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解宝灯论》第55课笔录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继续宣讲三世一切如来的心要,显密诸法甚深究竟的精华,一切有缘弟子修道的无上窍诀门,以咒王阿ra巴匝那德开显密意的《定解宝灯论》。
《定解宝灯论》现在讲到第七个科判中观有无承认否,对于应成派的大中观到底有没有承认,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观点。为了引导不同的根基,宣讲了不同的法门。因为所有的众生不可能通过一种方便来调伏,所以有些人能够接受了义的观点,有些人能够接受不了义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殊胜的证悟。我们在学习殊胜经论,看到这些辩论的时候,也要了知里面究竟的意趣。佛教的宗派并不是通过烦恼心去争辩,都是调伏众生的殊胜方便。
壬二(此为殊胜正道之理)分二: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
“此为殊胜正道之理”,现空无二的正道就是殊胜的正道,了知了这个正道,可以说遣除了一切的疑惑和增益、损减。通过清净的正道,可以清净的修行。
癸一、了达此义必定遣彼实执:
了达了现空无二的意义之后,绝对可以遣除认为有实不空等等实执。不单单是有实成不空的执著可以遣除,而且认为空性不能显现的执著也是可以遣除的。
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
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
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
在六句颂词当中,可以分为三段来解释。第一个,通过了知显现为空性来通达显现无实有,就是遣除对显现的执著;第二个,知道空性为显现,就可以遣除对空性的执著;第三个,如果见到了无离无合的双运,永远不可能再去执著于实有。
如果能够了知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就能够了知显现法本身就是无实有的,可以打破对显现法的实执。反过来讲,如果知道空性不是实实在在的无,也是假立的缘故,知道空性为显现,就不会执著空性是实有的。如果见到了无离无合,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当我们真正的了知无离无合的时候,永远不会再退回去执为实有。不会执显现实有,也不会执空性实有。
在两个次第当中,第一个次第是把显现的实有破斥了,就会生起空性的执著。第二个次第,再把空性抉择为显现,空性也不会执为实有。不执显现为实有,也不执空性为实有的时候,就是相合于实相的状态。见到了无离无合的时候,绝对见到了实相。一切的实执在相续当中不可能再产生了。对待这种殊胜的法义,需要认真的去观待。了知它的殊胜性。
一般的众生还没有真正的悟道之前,都会有实有的执著。以前我们提到过根登曲佩大师等大德在论典当中提到实执在一般人的相续当中是如何体现的。外道的观点当中,很多时候带有实有的词句。一般凡夫从早上起床穿衣服开始,然后做一天的事情,内心当中有几次生起了,我在穿实有衣服,我在说实有的话,我在走实有的路,或者说我在供实有的佛……观察每一个人的想法,可能没有一次是这样想的。学过宗派之后,可能会觉得穿实有的衣服或者在说实有的话。而一般的众生走路就是走路、供佛就是供佛,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在走实有的路、供实有的佛,众生没有这样的想法。没有这样想不等于没有实有。虽然没有冠以实有的名称,但是众生无始以来已经习惯的所谓实执,就是这些常规的心。众生日常从早到晚,生起的念头、看到的法。他虽然没有直接的说这些是实有的,但是在相续当中,早就默认了这个现实,都是实有的。如果给他讲一切都是虚幻,马上就会反驳了,他说这些不是虚幻的,这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没有引发他相续当中这种实有的词句,或者他们也没有去想过,早就习惯了执著实有。当出现一种教义说这些是虚幻、空性的时候,这时开始要保护自己的观念,就会和学佛者争辩,说这些不是虚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凡夫的相续当中,从早上到晚上所执著的都是实执,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实执了。
因此我们了知实执的时候,不能说外道才有实执,一般众生没有实执。只要没证悟空性之前,起心动念都是实执的本性,只不过众生没有了知,不知道实有的执著而已。众生就是活在实执当中的,如果把众生的实执定义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想法或者说话的方式。那就非常可怕了。为什么?因为从早到晚都是处在实执当中,所有的念头加起来不知道有几万个、几十万个,没有一个是相合于空性的,每个都是实有的执著,在实有当中执著万法。如果有了实有执著之后,就会造很重的恶业。如果我们把实执了知为就是一切众生常规的想法,就会知道每个众生都在实执当中做事情。
实执有什么样的过失?前面我们讲过,实执会产生我或者自他的想法,以及保护亲人、打击怨敌。世间的财富地位也是通过实执引发的过患。为什么众生难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因为他们的整个生活,从早到晚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随顺于轮回的想法,里边没有一个真正是随顺涅槃的缘故,所以众生是难以解脱的,由此产生了很大的过患。
真正相续当中引发实执的群体,没有证悟空性的,几乎全是这样的。没有遇到空性教义的人,乃至于从来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虚幻的本体。所有的六道众生,不管是普通人、外道,或者天人,乃至于动物,都是自然而然处在实执的状态当中,只不过外道把实执加了功能,变成了其他的遍计执著,也是没有离开实执的。
有些即便已经入了内道的人,没有接触到空性教义的缘故,还是处在实执的状态当中,甚至于还没有发现自己为什么轮回。一方面进入内道的居士或者出家人,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佛陀像生命一样的空性教义,始终还在是实执当中打转,没有办法真正对治相续当中的烦恼。想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种很悲哀的感觉。另一方面,即便是遇到了空性的教义,也不一定就开始对治实执。在遇到空性教义的时候,很多人的想法也不一样。有些人作为学术听一听或者当成一个知识来了知,仅仅满足在这个层次上面。有些人觉得在词句上搞懂就可以了,至于想要把空性作为一个清净的正道去对治烦恼的想法是没有的,仍然随顺实执而转,没有真正想要使用空性教义对治实执的增益损减。
这样的群体非常庞大。即便我们一方面在学习空性的教义,一方面真正通过前面这些大德的教言,对我们所有的念头进行分析时,相合于空性的念头并不多,可能我们在思维《定解宝灯论》《中论》时,因为正在思考空性的教义,所以那时候的念头可能知道如梦如幻,我的身体、世界等等所有一切都是幻化的,也许会受到思考空性教义的念头所引动,会产生一些空性的念头。其他时候如果忘失了正念,还是随顺于实执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能不能随随便便解脱,还是有点困难的。我们在了知了空性的教义之后,一方面要对它产生定解,一方面平时要好好串习。有些大德说只要起心动念,所有的念头都是被空性慧摄受。虽然这是已经成就之后会显现的相,但是即便是还没有成就之前,修空性比较纯熟的时候,绝大多数的起心动念,都是被空性摄受的。如果是这样,解脱就是比较有希望的。
如果我们的念头绝大多数还是轮回,就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实执的念头还在占上风,我们的空性的习气相比起来就太弱了,很难在真正生起烦恼、遇到对境的时候去对治它,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必须要使用中观的教义来对治。
怎么样对治呢?第一步,“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如果能够了知显现法,不管是色法,还是我们的念头,乃至整个的山河大地。显现的法正在显现的当下,完全是如梦如幻一样,没有丝毫的本体,我们就知道显现就是空性的。如果了知了显现是空性的,也就通达了显现是无实有的。这时候开始一只脚已经跨入解脱的门槛当中去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通达显现是无实有的。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没有怀疑过显现的真实性,所以也没有想要去追求什么所谓的解脱道。现在开始了知了这些显现都是虚幻的,竟然欺骗了众生有这么长时间,不是几十万年、几十亿年的问题,而是无始的大劫当中,都被显现所欺骗。现在终于开始要了知显现的虚幻性,我们就要逐渐去相应。
第二步,“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如果能够知道空性本身也不是真实的,空性能够显现的缘故,就是假立的,因此也不会执著空性是实有的本体。一般来讲,相续当中有空性的觉受和证悟。像阿罗汉相续当中,有人无我空性的证悟;一些修道的人,在加行道的时候也会有空性的觉受;一些闻思的人,相续当中会了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有这样的见解。这些人当中,有些人已经现证了,不会再执著空性是实有的;有些人现证了一部分,有时会认为这种对治之道是实有的状态,比如人无我就是实有的,因为它能够对治烦恼的缘故;有些抉择见解的人,当使用离一多因把这些见解抉择为空性的时候,就会耽著空性。一般来讲很少有人耽著空性,也有一部分人不了知究竟的教义,也会对于空性有实有的执著。如果对空性产生实有的执著,也算是一种过患,这个歧途也是需要遣除的。
在《宝积经》当中,佛陀曾经做过教诫,还有在《中论》当中也是做过教诫。佛陀打过一个比喻,比如说一个人,食物累积在他的肠子当中不消化,就必须要服泻药,服用了泻药之后,就把残存的食品排出去了。最后如果泻药在肚子里变成毒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一个人如果有病,他可以服药,通过药来对治病。如果药变成了毒的时候,就很难去对治它了。
这是什么意思?众生有实执的病,就可以服用空性的药,通过空性去对治实执。后面如果通过空性把实执对治掉了之后,他又开始执著空性是实有了,这就没有办法了。根本没有办法对治他对空性的实执,这就是无可救药了。
如果有人认为,空性不要紧,空性可以显现。实际上如果能够了知空性可以显现,就说明他了知了空性是假立的。为什么呢?因为空性可以显现的缘故。抉择到空性这一步,就可以了知一切万法不存在、都是空性的。如果执著这是实有,当然不可能在实有空性当中认为空性是假立的,然后可以显现,不会抉择到这一点。如果了知了空性是显现,肯定不会执著空性是实有的。
很少的一部分人,也许曾经执著过空性为实有,佛陀就开出了这个“药方”说空性是显现的。或者说为了那些抉择空性次第的人,提前给他们讲显现是假立、空性是假立的观点。在经典中通过比喻意义对照的方式,让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不要执著空性为实有。如果把空性都执著为实有了,的确就没办法把空性的执著对治下去。抉择到这一步时,必须要进一步的去打破对空性的执著。
怎样来打破对空性的执著?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第一,空性是假立的;第二,空性能够显现,就不会执著空性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就不会显现;如果空性当中可以显现,当然就不是实有的。一般来讲,在经论当中,对空性本身是空性有两种处理的方法。第一个,了知空性为显现,就能够打破空执;第二个,通过前面所讲的观待理论,通过显现了知空性,如果有显现就有空性,如果没有显现就没有空性,也可以把对空性的执著打破。如果能够知道空性为显现,就不会执著空性为实有。
第三步,“故见无离无合时,永不退回执实有”,如果见到无离无合。空性和显现没有分离,这时永远不会再退回去执著实有,他的见解已经非常稳固了。
此处的六句颂词,也可以和《心经》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四句话对照。汉传的《心经》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在前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后面。而藏文当中,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以知显现为空性,通达显现无实有,可以了解为色即是空;若知空性为显现,不执空性为实有,可以了知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讲故见无离无合时。因为色法没有离开空性,空性也没有离开色法,所以二者是无离无合的。如果能了知这一点,就永远不会退回执实有的。《心经》当中的四句话,在此处的颂词当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很多大德认为这四句话就是《心经》和《般若经》的精华,解释的时候,也有不同的解释方式。以前在班里发过一次,齐美仁真堪布写过一个对于《心经》四句话的开示,里面既有自空中观、他空中观的解释,还有以时轮金刚密宗的观点怎么解释,有很多殊胜的讲法。
按照自空中观也有几种观点,比如在俄巴活佛造的《见派分别论》中,对于这四句话也是作了不同的解释。俄巴活佛是麦彭仁波切后边出世的一位大德,他是卫藏的活佛,到石渠来寻求正法,对麦彭仁波切的自宗产生了非常殊胜的信心。因为麦彭仁波切已经圆寂了,所以他就在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根华仁波切前,听了很多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后面他在祈祷的时候,见到了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身。他是完全守持麦彭仁波切自宗的一位殊胜大德。法王仁波切也在他面前听过四心滴的灌顶。
在《分别见派论》中,对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分了两方面来解释。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所破来解释,色即是空是破有边,空即是色是破无边,色不异空是破二俱边,空不异色是破非二俱。重点是放在所破上面,分别打破有无是非的四边。第二个方面是从抉择中观的次第逐渐抉择中观的见解,对二谛的认知,也有一组观察的方式。色即是空就是抉择显现为空性,空即是色讲到空性就是缘起,色不异空就是缘起是双运的,空不异色讲到双运就是离戏。这是从空性、缘起、双运、离戏的四个方式抉择现空无二的问题。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当中,对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做过讲解。第一个,色即是空,是通过空性来破显现,就像平时我们讲的次第一样。第二个,空即是色,就是通过显现来破空性。虽然有了空性见在里面,但是不能执著实有。首先是通过空来破有,其次是通过显现来破无,这样打破了有无二边。第三个,色不异空,就是通过显现来破有边。第四个,空不异色,就是通过空性来破无边,后面两个和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导论》中的讲解方式是一样的。昨天我们大概也提到过这个问题,通过显现来破有边,通过空性来破无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从这方面解释的。
噶举派的第八世噶玛巴有一个《现观庄严论》的讲义,还有布顿仁波切一个叫仁钦华的弟子。他们在解释这四句,也是从凡夫和圣者的能境来解释。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色即是空就是讲凡夫根识面前的色法。圣者的智慧当中见为空。我们的根识面前不是显现色法吗?圣者见这种色法的时候,就见到了空性。空即是色是反过来讲,圣者见到的空凡人见为色。主要是从两种能境来讲,凡夫人的能境是空即是色。圣者见到的空性,我们现在见不到。我们见什么?我们见到显现的色法。圣者的能境是色即是空,我们见到的色法,圣者见为空性。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时候,我们不要认为有两个法,一个是色法,一个是空性,没有两个真正存在的本体。
为什么没有?凡夫人根识面前显现的都是虚幻的法,实际上只有空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讲到了凡夫人面前所见的虚妄法,究竟的实相就是一个,是什么呢?就是空性。我们不要认为凡夫人所见的色法和圣者所见的空性是两个自性,没有两个自性。在究竟的本体当中只有空性的本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打破了觉得色法和空性是别别他体,认为有两个东西。也是讲凡夫人的所见,因为是迷乱的缘故,不是究竟的实相,究竟的实相就是圣者所见的空性。这以上我们是相合于自空中观来讲的。他空中观和时轮金刚的解释方式以后有空可以介绍。多罗瓦尊者解释《心经》没有按照自空来解释,而是按照他空如来藏的方式来解释的。对于《心经》,有些纯粹是从抉择见的方面来解释,也有从修行的方式来解释。汉地大部分是相合于修行或者能境的方面,抉择这样的真如实相;觉囊派是通过他空来抉择《心经》的;上师曾经讲过熙日森哈尊者是通过大圆满的方式来抉择《心经》的。
一部《心经》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释。因为现在我们抉择的是自空的缘故,所以前面我们引用的几种观点,都是通过自空的侧面来抉择了心经四句的含义。了知了四句之后,可以说对般若的精华,它的核心已经通达了。用这个原则去看所有的显现,都可以如实的去抉择,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现空无二的本体。科判当中讲“了达此义必定谴彼实执”,一定能够谴除实执。
一切显现之实相,是空性故无合离,
因为抛开显现外,空性独自不成立。
一切显现的实相是空性,空性和显现是无合无离的。因为抛开了显现之外,单独的空性是完全找不到的,所以二者之间就是双运的本体。这里讲得很清楚,一切显现的实相就是空性。我们说空性是什么?就是显现的实相和究竟的本体。它究竟的实相是什么?空性就是显现的究竟实相,显现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显现,二者之间就是无离无合的本体。
如果我们对于空性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知,想抛开显现去找一个空性是找不到的。比如桌子上的杯子,抛开了显现之后,找不到空性。有些人认为抛开显现之后,能够找到空性。怎么找到空性?杯子没有了,这个地方空了,杯子不存在了就是空。其实抛开杯子之后,所谓的空,是一个假立的空。虽然可以说这是不存在的,但是绝对不是空性,这是一个假的空性。这种错误认知情况下的空性,不是一个真正的空性。
真正的空性在哪里?真正的空性就在你抛开的杯子上面,或者说你抛开的杯子本身就是空性的,真空性就在上面。如果你把杯子抛开之后说,这个地方本来有杯子,现在没有了,认为一个空无的物体是空性的,这就错误了,不是真正的空性。真正的空性就是在显现上面,显现本身就是空性,或者说和显现无二的才是真正的空性。
抉择的时候,就是在显现上面抉择。如果你把所有的显现都抛开了,单独找一个空性,即便最后把空性证悟了,还是没办法断除烦恼。为什么?因为对于这些显现的法,还没有了知空性的缘故,对他们还会产生实执,所以我们在认识空性的时候不能这样认识。
有个公案和这样的意思比较相合,我曾经看到过一个禅说,好像是六祖大师的漫画。里面有两个出家人的对话,他们的示现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两个人聊天聊到了空,一个人问对方能不能够把空抓住?他说,抓空很简单,我抓给你看。他把手掌伸出来之后,在空中抓了一下。他说,我把空抓住了。对方说,你没有抓住空,抓住的不是空。那个人说,既然我抓的不是空,你抓给我看一下。他冷不防就把他的鼻子给抓住了,这就是空。
如果你认为这个东西不存在就是空。第一个人抓住了虚空,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假立的东西,不是真正的空。第二个人对于空的理解比较深,知道显现本身就是空,抓住鼻子的时候,说把空抓住了,空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在了知的时候,就是这种道理。杯子当中没有水,不是真正的空,我们要知道,杯子本身无自性才是空。认为杯子里面没有东西是假空,不是真的空。我们在抉择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于显现、空性都会有真实的认知。
前面所讲的原则是,有显现的地方就有空性,空性是显现的实相。既然是显现的实相,当然没有办法离开显现。当你是把东西拿开之后,说这是空,抛开了显现的空不是真的空,从这方面也可以了知。我们在抉择空性的时候,主要是从这方面去抉择,我们平时对于色法、分别念、钱财或者有情等等的执著,逐渐可以打破。因为这些本来就是虚幻的东西,何必苦苦去执著?世间的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的,在显现的当下,没有一个本体。
如果空性的教义逐渐在我们内心开始扎根了,产生它的力用,就是在对治粗大的烦恼,也能压制粗大的烦恼,这时候粗大烦恼是不会产生的,从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个非常调柔的修行者。了知了空性之后,绝对可以产生非常大的作用。
癸二、应轮番修持而非取一舍一:
对于显现和空性二者需要轮番修持,在轮番修持的时候,不能取一个而舍一个。虽然在修的时候,只能取一个舍一个,但是在你的整个修行体系,并不是说牢牢抓住一个显现,其他的空性完全抛开了,或者说牢牢抓住一个空性,把显现完全抛开了,二者是轮番修持的。轮番修持的时候,可以锻炼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分别念逐渐微细下去,最后能够和殊胜的正道相应,从而证悟空性。因此要平等的修持不应该取一舍一。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
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乃至于我们通过轮番的方式修持二谛的时候,首先通过空性破显现,然后通过显现破空性。修空性时是缘胜义谛,修显现时是缘世俗谛,轮番修持二谛的时候,这种能修持的心是什么?就是妙慧,而不是真正殊胜的无分别智。从一个角度来讲,妙慧也是有二取的,有一个能取的心,有一个所取的显现或空性,本体是二取的妙慧。
“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乃至于有二取的时候,就是属于轮回琐事。有二取轮回的时候,心和心所是一种动摇的状态。因为心心所在动摇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显现自然本质,不能显现无分别智慧。即便如此,我们也需要分析,二取有庸俗的二取,也有随顺于空性二取。此处我们说修持二谛即妙慧,也是随顺于实相的二取。虽然当下处于二取的状态时,不显现智慧。如果这样修下去,把分别心消亡之后,逐渐可以修,获得这样的智慧。
“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观察胜义谛、世俗谛两种妙慧,是无垢正理的所摄受的。它是随顺于实相、无分别智慧的,这是一个正当的方式。如果你通过正确的方式修下去,就可以现证。“当无取舍”,不能够取一舍一,对于二妙慧都需要平等的修持,通过空性去了知显现的本体,通过显现去打破空性的执著。显现的执著能打破,空性的执著也能打破,这就是最初修行的所缘,修下去越来越感应空性的时候,内心当中的实执烦恼分别心逐渐消亡了。如果方法得当,最后绝对是可以现证无分别智慧的。
这个地方讲到的于此二取轮回时,心心所动不现智。和前面分析过的一样,必须要善巧地做个辨别。如果是不辨别,认为只要是二取就是需要抛弃的,不一定。执著当中有善也有恶,有随顺轮回也有随顺涅槃。它的本体虽然是轮回,是信心所动,但是它的目标是随顺于实相的。在《辨中边论》当中讲:“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三界轮回当中的心和心所都是虚妄分别,当你处在虚妄分别当中时,是不显现无分别智慧的。因此这里说,心心所动不现智。为什么呢?因为它是虚妄分别念,属于三界心心所,所以就不显现殊胜的智慧。
前面讲三界心心所,三界众生都是处在心心所、二取的状态当中,可以说三界轮回的众生都没有显现殊胜的智慧。欲界众生的二取,尤其显现得非常猛烈,相对于三界来讲,欲界耽著的对境是比较粗大、庸俗和肮脏的。色界的色法是清净的,他们也是耽著于清净的法或者禅定的境界。虽然他们也有二取,但是与色界比起来的时候要清净得多。无色界虽然没有色法,对色法没什么耽著,但是还是有执著、二取,对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的境界还是有执著的。三界心心所摄都是虚妄分别,只要处在心心所的动摇当中,根本没办法显现智慧。就像水池里面的水,在起风的时候,动摇得很厉害,不显现月影。凡夫如果还是处在心心所的状态当中,也不会显现殊胜的智慧。心心所二取轮回,相当于迷雾一样,让我们没办法照见清净的智慧,只要心心所消尽了,不动的时候,就可以显现智慧。
我们在这个地方,还是要稍微分析一下,心心所动不现智的问题。从原则性来讲,如果有心心所动摇,就不现智;如果心心所不动摇,就会显现智慧。这个问题也要分析,是不是心心所停下来,绝对就会显现智慧?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还有特殊情况。
第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无想天,我们前面讲过无想定,就是心和心所寂灭了。在无想定当中,心和心所已经寂灭了。按理来说,心心所动不现智。心心所没有了,一定会现智,但是无想定的本体不现智。为什么说无想定已经没有心心所动摇了,还是不显智慧?虽然通过修持禅定,可以息灭心心所,但是对二取的种子一点伤害都没有。虽然通过窍诀息灭了心心所,但是还不显现智慧,这个原因就是这样的。
按照《俱舍论》来讲,只承许六识,六识心心所都不动摇,已经寂灭了。从唯识的角度,是讲八识宗的。前六识的心心所已经寂灭了,第八识还有的缘故,就没办法显现清净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是承许八识,前几识寂灭了,七识末那识没有寂灭,也没有办法证悟人我空性,现前本来清净的智慧,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解释。如果承许六识,不承许八识的说法,就可以通过前面对二取的种子没有一点伤害,还是处在无明、愚痴的状态当中,不可能显现清净的智慧,原因就是这样。
第二个特殊情况就是灭尽定,我们知道小乘所修持的无想定和灭尽定当然不一样。一个是凡夫外道修,一个是三果以上圣者修的。前面我们做了分析,灭尽定当中,心心所也是寂灭了,现不现智慧呢?不现智慧。为什么不现智慧?前面是凡夫外道不现智慧还说得过去,现在成了三果或者四果阿罗汉,修持灭尽定,为什么不显现智慧?因为小乘当中讲,智慧没有离开心心所,只不过是无漏的心心所。
我们学习《中观庄严论》注释的时候,刚开始在颂词当中有一段对小乘的辩论。他们的智慧是有为法,对境是无为法,智慧是一个心识的本体,心识认知了一部分真理、人无我空性之后,能够显现无漏智。小乘的智慧是有为法,当然不可能在色法上面显现智慧,也不可能在不相应上显现,就是心和心所上面显现智慧。因此小乘的智慧是心心所,没有入灭尽定之前都有无漏道,可以显现无漏道,生起殊胜无漏的智慧。
灭尽定不一样,前面讲灭尽定只是进去休息一下,在有些《俱舍论》的注释当中讲,小乘的灭尽定不是无漏法所摄,属于有漏法。有时我们觉得灭尽定应该是无漏法吧?这是圣者定的缘故,不一定。小乘当中把有漏无漏分得很清楚,能够断烦恼的属于无漏,不能断烦恼的属于有漏。小乘身体、色蕴都是属于有漏法所摄,甚至说佛陀的身体,也是有漏所摄的。皈依的时候不皈依佛身,只是皈依佛相继当中的智慧,小乘和大乘的说法稍有不一样的地方。
为什么我们说灭尽定没有显现智慧?因为在灭尽定当中是灭掉了心心所,心心所灭掉之后,所以这时不现智慧,心心所灭掉之后,只是在里面休息一下,过一段时间就会出来。这种智慧是心心所所摄的,心心所灭尽之后不现智慧,属于特殊情况。把无想定和灭尽定解决之后,大乘的心心所不动摇,这就是殊胜的智慧。我们会想晕死过去之后也是心心所不动摇,只是粗大的分别念不起而已,细微的意识还在起功用。
前面还有一个问题忘记讲了,补充一下。灭尽定当中一方面是这样的,一方面在有些地方讲,虽然灭尽心心所前六识,但是它安住在第八识当中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理解它没办法生起像中观所宣讲的那样殊胜智慧。虽然第七识没有了,已经转移了,我执不存在的,但是第八识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不是所有的心心所全灭尽了。
有些宗派讲无色界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无色界是一点色法都没有的;一种观点就是说没有粗大色法,有细微的色法。灭尽心所也可以从这方面去解释,一种是完全没有心心所,整个心和心所完全灭尽了。一种是粗大的心心所没有了,还有细微的。从这方面来讲,尤其是承许六识宗,外道修无想定的时候,整个心心所没有了。一方面解释为粗大的没有了,还有细微的,另一方面解释为虽然暂时息灭了,但是种子没有灭尽。
这样讲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满足于修禅定,觉得自己今天没有起心动念,其实这不一定是很殊胜的修法。这种修法和四禅、无想定比较起来差得很远。我们修法的时候一定要以胜观的智慧摄受。心心所不动的时候,一般来讲是属于大乘初地之后,入于灭尽定,大乘灭尽定灭除所有分别智慧,安立在究竟的实相当中,这方面有殊胜的息灭心心所的修法,心心所息灭之后,智慧就显现出来了。
无垢观察二妙慧,当无取舍而受持,二取心心所有随顺于轮回的,也有随顺于实相的。此处讲到我们修习实相不能离开二取。这时候要善加使用二取,通过无垢观察的量,使用两种观察世俗、胜义的妙慧,应该无取无舍而受持两种轮番的修法。这两种修法对于生起殊胜智慧来讲,非常有必要,属于不可缺少的殊胜道。
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
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
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
“一者不具则不生,二慧所生双运智”,就是说前面所讲的缘世俗和缘胜义轮番修持的智慧,如果缺少一个,就不会产生二慧所生的双运智。因为双运的智慧讲到通过世俗和胜义的两种妙慧轮番修持而生起来的,如果缺少了轮番修持其中一者,就没办法产生双运智慧,所以修的时候必须要同等轮番去修持两种智慧,把二者看成同等重要,趋入究竟实相的证悟方便,这样才可以产生双运智慧。
打个比喻讲,“如同燧木与燧垫,缺少一者不生火”,古代生火的时候,用燧木和燧垫互相摩擦,越来越热就可以产生火焰。如果燧木和燧垫只有其中一者,怎么生火?没办法摩擦,也没办法生火,只有具备两个的前提下,还要互相摩擦之后才可以生火。通过这方面的比喻可以知道世俗和胜义的智慧,就像燧木和燧垫二者缺一不可一样。如果具备了燧木和燧垫,不去摩擦也没办法生火;如果具备了世俗正见、胜义正见,不去轮番修也不会成就。轮番修相当于摩擦燧木与燧垫,你不去这样轮番修持,就像不去摩擦燧木与燧垫也没办法生火一样,我们有了见解,是不是肯定生起大智慧?不一定,有了世俗胜义之后,还要去轮番修持。然后才可以逐渐产生成就的火焰。
“故佛传承大德说,现空脱离非正道”,所以佛陀在经典、传承祖师在论典当中,也是讲过了“现空脱离非正道”。比如《般若摄颂》《般若经》中佛陀曾经讲过,显现和空性不能脱离,互相双运可以获得殊胜的正道。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曾经讲过大悲和空性,大悲实际上就是显现,智慧就是这个地方讲的空性,所以大悲和空性不能互相脱离,脱离了不入正道。如果不脱离就可以顺利到达解脱地。
八十四大成就者的萨绕哈巴尊者在《多哈道歌》当中,也是讲了大悲和空性不能互相脱离,如果脱离就不是清净的正道。一个修行者相续当中,只有大悲没有空性会堕轮回,只有大悲没有空性不能解脱。因为从轮回中解脱的因就是通过空性慧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所以只有大悲心没有空性慧,是没办法脱离轮回的;只有空性没有大悲会堕入小乘,小乘修行者没有大悲心摄受,但是有空性慧,通过空性慧可以对治烦恼,没有大悲的缘故不能趋入大乘道。如果有大悲没有空性,没办法解脱三有;如果只有空性没有大悲,堕于小乘。堕于轮回、小乘都不是大乘清净正道。大乘就是大悲和空性双运,有大悲的缘故不会堕于小乘,有空性的缘故不会堕于轮回。如果有了显现和空性双运的修法,就是清净的道。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佛陀、传承祖师也是在经典当中,再再提醒我们说抉择正见不能偏于现或者空,修习正法不能偏于大悲或者空性。如果我们在抉择见时是双运见,修行道时是双运道,肯定有一个殊胜的双运果可以获得。这个问题不能完全脱离去理解。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如海诸有情