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53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戊三(依二谛分别抉择之理)分三:一、真实抉择;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三、故对名同义异者须善加辨别之理。
己一(真实抉择)分五:一、阐述彼之要义;二、宣说诸经论一切破立之理互不相违;三、遣除二力同等之争论;四、宣说分开二谛之必要;五、结彼之义。
庚一(阐述彼之要义)分三:一、分二谛承许故无过;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三、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
辛一、分二谛承许故无过:
自宗前面讲依靠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分了依靠实相和依靠名言。实相当中一切无所承许,名言当中分二谛承认。我们在讲完自宗和遣除了他宗辩论之后,第三个科判是“依二谛分别抉择”,也就是说通过世俗谛和胜义谛真实抉择名言和胜义谛的本性。“分二谛承许故无过”,我们自宗因为分开了二谛的承许,所以没有任何相违的过失。
二谛互不相违故,有无承认怎相违?
亦非互为一体故,安立有无二承认。
对一切万法进行观察的时候,分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和胜义谛互相之间没有矛盾,不是两个别别他体的法,所以有承认和无承认是互不相违。反过来讲,也不是完全安立一体,在一个法上边也可以安立有无的两种承认。
“二谛互不相违故,有无承认怎相违”,主要安立世俗谛和胜义谛不是两个法,如果不是两个法,当然不会相违。如果是两个法,当你在确定它是有的时候,肯定不是无了;如果你确定无的时候,当然就不是有,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关系。自宗没有承许二谛是相违的法,所以有无承认是没有矛盾的。
所谓的有承认就是只有名言缘起的承认,没有实有,所以在讲有承认的时候,实际上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实有,已经带了无自性的观点。我们再反过来讲无承认,无承认就是没有堪忍的承许。再说没有本体承认的时候,对显现方面是没有否定的。从这个角度讲的时候,无承认方面只是说没有堪忍的自性,它的显现法还是有的,我们把二者合起来就更明显了。一个法分了二谛之后,显现部分是世俗谛,无自性方面是胜义谛。我们在一个法上面,如是的承许有显现和没有本体没有任何的矛盾。互相之间观待的道理,是一个本体的问题,不会有任何的矛盾。
“亦非互为一体故”,既然有和无承认没有相违,是不是完全一体?我们也不承许是一体的。为什么不承许是一体?如果完全承许一体,有和无的两种承认也就无法真正去安立了。在这个前题下,一方面不是他体,不是互为相违的缘故,可以安立有和无的承认,没有像他体一样具有矛盾,这是别别分开的。一方面也不是完全的一体,如果是完全一体怎么去分有无?不是完全一体,而是异反体的缘故,可以安立有无而承认。在一个法上面,安立有的承认和无的承认,从反体的角度来讲,都是可以安立的。
这个颂词讲到了分二谛承认的缘故,根本没有丝毫的过失。上师在注释当中也是这样讲,因为应成派分了入定位和出定位境界的缘故,所以应成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后得位为主的是渐门,另一种以入定为主的是顿门。如果一个修行者能够直接抉择入定的境界,对他来讲通过顿悟的方式就可以进去了,一下子能够通达一切万法离四边的自性。还有一种是后得位,后得位讲到了分二谛。首先别别建立二谛,然后打破对于显现法的实执,进入到一切万法的空性当中,叫做渐门。渐门的修行方式和自续派非常相似。分入定和出定是不是应成派的分法?是应成派的分法。因为应成派在后得的时候是分二谛的,对于一部分人来讲,他以这种方式作为进入到胜义谛大空性的梯阶,从这方面可以安立渐门和顿门的两个修法。
不同之处是自续派通过胜义理论分的二谛,而且著重的宣讲了二谛;中观应成派不是在胜义理论面前分的二谛。分二谛的时候,也不是著重的宣说,主要是附带的方式分开的二谛,这方面是不一样的地方。自续派和应成派的后得是不是方方面面都相同?不是方方面面相同的,有一些加了胜义的简别或者著重以胜义理论观察等等,这些方面和应成派还是有所不同的。总的来讲应成派后得位安住的正见和自续派所抉择的正见二者可以吻合。
辛二、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
乃至二谛分别现,有此执著之心前,
彼二力量永相同,不能断定有承认。
在有执著的心前,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力量是永远相同的。在这个前提下,就不能承认一有一无。后面的“有承认”就是不能承认一有一无的观点。此处一方面讲到了什么时候要承许二谛,科判当中讲到具二取心面前,乃至于还存在二取心的时候,就必须要分二谛。如果承许了二谛,二谛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不能承许一有一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力量永相同的。
“乃至二谛分别现,有此执著之心前”,乃至于我们还有二取的分别心,通过二取的分别心,确定了这是显现的时候,就有它显现了空性,这方面讲到了显现的本体。有了显现的空性时,不可能是单单的一个空,也有和空性无二的显现法。乃至于我们还有二取,这种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执著心没有泯灭在法界之前,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力量完全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承许世俗谛,一定要承许胜义谛,承许胜义谛也必须要承许世俗谛。安立的时候,就是讲到了世俗谛是一种胜义谛的显现,二者之间不是别别他体,也不是完全一体。世俗谛就是一种本性的显现,空性也是世俗谛的本性,除了这种关系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关系。只要承许世俗谛,一定有胜义谛,不能说只有世俗谛,那也不是世俗谛了。为什么?它是实有的法,实有的法就不是世俗谛了,没办法显现。如果只有空性,只有一个胜义谛也没有办法安立显现法,这种空就会成为单空、断无,绝对不可能成为胜义谛。
如果承许世俗谛,一定要承许胜义谛;如果承许胜义谛,一定要承许世俗谛,原因就是这样的。通过正理观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说,彼二力量永相同。而不能断定有承认,就是不能完全断定说,只有一个有的承认或者无的承认,不能断定一有一无的承认。
此处我们在抉择的是二谛的分类,观待于究竟的实相来讲,二谛所有的安立乃至于分别心都是没办法成立的。乃至于我们没有真正趋入到实相,必须要分二谛。而且对于空性,还要有一种认可,堪忍的见解首先要生起来,然后生起境界之后,进一步修行。
慈诚罗珠堪布在一些中观的文章当中,也是曾经提到过一般的人进入到空性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对中观没有产正见的时候,他趋入到空性其中的一个相,对于一切万法产生了怀疑,就是说对于眼睛看到或者耳朵听到的法,产生了怀疑。无始以来众生对于自己眼见耳闻的真实性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觉得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一定是真实的。通过眼睛耳闻也是引发了很多问题。一般的人比如说对于前后世,因为太过于相信自己眼睛的缘故,所以说我没有见到当然就没有,这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眼根、耳根犯了损减的过失。本来有三有轮回,依靠自己眼根为量的缘故,不承许前后世,没见的缘故。
还有一种是犯了真正的过失,认为这些万法是实有存在的。为什么呢?眼见、耳闻,或者说身触之故。他们通过五根为量,第六意识分别执著,认为这些法是没有的或者这些法是存在的。无始以来众生都对于看到的东西从来不怀疑的缘故,所以引发了很强的愚痴。太过于相信五根的问题,就是一种很强的愚痴。通过这样愚痴心引发了一系列的过患。什么时候他开始怀疑这样问题,可以说就要开始修道了。一般的世间人开始怀疑一切现相,是不是一定要进入佛法?不一定。为什么?因为有些外道修苦行之前,也是对于面前的景象产生疑惑,怀疑一切万法的实相是不是这样的。怀疑之后,他就准备去寻找一切万法的实相。因为相续当中缺少殊胜的智慧,也没有外在善知识引导的缘故,凭自己的思维,越思维越偏,越思维越斜,所以最后创造了很多神我、自性等很多遍计的观点。这也是通过想要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然后通过去观察、修禅定,得到了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见解,这方面称之为遍计。
一部分众生出生在有佛的世间,他们对于一切万法开始产生疑惑的时候,观察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产生怀疑时,依靠观察一切万法本性的理论去观察,就会知道一切万法是幻化的。知道了一切万法幻化或者开始怀疑一切现相。堪布说,这时他已经开始接近于佛的观点了。因为佛所宣讲的一切万法实相,和众生所执著的状态还是不相同的,所以不颠覆这种见解,根本无法趋入到实相当中。虽然有些大德在宣讲万法实相的时候,说一切万法的实相就是现相,实际上这些现相的法在显现的当下就是实相。,似乎宣讲了一种不需要以对立的方式去修法。不管怎么样,一切世俗的显现,比如众生认知的方式就是需要颠覆的。以前认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后面就发现一切万法并不是这样的,它们有虚伪性。生起怀疑之后,就想要趋入到探求它本性的过程当中,如果有因缘,就会遇到佛陀或者善知识、经论等等,从这时候开始抉择空性见了,因此这方面最初是来自于一定的怀疑。
通过佛陀指示的正见,抉择完见解之后,就要进行修行。什么时候达到修行的阶段,能够证悟空性呢?堪布说了,三个条件和合的时候,就可以说证悟了空性。就是说三个法成为一致的时候就会证悟空性。自己所抉择的见解和佛陀在经典当中描绘的境界,再加上自己修禅定的觉受,三者一致的时候,就证悟了空性。证悟空性是什么意思?我们抉择的见和佛陀所宣讲的境界不相符,或者说你根本没有修,当然没办法证悟空性。我们所抉择的见解是离四边、一切不执著的空性。这个见解和佛陀在经典当中所宣讲到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境界完全吻合。不单单这两个相合,这两个相合最多只能说明你的见解已经抉择出来了,另外还要和你禅定当中的觉受相合,三者和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完全证悟空性了。第一个方面要抉择正见,第二个方面要符合佛宣讲的境界,第三个方面你禅定的境界和前边的相符。三个完全相同的时候,就是证悟空性了。
我们所抉择的正见,主要从理证讲的。佛陀的境界,可以说是从教证来讲的,不违教理。你还必须要修禅定,如果单单落在一个单空,或者寂止的状态,还不是真正的证悟空性。为什么?因为和前边抉择的正见、佛所宣讲的境界不一致的缘故,就不是真正的证悟空性。只有三者和合,完全一味的时候,才是证悟了空性。证悟空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判断,才可以说有证悟空性的希望。即便我们没有证悟空性,也要修持空性,因为在世间当中,会出现很多烦恼让我们的内心不寂静,如果我们一下子没有办法证悟到大空性,也要去修持空性。因为空性,、可以说是佛陀的甘露妙法,属于一切佛法的精髓,所以如果我们对这样的法不修持,很难迅速的息灭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即便是我们对于单空修行,也可以寂灭很多粗大的烦恼。
在《入行论》当中也是讲,证悟空性有证悟大空性,也可以单空相应。当然我们证悟大空性是最好的,即便没有证悟大空性,也可以泯灭很多的烦恼。在《入行论·智慧品》要结束的时候,也有“利自平息世间八法”和“利他无勤生起仁慈”两个科判的内容,就是说通过修行空性,可以让自己平息世间八法;对他人来讲,能够无勤的生起仁慈心,这些都是来自修空性的正见。寂天菩萨说,在空性当中没有得失。一般世间人,对得失非常著重,得到了就高兴,得不到就忧愁。而且对于想要的,千方百计去追求,根本不顾及因果等其他过失,因此对于得失的方面,一般众生非常的耽著。还有对于称赞讥毁,众生也是非常认真的。如果谁称赞我了,我就对那个人有好感,也会在称赞的语句当中开始飘飘然,觉得自己是不是真正有这么了不起的功德呢!众生对赞叹是非常在乎的。如果谁诋毁你了,马上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排斥心,嗔恨心也会油然而生。然后在受人诋毁之后,自己感到非常的忧伤、痛苦。这就是不了知一切万法本性的缘故。
寂天菩萨说,一切的空性当中没有得失,然后没有讥毁和赞叹,也没有亲友和怨敌。如果没有亲友和怨敌,一切人都是平等的缘故,你不需要去保护亲友,也不需要去打击怨敌,由于众生不了知这些的缘故,对一切万法产生了实执。佛陀讲了,一切万法是本来清净的。众生不了知一切万法本性的缘故,耽著于它的显现,开始在显现上面,产生了很多执著。我们如果仔细的观察自己内心当中,粗重、微细的烦恼和种种的习惯,都是来自于实有的执著。如果没有实有的执著,根本不可能有粗重或者微细的烦恼、习气。如果我们真正要在修道当中有所收获,应该一心一意地抉择、修持空性,内心当中如果能够现前空性的证悟或者乃至于有了空性的觉受,很多粗大的烦恼都是可以压制的,《入行论》里面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
世间八法一般来讲是障碍众生修道的,如果能够了知在空性当中没有得失、亲怨,也没有人赞叹我、讥讽我,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想想看,一个瑜伽士能够安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对任何得失、利养、衰败,都不会执著。一方面我们说这个人很洒脱;一方面一个修行者如果没有这些粗大的烦恼,他的内心一旦寂静了之后,要修持殊胜的正法非常方便。虽然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烦恼很粗重,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讲,烦恼粗重并不是没有对治的法,而是有很多对治的法。现在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人学了之后,就用这样的法去内观,对治自己的烦恼。像这样内心当中的烦恼越来越微薄,不仅自己能够调伏烦恼,也能够帮助别人调伏烦恼。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学了很多,但是没有实践的缘故,所以内心当中还是和以前的相续一样不断产生很多烦恼。佛法不学是不行的,学了之后不修也是不行的。如果学了修了之后,一旦产生了证悟,其他的烦恼都是不是非常麻烦的。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当中也是讲到了,烦恼不像一般的世间人那么精明或者具有持久性,它不是这样的。烦恼就是一种无明愚痴,没有智慧的状态,而且一旦调伏之后,它就不会返回来了,讲了很多烦恼的弱点。只要我们在这一世当中,下定决心,好好地使用我们所修行的正法进行实践。对于烦恼,轻则最初能够压伏,最后完全能够断根。这方面来自于我们一部分的智慧,还有一部分的勇气和毅力。虽然空性的法非常殊胜,但是如果我们不修,还是没办法直接起到调伏相续的作用。
我们在观察二谛的时候,也是为了知道一切烦恼实际上在胜义谛当中完全不存在。即便在分二谛的时候,在单空、胜义谛的空当中,烦恼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如果要在最初断掉烦恼,单空就够了;如果要进一步证悟大空性,就是说要断根,必须要修持连空也不存在的大空性。否则没有办法真正去现证胜义谛。
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修行来讲,尤其是“具二取心前需承许二谛”,这种分二谛对于凡夫来讲利益非常大。能够真正利益初学者的就是分二谛的观点。就是说对于一切执著的法直接把它观为空性,这是非常有利益的,我们应该好好的去抉择,好好的去修行。
辛三、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
“以二量分别抉择之理”,通过世俗量和通过胜义量别别的抉择。世俗谛面前,有显现的承许;在胜义谛面前,有空性的承许。就是以二量分别来进行抉择。
谓无实空之定解,谓有现分之定解,
二量轮番衡量时,各得见义称二谛。
此处有一个“谓无”和“谓有”。所谓的“无”是什么?无就是实空的定解。所谓的“有”,就是现分的定解。如果我们以二量来轮番衡量二谛的时候“各得见义”,世俗量所见到的意义称为世俗谛,胜义量抉择所得到的意义称为胜义谛,所以叫“各得见义称二谛”。这方面就可以安立二谛。
安立二谛的时候,在注释中也是提到过,在眼识前浮现出来的东西,在无分别识面前就是显现,第六意识可以把它们抉择为空性,也有这样的抉择方式。在理所破的时候,没办法把一切万法通过理证去观察,然后就没有了。怎样去观察呢?我们的五根识开放的时候,在五根识面前会显现色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在显现的时候,我们会说在世俗谛当中这是如是存在的。虽然如是存在,单单是眼识面前的法,如果不加上第六分别意识,就是一个显现而已,实有、恒常、不变、刹那等等标签没有贴上去,这些都是我们的分别念贴在的前五个无分别识上面的标签。实际上眼识面前显现的法,就是一个色法而已;耳识面前,就是一个声音而已。色法、声音是不是实有的?它本身不存在实不实有的问题,你认为色法是一个实有不变的法,后边你又开始通过抉择,把以前的观点推翻了,你说,它不是实有的,而是空性的,这时候似乎又跟随你的意志变成了空。实际上根识面前的法,你观察也好,不观察也好,它不是空,也不是不空,就是显现而已。
单纯的五根识面前就是一个显现。为什么即便是五根识面前还要破它?如果不是为了破除根识面前的显现,倒是无所谓。如果你证悟之后,它就是离四边的,本来就安住在胜义谛当中,没有动摇过。但关键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错误的把它执为实有了。因为要打破第六意识对它的实执,所以必须要观察法到底是不是实有的,最后观察了之后,这些不是实有的。在第六意识面前就转换了一种执著的方式,以前是执为实有的,现在转为无实有执著。虽然无实有的执著也不符合对境的实相,但是暂时来说,可以对治前面认为实有的观点,后面进一步的说,如果显现的法没有实有,当然也没有无实有,没有显现就不会有空,这时候就把空执也打掉了。
因此我们在抉择的时候,有这样的次第。主要是针对于众生执著的方式来进行观察、抉择,所以抉择、观察的方式,跟随众生的根性也有所不同。有些时候是直接抉择,有些时候是间接抉择。比如说,首先把它抉择为无心识,再把心识抉择为空性,一部分众生就容易接受。对于另一部分众生来讲,直接就把它抉择为空性,没有什么拖泥带水的地方。禅宗的棒喝、顿悟的方式,连理论都没有。就是明眼的善知识看你的因缘成熟之后,他就用一句话或者一个显现上比较粗暴的方式,让你一下子现见法性,还有很多通过气脉明点等其他修法现见空性的。
实际上实相就是离四边的本体,除次之外没有其他的。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以要让他们趋入到实相当中,他必须要使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来了知万法而见道,所以说“二量轮番衡量时,各得见义称二谛”。
彼二非一异体故,取一舍一不应理,
依靠观察二谛慧,分析各自而承认,
世俗谛和胜义谛非一非异的缘故,所以说“取一舍一”是不应理的。依靠观察二谛的智慧,分析各自的对境而各自有所承认,或者说它是有的,还是没有的都可以。世俗谛和胜义谛,前面我们分析过了,二者之间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取一舍一不应理。如果是一体,当然不可能取一舍一了。取一舍一,就意味着里面有两个法,有两个法才可以取一舍一。如果单单一体就不存在取一舍一的问题。
二者是不是他体呢?如果是他体,取一舍一就成为可能。二者不是他体的。比如说桌子上面的两个瓶子互相之间是他体的,拿一个抛弃一个,这是可以成立的。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之间没有他体的缘故,也没办法取一舍一。
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就是说亦非互为一体故,安立有无二承认。等等,前面的颂词也是讲到了,不能取一舍一。前面也讲到了,彼二力量永相同,不能断定有承认,就是没办法承认一有一无、取一舍一的。我们抉择的时候,如果承许世俗谛,就有它的胜义谛;在根本慧定当中没有世俗谛,当然也就没有胜义谛了。胜义谛和世俗谛有的话都有,没有的话都没有,取一舍一是完全没办法安立的。
依靠观察二谛的智慧,分析各自的本体,就是有所承许。观察世俗谛的时候,显现的烦恼、清净的境界都可以。在胜义谛当中,一切都是不存在。究竟胜义谛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观察,连它的无也没有了。如果是单单分了二谛的时候,一个是承许它有的,一个是承许它没有的。如果再进一步的观察,连它的无也是不存在,这方面就是超越了二量。
下面打个比喻说明。
如得究竟法身时,一切心与心所法,
名言之中称灭尽,胜义之中灭亦无。
“如来究竟法身时”,比如说获得了佛陀的究竟法身,这时候一切心和心所的法灭尽了。心和心所灭尽是从哪方面讲的?在名言谛当中可以说心和心所已经灭尽了。在胜义谛当中,连灭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灭不存在?因为没有生的缘故,心和心所法在胜义当中从来就没有生过,从来没有生过的法,哪里有个灭。前面分析过少女梦中生子的比喻也是这样。如果她梦中从来没有生过儿子,当然就不可能有后面儿子的死亡。在胜义谛当中,都是无生无灭的境界。名言谛当中有生有灭,既有心与心所法的生起,也有它的灭尽。心与心所法的灭尽,此处在究竟的法身时,就是终极的灭尽。
前面也有几种灭尽的方式,可以附带了知一下。第一个,外道灭尽心心所,就是无想定。以前学《俱舍论》的时候,里面就讲过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所修持的法,他的初衷是想要从三界当中获得解脱。为了追求涅槃而修持无想定。他认为,如果自己的心和心所灭掉了,就会获得涅槃,所以通过很多的方式来修持无想定。无想定修成之后,在无想定当中一切的心心所、六识和心所法全部灭尽了,完全不生起这样一种心,叫无想定。他的果报是在无想天,就在第四禅天旁边专门的一个高处。修无想定的人会转生在那个地方。在很长时间当中没有任何想法。我们在讲无暇的时候,说无想天就是一个无暇之处,为什么?在最初转世到无想天的时候还有心识。一入无想定的时候,他就没有心,最后出定的时候有心。除了最初和后面出定的时候有心之外,中间过程都是没有心的。没有心,也就没办法思考法义、修行佛法。从这个角度来讲的时候,就把外道无想天划在无暇当中。
我们在修习佛法的时候,也不能标准太低了。只要我坐在那个地方不起心动念,舒舒服服的就很好了。实际上这不算是什么佛法的修持,因为外道都可以把心和心所灭掉,还不是说把粗大的分别念隐没掉,他们对于粗大的分别念非常厌恶。对于其他的有心的禅定,就是说在修持禅定的时候,生起很大的快乐,喜或者舍的状态。对于这些修无想定的外道都不追求,就是一心一意要把心心所灭掉。虽然外道可以修到这种程度又怎么样?最后出定,他认为这是一个涅槃,他无想定也修成了,他转到无想天之后,觉得我的涅槃修成了,现在要进入到永远的涅槃当中。他在无想天中入于无想定,认为进入了涅槃。毕竟这是一个禅定,可以说是一种善业。善业穷尽之后,没办法安住无想定了,他就会起心,开始出定。这时候他觉得没有涅槃,很多地方说有涅槃是存在的,但是现在我从“涅槃”当中退失了,或者说又开始重新生起烦恼,又产生了心心所,他们觉得涅槃不存在。生起了邪见的缘故而堕落的,这样的后果非常的不好。
内道的小乘有灭尽定,小乘灭尽定就是灭受想定。他对于受和想非常厌恶这种灭尽定不是外道修的,也不是凡夫修的,这是圣者修的。三果以上的圣者可以灭尽定。尤其很多地方讲的是第四果罗汉,他们在修灭尽定的时候,主要是平时在世间当中,有的时候度化众生,有的时候修法,产生了很多心,感到非常厌烦,就想在灭尽定当中休息一下。在灭尽定当中,灭尽心心所或者灭尽受想,受想就是代表一切心心所。他想进去休息一下,就开始修灭尽定。进去休息一段时间,出来以后,他身心非常的舒畅。虽然阿罗汉已经从三界当中获得解脱了,但是他没有入涅槃之前,乃至于有漏的五蕴还存在的时候,还会对他有一定的拖累。虽然他的境界已经断尽了烦恼,但是身体方面是属于他的报,以前业的最后一世。在这一世之后不会再投生了,乃至于他还没有进入涅槃之前,色身还是一种拖累,他还有一些想法。虽然已经证悟了无漏,但不一定完全安住在根本慧定当中。出定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受、想等等。因为他对于很厌烦,所以进入到里面休息一下,出来之后就很舒畅。这种修法叫做灭尽定。
菩萨在入定的时候也是没有心心所。菩萨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是我们平时讲的大乘灭尽定,这是安住在真如的一种禅定。他不是进去休息一下,而是彻底的现见法性。因为小乘的禅定或者修证,都没有说入到哪个境界当中时完全现见法性。但是大乘不一样,大乘灭尽定能够把心心所完全隐没在法性当中。当他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一切法性现前,心心所在根本慧定当中是没有的。这方面也可以说是没有心心所的状态。最究竟就是佛了,佛没有入出定。菩萨入定时没有心心所,出定的时候心心所又开始出现了。佛入定出定都是一味的,跟本不存在任何心心所,这也是不一样的地方。
这些心心所法灭尽,尤其是从佛的角度来讲,名言谛当中可以称为灭尽。胜义当中灭也不存在。有什么灭掉?实际上什么都没有灭掉。尤其是佛陀在安住法身境界的时候,我们说如果随顺法身境界,你的心心所有没有灭尽?随顺法身境界的时候,根本没有灭尽。没有生的缘故,也就不会有灭,无生就不会有灭。这种无生无灭的道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甚深的。如果我们相续当中,能够对无生的道理能够修行,一方面它是完全随顺于实相的。你如果在无生的空性上面,能够找到一个清净的道,当然地方清净的道一定是不离开殊胜正见的,才能称为清净的道。就是说世俗谛和胜义谛圆融的清净的道。如果真正能够抉择空性实相,就没有离开清净的道。像这样修下去一定会获得殊胜的涅槃。即便是暂时没有获得这样殊胜的果,但是在我们修道的过程当中,也可以使用空性像前面讲的那样去对治烦恼。而且有些地方讲,思维空性的福德不可思议。我们都读过《金刚经》,《金刚经》当中讲了,你如果思维空性的福德怎么样,乃至于你对一个四句偈进行思维,远远超胜于在整个世界铺满七宝供养佛、布施众生的功德。因此在圆满福德资粮方面,思维空性的利益很大。
平时我们说,天天闻思看书有没有利益?《金刚经》当中讲,如果思维空性,当我们看的是《定解宝灯论》,思维是《定解宝灯论》,实际上在每天思维的时候,虽然我们认为没有功德,但这只是我们的分别念而已。我们分别念不能和佛的智慧相比,佛早就看清楚了。如果你抄写、读诵、传讲或者思维,乃至于缘一个四句偈都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定解宝灯论》有几个四句偈?四百多个四句偈。而且不是一次性的思维, 很多次的思维,背诵也是很多次的去记。这方面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非常巨大。
一方面的福德很大,一方面是我们只要修道,在修道过程中,因为前世有很多烦恼、习气,也是造了很多罪业。犯了很多戒律,有自性罪,也有佛制罪,造了很多罪业。如果要真正的把罪业消尽,思维空性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在小乘等下乘宗派当中,造了五无间罪或者破了根本戒不可能忏悔,只能等着下地狱了,眼睛一闭就会下地狱了,其他事情都不用做了。尤其是无间罪没办法忏悔,肯定是要堕地狱的。小乘当中实执心相对来说比较强一些,佛陀对他们也没有宣讲空性,因为宣讲空性对他们也不起作用,所以只有在戒律当中讲,如果你犯了这些重罪,一方面今生当中无法见道,一方面肯定会堕地狱。
如果在大乘当中,这些罪就成了不决定,这是可以忏悔清净的。尤其是思维一切万法的空性,忏罪方面有很强的力量。我们以前曾经引用过几个经典当中教证的内容。比如在《如来藏经》当中也是提到过。首先佛陀讲到了上品十不善,十不善业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下品是通过不是很强的烦恼造的十不善业,上品是通过很强的烦恼造的十不善业。佛陀首先讲了上品的十不善之后,说如果能够思维空性就不会堕恶趣。就是说上品的十不善业通过思维空性是完全可以对治的。一般上品的十不善业,十不善业每个业的异熟果都是堕恶趣。而上品十不善业,如果你思维空性,就不会去感受恶趣的痛苦。在《降魔品》当中讲到了犯戒的忧悔。如果比丘能够信受空性,思维众罪前际性空,就可以消尽罪业。破了戒律,他产生很大的忧悔。在戒律当中制订了不能犯这条戒那条戒,犯了之后,就会堕入这个地狱那个地狱,因此他犯了戒之后就很忧悔。如果能够思维罪性本空,在《降魔品》当中讲,连无间罪都能够超越,何况一般犯戒的罪业更能够超越。
《未生怨王忏悔经》中讲,在小乘当中,犯了无间罪之后,肯定是堕入地狱的,没办法忏悔清净,翻开《俱舍论》就会知道,里面把无间罪讲的非常严重。其实即便你犯了五无间罪,如果能够信受空性、分析空性。文殊菩萨说,我不说这个业障是真业障。如果你通过空性对治,这就不是真业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或者说没有修行之前,造了很多杀生、偷盗、邪淫等罪业。进入佛门之后,也造过很多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这么大一堆罪业,如果不忏悔,肯定就是等着堕落了。如果你通过很强的实有心去忏悔,虽然用了很大的力量,但是收获很小。你的实执心性很强,认为罪业是实有的,然后你通过通过很多力量去忏悔,虽然做了忏悔,但是不一定起到很大的效果。如果能够如理如实的思维空性,当然我们也并不是说你可以去造罪,思维空性就可以清净了,这方面倒是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如果你想反正能够清净,就故意去造罪,不一定能清净。如果对于以前造的罪业,真正非常后悔,然后思维罪性本空、缘起、无生,它的前际中际后际本来清净。如果能够这样一方面思维空性,一方面再念一些具有加持力的经咒,这样去忏悔在即生当中绝对有希望让罪业全部清净。即便是在小乘当中犯了根本戒,完全可以清净的,还有无间罪也是可以清净的。由此可知修空性的力量非常巨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信受。
为什么我们对于空性内心当中不能产生疑惑或者邪见?因为一切万法就是空性的,罪业本来也是空性的。像这样进行长时间的观修,观一两次是不是就可以清净,主要看你观修的力量怎么样,比如在梦中出现一些相,或者烦恼越来越弱、身体觉得很轻松,这些都算是一种清净业障的相。前面是一些经典当中所讲的教言,如果是实际的例子,以前我看过《佛说净业障经》中有两个比丘破了根本戒,通过空性完全把业障清净的公案。
第一个公案,一个比丘叫无垢光比丘,名字和无垢光尊者一样。在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早晨他去托钵,不注意就到了一个淫女家里面。这个淫女看到了无垢光比丘之后,生起了贪欲心。首先是直接劝他和自己做不净行。比丘说,不行,我是比丘,要遵守佛的戒律。淫女看直接来行不通,她就想了一个办法。说如果会破戒那就算了,我尊重你的选择。然后进去给他弄了一些斋饭倒在钵里之后,再以咒术加持饭。有些外道的咒语很灵验,她念了咒语之后,咒力就起了作用,无垢光比丘的心逐渐变了,开始产生了烦恼。看到他的脸色变了之后,淫女意识到比丘的内心生起了烦恼,然后上去把他的手牵住行持不净行,比丘因此破了戒律。
当他拿着饭回到精舍之后,生起了很大的后悔心。他说,我不是比丘了,现在已经是地狱里的人了,到处这样哭喊。其他的比丘听到之后,告诉他现在有一个大菩萨叫文殊菩萨,他有很大的善巧,能够破除犯戒的忧悔,你应该去找他。他们找到了文殊菩萨,和文殊菩萨讲了之后,文殊菩萨看到他没有吃饭,说你先把饭吃了,然后把他带到佛面前。佛就通过一组问答的方式,阐述了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道理。佛陀说,我以往是不是说过一切诸法如梦,还有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就是通过很多宣讲万法如梦如幻的道理,宣讲了罪性无生无住无灭。讲完之后,这个比丘就从犯戒的忧悔当中一下子解脱出来了。解脱出来之后,发了菩提心,那时候佛陀就微笑了。佛陀微笑了都是有因缘的,阿难尊者问佛为什么微笑?佛陀说,无垢光比丘从犯戒的忧悔当中解脱之后,发了大菩提心。现在我给他授成佛记。这个比丘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证无生忍,就是登初地。然后能够值遇供养贤劫千佛,再经过十劫,供养很多佛之后,他就会成佛,名字叫做功德莲华最胜妙行师子雷音如来,他的刹土叫做无量音。这就是无垢光比丘的公案。当时佛在给他讲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时候,他内心当中有了一种信受。他的根性很利,知道一切万法无生之后,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罪性本空,然后从犯戒的忧悔当中脱离出来。
第二个公案,在以前日无垢光如来的教下,有一位比丘名叫勇施。勇施比丘相貌庄严、多闻具惭、戒律清净,可以说集所有的美德为一身。他也是在化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长者的女儿。我们看经典当中的记载,很多事情都是出在化缘的时候。他到了一个长者家里,长者的女儿看到了这个比丘很庄严,他在当时的僧团当中算是长得最好看的比丘。长者女看到之后,心想,我一定要让他当我的丈夫。要是不能如愿以偿,宁可去死。后来得了相思病,慢慢的身体就憔悴下去了,躺在床上不进饮食。母亲问她怎么回事,她就间接地讲了看到勇施比丘之后生起了暧昧之心,想要得到他。
母亲就想办法满足女儿的愿望,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勇施比丘又来化缘。进门以后,看到长者女变得这么憔悴,问她怎么了?她母亲说,我的女儿最喜欢听法了,因为我遮止她听法,她非常痛苦,所以变成了这样。勇施比丘说:你不能这样,她听法是很好。母亲就说,如果不能遮止,那就请您以后经常来这里她讲法,比丘也同意了。这个人也是非常阴险的。她骗勇施比丘说,女儿憔悴的原因是因为遮止她听法。后面去的次数越来越多了,母亲经常给女儿打扮的很漂亮,最初的时候还可以,时间长了之后,比丘也生起了贪心,破了戒律。因为他是很耽著这个女人,所以就去了很多次。这个女人还有一个丈夫,丈夫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想要把比丘杀死。比丘先知道了那个丈夫想想法,先下手为强,买了毒药,让这个女人在丈夫的饭里投毒。女人照做以后,让婢女把饭送给丈夫吃,丈夫吃了之后,就死了。毒死她的丈夫以后,勇施比丘才清醒过来。以前犯了淫戒,现在还杀了人,感到非常的忧悔,到处跑一边跑一边喊,我是一个破戒的人、地狱的种性等等,像这样发露忏悔。
当时一个经舍当中安住着一位菩萨,叫做鼻揉多罗。他了解了情况之后,说,不要紧,我可以善巧地帮助你除掉破戒的过患。把他带到一个寂静的树林当中,首先给他显现了大神变,问你现在相不相信我?他说,我很相信你,就像对佛陀的信心一样。然后鼻揉多罗菩萨也是给他宣讲罪性本空、本来清净,一切万法如梦如幻的道理。当时有很多天人为了听法,到了树林当中,然后也得到了很大的利益,发了菩提心。勇施比丘思维空性的法义,当下得到无生法忍。前面他还是破了淫戒,也杀了人的这样一个犯了根本罪的比丘,他也是一个利根者,在菩萨讲完空性之后,当下就证得了无生法忍。法忍有下品、中品和上品,他得到了无生法忍,就从罪性当中解脱了。
佛陀讲完这个公案之后,对文殊菩萨说,当时的鼻揉多罗菩萨不是其他人,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当时的勇施比丘,就是现在的宝月如来。文殊菩萨说,这位勇施比丘已经成佛了吗?佛陀说,从这个地方往西过了恒河沙刹土,刹土名字叫常光,勇施比丘于此成佛,名字叫做宝月。
勇施比丘作为一个凡夫破了这么重的戒律,通过空性的威力,在显现上弥勒菩萨还没有成佛的时候,他已经在西方在西方成佛了,所以我们对于空性真正能够信受不是没有利益的。我们经常这样讲,天天都在学,可能觉得空性没有很大的利益。如果真正把经论讲的具体公案进行分析,如果能够真正像上面讲的两位比丘一样,最初有一种很强烈的后悔心,然后堪忍空性的教义,思维之后很快就可以从罪业当中获得解脱。虽然罪业很重,但毕竟一个有为法,这是可以转变的。如果你修一个实有的善法去对治恶业,力量不一定大;如果直接观罪性本空,力量就非常大。因此在修金刚萨埵忏罪的时候,一方面要有菩提心,一方面要空性见,这是非常殊胜的。
在《大圆满前行》当中,也是讲过无等塔波仁波切有一个弟子,以前是以贩卖佛经为生,后面生起了后悔心。他要忏悔,问上师,应该怎么做?上师说,你卖了多少经卷,就印多少经卷,通过这个方式忏罪。印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说,我在印经卷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很多的烦恼,很厌烦,不想再做了。我观罪性本空,修一切万法实相来忏悔好不好?上师笑了,他说,如果你能够观察一切万法的实相,在见到实相的一刹那,须弥山一样的罪业,当下也会完全消亡了。
我们在忏罪的时候,如果能够通过实相摄持,比一个实实在在的对治心去忏罪要强的多,这个力量非常大。因为罪业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你能够直接的观罪性本空,就是一个把罪业完全消尽的方便。我们平时每天都在忏悔,或者说在金刚萨埵法会、法王圆寂法会等等,都要修金刚萨埵忏罪。最好以空性见来摄受,观察罪性本空。通过这样如理如实的修行,八天过后很重的罪也完全能够消亡。我们要知道空性的力量,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获得实相证悟;一方面暂时的清净罪业、对治烦恼,功效也是非常明显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