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47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定解宝灯论》。《定解宝灯论》宣讲了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是一切显密佛法甚深的精华,也是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这部通过文殊菩萨的心咒进行归摄的殊胜论典,可以说宣讲的是一切佛法当中精要的意义。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虽然对于戒律、俱舍等基础的法要也需要学习,但是如果要断除一切烦恼的根本,不学习了义的经论还是不够。因为我们内心当中的疑惑、烦恼、执著,都是非常深厚的,单单了知一些基础的法要,对于各式各样的烦恼,尤其是很强的烦恼很难对治,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尽量的多学习佛法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究竟实相的殊胜论典,也是非常有必要下功夫去通达的。通过学习这些法要之后,对于空性光明的甚深实相就会有所认知,我们在听闻、思维、修行的过程当中,自己的分别念就可以跟随实相而趋入,对于很多平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了知了一切万法是大空性和大光明的观点,也可以相似的解决问题。如果修行者对于大乘了义的这些法要有所通达,对于其他世间上的事情也是看得开的,能够了知它的本体,不会去过多的执著;如果没有学习这些论典,看问题的方式会完全不一样,或者说学习之后没有把这个法要放到自己的心里面去思维、运用,这个功用也不是非常大。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满足于听闻,了知了道理之后,还要进一步的去思考断除怀疑,断除疑惑之后,尽量地在平时去不断的串习,这个时候就会逐渐靠近实相,息灭自己粗大的分别心,对于修持正道来讲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力。
《定解宝灯论》对于一切大乘基道果或者见修行果必要的阐述,闻思这部论典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于一般人来讲,学第一次或者刚刚听闻的时候,不一定能够体会到论典的加持力,但是反复去思维、观察、祈祷,慢慢就可以知道《定解宝灯论》当中所讲的,的确就是修道过程中不能缺少的殊胜正见和修行方式,这里面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因此我们对《定解宝灯论》的殊胜特点还是需要去通达的。
今天讲的是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不管按照基道果的观点,还是见修行果的观点,第七个问题都是讲这个果。从一方面来讲,如果你修持之后,当然就可以通达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另一方面是证悟了殊胜法义之后,通过这样证悟怎么样给其他的有缘弟子宣讲诸法的空性,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分析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通过善巧分析一切万法有没有承认,对于有缘的弟子分别安立,也就是说在胜义谛或入定位怎么样安立一切万法不执著的观点,在出定位如何分二谛。如何对世俗谛和胜义谛、基道果、因果等法则有所承认,这方面必须要善巧通达、善巧宣说,证悟之后显现弘法利生事业的果相,从这方面就可以了知。
中观有无承认否在文殊心咒当中,也是通过德字来进行宣讲的,德字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第六个问题当中讲到了一切万法究竟如来藏本基的观点,第二部分就讲到了第七个问题当中中观有无承认观点。德代表了明空无二,那怕是在一个微尘上面都可以如是分析它的空性或者光明的存在。我们在了知的时候,要知道宣讲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德字。在第六个问题和第七个问题当中,第六个问题主要是讲到了一切万法究竟的显现,如来藏、本基究竟的显现;第七个问题主要是讲一切万法究竟的空性,从空性的方面来进行观察。也可以说,第六个问题当中主要是讲佛陀的尽所有智,尽所有智是了知一切万法的显现,不管是清净的显现,还是不清净的显现都能够完全了知。第七个问题主要是讲佛陀如所有智的境界,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从这方面来逐渐的宣讲。或者说第六个问题是讲显现或者光明,第七个问题是讲空性,有不同的侧重点。
实际上我们宣讲的时候,虽然有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只能通过分开的方式来抉择,实际上第六个问题的光明和第七个问题的空性,本来就是一味双运的,没办法分别。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一方面是大光明的自性,一方面也是大空性,大空性和大光明不是说像两个东西存在在我们的心里,一个叫空一个叫光明,不是这样的。我们的色法、心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法,究竟的本性就是明空无二的自性。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要通过理证详尽抉择,产生一个殊胜的正见。修行的时候就安住在正见修持,这就是讲最无勤的修行方法,最无勤的方法就是了知自己色和心的自性就是一个明空无二的本体,了知之后就安住它,有些地方叫大手印,有些地方叫大中观,有些地方叫大圆满,这个修行方式就是从这方面来了知的。如果还没有办法真正去悟入,可以首先通过生圆次第表象的清净和不了义的天尊本相,然后来帮助我们悟入大清净大平等,最究竟了义的等净本性,这也是可以的,就是讲到了这些问题。
前面提到如果自己证悟之后,怎么给有缘弟子善巧宣讲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分析有无承认非常重要。我们说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宗派说绝对有承认,有些宗派说绝对无承认,宁玛派说不能一概而论,可以分为入定出定两个步骤。入定位可以说没有什么可承认的,出定位有二谛、缘起的承认,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分开观察,这就是本品的主要内容。
第七个中观有无承认否,和前面第一品、第二品、第五品的内容,很多地方都是相似,如果通达了第一品,尤其是第五品的内容,第七品的内容也不会特别的困难,有些真正的关要或者推理的方式在第一个问题或者第五个问题当中已经讲得非常的清楚了,只不过是在第七个问题当中进一步的叙述一下中观宗有承认和无承认,在这个阶段到底是怎么样进行安立的。
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分二: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这个科判分了两个,第一是“总说自他宗派”,既有破他宗,也有安立自宗,就是在破他宗的时候,附带安立自宗的观点。第二是“分说宁玛巴自宗”,虽然是主要宣讲宁玛巴自宗,但是也有一些破斥他宗的观点。
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分三:一、破斥无承认之观点;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三、破斥有承认之观点。
这里的他宗是第一、第三个科判,一个是承许大中观没有承认,一个是承许大中观有承认,第二个科判就是分析有无建立自宗,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安立不同的观点来建立自宗。
戊一(破斥无承认之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于彼破析。
己一、说此观点:
如果要分析或者破斥对方的观点,必须要了知对方是如何承认的,了知了对方如何承认之后,才能进一步的依靠教证理证来分析观察这个观点是不是真正符合于了义经论的密意,如果不符合只能安立成不了义的观点。
分析离戏大中观,是否有所承认时,
旧派上师同声说,中观自宗是与非,
及有无等均无有,故许无有何承认。
在分析离戏论的大中观时,到底有没有承认的这个阶段,旧派上师异口同声的宣讲,中观自宗是抉择殊胜法义的缘故,所以说是和非、有和无等都不承认,没有任何承认就是一派的观点。首先我们要了知,这个地方的“离戏大中观”就是极为不住的或者离开一切戏论的大中观,中观有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两类,两类都叫大中观。此处所讲到的大中观主要是自空中观。自空中观当中也有暂时破有边和究竟破四边的中观。一种叫小中观,就是暂时破有边的中观,这是暂时抉择的,只是破四边当中的一边,另一种叫做大中观,就是离开了四边戏论,比如说应成派。如果通过宗派来看,应成派就是大中观,所以叫应成派大中观。自续派等主要抉择是破有边的单空,所以叫自续派小中观。此处我们要分析的是离戏大中观,就是应成派的大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我们以前学习过很多大中观的观点。如果让我们回答到底有没有承认,想到离戏大中观,抉择入定位,当然是没有承认的。
而无垢光尊者的意思是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分析,此处有一些旧派上师。平时讲旧派新派的时候,旧派就是宁玛派,新派指其余的萨迦派等派别,有这样的分法。而此处的旧派新派不是从前译和后译、新密宗和旧密宗的角度分析的,此处是指因明前派、中观前派,就是指一些在无垢光尊者之前弘扬因明、中观的大德,叫做因明前派或者中观前派,前派也叫旧派,后面的无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师等,他们都是新派。从时间方面分,日称译师在印度学法,猛烈祈祷之后见到了月称菩萨,现见月称菩萨之后,回来翻译了《入中论》《入中论自释》等很多应成派的论典,在此之前虽然佛法也很兴盛,但是真正的应成派月称菩萨的自宗还没有翻译成藏文。从日称论师开始一段时间之内出现了很多大德,这些大德称之为旧派上师,这是讲中观的旧派上师,而不是指宁玛派。
“旧派上师同声说,中观自宗是与非,及有无等均无有”,既然是大中观,而且是离戏的大中观,在抉择应成派自宗的时候,应该知道是是非非和有无等都是不存在的。以前我们讲中观的时候,在第一品和第五品曾经提到过一切众生实执很重,内心当中自然而然会偏在有无是非的戏论当中,在一般众生或者我们的概念当中,一个法不是要就是非,只能落在两边当中,或者就是有和无,除此之外,没办法思考其他的,而中观应成派善巧地打破了我们认为有无是非的概念。应成派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在分析的时候,所谓的有根本就不存在,把有破掉之后,无也不存在,因为无是观待于有而存在的,所以有和无都是没有的。是和非是我们觉得是这样的或者不是这样的,也是完全打破了。中观应成派是一破到底的,没有任何承认。旧派的大德在安立自宗的时候,中观有没有承认?因为中观自宗是非有无等都没有的缘故,“故许无有何承认”,所以中观应成派没有任何承认,直接这样进行确定,这就是说此观点。
己二、于彼破析:
“于彼破析”,就是如果我们也认为一切万法无承认,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或者只是部分讲到了应成派的观点,其他的没有讲到,
自宗诸论中承认,道果缘起宗派理,
同时名言推与他,句义二者均相违。
自宗不承许对方这么肯定的回答,这样一概的回答是不承认的。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自宗”是应成派,应成派的“自宗诸论”当中明明有承许基道果、缘起宗派的道理。旧派的上师们在见到自宗诸论当中,存在道果缘起宗派道承认的时候,同时把名言谛推给他人,这样把名言谛推给他人,不承认名言谛的观点,实际上自宗诸论的句义二者都相违。不单单是句上有矛盾,而且意义上也有矛盾,也就是说自宗对于名言谛的能诠句上面,有直接的描述,意义上面也是有承认的,所以不能一概的说中观应成派没有任何承认。这个时候必须要分析,中观应成派在主要抉择入定位或者抉择究竟自宗的时候,当然是一切的有无是非都不承认,但是中观应成派是不是只是抉择了入定位呢?不只是抉择了入定位。虽然是著重抉择入定位,但是对于出定位也曾经抉择过,而且可以说是从正面来建立过的。如果在入定位的时候,还在承许世俗谛、胜义谛当然有过失,但是这个地方不是说在入定位的时候有什么承许,而是在出定位的时候,这方面是有承认的。
这里的自宗诸论,自宗就是应成派,提到应成派的时候,就会想到月称论师,月称论师著有《入中论》《入中论自释》《六十正理论广释》《四百论广释》等很多论典。除了月称论师之外,还有佛护论师、寂天论是师等一系列的大论师。最著名的大论师,一个是佛护论师,佛护论师可以说是应成派的开创者,他最初提出了不分二谛的观点,但是没有详尽的立自宗破他宗。在讲应成派的时候,都是讲月称论师。因为月称论师是把佛护论师应成派的观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在《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中观四百论》《四百论注释》等中,详尽的安立了自宗、破了他宗,所以很多时候把月称论师作为开宗祖师。还有一个是寂天论师,他在著名的《入行论·智慧品》当中,也是提到了应成派承许的观点。
自宗诸论,一方面我们说佛护论师造了《中论》的注释《佛护论》,但是他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引用,广泛引用的就是月称论师和寂天论师两大论师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讲解的时候,也是按着《入中论》和《入行论》两部论典的观点进行介绍。首先是在自宗诸论《入中论》当中,承认了道果,实际上道果也包括基,也就是说基道果的观点也是承许的。在《入中论》后面,讲空性分类的时候,讲到了基道果。基是什么?基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像这样的法,这方面法也是承许的,这是世俗当中的有。然后道位,讲到了六度的自相,布施、持戒等等分别是什么,也讲到了三十七道品,就是说修持道位的时候,四禅四无色定,还有三解脱门,这些方面都是道位的承许。果是讲的佛果,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在论典当中,都是安立过的。还讲到了缘起,月称菩萨在破完自生他生等的时候,说自宗在名言当中是承许缘起生的。在世俗谛当中,一切万法是怎么样显现的?一切万法是缘起而显现的。对于宗派,讲到了外道的宗派、小乘的宗派、唯识的宗派,还有破自续派的观点,而且讲到了自宗应成派一切不承认的观点。在名言谛当中,讲到了修持菩萨的三因,菩萨的三因,就是像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这是月称菩萨开始就直接承认的。还有分十地的观点,从一地到十地的安立,以及安立佛地的观点,在《入中论》当中都已经讲到了。因此不能说是自宗没有承许这些观点,世俗谛当中万法是可以承许的。
然后讲到了寂天菩萨,寂天菩萨的代表作是《入行论》,虽然还有其他的论典,但是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入行论》。《入行论》当中分了十品,从第一品到第八品之间,几乎都讲的是世俗谛,对于菩提心的功德怎么样认定。在一个菩萨的相续当中,如果没有菩提心怎么样产生,产生之后怎么样让它不退,然后在不退的基础上,怎么样再再增长,也是讲的非常清楚。对于怎么遣除烦恼、维护众生的利益,都是讲的世俗谛的观点,而且第十品在讲回向的时候,也是讲怎么样把这个功德回向众生,让众生暂时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在第九品当中,著重讲了胜义谛。
因此基道果的安立方式、菩提心的修行方法或者通过修持怎样的因成就怎样的果的缘起,还有各式各样宗派的道理,在应成派两大论师的论典当中,都是清清楚楚的介绍了。我们说在论典当中已经宣讲了基道果缘起宗派的道理。
第三句讲到了他宗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我们可以明确地是在应成派的论典当中,见到道果缘起宗派,在见到缘起宗派的同时,旧派上师把世俗名言谛推与他,“推与他”怎么样理解呢?旧派上师有种说法,即大乘应成派的中观,抉择的自宗就是大空性,既然抉择的自宗是大空性,那名言谛怎么样安立?他们说,这些名言谛主要是针对世间人进行安立,像这样讲,这些不是应成派的自宗,就推给他,“他”就是世间人。中观应成派自宗根本不承认名言谛,说名言谛主要是针对于世间人安立的,所以就把名言谛推给了世间人。
这种把名言谛推给他人的承许方式,“句义二者均相违”。一方面前面我们讲了,第一个,在能诠句当中,就是道果缘起宗派在论典当中讲的很清楚。或者句的意思就是讲,《入中论》《入行论》的颂词,这些文字也是包括世俗谛的,这些肯定是自宗的一部分,这个论典不单单是自宗的义理,而且自宗的论典都是属于自宗,这是能诠句方面,如果不承认,就是相违的。第二个,讲到了意义方面也是相违的,就是所诠义也是相违的。月称论师在《显句论》当中曾经讲过,如果要取水,首先要准备水器;如果你要证悟胜义谛,首先要承认世俗谛。因此不单单在能诠句上面有这样的承许,所诠义方面也讲得非常肯定。如果你要悟入胜义谛,必须要通达或者承认世俗谛,世俗谛就是取水的水器,有了水器才能取水,有了世俗谛才能有胜义谛。如果一概的否认世俗谛,相当于没有“水器”,也没办法真正的进入胜义谛。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讲,世俗谛是方便,胜义谛方便生。也有这样安立的必要性,这是很明显的。如果没有世俗谛,胜义谛的本性是谁的本性?没有它的本性。如果显现不存在,这个空是谁的空?如果世俗谛不存在的,胜义谛是谁的胜义?因为世俗谛根本不存在,所以胜义谛也应该是完全不存在的。
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们如果要悟入必须要这样,即便是菩萨在入根本慧定之前,也是通过世俗谛世第一法位的修行进去的,然后进入到根本慧定之后,仍然要出定的,出定之后,一切万法在他的面前还是承许的。这方面不是说世间人怎么承许,即便是入了根本慧定的菩萨,在出定的时候,这些显现是谁的显现?还是自己的显现,不是其他世间人的显现,而他自己和这个显现根本无关,没有这样的安立方式。
月称菩萨在承许的时候,也有这样安立的方式。名言谛当中,月称菩萨也要承许我就是月称,我写的《入中论》,然后我承许一切菩萨是从大悲心中产生的等等,月称菩萨也是承认的。如果我们问旧派的上师,他们也是只有承许他的名字、事业等,这个方面也要承认。因此这方面的名言谛,并不是说完全针对世间人的,自宗也是可以承认的。如果不承认,句义二者是均相违了,都已经矛盾了。前面承许中观应成派一概地说都不成立的观点,说是偏离一方,有一定的过失。下面是讲第二个科判是分析有无建立自宗,对于有和无进行分析之后,
戊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分二:一、各执一方则功过兼俱;二、依此建立自宗观点。
“分析有无建立自宗”,对于有和无进行分析之后,建立自宗的观点。
己一、各执一方则功过兼俱:
只是各执一方,既有功德,也有过失。
龙钦绕降如是言:中观有无承认否,
旧派大德执一方,各宗均有功与过,
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在《如意宝藏论》当中,曾经这样讲过,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对于中观有没有承认,这个辩论是非常大的,一直都在辩论。我们说,这个问题难道还没有辩清楚吗?实际上从应成派或者佛法开始传播以来,大家就一直在辩论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一直辩论了一两千年了。这个问题不是没有辩清楚,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辨析中观有没有承认否,相续当中确立了正见。因为还不断的有人在学习佛法的缘故,所以中观有无承认的问题,只要佛法兴盛的时候,还会不断的辩论下去。对于辩论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很有必要。世俗谛到底有没有承认,胜义谛当中是什么观点,把世俗谛和胜义谛分清楚之后,该抛弃就抛弃,该修持的可以进一步的修持,对于实相意义能够有一个很准确的认知。因此我们在学习教法的时候,辨别万法非常必要。
无垢光尊者说,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旧派大德执一方”,“旧派大德”就是说前派中观师,他们各执一方。“各宗均有功与过”,有一派观点认为中观自宗是有承认的,有一派观点认为中观自宗没有承认,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必要性。有些人认为,这个问题我们都看得清楚,这样承认会有过失,其他的大德为什么看不到?不是看不到,而是看得非常清楚了,他们才这样安立的。如果一边倒,大家都是一个观点,对教法的弘扬不一定有很大的利益。如果有了对手,就会对自他宗派的观点详尽的观察。如果只是弘扬一个教派,大家的观点全是一致的,你这样讲,我也这样承认,对于进一步深层次的挖掘,遣除细微的疑惑,不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出现了两派,一派认为中观有承认,另一派认为无承认,然后用自己和对方的观点开始碰撞,他讲他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讲了之后,会对自己的观点开始深化了,如果要把我的观点安立成一个无垢的观点,就要去思考,既能避免自宗的问题,也能发挥出长处来,通过一遍一遍辩论的深入,对他宗的问题和自宗的问题都会了知得很清楚,像这样弘扬下去的时候,这就是无垢的一种宗义,很多的特色完全可以安立出来。因此在讲解、弘扬的时候,打破疑虑,很有必要性。
各派大德是各执一方的,因为有这样传统的缘故,所以无垢的的佛法才能够弘扬下去,通过这样的辩论,各宗各派越来越兴盛。不管是了义的观点,还是不了义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辩论,要破他宗,也要维护自宗,体系会越来越完备,讲解的时候也是越来越圆融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各宗各派会平等的兴盛,这不是通过敌我的方式在辩论的,而是通过这个方式真正弘扬自宗的观点。
我们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之后,再回到颂词当中,各宗均有功与过。有些一概讲中观有成立,无垢光尊者的意思是,这个宗派有功有过。如果是有承认,在世俗谛、出定位认为有因果或者空性、二谛的承认,有一定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在世俗谛当中,后得位的时候,必定是有承认的,这些法是存在的,所以认为这些有有一定的功德。反过来讲,在入定位的时候,还说有承认,就有一定过患了。如果在胜义理论抉择万法离戏的观点时,还说这个地方有因果、空性的承许,这个法本身就变成戏论了,没有办法真正完全离开戏论。如果在入定位的时候,还承许万法的存在,乃至于有一个空的存在,都不是一切万法的究竟本相,就成了有过失的观点。
有些大德执著是无承认的,一概不承认。不承认有功有过,有功是什么?功德方面是指入定位的时候,中观应成派抉择入定位的时候,一切的有无是非,没有丝毫的承认。为什么不承认?因为通过胜义理论的观察的时候,没有得到一个法。有无常断是非等任何法都得不到。如果说一切都不承认,在抉择入定位的时候非常相合于法性。这方面是可以成立的。有一定的过患,这个过患从哪里来的?从后得位,前面讲过了,自宗他派基道果等都承认的,在后得位如果也不承认世俗谛有一定过患。有什么过患呢?容易让其他的人进入断灭见。如果是在入定位的时候一切都不承认,在出定位的时候,承认因果、修行的缘起都存在,这时修行者不会落入断边,也不会落入常边,能够进入中道。如果一概不承认,胜义当中没什么承认的,世俗谛当中也没有承认。明明这些法是存在的,就说这些法是不存在的,在世俗谛当中就会有一定的过患。容易进入到断灭当中。
无垢光尊者讲了,各宗均有功与过。如果不善巧的分析,容易落入一边。落入一边,一方面在在辩论的时候,固然是会失败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说明我们的思想或者见解没有真正的完备,无法如何如理如实的了知胜义谛、世俗谛的本相。如果没办法了知,见解方面有一定的染污,不能真正抉择一个无垢的自宗。见解有垢染,修行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此处无垢光尊者直接指出各宗均有功与过,不是一个了义的观点。
己二(依此建立自宗观点)分二:一、究竟实相中无承认;二、后得名言中有承认。
讲应成派的时候,容易直接讲到入定位,这是它的特色。中观应成派著重抉择是什么?著重抉择的是入定位的观点。我们讲应成派的时候,很多时候著重讲入定位,怎么样打破戏论、一切不承认等等,虽然这方面讲得多,但是我们也不要忽略了,著重讲入定位,不代表没有讲出定位。究竟的自宗是入定位的观点,暂时自宗也要承许。也就是说应成派的体系当中,主要讲的是入定。但是也讲到了世俗谛,怎么样发菩提心、安立菩萨三因、安立四谛,在后得位的时候菩萨十二类百功德千功德,乃至于佛地的功德,这些都是应成派月称论师承认的。
我们要分清楚,究竟的自宗和暂时的自宗或者入定位、后得位怎么安立,这方面要清清楚楚,毫不混杂的辨别清楚。如果不辨别清楚,就会搅成一团。在讲入定位的时候头头是道,如果别人问,后得位、名言谛怎么承许?就说这不是我们自宗的观点,那是观待于世间老人安立的。这不是观待世间安立的。世间的老人不一定知道四谛的差别,不一定知道基道果、十力、四无畏等等。中观应成派作为一个大乘的宗派来讲,菩提心、十力的承许,乃至于最后成佛度众生的承许,除了自己的宗派之外,不可能是其他宗派承许观点的。我们要分清楚,在讲究竟实相当中,应该承许无承认。
庚一、究竟实相中无承认:
是故本人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
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
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
这个地方的“本人”不是指全知麦彭仁波切,还是在讲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他把前面旧派大德执一方的功过已经指出来了,下面无垢光尊者自己怎么样安立这样一种观点呢?他分开了两个层次,第一个是究竟实相,“衡量胜义实相时,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如果在衡量胜义谛的究竟实相,比如说入定位的时候,依本性中皆不成,就是说一切万法实相本性当中,有无是非哪个法都是无法承许的。因为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就是相合于或者完全安住在本性当中去证悟的,所以我们抉择入根本慧定的境界或者说抉择根本慧定的所境,就是一切万法实相本性,实际上是依本性中都不成。
如是有何可承认?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什么可承认的?谁在入定?这个入定者本身也是大空性的。所安住的境界,这个空性承认吗?空性也不承认。离四边的空性?离四边的空性也不承认。究竟来讲,如果有承认,都是在分别念面前的有无,一旦安住在了胜义的实相当中,所有的分别心寂灭了。这个时候无分别智慧现前,这方面就没有任何所谓的能修所修、能证所证,所有的概念都没有了。全部不存在了,不存在的缘故当然没什么可承认的。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中观应成派这种究竟的自宗就是实相的所许。实相怎么样安立究竟的自宗就是如是的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去安立,所以说即是实相之所许,究竟的自宗完全就是实相的所许。“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一方面直接说实相是什么样的时候,我们说没什么可承认的。一方面在辩论的时候,辩论什么?辩论究竟的实相。因为前提是究竟的实相,所以如果我们要辩论究竟实相,依照本性无所许。究竟的本相到底是怎么样的?依照本性来看,我们在辩论的时候也是不承认的。
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讲过,辩论的时候不承认,你在讲的时候本身就是承认。你的语言不承认吗?辩论的词句不承认吗?就是讲到语句和意义的承认完全不一样。我们毕竟是在世俗谛当中辩论,而辩论的话题是胜义谛,所诠的意义是究竟的入定位。辩论时自己是处在世俗谛当中的,好像语言存在,拍掌、顿脚或给别人发过失也是存在的,后面说我不承认,这个不承认的本身承不承认?虽然在世俗谛当中,不承认本身我是承认的,但是我真正的承认这个不承认,是在世俗谛当中没办法的时候,只能这样讲,而所诠义不是这样的。我讲的是入定位的所诠义,入定位当然是什么都不承认,这方面是不存在矛盾的。在《中观庄严论释》当中把这个问题早就解决完了,怕有些人不了知这个问题,他就会对这个问题钻牛角尖,实际上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我在世俗谛当中讨论的问题是入定位,所以在辩论入定位的时候依照本性是没有任何承许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龙树菩萨也讲过,我没有宗派的缘故、没有承认的缘故,也就没有过失。谁有承认,谁就有过失;我没有承认,不会有过失。在《回诤论》当中也有这个教证。如果要辩论一切万法的本性,当然没有任何承许,这个时候可以一概讲,因为辩论的是究竟的实相,所以在这个位置是没有任何承认的。
我们观察修持万法的实相,必须要通过很多的方式来辨别。辨别之后内心当中会出现一个空性大概的总相。这个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不是通达了或者证悟了空性?还不一定。不排除利根者在思维的时候有证悟的可能性,但是就一般的人来讲,在思维的时候,脑海当中会出现一种空性的总相,这种空性的总相实际上离真正的证悟还是很远的。有时候我们觉得空性的总相抉择完了,在修行之后还有一种感受,当这个感受生起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和以前的空性总相不一样。真正现证的时候,还是不相同的。
我们对于闻思修的体系不应该脱离,首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是听闻,对于怎么样观察抉择的思路,首先有了一个大概的了知,然后听闻之后,还要进一步的去思考。因为我们听闻的是别人的东西,还不是自己的东西,所以要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要去思考,尽力去辨别。这个时候遣除了增益、损减、疑惑之后,内心当中对于法义自己产生定解了,相当于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行,定解生起来之后,才可以通过修行去安住定解。如果你没有通过思维把它消化了,变成自己的定解,怎么样去修?你说,书上有,那是书上的东西;别人讲过,那是别人的东西。自己要去修行,必须要在内心当中产生定解。不管怎么样,学习的方式就是要打开自己的智慧去辨别,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全部拿到桌面上面进行讨论,你自己是这样承许的,认为已经究竟了,但是和别人一辩论的时候,别人的观点说出来的时候,就你会发现自己这个地方那个地方还没有抉择到,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因此要好好地思维,通过辩论的方式把这些问题彻底搞清楚,在辩论的时候,主要是把法义不明确的地方逐渐明确,不了知的地方慢慢了知。而不是争一个胜负,想着今天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把他辩败。输了也没什么,关键问题在于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一方面是自己搞清楚,一方面帮助别人搞清楚。这就真正讨论最重要的所在了。
综上所述,无垢光尊者说,在究竟的实相当中是没有任何承认的。
庚二、后得名言中有承认:
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
此后如实释此理,即是我之善说力。
在后得的时候,道果、如所有、尽所有法等等安立是互不混杂,需要承许的。此后如果能够如实的解释这个道理,应该知道这就是我的善说力。
无垢光尊者说,通过我的善说加持力,后边的人才可以如是的辨别。因为在无垢光尊者之前,显现上面很多大德没有如实的辨别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对于究竟和暂时的自宗、入定和出定,显现上面没有在文字上面讲的很清楚,所以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到底有承认还是无承认?莫衷一是,没办法找到一个究竟的归属。无垢光尊者把他宗破掉之后,说究竟的自宗当中没有什么承认,但是在后得名言当中是需要承认的。如果谁能够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是他的善说的加持力。
详细来讲,后得出定位的时候,一切的基道果的安立,需要互不混杂而承许的。不能说完全没有,没有基没有道也没有果,什么都不存在,这方面也不对。如果安立的时候,把基位安立成了果位或者道位安立成基位,都是有问题的。如果安立混杂之后,说明你的脑海当中的正见还是一片混乱,没有真正的把这些头绪理清楚。
也讲到了道果、如所有法、尽所有法的安立。如所有法是空性方面的安立,尽所有法是显现方面的安立。对于如所有法、尽所有法,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或者世俗谛、胜义谛、显现和空性,都不能混杂。在安立显现、空性、世俗谛、胜义谛的时候,对于各自的体相、名词,都是不混杂的进行承许。就是说名言谛在后得位的时候,应该把这个问题毫不混杂的承许。
此后如果能够如实的解释,在入定位的时候一切不承认,在后得位的时候,犹如彩虹的颜色一样互相不混杂而承许,这就是我的善说力。正是无垢光尊者当时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当中讲的。前面讲第二品的时候也提到过,《白莲花》当中对于声闻和缘觉罗汉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他的善说也是从白莲花当中出来的。在中观有无承认否的问题当中,抉择中观的这个问题也是从《白莲花》当中出来的。无垢光尊者说,如果能够如理的解释,就是我在《白莲花》当中善说的能力所致的,这方面我们应该搞清楚。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