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52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定解宝灯论》如今宣讲的是第七个问题中观有无承认否,主要是在宣说中观应成派到底有没有承认。因为在很多中观应成派的论典当中,几乎都是讲到了离戏或者入定中观的缘故,所以没有任何承认。有时候好像中观应成派也有基道果的承许,那中观应成派到底有没有承认?第七个问题当中,主要辨别的就是这个问题。
辛二、观待之法非为究竟实相:
无堪观察等过失,有实法与无实法,
不堪观察终一致,暂时观待仅假立。
按照中观自宗的观点,因为对于入定和出定境界分别观察的缘故,在入定位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承认;在出定位的时候,世俗有胜义无。世俗有的法在真实义当中完全不存在,就是假立的。在假立的世俗谛过程中,都有各自的承认。这些承认在暂时的角度来讲,都可以说是真实的,互相之间没矛盾。
然后我们进一步的讲了,没有堪观察等过失,就是说世俗有和胜义无的两种观点没有堪忍观察等一系列的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因为有实法和无实法“不堪观察终一致”,通过胜义理论对于有实法和无实法观察时,都不能堪忍胜义理论观察,最终来讲是一致的,也就是假立的,没有办法安立。
“暂时观待仅假立”,世俗谛、胜义谛有暂时的承许,虽然在观待的过程当中,似乎都有自己的本体,但是真正分析的时候,都是假立的。如果我们真正对于有实法、无实法进行观察的时候,到底能不能堪为观察?就像我们给他宗发过失讲的一样,你们有堪忍胜义理论观察或者胜义理论无法破斥的过失,以及圣者根本慧定的境界应该成为破坏诸法之因。这一系列的过失到底是不是不存在?我们说根本不存在。因为我们观察有实法的时候,不堪观察。为什么不堪观察呢?因为所谓的一切有实法都是缘起和观待的法。一切的柱子瓶子、山河大地的现相都是因缘和合之后显现的。只要通过因缘和合显现的法都是假立的,有实法是缘起的缘故,它没有自性。有实法之所以能够成为有实法,它也是一种观待法。因为观待了无实的缘故成为了有实法,或者说观待了因缘的缘故就是假立的,所以只要我们通过观察稍加分析,有实法就不会成为实有的法。
无实法能不能成为实有的法呢?也不能成为实有的法。无实法可以说也是缘起、观待。虽然无实法不像有实法一样,有实法有自己的因,缘起聚合之后,显现了柱子瓶子。无实法不是通过有实的因而显现的,无实法通过分析,就是遮破了有实法之后,显现一个无实法的状态。从一个角度来讲,它算是缘起,也是观待。观待的有实法才可以安立无实法,无实法也是不堪观察的。“终一致”,最终来讲,在真实义当中二者不存在,暂时观待仅假立,暂时来讲,有实法和无实法之间互相观待可以安立,所以都是假立的。有实法和无实法是互相观待假立的,还有上下左右、此岸彼岸等等也是互相观待假立的,都是一样的道理。这些法暂时来讲都可以有,但是稍加分析的时候,二者之间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本体。
一切万法也是这样的,我们面前显现的、平时执著的一切万法,都是一个假立、缘起的法。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说,对这些法不要执著,要看清楚它的本质和实相。暂时来说,实相互相之间都是假立的,没有一个真正实有的法。因此在遇到喜忧的对境时,佛陀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认真了,否则就会产生额外的烦恼、痛苦。如果这些痛苦或者快乐的对境现前的时候,如果能够了知这是幻化的自性,就不会产生烦恼,也不会产生额外的痛苦。我们学习佛的教义,也是必须要了知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自性。
未经观察共称有,即是现相非实相。
世俗有和胜义无,是“未经观察共称有”,没有经观察的时候共称都是有的。“即是现相非实相”,但是这种有是现相,而不是实相的法。
对于什么未经观察共称有?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讲,似乎是直接指现相法,就是一切的世俗谛。世俗谛的法如果没有经过胜义理由观察的时候,在世间当中这些法共称都是有的。比如说对于瓶子柱子的承许,如果没有经过观察,大家都说瓶子就在这个地方,它有什么样作用,这是可以有的。未经观察共称有,这种有是现相有,不是实相的有,只是暂时、缘起的有。通过这个有,我们可以知道一切六道众生相续当中存在显现的习气。在空间和时间等特定因缘汇集的时候,就会如是的显现出来,因此这种有一定是现相,而不是究竟的实相。
《入中论》中也讲了“无患六根所取义,即是世间之所知”。无患六根所取义就是世间的所知。直接来看,未经观察共称有,就是讲没有经过胜义观察的时候,世俗法可以说有的,这种有是现相而非实相。
无实法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观察。“未经观察”就是说没有经过详细究竟观察的时候,所谓的空性、胜义无也可以说是有的、存在的,它是观待世俗法的胜义无。在我们的境界当中,可以说有一个世俗,一个观待世俗的空性。这种未经观察的意思,就是没有经过最详细、最究竟的观察,这种有就是共称有,在自宗他派面前都可以说有的。
即是现相非实相,这种共称有、胜义无,就是在现相当中的承许,不是实相当中的承许。实相可以理解成究竟位或者入定位,在入定位的时候还有没有胜义的单空?在实相当中是不存在的。在名言谛当中,在观待现相而承许的时候,有二谛,就有胜义谛的空性,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未经观察共称有,即是现相非实相可以说是对于世俗谛的观察,也可以说是对于单空的观察,这些都是未经观察共称有,即是现相非实相的状态。
观察无实之理智,所见许为实相义,
观待世俗为胜义,观待究竟假胜义。
观察无实的理智,所见的空性可以把它承许为实相。在哪个层次上许为实相?观待世俗的时候,这种空性就是胜义谛了,但是观待究竟来讲,就是假胜义。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对这个法进行分析了,有世俗有和胜义无的承许,现在我们是对于单空的观察,观察无实的理智是能境。理智所见什么?是所见的空性。观察无实的理智所见的空性,我们可以承许为实相、胜义,此处的实相和胜义就是一个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无实的理智所见的空性许为实相的义呢?就是说观待世俗它是胜义。在中观或者二转法轮安立二谛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显现是世俗谛,空性是胜义谛。在这个前提之下,世俗法当然就是显现了。观待世俗,它的胜义是什么?胜义是空性。通过破四边的理论在把有边破掉之后,得到一个无边空性的承许。这个空性的承许可以说是胜义谛。这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观待显现的世俗来讲,它就是胜义谛,因为它毕竟把显现的有边已经离开了。离开之后得到一个空性的承许。这样空性的承许,从一个角度来看就符合于二谛的概念。因为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它抉择到了世俗的空性,虽然还是只是一个单空的境界,但是必定已经是打破了有边之后承许的空性,这种空性可以说是胜义谛。观待于世俗,这种无实的理智所见到的空性可以叫做胜义谛。
“观待究竟假胜义”,观待世俗的时候是胜义,但是它是不是究竟胜义?观待究竟来讲,就是假义而已。究竟可以说是根本慧定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离四边的境界。因为前面破掉世俗破掉有边的空性,它在四边当中是破了一边,其余的无边或者三边还没有破斥,所以观待于破掉四边戏论的空性来讲,还是相似胜义谛,就是假胜义。这个地方的究竟是离开四边的空性。它必定还是分别念对境的缘故,不是究竟胜义,真胜义是一种无分别智的状态。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它怎么样都是假胜义。
既然分别念的状态是假胜义,通过理论来通过理论抉择离四边的空性总相,到底是假胜义还是真胜义?如果从是不是无分别智慧的状态来讲,它不是真胜义。就是说通过理论观察,离四边的状态可以说是相似胜义。从离开四边的本体来讲,可以说是真实胜义,它所抉择的对境是一个真实的胜义。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一下,就会比较清楚了。所谓的前面观待世俗的胜义,第一,它只是破掉了有边,没办法安立成究竟胜义;第二,它是分别念的状态。从破有边的角度来讲,没有破四边,它是分别念的状态。从这两个角度来讲,都是相似胜义。
通过应成派理论观察之后,离开四边的空性总相。虽然是分别念的状态,但它是离开了四边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是一种究竟胜义。这种离开四边分别念的总相,毕竟离究竟胜义非常近,已经抉择到了总相,只不过还没有真正的安住,自相还没有现证。离四边的理论的胜义谛是相合于究竟胜义的。
观待于世俗的胜义,一方面是分别念的状态,从角度来讲,没有办法安立成究竟胜义。一方面它离究竟胜义还有好几步,离得太远了。不像离四边的见解,离真实胜义只是一步之遥,已经抉择到了离四边的见解了。而观待世俗的胜义谛,它是打破了有边,后面还有好几边,离究竟胜义还比较远。
虽然一个是大空性的总相,一个是破有边的胜义谛,都是分别念。但是一个离究竟胜义很近,一个离究竟胜义很远,从这方面来讲,这样分别也是可以的。因此我们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也是需要通过很多的思考,通过很多理证,慢慢来趋入它。最初我们学中观,觉得很难趋入,感到空性的问题非常抽象,但是慢慢学下去,通过思考一切万法的本体,从见解的角度总会相应。如果有一天大概知道了,一切万法的空性,就是这样显现的时候就是无自性的,什么时候自己内心当中真正的有一点懂了这个问题,在学空性的时候,就会感觉有点意思了,毕竟尝到了一点法味。它不再是在词句上,对于有无去观察了。而是的的确确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法是没有的。从见解上面稍微有一点点了知的时候,学习空性就会有兴趣了。
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还要观待根性。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学习空性会稍微有一点困难。即便是以前没有因缘,如果能够通过修心的次第,通过抉择无常等理论慢慢学下去,逐渐可以重新通过熏习种子的方式而了达空性。或者说对上师有信心,对于上师所讲的教言毫不怀疑,也可以逐渐通达。我们以前讲《入中论》的时候,很多大德在宣讲谁是能够听闻空性的根性时,就是这样讲的。一般在讲空性之前,都有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对因果不虚首先要产生一个定解,然后就可以观察一切万法都是空的。因为在讲空性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都是讲到因果等一切都不存在。如果首先在相续当中没有因果的正见,学习空性的时候就会落入到歧途当中,这样比较危险。因此要求在了达了因果,诚信因果存在的时候,可以逐渐的去学习空性的道理。《四百论》等很多地方都是有这种逐渐趋入空性的教授。
辛三、承许胜义、世俗异体一体皆有过失:
为什么要讲承许胜义、世俗异体一体皆有过失?这个地方出现了这样的科判,就是说我们在分析现相和实相、世俗和胜义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一个自性?对方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承许世俗有胜义无,就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有给别人发同等的过失,这个过失落到了自己头上,具有不可避免的过失。我们在分析的时候,通过好几个层次、理由,说明自宗根本没有过失。“承许胜义世俗异体一体皆有过失”也是避免过失的理由之一。
为什么说承许异体一体皆有过失?如果胜义谛和世俗谛有自性、本体的话,在本体自性当中就可以观察是异体还是一体的法。就像我们给别人观察的时候,说你们的显现和空性是一体和他体等等。这个问题在什么前提下观察?承许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实有的或者存在本体。如果都存在本体,就可以分析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我们说承许世俗胜义一体他体都有过失,就是说明自宗的世俗谛和胜义谛暂时来讲是假立的,究竟来讲,一切无所缘,没有任何的关系;暂时来讲,世俗的一体和他体别别承许都是有过失的。这方面主要为了说明在世俗当中,二者是假立的,然后在胜义当中,一切都是无所缘的本体。
实相现相若互违,有二谛异四过失,
实相现相非他体,有二谛一四过失。
“实相现相若互违”,二者之间是他体的法,“互违”就是不是一个本体。如果是他体的法,“有二谛异四过失”,就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他体的四种过失,四种过失的来源是《解深密经》。佛陀在《解深密经》当中,曾经提到过,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如果是他体有四种过失,如果承许为一体也有四种过失。因此我们不能承许他体或者一体。
首先观察世俗谛和胜义谛他体的四个过失。第一个过失,如果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他体的,胜义谛就不会成为世俗谛的空性。本来世俗谛是显现,胜义谛是什么?胜义谛就是世俗法的空性,世俗谛的法性叫做胜义。如果二者是他体的,就像柱子和瓶子一样,柱子不会成为瓶子的法性,瓶子也不会成为柱子的法性。因为二者是两个法的缘故,所以不会有谁是谁的法性的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世俗谛和胜义谛犹如柱子和瓶子一样别别分开,胜义谛就不会成为世俗谛的法性了。
第二个过失,如果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他体的,虽然证悟了胜义谛,但是也没办法获得涅槃。因为二者是分开的缘故,你虽然证悟了胜义谛,但是和胜义谛别别存在的,还有一个单独的世俗谛,即便是证悟了胜义谛,因为没有证悟的世俗谛,还存在的缘故,所以还是没有办法获得涅槃。
第三个过失,如果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他体的,证悟了胜义谛没有办法断除烦恼。因为一般的众生缘世俗谛,会产生烦恼的,或者说在世俗谛当中,世俗谛当中存在什么?世俗谛当中存在苦谛,尤其是存在集谛、我执,这些贪嗔痴的烦恼是存在于世俗谛当中的。如果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是分开的,即便你证悟了胜义谛,因为烦恼和胜义谛是分开的,你证悟了一个胜义谛之后,还是会产生烦恼,没有办法断除。这样修行就没有作用了,佛或者罗汉已经证悟了胜义谛,还是没办法断除烦恼,这是很大的过失。因此不能承许胜义谛和世俗谛是分开的。
第四种过失,如果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他体的,胜义谛不会成为世俗谛的空性。胜义谛就不是胜义谛了,世俗谛也不会变成世俗谛。这方面和第一个有相同之处,第一个过失讲到如果分开的话,胜义谛就不是世俗谛的法性,只是讲到这一步为止,不往下分析了。第四个过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说,如果胜义谛不是世俗谛的法性,胜义谛就不是胜义谛了。为什么?胜义谛之所以能够成为胜义谛,就是因为它成为了世俗谛法性的缘故,所以叫做胜义。如果它不是世俗谛的法性,也就失坏了胜义谛的本体。如果它不是胜义谛,世俗谛也就不是世俗谛了。因为世俗谛是显现、假有。有胜义谛的缘故,才成为世俗谛。胜义谛一旦失坏了,世俗谛也就失坏了。不是名称,也不是观待了,就是真实有。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世俗谛就变成胜义,不是世俗谛了,胜义谛也失坏了它的本体,不是空性了。如果二者他体的,都有别别的四种过失,因此不能够承许二者他体。
然后观察世俗谛和胜义谛一体的四个过失。“实相现相非他体”,“非他体”就是一体的意思。“有二谛一四过失”,也会有二谛一体的四种过失。怎么样安立四种过失?第一个过失,如果世俗谛和胜义谛一体,胜义谛是无分的,世俗谛也应该没有分类。我们知道胜义谛的空性完全是一味的,所有的柱子、瓶子等等一切万法,在世俗谛当中,虽然有很多的差别、分类,但是到了胜义谛之后,都是大空一味的本体。如果二者是一体,胜义谛无分,世俗谛也没有分类。如果没有分类,就会出现很多过失。就像在世俗谛当中有男女的分类,这时男女就成了没有分类了,六道的分类或者上师和弟子的分类等等都会失坏,世俗谛当中就没有秩序和差别了。世俗谛有没有差别?当然有差别,比如有众生和佛、轮回和涅槃等等很多差别法。因为在世俗谛当中,众生不堪重负,不想忍受痛苦,才发心求道的,所以求解脱道、利益众生,都是在世俗谛当中分的。如果二者是一体的,胜义谛没有分类,世俗谛也应该没有分类,会有这样的过失。
第二个过失,众生依靠世俗谛会产生烦恼。同样的道理,依靠胜义谛也应该产生烦恼,因为二者是一体的缘故。众生在世俗当中,是不是一概生起烦恼?不一定是一概生起烦恼。因为圣者在缘世俗的时候,就会成为了知趋入胜义谛的因,所以不一定生起烦恼。在世间当中,众生缘世俗谛,柱子、瓶子等等会产生烦恼。如果是一体,缘胜义谛也应该生烦恼。如果真正能够缘到胜义谛,应该解脱一切万法的执著了。因为胜义谛是空性的状态,它是一种实相如果二者是一体的,你缘世俗谛会生烦恼,缘胜义谛也同样应该生烦恼,就有这样的过失。
第三个过失,世俗谛是一个身语意的对境。如果二谛是一体的,胜义谛也应该是身语意的对境,这方面就有很大的过失了。我们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瓶子,瓶子是我的眼睛的对境,它是我身根的一部分。从一个角度来讲,它是眼根的对境。触觉是身体的对境,或者整个来讲,它是身的对境。我们语言可以表达瓶子怎么样,意也可以想世俗谛怎么怎么样,可以产生总相,意现量也可以直接知道它的自相。这是它的自性。如果二者是一体,胜义谛也应该成了身语的对境了。通过我们的眼根可以看到胜义谛,通过我们的语言可以表述胜义谛,通过我们的心也可以思维胜义谛。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众生无始以来都具有身语意,如果真正的胜义谛是身语的对境,早就应该通过身语意来证悟万法的实性了。佛陀也不会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佛陀说,通过我们庸俗的六根,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了知胜义谛。通过要通过修持正法才能真正趋入到胜义谛当中,佛陀曾做过很明显的教诫,因此没办法如是的安立。
第四个过失,世俗谛是不需要寻觅的,唾手可得的法。如果二者是一体,那胜义谛也不需要寻觅。世俗谛是不是不要寻觅?当然不需要。只要你睁开眼睛,这些柱子瓶子等色法就可以看到了;只要你张开耳朵,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听得到。世俗谛不需要去寻找,如果二者是一体的话,胜义谛也不需要寻找了。实际上需要打坐、思维等很多资粮才能证悟胜义谛,这方面就会完全失坏。如果二者是一体的话,会有这样的四个过失。以上就把二谛分开和二谛一体分别有四种过失都讲到了,因此我们不能承许二者是一体或者他体的关系。
既然没有办法承许二者是一体他体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去安立二者的关系?从暂时位来讲,如果跟随自续派的观点,世俗谛和胜义谛,可以安立为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为什么可以安立一本体异反体?就是一个本体,比如色法,一个瓶子就是一个法当中分了两个反体,它的显现就是世俗谛,叫做现相,它的空性就是胜义谛,这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怎么样才能够安立异反体?在分别心的状态下,可以安立一本体异反体,就是说通过自己的分别心似乎可以同时知道这是世俗谛那是胜义谛。显现部分是世俗谛,空性部分是胜义谛,通过分别心在暂时位可以确认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如果是究竟来讲,世俗谛和胜义谛在入定位时都不存在,入定位的时候都不存在,也不会存在什么关系。有一个法存在,才可以说有什么关系,如果法的本身都没有,怎么可以说什么关系呢?因此在真正的入定位时,什么关系都不存在,就是非一非异的关系。
非一非异就是说没有一体的关系,也没有他体的关系。第一,从相应于大中观的方式来解释,非一非异就是一概否认,彻底遮止,没有一没有异,也不会有一和异,所以叫非一非异。第二,虽然这种非一非异承许的侧面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是非一?因为世俗谛和胜义谛各有各的相,世俗有世俗的相,胜义有胜义的相。现相和实相各有别别的相的缘故,不是一个。因为二者都有自己的相,从这个角度叫非一。非异是什么意思?也不是完全的他体。因为离开了现相没有实相,离开了实相也没有现相的缘故,所以不是那种意义上的他体。我们现实当中真实的他体会什么样?真实的他体一定要有两个法别别存在,这时候才可以称为他体。比如说柱子和瓶子,各有各的自性、本体,所以两个是他体的法。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不是这种他体?绝对不是。因为离开了胜义谛没有世俗的缘故,离开了世俗也没有胜义的缘故,所以我们就不能说离开了柱子就没有瓶子了,离开了瓶子没有柱子,离开了瓶子照样有柱子。在平时的他体当中,离开了一者还会有另一者。在二谛的关系当中,离开了世俗谛没有胜义谛了,离开了胜义谛也没有世俗谛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谛不是他体就是从这方面来给我们抉择的。在《辨法法性论》当中,对于有法和法性就是通过非一非异的观点分析的。
还有一种分析的方式,以前我们在学《入中论》的时候,注释当中有一段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是遮一的他体。为什么叫遮一的他体?遮一的他体就是假立的他体,不是真正的他体,真正的他体就前面我们前面分析的柱子和瓶子一样。遮一的他体什么意思?就是遮除一体的方式安立他体,二者之间不是一个,假立成了两个,叫做遮一的他体。遮一的他体看起来好像是承认了一个他体,其实只是一个遮一方式的他体。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不是一个?我们说不是一个,从遮除了二者不是一个的角度来讲,我们说是他体的。
怎么样是遮一的他体?具体分析下就比较清楚了。比如说世俗谛和胜义谛,前面我们是通过分别心,不是通过见解的角度来讲,似乎是有胜义谛当中什么都不存在,什么关系都没有,世俗谛当中跟随自续派有一本体异反体,这方面是从抉择见的角度讲的。如果是从如实存在的状态来看,就是遮一的他体了。比如凡夫安住在现相当中,在显现凡夫境界的时候,胜义谛一概没有。为什么说没有?没有现前胜义谛,对凡夫来讲全是世俗谛。这是从境界,而不是从见解角度来讲,从境界角度来讲,所有的凡夫都安住在世俗当中,所以有世俗就没有胜义,他们只有一个。反过来讲,圣者在入定的时候,只是现前的是胜义谛,所以在圣者境界当中只有胜义没有世俗、
一个有的时候另外一个没有,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不是一体?遮除了一体。一者有的时候不是另外一者也有,二者之间不是一体。不是一体是什么?世俗有的时候,没有胜义;胜义有的时候,没有世俗,二者是遮一的他体,不是真实意义的他体,只是在一个法存在的时候,另外一个法不存在。我们在凡夫的状态当中,圣者的法一丝一毫都不会现前;圣者在入定的时候,凡夫的法一丝一毫不会现前。世俗和胜义从这两个角度来讲是不是一体?遮一,不是一体。那是什么?遮一的他体,这是假立的他体。为什么是假立的他体?因为真正他体前面分析了,这是两个法同时存在的。在凡夫和圣者的状态当中,二者不是同时存在的。是不是一个?不是一个,可以说有两个,凡夫有凡夫的世俗谛,圣者有圣者的胜义谛,从这个角度来讲有遮一的他体的关系。
通过绳子和蛇的比喻很清楚可以了知,绳子和蛇就是遮一的他体。我们不能说绳子和蛇是一体的,也不能说是他体的,那是什么呢?遮一的他体就可以比较准确的了解这个意义了。见蛇的时候,不见绳子;见绳子的时候,不见蛇,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一个显现的时候一个隐没,一个隐没的时候另外一个显现。有法和法性、现相和实相就是一个这样的。在《辨法法性论》当中,曾经提到过有法和法性之间的关系。当有法显现的时候,法性就隐没。比如说现在我们是在有法的状态,法性对我们来讲不现前;圣者的法性现前的时候,有法就隐没了,二者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说,凡夫人很颠倒,著无而弃有。众生所执著的是什么?我们众生所执著的是完全不存在的虚幻法,对于虚幻的法执著,而把真实存在的法性抛弃了。我们必须要通过修道,认知一切现在我们执著的所有法,都是虚幻的,这些法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了知了这些法是虚幻的情况之下,把它隐没,法性才会现前。就像必须要把蛇相隐没之后,绳子的形象才能显现,这时候就是见到了真实的法性。
我们在了知世俗和胜义或者实相和现相,分析它们关系的时候,就是非一非异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的关系。前面我们分析的道理有些是附带讲了其他的含义,真正从此处所讲到的空性角度来讲,就是在胜义谛当中二者是平等不存在的,没有什么关系;在世俗谛当中,不能一概的说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跟随自续派讲的时候,就是一本体异反体,不是单纯的一,也不是单纯的异,非一非异的安立就是假立的法。如果是实有的法,不是一体,就是他体,但是一体和他体都已经否定了,说明二者之间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本体。这方面和自宗的观点非常的符合,二者之间就是假有的法,观待的缘故不存在一和异的关系。
辛四、依此破除其他邪见:
依此当知佛众生,亦是实相现相别,
于此许为因果者,乃是小乘之观点。
依靠前面我们分析的问题,应该知道佛和众生有什么样差别?就是实相和现相和差别。“依此”,虽然前面讲了是现相和实相、世俗和胜义,但是我们从一个角度来讲,佛就可以代表实相。佛现前了实相,众生是代表现相,因为他们没有现前实相。通过前面分析实相和现相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破除其他的邪见。其他的邪见关系到佛和众生的关系。佛和众生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自宗的观点就是实相和现相的差别而已。
“于此许为因果者,乃是小乘之观点”,“于此”就是说佛和众生的关系如果是承许为因果,就是相合于小乘的观点,不是大乘的了义观点。小乘自宗虽然没有广大的宣讲众生如何成佛的道理,但是对于释迦佛怎么成佛的道理进行了抉择。也就是说虽然不是承许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但是在他的教义当中说,各别的利根者、心量很大的人,他们如果是发了心可以成佛。释迦佛或迦叶佛等佛和众生是什么关系?小乘承许是因果。众生是成佛的因,成佛之后就是果。
在大乘显宗一部分的道理,可以说和小乘承许因果关系比较相合。即众生是成佛的因。如果通过积累圆满的资粮,逐渐就可以把自己变成佛的自性。二者之间也是承许因果的方式,这是随顺于小乘的观点来进行承许的。大乘的另外一部分是讲实相现相,在了义的大乘或者密乘当中,承许佛和众生不是因果关系,那是什么关系?就是实相现相的关系。此处分析的时候,在注释当中说,承许因果关系有不了义、不合理的地方。怎么样不了义?如果众生和佛是因果的关系,这是实有的因果,还是假立的因果?如果是实有的因果,只有四种情况,就是《入中论》当中讲的破四边生的理论,即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实有的因果只有这四种生,除此之外没有第五种生。我们说,众生和佛之间是自生、他生、共生,还是无因生?这些都有过失。没办法安立自生,自生就是不需要生了,已经有了;他生就会错乱生,比如火焰会生黑暗等等;共生也有前面自生和他生和合的过失;无因生也有很多过失。从这方面讲的时候不能够安立实有的因果。
实有因果没办法安立,换一个角度来讲,假立的因果,它是缘起的总可以吧?发了菩提心,修持了各种因缘之后,逐渐果报成熟之后,就会成就佛果。在众生的时候发菩提心,开始积累资粮,资粮圆满的时候,就可以证悟空性,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的佛的身体。从泛泛的角度来讲,不是很认真的话可以承认,众生积累资粮最后成佛。从究竟的观点来讲,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为什么?如果是通过因缘和合得到的一个果,我们前面讲了因缘和合得到的果是假立的。如果佛果是通过因缘和合得到的果,也会变成了有为法。为什么是有为法?因为这是因缘和合之后产生的法,任何因缘和合产生的法都是有为法的自性。如果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需要因果,也没有和合的问题。如果说众生和佛之间是因果的关系,在众生的时候,积累各种各样的因缘,最后成就了一个佛果。如果是真正的因果关系,佛果一定是因缘和合产生自性。一方面是假立的法,一方面成了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刹那生灭的法。在究竟实相当中存不存在有为法?不存在有为法。这就变成了佛陀不是真正实相当中的法,只是一个现相的有为法而已。如果把佛的智慧、身体一概说是有为法,根本没有获得实相,只不过他的因殊胜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和很多了义的大乘观点就是有所违背的。因此不能安立佛和众生是因果的关系,实相现相的关系才是非常合理的。
实相现相是说现在就是佛,只不过因为有障垢,所以佛性没有显现出来。有障垢佛性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叫现相。障垢一旦消尽了,就是实相,叫做佛。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众生现在就是佛的自性,众生已经安住在实相佛的密意当中,从这个方面可以安立的。
虽然我们从分别念来思考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就是一个实相和现相的差别而已,转变起来非常快,只要你证悟了之后就是实相,没有证悟是现相,但是一下子很快转变是不是不可能的?你看我们身体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肉身的自性,我们要把他要舍弃掉非常困难。如果你证悟之后,从一个角度来讲,他的境界就会发生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们觉得根本转变不了的,在证悟之后会很容易转变。这方面相当于梦境的比喻,我们在梦中执著很深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在梦中变成了一头猪,现在我的身体是一个猪的身体,有了猪的习气或者对猪的执著很深,我们真正认为自己是一头猪,如果还有这个意念,我们就提醒自己是一个人,不是一头猪,然后怎么样才能把猪转变成人?虽然觉得当时对于猪的身体、皮毛很难转变,但是只要你醒过来之后,一下子就转变了。当时我们在梦中觉得根本不可能是容易转变的,其实一下子就会转变过来。同样的道理,我们放眼一看,这个世界或者我们的身体肯定是很难转变的。真正证悟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当我们对于法的执著很深的时候,觉得很难转变。一旦证悟空性,了知幻化的时候,没有什么不能转变的,只要因缘一到马上就能转变。实相现相关系说复杂也很复杂,说简单也是比较简单。关键问题就是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相合于这样的正见去修行。如果不相合于正见去修行,对我们来讲还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如果承许实相现相差别会不会有下面的过失?如果是实相现相,众生是佛的显现等等,有没有过失?我们说,没有过失。下面就讲没有过失的原因。
不许实相与现相,为一体与异体故,
众生是佛当显现,正道修行无意义,
因中有果承认等,理证妨害皆无有。
自宗前面分析了,不承许实相与现相是一体和他体的缘故,众生如果是佛的话当显现,这个过失没有。如果是一体的,正道修行无意义或者因中具果等等承认,所谓理证的妨害,对自宗来讲都不存在。
理证妨害有哪几种呢?第一个是“众生是佛当显现”的过失。因为自宗承许的话,众生就是佛,众生和佛之间是实相现相的差别,不是说众生是因佛是果,好像很遥远的关系。如果众生是佛的话,“当显现”,众生是佛就应该显现佛的智慧、相好。有些人就是这样认为,如果是众生是佛,为什么不显现佛的相好、智慧?不显现就说明不是佛。
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没有承许实相和现相是一体或者他体的缘故,众生是佛当显现的理证妨害是没有的。如果我们承许实相现相一体,众生是佛就应该显现了。反过来讲的话,如果一体的话,佛就是众生,佛应该显现众生的烦恼、执著,这方面也会有过失。因为我们没有承许一体也没有承许他体,所以只能说众生在实相当中是佛,现相当中还不是佛。
如果是他体的话,这边有一个众生,那边有一个佛。如果二者分别,在我们显现众生的时候,也应该同时显现佛。为什么?因为众生是佛已经确定了,而且实相和现相是他体的。这几个条件不要忘记,第一个众生是佛,第二个二者是他体的,众生是佛又是他体的,应该变成什么?除了众生之外,另外一个地方还应该有一个佛可以现量见到,因为是他体,众生是佛的缘故。而我们没有承许一体他体的缘故,众生是佛当显现的过失是没有的,一体没有他体也没有。
第二个是“正道修行无意义”的过失,什么叫正道修行无意义?有两种解释的方式。第一种,如果众生是佛就不需要修道了,已经是佛了还修什么道?我们修道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想要成佛,现在众生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要修道?修道就没有意义了。第二,如果众生是佛的话,你的修道也没有意义,因为二者是他体的缘故,即便修成了,你还是没办法真正去证悟,成佛之后还有众生存在,所以修道没有意义。从众生是佛的角度来讲,修道没有意义,反过来讲修道也没有意义。为什么?众生是佛反过来讲佛就是众生,修道完了,你成佛了之后,还是众生的缘故,修道就没有意义了。
第三个是“因中有果”的过失,对方认为众生是因,佛是果。如果众生是佛的话,就应该是因中有果。第一会有因果同体的过失;第二会有吃饭相当于吃不净粪的过失,因为因中有果的缘故,发了很多这样的过失。
我们说没有承许一体和他体,所以也不会有因中有果的过失。第一个我们没有承许因果的关系,第二个我们没有承许一体和他体的缘故,所以不会有因中有果的理证妨害。
还有“等”字,就是前面我们分析过的一些过失。比如说如果众生是佛,众生堕地狱的时候,佛也会堕地狱;你杀众生,就相当杀一个佛;把一个众生身上的血弄出来之后,出佛身血,犯五无间罪了。有没有这些过失?根本没有这些过失。如果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的时候,“理证妨害皆无有”。因为现相和实相我们没有承许一体他体的关系,所以对方给我们发的过失一概可以说是没有的。
通过前面我们的分析,因为是遮一的他体,当显现众生的时候,只有现相没有实相。佛的相好智慧也不需要有。如果把障碍消尽之后,实相现前了就是佛。显现佛的时候,众生的现相没有了,这是不会有任何过失的。
实相虽然为如是,然为障蔽不显现,
是故应当勤修道,此乃自他所共许。
实相虽然是如是清净的,但是为种种障碍遮蔽的时候,佛性不显现,所以还是应当精勤修道,这是自他所共许的。
实相当中一切众生就是佛,虽然一切众生都是佛,但是你坐在那个地方,说我就是佛,这时候你是不显现的。坐在这个地方只能增加障碍,佛性不能自然显现出来了。虽然众生和佛是实相现相的差别,但如果你不修道的话,他的障垢是没办法遗除的。“实相虽然为如是,然为障蔽不显现”,必须要勤修道。不管哪个宗派都需要勤修道的,所以就是自他所共许的。
什么是自宗他派所共许?承许众生和佛是实相现相的宗派叫自宗。承许佛和众生是因果关系的叫他宗所共许。这是什么意思?不管你承许众生和佛是实相现相,还是你承认众生和佛是因果,都需要精勤修道。只不过修道的方式和观念稍有不一样的地方。怎么样观念不一样?承许众生是因佛是果是不是完全错误了?不是错误了。只是在认知的时候,没有通过最了义的方式观察而已。即便是最初承许众生是成佛的因,现在我要修道了,开始发菩提心、积累资粮,即便是最初通过这种因果的见修行,最后能不能成佛?一定能够成佛。对他们来讲怎么样去修道?必须要通过积累很多的因缘。前面讲了成佛首先要苏醒种姓,发出离心想要解脱,发起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开始修持六度万行,修持空性。逐渐修持的时候,你的境界也开始转变,进入小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就可以成佛。
承许因果关系的人需要精勤修道,承许实相现相的人还要修道,他们修道的方式不一样。虽然都要发起出离心菩提心,但是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观念不相同?前面通过因果修道的人,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佛,但是我积累因缘之后,逐渐可以过渡到佛。从一个庸俗的凡夫,充满了烦恼,相续当中开始清净,然后生起了胜法的功德,逐渐修行之后,到了菩萨地,就可以在入定的时候现见法界,出定的时候积累资粮。这是一个积累因缘,逐渐显现果法的过程。这个果法是以前没有的,通过因缘和合之后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果体系是这样安立的。
通过实相现相体系的人也要发菩提心修空性,但是他的观念就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本来就是佛,他在实相当中就是佛,本来就安住在佛的密意当中。虽然在现相当中,我现在还是一个众生,但是在我的实相当中,圆满具备了所有佛的功德,只不过是被障碍遮蔽而已。他的修道纯粹是一个除障的过程,不是说这个法我还没有必须要具备一个新的因缘之后,让它逐渐成熟、显现出来,不是一个通过因缘而生果的过程,而是果法本来就存在,只不过有障垢,只要把障垢去掉,果法就会呈现出来的。虽然都是修道,但是修道的方式完全不同。如果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只要去除障垢,他的信心和精进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修行的速度也是非常迅速的。
我们安立的时候,是不是两个体系完全没办法圆融?不是不能圆融,不是说真正有一个因果,彻头彻尾都是承许一个由因到果的过程,不是这样的。真理只有一个,只不过在修道之初,给他安立因果的关系比较容易接受。即便是和他说所谓的修出离心修菩提心,是把一个没有的法重新显现出来,讲是这样讲的,实际上还是除障的过程。因为从了义的教义来讲,每个众生都具备圆满的佛性,都有佛的功德,乃至于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连佛陀相好的功德在众生的本性当中都具备了。虽然众生不知道,他们没有学习过了义的观点,不知道不等于没有,只不过以你的根性,佛没有对你讲而已,你修道的过程还是除障的过程,只不过就是换了一个让你能够接受的方法,说你是通过因缘重新和合之后得到的佛果,然后你相信了就开始修。实际上修的时候,都是除障的过程。后面佛直接给你讲,你就是佛。为什么不显现功德?因为你有障垢,所以现在把障垢去掉就显现佛性了。两种修法完全一样,都是除障的过程。只不过对一部分人说这是因果,他能够接受,即便是这样修,他也是在除障;对另一部分人说你通过能净因去遣除垢染,就可以显现佛性,二者都是一样的。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完全都是圆融的,只不过跟随不同的根器来讲,哪部分能够接受哪部分观点有所差别,实际上都是一个。
从了义的观点来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即便是小乘众生完全不接受如来藏,这就是暂时不了知而已,你不接受不一定没有,他们修道的时候还是在除障。也就是说人无我空性的智慧在法性中也是具备的,只要你把障垢去掉之后,人无我空性就显现出来了。显现上好像是在圆满因缘过程,其实因缘仍然是个能净因。它是一个遣除障垢,显现本来佛性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的时候,佛法当中按照最了义的观点来讲,一切佛功德都是大无为法,全是安住在本性当中的。通过其他的因缘逐渐积累,修到一定程度时,已经现证相续当中的如来藏、大光明法的时候,就不会再去认为这是因和果的关系,这时候就会有了很大的转变。虽然自他所共许的方面都需要修道,但是在修道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认知。在勤修道的时候,可以分一个有勤和无勤。有勤作的修道是指相对来讲执著比较重的众生,执著重的众生通过勤作的方式修道。因为他们比较执著外相,所以在修道的时候,著重身语等形式,比较著重有勤作的方法。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修法,有可以抓得住的感觉。持戒、布施等等,做这些才像真正的修行一样。有勤作的修道前面也分析过,虽然比较把稳,但是也比较慢。
无勤作的修道,虽然也做其他的善法,但不是刻意的做,他对这方面的执著比较少。就是安住法性或者修习很多无勤作的修法,这方面的危险性大但是成就很迅速。修道的时候,也有两种修道方式,一是勤作的方式,一是无勤作的方式。总的来讲,目标都是一个,最终来讲一切众生都会成就殊胜的佛果。所以说,依此破除其他邪见。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