怎么样,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是需要通过很多方式,比如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念诵莲花生大士的祈祷文等等,都可以把障碍遣除掉。
因为我们在遇到殊胜的正法时,相续当中的习气,或者非人,都会做一些障碍。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没办法抵御这样的障碍,有失去生命的人,有通过各种各样的理由中断学习的人,有对上师教法生起邪见的人。我们必须要通过很多缘起来遣除这些障碍,如果我们没有通过集聚因缘的方式来遣除障碍,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一帆风顺的学下去,除非是福报非常殊胜的人,否则是很难做到的。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是讲过,我们要经常发愿,不要对大圆满的教法和上师产生邪见,退失信心,不要遇到恶缘,能够经常发愿摄受。我们可以通过上师和三宝的加被,在自己信心的配合之下,逐渐可以对于大圆满的教义产生信解,然后得到修持、证悟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
劣根者对法会进行诽谤,即便诽谤佛法的过失也是非常严重,何况是对于大圆满的教法进行诽谤,过失更严重。有些人是怎么都要诽谤,这方面就没办法,只有发起一些悲心,或者替他们忏悔、做一点善事,从自己的角度来讲,自己学了之后,也不要到处去夸耀,说自己得到了大圆满的法,然后大圆满的教义怎么样。无论别人有没兴趣都去通过夸耀心态,和别人讨论大圆满法,这种方式佛陀都没有开许过。世间当中有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佛法,学显宗的人根本就不接受这样的法。在这些对境面前,最好就是保密。自己不提问题就好,如果别人问到,就回答听说好像有这个法,但是我没学过。很多大德也是这样的,在一般的人面前,根本不提自己是学过大圆满正法。慈城罗珠堪布讲,大圆满正法传到西藏之后,印度本地大圆满法,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了。偶尔会在经堂当中,或者在有修行人的书籍当中,能看到一篇两篇这样的修法,别人问这是什么的时候,他说这是以前传下来的,我也不懂它的意思。堪布说,他们实际上是在秘密的修持。即便是他懂,也不会去讲。很多修法如果保密去修,非常容易出现验相;如果不是保密的修,有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障碍。也有很多抉择的方式。
我们虽然现在有了一些因缘,但是因缘到底有多深多厚不好说。因此一方面我们在遇到法的时候,不要生起邪见,尽量通过信心去祈祷,里面最殊胜就是要对教法本身产生很大的兴趣。如果你对对教法本身没有兴趣,也算是一种障碍,或者因缘不成熟的表现。如果有了兴趣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缘起,把障碍遣除掉之后,然后自始至终的抉择,和修行这样的教法,很快就可以成就的。
壬三、究竟法界智慧真谛无二双运:
究竟等性之法界,不能片面而建立,
说是唯现天尊相,然而自性本清净,
法界现分智慧身,无离无合之缘故,
现分本为净天尊,实相分析亦无害。
因断二障之现空,双运法界即真如。
讲到了胜义谛当中大平等,世俗谛当中的大清净。然后就要抉择法界智慧真谛无二双运,就是说大平等和大清净都是现空无二双运的,没办法偏堕于任何一边。“究竟等性之法界,不能片面而建立,说是唯现天尊相”,究竟的法界属于等性的法界,就是说清净空性完全是平等的法界。在平等的法界当中,不能只是片面的建立究竟的法界只是一个实有的天尊相,它是离开了大平等的清净天尊相,不能这样讲。如果你把清净等性的法界,片面建立成清净的显现,那就不是平等的了,就是把平等法界当中,平等这一类已经抛弃了,只是建立了清净的显现这部分,这是不对的。
虽然不能片面的建立天尊,但是天尊也是可以建立的,怎么建立呢?“然而自性本清净,法界现分智慧身,无离无合”,谁和谁无离无合?自性本清净和法界现分的智慧身就是无离无合的。一切的现分就是清净的天尊,通过实相的分析也是没有伤害的。越分析越能够如理如实的安立。第二段讲到了自性本清净,就是大空性,或是大平等性,和法界现分的智慧身就是无离无合的。它的空分是本来清净,现分就是清净的天尊。
通过实相分析的时候,也没有丝毫的妨害。因为断除了二障现空无二的双运法界,就是真如的缘故。如果你通过空性的教义越观察越分析,显现的部分也会越圆满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因为双运的法界就是真如。这个科判当中主要体现的,就是等净无二的观点,究竟的法界一定是等净无二的。
前面我们提到过,有些地方的胜义谛大平等是法性见,安立世俗谛是有法见,胜义谛和世俗谛双运是无二见。究竟无二的见解,前面讲到胜义谛的大平等和胜义谛的大清净,二者本来就是双运的法。虽然是分开讲的,实际上在建立的时候,就是一个法,本来就是对一个法进行抉择的。分别的把胜义谛和世俗谛讲完之后,最后我们应该知道本来就是无二双运的。对于究竟等性的法界,前面讲了不能片面的建立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天尊相。有些修持密乘的人,对于空性、大等性没有学习过,或者没有重视过。只是看到修法当中要观想清净的天尊,比如观想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等,他就开始去观修,或者有些地方说要修持气脉明点,他就开始对于一个实实在在的气脉明点去修持。实际上,在真正的修法当中,从来都不会,也没办法离开大平等的见解。因为在等性的法界当中,不能够片面说只是显现天尊相,那样根本不符合于究竟本性。你这样修行下去,只是偏袒一方的修行,暂时也可能得到一些功德。
在《幻化网》当中讲到,如果你没有等净的见解,去观想清净的天尊,可以得到欲界、色界的身体,也可以转为欲界、色界天人,但是想要通过这样的修法成佛,或者解脱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因缘不圆满。修持生起次第的因缘,需要等净无二的见解。现在你没有抉择大平等的见解,只是修持一个实实在在的天尊相,通过这种因缘,最多得到一个欲界和色界的天人身体。观想天尊虽然是有功德的,但是没有空性的见解的缘故,它是善业,不是实相见,通过这样观修只能得到天人的身体而已,没办法获得解脱道。从这方面讲的时候,我们在修持生起次第等等正法之前,通过长时间的方式来抉择空性,的确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抉择完,有了空性见之后,还是需要运用,运用空性见,修持单空的修法,或者通过其他的修法,反正要修持空性。然后在修持后面密乘教法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有等净无二;修大圆满的时候,也有本来清净等等,这方面都是和空性有关联的修法。不能偏袒一方说是唯现天尊相,这是不行的。
这样一种歧途,或者不了义、错误的观点排除了之后,下面就要讲二者是双运的观点了。然而自性本清净,可以说空分,也可以说是大平等。自性本清净,它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法界现分智慧身,主要是讲显现的。前面的一句可以说是空分,后面这一句,也可以说是是现分。就是说自性本清净,和法界现分的智慧身无离无合,从来没有离开过,也从来没有重新和合起来。像这样的本来清净和现分智慧身,无始以来就是在本性当中,就是这样的无离无合,从来来不分离的。从来来没分离的缘故,也不会重新和合。无离无合的缘故,“现分本为净天尊”,因为现分和自性本来清净的空分就是双运的,无离无合,所以我们说,显现这一分,就是清净的天尊。
究竟来讲,对于现分是清净的天尊这一点,“实相分析亦无害”,这个地方的“实相分析”,注释当中讲,就是应成派的理由。通过应成派的理论,以实相的方式来分析的时候,对它也没有任何伤害。反而越分析它越圆满地呈现出来。把应成派的观点分析到了极致,对于现分清净的智慧身有没有伤害?不但没有伤害,反而会更加的明显。为什么更加明显?因为清净的天尊和大空性无离无合,本来就是一味的。平时如果我们没有通过应成派的理论分析。我们的相续就会处在有无是非的戏论当中,如果我们的相续处在有无是非的戏论当中,空分没有显露,和空分双运的明分,也不可能显现出来。如果我们通过应成派的分析,把戏论逐渐剥离掉之后,它的空性一分分显露,和空分无二双运的明分,也是一分分的显露。
通过应成派的观察,把所有的戏论扫荡干净之后,大空性呈现之后,和大空性双运的明分天尊也就呈现出来了。只不过在应成派当中,只有抉择空的体系。没有和清净天尊的体系结合起来观察。我们在此处一方面使用应成派空性的理论来观察,一方面也是通过它的方式来抉择明分的存在。越使用应成派的观点,分析光明的本尊,这种非常合理的安立方式,会越加清晰,越加合理,这些都可以呈现出来。
中观应成派属于二转法轮,通过应成派的理论分析之后一切无所得。我们觉得通过应成派的分析,不可能对清净的天尊产生妨害吧?肯定有妨害。为什么呢?观察到最后一切都无所得了。我们要知道,真正的二转法轮当中,所观察、破斥的通通都是戏论和客尘的观点。都是破除我们的执著。即便在二转法轮当中,破斥的都是我们对于清净天尊,或者对于如来藏的错误认知,这些落于四边的观察方法,通过应成派全部分析清净了。如果是在非遮见当中,或者进一步抉择他空、如来藏的时候,甚至于密乘的时候。体系有稍微不一样的时候,不单单是要破,也要建立。你越是使用应成派的理论,把它的垢染、客尘,或者是遮障显现本性的法,一分一分的观察、破掉,当所有的障碍消净之后,一切万法世俗清净的自性就会显现出来。这是什么呢?就是清净的天尊。因为清净的天尊和空性,本来就是无离无合的。就怕你不观察,和不使用空性修持。如果你没有通过真正的空性的理论打破戏论,清净的天尊很难呈现。如果你把空性最后修究竟了,时候,清净的天尊可以非常清晰的呈现。
打个比喻来讲,以前在《赞法界颂》当中曾经学的一个火浣衣、石棉衣的比喻。这种衣服有垢染的时候,它必须用火烧,不是用洗衣粉、水来洗,很脏的时候要扔在火里去烧,烧了之后就可以烧干净。火是越大,对衣服就越有这样的帮助。把它的障垢烧完之后,全新没有垢染的衣服就呈现出来了。抉择清净天尊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空性力量越大,把它的障垢消除得越多,这种本来清净天尊的自性,就会越来越清晰的显现出来了。
对于实相越分析就会越有帮助和利益,我们证悟空性也是一样的,如果对于空性越来越深入的证悟,显现清净天尊的相也会越来越清净。平时我们说的见天尊、本尊,一般来讲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当你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见到一个外在的本尊,他给你讲法,对你加持。这是自他相续,似乎是别别分开的。第二种,就是见心性。因为了义的本尊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见了本尊就代表你证悟了法界。你对于空性越来越就证悟的时候,一方面见外在的本尊,比较容易;另一方面,见内在的本尊也比较容易,在实相分析的时候,也是对现见本来清净的天尊非常有利益。
为什么这样?因为断除二障的现空双运法界就是真如。见不到真如的障碍就是二障。通过空性把二障断掉之后,现空双运的法界完全可以呈现出来。呈现出来之后,就可以如是如是的获得证悟和解脱了。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重点也是由外而内的。我们的学佛之初,要皈依三宝、皈依上师,这个阶段的见解,几乎保持在一个皈依外在的上师三宝上面,外面有一个上师和佛法僧,分别具有什么功德,所以我要皈依他。这时候,就是认为外在有上师,而且这时候的皈依,几乎是求庇护的心,希望你能保护我。我承认我的弱小,因为你很强大,所以要保护我。最初的皈依几乎就是这样的,后边通过学习之后,就是变成了认同。佛陀就是一个导师,并不是像父亲保护儿子一样的情况了。最初的皈依是一种保护,我有很多恐怖,你要保护我。然后就是认同了,你是我的导师,我依止你修法,可以获得某种解脱。这时候就皈依了法,法是一种标准,我认同这种修持的方式就会皈依法,皈依僧众也是这样的,就是大家一起修持。再往后面修持的时候,就会认识到,上师和佛法僧都是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也是一种认同,为什么呢?我本具佛性,殊胜的正法、了义的僧宝自性都是我相续当中的,上师也是我内在自性的显现。在修道的不同过程,这样的由外而内非常明显。最后来讲,三宝是自性的三宝,上师也是自性的上师。
这种生信心的方式。首先是认为外在的上师三宝有种神奇的力量、很多的功德,然后开始生起信心。后边逐渐了知自己本具上师三宝的自性。他生信心的时候,就会坚信自己就是佛,这种信心的转移非常有必要。益西上师以前也有讲过,相信自己本具三宝自性在所有的信心当中,利益是最大的。因为开始接近实相了,已经不是外在有一个什么佛果可以让我求的。上师三宝都是自己本具的功德,如果开始有了由外而内的转变,然后相信自己本具三宝的时候,修道就会非常迅速。因为他已经离实相非常接近了,所以我们在生起信心的时候,一定要对于自己本具如来藏,或者清净的法身,尤其是第六个问题中,所抉择的一切本住清净的法身,以及自己的身语意都是安住在清净的法身当中生起非常强烈的信心,这是当下就要承担起来的。
平常我们认为这不可能,自己这么弱小、下劣,而上师三宝是这么高尚、清净的,我不可能是他们的自性。觉得有一种畏惧心,如果能够对于唯识、空性、如来藏,或者密乘的教义慢慢学下去的时候,逐渐自己就会认可这些问题,对于自己本来就是本尊的自性,能够产生殊胜的信心。所谓的上师,也是本具佛性的外现而已。这时候我们对于上师的恭敬心,也会不一样了。平时的恭敬心,就是外在有一个上师,他的功德很大,对我的恩德很深。慢慢转变了之后,这就是我的自性本具的上师,显现在外面而已。这时候的恭敬心和清净心完全都是不一样的了。修行的时候,也就不会在外面去寻找殊胜的修法,或者殊胜的道。自己和外在的上师开示的道相应的时候就是证悟了。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必定都是要从外而内逐渐去转变的。
从此处来讲,对于智慧身、本来清净生起信心,不是观察外面的法,实际上每句每字,都在抉择我们怎么样具备本来清净和法界现分的智慧身。怎么样在我们的相续当中通过修持空性的方式,然后把本具的实相显现出来。这个道理讲的很清楚,“因断二障之现空”,现空双运法界是真如的缘故,只要我们断除二障,因为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就会认知上师和我本来就是无二的。通过修上师瑜伽,上师的加持融入我的相续成为无二无别,这是一种方便。实际意义上上师和自己本来就是无二的。只不过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分别念。这种分别念把自己和上师好像分成了内外两个。我们祈祷外在的上师,恭敬随顺,好像就得到了加持。实际上我们对于外在上师的恭敬随顺,就是随顺自己的本性、如来藏。你越恭敬随顺外在的上师,代表对自己的自性越恭敬越随顺,障碍也会越少,得到的加持越大。最后成为无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本来就是无二的。不是说在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时当中,上师给我赐加持,我证悟了心性,那个时候成为无二的。当真正成为无二的时候,你会发现无始以来就是无二的,只不过那个时候你认识了而已,其他时间没有认识,只有这一点差别。
辛二(实相现相不同之各种道)分三:一、佛智前实相现相决定不同;二、以有境清净故外境渐次清净;三、他相续不会随之清净故应精勤断障之理。
前面讲到了基,现在要讲的是道,就是讲实相现相不同的各种道,任何一个道都是实相现相不同的,只有在本基,或者果当中,实相现相完全一致。尤其是侧重讲果位的时候。
壬一、佛智前实相现相决定不同:
这里的“佛智前”,不要理解错误了。不要认为佛智前就是在佛的智慧面前,实相现相决定不同。这不是在佛的智慧面前,而是到达佛智之前,实相现相绝对不同。这个地方的佛智前,是还没有到达佛智,在现前佛智之前的道位。只要是没有成佛之前,不管怎么修行,实相现相绝对不同。十地菩萨还没有到达佛智,实相现相都是绝对不同的,到了佛智实相现相完全是一致了。
除此之外如何证,并非究竟之意义,
二障尚未断尽前,实相现相不一致。
“除此之外”的“此”字,就是讲佛智。除了佛智之外的任何证悟,“并非究竟之意义”,还不是究竟的意义。为什么不是究竟的意义?“二障尚未断尽前,实相现相不一致”,烦恼障和所知障,乃至于习气种子还没有断尽之前,实相现相绝对不会一致。
这是平时我们讲的两种二谛中的第二种。为什么真正的实相现相胜义谛,只有佛才能够安住?除了佛之外,谁都没有办法安住胜义谛。这个的原因是什么?这里讲得很清楚,“佛智前实相现相决定不同”。因为在这种二谛当中,它是实相现相无别的能境所境,这方面叫做胜义谛。我们说谁是实相现相一致了?只有佛是实相现相终极一致,其余的没有办法一致。真正实相现相的胜义谛,只是佛安住了。其他都是世俗谛,可以一概地这样讲。和这个地方的意义相合。
除此之外,不管什么证悟,并非究竟意义。举例来讲,外道就不用讲了,外道肯定没有证悟。从真实有证悟的小乘来讲,小乘证悟了人无我空性。他所证悟的人无我空性,是不是实相现相一致的?证悟了人无我空性之后,面前的现相和实相不一致。真正的实相就是明空无二的法界,小乘罗汉没有证悟这一点,只是证悟了五蕴无我。对于微细的法没有证悟空性,然后大光明、清净本尊提根本也没有学习过。从小乘的角度来讲,证悟的不是究竟意义。
大乘的菩萨从一地到七地出定位,还安住在不清净的状态。他们面前的现相不是实相,一地到七地不清净地,在出定的时候,还是像我们一样显现不清净的山河大地。非常明显他妈面前的现相根本不是实相,证悟也不是究竟义。三清净地就是八地、九地、十地,出定的时候可以见到清净的本尊,这种现相是不是实相?前面讲过,这种清净的本尊是善业习气的幻现,所以还不算真正的实相现相无二。从这个角度来讲,虽然八地之后,出定位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但是和真正入定的无分别智慧还不是一样,只是观待于一地到七地的出定位来讲的。一地到七地出定位没有无分别智慧,还是有相、有执著等等。八地出定之后,不存在执著,也没有功用。从这个角度,安立成无分别智慧。出定位是一个善习气显现的缘故,他们所见到的玛玛格佛母不是实相,实相和现相不是一致。以上我们把一地到十地之间的菩萨出定位讲了。
然后我们再讲入定位,入定位是无分别智慧见到了法界的自性。但这是不是实相现相一致?从严格的角度来讲,算是实相现相一致,现相就是实相。从严格的角度来讲,不是和佛一样实相现相一致。他们面前的现相不是究竟实相。为什么?我们前面引用了《涅槃经》的教证,十地菩萨对如来藏的本体没有真正见到,真正像佛相续这么圆满的证悟,究竟的实相还没有见到。见到的是如来藏的一分,究竟实相的一部分。因此菩萨入定位只是某个层次的实相现相一致,真的来讲,实相现相还没有完全变成一致,并不是究竟实相,没有办法真正的去安立。
我们以前也学过《宝性论》,一地到佛地之间分了十一个层次。十地菩萨已经到了十一个层次当中的第十步了,似乎和佛之间只差一点点,不是差一点点。《宝性论》当中讲了十地菩萨和佛证悟的比喻,就像牛蹄印里的水和大海一样,差的很远。从一个角度来讲,到了金刚喻定后,十地菩萨一下子就到佛地了。一地到佛地之间,分了十一个层次。一个菩萨一个层次。比如一地菩萨到了第一个阶梯,十地菩萨到了第十个阶梯了,再跨一步就到佛地,好像是这个差别。《宝性论》中讲,十地菩萨和佛的差别就像一个牛的脚印里的水和大海水的一样,二者之间的证悟相差这么悬殊。既然如此菩萨入定位的智慧,当然不是究竟的意义。连十地菩萨最后的金刚喻定,还不是究竟意义。除此之外如何证,并非究竟的意义,这方面很清楚了。
为什么没有办法证悟,他们的障碍是什么?二障尚未断尽前,阻碍显现究竟意义的就是二障。下面的小乘烦恼障是断尽了,但烦恼障习气没断尽,所知障还没有断。以前我们讲过,初地菩萨遍计的障碍断尽了。八地的时候,俱生的烦恼障断尽了。八地之后,开始断俱生所知障和烦恼障的种子习气。到了金刚入定末位,还有最后的习气要断。那时还有一点点二障习气,二障习气没有断尽的缘故,他的实相现相还是不一致的。
谁在障碍实相现相一致呢?就是二障。二障在障碍实相现相一致,如果相续当中,还存在一点点二障,都会障碍实相现相一致。只有佛的二障连种子带习气全部断尽了,他的实相现相完全统一。在佛位的实相现相才统一,佛的现相就是实相,而我们的现相不是实相。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河大地,这种现相是不是实相?根本不是实相。在我们所看到的现相之外,还有一个实相存在,现相和实相不一致。佛面前的现相就是实相,除了佛见之外,有没有一个更隐蔽的实相?根本没有。佛就是实相现相完全一致。中间做障碍的就是二障,二障不断尽,实相现相无法一致。十地菩萨的二障没有断尽,实相现相不一致,只有佛的二障完全断尽了,实相现相完全一致。这个科判就是讲,到达佛智之前,实相现相决定不同。
壬二、以有境清净故外境渐次清净:
第一个科判,只是讲到了在整个道位的时候,实相现相不可能一致。第二个科判,就是讲怎么样去修道?修道的原理,就是有境清净故,外境就是渐次清净的。
暂时道位之显现,如净眼翳之毛发,
有境垢染愈清净,现见对境亦愈净,
有境清净另一方,无有不净之境故。
此处讲到修道的关要问题。“暂时道位”,因为还没有到达佛位,佛位是究竟位,在暂时道位的一切显现的原理,犹如清净眼翳毛发的过程。修道逐渐显现清净的过程,就像在世间当中,清净眼翳的过程。“有境垢染愈清净,现见对境亦愈净”。清净毛发的时候,眼病越清净你的对境越清净。同样在修道的时候,有境的垢染越来越清净,现见的对境也会越来越清净。“有境清净另一方,无有不净之境故”,如果我们的“有境”,也就是我们的相续清净了,“另一方”,它的另一方不可能还存在不清净的境。不可能说这边的有境已经清净了,对境还有不清净的显现,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对境不清净?你的有境不清净,才可以显现对境不清净;如果你的有境彻底清净了,对境也是跟随而清净的。修道的原理就是这样的。
暂时道位之显现,如净眼翳之毛发。如果得了肝病之后,眼根也会出现毛病,就会见到毛发。从表相看的时候,是你的眼根出毛病了,从深层次来讲,是你的肝出了问题。如果你要治疗眼翳,不只是在眼睛上涂眼药而己了,而是要把深层次的病根挖出来。深层次的病根是什么?最深层次的病根就是肝。有一种眼翳是眼睛出毛病之后,眼睛看到的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一堆一堆的毛发。就像我们剃完头之后的一堆毛发一样。他看到饮食当中,有一堆毛发,非常脏。他的眼睛看到任何地方,都有毛发跟随的。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经历,在很多论典当中,都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有时候是看到空花,或者在虚空当中,看到很多小飞虫飞来飞去,都是眼根出毛病之后,看到的情形。被这种病困扰之后,他想要去除这些毛发,就去找医生,医生说,实际上外境没有毛发。最初不了知外境没有毛发,看到碗里有毛发的时候,就把碗拿起来数数倾倒,想把毛发倒尽,根本倒不干净。因为不是在外境当中,有一个真正的毛发,而是你的内在显现出去的,所以根本没有办法从外面把毛发弄干净。
医生说,这是你的眼睛出毛病了,必须要治疗,给他开了很多药。后面当他内在的病慢慢清净之后,外面的毛发就越来越清净,里面的病彻底清净之后,外面的毛发就不显现了。就像正常人看到的一样,不会再有毛发遮障了,这是治愈毛发症的过程。实际上我们修道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我们说,这个毛发是什么东西?相当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等有情界和器世间。有些人觉得怎么是毛发呢?我的眼根很清净,我的视力还是1.5的,怎么可能看到了毛发呢?针对于针对佛所见的实相来讲,不管你戴不戴近视眼镜,看到的都是毛发的自性,众生就是活在毛发的世界当中。
因为这些山河大地等“毛发”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执著这个那个,生起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终于不耐烦了。对于毛发的病,终于想要治疗了,相当于生起了出离心,想要修道了。想要从山河大地等毛发当症当中,脱离出来怎么办?上师会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些显现是怎么样的?小乘有小乘的方法,此处我们以大乘中观宗的观点来看,中观宗会告诉我们说,实际上山河大地中的“毛发”不是实有的。如果毛发是实有的,那毛发和眼根是一体,还是他体?从这个方面来观察,一体不对有过失,他体不对也有过失。毛发是怎么回事?毛发是虚假的。中观宗告诉我们,这些山河大地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假的?虚假的,为什么是虚假的?如果是真实的,你通过一体他体等很多方式分析的时候,应该是能够得到一个真实的自性,但是一体不对,他体也不对,就是一个缘起的自性。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我们就知道山河大地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从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对于毛发的虚假性很容易了知。对于山河大地这种“毛发”的虚假性不太容易知道。这时必须要通过中观的正理反复的推理观察之后,我们就会坚信现在所看到的东西是虚假的,就是没有自性的法。
如果想要不再被这些法困扰,你必须要修空性,开始从内在修行,就是把对治外在的执著转向内心。如果内心不再执著之后,这些显现对你来讲,暂时不会产生影响。然后现证了空性之后,毛发就会消尽了。因此证悟空性的过程就是消尽毛发的过程。可以说不清净的毛发消尽的过程,从一个角度来讲属于在八地的时候,八地还会出现其他清净的显现,这也不是究竟的相,最后修下去成佛的时候,实相现相显现完全一致。
我们是以中观宗为例,首先把毛发抉择为无实有,这是虚幻的,实际上连虚幻的相也没有。究竟来讲,虚幻的毛发哪里有呢?可以一概地说,从来就没有过,如果和他直接说,从来就没有过,众生会不相信。只能首先说这是有的,它是假有,这就容易了解了。如果中观宗说,这一切法本来就不存在,众生就接受不了,明明在眼前显现啊。如果说,有是有但是假的,就容易接受了。中观宗第一步说,这是假有,如梦如幻的有,众生相信了之后,慢慢通过治疗,彻底恢复到了根本不存在的时候。这是修道的一个过程。密宗的修道更加善巧。
清净眼翳的毛发的过程,有境垢染愈清净,现见对境亦愈净。首先把这些无明执著打破之后,有净的垢染越来越清净,现见的对境也会越来越清净,这方面和前面我们讲的六道众生看一碗水的比喻可以对照的。因为饿鬼的有境比地狱清净,所以他会看为浓血。然后人的垢染比饿鬼清净,看到了清净的水。八地菩萨有境的垢染很清净,他看到了佛母。佛陀有境的垢染完全不存在,看到了现空无二的法界。有境垢染愈清净,现见对境亦愈净,和六道众生见一碗水的比喻,完全可以对照。这就是修道的过程。
有境清净故外境渐次清净。你想在外面改变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很笨的做法,也是不现实的。这时候怎么办?就是改变内心,因为这些所谓的外在不清净的法,清净不清净都是来自于内心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清净了,外面的对境就会随之清净。根本不需要改变外境,只要改变内心就可以了。有境和对境是有关联的,有境清净了之后,另一方不可能不清净,绝对会清净的。我们就知道了,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法当中有一种说法,心性就是如意宝。怎么理解心就是如意宝呢?从浅层次来讲,心很主要。比如处在一个很恶劣的环境当中,如果你的心能够随顺、能够堪忍,就不会觉得环境多么不堪忍受。即便是很差的环境,如果你的心调顺了,也会觉得很舒服,能够适应。世间也有一部分这样的人。从非常粗大的层次来看心的时候,只要你的心能够转变态度,不再认为这是非常难以忍受的法,只要转变一下思维的方式,就会觉得这个环境也不是不堪忍受了。
我们说心是如意宝,单单是这个层次吗?绝对不是。这只是从一个非常粗大的层次来说,心一转变外境一定会转变的问题。因为一般世间人不会修道,只是说转变心态,就会觉得环境不是这么难以接受了。这是一种心理的疗法,或者转变思维的方式。
从修道的层次来讲,比如你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安定下来之后,觉得很舒服、清安、悦意。喜悦会从内心当中逐渐源源不断的输送出来,这时候你内心当中的舒适就更深了。世间的仙人、外道,也有这种修禅定的方式。能够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没有很多的思虑之后,就能体会深层次的宁静,产生舒适的感觉。
如果进入了真正的修道之后,比如小乘的修道,当他证悟了无我的时候,那种寂灭的安乐是无法比拟的,世界上的任何娱乐,都没办法和这种安乐相比。他们已经完全断掉了我执,把我消尽了,处在这种安乐的状态当中,心可以做到这一点,灭掉粗大的执著,获得殊胜的安乐。大乘当中有发起菩提心的安乐。现在我们觉得发心是痛苦、负担。对于真正发起菩提心的大菩萨来讲,他的发心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安乐,这种安乐不发心的人体会不到。在《经庄严论》当中,我们也曾经学习过。发心的安乐也是从心中来的,当他不再执著自己的时候,开始缘一些众生的时候,这是一种很深的安乐。如果现证了心性,比如密宗当中讲的,本来清净平等无二的法界,现见了天尊之后获得一种大乐,就是平时我们讲的大安乐。
我们为什么说心性是如意宝呢?如果能够善巧的调伏心,任何所愿都可以从心中出现,根本不需要在外境去费力,实际上,如果能够调伏自己的心,心中什么都有,即便是佛陀的任何功德在自己的心性中都是具备的。有些地方直接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心性当中都是圆满的。佛陀的法身功德、相好功德,所有殊胜圆满的功德,在我们的心中完全具备了。
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佛法著重于调伏心。调伏心的层次不一样,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根性稍微低一点,对他说的调伏心的方法,在层次上面就要稍微低一点;根性够了之后,就给你讲密宗中调伏心的方法。只要是完全证悟了,二障一旦消尽了之后,佛的境界就会在你的心性当中浮现出来,不是你从外在去寻找一个佛,而是在打坐观心性的时候,就在现在我们所认为庸俗不堪的心、厌烦的分别念当中,具备如意宝。如果没有接触到了义的教义,根本讲不到这些问题。
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心,实际上,在每个起心动念当中,念念都具足殊胜的如意宝。就看我们如何认知,怎么去发掘它?如果我们把它发掘出来之后,所有的愿求,比如成佛度众生等等所有的安乐、功德都在里面。修心性本空,心性光明,或者生圆次第、修大圆满等等,都是开发本具如意宝的过程,除了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修法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