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4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壬三、他相续不会随之清净故应精勤断障之理:
在“实相现相不同之各种道”的科判中,主要是宣讲了,如果没有到达究竟佛地之前,实相现相是不相同的。修道的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清净有境的方式来清净外境。我们的心清净了,一旦本性显露出来之后,外境一定是随之而清净的。在清净自相续的另外一边,不可能有一个不清净的外境。前面做了这样的观察,今天也是从前面的科判连接下来,进一步地观察。
前面说“有境清净另一方,无有不净之境故”,在道位的时候,随自己的有境清净到什么程度,外境也是如是清净。成佛之后,有境彻底清净了,到了这个阶段,所有的外境都清净了,是不是其他众生的相续也会随着成佛,所见也随之变为清净呢?第三个科判说,不一定,他相续不会随之清净,所以说应该精进断障。
一位补特伽罗者,成佛之时他众前,
不会不现不净法,自现障碍所遮障。
一位补特伽罗最初发心、中间积累资粮,到最终成佛。按照前面的意义来看,有境清净另一方,无有不净之境故,成佛之后,他的有境是彻底清净的,外境也应该彻底清净。他成佛了之后,所有的有境彻底清净,他众面前会不会显现清净的法?“不会不现不净法”,在其他众生面前,不会不显现,而是一定会显现不清净的法。为什么这样呢?“自现障碍所遮障”,每个众生都是通过自己的障碍,遮障了自己的有境。当障碍把自己的有境遮障了之后,在他的面前仍然会显现不清净的法。
科判讲的很清楚了,比如释迦牟尼佛,虽然他已经成佛了,外境彻底清净了,其他众生也应该见到清净了,但是佛陀成佛之后,其他众生仍然会显现不清净的法,原因就是来自于相续不同。从佛的角度来讲,所有自他的执著分别、境和有境、众生和佛,一切法全部都证为平等。在他面前没有任何不平等的自性。已经完全证悟了平等的法界。从佛的角度来讲,所有的众生没有真正流转的自性,在佛面前一切清净,都是显现明空无二的本体。除了佛的相续之外,其他的众生没有证悟一切万法都是平等的。在他们的面前还有障碍,因为自己相续当中自他的障碍没有遣除,所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也没有遣除,所以在他的境界当中,有自他、轮涅、能所、境和有境等等的分别,在他们的相续当中,障碍仍然存在。这方面就是自现障碍所遮障。
遮障他的自性之后,见不到清净的法,在他面前还是会显现不清净的法,这方面相当于遣除疑惑。佛成佛之后,虽然在他的境界当中,一切环境都已经变得彻底清净,但是其他众生不会不显现不净法的。
在注释当中,打了一个很清楚的比喻,就可以解释问题。两个人同时患了眼翳,然后同时看到了一个白海螺,看到的都是黄色海螺,就是代表众生都在流转。其中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病,就开始服药,当他通过服药,把眼翳治好了之后,他看到海螺的时候,黄色就消退了,完全见到了白海螺的自性。那会不会因为他看到了白海螺,所以另外一个没有治病的人,也看到白海螺?不会。虽然以前和另外一个人同时患病的时候,都见到黄海螺,但是一个人把病治愈了之后,看到了白海螺的自相,而那一个人的眼翳还没有治好的缘故,仍然只能看到黄海螺。同样一个白色的海螺,虽然两个人以前同时都见到是黄色的,但是其中一个人把眼睛治好之后看到了白色,另外一个人仍然是看黄色。看黄色的障碍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这个人的眼翳,他自现的障碍遮障了白海螺的自性。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一个众生成佛的时候,其他众生还是会显现不净法,就像释迦佛已经成佛了,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不清净的法;上师已经安住在佛位,但是我们还是显现不清净的法。存在差别法,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了如果我们还没有真正去清净自己面前障碍的时候,仍然有障碍,还是会流转的。
佛陀证悟之后,一方面他已经了知了清净,一方面也在度化众生。佛陀把问题讲的很清楚:“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我给你宣讲了解脱法之后,你愿不愿意解脱、愿不愿意修行,就靠自己了。这方面把这个问题讲的很清楚。我们在修法的时候,不能堕于两个极端。
第一个极端,认为佛陀上师有大悲心,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我去堕落的,肯定会救度我。自己一点都不努力,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佛菩萨上师身上。虽然上师有很强烈的大悲心,他在救度你的时候,如果你不配合,也没有办法解脱。平时我们说,上师救度我,这个救度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也许就是自己根本不需要努力,坐在那个地方吃吃喝喝的同时就可以成就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佛陀为了打消修行人的这种念头,在经典当中说,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如果自己不去配合,也不去修法,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救度的。
第二个极端,既然佛陀只是给我宣讲解脱法,我得到了法之后,就自己去修持,根本不去祈祷佛陀、上师,完全靠自力。佛陀虽然说给你宣讲解脱法,但是解脱要靠自己,这是从主要因缘来讲的。是不是佛陀上师一点加持力都没有,都是靠自己呢?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名言当中,凡夫位的时候,凡夫和凡夫之间的心,都可以互相影响,何况是已经完全觉悟的心!佛陀上师的心已经完全觉悟了,他们的证悟有很强的力量,和一般的心完全不一样。他们有一种能够帮助你的力量,就看你是不是有信心去祈祷。如果你有信心去祈祷,上师也有加持力,这时就可以感应道交。
信心很清净的时候,主要是你想要解脱的心具备了,然后在经续当中所讲的条件也具备了。上师给你加持,因缘和合就可以证悟。我们也不能说完全靠自己,一点都不需要祈祷上师,而且上师没有能力加持我。为什么呢?因为就说是佛陀说了,解脱靠自己。这是从主要的角度来讲,自己要去生起出离心、菩提心,这方面的条件你必须要具备,上师佛陀绝对有他的加持。这方面就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一定的因缘。因缘和合之后,一定能够获得佛陀威神力的加被。智慧、悲心、力量已经圆满的时候,绝对会有加持的力量。对于一些完全靠上师、佛陀的人,佛陀说,你应该知道解脱靠自己。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当你相续当中的善根增长到了一定程度,自己去修就会出现很多的障碍,自力无法遣除。如果自己去修,需要很长的时间,积累了很多的资粮之后,自己才可能证悟。如果你生起了某种善根,具有了某种条件之后,很快可以得到上师佛陀的加持,就能够帮助你遣除障碍、认证心性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在了解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把两个极端遣除。一方面,在自相续当中,这些条件必须具备;另一个方面,平时也是要精进地祈请上师诸佛威神力的加倍。内外、自他的因缘都具备之后,修道会变得非常迅速。
是故一切境有境,自性本来即清净,
然为客尘所障故,应当精勤净垢染。
第一个颂词已经讲到了,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障碍。一个佛成佛之后,其他的众生的障碍不会自然消亡,他的障碍还会存在。第二个颂词就是教戒我们必须要去精勤的除障。第一个颂词已经把自己具有障碍的问题给我们交代了,第二个颂词就是鼓励我们精勤地去断障,
“是故一切境有境,自性本来即清净”,我们说,障碍是可以清净的,为什么呢?原因就是一切境和有境的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清净是不是意味着根本不需要去除障呢?不是。“然为客尘所障故”,有一些客尘障碍它。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精勤的去断除垢染。
在这个颂词当中,把垢染可以清净这一点,讲得很清楚。如果客尘有自性,就不能清净了。毕竟这是一个客尘,可以清净。实相当中一切的境和有境,也可以说外境和内心。它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前面是用了很多篇幅、颂词,讲到了一切的内外诸法,安住在本来法身、清净天尊的自性当中。这方面已经讲得很多了,我们应该知道,一切境有境的自性本来清净。这是佛法当中讲的两种清净之一自性清净,也叫自性涅槃。另外一种清净,就是离垢清净。虽然所有众生都具备本来清净,但是只有佛陀才具有离垢清净,因此称为具二清净的佛。众生只是具有一种清净,即便是最下劣的众生,也具备本来清净的自性。
从本来清净自性的角度来讲,不管你认知不认知,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无法改变清净的自性。我们不能认为,既然它无法改变,本来就是清净的,我们就不要修道了,也不是不需要修道。为什么呢?因为在现相界当中,众生流转的时候被客尘所障。众生没有认知本来清净,而一直在流转了。在这种情况当中,虽然从本来清净的角度来讲,你修也好,不修也好,对它的本来清净没有丝毫影响,但是在现相界当中,如果你修了之后,客尘就会清净,能够成就佛果、远离痛苦;如果你不修,就会继续被客尘所障、漂流轮回。在漂流轮回的过程中,有很多痛苦。比如我们在娑婆世界,切实的感受到了很多痛苦。虽然在经典论典当中讲到了,自性是本来清净,一切痛苦都是如梦如幻,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很多大德说。我们痛苦的体会要比如梦如幻的感觉真实的多。痛苦是不是如梦如幻的?绝对是如梦如幻的。我们在感受痛苦的时候,要比如梦如幻来的真实,痛苦非常猛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能说,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反正是幻化的,根本不需要修道、地狱的痛苦、饥饿的痛苦,或者寒冷的痛苦等等,都是幻化的。在我们的感觉当中,显现得非常真实。
我们就要面对它,怎么样把这个苦根消除呢?如果选择继续漂流,不仅还会痛苦,而且痛苦的种类也会不断的翻新,我们就会不间断的感受各式各样的痛苦。如果从现在开始选择消除客尘。从这个时候开始,痛苦逐渐就可以消弱了。
“客尘所障”,“客尘”是什么意思?在很多经纶当中,都讲到客尘。“客”,当然是针对主来讲的。这是一个比喻,主人和客人,,相对来讲,在一个房子当中,长时间安住的人,叫主。客,相当于一个人住在旅店,只是住一晚上就走。“尘”,有染污、遮障的含义。把两者连接起来,就是客尘的含义。客尘的含义,我们不能理解为以前没有,是现在重新产生的。客尘是变动的自性,如果没有遇到障碍,就会不断增上;如果遇到了对治,就会逐渐减弱,乃至消亡。
客尘基本上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本来就是变化的自性;第二个,没有遇到对治,它就会增长;第三个,遇到了对治,它就会减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修佛法,不去对治,客尘在没有违缘的情况下,就会不断的增长。比如我们相续当中的贪嗔痴、种种习气,在没有遇到障碍的时候,会不断增长。如果遇到了障碍,比如阿罗汉、菩萨,他们修持中断客尘的修法时,客尘就会终止,然后有情就会获得解脱。客尘就是这种自性。我们从这个地方就知道了,一切万法本来是清净的,但是被客尘所障。客尘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对治,它就增长;如果你对治,它就消亡的。因此这里教诫我们“应当精勤净垢染”。客尘是可以被消尽的,所以应当精勤的净垢染。而且你使用的方法越得当,投入的这样的精力越多,客尘消亡的速度就会越快。如果我们在修对治的时候,懒懒散散,或者方法不得当,还是在不断的间接扶持客尘增长。从两个方面对比之后,我们不能选择让客尘增长的方式。如果没有学佛,应该要学佛。学佛之后,就应该精进的去净除垢染。
一方面是自性清净,一方面只是有客尘遮障,而且遮障是可以消尽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法进行修持,比如持戒,或者修持人我空性、无我空性、生圆次第、大圆满等等,这些都是清除客尘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把客尘消尽,就可以成佛。有些人说,我只修金刚萨埵能不能成佛呢?要看自己修行是什么层次。如果我们觉得,反正一切本来是清净的,自己本来就是佛,只不过有客尘遮障,所以我通过修持金刚萨埵,把罪障清净了之后,不就成佛了吗?的确是这样的,如果能够了知很深的正见,通过一个法,只要把障碍清净了之后,就可以成就。有的时候我们修金刚萨埵,只是消除我们的发心,或者在我们的见解当中,金刚萨埵对治的只是罪障。客尘是不是都是罪障呢?不一定。罪障是你造了恶业之后,能够对未来的痛苦起到现行的作用。这种功能叫做罪障。通过修四力忏悔,可以把以后感痛苦的功能消灭。从这个角度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见解只是停在这个程度,单单修金刚萨埵没办法成佛;如果你把金刚萨埵所对治的范围扩大,不单单是罪业方面,而且也在垢染、无明方面。也就是说你修的时候,和等净无二的正见相应,不单单把罪业消尽,而且要把相续当中种种的习气,乃至于无明烦恼全部消尽,这是可以的。所有修法归纳起来,就是清除客尘的修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在其他的教义当中,只不过说你积累资粮,成就了什么果。但是在了义当中,所谓的积累资粮,也是清除客尘的过程。
应当精勤净垢染,在净垢染的时候,如果你认知的程度过低,所清净的垢染也只是初层次的;如果你认知客尘的超度非常深,对治力深。清除垢染的力度也不一样,就会很强;如果你能够从根本上认识无明,像大圆满的窍诀当中所讲的无明,包括阿赖耶识、最细的无明在内都认知了,那你修法的时候,能够真正接触到这些无明,在清净垢染的时候,你所能够清净的垢染完全不是其他修行人能够比拟的。
为什么有时候说要好好的去抉择、思维?如果我们没有思维的很细致,就会认为这是除障、清净垢染、清净客尘,其实只是初层次的清净垢染而已。比如如果你没有空性见,也许你就会认为守持一个戒律就是除障,只要把戒律守持清净了,就能够清净垢染。虽然可以清净垢染,但是所清净的垢染是很粗浅的层次;也许你认为修人无我空性可以清净垢染,虽然能够清净层次稍微深一点,但是还不是非常深、如果你对障碍认识的层次很深,对治障碍的修法也就越深。如果能够知道圆满法无我空性,或者如来藏光明,乃至于大圆满的正见。在修持除障的时候,力量完全不相同。一方面我们要认知这个问题,精勤除障、修持正法,另一方面,就是对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方式方法,必须要非常清楚。这种方式方法来自于正见,和对于法的认知。如果你对这个法的认知很深,你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也会非常的得力。而且它的深广、力度,完全不一样,就会非常强大。如果只是一个泛泛的见解,或者人天乘的见解,要把相续当中的客尘、障碍彻底扫除,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佛法本身不是很复杂,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有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了义教法。如果遇到了了义的教法,也掌握了殊胜的修法之后,在很短时间当中,清净一切的垢染是非常可能的。
一切所净之垢染,本体皆为清净性,
此外无有不净故,自性光明平等性。
这是从一个侧面提到怎么样清净垢染,通过什么方式来清净垢染呢?我们看这个次序就很清楚了。第一个颂词,点出了每一个众生都有自现的障碍;第二个颂词,因为障碍是可以清净的,所以鼓励我们去清净障碍;第三个颂词,我们生起了断障的意乐,怎么样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断障方式?这个地方讲的很清楚,
“一切所净之垢染,本体皆为清净性”,“所净”指垢染。一切所净的垢染,它的本体就是清净的自性。除了清净的自性之外,没有一个不清净的本体,所有垢染的自性也是光明平等性的。此处讲了一个很高的了义除障方法,并没有讲障垢就是一个不净染污的自性,你必须要重新生起一个所谓的清净智慧对治,然后就像洗衣服一样,或者怎么样把它铲除掉,没有这样给你讲。就是给你讲到了,一切所净的垢染,即便垢染本身也没有离开过清净和光明如来藏的自性。
“此外无有不净故,自性光明平等性”,所净的垢染本身也是一个光明平等的自性。怎么样除障呢?安住它本来清净的自性,就是最殊胜的除障方法。如果我们了知了垢染显现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过清净的自性。比如贪心生起的时候,就是一个清净的自性,或者无明的本体就是一个法身的自性。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需要单独去修一个其余的对治方法来除障了。安住在它的本性,就是最为清净的清除垢染的方式。忏罪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最了义的忏悔就是了知罪性本空和罪性本来清净。如果你用这么高的正见去修持,这种清净罪业的方式,比你认为罪业实有,然后努力去铲除它要快的多。罪业本来不是实有的,我们认为它是实有的,就是通过自己的执著增加了除障的难度。如果我们把罪业执为实有,就增加了遣除的难度;如果,我们把罪业了知为幻化,清除起来就要方便多了。如果我们知道罪业本来不存在、罪业无生,或者罪业本来清净的时候,要遣除它就会非常容易。
以罪业为例,就是这样的,如果以相续中的垢染、无明为例,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它的本体是清净的缘故,认知罪业,或者一切的垢染本来清净的时候,就很快可以清除垢染。如果能够安住心性、大圆满的本性,就是消除无明、垢染最快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习过《贤愚经》,里面的修行者往往只是造了一个很小的罪业,很多时候忏悔不清净,后面还要连续不断的在很多世中造受果报。以前法王也是讲了,一方面小乘认为罪业是有自性的,罪业实有;一方面忏悔的力度不够,没有菩提心、空性见等殊胜的对治。他们在忏悔的时候,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但也没办法完全清净。大乘对罪业的看法不一样,一方面认为罪业本来清净,或者如梦如幻空性的自性,一方面也有空性,或者金刚萨埵等殊胜的忏罪方法。即便是在大乘当中,造了很重罪业,通过强烈的忏悔,还是可以清净的,仍然有解脱的希望。
此处讲到了清净垢染的修法,在《新月释》,以及无垢光尊者《禅定休息》当中,也是提到小乘、大乘、密乘清净客尘的三种方式。小乘对于垢染、罪业有他们的认知,小乘的除罪方式主要就是抛弃,通过这种方式来远离罪业的。大乘是什么呢?大乘是净化,通过菩提心,空性见摄受之后,把罪业给净化成可以使用的资粮。密乘的方式是把罪业转为道用的方式可以使用的。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当中,他使用了一个毒药的比喻。毒药我们都知道,如果服用了之后,能够伤害我们的身体。为了不被毒药伤害,小乘行者选择了舍弃,既然这是有毒的,我把你抛弃了,就不会受到伤害。他们对于毒药的态度就是抛弃,直接扔掉就可以了。大乘的显宗的修法是什么?大乘的显宗的修法是,把毒和其他的良药配起来,把毒转成药之后,它就净化了,可以用来治病。中药当中,就像川乌等等,都是毒性很强的药,如果把它和其他的药配起来之后,就可以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能够治病。大乘显宗就不是完全把罪业抛弃掉,而是把它转化。密乘的修法是怎么样呢?不是通过其他方式转化,把它净化掉之后怎么样,而是直接念咒之后,就开始服用了。
通过这个比喻来对照含义的时候,小乘对待不善业、垢染的方式就是远离。比如守持戒律,佛陀针对小乘者制定了很多戒律,不能杀生、偷盗,针对很多罪业制定了几百条戒,然后让你守持,就是通过不做恶业的方式得到清净的。或者修对治的时候,他们认为贪嗔痴是一个自性的所遣,前面不是说要把毒药抛弃吗?第一个从戒律方面来讲,守持不造恶业,也是远离罪业的方式;第二个如果贪心贪心来了之后,通过修不净观,直接遣除掉。就是从这方面来远离障碍的。
大乘对于身语方面的恶业没有完全遮止。就是说杀生、偷盗、邪淫的身业,或者妄语、恶口、绮语、两舌的语业,如果通过菩提心摄受,就可以成为资粮。像前面讲的一样,毒药被其他的药摄受之后,就可以成为以毒攻毒的良药。大乘开许身三语四的恶业,几乎所有的身三语四的恶业都是可以做的,前提是必须要以菩提心摄受,或者用空性的摄受,这是可以的。他们对待恶业的态度就不一样了,或者说对待垢染的态度,是观它的空性等方式。不是完全像小乘一样,贪心就是修不净观,把它排除掉。大乘是说这些垢染是如梦如幻,通过观修如梦如幻的方式把它转变了,没有完全像小乘一样,以对立的方式进行舍弃的。从密乘的角度来讲,前面讲了通过密咒摄受之后,直接转为道用了。大乘当中,只要意乐贤善,身三语四是可以开许的,但是意业不开许,贪心就是罪业了,必须要净化。密乘当中不单是身三语四业,连贪嗔痴嫉妒骄傲,也没有要你必须抛弃掉,而是说直接安住它本性转为道用。这样的修法相当高了。
密乘当中说,贪心和嗔心转为道用就可以了,就像毒药一样,只要有一个密咒,念了以后直接吃了,也没有问题。而且直接吃下去对你的身体,或者境界会有增长。对于贪、嗔、痴这些法,如果你能够安住、了知它的本性,生起也没什么不行的。密宗对于贪、嗔、痴的态度就是直接转为道用,而且直接转为道用,修道的力量更强,打破执著、生起证悟的速度更快。
三乘当中,对待烦恼的态度完全不一样。越往上越了义越殊胜。话又说回来了,小乘对于烦恼、罪业是最执为实有的。前面我们也讲过,佛陀说不能做,那就不能做,对于持戒方面非常执著。在修道方面,他们遣除了人我执,然后烦恼是自相遣除的方法,通过一个清净的智慧去对治一个不清净的烦恼。虽然他们的执著最强,但是也最保险,没有什么危险性的。只要你把戒律当中所讲的做到了,按照这些修法去做,几乎是没有危险性的。他的速度是慢,不管再怎么慢,也是只有一条路就是涅槃,里面没什么取巧的东西。佛陀说,身三语四不能做,他们就不做;意业的烦恼不能生,就是不能生。小乘行者只要按照佛陀所讲的去做,一定能获得解脱。虽然慢,但也非常保险。一方面最慢的,执著最重的是他,一方面最把稳的也是他。
大乘就快了,身三语四开许了之后,虽然积累资粮的速度快了,但是危险也增大了。为什么危险增大了?只要你的心贤善,身三语四是可以做的。有些大德在评判时说,几乎所有的小乘当中的罪业,在大乘当中都可以开许,前提是你的心要贤善。这一点就可以被一些修行人钻空子。他认为我的心贤善,在利益众生,就可以做这个那个。谁知道你是不是利益众生?非常容易被自私自利心利用,然后以利益众生为名,去杀生、邪淫、妄语等等,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地做了很多事情。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圆满资粮,像大悲商主杀死一个人,圆满了八万大劫的资粮,这么好的事情。还有星宿婆罗门子,他和一个婆罗门女结婚之后,行非竼行圆满四万大劫的资粮。
这方面也很危险。就像今天我们讲的毒药一样,虽然用其他的药配了之后,马上成为了以毒攻毒的良药,但是如果你配错了,就是毒上加毒了,会死得更快。虽然大乘有这样的好处,但是危险性也更大了。利大的时候,弊也就大。为什么很多修行者进入了大乘之后,相续越来越下滑了。因为找到了以前不知道的可以开许的借口。以前没有学大乘的时候,老老实实的,佛说什么,就是什么。佛说不能做,他也不做。对因果观念的实执心很强,也有好处,根本不敢乱来。到了大乘以心为主,就方便了。只要说我是利他的,不管是真利他还是假利他,乃至有时为了满足自己,打一个利他的幌子,开始为所欲为,也有这样的事情。到了大乘显宗之后,就有点危险了。
到了密乘就更危险了,不单单是身三语四,连贪嗔痴都不用抛弃了。大乘中讲的是只要心贤善,身三语四可以开许。在密乘当中,就不是身三语四的问题了,只要你能安住它的本性,就不遮止你生起贪嗔痴。生起的时候,只要安住就转为道用了,就像念了密咒以后,直接吃毒药就可以了,这方面就更危险,更容易被修行人钻空子。钻空子最后谁得到伤害呢?自己得伤害。你钻空子的越大,得到的伤害也越大。从这方面来讲,说钻空子危险,是对谁有危险呢?针对那些心还没入道的人有危险。按理来讲,修大乘显宗,一定是在小乘基础非常圆满的情况下,才可以修。否则不敢随随便便开许身三语四。在大乘的基础打牢之后,才能修密宗,严格来讲就是这样的。在这个层次上,不存在钻空子的问题。
关键问题就在于,修行者没有具备小乘和大乘的基础,直接去修大乘、密乘。没有领会到里面的密意,这是自己对自己做了伤害。从暂时的角度来讲,似乎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又在修佛法又在享受世间法,好像两个都不误。其实两个都误掉了,你在享受这些世间法的时候,不敢像世间人一样放得开,总是觉得好像有因果在里面的;你修的佛法也被世间法染污了。在安慰自己的时候,觉得两个都抓到了,但是真正观察的时候,两个都没有抓到。从这方面讲的时候,虽然越往上就越快,方法越利,但是危险性也就越大。这些也是必须要了知的。
无垢光尊者把这些对治客尘、障碍的方法,分析清楚之后,就是让我们平时对照自己的相续,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乘是通过抛弃的方式远离障垢的;大乘可以说是通过净化的方式享用,也是开许一些身三语四;密乘连贪嗔痴,都说没有说一定要舍弃,而是说可以安住他的本性。
就像以前的恩扎布德国王,佛陀说,我有一生成佛的方法。国王问,需不需要抛弃五欲?如果要抛弃五欲,即身成佛我也不学了。佛陀说,有一种方法不需要抛弃五欲,就给他灌顶。他最后就成佛了。我们平时说的不抛弃五欲,或者密宗当中讲的,不舍烦恼成就正觉。我们说不舍烦恼是针对小乘和大乘的烦恼,小乘这些是根本不能做的,大乘当中意三是不开许的,对烦恼还是舍弃的方式。密乘当中说,你可以不舍。这种不舍不是说,你可以在自相的烦恼当中,去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不舍的意思是说,生起来之后,通过方便了知了它的本性之后,能够安住在清净的法性当中。
后面需要总结一点,不管是小乘。大乘显宗、密乘的修法,对自相的烦恼态度是一致的,不能生起自相烦恼。小乘非常明显,所有的直接遮止了,恶业不能做,烦恼不能有;大乘当中,只要你的心贤善,身三语四可以做,不能直接产生自相的贪嗔痴。密乘当中,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意思。表面上好像不鼓励你舍弃贪嗔痴,就是让你观它的本性。贪嗔痴的本性是什么?本性就是寂灭的法身。如果安住清净的法身,贪嗔痴对你没有伤害的。
在三乘的修法当中,虽然对待垢染的态度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自相的烦恼是绝对不能生起来的。什么叫自相的烦恼?就是真正的烦恼。密乘不鼓励你抛弃贪嗔痴,不是说你可以生起贪嗔痴,这样还不如小乘了。密乘这么高,贪嗔痴烦恼都抛弃不了,其实密乘不舍弃贪嗔痴的意思是说,你不用舍弃它的相,可以观它的本性。当你安住本性的时候,根本没有自相的烦恼。所有三乘的修法,没有空子可钻,就是说真正自相的烦恼都要泯灭,或者转化的。没有说可以产生自相的烦恼,这是一致。
我们一方面要了知三乘的对治障碍的方法不同,一方面也要了知它们的共同性,这样就能够帮助我们相合于自己的正见而采取对治的方法。有些行者采取的是小乘的方式,小乘的方式,不一定是小乘的修法。这个的方式是什么?就是舍弃的方式。你可以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或者修密乘的人,对治烦恼仍然可以使用小乘比较把稳的方式。比如守持很圆满的戒律,修持不净观等等。使用小乘的方式,不等于小乘的修法,对待烦恼使用小乘的方式。然后也可以使用大乘的方式,或者密乘的方式来对治垢染,这些都可以使用。
大德们也是示现了很多,有些大德虽然已经证悟了,修行的时候,示现的是小乘对治垢染的方法,外表如理如法的守持戒律。虽然他的见解相当高,但是他在对待烦恼问题上面,那是一丝不苟的。微小的戒律都不会犯;有些大德示现的是大乘显宗的方式,对于开许的身三语四,没有著重地像小乘一样去对治,而是通过菩提心的方式转化;有些大德直接示现密乘中讲的疯狂的行为,比如瑜伽士的行为,显现上不如法,内心安住在寂灭的智慧当中。很多大德示现了不同的对治烦恼方法。像我们一样的修行者,也可以跟随自己的见解,选择小乘、显宗,或者密乘对治方式。关键要看自己的情况而定,如果没有达到某种程度,就去实行高的对治方式,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
以上对于他相续不会随之清净故应精勤断障之理,已经把最后一个颂词,尤其是把怎么样断障讲得非常清楚了。
辛三、证悟此理与否功过之果:
如是种种之现相,未证之时各执著,
凡愚于何生贪心,愚痴成为束缚因。
科判中讲到了,“证悟此理与否功过”。如果你没有证悟有什么过失,证悟之后又有什么功德?首先讲它的过失,“如是种种之现相,未证之时各执著”,对于如是种种的现相,没有证悟的时候,就是别别的执著的。“凡愚于何生贪心,愚痴成为束缚因”,凡愚对什么法生起贪心,这种愚痴就成为了束缚因。种种的现相有很多,前面说的见水、见脓、见甘露,也是通过显现,没有证悟的时候,六道众生执著各自的。在人道当中,也是这样的,有的执著有情、有的执著物质、有的执著名声、有的执著地位等等,当我们没有证悟本性的时候,对种种现相都有别别的执著。凡夫人对于什么法都会产生贪心,贪心就是烦恼的意思。产生怎么贪执,这种愚痴就会成为束缚的因。
分析的时候,到底为什么众生会对这些法,产生贪心、嗔心?就是来自愚痴,愚痴是对法的本性不了知,认为法是一个可贪的对境。对它产生了贪心,或者认为法是一个可嗔的对境,对它产生了嗔心。我们认为可贪、可嗔,这是什么状态?就是愚痴。为什么是愚痴呢?因为法的本性上面,并不具备一个,所谓真正可贪,或者可嗔物质的本性。
在《中观四百论》等很多教言当中,讲的很清楚。同样一个法,三种人来看,完全是不相同的。如果在这个法上面,有一个自相,任何人看到都应该产生贪心,或者嗔心、痴心,但不是这样的。在《澄清宝蔓论》当中,麦彭仁波切讲了一个大便的比喻。对于一只狗来讲,它觉得大便是食物,可贪的自性;对于人来讲,他觉得大便是非常肮脏的东西;对于其他的众生来讲,大便就是一般的物质,不是很贪,也不是很嗔。如果大便真正具有可贪性,人见到也应该贪;如果大便真正具有可嗔性,猪狗见了也应该嗔,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也是我们在这一品中,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法本性上,不具备什么可贪、可嗔,或者可嫉妒、可傲慢的自性。我们之所以认为它可贪、可嗔,主要是愚痴,不了解它们的本性。它们的本性什么都不是,就是大空性的本体。我们不了知,然后产生了愚痴之后,就成了束缚的因。就是愚痴束缚了我们。
圣天菩萨讲,所有的烦恼当中,犹如命根一样的烦恼就是愚痴。如果人的命根断了,其他的根也就断掉了;如果命根没有断,虽然其他的根有损伤,但是人还不会死的。命根一断,诸根皆断。我们在断烦恼的时候,如果把愚痴断掉了之后,其他烦恼也断了。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贪,为什么要嗔?就是不了知它的自性。愚痴心就是所有烦恼的根本,如果有愚痴心,我们还会不间断的去做错误的分别,产生非理证作意。如果愚痴断掉,就会在相续当中,产生了一个明清的智慧之后,再不会对于可贪的物质生贪心,可嗔的物质生嗔心。这时候就可以安住在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智慧当中。凡夫人为什么没证悟?主要是愚痴成为束缚因,
若证一切皆平等,此境界中得坚地,
三时无时本来界,自然智慧之佛果。
如果证悟了一切都是平等性,在这个境界当中,就可以获得坚地。什么是“坚地”?就是“三时无时本来界,自然智慧成佛果”。这就是一种坚固地,就是说,我们证悟了一切皆平等之后,就可以获得不动摇的坚地。“三时无时”是一个术语,平时众生的过去、未来、现在称为三时,三时的本性是无时的。就是说所谓的时间是假立的。我们认为时间是实实在在的。昨天过去了,明天还会来,今天正是处于在现在当中,我们认为三时一定是存在的。分析的时候,三时是不存在的,三时是一个假立的概念。一般来讲是通过物质的变化来安立的三时。三时无时,就是讲到了它的自相。三时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个无时的状态,或者就是无时,三时无时就是第四时。第四时是什么时呢?就是本净时。
我们念愿文的时候,也有十方四时,第四时就是讲本净时。三时是过去、现在、未来,第四时就是无时,或者叫本净时。离开了三时之后假立的概念,叫本净时。这方面讲到了一切万法平等清净的状态,叫做三时无时,本来法界就是自然智慧的佛果,可以通过证悟前面所讲的道理,自然而然安住在其中。因为佛果是现成的,所以当我们把垢染、客尘,转化或者清净之后,就可以安住在清净的法界当中,成就殊胜的佛果,就是就从这方面讲解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